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2024-04-20

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共11篇)

篇1: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文章分析了阻碍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危机现状,分析了造成这些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有效预防、调适和矫正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机制,从而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作 者:童伟中 TONG Wei-zhong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杭州,310023刊 名: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年,卷(期):23(4)分类号:B849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干预

篇2: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日后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而片面、错误的认识方式和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要进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绪情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预期干预.要做好心理危机的监控工作,预防干预;要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干预.

作 者:田云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  

篇3: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模块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心理危机是心理系统失衡的表现,当大学生自身力量无法应付遭遇到的境遇或某件事时,在心理感受上就会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还不健全,处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还不能成熟、全面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诸多问题,在认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使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这些都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学生遇到各种复杂的事件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无法正确处理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

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要经过冲突期、危险期、危机解决期和适应期四个阶段从危机出现到恢复心理平衡,持续期一般为四到六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通常有三种结果:一种是没能走出心理危机,最终导致经生病或神经症;另一种是虽然度过了危机,却在心灵上留下了严重的阴影,对其今后的社会适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的同时,还学会了新方法来处理困境。

2. 大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应遵循的原则

2.1 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应该以预防为主,积极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和早期预警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评估和及早干预,对大学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实用的心理适应方法,在初起状态就将心理危机消灭掉。2.2遵循实效的原则。大学生一旦发生心理危机或出现心理危机倾向就很容易生变,因此心理危机具有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要非常注重时效性,否则很容易铸成大错。要快速反应和处理危机事件中不断变化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2.3遵循健康发展原则。大学生是在发展中遭遇心理危机事件的,大学生的心理体系因遭遇危机而暂时性的处于失衡状态,但是失衡状态不是绝对的,面临危机的同时还将面对机会或转换点,机会也同时蕴藏于危机中。正确面对危机就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转机,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应该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3.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实施预防与干预的模块

3.1 组织模块。高校领导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成立领导机构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组建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以专职心理讲课教育教师为主体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网络”模式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工作网络,积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选用善解人意、热情开朗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让这些学生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的宣传给本班同学,配合学校共同把心理间接教育活动开展好。3.2心理教育模块。首先要对大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目前很多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几乎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一旦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和忧郁情绪,从而出现心理失衡状态。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挫折心理训练,让大学生对人生的挫折能够勇敢面对并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还应该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结合其他教育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开展德、智、体、美等教育都需要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结合德智体等教育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3早期预警模块。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重在预防,每年进入高校的新生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心理健康测评,建立新生的心理电子档案。针对新生的不同心理情况建立预警对象信息库,这样可以早期预防、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院系和班级之间要及时的相互沟通学生的信息,实现双向交流和信息共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普查新生的心理情况好应及时向院系通报主要情况,在日常咨询中要应及时向院系放映发现的学生心理情况及干预措施,班级心理委员发现同时的异常心理状况时也应该及时的逐级向上反映,各组织之间共同协调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4心理疏导模块。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系统,在发现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倾向时及时的进行疏导,及时化解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疏导,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对解决心理危机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旅游、唱歌、体育运动等方式来积极的宣泄心理危机,保持阳光灿烂的心情。再者也要争取朋辈群体的疏导,大学生朝夕相互的朋辈群体能够更好的调节同学的情绪,化解同学的心理困惑。3.5治疗模块。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根据心理危机发生程度的高低和表现症状的轻重,可以采取在校节水心理咨询或者送到精神病医院等进行心理治疗。对于情况严重的学生社会、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积极的进行的对其进行医学和药物治疗,争取让大学生早日康复。学校应该与当地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院合作,形成教育、管理、心理和医学协调一致的治疗模式,最大力度的支持心理危机者,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总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类型也越来越复杂,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早的消灭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黄鑫英.基于价值观引导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马喜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转介策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0.

篇4: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许多人还出现心理危机。据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可见,贫困生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心灵的慰藉。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加上农村地区占到90%以上,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学费成为来自贫困地区学生的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由此出现了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严重的孤僻性格和自闭心理。在大学校园里,有一些心理自闭和性格孤独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多见于一些贫困的大学生。他们将自己隔离于同学和学校之外,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产生恐怖心理;缺乏获得安慰、支持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缺少别人的安抚和帮助,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和释放,导致心情郁闷,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自杀。尤其是一些贫困生因家境困难,进入大学后,他们强烈感受到了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常会因贫困、经济拮据感到自卑,又羞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即使得到别人理解和帮助,但也容易背上心理包袱,总是觉得亏欠同学的情,往往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同时,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又非常在乎,极其敏感,慢慢地就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人群,形成自闭心理和孤僻性格。

2.心理极度的偏激。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心理和行为常常很偏激。因为经济贫困常使他们比一般的同学早熟,他们见惯了社会上对待穷人的白眼和各种世态炎凉,由此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觉得世事不公平,容易养成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人生观。最终导致他们看问题容易走极端,心理偏激,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

3.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危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产生退缩性思想和行为。贫困大学生如果过多地体验自己自卑的消极情绪,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

4.人际关系不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主要是指贫困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很多,但由于经济困难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的偏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回避与教师的沟通,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良。

5.严重的心理抑郁。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有抑郁心理。抑郁是指人长期受到消极因素刺激后,心理无法承受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各方面条件不如其他同学而言,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心理常常感觉到郁闷,长此以往,形成心理抑郁。表现为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遇事往坏处想,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下降,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严重会产生想自杀的念头。我国有学者报告,在自杀未遂的大学生中,有35%~79%可被诊断为抑郁性心理问题,可见心理抑郁已经成为一个危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1.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一是开展心理普查活动,筛选心理危机的贫困大学生。高校应该通过SCL-90(临床心理状况自测量表)和EPQ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贫困生心理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确定重点人群、定期分析、重点跟踪、重点帮助,预防贫困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某些突发事件。建立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我们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较准确地掌握他们心理上的变化。但要注意严格保密,及时存档,一旦发现其心理有异常变化,就必须及时地加以疏导防治。如果发现有严重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病倾向者,应及时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请精神病专家协同诊断,以免误诊漏诊事故的发生,以防自杀或杀人事件的出现。二是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贫困大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开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室,对贫困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其次,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一方面,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巧,塑造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到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第三,开展各种有益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危机扶助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协会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举办“‘困难人生我做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心理健康服务月"、“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开设“心理热线”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试能力,并利用学校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2.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报机制。心理危机干预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爆发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的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发生也是有预兆可循的;高校通过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报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心理危机的发生。首先,建立通报制度。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档案,对那些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大学生进行监控,并把这些情况及时通报给学校的有关部门,特别是大学生所在的系(部)领导和辅导员(或班主任)。而作为直接管理学生的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要随时关注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以便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降低到最低程度。其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的制度,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3.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机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使每个教育者和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贫困大学生活动之中,共同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建立起学校、系、年级、班级等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校医院心理门诊和学校心理协会等各种结构和组织,开展心理危机的辅导和咨询活动。发动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校医院的医生、各系负责学生管理的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与到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工作之中,并将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把班级骨干、班主任、心理咨询员、校院系有关部门与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诊疗机构等力量整合起来 ,规范处理流程和干预措施 ,及时引导贫困生跨过心灵上的“坎” ,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4.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网络支持机制 。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成熟,校园网正在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新平台。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干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首先,利用网络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网络信息具有容量大的特点,通过网络可以让贫困生获取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构建学校网络心理预警系统。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的私秘性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测试、网络调查、校园一卡通等及时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监控他们的心理动态,给予贫困生及时的经济和心理援助。第三,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基于网络的心理咨询避免了面谈式咨询中学生的紧张感,更容易发掘出学生潜在的问题。另外,还便于整理咨询记录以及留存咨询过程。网络在线咨询,还可以给一部分不敢或不愿当面咨询的贫困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宣泄他们的不良情绪,在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下,释放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

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随着大学贫困生数量的增加,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高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已刻不容缓。

加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是增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只有从心理上培养起贫困大学生防御心理危机的机制,完善个性,提高适应社会压力的素质,通过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汲取营养,才会形成对外界不利刺激的抵御能力,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各种问题,这是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最根本的措施。

篇5: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文章通过对多校区大学诱发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因素的分析,认为建构以预防性干预为主的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全面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 者:何放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0-012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心理危机 预防 干预

篇6: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

结合当前社会环境、民办高校的特点等外部因素和大学生群体身心特点的内部因素, 我们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自卑情绪引起的心理危机。民办高校的生源主要为两部分:国家任务的统招生 (即使为国家任务统招生成绩也相对较低) 和高考落榜生构成的学历生、自考生。与公立高校大学生相比, 民办高校大学生大都因为高考不理想而进入民办高校学习, 因此,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 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 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抑郁孤僻, 自我封闭;面对挫折, 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 消极地对待人生。

2.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一方面, 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薄弱, 自学能力较差, 很难跟上大学里的正常教学。另一方面, 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要求, 除了完成必修的学业之外, 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这些使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引发心理疲劳。其表现是思想迟缓、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速度降低、情绪烦躁、怠倦等。

3.就业竞争引发的心理危机。目前, 虽然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 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人才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较低, 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自卑、焦虑、紧张、烦躁、抑郁、悲观等情绪反应。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现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开设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 举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但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

西安外事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实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推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西安外事学院特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成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心”。成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心, 主要履行危机预防和干预两大职能, 包括: (1)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及时评估、诊断和预警, 做到早教育、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2)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危机的抵抗力。 (3) 促进心理危机救助和自救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提高。 (4) 及时为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和所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 必要时进行转诊。

2.心理危机干预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运行机制以干预中心为枢纽, 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预警系统。

(1) 一级预警: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在统招各班级设立1名心理委员。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 了解思想动态和心态,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2) 二级预警:院系。院系主管领导、教师要关爱学生, 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 学生科科长、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对重要情况, 要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 并在专家指导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地干预。

篇7: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03-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挫折与压力的挑战。面对压力,一些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酗酒、暴力伤人、杀人、自杀等都是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它不仅危及当事人的健康及生命,而且会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危机评估、危机即时干预、危机后干预的全程角度,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危机干预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紧迫性: 笔者自连续四年对某高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构的探析: 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就应该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入手,以危机干预的全程观为基础,从危机评估到危机即时干预、后干预,最终建构发展性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模式:

(1)建立整合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预警体系。人口学资料中的家庭经济、结构、气氛、重大创伤等因素能够显著的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在建构危机评估指标体系时,家庭因素、自杀相关情况、压力、社会支持、精神病性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其中。建立一套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客观、量化的分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性进行评估。

(2)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一,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特别是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二,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1)自我干预模式。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体原因。其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 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自我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危机预防知识,教会学生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增强自我干预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压力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干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其与人更好地沟通,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方法,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技巧。

(2)同辈干预模式。同伴之间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唤起共鸣,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均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由他们充当班级的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危机早报。另一方面,建立同辈支持机制,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同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3)加強危机的后干预。危机后干预有助于弥补目前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丰富危机干预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时的避免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等)的模仿效应。一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后干预机制。曾经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是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因此,应该针对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进行危机后干预,帮助学生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周遭人群的干预机制。知悉或目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他们会对危机学生的行为感到惊讶、困惑、自责甚至恐惧。如果这种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习得危机学生使用的不良应对方式。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班会、放松技术、个别辅导等,帮助周围的同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防止其产生模仿行为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并提高其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3.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1)家庭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普测时让学生填写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成长发育等主要信息,为学生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其次,学校要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可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对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拓展性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的观念。再次,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如在校园网、校报等载体上开辟家庭危机教育专栏、编制心理危机干预家长手册等,定期邮寄给家长。最后,在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时候,要充分启动家庭支持系统,使危机学生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坚定其度过危机的决心。

(2)调动社会系统的资源。社会系统(如心理学专家、精神科鉴定等)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有效的协调个体、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达到系统间的互动、互助发展。为此,建立以社区和单位为基础,以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为辅助,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保证的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和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篇8: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网络文明,BBS,高校BBS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网络是20世纪人类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 是人类社会带有突破性的文明发展, 在21世纪网络会有更大规模的发展, 它已经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使得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一切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动。

在研究高校网络高速发展过程中, 通过技术手段和思想引导来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环境。同时把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文明的网络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诸如:实名制的校园网络管理, 学校网络建设数字化依托联防, 校园GIS系统等技术手段来解决目前的网络文化现状, 引导大学生德育教育, 以“人文关怀”促进高校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的建设。

BBS即Bulletin Board Service (公共公告牌服务) 。由于校园BBS这项服务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使得校园BBS从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院校迅猛发展起来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正因为BBS特有的、毫不顾虑的发言功能, 会反映出一些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形成在高校BBS论坛上的心理危机问题。对此一些高校采取了比较直接的例如封闭BBS或限制BBS功能的措施。但是这种危机管理模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BB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思想情况的一条渠道。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高校BBS管理从危机管理向主动育人服务管理的转变, 能否利用其优点, 克服其缺点都成为当前BBS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

而构建一个高校BBS论坛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是和谐校园文化下建设主动育人型高校BBS论坛管理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前期预防、到心理危机干预, 再到咨询治疗与事后处理这一系列过程都可能对高校BBS论坛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能使其更好的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服务。

1“高校BBS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内涵

本文所探讨的高校BBS心理危机是指基于高校BBS论坛这一平台, 高校在校生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导致个体及特定群体不能适应正常学习、生活的心理危机状态。一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高校BBS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从1作用对象看, 一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关注对象是通过实践教育工作或者心理测评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而高校BBS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则要广泛的多;除了一般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表现 (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受挫、就业困难) , 在BBS论坛上有发布对社会和学校的不满言论, 发布黄色暴力信息等表现的学生都应列入高校BBS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2 高校BBS论坛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之最终度过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

针对高校BBS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失范、紊乱状态, 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基本集中在校级层面的高校BBS管理制度构建、高校BBS宏观政治思想建设和纯技术层面监控模式构建。从微观具体的以心理干预为手段协助高校BBS管理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针对高校BBS的心理干预机制根本没有建立起来, 这项工作还得不到广泛重视。

笔者认为, 实现高校BBS整体上的良好运作, 需要宏观的正确思想指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技术监控体系等各方面支持系统的联合配合。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失为一个效果良好的辅助组成手段。

3 高校BBS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首先要健全高校BBS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组织系统。组织系统组成应包括分管校领导、校办、宣传部、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 各学院的党总支书记等。做到职责明确。

3.1 高校B B S学生心理危机前的心理干预机制

高校应该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根据普查结果并协同辅导员,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 力争将恶性学生心理危机 (例如自杀) 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在学生进入高校BBS阶段前降到最低。

3.2 高校B B S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心理干预机制

3.2.1 高校BBS专业管理队伍心理培训经常化

一般高校BBS管理采用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学校教师担当的站长, 学校会选取一些理论素养高, 分辨能力强的同学充当版主和高级写

手。他们是高校BBS的第一线人员, 是发现问题的主要力量。所以除了要对高校BBS管理队伍进行一般培训外, 心理培训也要经常化。以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早发现, 早汇报。

3.2.2 与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心理辅导员工作联动

高校BBS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和学校、院系及班级三级辅导员的工作联动。要把高校BBS的心理干预工作同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3.2.3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活动

定期组织网上心理活动, 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关心来稳定学生情绪, 引导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心理咨询热、网络心理沙龙, 师生对话等活动来丰富高校BBS活动并能起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作用。

3.3 高校B B S学生心理危机后的心理干预机制

当校园BBS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潜在危机已转化成显性危机时, 应尽量在24小时、72小时前及时采取心理支持、及时阻控、实时监控、心理咨询、紧急救助等办法,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不属于咨询范畴的要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BBS为大学生展现了一个崭新而又神奇的世界, 在校园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BBS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和监控工作。而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要从危机管理向主动服务育人的管理模式转型并充分发挥高校BBS的特有功能, 以主动服务学生为出发点, 把尊重、关心、理解大学生作为高校BBS管理的原则;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实现大学生的价值,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作为高校BBS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紫远.构筑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 2004-11-5.

[2]邱枫.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与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篇9: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分析

关键词: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小学阶段是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重要阶段。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频率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者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指导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加大构建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工作力度。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情况调查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专门开设的学校心理学教育课程的研究起步早,发展成熟,有一套完善的研究体系,它主要研究年龄在5~18岁之间的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国际上也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学联合会。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随后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又明确要求了各城市要在学生间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代社会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未必能有正确、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就应运而生。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原因

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怀和保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据了解,我国当前约有五分之一的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工作。

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是:逃学、厌学、偏执、偏激、自私、说谎、没耐力等,这是普遍体现于城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象,这些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是各自家庭的中心,这就使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得自私、自我,忽略他人感受;过度贪玩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行为;对师长不尊敬,对待批评不能正确认识,往往表现出不接受的情绪、思想及行为方式偏激;对待学业缺乏耐心等。而一些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和父母的交流,情感无法表达和宣泄,往往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偏差,一般表现为:敏感、自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胆小怯懦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未来发展,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为将来埋下更大的心理隐患。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将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1.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最为常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二者同属于精神领域教育内容,二者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内容及方法也有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品德”,而心理教育是从更深层的本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源头上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品行,二者的巧妙结合既可以从表面的品行对学生加以规范,又可以从深层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人格培养的最好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可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只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必须将二者相融合、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身心教育效果。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在进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危机,客观面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一旦危机发生后,也能够通过前期制定出的应对方案予以及时解决,开展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确保学生能够养成健康、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素质。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即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特点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辅导等记录的统一档案保存,这类资料的组合,能够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程度的体系,作为每个学生的心理标识,便于校方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展开教育。

当前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较为普遍,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学校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在阳光自信的状态下成长和发展,成就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

篇10: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遗传 (基因) 相关。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认识, 一种是心理学方面的定义, 一种是实际生活中的定义。在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有适度的安全感, 有自尊心, 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适度地自我批评, 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 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 现实, 客观, 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 无过度的幻想;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有个人独立的意见, 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认为心理健康是在正常的智力条件下, 能够按照社会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做出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表现与外在的一切行为。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大多是以感性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也就是人们以直观的经验来评定一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以适合人们评价标准的行为来处理一切事物。这样, 就存在一个适应大众评价标准的问题, 而这个标准, 已经是现阶段在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得出的, 是不赖于理性分析的一个普遍标准。

大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是在不断接受知识教育的校园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从跨入小学伊始, 就开始接受已有知识的传播, 他们接受的是固定模式、比较刻板的、人们已经从过去生活中得到的成文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当然包括了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同时, 他们只是从理论上获得了该知识, 而缺少真正的实践应用, 也就是说, 他们拥有了相关知识的概念、观念, 而没有面临到具体的操作和付诸实践。这样来说, 这一群体还具有不同于外界的、已具备社会生活观、价值观的人群的特点。所以说, 他们也就只能从自己群体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心理, 从自身角度的群体来理解自己的心理, 有别于我们已习惯了评价大众行为行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2 湛江市高校贫困生存在概况

湛江市隶属于广东省, 且处于广东省最南部的位置, 有其环境位置因素所决定的人文、地理、经济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说, 由于其位置偏远, 地貌为岛屿和半岛、经济条件等制约, 湛江市所设立的高校并不多, 有岭南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在遂溪县) , 湛江海洋大学, 湛江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医学院, 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 (民办) , 湛江教育学院, 湛江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文理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校属于全日制二A的有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属于二B的是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属于三B的是广东文理职业技术学院、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而湛江教育学院和湛江广播电视大学属于成人教育。所以真正意义上说湛江高校大学生只存在于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文理职业技术学院、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

在这六所高校中, 具体的招生情况又不同。海洋大学面向全国二十五个省市招生, 其中广东省学生占百分之八十。广东医学院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面向广东省内, 百分之二十是面向国内几个大省:河南、新疆、山东、甘肃、四川、东北三省等。岭南师范学院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招生。而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基本是广东省的。所以, 可以肯定地说, 湛江市高校大学生基本以广东省的学生为主。而以广东省经济条件来分析, 广东省北部, 南部, 西部经济条件相对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是比较落后, 因此, 存在贫困大学生的概率和全国其他高校概率相同。

在本文中, 贫困生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 学生日常消费表现, 同学老师观察以及自己在求学中申请过困难补助等方面来判断和确定。

3 湛江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分析

在实践中, 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智力、情绪、意志、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

智力基本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 既为高校学生, 智力因素应该基本摈除在外, 说明学生已经有学习、思考、认识能力。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 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节点, 一方面因为长期的校园生活和自始至终的理论知识, 使他们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由已有的知识层面来决定, 也就是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已经身心成熟, 更多的身心体验和自立意识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喜、怒、哀、惧由自身的内在的经验的遗传的因素决定。

相应的, 意志、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等同情绪一样, 因为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所以不同于已具备社会经验的人群, 大学生书生意气, 爱憎分明, 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报复,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具有深厚的同学友谊感情。但是他们也欠缺社会经验阅历, 欠缺对人性的深度认识, 欠缺对生活挫折的挑战, 欠缺韧性、耐性和负重性。在对湛江市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智力、情绪、意志、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等进行分组抽样调查, 调查分两组进行, 一组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另一组是对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这两组调查都是对贫困大学生对于以上七点的具体表现给予评价和文字描述。其结果如下。

在智力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看法基本相同, 他们都认为智力不受任何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 智力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异。

在情绪方面:贫困生认为自身情绪波动较大, 特别是外界偶然因素, 随时会引起自己的情绪变化, 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消费不起, 看到自己的同学又买新服装或新用具, 看到同学聚会, 听到与贫穷相同的字眼等等, 这些偶然因素都会引起贫困生自身情绪的变化, 或激进或悲凉或感叹, 总之是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而非贫困生认为, 贫困生在情绪方面好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看到新潮装、集体聚会虽然不参加, 但是也没有发现在情绪方面会产生较明显的波动。或许, 他们是不外显于表面。

在意志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持相同观点, 他们都认为经济条件差的学子普遍意志坚定, 忍耐力强, 有自己确认的目标和方向, 而且学习踏实认真, 知识面丰富。特别是贫困生他们大多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自己的现在。

自我评价方面:贫困生对自身的评价较少, 而且都范围于一些相同的字眼, 如感性、忧郁、喜欢独处、不过分表现、生活比较单调、不热衷集体活动。而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习刻苦、不苟言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小事比较计较、很少与老师交流、生活比较死板。

人际关系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认为贫困生人际关系低调, 不会积极主动相处人际关系, 但不是很差, 对同学的关系好像都是不近不远, 也不离不弃。

社会适应方面:贫困生认为在一定的环境下, 自己肯定会适应相应的环境, 最少, 不会被环境所抛弃, 不会面对新环境茫然不知所措的。而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评价是适应反应偏低, 执着于自己的老套行为, 对环境变化反应比较迟钝, 社会适应能力低。

心理行为方面:贫困生认为自身心理健全, 思考活动正常于社会标准, 心理能承受一定的负荷, 没有悲观厌世或者激进亢奋的心理活动。而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评价是个别人会心理行为比较怪癖, 大多数还是表现正常。

从以上调查来看, 贫困生自身的认识以及非贫困生对他们的看法, 都潜在的表现出贫困生具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大概率。作为大学生群体, 他们共同生活, 共同奋斗, 他们之间的认同和评价看法决定着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的相处、交流和爱恨, 也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友情。所以他们必须重视自身环境规则和传统, 必须重视自身周围的评价和认同。这样, 那怕是肤浅的, 不深刻的认知, 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在大学校园求学期间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中, 笔者也就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相关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专职负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 对待大学生的问题经验深、看法多。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而且产生问题的学生尤以性格内向学生、家庭存在问题和经济贫困学生为多。这不但影响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思想行为和思想定型, 特别对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更是影响深远。所以在大学期间, 一定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行为, 让他们不但在大学期间能够融入校园的生活, 以后在社会大熔炉中也能够泰然相处。

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心理健康甚至优于身体健康, 拥有健康的体魄却拥有扭曲的心理更为可怕, 社会生活中的自杀、暴力、虐待、色情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行为表现。所以健康的身心是人们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石。人们对于贫困生这一群体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早期进行心理干预, 以让这一群体在经济条件有差距的前提下不能再形成心理差距。

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方式近年来各高校都比较重视, 但都未形成相关的干预理论, 这就需要广大从事学生事务的工作者加倍努力, 把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方法集思广益总结成文, 再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

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首先要注重思想渗透, 思想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指导, 具备怎样的思想, 人们就会付诸行动, 那么, 让贫困大学生具有健康、良性发展的思想尤为重要。让每个贫困生切身感受到大学校园是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 是一个追求知识和放飞梦想的摇篮, 自身的经济条件不会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活动。在这方面, 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要去主动发现贫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贫困生的表现和行为, 按照分析结果归类心里问题类型, 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属于原因型心里问题, 但又可以进一步归类是属于认知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人格心理问题、能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问题、状态性心理问题等的哪一类型。然后, 针对具体问题专门进行开导, 疏通。其中, 主要采取方式能够就贫困生的现在、将来进行客观分析, 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不是决定一切的先决条件, 而后天的努力是未来一切的决定因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情、付出就会有回报等等就是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总会开花结果。可以采取集体讲座、个别谈话、观看励志视频、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让贫困生切实领悟到贫困不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 对学生的经济条件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高校有相关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 有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 有社会上赞助的奖学金、助学金, 还有相关的困难补助, 有银行免息的贷款等。这些便利条件可以优先考虑贫困生, 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政策和大学校园温暖。同时高校内的勤工俭学是大学生首选的补充经济问题的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优先安排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进行各种勤工俭学活动, 不但补贴了经济, 而且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品德。还有, 周末或者假期的校外兼职工作也可以鼓励贫困生去尝试, 但各种工作的形式可以通过高校专门管理学生工作的部门去考察和联系, 考察好具体的工作环境, 具体的待遇、具体的时间以及安全系数等, 然后和就职单位出面联系好一切事宜, 让贫困大学生相伴一同去兼职, 这样, 又有安全保障, 又能及时得到劳薪。

还有, 心理学注重对有心理问题倾向和有心理问题的人采取从事公共活动释放心理抑郁和心理压力的方法。我们对贫困生中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经常推荐他们负责、管理校园内学生们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组织、编排相关的文艺体育活动。让他们在雷锋日, 传统节日中去社会中、农村中进行公益活动。让他们进行寒暑假“三下乡”, 并且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来扩展认知面, 吸取生活经验, 从内心找到平等归属感, 从心理深刻领悟生活的层面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生活是一片广阔的平原, 是一座崎岖蜿蜒的高山, 还有更多的事情有待去追求。那么, 具有高尚的情操, 何尝再谈心理问题。

在湛江市高校的的调查研究中, 对三所高校的28名贫困生进行了专门的跟踪干预, 发现有8名学生有心理问题, 这其中有3名属于重度心理问题者, 在两年的跟踪干预过程中, 让相关老师每两周都和他们进行一次谈话和思想教育, 安排他们参加学校的社会的义务、公益实践活动并进行思想汇报和总结。让他们全部享受学校助学金和困难补助, 全部参见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 在假期学校部门联系了相关企业单位或者其他小型公司进行兼职工作。在持续的教育、鼓励下, 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 在与外界和同学的接触中, 这一批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校大环境的温暖和自己对于贫困的偏见, 切实感受到了贫困不是一切的决定因素,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生活的主流。在心理诊断中, 这一批贫困生再没有发现有心理问题存在。

5 结束语

贫困生的问题是普遍的社会问题, 高校不具有解决贫困这种现实问题的能力。但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帮助、扶持、教育、心理干预等让贫困生能够面对贫困, 能够转移心理着重点, 认识到生活的价值所在。高校应该最大可能避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导致学生心理产生问题, 而且, 要就各类高校内已产生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病例、诊断手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上升为理论的东西, 在学生入学开始就有的放矢去避免去疏导, 让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大学校园的温暖和人生价值所在, 从而能够剔除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悲剧。

参考文献

[1]薛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4 (12) :51-52.

[2]辛自强, 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 2012 (25) :664-679.

[3]韦伟.北方民族大学学生突出心理问题的分析[J].教育心理, 2015 (2) :161-162.

[4]罗顺意, 等.探索经济与能力本位型相结合的高校资助新模式[J].大学教育, 2015 (3) :150-151.

[5]宋磊等.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异化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1) :31-33.

篇11: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摘要]建立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联动机制是保证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文章从宿舍、班级、教员、心理辅导中心、学工处和团委、学校保卫处等方面的功用和协作出发,对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的联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问题 联动机制

[作者简介]陈铭(1971- ),男,侗族,广西融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陈利鲜(1968- ),女,侗族,广西融安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规划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69-02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社会需要的高职生并非“纯技术型”的,而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当多的高职生一时难以适应,感到困惑和迷惘。学业和就业带来的压力,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苦恼和忧虑,生活消费引起的心理失衡,情感产生的心理困扰等等,导致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然而,长期以来,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相对单一,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不通畅,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严重影响到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如何全面有效地预防日益增长的高职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一整套针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的联动机制势在必行。

一、将宿舍作为对高职生进行心理问题早期预警的“前哨”

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是一种超前的预防机制,其首要任务是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心理问题因素并及时给予疏导。大学阶段是高职生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因为高职生心理不够成熟,一旦遇到烦恼的事情总会在别人面前流露出来,表现出不平常的举动。而宿舍是高职生学习、生活的第二个“家”,宿舍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最频繁的,彼此之间也是最了解的,当宿舍的成员有心理问题时,宿舍的舍长和其他成员一般会最先察觉和发现。所以宿舍是高职生心理问题早期预警的前沿哨所,一旦发现宿舍成员有异常举动,宿舍的舍长应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对该成员进行前期简单的疏导。因此,首先宿舍舍长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并经过严格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掌握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宿舍所有成员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心理问题发生前能做到早期预警,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杜绝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将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作为学校最基层的单位,是第一线,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长期以来,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班干部,如生活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但唯独缺少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2)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示范和宣传,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只能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心理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要想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改变,就要使学生的“自我意向”改变。它需要学生个体自我发起、主动进行。通过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主动监控自我,提高心理水平。(3)通过朋辈交流、辅导,发挥同伴效应。心理委员和班级同学接触频率较高,互相了解,加之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相近,使心理委员更容易和同学沟通。可以利用朋辈辅导这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使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委员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三、将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关键联系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能回避的责任,无疑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利用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合各方心理教育力量的最佳策略。由于他们长期与学生打交道,对高职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非常熟悉,拥有较丰富的思想工作经验,因此,辅导员、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用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问题,适时地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者,已成为当前学生工作的必需。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1)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际交往观、人生观等。这样可以使高职生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积极的心理层面,防止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2)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班风、学风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给高职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3)及时对班级心理委员反映上来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对有心理问题倾向或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和治疗。

四、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作为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核心力量

心理辅导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设机构,心理辅导中心在学校的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不仅负责全校高职生心理普查、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以及学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对全校学生进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对已形成心理问题的高职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工作,在高职生心理问题干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对高职生意识的矫治。预防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纠正一般的偏差行为,教会学生防治心理疾病的办法。(2)培养高职生的适应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作出适应,在此前提下,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等。(3)培养高职生的发展心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

此外,心理辅导中心通过指导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周”,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学校的卫生所主要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并能及时将学生情况告知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与该生所在院系取得联系,共同关注该生的心理及行为状态,防止恶性事件发生。同时,由学校与该生家庭取得联系,由家庭协助并配合学校做好该生的心理问题防护及心理问题干预工作。

五、将学工处和团委作为开展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组织保障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学工处和团委的主要职能是规划、主办全校性的大型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高职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所以,学校学工处和团委在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校学工处和团委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组织各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工处和学校团委不仅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要突破单一单调的教育教学辅导方式,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使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高职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参与社会工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逐步提高应对各种压力和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促进全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

六、将学校保卫处作为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的后勤保障

学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对高职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保卫处的工作至关重要,为培养新世纪人才起到了提供优良成才环境的作用,是保证学校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实施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学生能正常有序地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无所谓高职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校保卫处不仅起到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作用,而且也规范了学校学生的正常作息习惯,从而消除了心理问题的隐患。此外,保卫处是应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机构。学校保卫处不仅是校园环境安全的直接保障,也是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的后勤保障。

七、建立协同联动的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

如图所示,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以心理辅导中心为枢纽,联系着校学生工作处、校卫生所、校保卫处、辅导员和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在校外,又与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工作网。

一旦高职生出现个人心理问题,最接近他的个体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舍友、同班同学、经常来往的朋友、宿舍管理员等,他们能最早察觉问题存在。此时这个小型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密切关注高职生的言语表达和行为举止,并及时把情况报到心理辅导中心;班级辅导员也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在经过沟通后若发现不能解决其心理问题,也应及时求助辅导中心。

作为核心部分的心理辅导中心起着协调整个体系运行的关键作用。接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辅导中心可以调用校内所有资源,包括校卫生所、校学生工作处、校保卫处的人力物力来帮助高职生解决问题,渡过危机。危机情况下,要确保图中的各个网络结点之间联系通畅,使危机中的个体得到及时的预警、帮助和干预。

总之,高职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关系到高职生的学业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高职生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当前,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和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学校及学生家庭带来了极大影响。各高职院校应该把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当做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只有构建一个有效地预防和干预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宗继军.高职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上一篇:模仿声音的词语abb下一篇:CC社保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