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E教学模式

2024-06-19

5E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5E教学模式 篇1

5E教学模式的每一个教学程序都有利于教师连续地教学,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一模式可以用于组织和设计1个课程、1个单元或者1个课时。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强调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是5E教学模式的核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解释疑惑, 继而灵活运用“参与 (Engage) 、探究 (Explore) 、解释 (Explain) 、精致 (Elaborate) 、评价 (Evaluate) 5个学习环”中, 而构成该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之间的纽带是教师的有效提问, 即5E教学模式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协调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 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5E教学模式与自然科学研究过程的趋同性, 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渐进的”思想与探究教学的本质, 颇具探究教学之特点, 颇能促进新课改的推行。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学习、借鉴、嫁接其他学科的有效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最终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就是颇具探寻意义的尝试。当然, 5E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们也不能断言5E教学模式对某一学科的某一课或某一节内容的教学能产生多少良好的效果, 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追寻与验证。

5E教学模式 篇2

陶杨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中学 312030)

手机:*** Email:taoyangjuan@hotmail.com

摘 要

根据本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的概念较多的特点,应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理解并应用新概念,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

5E教学模式;核心概念;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篇)》要求学生要“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在2011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基于重要概念的教学理念引入到中学课堂,进一步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因此,以讲授策略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也相应发生变化,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及概念转化式的学习方式。

5E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所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课程分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拓展(elaboration)及评价(evaluation),简称5E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对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能主动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及错误概念的转化。现以“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教学为例,阐述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一、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核心概念

“遗传信息的表达——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是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和进化》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中提到的概念可用陈述句表述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转录是指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转录的产物RNA分为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等种类,这些RNA分子都是以DNA上的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的;在真核生物中,遗传信息的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利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是由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方式决定的(以概念图形式见图1)。

经图1分析,本节的最上位的概念即重要概念: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DNA上的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即DNA上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应用5E教学模式,开展核心概念教学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口头提问、用幻灯片提供问题情境、展示实物模型等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前面几节内容“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学习,已经明确基因和遗传信息的概念和关系,但这两个概念在学习“转录”概念时存在隐蔽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暴露这些已有知识。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用情境导入法,以对转基因荧光鼠的介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学生对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必定产生疑问: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呢?然后以预设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暴露的错误概念,最后再一并指正。

2、实施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重组和细化自己的最初认识,使得某学科概念的认识更加清晰与准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某些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受实验材料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开展对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探究实验,所以只能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加资料讲解的形式重现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自主建立核心概念。

[活动1]针对转基因荧光鼠的例子,引出两个名词——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①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在哪里?②细胞核中DNA上的基因在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是DNA出来还是核糖体进去?③转录和翻译的产物是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后,学生结合已学细胞器知识,细胞核中没有核糖体的分布及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可以解答以上问题。再提供事实材料,如DNA分子的直径约2nm,核糖体直径约23nm及核孔直径0.9nm等,此事实材料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为活动2作铺垫。

[活动2]教师布置任务:整理从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逻辑事件图,以mRNA为发射点,提出若干问题。

问题1:转录产物mRNA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展示资料:1955年布拉舍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为材料进行的实验,他用核糖核酸酶(RNA酶)分解细胞中的核糖核酸(RNA),蛋白质的合成就停止。而如果再加入从酵母中抽提的RNA,蛋白质的合成就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同年,戈尔德斯坦(Goldstein)和普劳特(Plaut)观察到用放射性标记的RNA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因此,人们猜测RNA是DNA与蛋白质合成之间的信使。后人将此类RNA称为信使RNA(mRNA)[1]。

问题2:如何用实验证明mRNA来自细胞核?

展示资料:拉斯特的变形虫实验,先将A组变形虫置于含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B组变形虫置于不含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标记的RNA首先在A组细胞核中出现,过一段时间在其细胞质中也出现,而B组中均未出现相应标记。随后取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未标记的B组去核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得到重组变形虫(C组),用未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原先没有标记的细胞质中出现了有标记的RNA。此资料表明:是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并将核中DNA的遗传信息带到细胞质。问题3:mRNA在连接DNA和蛋白质之间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请学生复习必修2第54页课外读“DNA和RNA的化学成分比较”,通过让学生分析DNA与RNA的不同,可知RNA分子比较小,而且往往是单链结构,能通过碱基与DNA链配对,故也能储存遗传信息。而在合成蛋白质时,核糖体特殊的结构,可容纳mRNA、tRNA及进行氨基酸结合等反应。

问题4:请你猜测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学生通过对上述提示的思考,初步认定RNA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穿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与核糖体结合后合成蛋白质。但是对具体过程表述比较模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遗传信息表达过程视频,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68页,对文中的语句表述进行解释。

随后,师生共同梳理这个过程: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了具有一定碱基排列顺序的RNA,转录时,RNA聚合酶结合在基因的启动部位,合成的RNA,也就是说细胞核中DNA上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RNA上碱基排列顺序,此过程类似于磁带翻录,故名转录,而形成的产物称为信使RNA(mRNA)。mRNA在细胞核中加工后,通过核孔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这样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问题5:既然mRNA是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但m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而蛋白质却由20种氨基酸组成。4种碱基是如何排列组合起来以决定每一种氨基酸的呢?这就是分子遗传学中著名的“遗传密码”问题。

1954年,美籍俄裔理论物理学家莫夫(G·Gamow)应用排列组合计算来研究遗传密码,如果1个碱基为1个氨基酸编码,只能决定4种氨基酸,若2个碱基,则能决定16种氨基酸,若3个则能决定64种,因此提出了遗传密码的三联体假说。1961年,克里克用吖啶黄引起的移码突变证明遗传密码确实是三联体。美国科学家尼伦伯格与霍拉纳,尼伦伯格先合成了一条全部由尿嘧啶核苷酸(U)组成的多核苷酸链,即UUU„„,然后将这种多聚U加入到含有20种氨基酸以及有关酶的缓冲液中,结果只产生了一种由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链。于是第一个遗传密码诞生了:与苯丙氨酸对应的遗传密码是UUU。后来又陆续破译了其他密码子。在这64个密码子中,有3个并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信号(“句点”),称为终止密码子。

教师小结: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7页第二段文字,介绍同样在细胞核中合成,经加工进入细胞质中发挥作用的RNA,其单链比mRNA分子还小,结构比较特别,经加工后折叠似三叶草的叶形,一端能携带氨基酸,另一端有3个碱基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此RNA既有搬运氨基酸功能,又有识别密码子功能,称为tRNA。

为帮助学生梳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通过视频动画对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模板、原料、产物、酶、碱基配对、信息传递方向等相关问题进行对比,还可以跟DNA复制作比较,加深对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理解[2]。

3、引导学生解释概念

解释是5E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考验探究性学习过程有效性的阶段,使新概念过程或方法明确化和可理解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练习、解释等形式,给学生表达其对核心概念理解的机会,从而了解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

如在本节中,教师可用根据课本中的核心概念,以判断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判断并解释:①转运氨基酸的tRNA是基因的表达产物;②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应的rRNA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③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选择相应的氨基酸合成多肽链。对于①,学生可利用课本第68页关于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过程都称为基因表达”,判断此话是正确的。而②和③可根据对翻译概念的理解,判断②是错误的,③是正确的。

4、促进概念迁移

学生初步掌握了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过程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后,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概念的应用与迁移,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几个材料整合并呈现于学案中。

材料1:多肽链合成时,在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必修2第67页)

材料2:(在原核细胞中)DNA与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信息,由核糖体合成所需要的多肽。(必修1第44页)

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材料1展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多聚核糖体,一般来说,mRNA的长度越长,上面可附着的核糖体数量就越多。由于这些多肽链的合成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相同多肽链。需要注意的是,多聚核糖体只是让很多核糖体可以一起工作,以增加肽链的合成效率,每条肽链还是只能有一个核糖体来合成,所用时间并没有缩短,只是“同时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材料2展示在原核细胞中,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这样同样也可以增加效率。从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得出原核细胞的mRNA不需要加工直接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呢?事实确实如此,除原核细胞的mRNA,其他RNA分子,包括真核细胞的3种RNA和原核细胞的rRNA、tRNA都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有功能的分子,这个过程叫做“转录后的加工”或“RNA的成熟”。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材料的阅读,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了概念的迁移。

5、评价概念学习

经过上述4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于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及其统领的普遍概念的理解已经较为深刻,这时可以精选几道练习题观察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并综合评价,一方面保证概念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进概念教学。

题1:下列有关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题2: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5E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构建活动,以生为本,要求学生在与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同学等互动过程中构建、重组与修正自己对生物学概念的认识,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动手活动,还包括动脑思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素养这一核心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探索 篇3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科学技能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结合全新的教学方法去改善只注重知识积累的教学现状,而“5E”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一个解决思路。

二、“5E”教学模式的内涵

“5E”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个叫贝拉的学者在生物学课程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一种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当然,实际运用中,完全照搬其学习方法和模式也是不可取的,还必须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以及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我对 “5E”教学模式的内涵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1.参与

这是“5E”教学模式的初始环节,教师可提出学生见过的一些熟知的事物或创设一些熟悉的情境来引入科学问题,将学生带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也通过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的理解,分析本节课中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参与阶段是兴趣导入的环节,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给学生展示联系紧密的科学现象。

2.探究

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在前一步骤搜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这个阶段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调查研究的条件和机会 ,通过一些有趣、结果往往意想不到的、与一般常识相违背的差异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积累感性的经验,并通过动手实验以及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形成思考。

3.解释

解释环节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个阶段可以用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来替代。尽管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主动思考能力不够重视,但是却能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所以要在继承中创新。在解释环节,可以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也可结合自己的证据或者论点阐述自己的理解。教师要注意纠正出现的错误并且对优秀的部分给予鼓励,同时在解释阶段也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4.迁移

迁移事实上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经历和思考的总结。本质上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比较多的延伸,是在新的情境下应用或扩展学生所发展的概念。迁移阶段是在学生彻底理解定义以及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多问“你学到了什么?你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等看似模糊却开放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生活情境相结合。

5.评价

在“5E”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共同完成的。评价也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定性、定量、自我、他人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分析和评定本次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三、“5E”教学模式下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骨骼》为例,阐述我是如何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科学教学的。

1.激发参与热情

参与阶段,教师准备好人体骨骼图、硬纸板以及搜集好的完成动物骨骼标本等,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这里引出了人体骨骼的结构,就像那些钢筋一样,我们的骨骼隐藏在身体的内部构成了我们人体的框架。这就实现了教学的导入环节,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创设探究氛围

实验探究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教师结合教学的目标,布置几个重要的探究任务,给学生探究的方向。例如:1.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2.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的多……

探究阶段是重要的知识构建阶段,是学生真实的接触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自己身体骨头的触摸以及对骨头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骨头的构造和特点。然后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并让学生认识到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从探究中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3.搭建解释平台

解释其实是一个比对的过程,学生经过了情境迁移以及实际的实验过程对骨头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解释的过程就是将实验过程和课程知识理论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自己看到的、触摸到的、感知到的科学现象,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实验经历转化成可以交流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然后进行交流。

4.引导迁移方向

知识迁移是“5E”教学模式重视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单纯地针对本节课来说,就是开发学生对骨骼的认识。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创造力的培养。

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提问:人体的骨骼还有什么作用呢?然后还可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运动来体验骨骼在身体内部的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哪些骨骼参加了活动,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许多骨头,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予提醒。

5.指导多元评价

上文中提到评价阶段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例如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展开提问,考察对方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以及自己独特的简介。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提问:摸一摸自己的耳朵你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软骨,然后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软骨知识的理解,例如人体的软骨发育会随着成长而变化等,从而延伸到其他骨骼发育的知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四、结语:

通过长期的调查关注,我感受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科学素养的确得到很大提升。今后我将继续在科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并持续关注其成果,思考其细化的方式。

5E教学模式 篇4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小学科学的教学案例,这个案例名叫《电池和小灯泡》,是由美国一位名叫乔伊斯·杰克逊的小学科学教师设计的。

课的开头,乔伊斯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三个在森林露营的人需要照明工具才能走出这片森林,回到他们的大本营。他们只有一根铜线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个能帮助别人的情境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极具爱心的学生们的注意。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沉浸在探究活动中,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仅有的材料尽快地组装好一个照明工具帮三位露营的人回到大本营。有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也不气馁,因为他们不愿轻易放弃帮助别人的机会。在这种乐于助人精神的感召下,完成快的学生就会下位去帮助没有完成的学生,也有些学生主动去向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请教。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温馨的氛围里,学生陆陆续续完成了制作简易照明工具的任务。接着学生们进行了演示和展示,事情到此远没有结束。乔伊斯老师又接着创设了一个任务:还有其他人员也要学习这种简易照明工具的组装方法,他们有的打来电话寻求帮助,有的想要图纸。这个任务的提出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由具体操作提升为较为抽象的语言描述和图像表达。通过语言和图像表达,学生们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学生经历了那么多的活动之后,得出了多种连接方法。在此基础上,乔伊斯老师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认识了电路这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之后她和学生们还一起探究了灯泡内部的结构。到此为止,关于电池和灯泡的学习暂告一段落。

这个案例设计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范围内儿童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

1.科学是对世界的解释,科学的理解由问题开始,在问题的引发下人们进行探究,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效的,是动态的。

2.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是天生的探究者,科学课正好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儿童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学习科学的,而不是别人的说教。

4.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安全的、民主的、丰富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吸引儿童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其主要方式是和学生一起探究。

5.学好科学不仅能使自己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释,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会有广泛的应用。

这些先进理念在这个案例中得以充分体现,而这个案例的设计背景就是在“5E”教学模式下进行的,于是我对“5E”教学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5E”教学模式的由来

“5E”教学模式源于美国《生物科学课程》教材(BSCS,1989),由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这五个基本的教学环节构成。因为5个单词的英文开头字母都是E,所以命名为5E教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人一直关注科学教育的质量,某种程度上是源于对苏联抢先发射人造卫星的一种应激反应。20世纪60年代早期物理学家卡普拉斯主持并开发出了SCI课程。他们在SCIS教师用书中提出了由“初步探究”“概念引入”和“概念应用”三个环节构成的学习环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BSCS认为若要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并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学生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前概念。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概念构建进程。在最后又增加了“评价”教学环节。1989年,BSCS基于以上考虑,在原有学习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5E”教学模式。

在“5E”教学模式提出之前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发现式教学模式,它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模式,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激情。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因为过分强调开放探究而在建构和应用科学知识以及有计划地发展探究能力方面有所忽略。在“5E”教学模式中,有更清晰的目标以及希望学生学到的特定的概念和解释,它的步骤更加详细,每一步都有目标和进入下一步的准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5E”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1.参与

这是“5E”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该环节的目标可以细分如下:(1)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兴趣。(2)充分了解学生对该研究主题的前概念,帮助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与现在的活动目标联系起来。(3)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安全必须放在首位,所以,在正式进行探究活动之前,必须进行安全提示。

2.探究

这是“5E”教学模式的主体。在此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民主的、时间充分的、材料丰富的课堂,必要时为个别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式服务。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范围自主操作材料、进行观察、相互交流,形成初步的观点(还不能算作概念,只能是初步的解释)。通过这样的师生活动就为后面进行解释、形成概念积累了具体经验。

3.解释

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提出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适时询问学生这样解释的理由。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适时规范地讲解学生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并鼓励学生用新概念进行新的解释。这样,新概念的学习与上一阶段的真实经验联系了起来。也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究事实的证据的基础上学习新概念,运用新概念进行描述和解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4.迁移

迁移活动为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新学习的科学概念和技能提供了机会。在这一阶段,学生扩展自己的概念,并运用前一阶段刚刚获得的科学概念,在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实践、验证、应用和巩固。

玛丽·巴德·罗曾经指出:“概念应用是探究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只有概念应用过程中才能达到科学的理解。”

5.评价

评价是学习环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此环节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评价分为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和自我评估三个形式。

四、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参与,提出关于周围环境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问题。

课前由谜语引出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了解学生对于食物关系的相关经验。

师:这是一片大草原,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说说你的理由。

师:接着又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

师: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探究,用卡片进行探究,利用自己的发现描述周围环境中的食物关系。

1. 寻找花园里的食物关系

师:在刚才的谜语中,隐藏着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是都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呢?我们一起到花园里来找一找。

学生可以先选择几张卡片,组成一些食物关系,并在组内交流。

2. 描述花园里的食物关系

师: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哪些吃与被吃的关系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进行展示、汇报。

资源预设:①文字表示;②卡片排序表示的;文字加箭头的。(这里有的箭头指向是不同的,这种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

3. 整理花园里的食物关系

师:动物为了生存,需要食物,他们吃食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能量比如草被蚂蚱吃,草蕴含的能量就被蚂蚱吸收,草蕴含的能量就流向了蚂蚱。蚂蚱被鸟吃,蚂蚱的能量就流向了鸟。鸟被蛇吃,鸟的能量就流向了蛇。为了表示这种能量的流动,科学上就用下面的符号来表示:

花→蚜虫→瓢虫→小鸟

学生尝试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食物关系中的这种能量流动。

(三)解释,利用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用科学概念进行解释。

1. 揭示科学概念

师:科学上,我们把自然界中这种链状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中的动物和植物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那在黑板上的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2. 运用新概念进行解释

师:刚才在花园环境中研究了食物链的相关知识,那在其他环境中,又会有哪些食物链呢?(给出两种环境:草原、池塘)

师: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种环境来研究,找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标出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两条食物链。

3. 食物链相关解释的拓展(分解者、循环、消费者的分级、能量级)

观察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师:这么多不同的食物链,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从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周而复始,环环相扣;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所以能量不可能无限制地传递下去,有一个限制;太阳能是非常重要的;分解者也十分重要)

(四)迁移,在类似环境下建立食物网概念。

1. 出现水田里的环境

师:拿出你的练习纸,在给定的这些生物中找一找存在哪些食物链,动手连一连,画一画。

2. 介绍食物网,展示学生的资源

师:他画的这些食物链和我们之前画的单一的食物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叫作食物网。

3. 将食物网和食物链进行比较

(五)评价,保护生态平衡,课外拓展。

1. 用食物链的知识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

2. 青蛙到哪里去了?

(阅读材料略)

夏天到了,每当这个时候稻田里的青蛙就呱呱地叫个不停,近几年来青蛙越来越少了。青蛙到底到哪去了呢?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五、结语

5E教学模式 篇5

一、 “5E”教学模式在《电和磁》一节中的具体应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使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实录如下:

第一环节:参与

在课堂开始的3分钟,我用一个科学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有些发现是很偶然的,我们把眼光放到196年前,也就是1820年,当时有位叫奥斯特的丹麦科学家在一次讲课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下面我们来重现196年前的情形。”

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探索

“你能用一个简单电路和指南针来设计实验吗,你打算怎么做?”这个问题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在这个问题里,再用5个温馨提示指引孩子们在做实验,让孩子们在小组实验中,孩子们在实验中,会发现:(1)拉直的导线放在磁针上,磁针是不会有偏转的;(2)用电线、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后,再把电线去靠近小磁针,磁针会发现很小的偏转,当电线移走,磁针又回来原来的位置了。孩子们共同交流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根据现象进行合理推测。

第三个环节:解释

学生在刚才实验中,观察到磁针偏转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班内先交流各个小组有发现,倾听其他小组的发现与自己是否一致。接着再交流电流是可以让小磁针发生偏转的,而且偏转的程度和通电导线的位置有关。这样得出一个结论:电流能够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样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通电的电线可以让磁针发生偏转了,把这个知识点跟孩子们看到的现象形成了一致。然后再次回顾开始的故事。

“其实我们是在重复了200年前的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1820年春,奥斯特在一次讲课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奥斯特不断实验求证,终于证明了电流能产生磁性,让人们知道电除了能发光发热外,还能转化为磁能,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

接着,引出另一个问题:刚才的实验现象太不明显了,你有什么方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现象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孩子们会想到可以增加电池的数量,甚至可以把电池直接短路以获取更大的电流。

这时,鼓励孩子的各种想法,并且支持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作出尝试。

第四个环节:应用

知识学会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这是一个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

这个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本课例,我让孩子们研究怎么让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想好后,要用手中的材料去进行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学习的乐趣也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很快乐的体验。

第五个环节:评价

孩子们在这个实验中,知道了大电流可以让磁针偏转,那么,用这个装置是否可以检查电池是否有电呢?

今天用这个装置将可以测试电量的电量。教师给孩子们分发一些废旧电池,用这节课做的装置来测试旧电池电量,并评价这节课做的这个装置是否成功。孩子们大部分都可以用这个装置测量到,其实旧电池看似没电,但实际测量时,还是可以使磁针发生偏转,所以这样也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一个事情,个人的感觉并不准确,要用仪器测量才是准确有效的。

二、运用5E教学模式的优势

1. 学生在5E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对于电磁两者间的关系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观察到通电的电线可以使磁针偏转,从而得出了通电的电线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结论。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在通电的电线中得到更强的磁性,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一个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中

2. 引趣乐学。学生在本课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得益于5E教学模式的指导,本课,我大胆地让学生用了1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探索,在充分的探索时间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实验、观察通电的电线与磁针方向的关系,探索并没有走过场的形式,学生始终在有序,兴奋的状态下对于未知的领域探索,并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3. 学生的前概念还是没有再细问,导致实验后的结果匆匆而出,例如,在解释环节,教师问到指南针转向偏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很快就说出,虽然学生已经明白电和磁的关系,但教师在这里没有再去深挖学生是怎样得知这一结果的,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浪费了一个深入了解学生想法的时机。

5E教学模式 篇6

之所以被称为“5E”,是因为它主要由5个环节构成:吸引(Engagement)、探究 (Exploration)、解释 (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 (Evaluation)。而这5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都是E,所以被简称为“5E”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的5个环节 ,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与现阶段提倡的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不谋而合。如果合理地把“5E”教学模式引入职高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让教师站在引导者的位置,把职高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与这五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将会有质的飞跃。

一、吸引:设疑导入,走进新知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职高生入学后,先后要学习的专业课有十几门,课程多,内容广泛,加上课程枯燥难学,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因此,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达到“无限”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有效提问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切入方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 都可以被教师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如果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新旧概念之间的冲突,从而激起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在上《工程力学》导言课时,笔者先问:“《工程力学》是学习什么内容的? ”学生纷纷翻开课本进行各种回答。笔者不置可否, 却指着教室上面的跨梁问学生:“这条梁的尺寸为什么要这么大?为什么要选用长方形的形状? 这个长方形为什么选择这个侧立的放置方式? ”学生摇摇头。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这门课里。听到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坐直了身子,准备好好学一学,以便解答这些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创设有效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不但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找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和联系。同时在导入时不能说一些绝对的话,在某些问题、细节的处理上要尽量采取中立态度,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释疑。如在《液压传动》中“沿程压力损失”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将长度一样的一根粗的吸管和一根细的吸管让学生进行比较, 问学生“油液流经这两根吸管时谁的损失大? 为什么? ”有同学回答“细管损失大”,也有同学回答“粗管损失大”。笔者又拿出一根粗的但是短的吸管和细的但是长的吸管,问学生“这次哪根吸管的损失大?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讲。笔者继续追问:“影响压力损失还有哪些因素? ”由于被认知的冲突所吸引,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在书本及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分析得出压力损失与孔的长径、流速平方成正比的关系, 以及因管子材料和油液不同而出现的沿程阻力系数。

二、探究:亲历过程,探究释疑

这是“5E”教学模式中的第二个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机会进行新旧知识的检验, 并且会暴露出原有技能和方法的缺陷。教师可以根据导入阶段中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引导。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或者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而是提供一些可探测性的问题间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如《液压传动》压力阀一节中,压力控制阀是教学重点,它分为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其原理相同,结构相似,但用途不同。笔者以溢流阀为重点,讲解其原理、结构及用途,在讲解减压阀与顺序阀时,让学生关注、指明减压阀、顺序阀与溢流阀的不同之处。而在借助实物、实际液压回路阐述各阀的应用时,引导学生从工作原理、结构、职能符号、应用几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归纳,找出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种压力阀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应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产实际中,仿制、维修或对机器进行技术改造时,常要进行零件或部件的测绘。所以机械专业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要手工绘图, 它是培养学生使用绘图工具和掌握绘图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即使第一次就出错的学生,由于印象比较深刻,因此下次就不易产生同样的错误了。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遵守国标的意识,掌握基本的绘图技能,然后让学生绘制平面图形、零件图、装配图,加上适当的互相评比、展示、表扬,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强化作用。由于零件或部件的测绘大多在工作现场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模拟现场工作环境,将徒手绘图训练和零件、部件测绘的教学环节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强化他们的工程实践意识。

三、解释:师生共探,深解新知

解释,就是对概念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探究阶段成果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自己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分享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技能和方法, 并提出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机械专业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则有助于学生更加认真地探索新知。例如在讲授曲柄滑块机构这一内容时,笔者将固定件不同的自制教具带进课堂,让学生上来进行变换操作。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压力机的锻压、汽车的翻斗起落等现象,并能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理解表达出来。

再如《工程力学》中静力学的平衡问题,始终是学生解题时的难点,常出现解题过程少列或错列平衡方程的现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一些不完整的结果、错误的结论和方法、存在的疑问进行引导解释,就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所以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衡概念,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概念和定义。针对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和力偶、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的情况,在同样是平衡状态时,引导学生寻求其不同点,得出不同的平衡条件,进而列出相应平衡方程。这样在学生主动参与下,找出各类力系的个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各个相关知识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整个教学过程可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分析寻找证据和澄清事实, 在必要时正式地澄清一些模糊概念,提出解释和新代号进行引导,并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释。

四、迁移:设疑启思,系统构建

迁移是“5E”教学模式的第四个环节,也是核心环节。这个环节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内涵的扩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获得的知识进行扩展和应用,并与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学生可以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这种方法在复习时使用,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左(右)手定则在螺旋传动、斜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中都可以运用。复习时,将三种机械传动的示意图一起给出, 先由学生分别判断三种传动的“三向”,要求他们注意分析比较。最后,在大家讨论争辩中达成共识,左(右)手定则使用时的共同点有两点:1螺纹、斜齿轮、蜗杆螺旋方向左旋用左手,右旋用右手。2四指的弯曲方向均与旋转方向相同。使用时的不同点是:大拇指指向(或指向的反向)代表的意义不一样。螺旋传动中是代表移向,斜齿轮、蜗杆传动中代表的是轴向力方向。这样,左(右)手定则在三种传动中的不同运用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而清晰的印象。

为了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或者使新旧知识相互交融,拓展学生思路,教师可以新知识的迁移为核心,多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为什么会认为……? ”“从哪些信息,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你有什么依据? ”等等。

五、评价:全面评价,共同提升

这是“5E”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通过合理方式对学生在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做出正确评价。这个过程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两部分。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随堂测试, 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某个行为、结果的点评。教师及时、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反思,及时纠正错误方向。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尽量用鼓励性语言,赞赏的眼神,积极的体态语。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改进。

“5E”教学模式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认知过程中的方法、技能、结论的缺陷,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5E教学模式 篇7

丘陵轻烃膨胀机是丘陵LPG装置的关键设备,为单级膨胀机,由美国膨胀机生产厂家Rotoflow公司生产。该机组采用可调节喷嘴,膨胀机在较高的等熵效率下可适用于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在较大带液和中等膨胀比(2.65∶1)情况下,绝热效率可达到80%,适应丘陵油田的特点。丘陵透平膨胀机性能参数:①流量,膨胀机50 503 m3/h,压缩机72 630 m3/h;②入口压力,膨胀机4.42 MPa,压缩机3.58 MPa;③出口压力,膨胀机1.67 MPa,压缩机4.65 MPa;④出口温度,膨胀机-45℃,压缩机70℃;⑤联轴器功率,膨胀机852 k W,压缩机837 k W;⑥绝热效率,膨胀机80%;⑦多变效率,压缩机75%。丘陵轻烃透平膨胀机工艺流程是典型的正升压式流程,原料气经原料气压缩机压缩后进入膨胀机带动的同轴压缩机继续增压到工艺所需要的压力值,然后进入分子筛脱水,经冷箱预冷后进入膨胀机膨胀端,经膨胀端的喷嘴和叶轮等熵膨胀,温度降低到回收丙烷(C3)以上液烃所需要的温度后进入下游的重接触塔。膨胀机主要工艺流程见图1。

2膨胀机运行状况分析

丘陵轻烃膨胀机10年来运行平稳,没有出现重大停机故障,年均运行时率达到92%,为装置平稳生产创造了条件。可调式喷嘴使膨胀机适应较大范围内的工况,但是,膨胀端和增压端功率的匹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时会导致膨胀机超负荷,造成原料气放空,这些因素在装置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变化。

2.1原料气组分的影响

随着油田开发形势的变化,吐哈伴生气纵向变化很快,原料气日趋贫化。原料气组分不同,膨胀机效率不同,从而影响到膨胀端输出功。原料气组分重,膨胀端输出功率小,原料气组分轻,膨胀端输出功率大。

2.2预冷温度的影响

丘陵轻烃自1997年投产以来,因丙烷制冷系统影响,特别是原料气组分变贫,原料气预冷温度发生较大变化。由于装置运行表征的原料气预冷温度下降,实际上是受到膨胀端的气量大小变化影响到膨胀机输出功率、膨胀机效率和出口冷凝温度。使用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的轻烃计算软件计算得出:预冷温度高,膨胀机输出功率大;预冷凝温度低,膨胀端输出功率小。

2.3分子筛、冷箱差压的影响

装置投运以来,多次出现分子筛、冷箱差压大影响到膨胀增压机的运行。2012年5月,膨胀端上游分子筛和冷箱差压>300k Pa时,膨胀机转速始终不能提高到33 000 r/min要求转速(只能达到28 000 r/min),导致增压制动端处理气量下降。当增压端处理气量高于65 000 m3/h时,入口压力高于机组运行设定值,原料气进火炬放空,此时增压端的负荷超过膨胀端所提供的动力。现场对分子筛粉尘过滤器和冷箱进行吹扫,差压降低到50 k Pa之后,膨胀机运行正常,膨胀端压力升高,转速提高,增压端入口放空消失。实践证明,膨胀机几次出现膨胀端负荷过重引起膨胀机超负荷,主要原因是膨胀端前通管路差压增加,引起膨胀机入口压力下降,造成焓降减少,最终导致膨胀机超负荷。

2.4增压端防喘流量的影响

防喘阀是为离心式压缩机的运行稳定设置,膨胀机防喘流量的存在实际上增加了膨胀机的负荷,如果防喘流量一直保持较大,相当于增压端一直有一部分气在循环,从节能上考虑是应该避免的。在生产实践中找到在保持压缩机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最小防喘流量。

2.5处理气量的影响

膨胀机可调式喷嘴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膨胀机适应较大范围处理量(50%~120%)的变化,即60~150万方/天。由ROTOFLOW公司提供的膨胀机透平效率———处理量关系曲线(图2)可知,在设计流量的50%~130%流量范围内变化,透平效率不同。不同的处理气量,其制冷量不同,运行效率也发生变化。为保持膨胀机的高效率,应该是膨胀机在80%~120%流量范围。

3运行效率分析与研究

3.1丘陵膨胀机运行分析

膨胀机在运行过程中,原料气的组成、预冷温度、分子筛和冷箱差压、增压端防喘气量、处理气量都会发生变化,最终都导致膨胀端和增压端气量的变化,从而引起膨胀机功率的变化。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结论:①膨胀机的输出功随着膨胀端气量的增大而增加,当气量高于额定处理量的120%时,其运行效率下降;②增压端所需要的功随着其气量的增大而增加;③膨胀机喷嘴的调节作用使之所提供的功率连续变化以达到和增压端所需的功相匹配,转速高功率大,转速低功率小;④增压端压缩比随着增压端气量增加而降低。

3.2丘陵膨胀机运行研究

丘陵轻烃膨胀机自投产以来,随着分子筛和冷箱差压的影响,加上外来调气的增加,膨胀机运行出现了膨胀端输出功率不足导致增压端超负荷引起原料气放空的情况。2001年-2012年,膨胀机因为处理气量每天高于140万立方米,6次发生增压端超负荷引起原料气放空的情况,另外,在膨胀机超负荷状态下,效率降低,导致制冷温度偏高,影响了装置丙烷收率。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膨胀机增压端超负荷引起的。

降低膨胀端背压提升膨胀效率。装置设计之初干气系统压力设计为1.6 MPa,膨胀机出口压力1.67 MPa。自1997年投产以来,干气外输系统背压为1.2~1.4 MPa,装置内干气系统压力与干气外输背压存在1~3 kg的差压。工艺技术人员结合膨胀机的运行现状,通过技术改进提出降低重接触塔压力的方案。一方面利用了外输干气的压力能;另一方面,降低膨胀机出口压力,提高膨胀端的输出功率,解决了膨胀机运行超负荷的问题。

由轻烃计算软件进行等熵膨胀计算,得出膨胀端不同出口压力时膨胀机的输出功及膨胀冷凝温度值,由计算结果(表1)作出关系曲线(图3),从图3可以查得,膨胀机出口压力由当前1.6 MPa降低到1.45 MPa,膨胀机的输出功可以提高87 k W。膨胀机的冷凝温度会降低,冷量增加,装置制冷温度由-66℃降至-75℃,丙烷收率由原设计的85%提升到当前的92.1%。

4结论

通过分析影响透平膨胀机运行的5个主要因素,找出了影响机组高效运行的症结所在,及时调整优化运行参数,提升装置运行时率和效率,丙烷以上液烃的高效回收。装置制冷温度由-66℃降至-75℃,丙烷收率由原设计的85%提升到当前的92.1%,每天液烃增产10.5 t。

参考文献

[1]毛绍融,朱朔元,周智勇.现代空分设备技术与操作原理[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2]李化冶,朱朔元.制氧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5E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品牌传播,品牌战略,战略原则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 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在各国的努力下全球经济逐渐回暖。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都在尽力的缩减开支, 节约成本, 想尽一切方法顺利“过冬”。但企业品牌是企业无形的核心竞争力, 是否应该像其他的企业运营成本一样被削减开支?企业品牌战略是否应该也要“过冬”?该不该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时期, 继续将资金投入品牌传播和品牌塑造?如果品牌传播活动继续的话, 应该如何继续实施?这些问题成了企业品牌战略决策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企业就应该做到“变中有不变”, 变换的是不同的营销策略, 不变的是要坚持长期的品牌传播之路。

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必须要长期持续经营的, 不能因为经济危机而暂停或者放弃品牌塑造和传播。恰好相反, 在经济危机的时期, 更需要企业做好品牌传播活动, 为企业的品牌增值, 打造一个负责任的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只有品牌能够让企业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 获得品牌忠诚者的拥护, 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资金收入, 顺利度过经济危机时期。因此, 企业的品牌传播活动不仅不能停止, 更应该加强, 等待经济复苏后, 塑造一个良好的公司品牌形象。“由于受到冲击程度不同, 越是经济发展的省份, 广告下降越厉害。目前全国性品牌受到的冲击大于区域性品牌, 区域性品牌受到的冲击大于整个本地的品牌, 高端的品牌正在向中端移动, 中端的品牌正在向低端挤压。[1]”这样的经济环境使得各大品牌纷纷贬值, 必须要继续加强品牌传播活动才能维持品牌价值, 从而进一步为品牌增值。

一、经济危机对消费者心理以及消费行为的影响

经济危机会造成人们精神压力, 心情不悦, 容易有紧张等心理失衡情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有可能与往常不一样, 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存在消费惯性, 但是这个惯性不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在收入缩减的经济危机时期, 很多消费者需要品牌营销活动去恢复消费信心。消费行为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的消费者在经济的压力下, 会有意识的减少不必要的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这时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会转向购买相对便宜的产品或者寻找替代品去满足自己的实际使用需求;另外一种极端现象是购买奢侈品, 在经济危机时期, 理论上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 个人购买能力会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而下降。但在实际生活中, 消费者有消费悖反现象, 个人的消费能力是不会大幅度下降的。不仅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不会下降, 而且在消费知名品牌的产品甚至是奢侈品都可能有消费上升的趋势, 甚至说更加追求名牌商品的消费。对于大部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而言, 在购买价格比较昂贵的商品时, 通常都会与商家进行博弈, 无论是价格上的博弈, 也存在购买时机上的博弈。消费者会认为, 全球经济危机引起了企业收入的低谷, 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为了增加资金收入, 可能会打价格战, 降价或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都会使得消费者最终收益。因此,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言, 是希望这样的现象发生的, 无形中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值钱”了。有品牌偏好的消费者以前消费不起的品牌, 现在都降价了, 消费者就会有消费的欲望, 是最好的消费时机, 如房地产业, 旅游业和国际知名奢侈品的消费。

基于以上的消费者心理的分析, 全球经济的萧条反而可能会激起消费的狂潮。企业在经济“过冬”时期需要策划各种市场营销活动激起消费者的热情, 点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二、企业品牌传播战略“5E”原则

处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传播策略具有一些特殊性, 需要考虑传播成本等经济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品牌传播战略应注意“5E”原则:“Economy”经济节约原则﹑“Effect and Efficiency”效果效率最大化原则﹑“Exposure”品牌曝光度最大化原则﹑“Entertainment”营销策略娱乐化原则﹑“Enthusiasm”热情品牌营销原则。

1.“Economy”经济节约原则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企业的品牌传播活动必须以经济节约为第一原则, 品牌传播策略可以结合市场营销策略共同实施。在企业缩减财务开支以便度过经济严冬, 品牌传播活动的成本不应成为企业财务上的负担, 特别是在企业财务收入不稳定增长的情况下, 不适宜采取大笔资金投入的方式打造品牌传播攻势。企业可以寻求一种经济节约的传播媒体和新的传播模式, 不依赖传统电视广告等大资金投入的广告方式。例如, 利用互联网网络来传播品牌, 进行一些网络品牌营销等等策略。

2.“Effect and Efficiency”效果效率最大化原则

企业在实施品牌传播活动, 无论是利用传统的广告传播方式, 还是其他的品牌营销活动, 都要争取做到效果效率最大化原则。对效果和效率的追求, 是任何一个高效的组织都需要遵循的原则。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品牌传播活动的成本会缩减, 对品牌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 企业要找准目标受众, 精心策划和实施每一个品牌传播活动, 要把握每一次品牌传播的机会, 覆盖最多的目标客户群体,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树立更好的品牌美誉度。因此, 需要企业充分利用每个人才, 充分发挥品牌传播效果效率的最大化。

3.“Exposure”品牌曝光度最大化原则

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 人们会承受更多的压力, 依据选择性心理, 消费者有可能会在购买时忽略掉那些记忆不深刻的产品。因此, 这个时期品牌传播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影响目标客户全体, 达到最优的品牌传播效果。消费者有记忆遗忘曲线, 在记忆低谷时期, 会逐渐的淡化或遗忘品牌, 特别是快速消费品, 消费者在购买的关键时刻具有更多临时的其他因素影响选择机会。因此, 就要求品牌传播活动最大限度的增加品牌在目标客户全体当中的曝光度。不定期的增加品牌曝光度, 良好的品牌传播活动不仅会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的衰退, 增加品牌记忆, 还具有增强品牌美誉度的功能。品牌曝光度要求品牌传播活动具有很高的覆盖率。

4.“Entertainment”营销策略娱乐化原则

一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的到来使得广告和各种营销策略都纷纷转向了娱乐受众, 在娱乐受众中传播信息。传统的硬广告依然强调创意亮点, 软广告则要求趣味性十足, 在不经意间让目标客户有高度参与和体验经历。“有学者指出:在经济衰退之际, 人们享有的物质乐趣变少, 所以希望有更多的视觉乐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电影票房在经济低迷时反而会增长。[2]”消费者更愿意以逛街购物的方式来娱乐自己, “光看不买”成了经济危机环境下的购物趋势, 特别是女性消费者。在这样特殊的时期, 能扩大销售量固然重要, 但是这又是一个品牌传播和塑造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遵循营销策略娱乐化的原则, 用有创意的娱乐化销策略去吸引消费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体验式营销策略, 让品牌传播过程成为消费者体验品牌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5.“Enthusiasm”热情品牌营销原则

热情原则的目的在于激起三个方面的激情和热情, 一是消费者, 二是企业员工, 三是企业品牌传播活动的气氛和宣传主题。

首先, 消费者是企业一切生产营销活动的目标群体, 企业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消费者能偏爱并消费企业的产品。激起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 并激发消费者产生现实的消费行为, 这是热情原则的核心。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 消费者会有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心理压力, 二是经济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压抑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冷淡和压抑的情绪不利于购买行为的产生, 也不利于企业各种促销和品牌传播活动的实施。这就要求企业在策划品牌宣传活动和品牌促销活动的时候, 想方法加入一些能够激起消费者热情的热情因子, 把消费者的潜在消费热情调动起来, 能够产生购买冲动, 例如减价, 赠品, 抽奖, 会员积分等等。

其次, 需要激起热情的不仅是消费者, 企业员工也是需要引起企业重视的并激起热情的一个重要群体。很多的企业都会采取裁员和减薪的方法来缩减企业的人力成本。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的员工就会感觉到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 企业的员工的精神压力大。很容易有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不仅工作效率低, 而且容易产生跳槽的心理, 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果企业的发展策略不正确, 不但有可能流失自己的人才, 还有可能因人才流到竞争对手那里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3]”。因此, 激发员工的激情, 不仅能稳固人才, 让人才与企业一起度过经济危机的困难时期, 在员工之间也要树立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让员工成为品牌传播的一份子。

最后, 激情必须是企业品牌传播活动的气氛和宣传的重要元素。任何的市场营销活动和品牌传播活动一定要体现出企业品牌的活力和激情的一面。只有用激情来打造的品牌传播活动, 才能达到激发消费者激情的效果。在策划品牌活动时, 要着重注意活动现场的气氛和传播时的活跃因子。在活跃活动现场气氛的问题上, 活动现场的布置、主持人和组织人的选择、活动和品牌宣传内容的策划等等都是需要引起企业注意的。因为这样对外的品牌宣传活动, 直接面对的是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潜在的消费群体, 如果有不当的活动和行为, 都会破坏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说品牌传播活动是一把双刃剑, 利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对企业和品牌的形象产生影响。

三、结语

在经济危机的时期, 企业应该坚持进行品牌传播活动, 借此良机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培养品牌忠诚者, 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应遵循“5E”原则, 为企业自身的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涛.冬天有多冷冬天有多长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广告市场分析[J].广告人, 2009, (04) .

[2]谢平.裙子变长奢华依旧——浅析经济危机下的时装流行走向[J].饰, 2009, (01) .

5E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5E,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构建,事业单位

一、引言

当前,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共同的难题,即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五花八门,各司各法,缺乏可操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一些专家学者从某些行业或项目尝试构建定量标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却缺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类别差异上的通用性,故其推广应用性受阻,并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的瓶颈。

面对这种困局,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盲目改革。本文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专业的前沿理论和相关法规为依据,分类构建基于5E内容的通用性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构建基于如下考虑: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掌控着某一地区或机构、部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部门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及其独资或控股子企业负责人。

上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各成体系的四大类别评价指标与标准存在差异性,但同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主体上具有通用性和共性特征。为此,笔者试图系统地研究以这四类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基准、围绕5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的评价内容、分类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指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是指为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等单位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本文力图从创新意义上修正问题和提升理论,以更加统一、合理和量化的评价标准,逐步构建一套共性与个性标准有机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提供一套相对可比与公允的度量工具。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越来越依赖于是否拥有通用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通过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成果,发现其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一)缺乏顶层设计的法律制度支撑,实践中没有统一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可循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强调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仍缺少可操作性的领导干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务操作者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缺乏纲领与指南。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一种制度创新,实质是对行为责任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经济权力运行状况的审查监督与评价,其主要目标是促进行为责任者正确、有效、恰当的用权,保障领导干部经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行为责任者经济权力运行效应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客观要求,还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拓展和完善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漫长、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绩效管理、审计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转型升级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重要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是借鉴国际审计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有序地研究设计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二)评价内容不全面、不涉深,缺乏通用性与可比性

分析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发现审计评价理论与实践均侧重于3E评价内容,缺乏对被审计对象的组织机构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等更深层次探究及分析,且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性和可比性方面有所欠缺,局限性较明显,评价核心往往唯GDP论,忽视了领导干部在促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环境治理、生态效益、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关键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领导干部经济活动中盲目追求粗放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观和唯GDP论的政绩观。在新形势下缺乏与时俱进拓展和丰富审计评价内涵和现代审计理论体系。

(三)评价视角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分支及相关领域的资源整合利用,且侧重于理论层面和静态评价,忽视实证体例和动态分析评价

以往成果侧重于以财务审计为主线甚至单线主导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多种审计模式的有机整合,缺乏把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专业的前沿理论体系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中,所以,研究成果往往缺乏新意和可推广应用度。

这些不足之处正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

三、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基于审计的“管理医生”、“免疫系统”功能和治理工具,根据领导干部管理条例和公共受托责任论等理论体系的要求,在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并综合考虑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既要反映领导干部所管辖掌控的人、财、物,尤其是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成果状况,又要反映领导干部执政业绩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和遵纪守法、环保等社会责任。

除了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制度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外,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领导干部执政业绩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根据领导干部经济权力运行和义务履行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结果来正确界定和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职责任。因此,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客观、全面、准确、恰当,尤其强调全面性。微观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决策过程、履职效率、资产处置、财务收支和资金运行、内控能力、廉洁自律等评价内容的指标;中观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领导干部掌控的部门(或组织,或辖区)人、财、物等权力运行及组织机构绩效指标;宏观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领导干部掌控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方面评价内容的指标。

(二)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简明、可行、实用,收集的指标信息与数据是可以计算并被验证的,以确保指标信息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连贯性,符合实务操作之需和社会公共所求。

(三)前瞻性原则

用科学发展理论和与时俱进思维设计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质。

(四)差异性原则

同类(行业)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主体上具有共性特征和通用性基础,但基于分类构建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不同,而且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丰富,类别评价指标与标准复杂多样,不具有通用性,且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就目前状况而言,要构建单一可操作的既符合部门,又套合组织机构,更适用不同行业特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仍非常困难。因此,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仍需求同存异和因地制宜,遵循差异性原则。

(五)可比性原则

因数据标准与采集方法各异,尤其是事业单位在性质、规模、范围等方面不同,因此,要做到评价标准具有可比性相对较难。但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在评价对象和时间上是可比的,比如同类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生均办学成本、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师生比、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教育教学指标数据具有行业特质的可比性。

(六)责任归属性原则

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界定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范围,且评价指标反映出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归属,即属于被审计对象的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以及经济决策责任、经济管理责任、经济与社会发展责任、执行政策责任、自我约束责任的明确归属。

四、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和国际经验借鉴

(一)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1. 理论依据。公共管理论中的新公共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体系,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专业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论强调政府从集权转向分权、从服务转向授权、从关注投入转换到关注效果。事业单位是代表政府为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公权和公共资金是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执政的资本和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于事业单位转变公共管理理念。

(2)公共选择理论要求事业单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考评制度,不断改进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以提高执政绩能和公共支出的有效性,使公众做出有利于公共事业当局者(领导干部)继续施政的选择。公共选择理论为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公权履职和公共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提供了调控性、责任性以及透明性等若干原则,领导干部公权履职和公共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3)委托代理理论是基于受托关系的。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相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全体公民、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把公共资源或财政资金委托给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最终落实到这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评价这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事实上,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委托人通常是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构或其所属部门(包括纪委、组织、监察、人事以及国资委等部门)。委托代理理论明确了受托人(即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使用公权及公共资金时对委托人负责,切实采取可行有效举措使公权在阳光下运行,积极履行经济责任,接受委托人的监管与考评。委托代理理论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起到契约、激励与惩罚等借鉴作用。

2. 政策依据。《审计法》等法律制度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政策依据。

1999年《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规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2004年《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2008年《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除了重申上述规定内容外,还提出对领导干部执行法律法规和从事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

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确立了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地位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2010年《审计规定》提出:“对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七大报告强调: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二)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施的现代审计制度,最大特点是对特定组织(如政府、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当局(仅组织机构而非领导干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共部门服务,是近年来这些国家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检验公共部门服务绩效方法就是开发和完善包括“最佳价值指标”和“国家指标”并以3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为反映审计对象服务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借助最佳价值审计、综合绩效评估或综合区域评估来开展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绩效评价。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特点是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履职情况进行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和审计实践,经济责任审计仅中国独有,它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审计制度创新。这种创新借鉴了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先进经验,如上述国家以3E为评价审计对象服务水平标准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普遍运用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务。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金山一来,青山不再”、考核领导干部唯GDP论等现象较严重,3E评价已不能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领导干部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等诸多深层次问题的考量和分析鉴证。

笔者在3E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评价内涵,扩展到5E评价,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进步指数等因素纳入领导干部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领导干部履职及其评价之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三)构建与运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注意事项

1. 合理控制评价指标数量。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丰富,评价标准复杂,关注点很多。由此可能会涉及很多评价指标并造成难以集中评价真正的绩效与问题。因此,如何取舍与平衡评价指标数量是一个难点。作者的观点是指标的数量取决于设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质量以及实际情况。

2. 不断完善评价指标。评价对象可能发生变化,如其某项重要工作变更、审计设定的优先事项变更、设定的评价指标存在某种缺陷而变更等,因此,构建与应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讲辩证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动态式评价被审计对象,评价指标需定期或不断修正完善,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成规。

3. 充分考量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成本效益。即在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及审核分析的成本与构建理想评价指标及取得其数据之间的权衡值,尤其是对于开发新的指标,尽可能不增加数据采集的经济负担,不为了某一评价指标数据而盲目提高审计成本和耗费审计资源。

五、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指标设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业绩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有效工具,是评价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的主要手段。笔者以5E内容,从财务、经济、科技、能耗、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公平)等方面,评估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尤其是使用公共资源与财政资金等重大经济决策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为四大模块(见表1)、五大评价内容(见表2)、一个逻辑框架(见表3)和一个路线图(见下页)。

(二)权重设置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并根据各其重要程度确定每项指标权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

第一层次,即审计评价总目标,总分为100分。第二层次,即评价内容(一级指标),按照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四大模块审计评价,日常经济事务20分、重大经济决策35分、遵纪守法廉政15分、为官执政业绩30分,按照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经济性20分、效率性25分、效果性35分、公平性10分、环保性10分。第三层次,具体内容(二级指标)。

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四大模块中,重点与难点为重大经济决策,因为重大经济决策影响面广,往往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在重大经济决策中,最能体现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权力运行状况,若重大经济决策出现严重失误,则审计等相关部门容易区别并落实问责领导干部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

审计评价指标权重具有相对性。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四大模块和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评价时,需综合考虑区域公共事业发展不均衡性和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与层次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影响。

六、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审计报告的运用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奠定基 础。把经济 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审计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

设定审计 评价总分 为100分,分以下五个档次:优秀(90 ~ 100)、良好(80 ~ 90)、一般(70 ~ 80)、较差(60 ~70)、差(60以下)。指标分值达到满分或高分的,为审计评价正面表述;分值偏低的即扣分较多的,为审计发现问题表述。

审计评价总分是审计结果的集中体现,运用于审计报告中,作为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总体评价或横向比较,并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领导干部公权置于阳光下,为被审计单位摸清家底、核实领导政绩、揭露风险隐患、界定领导责任、规范权力运行与管理,减少领导干部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和腐败现象,对完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管理、提升公共事业组织治理效率和健全制度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达到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报告,为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魏乾梅.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2008(1).

吕文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

李慧.英国审计委员会制定公共服务绩效指标的原则和方法[J].审计署国外审计观察,2012(10).

高前善.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0(4).

5E教学模式 篇10

一、化学教学中运用“5E学习环”

在概念学习中,探究式策略能够为学习者呈现出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并促使他们推导或“发现”隐含在这些事件中的概念。

在“燃烧与灭火”一课中,教材的编排是这样的:先使用一组图片实例,说明人类和燃烧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案例中使用红磷和白磷两种物质进行实验,可以看出这里概念的正例是红磷,反例是白磷。物质燃烧应该满足的条件便是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的,概念中的反例和正例也是经过了仔细的挑选,使学生概括和辨别概念变得更加轻松,从而也能将概念轻松地掌握。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是本节课程所教授的重点概念,对学生在知识上探究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这节教学任务中的难点。下面通过“5E学习环”的新模式来对此课教学。

二、“5E学习环”实施的具体过程

1. 参与环节

参与环节是整个教学的起始环节,而让学生能够明确方向和主题是起始环节的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然后设计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注意以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再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探究的方向引入其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是否和学生已具有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和人类有关的燃烧图片,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进行实验演示。实验过程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蜡烛的燃烧、镁条的燃烧、纸张的燃烧等,学生能够感性地认识燃烧过程,也能将学习兴趣带入学习的主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在试验过程结束之后,学生会在内心产生疑问,如:蜡烛、镁条等为何都能进行燃烧?教师在此时便可以将教学需要掌握的问题提出,例如:满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燃烧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将教学的主体轻松引入到实验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大大增强,好奇心也被激发。

2. 探究合作环节

探究环节是“5E学习环”模式的主体,学生在此环节将完成对知识的获得以及对技能和技巧进行掌握。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到试验中的机会与条件。合作探究时建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充当促进者和引导者,进行适时指导。教师结合上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定义。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进行合作试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将实验的现象记录好,将记录的资料用于交流讨论中,再得出最后的燃烧条件。

3. 交流解释环节

在此环节,学生将探究合作的经验进行理论化、抽象化,并转化成一种能够交流的形式。利用学生在上一环节所收集的数据便已经足够,老师在此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地建立起一个学生自身容易理解的科学概念,向有错误认识的学生提出质疑,从而将错误的观点进行转变。

4. 精细化环节

这是在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之后还能将理论和实际进行联系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探究学习获得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升华成理论知识。老师在此环节中应该注意让学生自由发挥,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行自我总结。本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老师可以在此时将适当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5. 评价和结论环节

此环节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贯穿于前面的各个环节中。具体采用的方法为:观察学生对新概念技巧的应用,对学生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评量;将学生思考行为上发生改变的证据找出,让学生对自身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正确的反映与结论。

“5E学习环”的实践证明此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广泛地应用于未来我国的化学教学中。

上一篇:企业金融管理下一篇: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