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2024-06-09

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共8篇)

篇1: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一、什么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开发式扶贫是目前我国扶贫事业的两项重要制度。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是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主要含义,就是把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起来,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工作程序的衔接。就是统一组织,使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严格按照自愿申请,民主评议,收入核查,审核审批等程序和民主公示的要求,认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二是扶持政策的衔接。低保对象识别出来后,低保金要保证发放到位。扶贫对象识别出来后,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到位,帮助低收入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动态管理的衔接。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农村低收入农户档案,对扶贫对象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进出的情况及时记录,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于收入超过扶贫标准,实现脱贫致富的,经民主评议和公示后,要停止扶持;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要适时地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返贫的低收入农户,要将其认定为扶贫对象。

二、为什么要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说到底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使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享受到国家“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政策,让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国务院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7年,国务院以国发〔2007〕1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从此,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2008年11月25日,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扶贫开发是提高能力;低保制度是维持生存,扶贫开发是促进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相互替代。”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同志多次强调,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重大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行政效能和扶贫效果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是建立扶贫瞄准机制的需要,是建立多部门通用工作平台的需要,是改进贫困识别方法的需要,是扶贫工作实现科学管理、分类扶持的需要。要求各试点单位一定要认真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二)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落实好中央关于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客观要求。

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方针。我理解,与以往的扶贫开发相比,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扩大”、“一个调整”。“一个扩大”是指我们的扶贫对象范围由过去的贫困村扩大到所有有低收入扶贫对象的农村,“一个调整”是指扶贫政策由过去进村后面向所有村民调整到扶持真正的贫困户。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摸清底数,找准贫困人口。其次要制定扶持规划,明确帮扶责任。其三要落实帮扶政策,确保贫困户受益。其四要建立信息平台,对贫困户需求、扶持、受益和脱贫致富情况适时监测,实行动态管理。这些工作也就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具体内容。

(三)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一个“加大”、两个“提高”是科学发展观关于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开发式扶贫是目前我国农村扶贫事业的“两个轮子”,如果这两个轮子不同步、不协调,必然会影响党在农村扶贫政策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和扶贫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搞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

三、怎样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这句话内涵极为丰富,做到这一点必须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落实好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回顾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基本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实现两项制度衔接和未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前的扶贫开发有很大的区别:一是过去对贫困人口分为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现在不再划分两类人口,而统一为低收入人口;二是过去扶贫开发主要对绝对贫困人口,兼顾巩固低收入人口脱贫成果,现在农村低收入人口中对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常年生活困难的农民,确定为低保对象,实施低保政策;对有劳动能力但因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贫困的低收入人口实施扶贫开发,着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三是过去对扶贫对象的识别,主要是扶贫部门通过建档立卡来完成,现在是扶贫、救灾、财政、统计、残联等多部门共同开展;四是过去的扶贫主要是专业扶贫,随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低保、扶贫开发、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过去扶贫开发在总体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方面投入多,而直接到户的扶持措施力度相对较弱,未能达到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要求。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从一开始就强调要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的目标来落实政策,凡是识别出来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就要尽快落实扶持政策。五是在低收入贫困人口识别上,没有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之前,建档立卡识别的对象就是贫困人口。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出来的低收入人口分两个对象,即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低保制度已经将低保对象维持生存这项“兜底”性的任务担当起来了,扶贫开发要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对象予以扶持,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这就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即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因此,大家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省委一系列方针政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

(二)注意把握试点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两项制度衔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识别出低收入人口,使其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因此,实现有效衔接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关键环节是明确低保救助和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认真落实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首先是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随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扶贫资金必须瞄准贫困人口,扶贫的着力点必须转向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这就要求准确识别扶贫对象。识别贫困户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民主推荐,当然农户也得自愿、申请。只有两项制度在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上协调起来,才能健全和完善农村贫困农户档案,实施分类扶持,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真正实现有效衔接,才能更好地将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落实好。

其次是把握好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的关键环节。这方面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明确低保救助对象和扶贫开发扶持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的对象都是农村低收入人口,但在具体政策上有区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农村扶贫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对一部分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贫困的农村低保对象,只要家庭有劳动力,通过扶贫可以促进其增加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摆脱贫困的农户,同时也可以列入扶贫对象。(2)科学设置两类对象的识别指标。低保对象的识别指标现行政策已有明确规定,全省综合平均暂定为1560元,农村扶贫对象的识别指标,也就是我省扶贫标准,即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高于2300元。(3)规范对象识别程序。各乡(镇)政府要统一组织,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对于两项制度对象的申请,村民委员会要按照各自的识别指标分别进行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属于扶贫申请对象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扶贫部门审批。

县扶贫和救灾部门要严格按照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程序和民主公示要求,认定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定执行。确定农村扶贫对象,要依据农村扶贫标准,结合当地的贫困发生率,合理确定农村低收入人口规模,在此基础上准确识别出农村扶贫对象。要由户主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和劳动能力认定、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扶贫部门审批。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扶贫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和审批结果。

(四)认真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实行动态管理。

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出来后,最关键的是要落实扶持政策,使低收入人口享受到扶持政策,这是能否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问题,确保试点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环。县扶贫、救灾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要分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档案,扶贫部门要加强与救灾、统计、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要加大扶贫力度,各乡镇可根据不同情况,对扶贫对象实施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产业扶贫项目、科技扶贫项目、搬迁扶贫项目、贫困农村互助资金扶贫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村企共建扶贫工程、对口帮扶、社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于实现脱贫致富的对象,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意见后,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要适时地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返贫人口,要适时地将其纳入农村扶贫对象进行扶持。

(五)注重做好宣传发动和干部培训工作。

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必须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发动要在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县乡工作人员,要讲清楚重要性、必要性和工作要求,使从上到下形成力量较强的工作队伍。二是对广大村民,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扶贫和救灾部门联合认定工作对象,可能使部分农民产生误解,认为认定后会享受同样的政策。因此,试点动员队伍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必须说明哪些人在评定后享受哪项政策。在开展民主评议前,我们就要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扶贫对象的扶持政策,要让大家知道扶贫对象与低保对象在享受政策上有什么区别。同时,在召开村民大会时,要详细解释政策。使扶贫政策和农村低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以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同志们,搞好两项制度衔接,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政策要求,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抓好人员培训和宣传动员,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全面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努力开创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篇2: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支部、村民委员会:

根据南府办[2012]10号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我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有序高效推进,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确定我乡农村扶贫标准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规模,科学识别低保对象与扶贫对象,探索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机制,-1-

充分发挥两项制度地整体效益,对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全面实施国家扶贫开发和低保政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到2020年稳步实现我乡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县、全市、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工作,准确 识别低保、扶贫对象,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针对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扶贫对象切实加大直接扶持力度,努力做到对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扶贫对象应扶尽扶。

三、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识别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坚持提高效率。注重实效的原则。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4月18日前完成)

1、成立机构。乡成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专门人员开展工作。

2、业务培训。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小组对乡、村(社)工作人员进行“两项制度”相关政策、程序衔接、动态管理、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方法和信息汇总分析等业务进行培训和指导。

3、宣传到位。要组织召开乡、村、社干部动员部署大会,并

通过村民大会及村务公开栏,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二)贫困户对象识别(4月24日前完成)

贫困农户的确定,必须严格坚持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进行。

1、农户申请。农户根据家庭收入和家庭生活状况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农村贫困户申请书》、申请农户为户籍在本村的农村常住农户。家庭常住人口以户籍为准、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职工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2、群众评议。贫困户登记要以户为单位,不允许拆户、拼户。对部分贫困农户因人缘关系不好等原因而民主评议通不过的,村社干部要加强引导、教育,尽量说服群众,必须实事求是予以纳入;对部分农户家庭经济条件好但因各种势力通过民主评议的,必须坚持原则,在入户调查中给予排出。在核实的基础上,各村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民主评议低保和扶贫对象,并经村民代表签字。将评议结果在村内公示7天、无异议后报乡审核。

(三)信息审核与录入阶段(4月30日前完成)

对确认为扶贫对象的农户,要认真审核填报《贫困农户登记表》、同时,还要填报《行政村登记表》、户、村表相关信息由乡审核后,组织人员及时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并上报。

(四)落实帮扶措施(5月20日前完成)

1、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对扶贫对象,要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规划到户,责

任到人,努力做到应扶尽扶。

2、落实农村低保、五保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力争做到应保尽保。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五保户,安有关规定享受五保政策、(五)动态管理

1、对象管理、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一要坚持同步调整。对两项制度涉及的对象在扶贫、民政的信息中同步进行时间和程序上的调整。二是坚持组织核查。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核查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三要坚持适时对象退出。经过核查,对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要按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异议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四要坚持对象进入。经过核查,对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要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返贫的要将其纳入扶贫对象。

2、更新信息。一要更新家庭人员信息。对已经确定的贫困农户,如果家庭人员有变化,要及时向村民委员会申报,经村民委员会汇总报乡政府审核后,及时更新信息。原则上一年更新一次。二要更新受扶持情况信息,对已经确定的贫困农户,在该贫困农村得到扶持后的三个月内,将其受扶持的情况及时录入到“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

(六)督促检查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纳入村目标考核重要内容。我乡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村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各社要发挥监督员作用,深化“两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

篇3: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一、我市农村低保与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现状

一是农村低保工作。我市农村低保工作于2006年7月1日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当年,全市共有2.2万余人纳入农村低保。从2006年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以来,我市坚持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为主线,以实现应保尽保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分类施保、运作规范、动态管理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目前,全市纳入农村低保近3万人,常补对象7454人,非常补对象22747人。

二是扶贫开发工作。自1985年全省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尤其是2001年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鹰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数量由1985年造册登记的11万多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4784人,考虑到返贫因素,平均每年递减的人数在4000人以上;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1985年的15.7%下降到2007年的0.6%;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38元提高到2007年的840元,人均增加了702元,增长了近6倍。

三是水库移民工作。我市水库移民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70年代初,水库移民工作主要是通过行政强制方式,局限于水库淹没区群众的搬迁,主要是接受安置浙江新安江水库移民2700多人,移民补偿标准非常低,只有100元,移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第二阶段是1991-2006年,主要是对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进行处理,为他们尽快解决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问题,补偿标准逐年略有提高;第三阶段是2006年以后,水库移民工作由处理中央直属水库遗留问题转向以全面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为主,对水库移民“一次核定,不再调整”,对移民的补偿将参差不齐的后续扶持补偿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后扶直补600元并一定20年不变,水库移民工作由政策实施转入了正常管理。

二、农村低保与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实行扶贫和移民开发都是缓解农村贫困的重要方式,但是三者在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手段、性质、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一是目的不同。建立低保制度的目的是维持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扶贫开发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重点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贫困人口的自立自强精神,使其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并获得尊严、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移民工作的目的是对为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献出了自己的家园,遭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的农村水库移民进行后期扶持。二是工作对象不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其目标是实现应保尽保。扶贫开发涵盖了所有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而且扶贫开发除了支持贫困家庭以外,还支持贫困村、重点县的发展。移民工作对象是2006年6月30日以前在册的农村户口的移民。三是工作手段、性质不同。扶贫和移民开发是一种扶持生产的开发形式,其手段是创造生产条件,提供生产发展机会。低保制度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其手段则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贫困人口现金或实物的生活补助。因此,低保是输血式的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而扶贫和移民开发是造血式的扶贫,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权。四是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不同。低保工作是以民政部门为主体的,其工作机制是识别低保对象,逐层进行资金和物质传递。扶贫和移民工作是由扶贫和移民部门主管,项目多方实施管理,扶贫和移民工作机制是项目实施机制。

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和移民开发工作作为国家对农村贫困群体扶助政策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各施其责、互为转化、互为补充的。对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各种贫困对象,政府的扶助政策和措施应区别对待。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和移民开发的有效补充。扶贫和移民开发是缓解低保压力、稳定脱贫的有效手段。

三、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和移民政策的有效衔接

第一、要逐步完善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要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同时要区别贫困原因,实行年度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对低保对象中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别弱势的群体给予重点关注,防止这部分人被挤出,保障标准可以略高于其他贫困群体;对有劳动能力、通过扶贫开发能稳定解决温饱的及时取消低保。

第二、尽快调整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的扶贫和移民开发政策措施。一是确定调整扶持对象。今后农村扶贫和移民开发的对象主要是两个:首先是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包括没有纳入低保范围的低收入群体和纳入低保范围但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其次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易涝、易旱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的人们。二是明确扶贫和移民开发的目标任务。一要由解决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转变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逐步缩小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二要为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三是调整扶贫和移民开发的工作重点。今后农村扶贫和移民开发要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支持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主导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是落实扶贫和移民开发的主要措施。加强专项扶贫和移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整合;促进政府扶贫和移民开发资源与信贷扶贫、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结合。

篇4: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将有效衔接

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的范围上,中西部地区应扩大到80%以上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大到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部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试点范围。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两项制度标准的差异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扶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扶持。

各部门统一组织,使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严格按照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等程序和民主公示的要求,认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其中,对于申请享受两项制度的,村民委员会要分别进行调查核实,属于扶贫对象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扶贫部门审批,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对农村低保对象,要力争做到应保尽保,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扶贫对象,要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采取产业开发、扶贫易地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等形式,确保扶贫对象受益。

篇5: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为贯彻落实7月15日在广州市召开的“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培训暨现场会”、7月22日省政府关于“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国家实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都是以农村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的,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对于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作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其自我发展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实现全面的脱贫致富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救助扶贫和开发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是我国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两项重要支点。农村低保是维持生存,扶贫开发是促进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现实需要。

目的重要基准依据,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也是各项措施布局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宣传力度,确保三公原则

要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上访事件。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设立专栏、发放宣传资料、书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等,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次要实行三榜审核公示:一是村级民主评议对确定的贫困人口在村务公开栏公示7天;二是乡镇以村为单位对申报农户进行复查,经二榜公示5天无异议后整理录入报县扶贫和民政部门会审;三是县扶贫、民政部对上报的贫困人口进行5%以上的比例抽查,抽查合格后进行审批。对识别出来的农村贫困人口,属于扶贫对象的由县扶贫办审批,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由县民政部门审批,属于交叉对象的由扶贫和民政共同协商审批。

三、强化部门配合、狠抓落实

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多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应结合部门职责积极参与做好我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县扶贫办负责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方法、工作方案的起草,协调联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参与完成各自工作内容和任务。组织业务培训,抓好业务指导及指标解释,会同民政部门对各乡镇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认定全县的低保和扶贫对象,建立健全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动态管理。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帮扶

规划、落实帮扶措施。组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验收工作,总结工作经验。

县民政局负责审核认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会同财政部门按政策规定发放低保金,研究制定低保扶贫对象的帮扶措施。

县统计局、农调队负责提供全县基础性数据,会同扶贫、民政等部门对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指标解释,审核相关数据等工作。

县残联负责审核认定残疾贫困人员,会同扶贫、财政等部门制定残疾扶贫对象帮扶方案及措施落实。

各乡镇负责做好本辖区内群众的宣传动员,指导各村做好低保和扶贫对象的评议工作,并对各村上报的低保和扶贫对象进行审核公示。负责组织包村干部、业务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各项指标的调查登记录入。农村信用合作社理想信念演讲稿

什么是农村信用合作社

悬赏分:10-解决时间:XX-9-5 08:23 请高手回答一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定义和作用,更好还有组织结构框架。

这些机构是国家性质的还是自发组建的?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

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共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

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XX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XX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

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XX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XX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农村信用社正式对外发行“信合通”银联借记卡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共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XX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XX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

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山西农村信用社以1945年太行革命根据地成立“屯留县罗村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起步标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到目前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促进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主力军。山西省信用联合社于XX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是由辖内113家市、县级联社发起设立,并委托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的行业管理机构,是依据省政府授权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中每股股金1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共募集股金2630万元,做为注册资本。截至XX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有省级机构1个,市级机构11个,县级机构110个,乡镇级机构1624个,分社822个,储蓄所486个,共有在编员工27394个,网点遍布全省。近年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与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优化服务,始终坚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和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山西信合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XX年以来,全系统扎实开展“求和谐、树形象、创佳绩”主题竞赛活动,促进系统上下和谐,树立山西信合形象,开创全新工作局面,实现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的又快又好发展。

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范本)动工资等规章制度,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三)对本社工作及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批评,进行监督或质询;

(四)享有股金红利和利润返还权;

(五)本社终止后依法取得本社剩余财产;

(六)享有本社为社员举办的文化等公益事业的权利。金,经向本社办理登记手续后可以转让。股权可依法继承。

换,每届任期与社员代表大会相同,行使职权到下届社员代表大会选出新的理事为止。

(二)提出内部管理制度草案;

(三)提出本社发展规划、经营方针和经营计划草案;

(四)提出本社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五)拟定本社内部机构设置;

(六)决定对工作人员的奖惩;

(七)征得理事会同意后,向县联社推荐副主任人选;

(八)章程规定和理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置备于本社,供社员代表查阅。

篇6: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为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做好全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工作,乡政府决定成立羊角沟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刘守生

乡政府乡长 成员:

刘秀峰

乡政府办公室主任

宁洪禹

乡扶贫开发助理

邹积国

乡民政助理

孙宝红

乡财政所长

吕明迪

乡统计助理

曹铁兵

乡派出所所长

二0一一年7月

关于印发羊角沟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直部门、村委会:

经乡政府同意,现将《羊角沟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一一年月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我乡当前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根据中省、市、县有关“两项制度”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建立健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扶贫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促进我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羊角沟。㈡总体目标

1、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

2、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监测管理机制;

3、建立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的分类帮扶机制。

㈢基本原则

1、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原则。

2、坚持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原则。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坚持科学、规范、简便、可操作原则。

二、范围、标准和对象

㈠范围

我乡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工作范围为13个有农村居民的行政村。㈡标准

农村低保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69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㈢对象

主要是别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开发对象。农村低保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69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低保对象。

三、主要内容

㈠对象衔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由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和民主公示要求,认定扶贫和农村低保对象。对于农户的申请,村民委员会要按照识别指标分别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属于扶贫对象的,报乡扶贫办审批,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报乡民政局审批。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扶贫办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和审批结果。对于已经核实的农村低保对象,乡民政局在进行复核时,要配合扶贫办将其中有劳动能力和申请意愿的确认为扶贫对象。

㈡政策衔接。对农村低保对象,要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项目直接到户(产业项目、扶贫异地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等)、实体带动到户(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到户)、资金直接到户(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教育免费及补助等)、帮扶措施到户(党员干部帮扶、社会各界扶贫)等形式,确保扶贫对象受益。

㈢管理衔接。乡扶贫办、乡民政办,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要分别建立农村扶贫和低保对象档案,要会同乡统计办、乡残联等部门,加强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两种对象的调整同步进行。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了解救助和扶持对象的生活情况。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的对象,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于稳定实现脱贫致富的对象,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返贫致贫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将其纳入农村扶贫对象。

四、实施程序

㈠宣传动员和培训。召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动员会议,安排部署“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同时利用电视、报刊、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做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对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人员开展培训。

㈡核定扶持规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核心是准确识别扶持对象。各村要按照下达的贫困人口数,村级登记表的要求,认真调查所有行政村的基本贫困状况,填写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管理软件系统,核定各村对象规模。各乡镇办在核定扶持对象规模时要结合实际,注意向贫困村和低收入村集中。

㈢识别扶持对象。采用参与式群众评议方法,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公告公示的工作程序,将低收入人口按照既定规模识别到户:首先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小组组织群众初评申报对象收入并对各户收入排序后,村民委员会按照统一的收入调查指标和住房、家用电器、农机具等直观指标核实各户贫困状况;根据确定的识别对象规模,村级在调查后集中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单纯扶贫户、扶贫低保户、单纯低保户、五保户四类扶持户,经公示结果后报乡镇办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经部分抽查审核并公示后报区扶贫办审批,并对审批情况进行公告,最终确定各类扶持户。

㈣建档立卡。对确定的低收入户,各乡镇办、村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入户调查,逐户调查了解各类扶持对象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贫困状况、受扶持情况和扶持项目需求情况,填写贫困户登记表。此后,将有关档案、资料逐级汇总整理,录入到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办、县有电子档案,一户一档,资料齐全。同时,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要求,对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分别实行逐年和定期审核,适时调整。通过抽样调查统计监测,根据扶持对象家庭经济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进入或退出扶贫、低保对象,动态调整和完善档卡资料。㈤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分类分档实施救助。将老弱病残等靠自身努力无法改变基本生活状况的困难家庭,列为“常补对象”即,进行重点保障,实行全额补助;其他特殊生活困难户列入“非常补对象”,实行差额补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也可享受扶贫政策。对扶贫开发对象,区别不同情况分类实施扶持。对有劳动能力而没有致富产业的,着力支持发展生产;对人口素质较低、外出务工收入低的,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对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或者根据农户意愿实施搬迁扶贫等。对扶持对象中的残疾人家庭给以重点扶持。

五、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喀左县羊角沟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羊角沟乡长刘守生任组长、武装部长、乡民政办、乡财政办、乡统计站、乡农业办等办所为成员,负责“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政策落实等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扶贫办,主要负责制定方案、宣传培训、协调落实经费、组织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各村由村民大会推选成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评议小组,具体负责受理农户申请、核查和评议家庭收入、农户收入排序、按照标准初步选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并张榜公示。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纳入村级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和奖惩。

篇7: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顺利推进全乡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进一步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根据《毕节市人民政府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全市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会议精神,结合本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一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手段,探索建立两项制度扶持对象相互衔接、识别指标相互衔接、识别程序相互衔接、管理平台相互衔接和帮扶政策相互衔接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全面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主要任务

1、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规模。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摸清本乡农村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析、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

2、坚持分类指导,全面落实帮扶措施。根据识别出来的农村贫困人口(包括扶贫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五保户),实行分类指导,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扶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全面;落实各种帮扶措施,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有效扶持。

三、全乡基本情况及确定依据

(一)大屯乡基本情况

毕节市大屯彝族乡地处东经105°45′--105°47′,北纬27°39′--27°41′,位于毕节市东北面。东与本市田坎乡和龙场营镇毗邻,南抵大方县,西与普宜镇一水之隔,北与四川省马蹄乡隔赤水河相望。大纳公路自南往北纵贯三官、大河两个村8公里地段;海龙公路由西向东横穿烙烘、大屯、长中三村,乡政府驻地位于烙烘村官房组,距市区108公里。

全乡总面积56.4平方公里,有耕地14759亩,其中水田1000亩。辖大屯、长中、青山、大河、三官、高坡、烙烘、雅木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组。居住有汉、彝、苗、白、仡佬等民族。总户数4601户,总人口18517人,是一个边远贫穷的落后乡镇。

(二)确定依据

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是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扶贫标准。即上年人均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农村居民户。采取指标测算与民主评议相结合,以指标测算为主,民主评议为辅。指标测算以农户上年人均纯收入为依据。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视为家庭资产状况、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贫困标准,不能作为扶贫开发对象:(1)近3年内修建自有住房,在城镇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2)家庭月水电燃料费、通讯费明显高于当地农户的。(3)家庭拥有或使用机动车辆、船舶、工程机械及拥有大型农机具的,在企业中有股份的。(4)家庭成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自费出国留学的。(5)长期雇用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6)家庭成员在国家行政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一步,确定工作范围。在本乡8个行政村全面展开。

第二步,确定对象规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以下的为低收入户。1994年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乡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因此,我乡低收入人口识别规模控制在2009年底存量数之内,各村低收入人口识别规模必须对应控制在乡下达的控制数之内,即以2010年3月乡扶贫办下达到各村两类人口数和各村上报的建档立卡数为准,不得随意增加。

第三步,制定实施方案。各村要依据本《实施方案》,制定本村内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各村贫困人口规模及确定依据、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

第四步,宣传发动。各村要深入到各户,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分发宣传资料、村务公开宣传栏、制作明白卡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宣传动员。详细宣传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目的、原则,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五步,培训工作人员。乡扶贫工作站将在8月4日对各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收入户信息管理系统》及相关政策、操作程序的培训,各村负责对各自然村的调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二阶段:对象识别阶段

第六步,户主申请。各村要在宣传动员期间,通知在外务工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返乡,与在家贫困户一起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确保不漏户。由户主本人自愿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并在申请书上签字后,交村民委员会接受评议。

第七步,民主评议。由村民委员会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数组织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最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人均纯收入以及评定其符合的贫困户类别,将评议通过的申请对象按照统一格式在村内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若在公示的7天内有群众提出异议,必须进行复评公示,直至公示无异议。

第八步,乡镇审核。经民主评议公示无意见后的申请对象,由村民委员会填表汇总报乡扶贫工作站审核,并将结果张榜公示。

第三阶段:落实帮扶措施和信息采集阶段

第九步,落实低保政策和扶贫项目资金及帮扶责任人。经审批的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相关部门和乡扶贫工作站对低保对象及时落实低保政策;对扶贫对象要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制定帮扶计划,选准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并明确帮扶责任人。

第十步,登记造册。所有低收入对象(含五保户、低保对象、扶贫低保对象、扶贫对象),都要做到分类登记造册。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电子档案,创造条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有关方式向社会公布审批结果。各村要逐户填写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贫困户登记表》和《行政村登记表》上的所有信息。做到一户一表,不掉户、不错户;据实填写,规范清晰,不漏项、不错项;数据科学、合理并具有逻辑性,确保户表与村表一致,村表与2009年底年报数据一致。户表以村为单位按编号顺序汇总并做好封面,连同村表7月29日以前报乡审核,乡扶贫工作站审核无误后于8月1日以前报市扶贫办备录。第十一步,信息录入。由市扶贫办组织人员,8月31日前将登记造册的低收入对象全部录入《国务院扶贫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收入户信息管理系统》。

五、进度安排

宣传发动:2010年8月1日至2010年8月6日 申请推荐:8月6日至8月12日

村民代表大会评议:8月13日至14日 第一次公示:8月15日至8月21日 乡审核:8月22日至8月24日 第二次公示:8月25日至31日 录入时间:9月1日至20日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乡上成立“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村上相应成立“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各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各村要有专门的资料员。

2、强化责任。各村的村干部和该村的支部书记为此次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务必按乡上的规定的程序到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篇8: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农村低保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 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 脱贫致富。”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 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 扶贫开发是提高能力;低保制度是维持生存, 扶贫开发是促进发展, 二者相辅相承, 相互促进。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对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贵州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现状

2.1 贵州扶贫开发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贵州省的扶贫开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6-1993年, 贵州省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4亿元, 兴办了4000多个扶贫项目, 农村贫困人口从1500万减少到1000万, 贫困发生率从57.5%下降到34.4%;第二阶段是从1994-2000年经过7年的努力, 贫困人口从1000万减少到313.46万, 贫困发生率从34.4%下降到9.4%;第三阶段是2001-2010年, 为扶贫开发新阶段。在2001-2008年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88.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1.79亿元、扶贫贴息贷款118亿元, 实施扶贫项目7万多个,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54元增加到2414元, 年均增长8.53%,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扶贫开发使贵州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目前贵州仍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 占全国贫困人口比例最大的省区, 按照1196元的标准, 截至2010年底, 全省还有贫困人口418万人,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6%。

2.2 贵州农村低保现状

2007年贵州省全面建立起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6.8亿元, 将全省257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保障, 保障标准为人均700元;2008年投入15.6亿元, 保障标准提高到785元, 324.4万人纳入农村低保[2];2009年全省财政投入农村低保资金达28.62亿元, 保障标准提高到1196元;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按照有关规定, 全部确定了新的农村低保标准为1260元, 严格核定保障对象, 全省保障对象总数达530.49万人[3]。贵州省围绕完善农村低保制度, 规范管理运行机制, 基本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目标, 农村广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3 贵州农村扶贫与低保制度目前的衔接情况

3.1 具体实施步骤及取得的成就

2009年, 国务院扶贫办和民政部、财政部、统计局、中国残联在全国11个省 (区、市) 、20个县、340个乡 (镇) 、5955个行政村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贵州省选择了开阳县高寨乡牌坊村、道真县大矸镇三元村、普定县白岩镇双坑村水城县纸厂乡新中村、平塘县甘寨乡基哈村、从江县翠里乡高文村、晴隆县光照镇陈庄村、德江县桶井乡十字村、威宁县么站镇、东风镇、炉山镇等9个县的11个镇、村作为贵州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第一批乡 (镇) 、村。在确定试点之后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3.1.1 宣传发动

各乡镇召开村民大会, 通过各县电台、报纸宣传, 发放宣传资料, 书写宣传标语, 设立两项制度专栏等形式, 广泛深入宣传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等。

3.1.2 确定贫困人口标准和对象识别

每县均在农村低保全面核查的基础上, 要按照2009年1196元的标准确定了低保对象。低保对象的识别主采取五步识别法, 即按照“户主据实申报、乡村入户调查、村民民主评议、乡村审核公示、部门认定公告”的程序和办法进行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分户核查、民主评困、公告公示等方式核定主要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 并统一分析当地农产品销售价格, 将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统计, 确保了低保对象识别的公平、公开、公正。

3.1.3 进行登记造册, 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各县在完成入户调查以后, 经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 无不同意见后, 及时将信息录入“两项制度衔接数据库”, 实行系统动态管理。并将低收入户分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类, 各地在信息登记过程中, 对扶贫对象需要的项目、规模、投资及资金来源等进行了全面摸底, 为下一步制定扶贫帮扶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3.1.4 拟定贫困人口帮扶措施

部分县在调查过程中及时根据各贫困户的特点, 超前拟定了帮扶措施。如威宁县的东风镇、炉山镇、么站镇, 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救助与扶持措施, 对东风镇元木村126户扶贫低保户, 21户扶贫户进行了养鸡、养牛、养猪项目的扶持;对炉山镇新庄村220户扶贫低保户, 141扶贫户进行了养羊项目的扶持;对么站镇新飞村84户扶贫低保户, 115户扶贫户进行了养鸡、养牛、核桃种植项目的扶持;从江县翠里乡高文村对识别出的27户扶贫低保户, 选定了相应的发展项目;水城县和普定县在入户调查的同时, 也根据各贫困户的特点, 拟定了帮扶措施, 还组织三农工作服务队, 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开展种养业技术培训。

通过以上步骤, 试点县、镇、村基本摸清贫困状况。2009年底按照1196元的标准, 11个试点镇、村共识别出扶贫对象2820人, 低保对象2077人, 扶贫和低保交叉对象3020人, 基本摸清了试点村贫困情况, 为瞄准困难群众奠定了基础。其次, 为掌握贫困对象需求, 建立了相应的档案资料。各地对识别出来的低收入户, 分别就家庭人员情况、贫困状况、需求情况、受扶持情况等信息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宣传发动不够深入

由于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政策宣传还不够深入, 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工作不理解, 不支持, 尤其是入户调查过程中, 有的群众不愿意提供真实的家庭收入情况。部分群众对低保政策认识有偏差, 混淆国家保障与家庭保障的概念, 甚至出现曲解低保政策, 抱着一种“国家的钱, 大家要”的思想, 有的贫困户家中存在劳力, 但不愿接受扶持发展生产, 也不愿接受培训外出务工, “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严重。

3.2.2 识别指标不完善

贵州贫困面大, 贫困人口多, 贫困识别难度大, 识别指标有待完善。尽管贵州省目前各县基本已按照“户主据实申报、乡村入户调查、村民民主评议、乡村审核公示、部门认定公告”的程序和办法, 开展低保对象和贫困人口的摸底核查工作, 但因单纯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 在统计中存在农户有意隐瞒收入, 工作人员核算不规范, 进村入户调查不细致等情况, 导致识别一定程度失真。此外, 因灾、因病、因学导致返贫, 拓宽收入渠道后脱贫等情况的存在, 导致识别对象波动大, 识别工作动态管理较难。

3.2.3 部门衔接不够

部门衔接不够, 造成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情况与农村低保核查工作对象资料没有很好地衔接, 出现相关贫困人口与低保核查数据仍不相符合的现象, 客观上存在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民政部门低保人口人均收入指标与扶贫部门人均纯收入指标不一致, 2010年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标准为人均收入1260元以下, 与扶贫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标准1196元不一致, 导致农村低保调查数据比扶贫部门确定的贫困人口数据大, 工作难以衔接, 影响工作进度。并且对象识别出来后, 存在制定帮扶措施视野不宽、办法不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3.2.4 可用资金不足

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农村低保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尽管扶贫开发投入每年在增加, 但总量仍十分有限, 中央下拨给贵州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数量与全省贫困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相差甚远。就实施“整乡推进”来说, 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300万元左右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到目前平均每个村只能投入50万元, 再加上尚未实施推进的还有5198个贫困村, 全省扶贫资金缺口较大。在低保资金投入方面目前贵州省农村低保资金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 由于贵州省贫困面大, 地方财力有限, 拿不出更多的配套资金落实农村低保。且在农村贫困人口之外, 还有大量刚刚越过温饱线基础很不稳固的低收入人口, 他们无法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难以实现应保尽保。

3.2.5 工作规范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不规范的操作仍然存在, 原因是少数工作人员不能坚持原则而照顾个别亲朋好友等关系户, 致使该保的没有保, 不该保的却保了。而且存在家庭生活状况差的, 其低保的补助标准不一定高, 家庭生活状况相对好的, 其低保补助标准不一定低的现象。尽管这一现象不具普遍性, 但是, 对低保和扶贫工作特别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了影响。

4 进一步完善两项制度衔接的思考

4.1 大力做好“两项制度衔接”政策的宣传工作

首先是要根据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 提出完善的宣传工作方案, 包括宣传的内容、途径、表达方式等。其次是要把握宣传要点, 尤其是把握两项政策的重点内容, 如申请农村低保的条件和程序、家庭收入计算方法、所需的证件资料, 扶贫政策和低保政策的异同, 以及两种政策的扶持方式;最后是要注意宣传技巧, 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 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应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如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和村民大会、开设宣传专栏、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宣传等形式, 将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贫困识别机制

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核心就是完善贫困人口的认别机制。不解决贫困人口的识别问题, 低保和扶贫就不能瞄准贫困人口。贫困对象识别工作, 必须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首先, 要准确把握识别的政策标准;其次, 要建档立卡, 做到村有卡、乡有册、县有簿;最后, 宜遵循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原则, 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统计范围, 建立信息档案, 对条件改善超过标准的要及时退出, 实行动态管理[4]。

4.3 探索多种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对确认的贫困对象, 要根据致贫原因分类制定政策, 实行差异化扶持, 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 要根据其收入状况分别确定享受低保的标准;对具有开发能力的低收入户, 要制定扶持到户的规划, 明确扶持方式和资金;对于无劳动力的, 可将土地流转等作为股份, 参加到产业化扶贫中, 依托产业化发展脱贫;对赡养负担较重, 以及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家庭, 应结合具体的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的低保和扶贫方式, 可通过扶贫“雨露计划”, 民政救灾资金及社会力量的联合投入使其脱贫。如:贵州省扶贫办2010年8月起在“雨露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入了“圆梦行动”方案, 这一方案共投入800万元资金, 具体扶持方式是征对农村户口的家庭中有考入一本院校的学生。

4.4 加强部门协调

部门的协调, 应首先确定或成立相应的综合管理部门, 以确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中的沟通、协作问题。扶贫部门要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中交叉对象的识别工作, 研究提高识别扶贫对象的准确率,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民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扶贫部门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统计部门要及时提供贫困监测数据, 参与制定两项制度扶持对象识别的相关指标。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对残疾人有关情况, 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搞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分工与协作民政部门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进行普查并建档立卡, 开展低保工作[5]。

4.5 加快整合扶贫资源, 增强扶贫合力

目前国家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向“三农”倾斜, 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 除了扶贫开发的专项投入继续增加之外, 更多的社会资源正逐步加入到服务于缓解贫困这个目标。但是当前, 中央下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分属各个部门, 各部门在使用这些扶持资金时又有各自的要求, 导致上级扶持资金使用分散, 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应整合涉农资金和资源, 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由过去主要依靠扶贫部门一家扶贫逐步形成由众多部门共同协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叶韬.在全省扶贫开发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贵州扶贫信息网, 2010-01-19.

[2]贵州投入农村低保财政资金三年增长3.7倍[N].新华网贵州频道, 2009-11-07.

[3]丁治学.扎实开展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努力开创农村低何工作新面目[N],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0年5月13日

[4]江西省九江县扶贫办.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何有效衔接的对策浅析[J].老区建设, 2009 (21) :30.

上一篇:2022年全员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个人总结下一篇:2010年针灸科护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