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2024-05-29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精选十篇)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篇1

下面介绍几种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你轻松的解决知识管理问题, 并提升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PKM2

PKM2是基于内容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它可以将看到的所有文字、图片信息全部转储为HTML格式文档保存到数据库中。它是一款极小的绿色免费软件, 它的大小仅有4M, 教师可以将它放在U盘或移动硬盘中, 作为便携式个人知识库。它的主要功能均通过拖放操作。教师极易上手使用。

PKM2的设计思想包括6个步骤:

(1) 信息收集

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首先要进行信息收集。PKM2是以拖放的方式采集网页内容, 以导入文件的方式采集本地文件内容, 以笔记的方式记录思想片断和知识点。教师可以轻松的把知识信息 (可以是教案, 课程信息, 撰写的论文, 网络文章等等) 收集到PKM2中进行管理。

(2) 信息组织

信息的组织即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 PKM2中知识结构由树状目录表示, 知识点由列表目录表示, 结构异常清晰, 教师可以很方便的管理和组织自己的知识库。

(3) 信息编辑

PKM2带有一个HTML所见即所得编辑器, 界面和功能上与Word编辑器相差无几, 可以实现对表格、图片、文字、段落等对象的复杂排版。

(4) 信息储存

PKM2的数据存储采用开放的通用数据格式:HTML文件和Access数据库, 保证了存储的快捷性和数据的安全性。教师还可以备份和恢复数据。

(5) 信息检索

PKM2提供了精确的查找功能, 教师不必为了查找以前的信息而浪费时间,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6) 信息共享

PKM2可以导出为chm电子书便于网络传阅, 也可以生成exe光盘数据库提供单机查阅, 还可以直接发布为web文章系统, 在互联网上共享。

●Microsoft OneNote

Microsoft One Note是Microsoft Office system中集成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数字笔记本, 提供了一个收集笔记和信息的位置, 并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易用的共享笔记本:搜索功能可以迅速找到所需内容, 共享笔记本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信息超载和协同工作。它的功能强大, 界面一流, 是教师日常知识管理的好助手, 如果配合Office系列软件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它的界面如图1所示。

Microsoft OneNote包括以下功能:

(1) 捕获创意, 收集信息

教师在日常办公时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信息, 可能包括教学信息和科研信息, 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应该还会遇到班级管理信息, 这些信息都可以分门别类的记录在OneNote中。在记录时, 不需要点保存按钮, OneNote会自动保存所有的笔记, 确保不会丢失任何重要的信息。

当教师参加会议、研讨活动或培训时, 在OneNote中使用键盘、笔或录音功能, 可以快速捕获会议笔记、灵感触发笔记、创意和想法、培训课录音等。

通过与Web浏览器以及Office系统的方便集成, 教师还可以收集来自网站的剪辑, 收集电子邮件, 与项目、课程相关的各种材料, 以及文件和图片等。

(2) 便于组织

教师可以在OneNote中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创建“工作”笔记本和“个人”笔记本等, 每个笔记本都可以根据主题或项目等创建分区, 这样所有信息都分类归放在一个地方, 这不仅便于组织和集中, 也便于搜索和查找。OneNote自带的强大搜索功能, 可以快速查找键入文本和手写笔记 (如果是在Tablet PC中写入的) , 甚至还可以搜索图片和录音录像中的词语文本。教师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团队协作

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OneNote中教师可以和整个小组协作, 可以多人同时编辑笔记本, 自动合并更改笔记本中的信息, 每个人都可脱机使用笔记本。

●Evernote

Evernote (http://www.evernote.com/) 是一款与互联网密切联系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它优雅的界面给人一种美好的体验。它功能强大, 不仅提供了客户端软件, 同时也支持浏览器插件搜集和在线发布, 而且本地的数据也可以很方便的同步到Evernote的网站上, 每个用户账号还提供了5G的免费空间。Evernote界面如图2所示。

Evernote可以在上网时很方便的抓取和保存网页内容, 并使用标签进行标注, 让教师随时随地的储存所需要的信息并随时标注自己的创意想法。Evernote笔记本所有笔记采用了整页显示和右侧的时间条配合, 使其看上去更像一个Blog, 这使得使用过博客的教师更易上手和使用。

Evernote的即时搜索和手写自动识别 (暂不支持中文) 、屏幕截图、文本加密也是它的典型亮点, 而且evernote3.0版本更是支持对OnteNote的导入和便携版的生成。这使得教师更方便的把办公信息移植到网上, 摆脱了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办公信息的功能。

●Cyberarticle (网文快捕)

Cyberarticle (http://www.wizissoft.com/) 是一款优秀的国外知识管理工具, 它的主要特色是树形结构, 层次清晰, 它主要是帮助个人或中小型企业管理他们的知识数据库。它的主要功能是保存和管理网页, 它内嵌浏览器, 可以在一个可视化的编辑器里编辑网页, 它把网页里面的所有元素保存在一个单一文件里面 (*.book) , 可以保持磁盘清洁;而且支持书签和标签。教师可以对网页进行有效整理和组织。除此之外, 它还具有导入功能, 可以导入一般常用的文件, 比如Office文件 (包括Word, Excel, Power Point等) 、PDF、Email、TXT、任何格式的图片、源代码和flash等;也可以将Cyberarticle资料导出成文件, 教师可以复制这些文件到PDA (掌上电脑) 上面进行阅读, 实现随时随地的知识收集和管理。

Cyberarticle还是个非常实用的电子书制作工具, 可以把.book文件转换成可执行文件 (*.exe) 或CHM, Eclipse Help。它还支持书籍文件的全文检索, 可以快速的找到需要的资料;而且具有文件保密功能, 只需用给书籍文件或者节点设置密码就可以很好的保护资料。

●Mybase

Mybase是一款广泛被应用的个人知识库。它是存储诸如RTF、GIF/JPEG/PNG、HTML, 甚至是二进制等类型的零散信息的理想方案, 并且允许创建相关主题与文章之间的链接, 甚至可以不用其它软件就能查看大部分常用的文件格式, 比如:RTF/TXT/HTML。它的高级全文搜索能力可以帮助你快速的找到你要找的东西。

Mybase的附件箱是存储Web页和相连的图象的理想场所。内镶的Web浏览器允许你在不装载外部Web浏览器的情况下浏览存储的Web页。它的组件WebCollect能和IE集成, 允许你直接从IE4/5/6中捕捉Web页和相连的图象, 你不用必须首先保存HTML/MHT文件然后再手动插入它们。在上网的时候捕捉web页, 仅仅在IE中选择右键菜单”Save to Mybase”就可以, 非常的简单和实用, 教师容易上手使用。

Mybase还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很方便的以树形大纲的形式来制作演示文档, Mybase浏览器允许在任何的32位视窗系统上观看。如果需要, 还可以将这个文档转换成一个可独立运行的可执行文件, 这样就可以让别人在不预先安装Mybase和任何第三方软件的情况下观看它, 教师可以很方便的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MindManager

MindManager是一个创造、管理和交流思想的通用标准, 其可视化的绘图软件有着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 这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组织思维、资源和项目进程。

MindManager也是一个易于使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它能很好提高项目组的工作效率, 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Mind Manager软件改变了研讨过程, 教师只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就可以在同一页中显示出每个人的观点, 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工作。

(1) 迅速的以可视化形式获取和组织思想, 促进团队内的协作和个体积极性。

(2) 能够直接分发会议记录, 比以往更快的落实各种设想。

点击“输出” (export) , 可以得到PDF、Word、PowerPoint、HTML和图片格式文件。

MindManager工具可以使教师激发个人创意, 提高教师的协助合作能力。相类似的客户端软件有Mindmapper, 其功能与Mind Manager相似, 这里就不再赘述。

●MindPin

MindPin (http://www.mindpin.com/) 是一款在线思维导图工具, 作为某些单机软件的有效补充, 并更有利于信息交互与共享。其界面如图3所示。

教师只要免费注册一个用户, 就可以在线创建和编辑思维导图, 该网站上还有很多公开的优秀思维导图, 可以免费观看, 有利于激发个人创新。

MindPin还提供导入功能, 当教师已经使用其他常用的思维导图工具创建思维导图时, 教师可以方便地把已有的导图导入到MindPin中, 它支持MindManager和Freemind两种格式文件的导入。

●360doc

360doc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 是一个免费的在线知识管理的网站, 是知识管理和协助平台。其界面如图4所示。

试论个人知识管理 篇2

试论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所关注,该概念是由美国的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种技巧与方法是21世纪的知识工作者所必需的`.《知识管理杂志》编辑Steve Berth认为,个人知识管理主要负责管理你所知道的事、所认识的人以及这些人知道的事.它包含一系列工具和技巧.

作 者:薛晓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 刊 名: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英文刊名:JOURNALISM LOVER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试论个人知识管理 篇3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知识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知识的优先级,确定哪些可以丢弃,哪些可以收取、学习;确定何时如何处理已有的信息;创建个人的信息、知识管理系统,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信息、知识建立规范(可以兼顾或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知识和目录的价值;有目的地对某些(类)信息、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日后使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信息、知识检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信息检索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较低的咨询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个人必须对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知识和实际检索技能等有充分的掌握。

信息评估技巧。这种技巧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的关系。

信息、知识的组织技巧。这种技巧包括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知识组织起来。在网络环境中,可使用电子文件夹、相关数据库和网页的办法来组织它们;在手工操作环境中,应该会用卡片、文件夹、记录本、剪报、抽屉等比较原始的方法来组织它们。有效组织信息、知识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和知识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

信息分析研究技巧。信息分析研究就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研究方法有三种:创造思维法(变换角度法、聚焦思维法、辐射思维法等)、逻辑思维法(判断、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和数学方法(平均数统计、指数统计、动态统计、指标统计、文献计量等)。较为先进的数学分析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和各种统计软件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中,人是最重要的。

信息表达技巧。信息表达的最重要方面是受众。信息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 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及任何其他形式,大部分工作应围绕如何让受众理解、记住并能与表达者互动上。

信息安全保证技巧。信息安全涉及开发、应用信息的秘密,信息质量与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等。经常用到的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防火墙等都是保证信息安全的方法。

信息交流、协同技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会使用这类工具,而且要充分理解交流、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和内容。譬如社交礼仪、网络礼仪就是个人知识管理中信息交流、协同的一个重要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

一是对个人信息、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社会是信息和知识的海洋,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应用的特点、工作学习需要以及个人现有知识,对知识进行定位,得出获取的优先次序,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不断调整和修改。

二是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储存,应当优先选择可信度高的机构,例如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图书馆等;同时还要优先使用人性化的知识挖掘和获取技术,如模糊搜索引擎等,使知识管理能符合简便易用的原则。

三是个人知识组织,依照知识、信息之间的统一性、交叉性和排他性,合理组织获得的知识,使之有序化,从而为后继知识利用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信息、知识交流,这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使知识和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共享。个人也可以通过交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五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获得的信息和显性知识吸收利用,将之与个人的工作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最终激活自身隐性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知识利用,使知识增值的目的。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基于简单有效、经济实惠和容易使用的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包括信息网络和知识系统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三维信息网络架构。根据普鲁克斯知识增长方程:k(s)+△i=k(s+△s),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是个人知识增长的关键,也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信息网络代表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数据的多少与品质的好坏,成为决定知识产出品质的第一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个人知识管理应该建立至少三个方面的信息网络:人际网络、媒体网络和Internet资源网络。

人际网络。人际网络是一种无形的网络,也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的信息的来源。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和学习软件中学不到的知识——隐性知识。人际圈子越广,结交人员的素质越高,可以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越好。因此,要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多与贤良和高手为友,经常与之交流、沟通和讨论,以提高自己的人品、知识和能力层次。

媒体网络。媒体是一种实时与宽广的信息来源,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与报纸,往往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和来自各个方面的新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将经常用到的媒体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对那些主要的媒体要长期密切关注,而不是随机性的临时抱佛脚。要使主要媒体来源的数据讯息及时到达自己的工作桌面,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互联网络。Internet已成为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有效地建立网络资源清单,熟悉相关资源所在,将大大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必须善用搜索引擎,充分利用IE的收藏夹,定期备份信息。此外,Blog、Wiki等网络工具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所使用。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个人的知识系统架构。知识系统架构就是储藏知识的架构。知识架构的系统化,有助于将收集到的资料有效储存和快速索取。

对所需管理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如人际交往资源(联系人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通讯管理(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等)、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文件档案管理等。对信息、知识的分类,应根据自身需求,以“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为原则。操作时可根据工作和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

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必采用统一入口,只要简单易用,适合自己就行,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还有就是知识内容的管理,可以采用Wiki和Blog等。

建立个人知识库。在知识库中,所有知识都以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可以设置一个临时目录来存储那些无法及时处理的信息和知识,待以后再分类,从而保持知识库的整洁。此外,文件命名应简单明了、见名知义并辅以数字编码、时间和来源等。还要建立文件安全、资源删除与更新、交流与共享的规则,以文件形式妥善保存,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扩展和完善,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选择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命名以后,就可以将信息、知识分批放入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建立起来之后,能够快速而方便的访问至关重要。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案是网络日志,这种个人发布系统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增强,也要持续不断地对个人知识库进行维护和管理。一般而言,个人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增添新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类别;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资源;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协作学习以便交流和共享知识;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应用已有的知识。在个人知识管理上,不能只关注知识积累,而不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目的是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利用上,一些传统的方法可能对个人知识管理有所帮助,例如归纳和演绎。要想利用已有的知识,既可以在个人占有的大量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也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演绎,帮助新的实践。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遵循以下规则:一是信息、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资料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二是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三是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等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世界瞬息万变,谁要想在知识经济的世界里成为竞争优胜者,就必须做全新的“学习人”,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实现终身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却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除工作、学习外,还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家居、家庭和休闲活动等。掌握个人知识管理技巧,建立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系统结构,从而获得并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必将成为新世纪人们重要的理念、行动与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

个人知识管理浅谈 篇4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简称PKM。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最初由Paul Dorsey教授于1998年初提出, 并被Jonathon Goade在PKMNet网站上详细介绍。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基础的一部分, 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系统应用的信息, 以此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战略与过程。其本质在于帮助个人提高工作效率, 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 提升个人的竞争力。通过实施PKM, 可以提高个人获取、管理以及表达知识的能力, 并使个人占有信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知识资本, 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 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 (2)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 并取长补短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3)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实现显隐性知识的迅速转换, 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则

1. 简便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时间的高效利用。若个人知识管理本身需要繁复的手续, 花费大量的时间, 显然违背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

2. 经济性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不同于政府或企业知识管理, 相比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政府或企业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经济支撑都相对有限。经济性原则即指, 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所使用的管理工具以普通人能得到的免费的工具为主, 如Blog等, 而不需要购买价格昂贵的知识管理软件。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框架及流程

1. 个人知识管理框架

甘永成 (2004) 提出了E-Learning时代背景下个人知识管理框架, 它由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信息、评估信息、信息安全等七个部分。这7个环节内部自然有序, 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需严格遵循, 可针对主体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

2. 个人知识管理流程

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 可以提炼出个人知识管理的大致流程。

信息收集是外部信息向个体内部转移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 主体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之后, 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检索, 从而获取信息; (2) 主体在日常活动中无意识地对外部信息进行汲取和累积的过程。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取的信息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交互和融合, 从而内化为主体的新知识, 这一过程即为信息的分析过程。信息发布则是主体内部知识信息向外部转移的过程, 即外化的过程, 主体出于某种目的将自己发现的新知识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当有若干其他主体对该问题感兴趣时, 便会形成类似于讨论组的单元, 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多的主体分享自己在这一领域所拥有的知识, 这一知识社会化的过程, 使得该个体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因此, 个人知识管理流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参与主体通过该过程不断增加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 从而达到及时、高效地更新个人知识和技能的管理目标。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我们需要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odge) 指在一定条件下已通过文字、公式、图表等表述或已通过语言、行为表述出来, 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显性知识的梳理过程比较繁杂, 但实现较为容易;隐性知识 (Taeit Knowledge) 指在一定条件下未体现于客观载体 (如图书、光盘等) , 介质上的高度个性化或难以格式化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个体化的知识, 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 还应包括这两者的相互转化, 动态循环。

1. 显性知识管理:选择合适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Web2.0环境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与平台。如, 博客 (Blog) 、维基 (Wiki) 、标签 (Tags) 、社会网络 (SNS) 、内容聚合 (RSS) 、网摘、威客等, 利用上述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发布、交流, 从而不断增加和扩充自身知识, 并向社会贡献自己的知识, 实现个人的知识管理。用户可尝试通过RSS的信息推送服务、网摘的信息推荐服务等手段实现个人信息的自动获取;通过博客的个人化空间、维基的协同工作空间进行信息发布;通过标签的加注、社会网络形成的“团体”、威客的问答互动完成信息的交流, 进而为知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 隐性知识管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树根发散式方法适于将内隐的知识通过图的形式转化为外显的知识。人头脑中的信息存放通常处于无序状态。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指导人们将头脑中潜在的概念、思想、理论等以系统的方法展示出来, 从而对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梳理。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图3所示,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个人灵感知识的管理

灵感知识, 具有不稳定、不成熟、易消逝和潜在价值大等特点。突发性的灵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不可再生资源, 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和管理, 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思维导图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录可以不受思维的限制, 并能够体现出整体性, 有利于对这些新出现的灵感知识原料进行深思, 对新出现的知识进行关联性思索。

(2) 个人知识项目的创新管理

个人知识项目管理的重点在于创新管理。通过创新管理, 努力使个人知识项目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项目选题新颖;设定个人知识项目创新的目标;搞好项目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使知识成果合理地纳入个人和组织的知识积累、利用和更新的进程之中。个人知识项目的创新管理中, 选题是关键。在选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 利用思维导图便于整理文献资料, 便于选择合适的题目及个人知识项目创新目标的设定。

(3) 个人学习的针对性管理

思维导图在个人学习的管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思维导图作可视化学习笔记, 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 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把重要的信息以一张可视化的图的形式保存下来, 不仅能清晰地整理出学习内容, 还可以记录思考痕迹, 为日后查阅奠定基础, 同时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积累。

五、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步骤

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确定公认的完美方案和技术。需要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案和策略。以下方法和步骤可供参考。

1. 明确个人知识需求, 制定知识获取战略

知识的获取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问题, 这包括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取有用知识、利用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提取, 以及知识创新。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

2.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结构和知识体系

可根据前文所述的“个人知识管理实施策略”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3. 建立管理的准则和文档命名规范

管理的准则和文档命名规范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质量, 一个清晰的管理准则和科学的命名规范将使管理个人知识系统变的极为方便。比如对树形结构的分支方法和命名, 而对于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则需要建立合适的栏目。

4. 选择恰当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和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和软件的选择首选应考虑自己已有的硬件配置、网络环境, 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征, 结合工具和软件的特征进行选择。

5. 维护和更新个人知识体系

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管理结构和知识体系后需要不断地应用信息评估技巧判断所获取信息的质量以及与自己问题的相关度。对显性和隐性知识分类保存, 同时应用信息安全技术保证知识的安全性。根据专业方向或关注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实时更新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包括知识的新旧替换、新知识的加入, 以及错误信息或过失信息的删除。

6. 在使用或交流共享的过程中创新知识

与组织内部或与组织外的他人保持沟通, 以交流、共享自己掌握的知识, 特别是选择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自己的隐性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归纳从而获取新知, 同时在应用过程中, 由新环境或新情况的诱发创造新知识。

六、结语

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 是每个知识工作者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个人价值的有效手段。本文简单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个人知识管理参考步骤和策略, 旨在引起读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趣, 重视对学习资料的积累和整合, 充分利用Web2.0的各种技术、平台和理念, 搭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合理规划和发展个人的知识系统, 提升个人学习效率, 不断创新, 最终达到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伟军, 熊瑞, 张扬.Web2.0与知识管理平台的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 (5) :37~40.

[2]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6) :19~23.

[3]王莹, 谢百治.信息时代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 (6) :193~196.

[4]郑文辉.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08 (8) :312.

[5]祝小诗.RSS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1) :56~58.

[6]韩陈冲.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具体实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赵英芳.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技术导刊.2005 (9) .

基于Blog的个人知识管理 篇5

关键词:教育Blog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专业成长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一)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教师无法及时地应用教育Blog进行教育叙事,造成一部分了隐性知识的流失。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已被教学工作占用,他们无法常常利用教育Blog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叙述、反思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讨论问题。由于隐性知识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可动摇的,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能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利用教育Blog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时应用对策探讨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发布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奉继承.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看有效教学 篇6

显然,在这一背景下讨论有效教学,不能局限于备课、讲课、布置和批改作业等传统的话题,而是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如何在教学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实现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本文将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简要的解析。

一、以资源为中心的有效教学“3E”模型

根据有效教学的“3E模型”,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实现教学目标”“维持良好状态”“优化资源管理”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把这三个方面割裂开来,而是要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需要建立以开放教育资源为中介的有效教学“3E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教学效果的达成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从海量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中遴选出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并加以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教学效率的提升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在学生利用资源开展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来维持其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自主的学习习惯;教学效益的改善则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对开放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组合,从被动的碎片化学习走向主动的碎片化学习。

当我们围绕教育资源来讨论有效教学时,就不得不借鉴管理学领域中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知识管理理论了。因为,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探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将有用的信息概括为通用的知识。

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对“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一般认为,“数据”是关于事物或事件的外部特征和具体事实的客观描述,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数据通常数量庞大、零散,仅描述事物或事件的部分事实,并不提供对事件的整体判断或解释,也不为人的行为提供持久可靠的依据。一定数量的数据汇集在一起,被称为“资料”。在教学中,各种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图形、教师课堂讲解的内容等,在性质上都属于资料。

关于“数据”与“信息”的关系,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信息是具有关联性和目的性的数据。从功能上看,信息是能够使接收者(如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产生某种改变的数据,因此,接收者才能为数据赋予意义,才能将数据转换为信息。不过,数据并不是只在接收者对其赋予意义时才被称为信息,当发出者(如教师)对数据进行解释,为其赋予意义时,也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从这一视角看,信息就是被赋予了意义的数据。对数据赋予意义的心理加工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①解释,说明为什么目的而收集数据;②分类,指出数据的组成单元或关键成分;③计算,对数据进行数学或统计学的分析;④发现、修正并剔除数据中的错误;⑤归纳,以更为简明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归纳。

说到知识,知识管理学者普遍认为,知识产生于信息。发出者或接收者将信息转换为知识,主要用到以下四种心理加工方式:①比较,找出不同情境中的信息之间的区别;②关联,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③推论,分析特定信息对决策和行动的价值;④对话,了解其他人是怎样考虑这一信息的。

需要强调的是,数据转换为信息、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必须由人来完成,不仅由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发出者完成,而且也由数据、信息或知识的接收者完成。具体说,发出者通过观察、实践、阅读等途径获得数据,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利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形或圖表、视频或动画、模型等媒体来呈现这些数据、信息或知识,构成各种形式的资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

对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料,接收者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处理:

①通过拍照、复印、拷贝等方式,将全部或部分资料以纸质文件或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资料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并没有进入接收者的头脑中,因此,没有学习行为发生。

②通过反复背诵,将全部或部分资料记住,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接收者只对数据、信息或知识进行了记忆,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加工,因此,也没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

③在阅读、听讲或观看资料的过程中,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片段。对于这些片段,接收者可以将它们摘录下来,记录在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中;也可以通过背诵直接记忆在头脑中;还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各种加工方式将其转换为信息或知识,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显然,前两种做法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后一种做法是理解的学习。

前两种方式都没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只有第三种方式才包含着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其中,对资料片段的记录或背诵是浅层学习,对资料片段赋予意义的加工是深度学习。显然,接收者对知识素材的撷取和加工是理解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鉴于资料片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描述特定数据、信息或知识的有意义的资料片段称为“知识素材”。从内容上看,知识素材可以是数据、信息或知识;从形式上看,知识素材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图表、一段音频或视频等。

接收者对各种形式的资料进行复制或背诵,或者从资料中选取知识素材,并将它们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路径图可以表示如下。

三、一种基于素材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在信息爆炸和知识激增的时代,资料和素材会很快积累到一个庞大的数量,因此,对资料和素材的有序存储和管理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以windows系统资源管理器为代表的各种资料管理软件对资料和素材不加区分,将知识管理等同于资料管理,导致有价值的知识被淹没在资料的“海洋”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信息爆炸和知识激增使人们模糊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界限,用“数据积累”“信息浏览”代替了“知识理解”,用“碎片化阅读”代替了“系统性阅读”或“连续性阅读”;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使得资料的复制、保存、编辑和检索变得非常容易,记笔记、做资料卡片等从资料中提取重要片段(即本文所定义的“知识素材”)并分类整理的习惯日渐消退。以上变化的核心,是用“浅层学习”代替了“深度学习”。

为了克服以上倾向,需要理清“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资料和素材明确地区分出来,分别进行系统的管理。这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所谓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提供将零散的资料片段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的工具与方法,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片段有效地集中和组织起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帮助知识工作者方便、快捷地管理自己的资料和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有效转换和解释。

近年来,出现了Evernote(印象笔记)、Onenote、NoteExpress、360doc个人图书馆、Mybase等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以印象笔记为例,这类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①创建文本、照片和音频笔记;②剪藏网页,包括文章、链接和图片;③在多个设备之间同步笔记;④在照片和图片中搜索文本。这里的文章、网页和图片,是本文所说的“资料”;而这里的笔记,则大致相当于本文所说的“知识素材”。

现有的各种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一个普遍缺点,就是没有为知识工作者撷取、编辑、存储和检索知识素材提供支持。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开发一种基于素材的知识管理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建立目录体系】 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分别建立完整、合理的资料目录和素材目录。在资料目录中,根据媒介形式、资料作者、创作时间、资料来源等对资料进行分类;在素材目录中,根据素材的性质、时间、作者等对素材进行分类。

【管理资料文件】 将多种形式的资料文件(office文件、pdf文件、图片文件、音视频文件、网页链接等)导入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将每个文件标注到资料目录的分类结点上,实现对资料文件的管理、检索、查看和分享。

【选取知识素材】 在阅读导入系统的资料文件时,帮助使用者从资料中快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知识素材,将其保存为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片段性文件。

【管理知識素材】 将撷取的知识素材标注到素材目录的分类结点上,并对其设置分类词(标签),实现对知识素材的管理、检索、查看、分享和引用。

四、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看有效教学

从表面形式上看,个人知识管理是从各种资料文件中选取知识素材,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内在过程上看,个人知识管理是帮助学习者将资料中的数据、信息或知识以知识素材的形式系统地选取出来,并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从而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然后优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对于数据类素材,主要进行解释、分类、计算、修正、归纳等方面的加工;对于信息类素材,主要进行比较、关联、推论、对话等方面的加工;对于知识类素材,主要进行比较、概括、系统化等方面的加工。

从以资源为中介的有效教学的“3E模型”来看,无论是教师这一方面,还是学生这一方面,有效教学的核心都是通过对资料的有序管理,高效率、高效益地获得一定的教学结果,从而实现或者超越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结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超越的程度,就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素材的知识管理方法,各种形式的素材既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深度学习的加工原料。没有这些加工原料,深度学习就成了无米之炊,有效教学也无从实现。从这一意义上看,对知识素材的选取、管理、检索、查看、分享和引用,是深度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有效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好教学资源,更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教学资源中有效地选取和加工知识素材。

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观点:实现有效教学,从有效地管理资料和素材做起。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李亦菲教授的《有效教学视野下的教学资源管理》,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本期选登部分观点并“在线”与李教授互动。

【上期“跟帖”】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教学资源。李教授所说的开放教育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只是对其进行了分类。分类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但教师更应该有善于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有固定教材的学科领域,资源的取舍是定向的,会相对容易。比如,我们在为学习某篇课文、某个数学知识而寻找教学资源时,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向着哪种资源类型、用哪种方式获取。在另一些没有固定教材的学科领域,资源的利用就比较复杂,似乎是所有资源皆可用,却又无从下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完全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原本应该是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结果很多教师问:“我究竟要做什么?”自由来得太突然,反而不知所措了。

因此,当你去用时,资源才是资源;你不去采用,资源就形同虚设。教师对身边的事物要有资源意识,这样教学资源才有意义和价值。

(湖北省红安县教研室 余向红)

有效教学的达成,需要丰富广泛的教学资源作支撑。资源无处不在,要增强其使用效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教学资源的创建与共享。学校应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库,做好资源的创建工作。比如,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教师日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资源,并按一定的类别进行整理。

二是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创编。对于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予以整合,实现最大效益。

三是注重教学资源的筛选与运用。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录制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或从网络资源中选取与课程教学相符的视频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前置学习。然而,就现有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和教师不具备自己录制微视频的条件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筛选资源,找到最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内容。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 秦 斌)

【专家回复】

从余向红和秦斌两位老师的“跟帖”中,我发现对有效教学的讨论聚焦到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来了。这正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挑战。回顾一年来的专栏写作,我是在与读者的互动中,逐渐深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的。

我在第一期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一个初步的有效教学的“3E模型”。读者的反馈使我认识到: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行政的过度干预源于对教育目标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的认识与追求不同。这一认识使我用4篇文章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其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一些读者对将“在每一节课中同时实现三维目标”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看法。我强调这一倡导意在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涵,并将讨论话题引向有效教育与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上来。

接下来,我将家庭、社区、社会等学校以外的因素排除在有效教学的研究范围之外,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业情绪、学习习惯等个体因素,并强调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这一视角得到大部分读者的认同,但有一位读者专门写信,认为研究有效教学应该考虑家庭因素。我的观点是,就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教学来看,教师重点要做好自己在学校的分内工作;家庭因素需要考虑,但不由教师解决,而是由家长解决。

在前期讨论的基础上,我开始在“3E模型”的基础上,从运行机制、影响因素、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地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从“教师-学生-资源”的三角互动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在最后一期文章中,我提出一个以资源为中介的有效教学“3E模型”,并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有效教学的核心,得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实现有效教学,从有效地管理资料和素材做起!

感谢《湖北教育》杂志给我一个探索有效教学的平台,感谢责任编辑对我的督促和建议,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些专栏文章的“跟帖”和“评论”。有效教学的探索之路没有尽头,我将继续探索下去!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篇7

知识时代的远程教育亟需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 同时, Web2.0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 应用中要根据使用对象的领域特征, 选择恰当的技术、策略与方法, 方可有效促进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整合与更新。据此本研究聚焦于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方案。

二、理论基础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最早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概念引入到知识管理中, 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进行知识管理, 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就是知识转化。1991年, 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过程, 他在对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 组织的创造力来源于员工间、组织间隐性及显性知识的转换作用。并且转化的方式分为四种:社会化 (socialization) 、外在化 (externalization) 、结合化 (com- bination) 以及内部化 (internalization) 。

三、虚拟学习社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

(一) 系统设计思想

Web2.0的各种社会性学习工具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 在借鉴和吸取Web2.0社会性学习工具的设计思想, 在同时考虑知识运行特征及个人知识多样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点的基础上, 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功能较为齐全, 针对性较强, 操作简便, 易于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集。

(二) 系统功能设计

1.促进“社会化”的知识管理工具

在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中, 个体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知识的。这一过程一般是通过“内隐学习”与“同化”方式实现隐性知识从一个群体 (个人、团队、组织) 转移到另一群体的。“内隐学习”最典型的形式是“师传徒授”, 现实生活中的“师传徒授”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进行, 但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则可以通过学习论坛和小组讨论区实现。目前,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正是学习论坛和小组讨论区。但学习论坛和小组讨论区在知识管理中, 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功能。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一些使用意见, 笔者设计了以下改进方案。

(1) 学习论坛中增添“推荐”和“收藏”功能

学习论坛中有许多内容和主题较好的帖子, 学生在阅读帖子后, 认为此帖子可以作为“精华帖子”, 便可以点击“推荐”, 系统推送给管理员,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 便可以修改此帖子为“精华帖子”。学生也可以通过“收藏”, 将此帖子列为自己的学习资料, 系统会将此帖子关联到“我的面板”功能模块下的“我的收藏”中。

(2) 学习论坛帖子分类

为了便于检索和知识库的收集, 学习论坛的结构需要进行修改。依照Dublin Core规定的Web资源的15项信息, 学习论坛以及相关资源应相应增加背景信息标签。根据学习论坛的实际需要, 在发帖时可添加:Title (题目) 、Creator (创建者) 、Subject (主题) 、Keyword (关键字) 、Category (类别) 等标签。

由于帖子量多且内容繁杂, 为了让学习者能快速找到有效的学习资料和帖子, 帖子应该分类排列。系统应给定几个分类, 供发帖人选择, 如:“通知”、“求助”、“讨论”、“辩论”、“分享”和“其他”。在话题列表中, 便能清晰看到帖子的类型。学习者可以选择按照某一分类浏览, 提高知识检索的效率。

在话题列表中, 还应显示相应的标签, 学习者可选择标签分类排列显示。在通过文字发表言论时, 可添加插入图片功能、语言支架, 借助图片和直接表达观点。文字显示区域, 除了时间线排列, 还可以添加其他排列信息的方式、方法, 如按发言者排列、按某一支架排列等。

2.促进“外在化”的知识管理工具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达。外在化是将隐性知识, 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和心智模式等进行结构性的概念化, 从而转化为可定义、可用文字、概念、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目前, 已有一些智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知识挖掘、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但是, 这些在操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奥尔森提出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符号化”, 具体就是指通过一种“唤醒”或是“记忆”的过程, 将支持某种特殊认识或时间的隐性知识放在一定的“语言”或“符号”之中。奥尔森提供的“符号化”使外在化的操作变得简易。笔者设计了以下改进方案。

(1) 概念图工具栏

目前, 教育常用到的认知工具——“概念地图”可以很好地实现“符号化”。借助概念图表征软件, 学习者可以将个人的隐性知识, 通过概念图的网络结构外化成概念性的显性知识。概念图可以结合在小组讨论区的学习中使用, 在头脑风暴时, 成员的隐性知识不易于传递和交流, 即可借助概念图工具完成。

(2) 阅读批注

学习者在阅读文献和查看讨论区的帖子过程中, 产生的灵感、见解、感受和思考都属于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积累和学习研究的基础, 是学习者创新发现的出发点。这些知识却又是稍纵即逝的, 应该提供工具及时捕获和收集。因此, 阅读的注释批注工具尤为重要。

(3) 读书笔记

与阅读批注相似, 读书笔记对于记录学习者的思想火花效果是显著的。读书笔记在现有的虚拟学习社区中也有设置, 但其功能都较为简单, 只提供有一个时间表和相应的文本输入框, 这样的零散型结构不利于知识的关联和管理。因此, 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思路:读书笔记窗口, 由主题标签编辑区域、文字输入区域组成。在阅读文献、浏览论坛帖子或讨论区, 学习者随时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工具, 记录当时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同时, 这些笔记可以保存为个人文档, 在填写读书笔记时, 提供学习反思的支架便于学习者记录。同时, 主题和标签的编辑, 使得读书笔记的检索和分类便捷统一。

3.促进“组合化”的知识管理工具

将许多外显的观念和知识通过分析、分类、分享及重组等系统化的方式加以结合, 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 从而达到1+1>2的效果。通过组合化的系统综合, 使得离散的显性知识得以归类聚合, 为组织知识的共享交流提供便利。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是实现显性组合的有效工具。笔者设计了以下改进方案。

(1) 文档管理

目前的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给学习者存储个人文件的功能。一般会在个人空间中, 设置添加、复制、删除文件文档的功能。但是, 学习者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个人空间中会呈现个人文件无序凌乱, 检索文件费时费力的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了以下改进的思路:将学习者分成小组, 建议按虚拟社区中网络课程学科进行分组, 每个学科一个小组, 另外, 附加拓展组。按照上文提到的Dublin Core的15项信息作为参照, 为文档增添背景信息。文档可以有以下信息:Title (标题) 、Subject (主题) 、Description (描述) 、Keyword (关键字) 、Date (日期) 、Type (类型) 、Format (格式) 、Rights (权限) 。在文档存储时, 按照分组进行存放。在检索时, 可以满足组内和组间的文档检索, 检索词条可设置为关键字、主题等, 完成高级检索。在排列时, 组内文档可以满足时间排序、主题排序, 关键字排序等。文件夹可以设置阅读权限, 以方便共享和保护隐私。改善界面, 使得交互性更加友好。

(2) 资源信息库

虚拟学习社区的资料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一般这些都是由任课教师对其丰富和管理。但是, 在网络学习中, 传授知识者并不唯一。因此, 笔者提出以下改进:与讨论区和文档管理一样, 参照Dublin Core的15项信息, 为教师资料中的文献资源添加以下背景信息:Title (标题) 、Subject (主题) 、Description (描述) 、Keyword (关键字) 、Date (日期) 、Type (类型) 、Format (格式) 、Rights (权限) 、Publish (出版者) 、Contributor (贡献者) 、Language (语言) 、Coverage (覆盖范围) 。信息库分组存放信息, 可以按照课程阶段分组, 也可按照研究专题分组。增加检索功能, 满足按照关键字、主题、格式、贡献者等词条的高级检索。同时, 上传资料者的权限不局限在任课教师, 也提供学习者上传的权限。但并不是所有学习者都拥有权限, 可对此加以限制, 如:按照学习者等级来限制等。适当改善界面, 使得交互性更加友好。

4.促进“内部化”的知识管理工具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 即将组织中的显性知识结合自身实践和他人经验与知识的内化过程。团体工作、做中学和工作培训都是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学习者通过阅读、书写和思考可以将他人的知识更好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改进方案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反思和学习总结来完成知识的内部化。上文提到的读书笔记即可以完成。这里将设计一项总工具——“我的面板”, 来完成支持以上所有工作。“我的面板”相当于个人Blog, Blog已经是很成熟的社会性网络工具。虽然Blog的出现不是用来为教育服务, 但是, 在实践中发现Blog在教育中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反思和学习反思的工具。设计如下:在“我的面板”下可以分为“我的短消息”、“我的收藏”、“我的发帖”、“我的评论”、“我的文档”、“我的笔记”、“我的留言”、“我的概念图”等, 满足存放文件和书写读书笔记的功能, 同时, 上文提到的学习中的“收藏”、“阅读批注”和“读书笔记”均以文档的形式呈现在相应分栏中。学习者可以添加学伴为Blog的好友或是小组, 通过Blog互访他人空间, 浏览和阅读他人的学习记录和批注, 分享资料, 交流共享个人知识。

四、研究结论

笔者从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知识转化的四个角度出发, 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工具分解为知识转化四过程的相应工具并进行设计, 在现有虚拟学习社区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基础上整合新的功能, 以适应快速变化且多样性的需求, 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

摘要: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角度, 依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过程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点及需求, 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工具进行了设计实现。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个人知识管理,知识转化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学敏, 孙崴.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6) :13-15.

[3]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6) :21-24.

[4]孙崴, 刘学敏.网络精品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23) :75-77.

高职学生怎样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篇8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显性化管理,双模型结构

当今时代, 知识已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 从而更新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应变和创新能力。因此, 个人知识管理将作为个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 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 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 需要教师耐心地针对个体特征, 进行特长分析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自身的爱好和现有知识构架, 有目的、有计划地自主设计自身的学习进程, 从而达到合理定位, 化弱势为强势, 在职教过程中扬长避短, 学得一技之长。

(二) 思想比较活跃, 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 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 渴望受人尊重的天性。

(三) 知识缺乏系统性, 隐性知识有待显性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总的来说, 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 缺乏系统性, 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如何使之显性化, 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二、高职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 及时更新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到5年左右, 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只有不断学习、使用、创造、更新已有知识和技术, 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高职学生将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中间层次人才,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特别是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后, 他们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将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知识的方法, 是很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

三、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 提高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低, 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能力差, 不会利用网络和光盘获取信息。针对高职学生的这种特点, 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一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培养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是开设信息检索课。三是加强图书馆建设。

(二) 注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管理

高职学生应该把隐性知识的管理放到第一位, 善于挖掘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 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创新知识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隐喻、类比以及建模来吸纳新知识, 并逐渐培养自己运用新知识拓展独具特色的经验与策略的能力。

(三) 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构架

知识系统构架, 简单地说就是储藏知识的构架。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有效地储存和快速索取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构架, 首先, 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 可以根据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 也可以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其次, 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有助于储存、组织、标记、注解、共享与他人协作知识资源。最后, 建立个人的知识库。

(四) 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双模型结构

搭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有利于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模型, 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其方法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有两种, 一种是“信息一知识”模型, 一种是“独立模型”。在“信息一知识”模型中, 知识的产生是依据“数据一信息一知识”的顺序进行的, 知识解决方案处在数据、信息、知识结构的最顶层, 学生将信息综合之后得到知识, 反之, 知识分解为信息 (当知识被解释了之后, 它就成了信息) 。在“独立模型”中, 学生并不需要信息层来做铺垫, 也能得到一个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总之, 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其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为它涉及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比较复杂的因素。在实践中, 高职学生可以总结个人知识管理有效的方法, 并多与他人交流, 在知识运用和创新上找到更多机会, 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5~36.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探究 篇9

个人知识管理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KM) 的概念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Dorsey教授指出PKM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 (搜索) 、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体系[1]。现代意义的个人知识管理我们的理解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管理个人知识。它是一种个人知识进行整合的框架, 也是一种能把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被重新利用的、有价值的个人知识提供的一种策略。它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知识的管理, 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信息素养, 提高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涯是我们大学生吸收、消化、积累知识的宝贵时期。而随着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当前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达, 使我们学习现状逐渐演变为:课堂不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Internet、无线智能终端、各种学术讲座以及一些传统媒体等也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的问题:纷繁的信息和知识则显得更加的无序化、分散化, 课堂知识如何获得有效拓展、所学知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如何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得到有效的完善等等。这些问题似乎使我们正处于“生活在信息的海洋, 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的尴尬处境。个人知识管理能否成为我们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鉴于此, 我们将在调研的基础上, 力求提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应策略与应用模式。

2 通过调研, 了解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

我们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 并利用同学们与其他大学学生的同学关系, 电邮调查问卷。调研方法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

设计调查问卷从对自身知识的了解及管理程度、知识的获取和整理、知识的分析筛选和知识的运用分享4个方面进行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本院学生的有效问卷133份, 其他大学学生93份, 共计226份, 有效率为71%。访谈对象以师院学生为主, 访谈实例为32例, 主要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与需求, 其中有效访谈次数为19人次。下面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2.1 对自身知识结构 (涉及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生活所需知识等) 的了解和管理方面

根据受调查者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 (图1) , 大部分同学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了解程度不高, 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对个人知识管理了解情况 (图2) , 在受调查同学中有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习惯的同学仅占7.98%, 由此可见, 在受调查同学中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情况以及对个人知识管理不甚了解。

2.2 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录整理方面

在本次的调查中从传统纸质文献、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网络上各种信息资源、教师授课、学术报告、讲座等7分方面调查了信息、知识的获取频率 (表1) 。在这7个方式中从网络等信息资源、平日人际交流中获取的信息最多占了40%以上的比率;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传统纸质文献、教师日常授课相对则频率较低, 占20%左右;可见在知识获取途径上分化较大。

从记录、整理知识的情况来看 (图3和图4) , 大部分同学记录信息后都不会定时整理, 有部分同学甚至从不整理, 由此看来, 大学生对知识的整理缺乏良好的习惯。

2.3 知识的分析筛选方面

根据对知识的分析情况的调查显示 (图5和图6) , 受调查同学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时60%以上的会结合自身的知识判断信息的真伪, 并要求知识的时效性、权威性。超过90%的同学得到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可见在对知识的分析筛选方面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分析整合习惯。

2.4 对知识的运用分享方面

在受调查同学中通过QQ、MSN等聊天工具和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分享的占65%以上 (图7) , 可见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分享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 而网络也是信息流动量最大的平台。

调查情况 (图8) 显示, 在网络中接触的大量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后运用到实践中的频率却不高, 由此可见信息的有效使用率偏低, 这也跟同学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缺失有关。

对以上数据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大致结果是:大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架构了解不够, 缺乏知识管理;对知识获取与整理缺乏养成良好习惯;对于知识的筛选分析要求低, 知识的运用的程度也不高。通过调研, 我们也还发现国内一些一本高校, 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推广方面也有很大欠缺。

在访谈过程中, 经过我们的引导讲解, 同学们都有对个人知识管理强烈的认知与需求。迫切希望学院有对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这方面的途径。

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讨

大学生如何认知个人知识管理以及对知识管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应用模式, 是我们本文的重点。基于以上调研分析, 我们就上述问题得出我们的一些结论:

首先应普及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意识。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对知识管理还是第一次听说, 特别是大多数理工科生与多数除管理学科内的文科生。所以如何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普及与推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普及与推广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报告、网络课堂、建立QQ个人知识管理群等。普及推广过程中, 我们应注重相关案例的讲解, 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具大益处。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 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普及与推广是否取得成效, 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只有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个人知识管理的氛围,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普及与推广才会取得成功。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应用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应用模式应该有别于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知识管理, 就当前高校大学生所处环境与特点我们应该制订出一套符合自身的知识管理策略与模式。我们的认识是: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工具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 是对知识进行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含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工具等) 实现如何学习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

在大学学习的四年过程中, 学习的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何避免知识混乱、知识拓展、信息过量等问题, 我们的实践是在充分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后, 首先应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信息需求涉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学习目标等诸多方面。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平台, 是个人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使知识从无序变得有序, 并可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对于刚刚接触个人知识管理的大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我们首推Microsoft office One Note2010, One Note 2010虽然只是一种数字笔记本, 但它同样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以及信息存储、共享、协同工作、文件管理等功能。通过One Note 2010, 我们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我们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实现对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共享、链接、协同等, 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为实现知识的再利用、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石。对于One Note 2010的运用, 我们认为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它属于Microsoft office中的一员, 而Microsoft office早已成为大学生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虽然One Note 2010还没有被列入大纲范围, 但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同学们是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One Note 2010的入门功能。为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良好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只是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开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 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层面, 要实现更高、更全面的个人知识管理应用, 涉及的方面还有许多。如:知识的搜索方法、知识的评估方法、知识的分类方法、组织知识的方法、知识的表达方法、知识分析方法等诸多应用。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中, 我们应依托更多的工具软件进行辅助补充, 如:搜索引擎、Wiki、Blog、QQ群、论坛, 甚至是一些更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软件。通过这些工具软件的辅助, 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 找到更多适合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并从中受益。我们始终认为,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坚持和意志力以及老师们的悉心引导。只有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应用, 才能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调研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 在高校开展个人知识管理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交叉性, 比如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还很难区分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实践又欠缺一定的深度;大多数理工科生又对信息管理学知识欠缺一定的认知, 比如对知识如何分类、筛选而烦恼。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想也不是难事。比如把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素质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始终认为,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 结束语

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也发生了转变,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获取知识, 如何管理知识, 如何使知识发挥作用, 必须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因此必须学会有效地管理个人知识, 并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的方法, 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调研, 力求了解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现状。并通过进一步分析, 提出一些高校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策略与模式, 让个人知识管理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力。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倪连红.Web2.0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 20109 (1)

[2]李伟, 杨健.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方案设计[J].文案资料, 2008.1

[3]刘仲英.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王力.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7年

PLE中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篇10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知识管理是提高个体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最早应用于企业。目前个人知识管理已从企业领域走进教育领域,并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作为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者、管理者、创新者,如何有效地管理个人知识,提高个人的总体竞争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Web2.0时代到来,学习方式日渐多样性,尤其是自主学习方式要求人们有很好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能力。

1 Web2.0

“Web2.0”这一概念,展开于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部分,是由美国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在2005年9月首次提出,后来Blogger Don在他的《Web2.0概念诠释》中写道“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Web2.0给信息传播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强调人机互动,个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到互联网中,对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Web2.0带来的大量的社会性软件(如:wiki、blog、社会性书签、RSS、Tag等)使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大大改善。这些社会性软件比较注重个体的使用,各类社会性软件的运用过程与信息的搜集、评价与处理,知识的转化与创新过程相辅相成,为人们提供自主设计个人学习环境的机会,也为人们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管理带来契机。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性软件还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具有强大的协作互动性,能够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创建以知识共创和分享为中心的协作学习社群,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系统,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适当的工具平台和有效的环境。

2 PLE

PLE,是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个人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被Stephen描述为“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是帮助学习者控制和管理他们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为学习者提供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等支持,并由此来实现学习的目标。它是免费的、分布式的、基于Web工具的集合。社会性软件如Blog、Wiki、RSS、书签管理、播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应用,被学习者依照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整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个人学习环境。

从大的范围来讲,PLE并不一定局限于网络之中,它可以是在线学习,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互动。人们常常将PLE与网络联系起来,是因为随着社会性软件的不断出现,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共享和管理知识显得更为方便。它与人们之前接触的虚拟学习环境(VLE)和学习管理系统(LMS)有所不同,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VLE/LMS控制学习者怎样学习(他控),PLE是学习者自己控制怎样学习(自控),更好的满足使用者自我的需求。总的来说,Web2.0时代运用社会性软件构建PLE符合网络时代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3 PLE中个人知识管理的框架

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框架是研究个人知识管理的前提,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对检查和联系各种变量是必要的。在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也构建了自己的PLE,如何在PLE中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以促进个人知识管理为目标,提高个人能力和促进终身学习为导向,文中设计PLE中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框架,如图1所示。

此框架是基于PLE,利用其中的工具、资源和服务等对个人知识的获取、评价、组织、分析、表达以及共享等各个实施环节展开以提高个人竞争力为目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动态管理思想。本框架反映了个人知识管理中人、技术、个人知识和外部知识库之间的关系。在网络支持下的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工具和服务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知识社区中的知识是知识管理中知识获取的来源之一;PLE中的个人是指能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工具的独立个体。

在知识管理各个实施环节中,与专家学者或其他同行通过交流知识、灵感和体验形成的人际网络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PLE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和外界的交流,在知识的共享交流中实现创新。人际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反之,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扩大人际网络。

总之,在这个框架中,技术是手段,个人知识是管理的对象,个人知识库的更新和扩展、个人竞争力的提高是目的,是学习者完全自控的一种知识管理方式。

4 PLE中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策略

能力,在管理学中指的是个体能够完成工作中某项任务的可能性。它直接影响某种活动的效率。具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现知识的创新,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社会性软件虽然给人们的个人知识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盲目的使用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使用这些工具构建PLE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自主选择

即学习者自主设计学习环境,自主选择恰当的社会性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社会性软件的选取与知识的获取、分析、评估、表达与共享有密切关系,能否选择恰当的工具关系到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

以往的虚拟学习环境或学习管理系统都是为教师用来辅助教学而设计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使用同一种环境,很难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需要。PLE的产生为人们自主选择学习环境提供了机会,学习者可以不理会他人所使用的环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构建一种合理的个人学习环境。个体应充分利用自主选择权,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Web2.0的功能和社会性软件提供的各种服务为知识管理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里的自主选择是指在对所学知识内容和所学软件特点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4.2 多样结合

社会性软件种类繁多,各种社会性软件在知识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各有所长,侧重点不同。虽然有不少共性,但各自的功能特性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个人知识管理作用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如BBS的功能体现在问题的讨论;wiki侧重于团体的合作与知识共享;社会性标签(如Diigo)侧重于查找收藏知识,并实现知识的共享等,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检索、评价和共享的工具,但是在系统的表述个人知识方面其blog this的功能可能不如Blog工具强大,在在线交流方面也能也不如QQ、MSN等工具。没有一种工具是万能的,因此要破除使用单一的社会性软件全面支持个人知识管理的做法,使用时应充分考虑每个社会性软件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各取所长。为此人们可以选择多种社会性软件,把它们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同时,PLE的构建也需要多种社会性软件的结合,以实现对不同知识的管理。

4.3 简单易用

在进行知识管理时破除单一软件的应用,实行多种软件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社会性软件越多越好。相反,社会性软件繁多,使用起来比较复杂,反而会降低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此,应选择合适的社会性软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在满足人们对知识需求、达到合适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方便适用的社会性软件,切忌“杀鸡用牛刀”,遵循简单易用的原则。

4.4 共享交流

知识共享,是指个人把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公开,使他人能够查看和使用这些知识。知识通过共享产生力量,它不具有独占性。知识不会因共享而消失,反而会在共享交流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实现知识的创新。个人学习环境中的知识管理并不是只有学习者个人参与,相反,它强调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以此来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进而再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发现兴趣相投的人,这些人际关系同知识一样也是巨大的财富。人们可以通过添加好友的方式(如Blog中的好友链接,QQ中的好友),把他们添加到自己所构建的PLE中,这些好友也就成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对象。以此来扩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不断地扩充,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应共享自己的知识和人际网络。

5 结束语

在使用社会性软件构建PLE进行知识管理时,除以上所述,还必须树立个人知识管理意识,在获取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并及时与他人共享交流,以便于以后查找和使用。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使个人知识保持与时俱进。个人知识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不断执行,养成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习惯。不断丰富完善个人知识库,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摘要:个人知识管理作为提升个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被各行各业高度重视,人们纷纷寻求各种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但他们过多的重视知识的个人价值,不注重知识的共享。PLE是基于Web2.0和社会性软件的一种理念,强调自主学习、交流共享,其中社会性软件为我们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PLE中,充分利用社会性软件,加强对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以此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Web2.0,PLE,社会性软件,个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振华.浅析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科技经济市场,2010,4:24-25.

[2]刘昊,程景红.Web2.0下的网络广告投放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0,4:100-101.

[3]庄秀丽.SocialLearn个人学习环境[EB/OL].

[4]尚佳.Web2.0时代的PLE建构初探[M].远程教育杂,2008:18-20.

[5]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2003:20-24.

上一篇:统战开创新局面下一篇:有效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