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环境会计

2024-06-04

纳税环境会计(精选八篇)

纳税环境会计 篇1

1 常见偷漏税收的现象

1.1 提供的发票不规范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 有的单位和纳税人在办理业务过程中, 通过提供不合法、不规范的发票来达到偷税、漏税之目的, 这类现象较为普遍, 治理难度大,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1.1 发票大头小尾。纳税人在开具发票时, 采取非法手段, 一式几联的发票不同时填开, 将发票开成大头小尾, 以逃避税收。

1.1.2 大量使用白纸据。纳税人在交易时不提供正规发票, 而是用白纸据代替。

1.1.3 用工程材料发票替代工程专用发票。

单位在搞基本建设时, 对于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建筑工程不提供专用发票, 而是用工程中所用的工程材料发票代替, 逃避建筑工程应交纳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1.1.4 从事个体出租汽车业务的纳税人, 用交通工具燃料费发

票、修理费发票、公共汽车客票代替出租汽车发票提供给客户, 偷漏出租汽车应缴纳的营业税。

1.1.5 汽车修理厂用非专用发票提供给客户。

汽车修理厂用商业零售发票开“汽车配件”或者用本单位购汽车配件的发票提供给修汽车客户, 代替汽车修理专用发票, 逃避增值税。

1.1.6 用购货发票代销货发票。

在业务中发现有的纳税人不开发票给客户, 把自己的进货发票提供给客户作为销货发票, 以达到偷漏税收之目的。

1.1.7 假发票。

随着印刷水平的提高, 发票的造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工作中, 发现有些发票的真伪辨认难度很大, 假发票的泛滥给国家税收带来巨大的损失。假发票的类型有:手工开的旅店、建筑安装、广告、汽车维修、出租汽车、工商业零售假发票;定额的小发票、刮奖发票等。目前, 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定额发票假冒严重。

1.2 故意模糊课税对象, 混淆征税范围

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课税对象体现着各种税的征税范围, 其他要素的内容一般都是以课税对象为基础确定的。如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文件的打印, 应该属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 税率为5%, 另外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和城建税。在工作中发现, 有的打印社向有关单位提供的文件打印发票为印刷业发票, 而印刷业属于加工业, 应征收增值税, 适用征收率为3%。这样, 差额部分的税收在无形中就流失了。又如, 单位建设园林工程, 包括土建和绿化部分, 纳税人开具发票时, 费用项目按绿化开发票, 按规定, 绿化与苗木是免税项目。这样, 建设园林的土建及装饰部分税收就流失了。

1.3 不设置账薄或设置账簿不规范

纳税人在经济业务中, 故意不设置账薄, 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薄、记账凭证,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少列收入, 这些现象都是为偷漏税收留下方便之门。

1.4 隐瞒个人收入, 逃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个人取得应税所得。有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将一些经常所得分次、分开不在一张表上列示领取, 导致不够征收起点以回避征税;有些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将房租收入、分红收入、各种名目的奖金、津贴隐瞒, 以逃避所得税的征收。

1.5 注册商贸企业, 套购税务发票

有的不法工商户先注册小型商贸企业, 再办理税务登记以套取发票, 在自身无任何经济业务和经营行为的情况下, 将发票虚开出去, 骗取国家税收, 中饱私囊。如果套取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 虚开后公司和职员迅速逃走, 这样后果更加严重。

1.6 虚假申报、隐瞒收入

纳税人在每月的纳税申报时, 故意少报、漏报收入, 达到偷漏税款的目的。

1.7 骗取出口退税

纳税人接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与虚开发票企业虚构购销业务、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及外贸合同、虚构外商等一系列做假活动骗取国家税款。

1.8 钻政策空子, 骗取减免税待遇

减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与照顾措施。如:对于下岗职工开的餐饮业执行减免税, 本是一种照顾纳税人的特定困难而临时批准的, 而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的人, 在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措施后, 照样享受减免税待遇。

1.9 销售不动产

纳税人销售房产, 不按规定出具税务部门的正规发票, 以逃避营业税的征收。

1.1 0 单位出租房屋不提供正规发票, 逃避房屋营业税

有的单位将房屋对外出租, 不提供税务部门开具的税收专用发票, 偷漏了税款, 房租收入不入单位账户, 成为小金库, 形成滋生腐败行为的土壤。

2 发挥平台作用, 增强税收环境治理力度

上述这些偷漏税行为, 如不及时治理, 将对税法的执行、纳税环境的治理、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税收的征收产生不良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取消单位的会计岗位, 由会计中心为各单位集中核算。增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税务知识, 强化纳税意识, 培养会计中心工作人员反偷税漏税的能力, 对于纳税环境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加强业务培训, 增强会计中心工作人员反偷税漏税的能力

工作中, 大多数会计人员对纳税知识的获取、税法新法规的了解都是通过报刊杂志等间接渠道得来的,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准确。税务部门可以与财政部门协调配合, 为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包括发票种类、发票有效期、真假发票鉴别要点、发票的改版、防伪标志等, 使其了解基本纳税知识和最新的税收征收政策, 提高识别偷税漏税行为和假发票的能力, 以便在工作中为增加地方财源更好地服务。

2.2 强化发票审核功能, 为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提供服务

审核原始发票是会计核算中心一项基础性、广泛性工作。在工作中要严格把关, 对偷税漏税行为及时制止, 对于单位应纳税而未纳税的发票坚决拒收, 督促其补交税款后再履行报帐手续, 对于假发票和不规范的发票应予退回, 案情重大的要及时举报。税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企业的帐务进行抽查, 督促企业开具正规发票, 规范地进行账务处理, 及时缴纳税款。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和税法知识的宣传, 增强其纳税意识。对会计中心在发票审核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对偷漏税的纳税人进行严惩, 对于涉税案件该移送司法机关的, 应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以对偷漏税现象进行必要的震慑。

2.3 建立良好的财税合作关系,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浅议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2

从表面上理解,税务会计指的是关于税务方面的会计,该职业的人员主要施工从事税收方面的工作,并且包含了纳税人和相关国家税务机关这两方面的税收活动内容。如果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此时的税务会计称可以称为纳税会计;如果站在征税人角度,税务会计称为税收会计。因此,我们可以将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概况为税务会计,并将其列入到税务会计之列。

作为国家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税收会计,它主要是为了反映出相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所得税、公司入库和提退的税务情况,是属于国家政府会计范畴的一门专业会计。而纳税会计,指的是根据税收法规定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企业与个人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会计学的相关理论方法,采用货币形式来进行计价,将纳税人与企业的税务情况连续、系统、详细地统计出来,进而作为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的依。此外,与税收会计的执行情况不一样,纳税会计还有直接受税法制约的特点,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其中,税务会计则是采用专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税务资金例如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同,都处于同一时期,因为存在税收的情况,就会有核算应征税款的税收会计和计算应纳税款的税务会计出现。同时,他们之间必须通过税法来衔接在一起,并受税法的约束,这就要求税务会计通过定期地监督纳税人自身必须依法纳税,并守法行事;而税收会计则主要是监督纳税人缴纳税金必须及时、足额、守法。由此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从文字表面上看来,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差别不大,但是,细究其内涵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非简单的概念差别。然而,目前我国不少人都将其混为一体,不能对其进行区别,这将不利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会计改革的实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会计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区别:

1、会计目标不同

会计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往往是由会计的主体决定的,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其工作目标是不相同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企业和相关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对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提高税收的透明度,查补偷漏税行为,防止出现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因此,此过程可以通过税收会计来对其进行核算, 形成税务系统内部的相互约束机制,并确保企业与个人的税收行为依法进行,为我国会计行业最终走上正规化、法制化道路提供先决条件。对于税务会计,其主要是对纳税人进行计税,记录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有关纳税人税务活动的信息,确保纳税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因此,相关纳税人要符合管理当局的基本要求,根据纳税人的情况进行税务筹划活动,减少纳税资金的有效途径, 寻求经济纳税,以实现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的,此外,相关纳税人还要满足税收机关的需要,保证及时、足额地缴纳税金,提高企业税务系统的运作效率。

2、会计主体不同

经分析可知,税收会计的主体是国家税务机关,他们的职能是直接负责组织税金征收与人库情况,避免税金的来源途径单一化。该会计主体包括从基层税务所到国家税务总局等的各级税务机关。但是,有些特殊的税务机关并不列入到税收会计主体,必须将其区别开来,而不能混为一谈,只有那些直接组织税款征收并与国家金库发生业务关系的税务机关才是税收会计的主体,也就是会计主体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区别。与税收会计的主体不同,税务会计的.主体主要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涉及到法人和自然人。也就是他们达到相关纳税要求后,应依据税法的规定,结合我国国情与相关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会计方法,对其应税行为进行连续、有效、系统、详细地反映和核算,以便纳税人缴纳税费时公正、及时、足额,还能够起到规范纳税人活动的作用。

(三)会计体系不同

浅谈纳税环境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 篇3

一、税收法规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当今世界有两种会计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会计与税法合一模式, 即在应纳税额的计算口径上税法与会计核算的规定保持一致;另一种模式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会计与税法分离模式, 即在应纳税额的计算口径上税法规定与会计处理不一致。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 企业经营行为日益多样化, 会计与税法的离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会计核算有其自身的规律, 它不可能, 也不应该与税法规定完全一致。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而税法是为了实现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而制定的。两者出发点不同、服务主体不同, 欲达目的不同, 所以会计与税法的具体规定不可能统一。国家征税是依据税法规定确定应纳税额, 但是确定应纳税额又必须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 并对会计信息进行适当调整。所以税收制度与财务会计是对立统一的, 只有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好加以协调。

目前, 我国税法的立法层次不高, 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发布实施以外, 其他税种都是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为基础实施的, 每一年由税收征管部门下发大量文件对税法、实施细则及暂行条例进行补充和调整。我国税收法规体系是以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税务文件为主组成的, 由于其权威性不高、政出一门、权力与义务存在着较大不对等性, 而不能得到广大纳税人的充分理解和拥护, 必然对税法的贯彻执行有着较大影响。

笔者认为当前很有必要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基础上, 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一) 提高税法的立法层次, 立法、执法相对分离

税收立法要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 而不能偏重于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的考量。税收立法要更加注重增强税收对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力求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 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变化而调整, 特别是要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因素的影响

WTO涉及税收方面的规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要求、国民待遇要求、反补贴要求、统一性要求、透明度要求等, 在这方面, 中国目前的税收制度还存在许多不符合或不适应的地方, 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在国民待遇、统一性、透明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 调整税制, 全面减税, 总体思路中要体现“低税率”

“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是税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体现“藏富于民”的思想。如果中国违背世界税制改革的潮流, 不对税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不对税负进行相应的调整, 势必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从2003下半年出口退税改革开始, 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改革出口退税, 改进个人所得税, 完善消费税,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等七大内容的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

二、税收征管体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目前, 由于征管方法、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原因, 我国税收征管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税收征收成本居高不下、税源、税款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活动、业务流程不规范是我国企业的一大通病, 直接导致了决策随意, 管理失控, 企业风险加大, 最终必然反映到会计实务上来。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税收征管不规范。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良好纳税的保证。各国税法都规定, 纳税人必须依法设置账簿, 进行会计核算,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而现实中,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审查, 而不进行实质上的分析。税法规定如果企业会计资料不能满足真实可靠要求, 税务机关有权核定企业的应纳税额。而许多企业会计资料最基本的客观性、真实性在税务机关却往往得不到认可。税务机关往往将核定征收这一方式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把暂态作为常态, 而不是积极督促纳税人依法进行核算, 正如我们国家的“暂行条列”可以暂行十几年一样。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对纳税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它意味着企业的行为不值得信赖, 如果不规范核算的获益远远大于规范核算时, 纳税人显然不会再去劳神费力地去规范核算了。

国、地税分家的最初设想在于分清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征管, 在划分收入财权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但这并不利于对纳税人的管理。按照税法设计企业所缴纳的各个税种及附加都是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 人为把它们分开, 国、地税部门执行政策的不统一、信息不交流, 不仅损害国家税法的严肃性, 而且不利于维护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

我国税法的普及性偏低, 纳税人难以从大众传媒中获知税法的全貌和调整情况, 缺乏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 最新税法解释和文件精神不能及时传达到纳税人。税务部门人员, 特别是面对广大纳税人的一线人员往往素质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不能及时、准确的解答纳税人的问题, 更有个别税务人员吃、拿、卡、要,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纳税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税务检查随意性过强, 无统一科学的账务检查程序和工作底稿留档备查。在检查过程中, 究竟查些什么内容, 往往由检查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 无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税务检查随意性过强, 执行政策力度不一致, 不仅使税务人员执法权有了寻租的空间, 往往使纳税人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存在给企业会计实务造成不利影响, 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用收费、基金、罚款、摊派、赞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而其主要征集方式是通过各级税务部门代征代缴。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存在着大量的收费、基金等非税收入, 在政府全部公共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都具有重大影响。企业是承担各种费用的主要对象, 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发展, 企业用于购买各种服务的成本支出必然不断增长,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在服务与货币交换中, 如果遵循的是自愿和等价原则, 企业自然会根据成本———效益分析, 选择最佳服务与价格组合, 从而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 现行收费却远远超越了正常交易的范围, 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 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 但税务部门却不允许这些费用在税前列支, 使企业在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费用同时, 还要为此缴获纳所得费费用, 使企业不堪重负, 效益受损。生产经营者的交费负担不仅超过了其纳税负担, 而且由于这些收费大都硬性摊派、强制征缴, 而不管企业是否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 无奈之余, 生产者或是面临亏损, 或是采取转嫁负担和以费挤税的方法以减少费用的影响, 人为地恶化了税收环境。

对一个国家, 一个政府而言, 维护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远比积极地去干预经济运行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的会计信息客观、真实与否取决于企业的经济业务, 而企业的经济业务规范与否则取决于社会环境, 而社会环境管理的好坏政府部门责任重大。对企业征纳税管理不仅要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更要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只有良好的纳税环境, 才能有规范的企业行为, 才能使会计实务不再处两难之中, 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社会更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中林.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1980 (1) .

[2]李金荣.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与协调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07) .

[3]刘荣.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7.

电商纳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篇4

关键词:电商纳税,税务会计差异,会计处理

一、引言

互联网虚拟商业行为改变了传统实体企业的交易方式, 通过网络等电子手段进行各种交易活动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B2B交易额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32.4%,是网络市场的主要推动力。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1.08万亿元,同比增长43.9%,在社会零售品总额中占18.5%。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易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商纳税的规范性问题。目前,由于对电子商务尚未制定税收征管法律,因此课税对象难以确定,税基难以可靠计量,税种税率难以定夺,电商纳税需要国家立法促进行业规范。而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式是规范其纳税的基础,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电商纳税会计处理的有效方法。

二、电商纳税与一般实体企业纳税会计处理的差异

(一)核算主体的差异

电子商务主要有B2B、B2C、C2C三大模式, 其中,对C2C模式是否征税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这个关注点就是会计核算主体的确认问题。

一般实体企业在成立时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在实际经营业务发生时凭发票进行纳税申报并实际缴税, 其会计核算主体为法人主体。

B2B、B2C模式下的卖家B为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这些卖家本身就是一个实体企业,只是借助了网络这个新型的销售渠道, 且企业在成立时同样具有完备的工商、税务登记,因此,尽管目前缺乏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法对电商企业的纳税问题进行规范, 电商企业已按现行税法足额纳税, 这两种模式下的卖家就是电子商务的税务会计核算主体。

C2C模式下的卖家C为个体经营者 , 以淘宝为典型代表,由于大多数是没有在工商局进行注册的个体散户,因此征税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并且存在绝大多数小网店利润空间本身很小、无法区分交易物品是个人物品还是二手物品等诸多问题。对该部分商家征税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到底属不属于电商税务会计核算主体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对于实质为B店却挂着C店的头衔经营的电商企业,同样是电商税务会计核算的主体。

(二)核算基础的差异

一般实体企业的交易凭证为纸质发票, 税务会计以实体企业实际存在的有形纸质凭证、账簿、报表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有理有据。但电商交易在网络这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下采用无纸化方式进行, 交易双方的购销合同和作为销售凭证的票据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在,该类数字信息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凭证、账簿、报表。电子凭证的生成、存储、传递、签字确认、修改等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区 别于一般实体企业的纸质凭证,虽便于存储、传递和取用, 但同时容易被无痕迹修改而无法成为有效纳税凭据。电子发票的合法地位得到确认使其成为电商纳税的会计核算基础,但其无形性、不稳定性、易改动性使电子商务会计核算失去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同时直接加大了对电商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的难度。

(三)核算内容的差异

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企业的税务资金运动,主要对象是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费用、应税所得、税款的缴纳和减免。电商企业和一般实体企业在税款缴纳和减免方面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税收政策的差异,这不是本文分析和讨论的重点。

营业收入、经营成本的确认时点直接影响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一般实体企业在发货或收款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纳税义务在发货或收款时发生。而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与传统交易不同,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买家确认收货,卖家收到货款或取得确切的收款凭证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确认收货时。

应税所得的界定直接影响税种的应用和税负的大小, 一般实体企业的业务多为现行税制内的常规业务, 确认为何种所得以及按何种税率征税均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异议较少。而电子商务大量税源尚缺乏明文规定,最为突出的就是无形的数字化商品交易性质的界定,确认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还是提供特许权使用费直接影响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应纳所得额大小。

三、电商纳税的会计处理方式

电商企业应纳税额的核算过程中,增值税销项税、从价定率的消费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都以企业的收入为基础, 企业所得税以企业所得为计税依据, 但收入是影响企业所得的关键因素。电商企业的收入来源于销售商品收入、服务费收入、广告收入,其中销售商品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可见, 对电商企业征税会计处理的探讨可从销售收入的确定入手。由于现行会计准则缺乏对电商企业收入确定的规定,且电商企业交易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产生了何时确认收入以及如何确认收入的问题。

(一)收入的确认时点

不同的交易付款方式下,收入的确认时点不同,以下分析选取最常见的三种付款方式。

1.货到付款。买家提交订单后卖家发货 ,买家确认收货后付款给快递公司,由快递公司将货款打到卖家的账上,和传统实体的验货付款类似。应在买家收货付款,且快递公司办妥汇款手续时确认收入。

2.付款发货。买家提交订单时在线支付货款给卖家 ,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表示交易完成,应在买家确认收货时确认收入。

3.第三方交易平台作担保。对于电商企业来说 ,销售商品的过程可细分为4个过程。第一步,买方提交订单,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平台;第二步,卖方发货;第三步,买方收货并确认,第三方支付平台打款给卖方;第四步,双方互评,交易完成。该种付款方式是电子商务主要的方式,也是我们分析和讨论的重点。因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电商企业收入的确认时点有待探讨。在这四个步骤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第二步还是第三步确认收入。

在买方提交订单卖方发出货物时确认收入的理由在于,第三方平台能够提供合格的信用担保,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拖欠货款无法收回货款的情况, 在买方确认收货或足够长的时间后系统自动打款即能收到货款, 因此电商企业一旦发出货物收到物流公司返还的快递单号, 就能表示已丧失了与货物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经营权和有效控制权, 且收入成本都能有效的计量,可以实现对收入的确认。但不合理的原因在于物流途中货物有可能遭受毁损, 且电商销售往往附带着7天无理由退换的销售条件, 由此存在买方收货时因质量问题甚至主观上不满意要求退货的可能性, 这种销售退货率比一般实体企业要高很多,一旦确认收入,面对购销纠纷是否沿用传统实体企业销售退回的处理办法,也是现行会计准则的空白区。更为谨慎更为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在买方确认收货、卖方收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时确认收入, 现金收讫后真正实现了主要风险与报酬在所有权上的转移,收入成本能可靠的计量,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因此,电商企业在第三步货款进账时确认收入。并且前面的讨论中并没有考虑因拒收需重新发货、被拒收并取 消交易等退换货情况,加入后势必更加复杂。

(二)收入的会计处理

不同的交易模式下会计处理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一讨论。

1.货到付款交易方式下 ,买家提交订单时 ,不需要做会计处理;卖家发货时,无论交易最终是否成功,先将货物成本记入“发出商品”账户,支付给快递公司的运费记入“销售费用”;买家确认收货支付货款时,卖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会计处理如下:

(1)发货时,作发出商品处理 ,暂不确认收入。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借:销售费用

贷:库存现金(应付账款)

(2)确认收货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

2.付款发货交易方式下,买家提交订单时,不需要做会计处理;收到在线支付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卖家发货,同货到付款下的处理;买家确认收货时,卖家将预收款项确认收入结转成本。会计处理如下(发货处理同上,在此省略):

(1)收到在线支付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

(2)确认收货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

3. 第三方交易平台作担保的交易方式下 , 买家提交订单,付款到第三方交易平台,不作会计处理;卖家发货,同上面两种情形的处理; 买家确认收货, 卖家确认收货结转成本,值得探讨的是将收到的款项记入何种账户。

一般实体企业将款项计入“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但电商企业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作为中介信用担保, 而第三方交易平台是与银行合作的公司,并非金融机构,暂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货款显然不适合记入“银行存款”账户。且电商企业不会出现交易成功但拖欠货款甚至不能收回的情 况, 因为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存在就是为了规避卖方付款后无法收到货物的风险及卖方发货后无法收到客户货款的风险,由此看来,没有必要继续设置“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笔者认为最为合理的处理是计入“其他货币资金———在线支付款”,这样既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又符合业务事实。电商企业可参照以下过程进行会计处理:

(1)发货时,作发出商品处理 ,暂不确认收入。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借:销售费用

贷:库存现金(应付账款)

(2)收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划拨货款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其他货币资金———在线支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

四、结论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实体企业的商业模式, 借助于电子渠道进行销售的电商企业同一般实体企业负有同样的纳税义务, 但电商纳税的会计处理在税务会计核算主体、税务会计核算基础、税务会计核算内容等方面和一般实体企业皆有所不同。本文分析了 在货到付款、付款发货、第三方交易平台作担保三种最常见付款方式下收入的确认时点问题, 并由浅入深的探讨了确认收入的账务处理流程,提出开设“其他货币资金———在线支付款”账户确认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到货款。

纳税环境会计 篇5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主要形式, 它们之间既有相通的地方, 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广义的会计制度既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又包括会计法律、法规。由于各国会计环境不同, 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 (如美国和澳大利亚) , 而有些国家 (如法国和改革前的我国) 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会计制度。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一) 规范的目标不同

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而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确认和计量是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记录和报告就不可能。

(二) 适用的范围不同

会计准则适用于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 而会计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即使在美国也未要求股份公司以外的企业严格执行公认会计原则, 我国已经发布的会计准则中, 要求所有企业执行的也是少数。

(三) 规范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不同

由于规范的目标不同, 决定了各自规范的具体内容不同。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定性”的规定, 例如在准则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语言:该项收入 (或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记录到哪个科目, 则由会计人员自己去判断。而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则具体得多。毫无疑问, 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 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强。同时, 从准则和制度规定的内容来看, 准则是对某一类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加以规定, 而制度是对某一类企业或全部企业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规定。

(四)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层次不同

准则和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规范, 前者 (尤其是会计基本准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制约后者。根据会计法律法规权威性和内容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其层次关系作以下划分:会计法是第一层次, 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第二层次, 会计准则是第三层次, 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制定的补充规定或暂行规定是第四层次。

二、准则与制度差异对企业纳税影响例证分析

在利润表的列报方面,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相比, 新准则比原制度做了较大改进。比如, 原制度的利润表要求单独列示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 新准则考虑到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日益多元化, 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很难划分, 因此简化了利润表的单列项目, 直接列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在原企业会计制度中: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而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再区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而统一计算企业的营业利润。当然,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利润表的列报方面的差异不会影响到对企业的纳税分析, 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主营业务利润) 确认, 计量和记录上的差异将会影响对企业的纳税分析。下面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 以揭示二者的差异对企业纳税差异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以下简称收入准则) 规定, 企业以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商品时, 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 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 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未实现融资收益”,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 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 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 企业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 同时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

例:2007年1月1日, A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B公司销售一套大型设备, 合同约定销售价格为3 000万元, 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大型设备成本为2 34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 该大型设备的销售价格为2 400万元。A公司发出商品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注明的增值税额为510万元, 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510万元。

(一) 按照收入准则, A公司的账务处理

利用插值法计算得到对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的实际利率为7.928%, 从而计算每年末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额分别为,

2007年12月31日:190.32万元。

2008年12月31日:157.83万元。

2009年12月31日:122.78万元。

2010年12月31日:84.92万元。

2011年12月31日:44.15万元。

1、2007年1月1日销售实现:

2、2007年末收取货款:

以后各年作与此相同的会计处理。

(二)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 A公司的账务处理

1、2007年1月1日销售商品:

2、2007年至2011年各年末收取货款

(三) 两种处理方法下A公司的纳税差异

1、按照收入准则, A公司在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400万元, 假定A公司适用的消费税率为7%, 则A公司在2007年基于此项业务应当缴纳2 400×7%=168 (万元) 的消费税, 账务处理为: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 A公司在每年年末确认600万元销售收入, 所以其在每年需交纳600×7%=42 (万元) 消费税, 共计210万元, 账务处理为:

2、A公司在新的收入准则核算体系下, 实现税前利润2 400-2 340+190.32-168=82.32 (万元) , 因此A公司在2007年需缴纳82.32×25%=20.58 (万元) 的企业所得税, 以后各年又会由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 使得各年缴纳企业所得税, 分别为:39.46, 30.70, 21.23, 11.04, 共计150万元。

A公司在《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体系下, 每年实现税前利润600-468-42=90 (万元) , 每年缴纳90×25%=22.25 (万元) 的企业所得税 (假定适用的税率相同, 且都为25%) , 共计112.5万元。

3、按照收入准则, 2007年至2011年A公司的税金总额为 (r为货币时间价值的折现率, 下同) :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 2007年至2011年A公司的税金总额为:

根据收入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所计算的A公司税金总额的差异为:

如果该差异为0, 此时计算可得折现率r=8.21%。该折现率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时间价值折现率并不相等 (一般而言, 该折现率不高于6%) , 或参照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的实际利率7.928%, 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说明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纳税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6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篇6

现行会计规范对于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尚未明确规定。考虑到实务操作中年度终了之后的调整比日常调整更为常见,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类型的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一、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会计处理的理论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明确规定:“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企业本年度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事项, 以及本年度发现的重要前期差错更正涉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事项。而在实务中, 我国企业一般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 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并汇算清缴。因此, 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因产生了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而应予以补交的企业所得税及消费税、营业税等属于涉及上年度损益调整的事项, 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同理, 因税务机关在年度终了之后对企业进行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查调整而产生的应补交消费税、营业税及所得税亦属于涉及上年度损益调整的事项, 同样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然而, 关于特别纳税调整中涉及的应补增值税的会计处理问题就要复杂得多, 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这样的增值税调整是否涉及上年度损益的调整, 能不能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二是由此而补交的增值税实际上属于补交以前年度的增值税, 该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对于第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 作为价外税, 尽管对增值税的日常会计核算并不涉及企业的损益, 但是, 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中的增值税调整与企业上年度的损益息息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具体如下:一方面, 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 企业因销售产品而计提应交纳的增值税时, 一般是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而企业计提由于在关联方交易中转让定价偏离正常价格而应补交的增值税时, 根本不可能收到关联企业补交的货款, 因此, 不能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照企业日常的会计处理方法, 似乎可以借记“应收账款”科目, 但是, 这笔应收账款既缺乏记账的相关凭证, 又不可能得到对方企业的承认, 因而注定要成为坏账, 最终必然会减少企业的损益。另外, 由于企业应补交的增值税是上年度的关联方交易引起的, 因此, 被减少的损益应该是企业上年度的损益而不是实施纳税调整年度的损益。如此一来, 企业计提因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应补交的增值税, 就属于核算企业本年度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事项, 故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另一方面, 企业计提因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而应补交的增值税, 将导致企业负债的增加。由于企业计提应补交的增值税并不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 因此, 最终结果只能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相应减少。而所有者权益的相应减少证明企业计提应补交的增值税涉及了企业上年度的损益调整, 因此, 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对于第二个问题, 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会计》明确指出:为了分别反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欠交增值税款和待抵扣增值税的情况, 确保企业及时足额上交增值税, 避免出现企业用以前月份欠交增值税抵扣以后月份未抵扣的增值税的情况, 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 核算企业月度终了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入的当月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同时, 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设置“转出未交增值税”和“转出多交增值税”专栏。月度终了, 企业计算出当月应交未交的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未交增值税) ”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当月缴纳以前各期未交的增值税, 应通过“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核算。

笔者认为, 企业在年度终了后计提因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而应补交的增值税, 属于“反映一般纳税人欠交增值税税款的情况”, 因此, 应在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后, 将计提的增值税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出, 即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未交增值税) ”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另外, 企业补交因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应补交的增值税属于“当月缴纳以前各期未交的增值税”, 因此, 应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的案例分析

例:ABC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税务机关实施转让定价纳税调查调整, 2007年为ABC公司被调整的最后年度, 在跟踪管理期的第三年即2010年3月10日, 税务机关又发现该公司2009年存在转让定价异常等情况, 税务机关与ABC公司沟通后, 要求ABC公司自行调整。ABC公司经过自我调查, 调增应纳税收入500万元 (其中, 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300万元, 营业税应税劳务收入200万元;假设不用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 调增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490万元。ABC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增值税税率为17%, 营业税税率为5%。

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 账务调整。

(1) 调整应补交增值税。2010年4月20日计提应补交的增值税: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1;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51。2010年4月21日将计提的增值税转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未交增值税) 51;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51。2010年4月25日实际补交增值税: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51;贷:银行存款51。 (2) 调整应补交营业税。2010年4月20日计提应补交营业税: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0。2010年4月25日实际补交营业税: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0;贷:银行存款10。 (3) 调整应补交所得税。2010年4月20日计提应补交所得税: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2.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2.5。2010年4月25日实际补交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2.5;贷:银行存款122.5。 (4) 2010年4月30日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3.5;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3.5。 (5) 调整利润分配有关项目, 2010年4月30日冲销多提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18.35;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8.35。2010年4月30日结转“利润分配”科目: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8.35;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35。

2. 财务报表调整。

(1)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调增“应交税费”年初数183.5万元;调减“盈余公积”年初数18.35万元;调减“未分配利润”年初数165.15万元。 (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的调整:将“上年年末余额”行对应于“上年金额”栏中的盈余公积调减18.35万元, 未分配利润调减165.15万元, 所有者权益合计调减183.5万元。

参考文献

强化会计职能实现企业纳税筹划 篇7

一、正确理解税务筹划的概念

税务筹划总体分为“环境利用型税务筹划”和“结构利用型税务筹划”,是指企业对客观低税环境的利用,即企业在现有组织结构和经营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投融资方式、成本核算方法、收入归属期限的选择和控制等来实现减轻税负、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广义扩展为企业通过运用兼并等方式,扩充其组织结构,充分利用税法对企业结构重组的有关税收优惠措施,以达到减轻税负、增加营运资金的目的。其具有合法性、筹划性、专业性、目的性、筹划过程的多维性等特点。

二、企业纳税筹划的可行性

1. 国家现行税制为企业纳税提供了筹划空间。

(1)国家制定有不同的税收规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税制除了组织稳定的财政收入职能外,还具有宏观调控等效应,就是利用税收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实现资源间的有效配置。因此国家对于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的经营者或经营项目采用不同税率,制定了不同的税收规定和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国家现行的增值税制度,税率有17%、13%。征税政策既有先征后退或即征即退等激励性政策,也有高消费税、高关税等限制性政策、照顾性和维权性政策,这就造成企业间生产或销售同一产品而负担的增值税税负就有可能不同。再如课税制度中提有混合销售行为的概念,那么就会存在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选择合理预计的空间。(2)所得税中递延纳税制度为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实现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按照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可以在多个核算方法中作选择,选择原则一方面要适合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比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若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在资产使用前期多分摊折旧,就可少纳企业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如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增加投资,则推迟交纳的税款可以长期保持下去,起到隐性减税的作用。同时,由于在资产使用前期有较多的资金从固定资产上转移出来,形成企业的营运资金,因而有利于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从而能够加速资金周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 国外纳税筹划已日趋成熟。

在国外,税务筹划师已日益成为一种成熟、稳定的新兴行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税务筹划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许多企业、公司都聘用税务顾问、税务律师、审计师、会计师、国际金融顾问等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务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同时,也有众多的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务筹划的咨询和代理业务。实践证明了税务筹划对企业经营发展具有的重要性,因此,国外的大企业已形成了企业做大做强纳税先行的思维模式。

3. 纳税筹划对税收、行业自律的影响。

纳税筹划决不是偷税漏税,也不简单等同于合理避税。纳税筹划市场的健康发展会对税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国家税制的完善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国外成熟的纳税筹划市场,其拥有的不仅是成熟的市场群体和筹划意识,更重要的是整个纳税筹划行业存在行业自律性组织进行自我监管;拥有众多专业报刊,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辅以一定的资格认定制度,为行业入门设置较高的“门滥”;多年经营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留下的都是具有较高商誉的事务所和从业人员。

三、企业如何实现纳税筹划

1. 企业决策者的重视。

一是要重视自身纳税筹划意识的培养;二是要重视单位内部纳税筹划人才的培养。企业的领导者具有最高决策权,由于不同的角色定位,他们对会计、税法的了解有限,进行纳税筹划既缺乏能力,又没有太多的精力,而财会人员有时又难以参与企业的高层决策,只有两者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才能实现纳税筹划这一共同目标。

2. 财务策划是实现税务筹划的保证。

任何一项税务筹划的实践,都离不开财务策划手段的运用,通过财务策划,可以充分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和成本认定。

3. 专职税务会计的设置与培养。

首先,在企业内部要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税务会计的职责:一是根据税收法规对应税收入、可扣除项目、应税利润和应税财产进行确认和计量,计算和缴纳应交税金,编制纳税申报表来满足税务机关等利益主体对税务信息的要求。二是根据税法和企业的发展计划对税金支出进行预测,对税务活动进行合理筹划,发挥税务会计的融资作用,尽可能使企业税收负担降到最低。应改变财务会计兼任办税人员的做法,在企业内设立专职税务会计岗位。其次,税务会计要具备较高的从业能力。税务会计不同于一般的会计人员,要求在会计、税法、管理能力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4. 定期进行税务知识的培训。

第一与税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咨询、沟通,主动接受有关国家税收法律知识的学习,或者定期聘请专业的税务筹划师进行培训。通过不同途径,为企业自己培养和造就一批年富力强、精通业务、思想作风正派的税务人才,搞好企业纳税筹划。

基于纳税筹划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纳税筹划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者经营管理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税筹划又称为税收筹划, 是指纳税人在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 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 通过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 尽可能节约纳税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在各种税收筹划方法中, 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辅相成。

第一, 会计政策选择是纳税筹划的前提。由于存在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执行的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选择, 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 转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企业应当在国家会计法规的指导下,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某种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 而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也是企业达到节税目的的前提条件。

第二, 会计政策选择也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各种纳税筹划中, 通过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 来实现纳税筹划的目标最为有效, 且不受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筹划成本低, 易于操作, 一般不改变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方式。所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税收筹划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不断完善中, 向统一性、国际性方向靠拢, 扩展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加入WTO等各种因素的变化, 我国税收筹划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必将不断扩大。

第三, 纳税筹划与会计政策选择同受税法制约。税法和会计准则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 但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 对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而会计准则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必须符合国家的税法规定, 否则将因偷税受到处罚, 背离了纳税筹划的宗旨。企业在会计政策可选择的空间内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也受税法的约束, 虽然其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符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 但因与税法规定不符, 需做纳税调整, 仍无法达到节税的目标。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 不能单纯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 必须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不仅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 也要顾及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二是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政策为导向,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目标, 都有其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可以说, 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企业政策的一种手段。三是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二、基于纳税筹划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税收是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经济环境要素和经济变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 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现行税法对此大都予以认可, 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的会计选择提供了空间。而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税负不同的纳税方案。因此, 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 企业具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内在动机, 而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 使得这种选择将是企业长期的、动态的优化过程。同时, 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动, 就更加突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

企业基于税务筹划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1.有利于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天性。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使总成本最小化。只要在企业的税收契约承认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某些会计原则与方法, 允许进行某些会计政策的选择, 以及能够利用会计资料作为计税依据。那么, 在税收契约执行的过程中, 理性的企业就会充分地利用其与征税方的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 对涉税的会计事项进行管理控制, 以谋求自身税收利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税务筹划的最大功效是满足了企业降低纳税成本的需要, 也是国家会计政策和税收法规完善的市场动力。

2.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 进行细致合理的税务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 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 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 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有利于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 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税务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 但节税是在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遵循国家会计准则, 运用会计学理论和核算方法, 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其实, 财务和税务很多情况下是分家的, 财务上的政策是一个稳定的政策, 而税务上的政策是一个变动的政策;现在的企业财务都是事后核算型的财务, 没有起到事前设计、安排的作用。企业必须善于以变动的税务要求为导向, 灵活运用相对稳定的会计政策。

三、基于纳税筹划的费用及收入的会计政策选择

就会计核算方面的涉税筹划而言, 我们主要是探讨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 如何对某些会计事项选择有利的处理方法, 从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在具体操作中, 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对涉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来进行。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对涉税事项处理的原则是:尽可能提前确认各项成本费用, 推迟确认各项收入及收益;成本费用在前期计量的金额应尽可能大, 收入及收益在前期计量的金额则尽可能小。

1.纳税筹划的费用会计政策选择。

从费用与收入配比的形式来看, 可将费用分为三类:一是直接配比的费用, 二是间接配比的费用, 三是期间配比的费用。以下笔者分别从这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直接配比的费用。

主要包括诸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各类存货等。这类费用的特点是, 可直接形成各类存货, 且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 由于形成的时间不同而不同, 在收入实现时, 这类费用可以与其直接配比。我们对直接配比费用的策划, 重点是如何对其进行计价。比如, 不同时期不同价格的原材料, 如何计入产品的成本;不同时期形成的产品或存货, 以什么样的价格同收入进行配比等。现以存货的计价为例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存货的计价, 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单独计价法等。税收法规也允许企业对这些计价方法进行选择, 只不过对于有些方法, 要报主管税务机关核批, 并且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计价方法。一般来讲, 当物价呈上涨趋势时, 宜采用后进先出法, 因为采用此法, 期末存货更低, 销货成本相应增高, 可将净利递延至次年, 从而起到延缓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作用。当物价呈下降趋势时, 则可采用先进先出法, 因为采用此法, 期末存货最接近成本, 而销货成本则较高, 同样可将净利递延至次年, 从而延缓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2) 间接配比的费用。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及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这类费用与收入虽无直接联系但凭借某些基础可与当期收入相联系。一般来讲, 对这类费用的筹划, 关键在于确定费用计提和摊销的方法。其原则是, 计提和摊销的时间尽可能短, 计提和摊销的金额尽可能在前期大。因为这样使得在前期, 可与收入配比的费用更大, 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冲减更多, 从而使所得税在前期缴纳得更少。当然, 对于摊销的年限和计提的方法, 国家税法均有相应的规定, 并不可以随意选择, 但是, 这些规定仍存在一定的弹性, 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完全可以作出更有利的选择。

(3) 期间配比的费用。

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这类费用一般与当期的收入无联系。对这类费用的筹划, 我们重点在于根据盈利状况控制费用确认的时间和计量的金额。一般的原则仍然是, 使费用确认的时间尽可能提前, 前期的费用确认额尽可能大。例如, 对坏账准备金的计提,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种是直接法, 即在企业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成本、费用;一种是备抵法, 即企业平时可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企业实际发生坏账时, 冲减坏账准备金, 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备抵法在企业尚未发生坏账时, 便可按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计入成本在税前进行扣除, 发生了坏账时, 如准备金不足冲减, 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内, 企业可以进行补提。从时间方面来看, 备抵法提前作为费用在税前进行了抵扣;从金额方面来看, 备抵法作为费用在前期合计抵扣所得税的数额更大。所以, 企业尽可能选择备抵法进行坏账处理, 以产生更多的税前抵扣效益。

2.纳税筹划的收入会计政策选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销售阶段的纳税筹划是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我国现行税法对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规定与产品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是有出入的。法定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脱节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上的麻烦。在我国, 税制和财务制度两者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销售实现时间是不一致的。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往往会因为多种原因滞后于纳税义务时间。这样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紧缺, 而且丧失延迟纳税的税收屏蔽。所以, 对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筹划是必要的。从收入收益确认的时间来看, 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在销售前确认的收入, 一种是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还有一种是在销售后确认的收入。以下便从这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1) 在销售前确认的收入。

主要指长期合同收入。这类收入的特点是整个产品尚未完成, 收入按其生产的进度来确认。对这类收入的筹划, 我们着重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从金额来进行。长期合同收入由于其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其真实价格往往难以准确确定, 我们便可利用这一特点, 尽可能低估其总价格, 从而使产品尚未完工期间确认的收入更小。二是从时间来进行。在时间方面, 我们出发点是延长收入确认的期间, 因为这样, 在总价格确定的情况下, 便可使从前期确认的收入更小, 从而赢得资金使用时间方面的效益。

(2) 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一般来讲, 如果销售方的产品所有权已转移给购货方, 且获得了收取货款的权利, 销售便已实现, 即要承担纳税义务。对于应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我们筹划的重点是, 如何推迟收入的真正实现, 从而延迟纳税义务。比如, 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如果是商业企业, 且货款结算是采用售后付款方式, 我们便可使用委托代销的核算方法。所谓委托代销是指, 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 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 开具销货清单交给委托方, 委托方即确认销售的实现。如果不采用委托代销的方法, 那么在产品已经发出, 且获取了收取货款权利时, 不论是否收到款项, 均应确认收入, 并履行纳税义务。改为委托代销的办法, 便可以推迟收入的实现, 延迟纳税的义务。因为, 按税法的规定,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代销清单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日。这样比起按销售成立时确认收入, 将赢得更多的资金使用时间。又如, 在销售过程中, 如果货款无法在销售时全部收到, 且收回的时间可能较长, 我们便可采取分期收款的方法进行核算, 因为分期收款核算法, 可按合同约定的时间确认收入,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当期增值税的销项金额, 而且可以减少当期的应税所得额。

(3) 在销售后确认的收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指销售后确认的收入不仅仅指销售产品方面的收入, 还包括投资实现的收益。销售收入实现时间是和结算方式密切相关的, 现销方式和赊销方式就意味着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不同。对产品销售收入来讲, 售后确认的收入主要指赊销和分期收款收入, 对售后确认的收入, 我们筹划的重点是选择有利的方法, 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税法[Z].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蔡昌.系统地理解和运用税收筹划[J].财政与税务, 2001 (11)

[3].蔡昌.新会计准则与纳税筹划[M].东方出版社, 2006

[4].曹保歌.企业纳税筹划技巧[J].财政与税务, 2003 (8)

[5].程海鹰.税收筹划让您合法实现纳税最低化[J].纳税人, 2001 (1)

[6].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8].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编.税法I[Z].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发展诉求下一篇:气象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