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2024-06-01

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共9篇)

篇1: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于 4月10日至4月20日,以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为目的,对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 XX土地储备交易中心、XX土地局、XX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局进行了走访、学习,就我区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调研。

我发现,我们XX区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随着我区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开发区内大范围进行村屯改造,对镉污染农用地通过地类变更进行工业化改造,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供给诉求矛盾日益凸显。

以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势在必行。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既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也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针对土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抓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成果,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推动我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针对我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资源供需突出矛盾,我区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政,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这一中心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X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资源利用方式朝着规划、招商、土地利用统一合理化转变;另一方面,在挖潜资源存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实现由资源供给服从需求向资源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

在调研中,我发现我区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来抓,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创新了一些新举措,在建立“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新机制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认识统一,各项制度基本落实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我区对各村屯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定位和矛盾等都进行了比较充分认真的分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我区统一部署,对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进行了认真分析,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上已经形成共识,普遍认识到如果继续按照陈旧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来搞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将根本无法保障XX区整体规划经济指标的实现。因此,全区统一认真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在用地审批中严格土地规划、计划审查,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从供给数量、结构、供地方式、供给主体、供给时机等方面严格把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二是妥善处理保障与调控的关系,在我区整体规划内优先保障市、区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城乡公共事业用地;三是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把规划、计划的落实关。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在建设项目预审时,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供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土地的规划、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高于其他规划。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价值取向,我区应该严守耕地宏线,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体现两个目的:一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必须对规划建设用地作出严格的控制。结合我区经济发展实际,普遍落实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依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业项目进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村屯改造)。符合我区实际的控制标准的实施,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以市场运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通过发挥土地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了“多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通过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将盘活国有企业资产与推动旧城改造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方面实施对接,达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进一步落实用地审批、开工检查、竣工验收的全程管理,对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控,实行定期巡查及竣工验收制度,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利用,防止土地闲置现象的发生。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途径

我区率先开始尝试地类变更,将镉污染严重的农用地变更为工业工地,将村屯整体搬迁,既保障了百姓的健康,又将被污染土地从新合理利用。

三、创新实践,加快构建新机制

要做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不仅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方法途径,而且还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而以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发展。我区创新实践了一些符合本区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全面发展我区装备制造业、建冶金园工业园…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土地闲置现象依然存在,由于XX区进行实施的是村屯整体改造,一个村的土地全部征收,而项目建设用地约占总面积的80%左右,这样造成了部分土地的闲置。

2、在土地规划方面,宏观调控和微观制约还没有限的统一起来。

五、节约集约用地的应对措施

1、对现已征收的村集体土地进行一次更全面、细致的普查,对闲置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周围环境做到心中有数,有图、有表并与现状土地相配套,以便在招商引资中进行市场化运作。

2、对闲置土地充分开发利用,根据农村城市化进程和装备制造业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娱乐性、休闲性的设施和场所。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篇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于2009年4月10日至4月20日,以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为目的,对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XX土地储备交易中心、XX土地局、XX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局进行了走访、学习,就我区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调研。

我发现,我们XX区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随着我区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开发区内大范围进行村屯改造,对镉污染农用地通过地类变更进行工业化改造,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供给诉求矛盾日益凸显。

以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势在必行。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既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也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针对土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抓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成果,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推动我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针对我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资源供需突出矛盾,我区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政,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这一中心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资源利用方式朝着规划、招商、土地利用统一合理化转变;另一方面,在挖潜资源存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实现由资源供给服从需求向资源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

在调研中,我发现我区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来抓,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创新了一些新举措,在建立“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新机制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认识统一,各项制度基本落实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我区对各村屯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定位和矛盾等都进行了比较充分认真的分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我区统一部署,对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进行了认真分析,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上已经形成共识,普遍认识到如果继续按照陈旧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来搞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将根本无法保障XX区整体规划经济指标的实现。因此,全区统一认真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在用地审批中严格土地规划、计划审查,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从供给数量、结构、供地方式、供给主体、供给时机等方面严格把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二是妥善处理保障与调控的关系,在我区整体规划内优先保障市、区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城乡公共事业用地;三是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把规划、计划的落实关。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在建设项目预审时,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供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土地的规划、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高于其他规划。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价值取向,我区应该严守耕地宏线,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体现两个目的:一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必须对规划建设用地作出严格的控制。结合我区经济发展实际,普遍落实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依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业项目进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村屯改造)。符合我区实际的控制标准的实施,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以市场运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通过发挥土地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了“多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通过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将盘活国有企业资产与推动旧城改造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方面实施对接,达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进一步落实用地审批、开工检查、竣工验收的全程管理,对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控,实行定期巡查及竣工验收制度,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利用,防止土地闲置现象的发生。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途径

我区率先开始尝试地类变更,将镉污染严重的农用地变更为工业工地,将村屯整体搬迁,既保障了百姓的健康,又将被污染土地从新合理利用。

三、创新实践,加快构建新机制

要做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不仅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方法途径,而且还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而以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发展。我区创新实践了一些符合本区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全面发展我区装备制造业、建冶金园工业园…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土地闲置现象依然存在,由于XX区进行实施的是村屯整体改造,一个村的土地全部征收,而项目建设用地约占总面积的80%左右,这样造成了部分土地的闲置。

2、在土地规划方面,宏观调控和微观制约还没有限的统一起来。

五、节约集约用地的应对措施

1、对现已征收的村集体土地进行一次更全面、细致的普查,对闲置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周围环境做到心中有数,有图、有表并与现状土地相配套,以便在招商引资中进行市场化运作。

2、对闲置土地充分开发利用,根据农村城市化进程和装备制造业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娱乐性、休闲性的设施和场所。

篇3:第二次土地调查坐标系问题分析

伴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开展, 有关文件规定, 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平面坐标系为国家坐标系或与国家坐标系相联系的地方独立坐标系,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对1∶500、1∶1000、1∶2000图幅或数据按1.5°分带, 1.5°带按规则分带, 不得任选中央子午线, 1∶5000、1∶10000图幅或数据按3°分带, 1.5°带、3°带、6°带的第一带中央子午线重合。

以上规定的原因一方面是要将土地纳入国家统一的坐标系统中, 另一方面主要是考虑投影长度变形的影响, 而影响长度投影变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地表面测量的真实长度规化至参考椭球面时的长度变形, 变形的大小与地表面距离参考椭球面的垂直高度有关;二是将参考椭球面长度投影至高斯平面 (当采用高斯投影时) 产生的长度变形, 其大小与投影区域距离中央子午线的远近有关。

1 投影长度变形的产生和允许范围[1]

(1) 将实地测量长度归算到国家统一的参考椭球面时的长度变形为:

这里:Hm表示长度所在高程面对于投影面的高差, RA表示长度所在方向的椭球曲率半径。由于Hm通常为正值, 该项改正一般均为负值, 即由地面长度归算至参考椭球面时, 长度变短了。

(2) 再将参考椭球面长度归算到高斯平面长度时的长度变形公式为:

这里R表示测区平均曲率半径, y表示高斯投影横坐标 (自然值) , 即距离投影中央子午线的距离, 该项改正均为正值, 即由椭球面长度归算至高斯平面时, 长度变长了。

这样, 地面距离经过以上两次长度改化后就划算为高斯平面距离, 高斯平面距离通常由高斯投影坐标反算求得, 其综合长度变形公式为:

为方便, 近似取RA=R=6371 km, 略去 , 高斯投影长度综合变形公式为:

由 (3) 式知, 在建立高斯平面坐标系时, 为限制长度变形, 使地面实际测量水平距离与控制网的高斯平面坐标反算距离尽可能接近, 要考虑测区平均高程面和测区距离中央子午线的距离。

《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普通工程平面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1/4万;《城市测量规范》规定,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1/4万为原则, 并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精度, 地籍测绘应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 高斯正形投影, 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应和国家坐标系联测。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地籍测量的精度应比普通工程测量的精度高, 地籍测量可以采用与国家坐标系相联系的地方独立坐标系, 参考《工程测量规范》和《城市测量规范》, 作者认为地籍测量的平面投影长度变形应至少不大于1/4万为宜。

2 建立地方坐标系的方法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坐标系规定分析

令m=1/40000, R=6371 m, 带入 (3) , 得

对于某已知高程面的测区, 利用公式 (4) 可以计算出相对变形不超过1/4万的国家坐标系投影带内y坐标的取值范围, 同理, 对于投影带内的不同投影区域 (用y坐标表示最为直观简便) , 可以算出综合变形不超过允许数值时测区平均高程的取值范围。

如果取测区中心的土y坐标为横轴, 取测区平均高程H为纵轴, 根据式 (4) 就可以画出相对变形恒为1/4万的两条曲线。这两条曲线就是建立高斯平面坐标系的投影范围临界线, 这两条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建立高斯平面的容许区域, 如图1所示。利用图1可以直观形象的判断国家坐标系投影带是否适用于测区的需要。如果根据本测区的平均高程和在投影带的y坐标所确定的位置, 处于两曲线外的区域, 就应该考虑重新选择投影面或中央子午线, 建立新的坐标系统。

由公式 (4) 可知, 当地面平均高程Hm=0时, 在保持长度投影变形小于1/4万情况下, y=45 km, 即距离中央子午线为45km, 东西方向最远可控制90km, 而文件中规定的1.5°带相当于东西方向可跨166km, 由图1可以看出, 此时已不在实用区范围;当建立抵偿高程面时, 由公式 (3) , 令y=0, 得Hm=160 m, 在保持中央子午线处投影变形不大于1/4万情况下, 中央子午线处最大高程不能大于160m。由公式 (3) , 令Hm=160 m, 由

此时东西方向可控制范围达到最大, 为126km, 亦小于1.5°带的166km的范围。可见, 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1.5°按规则分带规定的不尽合理。况且, 部分土地海拔远大于160m, 甚至几千米, 而且一般来讲, 若按规则分带, 投影中央子午线不会在测区中央, 甚至距离测区较远, 这样, 测区内长度变形很可能远大于1/4万。由图1可以, 若不变换投影面, 采用国家坐标系, 在不改变中央子午线位置情况下, 随着高程的增加, 长度投影变形在1/4万范围内的区域越来越小, 测区一般情况下不会刚好位于图1的适用区域内, 测区内控制网的平面投影长度变形可能比较大, 造成实测距离与坐标反算距离相差较多, 从而影响土地调查成果质量。

3 第二次土地调查坐标系统的选择

第二次土地调查文件规定:平面坐标可采用国家坐标系或与国家坐标系相联系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作者认为, 在海拔高的地方, 可以变化参考椭球参数, 抬高投影面, 使地面点距离投影面尽量接近, 这样可有效的减小长度投影变形, 但用这种方法建立的坐标系属于独立坐标系。为了和国家坐标系保持联系, 土地调查建立的首级控制网点 (往往采用GPS技术测量地理坐标) 必须与国家坐标点联测, 使首级控制网点的地理坐标全部与国家坐标系统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GPS联测的大地高, 选择投影面和中央子午线, 建立适合测区的高斯平面独立坐标系。当需要转化成国家坐标系高斯平面坐标时, 利用首级控制网点的地理坐标, 选择规定的中央子午线进行投影即可, 也可以通过联测两个或三个以上测区独立坐标系和国家坐标系平面坐标的公共点, 计算转换参数, 将其全部转换为国家坐标系坐标。

变换投影面需要重新计算参考椭球参数, 椭球参数变化后还要重新计算地理坐标 (主要是纬度发生了变化) , 计算比较麻烦。由公式 (3) 可以看出, Hm和y对投影长度变形的影响可以起到互相抵偿的作用, 由于土地在某一地区占地面积并不大, 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测区的平均高程选择适当的投影中央子午线, 使测区的投影长度变形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 该方法的地理坐标就是国家坐标, 计算比较简单。在与国家坐标系建立联系方面, 可以通过选择规定的中央子线直接投影, 或通过测量公共点计算转换参数的方法将测区控制网点转换为国家坐标。但当测区高程较高时, 由于国家坐标系的投影面距离测区地面距离较远, 易引起角度畸变, 因此, 建议当测区高程较高时按前述方法选择新的投影面较好。

4 结束语

由于土地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位置较分散, 为保证土地调查质量, 有效控制投影长度变形, 建议必要时采用任意选定投影中央子午线、变换投影高程面或建立抵偿高程面的方法建立独立坐标系, 建立独立坐标系时首级控制网点必须与国家坐标系网点联测, 或通过联测平面坐标公共点的方法, 保证所建立的独立坐标系能够转换为国家坐标系坐标。在城市中进行土地调查时, 除和国家坐标系联测外, 还要和当地城市坐标系统联测, 上交两套坐标成果比较妥当, 这样可以和当地坐标系建立联系, 维护地方统一规划建设大局。

参考文献

篇4:镇赉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土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我县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我对镇赉县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镇赉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源使用的现状,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9日—10月30日

调查人员:王艳秋等

调查地点:吉林省镇赉县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

一、镇赉县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及特点

镇赉县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土壤较为贫瘠。土壤类型以黑钙土、草甸土、风砂土和栗钙土为主,土壤pH值较高,在吉林省西部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幅员面积471869.45 hm2,耕地面积181579.06 hm2,种植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辅以高粱、绿豆、花生,少有大豆种植。

经调查,镇赉县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明显

镇赉县现有耕地181579.06 hm2,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96 hm2,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粗放经营带来的单位面积产值不高的问题。按照耕地地力(国家级)分级标准,镇赉县耕地主要以国家五级地、六级地为主,各占49.1%、27.9%;四级地次之,占17.2%;局部有少量七级地和八级地,分别占4.9%和0.4%。

2.地块较为零散,缺乏集约性

虽然耕地总面积较大,但是因为草原、泡泽、沙丘的分布,地块较为零散,给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造成了制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阻碍集约经营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存在不足

目前,广大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户、人口分配土地、订立的承包合同,明确30年不变。运行十几年来,对稳定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弊病。二轮土地承包后出生的人口即将进入婚育年龄,这样的家庭将一家三口没有耕地,一来将靠老人的耕地过活,成为新的“啃老族”,二来将促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穴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的增加,进而增加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加剧老年化社会矛盾的凸显。

2.粗放经营,耕地产出率低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且多为青壮年,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对高新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力欠缺,应用愿望不强,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粗放经营,收益不高,严重威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缺乏有效整合,农作物种植的选择有待优化

不连片的耕地给农户的经营管理带了诸多的不便,不宜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的生产率下降,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4.建设用地缺乏规划,土地利用率低

居民点分散建设,布局零乱,占用土地面积大。村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个别人只顾自己方便,缺乏整体和全局性,土地纠纷不断。另外,村民住房建设标准差、乱。村民建房一户一样,没有统一设计,统一标准,靠农村“建筑师”自行建设,住房大小不一,高低不同,致使新建住房达不到应该达到的美观和质量要求。此外,基础设施水平低,公益设施配套严重不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降低了居住环境水平和幸福感。

三、建议和意见

1.适当调整土地政策

在保证土地稳定的基础上,微调土地,使二轮土地承包后出生的人口有地种,有饭吃,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

2.合理规划,严格管理

虽然我县国土部门在城镇、乡村规划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些历史遗留問题仍需要努力应对。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根据个村庄不同的情况,通过政府拨款、集资、融资、村民义务工等方式,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给排水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是土地资源真正地造福居民。另外,还应通过培训教育、义务劳动等方式,努力维护好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设施。同时,也应栽些花草树木,提高居住环境水平。

3.划块经营,集约管理

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多方协作,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将土地划块经营,发展集约型农业。积极鼓励和保护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促进耕地的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

4.合理分类,优化配置

对耕地要加强管理,确保优种优收。对边远荒芜土地或还林还草,或栽种经济作物,如建设果园、药材基地等加以有效利用。可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外地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入驻开发,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篇5: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们“中国农业大学赴鄱阳小分队”在7月13号顺利抵达鄱阳县,开始了我们内容充实的暑期实践活动。

在鄱阳县农业局的安排下,我们前往了三庙前乡万安村,走村访户,发放问卷,收集信息,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了当地的土地流转问题。

万安村所属的江西省属于中部地区,人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导向的农业大省。江西省地处平原地带,水域充足,气候适宜,很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耕地较多,很适合我们在这里研究土地流转问题。另外其所属的鄱阳县又因为内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产资源很丰富,成为了全国第二大水产县。鄱阳县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水田多,水域多,且气候适宜的特点,发展了土地耕作与水产养殖两者兼并,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另外鄱阳县还花大力气建设开发了鄱阳湖湿地公园,这一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的旅游景点,并与周边县市着手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效果。在县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生活水平取得了稳步的提升。我们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促膝长谈;还前往了村政府,与村支书,村领导热切交谈,对当地的农村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万安村靠近鄱阳镇,因此相对比较富裕繁华,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都比较高。但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不是很充足,因此有一半以上的青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我们还了解到,当地有好几个百万富翁,他们都是在外拼搏了数十个年头,开厂经商,衣锦还乡,又将挣来的钱用来发展家乡,邀请更多的本地人去他们所经营的厂子打工。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严重,是万安村的普遍现象,因此在家里务农的大多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或者不愿出门的中年妇女,亦或是身体不便,只得留在家里务农的残障者。

在我们回收上来的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家里既没有流入也没有流出土地的人”很少,我们甚至没能完成10份问卷的量;而家里有流入土地与家里流出土地的村民相当之多。我们了解到,当地土地流转现象其实相当的严重。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当地劳动力的过多流失,为了处置闲置的土地,很多村民就选择了转让土地给想要种植更多物的村民。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不会使得土地撂荒,又能收的租金,充作另一份收入。

问卷中还反映了另一个现象,就是会签订文字合同的村民几乎不存在。在村民们看来,他们选择的合同对象都是熟人,邻居,亲友,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方不会违约,因此口头合同足以。他们反而觉得签订文字合同是对对方不信任的表现,而且文字合同又繁琐,对于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村民也是一种障碍。因此,他们只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口头协商。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他们中很少会有人去登记流转合同。在《土地承包法》中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登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的事实予以公示,使他人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人,避免日后发生的各种纠纷。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他们不登记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要登记,这也放映了当地的村干部在宣传土地转让事项的过程中有疏忽,没能让村民了解到完整的转让过程。因此加强基层土地转让制度的宣传力度,对于完善土地转让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有少数部分人表示,他们也是知道要登记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登记,不知道应该如何登记,他们同时也很害怕麻烦,因此也就选择了不去登记。而不登记的结果有可能会导致各类转让纠纷的发生,在发生纠纷后,受害方又难以获得应得的司法保护,这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很不利的。

当然可喜的一点我们还是要看到的,就是很少村民表示他们曾经因为土地流转问题而发生过纠纷。转让的当事人双方因为都是熟人,而且村风淳朴,即使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也能够在村政府的调解下,化解纠纷。

在我们统计后发现,大多数村民选择的流转方式都是转包或者出租,少数村民选择的是委托代耕。流转租金的支付方式要么是分以现金支付,要么是一次性全部用现金支付,很少有人会选择用粮食等食物支付。另外就是大部分的土地转让之后用途跟之前保持的都是一样,没有浪费或者用他用的。

土地流转问题作为当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建设发展,因此对其的关注很有必要。土地流转政策首先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其主要形式有代耕代种,这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

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大多是亲友)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转包、转让,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指农户或集体组织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让与他人的行为。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组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进行转租并从中谋利的行为。互换:单个或者一部分承包户主动或在集体组织指导下与本集体中的其他承包户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

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数个相应的历史阶段,并发展为现在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耕者有其田”这是第一个阶段。它是以政权的力量将土地的地主所有变为广大农民所有,从而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个体所有个体经营的新的农村土地制度。自耕农制度转变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第二个阶段。1979年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全面推行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第三个阶段。该制度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农民在承包土地的同时上缴一定的物资和税收,农民在承包经营期内有较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所种植农作物进行一定的调整。

篇6: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说明:调查地点为河南省开封市万隆乡李连村

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15

调查人为张高言(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2010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班)

农地利用情况总结分析:由于调查地点地处华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但土地质量较差,故而人均承包用地较多,所以每家总的承包用地较多,转包他人土地的情况基本不存在。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家庭年收入大致都在5000-20000之间,种植作物较单一(小麦,花生,蔬菜)。农地减少基本全用于村民建设,小部分用于工矿用地。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是因为缺乏知识、能力,年龄,健康等务工条件而选择在家务农,个别被调查对象出于“习惯农耕生活,不愿离开土地”或“照顾家庭”而选择在家务农,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选择在耕作过程中使用传统工具,原因较单一,基本上都出于“习惯使用传统工具”。对被调查对象农业生产积极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自然灾害,生产成本升降,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小,农业生产收益高低。在调查过程中,我尝试了让被调查对象在这四方面选择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选择“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小”和“农业生产收益高低”的人数基本持平。调查中发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种粮补贴力度”

和“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有助于使被调查对象愿意种植更多粮食作物,在大多数被调查对象看来,气候条件是当前对农业产出影响最大的因素。

分析总结:从对农地利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有90%的被调查对象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除粮食作物外,种植物以蔬菜为主,稍显单一。其中原因大约有三方面:1被调查对象承包农地较多,无暇管理、种植多种作物的田地,像蔬菜、水果类的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要求更多的经历、物力。2被调查对象对经济类作物不能寻找到好的销路,尽管有外地商人收购,然而价格不是很好,使得被调查对象从经济作物上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这难免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不愿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3农民缺乏相关的种植技术及获取市场消息的渠道,使得他们仍以传统的种植技术来进行生产,最终事倍功半,同时由于存在市场盲目性,例如,如果今年的大蒜价格较好,那么大部分农民会选择在下一年多种植大蒜,结果由于市场供过于求,造成蒜价普遍下降,农民们一年的投入基本上打了水漂,这就是缺乏获取市场信息能力的表现。还有一个问题再农地利用情况中比较突出----农业生产影响因素。从被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可以发现气候条件仍是影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也就是说新世纪的农民仍在靠天吃饭,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将更多的希望放在市场和政府方面。他们迫切希望市场能够给他们一个好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政府能够增加种粮补贴力度,帮助推广良种或先进技术。我所调查地区土地减少情况不是那么严重,减少的土地多适用于村民建设,这种情况也揭示

出了所调查地区的弊端:工厂少。间接反映出了农民们自己动手改变现状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他们仍旧只守着两亩三分地,以最稳定但也最劳累的方式生活着。

水旱灾害情况: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气候异常是造成本村水旱灾害的最主要原因,少部分被调查对象持有不同意见,对被调查对象而言,水旱灾害给他们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农作物减产减收,诱发其他自然灾害(例如蝗灾、虫灾),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很大农民们年年都忍受着水旱灾害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却无能为力。可令人奇怪的是政府并没有对灾区进行有效的补贴或重建,却选择默默无闻的让时间冲淡一切。照此下去,被调查对象迫切希望获得的“直接经济补助”恐怕也只会变成一声声的呐喊。有时我就想幸亏中国政府遇到的是中国农民(一群能够忍受到底的弱势群体)。说这些风凉话不是为了挖苦政府,而是在提示政府:你们真应该为老百姓做些积极地事情了。政府或许也有自己的难处,不过一些灾后的安抚与重建工作仍是必须的。

农田水利情况:被调查地区主要采用地下水进行机械灌溉,被调查对象对上级政府的水利建设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非常不满意,对政府在水旱救灾方面的表现也是相当的不满意。不止他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民不满意如今政府的表现。恐怕不止他们,会有更多的农民不满意如今政府的表现。在农田水利情况调查时,同样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被调查地区及周边地区基本上都是以地下水来进行农业灌溉。我自认为地下水是极其宝贵的不该让农民拿来进行农业生产,况且这种农业

灌溉还是采用那种最原始的方式:漫灌.看着清澈的地下水在土地上流淌,心里难免有一丝伤心。同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被调查地区的灌溉效率有多低:从深井中抽出的大量地下水如果用来漫灌估计有80%的谁会被损失掉;大型的拖拉机没日没夜的带着一个小小的水泵在井边抽水,我们应该明白那种拖拉机是可以同时带动七八个水泵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如今却这么大材小用,浪费柴油不说,拖拉机的损耗也是相当大的。农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水利建设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而且这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我们都不希望珍贵的地下水变成雨水,降落到四面八方。当然,这也不能把全部责任推给政府,现在的农民没有相应的农业知识,再加上他们存在某些俗念,不能够认清问题的严重性,正应为这样,才需要那些能够认清问题严重性的人来解决问题。

由于近几年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地影响。在处理水旱灾害时农民们普遍表现出了无能为力,这种时候是最需要政府出面来安定民心,使农民怀揣希望的,这种时候也是最能体现政府执行力的时候,这种时候更是政府最能凝聚民心的时候。然而,在这种时候,通过被调查对象的回答可以看出,政府确实还没有拿出相应的积极政策来进行灾后的安抚工作。也许政府正在努力,我们也依旧相信政府能给出积极的应对措施,我们也相信这些困满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篇7: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几年的土地纠纷逐年上升的?下面一组数据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XXX村土地收益情况统计

项目

年份

自留地亩

平均收入

亩平均征

收税费

亩平均

纯收入

2002年

995元

106元

889元

2003年

1457元

43元

1414元

2004年

1896元

0(抵小麦直补后)

1896元

项目

年份

承包地亩

平均收入

亩承包金

平均征收

亩平均

纯收入

2002年

995元

250元

745元

2003年

1457元

300元

1157元

2004年

1896元

300元

1596元

篇8: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关键词:农村,权属调查,试点

一、引言

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土地调查内容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农村土地普遍存在权利主体不明、权属紊乱、界线模糊等问题。因而, 了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 探索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做好农村土地确权, 不仅能科学指导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更能为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奠定基础。本项目是根据“关于印发《2007年国地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164号) ”和“关于部署开展2007年度土地权属状况调查试点示范工作的函 (国土院函[2007]86号) ”文件要求, 四川省作为2007年度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调查试点而开展此项工作。成都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阆中市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试点市, 因此, 四川省选定成都市和阆中市作为重点调查地点。本文以阆中市土地权属调查为对象研究。

二、阆中市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现状

(一) 阆中市及试点镇概况

1、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 位于四川东北部, 嘉陵江中游, 北纬31°22′—31°51′、东经105°41′—106°24′。全市幅员面积1876.24平方公里, 总人口877349人, 其中农业人口681034人, 辖49个乡 (镇、街道办事处) , 447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状况。

阆中是农业大县, 先后被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 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 已形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水电能源四大行业为支柱, 机械、丝绸、皮革、包装、能源、化工、工艺美术七大行业为重点的工业结构。2008年, 阆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932元, 地方总产值74.49亿元。

3、阆中市土地利用现状

(见表1) 。

4、选取的典型乡镇概况。

第一, 洪山镇。洪山镇位于阆中市东南28公里, 幅员面积38.59平方公里, 总人口22615人, 其中农业人口19876人, 耕地面积32976.25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水果、蔬菜、蚕桑;工副业生产主要以食品加工, 建筑建材和各类修理及服务业为主。近三年全镇年平均国民生产总值1.5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第二, 老观镇。老观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45公里处, 总人口为25385人, 其中农业人口为22649人, 幅员面积64.49平方公里, 耕地总面积为37649.55亩。经济结构重点以泰国大米、老观生姜、种草养兔、油菜、药材、茶叶、蔬菜和竹编工艺、外出务工、运输、加工、建筑等形成特色产业, 近三年全镇年均国民生产总值1.8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二) 集体土地权属概况

1、土地权属争议情况。

(1) 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阆中市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内容主要有国有土地使用者与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集体土地所有者和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及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三种情况。 (2) 试点镇土地权属争议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协商。这是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的最基本的方式。二是政府处理。经协商不能解决的, 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 也可以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的管辖权限, 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三是诉讼。对有关权属争议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 向人民法院起诉。

2、集体土地利益情况。

(1)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定。以户口为依据, 同时还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履行农民的义务, 政策有明确规定的 (如现役军人、大、中专学生) 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接受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 方可视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 集体土地收益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分配主要实行平均分配, 或谁受损失补偿给谁。

数据来源:《阆中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三、集体土地登记发证

(一) 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

阆中市于20世纪90年代初, 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了登记发证。共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22万宗 (发证率达98%以上) , 由乡 (镇、街道办事处) 、片区国土资源管理所及市国土资源局分别进行了保存归档。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管理, 对初次登记后发生使用权变化情况做到随时更新。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

根据国家安排, 阆中市在四川省首先试点开展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利用已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资料, 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 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标准分幅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采用截距法、直角坐标法、交绘法等方法逐社进行了外业调绘, 共调查了6000多个合作社、7300多宗宗地、立卷归档625册。由于受当时工作底图 (比例尺为1:10000) 的影响, 个别地方精度还达不到要求, 阆中市只进行了确权登记, 未颁发证书。

(三) 第二次土地调查

阆中市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市域1876.24平方公里的外业调查, 形成调查原图104幅。内业工作已完成农村建库、基本农田上图、专项用地调查、图件编制、成果汇总等工作。阆中市的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充分运用了原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 在工作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也为下一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四) 集体土地权属调查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1、问题。

(1) 权属争议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 和现实利益冲突、情感纷争等。 (2) 技术问题:工作底图的制作、调查区和调查单元的划分、宗地图制作及面积量算。存在图面与实际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3) 工作流程与协调问题:信息发布注意初始端, 与接收者间存在信息流失导致不一致产生问题与矛盾。

2、解决办法。

(1) 权属方面:尊重历史, 面对现实, 调解为主, 公平公正公道。 (2) 技术方面:内部人员加强学习培训, 控制性节点采用专业外包加验收确保质量。 (3) 流程与协调方面:以信息接受方为工作关注点, 提高工作效率效果。

四、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主要为农业用地流转和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两种。目前由于法律界定、政策及市场发育的具体情况, 以农业用地流转为主要类型 (即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 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尚在探索中。

(一) 试点镇承包土地情况

1、承包土地类型。

根据相关法律, 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 承包期届满, 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2、土地承包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政策调整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凸现。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加以扶持, 使农村土地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农民对土地倍加重视, 由此引发土地纷争和农民上访明显上升。 (2) 政策缺失或难以操作。由于土地在总量上的刚性供给, 造成困境, 关于调入调出方面:新生儿、征地、新落户所需要的土地难以调入;外嫁女、村民升学、死亡、外出落户的土地没有政策, 难以调出。 (3) 承包过程中, 由于山区地形地势条件不一, 土地承包远、近、好、孬不好搭配。 (4) 土地承包后, 外出务工、死绝户等承包地荒芜严重, 政府难以管理。 (5) 征用土地和调整土地难度大, 征地农转非安置途径单一。

3、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措施。

(1) 自行协商。对新生儿、新落户协商外出户以及升学或婚嫁户多余的土地, 有的采用有偿、有的采用无偿方式自行解决。 (2) 征地补偿。征地中涉及土地承包的, 采用征地补偿费一次性经承包户进行补偿。 (3) 实物或货币补偿。农村基础设施或水利建设中涉及土地问题, 主要采取调剂全迁户、死亡户以及原集体剩余的土地来进行补给或采用按年产值生产队逐年给农户进行补偿, 资金来源从提取的公益金进行。

(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

洪山镇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00亩, 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14%, 涉及13个村67个组1900余户4200余人。全镇从事土地承包经营的业主共有15个, 业主共投资120余万元, 年人均增收25元。土地流转的年限一般为30年, 短的2、3年, 最长的达到50年 (主要是荒山、荒坡) 。老观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共2675.9亩 (占耕地总面积7.1%) , 其中自行流转1600亩 (占总流转59.79%) , 合同流转1075.9亩 (占总流转40.17%) , 主要用于种养植业, 流转收益近32.28万元。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

第一, 转包。经村社同意, 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以不超过剩余年限转包给第三方, 自己仍保留承包权, 转入方拥有使用权, 双方签订契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而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这种方式目前较为普遍, 约占流转面积的15%。第二, 租赁。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农户, 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社外的业主从事农业开发, 并与之签订相应的土地租赁协议, 由业主向农户或集体支付租金。当地农民不但可以直接从土地上得到租金, 还可在该业主处务工。如老观镇的生姜种植基地、沙参种植基地等, 该种流转方式约占流转面积的60%。第三, 借用。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偿借给他人使用, 借用人无需向出借人支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费。如试点镇外出务工人员将土地赠予其他农户耕种, 这种情况约占流转面积的20%。第四, 互换。农户为方便耕种或流转, 与集体或其他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约占流转面积的5%。

(三)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1、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基本情况。

(1) 本集体经济组成员根据法律规定, 可使用法定土地面积修建住房。 (2) 因乡 (镇) 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需要征用个人集体建设用地。 (3) 乡 (镇) 场镇建设用地直接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范畴。

2、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措施。

第一, 阆中市仅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试行, 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 (使用权) 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即保留承包权, 转让使用权。第二, 相关规定:必须以符合规划为前提;对集体土地的使用不得用于商品房开发和工业用地;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使用权有偿、有限期流转;对用地单位或个人审查用地项目的可行性;国土资源局负责管理和监督工作。第三, 实施程序:对有意向取得某地块集体建设土地的单位或个人,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提出申请, 通过阆中市国土局审查后向该地块上所属镇、村、社发出公告,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表决通过后将意见反馈市国土局, 市国土局全程参与到该用地事宜中去。

五、土地征用情况

(一) 阆中市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实现方式及利益分配关系

被征收土地的分类面积以有土地勘测资格的单位提供的依据为准, 人均耕地面积以征地时上年度统计年报数为依据。。被征地人员的年龄, 以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之日为基准日, 以户籍管理部门登记的年龄为准。

1、征地补偿。

(1) 征地补偿补助费的计算, 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青苗及附着物相关补偿补助标准计算。 (2) ) 征收土地补偿费用的拨付:一是青苗及附着物补偿费。由市统征办直接支付给所有者。二是土地补偿费。一律拨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收支状况向组织成员公布, 接受监督。三是安置补助费。首先用于缴纳被征地安置人员的社会保险资金, , 多余部分一律拨付给被征地集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管理和使用。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全部征用, 农业人口全部安置的,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全部用于人员安置。

2、人员安置。

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实施征地的按城镇人口安置;在城镇规划区外单独选址项目征地的, 可在尊重被征地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安置, 实施农业安置的对象应纳入农村社会保障范围, , 对征地后人均耕地资源少的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应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范围。

(二) 征地情况

1、土地。

2008年为新区建设调整土地1905.6亩, 为新区协议征地495.74亩, 为城镇建设协议征用土地310.607亩, 支付补偿费1400余万元。完成对试点镇和零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协议征地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先后为七里新区建设、金银台航电、红岩子电站淹没、滨江路西段建设及西南川中油气矿仪三井的开采等做了大量的征、用地协调工作。2008年共协调用地400余亩, 较好地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之需。

2、安置补偿。

按国家和省、市要求对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对零星人员、统征社农转非人员、2008年以后享受过渡安置办法的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货币补偿、社保安置等。

(三) 存在的问题

第一, 征地难。一是被征地农民所提要求与现行补偿标准差距大, 而现行征地又必须要70%以上农民同意。二是对抢种、抢栽的行为缺乏必要的措施。第二,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情况与现行政策要求有一定差距。第三, 对小城镇的征地管理有缺陷, 目前各级 (重) 试点小城镇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情况较严重。第四, 目前很多土地已经拍卖, 但农民的征地补偿未到位, 拆迁未进行, 一方面业主强烈要求用地, 另一方面与农民的补偿协议难以签订。第五, 小城镇建设征地补偿挪用情况严重, 且补偿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不规范。

(四) 建议

第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 促进耕地资源最佳配置, 建议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坚持所有权、放活使用权、规范经营权。第二, 修订征地补偿标准, 制定适应地方经济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 以打破征地难的局面。第三, 多渠道探索征地安置补偿的新思路, 开展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 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 切实落实失地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第四, 着力解决好以前征地中的遗留问题, 做好征地后的协调工作, 确保被征地集体农民利益和各类建设顺利进行。第五, 加大对土地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力度, 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第六, 缩小城乡差别, 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农村土地资本化。第七, 通过征地, 以土地整理为契机,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通知[Z].国土调查办发 (2007) 3号, 2007.

[2]、四川省土地权属状况调查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Z].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 2007 (12) .

篇9: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分析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土地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探讨。

1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乱批乱建、未批先建、毁坏耕地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杂乱无章,土地浪费严重;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基层土管队伍力量薄弱等等,同时,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着土地的流转。缺乏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多职能部门利益使得土地流转部门之间出现法律、政策相互制约、互相推诿的现象再所难免。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2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1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发挥主导作用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2大胆创新,探索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同时,加强管理,促进和推动土地的有序流转。强化区(县)、乡(镇)两级农经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建立区县级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积极引导、实施、管理和监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时调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

2.3严格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管理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凡是符合建房条件(或放弃原住房迁建)的,村民原则上不得原地改、扩、新建住房(危房改造除外),要引导村民向城镇集中或到规划的居民点建房。对不具备规划居民点建设的,尽量利用空闲地、老宅基地和荒坡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建房。同时,从严控制农村村民宅基地标准。全县范围内农业户口的村民依法享有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权利,但必须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村民已"一户多宅"或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赠与他人的,不得再申请和审批宅基地。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和审批、占用集体土地建房。农村村民建房使用宅基地的面积标准以户口簿记载的农业户口人数计算:3人以内户(含3人)90平方米;4人户120平方米,5人以上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农村村民是独生子女户的,增加宅基地面积30平方米;是独生女户的,再增加宅基地面积20平方米。

2.4规范农村规模化的用地

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原土地用途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

参考文献:

[1]鲁建平,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9,(09).

[2]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01).

[3]黄飞,罗春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思考-以德江县为例[J].科技信息,2010,(16)

上一篇:2022高考优秀作文参考资料下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看图写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