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金融业

2024-06-29

地区金融业(精选十篇)

地区金融业 篇1

一、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辽宁本溪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 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今天, 银行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态。除原有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构成的四大主体外, 兴业、广发、浦发、盛京、交通等银行机构进驻本溪, 城市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 省农村信用联社已经遍布地区网点, 同盛、禾丰村镇银行相继开业, 实现了金融体系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到2012年末, 银行机构总资产达到1126亿元, 当年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 银行机构网点数达到380个;到2013年8月末,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8.2亿元, 比年初增加93.1, 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765.3亿元, 比年初增加46.7亿元, 增长6.5%。

近年来, 当地银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拓展信贷业务领域, 积极创新信贷服务产品, 社会融资渠道和总量有了长足进展,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有效缓解了困扰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货币信贷调控水平, 确保资金有效注入实体经济。市人民银行先后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本溪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意见》, 定期召开金融运行情况通报会, 合理科学地编制全年信贷投放计划, 并督促银行机构进行有效落实。二是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市人民银行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中小企业新型债务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经市主要领导签批快速转发到各县区和相关经济部门, 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突出了多元化融资这个主题, 加大了非金融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广力度。2012年全市利用传统和新型融资工具多渠道、全方位融通资金, 地区信用总量近1600亿元, 其中发放贷款970亿元, 签发银行承兑汇票95亿元, 办理信用证212亿元;实现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贷款230亿元, 海外直贷23亿元;发行中期票据30亿元, 企业私募债30亿元, 发行城投债18亿元。三是制定出台《中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服务制度》, 通过创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 搭建优质高效的“政、银、企”合作新机制, 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已促进40余户企业与银行形成对接, 发放贷款17亿元, 为解决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私利和新方式。

二、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搞问题纠缠, 一切以传递正能量为指导的精神, 在有针对性调查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 围绕地区性金融业发展的市场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求, 笔者提出如下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之一:提升金融业运行质量, 不断壮大金融主体。

应加快金融业创新, 努力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金融工具、金融产品、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服务效率等各方面入手, 积极进行创新, 提高资金吸纳能力和资本促成能力。应不断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及其先进管理经验和资本, 推动地方金融业对外开放。应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 培育和引导民营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公司, 不断壮大金融主体。

建议之二:调整信贷结构, 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应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持续扩大信贷投放, 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保证信贷总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适应, 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生产周期相匹配, 确保对地区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应重点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加强银企合作。地区金融监管机构与政府金融管理和有关企业管理部门, 应共同对全地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情况和信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做出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 加强银企衔接的组织和服务, 对已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 给予大胆支持, 实现规模扩张;对有效益、不亏损、还款有保证、信誉好的企业, 采用抵押担保的方式给予支持;对有潜力、信誉度高的企业, 加大力度, 优先扶持, 把国家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建议之三:抢抓机遇, 加快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进一步解放思想, 抓住现时期的有利政策, 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和农信社组建农商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速推进和欠合理支持地区性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改革, 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应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 优化股权设置。加强资产置换管理, 完善资产置换法律手续, 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置换资产进行再置换, 增强置换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商业银行升级为区域性银行创造条件。同时, 应抓住全省推进农信社组建农商行工作的有利时机, 制定相关政策, 给予税收及相关费用的减免。应采取多种有效途径, 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不良资产置换工作, 使这项工作推进得更快、效率更高、成效更好。积极主动推进这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议之四:加强引导和服务, 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

硬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监管。既要引导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进一步从事资本金, 做强做大, 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又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指导监管, 规范运营管理。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大企业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 发挥国有资本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整合财政贴现资金为保证金, 撬动银行贷款, 发挥担保融资的倍数效应。应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做好行业发展规划, 创造更加宽松环境, 雀斑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建议之五: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企业股权融资。

应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推进企业上市和股权融资工作。应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 切实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的突破。“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原则, 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提高企业上市的效率。应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引导、扶持和培育, 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 逐步形成梯次推进的格局。应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改制、重组、上市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努力营造优良宽松的企业上市环境。应充分利用辽宁股权交易市场启动的契机, 培育和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挂牌, 筹措资金, 加快推进企业股权融资。应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省政府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相关政策, 培育和建立科技金融中心, 引进投资基金, 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的有效结合, 有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应积极探索和推进沈本金融同城化工作, 充分利用省城金融资源优势和服务外溢的功能, 主动接受沈阳经济区金融的有效辐射, 建立紧密地沈、本金融业务联系, 引导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融资, 享受金融高效、低成本服务, 提高融资效率。

建议之六:加强制度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有关部门应深入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 注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更要注重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深入研究促进金融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各项政策措施, 及时研究和解决金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为金融创新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联动协调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强化政银企联动机制建设, 发挥政府在银企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与财政性存款挂钩的激励机制,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 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应建立奖励机制, 对信贷投放大、不良贷款低、服务质量好、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和群众满意度高的融资机构给予奖励, 促进相互支持、护理供应的工作格局。应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应作信用建设的表率, 加强自律, 依法行政。金融机构应做重诺守信的典范, 加强服务, 兑现承诺。企业及个人应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 增强监管合力, 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行,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黄石地区金融行业概况 篇2

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CFA0901 张敏

一、总况

随着三十年多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昔日以工业立市的黄石,金融行业欣欣向荣。除了传统的银行业外,地区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民间金融遍地开花。金融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改变着这座城市,逐渐成为本市愈来愈重要的行业之一。

二、现状与分析

引自2010年1月9日在黄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本市加强银企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引进新金融机构3家,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由1亿元扩大到2.06亿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4家,截至12月底,全市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65亿元,比年初增加131.7亿元,增长56.4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提升城投、交通、住房、旅游、水利等投资公司融资经营能力,加快推进开发性小额贷款试点,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切实抓好企业上市工作。

(一)银行

黄石市银行类机构有国家外汇管理局黄石市中心支局、市农发行、市工商银行、市农业银行、市中国银行、市建设银行、市交通银行、市招商银行、市城市商业银行、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黄石办事处、市邮政储汇局等多家机构,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票据贴现以及与城市水务、电力、通讯系统结合的代收清算各项费用。

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由于黄石属于三线城市,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来说,规模较小,黄石本地居民存款额度一般较小。选择银行储蓄时,着重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便利

2. 服务态度良好,效率较高

3. 管理费、手续费较少

而银行本身关注的活、定期存款利率等则不受市民关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数额千元到万元不等的存款而言,每年定期存款额只有百元左右,活期存款则更少,分摊到每一天不足一元,而跨行取款手续费、银行卡管理费等则相对已高达数十元,所以存款产生的利息太少,不足以吸引市民。在这个前提之下,银行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地理位置则成了市民的主要考量。

在发放贷款方面我市承担全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工作的基础条件有

1.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助贷助投服务机构。

2009年3月份,市科技局抽调专人成立了黄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助贷助投促进办公室,设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主要职能为:一是向银行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推荐科技贷款和投融资企业及项目;二是协调创业(风险)投资平台工作;三是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四是开展科技招商工作;五是帮助企业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金融各项政策等等。

2.科技贷款贴息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8年9月以来,市科技局与黄石银行联合启动了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2009年已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58家企业获得黄石银行贷款3.2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为抓好今后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市科技局会同招商银行黄石分行等专业银行对全市130多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科技项目、贷款需求和融资方式的调查。

3.引进创业(风险)投资与科技型企业对接初见成效

2009年以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助贷助投促进办公室先后引进省高投、华工创投、硅谷天堂创投、深创投、深圳华强投资、武汉科创投等10余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与清科财务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深圳上市服务团等专业投融资机构,共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服务平台已初步成形。一年来积极推荐湖北弛顺化工、湖北德克异型强力螺栓、湖北芳通药业、黄石邦柯科技等26家中小企业与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对接。目前,湖北驰顺化工、湖北德克异形强力螺栓公司与省高投、硅谷天堂创投、华工创投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已签订总额7500万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协议。

4.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新方式

市科技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联合出台了《黄石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黄银〔2009〕4号)。2009年8月,双方共同举行了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签约仪式,黄石网安科技公司和雅丽公司等5家企业,以10项专利为质押,与交通银行黄石分行、黄石银行和市滨江农村合作银行签署了科技贷款协议,贷款额度近1000万元。

综上所述,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我市建立的科、银、企结合投融资机制,在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显现出强大活力,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克难攻艰和稳步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效果,形成了多赢的良好局面。在这项工作中,政府既维护了保发展、保增长的大局,又实现了财政资金放大、拉动效益;企业既获得了贷款支持,又降低了信贷成本;银行既扩大了优势客户资源、增加了业务总量,又形成了特色业务;同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民间金融得到发展。通过熟人介绍担保等方式的民间金融高息信贷也在黄石借助房地产中介咨询公司等得以发展。

(二)证券

黄石市证券类机构有广发证券、长江证券、中信证券、万联证券、申银万国等公司,主要从事接受投资人委托、代为买卖证券等业务。

在选择证券公司方面,由于目前中国主流证券在A股市场,并可以上网操作,投资者选择证券机构并不考虑地理位置、服务态度等因素,而股票操作较为频繁,每一笔都要被收取0.15%—0.25%不等的佣金,所以投资者对佣金比率更为看重。

由于黄石地区金融行业尚未饱和,许多证券公司新进黄石时,往往打着低佣金的口号用以抢占市场,但由于近年来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A股市场持续低迷,导致证券行业扩张受到抑制,市民纷纷将资产投入到其他渠道。

另一方面,因黄石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金融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私募基金在黄石并不活跃。

综上所述,黄石市证券行业表现平平,受国内A股市场表现影响,近期难有发展空间。

(三)保险

改革开放为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保险市场由中国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一二十万元。1998年,平安保险公司在黄石设点,打破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的保险业格局,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2005年以来,我市保险业每年以25%以上的增幅快速向前发展,保险公司数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市的保险公司已达到了22家,其中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生命人寿等9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人保、太保、平安、天安、太平洋、大地、安邦等11家财产保险公司。2007年,全市保费达8.888亿元,与1985年的20多元万相比,保费增长了4000倍。其中,截至2008年9月份,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已实现总保费收入4亿元,累计为全市20多万城乡居民提供了保险保障,承担保额30多亿元。而市民对保险也越来越重视。

随着保险市场保险主体的多元化,各保险主体推出的险种也越来越丰富。上世纪80年代末期,保险产品仍以单位和企业的人身、干部养老保险为主,仅有少数为个体户提供的例如农作物、生猪等保险,品种比较单一,想投保的人还要到保险公司找人“帮忙”才能办理。而现在的保险品种设计更加人性化,几乎覆盖了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当前,我市的保险产品有200多个,寿险公司的产品有意外身故、意外残疾、意外烧烫伤、意外残疾累进给付、意外医疗等意外险,有终身寿险、定期寿险、豁免保险费定期寿险等寿险,有重大疾病保险、女性疾病保险、女性生育保险等健康保险,也有住院医疗保险、手术费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和少儿保险等等;而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则有财产保险、意外保险、雇主责任险、运输险等。另外,近年来,保险公司在风险保障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品种,比如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这些险种,为许多缺少时间、缺少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独立投资的老百姓提供了新的投资理财渠道。

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与银行、证券不同,保险业为许多失业待业人群提供了就业岗位,在黄石居民资金潜力未完全开发完以前,保险公司将有数量庞大的业务员需求。与此同

时,保险公司以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为吸引,并以20%—30%的高提成回馈业务员,使得保险市场急剧走向巅峰。毫无疑问,金融改变黄石,对于中下层民众来说,感触最深最诱人的便是保险。

三、结束语

地区金融业 篇3

文献评述

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理论。王仁祥(2004)将城市金融竞争力分解为区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金融企业管理竞争力等7个中间指标,而构成这7个中间指标的基础性指标有79项,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运用最优脱层法和熵值法对各项指标权重予以确定。该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全面,权重确定科学,但是某些具体指标的数据取得性较差,如城市知名度、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资本获得便利程度等等,使得这一指标体系难以直接用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实践之中。陆红军(2007)也设计与实施了一套国际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金融规模、金融环境、金融集聚度、金融国际化、金融风险防御、金融创新、金融效率、金融人才、金融科技和金融制度10个一级指标和56个二级指标,通过对6个金融中心城市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提炼关键要素与核心指标,并对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与上海的金融中心竞争力状况及优劣势作了系统的研究。该指标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也较为科学合理,但基础指标的选取还不够全面,此外,与伦敦金融城GFCI指数相比,也还存在动态性不足的问题,难以通过连续评价追踪金融中心竞争力变化情况。姚洋,高印朝(2007)对国内外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研究做了较好的总结,并设计了一套可以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等四类。仅从一级指标来看,他们所设计的指标就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指标没有包括金融生态环境,也没有反映金融产业绩效的指标。另外,他们在基础性指标选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制度指标庞雜,既有人才性因素,又有商业环境性因素。因此,他们的这套指标体系难以直接应用到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上。张建森,余凌曲,熊文祥(2008)认为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金融产业现状、城市金融业发展潜力及其决定因素。

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金融中心的构建:比较经济史视角的研究》这一书中对金融中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金融集聚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是规模经济使各大金融结构选择在一个特定的区位,通过规模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吸引外部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主体参与进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粱小珍,杨丰梅,部慧,车欣薇,王拴红(2011)认为金融中心作为区域金融的增长极,在资金和技术等诸方面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大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孙国茂、范跃进(2013)对金融中心本质、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为金融中心的本质就是金融资源的聚集,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金融中心的功能差异是由其形成模式和条件决定的。中国金融中心实现路径是强化政府引导下的自然形成模式,政府的作用是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政府既要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也要制止“金融中心热”演变成新一轮的“开发区热”。汪川,赵瑾(2014)总结各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有三种类型,即内外混合型、内外分离型和渗透型。内外混合型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最高境界,即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业务不分离,资本流动高度自由化,其典型为伦敦、香港;内外分离型一般是所在国政府专门为非居民交易而人为创设的国际金融平台,其典型为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等;渗透型是在分离型基础上的再发展,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立,居民交易和非居民交易基本分开,但允许两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渗透,其典型是泰国的曼谷和马来西亚的纳闽。

各学者在城市金融竞争力理论和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有着丰富的研究,但是对于新疆的城市金融竞争力和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正是要在此方面研究做进一步的努力。

新疆各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指数测度及分析

本文运用金融发展综合指数来测度新疆各地区的金融竞争力。金融发展综合指数D=x1*D1+x2*D2+x3*D3,其中D1表示人均储蓄存款量占人均GDP比率,D2表示人均贷款量占人均GDP比率,D3表示保险费收入。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然后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中的解释的总方差初始特征值确定权重,D1的权重为88.343%,D2的权重为9.686%,D3的权重为1.971%。

结合以上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和权重(表一),通过测度得到上表进行分析,D最高的为乌鲁木齐5.2238,人均储蓄存款量占人均GDP比率D1以及人均贷款量占人均GDP比率D2,保险费收入D3均为全疆最高,且优势明显。最低的为吐鲁番0.8822,且仅有吐鲁番的计算结果小于1,与其他地区比较起来差距明显人均储蓄存款量占人均GDP比率为全疆最低,其他方面均表现的较弱。结果表明,南疆四地州的喀什、和田、阿克苏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均位于前8位,通过D1、D2、D3各个地区的比较可以发现,南疆四地州的D1都相对较高,从实际来看,因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由于国家的转移支付高于其他地区,所以D1会比较高,同样这也为该地区的金融发展增加了金融资本的存量。

通过2015年新疆金融发展指数得出(表二),从高至低排序乌鲁木齐市排在第1位,伊犁州直属县市排在第4位,南疆的喀什排在第6位。基于这一条件下,然后结合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分布,我们可以得出这三个区域建立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优势,比较符合建设三大金融中心的提议。

新疆建设三大金融中心的机遇及挑战endprint

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出地理位置优势。与上海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同的在于,上海现正处于发达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的地理聚集因素正在弱化,这是基于上海地区的人力资本、金融市场已经相对成熟的前提下形成的。而新疆远离沿海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相对的不足,人才、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来建设新疆的三大金融中心。

三大地区自身的优势。著名的霍尔果斯口岸位于伊犁州直属县市,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并且中哈双方建立了免税区,中哈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并且中哈双方央行签订了70亿人民币的互换协议,这些优势条件,结合我国“一路一带”战略向西走出去,充分的发挥出霍尔果斯口岸的经济往来作用,可以为在伊犁建设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给予一个坚实的基础。

自古以来,喀什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中亚和欧洲的商人都在此从事贸易活动。喀什同样基于地理位置来说,喀什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地区,是连接巴基斯坦然后走向欧洲的重要节点,是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因此在喀什建设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是完全可行的。

乌鲁木齐市金融优势明显,更适合做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无论是从年末各大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額来看,还是从贷款余额来看,在整个新疆,乃至将整个中亚地区考虑在内,实力都是最强的,在乌鲁木齐市建设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好可以发挥出乌鲁木齐市的金融优势,不仅可以进一步的强化乌鲁木齐市的金融资本实力,同样也可以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便利,可以促使多边受益。

挑战

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也是新疆建设金融中心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新疆周边的各个国家,经济上实力整体较弱。当人均GDP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才是外向型经济,新疆周边国家的外贸发展还比较落后,经济体系也不是很完善,对于新疆建设三大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及三大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项目(040315C03)和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INU12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研究规划项目(2015B/Y024);教育部人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6YlcGJW007)

地区金融业 篇4

一、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的成就

位于该地区的巴哈马, 自1627年起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1964年开始实行自治, 直到1973年才正式独立。巴哈马虽然只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的岛国, 但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1994年, 在巴哈马登记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已达28550家。来自美、英、加、瑞、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银行在此注册, 其中, 180多家设立了分支机构, 总资产高达3600亿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 巴哈马离岸金融中心资产和负债总额达9415亿美元, 占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总资产184540亿美元的5.1%, 排在开曼群岛 (84000亿美元) 、英属泽西岛 (20240亿美元) 、百慕大群岛 (15760亿美元) 、英属根西岛 (10179亿美元) 之后, 位居全球离岸金融中心资产第5位。

与巴哈马相比, 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开曼群岛则更是“小字辈”———面积分别只有151平方公里、54平方公里和259平方公里, 人口也分别只有2.7万、6万和4.4万, 以至人们稍有疏忽在地图上都发现不了它们。

自17世纪英国殖民者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得控制权以来, 英属维尔京群岛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自1984年重新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以来, 英属维尔京群岛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 尤其是在国际商业公司注册方面。据统计, 截至2004年年底, 有54.4万家国际商业公司在此注册, 有312家保险企业、2023家基金在运作, 并且注册有90家信托投资机构。金融业收入占英属维尔京群岛政府收入的一半, 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英属维尔京群岛已经超过美、日、德、英、韩等国对中国的投资, 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地, 实际使用外资数额仅次于香港。

百慕大群岛则是从1684年起沦为英国殖民地, 也是英联邦中最早的殖民地。1968年6月, 百慕大实行自治, 英国通过总督来控制百慕大的外交和内部治安。目前, 百慕大的金融业已超过旅游业, 成为其外汇收入最主要来源。其保险业相当发达, 约占世界意外险种再投保量的1/3。截至1998年年底, 在百慕大注册的国际公司有10394家, 其中大部分为保险公司。

开曼群岛同样也是英国的海外领地。这些岛屿原为牙买加的一个独立部分, 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 开曼群岛才获得目前的地位。到2004年时, 已有317家银行和信托机构在此注册。开曼群岛拥有世界上重要的医疗保险市场。开曼群岛在共同基金方面的发展也异常迅速, 目前已有4808家基金注册, 而1994年时只有868家。开曼群岛于1997年成立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并设立了半自治的货币管理机构。如今, 开曼群岛已成为继纽约、伦敦、东京、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 与同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并列成为世界三大离岸企业注册地。

二、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繁荣的原因

加勒比海上这些璀璨的世界金融中心有一个共性, 它们都属于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所谓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 是指其本身并不经营投融资业务, 只从事信贷投资等业务转账服务的离岸金融市场。在这里进行交易的公司, 其目的只是逃避高额税收或金融管制。不难发现, 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实行避税港型金融市场的配套政策, 使离岸公司享受众多优惠待遇, 才使加勒比海等地成为国际上名声大噪的离岸金融市场。世界离岸公司选择这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宽松开放的金融政策

加勒比海地区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不仅受益于国际市场上的动荡和不稳定, 同时也受益于该地区金融业对国际资本的开放与对接。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的要求, 发展本地区的金融行业, 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在金融服务监管方面采取了极为松散的监管政策。离岸公司通过离岸金融中心, 可以成功绕过贸易壁垒。并且, 通过离岸金融中心, 它们可以逃避外汇管制, 使资金转移更加便利化。因此多年来, 该地区通过金融服务领域的优越政策, 使本地区银行、信托、保险、离岸公司及其他离岸机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 信息披露要求极少, 保密规定相对严格

加勒比海地区的主要离岸金融中心, 对在本地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实行极为有利的保密规定。如允许

发行不记名股票, 不必登记股东信息, 不必向公司登记负责人透露董事名字, 不必拥有在本地活动记录等。

这里极为宽松的法律环境以及对公司业务的高度保密性, 使得国际离岸公司自身财务安全具备充分保障, 并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当地法院甚至曾经屡次阻止本地区注册银行向外国法院、政府提供受保护的相关客户资料, 给企业及实际控制人提供了极为隐蔽的条件。

(三) 税赋轻微且可以避免双重征税

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向各类国际商业公司征收的税赋极其轻微, 几乎该地区所有离岸金融中心都与主要经济大国签署了条约以避免双重征税。在英属维尔京群岛, 非居民只需就来自本岛的收入纳税, 没有资本利得税, 国际商业公司享受包括预提税在内的税收豁免;开曼群岛不征收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公司税或遗产税。

(四) 公司治理要求宽松

离岸公司无须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及董事会, 或股东可任意选择召开股东大会的地点。绝大多数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离岸商业公司没有最低资本金要求。如尼维斯岛离岸公司的股东、董事和职员可以是任何国家公民并且住在任何地方, 股东和董事可以不开会就采取一致行动, 公司档案和主要营业场所可以位于任何地方。

(五) 注册程序便利, 维持成本低

离岸公司的注册程序极为简单, 由专业的注册代理机构代为完成;注册人可网上注册;注册周期短, 通常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在西萨摩亚, 商业公司注册甚至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 其名称可以在5分钟内获得批准。一些代理机构甚至采用类似装配流水线的方式“制造”各种“规格”的注册国际商业公司供客户选择。在巴巴多斯, 注册国际商业公司只需支付初始执照费10美元, 另外, 每年只需支付100美元管理费用。

三、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像世界其他避税地一样, 加勒比海各国家和地区土地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正因如此, 这些国家或地区都以为离岸公司提供优惠措施、发展配套金融服务、放松管制来吸引外资。当然, 由于资金转移不受任何限制, 该地区也成为国际洗钱活动最猖獗的地方, 并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密切关注。9·11事件后, 包括塞舍尔、巴拿马、百慕大等避税地都被指责成为国际犯罪分子洗钱的庇护所, 对该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多了一层反恐的色彩。因此, 加勒比海地区在国际政治环境的压力下可能会改变其延续多年的账户保密制度和离岸公司注册制度。

随着各国对离岸金融风险认识的逐步提高, 对离岸金融业务的严格监管已成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1980年, 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了银行业监管离岸小组, 协调各国对离岸业务的监管;1983年通过了突出综合监管的巴塞尔协议, 建议各个国密切关注国际银行业务的风险状况;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之后, 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强调各国应在管辖范围内强化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在这样一种监管改革的浪潮下, 加勒比海各个国家和地区必然会受此影响。一旦修改部分过于宽松的金融条款, 其作为“避税场所”的活力就会减弱, 该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势也会随之下降。根据2010年IMF调查数据,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资产已超过主要国家如法、德、日的经济总量, 也是其他主要经济体如中国GDP的数倍。这种情况一方面凸显了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在全球资本投资流动中发挥的中间作用, 但也使OECD及20国集团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管制要求进一步加强。

另外, 由于市场的竞争机制, 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必然受到影响。一方面, 随着该地区内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离岸金融业的发展, 以及对离岸公司客户资源的相互竞争, 会导致各自国内福利水平的下降, 动摇个别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 其他新兴地区的离岸金融业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出台后将保持相对快的发展势头, 这也给加勒比海地区的离岸金融业以沉重打击。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在岸金融的进一步自由化无形中削弱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制度的相对优势。大部分小型离岸金融中心由于多为岛国经济, 国内经济规模小, 不能吸引大规模金融业务到其管辖区内, 更无法依靠国内金融市场孕育出规模巨大且市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金融衍生品等能充分体现金融发展潮流的国际金融市场。

以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篇5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资金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和地方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介入,特别是需要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培育市场化的解决机制引导资金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信用的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将市场融资推动和政府组织增信相结合,不断运用和放大国家信用在物质生产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市场经济分配资源的重要基础性平台。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按照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要求,积极开展开发性金融实践的探索,明确了把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与开行融资优势相结合建设市场的方向和路径,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在实践中,大力推动银政合作,共同构造市场化融资平台,实现了项目“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全过程,形成了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开发性金融对促进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是1999年开行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的分支机构,10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性金融在新疆的实践和发展,努力探索“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有效途径。截至2009年底,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36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730亿元,涉及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利、农业产业化、煤炭、化工等20多个重点领域,有效改善了新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建设环境,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支持重点项目。开行新疆分行致力于加强与自治区、兵团及重要行业的政银企战略合作,推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充分发挥融资优势,对新疆基本建设领域投入大额中长期贷款,在关键时期确保了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从成立之初的2000年末至今,贷款余额在新疆金融机构中的占比由4.12%提高到了18.08%,支持新疆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支持了电网及电源点、高等级公路、农村及县乡公路、三大河流开发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拓宽了重点建设资金来源,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新疆经济增长。

二是改善边疆民生,支持瓶颈领域。开行新疆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的指导思想,密切关注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累计贷款147亿元支持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发展;贷款16.4亿元支持全疆281家中小企业;贷款3.91亿元支持乌鲁木齐市黑甲山、青峰路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环保类项目,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认真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2006年实现了外汇贷款“零”的突破。截至2009年,累计发放外汇贷款24.9亿美元,余额19.15亿美元。提高了新疆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中亚地区资源开发的能力,深化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支持了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坚持规划先行,深化开发性金融合作。要全面参与新疆“十二五”规划工作,结合当前新疆政治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策划大战略、谋划大规划、构造大项目。与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推动对新疆长期和全局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新疆天山北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新疆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煤炭开发、煤电、煤化工“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沿边向西开放“十二五”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谋求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国家政策倾斜支持。

继续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支持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新疆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开发性金融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瓶颈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利、公路、电力、铁路、民航、农业等基础领域的开发前期工作,做好已开工项目贷款发放的统筹安排,通过融资推动为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按照区域经济梯度、点轴、网络开发的有效模式,优先支持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建设,支持乌昌一体化进程、准噶尔循环经济区试点,以及铁路、公路沿线区域的开发建设。

围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支持在产业链中居于关键地位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煤炭、化工、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支持新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统筹提供中长期投融资服务,促进产业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央企在疆项目建设,以及一批新疆本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专业分工和综合布局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聚集的规模化效应。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煤电、煤化工基地为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股权投资等投行业务对产业项目的支持模式,支持新疆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开展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

以“民生富民”领域为重点,推进基层金融业务。对 “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文教卫生,以及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等领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突出特点,积极帮助政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

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运行机制建设,从民生富民领域入手启动内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针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效果的“三高”农业、节水灌溉、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以及设施农业等领域,采取特殊措施和信贷倾斜政策,予以大力扶持。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篇6

关键词:政府干预;金融集聚;技术进步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6-0017-09;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难以自然形成金融集聚区,面对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及国内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需求,金融集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供给引导型,政府干预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同时,金融集聚所具有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并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渠道等功能,以及金融资源的高流动性和多变性,也要求政府对其进行适度干预与引导。然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经济运行的主体必须是市场,虽然政府主导下的金融集聚进一步放大了金融业对GDP数字的推动作用,但其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技术进步的影响是否如数字增长一样可喜?政府干预对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政府干预手段的效果有何差异?

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一方面,政府主导有利于突破既定制度和特定发展阶段的束缚,可以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规划落实效率,为金融集聚提供经济基础和设备保障,方便企业为创新行为寻求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提升标准与经济绩效挂钩,GDP增长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周黎安,2004)[1],致使地方政府官员利用金融改革中的制度缺陷,掠夺和干预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Lin et al.,1998)[2],为能够在短期内提升GDP的项目提供金融资源支持,使得金融集聚难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反而更加挤出了研发类企业的资金供给。因此,在政府主导金融集聚的过程中,掌握政府干预的分寸和方式至关重要,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可以作为考察政府干预程度和效果的重要表现。

伴随着各地政府支持下金融集聚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多以Levine(1997)金融功能理论为基础[3],探讨金融集聚在资本积累、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细致的,还有学者就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然而,金融集聚在我国“政府主导”为主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对我国金融集聚作用效果的研究有必要从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政府干预入手,仅从其自身的融资功能和推动资本迅速积累的数字增长表象来分析是不够的。

那么,政府干预究竟是“援助之手”还是“攫取之手”,其对金融集聚技术进步效应的干预是否利大于弊?学术界对此虽然有所关注,然而结果众说纷纭,余明桂和潘红波(2010)认为金融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和渠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4],而巴曙松等(2005)认为金融发展需要借助政府调控的力量[5]。基于此,本文以金融集聚区建立、发展所受政府干预为切入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政府干预指标,通过设定技术进步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政府干预如何影响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并进一步引入偏效应及时间趋势项交互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此外,本文还对其中可能的作用渠道及政府干预在地区间作用效果的差异性进行了关注,以期为我国金融集聚区建设的政府规制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对合理发挥政府力量、充分促进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提供借鉴。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机制分析;第三部分是模型与数据说明;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理论机制分析

我国金融集聚的形成模式是供给引导途径,即政府在其中充当加速金融深化、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建议者、决策者与立法者。金融集聚可以通过资本供给、价格机制与信息传导网络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由于企业研发需要大量持续性的资金投入,金融所具有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以及提供融资渠道等功能,可以影响企业外部融资获取、改变技术创造比率,这一效果在金融集聚区各种金融机构的协同作用下会更为明显。大量金融资源集聚于低效率部门,会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和金融市场主体结构的失衡,抑制或弱化市场主体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导致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的失灵,使得金融集聚的正向作用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地区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本文认为对企业创新“隔靴搔痒”的政府支持与“福祸相依”的金融集聚恰好可以相辅相成,政府将单方面对企业的支持用于规制金融集聚,以行政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则可以通过一个有秩序、有规划、高效集聚的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满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目标的同时,推动企业创新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该假设留待后文的实证研究中检验。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控制企业(即国有企业),提供电信、能源、交通等生产或服务,主要体现在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上;二是政府间接经济管制,具体包括商品市场管制、劳动力市场管制和金融市场管制,其对应的代表性干预工具是财政支出、劳动力流动管制以及金融抑制政策(斯蒂格利茨,1998)[6]。本文借鉴其思路,从财政支出、劳动力流动管制、金融抑制与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政府干预如何影响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总结其作用机制。

1.财政支出。企业在金融集聚发展初期研发投资动力不足,企业积累及流转资金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财政补贴大于公司负债时,财政补贴和税收都能够促进公司投资,进而也有利于公司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而在集聚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政府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价格和利益关系变动带来的矛盾,为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与企业谋求技术进步拉动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然而,我国政府支出在结构上以回报率高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投入项目为主,用于金融监管以及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有限,因而对金融集聚的调节作用有待观察。并且,财政支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政治联系,基于政治联系的财政支持可能会加剧金融集聚自身引致的资金配给不公,进而扭曲整个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更无法疏通资金进入技术研发领域。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向性以及财政支持获取上的不公导致资金配给的扭曲和不公,收益较慢的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金融资源。

2.劳动力流动管制。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有所放松。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具有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是推进金融集聚区迅速、高水平发展以及企业创新研发和技术革新的必备条件。地方政府为吸引所需的各类人才而出台诸多有利政策,政府及企业为高水平人才提供高额收益和补贴, 可在短时间内集聚大批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为金融集聚区的人力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团队打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提供保障。但针对劳动力流动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同时针对不同户口存在就业歧视,外来劳动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往往不得不面对权益和社会保护的缺失,劳动力自由竞争如果得不到充分保证,高低技能劳动力无法充分匹配,就会不利于金融集聚的良好发展,区内效率水平更会受到制约。

3.金融抑制。金融抑制一方面表现为政府行为直接介入金融运行机制,采取改变金融价格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政策,如信贷规模控制、规定利率上限、外汇管制等各种抑制性措施;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偏向性主导与企业融资中的歧视性待遇,如政府对金融市场主体——本国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国有或政府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对待。政府干预信贷资源配置,往往会加剧金融集聚在资本配置方面的不公,使得政府控制的企业融资约束较低,能够获得更多银行资金,而亟须发展资金且具有较好成长性的私营企业却往往得不到融资支持,大批企业无法获得最佳生产技术的连续投资,从而抑制了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Kornai,1979)[7]。虽然金融抑制会扭曲资本要素价格,使资金分配向政府和国企倾斜,但政府和国企在发展高科技产品上相比于中小型企业具比较优势,并且低廉的要素价格也会诱导其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进而促进技术进步。

4.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

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比较大,成为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有效工具。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即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限制和干预(Park,1998)[8]。虽然部分企业会在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寻求行政庇护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选择迅速、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投入到腐败和寻租中,此时行政性壁垒不仅无法调节金融集聚的资金配给功能,反而会加剧对企业研发资本的剥夺。然而,行政性壁垒门槛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实力较差、效率较低的小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金融集聚区的优质资源条件和政府优惠政策能够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进入市场。一般来讲,以FDI为代表的外国技术引进一直是国内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渠道,而外资企业往往寻求实力较强、具有政策优势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以牺牲部分效率较低的民营小企业的利益为代价,能够为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及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提供一般性企业无法轻易获得的信贷资金、政策红利等,使得这类企业更容易与外资企业合作并通过“干中学”效应获得外资技术溢出,进而改进金融集聚区的技术水平。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各地区GDP、CP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金融业从业人员数、所有行业的总就业人数、各地政府财政支出、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数、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以及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值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银行总信贷数据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新中国统计资料60年汇编》。原油、天然气和原煤产量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严重,我们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因此考虑的截面单位是30个省份。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动态面板回归

技术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是个动态过程,既受当前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趋势继承性。基于此,将技术进步的滞后项引入模型构造动态面板,以控制技术进步的内在继承性并克服模型中其他影响技术进步的变量可能缺失的问题。为克服内生性和异方差性,这里采用系统GMM方法,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动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的滞后项在全样本中的系数显著为正,前期技术进步与被解释变量间呈现出强烈的正向相关性,表明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惯性特征和内在趋势继承性。特别是这里使用的技术进步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的要素信息,因此,对下一期技术进步的影响尤为突出。由表2可知,在以技术进步的滞后项涵盖其他未涉及变量以使模型更加全面后,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均在保持显著性的前提下有所下降,证实了回归中的确存在对技术进步内在继承性的忽略,同时动态回归结果使用了更多工具变量,增强了可识别性,因而结果更为合理。

同时,金融集聚对技术进步的消极作用都十分显著,且政府干预与金融集聚交互项的系数仍然为正。表2中交互项的回归系数表示了政府因素对金融集聚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代入政府干预变量的平均值后,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可得到Efinanceit对lnTFPit的偏效应估计值为0000639。为进一步检验该偏效应估计值的显著性,我们将 (Polit-7.1146)×Efinanceit所得到的值替代交互项的值并重新进行回归,发现金融集聚偏效应估计值在5%的统计性水平上显著。于此,金融集聚偏效应的显著性及政府干预的促进作用得以验证。本部分得到的结论是,金融集聚作用的发挥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政府干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金融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上升约037%。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对政策效果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分别将Polit×Efinit的一阶、二阶及三阶滞后项引入模型,回归结果显著,表明政府干预对金融集聚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政策当期以及滞后二期后的政策促进效果最为明显。

(二)作用机制检验:分项指标回归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政府干预手段的作用,我们分别以财政支出、劳动力流动管制、金融抑制、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代替模型中的政府指标进行检验,并继续对各个政策效果的时效性进行考察。

比较四种政策分项指标的回归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的系数绝对值最大,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与金融抑制的影响次之,而劳动力流动管制的作用系数最小,这可能与流动人口登记制度不完善有关,外来人口占本地人口的指标数据为各地区抽样调查数据,人口流动情况统计具有一定困难,难以反映全部真实信息。同时,近年来各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大幅攀升,因而转换成正向政府管制指标的传统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有所下降,且劳动力在各生产要素中流动较为自由,受政府干预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金融集聚更为需要的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所受限制越来越小,几乎不受限制,地方政府为吸引这类人才而给出大量优惠条件。这可能也是劳动力流动管制系数较小的原因之一。从回归结果来看,当前的劳动力流动管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为正,政府对劳动力的流动有必要进行规制,以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推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分地区回归检验

由于我国的金融集聚程度和政府干预力度存在很强的地区差异性,并且各地区间经济实力、高等教育以及科研投入等影响技术水平的因素本身也存在较大不平衡,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地区检验,在控制地区差异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政府干预对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在地区间有无差异性。

从指标数据来看,我国的政府干预程度从东部,向中部、西部依次加强,由前文可知,政府干预对金融集聚所起的作用是显著为正的,那么分地区回归结果是否会出现政府干预程度越大的地区积极作用越大呢?首先,考虑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我国传统区位划分方法将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回归。结果发现,政府干预对金融集聚的调节作用存在地区差异,交互项弹性系数从大到小所属地区依次是中部、东部、西部,表明并不是由东部向西部政府干预积极作用依次增强,反而相对政府干预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更强。由此我们猜想,是否政府干预程度具有一定的区间限制,虽然整体干预效果为正,但干预程度高低与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呈反向关系?

为了对上面的设想进行检验,同时,由于简单地按地理区位划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三个区域内的省份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如河北属于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东部地区,但其政府干预程度为8.36,高于陕西(8.31)、宁夏(7.37)等西部省份;而河南、湖南、安徽、重庆、吉林处于政府干预居中水平的中部地区,然其政府干预水平远高于西部部分省份,如宁夏、青海、新疆,也高于全国平均干预水平7.11。因此,我们按照政府干预程度的高低将我国30个地区分为两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交互项系数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不显著,而在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显著为正,进一步证实,虽然政府干预对金融集聚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但是政府干预程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将Efinanceit中的金融业从业人数更换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重新计算中国金融区位熵指数,再次对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估计结果列在表5中。

分别采用OLS、2SLS及系统GMM回归方法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与调整前的回归一致,金融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均通过5%及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金融集聚与政府干预交互项的系数基本都显著为正,表明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政府干预可以有效调节金融集聚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时间趋势项的交互作用表现出随时间递增逐渐减弱的特点,表明政策效果具有时效性。由此可知,关键解释变量的结果均非常稳健。此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也与前文回归结果及已有研究一致,符合预期。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集聚的建立、发展及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都深受政府影响。在国家推动金融集聚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推进金融集聚水平的增加,金融集聚对地区技术进步水平提高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以及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政府行为对金融集聚的作用较为复杂,其作用效果的不确定性与我国转型期所处的特殊环境为探索政府干预的合理方式、适宜程度以及有效规制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本文针对政府干预作用于金融集聚乃至技术进步的效果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政府干预使得金融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偏效应上升;政府干预的代表性的政策工具,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劳动力流动管制、金融抑制对金融集聚的技术进步效应存在促进作用;政府干预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并非越多越好,当前在我国表现为政府干预程度低的地区积极作用大于干预程度高的地区,按地理区位划分的检验结果也符合这一规律,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地区地方政府主导金融集聚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

虽然金融集聚当前未能起到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技术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对金融集聚进行调节和规制的问题。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解决金融集聚的制约问题必须从其形成和快速发展的源头——政府干预入手,在改革国企垄断和市场寻租行为的前提下,保持政府对市场的先导功能及其推动国家高科技战略发展的能力,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企业流动,提高资本质量和使用效率。政府干预应对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合理调整干预程度和地区干预力度,政府干预须有度,政府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化的推进同样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33-40.

[2]Lin, J. Y., & Cai, F., & Li, Z..Competition, Policy Burden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4):422-427.

[3]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2): 688-726.

[4]余明桂,潘红波.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2010(8):117-129.

[5]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金融研究,2005(5):25-37.

[6]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7]Kornai, J.. Resource-Constrained versus Demand-Constrained Systems[J]. Econometrica, 1979,47(4): 801-819.

[8]Park, W. 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8,34(1): 69-85.

[9]韦倩,王安,王杰.中国沿海地区的崛起:市场的力量[J].经济研究,2014(8):170-183.

[10]李衍龙.广义技术进步的测定及改进[J].统计研究,1995(2):55-59.

[11]Luintel, B. K., & Khan, M., Basic, Applied and Experimental Knowledge and Productivity: Further Evidence[J]. Economics Letters, 2011,111(1):71-74.

[1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3]韩剑,郑秋玲.政府干预如何导致地区资源错配——基于行业内和行业间错配的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69-81.

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地区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创新,发展

一、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

(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信誉是贷款的前提, 是金融机构考量的主要因素, 完善的信誉体系能够提高贷款效率, 满足借贷双方的需求。“农户守信意识薄弱、还款意识不强、担保机构太少或者机制不完善, 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1) 导致了金融机构排斥农村市场。金融机构之间信用信息沟通渠道缺乏是导致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迟滞的主要因素, 阻碍了金融资本向农村地区的流入。其次是地理环境和农民居住生态的影响。由于中西部多山地丘陵, 农户居住分散, 使信息收集难度和成本成倍增加。

(二) 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普惠公益目标的冲突

法人以追求盈利为目标, 《公司法》虽然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但这以取得利润为前提,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 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开发支农惠农新产品、才能增设更多营业网点和贷款总量。我国中西部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 并且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等交通不便的地方, 这些因素加大阻碍了金融在该地区的发展。金融机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然会选择舍弃投资。因此, 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初衷与现实出现了冲突, 使得广大山区农村仍处于金融空白状态。

二、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村发展的内在优势

普惠金融作为将农村等贫困、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金融福利为目标。普惠金融体系的平民性使其能够迅速在农村地区开展, 成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辅助机制。

(一) 普惠金融具有普遍性和非歧视性

(2) 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服务的金融制度。与传统金融不同, 普惠金融的群体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农村的广大农户、小微企业、边远乡镇等分布范围广、金融资源占比小的群体。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在其发行的《服务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中, 将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分为极贫者、贫困者和脆弱的非贫困者三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认为,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一种理念, 是指一个能够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致力于为广大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 对具有相同信誉的客户采用统一的标准, 提供相同的金融资源。 (3)

(二) 普惠金融具有服务的可持续性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由于资金虹吸现象使得农村地区金融荒漠化现象严重,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缺乏, 农田水利设施改良资金缺口大, 农民金融知识储备不足, 银行网点稀少以及大量的村镇企业周转资金短缺现象严重, 这些因素给普惠金融的提供主体的可持续带来巨大挑战。二是接受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普惠金融受益的主体是农民等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 因此, 只有大力宣传金融知识, 提升受益者的理财观念, 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才能够使服务对象真正受益, 而非短期获益。

三、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地区发展的途径

(一)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 鼓励金融创新

金融业是特殊行业, 对注册资本高、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出很高的要求。农村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民营企业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 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从世界各国政府实施市场准入的实践来看, 放松经济性市场准入而不断加强社会性市场准入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市场准入监管与维护的发展趋势” (4) 。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 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符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工具, 有效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

(二) 建立村民信用体系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信贷员的方式解决信息搜集困难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如寿光农商行扩展了信贷员的范围, 主要是吸收村组成员。由于农村是熟人社会, 从村组选拔的信贷员对村内成员的信息掌握的比较真实和准确, 从而减小了甄别信息真伪的成本。在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 可以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三) 大力发展网上金融

短时间内大范围的扩展金融机构网点有很大困难, 但网络的便捷性可以替代部分金融机构的功能, 使每一台终端都是一个营业窗口。网络信贷平台因其设立成本低、客户群体广泛的特点, 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P2P网贷业务简化了正规金融机构繁琐的层层审批模式, 只要在信用合格的情况下, 就能高效的满足借款者的资金需求。” (5) 交易手段的革新必然带来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利用铺设网络线路的低成本与快速满足农村, 特别是中西部偏远乡镇的金融需求, 将是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

(四) 增加农村金融教育的投入

金融以其专业性而被少数人掌握, 这与缺乏金融知识的农民产生的很大的冲突。

首先, 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宣传画册等简单易懂的方式, 使农民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 对金融产生兴趣。其次, 借鉴印度RBI开展的“金融教育普及工程”, 将金融学理论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此外, 可以成立公益性的金融教育机构。利用与受教育者的联系方式, 定期将最新的金融发展动向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短信等途径传达给大众。

以上的各种措施不仅可以缓解农村金融荒漠化的现状, 满足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而且, 这些举措对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通过加大金融创新, 开发更多诸如小额信贷、掌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的方式。同时, 完善政府支农惠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金融教育是推动普惠金融长远发展的基础, 是农民享受更高层级金融服务, 如基金、保险、理财产品、资本市场投资。在未来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地区发展中, 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普惠金融目标的协调, 真正做到为低收入农民而非只为富裕农户服务, 最终消除农村的金融荒漠化和金融虹吸现象的发生, 实现金融权即人权的理念。

注释

1罗荷花, 李明贤.我国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9) .

2杜晓山.小额贷款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8) .

3李国华.普惠金融聚焦中国[N].中国邮政报, 2013-10-17.

4崔向华.市场秩序的监管与维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05.

地区金融业 篇8

阿拉善盟共有24家金融机构。其中,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保险公司,1家证券机构。全盟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口岸中境人民币业务量逐年增长,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措施,梳理现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合作项目,了解相关工作进度及落实情况。加强对地方相关政策和后续规划方案的跟踪研究,及时把握信贷业务发展机遇,积极承接政府牵头“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从团队建设、风险识别、审批流程、信贷投放等方面予以优待处理,加大对相关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对此,地方的金融行业要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努力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稳步提高民族地区“丝路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国际金融拓展和合作方面。由于阿盟地处边疆地区,主要对外贸易国为蒙古国,主要贸易标的为煤炭。但是,近年来煤炭价格低迷,加之“去产能”政策出台影响,使得阿盟煤炭产业整体陷入“严冬”态势,从事蒙古国进口贸易的企业,普遍利润下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对蒙古国进口煤炭的交易量也较前两年下降不少,导致阿盟金融机构在拓展国际金融贸易业务上发展受阻,客户拓展缓慢,跨境人民币交易量不增反降。

2.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目前,阿盟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仍集中于以货物贸易为主的汇款结算业务,跨境投资、融资、担保等业务开办较少或没有开办,原因主要是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一项新业务,相关政策不够详细、明确,导致部分商业银行顾虑重重,主动创新意愿不强;或是部分商业银行创新体制不完善,存在等靠上级行的习惯,制约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受目前经济形势影响,策克口岸多家企业破产倒闭,仍在运营的企业也大多陷入困境,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放缓,导致企业对国际业务需求减少。

二、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策略建议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是以“规划先行、金融先导”为基本原则,以规划整合各方资源,以金融“走出去”,统筹带动中国技术,装备、标准等级中国因素和企业“走出去”,创新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先导作用,拓展“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布局。

一是继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合作的基础工程之一,资金融通程度的加深正引起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实施的效果,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基础设施融资、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有较大机会形成区域货币流通,降低区域内的金融风险与交易成本,促使区域经济的全方位深度合作。

二是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制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支持战略框架。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推动力。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利用“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机遇,加强口岸区域合作。大力推动口岸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特色产品物流、城市商贸物流等各类物流业态门类齐全、一体联动发展的多式联运格局。加快与蒙古国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协调落地签证事宜,拓展边境旅游业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口岸贸易,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发展口岸贸易就是要把阿拉善盟口岸打造成以物流为纽带、以通畅为抓手的重要节点,积极推动亚欧经济一体化,提升阿拉善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近年来,阿盟全面加快向北开放步伐。首先是推进沿边经济带建设,依托策克、乌力吉口岸,搞活口岸贸易、物流,发展口岸经济,积极构建以物流为纽带的产业体系,建设边境经贸合作高端平台,打造对蒙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加工和储备基地。推动策克口岸物流园区整合和乌力吉口岸物流功能区建设,并依托巴彦浩特综合商贸物流中心、阿拉善经济开发区陆港等龙头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积极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入驻口岸、园区,加快构建区域产业互补和物流整合的发展模式。

四是金融机构要制定金融支持规划,确保对“一带一路”阿盟段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将“一带一路”阿盟段建设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和业务发展的突破口,客观分析自身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科学制定金融支持规划,合理确定自身定位,有效整合系统内部资源,积极争取资金倾斜和政策支持,加强资源集聚,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阿盟段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明确支持目标,主动开展对接,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阿盟段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

摘要:内蒙古阿拉善盟北与蒙古国接壤,地处呼包银榆经济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拥有策克和乌力吉两个口岸,对内辐射陕甘宁蒙青五省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深入推进,区位优势和重要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一带一路”北通道的重要节点。地方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口岸贸易,积极拓展国际金融的发展与合作,加强金融支持“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推动力。本文拟就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经过调研提出以资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的建议。

西部地区金融制度发展的政策取向 篇9

关键词:金融制度,金融抑制,金融创新,西部地区

一、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 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

1. 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结构单一。

西部金融机构发育程度不高, 其中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他金融机构进驻、发展比较缓慢。在国有商业银行等我国正规金融构成体系中, 除受制度安排平均布点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合作制小银行外, 其他股份制银行很少把总部设在西部。

2. 证券市场发育薄弱。

从总体来看, 西部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中心证券市场,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市场容量小, 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证券市场的筹集资金额, 均远落后于东部。此外据统计年鉴显示, 我国全国性的融资中心都设在东部, 西部上市公司数量也远少于东部, 2007年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的17%左右。且存在地区、行业的不平衡性, 仅四川、重庆就占全国西部上市公司的46%;传统产业较多, 新兴产业少, 基础设施产业缺乏, 资源优势产业太少, 不能体现西部的优势。

3. 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水平低。

从客观上讲, 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 由于预期的不确定性, 成为风险性投资, 因而需要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予以保障。然而指标和数据表明, 西部保险业发展不足, 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水平低。据《2008年统计年鉴》显示, 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金融保险业发展情况的对比为:GDP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55.2%、19.0%、17.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70.6%、17.6%、11.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4.70%、2.71%、3.5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分别为11.87%、7.59%、9.47%。

4. 金融监管政策不健全。

现行的统一监管政策对西部的监管主要表现在: (1) 央行的监管内容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 所以对东部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 对金融机构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相反, 对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层面。 (2) 东部地区金融发达, 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众多, 监管力度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 国有银行占相当大的比重, 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大。 (3) 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东部, 因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干预强于东部。

(二) 西部金融对经济的制约

1. 国有银行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

国家在构建其金融体系时, 没有根据经济结构及时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 从而使金融体系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设置在西部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整个国家银行的一部分, 无论资金计划还是信贷安排上都要受上级控制, 很难实行针对区域经济现状分区运行的多元模式。

2. 西部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造成西部金融抑制进一步增强。

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采用总分行制度, 总行出于全行资金收益最大化的考虑, 必然会统一调度其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由于发达地区贷款收益率在同等风险下比欠发达地区资金收益率高, 或在同等贷款收益下, 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要比欠发达地区小得多, 因而各银行总行必然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从贷款收益低的欠发达地区集中资金, 支持经济发达地区, 而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渠道“虹吸”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向经济发达地区。

3. 西部金融发展滞后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技术结构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先行这个条件, 金融先行极大地促进了资源流动和技术创新。西部经济技术资源相对水平与东部比并不差, 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 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配置上忽视工业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使得西部技术开发与工业生产活动缺乏有机联系且效率不高。

二、西部金融发展的政策

(一) 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

1. 建立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银行。

在西部大开发初期,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 私人投资很少涉足, 因而成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银行来筹措建设资金, 是有效率的选择。

2. 适当撤并效益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

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 其对于集聚社会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 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 难于基层营业网点效益低下, 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 应当撤并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网点,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 集中资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及跨国经营方向发展, 实现规模

3. 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特点, 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 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

西部大开发应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 以效率优先来发展经济, 因而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 提供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二) 培育区域金融中心, 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1. 充分利用和发挥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 打造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可考虑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 建立沪市和深市的证券交易所的异地交易中心,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同时, 利用西安和成都两个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驻地的优势, 发挥政策资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优势, 培育西安和成都成为西北和西南区域金融中心。

2. 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在培育西安和成都两个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同时, 应当尽快完善区域内部的金融资源和政策的协调, 以统筹区域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 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西部大开发。

(三) 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施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1. 货币市场方面。

(1) 实行与区域外有差别的存贷款利率。西部地区应适当提高存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 以充分集聚资金, 吸引区域外的企业投资, 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支持; (2) 降低西部地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以抵消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的吸纳, 增加货币供给量, 满足西部的资金需求; (3) 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西部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的比较优势, 制定相应的产业金融政策, 加大金融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4) 放松市场准入限制, 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 共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5) 在西部地区成立开发银行, 有效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 受总分行制和一级法人制的制约, 很难制定具体的存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 因此, 可以考虑设立一家或几家西部地区开发银行, 这些银行应采取国有民营、股份制的运作模式, 主要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同时, 国家应给予西部银行更多更为主动灵活的政策手段, 如利率, 以保证其资金的来源。研究表明, 不同地区的实际利率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西部地区, 出现了实际利率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为负相关的现象。因此, 允许利率地区差异化, 推进致力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 对促进西部金融中介发展和改善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都

2. 资本市场方面。

(1) 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 单靠国家的信贷支持远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 因而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 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而达到集聚使用, 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加大对西部地区股票及债券发行政策的倾斜力度, 提高西部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3)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增强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地方政府债券也叫“市政债券”, 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设机构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活动。目前,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利用金融创新, 在实践中借助地方政府所属的综合性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西部地区现阶段应积极学习东部地区经验, 挑选资产负债比率合格、信誉良好的国有投资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准市政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发行试点, 积累经验为将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打好基础。西部政府债券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增加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权, 同时, 有利于资金在西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参考文献

[1]吴寒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1.67-69.

[2]张敦富,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56, 77.

[3]司正家.几种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启示[J].实事求是, 1999, (6) :15.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浅析 篇10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抑制现状和问题

(一) 农村金融需求无法满足、供给受阻, 金融资源倒流

目前广西农村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村企业、生产基地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村金融需求巨大, 农村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生产性需求。广西农产品主要有甘蔗、香蕉、芒果及荔枝等, 且生产呈现规模化, 对生产投入的资金需求很大。虽然有农业银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 甚至再加上农村基金互助社和地下钱庄都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

供给方面, 目前, 广西省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互助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 但这些金融组织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业务功能趋同, 服农意识不强且改革不彻底, 机构产权归属不明。这样势必造成了供给受阻。与此同时, 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一直比较活跃, 据2008年广西人民银行南宁中支行对南宁、柳州、河池等8个地市、30个县市的329户企业和999户家庭 (个体户) 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社会民间融资量占广西贷款的比重约15%。但是从整个广西来看, 民间金融的交易成本急剧增加, 社会道德约束可能逐渐淡化且非法化严重等。因此, 民间金融供给也受到严格管制且很难具有持续性。

此外,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存在金融资源倒流的现象。截止2008年底, 广西农业银行, 各项存款1449.15亿元人民币, 各项贷款815.40亿元人民币。再如, 灵川农村合作银行2008年底, 该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1.8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16.29亿元。由此可以看出,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资金存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额, 其差额大部分投向了非农产业和城市, 再加上农村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 这些就极大的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 使得县域农村金融供给受阻。

(二) 农村金融体系有所改善, 但“二元化”格局依然未改

现阶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 是由以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正规金融体系发展为以农村合作银行为基础的正规金融体系。在非正规金融体系中农村基金互助社、地下钱及当铺等, 尤其是农村基金互助社 (如:2009年成立的田东县祥周镇鸿详农村资金互助社) 发展较快。在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体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但“二元化”格局依然未改。广西农村这种二元的金融体系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是相互割裂的市场。在这个金融市场里, 资金流动是不畅的,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从农村把资金倒抽到城市的金融市场。

(三) 农村金融制度缺陷

金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形式确定的金融体系结构, 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要素之间的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行为规则。广西农村的金融制度改革一个重要的起点是, 2008年10月, 吴邦国委员长在广西田东县提出的“以田东为试点, 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重要批示。至此, 广西各级党委和相关金融机构密切配合, 使广西农村的金融机构增加, 覆盖面积增大;贷款投入增加;金融产品和信贷规模丰富等。但是, 农村金融改革的长效机制缺乏, 金融机构改革不彻底, 产权模糊,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金融机构进入门槛较高等等。

(四) 农村金融信用缺失

近几年, 虽然在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下, 广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从总体上讲, 目前广西农村信用体系仍很欠缺。其突出表现在:一是信用意识淡薄。由于农民、乡镇企业等, 只有在借款还款时才想到信用的重要性, 因此, 在广西农村信用意识是相当的淡薄的, 这就进一步使得资金流通受阻。同时, 由于银行无法摸清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 这势必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二是农村担保体系缺失。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缓慢, 信用担保机构少、规模小、实力弱, 担保能力与担保需求的矛盾突出。三是征信系统覆盖不够。到目前, 农户的信用情况尚未纳入农村金融系统征信系统, 影响了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和贷款要求。

二、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彻底, 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彻底, 组织产权不清晰, 使得资源的配置与运用处于一种低效率的状态。首先, 是农业银行由以前的国有银行成为股份制的上市银行,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 经营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使得机构网点和人员大量消减, 而且商业性目标明显强于政策性目标, 明显扭曲了农行的服农初衷。其次, 是农村合作银行, 它脱胎于农村信用社, 是新兴事物其产权依然归属模糊, 同时由于行政干预使得“三会”形同虚设, 失去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真正含义。最后, 是邮政储蓄银行, 它依赖于以前的邮政系统而建立的银行, 由于机构设置复杂管理难度大, 再加上它只存不贷的特点, 从而使它在农村金融中扮演一个“抽血”的角色。另一方面, 由于农行的乡镇机构撤销和信用社 (或农村合作银行) 设置处于管理方便的考虑, 使得有些偏远乡镇成为没有银行、没有信用社、没有邮政储蓄银行的“三无”乡镇, 金融覆盖率低, 金融体系成萎缩状态。

(二) 利率制度和贷款限额僵化

广西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制度僵硬和贷款限额缺乏弹性。一方面, 所谓金融市场利率僵硬, 是指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利率制定的自主权, 而是直接执行中央银行规定的的利率, 浮动范围极小, 利率水平不能反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另一方面贷款限额缺乏弹性, 就意味着有资金的需求但供给不足。同时, 银行有贷款欲望也无法将资金贷出。这样贷款者和放款者处于两难境地。最后, 由于利率制度和贷款限额僵硬, 使得资金的需求者寻求民间金融有了生存的空间。但是民间借贷利率没有统一的规定, 且各个地区的利率适用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民间金融在向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 也给农户套上了高利息的枷锁。

(三) 农村金融信用评级困难, 资金供给受阻

广西农村金融信用评级困难主要表现在:信用评级的标准, 行用评级的滞后性, 信息真伪辨认及已评信用的持续性等方面。首先, 是信用标准难以统一。每个金融机构、每个评级对象都是不一样的。如:农村村镇银行和农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就不一样。再如:对农户、乡镇企业及个人经营贷款者的标准也不一样。其次, 行用评级的滞后性。是指只有当有资金需求者时, 才对其进行信用的评级。这样肯定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充分分析客户信息。缺乏对潜在客户的提前评级。第三, 信息真伪难以辨认。客户提供的信息 (如:个人基本情况或财务报表)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 很难辨别真伪。最后, 已评信用的持续性。有时评级得出的结论是过去到现在的, 而还款是在将来, 那么由于各种不确定性, 使得已评信用难以持续。总之, 由于农村金融信用评级困难, 使得资金的流通受阻。

(四) 农村金融的特殊风险性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 其主要农产品有甘蔗、香蕉、芒果、荔枝及海产品养殖, 它们规模较大而且有的是集约栽培和养殖。但是由于农产品生长的季节性和生长的长时性, 从而导致了资金周转的长期性。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受市场和天气的影响较大, 使得农业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样一来, 即使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者具有相应的信用等级和担保, 金融机构也不敢轻易贷款给资金需求者, 使资金供给严重受阻。

三、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金融制度的改良和完善

广西农村金融制度的改良和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制度的改良和完善。

一方面是正规金融制度的改良和完善。主要采取降低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 提高再贷款与再贴现限额放松市场准入限制, 扩大中小企业及外资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民间金融制度的改良和完善。首先, 是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使之步入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其次, 是培育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完善农村贷款保险制度, 由保险公司对民间借贷资金进行担保。二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使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一样拥有信用担保, 提高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拓宽民间金融机构资金来源。

(二) 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和创新

由于现阶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 “二元化”非常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正规金融的改制, 引导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 (合作) 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的改制。一方面, 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入股的方式把非法运行的民间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 使其运用合法化。另一方面, 通过入股途径, 使得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相互融合, 从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以满足农村经济改革所产生的金融需求。

(三) 完善信用制度和保险担保配套体系

一方面, 完善信用制度, 加快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首先建立由人民银行指导, 农业银行组织, 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相互配合的信用评级机构。然后在广西民族地区全农村范围内科学抽样, 采集信息, 确立信用县、村, 并发放贷款证。同时, 全方位宣传农村金融知识, 培育村干, 使他们掌握农户征信、信息采集等金融常识, 协助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另一方面, 完善信用制度和保险担保配套体系。首先, 要建立农村灾害保险制度, 采取政府和农户各按一定比例出资的方法进行投保。控制风险, 从而减少贷款的信用风险。其次,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担保:如林权抵押、库存产品和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种方式。多途径地保护农村农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

(四) 强化、引导资金回流

在广西农村金融体系中, 资金倒流的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农业信贷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设在农村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当地, 以减少资金倒流的数量。另外对邮政储蓄银行创新服农业务, 改变只存不贷形式。对于农村金融资源倒流的现象, 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率控制、税收优惠及补贴等条件为农村金融机构利润, 从而引导更多的资金回流农村, 投向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陈建林论广西农村金融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金融研究2006 (12)

【5】刁仁群, 任书坤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思考[J]金融论坛2002 (8)

【6】刘英团村镇银行打破农村金融抑制立[N]农民日报2008 (7)

【7】房德东, 王嘉秀试论我国农村领域的金融抑制问题[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9)

【8】李艳鑫西部农村的金融抑制与创新[J]财经论坛2005 (10)

上一篇:善待犯错的孩子下一篇:小企业的增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