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人物细节描写

2024-05-10

作文中人物细节描写(精选六篇)

作文中人物细节描写 篇1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 以记叙文、记叙抒情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居多。而记叙类文体常常因立意新颖、情节曲折、情感真实、细节生动让人耳目一新, 容易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 尤其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中, 情感真实、描写细腻、感人肺腑的记叙文深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江苏省高考阅卷组专家曾忠告考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 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 不能一般性地陈说人物的所作所为, 须知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 常常顶得上千言万语。”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关注细节尤其是人物细节描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一首古诗来了解一下细节的内涵: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两句写出了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 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 弥觉可爱。如此可亲可爱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符合“事事幽”的闲情, 人事的幽趣比起物情的幽静更使诗人惬心快意:棋局最宜消夏, 清江正好垂钓, 村居乐事, 件件如意。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现作者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的欣喜与满足之乐, 真实而亲切。

由此可以看出, 细节的内涵在于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使之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好的细节, 应该是典型的、最能展示人物真实性格或表现情节的。写作大师们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并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这些细节。以课文为例:杜甫以一腔悲愤渲染了武皇开边征调百姓时“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场景;柳永用特写笔法凸显与心爱之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有光深情回忆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关爱;鲁迅详细描写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木刻似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珠……当然, 并不是所有生活细节都具有价值, 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实用的、真实的、典型的, 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为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

要写好细节, 首先要用自己心灵的高倍显微镜, 细心地观察、入微地体味, 抓住“人”的一个点, 不断地放大、再放大, 让细节描写成为自己感受倾注的舞台, 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想象的驻地, 成为文章标新立异的亮点, 成为感染别人并与之共鸣的焦点。任何的细节描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

一、人物细节描写的类型

1.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这种描写往往最直接地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而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最直观、最能出彩的莫过于动作和语言描写。下面是学生以“小幸福”为题的习作中有关人物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

父亲慢慢地从床上起来, 小心翼翼地向桌子挪去, 他的脚步声很轻, 寂静的夜晚也很难听见。他走到书桌旁, 伸手去拿东西, 不知是因为小心过度还是什么, 脚下一个踉跄, 身体不小心碰到了椅子, 父亲迅速将东西丢下, 又将椅子给抱住。

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慢慢”“小心翼翼”“挪”“很轻”“踉跄”“碰”“丢”“抱”看似表现的是父亲因为怕发出声响影响孩子而慌乱的样子, 实则揭示了小幸福的真谛——幸福就是父亲为了不发出声音而慌乱抱住椅子的样子。

在描写一个微动作时, 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 在什么环境下做, 还要交代清楚怎么做, 同时动作要有连贯性, 用词也要准确, 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还以“小幸福”为例:

外婆对着墓碑自言自语:“老爷子啊, 以后你就一个人了, 一个人下去以后要注意身子啊, 衣服别乱丢了, 烟也要少抽, 自己要记得忌口, 别老吃那些咸的——麻将也要少打点, 别再让我去找你了, 你个老赌鬼……”她就一个人看着墓碑喃喃地说着, 仿佛把一生的琐事都说尽了。

语言的细节表现恰恰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酝酿, 外婆絮絮叨叨的描述, 其实是她在外公生前所说的话的重复与折射, “你个老赌鬼”这一句略带“咒骂”似的话语, 恰恰可以令人想象出老两口经常拌嘴的生活场景。生活化的、朴实的语言描写, 正是两人过往相濡以沫生活的再现。

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 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 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 使读者观其言而知其人, 闻其声便明其性。

3.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细节描写

爷爷握紧奶奶的手, 一步步帮奶奶坐上座位, 点菜的是爸爸, 其间时不时地会听见爷爷建议一句, 那菜名后总跟着“你妈爱吃”。……席间, 爷爷总先为奶奶夹菜, 就连豆腐都先压碎了, 用勺子舀到奶奶碗中, 并加上一句“烫, 慢点”。这样的体贴渗透到爷爷的每一个动作中:体贴地为奶奶擦去嘴角的油渍, 体贴地为奶奶整理毛巾, 体贴地为奶奶剔去鱼刺和辣椒……

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活化出一个事无巨细、心中只有老伴的爷爷形象。爷爷连最嫩的豆腐都要碾碎, 擦油渍, 整理毛巾, 剔去鱼刺和辣椒, 不厌其烦。如此体贴入微的动作以及奶奶感受到的默契微笑, 将两位老人真挚而又相依为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要感受一个人物的真实力量, 还要将自己放在某件具体的事中来具体描绘体验某件事时的感觉。我们在经历某事后, 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感觉, 这是个人独特的体验, 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 只要把当时这种感觉具体描绘出来, 那也将是非常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 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 才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如一篇以“感动”为题的记叙文片段:

听完晚归的我的解释之后, 二老又是一番浩浩荡荡的忙活, 直到把套上家居服的我推上了摆好我最喜欢的汤食的桌子, 让我坐定了, 他俩才又心满意足地窝回了沙发里。我慢条斯理地吃东西, 好让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东问西, 问问学习, 问问生活。把能搜刮出来的关心都问遍了, 他们才悠悠地说自己。

或许真有“老小孩”这种说法, 又或者是外公与外婆是少数人群中的一分子。说着说着外婆竟数落起外公来, 说是昨天吵了架, 被外公气得如何如何, 边说还边偏过头去, 一副余愤难平的幼稚样子。而脾气确实不太好的外公则傻呵呵地笑着用手摸头上稀疏的灰白头发。露出了仅余的几颗牙齿。

此处细节描写尤为精彩, 长辈们有如此孩童般的表现, 恰恰因为他们的孙女回来了, 吃饭了, 安全了, 他们放心了。此刻他们的精神完全松懈下来了, 就流露出最真实的一面。于外公外婆而言, 他们的要求满足竟是如此的简单, 然而这却是文中人物最真实的爱的表达与体现。

所以, 刻画人物的细节是不堪闭门造车的, 只有源于生活、观察入微, 才能真实而有说服力, 才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与读者产生共鸣, 这就是“微反应”展露“真性情”。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 都是善于捕捉细节的高手, 善于用细节画出人物的灵魂。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临死前“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 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 这一下最终送了他的命”, 只这一细节就活画出了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又如《渔父》中的渔父, 屈原不听劝之后他莞尔而笑以及高唱着沧浪歌的形象, 恰恰又最能表现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的超然姿态, 与他所倡导的道家思想又不谋而合。这样的人物细节化描写, 才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形象栩栩如生,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人物细节描写的几个注意点

1.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可信。

细节不能闭门造车、凭空编造。要靠细心地观察获取, 你的描写必须符合生活常理, 只有这样的细节才生动, 有真实感, 有说服力。

2.细节要有代表性。

细节描写贵在传神。生活中有关人物的细节到处都是, 但我们在作细节描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细节, “要从一百个细节中选择一个细节”, 这样才有代表性, 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细节描写必须细致入微。

浅谈小学作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 篇2

写人的文章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但提起写作,很多学生都愁眉不展,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使写出来了,人物也不具体、不生动。写人就要凸显人物的个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人物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把人物写活,写得有血有肉,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出神韵”的描写方法。人物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语、一次心理活动等细微末节的描写。写人物,大事大节不容忽视。但人们常常忽略对细节的描写,其实好的细节描写,同样能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英雄雨来》在刻画雨来的形象时有这样一个细节: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从情节上说,这个细节说明“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是雨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从主题上说,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雨来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悟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从表达效果上说,这个细节描写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细节虽小,作用却不小,一个典型细节胜过千言万语,使人物栩栩如生。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好人物细节描写呢?

一、抓住外貌细节

外貌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细节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通过一些关键词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尽量不写太过于老套。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外貌的关键。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寥寥几笔形象地写出了青年的外貌,用“玉泉的水”来比喻青年的眼睛,为下文看鱼入神作了铺垫,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外貌,要特别注意刻画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抓住语言、心理细节

言为心声,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人物语言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在直接进行语言、心理描写时,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泛泛的空话,要通过对人物语言细节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细节的描写,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例如:《检阅》“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话细致地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怎样安排博来克,大家的心情忐忑不安。这是典型的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直接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毫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直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又比如:《尊严》“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年轻人说的“不能不劳动”运用了双重否定,表明年轻人的态度是坚决的。作者通过对年轻人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其自尊、自强的品质。

三、抓住神态、动作细节。

一个人的神态、动作,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抓住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

例如《可贵的沉默》“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骄傲地”“神气十足地”,这是对孩子们的神态进行的描写;“举起”“左顾右盼”“回过头往后看”“索性站了起来”,这是对孩子们的动作进行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孩子们当时的得意和骄傲,使得孩子们的形象活灵活现。

突出细节描写人物 篇3

“烦人”老妈

我的“烦人”老妈中等个子,身材瘦小,眼睛很大,小嘴一笑总会露出洁白的牙齿。(外貌描写过于空泛,没有抓住面部特征的细微之处,体现不出妈妈长相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作业写完了吗?”每天吃完饭,妈妈总这样问。她检查作业特别认真,尤其是作文看得更仔细,如果她稍不满意,整篇作文都得重写。

妈妈对我写的字很“苛刻”,只要有半点差错,就会遭到训斥。有一次,为了早点出去玩,我马马虎虎写完作业,妈妈看见了,让我重写,我只好含着泪委屈地认在桌子上写起来……

(这两段写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字里行间充满了难过、委屈之情)

“这周的零花钱用完了吗?”老妈检查我的财物也是一丝不苟。假如我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玩具,她总要数落我一番。老妈还专门为我准备了一个存钱罐,要求我把节省下来的钱存起来,还不停地反复教育我。唉!真“烦” !(妈妈不仅关心“我”学习,还关心“我”健)康成长。但事例描写不具体,妈妈对“我” 的严格要求、关爱之情表现得不真实、 不具体。)

“出门要注意安全呀!”听!老妈又开始唠叨了。每次出门都说这句让人扫兴的话。唉,谁让我有这样一个老妈呢?(简写妈妈的唠叨,进一步表现 “烦”。)

老妈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写着写着, 我耳边又响起了她的唠叨声。(总结全文,言虽尽而意无穷。)

升格指导

习作通过三件完整的事情,较好地表现了妈妈的特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真实展现了人物个性。但细节描写不“细”,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还不准确到位。事情写得有点简略,应该详细写妈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妈妈的特点。如:检查作文时,妈妈还说了什么?要“我”重写作业时又是怎样做的?妈妈要“我”节约用钱时说了什么?“我”耳边又想起了妈妈的什么话?把这些地方再写详细、具体点,人物形象就更鲜明了。

建议仔细回忆生活中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强习作的真实性。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妈妈检查作业和教育“我”不要乱花钱再写详细、具体点。如:妈妈是怎样检查作业的,重写作业时“我”心情怎样等细致入微描绘出来。(黄宝成)

升格佳作

“烦人”老妈

她,中等个子,身材瘦小,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就像两泓清澈的泉水,一张小嘴笑起来总会露出洁白的牙齿,她就是我的“烦人”老妈。

“作业写完了吗?”听!“烦人”老妈又开始唠叨了。每天饭后,她总要问这句让我耳朵生茧的老话。这还不算“烦”,最要命的是老妈检查作业特别认真,尤其是作文,她总要一个字一个字仔细琢磨,哪怕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肯放过。如果她稍不满意,那就惨了,不仅整篇作文都得重写,她还会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你说烦不烦?

妈妈对我写的字也很“苛刻”,只要有半点差错,准会遭到她一番严厉的训斥。有一次,为了早点出去玩,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写作业速度,三下五除二就马马虎虎地把作业完成了,妈妈看见后,严厉地说:“瞧瞧,你写的什么作业?重写!”只听“哗啦”一声,作业被无情地撕掉了,我只好含着泪,委屈地趴在桌子上工工整整地写起来……

“这周的零花钱用完了吗?”老妈检查我的钱物也是一丝不苟。假如我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玩具,她总要数落我一番。为了让我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老妈还专门为我准备了一个存钱罐,要求我把节省下来的钱存起来,还总爱不停地唠叨:“挣钱不容易,可不能乱花呀……”唉!真“烦”!

“走路要注意安全呀!”听,老妈又开始唠叨了。每次出门前,她都要说这句让人扫兴的话。唉,谁让我有这样一个老妈呢?

老妈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写着写着,我耳边又响起了老妈的声音:“不要嫌我烦,我不可能一辈子管着你,以后的路还得你自己走……”

升格点评

修改后的习作选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写出了妈妈在学习、生活上对我严格要求,帮助我健康成长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妈妈的性格特点,虽寥寥数笔,但印象清晰,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为写出了日常生活中妈妈最真实的一面,所以人物形象丰满,读之生动有趣。

人物细节描写的作文 篇4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

以下是几个学生作文的关于外貌描写的片段.

<一>“弟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的脸上,长着一对大眼睛,那两颗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脸上,不论是腮帮,还是嘴唇,或者那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二>“向老师40来岁,那张脸上戴着一副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嘴总是闭着,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夹着书,低着头,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课生动,声音洪亮,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

这两个片段都是人物的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描写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这两段虽然没有语病,描写得也算具体,可总觉得人物不够鲜活,特征不够明显.外貌描写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上面的两个片段抓住了人物的年龄和身份特征,缺少的是人物的精气神.写人物外貌时还要着重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点描写,并要适时的准确的用相应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下面的两个片段是加了些形容词、做了些适当修饰后的效果.

<一>“弟弟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二>“向老师4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在观察中学习人物细节描写 篇5

一、观察外貌细节———抓特点, 抓变化

外貌描写, 又叫肖像描写。人物的外貌不光指五官、面容, 还包括身材、体型、衣着、姿态、神情、风度等较明显的外部特征。肖像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外貌细小而又明显、引人注目的部分进行描写, 写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记忆。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肖像细节描写时常常会出现千人一面、样样俱全的问题, 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大眼睛”。其实, 每一个人都是各有其特征的, 如果能抓住某一局部特征进行描写, 就能深刻反映人物的形象特点, 让人记忆深刻。

如在观察“我的同桌”时, 教师先请出一位学生做“模特儿”,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大家仔细看, 他长得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1:他长得很可爱。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从他脸上找出三点来说清楚。

生1:他长得很可爱。他的刘海儿像三毛, 翘翘的;脸黑黑的, 像小包拯;他还掉了一颗大门牙。

生2:他长得真可爱。他的鼻子有点翘, 可以搁把小钥匙。他笑起来左边有个小酒窝。他下巴上还有一颗芝麻点大的咖啡色小痣呢!

……

师:大家都能抓住细节来说清楚特点, 很棒!我们把他的模样写进文章时, 可以运用先概括后具体, 或是先具体后概括的顺序来写。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紧紧抓住“模特儿”的肖像特点“可爱”, 以“细”为核心, 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模特儿”的众多“细节”———无论是翘刘海儿、黑脸蛋、少一颗门牙, 还是翘鼻子、小酒窝、咖啡色小痣, 都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表述再到写法的精细指导, 使学生掌握句序排列规律, 逐步做到表达的条理性。

相对而言, 对于人物五官、面容、身材、体型、衣着等的描写, 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 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相对静止的, 而对于人物的神态变化, 学生往往很难及时捕捉到, 即使观察到了, 也是粗枝大叶, 只用简单的“笑”“生气”“哭”等加以描述。其实, 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往往能反映出其思想感情。所以, 紧紧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来引导观察, 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猜数字》活动中, 为了观察猜对了答案而“高兴坏了”的神情, 教师把一名学生请到讲台前, 让他把猜对答案的过程再慢慢“回放”出来, 其余学生观察其神态的变化。然后教师就“他的表情如何”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他为什么高兴?

生1:他猜对了数字, 就咧开嘴一个劲地笑。

师:是啊, 他咧开嘴, 你能看见什么?

生2:我看见他牙齿都露出来啦!

师:能看到几颗牙呢?哪颗牙最突出?

众生:1、2、3、4、5、6, 六颗!左边的大门牙都跑到嘴唇外边去笑了。

师:好的。再看看他的嘴角和鼻子是怎么乐的?

生3:嘴角两边都往上翘, 鼻子也变宽了, 鼻梁上的肉堆成一团啦!

师:再回想一下, 他刚才笑的样子是否有点“反常”?

生4: (想了想) 他笑啊笑, 一个劲地摇头晃脑, 身体往后倒着。

师:他“高兴坏了”的神情样子, 用个成语来说就是“得意忘形”。下面请大家模仿一遍“高兴坏了”的神情样子, 然后把他的神情和姿态都写进文章。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了观察“笑容”的方法, 扣住“高兴坏了”的脸部变化, 细细观察:咧开嘴———数牙齿———嘴上翘———鼻变样的过程, 仿佛“特写”手段一样 , 把笑的细节一览无余地“放大”;然后教师又话锋一转, 通过“回想一下”, 唤起学生的记忆, 挖掘出“笑”的动态, 自然地得出“得意忘形”的概念;最后, 教师又让学生模仿“高兴坏了”的全套表情并写进文中, 将“细节”的观察和描写落到了实处。由此可见, 细节描写的教学本身也是一个细节。

二、观察动作细节———设置情境, 化动为静

动作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细小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小学生虽然能够运用部分动词进行描写, 但大部分往往只能简单写出人物在做什么, 缺乏对具体动作的细节描写, 更不会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揭示其个性特征。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动作, 通过仔细、有意识的观察, 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使学生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能栩栩如生。

如, 在上《吃橘子》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橘子的外形, 了解了橘子的组成部分后, 学生们期待已久的“品尝橘子”的环节终于到了。

“你们打算怎样吃橘子?”教师问。

“慢慢吃, 一口一口品尝。”“先咬一口, 再嚼嚼。”……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有一个男孩子高声说:“我一口吞了它。”

“那太像猪八戒啦!”教师的话刚说完, 教室里笑声一片。

“好了, 吃吧, 吃吧!”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吃起来。教师则边走边看, 好像在欣赏着孩子们可爱的吃相。

不一会儿, 大家吃完了, 三个孩子被请到了讲台前。

“这三个同学吃起来最有意思, 我请他们挨个儿来表演表演, 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我喊‘停’时, 表演的同学就停下动作, 大家说说他是怎样吃的。说得好的有奖励哦!”教师又拿出一瓤瓤橘子, 顿时, 孩子们两眼放光, 认真、专注地观察起来。

第一位男学生开始表演了, 没有几秒钟, 教师就喊了“停”, 问道:“谁来说?”

一生举手发言:“他抓起橘子, 塞到嘴边, 咬住了薄薄的瓤皮, 里面的汁水慢慢地流了出来。”

“抓、塞、咬这三个动作说得很准确!”教师表扬道。

表演继续……“停!”教师又问:“谁再来说?”

一生说道:“他把头一仰, 一咬, 一瓤橘子分成了两半。他眯着眼, 轻轻舔一舔汁, 味道好像很不错!”

“仰、咬、眯、舔, 又是四个动词!‘眯着眼’好一副馋嘴模样。”

教师的点评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的确, 有几个孩子看得连口水都快要掉下来了。

第三次喊“停”后发言的学生更多了。“他用力嚼着橘子肉, 嘴巴吧唧着, 好像从来没有吃过橘子似的。”“他嚼得可响了, 吧嗒吧嗒, 好像在唱‘真好吃’‘真好吃’。”“他还伸出舌头来舔舔嘴唇上的汁水呢!”……

吃橘子的表演还在继续, 喊“停”声不时响起, 女孩子也不再矜持了, 男孩子活泼得忘形了, 孩子们精彩的描述不时飞出嘴边, 教师手中的一瓤瓤橘子相继奖出。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要指导学生写好动作细节, 可以采用“定格观察法”, 使系列性的动作过程分解成多个细化的静态情形, 给学生留足观察和思维的时间, 确保语言表达的同步形成。

“定格观察法”的另一层意义是将原生态情景做了艺术化的处理, 使本来的“瞬间”变成了“过程”, 本来的“大概”变成了“特写”, 本来的“一般”变成了“经典”。对于学生来说, 这个“定格观察法”就是游戏, 而游戏能激起他们乐此不疲的情绪, 这情绪又能成为他们写作的动力。

三、观察语言细节———眼耳齐动, 融合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是指对富有个性特点的只言片语的描写。人们常说“言为心声”, 的确, 人物的语言能充分体现他的性格特征。在小学中年级, 学生写人、写事时常常会缺乏语言描写, 或出现语言描写简单乏味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人物语言细节描写的教学。

如在《做台“录音机”》的习作课上, 教师让学生们做一台“录音机”的替身, 用自己的脑袋完成“录音”和“放音”任务。

师:下面, 请各“录音机”“录”下我的一句话, 注意不要“录”错, 准备好了吗?

众生:准备好了。

师: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吐葡萄皮。

(老师说完绕口令, 即指名学生“放音”。)

生1: (口吃地)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吐葡萄皮。

生2: (流利地)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吐葡萄皮。

师:第一台“录音机”出问题啦!第二台“录音机”不错, 质量好。还要不要试一试?

众生:要!

师:大家听仔细, 看谁是优质的“录音机”。准备好了吗?

众生:准备好了。

……

在这个案例中, 通过“录音”游戏, 形象化地规定了“记忆不走样”的要求, 目的是强化对人物语言的记忆。这样的语言细节训练, 促使学生养成仔细倾听、辨听的好习惯, 也为进行语言细节教学打好了基础。学生在写作时, 将语言、语态、语势、神情、动作都统一在语言细节的描写中, 就可以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四、观察心理细节———多次暗示, 追问内心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们的心灵。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除了要对肖像、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外, 还应把人物心理活动的某些细小处放大进行细致的描写, 以展示人物心灵的思想、情绪、感受。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写作时往往容易忽略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 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心理活动的体验, 让心理细节描写呈现在他们的笔端。

如, 在习作《做“木头人”》的课堂游戏中, 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像“木头人”一样保持一种姿势。游戏前, 教师提问:“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做一分钟的‘木头人’嘛, 容易!”“游戏太刺激了, 我一定胜利!”“我做个奥特曼, 太棒了!”学生们牛气得很。

“好! 记住自己的想法, 稍后写进文章里哦!”教师嘱咐道。

开始做一分钟“木头人”了!“30秒……47秒……51秒!”巡视在座位间的教师故意播报时间, 并不时提醒学生观察左右同学的动作和表情。

时间到!教室哗然一片, 好像山洪冲垮堤坝, 所有的学生都轻松了。

教师问:“做一分钟‘木头人’, 有何想法?”学生们叽叽喳喳起来:“这一分钟咋就那么长, 那么慢?我怀疑老师计时有错。我的手酸得抬不动了, 真是难熬哦!”“啊, 才过了30秒, 怎么像过了一年?王林的动作实在太滑稽了, 我看着看着, 有股子气在我肚子里转上转下, 一下子忍不住放了‘空气’, 自己先笑出来啦。“”一分钟太漫长, 是地球转动变慢, 还是老师手表停止了转动?”……

这个案例, 旨在创设一个喜剧性的情境, 让学生在扮演“木头人”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自己的丰富心理, 将潜藏的心理活动明朗起来, 形成心理描写的细节内容。这就是说, 人物的心理产生于特定的情境, 只要情境创设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就能形成心理细节, 并付诸文字。

常见的心理细节描写形式有“直抒”和“寄寓”两种。在文章中用上“想”“又想”“还想”“想了又想”等词语, 可以直接地写出人物心理。同时, 运用借景、借物的方式, 也可以寄托人物的心理。比如:“我只觉得天塌地陷, 树倒花谢……”, “我眼前一片空白, 仿佛踏入白茫茫雪野, 一脚软一脚空……”表达了人物绝望悲惨的心理;“我仿佛看到山在欢呼海在笑……”, “我热血沸腾, 内心燃烧……”表达了人物喜悦、激动的心理。

细节描写: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篇6

一、写好肖像, 以形传神, 揣摩人物心理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 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好肖像, 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 表现人物的特征, 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蜡烛》一文多次通过老好人披着的黑色大围巾这一细节, 反映了她沉痛哀悼的心理, 倾诉着她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又如, 《香菱学诗》中写香菱在黛玉的诱导下, 视野不断扩大, 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 “连房也不入, 只在池边树下, 或坐在山石上出神, 或蹲在地下抠土, 来往的人都诧异”, 香菱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肚, 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 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 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 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她的“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 (刘勰语) , 说明她此刻已浮想联翩;“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 因而感到满意。香菱学诗异常专注, 不怕失败,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看有关她的肖像细节描写, 才会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再如, 《我的叔叔于勒》中当于勒真的出现在菲利普的眼前时, 你看菲利普的神态:“脸色非常苍白, 两只眼睛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苍白, 两眼呆直”“神色张皇”, 生动精彩的神态刻画折射出人物急剧变化的心理, 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站立在读者面前。

二、写好动作, 形神兼备, 体会人物感情

恩格斯说:“人物的精神品质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怎么做”指的是人物的动作细节, 这就是说动作描写细节是传递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动作描写生动, 准确传神, 可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作切忌空洞的叙说, 不要任意下评语, 也不要写“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好的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之类的话, 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他的性格。如《春酒》中,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的把煤气灯玻璃罩擦的亮晶的”, 他热情好客, 乐于助人的性格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我呢, 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 用筷子点一下酒, 舔一舔, 才过瘾。”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 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 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 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处细节中。又如, 《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拳头的一“攥”一“舒”一“缩”三个动词, 不仅巧妙地勾勒出他对金钱的态度, 而且显示出他在范进中举前后心理上的巨变, 真是妙不可言。再如《我的母亲》中, 有一夜她 (母亲) 把我叫醒, 她正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动作体现出母亲无私的爱。全文自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抓语言描写, 突出人物个性

刻画人物包括人物的独白、双方的对话及众多人物的交谈等形式。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形式。在运用这一方法时, 应努力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 避免千人一腔, 要着力表现人物间的差异。人物语言应少而精, 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教式的描写。如在《范进中举》中, 胡屠户语言中有大量的俗语, 极其尖刻泼辣;张乡绅和范进的对话则充满着文言和套语, 言辞隐晦、曲折;范进中举时的自言自语, 音节短促, 语句简练, 所有这些都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 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 表现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 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 而改称“老爹”了。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开始那句永不变的话:“唉, 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期盼之情跃然纸上。如小说中的杨二嫂, 完全可以从语言看出这个人的思想性格来:“只要以语气声音, 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便是和声音也表示着” (鲁迅语) 。杨二嫂犀利尖刻, 咄咄逼人的语言, 就活脱显示出她尖酸、刻薄、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四、抓好心理描写, 展现个性

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表现于他的言语里, 而表现在他隐秘的内心活动中。人物要写得血肉丰满, 个性鲜明, 心理描写是不可少的。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也可以间接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范进中举》中范进辞了丈人回来, 内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自古无场外的举人, 如不进去考他一考, 如何甘心?”这番心理描写表现了范进急于考取功名, 急于摆脱贫困, 对功名的追求真是如痴如醉。又如《杨修之死》中, 曹操身为堂堂魏主, 对造园这样的小事, 却不肯轻易褒贬, 而有意与工匠们斗智, 当杨修揭穿其中的奥秘后, 他心里虽嫉妒, 表面却不动声色。后来杨修又以“一人一口酥”来分析“一合酥”三个字, 分吃了他的一盒酥。曹操得知后, 心里由“忌”到“恨”, 却不表露, 可见其人心口不一, 虚伪奸诈。再如《心声》中, 京京要求朗读课文被老师拒绝后的一段心理描写, 表现了他想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和执着、倔强的性格。细节写得好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生动具体。小说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表现深刻的主题, 还会运用很多艺术手法。像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就是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种。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通过对小事情、小细节、小片段的描写来揭示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 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五、找景物细节, 把握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它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烘托人物的形象。如《蜡烛》中:“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 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 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这两句话不但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从侧面表现出老好人的勇敢。杨志等人押运生辰纲一上路, 作者就开始写天气, 写太阳, 反反复复写天气的炎热。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 而且写“热”又是通过各种不同角度反复描述, 有的通过作者介绍, 有的通过吴用等人之口, 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既能烘托气氛, 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又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 吴用等人的妙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 就天时而言, 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 文中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情节服务的。又如, 《孤独之旅》通过鸭群、芦荡、风雨等环境描写, 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文中的芦苇“如绿色的浪涛直涌到云地”, 无边无际, 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再面对着浩浩荡荡的芦苇”, 就不再“恐慌”了。通过芦荡的描写, 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景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再如, 《我的叔叔于勒》中结尾:“……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另外, 在《故乡》中,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 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 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对于离开故乡的景物描写, 又创造了静谧的气氛, 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上一篇:和欣手机平台下一篇:有效措施及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