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审美教学

2024-06-01

古诗审美教学(精选十篇)

古诗审美教学 篇1

一、反复吟诵, 品味古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 是说语言的音乐美、精确美和凝练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 但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 以简洁的画面, 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 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 给人以动态美。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 正确理解诗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 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 感受古诗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 (摩诘) 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怎样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 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 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 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学习之后, 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 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它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 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 再介绍一些旧俗, 学生会展开想象, 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最后,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一诗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 “歌”有听觉感受, “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 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理解词句, 领悟古诗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意, 指作者的立意, 即思想、情感;境, 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 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 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 在诗人眼中, 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 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意在言外, 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 理解古诗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涵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会被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

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2

兴宁市黄槐中学

曾新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许多经典名篇,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一不是精辟之作。这些名篇佳作,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世界、深邃幽远的意境,能使学生产生无限遐想,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经典诗词这一文化载体,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经笔者多年的探索发现,将音乐、舞蹈、绘画等美学形式与诗词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能好更地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效。

一、吟咏诵唱,体会音乐美

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其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因为押韵能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也能使得其更具和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朗读指导:

首先教会学生揣摩朗读节奏: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词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这是按音节单位来划分的,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句为4个音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现在,我们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无定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词的朗读节奏比较灵活,所以要灵活处理,才会有更好的朗读效果。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理解古诗词的特殊音律和内涵。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也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其次,在揣摩节奏的基础上,应分析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同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诗词创作的背景,体味诗人的情感起伏。这样,就能读出诗词的不同韵味。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来铿锵有力;如李煜的《虞美人》读来哀婉、悲慨;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读来豪气冲天、气壮山河等。我们甚至可以将舞蹈、歌曲等结合起来表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的教学中,与邓丽君唱的《虞美人》,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乐在其中,觉得很享受。古诗词的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的效果。

二、读诗作画,享受画面美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被人注意或早已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的笔墨再现时,往往令人惊叹和神往。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三两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细心观察、挖掘和精心裁剪,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阔,或烟雨濛濛之美景。

诗亦然。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早行》)的佳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意境。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模糊的。

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教学时,教师可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那“绿树”、“青山”、“村舍”、“场圃”以简笔画勾勒出来,便能构成一幅简单明了而又意蕴丰富的山野村舍风景画。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寥寥几笔便可勾勒出一幅奇特壮丽而迷人的塞外风光图。

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历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往往只截取几个最感人的情景或景物,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进行想象: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黄鹂在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享受到恬淡幽静的意境。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把“天”和“月”都人格化,既问天,又问月。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会进入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四、仔细咀嚼,品味情感美

中国每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写诗,并终生追寻。从《诗经》开始,就有一个传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内心之中要有真正的感动,才会通

过诗句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可结合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进行品悟。

如教学《饮酒》(结庐在人境),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生平,清楚他是“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当学生吟诵、咀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就能理解诗人不像一般的隐士标榜“出世”。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在于他无求名逐利之心。正所谓“心静,境自静”。作者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也特别喜爱傲霜的菊花。所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诗人在东篱旁盛开的菊花丛中劳作,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此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面对着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的意趣,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南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学生在这样细细的品味之中,不知不觉就会与诗人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又如: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很容易联想到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会联想到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反复吟诵,不断咀嚼,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时,一路上极为矛盾复杂的心情。

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仔细咀嚼诗歌内容,通过审美体验,从而真正体悟诗人的情感。

美在,古诗词中无处不在。审美教育能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清新优美,鸢飞鱼跃般的生动活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功效,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

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3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读诗作画,笔者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笔者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笔者在讲解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笔者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笔者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作各种回答。接着笔者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采用的方法是:

1.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笔者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审美教学 篇4

一、深情朗诵,逐字解析,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讲究字数的对称、音调的平仄、句式的搭配,处处体现着语言美。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最后的“晓”字和“鸟”子在音律上就很搭配。还有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比喻的句式将庐山瀑布的壮观用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去诵读这些饱含语言美的诗句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1)通过不断诵读,体会语言音调的合理搭配,培养学生的韵律美。(2)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句式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朗读排比句时,可以感受排比句感情洋溢、气势强烈的作用。(3)朗读可以矫正学生发音,对于小学生声线的发育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增长,大部分小学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过去的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美、绘画美只能从老师的描述中或者课本的插画中略知一二,不能准确地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现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幽静隽雅的世外桃源等。例如,在讲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西湖的美就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诗句描写的西湖美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美、绘画美,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情感也有了感情基调上的准备。学生在直观地体会美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对于诗句中的美丽景色有了切实的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合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生通过体会诗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提高了自己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则需要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美。古诗的情感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山行》等都是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2)抒发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古代战火纷飞,不少诗人都要经受战乱带来的离别之苦,抑或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已加入战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诗情充沛的诗人只能通过古诗去表达。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表达的是对于家乡的思乡之苦和对亲人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出塞》则表现出爱国的情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富足安逸,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残缺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3)热爱生活,钟情于自然之美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通过描写安静祥和的自然风光,表述自己寄情山水、与世无争、追求平凡才是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各类古诗,健全学生的情感美,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寓于古诗词的讲解中。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美学教育融入各科课程教学中的要求。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气质,文学修养。通过小学语文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倪雪婷.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2).

浅谈古诗教学的审美化 篇5

【关键词】古诗 教学 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2-02

只有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才能达到我们教学古诗这一体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品尝到古诗的美的真谛。如何做好古诗教学的审美化?本人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古诗的美感特征与古诗的审美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唐宋诗歌占了绝大多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唐代以清新自然、朴素为美的“诗仙”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的“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江畔独步寻花》等;以平易通俗著称的白居易的《草》、《暮江吟》;以“静”为主要美学追求的王维的《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宋代世称“王荆公体”诗人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清雄豪放、旷达飘逸的苏轼的《题西林壁》……因为古诗的用字用词非常讲究推敲,字词含义深刻,理解起来较困难,因而采用传统的“就词论词、就句译句”法教学,学生往往不能进入意境、领会其中韵味。那么如何让古诗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呢?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在审美化教学方面做了一种有效的探索。这种审美化教学中的学科美育课便包括了语文美育课、数学美育课等。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现语文知识美、语文能力美的过程,没有审美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的语文教学不是完美的语文教学。“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活动统一的过程,即教师指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审美对象而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

二、古诗教学审美化对教师和环境的要求

古诗教学审美化不同于常规的认知教学,因而不但需要教师具有一般语文教师的特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敏锐的观察、持久的记忆、创造的思维、丰富的想象、高尚的情感等),而且对教师的语言及知识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美

语言是传授知道、教书育人的载体。曾有美学观点认为:“语言先于审美形式,审美形式先于审美感性,这就意味着,语言才是第一性的,是一切的起点。”

2.老师的知识范围

进行语文美育,教师除了应具备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艺体知识(即琴、棋、书、画、舞、体等方面的知识)和美学、美育知识。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审美对象而感知、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应具有基本的美学、美育知识,如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形式和美的形态、审美心理、美育的特点及实施途径等。如果让一个没有一点美育与美学知识的教师去搞美育,无疑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

三、如何实施古诗教学审美化

“语文美育的过程,概括说来,也就是培养审美意识、发展美的鉴赏能力、训练美的创造力的过程。这三项也是语文美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因此,古诗的审美化教学也须按照如下的“美的规律”来进行。

1.在美的导入中感受情境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是美的载体,是教师谱写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的学识、口才、智慧的综合体现。精心设计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寓美育于教学导入中,能使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美是通过视角和听觉辽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老师的教学导入中先用情境熏陶法激起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能为后面的课堂教学起好铺垫作用。

2.在美的朗读中感受音韵美

大家都知道,审美意识的培养,首先应从对美的感受出发。审美感受力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当然也是古诗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朗读这种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受为基础的,并且审美感受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没有审美感受力就没审美。提高审美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美读”。

古诗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节奏上。五言古诗的节奏分分配为二三句式或二二一句式。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七言诗节奏分配为二二三句式或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句式。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转∥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人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因此,在训练学生朗读时,要让其充分体会节奏参差和单调铿锵之美。

3.在美的观察中感知形象美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感知美,必须把语文同它所表现的事物联系起来,直接去观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而获得直接的审美经验,发展审美感受能力。

观察是感知美的门户,是审美的“眼睛”。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能使学生发现美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深刻的认识以及深远的联想,丰富的美感。

古诗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一首首古诗就是一幅幅隽永的画面,它们或色彩斑斓,或宁静淡雅,是诗人将现实中的自然美写进诗歌,因而必然反映大自然的直观性、可感性,生动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形象。在这里,美和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美和美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形象美。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审美化是使古诗教学的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它需要具有一定审美素质的教师充分利用古诗的美感特征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审美化教学的美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既达到审美目标又同时更好地达到知识、能力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心理学》杨成章主编,1994年版,P371。

[2]《语言乌托邦》王一种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P45。

[3]《艺术作品的本源》(1950)(诗、语言、思)海德格尔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4]《美学与美育概论》李敬敏、黄良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P338。

如何提高初中古诗教学的审美能力 篇6

诗歌美, 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 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 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一、使用散文描述法来体现诗歌的美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 我家住河南洛阳城, 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 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 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 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 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 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 江水浩淼, 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 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 正是寒冬腊月, 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 往往不能入睡, 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 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 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 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 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 想念亲人, 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 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 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二、使用音乐教学手段来烘托气氛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 淡泊宁静, 意境幽深寂静,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 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 让音乐走进古诗, 用音乐来诠释古诗, 烘托气氛, 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展开联想, 引入意境, “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三、使用绘画激趣法给学生美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 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 在图画中, 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 配以登山远眺, 雄心勃勃的诗人, 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 使人身临其境, 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要强化“品”的功能来感染学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品”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 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山光悦鸟性, 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 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 这就是含蓄不露, 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 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 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品”孤帆一片, 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 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 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 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通过朗读, 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谈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诗境, 感知整体美

古诗的遣词造句高度精辟, 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因此, 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化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 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 画面展示意境美。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 而感情又要通过形象来构成一种意境,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 诗十分注重形象的描绘, 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 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 那么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 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容易表达完整透彻, 因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阁, 杨柳依依, 岸边一位老翁高兴地捋着胡须, 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 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均可活动。教学时, 诗画对照, 相映成趣, 为学生展开想像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 学生会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的形象, 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 一对红红脚掌的鹅, 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水前行, 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 荷叶轻摇, 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么美啊!通过电教媒体的运用, 使学生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存物。

2) 音乐感受意境美。音乐是开启感情闸门的钥匙。有很多古诗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 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 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 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 这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 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首送别诗, 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 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教学中, 我选用了与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 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 使他们如闻其声, 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 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 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但诗人仍一直伫立江边的情景。再如教学《泊船瓜洲》时, 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 让学生微微闭眼, 凝神细听, 想像江南的青山秀水, 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所描绘意境中。运用音乐感受诗的意境美是一种行为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 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 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所至。利用电教媒体, 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画面, 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有深刻意义的词语, 反复推敲、理解, 体会语言的美妙之处。

如古诗《望庐册瀑布》“但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 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 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 教师设问:诗人为什么用“生”不用“不升”呢?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画面上:危峰兀立, 山峦叠起, 草木葱茏, 苍翠欲滴, 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 在阳光的照耀下, 一团团紫烟从山谷中升起, 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 他们积极视察、思索, 很快从香炉峰的烟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能表达烟雾升起, 不一会儿就会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 更能说明香炉峰为什么会始终处于烟雾缭绕之中。通过电教媒体的运用, 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 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美妙的感情色彩。

三、指导朗读, 体会情感美

古诗起承转合, 音律抑扬顿挫, 琅琅上口, 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诗的意境, 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 我先请学生观看录像, 让学生形象感知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 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 为学生的朗读在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录音示范, 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 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 气势磅礴, 因此, 读此句时吐字要强劲、响亮, 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 读的音可以适当拖长, 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的“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应该重读, 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 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试读, 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 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 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 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像, 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美的情感。

实践证明, 在古诗教学中,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传递、变动、再现等作用, 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 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和美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摘要:古典诗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 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

参考文献

[1]张凤玉.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03.

[2]唐颂英.让音乐教育活动灵动起来[J].当代学前教育.2010.

营造审美心境,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效 篇8

一、导入别致铺垫心境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它的完美竣工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一般说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基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别致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就能唤起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景的激情与动力。

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导入古诗词的文本之中,借助想象、体验和感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适当营造审美氛围。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有下面几种:谈话;猜谜语;讲故事;音乐渲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中,可直接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诵,也可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艺术化。上述方式更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由于选取的两首古诗与一首词都是描写童年童趣的生动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便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可这样引导:“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这样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进入课文的主题,同时又营造了一个以童年为背景的如诗如画的阅读心境。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教师也可以这样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还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由此,从已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词导入,通过对古诗词的回顾,教师继续用抒情的语言叙述道:“是呀,从古到今,提到月亮,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从而营造一种淡淡的思乡情感,引导学生渐渐贴近作者的心声,以营造一种与本课古诗相协调的审美心境。

二、语言示范传递情感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时产生属于自己的更加独特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而感情的传达,首先要借助的便是语言。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情感基调。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先是写了诗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则是写想象中的家人在思念自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苦,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千古名句,贴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表述也应透露出微微的惆怅与伤感,基调要深沉,通过自己的动情来引起学生的动情,以进入一个与古诗相契合的审美心境。在讲到“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时,对一个“独”字与两个“异”字就要稍微加重语音,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与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将这种寂寞的心情传达给学生,很自然地为下面理解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讲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时,应特别留意“倍”字,它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所以在读时语气应该微扬并拉长此字的吐音,以强调诗人的思念之深。

三、朗读指导营造氛围

朗读对营造审美心境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而对一首古诗词,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征。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激起审美欲望,因而朗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古诗词审美心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朗读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把古诗词的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把诗人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朗读者与古诗词文本之间一个动态的情感交流,并借由朗读者将这种感情宣泄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把学生潜移默化地带到了古诗词的文本情境之中,让学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古诗词内容的感染熏陶。

小学生对于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背诵古诗词。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兴趣很高,发音标准,也能比较正确地运用语言技巧,可他们的诵读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无法让人动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音标准度,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独坐敬亭山》一诗是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此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知己一般的轻松感。这样,通过朗读,营造氛围,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尽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在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进入对作品的审美感知状态,除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外,还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使之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审美心境。

四、音乐适切激发情绪

自古以来,古诗词与曲就有着分不开、割不裂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与古诗词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能烘托课堂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灵之声。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所学古诗词的含义、情感,更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理解该古诗词的效率,大大改变课堂的枯燥面貌。

有调查显示,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词学习方法之一。根据所授古诗词的内容,选择或幽静或伤感、或激昂或悲愤、或欢快或急切等曲调形式的音乐,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帮助学生随着音乐的情感基调进入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营造出能够贯穿课堂首尾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学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开这一段,可以让学生一边听《别亦难》的乐曲,一边想象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江水东流,李白目送小舟离去的情景,让淡淡的离情、惆怅在教室里回荡。然后,教师趁势引读课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看,老朋友终于还是登上了船,那白帆随着江风———消失在——可是李白依然———凝视着———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幕幕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仍在眼前浮现,一缕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弥漫着。只见一江春水——”让课堂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学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的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可以驱动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图片精彩引发遐想

古诗词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片能将古诗词的文本转化为一幕幕真实、生动、立体的画面,以利于学生站在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在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内容、意境。

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插图。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首古诗词都会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应充分将这一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山写水,写鸟写人,写船写雪,是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课文中的图片就很直观地展现了诗中万籁俱寂的世界,严寒肃杀的江面,孤舟独钓的画面。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读着《江雪》这首古诗,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可以想到渔翁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可以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而准确地针对所教古诗词绘出简笔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同样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画图想象,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简略地画出诗中的景物或意境,这对于学生掌握、背诵、理解古诗词都将大有裨益。如《望洞庭》这首诗,诗人刘禹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教学这首古诗时,插入学生小组合作绘图的环节,让每个小组画一句诗的画面。借助画简笔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营造审美心境。

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弥补课本中无插图或插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多媒体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帮助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阅读审美心境的营造。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教师可出示庐山风光影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当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时,可出示香炉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烟雾缭绕的样子,再结合庐山瀑布的风景图,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与美态。

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各有特色,相互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像教师的体态与语言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时候是可以同时运用的;像音乐与朗读也是要适当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几种方法应该有所选择,相互结合,相互发挥各自的作用,以使阅读审美心境的营造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施春晖.在古诗词教学中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3).

[2]毛国媛.睁开发现美的眼睛[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古诗审美教学 篇9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学,误区,途径

一、古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而爱美追求美,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表现,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做为一个现代人, 如果缺乏基本的美学修养, 不懂得美, 不会欣赏和创造美, 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素质全面的人。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追求和行动指南, 素质教育不是独立的领域, 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中。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 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所以,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语文是一门蕴涵着丰富人文性的学科, 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二、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途径举隅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词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 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二) 反复吟咏, 感受诗词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在声律上大都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 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 是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时, 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 精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读背诵, 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古人早已注意到吟咏在学习诗词上的妙用, 强调阅读诗文要高声朗诵、密咏恬吟。高声朗诵可以引发读者的意兴, 密咏恬吟能引起读者的思索, 因此吟咏是一种激发读者的情绪, 感受诗歌音韵之美的重要手段。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色彩。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 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三) 点拨揣摩, 品味诗词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所谓凝练, 就是要求诗人用尽量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为把诗的语句炼得更加精炼传神、形象生动, 不惜绞尽脑汁、呕心沥血, 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 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如在教学杜甫的《旅夜抒怀》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颔联“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两字, “垂”字准确地描摹出夜空之上, 繁星闪烁, 似乎近在眼前的景象, “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月光之满、月色之浓, 月光似乎在随着大江一起涌动的情景。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对这两字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诗人遣词炼字的艺术。

(四) 深入挖掘, 体验诗词情感美

诗词在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 某种客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震荡了诗人的心灵, 激发了诗人的情感, 才使他感到非陈诗不足以展其义, 非长歌不足以骋其情。诗人用诗这一特定的形式来作为内心情感的载体, 从而一吐为快。“诗言志” (《尚书·尧典》) , “诗者,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毛诗·序》) , “诗, 缘情而绮靡” (晋·陆机《文赋》) , 这些论述都精当地阐明了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发感情。感情是诗人创作最主要的动力,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强烈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是诗的根基和灵魂。因此,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挖掘诗词内涵, 体验诗词的情感之美。

(五) 展开想像, 领略诗词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 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 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能够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像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这一形神统一的整体形象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欣赏者去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意境之美是诗人思想、情感、趣味与环境、气氛、景物和谐一致、相互辉映的一种美, 是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学特征, 鉴赏和教学古诗词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将诗中的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 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10

关键词:阅读积累;文化积淀;教学效果;鉴赏能力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的古诗词,因为作者的情怀和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至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小学教材中收编了很多的古诗文,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增加学生文化积淀的需要。我们教师需要做好古诗文的教学工作。

一、丰富自己的古文学积累,进而影响学生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具备一桶水。所以,为了这一桶水,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坚持不懈的学习,才有了今天的高效教学。老师的文化知识储备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多学习、多积累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业余时间的阅读积累,是教师获得知识的唯一机会,因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工作时间阅读,只能在业余时间阅读。所以,在业余时间里,教师要手不释卷坚持阅读。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能讲授出声情并茂的语文课,才能引领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感受诗文中的美

学生的阅读经历是有限的,他们受年龄限制和时间限制,阅读量不大。识字量有限,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古诗文教学要是没有充分的理解做基础,那么不管是积累还是积淀,都不能做到。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引领学生在文字中徜徉走进作者的灵魂中,在阅读中和作者的灵魂对话,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怀,感受诗词的意境美。理解得是否深厚,与教师的讲解有关,所以教师要重视备课的过程,重视自己的文学积累。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学生阅读的丰富。

小学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将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做好,为学生日后的文学积累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師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强化教学改革,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上一篇:体育选项课下一篇:信息化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