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视角看中西方饮食

2022-09-10

一、前言

1959年, Hall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 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 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开山之作。随后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 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 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晰丰满, 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研究者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之间的交际, …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 国外学者Samovar…, …Porter和…Stefani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识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通常来说, 跨文化交际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涉及到交际所在的文化、特定的情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还涉及到一定的背景知识、合理的交际动机以及得体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 …一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集团的成员在相互交流的时候各自的文化价值与人际间行为的各种关系, …也就是研究文化与人际交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着重的是跨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行为。…二是文化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回答和解决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语言方面的, …也有非语言方面的。非语言范围内需要通过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诸如管理、心理、家庭关系、跨国婚姻、教育体制、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发展传播、新技术传播等。

Geert…Hofstede…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维度划分中, 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划分尤为著名, 他认为, 在人们维持文化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对他人和对自我关切的平衡模式, 这形成的不同模式也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国集体主义或者“我们”的意识, 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盛行, 是首要的社会价值观, 也是主要文化模式之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 个人一般依靠所在的家属、氏族或是团体中的其他成员, 并且要对他们绝对服从和忠诚。中国文化强调组织归属感, 个人应对相信并认可组织决定。这种模式表现在性格上, 则体现在中国人习惯于忍让、力求身心与整个环境相适应。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 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也是主要的文化模式之一。…广义上说个人主义指个人利益应该高于一切, 所有的价值、权力、义务都是属于个人的。它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独立性, 主张个人权利甚至个人隐私。比如英语中常见的强调自我的词有:“self-approval, …self-esteem, …self-affirmation, self-appointed”等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 可以说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受不同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影响, 中西方在饮食上也存在着差异, 并且通过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就以跨文化交际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维度, 从饮食的多个方面逐一进行比较与分析。

二、中西方饮食差异所体现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一) 饮食方式的不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也不同

(1) 在我国饮食的思想观念里, 比较注重对饮食的体验。中国在饮食方式上, 日常尤其是家庭饮食, 习惯合餐:把菜肴置于饭桌中央, 或者干脆“一个锅里吃饭”方便大家随意夹菜, 聚餐时更喜欢围着圆桌围坐欢饮。这样便从形式上展现了一种团结、其乐融融的景象。相传, 清代乾隆皇帝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 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 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 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2) 而西方人则是将食物逐一盛放, 个人使用单独餐具, 也不会触碰到别人的食物。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尤其突出的西餐中的自助餐, 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这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大一统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二) 中西方饮食功用的差别

(1) 中国的饮食具有集体交际功能。自古以来, 在《礼记.…礼运》中就有“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的说法, 不管是婚丧嫁娶、登科及第、祭祖踏青, 都通过饮食或“吃”达到交际目的。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 可以说饭局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尤其是在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 也成为中国公司特有的“团建”必备项目, 也是公司年会的压轴环节, 更成为一种联络客户, 进行商务谈判的一种必要手段。

(2)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吃更偏向实用主义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过:“吃”对于英美人来说只是对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 只要能帮助他们地域病菌、保持健康就足够了。因而, 西方国家的人则会会将吃和交际目的分开, 不会特意在吃的时候推销产品或解决问题, 会尽量避免在饭桌上进行谈判或生意。

(三) 饮食的味道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1) 中国注重集体, 以及“和”。因此中国的饭菜多种多样, 做法繁多, 比如较为有影响的有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东北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帮菜、客家菜、赣菜、京菜、清真菜等菜系。同时, 在选料上, 除个别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士受到禁忌约束外, 大多数人在食材的选择上, 几乎是飞、潜、动、植, 无所不食。并且光烹饪方法就包括炒、炸、熘、煎、烧、煮、蒸、卤、炖、扒、爆、氽、焖、烩、烤、煨、炝、烹等。按照中国的饮食文化, 食物讲究色香味俱全, 也根据季节特点以及人的生理特点调味, 将各种食材通过各种烹饪技巧进行荤素或者食材搭配搭配, 通过食物本身和调料的相互融合, 能够满足一起就餐的所有人的习惯和口味…。而如果请客的主人没有顾及到每个就餐者的口味, 就会破坏团体的和谐感, 被认为是失礼的表现。

(2) 而西方饮食, 突出原料的个性, 偏爱食材个体的味道。西餐用料讲究, 而且十分注重分质定标, 分档取材, 以确保其烹调质量。一般情况下, 西餐多用烘焙、烤和炸等烹饪方法, 相较中餐略显单一。同时西方饮食中的肉会单独烹饪, 蔬菜如西红柿、青菜等也是单独烹饪, 并不混合, 体现了强烈的个性。比如意式菜肴讲究原汁原味, 以味浓著称, 英式菜肴烹调讲究鲜嫩, 口味清淡, 美式菜肴要求营养、快捷, 也讲求原汁鲜味, 德国饮食并不讲究, 但喜欢吃水果、奶酪、香肠等, 发明了自助快餐。希腊饮食讲究清淡典雅, 原汁原味。总之, 与中方饮食所体现的“多”和“杂”大相径庭。

(四) 外出就餐的礼节也有所差别

(1) 中国人在外吃饭, 强调兼顾大家。首先, 中餐喜欢选用圆桌, 并且位子是有长幼或职位高低之分, 不能随意就坐。其次, 点餐也是由长辈或者领导等来决定, 并且在他们没有动筷子开始吃饭之前, 别人也不能主动先吃。同时, 上菜的时候人们会把最主要的好菜靠近长辈或领导以示尊重。再有就餐者为了表示友好, 为主动不断的给旁边的人夹菜, 主人为了显示热情, 也会不断夹菜。并且, 为了体现友好和和善, 大家吃完饭后, 会有抢着付账甚至发生争执的情况发生。

(2) 而西方人外出就餐, 则强调自我选择性。西餐一般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 多以长形桌台为台形。大家吃多少、怎么吃、什么口味, 只需考虑自己, 不用考虑他人。当一道菜吃完, 或不想再吃时, 就把刀和叉并排放在一起, 刀叉的柄朝自己胸部。如未吃完, 只是为了谈话暂时停吃, 就把刀叉摆成“八”字形, 这样服务员就不会把盘子收走。尤其是在吃自助餐时, 可以随意走动, 或随意就坐, 体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重视。同时付账的时候也喜欢AA制。

(五) 饮食文化的不同所展现外出饮食氛围也不同

(1) 中国喜欢营造出一种“一团和气”的氛围, 讲究热闹。需要指出的是, 古语有云:“食不言, 睡不语”, 中国人自家人吃饭并不吵。但是外出和亲戚朋友就餐的时候就完全不同, 这个时候大家都怕气氛太过沉闷, 最怕闷不吭声, 因此会主动活络气氛, 再加上中国社会没有对于公共场合隐私的足够认识, 甚至有时还要进行行酒令划拳等娱乐活动,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饮食的交际目的, 使人置身于嘈杂喧闹的环境中。

(2) 西方国家的饮食氛围则讲究优雅。由于西方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注重公共场合的个人隐私权, 并且尊重他人, 因此他们一般只需静静享用自己餐盘中的食物即可。在公共场所就餐时, 也讲究举止优雅得体, 咀嚼食物时避免出声, 更不会大声说话, 就算偶尔交流也是温柔轻声。

(六) 饮食习惯的差异

(1) 中西方国家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饮食的交际目的, 晚上的时间, 方便和亲朋好友增进感情或者和客户应酬, 因此国人通常是不太重视早餐和午餐的营养摄入, 到了晚餐时候则在热闹氛围中, 人们会点上一桌子菜, 实用多种多样的珍馐美食并配以美酒饮料, 往往会过多饮食。

(2) 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 他们只需关注自身健康需求, 因此早餐午餐对营养的摄入很高, 能够满足一天的工作对营养的需求, 而晚餐则以利于清淡的蔬菜瓜果为主, 这种习惯非常的科学, 符合人体作息的规律, 是一种注重养生的饮食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 从某些程度体现了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注重个人主义的现状, 可见中西文化交际中很大的障碍在于文化的不同。通过分析、学习不同的文化模式有易于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了解不同文化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了解了饮食文化差异及不同文化交流方式的差异有益于我们在跨文化活动中, 更好的进行沟通, 从而减少误解, 促进国际交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中, 围绕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可以表现为合作、援助, 也可以表现为交涉、斡旋, 乃至于冲突、战争, 使得世界日已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格局, 而且变得精彩纷呈、变化无穷, 这就使得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而跨文化交际研究就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 其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地球公民, 需要能够站在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人作为其突出的文化维度, 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饮食, 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它反映着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特征, 然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也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本文将着重以跨文化的角度,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维度, 分析中西方饮食差异, 使人们更好了解饮食差异的具体内容,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更好的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中西方,饮食

参考文献

[1]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欧洲中心到多中心演进探析[J].学术研究, 2011 (03) :137-146+160.

[2] 陈俊森, 樊葳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03) :127-129.

[3] Samovar, L.A., Porter, R.E., &Stefani,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CA:Wadsworth. 1998:48.

[4]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J].国际政治研究, 1995 (04) :98.

[5] 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86-91.

[6] 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104.

[7] 丁新宇.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价值观比较——小议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1 (07) :76-78.

[8] 白景文.饮食文化影响下的餐具设计[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 2016.

上一篇:《素描写生》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