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2024-06-04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精选八篇)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1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1)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可以培养适应不同岗位不同技术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顺利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转化。教育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大小,是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要获得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应对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进行经济分析,找出投资的最佳均衡点。

职业教育成本

职业院校要完成其教育使命,办学所投入的物资、师资就是其主要成本;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投入的成本指个人机会成本、学习费用和劳动代价、时间代价、心理代价等。

以机会成本为例。职业院校的机会成本明显存在于学校与就读学生之中。对学校而言,学校把物资和师资用在某个专业的设置和管理,就意味着学校放弃了把这些资源用于其他专业的机会,学校由于放弃了这些机会也就付出了代价,这些代价就是学校的机会成本。对学生而言,机会成本就是指他们因为选读职业院校而造成的收入损失或者选择其他学校的机会损失。

职业教育成本是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消耗的尺度,是计量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计量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成本并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成本进行比较,便于政府进行教育宏观调控,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府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收益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收益

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通过培养受教育者带来社会性收益,主要体现在: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积极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增加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等方面。人力资本投资随着接受教育培训的不同其边际成本相应地发生变化,一般地,职业教育阶段其边际成本在不断递增。

(二)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

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指由于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由教育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精神愉快等方面提高的非货币性收益。

衡量个人教育的直接收益是接受教育后所获得的收入,最常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明瑟收益率(Mincerian Rate o Return)计算个人教育收益率指标。明瑟收益率也就是教育的边际收益率,它是指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收入,可用来衡量就业者收入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对比率。图1的坐标值显示终身收入和现期收入对就业和就学的选择关系。

说明:图中点A表示就业,现期收入和消费较高,但终身收入和消费较低;点B表示坚持求学,现期收入和消费较低,但终身收入和消费较高。曲线MN与无差异曲线U的切点E决定两者的最优选择。(2)

据专家分析,在发展中国家,依据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职业教育经济收益的普遍规律是:无论是总体统计,还是分地域或者分性别统计,都显示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收益高于普通高中和专科学校毕业生的收益。因此,就职业教育的受教育个人收益而言,收益值可以促使他们接受职业教育。

从学校教育能增加学生将来收入这一点来看,它具有投资性质,由于学生的利益在将来才能获得,学校教育具有投资性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就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机会成本与投资收益的比较是否成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机会成本信息以及接受职业教育后可预期的收益。这些机会成本信息包括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其他成功创业的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待遇等。而可预期的收益包括所要选读的学校的往届毕业生的就业事例以及就业后的工资状况、往届毕业生的毕业发展状况等。

当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多于付出的机会成本时,学生就会选择职业教育,具体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现:

A选择职业院校:机会成本≦职业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

B不选择职业院校:机会成本≧职业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

在上面公式中,机会成本和投资预期收益的大小基本取决于家长和学生的自我判断,他们的判断主要受学费、就业、收入、家庭经济现状、考上大学实现自我期望的可能性、考大学和上职业院校的荣誉比较等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要获得这种稀缺资源必定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以培养人才。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我国教育投资和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过高的行业专用性风险降低了人们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从我国沿海的一个经济开发区珠海市的实例来看:

珠海市职业教育和人才与经济建设的需求仍有差距。珠海大企业反映出来的情况显示,珠海市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高级技师短缺,只占技术工人的13.7%,这已成为制约珠海产业发展的突出因素。

而且,珠海市能源化工、生物医药、家用电器、新型建材等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但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比较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以上产业所涉及专业达数十种,在今后3年内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15万人。

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钟世坚指出,重视珠海职业教育,就是重视珠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视珠海的未来。

基于以上对职业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研究,可以确定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社会和个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杨东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6]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民办教育研究,2006,(3).

[7]柴大鹏,朱美峰.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个人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8]邹柳云.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职业教育问题探析[J].投资与理财,2007,(5).

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论文 篇2

成思危认为:“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水平;对一所大学来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是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双重标准。我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研究生教育扩招也使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现。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有趋于滑坡的倾向。我们当然不能妄下扩招引起质量下降这样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对于办学实力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一)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相比山东省而言,该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还比较缓慢,发展规模也比较小。

(二)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虽然该校的研究生教育几乎覆盖了全国现有的12大学科门类,但是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面窄,而且与学位点重复建设现象并存。很多二级学科尤其是文科类成本小的学位点重复建设,导致同类专业毕业生多,就业困难。而许多与山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较大的学位点太少甚至没有。

(三)学科水平总体较低,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学科优势可以凝聚优秀导师、吸引优秀学生。但就山东建筑大学而言,除特色专业建筑类以外,其他学科水平几乎居于全省的中下游。而且毕业生优秀论文匮乏,甚至许多在校生仍很难找到论文写作的创新点。

二、研究生教育投资成本

(一)保健成本

人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人的体力,即人的寿命、肌体活力、力量强度、耐久力等,而它们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因此,保健投资便成为各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就研究生个体来说,增加其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将会增加其健康资本存量,延长其寿命以及寿命期的“无病工作时间”,并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粗略地说,研究生个体的健康投资的成本是由耗费在保健与疾病预防、医疗以及环境改良等方面的物品和服务上的一切费用所构成的。

(二)个人财务成本

教育投资就研究生而言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它主要是指研究生为接受学校教育而花费的由自身所承担的有形成本。以山东建筑大学公费研究生为例,主要有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考证等学习培训费。以1年为期,平均每位研究生所需负担的成本包括:住宿费1200、生活费4000、学习培训费1500,当然这只是一个估计数,实际远不止此。

(三)学校财务成本

为提供研究生教育,学校需购进额外的教学设备,支付额外的水电费,教师工资等。

(四)机会成本

它包括的是研究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直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所损失的收入。以往人们在谈论教育成本时,往往只看到直接成本,而忽视了机会成本。实际上,对于研究生个体来说,因其都接受研究生教育,为完成学业而承受的机会成本是相当大的。与其本科就业的同学相比,其不仅不能够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相反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财务成本,这两者之和构成了其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

(五)心理成本

即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年龄增长面临结婚生子却无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忧等。

三、获得的收益

(一)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受教育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多得的`经济收入。

(二)社会心理收益。研究生教育还会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成就感和良好的卫生保健等,这些构成个人投资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心理收益。

四、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比较成本和收益的一种方法是计算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即经济收益与全部成本之比。根据1986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调查对象为亚、非、拉22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平均个人收益率为24%,高于13%的平均社会收益率。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1。

不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传统部门与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现代部门的工资或收入差别很大;2。获得大学以上文凭后,在现代部门中获得就业的可能性更大;3。个人负担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低,由于政府扶持,个人实际支付的研究生教育学杂费往往只是实际培养成本的一小部分;4。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低,即个人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实际放弃的货币收入低。

从数据统计来看,似乎研究生教育投资不存在沉没的风险。事实上,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的日益加剧,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很多研究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甚至开始了一些卖猪肉之类的纯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由于就业压力,被迫选择读博。大学生失业,人才降格使用“,学历病”等症候正在显现。

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开始取消研究生公费制,学费支出增加导致总成本上升,毕业生工资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经济收益的减少,所以,我国目前个人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五、研究生教育收益率下降反映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校园质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质量文化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由于受外部功利性影响较大,高校对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而恰恰现代企业对于个人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这也造成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使得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占整个培养期的近一半,在这个阶段能否切实加强相关领域知识与科研技能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存在本科化倾向;课程设置内容陈旧,不能够有效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的开设有因人设课的情况,对于一些本专业无法开出的课程也被列入培养方案,而很多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由于本专业没有老师不能开等。

(三)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许多研究生依旧像本科期间一样,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四)导师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而且缺乏对兼职导师的规范管理;其次,导师遴选标准模糊,遴选不够严格;再有,导师缺少培训进修,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知识。

六、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率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多开展人文学术讲座,加强学院间、各高校间的交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二)建立研究生院(处)—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学科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使学科资源得以整合;建立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平台,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及时修订课程设置。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学院可通过建立实验室、校企合作等让学生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规范化聘任,激活导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对导师进行培训,激励导师加强研究生的指导,密切师生关系。

七、结论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3

摘 要:在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和改革前沿。高等教育环节中,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核心,首当其冲应作为改革的重点。对于这些教师的改造,也就集中于教师学历的提高,教师个体需要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并对于学历教育投资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衡量,以决定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行为的表现。本文试从高等学校的角度来对教师接受教育行为作出管理上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95-02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问题表述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

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其本身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投入”和“获得”之间进行抉择,一是物质利益上的自利性。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具有其职称需要和待遇提高的目的,从而满足和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二是精神上的自利性。教育投资是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时也是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除了物质利益以外,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选择行为的出现,正式由于自利性的,对于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的分析和预期。

(二)高等教育历史影响及其现实社会影响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投资

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可以选择上怎样的学校,但是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对于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营的影响却微呼甚微。这反映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上,也有相同的原理。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有必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弊端进行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运营是一个系统协作的结果,作为系统的基础,也就是底部运营本身,主体是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主要是由于高校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现行教育的弊端,在很大的程度上讲,缘由于历史基础的薄弱,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其一是在民族文化危机时刻移植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旧有的自然发展的传统文化血脉;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教育走向正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由于没有一个历史和经济基础的支撑,无论在合格的人才师资上,还是行政管理机制上,都尚不成熟。[2]中国高校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遗憾中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今天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不得不应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样的一种制度遗憾,尤其是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上。

第二,中国学术规范的规范是学术圈内的硬伤,对于高校,科学严格的学术规范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是高校主要的知识产出单元,他们的认知与知识构建,对高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获得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学识,杜绝学术腐败,是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结果。

体制上的弊端,影响着教师们参与到教育投资的大环境中。对一项培训和教育的选择,只从财务上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是不够的。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培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是我们在决定从事一项事业或者决定接受一项职业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选择事业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但教育培训是对人的生活的一项安排,在涉及到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只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在分析成本和收益的时候,培训教育的收益当然要考虑该培训带来的财务收入,但还要包括进行该培训获得的其它收益:比如成就感、满足感、别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至于说到成本,也不应当仅仅是培训的费用,其实直接的培训或上学的费用只是成本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更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

(三)环境带给高校教师的压力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当的压力是工作的动力,但是压力太大却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出现工作倦怠(Job Burnout)与心理健康问题时就更是如此。教师职业也是如此,当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能把压力转化为内驱力,但超出一定的强度时,压力必当造成负效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社会知识财富的主要产出单元,其对内部教师要求更高。因此高校教师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自身发展的三重压力。有调查表明,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主要有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大学体制变迁及相关社会宏观环境。其中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是引起心理压力和困惑的主要因素。[4]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调查当中认为大学教师的职称、工资提升制度把教师的发展等级化。而职称的晋级要求当中,学历和科研成果成为重要的硬性指标。如,大部分高校评教授一定要具备博士学位。这一些都造成大学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追求一种短期目标,把学历和学术当作实现个人功利化的工具。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还是学历教育,虽然在其他方面,比如进修、访学、图书资料购买等方面也属于教育投资,但是学历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所获得的是直接的收益,而不是进修、访学和图书资料的购买所获得的间接收益,因此在讨论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投资收益分析。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分析

因为讨论的内容为教师在职学历教育,因此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就读期间所付出的。就成本而言,普遍认为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

由于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的学费、杂费书本费以及因就读所带来的额外的生活费用和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这部分比例容易确定并占成本的很大比例,这是从受教育的教师个体出发确定教育投资直接成本中货币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3]

2.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因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丧失工作的某些收入,比如部分津贴、奖金和红利等。倘若不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获得更多的报酬,这种机会成本可能比直接成本更可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呈现出递增的确实这是因为随着教育投资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直接成本会不断上升。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识上的不断丰富,受教育者个人在智力和体力上越来越满足于工作的需要,取得高收益工作机会在增加,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大。[4]高校教师的学识和年龄都居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的较高位置,因此教师对于机会成本的考虑甚于直接成本。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可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种。货币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学历教育改变了教师个人收入分配,高校内部工资的高低直接与学历挂钩,高校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学历教育投资来提升自己的报酬;第二,高校教师获得学历后除了获得国家收入分配的提高,还能获得校内分配的提高;第三,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如教授主要负责科研,讲师和助教主要负责教学。因此提高相应的学历,在学校内部的劳动力配置上更容易使教师处于有利地位。

(三)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状态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投资往往出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假设成本高于收益,理智的教师是不会加入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因此教师往往更多的针对于产出大于投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产出大于投入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假设通过学习,最终所获得的是一本万利,将会导致教师盲目的加入到学历教育的投资中,从而扩张了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又会使高校加大学历教育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动态平衡。

三、对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顺应社会的发展,把教师的个人理想与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志存高远, 才能让教师个人成才的步伐迈得坚实而久远。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的动因多于经济利益,为了职称和报酬的居多,因此,在教师参与到教育投资的环境中,如何释放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知识元的地位更显重要。对于报酬,做到尽可能的保持教师的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的学习获得,要尽可能通过个体的认知提高本身素养。

(二)健全高校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资助政策。高校教师目前教育投资收益获得可谓参差不全,有的高校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对教师在职获得学习成就以后对教师就读期间的直接成本给予大部分的返还;有的高校不是特别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就不给予教师就读期间的费用返还。因此,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投资也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参与;另一种是消极对待。所以,对于教师在职攻读期间的直接教育成本,校方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给予就读教师一定的、合理的报酬,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三峡在线.细数中国高等教育的五大弊端.http://www.sxzx.net/News/Files/8264_1.html.2007(09)

[3]雷鸣, 葛玉辉, 刘德华. 人才资本形成中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 商业研究 , 2002(21)

[4]胡求光.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J]. 发展研究 , 2002(09)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4

安全投资是指安全活动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从企业生产的角度, 安全保护了生产人员, 维护和保障了生产资料和生产的环境, 是技术的生产功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安全就成为追求生产效果, 经济利益的基础。安全对企业取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将产生有创造价值的作用, 也就具有了投资的意义。而决策是人们在求生存与发展中, 基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及主观条件的认识和把握, 寻求并选择某种最佳 (满意) 准则和行动方案而进行的活动。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避免危害、减轻损失的综合效益看, 要使企业能够进行合理的安全投入, 就必须改变安全投资的可行性评价模式, 使企业看到安全投资的全面效益, 做出最佳 (满意) 决策。

安全投资决策主要用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看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是否可以满足某一绝对检验标准的要求, 即解决方案的“筛选”问题;第二, 对于多种备选方案, 看哪个方案的经济效果更好, 即解决方案的“排队”和“择优”问题。

2 安全投资决策的基本要求

(1) 扩大企业的成本范围, 使其全面包括直接和间接安全成本, 并利用安全成本的分类和安全成本会计来确认和计量企业的安全成本。

(2) 正确进行成本分配。要求正确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 以使原来归属到费用项目的安全成本, 能够采用适当的成本动因分配到特定的过程和产品上。

(3) 要延长项目评价的时间范围, 以便更好地反映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安全项目带来的, 如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的提高, 公司和产品形象的改进, 减少的健康、医疗费用等只有通过考虑时间因素的财务指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4) 采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项目评价指标, 以使结果更符合现时并反映投资的实际成本和效益。

3 安全投资决策的步骤

安全投资项目具有一般投资项目的共同属性, 因此有关财务评价中的常用指标也适用于对安全投资项目的评价。

3.1 安全成本的确认

安全成本可以看成是安全投资的支出 (即以安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 , 可以分为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安全工程费用A1, 其经济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安全生产水平而提供基础条件, 主要项目包括:①设备购入;②安全监测费;③安全工程的设计、评审费。安全预防费用A2, 其作用是防止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主要项目包括:①安全工程和设施的运营费;②安全奖;③安全培训教育费用;④安全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费用;⑤安全工程设施的维护维修费。其中安全工程费用A1可以看成是项目开始时一次性投入, 安全预防费用A2, 可以看成是每年的固定投入。

3.2 安全收益的确认

安全收益可以看成是安全投资的收入, 安全收益=减损产出+增值产出。

(1) 安全减损产出B1=Σ损失减少量=前期 (安全措施前) 损失-后期 (安全措施后) 损失

而损失项目包括:

①伤亡损失减少量;②职业病损失减少量;③事故的财产损失减少量;④危害事件的经济消耗损失减少量。

安全减损产出B1=k1j1+k2j2+k3j3+k4j4=Σkiji

式中j1——计算期内伤亡直接损失减少量 (价值量) , j1=死亡减少量+受伤减少量;

j2——计算期内职业病直接损失减少量 (价值量) ;

j3——计算期内事故财产直接损失减少量 (价值量) ;

j4——计算期内危害事件直接损失减少量 (价值量) ;

ki——第i种损失的间接损失与直接损失比例倍数。

(2) 安全增值产出。

安全增值产出B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素质, 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从而提升劳动力的工效作用;②安全条例或环境对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保护作用;③安全绩效作为企业商誉体现, 对市场、信贷和用户的资信都发挥良好作用。

3.3 选择合理的安全投资决策的分析、评价方法

(1) 净现值法评价安全投资项目。

净现值是指整个方案计算期内累计的净现金流现值, 换句话说, 就是安全投资项目总收入现值与总支出现值之差。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NCF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即第t年的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

如果方案的净现值大于0, 则说明该方案投资能够取得满意的经济效果。在若干备选方案中, 净现值最大的经济效果最佳。

但是净现值指标的缺点在用于多方案的比选时, 一般要求各方案的计算期一致。

(2) 年值法评价安全投资项目。

年值法是指将各方案在其寿命期内的现金流按某一定的标准折现率折算成等额年值进行比较。对于寿命不等的备选方案, 使用年值法比较, 可以使方案之间具有可比性。

将净现值折算成等额年金就是净年值, 净年值的计算公式为

NAV= NPV (A/P, i, n)

对特定项目而言, 净年值与净现值的评价效果是等价的, 适用净现值的一切分析, 对净年值都适用;NAV>0, 即认为方案具有满意的经济效果, 可以通过绝对标准的检验;进行多方案比选时, NAV大的方案为优。

(3) 投资收益率法评价安全投资项目。

使用现值法和年值法评价安全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 需要事先给定一个标准折现率, 该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者所希望达到的单位投资年收益水平。净现值与净年值大于零, 表明单位投资的平均收益水平高于标准折现率。但现值法与年值法没有直接给出单位投资的实际年均收益水平。如果希望了解投资方案单位投资的实际年均收益水平, 则需要使用投资收益率法进行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因为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所以在这里要用到动态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收益率的计算, 通常需要“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 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 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贴现率, 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 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贴现率, 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 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 即为方案本身的投资收益率。

计算出的内部收益率应与给定的标准收益率 (即年值法和现值法中的标准折现率) 相比较, 若内部收益率大于标准收益率, 说明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若进行多方案比较, 以内部收益率大的方案为优。

4 结论

安全投资决策是安全生产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定量分析是决策科学的基本方法, 利用“收益——成本”法进行安全投资决策, 具有下列优点:

(1) “收益——成本”决策方法将安全投资项目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相挂钩, 方法简洁明了, 便于企业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做出安全投资决策。

(2) 在考虑安全投资能力的动态指标中, 净现值、净年值、投资收益率是三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在投资期内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 可以确定安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3) 从理论上说, 这种“收益——成本”方法做出的投资决策是一种满意解, 即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 使有限的安全投资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更符合实际情况, 可作为企业确定安全投资项目的决策依据。

摘要:根据安全投资决策的基本要求, 结合安全会计和安全经济学中有关安全成本与收益的确认方法, 利用财务投资评价中的三个评价指标, 就如何进行安全投资决策做出了适当探讨。

关键词:安全投资决策,安全成本,安全收益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 .

[2]田水承.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物[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 (3) .

[3]曹瑞钰.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M].杭州: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6) .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 篇5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 农村妇女渐渐担当起农业生产的主力, 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全国妇联2002年开展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 在农村家庭中, 从事纯农业劳动 (种植和养殖) 的农村妇女比例为82.1%, 比男性高17.4个百分点。全国妇联2006年3~6月在河北、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10省万名农村妇女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 在农业生产中, 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达74.7%;在生产生活中, 妇女是重要的决策者, 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长期以来, 农村女性大部分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等发展不高,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于农村男性, 和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这支庞大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如果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利用, 势必要导致农业的停滞, 进而危机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

一、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匮乏的现状及其经济学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明确定义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所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与心理收入的活动, 这些活动就称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人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生育投资等内容, 其中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为重要的”。

长久以来, 农村在教育、卫生、劳动力流动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问题。农村原本有限的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更是极度匮乏:

1、多数农村家庭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会选择首先让儿子而不是女儿上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接受九年以上教育的比例是42.3%, 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8.8%的女性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 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为13.6%, 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偏低, 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

2、多数乡村组织会对男性农民而不是女性农民进行专业培训。

3、外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中也以男性居多, 且选择机会多于女性。由于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较低, 进城打工的一些必备文化要求尚未达到, 导致农村女性群体不能适时转向非农业, 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业劳动。从长远来看, 这也将影响到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非农化的转化。

4、即便拥有同样学历的男性农民收入报酬也要高于女性农民。有调查数据显示:按受教育年限分类的不同年限中, 除受教育3年者外, 其他年限均呈女性收益低于男性的现象。在样本量比较充足的受教育年限为5~8年的类型中, 各年限组男性收益均比女性高出1500元左右。分析认为“各受教育年限组女性收益普遍低于男性, 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习惯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封建传统思想的历史或社会原因, 其实在这背后却隐藏着经济学原理。经典经济学理论对于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人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即经济人的假设。如果女性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收益大于男性, 那么, 投资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向女性倾斜。然而古今中外的经验显示, 男性的投资价值或投资收益大于女性, 所以作为投资者, 人们更愿意把大量的投资向更为有利可图的男性人力资本倾斜。

二、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

加里·S·贝克尔认为, 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 并影响以后的生产率和收益, 因此, 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方法, 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只有当投资的预期收益现值高于投资成本时, 人们才会决定投资。

随着农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性别结构的变化, 农村女性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 因此对女性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培养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素质新型女农民, 是今后农户家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现阶段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价值大大提高。

(一) 成本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 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培训和教育。国内外人力资本计量的基本公式:RV=C1+C2 (其中RV为人力资本价值, C1为教育直接支出的成本, C2为接受教育期间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 。》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1、教育直接成本。

主要包括学费、教材费、学习用品费用。再次, 没有将日常生活费用、医疗健康保健费用考虑在内是因为, 这个部分费用并不因为受教育而发生变化, 即假使没有接受教育, 这部分费用也仍然会发生的。

2、教育机会成本。

即因为接受教育培训而放弃的劳动收人。这个部分成本主要是不接受教育培训而是进人劳动力市场获得的报酬。通过调查, 研究者发现机会成本是影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最为主要的部分。

据调查, 农村女性小学及以下文化占52%, 初中文化占36%, 高中文化占10%, 大专以上文化占2%;女性文盲半文盲占文盲总数的61.2%;在辍学、失学儿童中, 女童占60%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8年。

而之所以大多数农村女性只接受小学教育, 是因为家长认为小学毕业后的女孩子已经能从事农业劳动, 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报酬。因为多了这份机会成本, 致使接受小学阶段之后的教育成本就加大了。

(二) 收益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增量收入, 所以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人收益主要考虑经济方面的货币性正收益, 不考虑非货币性收益, 应该是个人因受人力资本投资而带来的终身收入总额;相对于个人收益, 社会收益则是巨大的, 分为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表现在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动了整个行业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增长。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济学家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每一项因素的贡献大小作了分析, 根据美国1909年到1929年的经济数据, 这一时期生产量的年增长率为2.82%, 劳动者质量平均每年提高0.56%, 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中有12%归功于劳动者质量的提高。1929年到1957年, 美国生产量的年增长率为2.93%, 劳动者质量平均每年提高0.93%, 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中有23%归功于劳动质量的提高。非经济收益表现在个体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全民素质提高可以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效益。

1、经济收益。

联合国关于《1970—1990年世界女性状况》的报告中指出, “教育工作在各级工资和生产效率方面的纯收益, 年轻女性一贯比年轻男性高20%”。舒尔茨认为:“劳动者每提高一年的教育水平所带来的工资增长率即教育收益率, 女性高于男性, 这意味着女性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于男性, 因此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农户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家庭经营性收入。伴随中国农村出现的农业女性化趋势, 女性农民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 女性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家庭经营收入的高低。因此, 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对全社会的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非经济效益。

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是决定整体性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25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 若其他条件相同, 母亲受的教育水平提高将使儿童死亡率下降。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降低生育率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方面, 女性教育的效果比男性教育的效果好2倍。

农村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和管理家庭收支的主要职责, 所以她们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其家务管理效率和家庭经济与发展的统筹规划能力, 间接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既然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那么也应该从经济学角度去考虑提出相应的建议。经济学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 那么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投资才是成功的投资, 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我们要想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就必须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呢?

(一) 降低个人投资成本。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和培训。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极度匮乏, 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往往依赖个人投资, 而现实是多数农村经济落后, 无力承担人力资本, 尤其是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如基础教育的落实, 尤其是女童能否接受到全部阶段的义务教育往往直接取决与家庭投资行为的权衡和选择, 而政府的义务教育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教育的直接成本, 但是却忽略了影响农村家庭对女童教育投资最大的机会成本。故此, 政府一方面应该予以更大力度的补贴以降低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同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禁止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从事专职农业或非农劳动, 使之无法进入劳动市场, 这部分机会成本便不存在了。

(二) 着眼政府长期收益。

新经济增长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学家卢卡斯和罗默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如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 由于知识产品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可以持续提高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政府既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 又是收益主体, 不存在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的不对称问题。从全局和长远来看, 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可以使女性人力资本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 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簪, 又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溢出效应, 促进农民阶层性别平衡流动、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把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 通过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卫生保健和人力迁移等方式进行资本投资, 增加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 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胜茹.妇女发展现状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冲突与协调[J].妇女研究论丛, 2005 (1) :7-10.

[2]、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M].王业宇, 陈琪, 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5.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6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公司的治理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都比较分散, 主要是靠赚取股票买卖的差价等传统盈利方式来赚取收益, 机构投资者的角色一般比较被动, 很少参与公司的治理, 但是80年代以后, 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摆脱以前“用脚投票”来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更多参与到了实质性的公司治理中, 其收益方式也转变为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 提升投资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从而通过帮助公司提升价值而获取收益。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的治理, 对于减少大股东对于中小股东的侵害以及更好地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 由于我国还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很多大型企业的股东都是“国有股一股独大”, 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一般比较小, 而且发展不成熟, 相关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因此, 如何大力发展和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的治理, 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分析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 机构投资者具备了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可以解决单个投资人“搭便车”的现象, 机构投资的专业化优势也降低了信息成本。

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 可将治理总成本C分为两类, 固定成本C (f) 与可变成本C (v) 。同时, 假设投资者是同质的, 即C (f) 和C (v) 对不同的投资者均相同, 单位治理收益为M, 持股份额用S表示, 则治理总成本公式可表示为:C=C (f) +C (v) ×S

S个体投资者持有单位股票与机构投资者持有单位股票的治理成本是不同的, 投资规模越大, 则平均治理成本越低。假设治理收益是每单位M, 则满足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激励相容条件可表示为:R (max) =M*S-C≥O

而对于单位持股股东来说, 其治理收益为:R (min) =M-C (f) -C (v) , 仅当M≥C (f) +C (v) 时, 个体股东才有积极性参与治理。而对机构投资者来说, C (f) +C (v) ÷S是其参与治理的持股临界点, 规模越大, C (f) ÷S越小, 规模收益产生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

三、减弱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动力的原因分析

对于股份制上市公司,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很容易产生“代理问题”, 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比较成熟, 可以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在我国, 上市公司中往往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 容易产生内部人问题, 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还不成熟, 参与公司治理动力不强, 没有充分发挥在资本市场上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造成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动力的减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作为机构投资者, 一般是通过投资公司的形式参与其他公司的治理, 但是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公司往往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由于投资公司是一个独立的公司, 投资公司内部往往缺乏监督, 很容易出现"内部人"的问题, 有些机构投资者高管可能会因为私人利益, 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渠道和方式达成协议, 损害机构投资者和被投资公司的利益, 追求自身和所代表利益集团的收益最大化。

(二)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需要考虑成本收益以及存在“搭便车”问题

机构投资者作为投资人参与公司的治理, 无非是想扶持被投资公司, 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进而从被投资公司经营效益提高中获得投资收益。但是投资一个公司, 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监督都是需要成本的, 而且并不是每一个被投资的公司最终都能获得价值提升,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投资一个公司的成本大于收益, 而且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比较久时, 那么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就会锐减, 继续投资该公司的动力就会减低, 他们更愿意通过出售手中的股份套现, 从而获得资金, 寻找更有价值的公司投资。特别是当有公司想要收购被投资公司时, 机构投资者更愿意收购协议达成, 从而出售该公司的股份获利。同时, 由于机构投资者不会只投资某一个公司, 被投资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也不会只有一个, 那么对于被投资公司的监督权就会分散到多个机构投资者身上。这个时候, 单个机构投资者主动去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的动力就不足, 都希望别的机构投资者更多的对公司进行监督和治理, 自己从中得利, 能够轻松“搭便车”, 久而久之, 就会造成公司治理恶化。

(三)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受到法律约束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 机构投资者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还比较少, 对于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界定, 机构投资者的业务范围以及作用机制等在法律中还没有出现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相关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就不利于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如我国现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就有特别规定, 对于基金的持有一家公司比例等都有限定;对于一些保险公司, 更是对其进入股市做出了严格限定。这些规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 想要敦促机构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 进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但是从长期来看,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都比较分散, 对于某一家公司的投资股份占的比重比较少, 那么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就不足, 降低了其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

四, 增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措施

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实践证明,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的治理, 对于提高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公司的价值具有明显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也日益加快, 但是受到体制性以及相关法律的制约, 以及对投资收益和治理成本的考量, 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对于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 优化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结构, 以增强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在动力

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投资组织, 是需要人来管理的, 机构投资者组织中的领导者行使主要的权力和义务。但是, 由于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股份是全体受益人的, 他们之间存在信托关系, 机构投资者的管理者在公司治理中虽然拥有主要股东的权力, 但是不能享有主要股东相应的全部收益, 因此在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治理结构中, 就存在权力和利益的不匹配, 机构投资者的管理者很难负起主要股东的职责, 难以代表中小股东和受益人的全部利益, 全身心的参与被投资公司的治理。因此, 只有优化机构投资者的治理结构,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能力, 才能增强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在动力。为此, 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和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能力:

(1) 提高机构投资者管理人员的素质。机构投资管理者在机构投资者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构投资者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治理水平, 以及参与被投资公司的治理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机构投资者管理人员, 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以及公司治理相关的知识, 而且还需要勇于承担责任, 诚实守信。只有专业素质过硬, 而且拥有良好人格, 才能发挥机构投资者管理人员的作用。

(2) 加强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披露。由于机构投资者身份的特殊性, 其内部往往缺乏监督, 对于提高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水平不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和治理行为, 必须要接受监督, 因此, 机构投资者需要加强信息披露, 增强市场透明度, 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 从而减少机构投资者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 加强机构投资者从业人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二) 丰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手段, 增强参与公司治理的技术性动力

机构投资者直接主动参与公司的治理, 通过提升企业的价值从而获得收益, 但是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也不局限于此, 机构投资者也可以选择通过其他间接方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诸如利用代理权、股票权等, 以及通过股票市场、利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提高被投资公司的治理水平。在证券市场上, 上市公司一般很重视其公司形象, 对于信息的披露比较及时, 非常重视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和沟通。所以, 机构投资者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司治理方面的消息, 那么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动向对于中小投资者以及股票市场的散户影响很大, 因此, 应该发挥机构投资者在规范证券市场, 促进股市投资结构优化的作用。

(三) 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性动力

对于欧美发达国家, 由于其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 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 对于机构投资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法律规范。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 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而且限制较多, 缺乏相应法律规范作指导, 因此, 为了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 必须加强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 为机构投资者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提供法律保证。首先, 应该从法律法规层面, 减少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其次, 应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代理投票权的制度,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代理投票权制度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实施也非常成功。虽然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都对委托代理投票权做出了一些规定, 却不够完善, 缺乏指导性, 代理投票权的概念和主体资格, 以及程序、信息披露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 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对于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界定、机构投资者的业务范围以及作用机制等相关的法律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四) 鼓励具有长期投资需求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 以增强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市场动力

机构投资者投资一家公司并且参与到期公司治理, 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 因为公司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过程。一些机构投资者习惯于短时间的投资, 或者其规模不能支撑对某些公司的长期投资, 因此, 往往还没有等到被投资公司发展壮大, 就被机构投资者出售股份获利。所以, 鼓励一些具有长期投资需求和能力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对于推动企业发展, 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在欧美发达国家, 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上都是非常活跃的, 两者往往扮演者主要机构投资者的角色, 也主动参与公司的治理并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由于养老和保险相关的体制问题, 加之我国的证券市场风险相对较大, 因此, 对于养老保险资金进入股市限制非常多, 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还很难成为有效的机构投资者。所以, 我国应该完善相关机制, 鼓励养老保险类似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的成长, 增强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市场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建军:《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 《南方金融》2004年第1期。

[2]张清、严清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范学俊:《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年第1期。

[4]钱露:《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外界环境的视角》, 《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期。

[5]卢晖、肖婧、张伟:《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传导途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薛妮、唐俐:《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财会通讯:综合 (中) 》2011年第10期。

[7]韩莉:《优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23期。

[8]李希、李捷:《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绩效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10期。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7

在发生大停电后的黑启动阶段,电力系统的恢复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启动所有停运发电机,使之并网[1]。黑启动电源的选择尤为重要。以往的经验是根据电网实际情况,选定区域中的水电机组或小型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制定启动方案[2,3]。文献[4]选择系统内具有启动能力的机组及停电系统的外部电源共同作为黑启动电源,将停电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着重考虑恢复过程的合环计算。黑启动电源类型多为水电机组和小型火力发电机,电源的类型、容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了黑启动方案的制定,早先的黑启动电源配置方案由于受限过多几乎不需要优化计算。

近些年,快速切回 (FCB)技术开始 受到重视。2008年上海高桥电厂1 000 MW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5],2009年宁海电厂1 000 MW机组[6],2011年印尼Indramayu电厂330 MW机组[7],2013年珠海电厂1 000 MW超临界火 力发电机、布 连电厂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台山电厂国产1 000 MW机组[8]皆成功完成FCB试验。随着FCB技术的日趋成熟,经FCB功能改造的大型火力发电机具有启动容量大和启动速率快等特点,扩大了系统停电后黑启动电源的位置和容量的选择范围,使黑启动机组布点在容量维度上和空间维度有了更加灵活的选择度,将成为系统大面积停电后快速恢复的支撑点。因此FCB机组的布点方案优化问题亟待解决。

文献[9]提出以社会停电损失最小为目标的黑启动电源规划模型,优化电源安装位置和容量,提供了布点的新思路。文献[10]从黑启动成本切入,以事故损失最小化为目标,提出评价黑启动电源方案的量化方法。文献[11]研究了计及FCB机组的快速确定机组启动顺序的方法。文献[12]建立了黑启动方案综合评价函数,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文献[13]提出网架恢复的两步策略,采用后悔思想评估节点重要性。文献[14]提出了大停电后机组投运风险的概念,量化了机组启动对恢复过程的影响。

为缩短计算时间,并提高方案的工程可行性,本文建立了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和经济收益的FCB机组布点方案,能快速确定经济收益最高的FCB机组布设方案。

1 机组最优布点方案具有继承性的证明

1.1 黑启动路径的描述

定义图G=(V,E),V表示顶点的集合,将系统中发电机所在的母线设为顶点,E表示边的集合,调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取N个顶点两两之间最短路径作为边,一个N顶点系统对应的边集E最多含有C2 N个元素。b(i,j)表示连接顶点i和顶点j的边, 设置边权重Wi为[15]:

式中:Ti为支路启动时间权重;m为时间权重比例系数;QCi为支路充电功率标幺值;QLi为高压电抗器容量标幺值。

机组布点方案实质是侧重于启动机组分布位置的电网启动方案。本文沿用文献[15]提出的发电机启动排序方法和系统启动策略,从图论角度对机组布点方案作进一步研究。

具有启动能力的顶点称为活跃顶点,用u表示, U表示活跃顶点集。U是顶点集V的一个非空真子集。v∈(V-U)称为非活跃顶点。黑启动伊始, U中的元素个数Card(U)等于FCB机组和系统中已有的黑启动机组的个数。从活跃顶点u出发,逐点启动非活跃顶点v。每台目标发电机组都将且只将被启动一次,因此黑启动路径图S=(V,R)是图G的一个连通子图,启动路径图S的边集RE,其元素个数等于Card(V)-1。

黑启动路径图S具有两条性质:1S中一定不包含回路,是图G的最小支撑树[16];2最优布点方案的黑启动路径图Smin一定包含图G中权重最小的边。由以上性质推知,最优布点方案对应的黑启动路径一定包含最小权重支路。以某四机系统为例, 图1(a)为系统地理接线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由式 (1)得到的边 权重),对应的连 通图见图1(b)。那么,图2则是图1(b)的一种黑启动路径图。

1.2 机组最优布点方案的继承性

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机组最优布点方案具有继承性。设nbs为活跃顶点个数。若nbs=1的最优布点方案是将i点设为活跃顶点,那么在nbs=2的所有最优布点方案中,一定存在至少一个这样的最优方案:其设置的两个活跃顶点之一为顶点i,不妨设这个方案的另一个活跃顶点为j。nbs=3的最优方案中一定存在至少一个最优方案的活跃顶点包含点i和j,设此方案的第3个活跃顶点为点k。除点i, j,k外的非活跃顶点中,总能找到一个点l,使得这4个点组合的布点方案是nbs=4的最优布点方案之一。以此类推。

本文用反证法来证明继承性,详见附录A。

2 递推法求解FCB机组最优布点方案

FCB机组的布点方案是在原有黑启动电源基 础上,确定增设的FCB机组的分布位置,对送电路径上的线路和变压器进行充电,并启动停运发电机的电网启动方案。确定FCB机组最优布点方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计划改造几台FCB机组,二是对哪几台火力发电机进行FCB技术改造。对于第2个问题的求解,最直接的方法是枚举法。对所有可行的布点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各个方案恢复时间长短。

假设系统中有N台发电机,那么采用枚举法需要计算2N -1次,计算量非常大,无法接受。本文根据布点方案的继承性,提出递推求解法。

首先,遍历系统中设置一台FCB机组的情况, 将N个顶点分别作为活跃顶点,对应得到N个黑启动方 案。启动路 径权重和 最小的方 案Smin1为nbs=1的最优方案,FCB机组布置在i点位置。

求取两台FCB机组布点的最优方案,只需要保留点i,并追加余 下任一顶 点作为活 跃顶点,全部N-1个方案中黑启动时间最小的方案Smin2就是nbs =2的最优方案之一。

同样,确定nbs=3的一个最优布点方案的方法是:在方案Smin2基础上,追加一台FCB机组,计算备选方案。其中启动路径权重和最小的方案Smin3就是nbs=3的最优方案之一。以此类推。

3 FCB机组布点方案经济效益指标

电网中经FCB技术改造的火电机组数量越多, 系统遭遇大规模停电事故后黑启动的时间就越短, 停电经济损失也就越小。然而FCB功能对热力和电气设备要求很高,改造费用较高。此外相较常规机组,FCB机组的维 护费、检修费 等支出高 得多。因此,研究FCB机组布点方案的经济效益,应兼顾改造总支出和经济收益。定义E(n,tF)为布点方案的经济效益指标,表达式为:

式中:tF为FCB机组布点方案的黑启动总时间;n为FCB机组台数;c0(tF)为单位时间停电事故造成的各项经济损失之和;ΔT(n)为电网增设n台FCB机组后的启动时间比依靠现有常规黑启动电源启动时间的减少值;常数A为改造总成本;常数f为燃料成本;常数D为折损成本;常数Sa为节约成本; Cp 为政策性补偿金额,具体补偿金额因各地区电网政策规约而异。

式(2)中,c0(tF)的数值通 过对目标 电网过往5~10a内减供负荷事故记录进行统计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停电时间越长,单位时间停电损失就越大[17]。式(2)等号右边第1项c0(tF)ΔT(n)为布点方案的经济收益,体现在缩短停电时间带来经济损失的减少。

改造总成本A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设备改造支出AG、基建施工支出及调研费用AJ、试验和维护费用AQ,关系式如下:

设备改造支出包括用于增大旁路系统容量、更换给水泵以及更换除氧器等费用。火电机组的保护装置逻辑以及蒸汽系统也应进行更改和参数优化, 在此将这两部分支出计入试验费用AQ中。

相比额定运行时,FCB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上升、锅炉效率下降,火电机组煤耗几乎全为发电煤耗。以600 MW亚临界机组为例,FCB工况下煤耗上升约50%。这部分附加费用即为燃料成本f。

快速切负荷时,汽轮机的损耗主要在转子。以满负荷的极端情况为例,快速甩至厂用电负荷时产生的暂态热应力作用在转速为3 000r/min的转子上一次,转子寿命减少0.25%~1%[18]。因此有必要将转子的受损情况作为折损成本计入经济效益指标中。

另外,由于FCB机组能够快速并网,对应地减少了锅炉因启停造成的寿命消耗,从而节约了锅炉重新启动的 成本。因此式 (2)中加入了 节约成本Sa。

经济效益指标E(n,tF)越大,表明增设FCB机组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多。显然,布置FCB机组台数不同,得到的最优方案是不同的,对应的启动时间也不尽相同。对一个电力系统而言,最优方案满足安全性还不够,总希望获得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计算所有已知布点个数的最优方案的经济效益指数,便能够筛选出满足系统恢复要求且经济获益最多的方案。经济效益指标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黑启动机组,其中式(2)等号右边第2项(A+f+D-Sa)n和第3项政策性补偿支出Cp,需要根据启动电源类型进行相应修正。

4 结果分析

4.1 算例系统

本文采用广州地区电网作为算例进行分析。广州地区电网 总计节点171个、发电机18台、线路85条、变压器128台。火力发电机按地理位置分布在7个厂站,用图论形式描述,广州电网地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

171个节点中8个节点电 压等级为500kV, 34个节点电压等级为220kV,65个节点电压等级为110kV,30个节点电压等级为10.5kV,余下节点电压在3.8~66kV范围内。7个发电厂站中,沙角B厂和沙角C厂共4台发电机通过变压器升压接入500kV网架,其余厂站14台发电机升压后接入220kV网架。

4.2 递推法与枚举法比较

4.2.1 计算结果比较

首先,用递推法求取FCB机组最优方案。遍历布置一台FCB机组的所有方案,计算结果见表1。

根据nbs=1的计算结果,计算表2中的6组方案。

递推法求得nbs=2的最优方案U=(4,3),在此基础上,nbs=3的备选方案有5组,计算结果见表3。

由递推法求出nbs=3的最优方案有两组,分别为U=(4,3,5)和U=(4,3,7)。据此,为得到nbs= 4的最优方案,需计算如表4所示的7组方案。

nbs=4的最优方案是U=(4,3,5,6)。此时非活跃顶点集V=(1,2,7),nbs=5和nbs=6的计算结果参见表5。

采用枚举法计算:当nbs=1时,FCB布点位置选在4号厂站的方案最优。余下6处待启动厂站的优先级排序如表6所示。当nbs=2时,启动时间最小的方案是U=(3,4),布点位置包括了4号厂站; 当nbs=3时,有两组FCB机组布点方案启动时间最短,分别为方案U=(3,4,5)和U=(3,4,7),两个最优方案都包含了3号和4号发电厂。当nbs=4时, 最优方案有3个:U=(3,4,5,6),U=(3,4,5,7), U=(3,4,6,7),包含了递推法得到的结果,且3组方案都包含了两个nbs=3最优方案中的一个。

4.2.2 计算次数比较

比较递推法和枚 举法计算 次数,结果见图4。不难看出,求取同时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布点方案,遍历nbs=1,2,3,4,5,6这6种情形,枚举法计算了C1 7+C2 7+C3 7+C4 7+C5 7+C6 7=126组方案,而递推法计算了30次,计算次数不到枚举法的1/3。同时也应注意到,如果改造的台数超过系统中火电机组总台数的一半,递推法的计算次数可能会多于枚举法。但是,由于通常一个系统中,进行FCB改造的机组台数比较少,因此采用本文提出的递推法明显优于枚举法。

4.3 计算最优布点方案的经济指标

考虑优化方案经济指标,将nbs=1,2,3,4,5,6的最优布点方案代入式(2)求出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方案经济性的指标,结果见表7。

根据经济效益指标,当nbs=4对应的经济指标开始下降时,无需再继续计算,确定nbs=3的最优方案为该系统FCB机组配置的最优方案。因此广州地区电网布置3台FCB机组较为合适,最优方案有二:一是装设在黄埔B厂、珠江电厂和展能电厂; 二是装设在黄埔B厂、珠江电厂和恒运C厂。

5 结语

本文分析并证明机组最优布点方案的启动路径一定包含最小权重边,同时证明了机组最优设置具有继承性,并提出了递 推法寻优FCB机组布点 方案。对至少有两个发电厂的电网而言,递推法比枚举法计算量小,鲁棒性强,有明显优势。本文还建立了FCB机组布点方案经济效益指标,兼顾方案收益和成本,能够获得同时满足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的FCB机组布点方案。

算例分析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递推法确定的FCB机组最优布点方案,结果可靠且计算量比枚举法减少76.4%;再者计算成本和经济收益作为方案的经济性指标,能为工程实际提供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决策依据。递推法可直接推广到求解其他类型的黑启动机组;经济性指标经过适当修正,亦能在其他类型的黑启动机组中得到推广。

附录见本 刊网络版 (http://www.aeps-info. 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随着大型火电机组快速切回(FCB)技术的成熟,将FCB机组作为大停电后黑启动电源的设想成为可能。规划FCB机组的布点位置,应兼顾工程实际。文中首先采用图论方法推导了最优布点方案的性质,证明已知活跃顶点个数的最优布点方案具有继承性。继而提出采用递推法对FCB机组布点方案进行寻优。然后,建立了FCB机组布点方案的经济效益指标,基于递推法计算结果,依据该指标筛选出同时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的FCB机组最优布点方案。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递推法较常规方法计算效率高、鲁棒性强。并且,结合经济性指标,得到的结果方案可作为实际系统黑启动电源规划的决策依据。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8

普通高中教育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 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所以普通高中教育可称为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寻求就业机会时更具优势, 同时也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 可以带来巨大的非经济收益, 满足受教育者较高层次的需求, 如提高社会地位、更受他人尊重等。针对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要获得更高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就要合理地进行高中学校投资, 形成高效的投资模式。经济学家James Heckman曾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知识是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研究和发展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心脏”。普通高中教育要发展, 就必须有适量的、充足的教育投资予以支持。

一、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理论

(一)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相关概念

1.普通高中:接受常规文化课学习的高中, 与职业中学相对, 是系统地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非某项职业技能的高级中学。

2.教育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投入适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资源, 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教育事业同样如此。 在笔者看来, 教育投资简单讲就是为培养社会各类潜在人力资源, 及提高现有劳动者生产技能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顾名思义, 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投资就是用于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事业, 培育后备劳动者而投入的人、财、物的总和。

(二) 教育投资的分类

1.从空间层面上可将教育投资分为宏观教育投资和微观教育投资。 宏观教育投资是指国家、社会等宏观的、总体的、公共层面的教育投资;微观教育投资则是从微观个体而言, 具体如家庭或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2.依据投资形态又可将其分为有形投资和无形投资。有形投资包括各种用于发展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可以通过直观的计算和统计得出数目;无形投资是指接受教育的成年学生因上学而不能进行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投资, 其不具备实物形态, 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相仿。

3.根据投资来源可分为政府的教育投资、企业投资、个人家庭投资和学校投资。政府的教育投资是指由政府进行决策并提供资金的投资; 企业投资是由于企业出于某种有利于本企业的行为动机而对教育进行的投资;个人家庭投资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接受教育所投入的投资;学校投资是学校为促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而做出的投资。

(三) 普通高中学校投资的意义

我国著名思想家管仲说:“一树一获者, 谷也;一树十获者, 树也; 一树百获者, 人也。”可见, 古人就早已揭示了教育投资可以长期带来经济效益的事实。而普通高中教育衔接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故普通高中教育投资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具有很大的影响。

1.教育投资影响经济效益。教育投资是极具生产性的投资, 它的消耗会带来个人及社会的利益增加。教育本身就为社会创造着价值, 其次, 教育使受教育者本身的自身价值也得以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明确指出教育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此外, 教育还传授了劳动者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等, 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的良好运行。

2.教育投资提升人们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投资并非单纯的消耗, 它与其他物质方面的投资无异。但人们对教育投资曾出现过不少片面看法, 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将教育投资看成是一种无用的纯消费行为, 认为能够认字、算账就行, 学多了也是在浪费时间;更有甚者, 受眼前利益影响, 误认为“读书无用”。改革开放后, 打开国门看世界才发现我国劳动力水平存在问题, 不少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开始探索国外的教育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试图发挥教育原有的作用, 提升受教育的知识, 传授其生产技能。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带动下, 人们也日益重视教育, 并尝到了教育带来的硕果。

3.教育投资适应经济新常态。若想取得利益, 必先进行投资。在经济新常态下,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 研究教育投资与收益问题, 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乃至社会整体发展,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收益理论

(一)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收益概念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收益, 是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传授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收益, 其中有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指劳动获得的产出与实际投入的对比关系;非经济收益指不能单纯地用物质成果或货币来衡量, 多体现为道德品质、举止修养等。

(二) 高中教育投资收益分类

高中教育投资的收益, 按其能否直接以货币衡量可分为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依据收益对象可分为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综合分析, 本文将高中教育投资的收益分为社会经济、社会非经济、个人经济和个人非经济等四种收益类型。

教育投资概念的提出和教育投资主体的确定, 都是建立在教育准公共物品性质基础上的, 也就决定了教育投入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因为它同时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效益, 但教育的社会效益并非只是个人收益的简单加总, 通常在社会和个人收益之间存在本质差别。

三、高中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

(一) 环境收益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吸引生源、优化教学的同时, 也会带动学校周边经济发展, 使该地域环境周边获得经济收益;受教育者的言行与品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在其周边的人群, 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 相对而言, 经受高中教育的人更能适应环境, 并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可以有效降低社会失业率以及社会犯罪率等, 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 生产收益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会使劳动者对其他人的生产率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生产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合作过程, 高素质劳动者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会带动与他协作的同伴的生产效率, 进而带动其他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会为企业和市场谋求更多的利益, 当然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更愿意雇佣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 因此, 形成了教育带动生产产生收益的良性循环。

(三) 社会收益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可以提升全社会成员的读写与思辨能力, 该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能力, 为获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有用的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教育投资有助于鼓励学生接受高水平教育, 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为自己和国家创造价值, 进而进一步降低社会犯罪率和福利依赖率。

(四) 外部收益

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投资可以促进教育机构及教育学家对高中教育投资现象及理论进行研究, 其研究成果也会对高中学校教育投资产生能动作用, 这对学校教育投资和全社会教育进步也会产生较大的外部收益。

人们通常在做决策时忽略外部收益的存在, 但这些重要的外部收益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教育投资的外部收益是社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由于外部收益很难量化为一个具体的物质成果或货币值, 因此, 他们往往只作为参考因素。

四、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可以使个人获得生存和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使其为自己寻求工作、获取经济利益打下基础;同时高中教育投资也会换来受教育者的较高的道德情操与素质, 使教育者拥有健康的身心、高质量的闲暇生活等, 当然接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与以及家庭消费选择问题等也会有独特的见解与长远的判断力。

教育投资的个人经济收益可概括为:个人高水平的收入、个人较为合理的支出、个人职业选择规划与晋升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非经济收益可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个人较健康的身体、个人较高的精神生活、个人的法制意识以及个人的各种能力等, 这些方面虽不能用货币度量, 但教育投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不容小觑。

普通高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适量充足的投资将对教育产生推动作用, 并带来多种形式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若想达到教育投资与收益的帕累托最优,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降低高中教育投资的成本;二是提高高中教育投资的效益。在衡量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时, 对于经济收益通过量化度量, 只需近似计算收益值即可;对于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文化上的非经济收益, 目前很难测算, 但仍不可忽略其非经济方面的价值。

当前, 教育投资的价值取向是谋求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的统一, 如果二者匹配不当, 将会导致多重社会问题。因此, 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应以合理、适量、充分的教育投资为原则, 力求产生更高的、相互统一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

参考文献

[1]杨会良.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M].人民出版社, 2006.

[2]申继亮.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6) .

[3]彭波.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 (1) .

[4]郭耀邦.发展浙江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J].教育研究, 2000 (5) .

上一篇:调亏灌溉下一篇: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