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2024-06-01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精选十篇)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1

一课程资源多样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 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就其空间分布而言, 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三种。在教学中, 首先要充分利用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此外, 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 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充分加以利用。如在矿产资源的教学中, 笔者就联系大余县的矿产情况进行教学, 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对经济的重要性。如在城市绿地的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 调查大余县的城市绿地情况。学生在动手中既了解了本地的绿地情况, 同时分析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还给当地的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关建议。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在教学工业的合理性分布的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分析我县工业城的布局情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在风向、河流、资源、交通等多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 分析其利与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并且各地也有本土的资源, 若能把本地的资源较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丰富课程资源, 学生将会学得更轻松, 了解得更全面, 理解得更深刻。

二课程资源生活化

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 地理教学也不应脱离生活。各地关于衣、食、住、行的风土民情、乡村俚语, 也是人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反映。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从衣的角度说, 我们知道藏袍作为藏服的代表, 是适应西藏气候的产物, 它一可保暖, 白天当衣服, 晚间做睡袋。二可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严寒时, 双手可藏于袖中;晨昏增温时, 将右袖脱下, 搭于肩上, 也便于劳作;中午炎热时, 把双袖脱下, 可围在腰间。若将长袍提起, 腰部扎紧, 还可当旅行袋。从食的角度看, 东北民俗之一“大缸小缸腌酸菜”, 反映了在东北漫长的冬季, 由于新鲜蔬菜短缺, 人们就腌制了便于保存的酸菜, 用它作冬天半年的当家菜。而“房子半边盖”是陕西民俗十大怪之一, 它反映了气候干旱、黄土深厚地区, 人们为节省稀缺的木材资源而独创的建筑风格。至于骆驼、牦牛作为西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运输工具, 则反映了其对干旱、高寒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今天, 我们的穿衣戴帽、手中的菜蓝子、居室装修和出门旅行仍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等诸要素。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2013年11月10日下午, 台风“海燕”与我国海南擦身而过, 海南岛普降暴雨甚至大暴雨, 其中琼中遭遇特大暴雨袭击, 历史同期罕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此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破坏力的表现, 带领学生探讨台风过境时往往暴雨随行的原因及防范措施。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有用教学的魅力。

三课程资源现代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传媒的形式丰富多样, 报纸、广播、图书、音像资料, 加之迅速普及的网络资源与文化, 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特别是电视频道栏目更形象直观,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也更牢固。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和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时, 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正播放有关非洲动物的内容, 于是我把这几期内容引入教学,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很有兴趣, 都非常认真的听课, 他们因学习压力而不时出现的疲惫感也消失不见, 课后进行教学调查, 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让他们学得很轻松, 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 并向教师提出建议希望以后都能如此教学。类似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 如《探索发现》、《文化视野》、《寰宇地理》、《走遍中国》、《地理中国》等, 它们涉及领域众多, 有各科、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 制作精良, 将其有计划地引入地理教学,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强化学生对地理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认识。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2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也不断凸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考量应该要有两个纬度,即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实现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多渠道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让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地为教学服务。故在此笔者想就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生物教科书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使教师的教有所“依”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版本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更加注重显现出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图文并茂,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增加了可读性和生动性。力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物科技发展,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它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所提倡的“用教材”也应该是以教材为依据,比如让学生看好书上的图,思考书上的习题,做好书上的探究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延伸。以人教版七下教材中的活动“用高锰酸钾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例。在学生理解了利用高锰酸钾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后,可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原理自行设计实验。于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就直接用自己带来喝的瓶装果汁进行测试,个别细心的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鲜榨果汁。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知道了“哪一种水果含维生素C多”“新鲜果汁和瓶装果汁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情况”,也纠正了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以瓶装果汁代替新鲜水果等。更有一些用心的学生在校科技艺术节上设计了小课题“研究高温烹煮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对家庭中的饮食习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上的例子说明,正是在以教材为依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才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学生学而有“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开发于学生身上宝贵的课程资源。

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学生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感受是最吸引学生的课程资源。

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体验膝跳反射、体验脉搏的跳动等,每一个亲身体验无不让学生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与此同时,这样的经历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也是课程资源。大部分学科都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配合,体现了整合的大课程资源观。生物学科更是如此,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它联系密切的学科很多,化学、物理、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等。在学习眼睛的结构与功能时,可结合物理学的透镜成像;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可结合物理学的气体扩散原理及化学中的二氧化碳让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结合地理学中的资源问题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3.学生的家庭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家庭资源是最容易最方便利用的,如家庭藏书、家用电脑、家庭其它设施甚至父母等亲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糖尿病时,一个学生就自己爷爷患病的例子谈得很深刻,也唤起其他同学对自己亲人健康状况的关注,一次亲情教育也如此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当中。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

三、以校内、外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使学生学有所“获” 顾名思义,校内、外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种。

校内资源指的是学校内所提供的课程资源,这其中包括有学校提供的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这些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芽发育成枝条、细胞的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或校内的生物等课程资源,如直接让学生在校内调查身边的生物;让学生给学校生物园中新种下的柑桔树摘果以促进柑桔树的营养生长,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也知晓一些生物学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

校外资源以社区的资源为主,这也是学生在校外最容易接触到的资源。社区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与生物课有关的课程资源: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森林动物园、植物园、海洋世界、科技馆、生物科技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等。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他们对恐龙化石的兴趣自然让他们关注到生物进化的历程;组织学生在柳候公园游玩时,让他们调查记录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关注喂鱼池中的水质变化,使学生在玩中得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生物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利用校内、外资源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或“以学问为中心”的观念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才能更好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教师争当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让教师教得有“法”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传统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具,开发的主体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具的研制人员。教材和批量生产的教具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最了解自己的学校和学生特点的是教师。加之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和批量生产的教具,还包括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广大教师。因此,教师也应当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且他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开发教师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人认为教师的自身素养包括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教育能力素质、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因此笔者在此认为开发教师资源实际上是每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从上述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课堂教学有效的教,也正是基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如在讲述义务献血时,教师拿出自己的献血证,这场面是震撼而激动的,学生已不仅仅是了解义务献血的相关知识,更感受到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否将教材、学生、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或是合理地利用,这也体现出教师的素质高低。如教师将“南国今报”中有关对鱼峰山公园中小龙潭水质变化的报道整理成一个连续的新闻报道,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对“人与生物圈”的关注。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浅谈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3

【关键词】与时俱进;动态生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实效

依据新课程理念,打造精彩课堂,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与时俱进,弥补教材相对“滞后”

根据思想政治课时代性强的特点,将政治课教材中相对“滞后”的事例素材,结合形势热点和时政要闻进行修改补充,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使我们的教学“背靠时代新天地,面对时代大舞台,站在时代最前沿”,和着时代的节奏和节拍,与时俱进。我在组织教学时,为突出时政性,常规性布置学生对新课内容结合时政预习,自主完成“新闻纵横”,并在课前5分钟进行展示,以此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开发热点素材进课堂。尤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观点分析重大时政,达成既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又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根据“十二五规划”、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有关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提取与教材内容相关而有价值的信息,将之适度整合于教材。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职能”时,结合当年的“两会”视频内容,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本届高三复习教学中,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八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等热点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运用党的知识思考党风廉政建设;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思考十八届三中会经济体制改革论述;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思考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及相关决定等等。这样把社会热点、前沿理念渗透到微观课堂,使小课堂体现大社会,使政治教学折射出时代大背景。

二、以生为本,高度关注动态生成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指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我们的不同设计和处理可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等特点。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和可能出现的思考角度、以及可能会出现的解决方法、各种方法,搞好教学预设,促进学生与课堂各要素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如在进行《政治生活》中《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的教学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全员参与班长选举,让学生投入“体验”、主动探究中生成知识、收获精彩——懂得相关选举的规则、程序,领悟出影响投票结果的重要因素等,《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的教学,超出预设的模拟监督听证会,学生精彩演绎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在活动中生成听证会的注意事项、听证会的特点等知识,以及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并内化知识,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困惑,随时进行思路点拨和答疑解惑,对学生的思考回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在保护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促进新知的生成。

三、学以致用,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在实践中升华体验

时代在发展,唯有生活之树常青。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点是实践性,政治课教学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正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提倡“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将学生的关注点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社会调查、社区活动等亲身实践,对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和合理应用,可以达到在实践中升华知识和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领悟和感受知识的生成,升华体验学科知识的魅力和现实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如有关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更需要学生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我们的教学需要对此作出回应,可以把健康教育、环保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整合进我们的课程中来。这样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另外,我们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丰富课堂,比如红枫湖、黄果树瀑布、甲秀楼、青岩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类工业企业、矿藏资源等引进相关案例教学,对增进教学实效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彰显政治课特色,利用丰富而有针对性的资源,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信念,内化成行为。促成学生生成正确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其行为选择,为做一个合格的“政治人”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觉悟基础。从而更好地展现政治课魅力,展示学科风格和风采,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课程资源的特点探讨.完美论文网.[引用日期2012-12-1]

[2]张照松,韩高波,张立柱.主题课程实施中课时与师资的管理.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http://blog.sina.com.cn/s/b

log_4a42df9d0100nu35.html

[4]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恒谦教育网

[5]谢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有效开发应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 篇4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 语文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语文教材也必然越来越趋向于能力化与知识化的结合,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 提倡“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开发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语文新教材给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 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都有广阔的延伸与创造的空间, 在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导下, 应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 课前上网查询、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加强语文教材资源的课内外联系, 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 丰富学生的积累,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源的能力。

二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来源于学生的“课程资源”,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的一切生活积累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教师要善于把他们的经验与语文课程资源结合起来, 这既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更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作文教学中应尝试一种有效的作文模式。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的具体叙述, 对熟识或不熟识的人物的细致刻画, 对现实生活中诸多现象的真实描写, 产生联想、感悟和触发, 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阐发耐人寻味的道理, 表达独特的物外之趣。

三围绕课题和情境利用课程资源

事实上,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 运用非口头语进行知识的传授, 包括一节课的开场白, 都能构成语文课程资源的组合要素。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应使用准确、精辟而艺术的教学评价与激励语言,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从具体细微的教学问题、课题和情境等入手, 或是以某一问题、课题和情境为起点或基点展开。这需要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从开设课题方面看, 可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议题, 开展办报、辩论、征文。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独特有效的教学情境, 包括人文科学和精神文化方面。在拓展课程资源的同时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有利于发挥教学中一切动态化因素的组合,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有效利用课堂中自然生成的动态化课程资源

从某种角度讲, 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除了他们自身具备的经验因素, 课堂师生互动中捕捉到的动态化的课程资源。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由具体的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这是一个动态化的漫长的教学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各种鲜活的即拿即用的课程资源随处可见, 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这种教学中自然生成的语文知识与生活体验, 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加工处理, 结合教材资源, 可进行一定基础的经验性预设, 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灵感是在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迸发, 是教学机智达到高水平自然生成的思想火花与教学理想的实现。这样, 以人为主的课程资源开发显得犹为重要, 教师必须灵活机智地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出了错, 教师不要盲目批评, 而要从另一个角度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在这一方面, 传统的教学上从来没有重视过, 甚至作为干扰或阻滞教学进程的因素来看待。对不同声音的回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 对学生经验资源的关注。如果对不同声音不理睬, 甚至压制, 轻则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重则, 会使课堂变成一言堂。从这个意义上讲, 不同声音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远远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要善于捕捉不同声音中蕴涵的学生经验、学生的个性感悟、学生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程。

五结束语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5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人教社新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

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八年级中国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

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江阴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扎的封地,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

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动态生成,多向互动的课堂,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变为一潭灵动的春水,点燃学生心灵的圣火,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营造有效的历史课堂。

校园足球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篇6

1 足球课程资源的含义

所谓的足球课程资源就是指实现足球课程的目标而形成的足球课程资源的因素来源提出的必要条件。足球的课程资源主要是由人、材料、工具、设施以及活动组成的, 这些组成要素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具备的, 可以直接加以利用的资源;设施是为了校园足球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教学资源。各个学校的校园资源具有相同点, 但是又因为各地各学校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 校园足球的课程资源又有一定的差异。足球资源的范围比较广泛, 同时足球资源又是多质的, 同一种足球的课程在不同教师面前的利用分析, 作用和功能也是不同的。

2 校园足球开展的基本情况

现在, 我国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提高有所提高, 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校园足球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 校园足球开展的水平高, 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高。但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 校园足球开展的水平也较低, 甚至一些学校因经济条件的影响, 根本无法进行校园足球课程。在对校园足球的调查中, 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足球, 这说明校园足球课程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但是, 也有部分学生对校园足球采取反对的态度, 这些反对者大部分是女生。

校园足球资源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很低, 其中校园管理部门对校园足球重视的程度不够。校园足球课程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 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各地的足球场设施等级也不同。基础设备较差, 校园足球难以开展。学生对于校园足球有一定的不满,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技术设备条件差。

3 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的状况

3.1 校园足校的教学状况

一般情况下, 我国校园对足球课程的安排大致是每周一次, 各地的学校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会有具体的安排。[1]足球教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 由于课程的时间短, 学生较多, 所以,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主要针对实践为主,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的内容上, 首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因为足球的教师分为普通学生使用和体育专业学生用书, 在选择用书上要有明确的要求。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内容, 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现在我国的校园足球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乏创新性。一般在教学中, 教师只教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和技术, 在教学方法上比较陈旧。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其引导性, 没有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教学的比赛没有具体的计划和要求, 没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要求。校园足球的课后比赛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安排的, 教师对学生的比赛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评价, 这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发展。

3.2 校园足球的训练状况

足球技术与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 在不断地培养和积累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足球的技术和综合素质。校园足球训练针对不同的学生, 训练的时长和要求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对于专业的足球学员, 要求一天两练, 主要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对于非专业的学生, 学生足球的训练时间短、次数少。足球是团体项目, 在同样的训练中, 对于不同的学生, 训练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4 有效开发足球教学课程资源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校园足球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 对于分析的状况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有利于校园足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校园足球课程资源进行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校园足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

4.1 管理部门、领导应加强对校园足球的重视和开展

对于校园足球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满足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和体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积极认识校园足球的活动意义。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加大校园足球的宣传工作和力度。学校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校园活动的开展, 建立和完善校园资源的制度, 有效地建立和完善校园足球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校园足球的开展速度, 提升校园的积极影响, 加大对校园资金的管理和投入,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使得足球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4.2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 只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对校园足球的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加强对足球师资力量的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技术, 并且能提高足球的普及程度。学校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并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不断拓宽招揽人才的渠道, 引进足球人才。学习先进的足球技术和知识, 学习足球的战术理念, 这对学校足球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建设专业的足球教师, 也应该有相应的制度, 教师必须具有评职称的机会, 增加学校足球教师的人数, 要提高足球教师的待遇, 积极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院校专业足球教师的人数, 按照一定的标准招聘教师。对于院校教师要进行定期培训, 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和科研的质量。

4.3 加大资金的投入, 建设基础设施

我国应该加强对学校足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足球场地的建设, 可以有利于学生的使用, 提高足球场的使用效率, 同时开辟了学生观看足球比赛的场所, 无形中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对组足球场地的建设, 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使得学生有足够的地方观看和训练。对足球场地的建设, 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现在我国对于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方面, 还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 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对学校足球场地的建设, 拓宽资金获得的渠道, 相关的体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 教师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应该加大对学校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3]

4.4 加强组织赛制, 建立管理制度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足球的开发, 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竞赛组织的指导,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学校积极主动地组织足球比赛,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让竞赛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 实现竞赛和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增强了竞赛的评估体系, 学校应该建设有力的监督机构, 确保比赛合理有效地运行。创造良好的比赛风格, 严厉对待违反比赛的行为、假球等现象。要对运动员进行审查, 对于违规者进行惩罚。高校体院管理部门应该与学校相结合, 制定合理有效的校园足球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以及组织学校内部足球的教学课程。要积极开展与足球相关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校内部组建相关的足球俱乐部。定期在学校举办相关的比赛, 形成一定的模式, 有效地促进校园足球课程的发展和利用。

4.5 充分开发和利用足球教材

校园足球课程的资源利用与开发, 应该从根本抓起,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足球教材。现在我国市场上足球类的教材种类繁多, 不同的教材适用于不同的人群, 所以必须要选择好合适的教材, 教材中包含大量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足球教师应该要进行创新活动, 使得教材的实施更具有特色, 实施教课的内容丰富、灵活。教师教授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深入了解教材。足球的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要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4]

5 结语

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 对课程资源的改革和开发,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校园需求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我国校园足球的教学和训练方面做出了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缺乏创新, 足球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低, 开发程度不够。针对目前足球存在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校园足球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 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开发校园足球的课程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要加强实施力量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定期对足球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应该加强对足球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足球比赛, 提高学生的足球技术和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充分挖掘足球教材的开发力度。

参考文献

[1]冯爱民.校园足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14 (6) :108-112.

[2]冷嘉彬.河北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上官义勤.“校园足球”教学理念与训练实践[J].职业时空, 2010 (5) :151-153.

如何有效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篇7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 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 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 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1. 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 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及网络化资源

校内资源, 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1. 人力资源是宝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 还要重视“学生学”, 因此,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作用。另外, 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家庭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 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教育, 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教材资源是根基

思想品德课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 是静态的东西, 而教学活动是活的东西。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对它进行科学适度的加工和处理, 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 同样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隐私权保护》一课时, 让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内容, 展开小组讨论: (1) 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2) 你会主动做出哪些事情让他们尊重你的隐私权?通过小组讨论, 一方面让学生从中明白了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教材中的资源, 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当然,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使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切合实际, 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总之, 教师是用教材教, 绝非教教材。

3. 多媒体资源是宝剑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发展, 多媒体也在不断融入教学中, 丰富了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课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乐趣, 激发了学习兴趣。我收集并播放了近几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 在富有教育意义的一个个真实的场面中, 学生的内心经历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同催化剂唤起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 从而激起他们信守承诺、勇担责任的强烈情感。

4. 开拓实践资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 放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部队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体会感受, 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地去开发和利用。是资源, 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去挖掘, 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当然, 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时, 也应该有所选择, 切不可盲目使用, 否则, 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

参考文献

[1]徐红宇.谈谈如何丰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 (1) .

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篇8

一、 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物理教学资源的构成十分复杂, 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将物理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 按空间分布划分, 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指存在于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如物理教材、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教室、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活动等。校外课程资源指存在于学校外部的课程资源, 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 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普教育基地、各种建筑、文化遗产等。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存在于网络中的资源, 它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由于其内容丰富、提取方便, 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 按资源存在的形式划分, 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 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如教材、物理教学参考资料、物理实验仪器和设备、课程标准、教辅资料、习题集、音像制品、物理图书和期刊等。隐性课程资源相对于显性课程资源, 它没有被直接表述或物化出来, 而是隐藏于某些事物和文化信息内。如:教师和学生生活经验、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与艺术、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学校的校风学风等。这类课程资源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 不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 但是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很多物理隐性资源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中不可预料地涌现和生成, 其瞬间性和不可重复性使它显得更加宝贵而有意义。

(三) 按功能特点划分, 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作用于课程, 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 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 是课程实施的目标和结果, 是课程的要素。如:物理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是保障课程实施的物质经济条件。如:物理教师、物理实验仪器、教具、挂图、实验室等。

除了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 还可按课程资源的来源划分, 可分为天然课程资源和人为课程资源;也可以按载体性质划分, 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等。

二、当前物理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第一, 过分依赖教材资源。

广大教师仍然受教材制约, “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很普遍。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的工作,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没有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情况开发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 资源来源狭窄。

广大物理教师对资源的利用视野不够开阔, 大多数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学用书和几件传统的教具, 而对社会资源、网络资源、课堂生成资源等利用较少。

第三, 缺乏资源整合的技巧。

长期以来, 中学物理教师对资源的利用随意性大, 没有进行精心筛选和整合, 课堂上对资源的利用与教学需求的融合度不高。广大教师应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上下工夫, 更新和拓宽课程内容与功能, 建立全面、综合、多变的课程结构模式。

三、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一) 比较甄别, 挖掘文字类课程资源

1.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专家在一定环境下, 在一定时间内对物理教学思想和物理课程标准的诠释, 虽然几经推敲和研究, 仍有可能存在局限性。同时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呈现形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 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思路和可能,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和改造。物理教材的再度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 以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为依据, 重组课堂内容; (2) 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探究式、发现式的结构,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 补充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 这样对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大有好处。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材是直接提供一张频闪照片, 让学生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大胆地处理,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猜想自由落体运动可能是什么运动, 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选择验证方法时, 学生可能会选s=12at2v=at, 教师可与学生讨论:在s=12at2中, 时间的测量需要很精密的仪器, 不好测量;在v=at中, v不方便直接测, 所以用Δs=恒量这个关系验证最方便。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也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

2.对训练题进行改编整合

理科学习离不开大量的习题训练, 物理学习也是如此。当前市面上的习题集存在着过深、过难、过杂的现象, 任何一本现成的习题集都无法完全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需求, 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习题改编与整合。训练题应分两类:一类是课堂随堂训练, 它应起到辅助理解新知识、新规律、新方法的作用, 要求题例典型, 并且易于变式拓展, 举一反三;另一类是课后作业, 它应起到巩固知识, 活用知识的作用, 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 在用正交分解法处理平衡问题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如下场景进行梯度训练:用水平方向的力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用斜向上的力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用斜向后方的力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将物体放在斜面上, 用沿斜面方向的力拉——将物体放在斜面上, 用水平方向的力拉, 通过这样的习题改编, 达到习题训练的一题多变, 一法多用, 多题归一的功效。

3.对各种科技图书、报纸、期刊资源进行合理筛选利用

阅读课外读物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因此学校的图书馆应向全体学生开放, 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为了让学生有意义地阅读, 物理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物理教师可以对报纸和期刊上的科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有计划地充实到物理教学中, 将物理知识与科技成果融合起来, 通过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事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二) 改良与创新, 用足实验室课程资源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放实验室, 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教学内容,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有理论探究, 也有实验探究。对于实验探究, 它要求学生通过探究, 自己去设计实验, 选择仪器, 收集实验数据, 归纳并总结规律, 因此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必备资源。为此, 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

2.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包括实验室的现有设备, 还包括学生身边的, 可用来做实验的物品和器具。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 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绝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例如, 可以用家庭装修布暗线用的线槽做牛顿第一定律双斜面实验用的导轨, 因其柔韧性好, 弯曲方便, 很好操作;还可以利用气垫玩具小车演示减小摩擦力使小车可以滑行得更远的实验。

3.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引入物理实验室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我们的原则是追求实验的真实、可靠, 但对于看不清、抓不住、不好做的实验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 变“不可见”为“可见”, 由“抓不住”到“抓得住”, 将“不好做”的实验转变为“好做”的实验。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测量、处理数据、分析结果等。例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用表、安培表等仪器的可见度小, 不利于学生观察。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 可见度受到限制, 如观察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等, 这些都可以借助于视频展示的放大作用, 增强可视效果;微观世界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布朗运动、α粒子散射实验等现象, 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呈现, 但可以借助电脑课件动画模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 测出多组st数据后,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描绘出他们的关系图像。

(三) 预设与寻觅, 用活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情景和问题, 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发的课堂资源, 如物理演示实验的失败, 学生的错误回答, 学生的质疑, 学生合作时的争论、实验中不合理的操作等都是生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培植和利用好这类资源, 可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 一位教师在复习运动学这部分内容时, 选择了2008年全国Ⅰ卷的23题作为例题, 备课时她预设了三种解题方法, 在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一共形成了八种方法, 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 对八种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 对八种方法的实质进行归纳,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课堂实效。

(四) 交流与合作, 用好其他社会资源

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 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敏锐的反应, 所以应加强与各方面人员的交流, 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电视、科技馆、工厂等。例如,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请一些在有关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到学校讲课, 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向学生介绍经验, 并共同讨论在学习上应该奋力达到的目标等;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理论的不足。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9

一、物质课程资源有关的应对策略

(一) 提高资源的覆盖率, 引入信息技术

社区拥有更广泛的课程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大容量的知识, 也是学生长期接触到的环境, 在这里生长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开发社区资源。比如, 在社区公共场所进行知识交流、建立活动团体等, 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技术进行共享, 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内容展现在交流平台, 这样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了, 可以互相共享。这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学习效率, 既方便了学生, 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 实现高效率利用, 避免浪费问题

想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质等方面的投入的, 比如学校建设、培训教师等, 这样想要达到低投入高回报的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就应该统一规划, 建立合理规模。考虑到目标的需求以及目前总体的现状, 学校可以分析自身的成本控制体系。在经过了分析和评价之后, 对于自身优缺点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要积极得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编制合理计划。建立了基本体系后, 先要对项目责任体系进行明确, 不断完善岗位职责和权限, 与此同时, 在课程资源绩效开设评定中纳入经济成本管理的内容, 从而确保工作人员认真地实施和执行具体的工作内容, 并且确保学校能够顺利地实现既定目标。

(三) 改变整体的评价标准, 开发边缘资源

进行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唯一的目的, 指导者应该更重视探讨的过程, 通过开发与之相关的所有资源来引导课程的全面发展, 这应该是进行评价的重点标准, 而不是只看结果。传统观念认为课程资源就是课本, 过分强调理论基础会造成单一的知识体系。实际课程设置的改变要从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改变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学习的课程设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一切有帮助作用的实践课程资源, 比如模拟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另外, 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设置, 并且要求在教学范围上大大加强这方面的要求, 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有效拓展人力课程资源

(一) 从实际资源条件出发, 引导师生投入开发过程

从目的来说, 这个课程的设立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吸收他们的生活知识, 因此, 在具体的资源收集中需要从提高学生主体性出发, 从学生生活出发, 教育者可以根据操作的可行性进行调整, 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 自己体悟。大部分学生因为条件限制, 在实际的活动课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许多事情单独依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 可以增加各学校之间的联系, 集中某一些优秀的人员一起开发, 这样就更有效地把资源利用起来了, 特别是一些现代化建设相关的计算机等资源还是很缺乏的, 这就需要政府的帮助, 加大经费的投入, 还应该提出专门的费用帮助具体活动的展开。比如, 在云南或者比较偏远的山区, 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 民族特色文化特别丰富, 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 如果在这个地方进行有关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 就比较贴近实际了。这些文化是拥有久远的历史的, 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都很深, 如果想要有突破的地方, 就应该申请政府的支持, 这和我国进行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也是相同的, 二者的目的得到了统一[2]。

(二) 加强教师教研能力, 建设学习团队

我们知道对于课程教育来说,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 学生还处在被指导时期, 很多观念都还很模糊, 教师的话和示范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好的教师, 高水平的教育就进行不了。以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十分看轻教师的作用, 这是不合理的。因此, 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资格水平, 这将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 还有达到的效果。总体上是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完成, 要打破现有的眼界, 形成发散性思维。只有花时间去学习、去补充新知识, 才能拥有大海一样的知识储备, 才能高广度地打开资源空间。不是说只包括学科本身, “相关的生活科学、植物栽种情况、气象变化规律等都是要有所涉猎的”[2], 通过将多门学科知识整理归纳在一起, 最终融会贯通。这个过程一面需要教师自身学习改变, 一面也需要教学单位提供资源环境, 比如加强培训指导、对原来师资队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等。最后, 学校还可以建立双向互动体系, 鼓励教师积极交流探讨, 在合作中总结经验, 更好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文化课程资源的建立与辐射[3]

从字面上来看, 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的泛指, 那么文化课程资源也就相对于是学校所拥有的一种精神财富。任何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底蕴, 成熟的教学体系, 其文化基础就更为深厚。一个学校如若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 那么可能一时还会有不错的效益, 但长久维持下去就很艰难了。

(一) 讲求创新文化, 创造无形的课程资源

文化的独特性在今后也会表现为品牌竞争力方面的差异, 现代教育部门不再是一方所独有的, 开始走向多元化。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源泉, 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更是如此, 更需要教育质量来增加影响力, 吸引更多生源。因此, 学校要自上而下地充满着创新力。创新是推动课程资源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文化是对诸多方面内容的涵盖, 也是学校经营活动中的文化主导。学校更关注特色文化, 代表个人特色, 宣传自身品牌形象。

(二) 讲求学习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学习型组织”的学校文化, 如今奉行终生学习的理念, 那最成功的课程资源开发也必然是“学习团体和组织”, 更是生命的源泉。在有效开发文化课程资源时, 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 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创造和转换, 与此同时, 还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教育部门必须在制度上、管理上强调师生培训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多形式、多渠道地将学习理念刻化为文化课程资源精神和管理行动的规定动作, 创造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 塑造“终身学习的组织”。

(三) 注重家庭文化

学生是先有家庭, 然后再属于社会, 因此家庭文化也是文化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比如家庭爱好、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学生的成长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发文化资源时, 不能一味讲求社会文化资源, 还应该积极开发家庭文化资源, “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家庭与社区以及社会文化团体的沟通”[4], 将二者有效结合, 合理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内容, 更深层的进行理解。文化资源传播不是某个人的事, 也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 它涉及到全体师生, 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因此, 管理者应积极抓住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对接, 发挥关键的文化传导作用。

四、结语

通过前面的论述,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代表一种新的教育生活观念, 需要积极拓展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 目前在学校的具体开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特别是这几年以来, 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各项能力, 不能一味地死读书, 不再认为考高分是唯一的出路。因此, 要把课程的开发进度呈现到公众的眼前, 各方面都努力, 让所有的人在观念上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1, (9) .

[3][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10

【关键词】音乐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1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音乐课程活动的主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教学的博大和精深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陶冶他们的情操焙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用音乐激励他们热爱祖国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极大地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音乐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一员。极大地丰富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创造性地更新教学形式发展专业的全新的音乐教学的新形式从而促进音乐教学的不断进步和教师自身音乐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深化。

1.3拓展音乐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可以把网络、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展音乐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音乐课程开始于课堂,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音乐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1.4缓解教育设施短缺

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音乐教学设施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油于教育资源短缺、对音乐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探究与创新意识不足。因此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极大地缓解我国音乐教育设施相对短缺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提高音乐资源的利用价值,调动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促进音乐课程更好更快地发展。

2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策略

2.1加强师资培训,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课程现象。虽然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直接被广大师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仍然是教材,而初中的音乐教材每学期只有薄薄的一本书,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首要的关键。要促进音乐教师形成课程资源观念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要使音乐教师充分理解什么是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资源,以及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中,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利因素。

2.2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许多学校中的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如在教师队伍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不乏有能吹拉弹唱的能人,学生中也有很多学有所长的艺术特长生,完全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有用的资源,搞活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音乐课程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必要因素。首先,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音乐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知识技能学科无法替代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计算机、网络、宣传栏等媒体中的音乐资源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其次,建设各种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小组。音乐课外活动小组是学生音乐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活动方式,使所建立的活动小组能够真正的活动起来,不流于形式。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开展音乐实践和创造学生中蕴藏着大量的音乐课程资源因素,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

2.3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尽管我们目前所使用的音乐教材经过长期的考察、实践、研究,并联合众多的音乐教育专家编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科学性、针对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增减教材。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音乐教材。如对于音乐基础强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学习要求,从每个单元中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音乐作品加以掌握而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班级,教师只需要求他们掌握好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即可。第二,要结合地方实际,适当地变换调整教材。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因而对于不熟悉该地域特征的学生来说,这些音乐作品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学生的生活层面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变换调整。如可以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戏曲、舞蹈穿插到音乐教材中的单元教学中,或根据特定时节、事件或节日,在音乐作品之间或教学单元之间做一些时间上的调整,这样既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特色又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2.4积极挖掘利用校外音乐资源

2.4.1挖掘学生家庭中的音乐课程资源

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有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为学生提高音乐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家庭中有音乐特长的家长或亲戚请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带来了音乐学习的新鲜感,还能有效弥补音乐教师在某些领域中的不足。同时,鼓励学生将家中的音乐图书、音像资料等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

2.4.2挖掘社会音乐课程资源

邀请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其他学校的音乐教育名师、民俗音乐艺术家等到学校来授课,与学生一起培养音乐兴趣与其他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合作,实现音乐器材的优势互补。

3总结

初中学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音乐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贡献力量。

上一篇:消防部队审计下一篇:体验式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