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控股的公司

2024-06-24

国家控股的公司(精选十篇)

国家控股的公司 篇1

(一)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 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创新活动, 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及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直接拓宽业务领域, 拓展业务范围, 创造出更多、更新的金融产品, 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原则

1.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一部分,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根据金融创新需求的变动和发展趋势来进行金融创新, 避免盲目创新而使创新结果与创新需求相脱节, 造成资源的浪费。

2. 以吸纳性创新为主。

兼顾国际的通用性和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吸纳创新成果的空间就很大, 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多方面的充分吸收、运用各国的创新成果, 以较低的创新成本增加创新供给。

3. 以规范化和安全性为前提。

商业银行创新必须要依法进行, 必须在央行监督要求的范围内, 通过各种要素的分解与重组, 创造出更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经营机制, 管理方式和组织制度。

4. 增强自身金融创新的供给能力。

一方面, 商业银行内部要强化创新意识, 建立起一种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 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 要广泛采用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 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

(三)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收益与风险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加速金融资产流动, 又可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点及问题

(一)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趋势及特点

金融业务多元化。从过去单一的银行业务发展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基金、租赁等多种业务, 这样一来, 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基本上满足。

(二)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问题

1. 社会信用环境欠佳。

一是信用基础薄弱;二是金融创新行为主体错位;三是业务的拓展步履艰难。由于社会公众金融意识淡薄,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及公众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认知度不够, 使得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的拓展步履艰难。

2. 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体制转换和改革政策等外部因素推动的。由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能通过垄断从一般地经营中获取既得的利润, 且无被市场淘汰的后顾之优, 不具有创新动力, 创新的金融产品无论数量、结构、质量、功能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3. 金融立法滞后影响金融创新进程。

一是业务政策和管理规定滞后于业务拓展需求;二是监管内容上仍以信用风险监管为主, 缺乏全面风险监管;三是监管手段、方式等滞后、监管效率不高。

4. 金融创新效率不高, 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一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 使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 使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三是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 银行间在业务创新方面存在不良竞争, 为追求市场占有率而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造成市场失序。

(三)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

1. 产权制度因素。

由于权利是由国家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 作为权利的使用者, 对资源不具有充分的权能, 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对其他员工的监督和激励降低, 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 使得国有产权产生极大的外部性。

2. 金融管制因素。

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 对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化和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配套法规不够完备, 如对银行监管组织体系、内容、具体手段、处理方法等, 尚无明确的法规可供遵循, 类似银行监管条例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受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银行法规的权威性和银行监管的法制化在实践中不能得到严格贯彻实施。

3. 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因素。

现代金融业务的创新, 要求其从业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 又要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较少, 使金融创新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 改革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 明确金融创新主体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要求, 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和监事会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 有效地行使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 从而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1. 市场创新。

要加强市场细分, 选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目标市场。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或资产的多少, 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层次的需求, 市场的多元化决定了顾客的不同需求, 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将市场细分,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

2. 业务创新。

在资产业务的创新方面, 银行应该注意资产多元化、资产证券化、贷款证券化。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券结构的有效设计, 将银行的信贷资产转变成为可在市场上流通和出售的证券, 以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不足以及利率风险等问题。商业银行可利用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等间接投资方式, 推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的新品种以完善个人信贷体系。

(二) 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

加快金融业人才培养是推进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键。搭建一个公平竞争、双向选择、人尽其能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平台, 不拘一格使用和选拔人才, 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和金融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要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筑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全面的薪酬体系, 包括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等诸多方面。建立长期的人才培训计划, 拓宽培训领域。同时, 人才培训要注重及时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创造激情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开拓型金融人才队伍, 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三) 加快金融业务的创新

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首先是负债业务的创新, 在传统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新的品种, 积极开发多功能存款账户并使存款服务丰富多样。其次是资产业务的创新, 增加新的贷款品种, 如个人住房贷款、住房维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等等。完善个人信贷体系。大力发展票据贴现业务, 把消费信贷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再次是中间业务,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继续巩固推广现有的中间业务项目, 逐步开放担保类业务和不断扩大租赁、委托、代理、理财、信息咨询等低风险或零风险中介业务的市场份额。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步形成, 中远期则应该逐步转向开发投资银行、期权、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积极探索高科技风险投资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参与方式, 并逐渐向全球清算系统及其他知识密集型和高增长、高收益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中间业务方向发展。

(四) 加强科技应用上的创新

现代金融服务离不开电子化和信息化, 金融业务创新也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创新。中国加入WTO以后, 金融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入世后外资银行大量涌入, 对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当前,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应加快自动转账、信用卡、网上银行等高科技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 大幅度地提高自身科技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推动银行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效运行, 缩短与外资银行的技术差异。

(五) 对金融监管进行创新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提高金融监管的科技含量, 不断完善监管信息系统, 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归类和分析。审时度势地调整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措施。在放宽某些与新情况不符的管制的同时, 加强并扩充金融安定化方面的监管措施, 集中于以下几点:在放宽利率限制和业务限制的同时, 强化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方面的事先性预防措施。一方面硬化资产负债比例限制, 另一方面加强对经营管理质量方面的全面考察和督导。增强为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而造成动荡的事后性保护措施。增添适应新情况的新监管措施, 如增添对外业务风险控制的监管措施。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 加强对境内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海外分行的监管。金融管制逐步向统一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书彬.国有资本退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广场, 2013, (1) .

[2]吉伦奇.对中国商业银行以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 .

国家控股的公司 篇2

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4]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根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现对中国人保控股公司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中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企业重组改制后设立的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国家税收法规的统一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对中国人保控股公司用于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评估净增值28.34亿元,按规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不征收入库,直接转计集团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作为国有资本金。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将该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再注入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国有股权。

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按评估增值后的资产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控股的公司 篇3

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实际虚位,必然导致国有资产“起诉人”的实际虚位

出资人职能不到位,企业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粤海铁路公司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事件发人深省,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让人痛心。痛定思痛,从源头采取措施,才是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根本。为此,本刊记者特采访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汪康懋,请他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点穴”。

记者:私分国有资产,把国有资金当奖金福利发给单位职工,这在国有企业中已屡有发生,粤海铁路公司集体私分巨额国有资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您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汪康懋:据我所知,“粤海”并非单独事件,正如你所说,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在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比较普遍,这种腐败,目前有上升趋势。我以为,从直接的原因上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此类事件屡有发生的原因。比如说,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大多是从旧体制中走过来的。企业虽然改制、改革了,但旧的管理方式、观念还没有改。股东会、董事会对公司运作监管不力,或者根本就形同虚设,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间也未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这些都是导致腐败的原因。

体制上的混乱,很容易导致业务管理上的混乱,比如说会出现利用合同犯罪、不公平的幕后交易、虚假招标等等。因为有“空子”可钻,各利益单位间很容易相互勾结,达成“同盟”,弄虚作假,给监管和查实带来困难。

记者:虽然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事实触目惊心,但真正以“私分国家财产罪”查实的案件屈指可数。据了解,涉及此类事件的职工对审计往往采取消极态度,一些人甚至认为原粤海公司总经理唐建伟为此蹲9年监狱“冤”了。

汪康懋:目前因集体私分而流失的国有资产已超过贪污受贿造成的资金流失,其造成的社会危害远远大于其他腐败,但为什么这类贪污腐败不容易被查证?公民的认识是个问题,法律、规章上是否也存在一些难以厘清的“边缘化”问题?我不是研究法律问题的,因此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我以为,造成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息息相关。

在国有企业或国家建设项目单位,董事长只是国有资产的代表,代为管理、使用国有资产。他们一旦品德缺失、心术不正,就很容易发生监守自盗行为,此所谓“家贼难防”。国有企业现行机制中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实际虚位,必然导致国有资产“起诉人”的实际虚位。也就是说没有人能真正站出来为国有资产说话,没有人能真正为国有资产的私分充当“起诉人”。一些单位内部虽然也设有纪检部门,但这些部门的职工也是既得利益者,企业内部的监督体制几近瘫痪。这样,外部审计和检察部门单方面的调查取证必然会困难重重。

集体私分国有资产行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因为企业内部职工人人受益。一些人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思想,一种危害极大的损公肥私观念,不符合法制社会的道德准则,将给国家利益带来巨大伤害。

记者:如何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学者、专家纷纷为此献言献策。作为一名金融管理学者,您对此有什么特别的建议?

汪康懋:一般来说,政府职能转变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导向性、制约性和主动性。企业不脱钩,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就不可能停止,但脱钩以后,政府的出资人职能不到位,企业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即个别总裁独揽大权)的局面,国家委派的监事们由于不了解经营,无法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国有资产就有流失的危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当说政府“控股”职能到位的进程滞后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该超脱的没有超脱,该接轨的没有接轨,该到位的没有到位,一句话,部级国企之上没有“老板”。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成立国家控股公司将有特别现实的意义。我所说的国家控股公司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商业实体,它将代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行使其出资者权力。它是理顺国有产权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组建与发展国家控股公司,对于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以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令政府既不直接干预公司经营,又使得其作为出资人的控股职能到位,建立国家控股公司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通过设立国家控股公司,政府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行政上,行使其行政职能,而将经营管理权转移给国家控股公司,政府只行使监督职能。

记者:您给“国家控股公司”勾勒了一个诱人的体制前景,希望您能给我们的读者描述一下您理想中的这一公司所具备的功能,以及所承担的职责。

汪康懋:谢谢。很愿意借此机会表述我的观点。我对国家控股公司的职能定位是:它是我国200多家部级大型国有企业的控股公司和母体;可以成为财政部的“定期账户”,国家的主要财富积累应通过国家控股公司来实现,成为国家级的资本运作实体;成为国企国际资本运作的一个载体。

根据“十六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精神,中央政府只需通过中央国有控股公司来经营部级国企,而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来经营其余国有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国有控股公司则又通过董事会的两个主要部门——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来管理及监督国有企业的经营。执行委员会负责检查所有国有企业的重大项目投资事项,同时在财政权限内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决策;财务委员会主要监督整个控股公司的财务活动。

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探究 篇4

一、内部控制人层面会计稳健性分析

从债务契约关系的角度上来说, 由于债务契约关系的有效性, 乃至债权方经济利益的保护有效性都与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稳健性水平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 对于国家控股下的企业而言, 债权方会自愿且主动对面向公司经理层提出要求, 要求提高会计稳健性水平。而伴随着公司债务比例的不断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潜在的破产风险也有所提升, 为了确保企业的稳定生存, 债券方通常要求企业在有关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以稳健性作为最关键性的立足点。以上分析论证了:在国有控股的大环境下, 企业所持有的债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能够提高会计的稳健性水平, 多需要以对企业所占有债务比例的提升作为基本途径之一。但在国家控股的背景下, 大量的国有企业债务同样表现出了突出的软约束性特征。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层面上来说, 在政策性银行的构建与体制改革进程发展额比几个之下, 基于政绩的提升要求, 政府所产生的干预行为成为了现阶段国家控股企业债务软约束的最主要原因。为了能够保障所在地区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支持更加的有效与可靠, 因而政府部门往往会在不同阶段, 通过对银行体制改革中存在缺陷的应用, 对银行所占有的金融资源进行直接的争夺。无可厚非的是, 在政府频繁干预的情况下, 银行相对于国家控股企业的贷款市场属性被逐渐的弱化, 更多是政府行政命令的作用结果。与此同时, 在政府对国有企业破产清算作业进行干预的过程当中, 还有可能通过对破产的应用, 使企业相对于银行的废债能够得到有效的规避, 而这将对银行自身的利益实现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国家控股的背景下,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管理并不合理, 银行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对贷款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加以有效的控制, 监督动力被明显的削弱, 也就不会主动的促进够有企业在会计稳健性方面加以提升。而反观非国有企业, 由于其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不太会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因而贷款行为的市场化属性突出, 银行能够更加主动的促进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的提升, 密切债务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债务软约束层面会计稳健性分析

建立在债务软约束层面上, 该问题的产生使得国家控股下, 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民明显降低。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债务对其稳健性水平的提升作用远远低于非国有企业、。同时, 政府干预作为国家控股下,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 另一关键性的治理特征之一, 在分权改革的背景作用之下, 地方政府将自身政绩的追求以及政绩最大化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而为了能够达到提高政绩的目的, 加大对于国家控股国有企业的干预力度,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而从地方政府干预的视角上来看, 基于对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考量, 要求又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有所降低:第一, 政府在以行政手段干预国有企业的过程当中, 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体现其隐蔽性方面的特征, 为了避免因干预行为而造成的社会舆论、经营权下方、政企不分等问题导致政治成本的增大, 在地方政府面向国家控股企业施加行政干预措施的过程当中, 就要求尽量的抑制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由此导致会计的稳健性水平大打折扣;第二, 地方官员对于政绩水平有着持续的追求, 这也是导致国家控股背景下, 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出现恶化的情况下, 地方官员很有可能主动的干预到国有企业的会计报告过程当中, 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通过高估利润的方式来避免当期亏损, 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并对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国家控股的背景下, 受到内部人控制层面, 以及债务软约束层面问题的影响, 导致国有企业在会计稳健性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 需要加以特别的重视。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 始终阻碍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扩大的关键性因素就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受到了会计制度不够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人员更是指出:对比建立在单纯会计准则体系基础之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与对策而言, 由于企业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到了相关制度因素的影响, 因而, 以制度层面为视角, 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 制定相关的完善对策, 显然更加的有效与现实。本文即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 建立在国家控股的基础条件之下, 围绕会计稳健性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与剖析, 望引起重视。

关键词:国家控股,企业,会计稳健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子健.会计稳健性对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3

[2]陈旭东, 黄登仕.会计盈余水平与会计稳健性——基于分量回归的探索分析[J].管理科学, 2006;19

[3]车菲.所得税改革、会计—税收差异与会计稳健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6

谈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及监管 篇5

谈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及监管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有益选择,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选择、构建途径以及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进行了分析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

作 者:尹栋梁 卫静芬 Yin Dongliang Wei Jingfeng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00刊 名:金融理论与教学英文刊名:FINANCE THEORY & TEACHING年,卷(期):“”(4)分类号:F8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模式选择 构建途径 监管

国家控股的公司 篇6

摘 要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有资产经营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是影响中国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从有意识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优化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机制,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建立内在化、动态化、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高度透明化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与管理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就如何应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激励

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1.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定市场环境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群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A股市场的公司治理水平。

3.公司治理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

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一股独大”可能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当控股股东为私人或企业时,内部人控制往往与家族企业现象结合在一起;当控股股东为国家时,内部人控制往往又与政企不分现象伴随在一起。由于国家股股东权利的执行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所谓“超强控制”,即政府在行政上对企业管理层干预较多,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目标政治化,企业难以有效地按市场规则运作;二是所谓“超弱控制”,即部分国有股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股东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流于形式,形成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滥用股东资产和公司资源,企业目标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其后果都将使股东包括国有股东的最终利益受到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威胁。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虽然具有多元制衡的特征,但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及其他国有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呈现典型的“一股独大”特征。我们知道,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公司的经营激励、代理权竞争、监督等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二)存在“内部人控制”

分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注意到公司董事多是高级管理人员,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基本上都是同一班人馬。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原因,导致国有股股东虚设,真正的公司所有者没有条件和能力实行监督和管理,造成股东、董事、经理人员之间利益边界不清,最终形成“内部人控制”,可能导致经理人员过分在职消费,侵占公司资产,损害股东利益。

(三)监事会的独立性还需要强化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多监事会成员在企业领取薪酬,可见其独立性还显不够,不利于发挥其监督作用。现代公司中监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由于存在“一股独大”和政企不分,国有股占绝对优势,监事实际由政府部门指定,监事要想有效实施其监督职能十分困难。目前在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形同摆设,基本上无有效监督的能力,也无实行严格监督的动因。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偷懒和机会主义。为了防止和克服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委托人必须对代理人实行激励和约束。从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缺陷,影响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如薪酬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高管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加奖金,实行年薪制的较少,股权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行的股票增值权计划有利于激励董事和经理人员,但也可能致使高管人员行为短期化,并且由于“内部人控制”,也可能出现授予主体不清的情况,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三、如何应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有意识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搭便车”行为,使股东以“用脚投票”为主的外部治理转为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从而强化股东的监控,降低代理成本。

通过股权结构的分散化调整,如兼并重组、相互参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培植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使国家单一主体发展为国家、企业、基金、投资者个人等多元主体,重构上市公司投资主体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当前应特别重视通过引进社会保险资金、商业保险资金、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管理基金、企业年金等方式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多元股权结构,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如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行使大股东权利;通过“关系投资”形成所谓的“第三种”监督机制;关注“过程投资”确保董事会良好表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已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企业年金入市也已进入技术准备阶段,正在进行受托机构的资格确认。借鉴美国经验引导国内机构投资者分阶段参与公司治理:先是着重于一般性的公司治理。主要是股权转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财务评价等;然后是着重于监督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以及管理决策等。如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旗下三只基金和其他两只基金介入“胜利股份股权之争”可视为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尝试。从长期看,通过国退民进、外资并购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人格化的非国有产权主体(如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形成证券市场的机构博弈格局。逐步而有序地降低国有产权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国有产权代表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减少廉价投票权,完善因国有产权内在缺陷所导致的低效的治理结构。

(二)优化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机制,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

国企集团可以基于股权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向控股上市公司实施战略影响,但上市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中小股东的利益需要兼顾,控股股东应当确保公司业务层面运营的独立性。

股权链上下游沟通机制的畅通关系着战略决策风险的规避、股权链收益的获取和协同效应的发挥。首先应该完善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董事会之间的战略信息传导机制,适当地增强与上市公司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董事会的交流沟通。

其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一定渠道让大股东知会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需求。控股股东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保障上市公司独立性的重要性,在日常运作中避免以管理代替治理。

(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一般仅为30%,显然还不能保证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一是制定与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规定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还不是简单规定独立董事的人数;二是把好独立董事的选聘关。合格的独立董事最基本的条件有二:一是“懂事”;二是独立。即独立董事要具有董事的本领,即具有参与决策管理的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和丰富经验;独立董事要具有董事所必须具备的对公司利益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百折不挠、知难而上的坚强毅力;独立董事要保持独立性。三是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

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中,要注重收入制度,对于经理人而言,收入制度实质上不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一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尊重经理人员所创造的价值,激发经理人员参与公司发展的热情。从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年薪水平与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份抽样调查及实证分析中发现,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与其经营业绩之间存在弱相关性。这意味着年薪制并不存在对经理人的有效激励。同时,股权结构的变化对公司治理的改进主要体现在职业经理人员组织制度的重新安排上。股权结构的变动,特别是控制权的转移,将以强制性的制约手段约束公司经理人的治理失误。

参考文献:

[1]陈石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演进及其基本经验.特区经济.2008(12):141-143.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及其发展 篇7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

金融控股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界定。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三大国际监管组织支持设立的金融集团联合论坛, 在1999年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 将金融控股公司理解为“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如果严格按照此定义, 遵循“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业提供服务”两个条件, 目前我国能称得上金融控股 (金融集团) 的, 只有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以及中信控股集团, 其他的仅仅参股金融机构, 或者虽然控制了两个及两个以上金融机构, 但是通过集团或者联合控股的方式, 并没有实现统一控制权下的控股,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金融控股公司。但以这种定义方法研究处在发展初期, 或者说是萌芽阶段的金融控股集团, 会将很多因为法律不允许, 但事实上时按照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运作, 或者现在虽然不是按照这种模式运作, 但是正往这个方向改变的大量金融集团排出在研究视野之外。事实上, 正是这些事实上存在的金融集团才是我国未来金融集团发展的主力。我们应该将金融控股集团的定义适当放宽, 将我国现阶段凡是拥有两家及以上金融机构, 并对金融机构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集团均定义为金融控股集团。[1]金融集团主要有两种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和德国式的全能银行。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1) , 有学者称“金融控股公司”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是由本身不从事任何主营业务而专门行使控股权的公司控股银行等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而形成的集团。在控股公司型的金融集团中, 各金融企业之间是一种间接的联系———由控股公司共同控股而形成的关联关系。[2]也有人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可以是非经营性公司也可以是经营性公司, 前者是最典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是美国模式;后者通过银行作为母公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英国模式。其实, 狭义的金融控股公司仅仅是金融集团中的母公司, 即我们常说的集团公司。而“广义的金融控股公司属于金融集团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换使用”。[3]可以为金融控股公司这样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集团中的一种, 是若干经营不同金融产品的独立子公司和对其进行控制、集中统一管理的同一母公司共同组成的金融集团。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和特征

根据控股公司与其下属企业的关系, 以及控股公司经营活动的特点, 可将金融控股公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纯粹型控股公司、经营型控股公司和管理型控股公司。

[4]按照金融控股母公司对业务的控制方式为标准, 金融控股公司可分为纯粹型控股公司、运营型控股公司和管理型控股公司。

纯粹型控股公司 (Pur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又称“投资型控股公司” (Investment—Holding Company) 。此种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本身不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 其具体的金融业务由各子公司分别负责经营。设立此种金融控股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子公司的股份, 通过股权投资等活动贯彻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战略。纯粹型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做出战略性的决策, 监督和管理下属金融企业, 收购、兼并其他企业, 转让或调整子公司的股权结构, 协调内部资源配置。美国花旗集团和中国平安集团都属此类。

经营型控股公司 (Operat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是指母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特有的经营领域, 而且通过控制股份的方式影响金融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就是说, 母公司既控股金融企业, 负责整个金融控股集团以及各子公司经营战略的协调和发展, 又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如中国银行通过香港的中银国际, 工商银行通过香港的工商东亚分别控股了其他金融机构, 建设银行在境内控股了中金公司。

按照运营型金融控股公司运营业务的不同, 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金融机构作为母公司出资设立金融类的子公司, 组成金融控股公司。另一种是非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金融机股, 从而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目的。这种形式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企业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以各种方式向金融业渗透, 凭其庞大的产业资本控股两家以上的金融机构, 形成涉足金融业的控股公司。

管理型控股公司 (Administer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是指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资本纽带, 即母公司在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的同时, 又投资设立了若干个金融机构投资控股管理业务集中委托于金融性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进行管理, 而金融性控股公司和下属若干个金融机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 严格意义上它们都是母公司并列投资的两类公司。此种模式的典型如重组后的中信集团公司。

2. 银行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和保险控股公司。

按照金融控股公司核心业务的性质不同, 可将金融控股公司分为银行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和保险控股公司。其中保险控股公司指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本身完全或主要经营保险业务, 或者整个集团的总资产中保险类金融资产占主要地位, 或者说保险类业务在整个金融控股集团中居于核心地位。

控股公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 :

一是以全资拥有或部分投资的方式, 保留对子公司足够的控制权, 以实现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

二是控股公司控制下的各个子公司, 在法律上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它们同控股公司在经济责任上完全独立, 相互间无连带责任。因此, 控股公司中各企业的风险责任不会相互转嫁;

三是控股公司下各子公司为独立法人, 需分别进行会计核算, 并各自申报纳税。

二、从《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看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

(一) 《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的规定

作为中国金融业第一部规定集团公司的规范性文件, 《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称《办法》) 旨在防范保险集团公司综合经营风险、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是一部在保险集团公司监管制度体系中起纲领性作用的基础管理规则。《办法》中定义了保险集团公司, “是指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 名称中具有‘保险集团’或‘保险控股’字样, 对保险集团内其他成员公司实施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公司。保险集团是指保险集团公司及受其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合, 该企业集合中除保险集团公司外, 有两家或多家子公司为保险公司且保险业务为该企业集合的主要业务。保险集团成员公司是指保险集团公司及受其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公司”。

其中第四条规定了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需持续经营时间不低于6年;最近3年盈利;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偿付能力符合监管标准;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完善;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

在经营范围方面, 办法中也有明确规定, 第十二条:保险集团公司可投资商业银行等非保险类金融企业, 但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对非保险类金融企业的投资总额, 不得超过集团合并净资产的30%;第十三条: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投资同一金融行业中主营业务相同的企业, 控股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家;第十四条:在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非金融类企业时, 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集团合并净资产的10%, 不得超过被投资企业实收资本的25%, 不得参与该公司实收资本的25%, 不得参与该公司的经营;第十五条:保险集团公司可进行境外投资。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对境外主体投资的总额, 不得超过集团合并净资产的10%, 其中对单一境外主体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集团合并净资产的5%。

(二) 《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的缺陷

但《办法》并未对一些业已出现的问题做出规定, 如未规定保险集团中子公司投保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安排问题。集团化管理下,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法人权力实施控制, 但同时母子公司各具独立的法律人格又决定了它们需独立承担各自的民事责任, 母公司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公司破产的情况下, 子公司债权人利益可能会受到集团内部关系的严重影响。因而, 监管部门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专门的立法对有关责任做出直接规定, 以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保护子公司广大投保人的利益。也没有明确保险集团公司并购制度的法律监管问题。从国际保险业的实践来看, 德国安联集团 (Allianz) 、法国安盛集团 (AXA) 等著名的国际保险集团则都是通过兼并和收购方式组建成立金融控股集团的, 未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包括外资、民营等更为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进入保险业, 通过并购方式组建保险集团可能成为我国保险集团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保险集团公司并购制度的法律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特别是要研究如何严控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时的股权收购风险, 防止不合格股东通过资本市场并购方式对保险集团进行违规投资。[5]

《办法》对一些问题规定得较含糊, 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集团公司应遵守的制度, 如第二十五条:保险集团公司应当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规范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行为。保险集团成员公司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 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履行报告程序。而何谓重大本管理制度, 包括资本规划机制、资本充足评估机制、资本约束机制以及资本补充机制, 确保资本与资产规模相适应, 并能够充分覆盖集团面临的各类风险。但对集团公司之一特殊法人的资本充足的要求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 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展望

这一《办法》的出台表明了我国仍将维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大框架不变, 即使出现更多的金融控股公司, 但仍将其分类为银行集团即银行控股公司、保险集团即保险控股公司、证券集团即证券控股公司, 仍由“一行三会”进行监管, 监管机关的联合监管将会日益增多。可能会陆续出台类似关于金融集团的规定, 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直接立法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制定。但政府确实应当尽快制定有关银保业务开展的实施细则, 对于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主体来说, 尤其需要有一套较为详细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从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的制定上看, 国家是鼓励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有混业经营特征的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在这种金融体制下的金融控股公司, 由于受多头监管发展仍被掣肘, 但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渗透, “中国花旗”的出现也不是不可能。

摘要:金融控股公司虽在中国没有明确界定, 但是已经广泛存在, 因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 以便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发展。根据巴塞尔协议相关的规定,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较为符合国际要求的界定。通过对《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的分析, 可以对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得到较为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保险集团公司,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郭敏.多元化金融集团的组织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8.

[2]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

[3]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2.

[4]郭敏.多元化金融集团的组织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92.

多层控股下如何计算母公司控股比例 篇8

子公司是否应纳入合并范围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判断。从数量上说, 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单位应纳入合并范围。从质量上说, 母公司拥有其半数或半数以下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单位, 满足CAS 33规定的四个条件之一的, 也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 其间的股权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对多层控股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确定做出相应规定, 各个企业在处理时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我国目前一般采用加法原则计算复杂控股下的股权比例, 西方国家采用乘法原则计算。

加法原则下计算纳入母公司合并范围的某一子公司的持股比例是其直接持有和通过其他控股公司持有的该子公司的股权比例之和。乘法原则下的股权比例是母公司直接持有的加上母公司持有其他控股公司的股权比例与这些控股公司拥有该子公司的股权比例的乘积。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会对同一控股公司是否应纳入合并范围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 P、A、B三个公司, 它们之间的持股比例如下图所示:

在加法原则下, 母公司P对子公司B拥有的表决权资本比例为60% (20%+40%) , 多于半数, 因此认为P公司对B公司拥有控制权, 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在乘法原则下, P公司拥有B公司44% (20%+60%×40%) 的表决权资本, 少于半数, 因此P公司不能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而此时, P公司持有A公司60%的表决权资本, 对其拥有控制权, P公司可以通过控制A公司对B公司的各事项的决议实施影响, 相当于P公司直接持有B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 因此P公司实质上拥有B公司60%的表决权资本, 而不是44%, 应该将其纳入合并范围。由此可以看出, 加法原则比乘法原则更有理论依据, 但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按照乘法原则计算更加合理。

促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对策 篇9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金融环境

近些年来, 欧洲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十分明显, 即便是对此十分谨慎的美国也从1999年后确定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 尽管我国金融业一直处于分业经营的管制下, 但金融业领域也开始为实行混业经营模式而蠢蠢欲动, 而中国各类法律法规都未明确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 因此, 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而出现的混业经营模式在中国得到初步发展, 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中国管理体制下, 金融控股公司将作为一种不言明的混业模式在中国不断发展。因此, 针对现阶段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种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线, 寻求其发展的最好方案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及运作模式、优势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

金融控股公司是控股公司的一种形式, 现今尚未有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明确的定义。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三大国际监管组织支持设立的金融集团联合论坛, 在其1999年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 将金融控股公司理解为“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美国于1998年颁布的《金融业服务法》中开始允许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控股公司可以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 并于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但这两次立法都没有对金融控股公司提出明确的定义, 只是对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一般的条件要求。

但一般说来, 金融控股公司是由多个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这个集团由不同的金融机构组成, 金融业务在整个金融集团占主导地位。金融控股公司一般以一个金融企业为控股母公司, 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公司可以从事不同种类的金融服务, 这些子公司都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都有相关营业执照, 都可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的控制和管理主要是通过控股公司母公司来实施, 母公司也有权决定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及一些重大决策。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模式与优势

金融结构的差异对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 日、美、英、德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实行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 但由于各国金融结构不同,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运作模式也相应不同。对于中国而言, 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规的运作模式。

1.金融控股公司实现了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型。由金融控股公司持有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资产的股权, 实现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型的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了资本运作平台, 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或设立新的子公司来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构建多功能金融服务平台, 实现多元化金融服务。

2.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品种之间的优势加以组合利用, 在金融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增加单一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

3.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控股公司或子公司多个层面上进行融资, 大大提高融资能力和效率。同时, 通过将资本从低回报部门向高回报部门转移, 从而优化资本配置。金融控股公司能够管理人员、资金等经营资源, 可以精确有效分配到子公司, 提升效率, 避免浪费。

4.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掌握的产品开发技巧能够在集团公司的平台上整合, 形成集团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5.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可以实行合并报表, 统一交税。这种合理避税的做法在欧美许多国家都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央集权式的经营管理组织, 通过合理调度集团内部的资金和财物资源, 互通有无, 尽量实现集团内的利润最大化。

二、中国逐步发展金融控股模式的重要性

Rudi Vander Vennet (1998) 发现, 欧洲金融集团比专业金融公司的收入效率更高, 具有更高的利润。Rudi Vander Vennet (2002) 比较了欧洲和美国的银行制度, 分析了欧洲金融集团和全能银行的成本和利润效率, 认为与美国传统的分离型的银行体系相比, 全能银行及金融集团在收入和盈利方面的效率更高。Barth, Nolle和Rice (1997) 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允许银行参与另外两个主要金融领域 (证券和保险) , 对提高银行经营绩效有积极的作用。Jackson (1993) 发现, 在20世纪80年代末, 那些由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控股公司控股的金融机构, 要比那些由投资型控股公司控股的金融机构或独立运营的金融机构表现得更为出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时代,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调整金融服务战略方针, 发展综合性的金融企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壮大金融产业, 西方国家已逐步调整有关法规, 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创新, 使其走向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一) 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分析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管理的体制下, 商业银行主要做存贷款业务, 与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和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是严格分开的。证券公司也只能从事投资、经纪和证券自营等业务。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也只能做其领域内的业务, 不能跨行业经营。

因此,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 我国银行业存在许多问题:盈利能力差, 人均利润较低;资本金不足, 抗风险能力低;不良资产率高, 严重降低了银行盈利水平;银行体制弊病严重, 服务能力低下。而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集团则由于规模庞大, 实行混业经营, 其财务优势、体制优势到经营优势都是中国银行所欠缺的。除了少数几家集团控股公司, 我国证券公司大多规模不大, 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没有多样化的业务作支撑, 缺乏创新能力。国内证券公司在资本、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大投资银行集团相比, 都处于低下水平。保险业与信托业也缺乏统一和有效的规范管理框架, 业务单一, 明显缺乏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条件。

(二) 国际控股集团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

加入WTO后, 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金融集团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以“分业”为背景的中国金融业将面对以“混业”为背景的金融集团。加入WTO后, 以混业为背景的外国金融机构被允许在我国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可以同时进行银行、保险、证券业务, 能够在资金调配、信息共享、金融创新、运营成本等方面产生非常大的优势。在如此规模的外资金融集团的冲击下, 我国金融业除金融领域要面临不断的全面竞争挑战外, 整个金融监管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能力来看, 不仅在国际上无法与西方金融集团进行竞争, 甚至在国内金融市场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也会力不从心。

(三)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模式的必然性

近年来, 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 英国、美国、日本相继放弃分业经营制度。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严重限制了金融领域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 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一方面, 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中国分业经营制度的法规限制, 实现一个母公司控制不同子公司间的业务合作, 弥补中国金融行业的规模不足, 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增强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金融控股公司能够适应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推出以来, 以风险资本为核心的经营和监管理念在国际金融业得以确立。2010年9月12日, 由27个国家的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高级代表组成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 世界主要经济体银行监管部门代表当日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根据该协议, 全球各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提升至7%, 是现行标准2%的3倍多。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 中国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出现了瓶颈, 而金融控股模式的出现能够大幅度解决金融行业领域内规模不足的问题。例如, 最近几年兴起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 从金融组织、风险防范与管理、规模优势与协同竞争力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高。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有模式

根据中国金融控股公司与其下属企业的关系, 以及控股公司经营活动的特点, 将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有模式可区分为纯粹型控股公司、经营型控股公司、管理型控股公司等控股模式。

纯粹型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本身不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 其具体的金融业务由各子公司分别负责经营。母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等活动贯彻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战略, 如平安保险、中信集团等国家级的投资开发公司, 地方性的如上海、深圳、广州、重庆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

经营型控股公司是指母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的经营领域, 而且拥有的子公司股份能够影响金融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母公司既控股金融企业, 又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比如, 中国银行通过香港的中银国际, 工商银行通过香港的工商东亚分别控股了其他金融机构;建设银行在境内控股了中金公司;农行组建了香港金融控股公司等。

管理型控股公司是指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资本关系, 即母公司在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的同时, 又投资设立了若干个金融机构, 这些金融机构的管理业务集中委托于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进行管理, 如中信集团公司。在金融混业发展之初宜采取此种控股模式。

依据中国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业务的不同, 也可将金融控股公司分为银行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和保险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指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本身完全或主要经营证券业务, 或者整个集团的总资产中证券类金融资产占主要地位。

(二)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 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 国内试点改革起步较早的金融控股公司, 如1979年创办的中信集团和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光大集团。中信控股作为对下属子公司直接管理的母公司, 本身不经营任何金融业务, 主要制定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和业务管理。从中信控股组织结构图 (图1) 可以看出, 它具有纯粹型控股公司的特征。

其二, 随着我国产业的蓬勃发展及产业资本的日益壮大, 实业型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 即产业资本进军金融领域, 实现产融结合, 如1984年成立的青岛海尔和1997年成立的山东电力等公司。表1显示, 青岛海尔投资于青岛市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份额分别为0.43%和0.056%, 就是实业结合金融业、产融结合, 并初步走向多元化经营的实业控股公司。实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目的具有多样性, 但其主要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控股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保证和金融服务;二是通过多元化经营策略, 希望从金融领域中寻找到新的利润空间。

其三, 近几年, 政府通过国有控股的地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等进行兼并重组打造了一批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国际集团、天津泰达控股公司 (图2) 和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 具有地方融资平台的功能。

天津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来建造的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如图2所示, 天津市政府通过资源合理配置, 分别将金融类资产合并到新成立的泰达新国际金融控股公司中, 成立以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主的地方融资平台, 引领天津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注:Q表示全资子公司;K表示控股子公司;C表示参股子公司;上市公司津滨发展系泰达建设集团参股子公司, 后者以第一大股东参股, 占比23.7%;上市公司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第一大股东参股滨海能源, 占比40.57%。

(三) 初级阶段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

从上述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控股公司的特点来看, 我国主要的控股模式均属于纯粹型的金融控股模式, 其控股组织结构模式可用图3表示。

这种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 在各金融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之间设一个行政中心, 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属于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 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要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很明显,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业务单一, 制度不完善;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金融控股公司 (表1) , 金融业务并没有占很大比例, 规模较小, 发展不成熟;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在个别地区初具规模, 在全国其他各城市还处于起步或规划阶段;特别我国还不能形成功能与业务一体化的全能银行, 与国际大银行集团相抗衡。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建议金融控股公司宜采用纯粹控股公司模式, 因其适合我国的法律法规限制, 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和风险统筹。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的金融业发展, 不过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中多元化实业控股公司和商业银行等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还很小, 需要先搭建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与广泛的地方性金融控股平台, 通过市场需求才能实现, 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四)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比较多, 公司组织形式比较复杂, 每种模式的出现是金融环境所酿成的, 但大多数模式都不能在中国得以长久的发展, 唯有纯粹性控股公司模式能够适应中国国情, 因此, 在我国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1.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所需要的金融环境欠佳

到目前为止, 我国实行的金融政策仍是以“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为基础, 即便加入WTO以后, 在外资企业的冲击面前, 我国决策部门仍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改变当前的政策原则。金融控股公司由于采取控股的形式进入多个金融领域, 极易存在资本不足的风险, 监管部门之间在市场准入时的股权资金监管上缺乏协调, 有些母公司、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 股权结构混乱。这种情况的产生, 一是由于监管机制的不足, 无法对存在风险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管制;二是由于中国没有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良好发展先例与适应中国国情的金融控股模式研究探讨, 许多新建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只能自己探索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道路。中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金融控股公司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 对地方资源进行整合, 不过我国主要的金融业分布于沿海等发达城市地区, 在其他地方性的金融机构规模较小, 还没有完全建立以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重要基础的金融平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没有在中国得以全方位展开, 没有创造出绝佳的金融环境利于多种不同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创立, 再加上金融管制的滞后性, 难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进一步发展。

2. 实业型经营为主的公司还不能与金融业有效结合

现今中国实业型资本金融控股公司的步伐愈走愈快, 很多企业为了更高资金的收入, 盲目收购其他银行, 他们希望通过金融业的投资来保障其事业扩张的资金需要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 但并没有有效的将金融与产业相结合, 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运作突然崩溃。虽然现今中国许多实业公司开始有意识地进入金融业, 但没有实际上让企业规模效益有过多增加。这些企业中既包括国有企业集团也包括民营企业集团。特别是2004年民营企业金融控股集团的先行者新疆德隆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3只股票“沈阳合金”、“新疆屯河”、“湘火炬”在股票市场上的异常表现让人们对这种多元化企业产生了怀疑和质问。由于理论知识和金融资源整合不足、法律监管滞后, 金融环境欠佳, 实业型经营为主的公司现阶段还不足以在中国得以很好的发展, 仅存在少数成功的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金融控股公司, 但也只是能够站稳脚跟, 对公司进一步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3. 中国控股公司相对于国际大银行集团还缺乏优势

中国目前成立的这些金融控股公司还不足以与国际上的控股公司抗衡。一个国际性的大金融集团能够在它同样基础的支撑之下, 在同样的基础设施的支持之下, 在几个核心的市场上为比较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并且它的客户既包括零售的客户, 还有富裕的个人、中小型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可以向他们提供非常广泛的金融服务, 比如说像吸取他们的存款、提供贷款, 提供一些投资的产品, 并且承销股票, 还有销售保险和共同基金等等。这样规模的金融服务与交易只能以全能银行的形式予以实现, 如花旗、德意志银行。自2007年以来, 这种全能银行模式帮助欧美国家度过了很多的危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 离全能银行的诞生还有很大差距,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与管理效率方面都不具备开展全能银行。并且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只能适合于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 当面临国际金融财团时, 我国的金融机构就不具备足够的资本和技术与其抗衡。遥看未来, 这种全球的扩张、金融的创新、信息技术的进步, 都会促使中国逐渐地发展出中国式的全能银行。

四、促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对策

综合比较美、日、德等国家金融控股集团化运行模式的优劣, 结合我国目前金融业经营的现状与困境, 建议在纯粹性金融控股模式的基础上实行3个阶段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 应该开展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建设。现有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为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留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 地方性金融企业相对于建立大型的控股公司而言, 规模一般较小, 容易响应国家的号召, 组建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相对于全能银行等大型控股集团, 不需要对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彻底变革, 有利于我国金融业体制的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法规的政策也有足够的时间逐渐出台, 全面规范、调整各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发展,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二阶段, 在具备了广泛的地方金融平台基础后, 构建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控股公司。中国学者黄洪民在《企业多元化现实价值与风险规避》一文中指出,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 这种经营发展战略能够适应需求市场变化, 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发掘企业潜能, 发挥企业综合效能, 实现企业产业转移, 提高企业效益。与此同时, 财团型大公司需要将金融业与实业投资结合起来, 可以获得业务、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协同效应。我国的财团型大公司也在谋求通过金融控股集团这个载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业规模效应, 提高集团业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控股公司比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这一步的完善奠定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基础, 促进中国金融业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完善, 为在中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能银行创造了条件。

第三阶段, 则是发展以全能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控股集团, 如花旗集团、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集团等。

(一) 促进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是通过国有控股的地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等进行兼并重组打造的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性金融企业相对于大型金融集团而言, 规模较小, 业务单一, 较弱的风险抵抗能力, 难以在竞争激烈的金融业立足。建立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 可以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提升地方金融业竞争水平, 为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治理机构, 加速其整合提供有利的契机。对于有条件的中心城市而言, 建立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还能为其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必需的动力,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 全国各地对于金融工作都高度重视, 地方政府整合旗下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很高, 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现在已经掀起了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高潮。上海、天津、重庆、安徽以及深圳等各地都纷纷喊出要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口号, 目的就是想提高地方金融实力,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处理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改善区域金融环境。

(二) 加强实业型控股公司的建设, 提升规模优势和一体化优势

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控股公司指拥有3个以上互不关联的主营业务且由独立法人子公司负责运营的企业集团。我国为数不多且比较成功的实业型金融控股公司如三菱集团, 随着资本的逐步积累, 不断在相关领域扩大其经营范围, 开展多元化经营。多年积累下来, 三菱集团的业务范围就变得极为广泛, 下至日常服装和便利店, 上至燃料与化工产品、钢铁、机器, 甚至到通讯卫星。三菱集团的金融业也在实业的支持下发展起来, 金融业不断地为三菱财团实业发展提供金融上的支持与服务, 三菱集团事实上初具多元化经营的实业型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

(三) 组建全能银行

全能银行是一种银行类型, 最初出现于德国, 它不仅经营银行业务, 而且还经营证券、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业务, 有的还能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广义上讲, 全能银行就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再加非金融企业股东。而通常所说的全能银行则是指能够开展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 非金融业务不包含在内。全能银行通常都具有金融中介的功能, 且是集多种金融业务于一体的金融联合体或金融混业集团。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相对于分离银行的优势明显: (1) 业务多元化, 能够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 (2) 收益稳定, 经营稳健, 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 (3) 全能银行能促进储蓄的发展。但全能银行经营模式对监管的要求很高, 监管难度很大, 需要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设施和先进监管手段, 不然容易产生很多现实问题, 包括内部人控制、道德危害、内幕交易、市场权力过大、内部目标不一致甚至冲突等。

在开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各个国家中, 一般商业银行的实力是最强大的, 其营业网点、资本和资产规模远超过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以, 以商业银行为母公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理想选择。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属于独资商业银行性质, 由于其产权的特殊性, 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存在若干不利因素。首先,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较大限制, 因为金融控股公司对资本规模有较大要求, 需要通过不断投资入股的方式解决。其次,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在资本充足率过低、负债水平较高、呆账坏账较多、经营利润率低、传导货币政策机制不畅通等问题, 这些问题继续存在于国有的金融控股公司, 势必很大程度上危及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安全。事实上,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尚处于转轨过程中, 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全能银行在中国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需要金融市场环境一步步演变, 通过地方性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逐渐市场化和成熟, 通过现有四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组织创新、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逐步构建有相当约束力的监管体系, 培养出大量有经验的专业管理队伍, 促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建全能银行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

五、结论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机制研究 篇10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机制研究

金融控股公司通过从事多元化金融业务, 多类别金融业务, 构建全功能的金融资本运作和服务平台。如此就产生业务协同效应:一是各金融业务子公司各自持有相关业务牌照, 独立经营, 可以减少单一金融机构开展其他金融业务带来的监管压力。二是可以整合利用各类别金融机构资源, 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 降低经营成本。但在控股公司模式下, 如何建立金融控股公司良好的协同机制, 实现对客户的多元化服务和“金融超市”、“一站式金融服务”等金融创新业务则是金融控股公司提高竞争力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关于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在1999年2月由国际上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给出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而金融集团是指主要从事金融业务, 并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 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的监管当局监管, 需要满足不同的资本充足率的企业集团。可见, 金融控股集团是从事多元化金融业务的控股公司。

自1987年东风汽车财务公司成立以来, 组建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内部金融服务机构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日渐风行。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1)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在中国由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 有一些集团公司经过业务重组, 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中信、光大、平安是这类机构中的典型。 (2) 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设立独资或合资投资银行, 或者通过并购活动, 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如中银国际控股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 (3) 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类非常独特的金融机构。根据近期的发展, 它们正在向投资银行转变。 (4) 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山东电力集团成立山东鑫源控股公司, 海尔集团控股的青岛商业银行、鞍马山信托, 以及东方集团、新疆德隆集团。此外, 宝钢集团、招商局集团、希望集团、红塔集团、华侨城集团等企业集团, 都形成了至少在两个金融领域同时投资的控股格局。

二、金融控投公司协同效应目标

上述第一种类型如中信等金融控股模式是由中央政府推动形成的, 具备了协同运作的基础, 母公司和各金融子公司都受到监管当局的监管, 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从而也代表了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一种趋向。后三类金融控股公司只是初步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尚没有对所控股金融机构实现一体化经营或管理, 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与整体优势远未发挥。特别是由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严格, 协同效应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因此, 我国的金融控股模式要实现分业监管要求下的竞争优势, 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控公司的协同效应。

“协同”就是金融控投公司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助, 通过相互的合作而导致1+1>2的效应。具体来说:是要在管理、营销、产品、技术、品牌上实现协同:

金融控投公司的协同可以为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规模经济效应, 其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交叉业务的优势互补、创新的协同、交叉服务以及协同价值四个方面。

首先, 在交叉业务的优势互补上, 由控股集团协同业务, 保证整个集团盈利的稳定增长;其次, 在创新的协同上, 各子公司可以利用业务的互补性来进行协调, 进行综合型金融产品的开发, 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降低成本和风险, 提高效益, 增强竞争力;再次, 在交叉服务上, 各子公司可以利用合并各方的客户资源、经营渠道, 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营销网络, 以增加公司的销售额;最后, 协同效应应体现在协同机制建立后的所产生的协同价值。通过对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实现优化业务、改进服务、提高效率。

三、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机制的建立

1. 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业务协同服务模式

单一金融业务在经济下行期出现了普遍的规模滞涨, 关键就是客户基础不牢固, 是局限于以“单一业务和产品”为中心经营模式的必然结果。谁能拥有强大的客户基础, 谁就能在未来的金融业务发展中获得成功。良好的客户服务能力是发展一切业务的根本, 客户满意度是客户服务能力的唯一检验标准。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首先要满足客户的多方位需求, 要研究和了解客户, 做好客户的规划和客户视图, 要借助金融平台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 改进流程、提高效率及综合服务能力。在内部管理体系和流程上, 各子金融公司要明确形成以“经营客户”为终极目标的协同机制, 各子公司既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配合、支持其他公司工作, 真正做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最大化分享客户价值。

2. 做产品粘客户, 做客户创市场, 做市场塑品牌

一是根据各层级客户的产品建立配套服务方案, 提出根据客户的需求、合作阶段, 进行分层产品营销的策略。通过产品的叠加, 增强客户对服务的依赖度、信任度, 从而紧密客户与公司的合作关系。二是加强客户细分和管理, 创新服务模式, 有效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构建差异化的经营模式, 在以“业务和产品”为中心经营模式的基础上, 要研究和了解客户, 落实差异化管理, 从而能“做大、做深、做透”客户资源, 建立完善公司客户度评价体系, 实现由“单一产品或业务中介”向“全面服务中介”转变, 从而增强客户粘性、夯实客户基础,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按照行业、规模、渠道等维度, 根据行业和区域客户特点设计整合各类产品服务模板和方案, 拟定了客户关系标准, 推动客户视图从静态向动态提升, 从做客户向做市场转化, 逐步搭建战略客户网络化、大中客户区域化和中小客户专营化的管理体系, 形成特色化的服务模式和市场品牌, 实现品牌优势。

3. 构建现代化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随着金融多元化发展趋势, 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现, 客户需求也表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控股公司要完善综合营销信息系统和CRM系统的建设, 通过统一的业务处理流程、统一的客户信息源、统一的客户交流渠道、改善客户信息的使用效能, 实施客户价值实现过程上信息全过程管理, 同时, 要优化数据应用和分析平台, 强化营销数据分析工具, 整合数据资源, 改进客户服务流程, 优化服务客户处理模式, 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提升信息化支撑水平, 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及时、动态、共享, 为业务提供坚实保证。

参考文献

[1]闫彦明.金融控股集团投资项目的协同效应[J].理论探索, 2008 (12)

[2]朱德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探析[J].投资研究, 2010 (2)

[3]方芳, 许嘉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及路径选择[J].教学与研究, 2007 (4)

[4]崔成伟.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J].经济导刊, 2011 (6)

上一篇:文凭下一篇:临床带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