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

2024-06-04

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精选七篇)

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 篇1

独立阅读文言文并非易事, 由于很多文言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 学生学习起来有距离感。教师如果不注重方法, 就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劳而无获。那么, 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会自学文言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更新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古诗文教学要达到“诵其文, 通其意, 明其理”, 我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教学生自学文言文, 具体步骤如下。

一、抓诵读环节, 让学生学会自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多读, 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在学习每篇诗文前, 我先提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 读得流畅, 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律, 读出古文的美感) , 然后出示自读方法和步骤。

1.试读。在试读过程中,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会读的句子, 可以查工具书或资料, 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读顺。在排除了阅读障碍后, 再根据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读准停顿, 读出语气。

3.深读。在反复读中培养语感, 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美感。吟咏诵读文言文, 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与古人一起翱翔于文言文美妙意境天空。

这样熟读成诵, 课堂上书声琅琅, 学生陶醉其中, 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感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

二、抓疏通环节, 让学生学会自译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疏通翻译课文, 自学中让学生用“看、通、标、查、问”的方法自译课文, 即:

1.看 (看课文和注释) 、通 (逐段疏通课文) 、标 (对疑难字句标出记号) 。

2.查 (查工具书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字句) 。

3.问 (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积极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 生生、师生合作后, 相互答疑解惑, 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

当学生遇到新的语法现象时, 教师应把它作为新知识点重点讲授。接着提示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一般从六个方面归纳整理: (1) 通假字; (2) 词类活用;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重点句式; (6) 重点实词。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 有取舍。如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一课, 可侧重于五个方面的知识归纳整理:一是通假字。如文中的“便要还家”中的“要”, 通“邀”, 邀请。二是词类活用。如文中“渔人甚异之”句中“异”, 形容词用作动词。三是一词多义。文中多义的词有: (1) “舍” (“便舍船”的“舍”是舍弃, 作动词, 而“屋舍俨然”的“舍”是房屋, 作名词) ; (2) “志” (“处处志之”的“志”是做标记, 动词, 而“寻向所志”的“志”是标记, 作名词) ; (3) “寻” (“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 作动词, 而“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随即, 作副词) , 等等。四是古今异义词。文中的“妻子”“交通”“绝境”“无论”等词要弄清古义和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五是文言文句式判断。本文中的省略句较多, 对省略句式的判断和对省略成分的补充, 有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 在本课中应该注意。

三、抓品悟环节, 让学生学会欣赏

让学生学会品悟文言文, 是文言文学习中的最高境界。我的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品悟。

1.了解写作背景。在封建社会, 文人大都不便直抒胸臆, 只好寄托在文章中, 也就是韩愈先生所提倡的“文以载道”,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文悟道呢?我们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文本所寄托的内涵。因此,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这样有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2.感知形象, 把握主旨和感情。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基础上进入意境, 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再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如《陋室铭》是世间隐士的言志, 我们可以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理解本文的中心, 把握作者安贫乐道的高洁的志趣。

3.品味揣摩, 赏析名段名句。对于文中的名句名段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品味, 仔细揣摩, 深入挖掘, 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弄清千百年来这篇文言文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一直传唱不衰?因为这些千古名句表达了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的精神, 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激励我们以天下为己任, 树立崇高的理想, 拥有宽阔的胸怀。

教给了学生这些品悟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之后, 教师不必再讲, 学生便能够运用其法独立品悟文言文;遇到难点,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便可心领神会。经历了“品悟”的过程后, 学生不仅学会了品悟文言文的方法, 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

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 篇2

文言文有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髓。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所以,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生动的故事贯穿课文的始末。绝大多数文言文都是若干个故事组成的,学生对枯燥的文言不感兴趣,但他们对名人、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讲《鸿门宴》,先从刘邦的一些轶事讲起,然后再讲一些项羽征战沙场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是要选取那些跟课文有联系的、能跟课文中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密相关的)。把课文中的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树立起来,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进而渴望知道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具体故事。在学生都提起了兴趣的时候,故事可不能一口气讲完,要懂得吊学生的胃口,故事只能讲到课文的故事开始之前就停住。要吸引学生跟着兴趣想知道后事如何,就要一起来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刻板地老套地逐字逐句解释和翻译,把课文中的句子用抑扬顿挫的调子念出来,再试着用生动的、行神兼具的语言来讲述。要使学生觉得:哦,这话是这么有意思啊,原来古文挺有意思的。看到学生都挺入迷的时候要及时地给学生灌输文言文简洁明了、表意深刻的优势。把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讲述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可以把课文以后的故事展开点讲。例如补充讲述一下最后刘邦得到天下而项羽垓下自刎了,从这样的.结局来印证课文中亚父范增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诵读 。诵读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诵的精妙呈现。例如:《阿房宫赋》中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毕”、“一”、“兀”、“出”,每一个字简练精纯、干脆利落、运用精当。“毕”和“一”两字表明了秦王一统江山的迅猛,说明他是一位相当有魄力的君王;“兀”和“出”更表明他是一个聚敛无度、极尽奢华的暴君。所以这几个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秦王的威力和残暴,一代暴君可谓形神逼肖了。

3、创设人文情境。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人文精神”的文章时联系当代社会文化生活、联系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学习《谏太宗十思书》,我们就给学生创设“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从课文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十思中即让学生懂得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污染、美好生活中的诸多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眼光的长远、胸襟的博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秦与六国的灭亡到底是因为什么?是贾谊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还是苏洵认为的“弊在赂秦”?抑或是杜牧所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不难得出两者灭亡的共同点(尤其是秦):自取灭亡!由此可以简单地点拨学生: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想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仁爱之心是必备的品质!只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不想办法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引导学生去参与讨论分析,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会太好。

4、借助多媒体技术。文言文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借助朗读、表情、动作等外在摹拟,使文言文的情境具体化、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化,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消化文言文。例如:学习《短歌行》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剧情,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让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让学生体味曹操惜才爱才的渴慕之情、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学习《口技》时,我们可以展现相声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神奇与真实,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欠乏形象,学习印象就很难深刻。

二、进行竞赛。

竞赛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效果。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故事大赛、文言文知识竞猜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吸引力,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学习提高信心,学习效果喜人。

具体做法如下:(以复习课内文言文为例)

1、准备阶段:

在复习课上首先宣布某一课采用自己归纳知识点加老师点拨总结的学法,按座位分为四组进行课堂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将平时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进行分解。一是重要的实词;二是古今异义词;三是词类活用;四是重要的虚词;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译句子。分解完毕后让学生根据以上要点充分复习为下一节课竞赛作充分的准备。要想竞赛中获胜,就必须对照注释认真地钻研课文,这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自学落实文言知识。学生由于有想赢的心理,复习课文便非常认真,记忆也就格外地深刻。学生在认真复习之后,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解决了;学生要解决那些复杂的问题,就需要作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讨。这样,就可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2、实施过程:

全班按座位分为四组,举行课堂竞赛。每组各给底分100分。分以下四个环节:

①必答题每组X题(题数由实际情况定)。每组的任何成员都可以答题,每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5分;

②抢答题X题。抢答由老师宣布规则进行抢答,答对一题20分,反之扣30分(为了避免有人乱抢);

③互相出题给其他组答(至少三题供竞争的三个组一组一题),对方答对了给对方加30分,反之给自己加30分;

④挑战环节。上面三个环节后进行一次总分,落后的或者领先的小组可以选择向其他组挑战,目的是让别的组分值降低而使得自己组的分值升高。任何小组的成员都可以出题向其他组发起挑战,若对方答对了你的挑战题则对方加50分,答错了则自己方加50分。挑战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题目是否合格由老师裁定,答题时间也必须限制(1分或3钟之内)。

整个比赛过程中,可以查看各种工具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答疑组的同学可以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只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回答出问题,即可加分。这样做,让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挣分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烈精彩的场面。

3、教师评判。

(1)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负责评判双方的表现,进行打分。打分时既要公正,又要注意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们都很在意比赛分数,所以打分对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即在低潮时可给予鼓励,在忘乎所以时可给予警示。又因为教师的肯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所以有必要具体指出得分点,用以明确同学的努力方向。

(2)在双方发生争执时,要肯定正确答案。在没有答案时,负责给出正确答案。这时最能体现教师的权威性,一切以教师的答案为准(字词类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有的学生为了多得分,拼命维护自己的看法,教师就要给出确凿的证据,让学生信服。遇到学生没见过的语法现象或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负责讲解清楚。

这样改进教学后,由于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学生对教学内容挖掘深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学生们唇枪舌剑,争辩质疑。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妙语连珠,鞭辟入里。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多得分,实际上是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和背诵文言古文 篇3

很多老师在教文言古文时,都是“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结构分析-写作方法-中心思想-课后练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一篇较长的文言古文约为两课时,然而经老师的全部包揽,两节课中,学生的思考余地、讨论问题的时间全被老师的一味灌输所占有。讲不完,还要占用语文早读等时间。至于背诵课文,欣赏优美意境,体会语感,则通通放到课外,由学生听之任之。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感到厌烦,而失去了学古文的信心,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和背诵文言古文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为主,使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不但使老师的担子减轻,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课前对作者和写作时代背景有必要讲解,甚至涉及到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都不能放过,以便宜于吸引学生兴趣,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而这些内容在课本上是没有的,当老师的就要翻阅有关资料,不断充电,以充实自己,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如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带兵打仗,而且屡立战功,在军中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传闻。后来宋夏议和而回朝,因提出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被权势反对,从而被排斥,贬到邓州……

其次,根据背景情景,由学生自己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分组进行讨论,划出重点,排除文字障碍,凡课本上有的文字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己阅读,问题自行解决,老师绝对不能越俎代疱,只能巡回指导,学生有不懂之外,可随时提问。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就在下课前做总结时有针对性的总结。最后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抢答比赛。

以上都是为背诵打下基础的,只有作好了以上两点,背诵才能更顺利。背诵可以安排一课时,即第二课时,方式是: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全班朗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或自愿或推荐)。

每学一篇文言古文,当教师的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在学生之前要先背诵好,否则,那就失去了当语文教师的资格。背诵第一件事是老师先背,对难背之处还要边背边提示。在黑板上标出要背诵的文章结构,经便于记忆。如背诵《岳阳楼记》,先要把背诵的结构板书在黑板上。

第一段:叙事——记叙作记缘由,开始文字:庆历四年春……

第二段:写景抒情——庭胜状,开始文字:予观夫……

第三段:写景抒情——衬托“悲”景,开始文字:若夫……

第四段:写景抒情——衬托“喜”景,开始文字:至若……

第五段:抒情议论——表明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开始文字:嗟夫……

第六段:点明写作时间。

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个清晰的结构,就能增强背诵的效果。然后,参照黑板上的结构,全班朗读,再分组朗读,班上评分(举手表决),确定那一组为本次朗读比赛中的冠军,哪组还须努力。最后由每组推出朗读最好的同学上讲台进行示范朗读,或读一段,或读两段,由其他同学打分评价(评价标准教师先确定)。如时间允许,可全班每人分别读几小段(根据课文篇幅而定),选出朗读较好的同学,可适当进行物质奖励,如一支花,一本作业本,一支铅笔等,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文言文的思路,熟悉了文章内容,加上早读时间,就能熟能生巧地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学生暂时不懂之外,教师就不用担心,经过多次朗读、背诵,其欣赏能力,体会意境,词语解释等各方面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有些文言古文,还可进行默写比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要求是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错。

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4

一、结合历史, 再现背景,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对文言文中所记载的人和事都非常陌生, 甚至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很模糊。可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 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 我先给学生讲述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 后来因李陵案获罪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然后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在讲解课文之前, 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对“大泽乡起义”作了简单的介绍。这样, 学生已经被有趣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 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就会兴趣倍增, 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联系, 拉近距离, 找准古今结合点

文言文与现代社会相隔虽远, 但其很多元素还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在文言文中, 我们可以认识很多品质高洁、胸怀坦荡的先辈, 如孔子、陶渊明、刘禹锡等, 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大多数文言文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尊师、敬老、勤学、忠孝、谦虚等, 这些文章是对当代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宝贵素材。教师应在这些文言文的教学中抓住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契机, 让当代中学生与古人对话, 把古人当做学习的楷模。这样既教育了学生, 也让学生在古人身上找到自己所缺失的东西, 无形中拉近了古今距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在分析了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后, 我很自然地由古人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 我们身上是不是缺乏他们那种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精神?我们有没有宽阔的胸怀去虚心听取别人的忠言?学生马上会将自己和历史人物进行比照, 取古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在文言文学习中陶冶情操, 完善自我, 受益匪浅, 其乐无穷。

三、因文而异, 灵活选择, 合理运用多媒体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对于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 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视。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多次尝试将声、文、图、像进行优化组合, 使沉闷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多媒体的运用应注意因文而异, 灵活选择, 有所侧重。在教学写景抒情类的文言文时, 应侧重于图片的展示和配乐朗读, 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写人记事类的文言文, 应侧重于历史故事的叙述和历史人物的再现。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 我先出示曹操和杨修的画像, 并对两位人物作了简单介绍, 让学生弄清楚两人的关系。然后介绍节选故事发生的背景, 紧接背景的讲述,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这一片段, 再现了这一历史故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被故事深深吸引着, 然后再回归文本, 学习课文。整节课学生都是在充满兴趣, 积极探索的状态下学习的, 效果良好。讲完课文后, 我又播放了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 让学生在这凄婉的歌声中结束对本文的学习, 引发学生对杨修悲剧人生的深深思考。

四、自主训练, 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乐趣

文言文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初步涉及, 初中教材中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随着年级增高, 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常识, 有能力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因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文言文阅读。古书中记载了很多寓言故事、神话传说, 有的感人至深, 有的充满智慧……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来阅读一些这样的文言文,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减轻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把文言文当做精神食粮, 从古代的文化精髓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 篇5

娄烦中学王晓红

文言文,习惯上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是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许多学生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愿思考;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依赖参考书或资料。长此以往,在语言的理解上,一出现陌生的文言文,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领悟文章的文脉,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律,并深入体会作者形诸文字的内在思想感情。

勤读多背,在背诵中领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培养出来的。然而,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效果。此外,诵读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我在教学《滕王阁序》的时候,就运用了诵读法去组织教学。作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辞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用典较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进行教学,很可能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句读、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句读、明确内容、赏析名句,并进而体味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递的美妙境界。这样,一方面避开了讲读法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立足文本,营造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以文本为基础,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自主阅读课文的习惯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查阅字典,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也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熟悉课文,走入课文,并进而理解课文,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分析,多引导,多给学生读和感受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的时候,我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渐熟悉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是怎样展开的”和“孟子如何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让学生诵读课文,回答问题。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因而发言踊跃,说得头头是道。笔者在略作总结之后,要求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人口数量之于国家的重要呢”,对这位敢于质疑的学生,笔者给予了肯定,但笔者并不急于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而是把问题交给其他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找出答案。这样,在引导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对大胆质疑的行为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比较阅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

所谓比较阅读是指把相关的作品放到一起来欣赏,比较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熟悉课文,对课文相关内容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加文言积累,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可供比较的文言作品,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等,教师可将相关的作品放到一起教学,让学生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熟悉作品,获得对作品更为全面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阿房宫赋》时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阿房宫赋》之后,笔者又让学生阅读了贾谊的《过秦论》,并让学生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从不同角度去自主解读秦灭亡的原因,同时借助文本自主品味“赋”与“论”的不同特色。实践证明,运用比较阅读法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阅读,可以是课文与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课文与影视作品的比较。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如能将其运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加以比较,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文言素养。

三、突破文本,注重拓展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凭兴趣,自觉、主动地阅读?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推荐故事性较强的阅读篇目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深奥难懂的先秦散文,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不妨选择一些古代寓言、传说或传记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例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说苑》、《新序》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现,文言其实并非面目可憎,反而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和文言的距离拉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教师应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让学生将所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断记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另外,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体会,所以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所读文章的主旨或文中某一方面的感受,并深入阐述,做到读而有感,这样,以读促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

在教授新教材文言文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文言文仅靠讲,是没有出路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课内到课

怎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

中华民族积淀的灿烂文化,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为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文言文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历年的语文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句式复杂多样。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片面追求字、词、句的掌握与记忆,忽略学生的质疑和展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做好背景铺垫,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需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给学生简述了大量来自于《山海经》《笑林广记》《韩非子》中的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板报和写字课平台,让学生抄录、背诵文言文中的名句名篇。以组织故事会、诵读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多种方式,对我国浩瀚的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产生对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我进一步告诉学生仅《四库全书》收录的文言文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而散落民间的私人手稿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是中华五千年的见证者,如果你想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必须要学好文言文。通过一系列背景活动的铺垫,学生的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提出了“学好文言文、读懂祖国文化”的口号,学生从“要我学习文言文”转变为“我要学习文言文”,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兴趣也初步形成。

二、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创造轻松快乐的外部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错,但仅仅有兴趣还远远不够,没有成就感和快乐的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从字词用法到篇章翻译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整篇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参与,久而久之,刚刚产生的那一点激情和兴趣也会被耗得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文言文营造轻松快乐的外部环境。

1.摒弃教师包办,给学生以质疑展示的机会

例如,我在教授蒲松龄的《狼》时,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然后用白话文讲述故事,通过多名学生的展示和补充,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大意后,教师引导學生将目光转移到细微处,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概括文中的重点词语:屠、缀行、并驱如故、苫蔽成丘、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等的意义和用法,用相同的方法整理出句子的意义,最后回过头来对学生的前期表述进行修正和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本文的全文翻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冲淡“百度”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实践证明,对于那些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学生更愿意记,也记得更牢。

2.引进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灵活运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剪接视频,学生在看完刘备白帝城托孤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视频片段后,既加深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理解,同时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高风亮节。有了较深的感受,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再如,教授《观潮》时,通过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和弄潮儿的无畏勇敢,对学习本文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文言文有许多音韵和谐、句式优美的好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百读不厌。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篇美文时,我强调学生一定要反复吟咏,并注意体会作者在韵律、句式等方面的良苦用心,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让学生想学、会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维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浅谈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7).

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谈 篇7

不少学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结果常会出错误,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如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主题。进而分析技巧呢?在这里,笔者想与中学生们谈谈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或许对于大家的学习能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文言文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十二个字,即“信、达、雅”和“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信”,就是翻译时要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地落实,或直译或意译,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叶、不望文生义、不牵强附会:更不随心所欲地撇开原文,去凭空编造。

所谓“达”,就是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要求表意明确,语言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整无缺,保持原文的语言不走样,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气。

所谓“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义和语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句子特点和组成句子的实词、虚词的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词语。文言文中凡是专有名词、物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以及一些固定词组(如成语)等,可照录保留。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降职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在翻译时把它们照搬到译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译: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就灵性。

这句子中的“山”“水”“龙”古今词义相同,翻译时不用改变它的原意。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有些词语古今差异较大,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改变,在翻译时就要用相应的词语来替换。例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译: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便转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还”通“旋”,是“转身”的意思。“走”古今词义不同,应换成“跑”字。

三、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译时,增补的情况最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居多,所以翻译时应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增补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单音节词,应增补为双音节词“年纪”“面对”“居住”。

2文言文是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译: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为了表意明确,应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人)看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应将它们补上去,并用括号表示。

4有些句子,它们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为了上下文的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翻译时也要作适当的增补。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划行)路程的远近。

四、删删去一些不译的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因此,可删去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句子中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删去不译。

五、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它们的语序调整过来。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译:你太不聪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

译:有什么简陋呢?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译:行人在树下停留休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

译:(马类中的)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饲料。

六、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来翻译。例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中的“顾”用H项最恰当。

七、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很多,因此有些词很难从它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对这类词应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引申义来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这里的“增”本义是增加,此处引申为扩大;“制”本义为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八、缩缩就是简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笔合并翻译为简笔,使译文简洁通畅。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译:总计一条小船,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户,还有竹篷、木桨、火炉、茶壶、画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扩即对过于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类句子,翻译时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就难以把意思全部表达清楚。

译: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了百步的士兵,你认为这种讥笑怎么样?

上一篇: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下一篇:扬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