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础

2024-06-29

自然基础(精选十篇)

自然基础 篇1

一、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 一般称为自然主义教育, 是基于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以及法国的卢梭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法, 都是自然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具体表现。

(一) 关于自然教育的观点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然本性, 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 人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 或受之于人, 或受之于事物, 自然的教育是人不能完全决定的, 而人的教育则是自己决定的, 如果保持三种教育的一致, 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符合自然的教育。他说:“至于人们称之为做法的那一部分, 它在这里不是别的东西, 只是自然的进行而已。”这里的自然就是儿童的“天性”, 这里的“自然的进行”其实就是顺应天性, 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

夸美纽斯也在他的《大教育论》一书中表明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 并且详细论述了他找到的方法, 那就是遵循自然, 以动植物的生长为榜样, 按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去教。“假如我们看见园丁、画家和建筑家步随自然的后尘得到了好结果, 我们就该明白, 教育青年的教育家应该采取同一途径。”

蒙台梭利在介绍她创设的“童年之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中说道:“我们并没有看到方法而看到的只是一个儿童。”可见, 教育应做的不是制造出一些所谓的方法, 而是遵循着儿童的内在本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与节奏。

(二) 关于自然教育的研究

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方式, 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特别是卢梭以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 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教育更具有革命性。长期以来, 对自然教育的研究一直都比较多, 如崔爱林的《尊重天性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黄丹丹的《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自然主义的视角》、崔帆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等。这些研究一般都是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不同教育场景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对进行自然教育的基础、条件却很少涉及, 因此在对自然教育的宣传与应用上也存在不足, 不能说不是当前对自然教育研究的缺失。

二、自然教育的基础是尊重

实施自然教育是有条件的, 不是说遵循自然规律, 遵循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就一定是成功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不能离开对教育对象的尊重, 尊重在教育中, 尤其是自然教育中不能缺位。

(一) 什么是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 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相互认可。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 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 但人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决定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而是要容纳个性, 允许差异, 亦是尊重。

(二) 自然教育需要尊重儿童

自然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时必须思考:儿童是什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儿童有哪些权利?应该怎样对待儿童?自然教育应尊重儿童的生活和世界, 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让儿童按照其本性生长, 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 而不是去设计、制造儿童, 应提供适宜环境, 遵循儿童自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尊重和维护儿童应有的权利。

(三) 自然的教育应以尊重为基础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见, 要实施自然教育是离不开对人的尊重的, 离开了对人的尊重, 自然教育就可能会走向“放羊式”或不负责任的顺其自然, 使应有的教育缺位, 使人们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自然教育应该以尊重为基础, 只有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 才能真正地尊重自然, 做到自然教育。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敬畏儿童的自然天性。

对儿童的发展粗暴干涉, 强迫压制, 把各种命令强加在儿童身上, 使他们不能自然地生长, 都是违背自然教育原则的。就像人们对待动植物, 要很好地尊重它们的生长规律, 给它们适当的养料、安宁的环境, 避免用强力干扰它们生长的自然节奏。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 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教育者要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要以尊重为基础对孩子实施自然的教育。

三、怎样尊重儿童, 自然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一) 尊重儿童的权利

儿童作为自然人, 在身体发育上虽有别于成人, 但同样享有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忽视与否认儿童的权利, 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毁灭人。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 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 我国也是缔约国之一。自然教育要求尊重儿童, 首先就要尊重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 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非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享有自主选择权, 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 对成人教育内容, 接受或滤掉哪部分不取决于成人的愿望和意志, 而是完全由儿童根据自身的动机、经验、能力和兴趣决定。成人可在避免伤害儿童的情况下, 给予指导, 让其选择安全的环境、适合的学习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而非对其作出各种限制, 拒绝、干涉所有过程。其次儿童也拥有游戏权。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体现、巩固和促进儿童向前发展。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并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 激发儿童的主体能动性, 让儿童自主选择游戏、自由发展情节、自主确定游戏规则、自由操作玩、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 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气质天赋、生活环境、文化背景, 因此在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与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成人, 虽然在认识上了解, 但在实践中还是会有偏差。以家庭教育为例,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而放大别人孩子的优秀特质, 在不断的比较中, 消磨了孩子的信心, 也模糊了孩子的个性, 反而得不偿失。以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指导为例, 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往往定在一般的儿童这一层面, 发展快和发展慢的儿童都失去了与自己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机会。更严重的是成人不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 以“一刀切”面对“不同”, 甚至采取了奖励和惩罚的手段。他们自认为“成功”地激发了儿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 “成功”地缩短了儿童之间的差距, 但事实却都是以牺牲孩子的个体差异为代价, 制造出大同小异的学习机器。比较正确的做法是, 成人应成为一名用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智慧的支持者, 正视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不同, 欣赏孩子的独特, 并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促进每一个儿童快乐、自信而独特地发展。

(三)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儿童不是成人手中的产品, 可以任由造型。作为独立的人, 他具有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节奏, 探索世界的样式、表达自我的方法。但在现实中, 很多成人将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 将自我的意愿、期许强加给孩子, 为了提高儿童的生长效率, 加快发展速度, 一方面在智力开发上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而过度开发;另一方面, 在生活中忽视孩子的独立性, 低估孩子的能量, 凡事包办代替, 剥夺孩子探索与试误的机会, 这就导致在教育时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使儿童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是知识上的重复性活动与能力上的表层尝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应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成人应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其作为独立人发展的一个空间、时间, 允许儿童在错误中建构个人经验, 在合作交往中发现自我, 在与成人的平等互动中, 萌发兴趣, 丰富言语, 提升能力。

(四) 尊重儿童天性

未来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成人应在儿童年幼时, 充分舒展儿童的精神和心智, 维护与培养他们发自天性的、持久的探究欲与对万事万物的兴趣, 天生向善爱美的特质, 提高孩子对外物的敏感性, 为孩子奠定成长的根基。但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 儿童的天性往往因成人对其年龄特点相关知识的欠缺, 对儿童思维方式的不了解, 对孩子天性的不重视, 而被抹杀。成人在解读儿童时, 通常还会以自己的主观思考来进行判断, 茫然、随意性较大。例如, 3~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的心理特点, 会把周围所有事物都看做是有生命的, 常常会问一些在成人看来不合理的问题, 如“月亮为什么没有眼睛”, “小树为什么不吃饭”……有的成人不了解孩子的这一天性, 就会错误地判断孩子为“神经兮兮”, 粗暴打断。除了泛灵的特点, 孩子还天性爱玩、好奇、喜欢捣鼓、爱模仿、善良, 成人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儿童、倾听儿童、解读儿童才能尊重并善用孩子的天性与禀赋。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自然教育基础培训学习总结 篇2

受学校委派,我有幸参加了自然教育基础培训,认识了蒲公英、小米、狗尾巴草几位很好的导师,三天的培训很充实,收获颇丰,跟小伙伴们相处非常愉快。

刚刚培训完的时候特别激动,感觉自己对自然教育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从一个“小白”变成了现在的“略懂”,写感想应该可以写出一本小说的厚度。但是一培训完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一连几天,今天才停下来写培训总结的时候,就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不知道是不是激情淡去,变得词穷了,看来还是自己培训时间不够,感悟不深。我一定要坚持保持培训时候的热情,并努力在生活中践行,不断的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滋养自己,才能不至于迷失,不至于茫然。

此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句“金句”:

1.以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

大自然太神奇了,就像一株树的树叶都会有千差万别,一个季节的树叶也有很多种颜色,这些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并滋养着人类。其中有一个半天,小米老师让我们对指定物种进行观察,它是用什么样的形态过冬的,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它过冬的智慧是什么。在这之前,我从来不会这么仔细的去研究一个植物,不管是教学生还是教自己的孩子,都是教科书的解释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而不是试图去了解植物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我们观察得到的一手资料远远比百科全书上要生动得多,听到的会忘记,见到的会记得,体验过的会了解,只有自己发现的才会掌握。所以我明白了亲身的体验和发现是自然教育的关键,自然观察是没有终点的,怎么去看待它比它是什么更重要。

2.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的,同处于一个生态环境中

在做社区采访的时候,盛姐的一番讲解真是让我很感动,特别是她给树蛙准备产卵的水缸,前院的水景完全靠青蛙、蜻蜓、蝌蚪等小动物以及池塘里面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净化等等,我就觉得她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这个大自然中,她与自然中的万物共享阳光、空气、水、土地,不会因为自己是强者,就霸占这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其实换一种角度,其实这些生物还在我们之前就在这个地方生活了,是我们后来者居上了。

论马克思人化自然的实践基础 篇3

摘 要 马克思通过对旧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批判,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把人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人化自然 实践 自然界 感性

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提出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着外部的大自然,即自然界不断被人化的本质。他的自然观,以实践为桥梁使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产生了相互影响。

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扬弃

把自然抽象化、直观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对复杂的自然界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认识,而不是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去理解。这样,人和自然就对立了起来,自然是离开人的自然,人是脱离自然的人。

旧唯物主义者只看到了眼前的、静止的自然,却没有看到他生活其中的自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是人类实践改变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只要人生存着,自然界就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分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自然观的直观性,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从人类的实践去思考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界,把现实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作了区分,肯定了原始自然是人类存在的自然前提。因此,马克思把全部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人又依靠自然生活。正因为自然界进化出了人,自然界也就成了人改造的对象,自然史再不是没人参与的历史,而是和人类史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所以,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抽象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

二、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的产生之所以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关键在于他的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石上。那么,我们怎样理解他的实践本质呢?

首先,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不但它的辩证性、历史性本质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而且它们之间实现了真正的内在统一。原因是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产生而言具有客观性、先在性,但是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马克思强调用人类发展、实践的眼光去观察先在的自然,只有以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为参照系,它们才能表征出先在性和客观性。

其次,马克思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去解读人生活其中的感性世界。人类的具体实践,引起了自在之物向属人的对象性存在物的转变,人是生活在经过人的活动改变过的自然界中,那种远离人类之外的,未被人的双手所触及过的存在物,对人类来说那只是潜在的、抽象的“孤独无用”之物,人类只能生存在在历史中形成的感性的现实世界中。

再次,马克思从实践中去认识现实中有意识的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标志。人是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人具有与其它各种物相同的自然属性——自然的人,但真正现实的人必须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实践的人。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看作是“有形体的、赋有自然力的、有生命力、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自然,论述由于人类的实践对世界的影响,使人与自然界发生了联系。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是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界,即被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打上印记的那部分自然界。

这样,实践成为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自然再不是孤立的、与人无关的自然界,实现了人和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化的人。像其它物一样,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有着相同的出现过程和物质本源性。并且人为保持自身机体的能量,维持生命的存续,需要不断与自然界相互交往,自然界犹如是人身体的一个器官在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正由于此,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存在物。

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人化的自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与外界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人类把自然作为自己生产生活加工的对象和材料,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改变着它原初面貌。

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历史的、实践的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同时还是人的产物,人不仅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

四、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研究的理论价值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满足,但是对地球资源的无限索取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危害。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危机人类生存的问题,迫切要求人类重新思考关于人与自然之間的关系。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的困境上提供了理论的指导: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界,自然力又反作用于人,这种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力量正是人类要深深思考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98:21—2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121.

[3]单武雄,张海芳.马克思自然观实践性特质——人化的自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2(6).

自然资源资产的计量基础分析 篇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将自然资源资产融入到权责发生制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计量原有资源数量及资源开发的消耗量,确定资源开发是否超出环境承载的极限, 进行自然资源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生态要素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参与评价政府官员的绩效,将自然资源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以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进行重大决策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自然资源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管理目标。

2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在借鉴自然资源价值量和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利用会计平衡原则,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等方式核算各级政府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变动情况, 以全面反映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潜在损失和增值活动,评估当期自然资产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变化。

3自然资源资产的计量基础

要想实现在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加入自然资源资产,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然资源的计量问题。自然资源会计计量是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将符合确认条件的自然资源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基础进行计量,否则就无法编制出可靠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由于自然资源的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的货币计量,因此自然资源会计应将实物计量基础与价值计量基础相结合。在自然资源的计量过程中,价值计量以实物计量为前提,实物量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的最直接的基础。价值计量赋予自然资源一种货币性价值,是补充实物计量的必要方法,使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采用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来表示,为不同自然资源之间的价值对比提供了可能。

3. 1实物计量模式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计量是按实物数量单位来计算特定时间某一自然资源资产储量,能直接表明其使用价值。其基本思想是同一类自然资源需要有一致的计量单位, 因此自然资源实物计量需要首先确定折合系数( 折合系数根据一定的技术标准来确定) ,这种方法要求计算同一种类资源的折合系数时需要事先确定一个基准,然后将该资源类别下的其他各种资源折合为这种资源的比率。折合系数计算如式( 1) 所示:

式中,RF ( Referring Factor) 表示折合系数; NRQi( Natural Resources Quality) 表示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格或含量; NRQs表示标准资源的规格或含量。

自然资源折合量,是将同一种类自然资源中不同规格或含量的某些自然资源按照相应的折合系数折合成一定标准规格的数量,形成折合量,如式( 2) 所示:

其中, EA ( Equivalent Amount ) 表示折合量; RQi( Resources Quantity) 表示某自然资源实物量。

在经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得到自然资源的折合量之后,便可以通过编制自然资源实物变动明细表来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实物计量。借鉴SEEA—2012有关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账户,我们将自然资源实物变动明细表的宾栏设为矿产资源、 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资源和其他资源; 主栏则包括期初存量、本期增加、本期减少、调整变化和期末存量。本期增加的因素又细分为自然增加、经济发现、分类及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增加; 本期减少的因素相应地细分为自然减少、经济使用、分类及结构变化引起的减少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减少; 调整变化的因素则可以细分为技术改进、改进测量方法和其他变化。由此,便可以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进行较为准确的实物计量。上述5个变量还存在着如下的动态平衡关系:

期末存量= 期初存量+ 本期增加- 本期减少+ ( - ) 调整变化

3. 2价值计量模式

( 1) 市价法。市价法以公开市场上形成的自然资源价格来评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市价法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在SEEA中,市价法是最重要的估价方法,其估价原则与SNA (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下均简称为SNA) 中传统核算的估价原则基本相同。在SEEA中,这种方法既可以应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核算,也可以应用于流量核算。

SEEA推荐的市价法有两种,一种是净价估价法,这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的Robert Repetto等人于1989年提出的。 其计算方法是从单位自然资源出售的市场价格中,减去该资产在开发中发生的所有要素成本,二者之差就是自然资源资产的净价值。净价估价法也是对地下资源为主的实物型资源估价的一种方法,与现值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认为不需要对未来开采的自然资源价值进行贴现。

其具体估价模型如下:

式中: Vt———t期自然资源的全部存量价值;

St———t期的自然资源销售额;

Ct———t期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

Rt———t期投资资本的收益;

Qt———t期的资源开采量;

Σ Qt——— 资源的预计开采总量。

上式中,表示自然资源的单位价值。那么该种自然资源的环境耗减成本就可以用单位净价格乘以经济活动消耗的该种资源量来计算。另外,净价估价法也可以用于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等有关资源的估价。

第二种方法是成本估价法,是由EI Serafy于1989年提出的。这种方法用净租金的一部分对所开采的每单位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进行估价。这部分净租金产生的持续性收入与由于耗减而引起的收入形成能力的损失相等,其大小由出售自然资源资产的成本补偿来决定。从投资的角度看,这项自然资源资产将在存续期间产生一个持久的可持续的收入流。采用这种计算方法需要两个参数,即折旧的比率和资源的生命预期。

( 2) 现值法。现值法主要用于对地下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估价。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在整个经营期内不同时期的收益和费用按照一定的比率,转化成n = 0时的现值,各期的现值之和即为该自然资源存量的价值。

其估价模型如下所示:

现值法是当前投资决策比较流行的方法,它采用了目前比较成熟的未来价值的贴现方法及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具有比较合理的一面,但是在估价自然资源方面,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现值法需要用到大量数据,而有的数据难以获得。比如,现值法要求预测出未来每期的资源开采量、销售价格和开发成本。在开发期较短的情况下,这些数据是可以估算的,但当开发期较长时,对这些数据的预计值误差将会变得很大,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从而影响自然资源估价的准确性。其次,该方法需要用到贴现率,而贴现率选择存在主观性和争议性。不同估价者对贴现率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而对同一种自然资源会得到不同的估值。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晓蓉,李治国.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4-118.

[2]王泽霞,江乾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经验与区域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14(2):6-10.

[3]楼继伟.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4-42.

试论自然观的人学基础 篇5

试论自然观的人学基础

人是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自然之人为基础的古代自然观,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本质,形成了与人无涉的整体自然观.中世纪把自然和人看成是神的产物,形成了与人相分离的.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从抽象的理性之人出发,是一种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抽象自然观.以实践人学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作 者:刘建立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B0关键词:自然 自然观 人 人化自然

自然基础 篇6

关键词:经验主义;自然权利;个体权利;共同体价值;批判系统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112—03

一、霍布斯自然权利理论的方法基础: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认为,道德的概念与原则都必须以人的经验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论证与说明,这与认为不可违反不可更改的道德原则是由神启、直觉或理性主义方法而获得的形而上道德理论形成不同的道德路向。霍布斯是一个经验主义者,经验主义是其自然权利理论的方法基础。

(一)排除宗教立场

霍布斯以经验主义方法对当时仍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宗教及信仰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他断言,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人类有关事实的知识在根源上是感觉。他说,“由于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都莫不是首先曾经全部一次或部分地经过感官感知,所以我们便不可能具有代表未曾经过感官感知的事物的思想。”[1] 霍布斯运用经验主义方法,把宗教从政治中剥离开去。他认为,异教徒的各种宗教是由于不分辨梦境和醒觉生活而产生的。虽然他没敢把同样的议论用于基督教上,但他在其政治哲学中却使上帝日益变得与世俗事务不相干。他认为,“任何人都无法通过自然理性万无一失地知道另一个人具有上帝意志的超自然天启”[1] 。霍布斯没有直接否定上帝,却让其形同虚设。因为上帝也许可以给任何一个人发出启示,但其他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知道是否真有这一启示及其内容是什么。所以他认为,当人们没有得到上帝直接的启示,而认为圣经是上帝自己的话时,人们所相信的只是教会,人们默认接受的只是教会的说法。而且,人们是否相信教会并接受其说法,教会并不能有任何强制手段,因为“基督在今世的使者,除非同时具有世俗权力,否则基督便没有遗留给他们任何统辖他人的权柄。”[1] 在霍布斯看来,世俗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而所谓的神权是没有强制力的,它只能宣告基督的国,劝人服从基督的国,以诫条和劝谕教示服从者。这使教会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上,一方面,它只能通过理性的方式宣扬教义与神谕,另一方面,它的教示对象却无法通过理性来把握这些超自然的天启。所以,异教徒的宗教是幻觉,而基督教却是无力的,既无外在的强制力又无理性上的说服力。

(二)否定形而上学

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挑战基督教传统的过程,其典型特征就是倡导价值中立的科学观,即认为科学只探究自然是如何运行的,而否认自然运行背后有任何目的存在。受其影响,在思想领域,西方近代许多政治思想家也致力于确立某种意义上的“价值中立”的政治观。霍布斯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政治哲学不再象古代思想家那样以探讨人应该怎样生活为基本任务,而是直接探究人实际上是怎样生活的,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寻找到社会的正当秩序。这一研究路向与其经验主义立场是完全契合的。根据经验主义,一切价值或意义都根源于人的欲望与需求,而不是形而上学所认为的来自于上帝或宇宙秩序。深受伽利略用于物理研究的科学方法的影响[2],霍布斯尝试在理论上从某一固定要素出发诠释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否定存在规定着这一切的先于并独立于人类意志的法则和尺度。

二、霍布斯经验主义政治哲学体系中的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是霍布斯经验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其政治哲学体系科学化演绎的逻辑起点。

(一)根据动机从自然欲望中剥离出自然权利

在人的自然欲望与需求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什么才是霍布斯所要寻觅的固定要素呢?他认为,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欲望,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有新的欲望出现。他说,“我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不休止的权势欲。”[1] 人的自然欲望总的特征就是骄傲、野心和虚荣自负[3]。因此,人生没有最大的快乐,只有更大的快乐。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不确定的,而最大痛苦却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遭受暴力死亡。任何快乐面对这一最大痛苦都显得微不足道。对人来说,最撼动神经震颤灵魂的莫过于死于暴力的恐惧。所以,人最根本的欲望或激情就是保护生命,避免暴力死亡,这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自然权利是从自然欲望中产生出来的,是出于保护生命或逃避死亡的动机的那一部分自然欲望。

按照霍布斯的定义,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生命的自由。这种自我保全的自然权利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人天然具有自我保全的权利,而且也包含了判断、选择何者为自我保全的必要手段的权利。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采取任何自认为适合的方式保卫自己,这些方式中当然包括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任何可疑的人。正因为每个人都要这样直接充当裁判者与执行者,所以,在自然状态里,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中。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权利保卫自己,反而使“人们不断处在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残忍而短寿。”[1]

(二)根据理性在自然权利中发现自然法

自然权利就是自我保全的欲望或激情,但是在这一无限权利中,什么才是正确的自我保全的做法呢?这只有理性才能告诉每个人,而理性所发现的这些有利于保全生命的法则便是自然法。霍布斯总结了十一条自然法原则,其中第一自然法是一条根本法则,即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己。其他的各条自然法也都是实现和平进一步细化的原则。它们可以归结为一条总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只要每个人都遵循这一原则,人们就能摆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从而实现避免暴力死亡、保全自己生命的最高目的。

(三)捍卫自然法的利剑:利维坦

在由理性发现的自然法的基础上,人们达成契约,放弃同等的自然权利,特别是作为直接裁判者和执行者的权利。但是,只有存在对违反契约者进行惩罚的强制力量,人们才会因为恐惧惩罚而遵守契约。为了保证契约得到遵守,需要利剑作后盾,就是利维坦(即国家)诞生的缘由。那么,国家的权力从何而来呢?它来源于除了主权者之外的其他所有人都“捐弃自己妨碍他人对同一事物享有权益的自由”[1] ,它本质上就是公共裁判者与执行者。作为自然法的保障力量,利维坦不受自然法约束,因为它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动机可以决定采取任何行动,正如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出于保护生命的动机可以采取任何行动。

(四)主权者与臣民:绝对自然权利与剩余自然权利

自然基础 篇7

1.1 近自然园林与近自然森林的联系与区别

1.1.1 联系

第一, 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是近自然森林的相关理论, 近自然园进行植物配置时采用的就是近自然森林的相关方法。它们的区别就是:近自然园林的近自然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园林的植物上, 其近自然的思想贯穿于园林设计的方方面面, 如道路、水体的布局等。当然, 植物在园林中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要素, 它与本土生态环境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 近自然园林中近自然理念的重点, 还是对园林植物进行近自然理念的规划、设计。第二, 近自然森林理论强调的是城市植被在构建或恢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如果对尺度忽略不计的话, 可以说近自然森林属于近自然园林理论的一部分, 在近自然园林中的植物营建就是一种近自然森林的构建。

1.1.2 区别

自然式园林和近自然园林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 自然式园林是一种布局园林的方式,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理念。第二, 虽然二者的哲学观点都是追究源于自然, 和谐相处的理念, 但是,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园林服务的功能侧重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也就是说园林的服务价值必须与人们的需求保持一致。第三, 近自然园林的核心理念是, 构建是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 强调地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强调生态系统组合的合理性。

1.2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概述

近自然园林的理论渊源来自于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表明:越与自然相接近, 各种树木之间的关系就越容易和谐共存, 构建的整个生态环境就越和谐, 林业的产量就越高。近自然林业主要经营的目标林包括:复层林、异龄林、混交林。应用的经营手段是近自然林法, 其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追求人工林与自然林系统之间的生态平衡。在源源不断地生产木材的同时, 还要保护自然环境, 做到合理的采伐与科学地植树相结合, 是一种融林业保护和生产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2 近自然园林的构建方法

2.1 近自然园林的设计方法

第一, 在进行近自然园林的设计时, 应按照“师法自然, 高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 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人们的需求特点, 在充分调研野生植物的基础上, 选择那些适宜在城市园林中生长, 符合城市人们要求的植物群落。第二, 近自然园林设计时, 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各个物种组成一定的食物链、食物网的形式, 实现系统内信息传递、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以此抵抗外界的干扰和破坏,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使其生态系统积极发挥改善环境的作用。第三, 在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 全面考虑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 严格控制每一类生物的数量, 并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 以免因为数量和结构突然发生重大变化而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和安全。第四, 近自然园林的植物的设计, 必须要构建成近自然森林的结构特点和环境特点, 注意在地上和地下进行多层次、多生境和多物种的设计。同时, 设计时必须考虑城市园林的特点, 应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合理利用城市园林建设用地, 应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的优势, 按照保护环境、依地造势和尊重自然的原则进行设计。第五, 充分利用较大的山体、片林和小的地形特点、散生树木等, 根据这些现有资源的特点, 进行设计, 尽可能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和自然发展的规律, 以确保产生最佳的效果。

2.2 近自然园林的营建方法

2.2.1 潜自然植被的确定方法

在进行近自然植被的营建时, 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潜自然植被, 这是进行近自然园林营建的基础。必须对城市郊区、村落附近等残留的森林进行详细的调查, 根据残存的植被, 结合当地对策气候、地形等因素, 推断出该地区潜在自然植被的种类。如果这些地方都没有残存的植被, 则可以调查临近城市地区的植被, 结合当地地形、土壤和气候, 确定出该地区潜在的自然植被类型。

2.2.2 种子的收集与幼苗培育的方法

根据潜自然植被类型, 结合现场的环境条件, 确定目标植物群落的先锋树种, 建群种和主要的伴生种。遵循就地育苗和就近购苗的原则, 在果实成熟时期采集种子, 通过容器播种育苗, 利用2~3年时间培育出根系发育良好、高度达50cm~80cm的幼苗。容器育苗由于在移栽时不会损伤根系, 比用其他方式 (如扦插、分株等) 繁殖的植株后期生长势和抗逆性更强。在需要购买苗木时则应本着就近的原则, 使苗木供应地和移栽地的环境差异最小。

2.2.3 混合密植的方法

在改良土壤的基础上, 种植宜采用复层林、短期与长期效果结合互补的模式。下层将高50cm~80cm的多种类的目标树种混合密植, 高密度种植既有利于环境对苗木的自然选择, 同时也可作为“苗木银行”, 以备今后绿化之用。待目标树种形成一定的规模后, 进行适度的疏减, 以减轻竞争的压力, 并为其他地区的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种苗。复层林建设是近期与远期景观效果融合的最佳模式, 也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有效途径。

3 近自然园林的管护方法

一是幼龄管护期指造林初期的3~5年内, 林地植被的郁闭度较小, 可能会有强竞争性的杂草侵入, 其主要的任务是清除具强竞争性并影响景观效果的杂草和适当施肥。二是速生管护期时间长短因树种和管护水平而异, 一般在6~15年, 林间乔灌木的时空位置相对合理, 郁闭度均达到0.6以上。三是成熟管护期林分结构渐趋合理林相稳健, 主要展开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和森林防火为重点的管护工作, 促进林分的更新。

综上所述,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环保型、生态型的的城市园林, 它师法自然, 又高于自然, 追求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协调发展。我们应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将近自然园林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城市进自然园林的构建水平。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园林建设问题的基础上, 阐述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首先对近自然园林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然后论述了构建近自然园林的相关方法, 最后对近自然园林的管护工作进行简单地探讨, 旨在与大家交流, 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近自然园林,节约型园林,理论基础,营建方法

参考文献

[1]韩西丽, 李迪华.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09 (4) .

自然基础 篇8

而“多元一体”的演进, 首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存在着很大联系。对此, 费孝通先生将其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他认为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中华民族的家园座落在亚洲东部, 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 北有广漠, 东南是海, 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 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 形成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 因而称之为夭下, 又因为四面环海所以称四海之内。这种概念固然已经过时, 但是不会过时的却是这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费孝通先生还进一步指出,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 高度逐级下降。西部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东接横断山脉, 地势下降到海拔一千米到二千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其间有塔里木及四川盆地。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二百米以下的平原。[2]

费孝通先生的论述包含两部分意义, 第一部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整体性, 对应于中华民族的“一体”, 第部分则说明的是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对应于中华民族的“多元”。这种生存空间的解读, 是很多民族学家已取得的共识。而且文化地理学家常以此解释我国文化的地理特征, 如著名的文化地理学家王会昌先生《中国文化地理》就是此方面的代表作。[3]

另一个重要意义是, 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解读, 与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架构具有一致性, 他对“多元一体”是这样架构的:从宏观的研究说来, 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成北部草原地区, 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 西南角的青藏高原, 曾被拉铁摩尔所称的“内部边疆”, 即我所说藏彝走廊, 然后云贵高原, 南岭走廊, 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进行微型的调查。[4,5]

而对于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及其关系, 许彬和谢忠的总结非常合理: (1) 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大地的“自然疆域”, 这是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大熔炉”; (2) 辽阔的疆域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成分的形成、保存和发展; (3) 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对中华民族格局产生了“既发展多元又促进一体”的双重影响; (4)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民族特点, 进而对民族融合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5) 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主的中央平原, 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华夏-汉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地位。[6]

由此可以说, 从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到中华民族格局的“一体”和“多元”, 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的。但也应当看到, 中华民族格局除与自然地理条件整体性和多样性有对应关系外, 还是一个历史演进的结果, 民族格局演进总在自然地理条件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追加诸多变异因素, 但其总体, 是向着“一体”方向演进的。而且这种演进, 分为地区性的一体和全国性的一体两个阶段, 这是费孝通先生早已强调并解读过的, 也与自然地理环境区域性的整体性和全国性整体性相对应。

而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影响 (包括区域性的和全国性的) , 中华民族经济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多元”与“一体”关系, 这是影响“多元一体”演进的一个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的连带性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圣铭, 王晴佳.西方著名史学家评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220.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4) .

[3]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第2版)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5.

[4]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82, (3) .

[5]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正中书店, 1983:6.

自然基础 篇9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学科交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承担着全国渔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任务。作为农业部直属的产业型研究院,我院以支撑渔业发展为主要目标,行业特色明显,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就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自然基金)较少。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世界水产养殖科学和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基础研究必不可少[1]。如何充分发挥我院的特色和优势,加速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在自然基金申报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是我院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1 自然基金申请与资助情况

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至基础研究[2]。自然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项目之一,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自然基金申报工作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十一五”期间共申报基金441项,获得资助70项,经费达1235万元。无论是申请数、获批数还是经费数与“十五”相比,都有明显增加。

1.1 获批项目数和资助金额持续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0年是我院获自然基金资助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获批项目数和经费数变化呈现基本相同的趋势——“十五”初期出现明显增长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十一五”末期,又出现快速增长。特别是2010年,无论是项数和经费都实现了迅猛增长,分别从2001年的2项和2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4项和705万元。

基金项目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不断加大对自然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院对基金申报工作的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提高申报质量提供了有效保证。

1.2 资助类型和学科分布较为集中

我院自然基金资助类型主要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数分别占总数的47.62%和39.05%;经费分别占总数的40.78%和40%(表2)。此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也占有较大比例,而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主任基金各有1项。

按照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渔业科技六大关键领域,基金项目主要分布在育种、资源环境以及养殖等领域,项数和经费分别占全部的71.43%和88.76%(表3),充分体现了我院的优势研究领域和产业型研究院的发展定位。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我院也注意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发展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在质量安全、海洋活性物质开发与利用,渔用新材料等若干新兴学科实现零的突破,而且多为青年基金,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1.3 项目负责人结构日趋合理

从基金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技术职称看,研究员占44.23%,副研究员占26.92%,助理研究员27.88%(表4)。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助理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仅有2个项目,而“十一五”期间则有27人成为项目负责人,增长约12.5倍,同时研究员占项目负责人的比例稳步下降。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我院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已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研究人员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团队。

2 自然基金资助有效提升了我院基础研究水平

2.1 发表SCI论文明显增加

我院在2001年时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重要表现就是SCI论文不足10篇。在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十一五”期间,全院共发表论文6014篇,较“十五”增长了96.34%。其中,SCI论文492篇,较“十五”增长了303.27%。

2.2 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自然基金充分发挥了激励原创和培育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引导作用,不少科研人员通过承担自然基金,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十一五”期间通过自然基金资助,我院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其中,在“半滑舌鳎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半滑舌鳎性别特异基因筛选与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等五个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于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技术重点突破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3]。基金项目的支持使我院强势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弱势学科得到了及时扶持和引导,新兴学科增强了发展后劲,各学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提升了我院的学术知名度,提升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国际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管理经验

3.1 凝练研究方向,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为帮助科研人员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申报质量,我院制定了分类指导的方针。对于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着力申报重点项目;对申报积极性高但成功率较低的科研人员,重点开展集中预评;对新进科研人员,组织专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申报技能培训。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申报成功率。近年来,我院注意将凝练研究方向与搭建创新平台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平台建设与基础研究良性互动,通过凝练方向为平台建设明确目标,以各类创新平台为基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提高了各类平台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平台条件和研究实力的提升。

3.2 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增强科研发展后劲

2006年起国家设立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资助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储备性和孵化性研究[4,5]。针对自然基金对前期研究积累的要求,以基本科研业务费对新进科研人员予以启动资金支持,对青年人才的成长和自然基金的申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青年基金申报取得明显进步。青年基金在自然基金委专门针对青年创新人才设立的一类项目[6,7]。“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批青年基金36项,经费752万元,分别为“十五”的6.2倍和12倍。据统计,我院获得青年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全部得到过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充分显示了其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3 实施激励机制,切实调动积极性

由于自然基金申请难度较大,竞争激烈,而且经费管理相对严格,我院一些科研人员不重视、不愿意申报自然基金。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奖励政策,不仅对获得自然基金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在工作职位、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对基金项目负责人给予倾斜。申报数和获批数的快速增长(分别从“十五”的184项和37项增加到“十一五”的441项和70项)充分反映了广大科研人员对自然基金的高度认可,也反映了我院制定的各种激励制度有效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提高了科研人员申报的积极性。

4 问题与建议

4.1 加强统筹规划,改善全院科研布局

我院各所自然基金申报成效差距很大。“十五”期间黄海所承担自然基金项数和经费占全院的75.68%和81.78%,“十一五”占全院的71.43%和61.83%。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属单位中,立项数额超过10项的有6个研究所,项目经费超过100万元的有15个研究所,没有一个研究所立项数或经费超过全院的15%,科研布局结构明显优于我院。今后要按照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提高对基础研究较弱单位的指导和帮扶力度,有效整合全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根据国家、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科研领域,积极寻找新的科技增长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弱势单位的跨越式发展。

4.2 优化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2010年农科院与我院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如表6所示。从资助总规模看,农科院项目数和经费分别为我院的6.68倍和6.46倍;从申报质量看,农科院资助率比我院高55.06%;从科研人员人均经费看,农科院比我院高103%,由此可见两院在自然基金申报方面的差距很大。今后要抓住宣传动员、申报培训、重点辅导等关键环节,做好项目预研和选题建议,将申报工作的重心前移,努力提高申请书质量,激励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申请积极性;要准确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发挥优势特色、加强交叉协作,努力提高申请规模和档次,力争 “十二五”自然基金争取工作实现新突破。

4.3 加强学科交叉,增强承担重大项目能力

我院自然基金项目多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十一五”期间,资助经费超过100万元的项目仅一项,还未承担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而“十一五”期间,农科院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各1项;中国农业大学获重点项目17项[8]。这说明我院把握重大科学前沿,凝练深层次科学问题,开展高水平探索创新的能力亟待加强。

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是催生基础研究新增长点,培养特色学科群和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有效途径[9],也是自然基金资助的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有效利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支持方式,切实推动学科交叉研究”[10],今后我院要切实加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延伸渗透,根据自然基金“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瞄准“主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网络解析”、“主要农业生物疾病发生规律和防控”、以及“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向,以解决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水域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科学利用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整合全院优势力量,按照“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原则,加速构建我院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努力在碳汇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等领域争取重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宜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共同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1):1-6

[2]李莹,仇贵生,孟照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统计与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9(4):25-28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EB/OL].[2011-07-16].http://www.nsfc.gov.cn/ns-fc/cen/bzgh_125/index.html

[4]刘蓉蓉.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8-20

[5]赵立涛.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学理论,2011(11):17-21

[6]毕建新,黄培林.青年科学基金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学基金,2011(1):37-39

[7]刘占莲,仓平,高兰兰.关于加强科学基金管理,提升青年科技人员科学基金竞争力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94-96

[8]高铭宇,刘竹青,吴志刚,等.中国农业大学2003-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104-108

[9]邓柳丽,周晓捷.福建医科大学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4):241-246

自然基础 篇10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也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始终面向全国,坚持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的战略定位,采取竞争机制,择优并重点支持我国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和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同时, 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公开、公正、公平,在科技界获得了非常崇高的声誉,被科研人员公认为是国内最规范、最公正、最能反映研究者竞争能力的研究基金[2,3]。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指标及其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4,5,6,7]。

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关系到国家民生及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医学是目前最为活跃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之一,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创新,同时也带动人类科技的整体发展。 医学科学创新也已经成为我国民生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医学类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所占比例呈现出较快上升趋势。2009年, 经中央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医学科学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医学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通过国家科学基金推动医学自主创新的殷切期望[8,9,10]。

本文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信息的深入计算和分析,综合考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数量和经费数量,提出了基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并基于1999年至2013年15年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数据,利用该指数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 以下简称 “31省份”) 医学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力量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1999年至2013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的立项信息原始数据采集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SIS系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在线数据库) ,通过人工判读,去掉了会议、培训、期刊等资助项目,仅保留研究相关项目。经过统计发现,近年来,医学科学相关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占比增长显著。例如,1999年,医学科学领域的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分别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年资助总量的14. 8% 和12. 0% ,而2013年的相应占比则分别增长到23. 9% 和20. 4% 。

为了通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情况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映各地区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并克服单纯利用项目数量或经费数量等可能带来的偏颇,本文综合考虑各地区在医学科学领域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数量、经费数量以及31省份的平均水平,提出了基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 ( NSFC based Competitiveness Index,以下简称 “NCI”) 。某省份某年 ( 基于项目批准年度) 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NCI_某省份 - 某年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专家数量是指某省份某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 即项目负责人) 数量; 经费数量是指某省份某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经费数量; 此外, 公式中的某年可以扩展为年分段 。 例如, 2009—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总共资助了28 454位专家,总资助经 费为1 587 757. 95万元 。 其中,北京2009—2013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专家数量为4 459位,获得资助经费总额为272 876. 35万元; 山西2009—2013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专家数量为167位,获得资助经费总额为7 351. 7万元; 2009—2013年, 31省份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专家数量的平均值为917. 871位,获得资助经费总额的平均值为51 217. 998万元 。则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从定义及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NCI是一个无量纲指数。某省的NCI的数值大小反映了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强弱及其相对于我国31个省份平均水平的水平。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4,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非常强; 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2,但小于4, 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强; 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1,但小于2,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较强; 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0. 5,但小于1,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较弱; 如果某省份的NCI小于0. 5,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弱。基于这一分类标准和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北京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远高于31个省份的平均水平( NCI_北京 - 2009 - 2013≈ 5. 087,即NCI _北京 - 2009 - 2013> 4 ) ,因此可以说北京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非常强; 而山西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与31省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 NCI _山西 - 2009 - 2013≈0. 162,即NCI _山西 - 2009 - 2013< 0. 5) ,因此可以说山西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弱。

3讨论与分析

基于近5年来我国31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NCI_2009 - 2013的排序,表1给出了近5年来我国31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详情。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理分布非常不均,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的北京、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 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 而其他大部分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力量都比较或非常薄弱。

为了更加系统地反映31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表2给出了1999—2013年间31个省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简图。 结合表1、表2可以看出:

北京、上海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非常强, 大幅领先于其他省份。其中,北京的年度NCI数值呈现出整体持续下降趋势; 而上海近5年的年度NCI数值持续上升,2013年已超过北京,位列第1, 表明上海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北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上海可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注: 1) 专家数量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 即项目负责人) 数量,机构数量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 即项目承担单位) 数量,两者均为非重复计数; 2) 专家数量比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 31 省份平均值之比,经费数量比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经费数量与 31 省份平均值之比

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强,不过两省的情况差别较大。其中,广东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呈现出波浪形起伏,但一直很强,近年来一直位列第3 ( 排名限于31省份,下同) ; 而江苏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则呈现出整体持续的快速上升趋势,连续超过陕西、湖北、重庆等,2008年起一直位列第4。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将会继续大幅领先于随后其他各省份,而且两者之间的竞争也将会比较激烈。

湖北、陕西、重庆、浙江、山东、四川等6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较强,近年来大致位列第5 ~ 10位。其中,湖北近10年来其年度NCI数值呈现出整体缓慢下降趋势,但排名保持在第5位上下; 陕西近10年来的年度NCI数值也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近5年来下降较快,排名大致保持在第6 ~ 7位; 重庆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在1999—2003年间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度位列第3,但近10年来的年度NCI数值也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近5年来下降明显,目前排名已降至第8位; 不同于前面3省份,浙江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但在过去15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两年超过陕西和重庆,升至第6位,并保持了整体持续上升的趋势; 山东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也比较薄弱,在1999—2004年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的发展相对稳定,排名大致保持在第10位上下; 四川的医学科学研究基础较好,但其年度NCI数值呈现出整体缓降趋势。

辽宁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东北三省中一直位列第1,近年来与山东和四川非常接近; 湖南在医学科学领域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在中部六省 ( 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 湖南) 仅次于湖北,排名第2,但2005—2010年间下降较快,近3年来有所恢复。

此外,天津、福建、安徽、广西、河南等5省份的医学科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但在过去15年中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未来几年,这些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我们将1999—2013年分成3个5年时间段: 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基于相应时间段内31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NCI的排名顺序,分别计算Top10% ( 前3) 、Top20% ( 前6) 、Top30% ( 前9) 的省份在不同时间段内在医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数量及经费数量占同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总量的比例,以考察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地域分布的集中度变化情况,统计数据见表3所示。

%

注: 1) 重大重点项目包括: 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 4 种类型项目; 2) 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包括: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 4 种类型项目

整体来看,近年来,Top省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总量的占比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从更能反映基础研究实力的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的情况来看,近年来Top省份的占比依然是居高不下。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近5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资助的所有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培养项目中,四分之三以上都被Top20% ( 前6) 省份获得。通过研究发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的资助体系中,近年来, 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在资助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而这些项目, 特别是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对边远地区,特别是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省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照顾; 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培养项目所占比例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就解释了出现前述趋势的原因,也说明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域分布依然非常集中。不过,可以预测,随着更多省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域分布集中度将会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

4结语

基于对1999—2013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信息的深入计算分析,本文对近15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理分布、31个省份竞争力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总体发展迅速,但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力量的地理分布非常不均匀,不同发展程度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很大,竞争也比较激烈。随着不少医学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地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区域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正在逐步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地域分布集中度将会继续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 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稳步、快速发展, 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被科研人员公认为国内最规范、最公正、最能反映研究者竞争能力的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争取能力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基础研究水平。提出基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及其他相关指标对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理分布、31个省级区域的竞争力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学科研力量的地理分布非常不均匀,不同省级区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整体朝着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英语创新教学模式下一篇:概念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