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电影

2024-06-29

人物传记电影(精选十篇)

人物传记电影 篇1

上世纪九十年代, 《雷洛传》的大获成功拉开了名人传记电影的序幕, 随后许多类似的人物传记电影纷纷登上银幕, 《蓝江传》《四大探长》《跛豪》……所涵盖的人物包括警察、政客、商人, 甚至于知名的黑社会分子。姑且不论其票房及艺术成就如何, 仅从这些电影的上映来看, 人物传记电影已然应该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从流行的时间上来看, 香港人物传记电影存在的时间并不太长, 但作为一种曾经繁荣和活跃的类型电影形式, 它的产生和消失, 并非偶然。

二、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催生“名人”崇拜是其产生原因

香港在上个世纪, 经历了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腾飞,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香港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整个香港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 诞生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大批成功人士。这些人来自于社会底层, 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以及敏锐的眼光, 最终脱离了原来的阶层, 成为人人羡慕的社会上流人物。和西方童话世界不同, 这些香港名人的成功都是在没有外界力量支持的情况下获得的, 在他们身上, 更加具有传奇性和神秘性。

香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 到八九十年代之后, 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普通香港人承受着剧烈的竞争压力, 在为生存打拼的同时, 心中仍然充满着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在他们一时无法找到方向的情况下, “名人”的存在, 为他们提供了一丝希望, 激励着他们像榜样那样, 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去追寻获得成功的机会。

名人传记电影的出现, 其思想的前提, 就是出于对“名人”的崇拜意识。在名人传记电影中, 普通人可以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地观察着他们的“成功之路”, 意图借鉴或者复制名人的成功之路, 这是名人传记电影得以出现的社会和心理背景。

三、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衰落和消失原因

从《雷洛传》开始, 到《四大探长》《跛豪》, 香港的人物传记电影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就从香港影坛上销声匿迹, 来去匆匆。而且, 和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同的是, 人物传记电影真正从票房和艺术上都能够算得上是成功之作的, 只有《雷洛传》, 其他只能算是跟风之作。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人物传记电影毕竟是出现过, 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无法将之忽略。它的出现, 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它的消失, 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一) 香港社会转型, 传奇人物崇拜心理减弱。已经上映的人物传记电影的主角, 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这个时候香港的经济开始腾飞, 正是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制体系的不健全在整个社会中留下了非常多的“灰色地带”, 传奇人物都是成长并成功于灰色地带的人, 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身体或者暴力的优势, 去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雷洛”和“四大探长”都是利用手中的强权贪污受贿、累积财富, 而“跛豪”则是利用警察贪污的机会大肆贩卖毒品白粉, 经营黄赌毒场所, 从而成为“传奇”。进入现代后, 香港的法制体系已经完全建立, 从媒体到政府廉政公署, 凡是触犯法律的“灰色地带”都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下, 依靠“灰色奋斗”创造成功的例子在香港社会再也无法实现。除此之外, 香港社会已经转型成为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 相比于依靠权力和犯罪所取得成功的人物, 现代人更热衷于崇拜新时代经济成功的人物, 这些人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近, 生活背景相似, 更加贴近现实, 更加能打动观众。

(二) 香港的历史太短, 可深入发掘的人物不多。香港现代社会的转型基本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短暂的时间中所涌现的具有可发掘性和故事性的人物屈指可数, 同时具有传奇性的人物更是很少。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 最后真正能够出现在银幕上的人物更少。香港的本土面积不大, 经济结构和产业都较为单一, 无法像内地一样, 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挖掘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可以编写成故事的人物形象和素材。香港社会的结构远比内地单一, 缺乏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因而影片素材的来源极为单一, 人物类型太少, 缺乏后续性发掘潜力。

(三) 受众观影习惯的改变,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发展。《雷洛传》的成功, 激发了其他电影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 一时间出现了非常多的类似题材。但从艺术水准上来看, 都只能算得上是题材的模仿, 拍摄粗糙、剧本水平低下, 其目的显而易见。低水平的劣质电影轮番轰炸着受众的眼球, 使得电影观众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对此类电影的兴趣。以致于有影评人曾发出感慨:“香港人物传记电影未火先死”, 犹如一个刚刚出世的孩子, 还未来得及成熟, 就已经被功利的氛围所扼杀。

摘要:香港人物传记电影从登上银幕到彻底消失, 总共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毕竟它出现过, 也存在过, 哪怕是极为短暂的辉煌, 也无法抹去它在香港电影殿堂中的地位。本文拟对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简单阐述一下其产生及消失的原因。

人物传记电影《铁娘子》 篇2

该片讲述了撒切尔如何利用马岛海战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在第二年获得连任的故事。

剧情简介

这部名为《铁娘子》的传记片背景设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影片重点聚焦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度过的17天,这17天也是她整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马岛战争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Malvinas War)或福克兰群岛战争(Falklands War)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以英国获胜而告终,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也成倍增加,并在来年成功赢得了连任。

作为20世纪最著名且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平民出身的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保守党这样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以一种无法逆转的强势姿态粉碎了所有与性别和阶级有关的障碍,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首相之一。

影片评价

《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面对的主要矛盾,一是政坛的性别歧视,二是因工作忽略了家庭,并将其疯狂地夸大:片中的男人经常公开对撒切尔的性别和出身(小卖铺店主的女儿)表示不屑。(腾讯娱乐评)

虽然英国有那么多出色的女演员,但是很难找出一个能扮演好撒切尔夫人的。与此同时,也很难想象有谁能比斯特里普做得更好。(每日电讯报评)

影片带观众简洁而又充实地回顾了撒切尔夫人在执政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应该说,这是从人性化角度来表现撒切尔夫人的,这是一个非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卫报评)

只有像斯特里普这么杰出的演员才能在大银幕上如此有说服力地扮演好这么一个复杂的银幕形象。(每日邮报评)

斯特里普找到了一个女性的闪光点,同时也找到了在表达人物情感和对人物进行讽刺之间的平衡点。(泰晤士报评)

而暮年的撒切尔夫人,斯特里普的演绎就更加“神化”:老年人的神态、缓慢的腿脚和生活细节中的“老化”,斯特里普都演绎得相当完美,尤其是她与幻觉中的老伴的交流相处,一个老年后失落迷茫的失去爱人的女人,让不少女性观众泪流满面。(金羊网评)

影片对于撒切尔夫人往日的辉煌经历,都以回忆的形式碎片化的展示出来。整个影片基本涵盖了她生活以及事业的各个阶段,由一个初涉政坛的小姑娘到统领大局的铁娘子,包括马岛危机、爱尔兰共和军、竞选演讲等几次关键事件也都有涉及。另外影片还特意补充了她与丈夫的段落,两人的相恋、相扶持以及家庭关系,这也成为本片颇为用心的不同之处。(新浪娱乐评)

传记电影传奇人生 篇3

现有的传记片有的是纪念已经逝去的名人,有的是演绎真实生活在现实之中的风云人物,无论哪种,都是在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这些影片到底与真人真事有多少差距,究竟谁成就了谁、孰优孰劣、相似度几何?我们就来看看吧。

【真实再现】

传记片更多的是体现一个“真”字,一个真实人物的传记片是很难拍的,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只有一颗最纯净的心才能表现出那种真,拿出艺术的狠劲撕开现实血淋淋的真,太难抓住了!不过,真假都是相对而言,有些传记片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导演一颗简单真实的心。

阮玲玉之于中国影坛的贡献被一些人比喻为奥黛丽·赫本、凯瑟琳·赫本之于美国好莱坞,她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一生主演了29部电影,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阮玲玉》展现的即是这位默片年代一代巨星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之所以把《阮玲玉》放在第一部,是因为它的讲述方式实在很特别。整个阮玲玉的“历史”,一部分由张曼玉、刘嘉玲、梁家辉等演员虚拟演出,一部分又由这些演员的现场访谈对话表现,再一部分《阮玲玉》剧组在片场的纪实表现。所以,看完之后,会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传记片,倒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了。电影给人一种人在戏中,戏也在戏中的感觉。更诗意地来说,便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这个意思。说不出这种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并非纪录片,却格外成功地还原了真实,在表演和老影片之间交织,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戏中戏

电影中有一场戏,张曼玉重现《新女性》中最后一个场景,躺在病床上,声嘶力竭地高喊着我要活。戏拍完了,剧组的人散去,张曼玉却仍躺在病床上捂着床单开始哭泣,梁家辉扮演的导演蔡楚生试图去安慰张曼玉。张曼玉用床单盖着脸,梁家辉守在病床边,镜头从床单开始缓慢上升,最后观众看到了拍戏现场的照明设备和摄影机。这时导演对梁家辉说,你忘了掀开张曼玉的床单了。在那一刻,戏与生活已经完全模糊,张曼玉在扮演着阮玲玉扮演过的角色,电影中的人在观看张曼玉的表演,让我们产生错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影中人

了解阮玲玉的人都知道,阮玲玉在遗书上写满“人言可畏”后服安眠药自尽。拍摄《阮玲玉》时,“人言可畏”4个字让张曼玉感同身受。张曼玉曾经惆怅地说,她与导演尔冬升就是一出文艺片。在与尔冬升分手后,她始终在不断恋爱,偏偏拍《阮玲玉》这一年,此前认识的男友在杂志上公布了署名“死鱼”的张曼玉写给自己的数10封情书。别字夹杂,终生难堪,甚至被导演王晶在电影《爱在娱乐圈的日子》中拿来嘲讽。但正是这种刺激,使她由此悟到了“人言可畏”的要义,一下子懂得如何用手势和眼神表达女性的隐忍和矜持,所以才有了电影版中神似大过形似的阮玲玉。

当然,一部《阮玲玉》也为张曼玉的演艺事业铺开了一条通往辉煌的康庄大道。因为《阮玲玉》,张曼玉不仅成功甩掉“花瓶”称号,还为她赢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同时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电影节中封后的华人演员。同时,反过来说,张曼玉的成功,不仅让一些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后辈熟悉了阮玲玉,更把阮玲玉带向了世界。时隔多年后,影片导演关锦鹏曾在一次记者采访时对《阮玲玉》这部电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阮玲玉》不可能重拍。它就是那一部电影。不可能说换个人、换个时间,再来一次。”

这部电影无疑是莱昂传记片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部。出众的表演帮他迎来了奥斯卡第一个男主提名,也获得了当年金球奖剧情类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主人公霍华德·休斯是20世纪美国电影界和航空界的风云人物,更可以说,是个将神话与怪异集结于一身的天才怪物。21岁成为电影公司董事长,30岁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创造了世界飞行记录,32岁飞跃美洲,33岁时实现环球飞行。然而,让他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的还是因他进入好莱坞后与凯瑟琳·赫本等一众好莱坞女星的情爱史,这让他一度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牛的花花公子”。

看完影片后,或许都会觉得,无论是从外形上还是私生活方面,莱昂纳多跟休斯都是最像的。其实,拍摄本片的想法最初也是源于莱昂纳多本人。早期,他读完霍华德青年时期的传记后激动不已,并希望将霍华德这段独一无二的美国生活拍成电影,莱昂纳多很清楚,之前一些好莱坞大牌影星曾想尝试演绎休斯,但都乏善可陈。

为了演好年轻时代的休斯,莱昂纳多花费5年心血,进行资料研究,更在开拍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准备,不仅沉浸在不计其数的传记、录音和老电影当中,更是学习如何驾驶飞机。为了表现休斯的强迫症,他还曾为此特地咨询神经学专家。在拍摄休斯将自己囚禁在放映室的一段戏中,莱昂纳多二话不说全裸上阵,不停地咆哮、大哭,连颤抖的肌肉都展现出悲伤和愤怒。

付出对应的是回报,《飞行家》也因此成为了莱昂纳多演艺事业的一大转折,基本上让他突破了过去依靠外形走红的路子。最终,在影片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的同时,还让莱昂纳多赢得了金球影帝的荣誉。

角色原型: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

这部传记片以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伦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他们独特的关系。两人因诗而相识,再由相识而成为恋人。魏尔伦因此抛下妻子,与兰波流浪到伦敦,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途径比利时,兰波提出分手,被魏尔伦开枪走火打伤。魏尔伦因此入狱。之后,兰波四处流浪,又有过15年的冒险生涯,足迹启蒙及欧亚非三洲。病逝时年仅37岁。饰演兰波时,莱昂纳多年仅22岁。

nlc202309051450

角色原型:FBI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通缉犯弗兰克·威廉·阿巴戈内尔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弗兰克的犯罪手段神通广大,伪装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几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迹。当然,弗兰克也凭借着这个“本领”骗取了高达几百万的金额。据说当初剧本原型人物并不怎么看好莱昂纳多,甚至不怎么想他来演自己,不过后来看过试镜片段后,一切就尘埃落定了。这可能是莱昂纳多成年后扮演的最能发挥他本色的角色。幽默充满喜剧味的同时又温情励志,回味无穷。

角色原型: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始人J·埃德加·胡佛

埃德加·胡佛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任职长达48年。作为一个叱咤风云近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名气远远超过电影明星,他所掌控的权势曾一度让总统也望尘莫及。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美国民众的偶像。莱昂纳多凭借《飞行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败兴而归后,这次不惜化老妆压下声线扮演老人家,更刻意在特技化妆下令面部肌肉松弛,十足胡佛再世,然而,最终还是无缘奥斯卡。

角色原型:美国传奇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

90年代初,贝尔福特曾经在3分钟内赚取过1200万美元,31岁时便拥有亿万家产。但成功却令他冲昏了头脑,毒品和酒色更是令他丧失自我,最终他通过一家公司进行股票交易,诈骗了投资者2亿美元,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即是这位具有传奇跌宕经历的金融才子。这一次,小李为了奥斯卡可谓是“豁”出去了,性爱场面都是亲力亲为,没有使用替身。最终,这一角色让小李得到了第71届美国金球奖喜剧类的最佳男主奖杯,然而,大家都懂的,他的“醉翁之意”并不在此。

《以爱之名:昂山素季》根据缅甸非暴力提倡民主政治家昂山素季本人一生的传奇经历改编而成。在为缅甸人民争取和平与自由的斗争中,昂山素季只身一人经历了15年的军政府软禁生涯,最终于2010年获释。她是一位甘地式的女性,为了民主手无寸铁地奋斗了30年,而唯一的武器就是她的话语和演讲。

当时,影片筹划之初,制片人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杨紫琼,因其面容与昂山素季本身就有70%的相像,肤色也颇为相似。身高165厘米的杨紫琼为了饰演身材纤细的昂山素季,最后暴瘦成40公斤的纸片人。不过,影片拍摄中,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大导演吕克·贝松与昂山素季本人的碰面,对于导演来说,一切都太出乎意料。因为在影片开拍之时,大导演贝松从没设想过今生能有幸见到昂山素季本人,也正是因为他始终认为昂山素季不会被释放,所以才下定决心拍摄这部电影。所以,就在影片完成之际,当他有了这么一个见面的机会时,这位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国际大导,在昂山素季这位伟大的女性面前却手足无措。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中国题材影片;或许也是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电影相关部门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3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后,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自己会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当意大利人贝托鲁奇带着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的摄制组来到真实的中国,以纯粹的西方人的眼光关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时,大家好奇的是,他会以一个怎样的视角来表现他。最后,对于溥仪,导演给到的并不是痛恨,而是一种无比的同情,“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

饰演溥仪的是美国华裔演员尊龙,尊龙是贝托鲁奇面试的第一个男主角,但是导演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在美国以及亚洲地区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尊龙身上。《末代皇帝》最终获得了奥斯卡奖的9个奖项,轰动了国际影坛。

电影《十月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篇4

再说阿四, 从小成长在金利源的他, 貌似无知, 浅薄, 却心地纯良, 纯粹得找不到一丝杂质。从第一幕他拉响铃铛提醒少爷到他替少爷挡下老爷的一棒, 就一下子让我鼻子酸了。先前看评论最大的期待就是这次谢霆锋的情感戏———阿四对少爷、对老爷、还有阿纯不同的爱。阿四不是什么特别勇敢的人, 当他第一次面对“臭豆腐”偷他的吃的时候, 他闪躲的眼神尽显他孩子气的一面.他没有读过什么书, 他只是单纯的知道自己要保护少爷, 要让老爷开心, 要娶阿纯。他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耗尽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少爷, 这些实在让我泪流满面。本身对谢霆锋没有什么太大的喜爱, 但因为阿四, 对他刮目相看。并不帅气的塑造却更凸显了他的演技。一个只会呵呵傻笑、朴实的阿四, 有谁会不痛爱?

沈重阳, 这个并没有出现很多次的名字, 从一开始混混的赌徒, 到最后用生命完成对念慈的承诺守护李玉堂的转变, 这个角色着实让我铭记。甑子丹难得的感情戏, 在戏里他与亲生女儿在凝望中所流露出的爱, 直到最后手里握着那个娃娃托付给李玉堂, 而在生命的终点用身体撞向飞奔的马保护了他, 他的承诺, 掷地有声。我为那样一个铮铮汉子而感动, 有这样一个丈夫、父亲, 他的名字叫沈重阳。甄子丹的表演大有当年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霍元甲的一代宗师形象。

除此之外, 李宇春、任达华、巴特尔等所饰演的角色也都让我感动不已。全剧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亮相, 走马灯班的时长, 却留下了个个印象深刻的表现, 很是令人意外。

欣赏《十月围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它真实再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满清末世:民不聊生, 政府腐朽, 民众麻木——破败的街道, 遍地的乞丐, 衣衫褴褛的小贩, 还有那一双双麻木无助的眼神, 这就是百年前我们祖先真实的生活场景, 更主要的是正如片中陈少白所说“亡国二百六余年…”的汉民族彻底丧失古中华应有的一切优良的秉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剩下的就是这一群由赌徒, 乞丐, 小贩, 戏子, 车夫和青年学生组成的“革命”队伍当但起保护伟人的重任, 是导演无视历史事实为了噱头的刻意安排吗?难道传说中“高大全”的仁人志士就是这些身份卑微者吗?我们的革命烈士难道真实身份就是这些人最底层的“劳动者”吗?

其实不难发现除了李重光, 其它五人均不明白革命大义, 阿四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养育之恩, 沈重阳是为了找回那种久违的做人、甚至做父亲的尊严, 方红是为了报父亲的深仇大恨, 王复明是为了疾恶如仇的侠义, 刘郁白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知遇之恩…知恩图报, 行侠仗义, 疾恶如仇,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士可杀不可辱等等这些都是古汉人引以为豪的优良品质, 这些丧失已久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延绵不绝能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柱石!

人物传记电影推荐《霍金的故事》 篇5

该片讲述了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人生故事。

剧情简介

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

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了学业,但生日舞会上一个女孩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奋发努力,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影片评价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对霍金的印象仅仅只停留于那些书面的生平记述,仅仅只知道他是一个病人,全身瘫痪,说话的时候需要借助机器来表达思想。至于他那些伟大的成就,只觉得距离自己遥远,也就从未曾涉及。

想想觉得讽刺,那些涉及专业领域的生硬文字和复杂理论,完全将我们这些外行人隔绝在了它们世界的边缘。我们只能窥见一角,但却永远无法丈量它所存在的高度。

还好有电影这种微妙的东西巧妙的将这些生僻的事物,以一种简约的缓慢的真实的记录方式,表现在我们眼前,尽管我们可能对这些理论仍是一头雾水,但至少我们间接地感受了一回这些伟大的事物诞生的那一瞬――美妙的时刻。

《霍金的故事》采用双线叙述的手法,以描写21岁患“运动神经细胞病”霍金的剑桥生活为主线,穿插两位“发现宇宙大爆炸残余的辐射”的科学家接受电视采访的过程。这样的安排,是为最后与霍金宇宙起源的理论殊途同归,埋下伏笔。

在电影里的霍金是一个任性、直率、倔强,但又不服输的人。坚持生病住在公共病房,坚持在浴缸中做闭气练习,坚持直言不讳地指出导师的错误,坚持一个人学习生活,坚持在心爱的简的面前逞强;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坚持不停地思考,坚持活着,像一个健康人一样坚持着本就属于每一个人的尊严。他的任性让他直率,他的倔强让他从不向生命的曲折低头。他的才华让他出类拔萃,他对他事业的热情成为他孜孜不倦的最终动力。

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个就是霍金在回城的火车上想到理论后,跳下火车,像个孩子般拿起粉笔在地上涂画着,开心大笑的样子。另一个是为博士论文奋斗的那一段,那个尽管拿笔吃力,但依旧一个一个字奋力书写的霍金。感谢BC的精彩演绎。因为他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感触到了那份人性深处的美丽,感触到了那些生平简介所无法带来的心灵震撼。

小人物的电影时代 篇6

“就是替明星大腕走位置的……”刘宗胜回答好奇的姑娘说,那是一部关于光替的微电影,影片的最后,他跳下车,在东直门某汽车站的大幅海报上刷刷加了几个字,姑娘侧头一看,《建党伟业》韩三平、黄建新出品后面多了几个字:光替刘宗胜。

这是刘宗胜的一段真实经历,北京电影学院02届毕业的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毕业七八年了,一直游走在影视圈各种小角色之间,也曾为了帮忙去《建党大业》做周润发的光替。

“从前,外表不突出就别指望在这个圈子里有碗饭,黄渤、王宝强让大家看到了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2013年3月14日及25日,《南都周刊》记者先后两次去北京电影学院体验当年王宝强走出来的地方。十年了,这里还是热闹得像劳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每天有上千名群演来这里扒活。

一位叫王海滨的群演说,这些人有一半是连饭都吃不上的,晚上10:30以后就睡在牡丹园的麦当劳或者蓟门桥的地下通道。

群演们形容说,能在这里呆半年的都是奇迹。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从王宝强开始才知道,当明星,还有这么一条路。尽管他们摔过痛过哭过,知道这条路比科班专业演员要难很多,却仍然日复一日地饿着肚子,期待属于他们的《盲井》,和属于他们的冯小刚。

2012年至今,黄渤有七部电影上映,分别是《黄金大劫案》、《杀生》、《痞子英雄》、《饭局也疯狂》、《101次求婚》、《西游降魔篇》;而王宝强和徐峥合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也创造了2012年的票房新纪录。从数据上来看,从前只有偶像和俊男美女才能占据的大银屏,已经渐渐被“小人物”们分食。

2006年,《疯狂的石头》除了成就导演宁浩,也让一拨出演小人物的演员横空出世,包括黄渤、刘桦;2004年的《天下无贼》则成就了王宝强。

资深影评人王旭东说:“2005年前后,北京房价猛涨,贫富差距拉大,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网络红人出现。因为无法嘲讽权贵,所以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在那时进入全面恶搞年代,小人物的角色蹿红也符合时代需求。”

王旭东给中国电影的“小人物”做了三个阶段的划分: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社会的市场化阶段,代表人物是主演“二子开店”系列电影的陈佩斯;第二个阶段是中国电影的市场化阶段,代表人物是葛优;第三个阶段则是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至今……”

导演高群书说他刚出道时,前辈们考察演员言必称“星相”,制片人们看谁最火就用谁,不注重电影本身也不注重叙事,不注重体裁,这几年开始,中国电影逐渐成熟,“一个人的红是有道理的,和性格有关系,性格大半取决于经历,有些靠外表取胜的帅哥美女会忘记内在修行。反而是外表不突出的人会善于抓住机会,付出更多,最后获得成功。”

王旭东说,“他们的成功与他们遇到的角色也很有关系,他们演的人物不局限于底层人,你看黄渤、王宝强,身份不再有地域特色,他们是带着口音、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生活的边缘人……这些东西会让生活在中国的近三亿异乡工作者得到很好的心理回应。”

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终于,屏幕上不再只有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芭比娃娃,而那些从一无所有起步、更像普罗大众的人也不再只是打两个空翻、弄几个杂耍就消失不见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凡人的梦想。

大陆爱情喜剧电影的人物形象 篇7

一、依附的女性

“与男性相比, 世界各国、各文化中的女性仍旧处于较为低下的地位, 虽然程度有所不同。这是一个首先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 (1) 。中国也不例外, 在两性关系中, 女性普遍被认为是处于一种依附的地位。大陆爱情喜剧电影中女性依附地位的体现就非常明显。

(一) 乐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女性

1.升级版的贤妻良母

男权社会所强调的一条价值观念为:“劳动分工的‘男主外, 女主内’。” (2) 在家庭中, 女性对家庭劳务的承担是衡量她对家庭贡献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性被自然而然地认为需要掌握普通的家务活动。某些爱情喜剧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是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的典型代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杨德财征婚》中的刘盈袖、《给太太打工》中的林茜、《幸福额度》中的莫小青等都是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进入职场, 电影中的女性在承担公共领域的社会工作之时, 仍旧需要承担私领域的家务劳动, 并且女性对私领域家务劳动的承担是一种自身无意识的行为, 在此情况下她们最终成为升级版的贤妻良母。

2.承担孕育后代的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 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除了能够主动完成作为妻子所需要承担的家务劳工以外, 还要承担作为母亲孕育后代的责任。而且孕育后代对女性而言, 还是维系与男性关系的主要手段, 女性会主动通过怀孕这一行为试图给自己在两性关系中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老钟对文佳佳的要求是给自己生一个儿子, 文佳佳也非常明确自己就是需要利用肚子里的孩子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利的未来。《一夜惊喜》中的米雪同样也是如此, 她暗恋周毕安, 所以希望通过肚子里的孩子进一步巩固自己和周毕安的关系, 利用怀孕来维系男女之间情感的这一行为本身就体现出女性的依附地位。

3.对男性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对女性的三从四德要求中有出嫁从夫这一条, 在恋爱关系中就可以延伸为优先满足男性的要求, 以及对男性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中, 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使得她们不管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能帮助和支持男性, 尤其是当男性需要在女性和自己的事业、家庭中作抉择时, 女性都会主动退让, 省却男性的选择焦虑并帮助男性最终达成自己的愿望。例如, 《没完没了》中韩冬在家庭的责任和爱情之中, 韩冬选择了首先对家庭亲人尽责, 他错失了去机场寻找小芸的时机。但小芸早已被韩冬的行为所感动而主动回归并且与韩冬一起承担照顾姐姐的责任, 不但最终实现了韩冬的愿望, 而且主动消解了韩冬的有可能要面对的选择和内心的痛苦。

(二) 寻求男性认同的女性

当爱情喜剧电影在塑造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女性形象时, 注重点集中在她们对家庭和另一半的贡献和牺牲上, 对她们自身情况和心理活动的关注并不多, 即使电影提到了她们自身的状况, 也是作为介绍其身份背景时的点缀。进入新世纪之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实力, 事业成了现代女性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之一。

1.事业成功之后的爱情奖励

新世纪之后, 不少爱情喜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她们更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 电影中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也更紧密, 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成为不少影片的共同套路。某些爱情喜剧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 展示了女性的工作奋斗历程、爱情发展史及心灵成长史, 例如《摇摆的婚约》、《失恋三十三天》、《幸福额度》、《杜拉拉升职记》等。在这些电影中男性所占的叙事篇幅并不多, 而且多数男性的性格相较于女主角而言更为温吞, 影片中女性看似占据优势地位, 但实际上不论女性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女性在影片的最后都要寻求男性的认同和接受。例如《摇摆的婚约》中, 事业越来越成功的顺佳, 却发现自己一直无法忘记俊浩, 而后顺佳的主动寻找及两人在游乐场的相遇最终完整了两人的爱情。以王顺佳为代表的女主角在电影中完成了自身的素质提升之后, 就会在影片的最后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 这表明了爱情喜剧电影对于女性成功和进步的最大奖励就是获得男性的认可和接受。

2.回归之后的爱情奖励

除了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步步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职业女性以外, 爱情喜剧电影中还有另外一些女性, 相较于前一类女性, 她们已经在工作上取得很好的成绩, 她们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过程, 而是事业成功对婚姻爱情造成的冲击和在此情况下她们所需要做出的选择。《爱、出色》中ZOE虽然能够在事业中呼风唤雨, 但忽视家庭的责任。事业成了对婚姻和家庭的阻碍, 只有当女性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失职并且主动承认错误之后, 才能重新赢得爱情。最后ZOE的示弱不仅挽回了丈夫, 更代表了她思想上的回归及她开始重新重视对婚姻和对家庭的责任。ZOE的错在于对工作投入了太多的热情, 因此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 而她丈夫出轨的行为却是道德上的严重错误, 影片不但没有对其行为给予任何评论, 而且在两人关系触礁之后, 通过让ZOE先低头向丈夫求和来挽回婚姻的行为, 凸显了不论女性的地位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她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在她们内心深处都有对男性对家庭的不自觉依附。

3.道德升华之后的爱情奖励

除了职业女性以外, 爱情喜剧电影中还出现另外一种身份比较特殊的女性形象, 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 《非诚勿扰》中的梁笑笑、《婚礼2008》中的丁小桃。这类女性由于其身份的特殊, 并不占据任何的道德优势。影片通过让这类女性最终主动地摆脱自己的特殊身份, 完成道德上的升华之后再奖励给她们一份完美的爱情, 凸显女性的依附地位, 并且女性自身的道德升华是为了更好地与男性在一起并得到男性的认同。《婚礼2008》中的丁小桃是女骗子, 但她行骗确实有迫不得已的理由, 在老郭的影响下, 她真心悔改, 重新做人并获得爱情。

传统思维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不仅是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义务及寻求男性的认同, 还要求其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如果她们本身在德行方面有所缺陷, 那么电影势必会安排她们的德行向好的方面发生转变。这些电影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这些爱情喜剧电影中的男性普遍都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女性的自我完善也是为了配合男性所拥有的道德优势。

二、作为主导者的男性

中国的父权制被认为是最典型、最完备的父权制, 而且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程度较高的父权制。五四运动时的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和男权地位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和挑战, 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的中国女性地位有极大的提高。但“男性为绝大多数现存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所偏爱, 在性别关系的等级制中占据优势地位” (3) , 仍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在爱情喜剧电影的创作中, 与依附的女性相反, 男性在爱情喜剧电影中不管是从行为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占据主导地位。

(一) 行为上的主导优势

爱情喜剧电影中在表现两性恋爱或婚姻的过程中, 男性为了得到女性的芳心, 要经历一系列考验。在此过程中, 男性会使尽浑身解数来争取赢得女性的芳心。爱情喜剧电影基本都采用全知视觉, 观众能够看到女主角被慢慢打动的心理过程和表现, 而男性主人公却被一直蒙在鼓里。首先, 在两性关系的发展初期, 男性会主动采取行动赢得女主人公的芳心, 这时的女性看似占据优势, 拥有两性关系中的主导权。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男主人公为某种误会或者不得已的原因放弃对女主人公的追求。此时的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停止前进, 处于静止状态。而这时已经被打动的女主人公发现男性停止行动之后, 她们就会反过来主动寻找男性表达爱意, 男主人公被女主人公所感动, 两人最终在一起。这样停在原地不动的男性不但获得爱情, 还成了两性关系中行为上的最终胜利者, 拥有爱情的最终主导权。

《没完没了》中的韩冬与小芸的关系也是如此。整部电影中, 韩冬都一直对小芸悉心照顾, 满足小芸提出来的各种条件。在得知小芸要离开的消息之后, 韩冬追到机场却已经错过小芸的飞机, 此时的韩冬已经放弃与小芸的关系。而影片结尾时小芸最终主动出现在医院, 她决定留下来与韩冬一起照顾植物人姐姐, 这样的行为不但彻底帮助韩冬解决了问题, 还使得韩冬成了两人关系中最终的主导者。

(二) 心理上的主导优势

在大陆爱情喜剧电影中, 男性的心理主导优势地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电影之外男性观众的心理优势地位

在中国爱情喜剧中有选择相貌较普通的男性做主角的传统, 女性则一如既往的美貌善良。近年来, 大陆爱情喜剧电影越来越重视对女主人公的外在条件包装, 在她们本身外貌条件不错的情况下, 各式各样的华服美衣和时髦的工作等等都将女主人公衬托得更讨人喜欢。导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影技术手段来美化和放大这样的场景, 例如用优美音乐来衬托女性出场、特意选择拍摄角度使得女性更美丽等。美人形象的设置符合大部分普通男性观众的审美心理, 凸显电影之外的男性主导优势地位, 普通男性在电影中抱得美人归的艳遇, 以及对女主角的突出描写, 都证明电影之外的男性心理优势地位。

近些年来中国爱情喜剧电影中的男性的外貌经历了一些变化:不但有普通平凡的类型还出现高大英俊的类型。这种变化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现实生活中女性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男性的外貌条件, 因此爱情喜剧电影中的男性们的长相不再仅仅局限于平凡普通的类型。此时有两种情况:第一就像《幸福额度》中李晓红选择了平凡的男友而不是高大帅气的追求者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男性不可能像电影中的男性一样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无缺陷, 所以当这些貌美如花且基本没有什么缺点的女主角死心塌地地选择普通人时, 不只是电影中的男主人公, 银幕前的男观众也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并且为了使故事更加合乎情理, 尽管女主人公们最后放弃的优质对象们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缺点, 但爱情喜剧电影在满足广大普通男青年心理的基础上, 也通过内秀的方式来拔高这些普通男青年的综合实力。伴随着女性形象在电影中更多元和个性, 不少长相普通平凡的男主人公不但在外貌上略逊于女主角, 在性格上也没有女性强势, 他们看似都处于女主人公的压制之下, 但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能从她们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和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都是因为男主人公的提醒和帮助, 例如:《失恋三十三天》、《我的野蛮女友2》、《有种你爱我》等。第二, 当电影的男主角本身长相帅气的时候, 就必然存在其他方面明显缺陷, 《和我的前妻谈恋爱》中马晓军虽然长相帅气但是性格极其幼稚不成熟;《我愿意》中的王洋虽然多金温柔并钟情于唐薇薇, 但却是大男子主义的典型代表。通过性格上的缺陷设置弱化了这些人物可能因为完美的外表所引起的不现实感。虽然他们长相比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略胜一筹, 但是性格上的各种小缺陷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男观众保持一致。

2.电影中男主人公的道德水平优势地位

除了男性观众能在爱情喜剧电影中所感受到的心理主导地位以外, 爱情喜剧电影中男性心理优势地位还体现在另一方面, 即与女主角相比电影中男主角所拥有的道德优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女主角本身没有什么大的道德缺陷, 但是有一些性格上的小小问题。相较于女主角, 男主角则更表现出好人的一切特征。《离婚大战》中的大明就是如此, 大明是典型的好人代表, 忠厚善良重义气, 与大明的善良相比, 妻子小凤追寻自由之路的行为和心理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和无理取闹, 而以朋友身份出现的胖子更是显得道德败坏, 人品低下。

第二种情况是女主角的身份地位特殊不占据道德优势, 但是在男主角的陪伴和道德感召下, 最终不但摆脱她们从前的身份还从道德上获得新生。《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frank就是典型的完美男人形象。而文佳佳最后变化原因和动力就是源自于frank对她的影响, 在对方的影响之下文佳佳完成了自己的道德升华, 而只有在完成道德升华之后, 她才重新以崭新的形象回到美国寻找frank。这样的人物设置进一步突出大陆爱情喜剧电影中男性的主导地位。男性道德层面的高度不仅通过自己的形象进行展示, 更可以通过这些回归和重生的女性来凸显, 而最终女性的道德完善更是为了配合男性所具有的道德高度。

大陆爱情喜剧电影中女性多呈现为权威视点的被叙述对象, 而不是真正的自述对象, 电影中所有女性形象的展示和性格介绍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 电影结尾对女性收获爱情及投入婚姻和家庭的设置都表示只有选择和男性在一起的女性才能够得到主流话语的承认。这种情况的出现, 既体现了传统思维对男女地位的固定要求, 又折射出了女性本身的固化思维, 虽然女性地位的提高是无可争议和不可忽视的事实, 同时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和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也在日益提高, 体现在爱情喜剧电影中的就是女主角们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个性的鲜明与张扬, 但这些变化都是表层和肤浅的, 持续千年的男权社会使得女性对自己地位的认知更多地趋同于社会主导思维。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之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陈林侠.中国电影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以及跨文化比较[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陈侠林.文化视阈中的影像叙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人物传记电影 篇8

关键词:艺术价值,人物形象,老炮儿,悲剧

电影《老炮儿》是2015年底令人热血沸腾的一部片子, “讲究”“规矩”“礼数”等等一系列代表着地道北京腔的专有名词一瞬间刷爆了整个朋友圈, 占据了微博热搜的头条, 而老北京的江湖传说也重新成为最火热的话题。影片自播出之后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与争议, 有的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没有出现械斗热血场面, 有的认为影片最终还是以商业片为止, 还有将此片与《老爷车》做了一系列的对比提出了种种质疑与评价。依笔者来看, 《老炮儿》的艺术价值更多的在于对人物形象的设定, 通过鲜明的、写实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北京人的一种生存策略, 一种属于我们民族性里面的东西。

谈到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何谓价值, 何谓艺术价值。马克思讲艺术的本质就是价值论, 价值是指一定事物和人或者人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积极或者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 价值就是事物和人所构成的需要关系。价值是人类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文化存在, 可以说价值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贡布里希也曾讲, 在现实中没有艺术, 只有艺术家和他的作品, 贯穿整个艺术史的就是艺术家和他的作品, 唯有艺术家和它的作品是真实的, 而支撑起整个构架的就是一个灵魂性的东西,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艺术的价值可以分为艺术的社会价值、艺术的认识价值, 由于人们的介入点与思考方式的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 我们讲艺术的价值不是一般的价值它是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相对于认知和道德而言的一种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是人们在审美领域中作出的有关于美与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艺术的审美价值又包含一系列的审美价值形态, 其中包括优美的价值形态, 崇高的价值形态、悲剧的价值形态、荒诞的价值形态、滑稽的价值形态等。

悲剧的价值形态作为审美当中的价值形态和我们现实当中的悲剧是两种相对的概念,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往往形容悲惨不幸的遭遇, 审美价值中的悲剧以悲惨的结局, 来揭示生活的罪恶, 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 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该影片正是以此为介入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悲剧的设定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所处的境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 也是作品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 是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这样讲: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叙事的核心, 是矛盾冲突的核心, 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影片通过“六爷”在对待问题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上把我们的视野拉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 代表着本名族的本土文化已逐渐消失。城区合并, 胡同拆除, 居民外迁, 老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这些年发生很大变化, 由此带来的精神冲击, 也在影响着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影片中的“六爷”是老北京精神的捍卫者, 因而, 《老炮儿》通过对“六爷”悲剧的人物形象设定其背后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失落的精神, 这种本该是在群体生活中酿就的邻人如亲的生活氛围, 凡事有边界、做人有底线的共识, 由于外界元素的植入已销声匿迹。《老炮儿》讲得不仅是老北京人的失落, 也是其他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共同失落。

鲁迅先生讲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事物, 有价值的人的命运、人的精神故意撕毁给人看, 其目的就是让悲剧的情景进入可关照的对象, 让观众重新去体会。当今的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信息, 往往没有力量, 没有痛感, 处在一种闲适的生活处境当中。艺术作品的审美指向性缺乏痛感, 缺乏针对性。

影片中“六爷”的人物形象是老北京精神的捍卫者, 在整个影片中“六爷”的人物形象是悲剧的, 同时又是伟大的, 这种伟大的形象不光来自六爷本身更在于影片中其他人物形象对其的衬托, “话匣子”从小对“六爷”带着一种崇拜感, 这种崇拜感如仰慕英雄般, “话匣子”是北京女人许晴扮演的, 许晴靠精湛的演技为“六爷”的伟大人物形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女人, 不记名分, 隔三差五的伺候来一炮的六爷, 她爱的是“六爷”这种北方男儿与生俱来的阳刚, 这种仗义。可以说“话匣子”身上有奔放, 也有内敛, 他在六爷身边, 有时候是冷冽的腊梅, 有时候是怒放的海棠, 她身上的冷和她的奔, 只有六爷能驾驭。可以说没有许晴老炮这一炮未必能打响。

相比许晴的精湛演技, 感情经历单纯, 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的“小鲜肉”李易峰和“国民男神”吴亦凡的演技略显不足, 片中吴亦凡所饰演的富二代狂拽炫酷, 桀骜不驯、凶狠冷漠的外表之下, 不经意流露出因爱的缺失而导致的孤独。而李易峰饰演的晓波因父亲年轻时只顾热血街头忽略了家庭而一直耿耿于怀, 因嗅别人的蜜与富二代小飞结仇, 又将小飞的豪华跑车划伤, 最终被小飞扣押在了自己的车厂, 年少无知、意态轻狂的晓波正是当今90后的真实写照。不管是不成器的胡同小孩还是“坑爹”的富二代在角色的设定中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价值, 都是生活资源的集中和提炼。

电影《老炮儿》镜头下的北京是写实的, 人物形象是真实而又生动的。我们看到了老北京的世界拆掉的是城市, 拆不掉的是“局气”, 影片中对“六爷”人物形象的悲剧设定, 让观众站在相对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个悲剧的现实。时代变了, 法制社会下的北京城再也不会出现打群架、护地盘等类似行为。当六爷背上长军刀骑着自行车独自去冰湖挑战“外地黑势力”时, 影片把说不尽的孤独感、英雄老矣的无力感、一个人去战斗的悲壮感、岁月变迁的沧桑感融合在了一起, 让人百感交集。但这注定只能是一场戛然而止的搏命之旅, 冯小刚把“六爷”的人物形象驾驭的游刃有余, 最终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一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所谓全面反映社会生活, 指的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 同时也能够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 甚至反映人们的各种情感、愿望、审美趣味等。影片中通过冯小刚对“六爷”角色的成功驾驭我们强烈体会到了生活在皇城脚下人们的一种诉求。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观是十分明确的。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价值离不开演员的精湛演技更离不开管虎对整个画面细节的操控及审美情绪的把握。不得不说冯小刚靠演技征服了观众, 管虎靠细节赢得了银幕!

参考文献

[1]邱正伦.艺术美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3]邱正伦.艺术价值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人物传记电影 篇9

文学张力之说是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 1937年由著名评论家艾伦·退特首次提出。张力理论随后得到西方文艺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在中国, 袁可嘉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文学张力理论的实践, 到了80年代, 赵毅衡先生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张力理论在中国的流行。在论及人物形象的“对立统一性的”张力特征时, 金键人先生曾指出:“艺术创造者……最基本的途径便是在特定形象与人类命运之间保持尽可能大的张力” (金健人, 2001:44) 。在影片《蓝天有情》的形象塑造中, 编导鲁安突显了人物作为“矛盾的统一整体”的特征, 是文学艺术张力理论的一种实践。

一.艾丽斯:磨难中的贤妻良母

艾丽斯是《蓝天有情》塑造的一个“好女人”形象, 为了突显艾丽斯“贤妻良母”的舞台形象, 编导充分利用了“叙事结构与主题意旨”之间的矛盾, 让“好女人”艾丽斯先后经受“丈夫遭遇交通事故、女儿青春叛逆出走”等种种磨难, 因为身处磨难历练中的“贤妻良母”富于张力之美。

作为人妻, 艾丽斯深知丈夫工作的艰辛, 每当丈夫外出打工之时, 她都会敦促子女对长辈表达爱意;作为母亲, 子女放学回家, 她就会尽其所能关注孩子们的学业, 虽然她本人的文化水平极其有限。甚至当丈夫遭遇了交通事故之时, 她仍然做出精心安排, 不影响子女的求学。她的丈夫虽然从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 但却一直处于昏迷之中, 家庭的重担完全压在她的身上。艾丽斯本是一个需要男人呵护的“弱女子”, 这时却能勇敢面对灾难, 承担起“相夫教子”的重担。面对懵懂无知的儿子、青春叛逆的女儿, 她并没有因为家庭遭遇变故而推卸责任。

艾丽斯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女人。当走投无路的亨利流浪到她家门口时, 最终决定挽留他的是艾丽斯。她不仅挽救了狼狈不堪的亨利, 也为自己日后照料丈夫赢得了一个临时帮手。对于落魄的亨利, 艾丽斯不仅不歧视, 还能与之认真交谈。当家访的医生错误责怪艾丽斯没有照顾好丈夫时, 她显示出女性的“忍辱负重”的优秀品质, 尽管当时她的心境糟透了。当医生认为她的丈夫离不开轮椅时, 艾丽斯坚信他最终一定能够站立起来, 正是有了她的细心照料和坚持, 她的丈夫才最终没有成为终身依赖轮椅的“废人”。艾丽斯的舞台形象魅力源于她的贤惠和坚强:她支撑了突遭变故的家庭, 她没有轻言放弃而倒下。磨难中的坚守突显了艾丽斯的“贤妻良母”的魅力, 揭示出人物形象蕴藏的张力之美。

二.亨利:困惑中挣扎的信徒

亨利的形象魅力源自他的“宗教信仰与世俗诱惑”之间的矛盾统一性。亨利决心当一名虔诚的教徒, 然而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诱惑, 他的内心一直在痛苦挣扎。他的宗教信仰与他的社会现状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亨利的人物形象包含张力之美。

亨利出现于欧特一家人面前时行为怪异, 因为他满嘴的“上帝旨意”。因为欧特一家正忙于应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 他很快就充当了家里一个不可或缺的临时帮手。其实在亨利来到欧特家之前, 他经常蜷缩在一座桥梁之下, 是名符其实的流浪汉, 他衣着破烂、昏昏欲睡。因为艾丽斯的“爱心”, 亨利方才有了一个像样的栖身之地。然而, 亨利不是一名普通的“流浪汉”, 他是一名“宗教志愿者”。他不仅自己信奉宗教, 更乐于劝说别人加入他的宗教。被欧特家接纳之后, 他在协助艾丽斯照料她的昏迷丈夫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与小男孩欧特交谈, 与欧特的姐姐特格温交谈。他与欧特的交谈比较顺利, 两人还一起玩耍, 越走越近。小男孩欧特说“亨利来了有两天了, 我还拿不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不过他填补了家里的空缺, 他帮母亲, 和我玩, 还教姐姐弹钢琴, 不过她不愿意听他讲话” (Winton, 2003:80) 。

亨利与欧特的姐姐特格温的交谈不顺利。青春叛逆的特格温不愿听他的那一套说辞, 她大声喊道:“不要向我推销你的宗教垃圾, 小子。别想来蒙我。你由我去, 你这头大蠢猪” (Winton, 2003:149) 。虽然亨利针对特格温的劝导不仅余力, 但是特格温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 她的理想是逃离家乡, 奔向城市, 追求大都市的时尚生活, 所以, 亨利的说教与她的理想南辕北辙。

面对特格温充满青春诱惑的酮体, 亨利作为一名宗教劝说者, 内心充满矛盾冲突, 最终, 亨利没有能够经受住她的青春胴体的诱惑, 他选择了与特格温“私奔”, 沦落为世俗欲望的俘虏。亨利的举动不仅背叛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更是给好心收留他的欧特家人带来了巨大痛苦。亨利的“言与行”充满矛盾。亨利刚到这个家庭之时, 他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帮助, 但最终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自己信奉宗教, 并以宗教名义给予别人帮助, 然而他的内心灰暗多变。尽管他口口声声不离上帝, 但是却时不时做出一些邪恶之举。譬如, 他曾驾车带领欧特、特格温进城游玩, 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可是结果证明他的那辆车是他偷来的, 形成了莫大的讽刺。

三.特格温:叛逆出走的女孩

特格温的形象魅力源于她的青春叛逆与家庭现状之间的张力。她是一个青春骚动中的女孩, 特别需要家人的关注与呵护。父亲突如其来的车祸吸引了家人的全部注意力, 这使特格温倍感郁闷。在百无聊赖的夜晚, 她只能疯狂地拨弄钢琴, 宣泄她糟糕的心情。终于有一天, 特格温说她再也不想上学了, 她要进城工作!那个夜晚, “她一直坐在奶奶钢琴前, 棕色辫子垂在胸前, 一上一下地弹着钢琴, 纤长手指疯狂地拨弄着琴键, 背部弯曲得像奴隶一般。” (Winton, 2003:15)

特格温在进城游玩时曾经明晰表达了要在城里工作的欲望。后来终于等到了父亲出院, 然而事与愿违, 父亲虽然摆脱了生命危险, 并没有真正康复, 他不能说话, 不能走路, 植物人一个。面对这种局面, 家人感到非常失望, 特别是特格温。回家之后, 她总是一言不发, 闷闷不乐, 看什么都不顺眼, 抱怨身边的一切, 包括她的家人。青春骚动中的特格温不可理喻, 甚至不爱家人。她对一切人和事都持怀疑态度。亨利刚到她家时, 她曾强烈怀疑他的动机。然而, 为了摆脱自己的家, 为了能够奔向时尚的都市, 她后来选择了与亨利私奔。青春骚动中的特格温还有“严重的自残行为, 以自残表达她的攻击性。”特格温作为一个反抗社会的女性形象, 正如蒂姆·温顿所言, “是不成功的, 她是一个处于长者权利之下的、无聊的青少年” (Schuerholz, 2012:32) 。

四.欧特:迷茫之中成长的男孩

欧特的形象魅力源于他的“真幻相间, 奇常交汇”之间的张力。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他充满童趣天真的叙述与世俗现实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父亲遭遇的车祸使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陷入了迷惑。伴随父亲的车祸, 他发现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 许多事情使他陷入困惑。杰瑞是他家的好邻居, 父亲遭遇车祸就是因为外出为杰瑞先生办事的。欧特感到困惑的事, 父亲车祸开始几天, 杰瑞先生还用车接送他和母亲到医院看望父亲, 但是, 几天之后杰瑞一家人的态度有了变化, 变得冷淡起来。杰瑞的儿子伐特和他是同学, 平时在一起玩耍, 自从父亲车祸之后, 伐特说话时常吞吞吐吐, 欲言又止。面对欧特有关他爸爸车祸的询问, 伐特回答说:“我爸爸告诉我不要谈这件事” (Winton, 2003:12) 。欧特对颉瑞试图躲避责任的行为难以理解, 成人世界的行为让他感到困惑, 在这样的困惑中, 欧特的心智迅速成长。他虽称不上成年人, 但也不少一个小孩了。

欧特是一个富于爱心的男孩。他喜欢观察人和事, 知道关心别人:他知道祖母年事已高, 轻易不出门, 只能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姐姐特格温的房间昏暗, 墙上贴满了明星画像;欧特关心父母, 父亲出事那个夜晚迟迟未归, 他就产生了一种不详预感, 屋外传来异样的汽车声, 母亲朝屋外奔去, 欧特说:“我也想出去, 可是不能够, 我好像被椅子黏住了, 椅子把我控制了” (Winton, 2003:6) 。得知父亲出了车祸, 他顿时觉得天昏地暗, 感觉自己也活不下去了。父亲出院之后处于昏迷状态, 欧特深感焦虑, 不禁幻想自己有特异功能, 能让父亲苏醒过来;欧特想到自己很小的时候, 有一回也是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的。当亨利赞扬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时, 他感到万分惊喜, 更加坚信父亲一定能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他坚信自己有特异功能, 从而有能力解答周围的世界, 他说:“只要你长时间望着天空, 鼻孔朝天像我这样, 天空看起来就像一只巨眼, 蓝色的巨眼, 正朝下注视着我们。”欧特相信, 人们无论做什么, 都有天眼在看。影片题目“蓝天有情”或“蓝天有眼”与人世间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在漫长之夜, 欧特有些孤独。在家庭遭遇的这场变故中, 他正在迅速成长, 不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欧特时常祈求奇迹发生, 他说:“当你与上帝交谈时真滑稽, 他像天空一样从不言语, 但你知道他肯定在倾听” (Winton, 2003:28) 。上苍当然不能给予欧特一个答复, 不过影片让我们相信, 这样的答复已经有了。

编导鲁安谈到电影《蓝天有情》的改编时曾说:“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的效果, 影片牺牲了原著的幽默, 多少有些遗憾” (Ruane, 1995:16) 。不过, 原著小说作者蒂姆·温顿对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非常满意。确实, 比起原著小说《蓝天有情》, 改编电影在“再现”第一人称叙述产生的诙谐上存在不足, 但是在突显人物形象所蕴藏的张力之美方面, 改编电影做得毫不逊色。

摘要:在电影《蓝天有情》的改编中, 编导约翰﹒鲁安把主人翁置于各种各样的两难境地, 进而构建出一种“矛盾统一的整体”形象, 突显了影视人物形象的特殊魅力, 揭示出各类人物形象所蕴藏的张力之美。

关键词:《蓝天有情》,人物塑造,张力

参考文献

[1]Ruane, John.Director’s Cut.Eureka Street, Vol.5, No.5, 1995.

[2]金健人:《论文学的艺术张力》[J].《文艺理论研究》, 2001年第3期.

[3]Winton, Tim.That Eye, The Sky.London:Picador, 2003.

[4]刘云秋.《蒂姆温顿访谈录》.当代外语研究.2013, 第2期.

人物传记电影 篇10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近320部, 其中新疆少数民族电影就有65部。在这些电影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占有主要部分。如《哈森加米拉》、《天山的红花》、《阿娜尔汗》、《冰山上的来客》、等, 所展现的都是极为传统的各民族人物形象, 具有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 也展现了传统与时代结合的风貌。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的特色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的民族装扮习俗。而各民族的装扮习俗与民族自身文化息息相关, 宗教、审美心理、实用功能、自然环境都对少数民族电影人物造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物造型设计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设计中, 即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要强调造型的形式美。

一、维吾尔族电影中的人物造型

维吾尔族是中国民族服饰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瑰丽的奇葩, 不仅体现了维吾尔人民的聪明才智, 更是维吾尔人审美心理的物化。

1. 维吾尔族女性的辫子

维吾尔族女性的发型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独秀。电影《艾里甫与赛乃姆》中的女性形象无论老少都梳有长辫子。在开场的舞蹈中, 姑娘们都梳着长达50厘米至1米的几十条辫子, 这是维吾尔族姑娘最为传统的发饰。娘们从小就梳小辫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增加一到两根, 讲究的数量大多为单数。影片中女主角赛乃姆的几十条辫子上没有任何装饰, 显得干净利落美丽。婚后的中年妇女都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 例如影片中的宰相夫人和艾里甫的母亲。

2. 连心眉

维吾尔族女性的妆容中最讲究的是画眉。在现实生活中, 画眉大多用一种叫“奥斯曼”草的汁液, 将眉毛描绘成黛色。影片中赛乃姆的妆容是最典型的维吾尔少女形象, 将两条眉毛的眉头用奥斯曼草汁相连接, 被称为“连心眉”。

3. 袷袢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样式较多, 大多比较宽松。袷袢是服装中最为正式和庄重的外衣, 是一种无领、无扣、无口袋的长袍。由于身份和职业的不同, 袷袢的颜色和质地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一般富人或宗教人士穿白色袷袢, 老年人则以黑色、深褐色为主, 显得古朴大方。电影《艾里甫与赛乃姆》中, 重点突出皇宫中华丽的着装, 多以质地精美, 色彩鲜亮的绸缎为主, 袷袢上的纹样和装饰都以珠宝刺绣为贵;而电影《阿凡提》和《阿娜尔汗》中所展现的大多是平民百姓最原始的服饰造型, 袷袢多以布料为主, 纹样体现着粗线条的风格。

4. 艾德莱斯绸

艾德莱斯绸的服饰是维吾尔妇女的一种美丽的象征是维吾尔姑娘梦幻的霓裳。维吾尔族电影中都少不了身穿艾德莱斯绸的妇女们。阿凡提常年在外, 回家时带给妻子那份珍贵的礼物就是维吾尔妇女们最喜欢的艾德莱斯绸。在生活中, 无论老少都喜欢穿着艾德莱斯绸缎做的连衣裙、裤子、坎肩、和头巾。中老年妇女一般多用黑白和蓝白相间的衣料, 年轻人及小姑娘则大多选用红蓝、绿黄等多种颜色相间的。

5. 维吾尔族花帽

在维吾尔族服饰中, 帽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的男女老少都有戴帽的习俗。电影《阿凡提》中的花帽品种多达几十种, 展示了传统帽冠的丰富和多样化。油店掌柜所戴的花帽是最为典型的黑底白纹的巴旦木花纹花帽, 庄重、古朴、大方;百户长的黑丝绒花帽和旅店老板纯枣红色丝绒花帽, 帽子上基本没有图案;木沙的白帽 (白吐马克) , 主要是青年男子戴;阿克木老爷的皮帽, 帽面由黑色的平绒或丝绒制成, 中老年的角色戴这类皮帽较多;百户长夫人所戴的皮帽是“开木切特吐马克”, 此帽子多为贵妇人所戴。花帽上刺绣的图案大多是沙漠植物、绿洲果实和高原花卉, 尤其对巴旦木情有独钟, 各种服饰、装饰品等都少不了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巴旦木图案, 显示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仰。

二、哈萨克族电影中的人物造型

哈萨克族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风习俗。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传统文化、生产生活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而鲜明的着装特点。提起哈萨克族的电影, 最深入人心的两部影片, 是《天山的红花》和《哈森与加米拉》。尤其是五十年代的电影《哈森加米拉》, 更加突出的是造型意识。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力求叙事不忘人物造型, 一定要将造型融于叙事。这在当时电影界忽略造型强调叙事的年代, 尤为显得珍贵。导演通过独特的造型意识, 来充分表现别具风格的民俗风情, 并以此有效的表达影片中一对哈萨克青年可歌可泣的恋爱故事。其是在婚礼那场戏中, “揭面纱”后的加米拉泪流满面, 丧魂失魄的造型, 表明她不甘受辱的决心。哈萨克女子喜欢穿长裙和坎肩, 在制作上所用的都是比较漂亮的金丝绒和各色条绒、平绒等。传统的塔克亚帽冠顶端插着猫头鹰羽毛, 它代表着远离病魔、永保安康的寓意。电影《哈森与加米拉》中的加米拉的形象设计是哈萨克女子的典型代表。

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塔吉克新娘

塔吉克族世代生活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 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从地貌上看是一个脱色的世界, 颜色单一, 所以, 塔吉克人比较喜欢鲜艳的颜色, 尤其最喜爱红色和白色, 把红色当作太阳、火的象征, 红色尤能表达出塔吉克族人民热爱生命, 崇尚生命的文化精神。塔吉克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最引人注目的是塔吉克族新娘的造型。新娘古兰丹姆戴有鲜艳美丽的“席勒塔”帽, 在帽子上除了五彩缤纷的绣花图案, 还在帽子的前沿缀上一排银色的小链子, 叫做“斯力斯拉”。在新娘的脖颈上都佩戴者形状类似太阳的项链, 鲜艳的丝穗和白扣、银元是新娘发辫上必须的装饰品, 头上要蒙上一条长长的红色头巾, 犹如从云彩中降到人世间的仙女, 是塔吉克族新娘最具别致的高原风情。

上一篇:糖尿病临床并发症研究下一篇:关爱农民工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