破产法改革

2024-06-29

破产法改革(精选十篇)

破产法改革 篇1

一、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造成课程设计的不规范

1. 关于房地产法的学科定位不明确问题。

房地产法学科的性质定位存在经济法说、行政法说、民法说、独立法律部门说和综合法律部门说。《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因以“管理”二字, 被认为侧重于经济法的性质, 但有学者认为该法律调整的范围“主要是城市的国有房地产”, 其法律性质大多限于行政管理范畴。民法说的理由为, 房地产法所调整规范的房地产开发、交易和物业服务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基本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独立法律部门说认为房地产法是有机统一的法律群体, 综合法律部门说则称其跨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等, 乃综合性的法律体系。由于房地产法学科定位不明确, 教材的编制和更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使得教科书内容参差不齐, 方向不一, 使得教师在课程设计上, 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存在许多困惑。

2. 建议以民事权利体系为线索展开课程设计模块。

笔者认为房地产法以私法属性为主, 随着物权法出台和商品房市场的急速发展, 其私法属性愈发鲜明。虽然部分房地产经济关系体现管理过程, 但最终仍属于民事范畴, 如房地产备案登记、预告登记和房地产所有权登记等行为。另外, 房地产被视为不动产的研究, 更体现其未来私法性质的走向, 利于房地产权利人保护其权利和利益。在教学模块设计上, 可以采取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为线索进行展开, 也需兼具房地产法所体现的行政管理。在教学材料准备上, 教师应查阅文献资料和产业资讯, 利于把握房地产市场及理论最新动态。只有明确定位房地产法学科的性质, 才能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社会性要求。

二、传统的理论灌输造成学生课堂无兴趣无主动

1. 强调知识的灌输传统教学模式问题。

我国法学专业的房地产法课大多为选修课, 且多媒体设备较少不能完全实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房地产法教学中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设计, 学生忙于笔记, 即使教师为配合讲解而选择案例, 也多是教师分析学生理解。由于房地产法课程的实践性较强, 学生无任何经验, 对所讲内容似懂非懂, 对理论热点也无甚明白, 久而久之, 造成学生课堂无兴趣无主动, 造成学生专业无兴趣无想法。究其原因, 既存在我们对房地产法教育的实质认知有误, 还存在教师素质薄弱、教学管理刻板等问题。笔者提出情景教学专题讨论, 以探寻房地产法课程教学的改革新思路。

2. 建议采取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采取情景教学为主, 是以房地产主体为线索, 在开发商、买受人和主管行政部门之间, 由学生选择扮演, 完全参与。从房地产经营流程起始点, 进行知识的了解、利益的追逐、矛盾的碰撞、纠纷的解决和司法的较量, 最终掌握了问题的焦点、难点和重点。在情景教学中, 学生就是当事人主体, 不仅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还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情景教学后, 还可以进行专题辩论, 先由小组代表阐述看法, 交换意见, 然后自由辩论, 最后才由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小组点评。在必要时, 教师可以辅之典型案例, 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和学习。教师也可以采纳与所讲章节相符的学生家庭中的自主案例, 当然, 这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也才能做到房地产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三、实践性教学重形式轻效果

1. 实践环节重形式轻效果。

我国法学教育传统的理论灌输, 缺失对学生进行分析具体案件和解决纠纷能力的培养, 使得法学教育机构毕业的学生还不能胜任法律实践活动。在法学教育明确了职业化道路之时, 大学普遍增设增加实训课程、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 且多安排在大三和大四阶段。然而, 该阶段学生正面临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司法考试重压下, 使实践环节教学多流于形式, 也使得我国大学法学教育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 不能完成法律职业训练。

2. 建议法律诊所式课程设计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

诊所法律教育是美国法律教育不断反思与创新的成果, 为我国法学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 也为房地产法的实践课开展提供了具体的办法和操作指导, 但是, 我国诊所法律实践性教学不具有学生参与的普遍性, 因为资金和场所限制, 只能有少数学生获得机会, 使得法律诊所式课程高高悬起, 只是大学校园中的点缀。笔者建议法律诊所式课程设计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 使法学专业的广大学生能够得到职业能力较好的培养。诊所法律教育能较好培养学生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房地产法学涉及多门法律交叉学科内容, 如合同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等。学生在处理事实问题后, 还将处理法律问题, 如选择使用法律规范, 形成自己的法律意见, 还要进行开庭时的法庭陈述和辩论。诊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训练,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房地产法的基本知识, 还需要具备综合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事人和法官等心理的判断, 使学生在完全参与中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较好训练。

四、房地产课程设计缺失对房地产经济社会的认知

1. 房地产课程设计缺失对房地产经济社会的认知。

如前所述, 法律诊所式课程设计为我国法学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 也为法学实践课开展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指导, 但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房地产纠纷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法的移植大多由法律精英们设计和完成, 没有考虑其本土化特性。因而“这种选择和移植中并没有开通真正表达民众和社会需求的渠道”。房地产法律设计和房地产法本土特性缺少紧密联系, 尤其是我国《合同法》的普遍适应性, 还不能保护垄断特殊领域的房地产消费者。

2. 建议房地产法课程与其实证研究并行。

建议房地产法课程与其实证研究并行, 使学生真正走入房地产市场, 不仅把房地产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还能训练其谈判和沟通技能, 甚至包括妥协技能。笔者建议从房地产具体信访纠纷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入手, 采取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等, 指导学生注意“直接或间接观察而发现的确定性事实因素”, 强调经验, 重视归纳, 培养学生脚踏实地, 以事实及具体问题为出发点, 采取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法学研究方法和立场。这种方式的实践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是“精英与大众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崔建远, 孙佑海, 王宛生.中国房地产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2]吴晓明.地方性院校实行诊所式法学教育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 (11) .

[3]范愉.新法律现实主义的勃兴与当代中国法学反思[J].中国法学, 2006, (4)

[4]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破产法改革 篇2

来源:人民法院报(电子版)2016年6月6日第三版要闻

网址: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6-06/16/content_113004.htm?div=-1

目录

1.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2.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3.浙江安吉同泰皮革有限公司执行转破产清算案

4.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5.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合并破产案

6.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7.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8.北京利达海洋生物馆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9.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10.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航凤凰)系上市公司,是长江及沿海干散货航运主要企业之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财务费用负担沉重、航运运价长期低迷等因素影响,长航凤凰经营逐步陷入困境。截至2013年6月30日,长航凤凰合并报表项下的负债总额合计达58.6亿元,净资产为-9.2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经债权人申请,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武汉中院)于2013年11月26日依法裁定受理长航凤凰重整一案,并指定破产管理人。因连续三年亏损,长航凤凰股票于2014 年5月16 日起暂停上市。

(二)审理情况

在武汉中院的监督指导下,管理人以市场化的重组方式为基础,制定了重整计划草案,获得了债权人会议及出资人会议表决通过。由于无外部重组方参与长航凤凰破产重整,如何通过长航凤凰自身筹集足够资产以提高普通债权清偿比例,以促使普通债权人支持重整是重整工作有序推进的重点。为解决偿债资金筹集的问题,经过武汉中院与管理人多番论证,最终制定了以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处置剥离亏损资产的变现资金以及追收的应收款项、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以及股票公开竞价处置等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方案。实践证明,上述资金筹集方案具有可行性。通过资产公开处置、出资人权益调整以及股票公开竞价处置,长航凤凰不但清偿了重整中的全部债务,同时,由于股票公开竞价处置产生溢价,公司在重整程序中依法获得了约7000万元的资金用于补充公司现金流。

2014年3月18日,武汉中院裁定批准了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通过成功实施重整计划,在无国有资产注入及外部重组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长航凤凰2014年底实现净资产约1.2亿元、营业利润约2.2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股票于2015年12月18日恢复上市。

(三)典型意义

长航凤凰重整案是以市场化方式化解债务危机的典型案例。借助于破产重整程序,长航凤凰摆脱了以往依赖国有股东财务资助、以“堵窟窿”的方式挽救困境企业的传统做法,以市场化方式成功剥离亏损资产、调整了自身资产和业务结构、优化了商业模式,全面实施了以去杠杆为目标的债务重组,最终从根本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及负债结构,增强了持续经营及盈利能力,彻底摆脱了经营及债务困境。

二、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中华)系上市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24日,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均为人民币5.5亿余元。深中华生产的自行车曾远销欧美,市场占有度和知名度较高,但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深陷亏损境地。曾经亚洲最先进的全自动化自行车生产线被迫下马停产,企业靠代工生产业务和物业出租养活187名员工。深中华原有的厂区经过多轮查封、冻结,无法变现和更改用途,且被出租给各个小企业用于生产,厂区存在严重的环保、安全、交通和监管隐患。因长期亏损,深中华连续多年被深交所退市风险警示,如其不能在2013年会计内通过重整计划,其股票将被终止上市。2012年10月12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深圳中院)根据债权人申请,裁定受理深中华破产重整案。

(二)审理情况

2012年10月29日,深中华向深圳中院申请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深圳中院审查后于2012年10月31日依据《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批准深中华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

2013年8月22日,债权人会议表决重整计划,普通债权组未能表决通过,税款组、出资人组均表决通过。深圳中院在综合考察深中华的现状后,指导管理人积极作为,针对仍存疑虑的债权人进行沟通和释法,充分阐释通过重整企业原本无法变现资产的清偿率可以获得大幅提升,通过获取股权可以分享重组收益等有利因素,取得了债权人的支持。在同年10月15日的第二次表决中,高比率通过重整计划。同日,深圳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同年12月27日,执行重整计划完毕。

(三)典型意义

本案是人民法院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慎重行使强制批准权,确保市场主体充分进行博弈后,帮助企业恢复生机的典型案例。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草案,主要适用于需要打破利益壁垒、平衡保护当事人利益的情形,应当慎重适用。深中华的重整计划草案经历了两次表决,法院在面临可能需要强制批准的情况下,没有简单化处理问题,而是指导管理人积极作为,以利益导向、发展导向促成债权人的态度转化,避免了司法权对市场的干预。通过重整,实现在职职工安置187人,解决积欠社保问题400余人,债权人获得了70% 的清偿,盘活了企业存量资产,为深圳的城市发展释放土地资源12.73万平方米。深中华通过重整解决了历史包袱,实现了产业转型,保留了上市公司地位,通过重整迎来了新的产业注入,保留了股权价值。

三、浙江安吉同泰皮革有限公司执行转破产清算案

(一)基本案情

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安吉法院)执行局在执行浙江安吉同泰皮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泰皮革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系列案件中,将被执行人的厂房、土地依法拍卖,所得价款2484万元。但经审查发现,截至2015年2月27日,同泰皮革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全省共有29件,标的额2200万元;作为被告的案件全省共达94件,标的额3327万元,同泰皮革公司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安吉法院执行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一十三条规定,向部分申请执行人征询意见,并得到其中一位申请执行人书面同意,将本案移送破产审查。3月17日,安吉法院根据申请人安吉县博康担保有限公司的申请,裁定受理债务人同泰皮革公司破产清算案。

(二)审理情况

受理破产申请后,安吉法院立即通知相关法院中止诉讼、执行程序,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由管理人接管了同泰皮革公司的全部资产。为公平保障全部债权人的利益,对全省范围内涉同泰皮革公司执行案件进行检索,执行人员提醒外地债权人申报债权224.3万元。2015年6月4日,同泰皮革公司破产案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会议高票通过了《财产管理、变价和分配方案》等两项议案。同月26日,安吉法院裁定确认上述财产管理、变价和分配方案。目前,财产分配方案已执行完毕。同泰皮革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共53件,债权金额累计4213.1万元,个案执行时间最长达1年半。启动执行转破产程序后,3个月即审结完成,并实现职工债权和税收债权全额清偿,普通债权清偿比例达到22.5%。

(三)典型意义

符合《企业破产法》规定条件的企业法人应该通过破产程序来清理债务,以实现对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安吉法院在执行同泰皮革公司系列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已经符合《企业破产法》第七条规定的破产案件受理条件,即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在征得债权人同意后,将执行案件及时移送破产审查,经审查符合破产案件受理条件,即裁定受理,进入破产程序。执行人员还提醒其他执行案件的申请人及时申报债权,实现了案件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的有序衔接。案件由执行程序转入破产审查,不仅可以迅速启动破产程序,还有助于执行案件的及时结案,化解执行难问题。

四、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集团)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重装)为二重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自2011年起,二重集团、二重重装多年连续亏损,生产经营以及员工工资、社保基本靠向银行举债和股东提供的资金勉强维持。截至2014年底,二重集团、二重重装金融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二重重装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为主席行,组织涉及二重集团、二重重装的近30家金融债权人成立了中国二重金融债权人委员会,与二重集团、二重重装及其股东展开了庭外重组谈判。2015年9月11日,在银监会的组织下,各方达成了框架性的重组方案,其核心内容为在2015年内以“现金+留债+股票”清偿全部计息金融负债。同日,债权人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等向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德阳中院)提起了针对二重集团、二重重装的破产重整申请。同月21日,德阳中院裁定受理二重集团、二重重装重整一案,并指定管理人接管了二重集团和二重重装。

(二)审理情况

2015年11月27日,债权人会议和出资人会议召开,各表决组均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11月30日,德阳中院作出民事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了二重集团和二重重装重整程序。重整计划执行中,120亿金融债权通过现金清偿和债转股,已得到100%清偿;对于非金融债权,按照重整计划已向各家债权人分别支付25万,其余在2—5年内付清。当年,重整计划整体完成90%。

(三)典型意义

庭外重组是陷入困境但有价值的企业与其债权人之间以协议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债务调整和资产重构,以实现企业复兴和债务清偿的一种庭外拯救手段。本案中,在有关部门的推动、指导下,二重集团、二重重装与主要债权人金融机构进行了庭外重组谈判,并达成了框架性金融债务重组方案。进入重整后,法院在司法框架范围内,尽可能推动维持了重组方案确定的原则,依法合规纳入重整计划,得到了金融债权人的认可。二重集团和二重重装重整成功,为这两家资产总额达210亿元的国有企业卸下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优化了金融债务结构。本案积极探索实践庭外重组向司法重整转换,为陷入困境但有再生可能的大型国有企业司法重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五、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合并破产案

(一)基本案情

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玻璃)成立于1994年5月,2001年12月1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3 年至 2005 年期间,浙江玻璃先后投资成立浙江工程玻璃有限公司、浙江长兴玻璃有限公司、浙江平湖玻璃有限公司、浙江绍兴陶堰玻璃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均从事玻璃生产、加工和销售,职工共计4350人,日熔化总量达5150吨。由于经营不善,盲目投资、高成本融资等原因,浙江玻璃及其四家关联公司生产经营遭遇巨大困难,陷入债务危机。2010 年5月3日,浙江玻璃因未能如期公布2009财务报告被香港联合交易所处以暂停交易。鉴于浙江玻璃已具备破产原因,且作为一家尚具生产能力的境外上市股份公司,具有一定的重整价值,2012年6月28日,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绍兴中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浙江玻璃的重整申请并指定管理人,启动破产重整程序。

(二)审理情况

2012 年7月4日,管理人以浙江玻璃与其四家关联公司存在人格混同情形、合并重整有利于公平清偿债权为由,申请浙江玻璃与其四家关联公司合并重整,并提交了相关证据。其中,审计报告结论显示:浙江玻璃与其四家关联公司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四家子公司虽然均为法人主体,但都在浙江玻璃的实际控制下运营,资金收支均由浙江玻璃掌控,已丧失其法人实体应当具备的财务独立性。2012年7月23日,绍兴中院组织召开合并重整听证会,听取各方对合并重整的意见。经听证,大部分债权人代表及浙江玻璃及其关联公司支持合并重整。经审查,绍兴中院依照《企业破产法》第一条、第二条规定,裁定浙江玻璃前述四家关联公司并入浙江玻璃重整。

2013年3月10日,在前期继续经营、成功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基础上,浙江玻璃及其四家关联公司破产案召开第三次债权人会议,分组表决重整计划草案。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普通债权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导致重整计划草案未能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同月25日,绍兴中院依照《企业破产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裁定终止重整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转入破产清算后,继续维持生产的压力更加突出。玻璃生产具有特殊性,一旦生产线停产,将涉及停火冷窑、危化品处置等安全问题,并将导致资产大幅贬值和维护费用大幅增加。为此,经管理人在债权人会议中广泛征求意见,采取“托管经营”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公司继续生产经营,实现了破产清算条件下的正常生产。4月13日,第四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经公开拍卖或变卖,公司的资产变价金额合计约 23.02 亿元。9月22日,第五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了《破产财产分配方案》。10月10日,绍兴中院裁定认可破产财产分配方案。12月12日,经管理人申请,绍兴中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三)典型意义

浙江玻璃及其关联公司合并破产案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基础上,在重整计划草案经表决未获通过的情况下,及时由重整转入清算的案件。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所有重大事项均在充分考虑破产企业的行业状况、商业风险等市场因素的基础上,经由债权人会议依法表决。对于债权人会议否决的事项,法院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均未采取强制批准措施。此外,浙江玻璃及其关联公司在破产中维持正常生产,使得大部分职工保持了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海龙)系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主导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度。因受整体市场环境及经营问题的影响,公司自2010年连续两年亏损,出现经营危机及债务危机。2012年3月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寒亭支行向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潍坊中院)提出申请,要求依法对山东海龙进行重整。4月23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面临退市的严重风险。5月18日,潍坊中院裁定予以受理。

(二)审理情况

根据山东海龙的资产评估情况、偿债能力分析结论、债权审查和确认情况,结合上市公司重整案件的经验,管理人制定了适合山东海龙实际情况的重整计划草案。该重整计划将保留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经营性资产,通过保障债权人获得不少于破产清算的清偿率,来清理上市公司全部债务,使得上市公司以自有业务重获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节约社会资源,维护了企业、职工、股东、债权人、上下游经营者多方的利益。2012年10月,山东海龙重整案出资人组会议及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均表决通过了重整计划。11月2日,潍坊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重整计划进入执行阶段。12月26日,重整计划执行完毕,重整程序终结。自2013年7月3日起,深圳证券交易所撤销山东海龙股票交易的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通过重整,该公司扭亏为盈。

(三)典型意义

山东海龙重整案维持了上市公司的主业不变、产品不变、没有进行资产置换、没有停产半停产,实现了企业就地重生,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如果以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重整案中普遍采用的将上市公司全部资产进行处置,重新注入新的经营性资产的方式重整,则可能一方面债权人的债权清偿比例会很低,另一方面山东海龙的主业和优质资源无法得以保留,影响近万名公司职工就业以及债权人和中小股民的利益。山东海龙重整案中采取了保留公司的全部有效经营性资产,通过保障债权人获得不少于破产清算的清偿,清理其全部债务。该模式使该公司的主业和优质资源得以保留,且公司职工就业基本未受影响,债权人和中小股民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股东、职工、债权人、重整投资人、政府等实现多方共赢,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七、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钛白)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在钛白粉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核钛白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2008年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后,钛白粉产成品价格暴跌,当年钛白粉行业全面亏损。中核钛白连续亏损,面临退市及破产风险。2009年、2010年重大资产重组和托管均未成功。2011年4月22日,债权人向甘肃省嘉峪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嘉峪关中院)申请对中核钛白进行破产重整。7月29日,为维持职工队伍稳定和企业继续经营,中核钛白公司股东经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遴选,决定由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星钛白)对中核钛白进行托管经营。11月30日,嘉峪关中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请。

(二)审理情况

嘉峪关中院受理本案重整申请后,中核钛白继续营业,继续履行与金星钛白的托管协议,并继续履行中核钛白与对方均未履行完毕的42份合同,保证了重整工作的有序推进。截至2012年1月6日,共有146家债权人申报债权147笔,申报债权总额3.3亿余元,管理人初步确认128笔,确认的债权额约3亿元。嘉峪关中院要求管理人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时一并考虑后续的资产重组,并在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的同时提交重组框架方案,避免了重整、重组分开运作实施可能带来的弊端。

嘉峪关中院针对小额债权人人数众多、清偿率低、利益受损大、对立情绪严重的特点,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利益,决定设立小额债权组,将债权额在600万元以下的债权人都纳入该组,并动员大股东额外拿出2000万元补偿小额债权人的损失,将其清偿率由41.69%提高至70%,有效保障了出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平衡。2012年7月27日,债权人会议四个债权人组表决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出资人组表决通过了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7月31日,嘉峪关中院裁定批准《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计划》。经各方努力,11月15日,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半月。12月17日,法院裁定终结中核钛白重整程序。12月19日,经中国证监会审核,中核钛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获有条件通过。至此,中核钛白破产重整程序与资产重组程序对接,中核钛白破产重整获得圆满成功。该案普通债权的清偿率为41.69%,小额普通债权的清偿率达到了70%,远远高于模拟清算条件下的清偿率。

(三)典型意义

中核钛白破产重整案通过将托管、重整与重组并行考虑,实现了托管、重整、重组的紧密衔接,做到了同行业并购和业务整合紧密衔接,持续经营与技术改造同步进行。既实现了企业经营的连续性,摆脱了清算退市的命运,实现了较高的清偿率,又实现了1200名职工全员就业,稳定了职工队伍。

八、北京利达海洋生物馆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一)基本案情

北京利达海洋生物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达公司)是1993年经批准成立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其投资经营的北京海洋馆于1999年正式开业。北京海洋馆集观赏、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北京旅游行业的名片工程。由于利达公司在成立和建设过程中的大量贷款导致企业财务成本负担过重,同时,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各类有效资产也被法院采取了司法保全措施,客观上已经直接危及北京海洋馆的正常经营,当时300多名职工情绪也严重不稳,导致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经营。截至2003年7月,利达公司的资产总额为人民币6.55亿元,负债总额为人民币2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20%,属严重资不抵债。同月,经债权人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高院)依法受理了利达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二)审理情况

北京高院受理后,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决定成立利达公司监管组,主要负责清点、保管公司财产,核查公司债权债务,为公司利益而进行必要的经营活动等工作。监管组监管期间,北京海洋馆得以维持运营,避免了因停业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影响,同时也有效防范了各债权人对企业财产的争相哄抢,稳定了职工情绪,解决了社会稳定问题。

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破产法》规定了重整制度,基于对北京海洋馆仍具有良好的持续运营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价值分析,北京高院与监管组多次与债权人协商沟通,力争通过重整程序对利达公司进行拯救。利达公司的多数债权人系金融机构债权人,没有通过利达公司进行的相关重整安排。加之利达公司管理混乱,存在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重整投资人疑虑重重而陆续放弃。

2013年10月30日,北京高院裁定宣告利达公司破产。基于对利达公司下属的北京海洋馆经营事业进行拯救的目的,北京高院指导管理人采取在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下,将利达公司的全部财产、业务、正在履行的合同等整体打包,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变价处置。该变价方案在债权人会议表决中获全票通过。经过公开拍卖,北京信沃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整体承接了利达公司的全部资产。承接后,北京海洋馆名称不变。拍卖价款用于清偿全体债权人,职工债权、税收债权100%清偿,普通债权清偿率37.60%,307名企业职工全部得到了安置。在破产财产分配工作全部完结后,2014年12月19日,北京高院依法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利达公司在破产清算程序终结后予以注销。

(三)典型意义

本案是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指导管理人依法提升资产处置效益,实现困境企业营业拯救的典型案例。在未能通过重整程序拯救利达公司的情形下,法院依法指导管理人通过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整体打包处置破产财产的变价方式,依法保护了职工、税务部门以及其他债权人的权益,同时拯救了利达公司的经营事业即北京海洋馆,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九、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日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太阳能光伏生产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976亿元。2010年11月,超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2012年3月7日,超日公司发行了存续期限为五年的“11超日债”。此后公司整体业绩持续亏损,生产经营管理陷于停滞,无力偿付供应商货款,银行账户和主要资产处于被冻结、抵押或查封状态,应付债券不能按期付息,“11超日债”也因此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上的首个公司债违约案例。受制于财务负担沉重以及光伏产业整体处于低谷时期等因素的影响,超日公司已经很难在短期内通过主营业务的经营恢复持续盈利能力。2014年4月3日,债权人上海毅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超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一中院)申请对该公司进行破产重整。该院经审查,于6月26日裁定受理。因连续三年亏损,超日公司被暂停上市。

(二)审理情况

上海一中院指定一家律师事务所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组成联合管理人。管理人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9家公司作为联合投资人。2014年10月8日,管理人公告发布《超日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关于确定投资人相关情况的公告》等文件。管理人结合超日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意向投资人综合考察,确定由江苏协鑫能源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组成联合体作为超日公司重整案的投资人。九家联合投资人将出资19.6亿元用于超日公司重整,其中18亿元用于支付重整费用和清偿债务,剩余1.6亿元作为超日公司后续经营的流动资金。

《超日公司重整计划草案》于同年10月23日向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提交。经分组表决,各表决组均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依管理人申请,上海一中院于10月28日裁定批准超日公司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根据重整计划,超日公司职工债权和税款债权全额受偿;有财产担保债权按照担保物评估价值优先受偿,未能就担保物评估价值受偿的部分作为普通债权受偿;普通债权20万元以下(含本数)部分全额受偿,超过20万元部分按照20%的比例受偿。此外,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久阳投资管理中心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11超日债”本息全额受偿。超日公司更名为协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实现盈利。2015年8月12日,*ST超日更名后在深交所恢复上市。至此,超日公司重整成功。

(三)典型意义

本案是全国首例公司债违约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选择同行业企业作为重整方是本案迅速重整成功的关键。超日公司若要恢复上市,避免破产清算,必须在2014年内重整成功,扭亏为盈,这意味着重整工作的有效时间至多半年。而超日公司负债规模大、资产情况复杂,还涉及6万多股民及大量海外资产,重整难度较大,因此引入同行业有实力的重组方是较优选择,经过公开征集投资人,最终确定由同行业的江苏协鑫能源有限公司等作为重整方。引入同行业投资人可以加快推进重整进程,还可以解决企业现有员工的就业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基于此,超日公司迅速恢复生产并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实现了较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十、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成立于2001年1月22日,主要经营业务为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太阳能电池及发电产品系统等。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是2005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则是尚德电力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集中了95%以上的产能,10年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之一。2012年,由于行业恶性价格战、全球产能过剩,以及自身决策频繁失误和内部管理问题等原因,无锡尚德运行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尚德电力股价一度跌至0.6美元以下,三次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警告,并一度被强制进入退市程序。2013年3月18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等8家银行以无锡尚德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无锡中院)申请对无锡尚德进行破产重整。3月20日,无锡中院裁定批准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二)审理情况

无锡中院受理后,指定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清算组担任管理人,同时建议清算组通过市场化运作遴选审计、评估、法律、财务等中介机构,充实清算组团队,发挥中介机构在市场价值判断、营业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由于无锡尚德是一家高科技型生产企业,营业事务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需要熟悉公司业务和企业管理的专业人员参与,在无锡中院指导下,管理人聘请了在资产重组领域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具备人才优势和丰富经验的公司负责管理无锡尚德重整期间的营业事务,实现了无锡尚德的复工。为了彻底恢复无锡尚德的持续经营能力,从2013年6月下旬开始,在无锡中院的指导下,管理人从全球范围内上百家光伏行业及上下游企业中,筛选潜在战略投资者,通过报名、资格审查、尽职调查、提交投标文件、工作小组专业评议等严格的招募程序,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风光电)获得无锡尚德战略投资者资格。

2013年10月底管理人提交了重整计划草案,重整计划中明确顺风光电作为战略投资者支付30亿元现金,用于解决无锡尚德相关费用与债务的清偿。出资人持有的无锡尚德100%股权全部无偿让渡。职工债权、税收债权、担保债权均按照100%比例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受偿。为提高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每家债权人10万元以下部分的债权全额受偿;10万元以上部分在“现金”及“现金+应收款”两种方式中择一受偿。以“现金”方式受偿,受偿比例为31.55%。以“现金+应收款”方式受偿,即每家债权人除按照30.85%的清偿比例获得现金受偿外,还可以无锡尚德账面9笔应收款受偿。11月12日召开的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上,职工债权组、税收债权组、担保债权组均全票表决通过上述重整计划草案,人数最多的普通债权组也高票通过。出资人组表示弃权。11月15日,无锡中院依法裁定批准《重整计划草案》,并终止重整程序。12月底偿债资金30亿元全部到位并分配完毕。

(三)典型意义

担心大学破产不如呼吁大学改革 篇3

中國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借贷总额达到1500亿-2000亿元,几乎每所高校均有贷款。有熟知国内高校负债建设内幕的人士则称,保守估计国内高校实际负债达到4000亿元。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对此作出回应,认为部分高校破产一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

19日《南方都市报》社论认为,高校扩招贷款实际上是高校、地方、银行三方谋利。大学乐得有政府撑腰,地方政府乐得有政绩邀功,国有银行乐得有财政担保。我们并非毫无立场地反对高校负债发展。问题是由谁来判断,什么样的负债是在高校良性发展的必需范围之内,什么样的负债是高校盲目扩张留下的包袱?当下作出这个判断的,显然不是最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自身,而是政府说扩招就扩招,说建城就建城,说借贷就借贷,大学校长不过帮政府领导背书而已。

社论说,比之今天的破产之忧,高校体制的改革要急迫得多。直至今日,政府对高校仍然采取集权模式进行管理,几乎垄断高等教育的发展命脉,严格意义上的民办或者私立大学,并没有真正出现。大学与政府的行政级别相套而分为副部级、省厅级几类;大学校长仍然由行政长官任命,只须向上负责;大学的专业设置由教育部统一规制,政治理论统一必修,各类统编教材强令推行;行政权力向学术领域侵入,学术资源分配由行政程序主导,学术评价听命于权力暗示……唯此种种,才有今日大学不堪承受的债务缠身。

中国应有个人破产法 篇4

银行称, 对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可以免除债务, 这自然是好事一桩。不过仔细一想, 真做起来并不简单。如何确定借款人是否有还贷能力, 有多少能力?是全免还是部分减免?就是在平时也不容易, 何况是在证据、证物、证人都不完好的灾后时期。另外, 债务免除后, 产权如何确定?与已还贷的百分比是否有关?

而且受灾群众的债务并非只涉及房产, 更不限于银行。如企业或法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或财务往来, 民间的借款或经济关系, 情况极其复杂, 有的原来只有口头协议, 有的一方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偿还或追索能力。对由此而产生的纠纷, 既缺乏现成的法律法规, 也不能都靠行政机构来处理, 或由非政府组织来调解。

如果我国有个人破产法, 那么, 因为震灾而一无所有, 或所余财物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的人, 只要向法院申请破产就可以了。法院核准后, 申请人的所有债务自然解除, 由法院负责清偿。但在没有个人破产法的当下, 个人和法院都无能为力。要是都通过诉讼方式追索, 不仅举证困难、法院不胜负担, 而且大多数判决会无法执行。另一方面, 根据现行法律, 公私企业是可以申请破产的。一旦企业被核准破产, 又没有清偿能力, 其私人债权人就血本无归。对个人而言, 显然有失公允。

破产法题目 篇5

A 甲公司:南翔公司租用其仓库期间,因疏于管理于2005年12月失火烧毁仓库

B.乙公司:南翔公司拖欠其燃料款40万元应于2004年1月偿还,但该公司一直未追索

C 丙公司:法院于2005年10月终审判决南翔公司10日内赔偿该公司货物损失20万元,该公司一直未申请执行

D.丁公司:南翔公司就拖欠该公司货款30万元达成协议,约定于2006年10月付款

2.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该企业法人可以选择以下哪些程序处理其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A.申请破产清算

B.直接向法院申请和解

C 决议解散并进行清算

D.直接向法院申请重整

abd

3.甲企业和乙企业签订买卖合同,约定由甲企业向乙企业供应一批机器设备,货到付款。甲企业正在准备履行合同,得知乙企业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且企业资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被债权人丙企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人民法院受理后,指定了管理人。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管理人有权解除甲企业与乙企业之间的买卖合同;

B.管理人自破产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未通知甲企业的,视为合同继续履行; C 管理人决定履行合同的,甲企业应当履行;

D 管理人决定履行合同的,甲企业有权要求管理人提供担保。

4.申请人金波大酒店是1992年成立的企业法人,注册资金20万。金波大酒店委托夏某全面经营管理。期间经营不善,财务收支严重失衡。1995年7月停业,10月债务人申请破产还债。

根据申请人1995年6月的资产负债表:申请人的应收款为194万元,但申请人提供的应收款明细表中,应收款仅为62万元,其余的应收款131万元无记载。并且在已知的应收款中,其中55万余元是一些个人白条借款。未作销帐处理,也未行使催款权利。法院是否受理破产申请?

(总论 第二节)

千叶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债权人百草公司申请破产,法院指定甲律师事务所为管理人。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律师事务所租赁百草公司酒店用作管理人办公室的行为不违反破产法的规定

B.甲律师事务所有权处分千叶公司的财产

C.甲律师事务所有权因担任管理人而获得报酬

D 如甲律师事务所不能胜任职务,债权人会议有权罢免其管理人资格(07卷三28题)

D

某破产案件中,债权人向法院提出更换管理人的申请。申请书中指出了如下事实,其中哪些属于主张更换管理人的正当事由?()

A.管理人列席债权人会议时,未如实报告债务人财产接管情况,并拒绝回答部分债权人询问

B.管理人将债务人的一处房产转让给第三人,未报告债权人委员会

C.债权人对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曾以还债为名向关联企业划转大笔资金的情况多次要求调查,但管理人一再拖延

D.管理人将对外追收债款的诉讼业务交给其所在律师事务所办理,并单独计收代理费

Abc 根据《破产法》规定,关于破产管理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自然人不得担任破产管理人

B.破产管理人可以由法院指定或者债务人聘请,也可以由债权人会议聘请

C.破产管理人应当在法院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D.破产管理人的报酬由管理人与债权人会议协商确定

abcd(总论 第三节)

在A公司的破产案件中,有关当事人提出的下列主张,哪些依法应予支持? A 甲要求收回依融资租赁合同出租给A的设备

B.乙根据与A的建筑合同中约定的保证条款,要求以A的酒店经营收入优先清偿拖欠的工程款

C.丙根据与A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签订的以物偿债协议,要求取得用于抵偿欠款的一批库存产品

D 丁依合同保管着A的一批货物,要求以变卖这批货物的价款优先清偿A拖欠的保管费(2005年卷三64题)

甲公司严重资不抵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向法院申请破产。下列哪一财产属于债务人财产?()

A.甲公司购买的一批在途货物,但尚未支付货款

B.甲公司从乙公司租用的一台设备

C.属于甲公司但已抵押给银行的一处厂房

D.甲公司根据代管协议合法占有的委托人丙公司的两处房产

C 康德公司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管理人在清理该公司财产时,发现: 破产宣告时康德公司欠甲公司20万元货款,离偿付日期还有1个月; 债权人乙公司因参加破产程序花费3万元; 该公司还拖欠丙地方税务局税款15万元; 债务人继续营业所欠的职工工资5万元; 欠破产程序中债务人财产的拍卖费用6万元; 戊银行行使抵押权后仍有20万元债权未受偿 ; 己公司行使抵销权后尚有8万元债权未受偿。问:上述各项哪些应列入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绿杨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已经受理其申请。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在法院已经受理破产申请、尚未宣告绿杨公司破产之时,下列哪一项财产不构成债务人财产?

A.绿杨公司享有的未到期债权

B.管理人撤销绿杨公司6个月前以明显不合理价格进行交易涉及的财产

C.绿杨公司所有但已设定抵押的财产

D 绿杨公司购买的正在运输途中的但尚未付清货款的货物(07卷三29)

D

78.某建筑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向法院申请破产救济。关于该案破产财产范围和清偿顺序等,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08四川)

A 该公司所欠民工工资应当列入破产费用先行清偿

B.该公司租用甲公司的一套建筑设备不能列入破产财产

C 该公司的一批脚手架已抵押给某银行,该批脚手架不能列入破产财产

D 该公司员工对该公司的投资款只能作为普通债权受偿

acd

2005.67.甲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清算组在清理该公司财产时,发现的下列哪些财产应列入该公司的破产财产?

A.该公司依合同将于三个月后获得的一笔投资收益

B.该公司提交某银行质押的一辆轿车

C.该公司对某大桥上的未来20年的收费权

D.该公司一栋在建的办公楼

当年答案:ACD 现在答案:ABCD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就该破产企业清偿顺序问题,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该破产企业所拖欠的民工工资按第一顺序清偿

B.该破产企业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欠款可以在破产清算程序开始前受偿

C.因延期交房给购房人造成的损失按照破产债权清偿

D.该公司员工向公司的投资款按照破产债权清偿

Abc(总论 第四节)

甲公司向乙银行贷款100万元,由A公司和B公司作为共同保证人,并以甲公司的厂房作抵押担保。其后,甲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而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并指定了破产管理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管理人可以优先清偿乙银行的债务

B

如A公司已代甲公司偿还了乙银行贷款,则其可向管理人申报100万元债权

C

如乙银行不申报债权,则A公司或B公司均可向管理人申报100万元债权

D.如乙银行已申报债权并获40万元分配,则剩余60万债权因破产程序终结而消灭(2008卷三73)

不得申报的债权?

倒淌河大酒店于2001年3月2日被法院受理破产,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纷纷申报债权。

1.某女土于2000年5月被该酒店保安人员殴打致伤,住院治疗8个月,要求赔偿医疗费8730元。

2.因该酒店歌舞厅从事色情营业被查处,市公安局于2001年2月26日对其做出处罚决定:罚款1万元,限7日内缴纳。

3.某旅行社与该酒店签订的合同,因酒店被进入破产程序而终止,旅行社要求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18000元。

4.该酒店经理以酒店名义借用某公司小轿车一辆供其亲属使用,现该公司要求返还。

问:如果你是管理人,哪些债权人可申报债权?

1.某女土于2000年5月被该酒店保安人员殴打致伤,住院治疗8个月,要求赔偿医疗费;某旅行社与该酒店签订的合同,因酒店被宣告破产而终止,旅行社要求赔偿由此造成损失18000元。这两项是破产债权。

2.破产宣告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对破产人做的罚金、罚款和没收财产等处罚决定,如果没有执行,在破产宣告后即不得再执行。因为,破宣告后,破产财产即成为供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的财产。此时如果继续执行这些处罚决定,无异于让债权人代破产人受过 3.借用他人财产,由他人取回。(总论 第五节)

某国有企业于1997年12月向法院申请破产。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指定债权申报期限为3个月,在两个半月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审查各债权人的主体资格、委托代理人的资格及利益,并通报清算工作的情况和进程等。

法院指定了最大的债权人甲担任债权人会议主席。第二、三次债权人会议确认了各债权人的债权额,确认了债权人乙的抵押权。经过第四、第五次债权人会议讨论同意,产生了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在第六次债权人会议上,经超过半数的债权人同意,通过了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该企业的债权人会议开得一直不是很顺利,债权人意见纷纷。债权人丙认为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开得太早了,当时他尚未申报债权,被剥夺了参加该次会议的资格;

债权人丁不同意甲担任债权人会议主席;

债权人戊、己认为乙的债权是抵押债权,享有优先受偿权,因此乙不能参加债权人会议; 债权人庚认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不必经债权人会议讨论。

问:

1.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否正确? 2.债权人会议的主席由什么人担任?

3.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能否参加债权人会议? 4.本案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是否正确? 5.债权人会议有哪些职权?(61条)(总论 第六节)第七节 破产法律责任

某全民所有制企业因资不抵债,拟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律师代理破产法律事务。律师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掌握了以下情况:

1、该企业系在省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工业企业;

2、该企业的债权人之一甲公司因追索150万元货款而在一个月前起诉该企业,此案尚在审理中;

3、该企业欠当地工商银行贷款1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该企业的一套进出口成套设备作抵押,该套设备现值800万元;

4、该企业曾为乙公司向当地建设银行一笔300万元的贷款作为连带保证人,现乙公司对该笔贷款未予偿还;

5、该企业资不抵债已达3500万元。

现就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企业如申请破产,应由哪级人民法院受理?

2.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时,律师需准备向法院提交哪些材料? 3.甲公司与该企业之间尚未审结的追索货款之诉应如何处理? 4.工商银行的1200万元贷款应如何处理?

5.建设银行能否参加破产程序、申报破产债权?简要说明理由。6.应从企业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的破产费用包括哪些?

(1)应由企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2)NO.8;

(3)尚未审结且另无连带责任人的,应当中止诉讼,由债权人向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申报债权。

(4)1200万元中的800万元从抵押财产中优先受偿;剩余的400万元可申报破产债权。

(5)能。破产案件中债务人作为保证人的,债权人享有是否将其债权作为破产债权的选择权

破产法改革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破产;破产法

一、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立法现状

我国涉及商业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破产的法律法规很多,内容也比较丰富,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统一的,专门规定商业银行退出机制的法律或法规。这是我国金融机构破产立法方面的缺陷。关于金融机构破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保险法》修改后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破产的相关规定。其中,《企业破产法》第134条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本法第2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破产清算的申请。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以该金融机构为被告或者被执行人的民事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它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商业银行法》在第71条也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商业银行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最近透露,商业银行破产实施办法草稿已经制订完成,目前正在组织修改。其中对商业银行破产申请主体及程序均做出了规定,并与现行《企业破产法》做了必要衔接。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立法特别是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提供了契机。

二、新破产法的实施对完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的意义

新《破产法》自2006年实施以来,对规范我国各类型企业退出市场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维护了债权人和破产企业本身的根本利益,保障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该部法律的另一亮点就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也进行了相关规定,在该法第134条专门就金融机构的破产问题作出了规定。这一规定对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相关法律问题提供了指南,对完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1.我国在《破产法》中第一次将金融机构纳入到破产法的调整范围,从根本上表明,我国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后,已经接受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并对金融机构破产做出了法律上的准备。这将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国际的广泛确认。

2.新《破产法》接受了商业银行作为公众公司而不是特殊行业的国际标准。从而为商业银行按照法律程序退出市场做好了铺垫。

3.新《破产法》赋予了国务院等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破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权力。从而对制定一套统一的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4.新《破产法》赋予了金融监管部门处理问题商业银行和其他问题金融机构的合理措施,为规范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运营提供了法律保障;

5.新《破产法》第134条的规定是与现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有关金融机构破产的内容相衔接、相配套的,有利于各法律的顺利实施。

作者认为,在新《破产法》实施后,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商业银行破产办法(或条例),而且,该办法(或条例)应着重解决商业银行破产申请主体,商业银行破产前置程序,商业银行破产管理人制度,存款保险管理制度等问题。

三、对完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的建议

1.明确申请主体

新《破产法》规定如果商业银行符合破产标准,国务院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但没有明确破产的申请主体,是只有金融监管部门,还是也包括债权人在内。根据国际原则,作者建议我国的破产申请人应该包括债权人、债务人,金融监管部门。债权人、债务人认为商业银行达到破产标准时,应向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监管部门审查同意,由金融监管部门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而当金融监管机构认为商业银行达到破产标准,也可依职权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2.明确破产标准

银行破产标准主要有三种:(1)资产负债标准;(2)现金流标准;(3)资本充足率标准。我国银行的破产标准是资产负债标准和现金流标准,这两种标准依赖于受债务人控制的资料,容易延误破产时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采用这两种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资本充足率标准不仅为银行破产提供了明确的标准,而且有利于及早发现银行的问题,以便尽快采取行动,最大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把资本充足率标准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的破产标准。

3.建立专业化的破产管理人

在各国银行破产立法中,破产管理人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模式:

(1)法院主导模式,破产管理人是法院根据一定程序选拔组建。

(2)行政主导模式,由监管部门直接依职权组建破产管理人。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71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也就是说我国采取的是法院主导模式,但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破产管理人的组建应充分借鉴美国和英国的组建模式,保障破产管理人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从而提高破产效率,保障破产清算的公平。

参考文献:

[1]吴晓灵:银行法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42-246.

[2]唐旭 邱海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破产法》悬疑[N].上海证券报,2006,10,13.

[3]刘蕾:论商业银行强行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D].西北大学. 2004.

浅谈我国现行破产法之不足及其对策 篇7

第一, 体制上的原因。现行破产法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社会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我国当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企业活动没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 是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指导思想, 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使企业不能适应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第二, 现行破产法存在立法内容上的欠缺。《企业破产法》中在立法时有很多的条款都是固定性的, 发条内容过于原则化, 抽象化, 并且初期立法遗漏了企业濒临倒闭时的解散企业的重要法律规定, 造成立法的空白。因而造成企业破产存在普遍的法律适用困难;

第三, 我国破产法的理论研究不足。我国企业破产制度虽然早以建立, 在规范企业清产、改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受到法制不完整等因素的制约, 在关于企业破产清算, 债务清偿等领域对破产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的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 致使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常常感到法律法规无从可拾,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造成法律实行的无原则性和随意性。

二、现行破产法的内容缺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为了使我国的破产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就必须对破产法加以矫正和改进。主要是要对破产法的实施内容、方法等不足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

首先, 对关于破产适用范围的界定。在我国1986年的《破产法》当中界定的适用范围是:“本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1年1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又规定了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法人型企业的破产还债适用本法 (民事诉讼法) 的规定。以此推断,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破产还债程序是否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程序办理, 而其他企业的破产清算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就造成了企业破产的法律空缺, 这给企业破产的实际工作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不便。

第二, 关于企业破产的预防。我国破产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利益,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破产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它还担负了一个更重要的责任, 那就是专门制定一部为预防破产的《公司更生法》。因此, 要使破产真正能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立法完全是一个值得我国破产立法借鉴的地方, 这样, 既可以有效地挽救国民经济所遭受的损失, 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盲目破产现象的发生。

第三, 现行破产法对债权人的权益保护表现不合理, (1) 破产财产的界定则是破产时所有财产扣除担保抵押后的财产余额, 所以有些企业在破产时已经无产可破了, 并且一旦破产引来的经济纠纷一大堆, 无疑给银行收回欠债带来重重困难。 (2) 清算组的组成方式不合理, 我国对清算组的组成没有明文规定银行等债权人却被排除在清算组之外, 这样他们的权益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吗? (3) 一些企业打着破产的幌子逃债, 这样损失的只是国家和债权人的利益, 企业主的过怠又如何追究法律责任?

三、对现行破产法完善的对策

第一, 建立健全相关的财产抵押制度, 在破产清算中, 基于破产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财产, 从而保障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时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债务清偿,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财富浪费, 稳定社会经济, 减少改革的阻力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第二, 建立劳动保险的破产保障机制, 我国的劳动法、保险法等法规应为破产的后遗问题制订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使破产企业的破产带来的职工安置, 资产处理有法律依据。

第三, 建立破产人责任制度, 我国破产法应当将强化破产人的责任作为立法的重心, 从而遏止目前因责任软化而造成的“假破产”等现象, 制止利用破产逃废债的行为。如果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负责人从事了隐匿资产、逃避债务行为构成犯罪的, 还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因此, 可以增加刑法当中的破产犯罪的规定, 最终强化破产的公正与效率。

因此, 针对新破产法的制定与起草,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的同时, 也要使新破产法的制定最终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金融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和贯彻法治原则的立法目标, 规范企业破产行为, 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 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摘要: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不规范而最终被市场淘汰, 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等主体的资格消亡, 在法律上成为破产过程。但在破产过程中却往往出现法律上的欠缺而导致企业、个人和其他主体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就应当加强企业破产法律法规的完善。本文就现行企业破产法律的欠缺及发展目标作一探讨。

关键词:破产,市场经济,企业,清算

参考文献

[1]潘静成、刘文华编:《中国经济法教程》 (第3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潘静成、刘文华编:《中国经济法教程》 (第3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商法学精粹》 (2003卷) , 机械工业出版社。[2]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商法学精粹》 (2003卷)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论企业破产法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篇8

1 国内企业破产法的发展概述

1.1 破产法的主要内容

破产法主要涉及11项内容, 分别是申请和受理、管理人、债务人财产、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债权申报、债权人会议、重整、和解、破产清算、法律责任、附则。破产法主要是从破产的角度出发, 将一个企业破产后所面临的困境一一解读, 以及很多危难时期的数据一一更新, 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公司破产法, 公司破产后应该先向有关部门进行破产申请, 有关部门会受理破产申请, 然后由企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企业财务审核, 对破产后的承担和主要权益进行说明, 接着进行破产清算程序, 会选择重组和对公司内部的财产进行清算, 一旦清算完毕可以决定公司的价值是多少, 对市场估价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企业顺利的进行市场化的拍卖和重组。

1.2 学习破产法的必要性

中国正在步入国际化竞争, 我们学习公司破产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公司法律框架的了解和认识, 公司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公司纠纷如何解决, 公司财务如何管理, 公司破产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破产后的解决方法,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变化, 方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长足发展的优势, 公司法的制定目的是: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 公平清理债权债务, 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学习公司破产法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加强发展优势, 我国在破产法中明确规定对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 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实施破产还款;债务人也可以自己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还债。

1.3 企业破产的程序和风险最小化

国外法律发展的路径分析需要重新定位和重新认识, 对陈旧和不全面的信息需要完善和认真修补, 我们面对企业破产的程序更加需要认真的面对和善于解决, 对企业破产的程序首先要掌握清楚, 企业在债务纠纷中, 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进行破产申请、债务人也可以自己申请破产保护和还款;接着是法院要受理企业的破产保护申请, 在10日内通知债务人并发布公告, 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1个月内, 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在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 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 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 并且提交有关的证明材料;接着是债权人召开会议, 所有的债权人均为债权人会议的成员, 但依法享有别除权、抵销权、取回权的债权人则不享有债权人会议的表决权;接着是破产的和解与整顿过程, 然后是破产宣告与清算, 人民法院依法宣告企业破产以后, 应当在15日内成立的企业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人员组成的清算组, 对该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破产财产由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管的全部财产, 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财产及其他财产组成。

2 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中对于破产法的知识了解过少, 导致了一开始的财务管理没有合理考虑破产的潜在问题, 企业内部由于中国式的管理思想严重阻碍了企业文化和软实力的发展, 最欠缺的就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制度, 因为制度不完善所以财务出现管理难题, 无法将合适的的财务人员统筹兼顾, 无法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合理运用, 企业内部因为财务管理制度的欠缺导致企业的财务出现众多问题, 企业不能有效的管理自我资产, 预算和监督差, 造成了财务资源的大量浪费, 没有了财务高效性, 造成了工作迟缓和拖延现象。

2.2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

现阶段,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已经暴露出了人员素质过低而引起的财务管理问题, 这种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公司内部管理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本文认为公司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过低, 财务管理人员的财会水平差, 没有职业水准, 对财会行业了解知识过少, 动手能力差, 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社会所采用电子信息化财务管理软件很陌生, 电子财会的操作障碍性严重制约着企业内的经济发展, 对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而且我国现阶段举办奥运会和举办世博会, 已经逐步发展为了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英语的使用正在普及, 需要很多国际化人才, 在国际化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企业中学习国际化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

2.3 财务管理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

企业内部在财务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程序不明确、工作关系混乱、文件记录不全面这些因素导致了电力行业的国有资产运营风险加大, 对损失项目的记录并不是很清晰, 导致权限混乱的现象出现, 内部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 账目资金使用前和使用后的监督管理都没有形成有计划的整体结合。在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方面欠缺严格的管控和监督, 没有监管使财务使用的后期没有合理的反馈制度, 造成了财务拖拖拉拉, 局限在被动的发展局面中, 很难完整的顺利发展和财务创新。资产的财务预算体制不健全是首要原因, 其次就是企业内部资产的使用缺乏预算管理, 企业内部国有资本审批下来后, 对于审批前的核查算严格, 但是对于审批后的使用并不能够严格把控, 对资产的预算应该是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

3 加强破产法可以提升的动力和解决对策

3.1 完善破产法增强企业实力分析

中国发展的成熟阶段正在来临, 需要我们做好新的面貌去面对这个新的挑战, 各国的不同压力和竞争正在对我国国际化树立层层障碍, 我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改变以往的策略, 在企业内部需要树立新的制度, 对不完善的规则要有新的规定和手段来确定如何应对新的危机, 我国企业应该完善破产法, 在软实力方面应对国际新局势, 以更加具有稳定性的方式转型, 企业在以前的竞争中只是单一化的发展, 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都只是学习西方模式, 但是许多西方模式并不一定就能适用于我国的发展现况, 造成了许多资源浪费和耗损, 所以我国现阶段要走多元化的发展路线, 以有利的国际化转型帮助企业可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 包括在未来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等都需要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树立严格的标准。

3.2 解决现阶段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3.2.1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意味着企业可以以更加完善的制度去解决企业内部面对的问题, 去限制企业内部的员工, 尤其是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员工需要特别对待, 因为他们掌握着企业的重要资源资金, 因为资金的使用不当而造成企业的损失是最不明智和清晰的发展路线, 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几十年来, 对于内部管理一直处于很混乱的状态,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适当的人员录用、考核机制;在企业文化方面永远都停留在表面意义;在企业战略方面永远都缺乏灵活应变性。在国有资本使用方面也相应缺乏管理, 因为制度不完善对国有资本使用和操作的方法、规定、细则都没有详细成文化, 降低了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力,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造成了资本使用无方向, 无收益计算的尴尬。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电力行业中尚未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以至于存在“财务管理难”的问题, 因为不合理管理和制度完善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滞后, 财务管理滞后为企业整体带来了资产损失。

3.2.2 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提升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是指的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标准以及专业性知识的标准, 在技能方面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内部员工加强技能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企业整体财务部门中的办事效力, 这种办事效力可以有效促进公司的效率, 通过效率的加快可以帮助公司节省成本, 节源开支, 加强工作效率, 帮助企业内部员工找回信心, 企业财务人员在使用电子化记账和电子财务管理软件使用中需要加强培训, 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脱产学习或者在职学习, 以新的方式面对企业的新需求。

3.2.3 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

自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后, 我国是第一批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国家之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我国学者率先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失当, 财务衍生品泛滥, 监督失去动力和不到位是最主要原因, 因为缺失财务指数的动态管理, 所以造成了企业内部数据的不合理监控, 因为企业内部资本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流动资源, 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需要每一个人用心经营这笔资金, 因为我们企业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 所以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损失, 尤其是资本的损失, 无形资产的损失, 在日后发展中我们应该在不同程度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利用不同的监管和监督措施, 进行管控和沟通, 以最优化和动态监管模式加强对资金的利用。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以资产的有效监督、有效利用、有效防范风险为主, 保证利用资金可以发挥效用最大化, 帮助企业内部实现利润最大化, 使国有资本使用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保证未来企业的稳定发展。让我国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文利.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J].市场研究, 2010.

[2]丁为群.公司破产法的法律和经济分析[J].现代商业, 2005.

[3]章亚梅.关于完善破产法的几点思考[J].南通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破产法改革 篇9

笔者通过近几年银行对破产企业债权的清收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从中引发了对新破产法更深入的思考。

一、法院强制批准通过重整计划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独立的评价机制及相应的救济措施

破产重整分配中, 银行资产通常占比最大, 作为债权人会议主席有决定性发言权。新破产法第八十七条规定, 符合“债务人经营方案有可行性”等6个条件, 法院即有权裁定批准重整计划。2012年辽宁省某大型化纤企业破产重整过程中, 在全体优先债权组及普通债权组均未表决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情况下, 法院强制裁定批准方案, 使商业银行等优先债权人受偿比率仅为35%, 债权损失巨大。从法律意义上讲, 重整程序既不实行完全的当事人主义, 也不实行绝对的职权主义, 而实行所谓的监督自治主义。重整计划的批准应该由债权人会议的通过和法院的批准相统一, 而现实破产重整案例中却因没有制定明确的客观判断标准而出现分歧, 往往是以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损失而告终。截至目前, 我国破产法没有关于法院通过《重整计划》后债权人如何救济的法律规定, 建议新司法解释中对此提出有效的规定。

二、管理人权力过大且不能代表广大债权人的利益, 不符合《破产法》公平清偿、保护债权的宗旨

新破产法引入了国际通行的管理人制度, 是对原破产法清算组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尤其是由中介机构等专业团队来处理为破产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专业基础。从新破产法的运作实践看, 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新破产法第十三条规定, 管理人要由法院来指定, 向人民法院汇报工作, 接受债权人会议及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人有权决定破产企业是否营业、合同履行与否, 有权管理和处分破产财产, 转让和处分不动产、借款, 转让全部企业库存、聘用人员等等 (破产法第二十五、六十九条) , 而所有管理人的这些行为只要不被法院反对即可, 作为破产程序中的权力机构的债权人会议仅仅只能“监督”管理人, 并无出具意见的权力, 从债权人维权角度来看管理人权力明显过大。从破产程序来讲, 管理人应该是债权人意志的执行者, 现行管理人制度与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宗旨不符。

2. 在破产案件实践中, 破产管理人的报酬由法院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要求, 管理人收取的费用最高可以达到破产财产总额的12%, 这间接降低了债权清偿比例。

三、债权的延期偿付未考虑延期清偿的法定利息的支付, 使实际清偿率低于计划确定的名义清偿率

新破产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起停止计息。”这相对于原破产法“破产宣告后的债务利息不属于破产债权”来说, 期限更加提前了。实际工作中, 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破产后都选择了重整这一重生的途径, 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经营。有的重整的偿还期限多达一年及以上, 如提早停息将导致债务人的实际清偿率低于名义清偿率。从新法颁布至2009年, 据有关数据显示, 破产重整企业在各商业银行的债权平均在亿元以上, 按照合同约定罚息利率计算, 每家银行的年利息均损失千万元以上。

四、对不当破产行为的规制使银行化解债权风险的手段受到严格限制, 撤销权行使的条件设置与其他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

根据新破产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 破产企业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等行为, 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该条款的目的是为了打击以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假借破产逃废债行为, 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 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但针对银行债权的清收工作, 新法将可撤销行为期限由旧法的6个月延长到1年, 意味着银行的正常收贷行为在后续1年内都有可能因企业申请破产而需退还债务人, 银行清收风险随之增大。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6个月, 银行的债权如果从破产企业获得清偿, 即使是正常的偿债行为, 只要其他债权人没有同时受偿, 破产企业管理人有权申请返还已偿还的款项。这一规定应严格区分善意与恶意, 否则将导致银行可能被迫退还正常清收的贷款, 贷款不良率增加。

新破产法对于上述撤销权的行使与《商业银行法》及《合同法》等有关规定存在冲突。1995年通过、2003年12月修正的《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到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受法律保护。第四十二条规定: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 商业银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证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当保证债权的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减弱或抵押债权、质押债权的抵押物、质押物不足值时, 根据合同约定, 银行通常采取变更担保或者追加担保的方式以化解风险;如果遇到借款人未能履行借款合同规定义务的情况, 银行可依双方按《合同法》签订的借款合同约定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部分直至全部贷款或解除借款合同。银行的清收行为同样受法律保护。

在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今天, 每个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复杂多变的因素影响, 对于银行来说能分析预测出债权人 (包括保证人) 在半年或一年后会被申请破产是比较困难的。在银行经营信贷资产的过程中, 如贷款发生重大风险, 银行应及时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化解风险, 如果这一合理维权行为被撤销, 将导致银行清收行为失效。

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的制度研究 篇10

一、价值目标不同

个人破产制度中的自然人一般都具有破产能力, 即使该自然人是未成年人或者是精神病人, 在民法学上这两类人也只是不具有行为能力, 而具有权利能力, 因此, 无论是何种自然人群体都应当具有破产能力。自然人的破产权利能力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 自然人的身份不因从事商行为而受到任何影响, 都具有破产能力。但是, 相对于自然人来讲, 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则有所不同, 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可以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 大部分国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者排出那些特殊行业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 以达到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稳定国内安定团结的目的。这些特殊行业包括维持人民大众日常所需的行业, 比如银行、保险、铁路交通、邮政通讯等。

二、破产原因不同

在破产的原因上比较个人破产和企业法人破产也有所不同。企业法人破产的破产原因很单一, 当企业法人不能偿还到期应当支付的债务时即说明企业法人已经失去了支付能力, 因此自动适用破产程序。而个人破产适用破产程序的原因则较为复杂, 这一点本文将在后面专门谈到。由上可知, 破产原因是导致民事主体出现破产状态的事由。从实践中看, 导致法人破产丧失支付能力、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原因较为单一, 主要是法人的经营行为。但是, 导致自然人破产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在破产法理论中, 有学者把自然人破产分成以下三类。

1、经营性破产

这种类型的破产可以是自然人作为自然人的身份进行经济投资导致的投资性破产;也可以是作为商自然人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导致的经营性失败破产, 比如个体户;还有的人进行黄金期货、证券交易等商事活动导致的投资破产。

2、消费型破产

消费型破产和第一种由于经营产生的破产结果是不一样的。消费型破产是由于个人进行消费活动导致的破产, 比如信用卡消费、生活借贷造成入不敷支, 最后导致破产的状况出现。

3、宣告型破产

这种类型的破产人一般不会主动申请破产, 也不主动从事个人的经营性投资, 自身并不担负债务, 但由于担任了企业或者工厂等单位的领导人, 或者对工厂、企业的破产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而被宣告破产。破产不仅以法院发布公告的形式出现, 而且对被宣告破产的主体有一定的惩罚性的要求和条款, 并且要求在一定期限之内不能重复担任领导人或管理人员、包括董事等职务。这是三种破产类型之中唯一的被动破产的类型。

三、破产范围不同

破产范围在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之间存在着绝对的不同。企业破产以后主体资格随之消灭, 因此无需考虑企业或者法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也不需要考虑企业或者法人的利益问题, 企业全部财产以及法人全部财产应当都归属于破产财产的范围。根据法律相关规定, 企业应建立公开、透明的财产制度, 而且法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是没有区分的, 所以在法院执行破产财产的时候并不存在无法认定或者分割的问题。

但个人破产有自然人独有的特性, 破产并不意味着自然人的死亡, 民事主体的资格仍然存在, 这就意味着个人破产需要考虑自然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以及自然人在破产时已经用自己全部财产清偿给债权人, 对于善良自然人破产是否给予免除剩余债务的机会。这在世界各国法律中有着不同的概念, 甚至现代破产法理念认为, 破产人除了破产人的身份以外还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 因此仍然需要对其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人权的角度来讲, 需要给予破产人一定的可以被自由支配、处置、收益的财产, 帮助破产人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走出破产的阴影。这类财产既可以不用纳入到继续清偿债权人债务的财产, 也可以被破产人留作重新生活的保障。这一制度也是作为自然人独特的制度, 在企业破产立法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时, 许多国家的破产立法制度中都将自由财产制度进行专章立法, 以区别破产财产、免责财产。另外, 自然人可以是破产人也可以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当事人, 因此, 对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有财产、个人财产的认定存在很大的困难, 而且破产前或者破产期间, 容易发生藏匿、隐匿、转移、借贷财产, 更不方便法院认定是否给予自由财产的权利, 再者, 免责认定的前提也同样应当建立在当事人无可执行财产的前提之下, 因此个人破产比企业破产更难认定范围。

总的来讲, 企业破产是以企业法人等经济实体为主体的破产。企业破产以后, 民事主体资格消灭, 法人、还有企业主体资格随机消灭。因此企业破产不存在与个人破产立法制度相同的财产分配制度, 更加不存在自由财产在债务人之间进行自由分配。破产人被宣布破产以后, 随即将全部破产财产进行公平清偿、分配, 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债权人的利益。再者, 从破产财产进行确认的方式上来讲, 企业破产成立的主体是企业法人, 因此在设立方式上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在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 且法人资产的注册也同样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注册, 如果发生资产的转移也必须进行更改。这都说明法人企业破产时债权债务关系是很明确的, 通过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就能够很快地详细地统计出完整的财产关系。从这方面比较来看, 个人破产在确定债权债务关系上并不如企业破产那样容易, 自然人个人财产、家庭财产以及个人破产财产是很难划分的。自然人因债权债务关系隐匿财产、转移财产等行为构成减少或者转移需要清偿的破产财产, 在实施破产程序过程中很难确认。

四、法律后果不同

企业法人破产在执行完破产程序之后就意味着该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企业法人的主体已经“死亡”。但个人破产的适用主体则完全不同, 比如自然人适用个人破产立法, 在执行完毕后仅仅意味着从前的债权债务关系终结, 但自然人本身并未死亡, 生活仍将继续。并且, 执行破产程序也并不意味着该自然人民事主体资格的丧失, 自然人仍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民事权利能力。从这一点上说, 两者在法律后果上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不仅从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个人破产与企业法人破产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从历史的实证上也同样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在破产法的立法制度之中, 最早开始适用的就是个人破产立法制度, 到18世纪上半叶才出现公司法人制度, 企业法人出现的则更晚。时至今日, 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在全世界仍然是破产立法的基础, 而且在绝大多数国家, 个人破产案件的数目都远远超过企业法人申请破产数量。根据美国Lundqui St咨询有限公司对2005年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 2005年比2004年申请人数增加了31.6%, 已达到2043535人。另外, 美国法院管理办公室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US Courts) 公布了2006年美国申请企业破产的数据仅为35292家, 而2005年美国申请企业破产的数据仅为31952家。从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立法的数据可以看出, 个人破产申请与企业破产申请并不相同。况且从历史上看, 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先有个人破产立法, 后有企业破产立法, 可见, 正是因为有了个人破产立法才带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完善。我国如果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建立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企业破产立法, 但尚未设立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人破产立法制度, 因此应尽快设立相关制度, 以此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破产立法是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其中, 第二条明确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这说明, 目前我国的这部法律仅仅确立了企业法人的破产资格。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实行的既不是商人破产主义, 也不是一般破产主义和折衷破产主义, 而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法人破产主义”。另外, 根据1991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这一章的内容, 确定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人企业以及设在中国领域内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以上我国现行立法的罗列说明, 不论是新企业破产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都将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律限制在了企业法人之中, 排除了包括自然人破产、合伙破产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的破产资格。本文认为, 将来制定我国的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可以参照目前我国企业破产立法形成的单行条例, 但涉及到自然人失权以及复权制度的细则可以在其他条款中适当增加有关个人破产的立法内容。

摘要:个人破产在我国尚未形成立法的制度规范, 目前立法所规定的法人破产制度是我国适用破产立法的主流, 本文认为, 我国应当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因此, 必须将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和企业破产制度进行区别和差异研究。

关键词:个人破产,企业破产,自由财产

参考文献

[1]汤维建: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2]邹海林:破产程序与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 1995.

[3]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4]美国去年个人破产数量创新高[EB/OL].http://218.201.40.123/gb/map/2006-01/13/content858900html, 2006-07-26.

上一篇:机床轴承下一篇:旧道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