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特点

2024-06-29

网络媒体特点(精选十篇)

网络媒体特点 篇1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 它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在日渐淡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不仅是载体的变化, 其工作形式和内容组织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网络媒体的编辑个人素质对媒体本身的影响更深、更直接, 这是因为, 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都比较成熟, 编辑风格基本稳定, 编辑个人发挥的余地有限;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体需要快速处理大量信息, 面对海量信息, 网络媒体不可能象传统媒体那样进行反复的审稿。

网络编辑, 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通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 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 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 产生互动。网络编辑是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网络编辑的素质决定着网站的品味和水平, 只有网络编辑的专业性、敏感性、责任心等素质提高了, 网站才有生命力, 网络文化也才有了基本的保障。

2 网络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区别和联系

网络媒体及编辑与传统媒体及编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如今, 有很多传统编辑转做网络编辑, 或者网络编辑转投传统媒体, 但他们都发现工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容易上手, 虽然干的都是编辑这一行。笔者在杂志社工作过十多年, 其间也做过几年的网络编辑, 现在就将二者相同与不同之处简单罗列出来。

2.1 网络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相同点

相同之处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不论是网络媒体, 还是纸质媒, 或者是其它新媒体, 既然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编辑, 那么, 作为这个职业角色而言, 对现有的文章或者采访稿进行编辑、整理、加工、润色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2) 追求可读性。不管是什么文章, 可读性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无论你将稿子如何加工, 最后形成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这才是最重要的。

3) 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你有没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无论你是自己写新闻还是转载新闻, 最核心的东西都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2.2 网络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不同点

不同之处大致也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纸质媒体追求的是发行量, 网络媒体追求的是点击率。发行量在一定时期内平稳而实在, 而点击率波动有水份。有些网站片面追求点击率, 导致垃圾信息泛滥, 网站的品味越来越低, 作为网络编辑的个人思想也逐渐消失。有些网站的流量、点击率是有水份的, 比如, QQ.com的新闻浏览量很大, 因为有客户端弹出窗口, 这样无论如何做流量都很大, 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现象。

2) 网络新闻一般浅、短, 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转载, 拷贝粘贴;传统媒体的原创相对多一些, 而且文章内容在纵深性上把握的更为透彻。这是由网络的特点决定的, 既然快, 就意味着浅, 追求快速发布, 肯定会牺牲文章的质量。

3) 网络媒体的编辑离一线较远, 大家都是整天坐在办公室, 偶尔有个面对面采访, 也是应付差事, 对于新闻的背景等很多要素都丢掉了;而传统媒体编辑, 几乎天天在外面跑, 接触的素材自然也深厚了许多。

3 网络编辑的素质培养

令人可喜的是, 近年来, 众多网站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 严格区分采稿和页面组版编辑、实行频道负责制, 有的网站还挖来具有丰富传统媒体采编经验的人员负责版面上稿, 这实际上也反应了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对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认识的回归, 也是对网络编辑职责认识的深化。

3.1 要真正担起编辑的职责

当人们不再把眼光集中在“网络”这个词上时, 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就会被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 在本质上与传统媒体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一直以来网络编辑却被认为是一种低水平要求的工作, 不能与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众多的网络编辑也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中试图摆脱“网络搬运工”这一标签。究其原因, 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媒体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它所标榜的海量信息。因此, 需要将处理海量信息的工作, 通过技术手段交给机器完成, 而网络编辑就要回归到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精神产品的职责上。编辑的个人文化素养、社会责任心、人文情怀、敬业精神都是做好一个网络编辑的必备品质。

3.2 要做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既懂编辑业务又懂经营的人, 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 复合型人才有着新的内涵。网络媒体依托于互联网、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界面。因此, 网络编辑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丰厚的知识贮备和过硬的新闻素养等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外, 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 还要熟悉各种音视频采集处理设备, 还需要有相关素材的处理和网页制作能力, 还需要能通过技术系统对新闻页面、跟贴等进行管理, 对网站内容的整体营销效果进行设计和预估, 甚至还要对与读者互动的网络社区活动进行策划和推演, 从而充分发挥出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

3.3 要做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者

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 内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十倍百倍地放大。因此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道德心和责任心, 作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 不仅要充当好内容信息的“把关人”角色, 更要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 人们简单地把点击量等同于影响力, 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使得编辑们够实时掌握新闻页面浏览情况, 从而导致在内容编辑上经常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 出现了网络新闻造假、低俗之风等现象, 这不能不说是对网络编辑角色认识不清的结果。编辑通过对素材把关, 把相关信息整合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产品提供给网民, 网民随之又作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出现在这一平台上, 因此, 网络编辑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地位优势明显。网络编辑不能只跟着受众的口味走, 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 主动对在传播平台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

4 结束语

网络媒体特点 篇2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1]。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网络传播的全时性、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网络媒体特点 篇3

网络媒体具有相对广阔的公共舆论空间,这主要是由网络舆论的特点决定的:

一、网络舆论主体具有匿名性

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中的论坛,即BBS,这些意见的主体并非实名,而是用自己的注册名,这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匿名使得网民可以挣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给予了传播者充分的安全感,也给了言论充分宽泛的表达空间。

二、网络舆论客体具有公共性和一定的争议性

网络舆论和其他舆论一样,是一种集合意识,一个人发表的意见,仅仅是意见而已,多数人发表意见才构成舆论。没有一定人数“量”,舆论就无法成为一种集合意识。舆论是以汹涌起伏状态即舆论波的形态由舆论中心向外扩展的,是民心波动的再现,而民心波动则由经济利益、道德原则等引发。因此,只有那些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话题,如社会贫富差距、社会教育、社会公正等,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这样的话题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参与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同时,这些公众关心的公共性话题往往又是带有一定争议性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群体的分化,多种价值观在社会并存,各个群体出于自身情况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公共的

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意见的分歧。尤其是对焦点和热点的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讨论和争议尤为热烈。

三、网络舆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在网络中,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可以自由表达,再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内容异常丰富。同时,传统媒介中,报纸会受到版面的空间限制,广播和电视则会受到时段的制约,而惟有网络舆论能将意见保存而打破时间界限,因其容量巨大而克服空间的约束,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根据“沉默的螺旋”原理,传统舆论主体面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默”,而网络舆论主体就不必担忧这些,他们会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呈现出丰富性与

真实性。

四、网络舆论形成的原生态

网络舆论形成的动力来自网民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舆论产生的最初阶段几乎是一种自发状态。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要受到党和国家一定的控制,具有相应的审查和控制的制度和方式,因而是以自觉舆论为主。而网络媒体的特点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网络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表意见和观点。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要对网络发布或传输的信息完全进行监控是不可能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所以网络舆论上的自发舆论多于自觉舆论。

可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强度的提高,是和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民数量增长、网站功能扩展成正比的。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18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亿,增加20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4%;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5小时,增幅为17.9%;网民中选择“浏览新闻”这一网络功能的比例最大,占到66.3%。可见,网络媒体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其构建的公共舆论空间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

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社会责任分析 篇4

对于日渐兴盛的网络媒体来说, 网络信息表现出来的非线性特点注定了以前旧模式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缺憾, 传统媒体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其自身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特点和优势, 这些优势也使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有别。

然而, 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具有这些特性, 使得网络中出现了较多的失范现象, 例如各种侵权现象、非道德行为等。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4.85亿。社会责任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在维持其自身积极发展的同时, 应更加积极地履行广泛的社会责任。

网络媒体的特点

1. 新闻传播的全球性

从媒介意义上来说网络传播等同于全球传播, 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们对媒体的认识及关于新闻传播、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等问题的观点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通过网络, 新闻和信息的索取、社会交往和商务活动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区域中的人, 他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大量的事件背景以及人物等方面的资料, 同时人们可以在全球环境里引发深度互动和思想观点的撞击。

2. 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如今已有近万家网站发布信息, 其中包括新闻网站、专业信息网站、公司网站、组织机构网站、个人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发布或传播新闻。网络媒体新闻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所有的新闻信息的出口都无需新闻出版部门审批, 同时境外无以穷尽的站点也可以进行自由浏览。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公众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的信息源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和平衡, 排除信息源的偏见, 形成自己的意见。

3. 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互联网是一个互动的媒体,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 由过去的“独白式”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对话式”。在互动的传播系统中, 受众具有主动性, 可以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极大的范围内挑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且可以通过多种简便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发表新闻和言论, 进行信息的反馈, 体现出受众地位的主体性。

4.新闻传播的便捷性

网络媒体的便捷性是其一大特点, 公众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 方便地获取想要得到的大量信息, 而便捷的检索功能也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原因。读者如要在报纸上查找有关信息, 只能依靠印象一张张去翻阅;而在网上, 只要输入关键词, 就可以迅速找到大量相关内容。电视观众为了等一条体育消息, 就要在固定的时间段看上半个小时的体育新闻, 而得到的信息量有时又少得可怜;上网者则可以随时就某一感兴趣的领域针对性地获得最新消息。

5.传播过程的时效性

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讲究时效性。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件即时上网。随着人们对网络新闻的时效性需求已形成共识, 因而各大网站积极开展速度战, 更加强化了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二是网上新闻即时刷新。目前大多数网站都采用定时刷新的方式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网上新闻的刷新率普遍都比较高。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1.网络媒体应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 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因为如此, 进行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是网络媒体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的责任。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应该通过对新闻等各种信息的选择、解释、组合或评论, 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上去,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用实际行动来营造健康网络文化环境和良好社会风尚。

2.网络媒体应在传播与传承先进文化方面担当积极的角色

网络新闻具有非强制性、潜移默化和特有的弹性, 会在人们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发挥其影响。目前我国网民以青少年为主, 年龄结构逐渐低龄化, 受教育水平偏低, 因此这部分群体思想意识形态、人生观和世界观取向易受外界影响。帮助广大的网民, 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网民, 传递最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是网络媒体应该也是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3. 网络媒体应该真实、客观、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

媒体所传播新闻的真实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操作要求。但目前一些网站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用虚假的谣言和耸人听闻的大标题来吸引大众关注, 但损害了受众和社会的利益, 最终会因失去社会信赖而得不偿失。因此, 网络媒体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网上信息发布、把关制度, 严格自律, 遵守职业道德, 用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信息和深刻的分析评论影响受众, 为受众和社会提供真实而权威的新闻信息, 树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4. 网络媒体应当承担新闻舆论监督的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起到推动和催化作用, 可以对社会现象起到一种批评、督察和预警的作用。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 影响范围大, 可以在舆论监督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 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监督政府的执政能力, 监督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言行舆论, 是网络媒体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

5. 网络媒体应承担充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责任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未经原创同意就随意使用其作品, 严重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严重。这种侵权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和广大网络工作者的谴责。而作为中国严肃性网站代表的中国网络媒体应该在反对侵犯知识产权方面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充分尊重他人网络产品的知识产权, 严于律己, 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网络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的互联网业建立起一个合理、合法的规则。

网络媒体发展趋势

实现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的融合必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的趋势, 最新兴起的网络广播电视台, 如CNTV、黑龙江网台、江苏网台、湖北网台等, 这种融合为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帮助传统媒体很好地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也使广播电视在互联网上占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新的发展空间, 让这些传统媒体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与大众的互动。而传统媒体的品牌资源也提高了网络媒体的自身价值, 增加了公信力和权威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只有各扬其长, 互相兼容, 优势补充, 才能互相促进。

结语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篇5

新媒体传播第一文库网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具体如下: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拓展:

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

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营销模式;营销新特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在新的价值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信息的重整的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这不仅在商业领域带来新的商机,而且将社会群体服务引领到了社会的最前沿。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不仅在新媒体市场占有着重要的席位,而且在市场格局中占领先地位,一时发展成为目前盈利的主流。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应该体现在新、广、快三个方面,因此,新媒体是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通过不同的渠道以及各种服务终端,更新、更广、更快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营销的界定

顾名思义,新媒体营销是在新媒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这种渠道开展的营销活动。传统的营销(广告以及公关)追求的是所谓的“覆盖量”(或者叫到达率,Reach),在报刊杂志上的体现就是发行量,在电视广播上的体现就是收视(听)率。与传统的营销相比,新媒体的营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不仅仅能够精确的获取访问量,甚至能够收集整理出访问的来源、访问的时间、受众的年龄、地域、以及生活、消费习惯等等。这样比传统营销更精准、更有效、更节省时间。而且事实表明,采用新媒体营销将会使企业能够由单极向多极发展,选择更多;企业更有效收集客户资料,针对目标客户营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快更好的进行企业品牌宣传。总的来说,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

二、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一)传统营销面临危机

传统营销是一种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但是随着信息浪潮的涌进,社会群体的需求体现多样化、层次化和时尚化的特点,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带领世人进入了另外一个全新的营销领域——新媒体营销,而传统营销也因此面临着现实危机。

(二)西方营销经验不足

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中,世界是一体的。而新媒体营销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因此,世界的新媒体营销必然是要学习的内容。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曾表示,面对这场新媒体革命,现有的市场营销体系并没做好准备。

(三)新媒体营销之现状

新媒体营销作为一种新兴、快捷、经济的营销方式,在当前引起了中国企业的普遍关注,并呈现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趋势,因此,要分析新媒体营销的特点,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了解。一是新媒体营销呈现网络社区化态势,因此,网络社区成为新媒体营销的主要阵地;二是新媒体营销符合碎片化整合要求,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就受众主体而言,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提供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各种媒体信息需要二次整合;三是新媒体营销模式多元化,得益于双向的信息流通渠道、畅通的网络平台,在新媒体营销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精细营销也是新媒体营销的一个重要体现。当然,由于现有制度和体系的缺失,新媒体营销也有其面临的困境,比如数字营销、评价体系、代理公司角色定位等方面。 因此,新媒体营销在当期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开拓一片新的市场营销领域。

三、新媒体营销的特点

(一)成本低廉

1.经济成本低廉,即减少资金投入,一是固定成本低廉,新媒体营销创建网络平台,减少固定资金的投入;二是流动成本低廉,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可以借助先进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对产品、服务进行描述,为新媒体营销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从而使潜在消费者更形象更直接地接受企业的营销信息。

2.技术成本低廉,新媒体营销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技术含量当然会很高,但与高端技术相比,新媒体营销的技术成本不算很高。以微博为例,微博营销对技术性支持的要求相对较弱,具体表现为企业微博的注册、认证、信息发布和回复等功能使用已经接近傻瓜化的程度。

3.时间成本低廉,营销信息的传播无须经过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批,简化了传播的程序;再者,网络信息传递的互动性使得营销信息能够获得“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因此这种便捷式的传播方式,使得新媒体营销时间成本自然降低。

(二)前景广阔

随着不断演化的混媒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众多基于新媒体应用的营销机遇。把握潮流方向,理解并且顺应新媒体格局的变化,促使企业营销理念升级。

四、结语

营销是一种创新,创新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发现新的元素,另一个是对现有元素进行创新性整合。新媒体营销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扩大覆盖、提高影响、促发行动。 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定会不断有新产品、新终端、新模式出现,而未来的新媒体营销,应是“终端、产品(服务、体验)与模式”之间多样态、多维度的创新性结合。而现代企业营销中,媒体的任务不再只是企业产品信息的简单发布,而是要实现与顾客或者相关利益者的对话和交流。在营销传播现实中,客户和相关利益者得到的很多关于企业的信息并不是来自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占的份额比重将越来越大。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影响的时代背景下,营销企业只有充分意识并把握这些新特点,才能适应新的传播时代,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对广告进行精准有效的投放,从而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传播效果。

网络媒体特点 篇7

网络媒体在很多方面和报刊、广播、电视有着很大的区别, 所以比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它的出现让新闻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范围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业界普遍认为,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web2.0时代。在web2.0时代, 中国有2.1亿网民, 在这些网民中在网上看新闻的人占了一大部分, 受众人群已有1.5亿, 网络新闻的产生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 网络新闻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使得其有如此迅速的发展。

2 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的传播时效性高、互动性好、信息量大、多元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和分析, 网民可以发现, 网络新闻突破了传播新闻存在的时间限制、地域限制, 与人们原来被动接受新闻最大的不同是:可以与新闻传播者进行互动, 发表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观点, 网络新闻的出现更新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

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 他们需要对信息有全面全方位的认识, 想知道不同媒体对同一信息的观点立场, 这样就要求媒体能够对不同的信息源、不同的观点、与众不同的表现表现出更大的宽容度, 传统的新闻媒体有着不同的优势, 但是其局限性也是表现的很明显, 例如:报纸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 并且不具有储备功能, 广播通过声音传播信息, 电视传播兼具报纸和广播的双重特点, 但是其地域限制比较明显。新型的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 使网友在看新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多元化、人性化, 即使是只有文字的新闻, 也可以通过文字的变体、滚动、闪光、颜色等多种形式表现, 对于同一条新闻, 在同一个页面上, 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图像和声音的组合表现。可以让人们在网络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上了解新闻的真相, 可以帮助人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得新闻不在是枯燥的信息传播, 而是变成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数字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存放大量的信息, 也可以使信息存储更长的时间, 这样使得网络媒体几乎拥有无限的信息空间, 这是报纸、广播、电视无法拥有的优势, 所以网络媒体编辑可以更为广泛的收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并且可以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形成新闻数据库, 充分的发挥网络媒体信息存储空间无限的优势。比如《人民日报》的“外交部发言人”数据库, 《检察日报》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数据库等都独具特色, 形成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3 网络新闻管理中需要重视文字过滤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 有专业的审核人员对要进行传播的新闻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 将不符合群体规范和相关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去掉, 比如说影响社会安定的色情、暴力的内容的传播, 在国际新闻的传播中审核的更是谨慎。网络媒体的出现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局面, 传播的主体不在只是专业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人, 传播范围也突破了地域限制, 实现全球化传播, 人人都可以制作新闻, 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 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垄断, 出现了大众新闻, 这样也让新闻传播的内容多样化, 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 出现了很多不符合群体规范的新闻内容, 这种没有规范管理的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的严格把关截然不同, 在没有出现语言过滤技术之前, 新闻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人工审核在众多的新闻中过滤掉非法新闻, 显然这样的审核效率是很低, 收到的效果是很微弱的, 不能满足庞大信息审核的需求。

将基于HNC的邪教信息和色情信息过滤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审查是语言过滤技术中最成功的例子。HNC是概念层次网络的简称, 它是关于理解处理自然语言的一个理论体系。通过建立自然语言的处理模式和知识表述, 让计算机可以模拟人脑的语言感知功能。通过实现文本局部理解完成邪教信息与色情信息的过滤, 完成对文本语境分析和立场判定。

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中目前只有语言过滤技术可以实现对信息内容的审核与过滤, 虽然这个技术在有的领域已经发展的很完善, 但是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得到推广。人类语言组成了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中人类语言技术也会塑造出把关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角色必然会在各个领域得到完善, 语言过滤技术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其作用。

4 网络新闻管理重视法律法规的实施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互联网法律制度, 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30多部针对互联网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还有一些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之中。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度, 对于网站设立的程序、传载内容的禁止性条件、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网络环境的净化, 网络秩序的维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维护国家安全, 抵制有害信息的渗透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现了网络媒体建设和活动的规范化, 也让网络管理部门依法执政、依法管理有了依据, 但是要完善现如今网络传播管理不善的弊病, 使网络传播走上法制化的进程, 还需要不断地修订现有的有关法律, 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加合理、规范化, 更符合社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2]马利.网络环境下的新闻真实.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 1 (5) .

网络媒体特点 篇8

1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1)以单一型标题为主。传统纸质媒体新闻标题形式有多种,可以只有主题,也可以主题配以辅题,如以引题加主题,或主题加副题的形式出现。而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读者浏览检索的需求,网络新闻标题按照网页设置要求,标题通常与正文在不同的页面,网络首页会把标题集中在一个区域,再以单行标题的形式一一排列,读者如果想要继续阅读正文,可以点击标题链接到正文。

在字数上,网络新闻标题限制也较多。各大网站为了在首页尽可能多地提供给读者信息,会把大量的标题汇集到一起,因此标题字数有限。一般情况下,一行题的字数在10到20个之间,一个标题如果中间需要断句,会用空格代替。受字数限制,网络新闻标题需要简明扼要,使信息高度浓缩在标题的每个字间。

2)以实题为主。传统纸质媒体新闻标题模式多样,在内容上常会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如《扬帆奋进写华章——新荣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纪实》,此标题主题《扬帆奋进写华章》是虚题,副题《新荣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纪实》则是实题。也有的标题虽然只有一个主题,但内容也属虚实结合,如《小土豆托起大产业》《杏树成了“摇钱树”》等,读者看过标题后虽然略知文章大概说什么,但没有更实际的信息获知。网络新闻标题在内容上以实题为主,让读者在检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能第一时间抓住文章中心,或者是抓住新闻中最具吸睛力的一点作为突破口,以简洁的文字展示给读者最有价值、最鲜活的内容。如《猪肉价格最贵卖到24元一斤创出两年新高》《11辆豪华跑车闯川藏线6辆报废被质疑骗保险》……此类网络新闻标题都为实题,直接揭示新闻内容。

2 网络新闻标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几十、上百个标题集中到一个区域时,要想让读者能从中快速地“提取”出来,标题就要做到有吸引力。网络新闻即使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做得好,如果标题不能引人注意,不能让读者进一步点击正文链接,那也是白费功夫。相反,如果新闻标题形成了强势,就会从众多标题中脱颖而出。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标题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可以说,标题活则文活,标题废则文灭,好的标题关系到文章内容能否得到顺利传播。然而,为了追求网络新闻标题的“奇”“特”“猛”,为了赚取关注,近年来,一些新媒体的标题制作者却走上了另一条极端道路,使用标题唯恐不骇人听闻,忽视了社会责任,这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是巨大的。网络新闻标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以偏概全,歪曲事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媒体时代,能否吸引读者的注意,能否增加点击量成为一些网络新闻采编人员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标题制作上,不少采编人员肢解、分割新闻内容,只取其中一点或某部分内容作为卖点,而置整体新闻于不顾,对主要内容避而不谈,这样的标题不仅对事实的描述不准确,甚至可能歪曲事实,引发社会不良影响。例如,《大河报》曾以《颅骨取下一年多,谁能帮她装上?》为题,报道了某地一名患者因家庭变故,缺钱进行颅骨修复手术的事情,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拉她一把”。然而,此新闻经标题党改编后成了《病人因欠5万元手术费,颅骨被摘下,一年多无人给装上》。这样的标题一经发出,即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读者不看内容就误会是医院不给予及时治疗才引发的事件。一时间,网络上对医院及医生的评价一面倒,“人渣医院”“一点医德都没有”“医院是阎王殿”“没有人性”等言辞引发极大的负面效应。

2)使用情色、暧昧、暴力等低俗词语吸引读者。一些新闻采编者经常会使用情色暧昧词语制作标题,似乎不如此就不能得到读者注意。在一些门户网站上,使用暧昧词语的标题比比皆是。如某门户网站的新闻标题有《张雨绮晒“床照”嘴唇肿成了香肠》《古代男女避孕如此残忍叫人如何承受》等,这些标题中或直接使用或间接隐含与性有关的词语,刺激读者视觉神经,吸引读者点击标题链接。还有的标题以暴力为“饵”诱惑读者,如某门户网站的一则历史新闻标题是《洪秀全尸体被剁碎拌入火药发射》,另一门户网站的一则视频标题是《上门女婿出狱狂砍妻儿50多刀》。充满暧昧、暴力味的新闻标题如不加以合理限制和引导,将会使网络新闻报道呈现低俗化趋势。

3)模式化使用网络热词。每天网络上都会有海量信息推出,一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者似乎也总结出了规律,运用网络热词就是其中之一。如网络新闻标题常会使用“史上最……”“某某门”“神马”“浮云”“肿么了”“么么哒”“有钱任性”“也是醉了”“不作死就不会死”“也是蛮拼的”等模式及网络热词。把网络热词运用到标题中,开始时固然能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凡事过犹不及,网络热词的泛滥使用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失去新鲜感,从而失去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兴趣。

3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和技巧

1)制作网络新闻标题要有正确的导向和立场。网络新闻编辑记者更为年轻,标题语言更为活跃、有创新性,但他们其中不少人认为网络新闻标题追求的就是新、奇、特,只要制作出的标题有看点,能引人注意就万事大吉,忽略了新闻记者编辑应该坚持的首要原则,那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者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法律意识,注重社会效益。

2)以事实为基准,提供准确的新闻点。网络新闻标题因字数有限,需要制作者抓住新闻的关键点,将新闻中的重点、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凝练出来,这就要求标题制作者在吃透内容的基础上,从读者角度出发,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制作网络新闻标题在尽量避免“万能标题”的同时,应切忌走向另一个极端,应以新闻事实为基础,提供准确的新闻点。面对一则网络新闻,在制作标题时,可以结合读者、内容等方面因素,把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全方位地传达给读者,即使是只取其中的一个新闻要素,也要让读者正确地解读新闻内容,不应让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创新语言句式,避免低俗化。网络新闻标题以实题为主,标题要做到平实朴素,但也要形象、生动,可以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借代、引用、对偶等都可以派上用场。标题要做到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尽量避免过度夸张、过分渲染。在语言的运用上还应避免低俗化,或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如某门户网站报道的一则新闻标题是《刘惜君:停工三年,因为得了“神经病”》,事实上新闻主体内容是当事人由于得了发声系统植物神经紊乱症,几乎失声。仅看标题读者直接的联想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神经病,虽然标题神经病三字加上了引号,也免不了读者的误会。同时,此题目中的“神经病”隐含了对当事人以及这一病症群体的人身攻击。

总之,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高、难度大,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要抓住读者,每个编辑记者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求自己,就会让标题大放异彩。同时,要注意避免成为“标题党”,掌握新闻标题制作原则,不以低俗为通俗,不以浮滑为幽默,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精炼的语言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林静.网络新闻“标题党”现象解析[J].新闻爱好者,2010(6):121.

[2]孔洪刚.网络新闻标题的退化和异化[J].新闻实践,2008(10):51-52.

网络媒体特点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舆情危机,谣言

一、新媒体视域下, 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

舆情是社会的皮肤和反映社会时事的“晴雨表”;是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开表达;更是公众对舆论事件的情绪、行为、意见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在新媒体视域下, 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

(一) 舆情表达形式多样, 舆情数据迅速增长

各种新的传播媒介丰富了网络舆情的表达, 如微博、微信、论坛以及“秒拍”等多种媒介形式, 丰富了传统的以文本和图像为主导的信息形式。微信凭借“免费”“快捷”等特点以及形态各异的内容呈现形式的优势, 拓宽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丰富和发展了多元化的社交方式。“知乎”“果壳”“分答”等网络社群和网络问答社区甚至有成为网络舆情源头的趋势;微博、微信在二次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地凸显出来。

网站、社交网络、移动媒介等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平台给网络舆情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渠道促进了网络舆情信息的快速汇聚和发散, 展现出了“短、平、快”的独特魅力;微博“小、灵、通”式“最热、最火、最快、最酷、最新”的资讯传播模式, 使网络数据得到了迅猛增长。

(二) 舆情事件的关注周期越来越短

新媒体时代, 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暴增, 受众的注意力在同一舆情事件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 舆情的周期也随之迅速地缩短。在网络舆论场中, 舆论焦点此起彼伏, 热点话题更迭迅速, 而网民一哄而上的行为更是透视出整个社会的浮躁与焦灼。情感宣泄大于理性判断, 网民往往一窝蜂地感性关注、评价, 并迅速地消散;网民面对理性共识往往失去了信心与耐心, 破坏了舆论环境和政府公信力。

(三) 谣言的畸形和裂变, 为舆情危机推波助澜

新媒体时代, 网络传播手段的丰富化与多元化, 让一个个此起彼伏的谣言, 轻易就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几乎零成本的复制与粘贴方式使一些网民在无意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各类“实时直播”通过血缘、学缘、业缘、趣缘、地缘等“圈层结构”, 以“波纹式”“放射状”方式共享传播, 使得“真相还在穿鞋, 谣言已走红网络”;各类媒体交互营造的媒介空间, 将不确定的网络信息升级为鲍德里亚式的“超真实”。“科学类”的谣言披着伪科学的外衣到处行骗, 而“爱心类”的谣言则让广大网民爱心泛滥。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 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谣言一旦被激活, 对公共利益的杀伤力将呈现病毒式增长。

二、网络舆情发展的最新趋势与特点

(一) 热点舆情事件涉及的地区

通过对2016年上半年的舆情事件的梳理发现, 北京、江苏、广东始终是舆情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其事件的影响范围波及全国;河南、山东等省份则是舆情多发地区的第二梯队。由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发展速度领跑全国, 这些城市也是全国外来人口的集散地, 其贫富分化加速, 社会矛盾凸显——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底层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而河南、山东、四川既是中国的人口大省, 也是人口输出大省, 其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公共管理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受教育水平低以及公共资源贫乏等因素, 都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源头和导火索。

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 也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摩擦。作为舆情主体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处于获取和接受信息的上端, 而普通民众则处于下端, 两者之间的“知沟”逐渐形成并扩大, 导致了舆情信息的不对称、立场和认识不共通等缺陷, 这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误解, 加剧了舆情危机。

(二) 热点舆情事件涉及的领域

反腐类舆情逐渐降温, 尽管反腐新闻层出不穷, 但是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以及多位高官的落马, 网民从“既打老虎, 又拍苍蝇”的反腐风暴中获得的快感在逐渐地衰减。

医疗、教育问题始终是舆情危机的重灾区, 涉及这两方面的社会民生问题频繁地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医疗领域, 随着“济南非法疫苗案”与“魏则西事件”的爆发, 本已备受关注的医疗监管、医疗改革的问题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诸多医疗乱象与监管漏洞让网民倍感焦虑。教育领域, 未成年人安全与校园暴力案件、高考与招生录取等问题一直都是舆情关注的焦点。高招指标跨省调剂事件引发湖北、江苏等多地的考生家长上街集聚;网上对教育公平、统一高考分数线的呼声十分强烈。未成年人受伤以及各类校园暴力事件, 不断地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 引发了网络舆论的热议。在公安司法领域, “雷洋事件”从2016年5月7日发生后便一直是各个媒体热议的焦点,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雷洋被冠以“人大硕士”“环境专家”“中产阶级”“初为人父”“身体健康”等标签, 也使舆情在网上进行了深度的发酵。舆论强烈地指责警方, 警方的数次回应也均遭质疑, 双方不断争鸣, 舆论一边倒的局势导致谣言四起。但是, 归根到底, 其争辩的核心只有一个, 那就是法治;舆情的焦点也只有一个, 那就是公平与正义。多起司法案件暴露出由公民“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态而产生了极度不安全感。

(三) 热点舆情事件涉及的媒介

新媒体不再仅仅是微博、微信, 知乎、网络电台、AB站弹幕、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 (如印象笔记等) 等已然兴起。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 这些渠道都是公开监测所兼顾不到的, 其影响力被低估。知乎等知识社区在公共事务中开始扮演重要的源头作用。微博是信息“二传手”, 微信则是自媒体人观点齐发、show“才华”的地方。

(四) 舆情反转凸显“反沉默螺旋”的特征

2016年上半年, 舆情反转现象接连不断, 如“上海女逃离江西” (假新闻)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江苏丢肾事件”等。互联网的匿名性让各种舆情表达游走于不同的舆论漩涡中, 从众心理明显减弱;少数意见在网络空间一旦发生逆袭, “沉默的螺旋”将迅速“倒戈”, 呈现出“反沉默的螺旋”的特征, 使得舆情表达最终发生反转。

舆情反转现象频发折射出网络情绪的躁动与当前网络舆论场的复杂多变, 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舆论场中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碎片化的传播以及网民兴趣点的不同, 一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走样甚至背离原有信息的情况, 如果核心信息能够在舆情被炒热之前就充分地揭示和报道出来, 网络情绪就不会被滥用, 反转也就不会发生。

(五) 舆情本身的畸形繁荣

截至2016年8月,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 超出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 中国网络的发展空前繁荣。同时, 面对网络上反映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网民往往反应激烈, 有时甚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网络舆情可以发现, 我国的网络承载了过多的民意表达, 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公众民意表达的途径不畅通。正是由于现实中相关制度的缺乏, 才使网络舆情呈现出畸形的繁荣, 而政府的社会治理过分倚重网络舆情, 使真正有价值的体制内的沟通渠道和模式不被重视, 进而成为恶性循环。

三、结语

网络舆情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与变化体现出了社会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不是以“平复”舆论作为管理的唯一归依, 如果把网络舆情危机简单地归类为舆情的控制和引导问题, 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 舆情应对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应对技巧和应对方式的问题, 关键在于对整个社会系统管理机制的根本性变革。

参考文献

[1]韩运荣, 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23.

[2]翟云.网络舆情治理的未来愿景、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 2015 (1) :63-68.

[3]陈小强.网络谣言问题研究新进展[J].学习时报, 2014 (7) :18.

[4]2016上半年网络舆情分析[D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706/c209043-28530486.html, 2016-07-06.

[5]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 :286-288.

[6]赵欣, 梁阿李.网络“舆情反转”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J].新闻传播, 2016 (5) :66.

网络媒体特点 篇10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都是按教学计划安排好的时间、地点进行教学活动。这种直接面对面的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它也存在不少弊端。在计算机、网络广泛普及,计算机数据能力日益强大,宽带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它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教学,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同时、同地、同进度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益。[1]

2 流媒体技术的特点

流媒体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媒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在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边下载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可以观看的技术。[2]它是涉及到流媒体数据的采集、压缩、编码、存储、传输及网络通信等多项集成技术。

目前,主流的媒体技术主要有四种,分别是Real Network公司的Real System、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Media Technologe、Apple公司的Ouick-Time和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FLV。[3]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比较而言,它们在技术上可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

(1)采用高压缩率、高品质的音视频编码器

由于在网上传输音视频信号将占用大量的带宽,因此就要求编解码器对音、视频内容进行高压缩率的编解码,并且还应在带宽允许的范围内充分保证音视频质量不受影响。较新的流媒体编解码技术在视频方面采用了较MPEG4更为先进的编码技术,同时具备动态位速率编码、二次编码和关键帧控制等高级功能,使得编码内容的压缩率远高于MPEGl文档而品质却能接近MPEG2的视频效果,音频方面,高级的音频编码器同样能提供高压缩率以及高品质、高保真的音频流。

(2)具备智能流的控制技术

智能流控制技术能根据客户和服务器间彼此的通讯状况来建立实际的网络吞吐量,能自动检测网络状况并将视频流的属性调整到最佳品质;同时根据提示自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以使流的整体质量达到最佳,使用户最终收到与其连接速度相符的连续的内容流。

(3)具备多重比特率的编码方式

流媒体的另一核心技术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的网络连接来确定音、视频信号的编解码,也就是需要编解码器根据不同的连接对象确定生成影音文件的输出质量和可用带宽,在流媒体技术中,编码器允许在一个流文件中对视频流进行多重编码的创建和传输,通常应用的带宽范围可从28.8kbps到500kbps不等,可使客户端播放器能根据实际的连接带宽确定其中一个适合的视频流进行播放。

(4)支持脚本命令传送模式

流媒体编码器允许向编码内容插入脚本命令,脚本将作为流的一部分进行保存和传送,常见的脚本命令包括字幕显示、URL跳转以及自定义脚本命令,使用脚本可用于事件通知、自动地址链接和插入广告等功能。

3 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秀的教育信息,但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信息从教师端传递到远程的学生端,而且需要传送的信息是多元化的,包括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图形、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其中,图形和文本可以以原格式在网上传输,而音频、视频等虽然可以直接在网上播放,但由于文件偏大,要等完全下载后才能观看。这极大地浪费了学习者的时间。由于流媒体技术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在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边下载边观看、收听,因此如果采用流媒体技术进行处理,用流媒体格式将一个资料(如动画、视频文件)分段传送,学习者不必等待整个内容传送完毕,就可以及时看到连续的内容,甚至可以随时的暂停、快进、快退。目前常见的流媒体教学有直播式和点播式两种。

3.1 直播式流媒体教学系统的实现

直播式流媒体教学是一种实时教学方式,教师课前可将PPT课件等资料上传至远程服务器,供学生下载。教师机通常安放在多媒体教室,安装视频采集卡、声卡、摄像头、麦克风等相关设施。教师上课时启动相关设备,利用视频采集卡把摄像头、麦克风记录的教学过程实时传输到流媒体编码机,编码并生成流媒体文件,实时上传到服务器。学生则可以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点利用相应的播放软件进行接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还可通过文字或者麦克风进行相互交流。

具体实现可采用如下方案:

(1)准备硬件设施:采用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为系统的PC机为平台,安装好摄像头和麦克风。

(2)软件安装:安装Microsoft Media Server(通常操作系统安装时已自带,可直接将其更新至最新版本);其次,安装Real Producer和Real Server。

(3)做好课程网页的设计,配置好网页服务器。

(4)启动摄像头、麦克风,实时采集视频和音频数据。

(5)利用配置好的Real Producer对实时采集的音、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处理成流媒体文件。

(6)将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用Real Server发布。

(7)试验、调试并最终完成设计。

3.2 点播式流媒体教学系统的实现

直播式流媒体教学便于师生间的交流,但由于它属于实时教学,因而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学生一旦错过了时间,就无法收看相关视频,而点播式流媒体教学恰恰能克服这一缺陷。

点播式流媒体教学先将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将录像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动画等资料预先进行编码压缩,处理成流媒体文件,再将与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幻灯片合成制作成网页。学生通过浏览器访问,就可获得网页上的教学资源。具体实现方案与上述直播式教学系统实现方案类似,就不再重复。由于点播式没有实时性要求,因而在进行音、视频数据压缩时可采用Microsoft

Media Server自带的Microsoft Media Encoder进行处理。

利用点播式教学系统,学生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无法直接向老师提问,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课堂的疑问。在制作网页的时候,需要设计好师生交流版块,如BBS、留言板等等,供师生交流讨论。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流媒体技术可大大提高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相信,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改革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使学习者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享受到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适应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直播式流媒体教学是一种实时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点利用相应的播放软件进行接收,并可通过文字或者麦克风进行相互交流。点播式流媒体教学则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两种方式互补,大大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流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直播式,点播式

参考文献

[1]赵明川.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1):13

[2]吴莉莉,刘益成.流媒体技术及应用[J].信息技术,2002(1):39-41.

上一篇:微型化学实验新下一篇: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