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驯养繁殖

2024-07-01

人工驯养繁殖(精选五篇)

人工驯养繁殖 篇1

1 驯化与繁殖性能

将引进的种公、母獐104头, 随机划分为3个数量大致相等的种群, 防止下代近亲交配和减少惊群打斗现象。獐的繁殖特点:发情期从11月至翌年1月, 发情高峰期为12月, 在发情期经过交配后, 妊娠期约为180 d。在发情期, 让公母獐混养配种, 发情期结束后, 公母獐分开饲养。经过1年的饲养、配种, 种獐于2014年6月出生幼獐71头, 苍南县分娩时间比舟山主产区晚15~30 d。具体繁殖表现见表1。

从表1可见, 据产仔成功的母獐统计, 平均每胎1.51头, 最多的每胎可达4头, 大部分在1~2头之间。在苍南县獐在6月分娩, 比舟山地区推迟1个月左右。幼獐群体公母比例约2∶1, 以公獐为主。随着胎产仔数量的增加, 平均仔獐体重下降。

注:胎产仔数为0表示难产或未发情。

可以看出, 母獐难产和发情率低是初次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 母獐过肥难产死亡和授精率低是獐初次养殖必须要注意的关键技术点。2014年母獐累计过肥难产死亡17头, 还有40头没有成功授孕,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专家深入分析, 发生这2个现象的原因是:在怀孕后期饲养蛋白、能量类营养过剩, 但是维生素类营养缺乏;缺少运动。克服过肥的技术要点:一是控制采食量, 在母獐开产前一段时期比正常采食要减少10%左右, 同时, 饲喂胡萝卜补充胡萝卜素 (维生素A前体) 和B族维生素。二是增加运动量, 要配置大面积运动场, 不得完全圈养。通过克服2014年前期管理失误, 2014年5月的母獐授孕率已有大幅度提高, 根据体形观察, 母獐的受孕率在95%以上, 2014年6月产仔167头。

獐来自于野外, 习性中保留着胆小易受惊吓的特点, 极易引发惊群, 造成相互踩踏或者碰撞障碍物的后果。为了便利管理, 必须培养獐群的行为习惯, 使之不怕人。獐来源于野外, 体内具有野性基因。在引种初期, 保持安静的环境, 然后逐惭增加与人的接触, 从原来的每天接触1 h, 每周增加1 h, 直至最后随意接触;在与人的接触上, 利用食物诱导, 同时提供食物的时候, 发出固定的口令, 培养獐对饲养员的条件反射, 增加与饲养员的亲密感;与饲养员熟悉后, 再允许陌生人接触, 可以克服獐与陌生人的过激反应。通过这样的程序, 培养出了不怕生人的种群, 而且听从饲养员的指令, 方便了管理, 不会造成惊群, 特别是在哺乳期不会踩踏到幼獐。目前, 獐与陌生人也能够平和相处, 甚至过来舔舐陌生人的衣服, 与刚引种时的害怕情形完全不同, 取得了驯化的成功[1,2]。

2 生长速度

试验期间, 观测了育成期幼獐的生长速度, 平均体重见表2。可以看出, 苍南县的育成期幼獐的生长速度与舟山等地主产区的生长速度类似, 无显著差异, 证明该饲养场的育成期阶段饲养是成功的。

3 疫病防控与成活率

獐的抗病力较强, 引种试验期间, 除了发生营养性普通疾病外, 没有发生重大疫病。由于草料供应比较粗放, 本场在引种过程中, 发生急性瘤胃臌胀病, 致使幼獐死亡10头。本病多出现在进食草料数小时后, 病獐腹围急速增大, 采食、反刍停止, 弓背, 焦躁不安。叩诊时瘤胃部呈高亢的鼓音, 呼吸心跳明显加快, 体温升高。其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獐宝摘除手术技术尚未熟练, 致使瘤胃受到伤害。二是有些草料含产气因子, 或者精料与粗料的比例不恰当。发生该病时, 采用的治疗手段是:迅速排除瘤胃内气体。当腹围显著膨大, 呼吸高度困难时应立即进行瘤胃穿刺放气, 然后向瘤胃注入制酵剂。症状减轻后可以人工给泻盐。恢复后2~3 d适当减食, 不喂精料。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后, 基本控制了该病的继续发生, 2014年下半年以来没有再发生类似病例, 取得了疫病防控的成功[3,4]。

4 饲养设施

4.1 栏舍建造与分区

共建设栏舍1 000 m2、运动场1 000 m2, 可饲养獐500头以上。适应分群饲养以及减少惊群打斗的需要, 栏舍及运动场共划分为3个独立的饲养区, 每个群体在一个饲养区内养殖, 不会相互串栏。每个区域约有栏舍330 m2, 栏舍采用高床结构, 獐粪、尿通过网孔掉落到高床下, 保持干燥干净, 减少疾病的发生。每个饲养区分隔为2 m2大小的单间栏舍若干间, 让獐在其中休息, 以及母獐分娩。栏舍净高在1.8 m以上, 设置窗户通风, 窗户面积要小, 光线勿过强, 要设置栅栏防止獐逃逸。栏舍位于运动场四周布置, 栏舍门开口于运动场, 供獐自由出入。

4.2 新型“桑树-石子”运动场

增加运动是养獐成功的关键, 獐白天均在运动场。运动场三七石子铺设在泥土地面上即可, 一般厚度达到10 cm左右, 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 獐在上面行走、奔跑时, 獐的蹄甲可以磨掉, 不会过长;其次, 石子间的缝隙起到容纳、消解獐粪的作用, 维持了运动场的干燥、整洁。运动场中种植桑树, 株行距为2 m×2 m, 起到了吸收獐排泄物、夏季遮荫和提供桑叶青绿饲料的作用。运动场底下设置排水沟, 防止积水涝害。新型“桑树-石子”运动场应用以来, 夏季形成了50%的荫凉地, 獐的蹄甲长度在正常范围不会断裂, 运动场獐粪不会堆积影响卫生, 獐体表毛色光亮, 体重在正常范围不会过肥, 效果十分显著。

4.3 产房分娩室结构

产房设置于阴暗栏舍内, 上方斜盖1块木板, 木板与地面形成三角形空间, 斜板与地面形成一个安全的三角尖空间, 幼獐平时藏身于三角尖窄小的空间内, 防止母獐受到惊吓时暴跳伤害到幼獐, 而母獐则在三角形较高的空间处。木板的规格约1.0 m×1.5 m, 斜放于墙角, 与墙壁形成了平放三角形空间。

摘要:介绍了獐在苍南县的引种试验结果, 驯化取得成功, 獐能够适应苍南的气候, 生长速度达到主产区的水平, 但獐宝的摘取技术仍有待加强。此外, 獐的栏舍、运动场和分娩室的结构得到了创新。

关键词:獐,引种驯养,生长速度,繁殖,饲养设施

参考文献

[1]张恩迪, 滕丽微, 吴咏蓓.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獐栖息地的质量评价[J].兽类学报, 2006 (4) :54-58.

[2]关磊, 苏铁.中国野生獐资源保护与饲养[J].中药材, 2004 (1) :7-8.

[3]李拥军, 严正杰, 钱慧, 等.幼獐的人工饲养[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 (2) :5-6.

光唇鱼的驯养与人工繁殖试验 篇2

光唇鱼的驯养与人工繁殖试验

光唇鱼属鲤科、亚科、光唇鱼属,与同属的.厚唇鱼俗称为石斑鱼,广泛分布于浙江省各大水系上游丘陵山区的大小溪流和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峡谷中的山涧急流中,以刮食附生于岩石上的藻类为生,兼食水柄昆虫的幼虫.因其烹调入味,肉嫩味鲜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钟爱,市场需求巨大.由于河道水域环境受各种原因影响,光唇鱼自然资源正在快速衰退,导致目前市场供应严重失衡,供应价格不断上升,目前已达80元/kg.

作 者:巫一安 潘坛仁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城关水管站,浙江,遂昌,323300刊 名:水产养殖英文刊名:JOURNAL OF AQUACULTURE年,卷(期):30(11)分类号:S9关键词:

纯种野猪的驯养繁殖技术 篇3

1.栏舍建造纯种野猪栏舍与家猪栏舍相似,分内外舍。但因为纯种野猪皮下无肥肉,活动能力很强,因而活动场围墙高应达2.5米,四角上方需用铁丝网或钢筋罩住,以防逃跑。舍内面积10平方米,设料槽。活动场面积20平方米,以便活动和晒太阳,一角设水池,以备饮水和夏天洗澡。进出口一律用铁制门。

2.驯化技术纯种野猪本性中既有胆小、易惊的一面,又有好斗的一面。它的视力较差,但嗅觉和听觉却异常灵敏,生人及陌生的声音在20米以外就能让纯种野猪感觉不安。两只同性野猪同圈容易引发咬斗,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将公母两头野猪同圈饲养,这样既不易受惊,又会非常安定和谐。此外,要有比较固定的饲养人员,平时多与野猪接触,饲养人员进出栏舍喂料、清粪或打针,动作要平缓,以免让野猪受惊、奔窜。一般经过驯化的纯种野猪都能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过不了多久,就会同家猪一样温驯、听话。

3.饲养技术纯种野猪抗病能力较家猪强,食性杂,各种瓜果草菜都可喂食,尤其喜食带有香、甜味的瓜果,如西瓜、苹果、红薯等。防疫可参照各地家猪防疫程序进行,平时注意定期驱虫,冬春季节预防猪癞。

纯种野猪作为种猪饲养时,为防止长得太肥不利配种繁殖,饲料中能量饲料不宜太多,对于成熟种猪还应适当添加动物蛋白饲料,下面介绍两则饲料配方供参考:

青年野猪:玉米32%、米糠10%、麸皮30%、豆粕10%、鱼粉4%、粗糠12%、骨粉(或磷酸氢钙)2%,另加适量食盐、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成熟种猪:玉米30%、米糠8%、麸皮30%、豆粕8%、鱼粉6%、粗糠18%(其他同上)。

纯种野猪饲量约占家猪的1/3,体重20公斤以下日喂3次,20公斤以上日喂2次,拌料以半干半湿为佳,供应充足饮水。纯种野猪多在夜间活动和吃料,给料应做到早少晚多。

4.配种繁殖纯种野猪的性成熟期较长,约一年半。母猪发情极具季节性,绝大多数在冬至前后,其余时间一般不发情或极少发情。采取早断奶、人工催情、推迟配种等手段,可使纯种野猪每年成功繁殖2窝,窝产崽达6~10头。公野猪一旦性成熟,可长年配种,有很强的配种能力,一头公野猪每年可配250~300头母猪,约产3000头特种野猪。因为纯种野猪皮厚毛多不易散热,夏天配种时间应选择在早上5点以前和晚上9点以后,配种之后还应避免公野猪立刻喝冷水。

纯种野猪采取自然交配方式,在配种之前,应将已经发情的母猪放进相邻圈舍,以使公母猪之间互闻气味,互相熟悉,然后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母猪的外阴,放进配种。

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证 篇4

申请审批服务指南

一、服务事项: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证》

二、受理机关: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三、审批机关: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

四、审批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号令);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农业部公布,1999年9月1日施行);

(四)《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自2005年1月12日生效)。

五、审批条件:驯养繁殖的企业或个人

六、申报材料:

(一)书面申请(内容包括驯养繁殖的种类、数量、地点、方式、用途及物种来源);

(二)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利用特许证件申请表》;

(三)提供适宜驯养繁殖水生野生动物的固定场所和必 要设施的证明以及具备与驯养繁殖水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相适应的资金、技术和人员证明(原件);

(四)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件(复印件1份,原件备查);(五)物种来源证明材料(原件)。

七、办理程序:

1、窗口受理

2、渔政科审核

3、上报省厅审批发证

八、审批时限:

(一)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二)承诺时限:20个工作日。

九、收费管理:不收费。

十、办事结果: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上报省厅。

十一、咨询办法: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监科(电话:23330963)

德宏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育试验 篇5

一、试验情况

1. 试验基地选择

野生鱼类驯养繁殖试验基地选在芒市镇锅盖石村。该基地距城区较近,交通便利,鱼池基础设施较好,建有标准培育池6口(总面积4.2亩),驯养池6口(总面积580米2),进排水系统配套齐全,基地有围墙;水源为2千米外的天然溶洞地下水,水量充足,水质好,无污染,四季水温变幅小,具有开展野生鱼类驯养和繁殖的较好条件。

2. 设施设备配置

利用现有鱼池改建3口驯养池(总面积540米2),每口鱼池设单独的进、排水口,进水口用PVC管连接,出水口建有可控制水位的拦鱼栅,使池水形成常年流动状态,增加水中溶氧量,满足驯养鱼类的要求。鱼池上方50%面积加盖遮阳网,池中用石头、空心砖设置一些隐蔽场所。配套建造150米2钢屋架铁皮房、7米3催产池、1米3集卵池,购置8个1米2的孵化槽、1个250升的孵化桶以及必要的水质分析仪、溶氧测定仪、显微镜、抽水机和增氧机等仪器设备。

3. 野生鱼类亲本收集、驯养

①亲本收集。2005年以来,德宏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开展本地胡子鲶人工驯养繁育成功的基础上,2008年开始先后组织科技人员到本州境内龙江、大盈江、芒市河、南碗河等江河采集、收购野生鱼类亲本,先后收集到本地胡子鲶、南方裂腹鱼、软刺裂腹鱼、墨脱华鲮、墨脱四须鲃、腾冲墨头鱼、桥街墨头鱼、盈江结鱼、盈江条鳅、腹斑刺鳅、穴形纹胸 和云纹鳗鲡共12个品种,进行人工驯化养殖试验,摸索其生物学特性、养殖生产和人工繁殖技术。

②驯化养殖。将收集到的野生鱼类亲本,利用充氧运输方法运输到试验基地进行人工驯化养殖。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壮、形态特征明显的亲本,按规格分池进行放养,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或0.0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鱼体3~5分钟。亲本放养前后,加大池水流量,以满足急流鱼类对环境的要求,定时、定点投喂人工饲料,同时,每个驯养池配养同规格鲤、鲫鱼等常规鱼类30~50尾,以引领或带动野生鱼类吃食人工饲料。驯养期间,保持池水的流动状态,并根据需要加大或减小池水流量,以满足野生鱼类对水流环境的要求。

③驯养情况。经过五年多人工驯化养殖,本地胡子鲶、南方裂腹鱼、墨脱华鲮、墨脱四须鲃、腾冲墨头鱼、桥街墨头鱼、盈江结鱼、盈江条鳅和腹斑刺鳅适应了人工养殖的环境条件,并逐步摄食人工饲料,亲本的体重开始逐步增长,驯养取得了成功;软刺裂腹鱼、穴形纹胸 和云纹鳗鲡人工驯养未成功。目前,驯养成功的9个品种中,亲本存塘量达2000余尾,成活率69.05%,重量705千克,平均规格为350克/尾左右,其中墨脱四须鲃最大个体重达到4.35千克。驯养的本地胡子鲶、南方裂腹鱼、墨脱华鲮、墨脱四须鲃、腾冲墨头鱼和桥街墨头鱼6个品种达到性腺发育成熟,占驯养成功品种的66.67%,可以进行人工繁殖生产苗种,其中本地胡子鲶、墨脱华鲮、腾冲墨头鱼和桥街墨头鱼可进行批量生产。

4. 人工繁殖试验

①亲本培育。人工驯养成功后的品种,选择个体大、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达到性成熟的亲鱼进行专塘饲养,遵循“秋季攻、春季冲”的原则:亲鱼产前合理放养密度,定时、定量投喂优质饲料,确保满足亲鱼性腺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进入春季后,定期加大水流量,促进亲鱼体内沉积的营养物质转化,刺激性腺发育。同时,搞好日常管理工作,防止野杂鱼进入亲鱼池,及时清除残饵、粪便,保持鱼池清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②人工繁殖。a.亲鱼挑选:雌鱼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轻压腹部即有少量卵粒外流;雄鱼轻压腹部后有精液流出,且精液具有遇水即散的特性。b.催产:催产药物用促卵黄体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雌鱼一般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总量的1/3,第二次注射总量的2/3,间隔10~12个小时。雄鱼注射1次,用量为雌鱼的1/2,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c.受精:受精方法有3种,一是催产后亲鱼在产卵池进行自然排卵受精,获取受精卵;二是在催产效应时间内,密切观察亲鱼活动情况,发现有亲鱼相互追逐现象或者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时,立即进行人工授精,即先将卵挤入盆中,再迅速挤入精液,同时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液与卵均匀混合,之后加入少许清水清洗受精卵,并用羽毛轻轻搅动,然后将水倒掉,重复3~4次,洗净后静置1~2分钟,使精、卵充分受精,整个过程须在避光条件下3~5分钟内完成;三是杀雄取精,由于本地胡子鲶繁殖环境条件要求较为特殊,催产繁殖时雄鱼很难挤出精液,故在催产效应时间内,把雌、雄亲鱼分开,待人工授精操作时2~3人配合,一人挤卵,一人杀雄鱼取精于盆内混合,进而获得受精卵,人工授精的雌雄比例一般以3∶1为好。d.孵化:获取受精卵后,根据不同鱼类生物学特性,集中到孵化环道、孵化槽或孵化桶中进行微流水孵化,严格控制好水温、水流量,密切观察受精卵孵化过程,定时刷洗滤网,检查是否有破漏,发现问题后即时处理。一般情况下,水温20~25℃时受精卵20~40小时即可破膜出苗,鱼卵破膜后再经过60~90小时生长发育,待卵黄囊消失,鱼苗出现腰点、可以平游后,移至大池进行培育。e.鱼苗培育:鱼苗下塘前10天,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消毒,杀灭池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注水50~60厘米深。7天后,为确保鱼苗下塘有充足的生物饵料,亩用“肥水宝”2千克对水全池泼洒,培肥水质。下塘前,先用少量鱼苗试水12~24小时,确保安全后再批量放养。下塘时注意调节水温,控制温差不超过2℃。亩放养量为10万~15万尾。鱼苗放养后,坚持早、中、晚巡塘,每天全池泼洒豆浆3~4次,以补充生物饵料的不足。30天后,改用小颗粒饲料驯化投喂。

③繁殖情况。目前,全州每年繁育生产本地胡子鲶苗种800多万尾,在州内各县市推广池塘和稻田养殖近万亩,养殖产量达720吨,实现产值2200万元,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南方裂腹鱼、墨脱华鲮、墨脱四须鲃、腾冲墨头鱼和桥街墨头鱼5个品种人工催产繁殖28批次,繁殖亲鱼410组,获鱼卵3000多万粒,孵化鱼苗600多万尾,培育鱼种380万尾,在大盈江、龙江流域和电站库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16次,对保护和恢复江河野生鱼类资源,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结与讨论

1. 亲本收集驯养成活率低

野生鱼类亲本收集主要靠网捕、电捕等方法,由于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亲本捕捞收集难度大,加之捕捞后暂养时间长,运输距离较远,收集的亲本受伤较多,驯养成活率低。

2. 亲鱼培育性腺发育同步性差

由于野生鱼类习惯于自然江河的生长发育,收集驯养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驯养池的设施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性腺发育的要求,导致驯养培育的亲鱼性腺发育不同步,怀卵量较少,给集中催产繁殖、批量生产苗种带来困难。

3. 鱼苗孵化要求的条件较严格

试验观察,野生鱼类特别是南方裂腹鱼受精卵孵化时对水质、水温、酸碱度要求较严格,孵化用水必须水质清新、酸碱度适中、水温变幅小,否则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

4. 亲本催产后死亡率高

南方裂腹鱼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催产后不能自然产卵,一般要通过人工授精来获得受精卵,而操作中容易造成亲鱼的损伤,产后亲鱼死亡率较高,批量生产苗种要有足够的亲本。

上一篇:对生物及生态的影响下一篇:探究性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