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制模式

2024-06-21

防制模式(精选七篇)

防制模式 篇1

1现行的动物疫病防制模式值得商榷

1.1我们知道, 对动物疫病的防制, 需要采取综合的防制措施, 其中主要措施是针对不同的疫病采用不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注射, 让机体对疫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而合理的免疫注射应该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来进行。所以, 要根据动物的日龄、生产目的、防制的疫病种类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来制定免疫程序。有时候还要根据该动物具体疫病的抗体滴度来制定免疫程序, 才具有科学性。现在农业部制定的不同动物、不同疫病的免疫程序, 是按照动物的日龄来编制的, 并不是开展动物疫病春、秋季防疫的程序。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地势复杂, 动物饲养户、场众多, 饲养动物的种类多, 关键是每个动物饲养户、场饲养动物的种类和日龄不一致, 具体饲养环境条件不一致, 需要防制疫病的种类不一致, 因而各种动物疫病预防的免疫程序只能够是大同小异, 具体开展各种疫病的免疫时间也就不一致, 怎么可以规定在什么季节统一开展疫病的免疫工作?有些疫病错过了最佳免疫时间, 不但不能产生免疫效果, 还容易造成免疫空白, 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 免疫程序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最佳免疫注射时间不能统一。

1.2现在很多种传染病已经不是相对集中在春、秋季节发病了, 而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 这就要求我们常年做好疫病的防制工作。有些疫病如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的预防, 还需要进行加强免疫, 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在短时间内集中对一种动物开展多种疫病的免疫, 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 不然要产生免疫干扰和抑制。该怎样科学地安排春、秋季各种疫病预防注射的间隔时间及先后秩序?春、秋季防疫人员短时间内频繁到千家万户去开展防疫工作, 一旦遇到一家有传染源, 防范措施稍有疏忽, 就很容易引起疫病的传播。另外, 在春、秋季进行统一防疫, 那么在其余时间里饲养的动物, 其疫病防制有可能成为空白, 现在进行月月补针的可实施性和实施的效果无法确定。所以春、秋季进行统一防疫的密度、科学性、可行性值得商榷。

2疫病防制改革势在必行

2.1动物饲养者饲养动物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 必须要做好疫病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规定:“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 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这就明确了动物饲养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畜主是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主体。

2.2要做好多种动物、多种疫病的防制,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现在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不收费了, 政府要承担巨大的防疫经费开支, 而大部分县、乡镇政府都没有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没有明确要投入多少防疫经费。畜牧部门 (包括乡镇畜牧兽医站) 又没有专门的防疫经费, 在当地县级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经费投入不足、防疫工作的保障政策没有落实的情况下, 开展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将十分困难。我们应当引导畜主自觉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义务。现在对疫病进行强制免疫, 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都强调的是政府保密度, 部门保质量, 完全忽视了动物饲养者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 难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多种动物、多种疫病的预防注射密度。特别在具体的预防注射过程中, 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比如饲养者不在家、动物呈散放状态, 加上动物饲养者不配合等情况, 要保证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密度和质量, 难度巨大。

2.3一种动物要预防很多种疫病, 畜主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很多种疫苗。而现在畜牧部门受政策的限制, 不能向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服务, 只能够提供强制免疫疫苗。

2.4现在动物疫病的疫情为什么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 关键是有关部门不能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导致防疫经费投入太少、防疫机制不健全等, 致使疫病防制、应急处置等防制措施不能落到实处。就猪的异常疫情不能控制来说, 各地执行的防疫制度都不一样, 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强化免疫不能得到扎实开展, 猪只怎么可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群体的抗体滴度普遍都不高, 怎么可能抵御疫病的侵袭?

2.5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动物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的防疫意识大大增强。我们不要低估动物养殖户的疫病防疫意识, 他们对疫病防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内涵更加广泛。现在兽药生产、经营企业, 养殖公司、集团的防疫服务面不断扩大, 服务的内涵和质量不断提高, 已经在动物疫病防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 让养殖户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动物疫病防制工作。

3探索新的疫病防制模式

3.1千家万户饲养的众多动物需要进行多种疫病的免疫, 我们的防制重点, 应该以重要家畜 (猪、牛) 和重要家禽 (鸡、鸭) 的重大疫病防制为重点;以规模养殖疫病的防制为重点;以进入流通领域的动物的疫病防制为重点;以国家、个人、社会力量参与防制并举。狠抓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 促使畜主自觉接受和认真做好疫病防制。只有这样, 我们的防疫工作才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才能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做起来才省力、省时、省投入, 既保证了防疫质量, 也保障了动物产品的安全。

3.2目前我国主要控制的重大动物疫病是: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蓝耳病。我们要想办法抓主要的疫病防制, 简化我们的防制工作。下面笔者就重要家畜、家禽的重大疫病防制模式, 谈谈个人的观点:

在对猪的疫病预防中, 以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为重点。可以根据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消长的规律 (36日龄左右仔猪的O型口蹄疫母源抗体效价低于保护临界值) 和骟割时易保定, 易进行预防注射的特点, 对生猪的免疫实行仔猪骟割强化免疫制度。即在仔猪骟割时由当地乡镇防疫机构对母猪和仔猪注射猪瘟、口蹄疫疫苗, 隔25天左右 (仔猪卖出前) , 再对仔猪强化免疫注射猪瘟、口蹄疫疫苗, 同时加挂免疫溯源标识。以后只要饲养的猪只挂有免疫溯源标识的, 可以不再注射猪瘟、口蹄疫疫苗。由畜主根据养殖需要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流行情况, 配合当地乡镇防疫机构在春、秋季对猪只免疫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2次, 或者通过宣传, 由畜主根据猪只的日龄, 自己及时开展免疫注射。

仔猪骟割、卖出时易保定, 易进行免疫注射, 易保证免疫质量, 也容易相对集中免疫时间 (仔猪骟割时间可以相对集中, 畜主卖出仔猪时只有主动向当地乡镇防疫机构报告, 对仔猪进行强化免疫后, 才能加挂免疫溯源标识) , 减少疫苗的浪费。只要推行了仔猪骟割强化免疫的制度后, 坚持挂免疫标识, 进行了两次猪瘟、口蹄疫免疫后, 春、秋季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再进行猪瘟、口蹄疫的防疫了, 平时也不再开展月月补针, 不必要再到千家万户进行猪瘟、口蹄疫疫苗的预防注射, 省工、省时, 也有效保证了猪瘟、口蹄疫的免疫效果。

实行仔猪骟割强化免疫制度后, 猪瘟、口蹄疫的免疫得到了有效解决, 能够有效抵御猪瘟、口蹄疫的侵袭, 还可以减轻猪蓝耳病的危害, 可以有效控制生猪重大疫病的流行。

牛、羊的免疫实行春、秋两季免疫口蹄疫疫苗, 同时由当地防疫机构加挂免疫标识。牛、羊的饲养数量相对较少, 便于开展口蹄疫的预防工作。

对家禽实行集中育雏免疫制度, 推行规模化育雏。即凡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家禽必须挂有免疫溯源标识, 才能够允许销售。对规模化的育雏禽, 由当地乡镇防疫机构确认雏禽免疫2次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疫苗后, 在卖出前加挂免疫溯源标识。这样, 就可以免去几次到千家万户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免疫的麻烦了。现在使用的禽流感、新城疫二联冻干苗, 免疫操作简单, 一次防2种疫病, 散养户也可以自己购买回去免疫。

实行新的疫病防制模式后, 各乡镇防疫人员减少, 平时只开展仔猪的骟割免疫和强化免疫, 不再对散养户的畜禽开展防疫。需要开展预防注射工作时才聘请。防疫经费减少, 可以不再聘请村级防疫人员, 乡镇防疫机构可以配备相适应的专职防疫人员, 防疫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只有这样, 我们防疫工作的重点才可以放在规模场的防疫监督和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上, 防疫、监督工作相对比较清晰。

防制模式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系列研究项目

1.1.1 阻断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综合防制研究包

括慈溪市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探讨[1]、阻断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做法及体会和2004-2005年慈溪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回顾探讨[2]。

1.1.2 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分析研究

包括2004-2006年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分析[3]、慈溪市外来人口血吸虫病检测情况分析、慈溪市23 585名血吸虫病重点疫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分析[4]和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分析[5]。

1.1.3 新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血防知识卫生需求现状调查

包括慈溪市民工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调查、慈溪市社区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健康需求状况调查、农村居民慢性病预防控制知晓调查和新时期农民工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

1.1.4 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及成本效果研究

1.1.5 新农村流动人口关怀照顾体系的运行研究

1.1.6 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早发现、早报告、早管理”的效果研究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对历史资料和现实监测资料, 用SEP软件分析统计。实验检测, 采用斑点金免渗滤法 (DIGFA法) 检测。对阳性患者, 采用尼龙绢筛集卵法检查, 并进行孵化确诊。血吸虫抗体试剂盒使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血吸虫病防制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问卷式的实地调查, 健教宣传采用发资料、广播、电视图文和专题讲座及入户宣传等形式。宣传干预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人员定人定时进村入户进行, 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采用时间前后的比较和试点镇与非试点镇比较, 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分析比较, 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慈溪市血吸虫病流动人口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总结2004-2008年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验, 进一步搞好外来流动人口血防工作。在回顾近5年外来流动人口血防工作基础上, 分析问题, 提出今后工作设想。通过开展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 重点落实早报告、早处置、早管理的“三早”措施, 从而取得了对血吸虫病及时综合防控的实效。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1) 领导重视血防工作, 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到位; (2) 精心组织, 多方查找; (3) 保证血清质量, 科学检测; (4) 加强病人治疗管理, 做好跟踪追访; (5) 加强培训, 增强血防队伍, 保证查螺质量; (6)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 强化群众防病意识。提出今后工作设想是: (1) 完善对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查病制度; (2) 建立专门血防领导机构, 保证经费投入; (3) 加强培训, 健全血防队伍; (4) 加强综合管理; (5) 健康教育应有重点有特色。政府重视, 健全血防队伍, 多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主动监测, 是控制输入性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2.2 阻断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研究

通过5年的血防监测实践, 证明: (1) 领导重视是做好流动人口血防工作的关键; (2) 科学决策是做好流动人口血防工作的根本; (3) 及时开展健康教育是做好流动人口血防工作的基础; (4) 完善巩固新时期血防网络是做好血防工作的前提; (5) 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做好流动人口血防工作的保证; (6) 有精明、高效和奉献的疾控专业队伍是做好流动人口血防工作的必备条件。

2.3 建立一套完整制度和规范

《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病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慈溪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预案》、《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制管理办法》、《慈溪市血吸虫病防治现场查螺技术方案》、《血吸虫病血清检验工作要求》、《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健教实施方案》等, 以建立长效的血吸虫病防控机制。

2.4 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分析研究

慈溪市流动人口多, 来源于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的人数多, 自2004年在流动人员中发现首例血吸虫病现症病人始, 开展了血吸虫病的主动搜索监测, 共主动检测47 418人, 排摸、登记、抽血。采用间接血凝法 (IHA) 初筛, 斑点金兔免疫渗滤法 (DIGFA) 复检血吸虫感染者、阳性者, 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 结合沉渣镜检确诊病人, 5年共检测到血吸虫现症病人51例。进行规范的报告、管理、治疗及关爱照料。定期上门消毒随访, 做好患者的粪便消毒管理工作。期间经过研究发现, 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措施是尽快查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人, 并采取综合措施, 寻找灵敏、特异、简便和经济于一体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尼龙绢袋集卵孵化结合沉渣镜检法是病原学确诊血吸虫病的传统方法, 但用于大规模的血吸虫病主动监测时, 工作量大, 标本难以收集和存储, 操作占用空间大, 步骤繁琐时间长。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与病原学诊断方法相结合, 选择经济灵敏、操作占用空间小、适合大规模监测的间接血凝法作为初筛;选择灵敏性强、简便省时的斑点免疫渗滤法对阳性者复查;复检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结合沉渣镜检法进行病原学确诊。5年的监测证明这种方法是集灵敏、特异、简便和经济于一体的检测方法, 是血吸虫病监测的一种好方法, 适合在血吸虫病已达传播阻断地区开展流动人口监测工作, 可以推广。课题分析研究表明, 已被阻断地区的血吸虫病防制工作, 开展主动监测效果比被动监测好: (1) 主动监测费用成本比被动监测低3.26倍; (2)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可提高受检者的依从性, 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建议在新时期全国血吸虫病已阻断地区应积极采用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为主。

2.5 新时期外来务工人员血防知识和卫生需求现状调查及行为干预模式

为寻求适合流动人口血防健康教育方法, 按随机抽样原则, 采用“测试+问卷”的方法, 调查周巷镇 (试点) 、掌起镇 (对照) 流动人口血防知识、卫生行为及卫生需求等情况, 了解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的来源途径。结果试点镇的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由健康教育前的33.46%和34.5%提高到90.12%和93.15%,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受检率比干预前明显上升。电视宣传是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的主要来源。提示全国流动人口的血防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亟待提高, 健康教育是最好的途径。用问卷式方法对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行为和信念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评价, 对血吸虫病防治的知晓率、形成率和查病的主动率, 试点镇明显高于对照镇流动人口。通过行为干预, 健康教育血防知识提高55.63%, 卫生行为形成提高58.65%。对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病多形式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十分必要, 可以增强血防意识, 纠正不良行为,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6 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及成本效果分析研究

分析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病情及成本效果, 完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按照《浙江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监测巩固技术方案》, 对来自7省105个县 (市、区) 疫区流动人口进行主动监测。各医疗单位建立疑似血吸虫病报病制度, 对流动人口实施血吸虫病被动监测。对比分析流动人口主动和被动监测的成本效果。2004-2008年共发现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例51例, 其中主动监测发现占96.08% (49/51) , 被动监测发现占3.92% (2/51) , 主动监测成本低于被动监测的3.26倍, 显示了较好的成本效益。在血吸虫病已达传播阻断地区,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比被动监测更重要。

2.7 新时期疾病控制实施“三早”的效果分析研究

根据当前新时期的人员流动特点, 开展给市民的防病公开信、电话告知、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和处置的手段, 为全市人民健康服务。在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重大传染病, 做了大量的先期工作。在6个月的时间就处置解答了263个问题。上门卫生服务、疫情判别17次/家, 控制处置流动人口血吸虫病2起, 其他传染病4起。有效地实施“三早”措施, 使传染源及时有效得到控制。慈溪市疾控中心对传染病实施“三早”工作策略后, 第一时间控制各种可疑传染病, 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超前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为民服务的理念, 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同时也在提升疾控工作质量和传染病的控制水平上作出了成绩。

参考文献

[1]陈立群, 施南峰, 陈国华, 等.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6:1 (5) .

[2]徐菊英, 施南峰.2004-2005年慈溪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回顾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7 (6) .

[3]范飞能, 陈国华, 等.2004-2006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 2007:13 (3) .

[4]陈立群, 方佳英.慈溪市23585名血吸虫病重点疫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7:9 (3) .

防制模式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2年1月—2014年5月漕河泾街道内AIDS基线调查资料,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及艾滋病患者定性访谈。

1.2实施方法

1.2.1防制队伍建设组建了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指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设立1名条线人员,6名地块医生,以条抓块管的形势开展工作。在岗人员每年必须接受区疾病控制中心的培训1次,每2年必须接受市疾病须防控制中心的培训1次。

1.2.2明确职责和工作方法各街镇成立AIDS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会议1次。明确AIDS防制工作的职责、工作方法、督导与奖惩方法,规范各医务人员的各项AIDS防制工作。

1.3具体措施

1.3.1稳步推进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由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块医生,长期深入小区工作,熟悉当地娱乐场所的状况,进入涉性娱乐场所较为容易,每月深入娱乐场所对女性商业性服务者开展外展服务,采用 “ 面对面 ” 培训 、 发放宣传资料 、 积极发展同伴教育等多种方式达到预防AIDS知识的健教与宣传,提高目标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并改变高危行为和求医行为 。 对于工厂 、 建筑工地等地的流动人口,每季度以知识讲座 、 开设宣传栏 、 同伴教育等不同方式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的AIDS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

1.3.2加大AIDS哨点监测工作力度每年年初制定当年的工作计划,一年一次对街道内所有高危场所全覆盖,场所内人员全覆盖,采用国家统一的哨点监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 、AIDS相关知识 、 行为学特征等信息,并采集静脉血3~5ml进行HIV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 。 做到100% 反馈检测结果 。

1.3.3 HIV感染者管理为保护感染者隐私,以条线人员电话随访为主,每3个月1次了解感染者目前身体状况、服药情况、CD4细胞检测结果、对配偶或固定性伴建议进行HIV检测等工作,并定期上报给疾病控制机构,协助完成相关信息的更新工作。不定期组织开展感染者沙龙、心理咨询、换证等活动。

1.3.4大规模开展AIDS宣传教育每年世界AIDS日均连同区疾病控制、街道防艾办联合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居委健康教育专栏、居民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势,大规模开展AIDS宣传教育。

2结果

2.1 AIDS防制队伍成立“条抓块管”模式后,由1名专职人员发展为7名工作人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3.3岁,本科以上学历者占71.43%,人员队伍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

2.2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主要指标选取女性商业性服务者AIDS知识、行为及娱乐场所干预覆盖率做为评价指标。通过3年哨点监测,娱乐场所干预覆盖率历年达到100%,接受HIV抗体检测率从82.76%提升到了100%,AIDS知识知晓率从87.50%提升至97.56% ,每次商业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50.00%提升至90.00%以上。其中AIDS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变化,历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29, P>0.05)。而接受HIV抗体检测人数和每次商业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人数均有明显增加,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2.3一般人群AIDS知识知晓率模式建立后,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社区居民从89.00%上升至99.00%;流动人口从58.76%上升至79.38%,中学学生从56.00%上升至95.00%;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的歧视率居民从57.00%下降至41.50%,流动人口从54.64%下降至20.62%,中学学生从63.00%下降至31.00%,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表2。

2.4 AIDS患者定性访谈抽取了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内5名AIDS患者,从切身受歧视感受、得病后对生活的影响、对社区随访的优缺点及建议等方面入手。 问及“家人是否知晓”,有3名患者表示除妻子知道外, 其余家属均隐瞒;另2名患者表示至今仍然隐瞒家中所有人。

3讨论

3.1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AIDS随访工作模式目前我国AIDS传播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AIDS已对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构成极大现实和潜在危害[3]。以社区为基础的AIDS防治模式已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广泛应用[4]。我国感染者社区关怀、干预仍处于起步阶段[5],探索有效的以社区为基础的AIDS随访工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随访工作下沉到社区的时机已逐步成熟。我街道在3年的工作模式中建立健全了一支基层AIDS防制队伍,为社区AIDS防制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2社区AIDS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优势社区支持在传播AIDS防治知识、减少AIDS的负面社会影响、提倡正确的行为以及提供家庭和社区的关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7,8]。本次调查,通过健康教育讲座,3种人群的知晓率都有所提升,同时歧视率都有所下降。这说明,加强宣传教育,对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和同时提高人们认知水平很有作用[9]。健康知识讲座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而社区开展讲座的优势在于能较好地组织到听课者,同时讲座的互动性形式能为居民所接受,能使听课者较快的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健康教育讲座这一形式在社区的开展是受到居民认可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社区群众的需要,从而起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同时不能只单纯的强化AIDS的3种传播途径,要从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的知识面来加强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艾滋病,战胜恐慌心理,进而减少对HIV感染者歧视与偏见现象的存在。

3.3社区开展高危行为工作的成效我国AIDS感染者接近44.3%是通过异性性接触传播[10],这都提示我们在AISD防治工作中必须把暗娼人群摆在首要的位置, 加对娱乐场所感染AISD的高危人群的干预,能有效遏制AISD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传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AISD防制工作人员具有预防医学知识背景, 并每年接受相关培训,具备AISD防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镇(区)防保人员为本社区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熟悉社区基本情况,与社区综合管理组织关系紧密,可以有效地开发社区内资源,更容易开展AISD防制工作[11]。我街道在暗娼人群中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已有6年多, 近3年的哨点监测数据显示,暗娼在AISD基本传播和防病知识上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暗娼人群AISD知识知晓率已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见通过健康教育的深入及同伴教育的开展,对AISD防制工作的各项指标均能有明显的提升,这一结果同陈娟等[12]同伴教育效果研究相一致。

3.4社区开展艾滋病病人随访工作的必要性通过对5名AISD患者的面对面访谈,均感社会的歧视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得了这个病或多或少都会隐瞒家属尤其是单位同事、朋友。大多数的HIV感染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但良好的社会及家庭功能能减轻感染者的孤独感[13]。这就更强烈的要求加强宣传力度,减少社会的歧视现象。因为涉及隐私问题,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在最初比较抵触由社区进行随访管理,宁愿“舍近求远”,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办理手续。经过3年的社区试点,普遍都能接受,觉得社区随访更加到位[14]。 以社区为基础的随访管理在患者心理上能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3.5加快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并未完全成熟,基本上还未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门诊,社区居民和高危人群只能“舍近求远”到别的地方接受咨询检测。社区应该尽快建立VCT门诊,方便有需求的社区居民和高危人群就近咨询和检测。 提高基层随访责任人能力,如对国家政策的掌握,有效沟通和心理调节等,使之能在复杂的管理工作中应对自如[14]。社区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 积极配合治疗,以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猪病防制方案 篇4

1免疫预防

肌肉注射瑞富特, 进行疫苗免疫。仔猪分别于7日龄、14日龄免疫2次, 种猪 (含后备猪) 每年免疫1次。

2药物控制

福宁 (精品) +氯诺米, 或泰妙灵80%+强力美+福宁200, 或氟诺米+强力美+新迪安。脉冲式投药, 连用7 d。

3饲养管理

加强管理, 重视卫生消毒, 定期用青净农场或劲碘彻底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猪高热病防制方案

1免疫预防

制定并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做好猪场基础免疫, 尤其是猪瘟 (瘟克清) , 蓝耳 (蓝克清) , 伪狂犬 (清伪灵) ;

2药物控制

福宁200+加强泰灭定, 或福宁200+强力美, 或新迪安+强力美, 或新迪安+强力美+泰妙灵80%, 连用5~7 d;

3饲养管理

加强管理, 定期用青净农场或劲碘彻底消毒。

仔猪水肿病防制方案

1药物防治

新诺安+达倍宁 (精品) , 或加强泰灭定+强力美, 连用3~5 d;

2特殊保健

添加亚硒酸钠VE、爱猪强, 持续使用;

3饲养管理

加强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 提早补料, 减少断奶应激;

4切断病源

狂犬病防制 篇5

1 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 形似子弹, 大小约 (75×180) nm, 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 外绕以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狂犬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 即糖蛋白 (G) 、核蛋白 (N) 、聚合酶 (L) 、磷蛋白 (NS) 和膜蛋白 (M) 。病毒易为紫外线、碘酒、高猛酸钾、酒精、甲醛等灭活, 加热100℃, 2 min可灭活。

2 流行病学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家畜中以犬为主, 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 我国狂犬病主要是病犬, 犬的唾液中可带病毒, 带毒率可达22.4%,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或唾液经各种伤口侵入。

临床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 5 d至19年或更长, 一般1~3个月。本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 d, 分前驱期一般2~4 d, 有低热、头痛、恶心, 对光、声、风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伤口处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兴奋期一般1~3 d、表现为高度兴奋、高热及恐水、怕风等症状;麻痹期一般6~18 h, 肌肉痉挛停止、全身瘫痪进而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

3 发病机理

致病过程可分3个阶段: (1) 组织内病毒小量增殖期, 病毒在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 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2)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期, 病毒沿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 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 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 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神经细胞; (3) 向各器管扩散期, 病毒由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散, 侵入器管组织, 当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4 病理变化

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 以大脑基底海马回和脑干部位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 外观有充血、水肿、微小出血等, 特征性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 称内格里小体, 位于细胞浆内, 染色后呈樱桃红色。

5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

病原学检查: (1) 可取病犬唾液分离病毒; (2) 取脑组织作切片染色, 镜检找内格里小体; (3) 用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 (4) 通过角膜片、发根组织或脑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病毒抗原。病毒抗体检测用快速荧光焦点抑制度验检测血清或脑液 (CSF) 中和抗体国内用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一般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

炭疽病的防制 篇6

1 病原

炭疽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 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链接, 无边毛, 有荚膜。本菌在病畜体内和未剖开的尸体中不形成芽孢, 但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6 h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繁殖菌体抵抗力不强, 但芽胞体有很强抵抗力。芽胞在土壤中能存活10年, 15℃干热60 min方可将其杀死。但芽胞对碘敏感, 临床上常用0.1%碘液、0.1%氯化汞、20%的漂白粉、0.5%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本菌对青霉素、碘胺类药物等敏感。

2 流行

2.1 易感动物

以绵羊、山羊、马、牛易感性最强。

2.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畜通过粪、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 尤其是排出后在外界形成芽胞, 可成为长久疫源地。当动物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等或吃了感染炭疽的动物尸体时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2.3 流行特点

地方性流行, 干旱和多雨、洪水涝积、吸血昆虫多等都是促进炭疽爆发的因素, 此外, 从疫区输入病畜产品, 如骨粉、皮革、羊毛等也常引起本病爆发。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 d, 最长的可达14 d。

3.1 绵羊和山羊

多发生于使役或放牧过程中, 患畜突然战栗, 摇摆、磨牙, 昏迷, 倒地, 极度呼吸困难, 黏膜发绀, 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暗色血液, 常于数分钟内死亡。

3.2 牛

最急性型: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牛突然昏迷, 倒卧, 呼吸困难, 可视黏膜发绀, 全身战栗, 心悸。濒死期天然孔出血。

急性型:病程1~2 d。体温42℃, 兴奋不安, 吼叫或乱撞, 以后转为沉郁, 反刍减少, 乳汁中带血。呼吸困难, 黏膜发绀有出血点。病初便秘后腹泻, 有时粪带血。尿暗红, 有时混血液。有的牛兴奋不安, 顶撞人畜或物体, 吼叫等。濒死期体温下降, 天然孔出血。孕牛多流产。

亚急性型:高热, 常在颈、咽、胸、腹下、肩胛、乳房等部皮肤和直肠、口腔粘膜等处发生炭疽庸。疽庸初期局部硬固热痛, 以后中央发生坏死或溃疡, 经数周痊愈;有的舌肿大呈暗红色, 有的发生咽炎, 呼吸困难。肠道炭疽病牛下痢, 重者粪带血。病程1周。

4 诊断

炭疽病畜严禁解剖, 凡急性死亡, 原因不明而又疑为炭疽的病畜, 必须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

对原因不明而突然死亡或死后天然孔出血, 临诊出现痈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的病畜, 应首先怀疑为炭疽。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 死后采取末梢血或将尸体耳朵双重结扎切下, 烧烙止血, 并用0.2%升汞或5%石炭酸纱布棉花包裹送检。将涂片用瑞氏染色, 镜检发现病原菌即可确诊。血清学环状沉淀反应也可确诊。

5 防制

5.1 疫情处理

发生疫情尽快上报, 迅速确诊, 划定疫区、疫点, 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 炭疽病畜或疑似炭疽病畜时, 应立即采取不放血的方式扑杀销毁做无害化处理。炭疽病畜, 全部肉尸及被污染物挖坑深埋3 m以下;对现场进行消毒, 所有被炭疽病畜污染的栏圈、用具、场地等, 均应用20%漂白粉溶液、10%烧碱溶液煮沸30 min后用清水冲洗。

5.2 免疫

炭疽常发区每年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射, 目前应用的疫苗是无毒炭疽芽胞苗 (山羊不宜使用) 和炭疽Ⅱ号芽胞苗。这两种苗14 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1年。

5.3 注意卫生

鸭黄病毒病防制 篇7

1 临床症状

病鸭采食量下降, 产蛋量下降, 排白色 (绿色) 絮状稀粪, 部分病鸭出现关节炎, 其站立、行走困难, 少数病鸭脖子向后弯曲、角弓反张, 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

2 病理变化

母鸭主要病变为卵巢充血、出血, 输卵管水肿, 有白色干酪样物质, 有的卵泡破裂。部分病鸭肝包膜增厚, 肝脏肿大、出血, 脾脏肿大、出血, 有白色坏死灶, 肾肿大, 输尿管沉积大量白色尿酸盐, 大脑水肿, 脑膜血管充血, 肠黏膜充血、出血。

3 分离鉴定及检测

3.1 细菌分离

无菌采集5只病鸭肝脏分别触片, 固定, 革兰氏染色, 镜检, 见2只病鸭的肝脏触片有少量革兰氏阴性菌。

用接种环勾取病鸭脑、肝脏和卵泡组织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巧克力平板上, 置37℃恒温箱培养24 h, 结果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半透明、灰色的菌落。勾取单个菌落, 革兰氏染色, 镜检, 见红色长杆菌。接种的巧克力平板上未见细菌生长。

将分离菌接种于5日龄雏鸭, 结果被接种鸭无异常。

3.2 黄病毒检测

将病死鸭肝脏和卵泡制成匀浆后按1∶5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冻融3次, 随后高速离心, 取上清液, 上清液用Trizol提取病毒RNA, 用Ta Ka Ra RNA PCR Kit (AMV) Ver.3.0进行c DNA合成及PCR。PCR引物为:Fla-1:GCCACGGAATT AGCGGTTGT和Fla-2:TAATCCTCCATCTCAGCG GTGTAG, 扩增片段401bp DNA片段。经RT-PCR检测, 结果检测到预期大小的DNA片段。

4 防制

在病鸭饮水中添加氨基电解多维。将黄芪、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白头翁、苦参等研末, 再加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拌料, 病鸭6 g/只, 2次/d, 连喂7 d。

5 小结

鸭黄病毒病的发病率较高, 但死亡率不高, 导致鸭死亡的原因可能为继发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或流感。

上一篇: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下一篇:学习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