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卢梭--自然教育

2024-06-02

公共基础知识:卢梭--自然教育(精选6篇)

篇1:公共基础知识:卢梭--自然教育

在教育学发展阶段众多人物的学习中,有许多的教育家提倡“自然”,其中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卢梭。他1712年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父亲对他的教育为他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基础,各项人生经历也使得卢梭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自然人。强调教育要培养的人是一个独立、自由和能够不依赖他人独自生存下去的人。培养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育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为社会。卢梭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需要有劳动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为自己的生活奋斗。

2.著作《爱弥儿》

卢梭的著作《爱弥儿》,描述了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爱弥儿在接受教育以后,变成了一个有见识、有性格,身心健康和具有自由身心的劳动者。这本著作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观。

他强调教育应当是自然的,应当是遵循自然的,也应当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和顺序的。但他的此“身心自然发展”非彼“身心发展规律”。其主张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不能过于考虑成人的需求,成人不要过多地干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要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使他的天性和本能自由自在地成长。

3.消极教育

卢梭认为儿童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接受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宜过早进行太多的教育。提出消极教育,不过早地让儿童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也不要让他们接触或牢记根本弄不清含义的道德原则。教育儿童不能超越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否则就只能招致儿童的怨恨,教育效果也极差。

4.自然后果法

卢梭提倡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去体验行为的结果。反对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预,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行为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让儿童体验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篇2:公共基础知识:卢梭--自然教育

覃素兰

(湖南石门湘北职专,湖南石门415300)

摘要:卢梭这位让后人争议的启象思想家的矛盾个性在《爱弥儿》一书中也可见一斑。我可从其矛盾的教理论的哲学思考中悟出一些真谛。他的性善论既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的体脸;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和倡导者;他把儿童发展严格划分为五个时期。《爱弥儿》一书既有卢校关于教育理论的精辟见解,也有充满美好臆断的观念。关健词:卢校;自然主义教育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此言极是。第一次诚诚恳恳地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掩卷沉思,始觉“博大精深,字字珠巩”,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以资商讨。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启蒙运动的旗手们在“尊崇理性”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的序曲,“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的尺度。当时的欧洲笼罩在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的淫威下,尤以法国为甚。

在教育学术领域,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早已丧失了其原有的自由思想、自由探索的精神,陷人了盲目崇古的泥潭,死抱着古文不放,堕落为茶毒人类心智的精神侄桔,而各种摧残儿童身心的教育更让人触目惊心。卢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奋笔呼号,站在了启蒙运动的最前列。

卢梭出生于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受其父爱国热狂的影响,好读书。他说:“由于这种有趣的阅读,以及父亲和我关于书的讨论养成我那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养成那高傲而不屈辱的性格,这种性格不能为环境所容,便是我终身不遇的原因。”在卢梭整个一生中,他漂泊流浪了很长时间,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而靠其卓越的天资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广泛的社会经历,写出了《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鸿篇巨著,倡导“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特权等级阶层。而他的教育思想正是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相联,是其反对封建教育的前沿阵地,《爱弥儿》就是集中论述其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著作。

我们说:每一种教育理论都有其人性假设前提或是说著者基本的哲学基础,卢梭也不例外,他的性善论及培养自然人的理想目的始终贯穿于《爱弥儿》全书。卢梭肯定人类由于上帝恩赐,生而秉赋良心理性和自由,引用萨瓦省教士的话说:“他(上帝)不曾给我以良心,使我热爱正确的事物吗?不曾给我以自由,使我选择正确的事物吗?”而这三者,构成善良的天性。《爱弥儿》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卢梭把由意志产生的自动的“动”定义为自由(他根据自由民族为抵抗压迫而作出的惊人事迹来判断人的天性中自由的倾向);他把心灵中所具有的归纳和比较感觉的能力定义为理性;把得自天赋的对于善的热爱和对于恶的痛恨的道德感情定义为良心,他认为良心的内容包括自爱和爱他。强调“自爱永远是自己。” “把爱己之心扩展起来而爱别人,就变为道德。”在卢梭看来,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为过度的自由会导致放任自流,幸而自由受理性引导并促进自由发展成为善性;而人的理性常受欲望蒙蔽,幸而有良心统率理性,卢梭把良心冠为首,他认为“理性常欺骗我们,我们有权怀疑它。”而良心是人们行善去恶的神圣本能。

卢梭的这种天性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中世纪的欧洲宣扬宿罪论,压制天性,禁欲栽生,宣称贵贱天性殊异,统治者自傲为得天独厚之骄子,诬蔑人民是生性冥顽的贱种。卢梭倡导的“人生而平等自由”及“向善”哲学引发了人类对人权的关注、对

尊重和解放儿童的关注,这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革命,但对此人们也应辨证分析。首先,他宣称“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叫“天性一切都是好的,一经人之手便变坏了。”在他看来: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国家为个人而存在,个人只为自己活着,因此社会制度必须从属于天性,天性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无上的威严。这样,卢梭因过激的批判社会和个人关系极端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次,单就夭性本身来说,自由、理性和良心真的是上天赋之、生而具之的吗?所谓“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人的自由意志是随着对社会的逐步加深而发展起来的,且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社会规范限制下的自由。这些关于自由的观念是要靠后天不断实践而得到的,而理性,更是人类在不断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发展起来的推理、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这是绝对离不开社会学习的;再说到良心,这种社会道德情感更需要后天的引导。总之,按照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自由、理性与良心均是人类在与世界作用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结果。再次,卢梭提出的“性善论”是其天才想像的产物,缺乏实证研究的必然步骤。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性恶论”,从而倡导法治;近、现代心理学大师精神分析学派创造人弗罗依德主张:人一切的行为都是靠生物本能的驱动,人的本能很大程度上是自私、放纵、狭隘、冲动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众多的人性假设理论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孰是孰非,恐怕是人类永远说不清的,或者我们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它们,毕竟他们都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人性的某种特点。

卢梭在(爱弥儿》中把儿童教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对两岁以前婴儿的体育教育;两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感官教育;十二岁至十五岁的智育教育;十五岁至二十岁儿童的德育教育;最后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及对女子的教育。下面就将体会最深刻的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和德育教做一点简单的概括与评述。

卢梭关于感官教育的观念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它不但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而且是对传统哲学的纠正。欧洲从古希腊时代就有“先天观念论”,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说里阐述得更为具体。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两部分,并且认为现象世界变幻无常,就像“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所表述的那样,现象世界是没有起初而永恒存在的,只有理念世界代表事物的原理是恒久不变的。所以,他认为一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都不能产生真理、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真理,而人的心灵中天生是存在理念的,不过只是作为一种潜在形式而存在,人类就是通过感性的激发,引起回忆,通过思维反省回忆起人们心中固有理念,这就是柏拉图倡导的“回忆说”,这种贬低感性认识的观念到了中世纪被基督教神学家们利用,极大地蒙蔽了人类的认识过程。卢梭正是要反对这种认识论上的谬说,他指出:“因为进人人类心灵的知识以感觉为门户,所以人类最初的理性,是由感觉经验而得的理性。这种由感觉经验而得的理性,便是智慧理性的根源,我们最初的物理学便是我们的手足和眼目。”(叫“要让各种感觉来作为理性的最初活动的唯一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有意识地训练感官,通过感官教育使之获得完美发展的观念。除此之外,卢梭还认为由于社会发展,工具日趋精细而导致人类过多依赖工具,感觉能力相对退化,故主张训练感官,减少对工具的依赖。为此,卢梭针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被后人证明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卢梭重视感觉教育的做法破除了理性天赐的迷信,对于中世纪毒害甚深的蒙昧哲学是一次重重的打击,他主张重视观察活动以促进感官发展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史上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但我们也应该

看到:感觉训练是不能完全脱离知识教育的,否则就流于为感觉训练而训练感觉,比如说听力训练,如果我们脱离了具体的语言情境与语言材料,纵然我们的听觉像兔子一样灵敏,那对于我们人类的交流也是无益的!另外,卢梭过分贬低工具的用,主张不依赖任何工具的帮助,这似乎有一点反文明之嫌,就如同印度圣雄—甘地为反抗英殖民政策而排斥其工业文明,号召全国采用纺织机一样。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消极作用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 排斥它,应当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为人类在更高意义上达到自由境界而善用之。

再谈到卢梭的知识教育阶段,他试图完成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粉碎古典主义教学内容,二是摧毁教

条主义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欧洲中世纪传统哲学家受柏拉图的影响,主张“先天观念论”和“回忆说”,因此学习便成为脱离现实的书本诵读和脱离事物的纯粹思辨。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情况有所改观,但到了后期,学者们在阅读古籍时,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一味贪求博学与摹仿文体,鄙视现实致用的“格物致知”之学。一如中国古代“八股文”对读书人的毒害,如同孔乙己洋洋得意地向别人炫耀“茵香豆”的“茵”有六种写法一般,针对上述情况,卢梭鲜明指出这种教育违反自然,屠杀天性。他申论:在智育上,要尊重天性,把儿童当儿童看,儿童不是成人,更不是哲学家。他说:“阐述纯粹理论的科学是难以适用于儿童的,甚至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少年也难以适用。”他说:“我劝诸君不要向青年冷冰冰地讲理论,你若想叫青年真能感知它们,就需要用事实来给理论以内涵。”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卢梭主张反对被视为经典的古典语文的学习,反对读死书,提倡切合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教给他们真正有用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的刻板方式,反对填鸭式、说教式及堰苗助长;主张通过实践在现实中学习,主张用直观教学来代替理论说教;主张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适当的认识阶梯;主张教学要激发儿童兴趣,启发其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看出,卢梭的这些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在其教育著作《明日之学校》中就直接引证了卢梭关于“教育是自然发展”的观点。杜威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及活动课之说都可以从卢梭这里找到渊源。现在,我国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期望能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中减轻学生负担,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都印证了卢梭—这位天才教育思想家的观念,这些从古至今都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卢梭主张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根据其理解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因此说,理想中的爱弥儿就应当在十二岁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书籍,十五岁以前不知道什么是历史,十八岁以前还不知道什么是宗教,这未免失之偏颇。固然,过早地把孩子埋进书本里,就像现在各种学习班,兴趣班盛行,从而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情感身心的和谐发展一样。但,按照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各种能力的学习获得是具有一定的关键期的,如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段是儿童五岁的时候,错过了这一阶段,以后的发展就比较困难。所以说现在热火朝天的关于早期教育的研究及做法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毕竟追求卓越是人类的天性。除此之外,我们常听说“知识爆炸”这一名词,试想一个十二岁之前还不知道书本是何物的儿童怎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不禁想起了20世纪中叶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一个核心观点: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因而他主张小学儿童就可以领悟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孰是孰非,恐怕还需要我们对儿童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人。

最后简述一下卢梭关于德育教育的基本观点。首先值得澄清的是:卢梭宣称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并不是要造就野蛮人,不是要把人送回山野中去。他也反复强调过社会组织的合理性,这也是其重视道德教育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他同样反对对儿童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应该注重实行,以行善而为善人,不要把儿童当道德家来看。另外,卢梭关于自然神论的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关于培养儿童宗教信仰的论述中,同样强调不要把儿童当成神学家,而要教导他们“凭良心和理性信奉上帝,养成虔诚之念,不应形式地记诵宗教教义和宗教信仰。”不应该由成人自主决定。我们姑且不论提倡宗教信仰的合理性,就其贯穿在其中的自由主义色彩是值得称道的。比较当代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有人曾戏称这种教育效果为“6+1=0”,就是说,学生在校六

天所受的关于人生、道德等观念的教育,只需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生活一天,就全部抵消,其教育效果为零。虽然这种戏称有些偏颇,但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有些学校长期强化理论说教,缺乏德育实践园地,导致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脱离的悲哀。长此以往,国人的信仰危机或许真会成为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

读完全书,真正有一点双眼欲枯的感觉,不过也曾同卢梭—这位孤独的漫步者同喜同悲过,人说:“书品如人品”,其言有理。卢梭这位让后人争议的启蒙思想家矛盾的个性在《爱弥儿》中也可见一斑。首先,他的性善论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充满了人道主义的体验。一个对人性抱有如此美好信念的人让全世界的人不禁为之动容。其次,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他甚至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整个社会,不过在个人与国家,在培养自然人和公民的取舍中,他把两者截然对立,长期依违莫定,反复无常,可见其思想中充满矛盾。其实,按照他的要求成长起来的爱弥儿-健康、灵敏、谦逊、理性、勤劳„„这不就是一个社会的好公民吗?再次,卢梭把儿童发展严格划分为五个时期,主张在一个阶段绝对只能着重发展某种教育,而不允许有丝毫的超前,这难免有些机械化和形而上学。其实,儿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并存的,即便阶段与阶段的衔接点也是有机相联的,是不能完全割裂的。最后,《爱弥儿》一书中,既有卢梭精辟的见解,也有其臆断的观念,有些不免太偏激,但另一方面,我们说理论构造者惟有采取过激一点的方式才能对社会起到震聋发碳的作用,否则格守中庸之道是不足以惊醒人类的!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

篇3: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及其影响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 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 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康德称:“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事物的科学, 卢梭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 正如牛顿提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和规律一样, 卢梭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1]在卢梭看来, “上帝虽然安排了一切, 但他并不干预人世。在地球上, 人类是万物的主宰”。[2]这与教会描绘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问的情形是对立的, 教会要求的是人们盲目地信奉上帝, 卢梭则强调人的力量和理智, 反对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义。关于人性问题, 卢梭主张性善说, 他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 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像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 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 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 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直接向严重摧残人心智发展的古典主义教育的统治地位发起了挑战, 这是教育领域里的启蒙运动。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 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 甚至对人也是如此, 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 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3]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 反对宗教教育运用各种手段使儿童远离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 反对压抑儿童的做法, 主张率性成长, 教育应“回归自然”。他的《爱弥儿》就是从性善论出发, 把自然与社会对立的思想作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自然主义思想贯穿全书的始终。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 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 硬把对成年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 在他看来, 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 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卢梭的自然教育有三个来源, 即自然、周围的人们及外界的事物。“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 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 事物教育只是在非自然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 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为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 又能圆满配合时, 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 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与人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配合起来, 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4]“顺应自然”教育要求遵循自然天性, 一切的方法和过程都要围绕着这一思想开展。这显然是对专制社会及宗教残害人性的教育最有力的挑战。

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原则落实到教育目的上, 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 (或自由人) , 即自然状态的人。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这种人无论任何时候, 都能把自己的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 决不压抑自己的自然本性, 并且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独立的生活。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的教育, 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 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 干涉或限制儿童自由发展。

卢梭所培养的自然人是不受传统束缚, 天性自由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主见的独立率性发展的人。卢梭认为, 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独立的人。在《爱弥儿》中, 他对自然人进行过这样的描述:“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从我的门下出去, 他既不是文官, 也不是武人, 也不是僧侣, 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 他就知道怎样做人, 他在紧要关头, 不管对谁, 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5]卢梭认为, 封建教育只会把儿童培养成为小霸主或小奴隶, 要么是残忍的、专横的, 要么是怯懦的、顺从的。而只有顺应儿童特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自然人, 这种自然人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习惯、职业、地位和阶级, 他不依赖任何人, 能自己与恶劣环境顽强抗争, 能自己争取自己的幸福。这种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教育,

(二) 尊重儿童, 以“顺应自然”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是其“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教育中的直接反应。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强调“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 教师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教, “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 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 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 人类有人类的地位, 在人生中, 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 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 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 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 在他看来, 无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郭晓丽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太谷

摘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 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内赢来一片赞誉之声, 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在阐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历史脉络, 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对各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旨在“以史为鉴”, 结合本国的国情, 探索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思想。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影响

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后, 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 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 而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并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与教育实践经验之后对杜威理论进行整合,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 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理论。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

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 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在教学内容上, 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 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 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6]他坚决主张取消在学校课程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课, 把自然科学当作教学的基础, 强调应重视自然学科和实用学科的教学, 使学生通过生活和实践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他认为学校教学内容应以趣味性和有用性为标准, 以学生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幸福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 主张追求自然的方法。针对传统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 卢梭提出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就是“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 [7]就是要在教育方法上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性, 在教育儿童时应该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 遵循自然赋予他们的本性, 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听任他们的身心的自由发展。显然这里的自然并非仅指自然界, 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卢梭认为, 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是按自然法则, 在自然之中根据人不同成长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按照自然给人指引的道路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和培养人在社会状态中丧失的自然本性, 才能拥有同情、美德、健康和快乐。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顺应自然”, 主张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看作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自然教育思想, 第一次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 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主张教育者要热爱儿童, 尊重儿童, 研究儿童及其心理特点, 否则教育不会成功。这种儿童观的革命性变革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正由于此, 它奠定了卢梭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思想, 或者说都受到了他的思想的影响。他

段二明

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其代表人物为杜威、克伯屈等, 其中杜威由于其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 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断, 以及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罗蒂在早期的《哲学和自然之镜》中 (1979) 把杜威思想看成是哲学发展的未来图景之一。在新近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1997) 中又把杜威和惠特曼看作美国民族的骄傲。罗蒂说, 杜威哲学的最大成就就是把“真的”或“对的”这样的评价术语不看作标明与先前存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看作满意地表达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此为哲学根据,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杜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 它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之“经验”的不断重组, 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质, 并使社会得到不断的改良和进化。与以“经验论”为基石的改良主义发展观相契合, 杜威一反传统教育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忽视, 特别注重儿童的活动本能和兴趣需要。他认为, 儿童天然具有社会交往、制造、探究和表现等活动本能, 这些活动本能即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所在, 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转动。[1]除“儿童中心论”外, 杜威还提出了另外一些重要的

既影响到与他同时代的德国教育家巴泽多、德国哲学家康德, 也影响到稍后一点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更影响到二十世纪初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卢梭为发展心理学做了贡献, 他关于人心理的分析及根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产生的特殊心理, 实施不同内容的教育的思想, 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极大地丰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这在后来的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从现实意义上看, 卢梭的教育思想不仅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 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教育的弊端和偏见, 也为当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

卢梭的教育理论在我国也影响很大。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 以及呼吁保护儿童纯真人性, 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 无论是在当时, 还是现在都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卢梭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的教育思想也使我国的教育实践有所改变。从对卢梭的教育观点的剖析不难发现, 我们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精髓在许多方而正是对卢梭观点的批判继承与发扬光大。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先驱。他在其著作《爱弥尔》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 号召教育“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卢梭,自然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

参考文献

[1]李凤鸣, 姚介厚.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M].北京出版社, 1982:201.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 (中)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26.

[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5.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7.

[5][6]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13.

篇4: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5-01

一、 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

(一) 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是“文明”的社會使之堕落的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指出,自然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人生而赋有自由、理性和良心,它们构成了人的善良天性。自由是人的最宝贵的本性。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自由的。只是在进入文明状态以后,人才失去自由。文明状态为什么会使人失掉自由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文明状态,人们违背了自然法则,滥用自己的自由,使得偏见、权威、需要等制度扼杀了人的天性。[1]

(二) 自然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卢梭认为,从自然教育的目的看,自然教育不是培养野蛮人,而是培养自由人;不是培养“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他培养的人是一个自由的、自然的、独立的、不依附别人的人。因此,自然教育不是根绝人的本性或者改变人的本性,而是依据对人的本性善良的认识,遵循人的本性法则进行教育。当然,卢梭所培养的自由人和自然人不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人,自然教育培养的人既不是为别人受教育,也不是为自己受教育,而是两重目的结合,既要保护自己,也要关注他人的教育。总之,卢梭自然教育的本质是以儿童的自然倾向为基础,受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法则所支配,培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自由人的教育。

二、 卢梭自然教育中的儿童观

(一) 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的人格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该吧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2]传统教育不顾儿童的发展特点,抹杀儿童和成人的区别,总是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才应该知道的东西。其最终的结果是儿童成为成人的牺牲品。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3]那种企图以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二) 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中要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儿童观,变歧视儿童为尊重儿童,变不了解儿童为了解儿童,他呼吁教师应该经常地研究儿童,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其次,在教育实践中使儿童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让儿童永远想到他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再次,改变把书本教育等同于儿童教育的做法,变知识教育中心为儿童教育中心。因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得多,他说:“我这样使孩子们摆脱了种种的功课,从而就替他们消除了使他们最感痛苦的原因:读书。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爱弥儿长到十二岁还不大知道什么叫书。”[4]在这里,卢梭反对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进行知识教育,这与他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三) 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爱”是对儿童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基础,卢梭非常重视从母亲抚育幼儿开始便进行爱的教育。他认为,母亲对儿童的爱和儿童对母亲以及他人的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他说,从儿童身心发展来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爱。未来使儿童一出生就能得到爱,卢梭主张母亲应该亲自哺乳婴儿,到了儿童期,教育者还有以爱心对待儿童,爱惜儿童,让他们尽情地去享受游戏带来的愉快。同时,对于处于恶劣环境中的幼小儿童,母亲有义务保护儿童,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三、 卢梭进行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一) 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 过早用理性教育儿童是不自然和虚假的

卢梭从人的理智官能和其他官能比较出发,认为人的理智官能是一种综合官能,它在一切官能中最难以发展,过早进行理智教育是把目的当成手段了。从儿童的特点来看,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不懂道理,从小对他进行理性的教育会使他养成种种不良习惯,如反抗、撒谎和掩盖。[5]

2. 要按照儿童的年龄来进行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对儿童讲体力,对成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秩序。因此,他强调,要按照儿童的年龄来对待他们。这就要把儿童放在应有的地位;不要对儿童采取命令的方式;凡是儿童不应该做的了,不要禁止,只须提防,提防时也不用对他进行解释道理;凡是打算给儿童的东西,一要就给,不要等他们提出条件以后再给。[6]

(二) 自然教育应当通过儿童做事情来进行

1.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

卢梭认为爱弥儿如果要学习知识,应通过做事情来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习“财产权”的概念,爱弥儿通过与导师一起“种蚕豆”的经历,懂得了“财产权”是指第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对某物的占有权。[7]

2.可以用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

卢梭认为,儿童在做事情时会出现一些破坏行为,这时应采取“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即通过儿童自己行为的后果来对儿童不当的行为进行教育。如一儿童弄坏了他所用的东西,教育者先不要修理,而是让儿童感到没有这种东西所带来的不方便,让他感到痛苦和心烦,最后再修理。卢梭指出,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时,要注意应该把惩罚儿童不良行为的后果与惩罚儿童本身区分开来,不能为了惩罚儿童而惩罚儿童。[8]

(三) 自然教育应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让儿童有学习的欲望

卢梭认为对于儿童的学习,先要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然后再学习各种方法。如何使儿童产生学习欲望,卢梭指出,现实利益是最大的动力。要让儿童感到学习的东西应与儿童自身的利益发生联系;要学习有用的东西。

2. 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卢梭认为,旧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儿童用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头脑来生活,而自然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儿童是用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头脑来生活。它可以使儿童注意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推理来学习。

参考文献:

[1]郭法奇:《教育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黄文婧(1991-),女,汉,江西赣州,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4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篇5:卢梭自然宗教思想浅论

卢梭自然宗教思想浅论

党天河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摘 要:自然是卢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来的良心是卢梭宗教观的核心。“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现了他对原始自然的钟爱和对真正心灵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通过构建自然宗教,并借助上帝来为这个世界构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说卢梭是以社会契约为万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为道德建立秩序,进而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合理性解释。

关键词:卢梭;自然宗教;道德;秩序

中图分类号:B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038-02

卢梭反对传统的天启宗教,也否认启示是宗教的基础,还对天主教和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但他承认宗教的社会作用,自身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虽然外在的行为可以有法律来约束,但法律在人的内心和道德层面上却无能为力。所以,就需要宗教来维持一个国家的长久存在。他认为每一个国家的建立都是以宗教为基础的,而那些以往的传统的宗教对国家的正常运行又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公民宗教”,即他所认为的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宗教”,然后将其与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国下的社会状态的优点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在关于对宗教的解读中,卢梭认为万物都需要通过相互统一完成其和谐,所有关于秩序和规则的定义都应为这一目的服务,万物的目的在于使整体变得和谐而有秩序,在宇宙中,每一个存在都彼此互为目的和动因,共同构成其完善性。他说“每一个存在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被看作是所有一切其他存在的共同中心,它们排列在它的周围,以便彼此互为目的和手段”[1]394。他觉得由一个外在的意志力在统筹着世界,这一意志力的目的在于通过精心刻意地安排而达到一个共同的可以使万物在一种既定的秩序中保存其整体的完整与和谐并能使得万物自由。并且这种意志力是有思想的,因为没有思想的东西不可能产生有思想的生物。他说,“我发现这个系统中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安排的,不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它的秩序中保存这个整体。这个有思想能力的存在,这个能自行活动的存在,这个推动宇宙和安排万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谁,我都称它为‘上帝’”[1]394。但它的存在具有不可知性,能感知却又无法认清,“我愈去想它便愈感到迷茫”[1]395。“当我想就它本身来思考它的时候,当我想寻找它在什么地方,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想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构成的时候,它就逃避我,我迷迷茫茫的心灵便什么也看不到了。”[1]395但他肯定上帝是存在着的,它“不仅存在于旋转的天上,而且还存在于照射我们的太阳中,不仅在我自己的身上存在,而且在那只吃草的羊身上,在那只飞翔的鸟儿身上,在那块掉落的石头上,在风刮走的那片树叶上,都存在着”[1]391。“我知道我的存在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来说,也同样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哲学理论论文 )我在它创造的万物中到处都看到上帝,我觉得它在我的心中,我发现它在我的周围。”[1]395

在宗教层面上,卢梭是一个坚定的有神论者,并且还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三个信条。第一个信条:“没有哪一个真正的运动是没有意志的,我相信有一个意志在使宇宙运动,使自然具有生命”[1]389;第二个信条:“如果运动着的物质给我表明存在着一种意志,那么按一定法则而运动的物质就表明存在着一种智慧”[1]391;第三个信条:“凡是真正的意志便不能不具有自由,因此,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而且在自由行动中是受到一种无形的刺激的”[1]401。除了这三个信条之外,他还通过物质第一动因的产生,通过物自体内不可知外因的产生,通过“良知的直觉”,通过现存的自然秩序倒推某一完善者的存在等论点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大量的证明。他认为,如果我们拥有自身之外的情感并期以合理性的解释,须寻找一种外在物予以证明其意义。对矛盾的合理性进行自我告慰和证明,以期心灵能重新回归到平静,使生活重新存有秩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自然的秩序和“良知的直觉”去证明上帝的存在。

卢梭认为上帝是聪明的、是纯粹直觉的、是万能的、是善良的、是公正的,“人类不公正的行为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上帝的原因。道德的混乱在哲学家看来是上帝不存在的明证,但在我看来恰恰表明了上帝是存在的,人的公正表现在给予每一个人应得到的东西,而上帝的`公正表现在要求每一个人对它给予的东西付出代价。”[1]409

由此,卢梭提出了与以往宗教观不同的宗教思想――自然宗教。他认为自然宗教蕴含着以往传统宗教的基本教义,并且自然宗教所追寻的是其他一切宗教的基础和根源。在他的自然宗教中,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无需牧师等中介的传媒和代言,人通过内心的崇拜和灵魂的信仰与敬畏直接可以向上帝表述真诚,上帝也不需人们表面形式化的祈拜仪式。他说“我们不能把宗教的仪式和宗教的本能混淆起来,上帝所要求的敬拜是心中的敬拜,只要这种敬拜是之诚的,那就是一致的了”[1]426,“上帝所希望的,是受到人们精神上真实的敬仰,这是一切国家和一切民族都应有的一个天职,至于外表的形式,即使是为了井然有序而应该一致的话,那也纯粹是一个规矩上的问题,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启示的”。[1]427

卢梭认为在宗教的信仰上不应该放弃理智的思考,越是纯朴明了的教义越能使人们敬服。自然宗教虽然用晦涩神秘的语言向我们启示伟大的真理,但它在利用启示指示真理的时候,运用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明白的方式,使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思考,从而相信它。他说,“信念之所以坚定不移,正是由于经过了理解,一切宗教中最好的宗教一定是最为明白的;对我宣讲宗教的人要使宗教带上矛盾和神秘的色彩,反而使我对那个宗教发生怀疑。我所敬拜的上帝,不是一个黑暗的上帝;他既然给我以理解的能力,便决不会禁止我利用这种能力;因此,谁要我抛弃我的理智,谁就是在侮辱创造理智的神。真理的传播者不仅不压制我的理智,反而会启发我的理智”[1]433。卢梭提出自然宗教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让以往的宗教变得更加自由。他认为社会最大的恶是不平等,社会最大的善是自由。他所说的“自然”与“自由”有着很贴近的意义。当然,对他而言,自由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而是指服从于个体为自身所设立的严厉而不可侵犯的法则。决定自由的真正特性的不是拒斥或免除这一法则,而是自由的同意。由于个体的力量较小,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因此,要找到一个共同体来协调好这一集体的力量,一起捍卫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当这个个体和其他的所有个体联合成集体之后,他所服从的也就是他自己。“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献出自己,他就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1]20。这样,他们虽然放弃了自然状态中的独立,但换来了真正的自由,他们才能成为更高意义上自主的个体。

卢梭反对社会的邪恶乃是出于赤裸裸的需求和无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观点,他几乎从未关注过自然的邪恶,只是希望在人类生存中将幸福和德行统一起来,达到协调一致。他相信宗教使人快乐、善良并让人享有幸福。在神义论问题中他改换了承罪体,由个人承罪改为社会承罪,认为个人只是个别的、单一的代表者,而社会群体才具有广泛性。这也是卢梭在他的自然宗教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康德曾宣称卢梭的成就无异于解决了神义论问题,并以此将他与牛顿相提并论。“牛顿第一个看到了十分简明的秩序与规律,而此前是混乱无序以及不相匹配的多样性占统治地位,从此以后,彗星就在几何学的轨道上运行了。卢梭在人类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之中发现了深藏于其间的人类天性,并第一个察觉出天意之正义的隐秘法则。在他们以前,阿方索和摩尼的反对仍然有效,在牛顿与卢梭之后,上帝被证明是正义的,自此以后,蒲波的箴言才是真的”。[3]71卢梭在他的《爱弥儿》开篇时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5由此,他把所有的邪恶都归咎于人类,上帝不再负有责任。然而在卢梭的思想中,他宣扬的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出自上帝之手的人性都是好的、是善的,却怎么又变坏呢?他认为人性一开始时的情感总是天真善良的,这与传统宗教中的“原罪说”截然相反,他一方面反对教会,主张人性的本善以及人类理性的正当与独立;另一方面,却拒斥这一理性最为高贵的成就――艺术、科学和所有精神方面的修养。当我们既不能将邪恶追溯至上帝也不能在人性的特征中找到其原因时,卢梭就改换了这个承罪体,将个人承罪更改为社会承罪。当个体刚从自然之手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善恶之分,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出自于自保的自然本能,这种自保由自爱所控制,这种自爱不是自私之爱,自私之爱中包含着让人在将来堕落的社会原因,它将培养出人类的虚荣以及对权利的渴望,使人以压迫他人为满足自己的手段。“正是自私之爱让人类成了自然与他自己的暴君;正是自私之爱唤醒了人类心中那自然人闻所未闻的需求与激情,同时也正是自私之爱让人类掌握了不受约束,永不停息地满足这些欲望的最新方式。我们迫不及待地要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我们野心勃勃地要在他人面前出人头地――所有这些让我们总是远离自身,并且可以说是将我们抛到了自身之外。”[3]75这样,卢梭就解决了神义论问题,不再让上帝来富有责任的重担,而改为人类社会来承担。如果社会自愿负责的情况下承担这一责任,那他就是有罪的。人类不是在上帝的帮助和拯救下,而是自行的通过建立秩序和完善自己获得自由并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仅有奢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2]26

卢梭通过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问题的论证分析,认为要真正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仅契约组建合理的法律国家是不够的,还要将宗教道德问题放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所以,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他特别强调自然宗教问题。他通过这种自然宗教的建立,以期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构建一个完整的像法律一样的道德秩序,由此来达到外在社会和内心道德之间的平衡,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上、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篇6:公共基础知识:卢梭--自然教育

内容摘要:在卢梭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提到“美育”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儿童美育思想。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美育教育中培养目标单一,对儿童天性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内容趣味性缺乏等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在美育教育中,我们要重新审视美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天性发展,强调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掌握利用多种美育方法,遵从儿童身心特点施教。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美育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缘由

现实中的美育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指的学校课程里的美术音乐体育品德劳动等课程。中国现教育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而美育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实习经历中了解到有的学校还是会用本来就少之又少的美术或者是体育课堂进行所谓的“主科”教学,认为提高学习成绩才是王道,而学习成绩却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家长有能力让学生上各种兴趣培训班,但是却完全不顾孩子自身有没有兴趣。面对这种状况,不得不想到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在卢梭的美育理念提倡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智力教育,不考虑儿童主体性的教育。

1.2美育的涵义

一般认为,“美育”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他认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①。”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内涵即是获得自由。“美既是对象,同时也是我们人格的一种状态②”。美育的目标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其本意是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简而言之,美育就是以美育人,让受教育者能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且有着高尚的审美理想和素质。

①② [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

杜卫《美育论》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版54页

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使得他爱上了大自然的惬意生活,对大自然产生的敬仰之情,这些经历或许是他为什么提倡儿童在农村生活的原因。“此后,在我所有的岁月中,我一想起在那里度过的幸福时,就使我对这些年代在乡村的逗留和乐趣感到怅惆,直到我又返回乡村时为止①。”卢梭在《忏悔录》里提到的这句话更加表现了他对童年那段经历的怀念与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这对他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2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内涵

2.2.1“回归自然”是卢梭美育的核心思想

卢梭美育思想的任务是使儿童保持自然天性并且避免其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培养自由发展的“自然人”。我们都知道,卢梭提倡的是一种“自然教育”,也成为“消极教育”。他在《爱弥儿》的开头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②。”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该顺应并结合自然的教育,才能使这三种教育的效果达到极致,实现预设的目的。所以,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儿童美育思想的主体,而“回归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2.2.2对自然的崇拜

卢梭的儿童美育教育实施美育的特点是崇尚的自然美而抵制艺术美。他认为人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象的热爱是人的天性使然。“我时时刻刻都要尽量的接近自然,以便使大自然赋予我的感官感到舒适,因为我深深相信,它的快乐和我的快乐与相结合,我的快乐便愈真实。

2.3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卢梭自然美育思想虽距今两百余年了,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观点对于今天来说,还具有很高的价值。

① [法]卢梭《忏悔录》黎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页

②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 356 页

说有多重要,是每个人都有着亲身体会的。在卢梭设想的理想“自然人”爱弥儿就拥有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行动力,能适应各种环境和气候。身体先精神而生,由此卢梭认为应当先使人获得健全的身躯,无论是男是女。不同的是对男人来说主要是使身体长得强壮而有力量,女人则主要使她长得灵巧。身体的锻炼,既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又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础。只要孩子自己愿意,就让他跑跑跳跳,吵吵闹闹,因为这是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本性使然。3.1.2拥有独立的意识和丰富情感

卢梭作品中蕴含的自我主义气息,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推崇个性解放的延续。所以在他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中,认为要行动自由,必须要有独立的意识。情感教育是卢梭美育所提倡的。感觉是人类最先接触世界的方式,也是形成理性知识的基础。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工具之一,是生来人类就具有的自然能力,正确的情感能改善理性的盲目和极端,使人对生活有更全面的认识。

3.2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美育原则

卢梭美育思想的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即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自然人是以自然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在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者当中,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人来决定的,但是为什么又说自然人是以自然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呢?从今天看来,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教育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引导受教育者从自然中获得知识。3.2.1发展儿童天性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①。”卢梭认为儿童还不具有理性的能力,所以在受教育者儿童时期给他灌输理性知识是没有用的,甚至还可能使他沾染恶习,使他的思想产生扭曲。所以在儿童时期要发展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的选择。

①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221页

“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①。”卢梭认为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抽象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②。” 3.3.3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美德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美好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和通情达理的人,并使其理性臻于完善。

3.3.4通过游戏、音乐、绘画培养丰富的感性能力及审美能力

卢梭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感与性理性协调发展的人,反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只有理性知识而无丰富健全的感性能力的人。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③。”可以看出他很重视对孩子感官能力的训练,使各种感官各尽其用,如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等。而这些感官需要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的训练才能使它的作用发挥出来。拥有了敏锐的感官,才能很好的获得感性情感和审美能力。

第四章 我国儿童美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的儿童教育仍是一种偏重于智力教育的理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缺失为代价的高强度的理性教育,而不是审美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以实际功利为导向的智力竞争和以概念说教为手段的道德灌输,是两种最突出的倾向。

4.1美育目标单一

我国的儿童美育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空缺,应试教育的观念植根于社会的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对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制定明确的美育目标。

①②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374页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157 页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149 页 ③

4.2.3强调智力竞争导致心理扭曲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什么样子呢?儿童应是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急切渴望的,但是由于错误的人的教育的方式,导致他们的这些天性慢慢消失。在现实功利需求的压力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向智力教育倾斜。我国的这种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智力竞争,并且以成绩的高低来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美育却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虽然“减负”的政策出台已久,但是中小学生的压力还是没有得到明显减少,造成普遍的厌学情绪。这种应试教育把单纯的说教、死记硬背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手段,使得儿童生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逐渐减淡,抑制了儿童的未来发展中在这种天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力和各方面的潜力。这种竞争方式给人造成了很多不良心理影响,比如虚荣嫉妒、狭隘计较、幸灾乐祸、冷漠阴暗的心理,使一个人应有的善良淳朴的品质和同情博爱的胸怀渐渐减淡甚至消失。

4.3美育方法使用不当

没有掌握正确的美育方法,就会使教育过程产生诸多问题。4.3.1缺乏锻炼儿童体质的正当方法

就我国的儿童教育来看,对儿童的体质锻炼的课程基本处于陪衬地位。据了解,只有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和课间操时间,儿童可以得到体质锻炼的机会很少。在这个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儿童应以体质锻炼为主的原则。还有很多家长对儿童过分活泼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那是多动症的表现,所以强迫孩子自己呆在家里看书或者是游戏,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活动,导致许多孩子体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4.3.2抽象说教导致双重人格

我国教育在面对儿童的“错误”行为时,总是试图说服学生相信他该服从某种义务。但是在说服的过程中,参杂了威胁、或是阿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或是被利益所诱惑,或是为威胁所强迫,所以装着服从的样子。他们很快会发现服从是有利的,反抗是无意义的。但是,由于学生是在教育者的权威下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承受着照别人心思做事的痛苦。教育者把受教者不能理解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容易导致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而采取奸诈、虚伪的方式,造成受教者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

成长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①”。如果我们重视对儿童的情感、体魄的培养;尊重儿童的意愿;不强加一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承受的东西,还会导致他们长大后心理扭曲,道德情感缺失吗? 5.1.2重视对儿童的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

卢梭主张让儿童在大自然中学习,获得美的享受。提倡利用游戏与学习相结合、利用直观的情景和实物进行教学,主张按照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5.2把握正确的美育原则,尊重儿童天性发展

把握好美育教育的原则,是获得良好美育效果的基础。5.3.1强调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审美包含了现实的功利性但又具有超越性,卢梭的美育思想深刻地触及了这一内容。儿童的兴趣被其所关注的现实个人利益调动,这是功利性的;但是儿童在这种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知识,这是超越的。卢梭认为对儿童美育的关键不在于教会他各种学问,而是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当这种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培养他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5.3.2增强美育过程的对儿童的吸引力

美育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人们对美的欣赏常常不是为了美本身,而是处于休闲和娱乐。如果美术音乐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绘画,学会唱歌,学会几个乐谱,那这种教育本身就失去了美育的趣味性特点,即使这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那也不是相对儿童个体本身而言的。

5.3掌握利用多种美育方法,根据儿童身心特点施教

丰富有趣的美育方法能使美育过程充满吸引力,更轻松的达到美育目的。5.2.1利用大自然陶冶儿童的心智

在课堂上教育儿童不能乱扔垃圾,要爱护自然,节约资源,还不如让他们到优美的大自然中感受感受自然的美和伟大,从而从心底里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卢梭认为应该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受到熏陶,通过大自然激发儿童的审美兴趣,有利于引导儿童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认识事物的内在美。

① 杜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73页

结语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初升的太阳,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对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了。

上一篇:常用数学符号及其含义下一篇:打造六个新伊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