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会计实务

2024-06-03

纳税会计实务(精选十篇)

纳税会计实务 篇1

一、税收法规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当今世界有两种会计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会计与税法合一模式, 即在应纳税额的计算口径上税法与会计核算的规定保持一致;另一种模式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会计与税法分离模式, 即在应纳税额的计算口径上税法规定与会计处理不一致。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 企业经营行为日益多样化, 会计与税法的离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会计核算有其自身的规律, 它不可能, 也不应该与税法规定完全一致。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而税法是为了实现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而制定的。两者出发点不同、服务主体不同, 欲达目的不同, 所以会计与税法的具体规定不可能统一。国家征税是依据税法规定确定应纳税额, 但是确定应纳税额又必须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 并对会计信息进行适当调整。所以税收制度与财务会计是对立统一的, 只有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好加以协调。

目前, 我国税法的立法层次不高, 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发布实施以外, 其他税种都是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为基础实施的, 每一年由税收征管部门下发大量文件对税法、实施细则及暂行条例进行补充和调整。我国税收法规体系是以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税务文件为主组成的, 由于其权威性不高、政出一门、权力与义务存在着较大不对等性, 而不能得到广大纳税人的充分理解和拥护, 必然对税法的贯彻执行有着较大影响。

笔者认为当前很有必要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基础上, 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一) 提高税法的立法层次, 立法、执法相对分离

税收立法要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 而不能偏重于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的考量。税收立法要更加注重增强税收对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力求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 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变化而调整, 特别是要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因素的影响

WTO涉及税收方面的规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要求、国民待遇要求、反补贴要求、统一性要求、透明度要求等, 在这方面, 中国目前的税收制度还存在许多不符合或不适应的地方, 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在国民待遇、统一性、透明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 调整税制, 全面减税, 总体思路中要体现“低税率”

“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是税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体现“藏富于民”的思想。如果中国违背世界税制改革的潮流, 不对税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不对税负进行相应的调整, 势必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从2003下半年出口退税改革开始, 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改革出口退税, 改进个人所得税, 完善消费税,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等七大内容的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

二、税收征管体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目前, 由于征管方法、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原因, 我国税收征管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税收征收成本居高不下、税源、税款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活动、业务流程不规范是我国企业的一大通病, 直接导致了决策随意, 管理失控, 企业风险加大, 最终必然反映到会计实务上来。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税收征管不规范。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良好纳税的保证。各国税法都规定, 纳税人必须依法设置账簿, 进行会计核算,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而现实中,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审查, 而不进行实质上的分析。税法规定如果企业会计资料不能满足真实可靠要求, 税务机关有权核定企业的应纳税额。而许多企业会计资料最基本的客观性、真实性在税务机关却往往得不到认可。税务机关往往将核定征收这一方式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把暂态作为常态, 而不是积极督促纳税人依法进行核算, 正如我们国家的“暂行条列”可以暂行十几年一样。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对纳税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它意味着企业的行为不值得信赖, 如果不规范核算的获益远远大于规范核算时, 纳税人显然不会再去劳神费力地去规范核算了。

国、地税分家的最初设想在于分清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征管, 在划分收入财权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但这并不利于对纳税人的管理。按照税法设计企业所缴纳的各个税种及附加都是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 人为把它们分开, 国、地税部门执行政策的不统一、信息不交流, 不仅损害国家税法的严肃性, 而且不利于维护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

我国税法的普及性偏低, 纳税人难以从大众传媒中获知税法的全貌和调整情况, 缺乏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 最新税法解释和文件精神不能及时传达到纳税人。税务部门人员, 特别是面对广大纳税人的一线人员往往素质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不能及时、准确的解答纳税人的问题, 更有个别税务人员吃、拿、卡、要,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纳税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税务检查随意性过强, 无统一科学的账务检查程序和工作底稿留档备查。在检查过程中, 究竟查些什么内容, 往往由检查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 无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税务检查随意性过强, 执行政策力度不一致, 不仅使税务人员执法权有了寻租的空间, 往往使纳税人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存在给企业会计实务造成不利影响, 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用收费、基金、罚款、摊派、赞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而其主要征集方式是通过各级税务部门代征代缴。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存在着大量的收费、基金等非税收入, 在政府全部公共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都具有重大影响。企业是承担各种费用的主要对象, 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发展, 企业用于购买各种服务的成本支出必然不断增长,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在服务与货币交换中, 如果遵循的是自愿和等价原则, 企业自然会根据成本———效益分析, 选择最佳服务与价格组合, 从而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 现行收费却远远超越了正常交易的范围, 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 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 但税务部门却不允许这些费用在税前列支, 使企业在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费用同时, 还要为此缴获纳所得费费用, 使企业不堪重负, 效益受损。生产经营者的交费负担不仅超过了其纳税负担, 而且由于这些收费大都硬性摊派、强制征缴, 而不管企业是否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 无奈之余, 生产者或是面临亏损, 或是采取转嫁负担和以费挤税的方法以减少费用的影响, 人为地恶化了税收环境。

对一个国家, 一个政府而言, 维护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远比积极地去干预经济运行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的会计信息客观、真实与否取决于企业的经济业务, 而企业的经济业务规范与否则取决于社会环境, 而社会环境管理的好坏政府部门责任重大。对企业征纳税管理不仅要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更要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只有良好的纳税环境, 才能有规范的企业行为, 才能使会计实务不再处两难之中, 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社会更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中林.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1980 (1) .

[2]李金荣.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与协调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07) .

[3]刘荣.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7.

企业纳税实务要点 篇2

一、增值税

1、哪些是视同销售行为?

2、折扣、折让如何影响计税所得额?

3、增值税税率设置?

4、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销项税-进项税

开具普通发票与增值税发票,运输业发票的运费,视同销售的销项税,销售货物并另行收取装卸费,进口业务增值税计算

5、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

6、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计算

二、消费税

1、消费税的基本计算公式=不含税销售额×消费税税率

2、消费税的征税环节

3、视同销售业务的消费税的计算

4、可以扣除的消费税包括哪些情况。

5、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的确定

三、营业税

1、转让房产的营业税计算

2、广告业的营业额

3、营业税的服务业包括哪些内容?

4、餐饮、娱乐业营业税的计算

四、城市维护建设税

1、城建税的征税对象

五、印花税

1、印花税的税率规定

2、按件贴花的凭证包括哪些?

3、如何理解自行贴花?

六、房产税

1、房产税纳税人的确定

2、房产税的扣除标准及税率规定

3、房产税的计算:年中出租

4、房产原值的确定方法

七、契税

1、契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哪些?

2、契税的计税依据

3、契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期限

八、城镇土地使用税

1、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税率

2、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纳税期限

九、土地增值税

1、哪些情况要按房地产评估价计算土地增值税

十、个人所得税

1、工资与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计算,稿酬和劳务报酬的计算。

2、居民和非居民的确定

3、个人所得税分不同来源渠道计算

十一、企业所得税

1、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标准

2、投资分回利润的补缴税问题。

3、免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包括哪些?

4、何谓亏损?弥补亏损后的所得额计算

5、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6、罚没收入的处理。

7、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8、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2010学年第一学期《企业纳税实务》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20分,共10题)

二、多选题(20分,共10题)

三、判断题(10分,共10题)

四、计算题(30分,共3题)

高职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 纳税会计实务 课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4-02

一、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理论上,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可用、可塑造和可发展的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高职院校每年都在扩招,但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这体现在财经类专业上也是如此。

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逐层深入和全面实施,企业对熟悉税法、熟知涉税业务处理技能和程序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回应却过于缓慢。高职涉税课程——纳税会计实务,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上一般是照本宣科。这种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即使是考试满分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仍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来适应实务工作,包括识别和开具发票、整理分类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计算和申报缴纳税款和完成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对于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成本,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越来越抗拒。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企业的声音并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高职教育应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负责,为企业输送令其满意的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此为改革总体思路,笔者在2006~2010年,不间断地深入企业一线,探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涉税业务发生发展规律,从众多企业中收集整理出企业纳税年度内常见的涉税业务原型和业务处理规范,获取企业涉税业务相关资料并将企业从开业税务登记直至企业所得税汇算整个涉税业务处理流程和业务处理技能要求融入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以期达到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零岗培”(即无须岗前培训即可上岗)人才。

三、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笔者的目标是丢弃传统教学方式下教教材、练教材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对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三个环节强化学生对公司正常经营环境下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实现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与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零距离对接。为此,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

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税务会计岗位无缝对接。以社会经济发展对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会计(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会计(税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该专业核心课程,将两门核心课程的学时加大,并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使其实践性教学比重达到总课时的50%或更多,加强学生实务操作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业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中的涉税业务的教学情境,按照工业企业从设立至正常运营直至最后取得经营成果整个过程中涉税业务的发生发展规律,将涉税业务处理流程贯穿教学过程中,并划分出6个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纳税人合法身份的取得,合同签订涉税业务处理,企业购销活动的涉税业务处理,公司财产使用的涉税处理,购买人力资源的涉税业务处理,生产经营所得涉税处理。同时,针对这6个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能力要求和学生实践(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教学活动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配合教学内容的重构,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是指根据企业对税务会计的岗位要求,将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业务处理技能要求和处理程序等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并辅之以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目标得以实现,使课程教学同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与该教学模式配套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表,并以行业企业对税务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同时,在税务会计专业所有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项目实践中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可将课程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要求紧密结合,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学习结果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着重学生专业实务处理技能的训练和强化。

(五)教学资料的制作

制作一整套系统化、实务化、仿真化的教学资料。如制作形成并印制中小型企业常见业务涉及的票据的仿真版,全年12个月全真涉税业务资料及涉税业务处理中涉及的相关申报表等教学资料供教学使用,刻制企业常用印章(包括企业公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和各种部门章等)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系列资料。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实务化、系统化和仿真化教学,项目组运用Office、Flash和3D技术,精心制作核心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业务处理过程和处理技能,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笔者对上述教学改革进行了4年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初显成效,基本实现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过程全方位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取得的效果,学生作品(装订成册的会计资料与税务资料)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

课程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相应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一线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铺平道路。否则,教学改革将难以推进。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0JGB199)

【作者简介】陆秀团(1979- ),女,广西兴宾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务。

纳税会计实务 篇4

关键词:纳税会计,纳税筹划,改革,操作模式

一、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性

(一) 纳税会计具有纳税筹划的基本职能

纳税会计是由纳税企业设立的专门机构及人员, 依照税收法规政策和会计学原理及会计制度规定, 对内部发生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分税种进行筹划、计量、记录、核算、反映, 以维护企业纳税利益和及时、准确地传达纳税信息的一门专业会计。从定义可以看出, 纳税会计的职能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纳税人应对经营活动预先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

2.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依照税收法律规定对纳税义务进行确认、核算和反映。

该定义不仅全面界定了纳税会计主体、客体、依据、要求、职能等内在的本质属性, 还专门指明了纳税会计的职能是“纳税筹划”, 而且作为第一职能或基本职能。纳税筹划是在会计行为发生之前预先开展的, 即在实施纳税筹划职能之后, 纳税会计才继续履行对依照筹划轨迹运行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的计量、记录、核算、反映。

(二) 纳税会计是纳税筹划的主体依托

既然纳税会计具有纳税筹划职能, 就意味着纳税筹划将依托纳税会计而存在, 或者说纳税会计就是企业开展纳税筹划的主体。这样, 也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纳税筹划主体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问题;同时, 也否认了一些人片面强调纳税会计只是因为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繁重才迫使企业将涉税业务核算单独划分出来形成纳税会计的“量化分离”的错误说法, 从实践的层面和理论本质的角度验证了纳税会计是企业出于纳税筹划和涉税业务核算双重需要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没有纳税会计, 企业纳税筹划就是纸上谈兵, 只有纳税会计才是纳税筹划的设计者和具体执行者。www.kuaij ilunwen.com会计论文

(三) 纳税筹划可以丰富纳税会计工作内容和促进纳税会计发展

通常情况下, 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 把纳税会计第一方面的内容理解为整个纳税会计的内容, 缩小了纳税会计的内涵, 将纳税会计视为只是关于纳税活动核算的会计, 使纳税会计难以形成一门能够独立发展的学科。纳税会计既有会计的一般属性, 又有其特殊的属性。相应地其职能也应包括基本职能和特殊职能两个层面。纳税会计的基本职能实质上就是它作为会计属性所具有的一般功能, 包括对涉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核算、反映和预测决策的功能;纳税会计的特殊职能就是纳税筹划, 通过纳税筹划活动, 可以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尽量沿着节约纳税成本甚至少纳税、晚纳税的方向运行, 从而不仅使纳税会计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还必将提升其决策地位。

二、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一) 国外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 根据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税制结构模式等宏观环境的差异, 纳税会计模式主要可划分为三类: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相分离模式、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统一模式、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混合模式。有些国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 将纳税筹划工作置于有税收研究专长的企业策划机构或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设计和主持落实, 纳税会计则协作其具体执行筹划方案。这一点, 也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借鉴的经验。

(二) 我国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1. 从“质”的层面深刻认识纳税会计设立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国的财政收入有95%以上是工商税收, 表明企业的税收经济负担和税金支出负担都着实不轻, “税金流量”信息已经成为投资商和经营管理者日常关注的头等大事。同时, 商品和非商品流转环节重叠交叉的税种分布, 复杂的税制结构要素和“日新月异”的税收政策变化, 对一些工商企业在税金核算的量与质方面都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 设立纳税会计, 不是单纯为财务会计的工作量“减压”, 而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增效”。既要在涉税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等环节避免错计错纳税或早纳税, 更要巧妙地用足、用好税收政策, 预先为企业精心设计出能尽量少纳税、晚纳税甚至转嫁税负的规划方案, 以指导企业的涉税经济活动, 确保最终核算的纳税结果最少或使企业应支出的税金最低。

2. 正确规划和选择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模式。

我国对纳税会计及纳税筹划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关纳税会计的职能、任务、地位以及纳税筹划的主体等问题在理论界仍争论不休, 企业实践也只能依靠自我摸索着开展。从近些年的研究情况看, 比较多的观点是“片面”而又“保守型”的, 强调纳税会计只是对纳税活动或事项的确认、计量、核算与反映, 相对企业的全面经济核算来说, 涉税业务毕竟是少数, 从会计核算的“量”上看根本没必要单独设立纳税会计。因此不主张实行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的分离模式。这种说法已造成绝大多数企业对纳税会计产生误导, 即纳税会计不过就是对纳税事项或业务的简单归集、核算和处理, 以致他们根本无法从“质”上分清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的根本区别是在于纳税会计还将承担纳税筹划的重任。因此, 除了那些实行简单核算或代理记账的超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外, 凡是“一般纳税人”企业, 都应考虑设立纳税会计。在实际操作中, 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导的原则, 围绕企业规模等因素恰当地规划纳税会计模式:

(1) 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的纳税会计。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 其涉税业务核算工作量大, 纳税金额与纳税频率都非常之高, 需设立独立的纳税会计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纳税会计人员, 专门行使涉税经济业务核算及纳税筹划职能。

(2) 中小型企业应设立专职纳税会计人员。偏小的中型企业和偏中型的小型企业以及比较典型的小型生产企业、连锁型企业、集团运营模式企业, 即使涉税业务不多, 纳税金额不是十分大, 但同样存在不堪承受税金频繁支出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 应在会计机构内部设置纳税会计岗位并配备专职纳税会计人员。

(3) 微小企业仍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类似“袖珍型”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因偶尔发生纳税业务且税额十分有限, 因此, 没必要单独设置纳税会计岗位, 由财务会计统一核算即可。

需强调说明, 不论企业采取哪种关联模式, 都必须注重会计一般职能的“量”和纳税筹划的“质”的有机结合。本模式只是从纳税会计因具有纳税筹划职能从而便于履行纳税筹划职责的关联角度设计的。实践中, 企业不要盲目地按照企业规模大小确定, 而应结合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与职能分布、经济业务量大小、纳税业务发生频率与额度高低、纳税实际负担轻重等对纳税筹划的实际需要情况, 因事制宜地选择恰当的关联模式。

浅议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5

从表面上理解,税务会计指的是关于税务方面的会计,该职业的人员主要施工从事税收方面的工作,并且包含了纳税人和相关国家税务机关这两方面的税收活动内容。如果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此时的税务会计称可以称为纳税会计;如果站在征税人角度,税务会计称为税收会计。因此,我们可以将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概况为税务会计,并将其列入到税务会计之列。

作为国家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税收会计,它主要是为了反映出相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所得税、公司入库和提退的税务情况,是属于国家政府会计范畴的一门专业会计。而纳税会计,指的是根据税收法规定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企业与个人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会计学的相关理论方法,采用货币形式来进行计价,将纳税人与企业的税务情况连续、系统、详细地统计出来,进而作为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的依。此外,与税收会计的执行情况不一样,纳税会计还有直接受税法制约的特点,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其中,税务会计则是采用专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税务资金例如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同,都处于同一时期,因为存在税收的情况,就会有核算应征税款的税收会计和计算应纳税款的税务会计出现。同时,他们之间必须通过税法来衔接在一起,并受税法的约束,这就要求税务会计通过定期地监督纳税人自身必须依法纳税,并守法行事;而税收会计则主要是监督纳税人缴纳税金必须及时、足额、守法。由此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从文字表面上看来,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差别不大,但是,细究其内涵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非简单的概念差别。然而,目前我国不少人都将其混为一体,不能对其进行区别,这将不利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会计改革的实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会计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区别:

1、会计目标不同

会计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往往是由会计的主体决定的,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其工作目标是不相同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企业和相关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对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提高税收的透明度,查补偷漏税行为,防止出现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因此,此过程可以通过税收会计来对其进行核算, 形成税务系统内部的相互约束机制,并确保企业与个人的税收行为依法进行,为我国会计行业最终走上正规化、法制化道路提供先决条件。对于税务会计,其主要是对纳税人进行计税,记录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有关纳税人税务活动的信息,确保纳税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因此,相关纳税人要符合管理当局的基本要求,根据纳税人的情况进行税务筹划活动,减少纳税资金的有效途径, 寻求经济纳税,以实现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的,此外,相关纳税人还要满足税收机关的需要,保证及时、足额地缴纳税金,提高企业税务系统的运作效率。

2、会计主体不同

经分析可知,税收会计的主体是国家税务机关,他们的职能是直接负责组织税金征收与人库情况,避免税金的来源途径单一化。该会计主体包括从基层税务所到国家税务总局等的各级税务机关。但是,有些特殊的税务机关并不列入到税收会计主体,必须将其区别开来,而不能混为一谈,只有那些直接组织税款征收并与国家金库发生业务关系的税务机关才是税收会计的主体,也就是会计主体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区别。与税收会计的主体不同,税务会计的.主体主要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涉及到法人和自然人。也就是他们达到相关纳税要求后,应依据税法的规定,结合我国国情与相关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会计方法,对其应税行为进行连续、有效、系统、详细地反映和核算,以便纳税人缴纳税费时公正、及时、足额,还能够起到规范纳税人活动的作用。

(三)会计体系不同

纳税会计实务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纳税会计处理

0引言

随着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核算需要遵循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部门以及其它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税法则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赋、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两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与原则,对同一经济事项的认定结果也有所不同。

1新会计准则对发电企业纳税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越多,企业的纳税筹划空间越大。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入确认方法,会计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损益计算和税收水平。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空间进行纳税筹划是实现节税,或递延税款的最佳方法。

作为电力系统的发电企业,有它独有的特殊性,如生产资料相对简单,经营项目比较单一。新准则增加了一些新业务对发电企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有效的规避行业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所带来的利润也成为企业利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构成了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新会计准则除了调整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外,还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新会计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核算范围,将原来应是权益法核算的“属于具有控制”的范围纳入成本法核算范围,从理论上讲这一变化对企业节税是有利的。因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它的具体规定是: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并不做任何账务处理,只有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会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这种核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收益的确认时间上税法和会计核算基本一致,按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依法纳税,从客观上很公平并且容易让企业所接受,不需要纳税调整。二是若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只有在宣告分派,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收益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如果被投资企业账面上保留一部分投资企业暂时未分回的利润,投资企业可以把这一部分已实现收益但未分回的部分作为将来追加的投资或挪作他用继续保留在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上,以此规避或者延缓这部分投资收益应缴纳的所得税。而这在新准则出台以前,是无论如何也规避不了的。因此选择成本法核算无论是规避还是延缓纳税对企业还是较为有利的。

1.2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会计政策调整折旧的核算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分摊的问题,它明显的抵税效果通常将其作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三个因素既: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允许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一调整虽然对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累计折旧额和总税额不会产生影响,但会因每期分摊的折旧额不同而直接影响成本费用、利润水平以及纳税额。例如,如果折旧年限调整,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缩短折旧年限可使折旧费用前移,利润后移,推迟纳税时间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相当于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每一位财务人员都知道,固定资产的金额一般较大,调整任何一项因素都将对每期折旧费用以及利润带来影响,而影响税收意义上的所得。

1.3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之前,从理论上来讲,存货计价使企业调整应税额的有效手段,但是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重要抵税手段不能发挥原来的效果。另外,税法也不允许存货计价方法受市场价格波动而随意改变。

1.4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向国际准则进一步趋同,使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占有的借款资金的响应借款费用可予资本化,不再现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借款费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业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也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负担。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充分了解和利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对会计人员处理好新会计准则和税务的关系的建议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仅对会计人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对企业与税务的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发电企业的一名会计人员,应认真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时刻提醒自己尽可能多的考虑到会计业务对税的影响,增强纳税筹划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理顺新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关系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各种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赞助、捐赠支出,法律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等等,都有其扣除的标准。会计制度规定,上述各项支出均可在有关损益科目中列支,所以税法与会计规范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减少有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

2.2应用谨慎性原则应用谨慎性原则,在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可抵减暂时性差额,从而决定是否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可以用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纳税会计实务 篇7

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 中提出的“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和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 联系我校会计专业已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岗位需求的能力要求”;必须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必须坚持“实践与实际业务的零差异化”。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基础, 加大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 做到“学中做, 做中学, 学做结合”。并根据我国职教研究近年提出的工作过程教学法, 即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涉及学习过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提出企业经营情境下的《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涉税业务置身于仿真的企业经营环境中, 学生通过对企业 (模拟一家企业) 全年涉税业务的了解, 完成真实企业的涉税工作任务, 以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其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企业经营情境下《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框架构建

(一) 教学目标职业化。

《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作为职业课程, 应以学生的职场需求为价值取向, 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 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发展方向。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对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分析, 最终为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熟悉国家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熟悉企业涉税业务, 掌握“开业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日常账务处理———纳税申报和缴纳———注销税务登记”四大学习情境下设置的各项任务, 并能实践操作实施。从而实现将课程教学演变为一个连贯、可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 突出岗位技能训练, 实现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二) 教学理念人性化。

在企业经营情境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依据高职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 由新手到能手的工作过程, 确定各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本课程“1月份和2月份业务”情境的教学为例。1月份, 企业被设定为个体户, 主要是考虑个体户业务简单。教师根据通常情况, 设计了三个任务:个体户开业税务登记、个体户核定税额和个体户报税。到2月份, 企业被假设为有限责任公司, 业务趋于复杂, 教师根据通常情况, 又设计了三个任务:变更税务登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认定、印花税会计处理。这两大情境设计, 完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的转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也体验出企业发展的乐趣,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3月-12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教师课堂讲授了3月份业务, 其他的采用小组工作法进行实验和实训。这一方法, 使学习过程完全与实际业务工作接轨,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分工协调能力及责任感。

(三) 教学内容仿真化。

仿真模拟一家公司, 以其自身发展规律为逻辑主线, 将公司运营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涉税业务 (一个会计年度) 通过课堂仿真化票据、图表等形式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真实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涉税业务。并通过配套的实验和实训案例, 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假设某公司在一年内由个体户迅速壮大为有限责任公司, 各税种纳税申报和缴纳均在12月末。教学内容设计图如上表。

3月-12月, 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中的业务有: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物资;购买、生产和销售应税消费品;进口、销售应税消费品;人力费用支出;土地、房地产和车船使用;结算全年生产经营所得。

这种将公司运营的一个会计年度内产生的经济业务, 细分到纳税会计课程每一税种业务处理中的教学内容安排, 有利于公司涉税实务操作业务与纳税会计课程的成功对接,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系统的涉税业务处理能力。

(四)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工具信息化。

在组织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多样。主要有:工作过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情境教学法等。运用flash、photoshop、firework等软件制作生动、引人入胜的课件, 利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财务软件, 进行电脑记账及网上纳税申报,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 考核方式全面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升平时成绩权重到50%, 考核内容包括考勤、课堂练习、实验与实训中的表现、小组中的作用等。期末考试则改变单一闭卷笔试方式, 采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进行。这些考核方式能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经营情境下《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内容等的全面改革, 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 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还需积极探索与研究, 以找到更切实有效的方法, 将课程改革推向完善。

纳税会计实务 篇8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主要形式, 它们之间既有相通的地方, 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广义的会计制度既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又包括会计法律、法规。由于各国会计环境不同, 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 (如美国和澳大利亚) , 而有些国家 (如法国和改革前的我国) 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会计制度。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一) 规范的目标不同

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而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确认和计量是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记录和报告就不可能。

(二) 适用的范围不同

会计准则适用于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 而会计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即使在美国也未要求股份公司以外的企业严格执行公认会计原则, 我国已经发布的会计准则中, 要求所有企业执行的也是少数。

(三) 规范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不同

由于规范的目标不同, 决定了各自规范的具体内容不同。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定性”的规定, 例如在准则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语言:该项收入 (或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记录到哪个科目, 则由会计人员自己去判断。而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则具体得多。毫无疑问, 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 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强。同时, 从准则和制度规定的内容来看, 准则是对某一类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加以规定, 而制度是对某一类企业或全部企业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规定。

(四)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层次不同

准则和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规范, 前者 (尤其是会计基本准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制约后者。根据会计法律法规权威性和内容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其层次关系作以下划分:会计法是第一层次, 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第二层次, 会计准则是第三层次, 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制定的补充规定或暂行规定是第四层次。

二、准则与制度差异对企业纳税影响例证分析

在利润表的列报方面,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相比, 新准则比原制度做了较大改进。比如, 原制度的利润表要求单独列示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 新准则考虑到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日益多元化, 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很难划分, 因此简化了利润表的单列项目, 直接列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在原企业会计制度中: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而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再区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而统一计算企业的营业利润。当然,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利润表的列报方面的差异不会影响到对企业的纳税分析, 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主营业务利润) 确认, 计量和记录上的差异将会影响对企业的纳税分析。下面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 以揭示二者的差异对企业纳税差异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以下简称收入准则) 规定, 企业以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商品时, 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 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 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未实现融资收益”,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 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 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 企业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 同时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

例:2007年1月1日, A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B公司销售一套大型设备, 合同约定销售价格为3 000万元, 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大型设备成本为2 34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 该大型设备的销售价格为2 400万元。A公司发出商品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注明的增值税额为510万元, 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510万元。

(一) 按照收入准则, A公司的账务处理

利用插值法计算得到对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的实际利率为7.928%, 从而计算每年末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额分别为,

2007年12月31日:190.32万元。

2008年12月31日:157.83万元。

2009年12月31日:122.78万元。

2010年12月31日:84.92万元。

2011年12月31日:44.15万元。

1、2007年1月1日销售实现:

2、2007年末收取货款:

以后各年作与此相同的会计处理。

(二)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 A公司的账务处理

1、2007年1月1日销售商品:

2、2007年至2011年各年末收取货款

(三) 两种处理方法下A公司的纳税差异

1、按照收入准则, A公司在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400万元, 假定A公司适用的消费税率为7%, 则A公司在2007年基于此项业务应当缴纳2 400×7%=168 (万元) 的消费税, 账务处理为: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 A公司在每年年末确认600万元销售收入, 所以其在每年需交纳600×7%=42 (万元) 消费税, 共计210万元, 账务处理为:

2、A公司在新的收入准则核算体系下, 实现税前利润2 400-2 340+190.32-168=82.32 (万元) , 因此A公司在2007年需缴纳82.32×25%=20.58 (万元) 的企业所得税, 以后各年又会由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 使得各年缴纳企业所得税, 分别为:39.46, 30.70, 21.23, 11.04, 共计150万元。

A公司在《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体系下, 每年实现税前利润600-468-42=90 (万元) , 每年缴纳90×25%=22.25 (万元) 的企业所得税 (假定适用的税率相同, 且都为25%) , 共计112.5万元。

3、按照收入准则, 2007年至2011年A公司的税金总额为 (r为货币时间价值的折现率, 下同) :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 2007年至2011年A公司的税金总额为:

根据收入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所计算的A公司税金总额的差异为:

如果该差异为0, 此时计算可得折现率r=8.21%。该折现率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时间价值折现率并不相等 (一般而言, 该折现率不高于6%) , 或参照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的实际利率7.928%, 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说明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纳税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6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篇9

1“纳税实务”课程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纳税实务”毫无疑问是会计专业的课程,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会计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中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税务的核算能力和纳税的申报能力。而且,众所周知,纳税这一环节在一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在显示一个企业运营情况的同时,还体现着它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纳税实务的知识在会计工作岗位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会计工作者都能正确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2“纳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这类专业本就对学生的计算核算能力要求较高,“纳税实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就更加不必多说。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2.1教学内容偏理论化,与高职学生特点不符

我国的经济政策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而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自然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所以我们的“纳税实务”教材就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这样确实保证了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当代的社会发展,但是教材本身却有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就是它的内容偏理论化。我国的税收制度由税法等相关法律确定,也许这也导致了我们的教材内容过于僵硬死板,偏向法律条文和固定公式,这样的编写方式对于高职生来说难免过于晦涩和枯燥。本身就相当烦琐的税收规则在这样简单的罗列堆叠之后,各种公式、概念很容易被已经失去了兴趣的学生混淆,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教学难以到达理想的效果。

2.2教学方式偏传统化,与现代教学理念不和

在社会、经济都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难免会暴露出弊端,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教学改革,希望能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税法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却给我们的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因为面对不断完善、修改的税法制度,我们老师的课堂讲授经常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单纯的讲究知识灌输是绝对没有办法应对这样多变、复杂而又注重实践的知识体系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实际的应用举例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任何的知识都只是苍白无力的印刷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达不到的。

2.3教学过程没有实践性,与纳税实务的教学目的不和

顾名思义,“实务”就是在强调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税收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理论化,但是最终这些知识的去处都是企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上,很明显,这都是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只有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并且实践到税务核算处理中,这才算是真正学好了这门课,才算是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整堂课都是教师们在长篇大论地进行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从头到尾都很少会出现实例,就更不用提学生自主地分析应用了。这样的教学虽然是保证了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但是对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没有实际的核算练习等锻炼,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将会成为他们最薄弱的地方。

3“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简析

针对以上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正,最终确定出以下几种改革策略,希望能借此来改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3.1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其针对性和实践性

像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纳税知识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一开始的课程设计上我们就应该保证它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对具体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生源(部分来源于中职生,部分来源于普高生)的受教育层次,设计由低到高的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完成分阶段训练;最后通过差异训练,“按需施教”“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出各类型企业所需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即从基础训练上升到专项训练,再整合进行综合训练,为了职业迁移,递增进行专业拓展训练,并构建教学内容。

3.2改进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四大模块:由基础职业基本能力,设计基础能力模块;围绕本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岗位技能的技术工作,设计专项技术模块;围绕提升综合职业素养,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围绕会计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工作迁移、职业扩展岗位的提升设计拓展模块。同时,注意生源差异与个性差异,采用情景式教学单元。

3.3改进教学手段,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利用的是手中的教材和单一的案例分析,很难满足学生们对于实践训练的要求。新的教学手段,以本岗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需求为导向,来设计课程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根据纳税实务课程设计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遵循会计工作过程体系,按照纳税岗位要求,依据纳税流程,运用纳税实训软件,构建教学模块;针对具体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情景,以实际办税工作业务为具体“任务工单”,搭建教学单元,设计具体训练任务;以具体训练任务为驱动,以典型真实的纳税实例进行有效整合,并提供职业工具来确定课程素材,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在做中教,在学中做。同时,创建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导的立体化工作过程与工作情景的场景过程课堂教学。

3.4改进考核机制,做好学习成果的考察工作

以往的考核机制不过是纸质答题,这样的考核难免会有失偏颇,对于一门要求实践性的课程来说,纯理论的考核是不能够做到考查知识完善程度的。还需要增加一种实践考核方式,以完成任务的参与过程与完成结果(申报表、缴税凭证、报告等)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指标。并且进行应用实践与市场反馈,从而修正课程改革,深化课程内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4结论

“纳税实务”是一本为会计岗位服务的课程,而会计工作又是为企业和社会而服务,所以,我们在进行一切教学改革的时候都要重视起这一门课程的实用性。在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型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和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

摘要:《纳税实务》是一本根据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并结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教育中,“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问题的根源,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想办法编写更为合适的教材,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考核机制,将“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得更彻底。

关键词:纳税实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任伟峰,张勇.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商业会计,2013(1):122-123.

[2]何颜,冯之坦.纳税实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贸实践,2015(13):276-277.

纳税会计实务 篇10

一、《纳税会计实务》与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

《纳税会计实务》是由财政学、税收学和财务会计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应用性专业学科, 它将企业会计中的纳税问题和企业纳税活动中的会计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 融财税法规、会计法规和会计核算原理于一体, 阐述了包括纳税会计的概念、原则、对象、职能等内容在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 以税法为准绳,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 系统全面并突出实务的介绍了我国现行税制下的各税种的形成、基本要素、计算原理及账务处理方法。

《纳税会计实务》是一门实务性和系统性均非常强的课程。既吸收了税法的理论, 又必须具备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 同时又要具有和企业的实际操作保持一致的应用方法。所以本课程的教学要将实务与系统理论并重。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备课, 综合介绍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注意案例教学贯穿本课程的始末, 用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用典型的案例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授课时注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社会环境和实际问题, 从而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一) 案例教学法能满足课程实务性的需要

《纳税会计实务》具有很强的实务性, 而引入案例教学法, 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 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 从中获取专业理论知识,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求知欲与各方面潜能得到激发, 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企业涉税案例情节为线索, 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 充当其中的“角色”, 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 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 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分析、主动思考的过程。实践证明, 这种实用、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 在讲授消费税会计时运用贵州茅台酒集团为案例, 学生运用所学消费税理论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对该集团消费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问题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教学效果良好。

(二) 案例教学法满足课程系统性的需要

《纳税会计实务》以我国现行的税种为线索, 阐述税务会计基本理论、流转税会计、所得税会计、其他税会计等, 在内容上充分体现系统性的特点。另外, 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涉及多种税种。而教学过程中利用综合案例, 可以将课程设计的各种税种的计算和会计处理涵概, 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和将知识迁移到实际企业当中的能力。

(三)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与税务机关沟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还能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这可以提高学生今后处理涉税业务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纳税会计实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一) 案例的准备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 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学生的知识储备,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生动具体、贴近生活, 既能反映实质问题, 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又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的设计应将税法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贯穿其中。案例一旦选中, 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 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 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⒈ 明确案例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 并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只是负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引导讨论方向,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导演的身份, 在学生出现偏差时能及时纠正, 如果学生有较好的表现,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

⒉ 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案例讨论一般要分小组进行, 讨论结束后,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负责组织与引导。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 让学生对案例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若与学生观点不一致, 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 应进一步引导,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 自觉加以修正。教师要指导学生, 让其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 阐述自己的看法, 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 而不拘泥于常规的评价结论。《纳税会计实务》案例教学应是开放式教学, 同一个涉税案例, 分析的思路、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这就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⒊ 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教师总结的重点应该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 需要深入思考之处, 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案例的标准答案不是总结的重心, 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另外, 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 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 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 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实践性, 并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客观性。

⒋ 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 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 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 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 学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经过这一阶段, 学生可实现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 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三、《纳税会计实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案例库的构建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与选择的案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方便案例教学, 教师应积累一些典型案例, 形成案例库, 以方便教学需要。但是, 案例库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 由于税法和会计处理方法会随着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案例一定要及时更新, 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⒉ 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 教师应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 这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纳税会计实务》教学中, 利用讲授法, 让学生掌握税法和会计处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 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⒊ 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 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 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 在必要时, 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 不进行判断, 没有导向性, 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⒋ 注意案例的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课堂讨论情况, 布置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 也可让学生自行选取案例进行延伸讨论, 使学生可独立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另外, 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 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税法知识和财会会计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案例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纳税会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处理涉税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春秋.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 2010, (11) (下) .

[2].朱靖.本科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 2010, (12) .

上一篇:心理康复中的心理学下一篇:注重中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