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人才研究

2024-06-01

开放人才研究(精选十篇)

开放人才研究 篇1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际经贸在经贸内容、经贸手段、经贸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变化。21世纪的国际经贸需要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而传统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了解决现行国际经贸人才紧缺问题, 本文分析了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理论, 并以厦门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构建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基础, 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

2 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经贸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 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经贸的,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又存在国际经贸的个性。在培养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时, 要把“育人”和“育才”结合起来。既重智育, 更重德育;既重理论, 更重实践;既重知, 更重素质和能力, 显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 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应用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 国际经贸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 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的国际经贸教育来说, 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 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经贸人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是我国当前国际经贸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 国际经贸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际经贸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际经贸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第一, 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经贸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 紧贴国际经贸发展的趋势, 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 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 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 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 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 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第二, 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 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 (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 后就容易找到工作, 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 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因此, 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 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 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

第三, 必须考虑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叶以来,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中国加入WTO及国家对个人从事外贸业务的管制放开, 对外经贸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美元, 这标志我国对外经贸已迈上新的台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 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经贸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 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 设岗较少, 因而要求外贸复合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 部门分解较细, 设岗较多, 因而要求经贸复合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4 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 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 构建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经贸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并且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贸企业需要大批精通现代国际商务技能、熟悉WTO规则、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的综合型国际经贸人才。

关键词: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学飞, 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开放人才研究 篇2

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注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开放式人才教学培养与以互连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灵活性缺乏、专业技能深化不足、自主学习不足等缺点,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划,探索更具开放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赢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是极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新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是武汉理工大学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本文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对象,分析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提出卓越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策略。

一、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是当前中国高校定位发展的三要素。开放式应立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教学过程和面向未来实施开放,即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更要注重教学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与观念的开放,体现出以人为本、重在培养的核心内容。其结果在于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建立一个平台,使其变成思维、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机械工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集资源、平台、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多方参与、集思广益和共同谋划,也要遵循系统论方法,融文秘站:合信息科学技术应用。

(1)双链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

结合专业特色,提出“双链式”教学体系改革框架,即由“课程理论教学——基础性实验——综合型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基本工程能力形成教学链,旨在通过教学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形成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等基本工程能力;以及由“基础训练——工程训练——能力拓展训练——创新设计训练”构成的工程能力训练拓展教学链,旨在通过教学拓展学生的现代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基于此,机械工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应从“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以设计、制造、控制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网络结构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学以及因材施教的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将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课程融合的创新教学体系。

(2)开放式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按照“双链式”教学体系框架改革要求,发挥机械学科群的软硬件配置优势,结合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分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改革思路,开展了开放式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整合了课程内容,优化了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对传统的课程进行了合并;对多门课程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根据现代专业技术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增加了人文科学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增加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课程;新增了与现代机械技术相关的课程;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内容,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结构更加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以专业技术课程即机械设计-机械工艺-机械加工等为主线,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体系;完善以设计、制造和控制为主线的立体化、多模块和开放式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CAD/CAM及数控加工综合性实验、机械性能测试设计性实验、机电系统基础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组合夹具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有机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 公共基础性理论

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利用数学手段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掌握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机械原理及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C++与数据结构等。

● 学科基础理论

通过这一课程系列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系统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对机械结构进行力学抽象和分析。属于这一课程系列的课程如下:专业导论、工程图学、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试技术等。

● 专业知识与技术

通过这一课程系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结构和常用结构的设计、加工方法,具有选择结构方案的基本能力,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基本理论,具备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属于这一课程系列的课程如下: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控制、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机械CAD/CAM技术等。

● 实践与技能

为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获得实践技能的训练,增设了基础能力强化训练教学环节、能力拓展训练教学环节,增加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体系。

(3)“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环节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大学教学应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三元一体,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实验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进一步整体优化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计划,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四大实训平台、三个层次”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实训教学体系,构建CAD/CAM及数控加工综合设计性实验、机械性能测试设计性实验、机电系统基础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组合夹具综合设计性实验,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

层次化实验教学形式以演示型、验证型等基础实验为基石,搭建综合性设计性拓展实验层,在此基础上,开发自主设计、自主研究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并形成形式各异的科研实践应用层,促进师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如图2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实验实践形式,既能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如MasterCAM的模拟加工,也能进行实物的搭试与拆装实验如减速箱的拆装实验,更能进行自主设计与研究探索型的实验,形成多样化实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仪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物操作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现场授课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图3: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形式

(4)基于Web形式的组件开放式教学支持平台建设

开放式人才培养教学支持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解决方案,面向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三类角色实施管理,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时间空间安排进行开放式学习,包括在线答疑、分组讨论、网上测试、问题发布等;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教学信息、发布创新训练计划、建设维护课程内容、对学生开放学习进行测评,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通沟通;企业指导教师,通过平台与学校教师、学生以问题驱动方式进行沟通、测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效果。目前该项目已经申请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证书(R11L069834),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

三、结论

基于开放实验室的三创人才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创新 创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涉及到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运行模式因其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众多高校的关注。近年来我院基于构建开放艺术类实验室,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开放实验室对艺术类三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1.开放实验室内涵

开放式实验室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和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以外,实验室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开放的时间和资源面对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的实验室[1]。高等艺术类院校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艺术类专业开放实验室对三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现代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2]。开放实验室,可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更强调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更多的实训、竞赛、科研、实验活动的平台,而实验室的开放也一定程度上吸引社会上相关专业的机构和人员的加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多,也就实现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二、基于开放实验室培养艺术类三创人才实证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由基础美术实验室、雕塑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和动画实验室组成,其中“苹果机房”、“影视后期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等有特色的实验室都已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与学生和“巧手社”、“动漫社”等社团座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依托实验室资源开展“感恩卡”、“创意礼品”、“创意动漫”等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素质,近年来学生获“红点至尊奖”第一名、第二届“潘天寿杯全国文具设计大赛”唯一金奖等竞赛等奖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项目4项;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与杭州市部分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合作,鼓励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更鼓励学生借助学校资源进行创业,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基的艺术设计专业“镁光灯”创业团队、获桐庐县青年创意创业项目大赛银奖的“吴乡记”创业团队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可见基于开放实验室培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是行之有效的。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实践的思考

通过与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的师生座谈和调查,本文对如何有效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教学、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总结。

3.1重视实验教学老师和研究指导老师的选择

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开放效果。要对实验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普通的日常管理人员也懂一定的技术,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3.2加大开放实验室经费投入

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学校应增加对开放实验室运行经费的投入,这样就能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开放实验室运行经费得到了保证后,学校对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科技创新性实验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3.3注重多專业学生的融合

本着“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原则,将艺术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融合,开展交叉式的研究,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交流更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4建立和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

建立学校开放实验室项目申请制度,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每年开放实验课题供优秀的学生教师和社会选择,鼓励和支持开放实验产生创新性成果,奖励教师、学生开放实验取得成绩的项目。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yjx1215)

参考文献:

[1]朱向群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1):

108-11

[2]姜辉,隋恩锡.搞好专业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J].现代企业教育,2008(16):

45- 46

开放人才研究 篇4

一、恢复技术职称, 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恢复了科技人才的技术职称, 建立了科研工作激励机制。1977年9月19日, 邓小平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科学研究机构已经确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并决定恢复科研人员的职称。这是很大的决策, 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会引起震动, 会影响到教育、工业等方面。教育部门要紧紧跟上。大专院校也应该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3]1978年, 我国出台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了恢复科学技术人员的职称、建立技术岗位责任制等举措。197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科技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 指出考核评定时不应限制年限和规定晋升比例, 也不应由所在单位群众选举或党政领导包办。评定技术职称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严格考核。对科技人员的技术评定工作首先从工程技术干部开始, 1979年12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 将工程技术干部的技术职称定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技师。1980年5月8日, 国务院颁布了《农业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 将农业技术干部的技术职称定为: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1980年8月22日,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贯彻执行<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高等学校中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的范围, 对职称评定工作进行了说明。1982年11月30日, 教育部、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布了《关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确定职称暂行办法》, 指出研究生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技术人员的重要补充来源。应注意对他们的培养、使用, 做好确定职称的工作。技术职称的评定是对科技人才科研水平的规范性认定, 有利于提高科技人才在其相应专业领域的地位和声望, 这对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为科学事业发展更好地贡献才智。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恢复技术职称,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并逐渐完善科技人才晋升制度, 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二、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激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改革开放初期, 大多数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较差, 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着成家立业、抚养子女、赡养父母所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 一些科技人才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 还有一些中青年专家的健康状况堪忧, 这必然会影响到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邓小平亲自批准了89位学部委员关于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建议, 开创了新中国科学基金制的先河[4]。科学基金的设置对广大中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意义重大, 许多科研人员在获得资助之后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当时的国家财力非常有限, 但是从1982年起, 我国每年拨出专款3000万元, 在中国科学院设立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 用于资助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1984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 指出要坚决反对论资排辈, 防止个别领导干部的偏见, 严格禁绝不正之风, 把那些确有真才实学、并有实际成果的杰出人才推荐出来。1985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 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性研究工作, 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的建立推动了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建立, 当时针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不同意见, 反对者认为我国正在精简国家机构, 不能再设新的机构。在关键时刻, 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 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 在1985年7月16日会见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时明确指出:“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大家都会赞成, 不会反对。应该这样办。这是个新事物, 办起来再说, 取得经验。”[5]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直接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 通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解决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保证他们将全副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 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科学基金制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恢复和重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具体体现, 对科技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建国初期, 我国建立了科技奖励制度, 但是在十年文革期间被迫中断, 1978年3月18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对7657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隆重表彰, 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1978年, 我国出台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指出建立国家科学奖励制度。1978年12月28日,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 指出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 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过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发明奖励工作。对发明者 (集体或个人) 申报发明应包括的内容、批报程序进行了规定, 对发明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 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 发明项目按它的作用意义大小划分为四等奖, 将发明项目分为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的发明列为特等奖。恢复了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9年12月9日, 国务院批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指出凡集体或个人的阐明自然的现象、特性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大意义的, 可授予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奖分为四等, 科学研究成果中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可给予特等奖。正式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科委设立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定工作。1984年9月12日, 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的范围。将科学技术进步奖按作用大小分为国家级和省 (部委) 级, 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审批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立。1984年3月12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对专利的申请、审查和批准、专利权的期限、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专利权的保护等进行了规定。专利法的实施对激发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 对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和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奖励措施有力地激励了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 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迅速, 科技成果数量大幅度增加,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1977年至1980年,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鉴定并给予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平均每年只有2, 000项;1980年至1984年, 每年平均6, 800项, 而1985年已达到10, 476项。1978年以前, 由国家和省 (部) 级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总共只有1, 000多项;而1980年至1985年, 这个数字已增加到44, 540项, 累计经济效益已达1, 065亿元[6]。随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科技奖励政策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

四、结语

改革开放初期, 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 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注重对科技干部的激励, 而且特别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进行激励。随着对激励制度的不断探索, 我国颁布了专利法, 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一系列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的实施, 推动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不仅为我国的科技激励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且对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参考价值。

通过一系列科技激励政策的实施, 对大批科技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如何实现技术职称评定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如何能够使科技人才得到合理的职称评定也成为今天职称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基金制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基础研究的稳定发展, 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但是科学基金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还需要使其更加公平与合理。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进程仍然需要推进, 不仅要体现评审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而且要使奖励制度能够起到有效激励科技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 (1949~1978)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路甬祥.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5]科技部门户网站.2004-08-18.牢记嘱托, 勇于创新.http://www.most.gov.cn/ztzl/dxp100/ldjh/200408/t20040819_15125.htm[2012-05-20].

开放人才研究 篇5

[关键词] 开放大学 现代教师制度 人才队伍

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电大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对电大教师制度和人才队伍素质的要求也产生了新变化,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依据学习型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结合电大建设一流开放大学的整体规划,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升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创新人才机制和营造育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为重点,突出人才机制的开放与人才的多层次开发,建设一支数量充分、师德优秀、结构合理,具有一流的远程教学能力、资源建设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任教师队伍;配强一支职业道德素养好、科学管理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培养一支具备开放教育研究和教学创新能力,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建立一支数量相当、状态稳定、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的长聘教师和课程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构建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开放大学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人才体系。

一、以开放的思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电大系统办学、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电大在配置师资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电大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开放大学人才配置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开放的思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好系统内与系统外、培养和补充、数量和质量、当前和长远等诸多问题,才能有效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才队伍配置的效益。

要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实行内培外引相结合,有计划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发展和稳定教师队伍。要搭建教师资源互聘共享平台,推进全国电大系统内、不同办学类型间优质教师资源的互聘共享。要疏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具有教师职称、教师资格证书的非教学人员兼任教学工作,同时根据岗位需要,选拔优秀教师充实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形成良性循环的岗位交流机制。要坚持专兼结合,高度重视兼职队伍在学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和客座教授制度。

二、采用多层次开发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竞争力

一是全面提高教师远程教育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潮流,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要通过优化结构,强化培养培训,使电大专任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发展新成果,具备扎实的本学科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网上互动教学和网络资源开发制作及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开放教育规律,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具有组织面授课堂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开放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远程教育研究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开放、灵活的适应开放大学需要的科研团队,以示范专业建设为重点,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抓好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学术梯队的建设;以开放教育理念研究为重点,以学校事业发展和各类型教育研究为契机,抓好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教育研究梯队的建设;积极扶持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和科研人员,不断扩大科研队伍。

三是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要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积极鼓励管理人员考取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丰富职业生涯发展;要提升管理队伍专业素养,广泛开展高校科学管理运筹理论、开放教育运行规律、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等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要规范管理队伍活动,通过构建系统的岗位工作标准和要求,规范管理队伍的工作流程,强化工作考核,提升管理队伍活动的规范性。

四是全面提高技术保障队伍的专业化、专门化水平。技术队伍是保障开放大学质量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与一流开放大学相匹配、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相适应、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同步的要求,引进远程教育技术高层次人才,积极改善技术队伍学历、职称结构。重视对学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承担学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各种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整合、设备设施维护、远程教育平台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持,满足远程开放教育需要和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专业化技术人员、专门化的维护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队伍。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和人才机制

一是要坚持以激发和鼓励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增强电大团队凝聚力为重中之重,深化教师教育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并逐步推行教育职员制。

二是要坚持以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梯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按照学校多种教育类型协调发展及系统建设的需要,构建和完善以自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专业特色和结构优势互补,多层次开发和综合协调使用为原则的教师、管理、科研、技术四支队伍的梯队建设机制,夯实电大人才体系的基础。

三是要坚持把培养和造就电大高层次人才作为努力方向,创新以“电大教育名师”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开放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形成电大名师效应,提升电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职工职业发展规划

一是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建立健全以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进修培养计划。

二是根据岗位对人才素质和职业发展的要求,以开放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信息技术和资源开发技能的培训为重点,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推动全员培训。要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各类培训,教师培训要以专业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重点内容,通过各种培训,深化电大教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的认识,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并自觉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验中去。

总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制度建立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开放大学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和规律、熟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技术方法、研究方法的人才队伍,电大教育事业才能得以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促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3).

[2]互补中的稳定与耗散中的平衡——试析“互补理论”与“耗散理论”在新时期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文教资料,2007,(14).

开放人才研究 篇6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执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重点,它为高等学校在确定实验室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验室开放建设的关系

开放实验室是指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向大学生开放使用的实验室。以提高大学生设计和操作等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对大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培养大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工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取成了创新成果,解决了实际难题,促进学校科研发展,甚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验室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实验室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场地和资源,使其能力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又要求实验室管理方面要更加完善和规范,这样又推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平台,又是实施教学科研、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地。实验室建设是从事实验教学、科技开发等教学科研的实体,也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的基本保证。

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

高校要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实验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进行科研,发明创作。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在实验室开放建设是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普遍受两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一种是教育理念上,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另一种是实验教学理念上,重理论,轻实验。高校应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建立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改变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现状。

2.2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单调重复,实验项目品类繁多,缺乏系统性和新鲜感,学生学起来非常难受和乏味。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

首先体现在实验课的分配上,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强实验的课程必须占绝大部分。然后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独立设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吸收更多的参与者投入实验中来,热衷于科研和创新活动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在启迪思维,多鼓励,多创新。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研,以项目立项的方式参加;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如毕业论文设计;实行激励机制,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制。

由基础课实验到提高型实验,再到研究创新型实验,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3 全面开放实验室,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只能在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去实验室,在课堂内只能完成老师规定的必做实验内容。仪器少,学生多,根据无法去进行课程之外的实验设计,更谈不上创新。事实上,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利用率上会出现时紧时松的现象,这样要建立健全开放的实验教学系统工程,探索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综合开放教育模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

2.3.1 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强调人性化管理

1)转变了实验与理论的从属关系,让实验课占主导地位。学校应该把教学科研与实验成果等同对待,实验技术人员与专职教师等同对待,提高实验技术队伍在工作评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地位。

2)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聘任制。在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在进行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的基础上,从外面引进一批爱岗敬业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加强工作责任心和自我提高意识。

3)制定合理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编制方案,合理使用实验兼职教师。原来实验室管理全部是专职管理员担任,这在知识层面上存在严重不足,要合理使用校内教师,外聘校外专家或技术人员。

4)定期进行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不断适应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对技术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技术考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5)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考核办法,并支付相应的工作量酬金和奖励。

2.3.2 建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保证实验计划的具体实施

应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把实验教学经费划拨为基金统一支付。项目基金采取重点扶持与兼顾一般的管理办法。另外增设学生勤工俭学实验岗位,专项专款为学生实验支配。实验室开放基金全部投入到实验教学所需,保证实验计划顺利进行。

2.3.3 深化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益

1)优化整合实验项目

在实验项目安排上,要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自身能力、学习兴趣爱好都存在个体差异,指导老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除必须的实验课外,多增设设计性、综合性或探索性强的实验。同时实验内容应与时代接轨,具有前沿性。

2)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验便利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从时间、空间、内容,管理模式都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实现全方位开放。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实行提前预约的实验管理办法,加强实验预习、实验模拟,利于统筹安排、协调管理。

3)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近年来开展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教育部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内涵正进一步拓展,更强调建设的科学性、综合性、创新性、共享性等要求,更强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

4)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第一,应改革原来的实验考核办法,进行实验项目抽查考试。实验项目抽查考试在实验成绩分配中占最大比重。第二,应设立学生科研活动基金。实验创新基金主要资助运用新思想、新技术、新器件的学生课题,学生每年都可以申请,一年后结题验收评比,合格的予以奖励学分,并颁发证书。

5)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学分

学校对实验学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根据开放实验项目从数量和难度上给出相应的学分,加大实验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并规定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最低实验学分数。对于没有达到最低实验学分要求的,该课程不予合格。

6)在实验室组织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学科竞赛是考察学生对于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进行的测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最大潜能发挥,真实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所取得的成效。

3 结束语

开放式实验室在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提供给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推动了学校各项科研活动的全面展开,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明远,张立山,孟德光.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14-116.

[2]肖靓,吴元喜,刘幸福.打造开放性实验,培养综合性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0):80-81.

[3]陈子辉,王泽生.国内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情况调查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4-7.

[4]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0):63-67.

[5]杨凤珍,谢蓉.开放式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8(8):23-25.

开放人才研究 篇7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要求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面临挑战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创办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传统企业的网络化和新型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猛增。但从市场反馈情况来看, 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是, 电子商务体系中所包括的专业方向繁多。如果要培养适合整个流程的全面型人才, 必然导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出现泛而不精、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的不良后果。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缺失除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外, 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面向旅游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对缺失又形成了典型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 一方面, 是由于传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切入点在营销上, 没有认识到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天然适应性;另一方面, 是由于很多高职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教育背景, 缺少相关教学与实践经验。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适应旅游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 在旅游电子商务所涵盖的庞杂技能要求中, 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从事的岗位群, 并以满足岗位群需要的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培养点, 面向特定的旅游电子商务岗位, 努力创设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设

岗位群的设定通过对携程、艺龙等多家新兴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 同时参照传统旅游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人才需求状况, 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该行业岗位划分上可以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基础技术支持岗位、商务运营岗位和服务岗位。

TBS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针对岗位群的划分, 结合高职教育“理论适用, 操作为主”的特点, 以“技术奠定基础、商务运营拓展空间、服务提升素质”为目标, 我院构建了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系, 该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 即技术 (Technology) 、商务 (Business) 、服务 (Service) , 简称TBS模式。三个部分既可以相互融合, 塑造全面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 又可以独立发展, 针对特定岗位群进行能力提升, 因而该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广阔的空间, 如图1所示。

1.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针对旅游电子商务技术平台的要求, 提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程度、通用于旅游行业的计算机技术技能体系, 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学习与养成, 这是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技术能力。

2.商务体系。商务体系是根据电子商务的运营核心———商务活动的要求整合出的适合学生商务能力养成的、反映在线营销特色的商务运营技能体系。该体系注重学生商务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是针对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

3.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旅游电子商务得以实现的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电子商务活动就是一个个服务的组合体。根据这一特点, 把每个环节的服务技能与要求提炼出来, 融合在课程教学中, 可促进学生服务意识、服务思想的养成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

TBS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TBS模式的三个分支体系既代表企业岗位需求的三个方向, 又是高职院校能力培养的三个目标, 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的三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 三个方向既可齐头并进, 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 使学生自身特点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学生而言, 三个方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 在提升环节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做重点突破, 以实现学习面向能力、适应岗位的培养目标。在校内培养过程中, 应体现差异化, 如此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 更能符合市场的需要。

基于开放式实习平台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开放式实习平台的构建所谓开放式实习平台, 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旅游运作的信息化、跨空间特性而设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体系。为了支撑实践平台的运作, 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充分的校企合作,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引入企业的互联网平台化实践项目, 形成可供实践的项目体系;二是有相应的实践性课程支持, 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基于开放式实习平台构建全真教学情境开放式实习平台在TBS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借助广阔的网络平台及电子商务应用,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从而在特定平台上开展适合自己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项目来自合作的企业, 具有实时性、真实性的特点, 学生开展项目活动时, 面对的是真实的平台、真实的客户, 会产生真实的问题, 因而整个实践过程具有直接运作的真实性, 改变了以往实践环节的虚拟性, 从而可构筑全真情境的实践体系。

基于开放式实习平台创建自反馈实践教学模式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实践教学核心,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 以“实践、反馈、学习、应用”为教学线索, 形成自反馈实践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获取实践项目后, 根据项目要求,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反馈自己的不足。由教师对反馈问题进行整合后, 通过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以解决这些问题, 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项目的完成上, 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自反馈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大优势, 其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自反馈实践教学, 学生在T、B、S三个方向上有不同侧重的发展, 各种能力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又可以独立深入发展、自成一体。在方向选择上, 我们主张学生以自身特点与兴趣作为学习的源动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乐趣, 使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紧密联系, 形成了“TBS”模式技能轮, 如图2所示。基于技能轮旋转构成能力范围的原则, 可以看到无论哪个轮片的增加, 都将使学生技能的覆盖半径, 而其他短轮片则成为重要补充, 可以形成一长共长的能力特色, 反映了教学的鲜明成果。

基于开放式实习平台实现“跨时空”运作开放式实习平台使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了跨时空运作的特点。首先, 在教学环节上, 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式实习平台与专任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以便及时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 同时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在实践环节上, 通过开放式实习平台及其运作的实习项目, 可以打破传统实习的场地限制, 使实习过程实现跨时空运作。再次, 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 运用开放式实习平台, 校企通过及时充分的交流, 可以实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共同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践等工作内容, 体现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岗位需求, 其次要重视实习环节, 再次要结合学生特点, 三方面相互融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教学核心的实习实践环节, 通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的开放式实习平台, 构建全真教学情境, 实施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及自反馈实践模式, 可以完成教与学的螺旋式上升, 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杜文才.旅游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忠元.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81-83.

[3]商玮, 徐慧剑.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 2008, (12) :29-30.

[4]商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J].新课程 (教研) , 2011, (1) :93-94.

[5]张巧玲.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电子商务, 2011, (4) :86-87.

[6]胡苗.高职《旅游电子商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73-75.

开放人才研究 篇8

近几年, 以高集成度芯片、高密度装配为典型代表的新型电子工艺在信息产品制造领域发展迅猛, 企业对电子工艺从业人员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反观国内, 普通高校的电子工艺教学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工艺, 学生接触新型电子工艺的机会较少。在进行新型电子电路的器件选型、PCB设计、电路焊接装配以及系统调试时, 均表现出明显的脱节与技术滞后。另一方面, 现在的电子工艺实训课时普遍偏少, 授课教师一般只能安排部分实训环节, 学生得不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为了有效地缩小目前高校电子实训环节与实际电子工艺领域的差距, 电子实训环节有必要推行适度的调整与改革, 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子产品领域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整体工作流程, 切实提高学生的电子工艺能力水平。

1 教学改革内容

在新型的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体系中, 学生不再被简单地约束在实验室内完成电子实训, 也不只是完成一点简单的设计, 而是通过“项目 (题目) +团队”的形式, 将学生的实训空间、实训时间尽可能的拉长, 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更多新型的电子工艺技能与设计手段。

教师给每个队伍布置适当的题目方向, 该方向需涵盖一个产品项目从规划到最终面市的完整产业链条。教师适当讲解题目的设计要求与类似的先例后, 学生以小型团队的形式全面落实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学习方式上, 除了鼓励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获取足够的知识储备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企业举办的网上研讨会, 与业内专家近距离沟通;设计方式上, 鼓励学生在项目 (题目) 规划时将设计融入市场、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在产业模式上, 带领学生赴综合性电子市场观察、了解各类元器件、接插件、PCB板设计与制作的工艺要求。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 学生回到实验室, 着手进行系统的框图设计、单元电路仿真、PCB设计、电路焊接与调试, 最终凭借调试成功的电路与项目设计报告完成电子实训课程环节。时间跨度可以是一个学期乃至更长。

每个团队中每一个同学布置有不同的工作任务, 虽然不同任务的时序有先有后, 但每个同学需要协同完成任务。频繁的工作例会制度, 每个同学均必须在例会上讲述自己近期的工作进展, 交流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团队内部每个同学的学习任务减轻了, 但获取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效果改善了。团队协同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通过这种同层次、不同业务领域的讨论、沟通、学习, 学生们的语言交流与演讲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教师在整个开放性实训体系中, 除了密切跟踪、督促学生设计的进展程度与完成的设计质量, 同时还需要积极跟进新型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逐步完善开放性实训过程中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2 主要特色

(1) 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化的电子产品开发、生产、调试及管理的全过程, 理解项目过程中各岗位的职责和完成这些职责需要的技能, 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2) 激发学生对本行业现状与发展的关注, 培养学生综合工艺能力与职业意识;

(3) 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新型SMT元器件完成电路设计, 并熟练掌握SMT元件的焊接、拆卸及检测方法, 与企业接轨;

(4) 注重对各类基本电子材料和元器件进行识别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对新型电子元件pdf资料文档收集、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5) 注重学生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参照企业提供的产品文献与应用笔记完成模仿性设计的能力培养;

(6) 对电路PCB板设计与性能优化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强化训练;

(7) 对电子电路调试、维修岗位基本能力的强化训练;

(8) 注重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 (特别是电路板生产及焊接工艺) 的深入理解;对产品设计与工艺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9)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助意识;

(10) 高效的学习例会制度的引入, 提高学习效率, 深层次发掘各类潜在的问题;

(11) 能够充分发掘与培养各个团队中部分具有较强组织、协调或者开发能力的学生。

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指导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与完善

在新型开放性实训环节中, 指导教师除了进行一定的授课与讲解之外, 更多的是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新方法、新技术, 使布置的题目更贴近生产实际。

(2) 与工艺训练相关设备、工具的购置与完善

在实训环节中, 大量新型电子工艺被广泛采用, 这就要求实验室能够配置各类新型的工艺设备与工具, 例如:可调节恒温烙铁、防静电腕带、SMT返修工作台等。

(3) 合理的实训经费保障与管理

实训经费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购置费用、PCB的外协制作费用、学生在电子市场的调研费用等。

此外, 如何引导学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追求较高性价比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也是一类需要特别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初见成效。我们学院逐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等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在近年的国家及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 其从业后, 企事业单位的好评率越来越高。

摘要: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体现工学结合, 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的协同能力。

关键词: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工学结合,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映红.实践工学结合, 创新“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92-94

[2]胡颖蔓, 姚和芳.对接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9.06

开放人才研究 篇9

关键词:开放协同,物流专业,政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硅谷模式”的诞生和成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政校企合作的热潮。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政校企合作以政府为引导,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推动政校企合作各方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随着这种合作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日益明显,各国纷纷加大了推动政校企合作的力度,我国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规定政校企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工作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要突出在继承中发展的改革创新思路。要着力在工作方针、战略主题与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有所创新。湖南商学院根据国家教育部精神,积极申报“构建开放式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获批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试点专业之一,非常有必要在构建开放式协同培养机制和创新商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上,进行积极探索,为湖南商学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成功开展贡献力量,为全国财经类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出可行的合作之路[3]。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条件: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物流管理》2007年12月;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物流管理教学团队,2009年6月(湘教通[2009]68号);湖南省高校产学研究合作示范基地———医药物流供应链与服务外包,2010年4月(湘教通[2010]235号);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物流研究基地,2010年9月(湘哲社领[2007]6号);全国财经类院校物流协作组主任委员单位;湖南商学院物流管理教学科研团队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开展开放式协同的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研究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教授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指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

国外学者(Bolton&Robert)列举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几种类型:(1)促成产业界的主要科学家回到大学校园,向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新思想、新技术;(2)大学生在课余和暑假期间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这不仅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还能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3)当大学准备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计划时(例如设立一些商业课程),听取产业界人士的建议,以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4)企业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和设施,一方面大学获得场地的租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雇佣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助手;(5)校企之间建立咨询关系,这往往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起点,以后会逐渐扩大合作的内容;(6)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做报告;(7)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或教学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

国外学者(Senker)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密切增加的理由:(1)大学寻求除政府补助之外的其他渠道资源的需求;(2)市场的快速变化造成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研发过程缩短,其转向科学界寻求研发创新成果比自身独立研发更有利;(3)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研发,能获得较大的回收(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属于共同性技术,其研发成果具高度外溢和扩散性)。

国内许多文献主要介绍校企合作模式或组织形式。国内的文献研究中一般将科研机构考虑在内,采用“产学研合作”的说法,但在实质上与校企合作的理念及做法基本一致,故文献综述中也包含了部分这方面的内容。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多样,文献中归纳的有十多种,如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建联营企业、共建学院、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共同组织重大项目的投标和技术引进等等。薛金梅从校企合作的契约关系上,将校企合作归纳为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等三种模式。李廉水将我国校企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归纳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四种。苏敬勤根据交易成本的概念,对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归纳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三种。赵兰香认为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形成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而合作形式的演变由技术创新的需要而定,技术创新处于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合作模式。王英俊提出“官产学研”虚拟研发组织模式,并分为“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三种类型。邹庆云、李林总结我国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为:产业与科研联合体、高校及教授博士创办企业、研究机构转制为企业、技术转让、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科技园。周华明、姚怡衷构想了教育与科技由产业相联结,以企业为主体,融科研开发、知识传递、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为一体的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体系的模式,并用模型对体系结构进行描述。

吴树山、孔繁河、潘苏等提出的合作模式为: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政府宏观指引型合作模式,并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创新。谢开勇等认为校企合作运行至今,己形成了多种模式,按其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可以从培养模式分类中看出其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广泛。第一种,依据实践操作的特点进行分类。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总结了九种模式:订单式、“2+1”式、学工交替式、全方位合作教育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式、双定生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式;李进、丁晓东从校企联合办学的主体入手将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分为共建式、订单式和输出式,又从学生的学时分布将其分为学工交替式、顶岗式、三明治式和蛇头虎尾式。第二种,依据教育提供者和教育场所标准对模式进行分类。可分为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模式、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模式、市场调节主导国家主管的模式和“双元制”模式,或社会教育模式、企业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和社会一企业一学校教育模式。第三种,以年代发展、办学体制、培养过程等标准划分国内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以办学体制为特征的模式有行(行业产业)校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国际合作模式少私立、民办”模式、综合性大学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模式、教育集团办学模式、联合大学模式;以培养过程为特征的模式有产学研合作模式、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校企结合模式、多种类型综合模式等。

众多的模式分类说明职业教育多种培养模式并存,并涌现出一批成功典范,这种模式多样化的呈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合作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发展趋势令人乐观。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我国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所以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比较晚,合作模式不丰富,需要学习国外新的方法和经验;国外学者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国外的校企合作发展较早,现已形成多样化的各种模式,可为我国的校企合作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国内外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也已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献,但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研究内容也往往限制于合作方式方面,而关于组织的结构、运作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等的体系化的研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不断升级;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进行的,我们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态度,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程度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

从作为知识需求方的企业、作为知识提供方的学研机构、政校企合作渠道以及政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影响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尽管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政校企合作的发展变化和特点问题仍然认识不够。

第一,政校企合作已由早期的点对点模式逐步向合作网络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理解和考察企业参与政校企合作的动机和行为,重新认识网络模式下政校企合作的特征。但现有研究缺乏这种社会网络视角,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以传统的逻辑推理和计量分析为主,没有引入适合研究网络问题的方法,如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第二,政校企合作主体的行为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技术、市场、制度和文化环境,将外部环境作为影响变量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政校企合作的变化规律。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这些外生变量的作用,不仅造成不同国家的研究成果难以比较,甚至出现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国家的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的情况。

第三,政校企合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参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更体现在对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技术扩散作用。与一般的政校企合作相比,那些知识溢出效应大、技术扩散明显的政校企合作具有更大的经济、技术和学术价值,识别这些高价值的政校企合作的特征对于引导政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但这一点显然没有引起现有研究的关注,Giuliania和Arzab(2009)的研究是一个例外。

第四,政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影响不仅反映在短期的创新绩效上,而且还应该表现为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长期创新能力。但现有文献过分注重政校企合作对企业创新产出的短期效益,而没有从组织间学习的角度去考虑这种合作对企业技术能力的长期影响。

鉴于以上现有研究不足,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完善。

第一,考虑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政校企合作发展特征。与西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吸收研究成果的能力较弱,致使政校企合作的研究重心由产业共性技术向技术链条的末端———产品技术方向转移。随着产品市场前景的明朗化,政校企合作各方之间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从而对合作关系和沟通方式构成挑战。因此,结合本土环境特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校企合作模式,不失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选题。

第二,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低,物流人才需求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开放是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政校企互动发展的良性机构。

第三,在构建好政校企合作机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政校企合作项目。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就业及职业发展需要,与企业一道科学修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政校企合作模式,合理选择政校企合作项目,共同推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

第四,政校企合作多方利益博弈研究。在开展政校企合作项目时,必须解决好政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均衡机制问题。这是设计政校企合作关系能否长久,政校企合作项目能否开展,政校企合作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切实改善的关键问题。需要采用多种分析工具,对政校企合作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研究。

3 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

3.1 整体思路

为了说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我们给出如下图所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意图。结构示意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结果还必须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3.2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映射联动(GML)

从模式过程来看,可以将目标映射联动模式分为四个层次,即资源协调与基层、过程优化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改进、目标映射与联动;从模式功能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人才培养目标、政校企联动体系与目标映射联动机制。(见图2、图3)

人才培养目标映射联动模式,简称GML模式(Goal Mapping and Linkage的英文缩写),是立足于高校教育发展、产业经济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充分整合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产业组织优势资源,在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下,搭建教学主导型政校企联动平台,突出以“学”为中心,以“研”为路径、以“产”为导向,以培养KAQ(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资源协调与集成、过程优化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改进三个层面的关键点映射,形成一个动态联动循环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 构建开放式协同培养机制

围绕构建开放式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应该吸取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优点,结合湖南商学院特点,形成自身特色,具体培养机制如图4所示。

4.1 积极推进以“政校企战略联盟”为支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质上并不为特定企业进行专门性人才培养,而是定位于为行业企业群在内的管理岗位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联盟物流企业首先是参与物流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同时在实习期间联盟企业也负责了实习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在联盟企业的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与企业双向选择:探索校外“政校企战略联盟”企业“教学化”建设。目前,与我学院所建立的“政校企”战略联盟的实习就业基地有十几家物流企业,以联盟内企业的岗位需求特点明确了各岗位人才培养的重点与具体内容,这种战略联盟的形式也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针对行业人才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收集联盟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并针对物流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岗位能力链的不同组成部分别发挥极具针对性的作用。

4.2 稳步探索“人才订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与重点物流企业及相关企业签订的“**班”,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培养方案,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在完成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加用人单位安排的职业教育课程和业务实习活动,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

4.3 完善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培养过程机制

强化外语,人人都过语言关。专门设立由外语教师组成的物流外语部,长年聘请3位外语教师教学,让外语课占总学时的20%左右。从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开设外语及相关课程,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全面能力的培养。强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类课程应占到总学时10%左右;专业课程中增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解决方案。将大学生物流协会作为重要的学习组织媒体,将物流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大学生物流科技周等活动融入教学过程。

4.4 搭建校企、校府、校际协同育人机制

以学校为主体,物流行业、重点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管理部门等多方面有机参与,多个课堂联动、多个平台并举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知识、能力、素养(KAQ)协调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积极借鉴兄弟院校成功做法,吸纳物流行业、重点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管理部门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专业方向设置与改造,课程与教材开发,积极推动政校企联盟发展,稳步发展“订单式”教育。

5 结论

物流专业实践性要求很高,需要政校企多方联动。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包括KAQ(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比较完善的教学目标。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开放人才研究 篇10

当今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和走向。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身处这个大潮之中,唯有积极面对主动接受其挑战才能博得发展先机,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也莫不如此。本期《思享汇》栏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以信息技术发展和与之带来的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思考。

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与在线课程,近年来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它无疑将开启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全新变革。对这一新生事物,教育领域专家和行业相关人士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其喜者有之,忧者亦有之。为什么会抱着这种相对复杂的心态,慕课的冲击真的会颠覆我们的传统教育吗?本期《焦点萃》栏目围绕MOOC的发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并探讨了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导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些尝试性思考,希望能对我们探索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新路径带来一定的启发。

盛夏7月,我们探访了在电力教育培训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大哥级”单位之一的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作为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的执行机构与实施主体,中心在50载奋发前行的征途中,为广东电网公司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本期《企业志》栏目让我们走近广东电力人,一同分享与感受他们实干、进取、超越、创新的企业育才之道。

本期《培训坊》栏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介绍了其在促进新员工成长成才方面成功经验,较为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新员工业务培训、素质提升、职业规范等方面开展的系列援助与指导工作;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钟向华老师,从员工培训需求与培训中心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心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培训教师素质模型的具体举措。希望它们的做法与实践能对行业教培界的同仁有所启发和借鉴。

本期《人资域》栏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刘智慧处长结合工作实际,就完善电网企业链条式人才培养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构建电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和电网所属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管理问题,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以及国网安徽铜陵供电公司介绍了它们的思考与实践。这些文章有助于对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打开思路,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地段,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孕育了这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气质和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重在实干精神。本期《机构录》栏目我们走进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全面深入探访其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领略它不断创新发展、勇于改革的风采。

上一篇:民营企业营销策略探讨下一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