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问题

2024-06-30

土地管理问题(精选十篇)

土地管理问题 篇1

1.1 开发区基本状况

从较为宽泛的涵义来说, 开发区是指根据地方工业发展水平, 为繁荣相关区域经济, 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经政府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和严格审批的实行特殊体制机制及政策的开放开发区域, 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并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吸引工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该地域集聚、整合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方式, 它实际上是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聚合所形成的科技-工业综合体。

1.2 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特点

开发区作为现代工业的聚集地, 是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有效方式, 可以把土地、劳动力、服务等优势要素集聚在一起, 形成一定规模, 产生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 成为加速本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集中体现于土地利用的集约效用, 单位面积的资金集聚度和产出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在土地管理范围上, 开发区的范围应该是整个开发区的规划范围, 含未征用的农业用地。开发区所进行的土地开发利用, 主要是指对土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 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建设等人为措施改变和增加土地使用价值, 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1.3 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

当前, 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土地开发模式相对滞后, 一些开发区的土地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甚至缺乏统一规划, 存在很多自相矛盾之处。在实际操作中, 开发区建设过多考虑招商引资的功能, 将土地作为一种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资源参与市场要素的配置, 各地的开发区都期望通过土地的低成本优势, 实现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

2 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区土地管理制度宏观失调, 规划与布局缺乏科学性, 政策导向多元, 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在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适当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 各开发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清、结构趋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财力物力分散、过于封闭而自成一体等弊端。同时, 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欠缺:规划的市场适应性不够, 缺少对土地效益的研究和调控缺少科学的人均用地指标和用地结构指导, 对土地开发时序的调控手段不足, 建筑设计市场管理不完善;开发区内部各产业主体之间关联性不强, 用地结构不合理, 非法占用、占而不用、违规交易等不法现象十分突出。

2.2 开发区设立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健全, 管理混乱, 造成开发区规模过大, 开发区总量失控一些开发区设立上过于超前, 未将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 缺乏充分论证, 占地面积缺乏有效制约;土地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制度尚不完善。由于开发区种类繁多, 且不同的开发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造成开发区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的局面, 使开发区土地管理体制不顺, 制度难以完善。

2.3 低层次、重复性建设多, 资金浪费严重, 开发区整体土地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开发土地用途随意改变, 一方面导致耕地等农业用地的大量被占用, 影响了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使工业用地易受暴利驱使, 往往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项目。总的来看, 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原始资本积累手段直接推动了开发区土地无序扩张, 致使开发区供求矛盾严重。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招商引资欲望强烈, 建立开发区成为一种招商引资手段, 使得开发区出现供过于求趋势, 投资上总量不足, 各开发区往往陷入过度竞争、恶性循环;土地征用范畴的模糊导致开发区存在扩张用地的原始冲动,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顺导致开发区大肆征用土地, 地方政府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引导其过量供给土地。

3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加快开发区科学发展

3.1 科学评价开发区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

要积极开展对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价, 通过对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集约利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建立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量化管理指标, 实现对不同类型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定量认识, 挖掘存量土地利用潜力, 正确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开发区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我国的开发区土地持续利用管理和产业结构提升以及解决农村土地城市化问题探寻科学路径。加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 凭借技术、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手段, 有效协调、规范开发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当地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

3.2 创新开发区土地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对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开发区土地大多是采取集体土地国有土地开发模式, 如再加速土地流转则更为有利。目前, 我国土地流转形式有以下几类:入股, 转让, 出租, 置换, 反租承包, 储备经营。在一些地方农村还出现了土地股权化形态, 由村委会成立集体土地股份制公司。可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积极稳妥地促进开发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政府在不转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 与村集体的股份制公司达成租用集体土地协议或以集体土地入股等多种合作开发形式, 设立一定规模的开发区。

3.3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维护开发区稳定发展。

近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起来多次对全国的土地市场进行整顿检查, 重点查找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检查和验收情况看, 各地开发区的问题很多, 处理起来也很难。有鉴于此, 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对开发区及其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重要内容进行重点审计, 以有效规范开发区建设。为此, 可考虑对开发区土地规划、用地管理、引进项目审批、引进项目管理、征地农民补偿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值得注意的是, 因与开发区土地问题紧密关联, 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 也是开发区可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结束语

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2

问题:1.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与土地资源特性的矛盾。](盲目依靠外延扩张方式推进城市建设,不切实际地修建宽马路、大广场,占用大量土地,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一些地方兴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高尔夫球场、高档住宅、高档别墅区等,竞相开展“圈地”运动,形成过度投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等待地价上升后再转让开发,以牟取高额利润)

2.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征地补偿制度不

尽完善。](耕地占补不可能做到平衡,造成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粮

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几年减少,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和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严重影

响国家粮食安全。)

3.征地补偿资金不到位,被征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开垦耕地实

际无法达到“占补平衡”。](一是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未征得农

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流转农民已承包使用的土地,使农民失去

赖以生存的土地。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按照法定低限标准支付被征

地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

未能得到其应得的收益。三是地方政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问题较为普遍,失地农

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社会稳定,并可能成为长期不稳定因素。)

4.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不严格,收入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土地管理事权与财权相脱节。](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压低地价、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盲目招商引资,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一些单位和个人自行将公益用地转为经营用地或擅自改变容积率等,造成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大量流失。二是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脱离财政监督和管理,在政府财政体外循环,资金滞留在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使用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5421.3亿元,缴入国库的纯收益仅占出让金收入的8%。三是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扣除土地开发费用、业务费用后,没有将土地纯收益按规定缴入国库,而将其长期滞留在财政专户管理,无法如实客观地反映财政收入状况。)

建议:1.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政策,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2.允许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土地开发项目,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

3.落实征收土地闲置费政策,打击囤积和炒作土地行为。

4.设立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专账,由政府统筹安排。

5.建立健全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制度,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监督管理。

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落实不到位

A相关法律的权威性被弱化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被柔化

C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难落实

D各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均衡

E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2.地方政府未尽守土之责

3.执法监察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A执法监察工作有时受地方政府左右。

B基层国土所执法监察人员宠杂。

C有些地方建立的县、乡(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执行效果不佳

4.人口、农民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

1.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2.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耕地保护方面空白,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3.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4.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土地执法质量

5.科学管理、合理使用耕地保护方面资金,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6.科学挖潜存量土地,“开源”和“节流”并举保护耕地

7.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我国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转移时利益分配不均

A一是补偿标准偏低。

B有的地方的安置资金、住房等到位不及时

C安置方式单一

D对被征地农民长远生活保障缺乏考虑。

2.对“公共利益”的范围缺乏明确界定

3.征地审批程序需要精简

4.征地实施程序需要认真落实

5.征地补偿安置政策不统一

6.被征地农民未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城市公共资源及社会保障

建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推行安置方式的多样化【应坚持同地同价的原则,全面落实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区域的土地,即便是国家重点工程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其征地或建设用地补偿价格应相同,不因其用途、规划限制等因素而有所区别。同时,要逐步、适度提高对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用在征地成本、国有土地出让综合价款中的比例。】

2.大力推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从货币安置为主改为社会保障安置为主;二是征地涉及被征农民安置,没有实行社会保障安置的,不得批准征地;三是实行征

地补偿费预存制度。】

3.逐步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征收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国家应明确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范围,建议:国家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应当严格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效益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经济发展项目】

4.进一步规范征地管理【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强化基础工作。二是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三是提高征地审批效率。】

5.大力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应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抓紧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模式,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分配机制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注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与征地安置补偿收益分配的衔接。】

基层土地管理执法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基层土地管理;执法难;对策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为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建设用地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政策。

1.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基本情况

1.1整体与局部的规划冲突导致地方保护现象出现

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及土地资源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基层土地管理难的基本原因。在国家整体的、长远的土地规划确定后,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局部规划与当前规划,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长远的与当前的,整体的与局部的规划出现了矛盾。当地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对涉及土地使用的项目放行,加强服务意识,使得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来自地方保护与行政干预方面的阻力,造成了基层土地管理和执法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1.2违法行为不易发现,违法方式多样化

随着国家对土地管理的不断加强,违法行为逐渐从地上转到地下,如非法买卖土地、非法批地、非法转让集体土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等行为。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不易被发现。特别是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政绩形象工程等都隐藏在政绩工程的背后,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将法律规定形式化、违法行为隐藏化、土地管理空白化。违法方式的多样化也使执法人员在辨别违法行为时遇到困难,出现了以租代征、明租暗征、老城新建、扩建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规避占用基本农田报国务院审批和违规下放规划审批权,拆分项目化整为零报批用地等多种形式,造成土地管理失控于法律漏洞之外,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就目前法律赋予的权力很难找到和取得证据。

1.3农民保护土地意识薄弱

由于国家在要求办理征地出让手续时有严格的审核、审批手续,部分基层干部为了躲避手续的办理,而非法将集体土地私自转让给开发使用或是承包人。部分农民只看到土地占用补偿费用或是使用土地的经济收入等眼前短期利益,使得农民或基层干部支持甚至纵容违法用地行为。农民保护土地意识薄弱,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利益的面前妥协退让,从而使执法人员很难发现土地问题,即便发现问题在进行管理时也会受到来自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阻力。

1.4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存在疏漏

从土地管理执法体系、管理机制来看,基层土地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如土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得不到其他职能部门的协助与配合,使得管理成效较低。同时相关制度法规规定的模糊,可操作性差,原则化过强,规定查处案件时间较长,再加上违法手段和工具较为先进等问题,导致违法行为被发现时已成事实,土地的破坏或非法使用已基本建成。违法者在收到执法者的书面停工通知后,仍继续施工,基层土地管理者由于没有办法通过强制手段阻止,所以管理失去力度与威信。如果涉及强制执行还要依法申请法律程序,时间拖延较长,给执法带来难度,同时也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再加上,违法当事人躲避工作人员,不协助配合工作进行,造成工作人员调查取证较难,管理被动。在惩治力度上,由于规定惩罚金额较小,对于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来说起不到威慑和以儆效尤的作用。

1.5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

首先,部分基层土地管理的执法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能力差,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还不完全了解,对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执法、办案流程等知识缺少学习和了解。土地执法人员制止违法占用土地时,经常会遇到暴力抗法的事件,导致执法者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办案过程中执法受阻,部分人员存在办案畏惧心理或缺失办案尺度,对涉及势力较强的案件畏首畏尾,不能依法办案。对于普通案件执法人员还存在不文明执法、不按法律程序执行,粗暴蛮横等行为,严重影响基层土地管理者的形象。其次,执法监督机构组成人员较少,管辖范围较大,巡查过程缺少法律化、科學化。

2.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对策

2.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协同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处分办法、制度、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缩短办案时间、减化执行环节,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应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作,如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电力、供水、工商、税务等,全面管理和制衡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与纪检监察、公安、法院、司法联合查处,实施违法行为联合问责,以法律法规、行政制度等形式增加对违法侵占土地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加大基层土地管理的力度。

2.2 加强农民法律法规政策教育,增强保护土地意识

对于土地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的农民应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促进国家的土地政策与制度的贯彻与落实,从而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的正确认识,可以从长远性、全局性、生态发展等角度进行考虑,摒弃狭隘的、自私的、个人的经济利益观念,减少基层土地管理执法的难度。

2.3 加强监督管理,扭转地方错误观念

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只重视地区经济发展而忽略土地保护,存在违法用地的行为和意识,一方面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从重处罚,避免来自地方保护和行政干扰等问题。另一方面应改变衡量地方政府业绩的标准,摆脱盲目追求经济目标的现象,加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软指标的考核力度、减少基层土地管理的阻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从国家发展出发,树立全局意识。

2.4 加强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执法、办案流程等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工作职责,提高责任意识,摒弃畏惧心理,把握办案尺度,避免不文明执法行为,将基层管理队伍统一化、专业化,提高基层土地管理者的形象。稳定和配置管理人员,合理安排组织工作,使监督管理科学化、法律化。

3.结论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具有数量有限、可持续使用、方向变更较难、经济供给稀缺等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加大了对土地的使用,同时也增加了对土地的破坏,人类生产生存活动与土地资源出现了矛盾,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避免国家土地资产的流失,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的秩序,保护土地合理的使用,加强土地管理成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途径。我们需要从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从立法的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入手,从建立、健全完备而有效的机制、体制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全方位地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19亿亩耕地红线,解决土地执法难问题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每个公民共同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曹秋平.湖南省农民违法占地建房及执法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土地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篇4

1.1 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

(1)建新不拆旧,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在作怪。不少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宅基地私有观念强,片面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宅基地,别人动不得,有二间破房子,栽几棵树占着土地不让别人用,有的一处宅基地面积达一、二千平方米之多也不退出。(2)规划滞后,部门配合力度不够,导致外延扩张过度,土地利用率低。(3)各级领导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加上资金投入匾乏,工作难度大,产生社会效益的周期又长,任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政绩,疏于管理一般也不会产生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往往很难引起领导的重视。(4)未批先占,非法买卖宅基地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不经批准擅自占地建房,有的甚至在承包地耕地上建住宅。(5)动态巡查工作跟不上,土地管理宣传执法工作薄弱,执法力度不足。

1.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1)征地补偿问题。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方式。此种转移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集体土地一旦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则无法再变为集体土地,此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集体土地被征收过程也就是其处分权被剥夺的过程。(2)征地补偿分配和管理问题。征地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结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和经营者,在补偿中往往处于劣势,一般仅仅得到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掌握在集体经济组织手中的那部分补偿费,也往往被少数村干部侵吞。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大多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被征地农民往往会“因征地而失地,因失地而致贫”。

1.3 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

多年来,土地违法案件屡查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特别是政府违法。大多是政府部门因片面追求政绩、“引资项目急于落地”造成的“因公违法”,这样一来上级领导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紧内松,松于管理,懈于查处,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1.4 地籍管理基础工作落后。

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但领导部门一般将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列位重点职责,一直没有把地籍管理这项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再加上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导致地籍管理基础薄弱,土地家底,尤其是城镇地籍资料欠缺,导致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难以有效监督,甚至出现失控。

2 加强与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研究

2.1 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1)要挖潜盘活存量城市用地,首先,应结合正在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摸清城区建设用地家底,建立存量土地信息库,将所有建设用地权属、所处位置、利用状况、适宜功能登记。其次,根据城市规划、工业区域规划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土地市场。再次,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成本,促使用地单位使用存量土地加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力度,增加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成本,促使土地使用者主动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交回低效利用的土地。(2)整合村庄,科学规划,促使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要做好发展用地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到各种不同使用功能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分布以及当地的实际,尽量做到二者不出现大的矛盾。要抓好发展用地规划成果的实施,使其真正发挥引导、规范控制的作用。

2.2 合理分配土地征地补偿,确保专救专。

通过土地登记,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地过程中显化承包经营权补偿价格。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补偿费的拨付、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村财务实施财务公开,大额补偿费的使用需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产建设,结合枣庄地区特,兴建土特产品加工企业等乡村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再就业水平和能力,帮助农民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新品种。总之,土地补偿收益必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真正实现农民的权益。

2.3 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展开,招拍挂出让逐渐成为我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建立土地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做到公开土地出让计划,公开土地出让信息,公开竟价,公开出让结果。同时将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公告,尤其是违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信息公布后,可使百姓很便捷地获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是否合法等信息,防止买了违法开发的住房,这也加大了开发商违法开发的风险。出让成交结果、违法用地信息、土地登记发证、基准地价等信息可随时公开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公众的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2.4 提高土地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首先,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展开案例讨论,让每个业务人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提高理解和运用国家政策的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拔一批干部到专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土地管理部门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切实转变行政观念,摒弃过去那种管人即治人的官僚政治思想,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国斌.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J].国土资源导报,2006.

土地管理问题 篇5

学 生 王会庭 指导教师 马俊堂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从法律层面探索研究遏制和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行政执法的速度、效率与司法公正、公平的有机统一,维护和保障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本文从农村土地违法和管理现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农村土地违法的类型和特点,土地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对违法成因进行了分析。从法律、制度和现实层面探究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探索司法介入的新途径、增强行政执法的刚性,建立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推动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司法主张。

关键词:农村土地

违法与管理

研究

目录 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2 1.1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分析 ……………………………………2 1.2 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2 1.3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成因分析 ……………………………………3 2 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3 2.1 法律本身不完善,可操作性差……………………………………3 2.2 大农业占用耕地缺少规范,给耕地保护和土地违法造成巨大压力 2.3 未批先建是目前土地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3 2.4 土地供需矛盾增大,是导致未报即占的根本原因………………4 2.5 土地管理体制不顺,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难以独立行使执法监察的职权,行政处罚的效力不明显……………4 3推动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司法主张………4 3.1健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4 3.2 探索司法介入的新途径,增强行政执法的刚性…………………5 3.3 建立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长效机制,综合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6 4 结论……………………………………………………………………7 参考文献…………………………………………………………………8

前言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完善,更要从法律层面探索、研究遏制和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加大土地行政案件的执法力度,实现行政执法的速率与司法公正、公平的有机统一,维护和保障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量大面广,影响全局。违法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非一时所能解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对症施策。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从而追本溯源,查塞清淤。

1.1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分析。

以抚宁县为例,2008年至2011年间,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12件,其中破坏耕地123件,未经批准占地789件,总占地面积252.93公顷。主要表现及特点:一是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主体,一些重点项目未批先占、未供即用现象突出。这类违法用地的特点是面积大、耕占比高。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短期利益的驱使,默许、支持甚至参与违法用地。表现为与违法占地者私下签订承包、出租合同建砖厂、纸厂、训练场、铁选厂,砂石堆积场、修配厂等,导致 “以租代征”等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农民违法违规建房问题较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部分农民存有通过拆迁获利的思想,另外部分镇对宅基地审批进行控制实施冻结等方面,农村违规建房有所抬头。四是以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名义进行违法用地。特别是近年来抚宁县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因而养殖业占地面积迅速增加,呈现了一些地区以养殖为名建农宅现象,其随意性到了可以在占用任何土地甚至是占用基本农田搞养殖业或建农宅。五是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毁地采矿、挖沙案件频发。严重破坏了农业基础设施、耕地(多为基本农田)和生态植被。

1.2 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管理的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土资源部门,又主要由国土执法监察大队负责对土地违法案件受理。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执法力量薄弱。仍以抚宁县为例,该县4个监察执法中队的10余人,负责全县11个乡镇、3个管理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2个街道办事处,1617.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违法案件的巡查、受理和查处。执法人员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疲于应对的状态。二是乡镇国土所执法资源缺失。国土部门实行省级垂直管理后,增强了土地管理的刚性。但由于基层国土所改革迟迟不到位,不仅人员少(平均每个乡镇不足3人),而且缺乏执法权,只能承担巡查、报告、信息反馈等职能,对正在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无力制止,迟滞了执法的最佳时机。三是执法手段缺乏有效性。目前土地案件取证难、制止难、执行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土地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的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法》实施后一些地方法规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因没有上位法依据而取消,严重影响了土地执法的效率和效果。四是行政处罚执行到位率低。从执法实践看,拆除建筑物使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是最有威慑力的处罚,也最能震慑违法者,但据全国统计,国土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的执行率不足10%,致使一些违法者有恃无恐。五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配合。一些土地违法案件涉及多个执法部门,而在具体执法实践中,执法部门之间或缺乏沟通联系,或相互之间推诿扯皮,致使违法行为形成事实,因此贻误了执法的最佳时机,也使执法工作处在被动状态。

1.3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成因分析。

诱发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归结有四个方面:(1)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农户认为承包田是自己的,想建农宅就建农宅,想占多少就占多少,造成你建我也建的无序局面。(2)利益驱动,知法犯法。特别是在国道、县城、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和城乡结合部,明知违法也一意孤行,擅自占地建筑,使违法行为成为事实。(3)先上车后买票。为了上项目,明知没有土地指标,就采取欺瞒或变通的手段,先开工建设,再补办相关手续。(4)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存在缺陷。衔接不紧,有的相互矛盾,令执法者无所适从。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2.1 法律本身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目前的《土地管理法》虽经一再修订,但仍存在许多断层缺项,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执行到位。如法律有禁止性规定,但无相应的法律责任。《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但法律责任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却没规定相应处罚条款。再如处罚条款规定严格,却又过于简化和单一,导致难以操作。《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对农村村民未经批准、骗取批准建农宅行为,只规定退还土地、限期拆除一种处罚方式。这样不区分违法情节、性质,也不区分是否符合规划,占用的是耕地还是荒地而一律采取拆除的做法,不仅难以执行,而且极易引发冲突。

2.2 大农业占用耕地缺少规范,给耕地保护和土地违法造成巨大压力。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但在工作实践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保护和土地执法也带来相当多的问题,农业占地缺少细致操作规范。如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了一定规范,但细节规定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再如,大农业建设用地存在着向住宅用地转化的现实可能性,边养殖边居住成为普遍现象,有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初衷,也造成土地执法的被动。

2.3 未批先建是目前土地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大秦铁路扩能改造、沿海高速、津秦快速铁路、承秦高速,都存在未得到合法手续项目施工方先期进场施工的问题。因补偿问题出现了群体阻挠施工、群体上访事件,甚至引起了行政复议和诉讼。这些项目占地一方面对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有益处,但另一方面因未批先建,严重地干扰了土地法律的尊严和统一,群众的不断上访也使执法工作更加困难。

2.4 土地供需矛盾增大,是导致未报即占的根本原因。

以抚宁县为例,每年建设用地需求量在3000亩以上,而农用地转用指标仅为1000亩左右,不到实际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全县各类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村庄、小城镇布点分散,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2.5 土地管理体制不顺,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难以独立行使执法监察的职权,行政处罚的效力不明显。

对责任人追究方面,遇到的阻力很大,国土部门仅有建议权,结果被处理的人往往不是级别较低,就是处理档次偏低,或者干脆没有处理。对破坏耕地移送公安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因多种原因也难以落实。推动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司法主张。

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政策层面研究制定解决的措施,又要从法学角度探索可行途径,将行政执法的效率、速度与司法的公正性、公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政策更可行、更严谨、更配套,法律更完备、更具体、更刚性。

3.1 健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

如何把严格保护耕地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如何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创新土地制度和管理方法。

3.1.1 积极推行国土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国土资源行政执法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管理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政府的各个层面。要努力将将国土监管与执法的职能由国土资源部门向司法机关以及经济、城建等部门拓展,凝聚合力,实现建设用地批、供、用严格控制和动态监管,进而建立和健全联合执法、联动制止及查处机制,积极推行“大家用、大家管”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制。将国土资源管理责任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村级党组织延伸,明确地方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辖区内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特别是耕地保护责任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落实土地监管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防范违法违规用地的长效机制。

3.1.2 改革征地制度。一是界定政府征地权,主要是公益性征地。

即由国家财政出资、完全用于公共事业、非赢利性的建设用地,不能向农民征收经营性用地。二是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并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有效制止黑色隐形交易市场和权力寻租等活动。

3.1.3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禁止违规多占宅基地,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和利用好农村现有宅基地,探索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的退出和补偿机制。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3.2 探索司法介入的新途径,增强行政执法的刚性。

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很现实的意义在于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国土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致使土地违法占地案件经常出现小案拖大、大案拖沓直至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在行政处罚得不到自觉履行的情况下,国土部门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需要按程序办事,待所有程序走完后,违法建筑已经封顶或已搬进入住,再强行拆除不仅难度大,而且执法成本高,违法相对人的损失也大,使土地执法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在增强土地执法的行政效率上进行大胆探索。

3.2.1 违法占地查处引入司法保全措施。

如湖北省谷城县国土资源部门针对部分未批先占、乱占滥用耕地问题,在调查取证、下发《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的同时,由县法院提前介入,拍摄违法现状,实施保全措施,终止违法行为。待处罚决定行政复议等法律程序到位后再执行强制拆除。这种做法既有效地阻止了建房农户在案件查处期间继续违法建设行为,大大降低了执法难度和执法成本,又减轻了违法建房经济损失,该县查处的20多家违法用地案件中,没有出现一起缠访和起诉案例,且制止了数十起违法占地苗头,防止和避免了违法违规建房用地势头的蔓延。

3.2.2 实行通知类准行政行为非诉案件审查办法。

为打击违法建设行为,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规范城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违法建设采取强制停工措施案件审查的实施意见(试行)》。该《意见》将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停止违法占地建设案件纳入行政非诉案件进行审查,法院立案受理后,由行政审判庭听取被申请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向双方当事人发出听证通知书进行听证;如果被查处的违法占地建设不及时制止,将会给国家、集体、公民或其他法人组织的合法利益继续造成损失的,可以对行政主管机关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直接裁定责令被审查人停止违法占地建设,如果被申请人拒绝履行裁定,法院将对其强制执行。这种做法简化了国土资源部门等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程序,降低了执法成本,缩短了执法周期,对迅速遏制“违法占地建设”的扩大和蔓延具有现实意义。

3.2.3 探索尝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强制执行权。

为有效、及时、迅速制止辖区内非法占地、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对已通知其停止违法行为,但行为人仍继续施工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处置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了《东川区处置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实施方案》,规定在发现或接到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举报的第一个工作日,由区国土资源局下发《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第二个工作日,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进行巡查,查实是否继续施工,并将结果当日内上报领导小组;第三个工作日,若继续施工,东川区国土资源局下达强行拆除通知;第四个工作日,国土资源局拟定具体拆除方案供领导小组审核;在第五个工作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按拆除方案实施强制拆除,收到较好的效果。

3.3 建立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长效机制,综合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

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虽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在当前制度及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制定配套措施,综合加以解决。

3.3.1 完善土地立法,力求能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我国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的充分法律、法规依据。

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法速度,力争在土地征收范围、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安置、土地执法强制措施与强制执行、土地管理共同责任等方面有所突破。应着力完善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细则,对土地补偿费发放标准、程序、公示等做出细致规定。在土地补偿费用计算标准方面应符合当时当地现实社会经济状况,安置方式和渠道应力求确保被征地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3.3.2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对有案不报、压案不查责任人的追究力度。

在国土资源部门引入公安机制,在省厅执法监察局设公安处,市(地、区)局设公安科,县局设派出所,由省厅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负责统一指挥。明确土地犯罪案件的鉴定、审查、移送的具体要求和时限,搞好与公安、检察院的协调配合。在涉及到占地面积大、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构成犯罪的案件时,建立土地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联合办案制度,减少办案环节,加大办案力度。

3.3.3 加强动态巡查和跟踪管理。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国土资源监察网络,将违法案件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土地管理工作,探索实行土地协管员制度,明确职责和选拔范围,强化审核把关与培训,加强管理,同时可从县四大家班子现已退居二线或返回原籍的处级干部中聘请土地执法监督员,形成“县、乡、村和县级土地执法监督员”四位一体的“3+1”执法模式,保证土地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调动各级和社会各界自觉参与支持土地管理的积极性。结论和建议

解决好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完善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之更加完备、统一、可行,又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土地违法案件频发且愈演愈烈的形势下,认真分析研究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从加强行政执法、加强制度建设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大土地非诉案件执行力度等层面,探讨解决的具体办法,对及时研究处理农村土地问题案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只有掌握了导致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明晰了解制约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解决的阻碍、症结,才能制定科学的应对之策,从而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切实维护好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3、《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5、《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冀政【2008】59号)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8〕204号)

7、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

8、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

9、刘胜华、刘家彬著:《土地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9.2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法规库

11、王万茂著:《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

12、李凌主编:《建设用地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10.01

13、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4、最高法行政庭编著:《行政诉讼与土地管理法新解》,时事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土地利用;对策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项重要生存要素,隨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土地资源也日渐短缺,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越发凸显。很多地区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没有经过合理的安排,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当前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要重视起来。

1、土地规划管理体系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够全面

目前来看,土地的规划存在相当多的漏洞与不足,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方面没有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支撑,只是作为总体规划的附属而存在,这容易导致土地规划管理出现偏离的情况,使得土地规划的难度加大。还有些地方即算是有相应的规划管理条例,也很难认真严格的执行,这更加剧了土地利用与规划的不充分性等问题,使得有关土地权益问题矛盾重重。土地规划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规划的碎片性等都体现出土地规划管理体系的不足与缺失。

1.2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工作就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将全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费用;有利于社会和政府加强对土地规划的调整和实施管理;有利于提高土地规划的作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的发展。而且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处理好内网和外网之间的关系,构建全国统一的管理网络。

2、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的能力欠缺

对于土地规划管理来说,其直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不强的话,那么很难将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和做到位。目前来看,国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能力、服务态度水准等方面还亟需提升。

2.2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

土地规划管理人员是保证整个规划质量的最重要的人员,要招收具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否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这个土地总规划的质量是否合格。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有利于保证土地规划能够加快开展,让地方政府能够彻底执行土地总规划的要求。这是因为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对有关土地规划的法律、经济、行政、技术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要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还要全面参与到土地规的全过程中去,管理土地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3、土地规划方法问题

3.1土地规划方法落后

在日常的土地规划与开发利用过程之中,土地的总体规划方法主要是采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规划方式,主要以土地使用的经验判断为主要基础,对城市发展的客观事物做出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判断,制定出土地规划方法与指标,实现城市化的土地规划发展方案现阶段主要欠缺通过各种数据推算,达到综合化发展的日的,要对客观事物有定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意识到土地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我国土地规划部门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到土地规划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联系,还要考虑静态数据与动态处理方式的结合,规划的年限较长,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误差也随之增加,规划脱离现实礼会情况的发展,背道而驰。

3.2改进土地规划方法

一是改定性分析方法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二是改静态分析方法为动态分析方法。以往人们常采用的规划方法虽然采用了数据来说明问题,但其实质仍然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如果把对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做出的判断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展现出来并进行推算分析。这就变成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实质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是对某一事物在某个时点、某一特定空间上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的方法。而土地利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也应该是这种动态变化过程的反映。土地规划必须要加强现代化土地规划方法的改进,要保证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有效性,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土地规划的未来发展具有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土地规划过程中所建立的定性分析必须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发展规划,保障土地规划的科学价值。因此,要想求得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必须采用动态的规划方法。当前的规划,由于只有一个规划期末的数据,无规划期间内每一个进程的数据,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如把规划期划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对实施者来说就容易把握。规划也就容易落实。

4、土地的专项计划的问题

4.1专项计划有待加强

我国的大部门土地资源规划管理部门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土地的宏观规划上对于许多细节之处的研究并不是特别的深入。换句话来说就是我国曾经出台过一系列相关的规划指导,但是对于专项的规划却未颁发具体的规章制度所谓的专项规划只是对总体的规划起到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这种专项规划一般是由于行政命令等情况而出台的。正因为如此导致我国的土地资源规划管理部门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时候有失偏颇,整体的战略性不够强极易造成规划不得当的情况发生。

4.2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的计划和目标

土地是我国一种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建立土地的规划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在兼顾国家利益的同时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考虑进去综合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土地规划而言并不只是短期而言更需要做长远打算的。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时候,要依据一定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土地开发和使用不可一次性将所有土地都进行开发。除此之外对用于现有的改造的资金要真正的用到实处抽出其中一部分投入到资金土地规划的相关设施上从而保证土地规划和管理的顺利开展。

土地管理规划工作是一个很繁琐的工作,如果缺乏计划性的话那么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当前应该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的计划,不论是土地管理的专项规划计划还是整体宏观的规划计划都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战略性的规划。协调商业用地和耕地的平衡关系不盲目进行开发特别是对于一些农用耕地不足的区域应该保证应有的农用耕地,实现生态、经济、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土地规划管理来说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土地规划管理中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在目前的监督水平上进一步加大监督的力度,坚决惩治任何违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行为为土地规划管理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总结:

综上所述,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完成的好坏一方面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另一方也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这对推动我国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必须要真正落实土地的管理工作,优化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土地规划的方法和策略,树立科学的规划管理意识,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土地浪费的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武继尊,李博涛.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3,09:240.

[2]黄艳华,曹月娥,周颖,李小华.我国土地规划管理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443-9444+9458.

浅论土地管理信息化问题 篇7

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 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调整土地关系, 监督土地利用, 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原始社会中, 人们使用标记来标志土地。后来, 人们开始根据土地肥力划分土地等级。公元前350年, 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 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土地管理措施。建国以后, 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政策法规, 土地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权属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上。86年, 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至此, 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日益发挥光彩, 使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达到新的高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国土资源的空间信息技术呈现出全球化整合化和可视化的趋势, GIS与通用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大大增强了对国土资源数据的处理与管理能力, 使用户能够快速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 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国土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成为当务之急。

“数字地球”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在1998年提出的, 它的中心内容就是实现全球信息数字化, 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技术, 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自然界及人类的确空间数据。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视和认识, 人们通过它, 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的所有信息。而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城市信息资源的开放的复杂的应用系统, 是城市数字化的体现。

二、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推动下, 许多西方国家的国土资源机构实现了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大部分都在网上实时向世界各地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关数据信息和信息地址等服务。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力进行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对象规则和关系, 有效地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各发达国家纷纷建设综合性的土地管理系统, 在技术上, 充分利用了目前先进的数据库和GIS技术功能在网络环境下, 以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运行环境进行工作, 并且数据库维护费用不高, 在相应权限下, 方便地查询土地信息。

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差距。但我国针对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 并结合土地管理工作的特点, 适时部署并努力推进土地电子政务建设, 因此在基础信息积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一, 土地管理信息化整体建设思路已经形成。明确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规划了相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框架, 实现了国土资源信息远程信息交换和共享, 制定了各个地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方案。

第二, 土地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已经形成。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形成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 确立了一系列的指导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以及规程和规范等。

第三, 国土资源网络体系及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已经积累, 大量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输入了数据库, 建成了一批贯穿全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国土资源数据库, 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第四, 土地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已经步入正轨。开发并运行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 如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国土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基于WEB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 并开展了网络服务方面的功能。

三、土地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如今, 人类社会已由工业时代化进入信息化时代, 并跨向了网络化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土地管理信息化的作用是为提高国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切实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实现数据共享、为全社会公民服务。该体系包括一套信息化方案与策略,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 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处理, 具体如下:

首先, 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搞好数据采集工作是土地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都要靠它来实现, 这是辅助决策及土地信息化的根本保障。

其次, 数据集成管理和数据共享, 提供社会服务。它主要包括地籍调查的全部数据信息包、土地登记的全部数据信息、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等有关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规划数据、建设用地信息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其它信息等。同时, 它可以在网上实现政务公开查询、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

最后, 为各种业务提供处理和决策支持。通过土地管理信息化, 提高了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 实现土地利用动态演示空间分析和一定程度的辅助决策分析。

四、土地管理信息化网络安全

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由此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信息安全问题, 它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个人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 必须将网络的安全问题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前, 土地管理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包括网络应用服务开发数据库和网管等平台的先进的局域网系统。随着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网上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加强土地资源信息方系统的安全保密系统管理, 防范来自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对于保护国土资源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土地管理,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是人口基数非常大, 土地资源就显得非常短缺, 而且土地资源的挖掘潜力非常有限, 因此,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严格落实我国在土地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 依法认真管理好既有的土地, 千方百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1 我国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公民法律意识不强, 土地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导致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公民土地忧患意识薄弱, 对土地的紧张趋势认识不足, 法制观念不强, 没有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 土地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差;而且由于执法水平不高, 监管不力, 导致非法占用、转让、出租、买卖土地, 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超标用地、越权审批、闲置撂荒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1.2 土地产权模糊, 主体不明确

城市土地产权不清, 没有明确的财产法人代表, 国家土地所有权得不到实现, 造成了事实上的土地地方或部门所有制。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实际上由个别人说了算, 集体所有地主体“虚置”, 集体所有权弱化, 对土地的利用开发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必要的管理, 使土地的管理利用存在盲目滥用和掠夺式经营等短期行为。

1.3 土地使用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确立了有偿出让原则, 但由于历史原因, 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土地的情况依然存在, 导致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有偿出让和行政划拨“双轨”并存, 引发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好地劣用等现象, 土地利用率低下, 浪费严重。农村土地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按人口分配土地, 土地经营权不能出卖, 排斥了土地资源的流转、集中, 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破碎, 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和规模经营, 阻碍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

2 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提高土地利用率

2.1 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常识宣传, 提高广大公民的土地法律意识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常识宣传, 引导公民提高对国土国情的认识, 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土地法律意识, 在全民中树立依法用地理念,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要打破传统陈旧的土地思想观念,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土地资源危机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断提高土地国策和相关法制观念, 逐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同时在民众中树立自我约束的心理, 从而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利用全国土地日开展宣传活动, 引导全体人民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使土地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要进一步健全土地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 依据《土地法》建立一整套土地管理体系, 实行, 确立行政与经济以及法规三位一体的土地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机构的话语权和行政权, 这样才能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撑, 从而促进土地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能力, 不断加强执法工作力度, 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到位。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通过法律的落实确立执法的权威性, 使土地监管职能更强。要加强土地执法监督,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避免“以罚代刑”的情况出现。

2.3 改革土地管理机制, 建立用地约束体制

土地是国家的, 要保障国家对土地的管理权, 应该在当前的改革成果上, 进一步改革土地管理机制, 对于全国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实行省级垂直管理体制, 对于地方政府的土地审批利用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土地利用问题, 应该实行中央统一规划机制, 在地方实行分级管理, 要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工作, 使国家能够对土地进行集中有效管理。要坚持土地利用规划和审批制, 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对于城市的用地规划, 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严格确定建设用地规模, 并且认真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对于新增建设用地, 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要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处理农用地使用工作, 应该健全用地预审机制, 依据用地定额标准规范土地利用, 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需要注意的是, 一切用地规划都要建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上。此外, 还要进一步深化土地的收益分配改革, 应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体制。要严格征收耕地占用税, 防止地方政府寻求借地生财或者卖地生财的行为。

2.4 要明确土地产权关系, 进一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土地产权制度, 使土地所有权代表机构更加明确, 严格落实财产法人代表制度, 在经济方面和法律方面确保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要进一步理顺农村土地产权, 健全农村土地的集体统一管理, 使农村土地利用更加合理有序, 避免土地利用随意混乱的局面。在条件允许的地方, 对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适度进行放开, 促进土地合理合法流转运作, 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 这样以利于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耕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开发, 不但能够减少土地闲置问题,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力。

2.5 健全土地使用制度, 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应该健全城市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和市场功能, 使土地方面的交易行为更加规范。在土地供应上必须坚持依法公开的原则, 多措并举促进城市经营水平的提高。对于城市国有土地, 必须大力推进公开拍卖的方式, 以及招标出让的方式, 使土地出让方式就科学合理、合法有序。应该积极引入土地市场竞争机制, 这样以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城市用地结构得到优化, 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要合理调整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 进一步规范农业用地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 防止水土流失, 避免耕地质量下降。

2.6 严格控制非农用地, 保障耕地占补平衡

要严格城镇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对于城镇建设和发展规模, 必须实行统一的整体规划。要控制城市用地的增长速度, 使城市用地由原先的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要严格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同时要提高城市闲置土地的利用率, 在盘活存量土地方面下功夫。要坚持耕地红线制度, 进一步保障耕地面积, 严格约束农用地的非农化利用。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权利应该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确定, 在这一方面要坚持实行两级政府下达制度。要加强基本农田监测工作, 实行分级监控管理, 有效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要深入实施土地整理机制, 鼓励开发耕地, 控制企业占地规模, 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要加强耕地开发与复垦工作, 千方百计地稳定耕地的面积, 确保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必须保证基本农田面积。

参考文献

[1]王志.对划拨土地使用权执行问题的探讨[J].才智, 2011 (19) .

我国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篇9

1 土地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特点

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利益, 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是最早引起人们重视的领域之一, 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包括了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流转、征地及其补偿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与其他事项的公众参与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土地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出人地矛盾的紧张, 因此要求土地管理部门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统筹兼顾, 科学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参与主体包括相关技术人员、理论工作者、法律专家和社会问题专家以及土地所有权者和使用权人等。

1.2 参与主体的利益相关性

我们经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农村的土地管理大都涉及到农民的土地, 因此, 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表达是土地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民广泛而深刻的参与, 很难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 农民利益的保护也是一句空话。

1.3 参与的法律与政策性

由于土地的特殊性,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严格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变就要求参与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较高的理解程度和把握能力。农民作为农村集体成员, 是土地的所有者, 同时作为土地的承包者又是土地使用权人。在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下,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征地和土地流转和收益分配方面必须靠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土地管理过程中农民参与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土地管理过程中就农民的参与权利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农民参与的范围过窄

由于农民自身的因素, 加之文化水平所限, 在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中, 农民参与的范围过窄, 使土地管理公众性不够。

2.2 农民参与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农民作为农村土地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行动主体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不足、参与能力低等问题。以面对征地的农民为例, 农民的心态是错综复杂的, 既有对其的不满和排斥, 又有更深的渴望和依赖。因切身利益的驱使, 既有参与的冲动或愿望, 又有因为参与的困难和低能而产生的冷漠。特别是在参与型公民文化缺失、顺从型的臣民文化强势的农村环境下, 很多农民觉得土地管理的公共事务是政治精英的权利, 他们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

2.3 农民组织程度低影响了参与的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里, 有序、高效的公众参与是通过组织化的形式来实现的。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的非组织性特征往往使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农民的呼声也难以受到重视, 农民的意愿也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直接上达到高层决策者。分散的农民内部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 在市场中与其他强势主体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分散的个体参与一般不抱有一贯的和明确的目标责任, 往往只是对自己眼前利益的反应, 其所试图影响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政府官员的态度或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处理, 而对方向性和政策性的影响几乎为零。因此, 为了促进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农民参与, 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结合我在国土资源部门从事工作的多年实践, 对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特别是总结农民参与的地方经验, 对农民参与的内容、方法以及现实途径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传播公众参与的理念, 普及农民参与的方法, 为土地管理中农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3 按照公众参与的理念构建和完善公众参与土地管理制度

现行制度之所以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 原因之一在于现行制度是按照行政管理而非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的。要能够吸引各方的主体有效、积极参与, 需要利益能在各主体之间有合理明确的分配;要建立为维护公正的裁决机制强化的程序制度。公众参与除了在实体制度上有合理的设计与明确规定以外, 在程序上也要根据人的行为规律, 有效地制裁违法并保护合法权利;要完善救济制度。无救济则无权利, 在现代社会, 核心的救济就是侵权争议获得听审的权利。在现行法律框架下, 被征地农民由于申诉途径的不完善, 政府部门的相互推诿, 对于农民的利益诉求不给予回应。因此, 完善法律救济制度是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制度化, 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公众参与的文化氛围, 既要普及公众参与知识与理念, 也要使公众熟悉公众参与的方法, 比如说座谈会、调查研究、访谈、咨询、听证、公示、代表会议、信访以及申诉等。为此, 《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中要增设专门的土地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条款, 切实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管理问题 篇10

目前, 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与行政管理改革方向冲突

虽然我国在1997年时进行的改革中, 对乱占地等政府无法行为给予了解决, 然而,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土地审批权上交, 这种做法明显存在问题, 即与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有所偏离。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管理重心下移, 不断强化地方政府作用, 这一思路与国际可持续管理中倡导管理原则相一致, 若是不遵循这一原则势必会导致管理效率和效力上出现问题, 大量的实践证明, 这些原则对土地管理也是正确的, 所以在实践中就形成一些矛盾冲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 程序复杂、工作效率较低、成本相对较高的矛盾冲突。地方部门在进行土地管理过程中, 小到一分地大到一亩地都需要获得升级或是中央的批准, 整个审批过程也非常繁琐, 并且地方也不能每一件用地都进行申报, 一般都是成批申报, 这就使得早申报者同样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审批;其二, 审批过程中形式主义十分明显。从某种角度上讲, 土地管理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脱离政府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省级或是中央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量较大, 并不能对每一宗申报的材料都详细核对, 为此, 在产生效率问题的同时, 还间接形成了效果方面的问题。

1.2 规划体制与计划体制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建设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 这使得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指标出现不足的问题, 而西部各省市的指标又相对比较富裕, 从而使得一些地方对规划体制和计划体制应适当增加弹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若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不进行改革, 那么有些问题势必会反复出现。

2 针对我国土地管理改革中现存问题的政策建议

2.1 土地规划法制化势在必行

“用途管制”, 也就是对土地使用的规划管理, 是基于土地使用中的公共性资源配置方法。华裔留美建筑专家程壮先生说得好:“‘明晰产权’必须以明确的建筑规划空间为基准”。他还说:“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契约, 也就是规则边界”, “规划既定, 决不能随意变更。在特殊情况下, 即使为了公众利益, 政府需要征用私人空间, 也要走公开程序讨论”。土地规划管理必须实现法制化, 否则, 效率降低、公平丧失、腐败滋生, 这三大弊端难以根除。土地规划管理法制化必须以一个好的土地管理体制为基础。要解决各级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分权问题中央政府不能撒手不管, 也不能管得太多。土地规划要设立一系列控制指标, 其中有强制性的, 也有指导性的。

2.2 完善管理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 必须以土地有形市场 (土地交易中心) 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 加强系统内外、公私部门的学习、交流、合作,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订、出台, 真正确立起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按照传统的土地协议有偿出让方式, 开发商物色到一块土地后, 要先与土地的原有单位谈妥转让事宜或与政府协议出让, 然后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环节, 一般要等100个工作日之后才能取得土地。土地交易中心成立后, 投资者只要竞标成功, 凭出让合同就可以直接向政府申领各项批文, 免去了繁琐的审批环节, 省时省力省钱。因此, 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未来五到十年, 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土地资产合理配置的范围将大幅度地拓展,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不断实施也对城市土地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富有责任、治理有方、服务周到的土地管理模式正在确立之中。

2.3 加强对现行土地制度的认识, 明确改革方向

一方面, 我国现行土地所有权关系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在土地所有权难以得到确切的落实, 从而导致农民土地权益被剥夺。探究其原因在于土地的公有制管理制度的影响。公有制即集体所有制, 是将生产资料的划分群体定位在多人享用的概念上。也就是说,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下, 每个农民都是土地的所有者, 也是土地的共有者, 他们对土地的使用和处置没有自主控制权、决定权, 也不具备行使土地使用权的职能。为了解决过于复杂的集体决断行为, 公有权主体的概念应运而生。它的主要职责是对生产资料进行管理以及合理的分配, 它的出现改变了公有制的内部关系, 使集体中的个人不再享有所有者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势必会引起土地产权关系不清、产权虚置的现象。因此, 土地实现私有化改革的方式和模式, 是值得进一步深人探究和关注的。另一方面, 在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权上, 对于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不能就其隶属的本质去推断生产方式的落后与否, 关键是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人们对土地的使用状况。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3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的土地管理改革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 加之一些其他的原因, 使得土地管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必须出台一些政策来确保土地管理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只有从政策层面上对土地管理改革给予一定的保障, 才能使现存的种种问题获得根本解决, 若是仅仅拿出一些应对措施, 恐怕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虽然有些措施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长期的改革过程中, 有些问题势必会反复出现, 所以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出台相关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蔡友.国土地管理改革中的短板及对策[A].2008年度江苏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9) .[1]蔡友.国土地管理改革中的短板及对策[A].2008年度江苏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9) .

[2]王道凤.张波.完善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A].江苏省土地学会2010年度土地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12) .[2]王道凤.张波.完善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A].江苏省土地学会2010年度土地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12) .

[3]王玉琼.卢海林.曹红.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改变[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3) .[3]王玉琼.卢海林.曹红.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改变[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3) .

[4]王素平.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土地管理改革试点——以河北省张承环京津地区为例[J].改革与开放, 2012 (17) .[4]王素平.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土地管理改革试点——以河北省张承环京津地区为例[J].改革与开放, 2012 (17) .

上一篇:非均质土壤下一篇:英译四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