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2024-05-24

大学生犯罪及预防(精选十篇)

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篇1

一、新时期女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 犯罪主体扩大化。

当前女大学生犯罪范围不断扩大, 具有受教育层次复杂化, 年龄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犯罪女大学生过去多出自普通大专院校, 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女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犯罪的消息较往年明显增多。女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的增长率已超过男大学生, 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2. 犯罪类型多样化。

当前女大学生犯罪的类型表现出形式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在女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中, 以盗窃、诈骗、性犯罪等类型表现最为频繁。她们由于追求物质享受, 爱慕虚荣, 当家庭经济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和其他生活需求时, 就不择手段进行盗窃、诈骗、甚至轻视情感, 走上靠色相生存的道路。调查显示, 女生盗窃与卖淫这类犯罪一是量大, 二是具有普遍性。

3. 犯罪手段智能化。

女大学生因有较高的智商, 注重案前策划, 犯罪时利用高科技, 反侦查能力强, 往往能达到犯罪目的而不易被侦破。如:有的采取事先探听同学的信用卡密码或存折密码的方法, 趁其不备盗走信用卡或存折, 将钱取出后又伪造不在现场的假象;有些女生在择业时为了找个好职位, 用购买的假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过级证等, 企图蒙混过关。

4. 作案方式隐蔽化。

女性胆小、柔弱的特点, 容易使人放松对她们违法犯罪行为的警惕性。一些女性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 通常采取较为隐蔽的作案方式。对于知识丰富的女大学生来讲, 其手段往往更为狡诈、阴险, 她们的“蛛丝马迹”很难被人发现[1]。

5. 施展过程渐进化。

司法实践表明:多数女性犯罪, 均是在久谋深算、长时间斟酌之后再认真选择和确定作案方式的。女大学生尤其注意“深思熟虑”, 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之前, 面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必须突破“三关”———面子关、道德关、法纪关。这个过程漫长又痛苦, 显示出她们违法犯罪过程的渐进性[2]。

二、新时期女大学生犯罪的成因

女大学生犯罪, 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具体表现为:

1.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转型时期社会一些消极因素是女大学生犯罪滋生的土壤。其一, 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大潮中, 社会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明显, 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平等, 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一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等社会现象, 使女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困惑和动摇, 拜金主义思想膨胀, 物质利益成为不少女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导致一部分女生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空余时间到歌厅酒吧赔歌伴舞, 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 不惜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从事卖淫、当“二奶”傍大款的活动。其二, 近年来, 我国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 一些影视、书刊在性欲、物欲、占有欲和攻击性宣泄上大做文章, 诱导了一些女大学生沾染上黄、赌、毒等恶习, 走上违法犯罪之路[3]。其三, 据调查, 女大学生的盗窃、卖淫案件, 除了少数人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 绝大多数人是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喜欢攀比、贪图享乐所造成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也给女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使得她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和错位。

2. 学校消极因素的影响。

目前, 高校教育实践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缺陷。实践证明, 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内化有助于其遵纪守法。但许多高校只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课时少, 内容多, 女大学生触犯最多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未能讲授。加之讲课教师多属“两课”教师, 对女生违法犯罪事实缺乏了解, 讲授内容缺乏性别意识, 形式单调, 针对性不强, 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思想受不良道德和文化侵蚀的女大学生对民主与法制、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 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 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心中没有法律, 做出违法犯罪行为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校方注重经济效益, 管理较松散, 这对于正进入青年期、人生体验浅、自制能力差、识别能力弱的女大学生, 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一旦她们受到不良侵害而又缺乏正确引导时, 极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3. 家庭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代女大学生大都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一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期过度呵护, 使部分女大学生心理脆弱, 私心重, 忌妒心强, 虚荣心大, 报复心严重, 在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能力失调时, 就容易产生焦虑、困惑、苦闷等畸形心理, 严重的走向社会的反面, 最终违法犯罪。加上长期以来,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 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 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 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一旦子女犯罪, 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

4. 个人消极因素的影响。

女大学生犯罪, 个人原因主要在于自我定位不准, 挫折承受力较差, 自我预期值下降, 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 心理失衡后出现偏执性人格障碍,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女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跨入高等学府后, 有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 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离开家庭, 自认为走上了社会, 逐渐滋生了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一旦面对犯罪的诱因, 在不能正确辩别是非的情况下, 就以身试法。女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 对挫折没有心理准备, 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 产生了膨胀性或偏执性的人格障碍, 容易背离生活的正常轨道而产生过激行为。近年来, 由于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比例缩小, 就业的困难使她们产生消极颓废心理。此外, 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导致女大学生心理变异, 如产生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有的女生因心理负担过重而走极端导致自杀, 有的因爱生恨导致暴力伤人, 有的心胸狭窄, 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 认为被对方侮辱而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 杀害或打伤对方等等, 酿成悲剧。

三、新时期高校预防和减少女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构建女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更应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预防和减少女大学生犯罪方面, 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高校必须把加强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纳入重要的日程,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遵循思想道德品德形成的知—情—信—意—行规律, 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 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正确认识自我, 处理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友谊、学业与爱情等关系, 走出“拜金主义”、自我中心意识以及功利主义的误区;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把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低级情趣的刻意模仿, 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 自觉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发展自己, 从而提高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2.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女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高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 将法律学习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启迪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应凸显法律的性别教育, 与女性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要重点解析, 增强女大学生的法纪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如结合校园文化生活, 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 组织女大学生旁听法庭审判会, 参观女子监狱和劳教所, 开展有关法制的社会调查等。还要与严格的法纪管理结合起来, 创造良好的法纪教育环境, 帮助女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自觉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

3. 加强性道德教育, 提高女大学生对性诱惑的免疫力。

随着高校“婚禁”的解除, 在大学生中普及性健康知识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年龄结构特点看, 女大学生的生理趋向成熟, 对性知识的了解、对异性的追求逐渐迫切。但由于中国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性教育在高校几乎是空白的。女大学生大多通过信息传媒了解性知识, 但这种性知识更多的强调性的生理方面的感受。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 造成性需求与性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 自控力差的女大学生就有可能发生不正当的行为以至违法犯罪。所以高校必须针对女生专门开设性健康教育的课程, 帮助她们了解自己的生理结构, 消除性好奇心理, 提高性健康和性文明意识。课程内容可包括性道德和性法律、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优生优育等, 其核心是树立性道德观和性法律观, 重点是进行性心理调试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与两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调查表明部分违法犯罪案件是女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必然结果。女大学生均属17-23岁的青年, 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 意志、性格形成期, 行为具有很大的动荡性, 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等关系时, 易于盲从或冲动, 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 高校应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知识讲座, 使女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健全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聘请一些德高望重、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 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矫正心理障碍等工作, 增强自立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女大学生心细、敏感的心理, 辅导员、老师应经常关心她们, 特别是贫困女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 使她们摆脱精神困境, 正确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 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

摘要:新时期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犯罪主体扩大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作案方式隐蔽化和施展过程渐进化等特点, 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的产物。高校应在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道德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范和减少女大学生违法犯罪。

关键词:女大学生,犯罪,特点,成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2]夏永华.论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及其防范, 湖南社会科学, 2006, (2) :185.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预防及自我保护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到贵校和大家认识及一起学习法制知识。接下来,我将结合相关案例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希望大家能从中能受益,健康、快乐地渡过自己的青少年人生。

一、什么是法?

只要是人,就无时无刻不处于被管理之中,这种管理因为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有不同的称谓:初生的婴儿,受到父母的照看,我们称之为呵护;蒙童的孩童,受父母亲友的关爱,我们称之为扶持;未成年之前,受到父母的管教,上学了,受到老师的教育,我们称养育;做错了事,我们被批评;垂暮之年,需要子女的保护,我们称之为照料、孝敬;违法了、犯罪了,被拘留、被判刑;……。这些都是一种管理。有人会问:我不上学了,就没人管了,而实际上,你已经进入了更大的管理范围,社会管理。还有人会问:我不违法、也不犯罪,你管不了我吧。这个时候,你已经不要管理了,或者说,对你的管理目的已经实现了。因为,对人的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成长、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有了一系列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就是法律。

二、什么是犯罪?

我国刑法作了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简而言之,犯罪就是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主体条件是年满14周岁以上的人,其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在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不以为然,犯罪和我们小学生、初中生有什么关系?我又不会偷、不会抢。我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有不良行为吗?我们离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有多远?因为,犯罪就是从违反行为规则开始的。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表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盗窃。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财物数额少,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盗窃财物数额较大,便构成犯罪。有的学生偷同学、同学家中的钱财,有的偷窃商场、书店的东西,有的偷窃别人的自行车等等。

2006年9月,长沙县星沙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6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面对如此疯狂的连续作案,警方感到莫名的压力。2007年元旦前后,警方悉数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6年93月至12月间2

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

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最后本案中有十名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

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未满14周岁,抓紧时间进行“无罪偷窃”,既令人们大跌眼镜,更令人感到阵阵心悸。

2、抢劫。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是一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行为,历来是打击的重点。

某中学一高中生课余时间迷恋上了游戏机,家长给的钱有限,只够他玩上几次。他没钱玩又禁不住诱惑,于是,抢钱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一个周末的傍晚,胡某来到一处居民楼守侯,见一名女青年上楼,他迎上去持刀威胁,抢走了女青年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事后,他很害怕,整天心神不宁,于是在家

人的陪同下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结果这起抢劫案由当地法院审理,胡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适用法律]胡某持刀抢劫财物,构成抢劫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1款规定应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他未满18周岁,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再加上他悔罪诚恳,投案自首,对受害人身体没造成伤害。综合以上原因,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今年4月30日凌晨,长沙县某中学5名初中生在星沙将一肖姓出租车司机实施抢劫并将其杀害。目前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全部缉拿归案。据了解,这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是长沙县某中学初中学生,其中靳某、周某、宋某、陈某均为15岁,冉某14岁,5人均系本县人。6月30日凌晨5人以合伙打的回家为名,将被害人肖某骗到星沙僻静处,对肖某实施抢劫,并残暴地将肖某杀害。警方在接到报警后,迅速组成专案组,调动全局警力开展侦破。根据蛛丝蚂迹,顺藤摸瓜,终于在24小时之内将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由不良行为到违法再到犯罪往往就相差一步之遥,莫以恶小而为之,认识到这一步之差的危险性、危害性,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有的学生以大欺小,以多欺寡,4

向比自己年纪小的学生勒索钱财,这些行为都是法律不容许的,要受到处理。

4、故意伤害。是指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故意伤害造成轻伤、重伤的,属违反刑法的行为,造成轻微伤害的,属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打架是害人害已的行为,无论是被打伤或打伤别人,都是不好的。

5、聚众斗殴。

四、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一)我国青少年问题几个特点:

1、青少年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青少年犯罪分子一般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4-17成为犯罪的高峰年龄,18岁以后成为犯罪的主力军。所以,对于青少年犯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据一位长期从事少年法庭审判工作的法官说,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到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为少年犯。正是由于上述数据的触目惊心,今天我们才有必要在这里探讨有关未成年教育和犯罪预防的问题。

2、青少年犯罪人员趋于团伙化。

青少年大多数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希望被人关心、关注和理解。一旦这些需求不能在家庭、学校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到社会上寻求。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生理均不成熟,辨析能

力不强,缺乏生活的自主能力,很容易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相近而走到一起,拉帮结派。

3、青少年犯罪情节趋于恶劣化。

目前,社会上的暴力、色情、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的诱导作用更加明显,致使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情节愈发恶劣,令人发指。如果有的同学经常上网的话,可以发现近两年网络上有许多中学生殴打同学,而旁观者在哄笑的视频,影响极其恶劣。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根据相关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3、不愿接受父母、老师的正确教导,或者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将老师、父母的循循善诱看成管得太宽太严,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感到反感,对父母的话则认为罗嗦,不肯虚心听取,甚至于顶撞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4、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5、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以上四方面对于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同学无心向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不交功课、逃学、夜不归宿等。很多未成年犯都是从无心向学发展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无心向学,在社会上游游荡荡,被坏人利用或学坏。

另外,在我们办理案件中,结交不良朋友是很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五、犯罪的危害是什么?

我想举2008年1月12日晚发生在县城文化局外公路上的故意杀人案为例来说明一下。该案是吴宗杰等20余人与双溪的青年斗狠引发的命案,死者龙雪江不满16岁,该案目前批捕11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一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3人,直接凶手在逃。有三个家庭的四位亲人因给犯罪嫌疑人提供资金,帮助逃跑而被受到法律追究,分别是外婆、舅妈、舅舅、小姨。后果非常严重。排除对国家、对社会危害不讲,直接可见的危害有四个方面:

(1)对被害人来讲,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

(2)对被害人家人来讲,他的父母、公婆、外公外婆、其他亲友心里受到极大的创伤。

(3)对自家人的危害。①经济开支:赔偿费、律师费、探监费用。在孩子住监狱的时候,需要鼓励孩子、经常探视,其中交通费、食宿费、生活费、日用品等费用合起来,一年至少需要三千元。按十年算,家人还要支付三万元。②还要忍受心里的牵挂与煎熬,有一个三姊妹之家就是这样,三姊妹从小失去了父母亲,在外婆的抚养下成人,姐姐好不容易参加了工作,却因弟弟犯罪后整日以泪洗面。③有的亲人因隐匿罪证、帮助逃跑而被受到法律追究。

(4)犯罪对自己的危害。青少年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首先,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①、被捕前的恐惧心理会煎熬自己。平时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总不踏实,怕父母知道、老师批评。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之后,更加会做贼心虚,严重的恐惧使他们失去交往能力,见到警车,听见警报,看到警察都会浑身发抖。正常人能做的他不能做,正常人能享有的他不能享有。

②审判前的焦虑感。犯罪被捕后,将会被关押在看守所等待审问,在此时间,家人和朋友不得探视,同案犯将隔离关押,你只能单独面对,去思考,去一次次地接受审问,在威严的审讯室里,反复的质问,强烈刺眼的灯光,征服着你防范的心理,你会慢慢变的焦躁不安,等待判决结果,希望早点结束,希望政府宽容。就像犯了错误期望父母和老师能宽容一样。这种等、盼和希

望的过程,天天让你如坐针毡,焦躁不安。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精神折磨。

③极不适应的军事化管理。在少年犯罪中,独生子女很多,他们因娇生惯养,生活能力极差,突然进入这个需要全面自理的环境,面对的是严格的管理方法,紧张的生活制度,各种纪律要求。军事化管理代替了为所欲为,巨大的生活自由反差,使这些平时不守章法的少年人像从天上坠入了地狱。

④不仅仅对罪行审判。在庄严的法庭上,坐在被人蔑视的被告席,面对义正言辞的公诉人、法官还有,耳听他们数落自己的罪行听着严厉谴责的言词,被审判的是犯罪者的人格,犯罪者的自尊,那个场面会让你无地自容,也会让你产生耻辱感,负罪感,自责和忏悔,从此不会再抬起高昂的头。

⑤没有自由的炼狱生活。审判程序结束以后,警察会对犯罪少年加戴脚镣手铐,被押解着,带着刑期和耻辱送到少年监狱——少管所,开始长期的改造灵魂、磨练意志、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精神炼狱,让犯罪少年以失去自由为代价,面对铁窗、电网、高墙和人民警察,通过知识的力量,劳动的磨练,罪恶的忏悔,体验失去自由的痛苦,失去亲情的悲哀,失去青春的追悔。

⑥回归社会难。犯罪少年服完刑期后,由于学习机会、就业权利的丧失,社会地位下降、道德名誉受损,将面临学习、就业、生活面对诸多难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六、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自身保护

1、预防方面

多数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仅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学校应传道授业解惑,社会更应还孩子一片蓝天,还校园一片净土。广大同学应认真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既要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要懂得如何遵纪守法,要争做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对于一些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要自觉加以抵制,要远离一些低级庸俗的书刊与影视锐头,要与不良个体及不良群体之间保持距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多和学校老师加强联系。

2、自我保护问题。

(一)加强自身修养。

要做到: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重自爱自律;

2、学法懂法,树立守法观念,防微杜渐,小的违法行为与犯罪仅一线之差。

3、多看有益的书刊,接受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听进去,以行动表明。

4、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

5、不要去电子游戏机室玩,这里往往是被勒索的地方,自己也容易学坏。

(二)谨防来自别人对你的伤害,我为给同学们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珍惜学习机会。要坚持在校学习,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2、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

3、谨慎交朋友。不交朋友不可能,良师益友帮助自己进步,而那些讲江湖义气,无心向学的损友只会带你误入歧途。特别是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

4、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增强防范意识。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要留意后面有无陌生人,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有些甚至是熟人,没有打人在家也不要开门,现在有许多谎称熟人或修理电器等为借口,然后入室抢劫或者盗窃的案例,万一让人入屋,要镇定,不要慌张,想法报警求生。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及一般预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一般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1-02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高文化素养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良好的品德修养将会促进能力的正向发挥,反之,他们的专业技能将会成为贻害社会的利器,害人害己,甚至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实为可惜。提到马加爵,或许许多人还心有余悸,药家鑫案也才淡出人们视线不就,今年春天,又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等,这些震惊全国的大学生犯罪案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座位人们眼中的高材生影视知书达理,斯文儒雅的,缘何会成为凶残的罪犯?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重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如下:(1)大学生犯罪有明显的突发性,为激情犯罪。例如,据南京市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了70%左右。[1]不论是药家鑫案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起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在当时情况的刺激下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了犯罪行为。(2)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多,多数主观恶性较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大学生犯罪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2]然而,在这些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虽然存在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此类的恶性案件,但占绝大多数的是因特定的环境或某种因素引发的无预谋无准备的突发性事件。这些犯罪的大学生在被抓捕后,往往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悔罪态度良好。(3)大学生犯罪手段智能化。大学生是掌握有专业技术和较高文化知识的人群,起采用的犯罪手段往往显示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且较一般的犯罪手段更为隐蔽,一旦得逞,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如曾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是个谜。(4)大学生犯罪的类型多样化,以前大学生犯罪的类型比较单一,多为财产型和伤害型,罪名主要涉及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而如今,大学生犯罪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性犯罪、智能性犯罪、经济类犯罪等新型犯罪。有犯罪类型多样化的趋势。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

1.非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引发大学生犯罪。需要是主体为之付出行动的动力,正常的需要一般不会引发犯罪,而非正常的需要由于往往是超越现实的的需要,假如一味追求,则容易使当事人采取非正常手段,从而引发犯罪。如家境贫困的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他们往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采取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虽然大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由于课时量少,有没有实施更多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法律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只知刑法、民法等的一些皮毛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并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3.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做事易走极端。大学生多处于18至24岁之间,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犯罪的高峰年龄为20岁左右,这与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几乎重合,处于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自控力差,做事欠缺考虑,容易冲动和走极端。

4.人格和心理缺陷。现代的大学生多事独生子女,全家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很容易把他们培养成自私,为我独尊的性格,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多数大学并不重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当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当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变态的人格和心理,是他们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身心,随心所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据一项对全国22个省事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站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3]

(二)学校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高考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缺乏责任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疏导,没有将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那些有犯罪倾向的大学生最终产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少有采取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宣传如何自保等。高校宿舍盗窃案件屡见不鲜,宿舍失窃后,由于学生人多,犯罪现场很容易被破坏,公共区域、走廊通道也很少安装监控摄像头,这给警察侦破案件造成很大难度。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自尊心较强,一些不经意的玩笑话可能就会触及到他们敏感的神经,刺激到哪强烈的自尊心,一旦心理失衡便会产生犯罪动机。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如父母离异,亡故或工作在异地等的家庭,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到正常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容易使他们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如果长期心灵压抑无处释放,一旦遇到问题,便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不良思想或行为,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思维模式和处事习惯。如生活在习惯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往往鲁莽粗暴,易于冲动,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多数会采取暴力攻击对方。

三、大学生犯罪的一般预防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培养的珍惜,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高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承擔起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责任。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是预防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尽管在2011年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教育措施不得力,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加快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是还是缺乏相应的措施。[4]对此,高校应急安全辅导员培养提提,作为辅导员应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与有效的疏导。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治愈心理疾患,防微杜渐,引导他们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大学生犯罪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模式单一,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量过少。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出教室课堂上灌输的法律知识外,可惜啊还需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来巩固和扩充,如针对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校园媒体进行法律宣传,播放法制节目,开展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庭审,开展大学生细纹雷剑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法制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发展氛围,熏陶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推动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能不能做。

再次,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方寻找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犯罪的发生。对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为他们创造实习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择业指导和建议,模拟求职面试,教会他们面试技巧等具体有效的措施。此外,高校应积极联系校外单位,为学生创造就业或实习的机会,或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生,通过人才交流会,方便大学生进行多重选择,普遍撒网,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家长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给他们的行为以正确引导,此外,家长应定期主动地与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学校合力,促进大学生将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注意学业与身心的共同发展。平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切不良风气的影响,锻炼良好的自控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勇敢面对各种压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乐观、自信、坚强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阳.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出版社,1992:205.

[3]李儒彬.闫映红.检察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刑事犯罪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2).

[4]任呈强.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J].学生教育,2012:78.

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及预防对策思考 篇4

中国大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8~22周岁。若从中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看, 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负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大学生学习时间一般长达四年之久, 且学习环境又较为封闭, 社会就业和现实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会产生很大影响。结合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刑事案件分析, 大学生犯罪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犯罪人数逐年增加, 犯罪类型多样化以及犯罪手段残忍加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70%左右, 其中大学生犯罪在近几年逐渐上升, 约占17%;中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 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其中盗窃案件就占到50%, 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案件。而走私、贩毒、高科技智能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发现大学生刑事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 以侵财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为主。目前, 在大学生犯罪类型相比较中, 盗窃罪“遥遥领先”居第一位。盗窃行为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 盗窃的目标往往是钱包、银行卡以及一些贵重物品, 例如手机、便携式电脑甚至教学实验室中有较高价值的教学仪器等。除此之外, 故意伤害罪所占比重也相当大。

2.从犯罪主体来看, 涉案大学生的范围有扩大趋势。前几年, 犯罪大学生多出自二三年级或民办大专院校, 而今, 来自重点高校甚至名牌高校的犯罪大学生较以往有所增多。今年4月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九天内接连发生两起在校大学生致人死亡的案件。此外, 在大学生犯罪中, 女大学生犯罪现象有上升趋势。

3.从犯罪动机来看, 非贫困化趋势较为严重。以往大学生犯罪, 尤其是财产型犯罪, 其作案动机常出于家庭贫困的原因, 近几年, 笔者发现非贫困化的作案动机越来越严重。非贫困化的动机有多种:有的出于追求享受, 爱慕虚荣;有的为打击报复, 泄私愤;有的可能是因为学习上的竞争或是恋爱方面的原因;有的则是出于空虚无聊, 寻求刺激。

4.从犯罪经验来看, 大学生犯罪多为初犯、偶犯, 犯罪手段较为简单, 且大多数犯罪后悔罪态度明确, 可改造性较大。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及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

1. 情绪具有不稳定性。

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心理行为的动机, 情绪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 它能驱动有机体发出反映, 在最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能。情绪的作用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 从而更强有力的激发行为。现在的大学生犯罪大多数都表现为激情犯罪, 即情绪不稳定, 易冲动, 感情用事, 自控力较差。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并且他们对于一些认识比较偏激, 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换言之, 即是缺乏理智, 具有明显的一时冲动等特点。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触犯法律, 会造成什么后果缺乏考虑, 加之心理只感到愤怒、怨恨、嫉妒和恐惧, 从而就向引起这些情绪的客体进行发泄或者是向与之无关的当事人进行发泄, 从而导致了犯罪行为的产生。

2. 具有不良情绪。

这里说的不良情绪主要是以性格孤僻、焦虑不安、抑郁情绪、敏感多疑、强迫自我、内在心理压力和自卑等为主。据《江南时报》报道, 在中国, 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 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也表明, 大学生中有16%~25.4%的有心理障碍, 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当这些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 行为人就会出现情绪发作, 进而产生犯罪动机并实施犯罪行为。

3. 具有强烈的享乐欲望。

现在许多高校周围的餐馆、游戏厅、网吧几乎被学生占满, 而教室里往往空空荡荡, 许多学生更愿把精力投入玩乐而不是学习上;另外, 学生高消费心理突出, 把穿名牌服装, 买高档商品 (如手机等) 看成一种时髦。但是大学生几乎都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种高消费, 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能是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而每个同学之间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 这就直接导致了物质条件的差距, 那么就会给某些同学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刺激和打击。在有限的金钱和现实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为了享乐, 这种落差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不知不觉的慢慢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1. 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向的增强, 他们的自尊心也迅速增强。大学生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但是, 当他们跻身大学校园, 发现自己只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普通一员, 良好的自我感觉将会不复存在, 而新的竞争压力又会使不少大学生产生心理的失衡, 从而转向自卑导致自己心胸越来越狭窄。

2. 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

所谓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 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正是阻挡个体客观认知他人与正确把握社会规范的一个心理问题。由于不能从他人或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 在进行某种社会行为时, 也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他人对此的真正态度, 不能意识到或了解社会规范对此行为的评价, 对社会规范的遵从难免不会发生问题。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行为反映出他在社会认知上仍然没有超越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状态”, 其心理水平与社会角色极不一致。

3. 自我意识的混乱。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 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4. 心理脆弱, 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 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 心理脆弱, 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 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 对挫折没有准备, 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 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 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 吕某难以接受, 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 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 便起了歹意。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曾震惊全国的马加爵凶杀寝室室友案。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目前, 中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方面, 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课等, 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针对性不强, 内容僵化, 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 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等管理却未加强, 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 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 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同时,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使大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 而且要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 遇事知道用法律来衡量, 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能不能干、该不该干。在刘海洋伤熊案中, 他在被拘留后说, 自己学了法律基础课, 知道民法、刑法等, 但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的, 但现在知道了, 自己很后悔。由此可知, 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做得还是做不得。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引导,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生理营养过剩与心理营养不良、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亚健康状态。同时, 大学生自身要重点加强对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正确的心理引导, 可以培养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 消除其人格障碍, 学会宽容, 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 学会自我调适, 做事前理智思考, 以乐观和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可以使大学生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 笑对人生, 热情生活, 多交朋友, 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 使他们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正视恋爱关系, 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美国犯罪专家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都揭示了个体形成犯罪心理与不良的环境因素有关。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 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面对当前高校校园治安的新形势、新特点, 学校应当更新观念, 加强教育, 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维护校园稳定的自觉性。从健全规章制度着手, 改进工作作风, 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 及时发现并改善处理各种矛盾。积极构建“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治安防控网络, 是做好校园治安稳定工作的物质条件保证。另外, 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 是做好校园治安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

4.加强与当地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同时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犯罪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积极与高校合作, 创建全新的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模式。通过检校合作为大学生开设预防大学生犯罪专题讲座、警示图片展览、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大学生参加庭审旁听, 分批组织各院校大学生到警示教育基地或监管场所, 参观在押人员的监区生活, 现场听取服刑人员的忏悔和指导模拟法庭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指导大学生妥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近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犯罪领域涉及盗窃、抢劫、赌博、伤害等, 犯罪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已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透视进行分析, 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预防

参考文献

[1]周保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犯罪研究, 2008, (3) :52-53.

[2]吴萌.关于大学生犯罪现状及预防对策的调查报告[EB/OL].http://www.jl.jcy.gov.cn/Lists/.

现代女性犯罪剖析及预防控制 篇5

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哪个朝代,或多或少都流传着一种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被封建道德所束缚,不仅文化思想被闭塞,生活活动范围狭小,而且很多权利都被剥夺,因而女性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世界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

曾经提出过女性走向社会比男性晚,犯罪机会少,而且在社会中受到的挫折少,所以犯罪较少。因而从古至今,女性犯罪率和数量从总体上来看都远远低于男性。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世界包括中国都在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改造,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因而女性获得了该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开始逐渐频繁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结果导致了犯罪率提高的必然性。到了20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正式开始了“女性犯罪”这一概念的研究,以其著作《女性犯罪》为标志,其中显示了意大利1885—1889年内女性犯罪数量为男性犯罪的19。其后众多犯罪学者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根据欧洲几国调查结果显示,那时英国男性犯罪数量是女性的3.8倍,荷兰、比利时是4.5倍,法国则为4.3倍⑴。由此可见,女性犯罪这一概念正一步步的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一话题,它已经成为了犯罪学中的一种独立的类型。在中国,女性犯罪率也在逐步上升,犯罪类型主要为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最为突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女性对社会各类事务的参与,也同时为女性犯罪提供了比以前更多的机会。例如,外地或农村“打工妹”大量涌入大城市,由此女性犯罪必然提高,而且犯罪类型也在向男性化发展,具有了攻击性和城市性,出现了抢劫、杀人、放火、诈骗、毒品、拐卖人口等具有暴力和财产并有的犯罪,而且犯罪人年龄在逐渐偏低。此绝非偶然,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

罗卡娜,女,23岁,广西北海人,2003年上半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成教院培训二部本科班英语专业进修,其同寝室的室友李某以前曾是某一外语学校的英语老师,两人的关系曾经是非常的要好,成绩也都不错,但由于某些小的生活习惯不同,两人的关系由友好走向敌对,整天勾心斗角,李某又背着罗说罗性情孤僻,自私而不宜交往。2004年7月9日早晨,两人在寝室卫生间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结果罗一时激愤,用本来削水果的水果刀将李某刺死,连刺17刀,其中3刀为致命伤。2004年11月30日,北京一中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罗卡娜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李某死亡赔偿金共计25万余元。

——摘于《人民公安》2005年1月

案例二:

张琳,女,1978年9月20日出生,哈尔滨人,2001年4月5日赴日本留学,父母为其上学卖掉家财,但她并没有领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日本留学期间与一比她小两岁的另一个哈尔滨留学生男孩恋爱同居,并导致其怀孕,根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得堕胎,因此为筹集回国流产的经费,2002年11月27日,该男女在这异国他乡制造了一起抢劫杀人的大案,抢劫杀害另一中国留学生,共抢劫得281.6万日元,并急忙逃回国。然而2002年12月30日国际刑警组织日本中心局通过中国公安部向哈尔滨公安局通报,不久二人被逮捕。2003年9月12日,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二人死刑,二人不服上诉,2003年12月2日,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指导审判此案。

——摘于《蓝盾》2005年第3期

由此可见女性犯罪正走向男性化、攻击化和低龄化。第七界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文件指出:“女性犯罪记录数据正在不断增加。有关女青年犯罪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值得国际一致做细致地科学研究⑵。”因此,对于现代女性犯罪,我们要进行细致地、充分地、更进一步地剖析。

一、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自古以来,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软弱,体力不如男性,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另外女性身体柔弱,性情温和,一直是社会中受保护的对象,随着1992年4月《女性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女性的受保护程度更加提高,本来一般人对女性的戒备心理就低于男性,这就使很多女性犯罪人有了犯罪的条件,她们正是利用出卖色相等方法去实施犯罪,于是很多受害人得出一条经验“女人越漂亮就越会骗人”。2005年冯小刚的贺岁大片《天下无贼》中的女主角“王丽”正是伪装成家教,利用色相从一大款家敲诈得一辆豪华宝马汽车,价值百万。这部电影

正是反映了女性犯罪的欺骗性。

(二)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思想单纯,判断力不高,从而社会经验不高,容易服从于权威,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正是由于如此,在实施犯罪中,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她们多带有胁从、受

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另外女性犯罪者大都养成了好吃懒做、追求享受的恶习,在她们的精神和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必然会利用其男性“靠山”为其“奋斗”,因而女性犯罪人正是利用他人的力量来满足自我,并非自己亲自动手,然而这正表现出女性犯罪人的依附心理。由此可见,女性犯罪具有从属性,犯罪配角性多见于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中。

(三)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从中国的女性性格来看,女性一般都具有性情温和、多愁善感的特点,然而女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女性在感情方面的行为是非常突出的。女性的行为感情色彩一般都很丰富,主要表现在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关系当中,她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常常富于内心的体验,对某些细微的地方都能做得很好,对于女性来说懂感情的人是最伟大的,因而这就注定了女性的某些行为是具有情感性的,包括母爱和妻爱,进一步说,女性在这些行为上带有情感方面的“牺牲性”。在众多女性犯罪行为当中,这一特点也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其实她们并不是为了钱财和名誉,只是为了感情,便不顾一切地去实施、去投入、去“牺牲”。例如,四川省广元市某一青年女性,1997年与生病的男友结婚登记后,为了给男友治病和置办婚礼,她便利用自己在一乡镇企业局互相发展基金会临柜员的职务的便利,以假名开户,填入金额,再让熟人替其取出。作为一名银行的职员,她应该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在违法,是在犯罪,然而自己的男友治病需要钱,事业和感情方面她选择了感情,因而她采用了犯罪的方式。以至于吞下了自种的苦果。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当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女性,在自己为了感情付出很大牺牲后,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毫不在乎,有时不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反而遭到拒绝和抛弃,甚至遭到辱骂和毒打,在这一种挫折的打击下,某些女性往往产生了委屈、嫉妒、愤怒和仇恨的心理,进而表现出盲目冲动,产生残酷的报复行为,多带有暴力性。1996年《中国妇女》杂志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案例:刘某,女,30岁,河南新密市人,与其丈夫结婚10年,并生有一子,婚后较长时间里夫妻感情一向很好,但其夫后来有了外遇。刘某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坚持感情的修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直忍气吞声,希望丈夫悔改,但其夫不但不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并公然在家当着刘某的面与情人同居,万般无奈,夫妻离婚。离婚后,刘某经济上无着落,但其前夫却迟迟不付房款和孩子的抚养费,刘某几次上门要,都遭到拒绝,最后一次找其前夫要钱时,怀揣一把匕首,本为自杀所用,可在与前夫争吵及扭打中,刘某拿出匕首将前夫杀死。

(四)犯罪年龄低龄化

女性犯罪的年龄相对男性来说是偏高的,从性格气质和社会原因来看,女性大多是性格内向的,处理事情的经验不够丰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好,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受保护的状态,此时的青少年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保持得很好,很少有意识去实施犯罪。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的日益丰富,物欲和情欲的提高,女性才渐渐有了犯罪的迹象,因而女性犯罪多为财产类和性欲类。但是目前女性犯罪正在进一步向男性化发展,青少年犯罪率的年年提高,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地下降。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国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为24岁;到了70年代,平均年龄降到21岁;80年代和90年代则为15—18岁⑶。下降如此之快,骇人听闻。社会中的犯罪现象是一个整体,女性犯罪作为犯罪整体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向低龄化和青少年犯罪提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性犯罪较多

女性的性犯罪向来是女性犯罪的重点类型,女性犯罪在多数场合与性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女性的性犯罪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理解的女性犯罪,是指女性侵害他人性权利或伤风化或利用其色相、肉体等性诱惑手段所实施的情节严重的社会行为⑷。物欲是女性犯罪的主要目的,盲目追求高消费,讲究吃穿住,用时髦、玩潇洒,享乐主义日益严重,当对物质的需求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水平,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时,某些女性便会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各种方式出卖肉体来换取不义之财。目前女性的性犯罪主要是卖淫、团伙流氓淫乱和诈骗,这样的行为活动多发生在年轻的女性身上,据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19岁是卖淫的平均年龄,16—30岁是卖淫者的主体(占被调查对象的82.2)⑸。另外,有的女性染上毒隐,被迫通过性犯罪来获取毒资。更有甚者,某些女性由于是性犯罪的受害者,便破罐子破摔,产生报复的心理,利用性犯罪再去伤害他人。

二、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有果必有因,犯罪实施必有犯罪原因做前提。关于犯罪的原因,犯罪学界有很多看法,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19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人类“返祖”现象,也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理论,随后美国不同时期犯罪学家有相继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犯罪、身体构造与犯罪、人体生物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还有基因犯罪等⑹。犯罪生物原因学的确引起了犯罪学界的一场大的风暴。但是近来很多学者提出异议,犯罪社会学论就是一个代表,彻底反驳了龙勃罗梭等人的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客观现象,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而且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更不是其他生物因素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没有天生犯罪人,任何犯罪的形成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⑺。对于这两种看法,笔者认为皆不能苟同。一方面,如果我们肯定了第一种看法而否定第二种看法,根据天生犯罪人和犯罪遗传理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个排查,我们应该不难发现符合条件的自然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定他们是未来的犯罪人而抓住他们呢?再进一步说,就算他们真的犯了罪,被逮捕了,他们的子女后代是否也有了犯罪遗传物质,我们是否要将他们全部监视居住或直接抓起来以防止将来犯罪的发生呢?恐怕这又会牵涉侵犯人权的问题吧!与情与理与法恐怕皆行不通吧!另一方面,我们肯定后者社会原因而否定前者的生物原因,那么日本学者广濑胜世认为,杀人和放火犯罪与女性月经有密切的关系,杀人犯罪的39.4,放火犯罪的39.4,盗窃犯罪的12.6,都发生在月经前到月经之间⑻;而且龙勃罗梭也曾发现以妨碍公务罪被逮捕的80名女被告中有71位正处于月经期⑼。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巧合吗?所以在考虑犯罪原因时,我们不反对犯罪与生物原因有关,但也无法证明这些复杂的生理原因对犯罪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原因是一个多极、多层次的系统。任一犯罪的原因无论其作用如何强烈,在单一情形下都引发不了犯罪,其必须与其他原因一起作用,才能产生犯罪结果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的,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⑾。”这里的条件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因素,因而我们在研究包括女性犯罪在内的犯罪原因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里内因就是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外因就是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1、依附心理强而自我保护能力差

依附心理是女性固有的心理,女性生来性格内向,性情温和,进入社会晚,体力和认识能力又不如男性,导致在社会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要求,因而就出现了在家靠父母,婚后靠丈夫儿子,工作靠男性领导和同事的现象,并常常受周围人的暗示,服从于权威,缺乏主见和掌握自我命运的能力。这样强烈的依附心理,势必会造成女性在社会人际关系和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而且越是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某些女性的依附心理就越强,加上进入社会后,社会经验不丰富,是非判断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不能由现象上升到本质,因而女性很容易依附上道德品行不端的人,误入贼船,不能自拔,进而很容易毁掉前途,毁掉一生。例如女性较容易上当受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拐卖。这样看来,女性在有很强依附心理的同时有表现出了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很多女性就是由于如此轻信他人、盲目听从他人,受他人指使,被他人教唆,最终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女性的高级神经兴奋程度较强,抑制较弱,因而女性的情感非常丰富,心软,遇到事情很容易动感情,而且还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和情感的深沉,在处理事情时常常分外有心,连细微之处都能做得很好,而且感情蕴涵其中,主要见于母爱和妻爱当中。但女性具有丰富情感的同时,又表现出情感的复杂多变,情绪变化迅速,波动幅度大,很小的事情常常会引起轩然大波,因而女性的心情常常如“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一会儿多愁善感,泪流满面,一会儿眉开眼笑,手舞足蹈;一会儿亲同手足,视为知己,一会儿恨之入骨,视为仇敌。所以女性比男性更会吵架,更会由于感情激动而冲动犯罪。另外,女性的意志力通常也受情绪的影响,有了好的情绪,则意志坚定,不甘落后,一旦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意志也就不强,从而工作学习无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从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引起犯罪。

3、虚荣心、嫉妒心强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女性对物质的占有欲越高,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其实就是为满足女性的虚荣心理。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向是女性突出的心理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女性身上的体现。女性爱出风头,爱显示自己,喜欢被别人注意,因而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来满足女性的这样的要求,现在年轻的女性喜好打扮自己,对服装、发式、装饰品具有主动选择和喜新爱俏的特点,当自己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超过其自身合理收入的范围时,或者是当自己不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时,一些女性往往就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常常带有贪婪的色彩,例如盗窃、诈骗、贪污等,而且行为手段表现为多次进行。然而女性的虚荣心也会导致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女性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偏偏又碰到了一些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的人,从而导致自己的虚荣心受挫,免不了背后编排一些蜚短流长来诋毁别人,甚至因此产生仇恨,寻找机会报复,而且报复手段多残忍,报复对象多为身边生活、名声比自己好的人。因此女性在具有虚荣心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例如,2005年3月11日《百姓法制》杂志上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案例:章某,女,49岁,因嫉妒同村某人生活条件比自己好,2004年11月12日将糖粘上毒鼠药,给同村某人的小孩吃,结果可怜3岁的幼女被毒死。2005年3月9日上午,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章某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其死刑。总之,虚荣心、嫉妒心强是女性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可以说也是女性本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引起女性犯罪的导火索之一。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

1、家庭学校教育欠缺

家庭是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之一,是每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促使人健康成长,抵制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犯罪的产生,在女性犯罪中也不例外。例如,道德教育一向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很多女性犯罪人道德准则低下,分不清是非善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思想表现突出,这都是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引起的。另外,家庭不和睦、不完整、经济条件差以及父母的不良言行都对青少年女性犯罪起着直接的影响。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的教育也不容忽视,目前女性犯罪人大都是法盲,法律观念薄弱,思想单纯,甚至有的青少年女性在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反而认为自己做得是合情合理的,这都是学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造成学生不懂法,不畏法的现象。除此之外,学校的校风校纪以及教育方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很多青少年女性就是厌学逃学,流浪社会从而染上社会的不良习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相比之下,学校的教育欠缺比家庭教育的欠缺更容易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

2、社会交友不慎

由于女性进入社会比较晚,认识水平不够高,虽然思维有提高,但对事物的判断力不高,自我保护能力也不高,而且对于刚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女性来说,多结交异性朋友和社会上的朋友已经成为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迫切需要,加上受“多一个朋友,多一条出路”的思想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女性往往因为择友不慎,误入歧途。还有,有的青少年女性比较任性,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不听取家长老师的劝告,继续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从而近墨者黑,使自己在这种社会的不良文化中越陷越深,堕落而不能自拔,以至最终犯罪而无药可救。等待她的只有手铐脚镣和铁窗禁锢的流泪后悔,甚至是刑场上枪声响后垂死挣扎的痛苦悲哀!

3、各类媒体不良文化的传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的发展也相当迅速,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目前,社会媒体很多都带有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色彩的垃圾文化,美其原因曰:“为了提高现代人类的美学艺术鉴赏能力”,然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好奇心强,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更容易受到暗示,进而更容易去模仿学习,例如犯罪中的用枪“暴头”,杀人分尸毁尸,以及利用网络诈骗等,都是从各类传媒上学来的。女性多具有依附心理,服从权威,因而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传媒的暗示的影响,去想象,去模仿,去设计犯罪,最终在危害社会的同时也自作自受,自食苦果。

三、现代女性犯罪的潜在危害性

任何犯罪都带有一定的危害性,我们打击和预防犯罪就是要减少和消灭这种危害性,女性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的类型,也具有其潜在的危害性,甚至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效应:触发剂效应、凝固剂效应和腐蚀剂效应⑿。

(一)触发剂效应

由于女性依附心理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容易受一系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的习惯,甘于堕落而走上犯罪,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青少年女性犯罪当中。一旦某个青少年女性犯了罪,其周围必定会有一群男青少年聚集在一起犯罪,像蜜蜂围者蜂皇一般,从而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在这个犯罪群体中,女性犯罪人虽然在犯罪行为中处于配角或从属状态,但这些犯罪行为大多因这些女性犯罪人而起。物欲和虚荣心是女性犯罪的重要特点和原因,一旦女性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超过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时,她可以借助身边的男性去帮她实现,因而引发了盗窃、诈骗、抢劫等一系列犯罪的发生。还有,女性犯罪还会引起其他暴力性犯罪的发生,例如女性的性犯罪导致男性犯罪分子因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从而引发伤害、杀人等暴力性犯罪的发生。所以女性犯罪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犯罪的发生,表现出一种触发剂的效应,女性犯罪带有明显的滋事性。

(二)凝固剂效应

在女性犯罪触发剂效应的影响下,犯罪分子相对增多,犯罪行为也相对增多,从而很容易形成犯罪的聚集。当这个聚集形成团伙后,犯罪团伙的内部结构就会因为女性犯罪人的加入而由松散不协调逐渐转变为紧密、坚固和协调,不容易被拆散。一方面女性利用其犯罪欺骗性,出卖色相,传播不良文化,从而使很多人受害而被拉下水,走向堕落而腐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团伙中的女性犯罪人往往为犯罪团伙提供隐藏、逃避打击的窝点,在犯罪活动中替其他犯罪人采点、望风、掩护和提供犯罪工具,而且多以出卖色相,出卖肉体等手段来为犯罪创造条件,她们还为犯罪分子藏匿和掌管财物。除这两方面以外,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团伙中,能满足男性犯罪人的性需求,从而能够控制男性犯罪人,促使男性犯罪分子实施更多的犯罪行为。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团伙中有其特有的凝固和激化作用,使得犯罪团伙更加稳定和坚固地发展下去。

(三)腐蚀剂效应

女性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后,会很容易引起其他犯罪的发生。女性犯罪分子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劳而获和荒淫腐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很容易影响他人,不但摧残了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其他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女性自从结婚生子后就转变成为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承担着哺育和教育后代的职责,而青少年大多对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充满着依赖,可以说母爱是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的,然而犯罪女性很明显不能很好的完成做母亲的职责,不能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不能以健康的思想灌输,因而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后代必然会受其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耳濡目染,模仿学习,必然也养成不健康的道德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法律意识,最终也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目前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教育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犯罪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女性犯罪具有腐蚀性和弥漫性,因而不解决女性犯罪将会促使其他一系列违法犯罪的发生,后患无穷!

四、针对女性犯罪的讯问策略

针对女性犯罪的日益提高,在剖析了女性犯罪的特征和各个方面的原因后,我们必须针对女性犯罪人制定相应的讯问策略,讯问的成功突破才能使得犯罪得以揭露,才能更好的打击和预防犯罪。

从人的气质方面来讲,女性犯罪人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居多,因而她们在接受讯问的时候通常表现出畏罪、敏感、忧郁、多疑、懊悔和悲观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自尊心强,虚荣心强,情绪变化大,还常常带有一定的顾虑,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我们就必须寻找一定的突破口,制定合理的讯问计划。因而在讯问时我们要做到:

第一:态度不要太严肃,语言要明确,不可含糊,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惧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顾虑;

第二: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语过激,导致女性犯罪嫌疑人过于激动或自暴自弃而一言不发,守口如瓶;

第三:充分考虑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虚荣心强的特点,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启发的方法,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从属性强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晓之以理,言语委婉,使其悔悟;

第四: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丰富,思念牵挂多,我们要及时抓住其母亲思念子女、亲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团圆的特有心理特点,动之以情,加大力度,唤起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情责任观,促使其诚实供述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人在讯问时对处于被动状态,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我们要合理地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个突破。

五、现代女性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犯罪的形成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然而犯罪原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犯罪案件发生的总量是不一样的,犯罪类型也不一样的,犯罪率必有升降变化,所以犯罪预防不能死守某一种固定模式,必须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更新的措施。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女性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时就必须将影响女性犯罪的各个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犯罪防治上下、左右、前后之多极、多层、多变元素形成一个系统,才能实现其事物整体的稳定性、关联结构的协调性、功能目标的择优化与运动状态的有序化⒀。单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在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这个实践性很强的环节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麻烦,根本不可能实现⒁。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在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时,应当将工作与实际紧密联系,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一)研究新的教育机制,提高女性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第一,要提高女性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提高其社会的承受力。很多女性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男性天生就是干大事的,女性天生就是受保护的,碍于这种思想,女性大都不敢站出来找寻生命中应有的平等和公正,不但甘于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而且有的女性还主动放弃了很多权利,因而这就形成了一种地位的悬殊和身份的差距,现实就是这样,男性拥有高级身份要比女性容易,男性比较容易受人尊敬。另外,又由于女性固有的依附心理强的特点,对待事物不能很好的辨别是非真假,办事总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依赖性过于强,一旦事情办不好,便会自暴自弃或者盲目冲动。有时出现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包括金钱和肉体,这充分体现出女性犯罪的根源是不自尊、不自爱、不自立和不自强,所以在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是工作进一步得以进展的前提。

第二,通过教育使女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极容易导致人犯罪,而女性认识水平不高,因而在这些方面的免疫力也不高,很容易受其影响而失足堕落。然而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都是从小建立的,因此我们必须将主要的教育工作放在青少年女性的教育上。首先,要建议学校在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上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其次,多方面观察学校的不良文化和习气,一旦发现应立即给予纠正,防患未然;再其次,关注青少年女学生的在校言行举止,往往犯罪都是由不良的行为习惯引起的,青少年女性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便会违反校规,进而触犯法律,最终堕落而不能自拔;最后,建议学校多举办法治讲座,尤其是针对初中,加强学生的法律基本知识,除此之外,增加一点心理咨询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来预防和减少犯罪。

第一,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妥善处理好家庭的内部矛盾。首先,搞好家庭的夫妻关系,相对稳定和睦的婚姻关系是社会和家庭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婚姻家庭矛盾不幸终究会带来社会的不幸和不安。其次,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好子女的模范榜样,教育子女要选择有益子女身心健康的方法,不可娇养溺爱,也不可过分严厉,无论在思想道德上还是行为作风上都要处处以身作则,给子女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家庭环境,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第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社会外部矛盾。首先,建议政府要大力配合做好女性“维权工作”,尊重妇女,制止轻视、歧视女性的现象发生,消除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同时,也要赋予女性应有的权利,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其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搞娱乐活动,鼓励女性多参加,使女性对团体活动产生兴趣,从而丰富业余生活,使其感悟到社会的美好,主动地去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社会不良文化产生厌恶感;再其次,做好女性就业安置工作,尤其是待业在家未安排的青年女性和下岗的中年女性。例如,在加强社区管理的时候,为女性提供物业、卫生和日常秩序管理的工作,设立女性保安巡逻等全职或兼职的有偿服务,最终达到安居乐业,减少犯罪的目的;最后,建议开展女性问题的讨论会,让女性拥有发言权,提出问题和建议,另外定期搞一次社会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防治。

(三)加强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工作,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第一,对女性犯罪人进行思想的教育,使其感到悔悟。很多女性由于社会经验不丰富,法治观念淡薄而触犯法律,因而在犯罪后常常还不知身犯何罪,所以根本不用谈什么认罪伏法了。因此,首先,我们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犯罪人进行思想意识和观念上的改造,普及法律知识,以法律来规范犯罪人的行为;其次,感情丰富一向是女性的特点,在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上,我们不妨动之以情,以情感来感化女性犯罪人,使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缩短其与社会的距离,感情意志的控制力由弱转变为强,自卑依附心理得以消除,自信自立的健康心理得以发展,最终使其反社会心理、得过且过和甘于落后的心理、享乐拜金主义心理以及其他犯罪心理得以良性转化,从而提高了犯罪再进行的免疫力。

第二,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做好帮教工作和再就业的安置工作。犯罪预防是一个系统,需要从系统中各个方面来着手,那么矫治已犯罪的女性,我们就要从各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犯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犯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错误,既然犯了错误,我们就要学习,就要纠正,当然在学习纠正的过程中又离不开交流,因而犯罪分子在学习交流时,我们就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样有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其次,做好帮教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及时悔悟,以免更严重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且还可以达到长期帮教,长期预防的效果,这样既增强了犯罪分子的法律意识,提高了犯罪分子的思想觉悟,而且还减轻了公安司法机关的负担;最后,对于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要做好再就业的安置工作,不能因为曾经犯罪而失去继续生活的权利,为其安置工作,使其安居乐业,重新做人,从而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第三,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最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我们在对待犯罪人和犯罪现象时,也要施行“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犯罪打击力度,提高破案率,严惩犯罪分子,尤其是再犯罪和多犯罪的人,更要严厉、从重地打击,对于女性犯罪人也绝对不能手软,往往让其尝一次苦头会更有效地防止再次犯罪和其他犯罪的发生,因而提高法律的威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治标的同时我们也要治本,一味的打击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暂时压制住犯罪的发生,从长远利益考虑,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预防上,预防就是最好的打击。美国“地区自力更生学会”的创建人戴维·莫里斯在他于1983年写的一篇文章《有本地特色的经济》中指出:“预防疾病比医治疾病容易并且花费较少。同样,预防犯罪也比处理犯罪容易和较少花费⒂。”所以,暂时有效的打击不如长久有效的预防,这样省事、省时、省力、省费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对待女性犯罪分子,我们对其要进入积极的预防状态,这样才能从长远意义上解决女性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社会女性犯罪率降低的宏伟目标。

1992年4月《妇女权益保障法》已顺利颁布,提醒我们在社会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同时,要逐步对女性加强关注。在研究犯罪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小看女性犯罪,女性犯罪也在走向现代化,而且速度很快。因而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变换眼光地看待和研究犯罪,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有目的地剖析女性犯罪,有重点地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有效地打击和预防女性犯罪,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城市繁荣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保障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2005年4月18日

网络犯罪及预防 篇6

关键词:网络犯罪 特点 危害 分析 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92-02

网络,通常人们称计算机网、因特网、互联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创造的特 殊的虚拟空间越来越大,网络空间既能改变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模式在变化,网络成为人们享用社会资源、营造新的 生活方式、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倾述自我愿景的社会平台,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网 络空间”。在人们享用网络带来愉悦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结 合工作实践,试就网络犯罪成因及预防谈些浅见。

一、网络犯罪及其特点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网络犯罪是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实施的犯罪行为。网络,为利用网络犯罪提供了空间, 在这个与现实世界有些相似的世界──虚拟社会中,谁都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并且无 法去辨认谁是犯罪者,甚至会出现当人们有所发觉时,产生的后果已经非常严重。

网络犯罪的基本概念:(1)行为人通过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犯罪。这些人必须具备一 定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条件。(2)行为人有网络专业技术的专利和特殊的权利,其 利用特殊的网络身份实施犯罪,如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机密、泄露国家 机密、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3)行为人的网络行为已经具 有侵害或威胁到法律所保护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性质,即该行为时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造成具有现实危险性或威胁性的犯罪。(4)刑法意义上的网络犯罪。如该行为非法侵入计 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网络犯罪的特点是指犯罪现象表现出来的犯罪和罪犯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和共同性。其特 点主要是:

1.高科技犯罪。网络犯罪和盗窃、赌博等比起来犯罪高科技比较明显,其原因归纳:(1 )虚 拟的犯罪现场,有的甚至不存在现场;(2)犯罪行为的网络化,使犯罪具备较高的隐蔽性 ;(3)侦查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很难处置复杂的数据等问题;(4)受害者缺乏网络 安全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给犯罪人留下了可乘之机;(5)少数的受害单位担心企业声誉受 到影响,不愿意举报犯罪案件。

2.犯罪网络化。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网络虚拟的社会,我们人类的一切事物都被网络 化了。然而,网络犯罪也不例外,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犯罪,有的可以威胁 到人的生命。

3.犯罪跨国化。网络没有国界,消除了地域时空的限制,网络的跨国化给企业带来了收益, 缩短了商贸、经营之间的距离,但是,网络犯罪的跨国化,成为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面临的新 的难题。

4.侦查取证难度大。网络犯罪没有感知的现场,只是数字的、虚拟的,有时侦查人员不在受 害人所在国的刑事司法管辖领域,同时,犯罪行为、犯罪对象的时间地点难以确定,甚至出现行为进行的时间和结果发生的时间相分离,加上数字化取证效力能否被确认,保护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5.犯罪危害性不可预计。网络的普及使人们依赖性增加,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大,继而使网 络犯罪的危害性也增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商务、信息频率的提升,使网络犯罪人 和受害人都难以预计行为产生的后果有多大,因此,构筑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经济是非常重 要的。

二、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1.网络犯罪现实是指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是一种 表浅、直观既有的事实,如犯罪行为、发案率、被害率与被害症状,犯罪时空分布、罪犯构 成状况等。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的结果,是进入人们视野的事 实。因此,犯罪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犯罪原因所导致,必须从了解犯罪现象入手,准确把握 、剖析、探寻引发网络犯罪的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减少或降低网络犯罪的社会调控与 文化整合机制,使网络为造福人类社会发挥作用。

2.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是:(1)计算机病毒犯罪,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 插入 的破坏计算机功能与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 代码,能够在计算机系统间传播,执行其设定的指令,破坏系统、删除文件、清除硬盘等。 (2)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犯罪,是指未经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故意进入计算机系统,是 一种典型的黑客行为,破坏或威胁计算机网络正常秩序,是一种违法行为。(3)网上诈骗 犯罪。网络使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电子票证、电子钱夹、智能 卡、电子票据、电子银行账户、网上商店、网上租赁、网上拍卖等,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 和生活,但是也为诈骗者提供了平台。犯罪人利用假冒、伪造、虚假信息等手段骗取钱财等 进行诈骗犯罪。(4)网上盗窃犯罪。行为人非法获取、使用他人电信或者网络账号、密码 ,非法设立电信或者网络账号,并且使用其账号接受服务,使用计算机技术涂抹计算机管理 系统中合法客户的存款账目、采取另设账号转移资金的办法,窃取客户和单位资金的行为。 (5)网上侵犯隐私权犯罪。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的控制状态 、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个人支配的具体人格权。隐私权指: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 维护权、隐私支配权。行为人非法收集和侵害个人数据,侵入和窥视个人领域,擅自公布他 人隐私的犯罪。(6)网络洗钱犯罪。行为人通过提供网络资金账户,协助客户将资产转换 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帮助客户转账或者利用其它结算方式转移资金,通过将资金运往境外 等途径,将违法所得及其收益变成合法财产的犯罪。 (7)网络色情犯罪。行为人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色情服务、网络色情图片、网络色情文学、网络色情交流等类型的犯罪。(8)网 络赌博犯罪。行为人通过网络提供赌博服务,开设虚拟赌场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人参 与赌博的犯罪。(9)网络其它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侮辱或诽谤他人,泄露国家秘密,传授犯罪方法,散布恐怖信息等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危害性

1.妨害互联网运行安全,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 通信网络遭受损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 者通信网络不能正常运行等。

2.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攻击、传播其它有害信息,煽动和 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定统一。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 利用互联网破坏民族团结,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活动,联络邪教组织,破坏国家法律、行政 法规的有效实施等。

3.妨害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制作虚假广告宣传,销售伪劣产品,利用 互联网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利用互联网编造 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商品流通或者其它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 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进行连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图片、音像、影片等。

4.妨害人身、财产权利,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非法截获、篡改、删 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它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 诈骗、勒索等。

四、网络犯罪预防措施

1.犯罪预防与网络发展相结合。网络犯罪现象是网络社会的赘生物,其产生和存在于现实生 活和网络社会中,在于网络社会自身某些固有的或者有待克服的弱点、缺陷和弊端。网络犯 罪现象的减少和避免,取决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发 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网络社会的进步,达到能够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使之符合网络社会 发展的规律,成为网络社会控制犯罪、约束犯罪的重要途径。网络发展让人们实现了享用网 络自由的美好愿望,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自由与网络文明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从而使网 络弱点转变成网络犯罪,这些改变了人们的初衷。从本质上讲,网络犯罪预防是网络发展规 划、网络个性再塑的过程,是网络发展的重要环节。

2.社会预防与社区预防相结合。网络犯罪的社会预防是指通过可能导致犯罪的社会因素和社 会环境达到限制和消除犯罪目的的预防体系。确定预防的组织和实施预防措施,增加犯罪成 本,减少犯罪所得,提高犯罪的侦破率,达到社会通过管理设定预防犯罪的特殊环境,改变 社会因素对犯罪的负面作用,调整人们对预防犯罪注意力放到受害人身上的倾向,最大限度 地动员和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犯罪,树立预防犯罪人人有责意识,从而达到减少或预防 犯罪的目的。同时,社区组织要注重抓犯罪行为人动机的矫正和劝导工作,加强对社区环境 的改善和预防治理,针对社区个人和群体的不良行为,敢于直言劝告,身临其境讲道理,讲 理性行为等,积极营造向上、和谐、和睦的社区环境,为通过良好的社区环境预防犯罪创造 条件。

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网络犯罪预防和控制可以分为外在预防控制(他律)和内在预防控制 (自律)两个方面。前者是外在的强势或影响对个人或群体的约束。后者是个人基于自身的 理性力量和伦理原则进行的自我选择。网络空间是一个以计算和数据为依托的社会活动平台 ,存在运用网络空间构塑的网络规范和根据网络应用行为的法律规范。网络技术规范属于自 律范畴,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技术障碍力,易于网络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在本质上和传统 法律规范相同,以价值判断基础,体现一定的利益关系,并且具有国家强制性。在网络世界 自律的效力毕竟是有限的,离不开他律的支撑,网络空间仅靠自律将会使网络世界滋生网络 犯罪,将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运用他律,依靠法律,会使网络世界有安全感。两者相 结合才能使网络世界达到人们初衷的愿望。

4.社会治理与网络伦理相结合。网络犯罪的社会治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 性和协调性的系统工程。在网络犯罪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伦 理等方面的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症治理。在社会治理对策中,狠抓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环境,采取措施减少和消除社会中的消极因素,弘扬“八荣八耻”精神,倡导爱党、爱国 、爱岗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官讲官德,经商讲诚信,从社会的角度减少了 犯罪的原因;同时,大力提倡遵循社会行为规则和伦理道德法则,在网络的个人世界中,遵 守网络交往行为规范以及网络开放性、虚拟性、无国界性及其资源共享规则,真正使世界成 为环境和谐、伦理规范的平台。

5.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相结合。网络安全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具有网络安全保护 能力、隐患发现能力、攻击反滥用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信息对抗能力,形成一 个全方位的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不仅是安全设施,而且是一个安全过程,不仅要动态保护, 而且要静态适应和主动防范。针对网络系统脆弱性和掌握犯罪趋势,采取相应的安全预警机 制,形成安全保护系统;及时接警阻止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加强网络 监督和控制,迅速采取措施监视黑客行为,减少网络损失,配合相关机关提供犯罪线索;同 时,结合网络安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网络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系统安 全、服务安全、审计安全、恢复安全和服务安全工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网络技术和网络安 全在预防网络犯罪中形成强有力的监控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网络犯罪仅仅是犯罪现象中的一种类型,而且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一种或几种专门性和技术性手段来预防网络犯罪,我们要清楚减少 和限制网络犯罪需要社会和网络秩序的不断完善,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一个以网络为 依托的人类活动的新领域,需要网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网络应用行为的法律规范。刑法作为 社会统制手段,具有补充性的特点。为使刑法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就网络犯罪形成 的新问题不断地完善,营造机关单位、社会社区、家庭预防网络犯罪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 网络犯罪的预防效应。

参考文献:

1.王云斌编著.网络犯罪.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双其主编.网络犯罪防控对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3.孙景仙,安永勇著.网络犯罪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检察院 江苏苏州 215006)

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篇7

1、社会原因

(1) 政治原因

首先,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目地一直没有罢休, 他们如今想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大肆鼓吹“自由”、“民主”、“人权”, 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热情高、单纯, 好走极端等特点, 企图腐蚀大学生的思想, 从未来高等人才中打开缺口, 以此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其次, 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弊端, 对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工作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作为政治体制的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够完善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 以权代法、以权谋私现象的大量存在, 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 权力过分集中, 缺少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了权利与金钱的交易等腐败现象孽生, 这些不良风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与普通群众的关系, 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民众的仇富心理严重, 导致了部分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 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 社会和学校所宣传的理想信念在他们心中开始动摇, 开始变得急功近利, 对金钱和权力盲目崇拜, 在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开始形成反社会的心理, 在这种反社会心理的驱使下, 一些大学生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经济原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较低, 而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存在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甚至以权谋私的腐败等问题。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部分社会成员, 包括少数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减弱, 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从事市场活动, 包括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例如行贿受贿、窃取商业秘密、进行商业诈骗等等。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导致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偏离。由最初的困惑和动摇, 变成了不遵守秩序, 不遵守法律的追随者。

(3) 文化原因

首先, 在市场经济和外国文化冲击下, 各种腐朽落后文化涌入中国,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各种官僚主义等等, 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 但是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侵蚀。让他们分不清美与丑、善与恶、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为他们违法犯罪埋下了祸根。

其次, 大众传媒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在带给我们方便、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媒体报道目前也呈现出逐利性、误导性、不负责任等特点, 有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 置职业道德于不顾, 盲目传播放大某一不良现象, 甚至是炒作成风。例如:如今文化市场上有一种暴力化和低俗化趋势, 在图书、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 充斥着大量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等丑恶现象以及其它文化糟粕, 有些大学生模仿小说、电视、电影中的打斗、色情、犯罪等内容, 效仿其中的人物, 一发不可收, 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

(1)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 还改变了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 离婚成为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 离婚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父母离婚会对子女心灵上产生极大的伤害;在离异家庭中, 孩子要么缺乏父爱, 要么缺乏母爱, 严重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特别是在当孩子还小的时候遭遇的家庭剧变, 很容易在幼小的心灵上引起各种不良反映, 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从而使得性格孤僻、敏感、自卑、冷漠, 内向、产生仇恨他人和社会的心态。

(2) 有的家庭则对孩子过于溺爱, 对子女有求必。从出生到上大学之前什么事由家里安排好, 使他们没有独自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旦离开家走入大学校门, 身边都是年纪相仿的大学生, 这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使其无法与他人愉快相处, 从而处处受到排挤。可能产生心理失衡, 认为别人都在跟他作对, 或者仇恨他人, 或者自暴自弃, 而最终走上邪路。

二、预防措施

1、社会要为大学生发展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首先,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政企分开, 发扬民主, 克服官僚主义, 惩治腐败;健全法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次, 近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减少大学生财产性犯罪,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有序竞争,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进一步健全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 减少贫困大学生的财产性犯罪。

再次,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我们要加大反腐败力度, 针对滥用权力, 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现象绝不姑息, 坚决予以惩处, 对腐败问题决不姑息养奸, 心慈手软, 树立反面教育典型, 给大学生以启示和教育。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有序、健康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对媒体和网络传媒的引导和监督, 宣扬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遏制不良文化。

2、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学校, 父母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直诚实, 遵纪守法, 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 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父母应具有奉献精神, 正确处理家庭与社会,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父母应具有责任感, 爱岗敬业, 赡养父母, 团结兄弟姐妹, 搞好邻里关系。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热爱学习, 学习新的、科学的教育理论, 具有求知欲, 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新技术, 这样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关心国家大事, 改善自己的谈吐, 讲文明话, 办文明事。要勤俭持家,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不乱花钱。父母要遵纪守法, 为孩子树立正确形象, 让他们知道守法的重要性, 防止在遇到问题时采取违法手段。

父母还要经常学习,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要了解并关心自己的孩子, 观察孩子日常言行举止和情绪反应, 善于和孩子沟通, 当子女出现学习、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时, 要及时的介入, 帮助子女度过难关, 同时, 教育子女加强自我调整和抗挫折能力, 多对子女进行正面教育, 教育孩子学习好人好事、学习良好的社会风气、鼓励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同时, 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现象, 父母也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提高他们的分析、辨别是非能力, 增强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将子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学校, 不要总是等着开家长会再与老师沟通,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应紧密联系, 共同发挥作用, 双方形成合力, 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使各种不良习惯、不良情绪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能有效的预防大学生犯罪。

摘要:本文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和家庭因素,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民营企业中职务犯罪及预防 篇8

一、职务犯罪的定义

职务犯罪是指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其职务相关联的犯罪。职务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务犯罪包括一切与职务有关的犯罪, 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 或滥用职权, 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总称。狭义的职务犯罪, 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1)

以下我们仅讨论广义的职务犯罪中民营企业中涉及的职务犯罪部分。

二、民营企业中职务犯罪的类型

民营企业中的职务犯罪, 从法律角度讲应该叫做非国有或非集体所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其犯罪主体也属于一类特殊主体, 即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 包括领导人员、职员和工人。

民营企业中常见的职务犯罪中有以下五类: 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盗窃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 一) 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 (2) 的行为。

本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 数额巨大的, 可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营企业职务侵占罪一直位居经济犯罪的榜首, 且不断涌现新的特征, 案发率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二) 挪用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 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 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 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进行非法活动 (3) 的行为。

本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 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 三) 侵犯商业秘密罪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除了搞好现有的经营、生产之外, 一般还从事产品或技术的研发, 以达到企业日益完善和壮大的目的。而在研发或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商业秘密, 即成为公司重点保护的对象, 也成为其他企业觊觎的“唐僧肉”。

侵犯商业秘密罪: 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披露、擅自使用等不正当手段, 侵犯商业秘密,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 (4) 的行为。

本罪的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一十九条规定, 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 最高可以处七年有期徒刑。

( 四) 盗窃罪

盗窃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采取秘密的方法非法窃取他人财物, 数额较大 (5) 的行为。

如果是利用职务之便利盗窃就构成职务侵占犯罪, 如果没有利用职务便利盗窃就构成盗窃罪。

本罪的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 情节非常严重的, 最高可以处死刑。

( 五)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 数额较大的 (6) 行为。本罪最高可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职务犯罪的危害

职务犯罪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 给公私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职务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一般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 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 一) 危害公共安全

职务意味着相应的责任, 其面对多人, 如果行为人不负责任,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 将很可能会危害公共安全。如有关主管领导或负责人严重不负责任, 不按相关规定履行职责, 或收受贿赂, 就会造成豆腐渣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的发生, 从而导致工程不能用或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况发生。

( 二) 造成公司财产的大量流失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职务犯罪严重违反了社会经济秩序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往往造成公司财产的大量流失, 损害公司及股东的利益。由于行为人一般握有一定职权, 掌握一定数额的财产支配权, 如果他们不择手段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 从事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 势必造成公司财产的大量流失, 这样将给公司造成比抢劫、盗窃、诈骗等其他犯罪行为更为严重的财产损失。公司一般以盈利为目的, 而公司财产大量流失对公司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 三) 危害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破坏市场经济建设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营企业很多是通过创始人、老股东的原始积累及苦心经营开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职务犯罪, 不仅严重损害民营企业的资产和管理者建设公司的夙愿, 干扰了民营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 而且破坏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也侵犯了社会主义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 最终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四、民营企业职务犯罪的预防

针对职务犯罪, 建议民营企业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加强预防措施, 进而达到全方面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 一) 事前预防

1. 建立合法有效且切合实际企业规章制度, 完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 1) 职务犯罪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漏洞。合法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预防职务犯罪而言至关重要, 而事前预防的重点即在此。民营企业应建立起行之有效避免企业承担经济损失且预防员工职务犯罪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不断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对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加以指引

、规范和约束, 尽量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多的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制度是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 企业及员工行为都应在制度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 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所处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制定具有特色的相关文件。最好可以全面合同化: 将合同引入企业内部管理, 上下级之间、上下位部门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协商、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权责分明, 相对于制度化而言, 合同化更明确, 更人性化, 更易接受和执行, 使得制度更容易落到实处。

( 2) 建立培训机制, 加强宣传和教育, 强化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对于民营企业新入职的员工, 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 并加大职业犯罪惩处的宣传力度; 强化民营企业及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 进而能够及时识别风险、防范风险。民营企业全体员工应当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应清醒的认识到法律风险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及自身的重要影响。

( 二) 事中预防

1. 定期、不定期检查

民营企业应制定定期检查的相关制度, 并由特定部门例如审计监察部、法务部等部门联合区域总经理等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 一方面对预谋犯罪的员工起到震慑的作用进而预防员工职务犯罪的发生, 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排查发现职务犯罪, 并及时进行处理, 减小对民营企业财产的损害。

2. 部门监督

民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负责对员工职务犯罪进行监督、检查、处理。该部门应直属于董事会或者总经理, 确保其独立于其他部门进行工作, 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该部门可对任何部门的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发现问题直接向董事会或者总经理汇报, 或者在其权限范围内给予第一时间的处理。

3. 舆论监督

在民营企业内部制定并运行舆论监督制度, 如发现同事有职务犯罪行为, 可向监督部门实名或者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的, 如果查证属实, 给予奖励。培养民营企业员工监督职务犯罪的意识和责任感, 进而达到民营企业全员监督职务犯罪的效果。

( 三) 事后处理

1. 事发后第一时间处理

一旦发现职务犯罪行为, 须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例如停止该员工的关键性工作, 防止其进一步犯罪, 避免扩大给民营企业造成的损失。且应立即展开调查, 保全证据, 防止犯罪嫌疑人毁灭罪证, 例如毁坏财物账簿、藏匿印章等。此外, 需注意谨慎处理, 尽量做到既不能冤枉员工也不能放纵犯罪嫌疑人。

2. 事件处理后对于制度漏洞进行总结弥补, 以儆效尤

对于经法院判决的员工职务犯罪典型案例, 及时进行总结, 寻找制度的漏洞, 进行弥补,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并制作为民营企业培训案例, 对民营企业员工进行警示宣传, 以儆效尤。

综上所述, 鉴于民营企业中职务犯罪存在诸多危害及恶劣影响, 民营企业应不断重视对于职务犯罪的预防, 建立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 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进行预防、监控以及处理, 进而逐步降低职务犯罪的发生率, 保障民营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摘要: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过程中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罪等职务犯罪多发, 造成民营企业资产大量流失, 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议民营企业采取事前制定较为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事中加强监督管理、事后及时处理并定期总结培训等措施, 以达到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民营企业,职务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包家新, 周洪涛, 唐秋平.预防职务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3.

浅析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 篇9

1、从犯罪年龄来看, 低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发育年龄提前, 手机、互联网等通讯工具的日益发达使得未成年人更易受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持续攀升。

2、从犯罪类型来看,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性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这两大类。

其中财产性犯罪比重最大, 未成年人通常没有经济来源, 往往攀比心理作祟, 为了满足消费欲望, 往往采取盗窃、抢劫等手段来获取财物, 然后挥霍一空。

3、从犯罪动机看, 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出。

这与未成年人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未成年人思想简单、心理叛逆、辨别是非能力弱, 具有较大的冲动性, 导致他们易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 因一时的头脑发热而突发犯罪。

4、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 未成年人犯罪以共同犯罪、团伙作案为主。

随着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展, 其独立性日益增强, 使其逐渐淡化对家庭的依赖, 但同时又没有摆脱依附性, 就转而在身边年龄相仿的伙伴中寻找保护者和支持者, 尤其是在犯罪时, 团伙一起行动、互相壮胆, 从而在心里产生一种力量和安全感。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在发育、成长的迅猛阶段, 从生理上讲, 他们的身体迅速成长, 身体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 成熟、理性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 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还不成熟;从心理上讲,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差、缺乏对是非善恶的评价能力、对不良影响的抵抗力弱且容易冲动、行为容易过激。未成年人的这种身心特征, 使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而当其身处不良的环境中时, 更是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中, 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环境存在着各种问题: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离世, 在单亲家庭中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外出挣钱, 年迈的祖父母在家照顾未成年人, 要么过于溺爱, 要么无力看管而放任自流, 甚至未成年人独自在家无人看管;即使在父母健全的家庭中,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贫困等原因致使未成年人缺乏照顾, 其不成熟的心理仍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原因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片面强调升学率, 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学校里, 学生会因其偶尔的不良行为或者仅仅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老师的区别对待、同学的另眼相看, 动不动就把他们当作反面典型“示众”, 久而久之, 自卑心理引发厌学情绪。最终告知提前结束学业、过早走上社会, 而这个时候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不良因素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

4、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良文化、娱乐环境和社会风气, 这些对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腐蚀和诱惑。不健康书籍、影视、网上的色情描写、暴力渲染、犯罪方法的传播, 赌博、早恋、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还有一些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不顾政府的规定容留甚至引诱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 这些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都成为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

1、未成年人应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塑造和健全人格, 发挥自身预防犯罪的主体作用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 其人格是可以塑造的, 通过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 切实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 完全可能将未成年人的人格进行塑造和健全。塑造健全的人格,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自身能够明辨是非, 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能够理性地避免犯罪。这就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不懈努力, 严格要求自己, 多思考, 多涉猎有益成长的书籍, 多向家长长辈请教。未成年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犯罪预防中的主体性地位, 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防微杜渐,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避免滑入犯罪的深渊。

2、注重家庭教育, 强化家庭预防犯罪功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一个家庭的环境, 父母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孩子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得当, 能够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情趣,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尊重孩子, 重视生活中感情的开发,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增进相互间的亲情;父母应端正态度, 自觉向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做好监护人的角色, 要从孩提时代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远离不良陋习, 逐渐向其灌输自我保护常识, 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律意识。

3、抓好素质教育, 发挥学校预防犯罪功能

学校教育是正是未成年人身体、心理皆迅速成长、成型的关键时期,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未成年人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要重视未成年人品格、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一般而言,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数是不爱学习、成绩较差、老师不予重视的“差生”, 学校应对该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可以多开展集体辅导活动, 让他们在集体情景中改变自己的行为, 克服孤独和自卑心理, 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达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进而远离犯罪的边缘;学校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 或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刑事, 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合法、什么是不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犯了什么罪应当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做一个守法公民。

4、净化社会环境, 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引诱因素

在全社会广泛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清除精神垃圾毒害, 使有害的社会环境得到净化, 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因素。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监督, 落实监管责任,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加大监管力度, 对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严加管理,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让未成年人与污染源隔绝;在打击的同时, 要注意不断丰富文化产品, 给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健康的活动场所和更适宜未成年人、受其青睐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 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工作, 只有全面分析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形成的原因, 全面提高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思想认识水平, 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未成年犯罪。

摘要: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罪的特点以及原因的分析, 提出未成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以期能进一步限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唐树华.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7.

[2]王秉忠.罪犯教育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部队财务人员经济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10

关键词:部队,财务管理,经济犯罪,预防

从目前我国部队的财务状况来看, 部队经济活动中的部分经费已经由原来的资金形态变成了物质形态, 这种形式的转变非常有效地解决了部队中生活、训练等各项工作需求, 面对仍时有发生的经济犯罪问题, 需要相关部分针对这种复杂、恶劣的情况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来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下面文章就从部队经济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应对措施展开深入研究。

一、部队财务人员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 挪用公款

挪用公款是指部队财务犯罪人员利用自己手中权利将部队的公款使用非法手段挪用到自己的账户上, 这种现象的产生最根本原因在于犯罪人员手上的专属权利,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部队财务犯罪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二) 合伙犯罪

这种犯罪形式不同于前面讲的一种, 它是指由于受到社会上其他成员的诱惑而共同行驶的一种犯罪行为, 在外界物质的引诱下和社会人士一起将财务据为己有。除此之外, 还有部队内部的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情况。这些都是合伙作案的特征, 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三) 预算外收入多的单位及企业事业单位存在风险

与预算经费管理相比预算外收入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弊端, 在预算外收入、支出和资金储存等地方是出现犯罪的重要环节。这些单位因为自身财务管理系统机制的不健全引起了这一现象。

(四) 接近转业和退伍人员的犯罪是另一种类型

在部队上一些快要退伍和即将转业的财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认为自己为这个工作付出了很多, 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助奖励。因此临走时卷走大量的财务款, 同时还有将公款转入到其他渠道上的类型。

二、部队财务人员经济犯罪的原因

(一) 人生价值观扭曲

犯罪份子之所以犯罪, 根本原因在于其心理上对待事物的价值观取向发生了改变, 大部分人都是见利忘义的, 在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下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情, 把党和部队的利益不放在眼里。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 使部队某些财务人员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通过这种不道德手段获取收入。

(二) 缺乏相应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犯罪人员普遍存在着一些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做到万无一失, 不可能被发现, 盲目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大家知道, 再加上自己对法律知识的欠缺, 导致犯罪份子法律意识淡薄, 对财务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并不十分清楚, 同时认为自己的职位也会对自己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想法的偏差都是导致其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

(三) 市场经济负效应对犯罪分子影响

由于当下大环境的改变, 市场经济不断建立和发展, 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生机, 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为了拉拢资金用过行贿的手段来贿赂有关人员, 这样无形中为财务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这一社会诱因也是促使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 规章制度不严谨

没有一套严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 这样就给这类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财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人员上, 而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的形式在。没有规定条款限制的情况下, 利用一些出账不需要开具证明票据等有利条件来实施犯罪行为。

三、预防部队财务人员经济犯罪的对策

(一) 重视思想教育

部队财务工作者是由一群年轻的群体组成的, 在价值观上还没有完全的成熟, 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这批人员的思想教育, 使他们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 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使命一样的性质, 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为维护整个部队财务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可分几步完成。

1. 进行革命人生教育。

这种教育有利于培养财务工作人员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来完成, 培养他们淡泊明志的人生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努力做一个守规矩、办实事的有为好青年。

2. 进行法制教育。在法律的制裁上要加强教育, 组织相关的法律与财务之间的管理来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

3. 加强警示教育。

通过一些反面教材的案例来组织大家学习和提高认识, 在关乎到国家安危、个人前途以及家庭幸福上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帮助财务工作者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踏实认真的工作。

(二) 加强对系统和人员的管理

1. 选人慎重。

在选择部队财务工作者的时候, 一定要对其各项背景资料做深入的调查分析, 从以前的档案记录里观察有没有违规违纪的记录, 在个人的人格、情操上面要关注更多的注意力, 以确保选出廉政的干部。

2. 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

在整个财务系统中, 一定要有一套非常严谨的管理条例, 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编入在内, 严格按照规矩来执行, 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轻视。

3.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监督制度是预防财务人员经济犯罪的重要途径和办法, 一些单位中采用了此办法, 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态度疏忽以及规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的原因, 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四、结语

目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取代了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 在这样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给我们的部队财务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面对这样一个突出问题, 必须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抓好基础工作的建设, 完善财务系统, 为部队财务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下一篇:下半身写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