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本主义

2024-07-01

西方资本主义(精选十篇)

西方资本主义 篇1

地理大发现之前,地中海沿岸是欧洲的经济中心。11~13世纪是意大利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意大利参与十字军东征,建立殖民帝国。商业垄断和殖民地收入成为意大利新的经济增长点。

13世纪末期,意大利经济开始衰退。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意大利失去殖民地收入。1347年前后,欧洲爆发黑死病,农田荒芜,许多城市出现饥荒,城市建设停滞;市场需求萎缩,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

衡量工业革命前某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参数有人口规模、国家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从14世纪初开始,意大利中部、北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5%,年均增长率为-0.46%。”意大利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00年为$1650,1800年为$1010。这表明,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经济已处于下滑状态,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城市化水平也是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从1000~1300年,意大利的城市化水平从5.12%发展到21.4%。欧洲常住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103个大城市中,意大利占到了24个。“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期,意大利的制造业收缩,城市化水平下降,曾一度引领意大利经济发展的因素就此持续稳定下降。”

“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增长率比较低,年增长率一直低于1%,更常见的是低于0.5%,而且还经常下降。”《威尼斯公报》创刊于1563年前后,正好处于意大利经济衰退期,所以《威尼斯公报》不是因为经济繁荣而诞生的。

二、新的经济因素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

《威尼斯公报》创刊的经济背景,一般解释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种解释无法成立。此前的数据表明当时意大利的经济并不繁荣。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却未能促进经济发展,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欧洲经济中心迁移。奥斯曼帝国扩张,占领丝绸之路的要道,向商人征收高额税金,香料等商品利润下降。欧洲商人放弃该商路,这是威尼斯、热那亚衰落的重要原因。丝绸之路式微后,只能开辟新航路,加上传教的需要,大航海时代来临。地中海作为欧洲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渐下降,代之而起的是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等城市。意大利境内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因为经济下行,经济中心转移,先进的生产要素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环境,没有得到发展。

第二,教派分歧。基督教分为新教、天主教等多个教派。教派分歧首先是对商业的态度不同。到1500年,经济仍然是神学伦理的分支,教士基本上控制了世俗的经济活动。各教派排斥自由贸易,认为追逐利益有悖教义。宗教改革后,新的哲学解释出现:商业是一回事,宗教是另一回事。新的经济哲学将商业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刺激新教地区贸易的发展,而天主教地区仍然在怀疑经济活动的动机。此外,新的商业机构也在新教地区首先出现。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可以兑换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货币,保险、专利保护法也相继出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许多职能部门首先在欧洲的新教地区出现,而不是在天主教地区。”

第三,对教育的态度不同。宗教权力的基础是对复杂文字的垄断,它强调的是连续性和时间。[1]虽然当时有教会学校,但目的是培养体制内的神职人员。普通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理解《圣经》,宗教权威被世俗教育消解,一个新的社会系统正在形成。新教地区初级教育的覆盖率更高,经济运行情况更好;天主教地区初级教育覆盖率较低,经济发展缓慢。“到1830年,新教地区与天主教地区相比拥有更多的初级教育覆盖率:德国17%,美国9%,英国7%,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个比例只有3%或4%。”

三、报刊诞生的条件

一般来说,报纸的出现需要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条件。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社会各行业的整合,文化水平的提升,通讯、邮政手段的进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都是报纸创刊初期的重要条件。

《威尼斯公报》诞生于1563年前后,这是欧洲早期的手抄报纸。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技术。在此后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就已经印刷了3万种印刷物。《威尼斯公报》早期的报纸可能主要是手抄新闻,基于活字印刷的快速传播,后期的报纸可能会应用到这项技术。威尼斯水运便利,手抄报纸可以借助便捷的水运送达其他城市。此时文艺复兴正深入开展,由此带来了社会识字率的提升。应该说,这些外部因素都有利于报纸的出现。

以上都是有利于报纸出现的因素,但都没有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出现的标志是定期印刷报纸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日报、周报出现在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地区。当时意大利的经济已经处于下滑状态,不能为新闻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威尼斯公报》内容以经济信息为主,可能是因为经济下行,生计难以维持,商人需要各地的经济信息来促进贸易的达成。所以,《威尼斯公报》的出现可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哈罗德·伊尼斯(加).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84.

[2]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5-79.

[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3-50.

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学家 篇2

2、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Smith, Adam 1723—1790)英国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723年6月5日生于苏格兰法夫郡柯卡尔迪地区的海关 官吏家庭。1737—1740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740—1746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毕业时获得文学 硕士学位。1748—1751年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纯文学及法学。大约在1750年和大卫·休谟相识,很快 结为挚友。1751—1763年任教于格拉斯哥大学,先后讲授逻辑学(包括修辞学和文学)和道德哲学(包括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他在讲授伦理学的基础上,175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1764年辞去教 授职务,作为年轻的巴克勒(享利·斯科特)第三代公爵的家庭教师到欧洲大陆旅行。在两年多的旅行时间里(1764年2月至1766年10月),曾会见过当时欧洲大陆的很多名流学者,开阔了思想。1764年夏在法国图卢 兹开始撰写他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以下简称《国富论》初稿。1767—1776年在柯卡尔迪和伦敦倾 注心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国富论》的写作。1776年3月《国富论》初版问世。此书充分表达了英国产业资 产阶级的推崇和赞扬,对英国当时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专员和盐务专员。1787年11月和1788年11月两次当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每资当选任期一年)。1790年7月17日去世,葬在爱丁堡的卡农加蒂教堂墓地。他的著作中谈到了管理的许多中心问题,他特别强调劳动分工及其经济利益。指出:“有了分工,同数劳 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 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 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还讲到管理中控制的职能。他说,如果要真正地对一个人进行控制,他必须为自己的成绩对某 人负责,否则他就无法对他人施加影响。亚当·斯密还讲到了计算还本期的必要。他提出了一种应用购买和装置机器的方法。他说:“购置高价机 器,必然期望这机器在磨毁以前所成就的特殊作业可以收回投下的资本,并至少获得普通利润”,即为当时通 行利息率的两倍。

3、阿克赖特 理查德·阿克赖特(1932—1972)是18世纪英国棉纺工业的发明家和企业家。他于1768年发明水力纺纱 机,并于1769年建立了最早使用机器的水力纺纱厂。以后,他又对水力纺纱机作了一些改进,并于1790年将 蒸汽机引进到自己的工厂中。他于1786年被授予爵士称号,并于1787年担任德比郡的名誉郡长。阿克赖特作为棉纺工业中的企业家,在大型生产的人力、金钱、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 示出了出色的才能,从而加速了大企业的成长。他是当时先进管理实践的一个典型,在连续生产,厂址计划、机器、材料、人员和资本的协调,工厂纪律,人事管理,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贡献标志着他是应用高效管理原则 的一个先驱者。保罗·曼多在1961年出版的《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阿克赖特是一个有着高 超管 理技术的企业家。他“体现出了一个新型的大制造业者,既不是一个工程师,又不只是一个商人,而是把两者 的主要特点加在一起,即有他自己特有的风格:一个大企业的创造者、生产的组织者和人群的领导者的风格。”

4、欧文 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现 代人事管理之父。他于1800—1828年期间在苏格兰新拉那克地方担任纺织厂经理,在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试 验,他曾于1824年到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在晚年还明确地提出共产主义的主张。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统治 者的仁慈上,以为单靠知识的传播就可消除社会矛盾。他是合作运动的创始人,也是英国职工会最早的组织者 之一。欧文是一个和蔼可亲、彬彬有礼而又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由于他的正直动机和对人们的真诚的爱而赢得 了人们对他的热爱。他的著作有:《有关新拉那克机构的陈述》(1812)、《新社会观》(1813—1814)、《关于制造制度效果的观察》(1815)、《对新拉那克的演说》(1816)、关于《使国家摆脱目前所处困 境的方案》的3篇演说(1817)、《对拉那克郡的报告》(1821)等。欧文在新拉那克工厂进行的管理试验主要在人事管理方面,逐步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同时工厂也获得 了很高的利润。这方面的管理试验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欧文致力于改进工厂的条件及职工的家庭情 况。在新拉那克建立起一排排的工人住房。每套住房有两个房间。垃圾被整齐地堆在街上而不是随地乱扔。在 职工商店中以成本价格出售各种生活必需品。在工厂中提供了伙食设施,并使工厂环境更为吸引人。在厂中,每个工人有一块小方木柱,4个柱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由浅入深地表演该工人表现的好坏:白色表示很好,黄 色表示良好,蓝色表示一般,黑色表示不好。工厂中规定不能雇用10岁以下的孩子做工,10岁以上的孩子每 天做工的时间比成年工人要少,并且不得加以惩罚。工厂经费敞开大站听取任何人有关工厂规章制度方面的意 见。每个工人都可以看有关自己行为表现的纪录簿,如果认为自己被评的等级不公正,可以提出申诉。在第二阶段,欧文致力于以工厂为中心的社区的社会改革。他在新拉那克的学校中进行教育改革。例如教 师不能对学生提的问题不回答,不能惩罚学生。而要用榜样和示范来教育学生。新拉那克的学校吸引了本国和 外国的大量访问者。欧文还建立了晚间文娱中心以解决工人闲暇时间增加的问题。在这方面,欧文较玛丽·福 莱特在美国波士顿的工作要早100年。欧文建立的“协作村”在大西洋两岸激起了许多仿效者。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重视人的因素在工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在 这一篇论文中对监工们说,“你们之中的许多人长期以来有这样的经验,在你们的制造工作中,由于设计良好 和运行正常的优良机器而得到很大的好处。既然你们对死的机器付予适当的注意就能带来如此大的好处,那么 如果你们对主要的、构造得远为奇异的机器(即工人)付予同样的注意。有什么后果不能期望得到呢?”同时,他认为,“人事管理必须有所报偿”,单纯的“福利式”管理既不能赢得工业雇主全心全意的支持,又不能永远 获得工人的支持。他有一次对一批工厂主演讲说,“你们的活机器能容易地加以训练和指挥,使你们的金钱收 入大大增加。用在工人身上的钱可以使你们获得50%到100%的报酬,而用在机器上的钱只能得到15%的报酬。对待活机器的经济学是,使它干净清洁,用和善的态度对待它,使它的精神不至于受到太多的挫折刺激。”欧 文的理论和实践对以后的管理、特别是人事管理有相当大的影响。

5、惠特尼 伊莱·惠特尼(1765—1825)是美国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管理思想方法也作出了贡献。他出生于美国马 萨诸塞州,受教育于耶鲁大学,以后当教师并从事轧棉机的研究发明工作。但是,在他发明了轧棉机以后,却 受到别人的破坏和阻挠,未能赢利。1798年,惠特尼获得了美国政府制造步枪的合同,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惠特尼在早期科学管理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

1、采用了铣床等机器和科学的加工方法,使部件标准化并可以互换。他在给美国财政部长奥利佛·沃尔 科特的信中说,“我整个计划的安排是良好的。随着计划的招待,我对它的信心也增加了。我约有60名工人,如果需要,我还可再招募60人。我相信我能做好这项工作„„我现在可能制成500套武器,每套的成本为15 美元。但我不能顺利地扩大生产。我再要有6个月的时间才能制造出另外500套武器。”

2、建立了广泛的成本会计制度。在惠特尼的工厂中,步枪的每一种部件、每一生产过程都能以元、角、分来表示成本。

3、实行了质量控制措施。例如,检验员对步枪的通条进行检验,返通条摔在枪管上。如果通条没有发出 响亮的声音,就作为废品而拒绝收下。

4、认识到了管理幅度原则。他曾说,“我发现我想多雇佣些工人来建立工厂和制造工具有企图是徒劳无功 的——除非我能同时在许多地方出现——我不仅要告诉工人,而且要表演给他们看,每一件事怎样做。”

5、认识到了实际试验和理论的关系。他曾说,“我完全意识到,实际的试验是理论的一唯一真正试金厂,是我们能辨别建立在科学原则上的理论与建立在胡思乱想上的空想计划的可靠准则„„迄今为止,我满意地发 现,我对自己方案的试验表明它完全符合我的期望。” 惠特尼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大量生产互换零件的概念。当时美国制造步枪的工艺陈旧,每支枪由一个工 人承制全部零件并自己装配,因而无法满足政府为对付可能与法国的交战而需的4万支枪的需要。惠特尼冲破 了原来的传统工艺,先大量生产可以互换的零件,再装配成步枪,使得生产过程大大加速。他曾当着当时的美 国总统杰斐逊和其他高级官员的面,实地表演从一大堆散装零件中装配步枪,从而得到普遍的承认。这种先生 产互换零件再装配的方法,开辟了美国工业大量生产的新时代,他发明的轧花机则使美国南方植棉业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农业区,由此可见惠特尼在技术上的发明和管理上的革新对美国早期工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6、杜平查尔斯·杜平(1784—1873)是法国的管理学家和管理教育家。他曾于1816—1818年期间访问英国,其 后于1820—1824年期间写出了《在大不列颠的旅行》一书。1819年他就任巴黎的公立艺术和职业学校的数学 和经济学教授。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一度曾与杜平在该校同时执教。杜平于1824年被封为男爵。他还曾担任过 其他一些职务,于1852年退休。他在管理方面的代表作是1831年出版的《关于工人情况的谈话》一书。杜平是最早指出管理技术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的人之一。他把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教学。他曾 写道:“工场和工厂的管理者应该借助于几何学和应用机械学,对节省工人劳力的所有方法进行专门的研究。对于一个成为别人的领导者的人来说,体力工作只占有第二位的重要性,使他处于高位的是他的智力。”1826 年时,法国98个城市中有5000多名职工学习杜平有管管理的教材。当《关于工人情况的谈话》等著作出版以 后,他的读者就更为广泛了。杜平还提出了初步的工时研究和劳动分工的工作量平衡等问题。他曾在著作中指出:“当进行作业的劳动 分工以后,必须仔细地注意计算每种作业的持续时间,以便使担任作业的工人人数能同其工作量相适应。”他 还讲到了必须对工人给予明确而简要的指示,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工人劳动达到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以及必须对 每种行业进行研究,以便找出并发表每种行业中最好的工业措施。杜平也是工厂制度的维护者,他劝戒法国工人不要破坏机器或进行罢工等,他要工人和企业管理当局都认 识到机械化对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他指出,英国在采用瓦特蒸汽机以前的1780年只雇佣了不到100 万人,而到1830年在工业中已雇佣了300万工人,再加上机械的力量,相当于雇佣了700万工人。所以,机 械化不会夺去工人的饭碗,相反的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杜平指出,对机械化进行反抗是徒劳无益的,要广泛地开发工业训练工作,以便把农民和无技术的人训练成为 技术工人,使他们共享工业化的繁荣。他曾说过,“那些使机器更完善的人,对工人处于有利地位;那些使工 人更完善的人,也有着同样的战斗机会,并且能使机器为其福利服务,而不与之互相竞争。让我们更多地关心 那些在工作和工业中处于困境的人吧!”

7、巴贝奇 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是英国的数学家、发明家、现代自动计算机的创始人和科学管理的先驱者。巴贝奇出生于一个富有的银行家的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12年他协助建立了分析学会,其 宗旨是向英国介绍欧洲大陆在数学方面的成就。该学会推动了数学在英国的复兴。他于1814年和1817年先后 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815—1827年期间在伦敦从事科学活动,1827—1828年期间在欧洲大陆考察工厂。1828—1839年期间在剑桥大学任卢卡斯数学教授(原为伊萨克·牛顿的教席)。巴贝奇在1812/1813年初次想到用机械来计算数学表;后来,制造了一台小型计算机,能进行8位数的某 些数学运算。1823年得到政府的支持,设计一台容量为20位数的计算机。它的制造要求有较高的机械工程技 术。于是巴贝奇专心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于1834年发明了分析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前身)的原理。在 这项设计中,他曾设想根据储存数据的穿孔卡上的指令进行任何数学运算的可能性,并设想了现代计算机所具 有的大多数其他特性,但因1842年政府拒绝进一步支援,巴贝奇的计算器未能完成。斯德歌尔摩的舒茨公司 按他的设计于1855年制造了一台计算器。便真正的计算机则至到电子时代才制成。巴贝奇在24岁时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参与创建了英国天文学会和统计学会,并且是天文学会 金质奖章获得者。他还是巴黎伦理科学院、爱尔兰皇家学会和美国科学学院的成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各种 人寿保险机构的比较观点》、《关于科学在英国的衰落及其某些原因的思考》、《对数表样本》、《论机器和制造业 的经济》、《有关征税原则的思考、关于财产税及其免除》、《一个哲学家生涯的片段》。此外,还有以下一些论 文:《机器在数学表计算中的应用》、《论用符号表示机器动作的方法》、《关于调节机器的应用一般原则的论 文》。巴贝奇从小就养成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根究底的习惯,拿到玩具也会拆开来看看里面的构造。以后他又受了 数学和其他科学的训练并考察了许多工厂。这使得他在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创见和新的措施。他的贡献主要有 以下几点: 1.提出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可能测定出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他在《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 中指出:“我在过去10年中曾被吸引去访问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工场和工厂,以便熟悉其机械工艺,在这过 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把我在其他研究中自然形成的各种一般化原则应用到这些工场和工厂中去。”这同80年代 以后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的下述一段话是很相似的(虽然泰罗并不知道巴贝奇的著作)。泰罗说:“有 些人的教育使他们养成了概括并在各处寻找规模的习惯。当这些人碰到了在每一行业中都存在并极为相似的许 多问题以后,他们不可避免地试图把这些问题进行逻辑归类,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规律或规则。” 2.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他于1823年设计出来的小型差数——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虽然没有制 成,但其基本原理于92年后被应用于巴勒式会计计算机。他还利用计数机来计算工人的工作数量、原材料的 利用程度等。他把这叫做“管理的机械原则”。

3、他制定了一种“观察制造业的方法”。这种方法同后来别人提出的“作业研究的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非常相似。观察者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时利用一种印好的标准提问表。表中包括的项目有:生产所用的材料,正常的耗费、费用、工具、价格,最终市场,工人、工资、需要的技术,工作周期的长度等。

4、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利益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他指 出,这些原因是:(1)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生产中包含的工序愈多,则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愈长。例如一 个工人无需从事全部工序而只做其中少数工序或一道工序,就只需要少量的学习时间。(2)节省了学习中所耗 费的材料。因为在学习中都要耗费一定的材料。实行劳动分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减少了,所耗费的材料也相 应地减少。(3)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道工序的耗费的时间。而且,由于分工后经常作某一项作业,肌 肉得到了锻炼,就更不易疲劳。(4)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在许多手艺中,工具常常是很精细的,需 要作精密的调节。调节这些工具所占的时间相当多,分工后就可以大大节省这些时间。(5)由于经常重复同一 操作,技术熟练,工作速度可以加快。(6)分工后注意力集中于比较单纯的作业,能改进工具和机器,设计出 更精致合用的工具和机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巴贝奇还指出,脑力劳动也同体力劳动一样地可以进行分工。他指出,法国桥梁和道路学校校长普隆尼把 他的工作人员分成技术性、半技术性、非技术性3类,把复杂的工作交给有高度能力的数学家去做,把简单的 工作交给只能从事加减运算的人去做,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工作的效率。5.他进行了有关工作时间问题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征得同意后引用了法国库伦布的观察材料。这 是在管理问题上国际合作的最早范例。6.在劳资关系方面,他强调劳资协作,强调工人要认识到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方面。这也同泰罗在几 十年后发表的论点很相似。他提出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有以下的好处:(1)每个工 人同工厂的发展和利润的多少有直接的利害关系;(2)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和管理不善的问题;(3)能促使 每个部门改进工作;(4)鼓励工人提高技术和品德,表现不好者减少分享的利润;(5)由于工人同雇主的利益 一致,能消除隔阂,共求繁荣。7.他还探讨了能使投资效率更高的大工厂的优越性,以及这些工厂对原料来源的恰当位置;工艺过程和 制造成本的分析(如在制针业中);在同一领域中各个企业的比较研究。(如《各种人寿保险机构的比较观点》)等。8. 享利·普尔(1812—1905)他在1849—1862年期间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提出了一些在企业管理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 则和方法。他在管理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两个方面:(1)要建立一种管理的体系。他根据麦卡勒姆整顿伊里铁 路公司的例子,指出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全国运输系统。他认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的三条 基本原则是:(A)组织。必须把铁路的组织设计得能保证充分利用每个职工的时间和设备。(B)通讯联系。这就是在组织中设计出一种报告制度,使企业的最高领导能连续地、确切地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C)情报资 料。必须编制和保存有关成本、收入、定额测定等方面的系统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用以改进业务。这是最早出现的“信息库”思想的萌芽。(2)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改革僵化的领导作风。他在泰罗之前 就提出了管理体系的问题,在梅奥之前就提出了对人的因素的认识问题,在阿吉里斯之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 织中僵化的领导作风问题。

9.丹尼尔·麦卡勒姆(1815—1878)他在1849—1857年期间在纽约伊里铁路公司工作,并曾担任过公司负责人。以后并曾担任美国所有铁路 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他在管理方面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其原则如下:(A)进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B)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履行职 责,授予他足够的权力。(C)采取措施了解每个人是否忠实地履行了职责,并按照情况予以奖惩。(D)这些 情况通过每日的报告核查制度来反映。(2)制定了严密的组织措施:(A)按职务要求把职工划分为各个等级,并要求职工穿上表示其等级的制 服。(B)职工必须遵照职务说明书进行工作,不得自行其是。(C)制定了一种树状结构的组织图来表示各个 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系统。

10. 享利·汤(1844—1924)工程师和管理学家,曾长期担任耶尔——汤制造公司的领导者。他在管理思想上的贡献主要有三:(1)强调指出管理的重要性。当时美国企业界不重视管理,否认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工程师则局限 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只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考察问题,不关心管理方面。享利·汤从1886年起就发表文章和演 讲,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号召他的工程师同事们承认并共同努力来发展管理学科。(2)支持并推广科学管理运动。他早于1870年就开始系统地应用效率高的管理方法。1884—1890年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副会长和会长,其他时间也曾长期参加学会的领导工作,他运用自己的影 响来支持科学管理运动,并在自己的工厂中推行。(3)提出了一种收益分享制度。在他之前,有的管理学家提出过利润分享的办法。但他认为,实行利润 分享有可能使得某一部门职工的努力而产生的收益由于另一部门职工的失误而抵消。为了确切计算每一部门职 工的成果,他主张要计算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这样,每一部门职工的收益就能按照他们的实际成绩偿还给 他们。因此,他把自己的方案叫做收益分享而不叫做利润分享。他提出的方案是,职工有一个最低保证工资。超过定额而生产的收益由职工和雇主各得一半。

11.享利·梅特卡夫(1847—1917)从事军工企业管理的美国军官,在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上都有所贡献。泰罗曾讲过自己的某些管理思想来 自梅特卡夫。美国管理协会也指出梅特卡失的管理制度直到现在仍有实用价值。他的代表作是1885年出版的 《制造业的成本和公营工厂及私营工厂的管理》一书,被人誉为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开创性著作。梅特卡夫于1881年在弗兰克西兵工厂建立了一套以系统和控制为依据的管理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后一直被人沿用。他取消了各种烦琐的表报文牍,而用一种分类载有关于工作的各种详细情况的卡片,由工 人在完成工作后交给工长,用以对工作做出评价,并保存下来作为资料。所有的信息都通过这种卡牌来传送和 反馈,直到反馈给企业的最高领导。通过这种卡片把劳动控制、成本控制和工场管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在 当时是一种创举。因为在1900年以前,人们一般只关心生产率问题,而很少注意管理问题。梅特卡夫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提出了管理学科的建立及其和管理技巧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管理的技巧必须 以“累积的观察”为依据。这种累积观察的资料能用以核查成绩,并较个别的印象更为可靠。管理技巧追求的 是产生一定的效果,而管理学科主要关心的是调查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以便将来的管理技巧能更有效地发挥 作用。

西方近代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 篇3

1. 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在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出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现象,资本主义产生,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此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工场手工业和早期公司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获得巨大的原始积累,得到初步发展,这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2. 宗教改革。

(1) 背景:①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② 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日益加剧;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③ 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④ 导火线:罗马教皇派人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 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① 序幕: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否定赎罪券功效。② 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要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③ 成效:改革后创立的新教“路德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 宗教改革的扩展: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4) 宗教改革的影响:①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②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 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重难点突破

1.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思想。

(1) 改革内容:主张“信仰得救”,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无须通过教士的中介;这实际上否认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会和教皇,教会应从属于国家;《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2) 人文色彩的体现:罗马教皇宣扬“因行称义”,把与上帝沟通、中介的权力交给教皇、主教等神职人员,教徒只有通过烦琐的宗教仪式包括购买赎罪券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这样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 路德教的新变化:神职人员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否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废除了修道院制度,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比较。

(1) 相同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与统治者的关系相似,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 不同点: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承认人的价值地位,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在信仰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群众基础上,文艺复兴仅限于上层知识分子等阶层,宗教改革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得到部分贵族的响应,而且受到群众的拥护。

3. 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资本主义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宗教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新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它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创造价值、追求财富的意识,这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新教还使得欧洲的企业主和工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虔诚的信仰而工作。此外,宗教改革还激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等。

【专题训练】

1. (2007年广东卷)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 黄金是推选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2. (2008年广东卷)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 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 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 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3. (2007年上海卷)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以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忽然退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 马丁·路德

B. 克伦威尔

C. 亨利八世

D. 加尔文

4. (2007年山东卷)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力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 倡导人的解放

B. 否定基督教

C. 宣扬《圣经》精神

D. 否定教皇的地位

5. 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

A. 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 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主义的流变 篇4

一、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整个现代主义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最为重要、著名的两位艺术家梵·高与塞尚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同为后印象主义的代表, 二者的创作风格却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形式上来看, 塞尚对于形式的追求突出坚实和永恒, 他更喜欢用基础的立体几何图像来作为构造形象的基础, 通过色彩的变化来丰富整个造型, 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完整与紧凑。塞尚对于结构的要求, 对后来发展的立体主义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塞尚对结构的严谨与理智相比, 梵·高的创作则更凸显出一种近乎于疯狂的激情,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 为了它, 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在他的笔下, 色彩更加绚烂, 形式也更加奔放。这种风格也对后来的表现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塞尚对于结构的要求依然严格, 但是放眼于整个后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 脱离客观对象, 寻求精神与情感的抽象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作品, 不再是艺术家对于客观自然环境的直观表达, 开始越来越多的通过情感的内化与加工, 将创作者的感受揉入到作品的表达中。“栩栩如生”、“真”已经不再是现代主义的追求, 由此也带来了, 长期以来以内容为重的作品表达开始受到形式主义的挑战, 并且在后来的现代主义绘画中面临了近乎翻盘的危险境地。

二、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

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的发展, 同样都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印象, 特别是两种流派分别受到梵·高与塞尚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说后印象主义已经出现了形式主义的萌芽, 那么在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中则是达到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表现主义, 以更加超然的态度追求自然和客观世界, 以强烈的情感表达为目的。自然界不再是创作者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艺术观念与创作直觉开始被重视。

立体主义, 对整个现代主义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 它带来了世界美术上一次根本性的转折。立体主义, 依然保有着塞尚创作中的理性。特别是与表现主义相比, 立体主义并不过度的追求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们依旧重视自然与客观存在, 但是这种重视并不是为了使客观自然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而是为了实现与客观存在相对应的“绘画客体”。也就是说, 立体主义也超脱了对自然机械的、盲目的关注, 他们已不再简单的模仿自然, 并且避免客观自然在作品中直接、直观的再现。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的重要代表, 他对立体主义的解释与看法就是:“主要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后, 艺术便在形式中存在下去。”他的《亚威农少女》追求的就是一种几何形式的美, 即形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把三度空间压缩成两度空间。这种形式上的创新, 虽使作品的形式向“视觉哲学化”方面迈进了一步, 然而, 艺术哲学化的外在形式在表现上的不确定性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这种“哲学化”和“不确定性”成为创作者们追求的新目标, 也由此带来了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往更加严重的形式主义方向发展。

三、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 使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往形式主义方向上更为严重, 甚至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 是整个抽象主义发展到最为全盛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 创作者进入了一个完全追求形式的世界, 也就是形式主义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期。对于形式中的线条、体积、质感等这些基础的元素, 创作者为了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效果, 进行了挖空心思的探索与改造, 力求通过这些简单的形式元素来达到丰富万变的效果。在这种极端的艺术形式里, 主题与内容不再重要, 客观存在实际与现实艺术不再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开始脱离与国家和政治, 不再为宗教信仰服务, 不再寻求其与其他任何艺术品之间的联系, 作品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物”。

现代主义绘画中形式主义的出现, 使艺术能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 这是对艺术的自在自为和自足自律的特性的肯定。但另一方面, 这种形式主义也限制了艺术潜在的更广更深的意义, 忽视了艺术超越于形式之外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却是一种更高的哲学、历史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54.

[2]崔诚, 米永亮, 姚炳昌, 译.现代主义诸多流派[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223.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浅说 篇5

在此,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一、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英国文坛中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开始兴起。它摒弃了传统的小说结构,以时间、人物的意识作为小说的中心,将人物流动的意识以及心理活动作为描写的基本内容更,着重表现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隐秘的意识活动。到20年代,意识流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以及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在此,仅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来认识一下意识流小说。该小说以顺序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一夜之间的日常经历。这一天的经历竟被作者写出了三部分,共十八章,总字数达80万字,其中注释就占了20万字,以至于人们传言:100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作者是如何把一天的行动写这么长的?主要就是意识流手法的支撑。虽然只是一天,但是主人公的心理意识十分丰富,其所见、所思、所闻、所想,由此前至此后,成为一个可拉长的空间。再加上丰富的社会,各色人等,最终作品成为了“一部关于两个民族(以色列、爱尔兰)的史诗……一部百科全书”。手法上,作者使用了很多内心独白。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包罗万象,有各种复杂的情感,有漫无边际的想象,还有他的猜测、推理,幻觉,等等,以至于形成了一条稍纵即逝的主观意识的流。特别要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情节是,乔伊斯用了40多页的文字记载了主人公妻子莫莉在似醒非醒时候的内心独白,而这40多页的文字,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小说的文字就像小说人物的意识一样不断流动,看似杂乱无章,不知要流向何处。

《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与传统小说写作形式相去甚远,但其用独特的技巧反映了深刻的内涵。乔伊斯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甚至蒙太奇和时空跳跃的意识流手法来反映整个大千世界的万象。几十年后,意识流小说这个文学流派已成过去时,然而它的表现手法却成为经典,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就充分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二、 表现主义小说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小说,以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而著称。“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是这个流派的旗号。在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作品往往重视描写人物的现实面貌,反映现实,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但表现主义小说却别开生面,作家开始努力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的主观感受凸显至前,作品不断探讨人的存在及其内心的归属感、灾难感、无力感等等,重在反映人生存的困境以及异化的主题等。该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便是卡夫卡,其作品《变形记》《城堡》《审判》等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典型之作。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1912年发表的《变形记》这样的开篇如此荒诞,而没有任何前因的交代,在彼时的文学界着实是匪夷所思的描写。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从现实角度考虑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他变成甲虫后,原本彼此相依、温情脉脉的家庭充满了矛盾,父母厌弃,妹妹也用苹果砸自己,格里高尔死去后,家人仿佛摆脱了最大的累赘而外出郊游,这样的情节却又顺理成章。“异化”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格里高尔变作为甲虫,曾经表温情脉脉的亲情、人性也都变得冷酷无情,这些都给读者深深的震撼。同时,虽然情节荒诞,但是里面人物的心理、表现又非常真实。文中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感受描写得十分准确而生动,对其亲人态度的转变描写得也十分客观,主题就这样被深刻突出。作品在荒诞的情节中描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残酷以及丰富的社会内涵。

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早在20世纪2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开始酝酿,而后鲁尔福的《佩德罗·帕拉莫》使地方性的拉美文学成为震惊世界文坛的壮举,被称为“爆炸文学”。其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推向巅峰,马尔克斯也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百年孤独》也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小说之一。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这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魔幻与现实并举,其实魔幻是其表现手法,现实才是作品的根本。在这类小说中,同样表现荒诞的主题,情节、结构均有创新,荒诞手法、象征手法、意识流等各种手法并用,语言色彩丰富,表现了鲜明的拉美地域色彩。

在众多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百年孤独》以其高度成就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该小说中人物众多,情节离奇,其中充斥了神话小说、宗教故事等,内容庞杂,生动引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这样说道:“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毫无疑问,《百年孤独》的描写就是“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这正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最好的注解。作品描写了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的经历,以及马贡多小镇一百多年间的兴建发展直至最后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神奇色彩,发生了许多离奇事件。如这里的雨可以连着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布斯地亚家族的最后一代人是竟然会长了一条猪尾巴,最后竟然是被蚂蚁吃掉,马贡多小镇竟然会在一阵旋风中消失……这些无疑充满了魔幻色彩,但是这魔幻情节的下面又是现实。它叙述了外不文明对马贡多小镇的入侵,而布恩迪亚第四代阿尔卡蒂奥带领工人罢工等又是拉美地区发展的现实的反映。由是,《百年孤独》反映了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继而成为经典。

四、 黑色幽默小说

黑色幽默小说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从这类小说中,读者能看到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作品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愤恨,但是又无可奈何,便以表面的轻松诙谐语调来讲述故事,从而产生了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这种幽默不是单纯的喜剧,所以人们将其称作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为约瑟夫·海勒的《二十二条军规》。作者说:“在《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确实如此,小说主人公叫约翰·尤萨林上尉是一名领航员兼投弹手。在战争中,他最希望能够保住性命,早日回国。根据规定,完成25次战斗飞行后就有权申请回国,但前提是要得到长官的批准。但事实是长官会不断提高完成战斗的次数,尤萨林飞完32次时,标准提高到了40次,他飞完44次时,标准又变成了50次……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军人必须服从命令,所以尤萨林无论如何得不到解脱。后来他只好装精神病,但是依然徒劳。因为根据规定,精神失常的人不准飞行,但只能他本人提出申请才有效。而如果一个人能够提出合理的申请,又证明他神志清醒。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精神失常,你就可以申请停飞。可是如果你提出申请,就证明你精神正常。……尤萨林最后说:“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后他逃往了瑞典。

这部小说中的规定自相矛盾,充满悖论,成为飞行员永远无法摆脱的障碍,让人哭笑不得。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在具体的描写中运用了哈哈镜和放大镜的手法,表现美国社会生活,反映了人物所处世界的荒谬和滑稽可笑以及社会对个人的逼迫。

以上所述只是外国小说的冰山一角,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和智慧,在艺术手法的创新及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好作不断,值得我们一再品读。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评析 篇6

关键词:资本结构,MM理论,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企业财务学中的重要理论, 它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财务目标, 研究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企业价值影响, 试图揭示资本结构变动规律。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资本结构理论不断发展丰富, 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兰特为典型代表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学派所提出的。1952年, 杜兰特系统地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并将其分为: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和传统折衷理论三种。

1. 净利理论。

该理论认为, 因为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 利用债务可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 所以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综合资金成本就越低, 从而企业价值就越大, 当企业100%负债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此时企业价值最大。

2. 营业净利理论。

该理论认为, 如果增加资本成本较低的债务资本, 权益资本风险就会增加, 股东则会要求更高的报酬率, 故权益资本成本率的上升正好会抵消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好处, 使得综合资金成本率保持不变, 这样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 企业融资也就无所谓最佳资本结构了。

3. 传统折衷理论。

该理论是净利理论与营业净利理论的折衷, 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 负债增加、企业综合资本成本下降、企业价值上升;但如果超过这一定限度, 风险就会明显增大, 如负债继续增加, 权益资本成本就会上升, 从而使企业综合平均资本成本增加, 企业价值下降。所以综合资本成本从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是企业价值最大点亦即是企业资本结构最佳点。

由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缺乏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与统计分析, 且缺乏实证支持与实践意义, 未能进一步研究发展。然而, 毕竟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研究核心焦聚在企业资本结构安排与企业价值上, 应视其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958年,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格莱尼和金融学家默顿·米勒提出MM定理, 并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不断修正, 为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研究开创先河。

1. MM理论

(1) M M理论1——资本结构无关论, 是无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M M理论。假设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 企业的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认为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权益资本筹资, 都只是改变企业总价值在股权与债权人之间的分割比率、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风险相同而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 其总价值是相等的。该理论的基本命题也说明企业变动资本结构试图影响企业价值是没有意义的。M M理论1的研究假设前提远离现实, 但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模型, 特别是将资本结构研究抽象到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与利益的协调, 突出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本结构决策, 以寻求三方面利益人的利益均衡, 故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起到奠基作用。

(2) MM理论2——资本结构有关论, 是考虑公司所得税的MM理论, 它是在对MM理论1加以修正。1963年, 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到无公司税模型中, 推导出的结论却是:当考虑公司税带来的影响时, 企业可利用财务杠杆增加企业价值, 因负债利息避税利益, 企业价值会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 当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大, 则理论上企业最佳资本结构为100%负债, 研究结论与M M 1相反。

(3) MM理论3——米勒模型, 是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的MM理论。1976年, 米勒提出了考虑个人所得税的米勒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企业所得税提高, 资金会从股票转移到债券以获得节税效益, 此时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 并且股利收入的税率低于债券利息收入的税率时, 资金会从债券转移到股票, 此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米勒模型是M M理论的又一次扩展, 它的研究前提没有改变, 虽然数理逻辑严密, 但仍难以得到实践的验证。

2. 权衡理论

鉴于M M理论只是单方面考虑了负债给公司带来的减税利益, 而没有考虑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或损失, 难以解释现实的资本结构现象, 故金融学家们在M M理论基础上, 进一步放宽完全信息以外的各种假定, 拓展研究。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权衡理论。该理论同时考虑了负债的减税利益和预期的成本或损失 (财务拮据成本、代理成本等) , 并对利益与成本进行适当权衡以确定企业价值, 所以, 较MM理论, 权衡理论更为贴近现实, 往往被称为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3. 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

1976年简森 (Jensen) 和麦克林 (Mecking) 将代理成本理论引入到财务学分析, 探询公司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 研究股东与经理之间, 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等问题。

(1) 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外部股权融资是现代大型企业的典型特征, 企业中的经理人通常只持有一部分或小部分企业股份, 他们只能享受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部分利益, 而要承担相应的全部成本。于是经理会平衡个人管理投入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 用作管理层的最优决策。这样, 相对没有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 有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则会降低经理的管理投入, 从而降低企业价值, 这就给外部股权融资企业带来代理成本, 它体现为管理懈怠、利益侵占等。

(2)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股权是公司给予股东随时可以买卖的权力, 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企业股权可看成是企业资产为标的的资产的看涨期权, 一旦企业存在违约风险, 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就会出现利益冲突, 如资产代理问题或风险转移问题、投资不足问题等, 它们可能导致企业因债务融资而做出次优投资决策, 形成企业债务代理成本。

4. 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实践中, 企业经营者通常比投资者更为全面、更为具体地了解企业, 他们双方处于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中。2 0世纪7 0年代末开始, 不对称信息理论应用到企业融资决策, 建立了信息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

(1) 信号传递理论。1977年, 罗斯将非对称信息引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通过建立负债权益比这一信号模型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问题, 并创造性地将经理人激励机制引入信号传递模型, 提出了资本结构信号传递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企业经理人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 在选择融资方案时权衡价值与激励报酬, 运用企业负债率向市场传递企业利润分布信号。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质量呈负相关、与企业负债率呈正相关、而低质量的企业通常不敢用过度负债方式模仿高质量企业, 投资者会将较高的负债率视作企业高质量的表现, 根据资本结构的变化评价企业并决定是否投资。故信号传递理论明确了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相关, 但未提出防止经营者向外输送错误信号的内在约束机制。

(2) 优序融资理论。1 9 8 4年, 梅耶斯 (M y e r s) 和迈基里夫 (Majluf) 创立了优序融资理论, 它是基于非对称信息条, 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 企业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 使得投资者从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来判断企业市场价值。由于经营者在股东权益被低估时不愿意发行股票, 在股票价格被高估时才发行股票, 股票融资会被投资者视为企业经营不良的信号, 这样投资者不愿购买该企业的股票, 从而导致企业市场价值被低估。为了避免股票定价过高的损失, 企业融资存在顺序偏好, 首先是内部融资, 其次是低风险的债务融资, 最后是股权融资。

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评价与借鉴

西方资本结构主流理论以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为基本雏型, 以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关系为核心, 不断延伸拓展研究。从MM理论、到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的各种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假设前提逐渐放宽, 各种理论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 但理论研究趋势在不断贴近实际。

其次,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虽对企业融资决策有指导意义, 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全面确切的解释融资实践, 客观上看理论研究本身存在着若干方面的不足: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只涉及企业长期资金, 忽略了短期负债;假设前提与现实不符, 抽象的研究模型与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距离, 难以诠释诸多因素对行为金融的影响;大多研究是以静态或比较静态、局部均衡角度来展开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资本总量不变、已实现的较优化的资本结构也就会保持不变, 没有考虑外界经济环境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条件变换可能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其三,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多是以西方企业、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企业为背景的, 所以理论的适用性还需视国别、行业、企业特征等诸多具体情况来甄别。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易宪容 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反思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篇7

新闻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in journalism) 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 是美国大众化报刊之后兴起的新闻工作理念和话语模式, 是西方媒体所标榜的从业人员所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信守传播事实、真相或真理这一理念。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也可被称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核心。

自从“新闻自由”这个口号在1644年约翰·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中被提出, 西方新闻界就一直宣扬拥有新闻自由。新闻和出版自由通常被定义为“不受政府限制地传播理念、观点和信息的权利”, 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新闻和出版自由的条款中写道:“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1)

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媒介是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偏向的工具, 媒介具有自主机制 (2) , 因为自主, 所以可以自觉地采取公正客观的立场, 不偏不倚地进行报道, 从而拥有真实性。

新闻专业主义讲求社会责任, “新闻具有社会责任感”。新闻传播着知识, “新闻是政治知识的一种提供方式, 也是参与政治生活的潜在激发因素之一”。 (3)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公共服务”信念, 它最突出的特点, 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 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作为一种新闻工作的理念和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一直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方新闻传媒工作者。西方新闻传播界也因此自认为比其他新闻观念指导下的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从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进行探究和反思。

对“自由”和“公正”的反思

新闻自由思想发源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 但是“自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

丹尼斯认为, “美国的新闻和出版自由在多种多样的特例中受到约束”, “新闻和出版自由必须服从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梅里尔认为, 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表明新闻界就享有“彻底的、完全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 “自由和真理、法律、纪律、友谊、忠诚一样, 是相对的、不完全的、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妨碍”。“从对新闻和出版自由的普遍理解来看, 美国的媒体是自由的。这并非意味着放纵或无政府主义, 而是指法律上有控制的、对社会有责任的自由, 这是一种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允许的社会意义上有节制的适度的自由”。 (4)

自由,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在阶级社会中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也指出, “有何种政治体制, 就有何种媒介体制, 就有何种媒介操作规范”。 (5) 西方国家标榜的“新闻自由”, 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 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既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自由”可以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那么其他国家的新闻当然也可以为其国家和当政阶级服务, 在这个问题上, 西方新闻实践并不比其他国度的新闻实践要更加自由。

西方的新闻传播界自认为其本身的媒介是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偏向的工具, 媒介具有自主机制, 这种判断忽视了媒介与其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内在的紧密关系。既然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那么新闻媒体可能拥有客观公正吗?新闻会有偏见吗?这些问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对媒体公正客观一说表示深度质疑的首先来自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内部, 典型代表是英国的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该小组的研究主旨就是探寻在客观、公正、中立的名义下, 媒体的表现究竟如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他们推出系列经典作品, 如《坏新闻》 (1976) 、《新闻:战争与和平》 (1986) 、《眼见为实》 (1990) 、《获取信息》 (1992) 等, 以社会学方法剖析了西方当代媒体。格拉斯哥小组质疑当时西方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客观性说法, 认为“只要电视新闻确立以公正、中立和客观等主张为基础的职业信誉, 它们就会面临挑战”, 因为“客观在实践中的意义是千变万化的”, “新闻是根据一定的文化构建的” (6) , 或许这就是它无法绝对公正客观的根本原因。

不仅是批判学派有此看法, 传统的经验学派也在此问题上不得不对现实作出让步, “把关人”理论的提出就是一例。1947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发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 首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其后, 卢因的学生怀特对一家报社的电讯稿件编辑进行研究时发现, 这位资深编辑所采用的稿件不到电讯稿总量的10%, 90%的电讯稿被舍弃的原因非常主观。于是, 怀特在1950年发表了《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一文, 指出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过程好像是一个门区在控制着信息的流动, 至此, “把关人”概念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

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 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是经过选择的、经过把关的。而谁来把关呢?这个把关人不可能是超脱于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阶级背景。所有的筛选者都和其他新闻从业人员一样, 天生就是带有偏见的, 这种偏见是“个人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记者和编辑的“教育背景、宗教、所处的阶层偏见、性别、党派、政治意识”等都决定了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将带有偏见, “他们并不是存心有偏见, 然而偏见就是偏见。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报道中, 但并不因为这一点就不被称为偏见。偏见是自然而然的, 它渗透到媒体中———甚至是新闻报道中”。 (7) 本·巴格迪坎在1983年出版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中也指出, 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基于价值观的判断, 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认为的新闻报道必定带有阶级偏见不谋而合, 也证明了新闻媒体不可能绝对客观和中立。

对“真实”和“社会责任”的反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但如何理解真实呢?李普曼早在1972年的《舆论》一书中指出, 新闻媒介承担着改造的任务, 媒介表述常有欺骗性。法国人沙费尔在1979年出版的《传播机器》中指出, 所有传播工具所提供的都不是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事件, 而只是现实的幻影。

媒体构造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再现, 新闻报道也不一定是事件的本质和事实的全部。西方新闻界的一些报道似乎是现象真实, 因为他们自认为确定了新闻的来源, 这实质上恐怕仍然是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

“英国广播公司……过分依从英国现存的制度”, “新闻记者对来自外部的控制新闻生产内容的企图, 保持了某种程度的‘独立性’, 这种能力显然有赖于各种特定的体制语境”。 (8) 格拉斯哥小组发现, 电视新闻不是百分之百真实, 如对1982年“福克兰岛事件”和对1984年至1985年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煤矿罢工事件的报道, 就都有歪曲事实的情况。这些再次证明了西方新闻界无法实现本质上的真实。

新闻对于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施拉姆指出, 媒介一经出现, 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霍尔、菲斯克和哈特莱等学者都认为新闻是一种社会控制媒介。“新闻具有社会责任感”, 虽然菲斯克称不认同对新闻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尤其是葛兰西的解释, 认为“参照经济结构、政党政治甚或意识形态实践, 并不能对这种权利做出充分解释”, 然而他同时又说“在一个民主制度中, 对于新闻来说, 追求客观性, 将其最终的无可争议的‘事实’置于一个假定无限的、经验主义的现实中, 显然是一项错误的事业;它十足是一项极权主义的事业”, “新闻是政治知识的一种提供方式, 也是参与政治生活的潜在激发因素之一”。 (9) 这番表述说明, 在西方传播学者看来, 新闻是某一党派或权力集团用来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

经验学派在此方面的重大贡献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媒体传播的既然不是全部的新闻事实, 那么媒介对于人们的影响就不仅在于所选择的事实, 更在于选择本身。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李普曼在《舆论》中最早提出该思想, 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并在1972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所谓“议程设置”, 就是指大众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时间和社会突出问题的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 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或者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 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肖从科恩的著作《新闻与外交政策》中引用了一句话:报纸的新闻不能告诉你怎么想, 但是可以告诉你想什么。肖借鉴了韦弗和麦库姆斯的“导向需要”理论, 把它放在新近的议程设置和议程融合理论中。这说明,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所声称的新闻社会责任也不过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用新闻对大众进行某种社会控制的工具而已。

结语

新闻, 因其与一个国家的利益、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乃至价值观密不可分, 在政治和文化传播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 亨廷顿在《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 21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主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上权力和地位的竞争, 主要集中在对话语权力的竞争上, 新闻更是我们要争取的“战场”。由于种种无法避免的现实因素, 作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的自由、客观、公正、真实和社会责任都无法完全地落实, 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停留在空中楼阁的理想境界。

注%释:

(1) (4) (7) 埃弗里特·E·丹尼斯[美]、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摘要: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真实和社会责任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话语, 也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核心。新闻的客观公正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命题。无论是批判学派的代表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的研究, 还是经验学派“把关人”理论都显示了新闻的选择性和偏见性。由于媒介是现实的幻影, 新闻真实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西方新闻界所选择的“真实新闻”往往是表象上的真实, 其目的是为其阶级服务的。新闻是政治知识的一种提供方式, 也是参与政治生活的潜在激发因素之一。经验学派的“议程设置”则更加从定量研究上证实了所谓的社会责任不过是当权的利益集团利用新闻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客观公正,新闻真实,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德弗勒:《大众传播通论》, 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3].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专访议程设置奠基人之一唐纳德·肖》, 《国际新闻界》, 2004 (4) 。

[4].施拉姆[美]:《传播学概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

近代西方利己主义略探 篇8

一、霍布斯:自爱自保是人的不变本质,自利是主要的道德原则

霍布斯是十七世纪反封建主义经院哲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公开主张利己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号召为自己私利而斗争,是近代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奠基人。他从机械感觉论出发,认为人类本性自爱,各为生存欲望所驱使,有权利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利使大家震慑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互相猜疑、竞争和争夺。在霍布斯看来暴力萌芽构成了社会联系,而且是无所不包的利己主义的继续。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把人的一切活动,都看作是自私、利己的表现。人与人都处在互相猜忌和武装的状态当中。然而,人类是不可能一直处在这种危险状态中,是有超出这种状态的可能的。这种可能便是源于人类的情感和理性。这些情感和理性便促成的霍布斯的“自然法”。霍布斯认为“在人类天性中,有三种主要争执的原因,一为竞争,二为猜忌,三为荣耀”,人们处在不断恐惧中,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名誉和安全而使用暴力,都有暴死的危险。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运用一切事物,想尽一切方法来保全自己,最终通过让渡利益来共同订立契约,以达到和平。

因此,“自然法与自然权利”都包含着利己主义的色彩。霍布斯在阐释自然权利时说道“自然权利乃是每一人有运用他自己的权利以保全他自己的本性即保全他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就是说自爱与自我保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去享受这种权利,去做一切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所谓自然法,乃是用来禁止人去做伤害她自己生命的事情,或禁止人放弃保全生命的手段,并且命令他去做他所认为最可以保全生命的事情”。霍布斯提出用自然法限制自然权利,使人们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放弃超过别人的权利,在契约的约束下更好的满足利己的愿望。

霍布斯从唯物主义机械论出发,以感性自私人性论为基础,完成了研究对象由神到人的转变,但是对人性的认识还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利己主义具有极端性。与霍布斯的这种公开利己主义不同,爱尔维修看到了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

二、爱尔维修: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所有人的幸福是公共幸福的基础

爱尔维修是法国唯物主义感觉论代表,他的伦理思想激烈的抨击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霍布斯唯物主义机械论的利己主义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从人对利益的追逐中揭示了人的行为动机及自爱本质,他对自爱做了较为清晰的定义“人是能够感觉肉体的快乐和痛苦的,因此他逃避前者,寻求后者。就是这种经常的逃避和寻求,我称之为自爱。”人们通过自爱来获得我们的欲求和感情,把我们所产生的各类情感、性格看成是自爱的变相。他认为是自爱成就了我们的地位、财富、名誉等等。爱尔维修的自爱比霍布斯的自爱更近了一个层次,后者的自爱体现在人在自然状态中的自我保存,前者则看到了自爱赋予人们的力量,自爱指导人们在自保的前提下追寻个人的利益。

而自爱的结果便是同情,这是因为“要同情一个人的苦难就必须知道他难受,而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感觉过这种痛苦”爱尔维修认为同情也是以自爱为前提的,同情别人是因为同情之前受同种痛苦的自己,帮助别人也是为了使自己心安,求得自己良心的解脱。爱尔维修在论述人们对自己的爱的同时也并没有忽略对别人的爱,他认为正如自爱是我们身上感觉能力的必然结果一样,我们对别人的爱也同样是这种能力的结果,尽管人们又同情心也有对他人的爱,但这些情感还是从自爱出发的,逃脱不掉个人的利己主义。

所以,自爱的本质决定了人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人利益,使人变好或变坏的是对他不同的利益,利益决定了人的爱或恨,虽然爱尔维修从“自爱”出发追求个人利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反对对个人利益的极端追求,他认为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会导致对财富的无限欲求,如果不加以节制只会引起人们对奢侈的贪图,这是不可能使更多的人获得幸福的。对此,爱尔维修认为“唯一造就道德公民的办法是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联系起来,只有公共利益才是最正当的。“自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而要获得幸福关键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这也是人的行为的最高美德。

爱尔维修虽然主张人性自爱自利,同时也看到人性在利益下的发展过程,试图从社会道德上对人们提出要求,这比极端的利己主义更具有合理性,为后来费尔巴哈提出合理利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费尔巴哈:个人追求幸福便是利己的过程,宣扬合理利己主义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阶层思想家,唯物主义者。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反神学和反理性主义色彩。他既强调必然性与自爱,同时又对法国唯物主义伦理学做出修正,主张爱与同情。费尔巴哈同爱尔维修一样认为利己心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在他看来,对幸福的追求是人们一种天生的特性,是道德发生的基础。他同时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归根结底又源于人的利己私心,所以从更根本上说,道德就是利己主义。如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便是利己主义的实现。

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经济产物,它只能从我与周围人的联系中得到阐释并引申出来,道德并不能独立存在于单独的个体。利己主义作为道德的前提,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同时也是与实现他人的利己主义相联系的。积极地关心他人的幸福和不幸,具有同情心和爱心,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的合理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片面的只看到自己的利己主义也注意到了他人的利己主义。

在《幸福与利己主义的本质差别中》他对利己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人是不可能脱离利己主义而存在的,而且世界上并不存在同一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不光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也是一切善良的缘由,如果没有利己主义,就不会产生出农业、商业,更不会有艺术和科学。同时大力宣扬自己的合理的利己主义,表明这种利己主义是高于个人的利己主义,他说他的利己主义是包括了人的本质的一切的种和类,不仅有单数个别的利己主义,还包括社会的利己主义,家族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是有善的、富有同情心的,在合理追求自身幸福与适当兼顾他人的追求幸福的权利中寻求和谐与平等。

四、结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人们开始注意到自己本身,到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禁锢,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寻求人性的解放和发展,利己主义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在资产阶级摆脱封建神学束缚,追求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利己主义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极端的损人利己的思想。在西方,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利己主义经历了由极端到合理的发展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利己主义逐步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思想体系在,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6.

西方资本主义 篇9

女性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资源, 使得文学评论家在大大小小的评论实践中, 似有似无的将女性意识的相关范畴提升到女性主义的新高度, 实践大致包括两点:一是历时性的研究, 对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研究;一是共时性研究, 关注同时代的作品。相似之处在于两种路线都青睐于同一种方式, 女作家批评, 即把女性作家的作品都等同于女性文学。同时, “把创作和女性的身体紧密关联在一起”, 埃莱娜西苏提出了这样的阐释, 于是, “写作是女性的”“妇女写作的实践是与女性躯体和欲望相联系的”新的提法为评论者和作家都带来了新的理念。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范畴这一理念被提出, 之后的90年代, 女性写作的概念开始被学界接受, 并且普遍使用。女性被试图分离出来, 不再从属统一的主流话语, 为了寻求特殊的文学表达, 以及单纯的女性文学表达方式。80年代中后期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得以引入, 对性别角色文化构成了解释, 即被伏瓦所表述“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崭新而有效的文化资源为女性差异性的阐述提供支撑, 所有的父权制——包括语言, 资本主义, 神论——只表达了一个性别, 只是男性力比多机智的投射, 女人在父权制度中是缺席和缄默”这很好地解释了“女人形成论”。

到了90年代, 由于引入了社会性别概念, 人们讨论性别差异时不仅仅停留在SEX层级上, 从心理的自然层面跳跃到了性别角色GENDER秩序的文化分析层级, 在某种意义上, 破解了曾经于新启蒙主义话语中遭遇困境的女性文学范畴, 新启蒙主义话语主要从非历史化地抽象人性话语的角度来谈论性别差异, 其将女性生心上的差别理解为文化差异的自然变换, 强调之所以突出女性的差异, 不是批判男权文化, 而是为了使得人性更加丰富, 女性从属于男性以及受压抑的心理位置在西方社会女性主义批判父权结构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人们随即发现了所谓“人类”背后的男性特征, 在国内众多应用西方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中, 首先想到的应该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书中一再强调, 事实上男性对女性统治的历史构成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而且这一过程始终是表现得自然而直接, 或许可以归因于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本就是自然而直接的。于是, 人类的形象几乎被男性代言, 包括男性话语权和其后的父权结构也被以“人类”为基础先后得到建立和巩固。上个世纪见证了一个充满讽刺意义的循环, 在这里, 女性先是扮演着对抗男性社会的性别角色, 随后再选择对中性社会角色给予认同。之所以能“浮出地表”, 与其说是源自两性的完美, 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甚至颠覆现今父权社会的冲动, 或是一种力图重新解释历史, 解释意识形态的愿望。

弗活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中提出“男性生殖器崇拜”, 这样的提法倍受争议, 并且引发了西方女性主义猛烈的批判, 然而, 女性主义评论家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很好的服务于自身的研究, 继而又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手段资源。伍尔夫说:“我们生活在精神分析学的世纪, 开始理解环境的巨大影响和它对心灵的启示”。在很多评论家看来, 女性主义除了揭示了女性在男性为核心的社会中, 所面临的文化传统的的贬抑外, 还被运用到新的层面。譬如利用精神分析法对于整个历史过程做出全新的解释和分析。以弗洛伊德分析人们所谓“不可思议”的心里状况为例, 总的说来, 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是因为心中某些业已形成的表现过程中被疏远的部分, 而不是什么新的或者外来的部分。换言之, 曾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体现出一种隐秘的自身的他性, 而现实表面的条理和标记被打乱。女性主义评家就运用了这种理论, 并声称在父权制结构中创建属于自己的事业, 对于女性来说, 就是一种对不可思议的直视和挖掘。在此, 一个传统的女人被女性主义评论家比喻成男人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可以找到比正常人大一倍的男人形象, 作用神奇而美妙。“但女人注视镜子里自己的形象时, 却感觉到一种”熟悉的陌生化”也就是弗洛伊德的不可思议性。其实作为女人, 心里很清楚地知道, 镜子中的人其实并非自己。因为这面镜子的功能正在强迫她们去接近一个贬抑自我的“女性范式”或使女性的“自我敌视具体化”。于是, 她们对自身展开疏离传统的想象, 在描述自我与世界, 读者和本文的过程中, 突出在中断的一瞬, 出现了华菜士史蒂文曾指出的“越真实越陌生”。关于女性主义, 其理论的来源纷繁复杂,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 那就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论述对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前面提到的“镜子说”就很好地佐证了女性主义学者在对女性主义的诠释方面运用了潜意识理论。

摘要:西方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程是先“破”后“立”,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一样, 被视为某种异端, 体现在中国文字中, 女性主义同样并不受欢迎。本文根据社会性别概念和精神分析学说, 分析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主义,新女性社会,性别

参考文献

[1]陈惠芬.马元曦.《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广西师大.2007-02-01.

[2]《女性形象与女权话语-20世纪初叶中国西方文学女性形象译介研究罗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8-1.

[3]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1.

[4]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1.

西方资本主义 篇10

近代中国的行商和晋商,正是这样一个既与生产活动相分离,又可以通过大规模的长途贸易把国内生产组织起来的商人阶级,从而它才支持了大规模的海洋贸易和大陆贸易。晋商资本,首先就是指从事跨国长途贸易的大商业资本。

但是,尽管中国的信用机构诞生的并不比西方晚,尽管晋商拥有庞大的资本,并经营着为跨国长途贸易提供信用服务的汇兑网络——我们还是必须指出:票号资本却并不是近代西方意义上的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

那么,山西票号与西方的私人银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最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结论就是一尽管山西票号大规模地投资生产和贸易,但是它却并不投资于战争。正因为它不为国家的战争行为提供借款,所以它也就不具有国家赋予的以国家税收为抵押的发钞权。而在一个帝国主义的时代,票号只是从生产和贸易中获利发财,却没有从战争中获利和发财,这是它最大的局限所在。而投资于战争却是西方主要私人银行经营的根本手段,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战争是最大的获利工具,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山西票号就完全不可能竞争过西方的私人银行一所谓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力量弱小,我认为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得到解释。

上一篇:不动产物权变动下一篇:轻钢结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