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2024-06-27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精选十篇)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篇1

一、顿挫之间体现造型与节奏之美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因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悠长的韵味让东方人数千年为之挥洒。书法形体变化无穷, 常见的有疏体、密体、粗体、细体、刚体、柔体、平体、奇体等。它们都必须遵循疏与密、粗与细、刚与柔、平与奇互相之间对比调和的法则。每一幅疏、密、粗、细、刚、柔、平、奇不同形体的书法之中, 又应体现疏与密、粗与细、刚与柔、平与奇的整体对比、局部对比、细节对比, 并产生和谐的形体风格美感。

书法之美存于虚实与顿挫之间, “实”则有形, 如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泽有神, 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形神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 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杂糅并序体现东方神韵

唐朝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 故有书;无以见其形, 故有画。”正因为书画同源, 独特的汉字便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在海报设计中, 巧妙地将传统书法元素揉入其中, 形式新颖, 意味深远。书法元素在海报中的运用, 改变了以往的生存空间以及存在形式, 既是对古老文明的探索, 也是对审美思想的一种新的诠释, 使传统书法艺术与海报设计同时进入了一个暂新的境界。

书法元素与现代图形或图像的结合不仅体现在书法笔画的单独使用上, 图文结合的设计思路同样也具有这样的东方神韵。与一般海报不同的是, 书法元素与图形、图像结合的海报, 除了体现出海报所要传达的基本意义, 书法字体舞动的衣袖与图形图像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厚重感与历史渊源。

水墨设计大师的靳埭强先生在1 9 9 5年设计的作品《汉字的感情》系列海报中, 饱含浓情的“山”、“水”、“风”、“云”磅礴大气让人心仪, 让人视觉为之一振, 天地万物潜藏的天人合一的阴阳脉动, 可谓将水墨的性灵发挥得淋漓尽致。“山”不再是当初那座山, 不再是单纯用毛笔酣畅淋漓的书写;毛笔也不再是当初那只毛笔, 不再是单纯用来写字画画的毛笔。蕴含着丰富历史渊源的中国书法遇到数字艺术下摇身一变的毛笔, 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 汉字细腻的情感便流露出古与今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也是靳先生内心的对话。“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强调的便是这种个人内心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 似乎诉说了古代的文人墨客, 展现了当今的变化万千, 又留有大量想象的空间。靳先生对于海报与书法的理解, 已经超越了使用的阶段, 在他的笔下海报似乎不再是单纯的视觉传达的工具, 也同时承载了历史的渊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图像与水墨、书法的结合, 使这些原始的图像被赋予生命, 更包涵了历史的沉淀, 诉说了华夏文明的沧桑巨变。作品中体现了靳埭强先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内心的修炼与情感的抒发。正如香港公开大学教授高美庆所言:“回顾靳埭强三十多年的现代水墨画创作, 由奠基而构成, 经历思古、变古的阶段, 《云山》、《心韵》、各显慧思, 而臻于《似山非山》的境界, 可见其奋斗不懈, 日进无疆。“

笔者于2 0 0 4年创作的海报作品《苏州印象》既是运用中国传统书法元素与图形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作品寄望通过这样的有机组合向受众传递出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文化底蕴的精神;希望可以运用水墨的历史传承关系与图形简洁的造型, 呈现出江南水乡文人墨客作诗作画的情景。水墨的意境悠远, 展现出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的诗情画意, 也体现出苏州这一具有浓重历史沉淀的城市建筑风格。作品简单使用点、线、面的组合, 便有节奏的展现出苏州园林的风韵。远看是苏州园林, 粉墙黛瓦的建筑外形、房檐在端头轻轻翘起;近看是房屋里随处可见的具有中国家具代表性的明式官帽椅, 造型语言及其简单, 但画外之意却意味深长。水墨与图形巧妙的结合, 不但展现出苏州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积淀, 更体现出现代人对苏州的印象, 这正是笔者作品的初衷。

中国当代年轻的平面设计师李英伟先生的海报作品更加讲究中国传统书法中所言的“计白当黑”。书法创作过程是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计白当黑”可谓书法结字、章法法则上的一个经典, 在这里“白”可以看作“无”, 黑可以看作“有”。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 常计白以当黑, 奇趣乃出。”“白当黑”强调形式上的化繁为简、以少胜多、以有限含无限的节制的美。

李英伟先生创作的《晋商大院》系列海报巧妙的运用了书法笔画的视觉表现进行巧妙的组合, 构成一幅富有节奏变化、视觉冲击的海报作品。单纯运用撇、捺、竖这三种笔画便成功的塑造出典型晋商大院的景致。根据不同字体的笔画和错落有致的排列, 不仅将晋商大院的典型特点生动的展现出来, 白纸黑字的强烈对比, 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地域文化的厚重感与凝重感。

水墨、书法在现代海报的设计中, 书法元素恰似古与今对话的桥梁, 作者通过运用书法元素用心体会着老祖宗富足的精神世界, 渴望通过书法元素, 传承这样的历史经典, 通过设计构思完成一次古与今的对话, 用设计引发大家对于本土文化的关注, 促使中国传统元素真正地在本土现代设计中开花结果。

三、舞动奇迹体现中国设计的觉醒

中国文化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孕育了中华民族。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作为中国设计的现实经验却很年轻, 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中缺少欧洲厚重的设计历史与实践经验, 也缺乏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催生的实用主义设计。作为当代的中国设计师, 每个人都曾在心中默默地问过自己, 什么是属于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什么是属于当代华夏民族的设计风格?

靳埭强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反对国际化……取中国文化中精髓的东西让它提升到国际化的层面, 这个是很重要的, 让其他人、国外的、更多的人理解我们的文化, 享受我们精彩的东西。”靳先生对于水墨“天和”“人和”“心和”的境界, 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 了解了其中蕴含的精髓所在, 运用设计师敏感的职业素养, 做到发掘本土因素, 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面对艺术设计国际化的趋向, 我们更多地应该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中寻找如何让中国艺术设计影响世界的方法, 向世界展现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一位中国设计师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传承, 也是对影响世界设计所作出的一种贡献。

摘要:本文以海报作为载体, 分别从书法元素作为设计主体应用于海报、书法元素与图像和图形的结合三方面分别阐述书法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法元素,海报,笔画,图形,图像

参考文献

[1]《视觉传达设计实践》靳埭强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设计之维》李砚组著倪建林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3]《装饰杂志》2010年第七期《设计的民族》杭间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篇2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 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第19期.

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版.

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7月版.

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中国元素,文化提升品牌 篇3

甚至一些国外知名内衣品牌在设计风格上开始寻求中国元素,将中国传统花卉图案融入其中,形成既性感又雅致的独特魅力。

“不管是意大利还是法国设计师,他们设计的往往是符合或融合本国元素的东西,中国如果丢掉本土的东西,便没了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我觉得还是要融合中国自己的东西,让世界为你们而疯狂!”意大利设计师ROSA如是说。

显然,目前在中国无论是文化界、营销界还是广告界,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元素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肩负中国元素的复兴使命。

2006年10月27~29日,昆明注定成为广告、策划、营销人关注的焦点。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颁奖典礼和中国元素国际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在中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多国业内人士的联合推广下,中国元素似乎一夜之间升温,并成为近期互联网上最热的词汇。

“中国元素在当前成为热点与时代背景有关,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六大强国的时候,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叶茂中对记者说,这个热点反映了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在发生什么,中国拥有什么。过去对中国文化在产品的运用上只是处于一个技术和符号层面,现在上升到一个心理层面,就是让世界来听中国的声音。唐装、丝绸之路等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发现和运用。

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融入世界。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进行品牌输出的时候,如何体现中国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了。重要的是,当中国产品在全球的比重越来越大时,所倡导的中国元素其实就是中国形象和中国产品的代名词。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施旭升说,无论是中国产品还是中国形象怎么识别,怎么代表中国,怎么让中国价值在广告、营销领域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形象在英文中就是China—imaging,它不单是一个符号层面的意义,Made-in-china的东西在世界上太多,但通过产品能看到中国文化或代表中国的却不多。如何让中国产品真正代表中国形象,通过中国元素来提升中国品牌形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当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我们自身忽略的时候,国外企业正在大肆挖掘中国文化,把中国元素充分运用到产品当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回味的是,当那些外资品牌利用了中国元素之后,反过来在中国市场却深得消费者的青睐。

以NIKE为例。去年NIKE的设计师们专门为小皇帝詹姆斯设计了一款新鞋詹姆斯四代——中国红;此款鞋在中国市场只限量发售4500双,这个产品的理念和设计元素正是挖掘了中国传统的帝王色彩 新鞋的鞋盒以古代帝王的皇城门为主题,融入中国帝皇气派,鞋盒整体造型酷似中国皇帝玉玺,在盒内还配有类似玉玺的中国印章,球鞋内侧还印有代表中国区号的字样“0086”……处处彰显着中国特色,并且在鞋盒内外都印有詹姆斯独有的个人LOGO。这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球鞋,将美国的篮球鞋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完美融合。并在发行的主场地,NIKE还特别选用了中国皇宫的红色殿门为背景。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李光斗说,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越发懂得挖掘中国元素。以著名手表企业瑞士国际斯沃琪集团为例,去年他们在中国设计的“狗来福”,首次推出以“生肖”为主题的特别款,迎接“狗年”的到来。这款产品,除了生肖外更挖掘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整款设计以红色为基调,红色在中国的新年庆祝中具有特别意义,它象征着财富、繁荣、来年红火。

2004中国十大策划人、北京莱双扬食品公司董事长石岩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的表现。韩国就是一个把经济战略和政治战略揉在文化战略里面的国家,而且揉得非常巧妙。人家的爱情片能把汽车带入;人家的《大长今》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刮起一阵韩流;人家的一场奥运会能把首尔和韩国这个不大的城市和国家推向全世界,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文化战略,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篇4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 它以汉字为书写对象, 经过数千年的汉字演变和发展, 从商殷时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篆、汉隶到晋唐时代的真 (楷) 、行、草, 既是汉字的历史也是书法的发展史。它具有统一的结构规范和优美的线条, 再结合书写工具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既可发挥笔、纸、水、墨的特性, 又可在书写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 并形成了艺术的个性和风格, 使书法升华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 给观赏者以审美的愉悦, 从而完成了书法艺术的特质和价值。因为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为基础的, 而汉字的笔画及其组合的方块字形结构本身就具有美的特质, 再加上书写者巧妙运用汉字的笔画线条的各种变化, 抒发各种情感, 这样汉字的美感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汉字区别于诸如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其他文字之处。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包含着历代人的创造、实践所形成的卓越艺术, 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 它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的那样: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近十几年来。在中国现代书坛上却刮起了一般“丑书”横行的歪风邪气。有些中国书协的领导利用自己在书坛的特殊身份, 为这股歪风邪气推波助澜, 他们甚至带头大写“丑书”, 并公开大搞“丑书展”。2012年2月27日, 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在上海隆重开幕, 中国书协领导及各地书协纷纷发贺电、献花篮表示祝贺。胡、沃二人身居中国书协要职, 头戴“博导”、“教授”的光环, 却公开大搞“丑书展”, 这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愤慨和书法报刊等媒体的批评。

这种严重败坏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玷污书法艺术纯洁高雅的丑怪现象, 必将引起国人及全世界的关注, 甚至会受到来自世界的批评和指责。“丑书”的风行, 不仅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破坏和玷污, 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伤害, 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如果让“丑书”风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书法必将濒临灭绝的危机。因此,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 以长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促进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

提倡“丑书”者, 他们打着“突然传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的招牌, 实则是摒弃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 破坏汉字的固有结构, 抛去书法艺术的基本功。

“丑书”倡导者们所谓“突破传统”, 实则背离传统。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 经过几千年的进化, 经过历代书家的精益求精的锤炼。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它具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具有靓丽的美感和为美而构成的严谨的书法规范, 因此, 这种高雅瑰丽的艺术, 才被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如果我们后代人不按照传统的严谨的法度和规范去继承和发展, 而是随意地去胡涂乱抄制造“丑书”、“怪书”, 这哪里还是什么中国书法的国粹呢?如果书法没有历史的传承, 没有历史的根基, 还能称其为“文化遗产”吗?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它包含了相当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 因此中国书法的发展之路, 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和传统, 而是应该强调和强化与传统历史的一脉相承。要坚持“非遗”的原则, 但并非排斥书法的创新, 所要强调的是, 当它作为“非遗”时, 它的主体、主流、主干等, 必须从传统中走来,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才有创新。没有对传统的继承谈创新, 只能创出丑书怪胎或书法的异类!没有中华书法传统为根基的书法就不能称之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而只能称之为别的什么艺术了。

当然, 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发展的, 传统书法的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 书法的诸体的历史沿袭要传承有序, 代代传人。当前曾出现书法艺术断代的危机。由于信息传播的现代化, 电脑代替了书写, 手机取代了手写书信的交往, 甚至连小学都没有了书法课。好在近几年在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有识之士相继呼吁下, 教育部才同意在全国小学教育中恢复了书法课。当代书法爱好者日益增多, 书法人才辈出, 书法又开始复兴起来。我们认为, 今日的书法依然为人书写的而一切机器的、电脑的、印刷的、设计的、制作的或伪造的“书法”, 都不能真正作为“非遗”的书法, 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同时书法还要与时俱进,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去创新, 书法也必须富有时代精神。

“丑书”的倡导者们打着“张扬个性”的旗号, 实则是破坏汉字的固有结构, 把汉字写得支离破碎, 歪歪扭扭, 把汉字的笔画结构随意堆砌拼凑出所谓“有意味的图象”, 创新出谁也不认识的“丑字、怪字”, 甚至错字连体。例如沃兴华的草书横幅标明是唐代书应物的一首“滁州西涧”诗, 却错字不断, 仅在“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中, 就把“怜”字写作“情”字, 把“边”字写成“过”字, 从整体看出是奇丑无比。

“丑书”严重违犯了国家的《文字法》。《文字法》规定:汉字书写要规范, 这当然包括书法所书写的真 (楷) 、行、草、隶、篆各种书体, 都要求写规范字。因为以上各种书体经过几千年的精益求精, 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写法。我们今天继承书法的传统, 就必须按书体的规范去写, 绝不能容许某些个人任意胡涂乱抹, 更不容许有些“丑书家”们把书法各体的规范写法任意扭曲, 把汉字肢解、错位、变形等做法, 破坏书法艺术固有的写法和汉字结构笔画之美, 就是严重违犯《文字法》的行为, 我们坚决反对之。

“丑书”之所以风行, 其作者往往披上一层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外衣, 有了理论的支持和论证, 一则可以唬人, 二则增加了丑书作者的底气和分量。其理论论之一, 就是从西方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武库中搬出一个“法宝”, 即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的“有意味的形式”论, 并从中转化出“形式即内容”、“形式至上”、“不见字形, 唯见神来”等论调。他们主张形式就是一切, 完全否定了书法的内容, 否定书法中汉字所表达的内容, 甚至把“内容”改称为书法的“素材”, 一切为形式服务。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他们便任意胡涂乱抹地“创造”出令人难以辨认的“墨色图象”, 以各种随意拖出的线条和墨块拼凑、堆砌出来的“天书”, 便成了“可以无限想像, 随意索解”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书法“杰作”, 立马意义非凡, 身价倍增了。奇怪的是他们所鼓吹的“形式论”, 即不遵循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规范, 如字法的对称、均衡和谐和章法结构的完美性、线条的变化多样性、辩证统一性以及节奏韵律等, 却专门推崇割裂、残缺, 欣赏污损、癫狂、荒诞等非理性的表现, 这只能是心理趣味的畸形, 是意识荒诞的恶作剧表现。

在上海举办的胡抗美、沃兴华的“丑书”大展中, 并没有实现他们所鼓吹的“不见字形, 唯见神采”, 相反, 却是不见神采, 唯见胡涂的线条和乱抹的墨块。例如其中沃兴华写的条副《水盈盈》 (见文末) , 三个字用拖来扫去的干涩用笔, 形成了“污水一沟”的“墨象”, 令人不堪入目。如果没有作者的标题注明“水盈盈”三个汉字, 广大观众有谁能认得出呢?再看胡抗美的一副草书“杰作” (见文末) , 观者翻来复去地看, 但没人能认出他写的文字内容到底是什么, 即使能勉强认出一两字也念不成句。 (反正文字内容不重复) 但唯见浓淡墨色的杂陈, 枯笔横扫, 墨迹胡乱排列。请问, 这种天书似的书法作品究竟能给人什么美感?他们胡涂乱抹的“丑书”, 可以说丑到了无情、无味、无汉字内容、无功力、无理法的地步, 那就是真正的“丑八怪”了。

中国的书法艺术必须要表现一定内容的。既然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 而汉字是有意义的, 书法所书写的诗词佳句等内容, 都是由汉字来表达意义的。因此可以说:汉字被书写的样态, 就是书法的形式, 而书法中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书法的内容。诚然, 书法家也往往通过汉字的笔画线条的各种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 但这变化的各种线条是汉字的组成部分, 最终表义仍是汉字的意义。因此具体说,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样态与表现情感意义的叠加, 是书法的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完美统一体。书法如果没有汉字所表达的内容, 就不称其为书法了。犹如戏曲或歌曲, 二者都是词与曲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艺术, 如果戏曲没有唱词、念白, 歌曲没有歌词, 而只有曲, 那还叫戏曲或歌曲吗?书法也同样。假如你请一位书法家为你的办公室或客厅写一副内容是“业精于勤”、“天道酬勤”或“观海听涛”、“海纳百川”或其他诗词佳句以励志或抒怀, 结果这位书家却写出肢解汉字或谁也看不懂的“丑书”, 人家会生气地责问:“你写的这是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们看不懂!”

据说有位中国书协副主席、博导、教授曾为深圳市某大厦题写公司商名, 写出后有人说:写得太丑了, 这会不会影响市容?这位“丑书家”却以“你们不懂书法艺术”来回敬批评者。

如果有人说丑书作者缺乏书法的基本功, 背离了书法艺术的美字规律, 丑书家们却往往以“举世皆浊, 唯我独清”的姿态, 用“突破传统的创新”、“本性的独特”等说法来遮丑。

丑书理论大谈“有意味的形式”, 但这“意味”不是通过汉字的意义, 而只是通过线条形式来表现的。然而大家都知道, 中国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意义和汉字书写的样态来表情达意的, 这也正是书法的核心内容, 例如千年不朽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诸多名家名帖, 或潇洒或隽逸, 或沉郁或悲愤, 或凄惨, 或静穆, 或飞扬或雄强……这些情感风格, 都是通过汉字的意义和汉字样态的变化来表现的。

书法的情感表达需要一定的表现方式, 这就构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 而形式只是内容的表达工具。对书法形式美的追求是古今书家的共性。关于书法形式美,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都有很多详尽的论述,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丑书家们虽然鼓吹唯形式论, 但他们却摒弃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美, 所谓“只有打破传统的旧形式, 才能创造新形式, 才能为书法增添神采”。其实, 传统的“旧形式”不一定就不能反映内容美, 如旧体诗词在当今仍为很多创作和欣赏。更何况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美, 如对称、均衡、和谐、韵律, 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及章法的辩证统一等, 依然是当今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当前书坛不是也有些人为了突破传统的书法形式, 为了展厅效应, 为了抢眼而出现许多影响形式美的负面效应吗?诸如用五颜六色来装璜, 为了追求“残缺美”, 把字面搞成支离破碎, 为了打破传统的“横成列、竖成行”的模式, 而“创造”出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的行列方式, 甚至把汉字进行肢解、错位变形、扭曲化, 成为“丑书”的新模式。这种唯形式主义书法究竟能给观众带来多少美感?

“丑书精美”们如果只讲“形式至上”论, 而不讲内容, 为什么他们所展出的作品内容仍然是中国古代诗词佳句?为什么不随意堆凑线条、墨块以更好地去表现“有意味的形式”?如果主张“不见字形, 唯见神采”, 为何仍坚持以汉字造型为“创作素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 说白了, 无论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如何左右“丑书精英”们的思维方式, 但是, 他们毕竟生活在中国现实的生活中, 他们明白, 如果真的抛弃了中国书法的本体汉字, 去搞西方的形式主义、抽象主义、墨象主义等, 那么他们的“丑书”作品将一文不值。他们热捧的西方艺术理念尽管与中国传统书法理念相去甚远, 但他们为了生存的饭碗, 却不得不打着中国书法的旗号, 书写的仍是由汉字所组成的诗词佳句, 只不过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丑书家们也常从中国古人理论中去寻找支持和论证。其理论之一是清初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所说的“宁拙毋巧, 字丑毋媚, 字支离毋轻滑, 宁直率毋安排。”他们往往断章取义, 不讲历史背景。其实, 傅山当时提出“四宁四毋”是有历史背景的, 是有针对性的。清初康熙皇帝酷爱元代赵孟頫和明代董其昌为代表的妍媚书体, 于是“天下书家莫不改体而趋之”, 这样便出现了全国千人一体的“馆阁体”书风流行于社会。当时具有反清思想的傅山针对此风提出了反潮流的“四宁四毋”的口号, 虽然未免有点矫枉过正, 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不要忘记, 傅山在“四宁四毋”之后, 还说了“足以面临池既倒之狂澜”的话。这说明傅山除了反对当时书法流行妩媚之风, 同时还强调书法要回归临池于汉魏晋唐的传统。傅山所说的“四宁四毋”, 并非如字面上所理解的宁可“拙劣粗野、丑陋可憎、支离破碎、轻狂直率”的背离书法的美学原则。其实, 他所谓的“拙”是朴拙, 即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他所的“丑”, 则是指石鼓文、峰山石刻之领略其丑中开, 领略“学汉隶, 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他所说的“支离”, 是指“写颜鲁公《家庙碑》略得其支离”的宽博雍容与大度;他所说的“直率”并非草率, 而是指“此中天倪, 不得造作的不期如此而能如此”的天真自然。其实傅山对丑怪狂野之书是极力反对的, 主张以传统经典为本, 然后才能创新。他在《杂记》中说:“写字之妙, 亦不过一正, 然正不是反, 不是死, 只是古法……写字只在不放肆, 一笔一笔, 平平稳稳结构得去, 有其行不得”。“不能入正, 不能变出”, “但能入正, 自无卑贱野俗之气。”总之, 他对书法强调从传统上“入正”下功夫, 在此基础上才能“变出”即才有创新的可能。他所反对的是书法上的机巧、妩媚、轻滑、安排, 但并不是对优美、正大、和谐、自然、规范的否字。

可是当今一些“丑书”理论家却有意歪曲傅山对丑的言语, 进而把“丑”论抬高到了比美还高的理论高度, 这种本末倒置、颠倒美丑的“丑论”而导致了当前“丑书”的风行。他们在《辨丑歌》中大谈什么“丑中寓美, 谁得知”, 他们捧谀中国书协某领导的丑书作品为“大拙寓丑, 大丑溢美”, 简直把“丑书”说成了完美无缺的艺术精品。完全不顾广大群众的审美观。

丑书理论家还引用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话:“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 继而由工求不工”,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也是对刘熙载言论的曲解和断章取义。其实, 所谓“由工求不工”, 是说书法必须由继承传统的“工”再求创新的“不工”, “不工”并非“丑”。所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原文是指怪石而害的, 并非指书法。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如太湖石的造型以“丑、瘦、透、露”为最美。人们不会对石头产生无缘无故的美与丑之感。因为人们看惯了大批造型相似的石头, 一旦见到一堆似人非人, 似兽非兽的不同一般的造型石头视为有鬼斧神工之妙, 会感到一般新奇之美感。其他艺术亦然。

傅山、刘熙载等都是清初时代的学者, 他们厌弃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团媚俗书风, 鄙视模式单一了无真性的“馆阁体”, 主张变革求新, 在他们的倡导下, 才会有王铎、张瑞图等一批书家脱颖而出, 开辟了书坛一代新风。同时还有“扬州八怪”的标新立异, 才有郑板桥的“乱石铺路—六分半书”和金农的“漆书”, 但这些革新家的书法作品完全是在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的艺术创新, 都是从“以工求不工”中走出来的, 如郑板桥自创的六分半书也是熔真、草、隶、篆于炉的综合艺术, 总之, 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力。

“丑书”的风行, 还误导了全国广大书法爱好者, 尤其是对爱好书法的青少年, 更是贻害至深。

丑书其实是书坛上出现的“怪胎”, 是艺术的另类。但丑书的倡导凭借中国书协的要职, 握有书坛的话语权, 并且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充当评委, 于是在全国的各类书法展览以及书法报刊、出版的各类书法选集中, 处处可见丑书的身影, 并且他们利用书坛的职权, 把效仿他们的徒子徒孙的丑书使之入展进而成为各级书法协会会员, 这样便一举成名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和青少年, 从丑书家们的发迹和走红社会受到启迪:原来书法成名成家无须死跟着传统去“板凳宁坐十年冷”若练基本功, 更不需“墨池笔场”的去下苦功夫, 只要大胆狂妄、异想天开地随意胡涂乱抹一下, 即可在书展中脱颖而出, 一举成名。因此这条“终南捷径”, 正迎合了那些心态浮躁急于成名成家的投机心理, 于是广大书法爱好者, 尤其是青少年便趋之若鹜, 许多省市书协的青年出手们也不遗余力地去摹仿, 追随中国书协领导层的“丑书大家”, 他们看到那些丑书精美们虽然毫无笔墨功夫, 但他们面目丑陋不堪的作品却受到追捧, 怎不令人“羡慕”!我们不能不为当今书坛上这类怪现象感到可悲可叹!

丑书家们打着“中国文化要借鉴西方文化”、“要与世界接轨”的旗号, 拜倒在西方文化理论脚下, 唯西方理论是从。

其实, 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世界独特的艺术而被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除了中国书法的纸、笔墨及相应的一套独特的书写工具及法则固然重要, 但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书法本体汉字的独特性, 在于中国书法的表现情感的独特性。西方的符号美学理论的缺陷之一, 就是肯定符号的共同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如果摒弃了汉字这条中国书法文化之根, 中国书法艺术还能存在吗?如果把字肢解为所谓的符号或线条而毫无情感及汉字意义内容的表现, 那还叫中国书法吗?那只能叫别的什么艺术。因此, 我们不能忘记那句至理名言:“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这也是任何艺术价值的所在。

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演讲稿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蔡庙小学五年纪(3)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写好中国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仅有的文化现象。五千年来,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素一直贯穿其中,成为民族的标志。这些标志传到我们这一辈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发扬光大。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重要标志之一。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化石,它生动具体地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繁荣发展,书法事业日益兴旺,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不同形式的书法组织,各种书画艺术类社团组织遍布全国,书法艺术刊物书籍层出不穷,各种书法艺术类院校不断培养大批中国书法的艺术人才,吸引广大民众投身于研习书法和创作中来。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书法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书法以中华民族文化图腾般的核心形象,引起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强烈兴趣和普遍喜爱。这一切说明,中国的书法艺术正不断走向世界。因此,汉字书法艺术也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这个以汉字为书写方式的国度中,随着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用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用毛笔写字的人就更少了。目前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中能写一手整洁漂亮汉字的比例很低,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

其实,汉字书法艺术不光是属于书法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的汉字。发展提高汉字书法艺术,要从普及开始,要从写好汉字开始。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培养汉字书法艺术的师资力量刻不容缓。因为,写好汉字代表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有人建议设立中国书法周,时间为每年的9月第一周,刚好为中小学生开学时间,此时暑假刚刚结束,开展书法周有助于调整学生的身心、精神、耐性以及专注力,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都有帮助。书法周期间,学校集中开展书法普及活动,社会书法团体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及文化交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效应。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篇6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感受一方面来自艺术美,无论布局、结构、运笔都给人一种美的冲动。书法之美让你觉得自然,顺理成章,又有灵气,让你感到亲切。另一方面,透过这些名家书法,我们能够更深刻见识到人文美,享受到书法的内在美,感觉到字里行间的文学价值,作者的人品价值,书法厚重的历史价值,生活的真善美价值。接地气的书法作品让人感到亲切,欣赏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碑帖。商周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重要的事件、优秀的文章,都只能通过金石雕刻流于后世,石碑又是最得心应手的途径。再者,那个时代,毛笔是人们书写最方便、最普及的工具,加上当时社会推崇书法艺术,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书法大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碑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这些碑帖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让中华书法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传承和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继承和超越历代书法名家,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梦想。如何继承?如何弘扬、超越?笔者认为首先是要老老实实地临摹碑帖,通过临摹碑帖,学习书法的结构、运笔、部署。临摹碑帖是一项甘苦的过程,需要耐心、信心、恒心,只有把字帖临摹得烂熟于心,书法才能得心应手。

二是要解其意、会其神,碑帖都是有内容的,除了叙事碑帖外,大部分碑帖都是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诗、名词、名联、名句、名篇,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碑帖名作的内涵和精髓,才能让名作的精气神跃于纸上,使书法血气方刚,有血有肉有气质。

除了解其意之外,还要解其人,见字如见人。书法有品位,主要是因为书法作者有品位。学习书法时,我们可能只想到某人的书法美,而没想到其人品更美。当然我所说的人品不仅包含人的品德,而且包含人的修养、学识、个性、才华、经验、理念。如果我们能解其人,一定更能理解其人的书法价值,更能把握他的创作初衷、人文气质,更能理解他的书法个性。

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思想内涵的艺术,也就是说书法是一门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灵气的文化艺术。要学好书法务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推崇的碑帖名作,无不是出自于声名显赫的才子佳人,都有很高的文学、史学、哲学、语言、道德修养以及专业知识。有的人之所以学习书法很久依然一无建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只重临贴,而忽视自身修养的提高。我们应该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当成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修养提升自己书法的文化水平,通过临帖传承书法的艺术水平,让中华书法文化万古长青。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篇7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统文化,审美

一、引言

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 始自颉皇, 写彼鸟迹, 以定文章。”汉子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从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 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书法。书法的精神在于心, 可以说, 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古代书论中有许多术语, 都是形容人格的词汇。如雄壮、质朴、磊落、刚健、闲雅、沉稳等。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飞”也是将书体拟人化。《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 《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寒食帖》可观苏学士之凄凉;中正均衡的秦刻石, 表明了秦帝国车铜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思想。即使是从单个汉字的书写中, 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气息。

二、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活缺的一部分, 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与中华民族精髓成一体。从古朴严谨的篆、隶书, 庄重整齐的楷、真书, 到流畅奔放的行、草书, 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性。书法中抽象的自然与情感、心态的虚静与空灵、气脉的贯通与运动的精神内涵, 可与天地相结合, 可写心、写神、写意。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地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着你和谐的思想,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 兼容并包, 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 书法的笔意气势五不体现自然的和谐之美。笔画间的映带之势, 顾盼之姿, 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 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 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又移不断调整, 造险救险而实现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可见, 一点一画, 互相牵制, 互为生发, 彼此衬托;一字一行, 小大参错, 相衔, 彼此渲染,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 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而书法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感受, 一凝练的线条彰显着它的文化内涵。

书法与传统文化, 相辅相成。我们倡导读书, 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 读文化史、艺术史、书法史论的书, 深化对书法本体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传统书法经典, 提高书法创作的基本能力。通过读书, 可以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跪在创造, 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做支撑, 书法艺术需要运用特有的艺术形式、手段、方式、技巧来完成, 既提倡认真学习古人, 又强调切忌食古不化, 开创自己的风格, 最终达到古为我用。

在笔者看来, 书法单靠练是出不来的, 还需要养。烟云供养, 方有好的山水;诗书供养, 方有好的书法。当一个人的书法技法达到一个水平线时, 就会停滞不前。为什么上百万人习书, 只有少数人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其实论及技法, “上百万人”和少数人的水平是没有多少差距的, 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差距的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涵养。传统文化涵养是一种身心修养的评价标准, 不仅仅是智慧的积累, 而是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高标准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是传统文化知识升华至人道的高境界的灵魂力量。传统文化涵养通过对世界万物千理的净化吸收, 渐渐滋修而成, 是一种自觉自修的成果。这方面, 我们且不论古代那些文人书画家的例子, 单就近, 当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书家为例子就好, 如吴昌硕、齐白石、弘一法师、林散之、启功等等,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书坛巨匠, 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深的传统文化涵养, 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定位。

吴昌硕、齐白石在诗文、书法和篆刻方面的深厚基础和修养, 无疑是他们日后再书法绘画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条件。由于他们广泛的交往和吸收, 深厚的根基和刻苦勤奋的探索, 终于把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貌。弘一大师, 擅书法、工诗词。通音律、达丹青、精金石、善演艺。其书法早期凝重厚实, 舒展劲键, 笔意开张, 出家后则超逸, 晚年之作朴拙圆满, 浑若天成, 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他把佛家禅意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林散之除诗书画外, 金石词章、楹联鉴赏以至天文星相、武林技艺, 差不多传统艺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他都有所涉猎。启功先生古文字学、古汉字、音律学、径学、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书画、诗词歌赋等无不精通, 早已超出书画笔墨范畴, 启功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由于时代巨变, 自五四运动以来, 白话文的推广,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和衰落, 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 越发使得中国传统的各学科萎缩和衰退, 中国书法也在其中。这是时代巨变所造成的, 绝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受此大环境影响, 今日的习书者普遍皆传统文化素养不高, 导致其书法水平难以望及古人项背。

三、结语

今天, 在笔者家乡江川, 习书者不下万人, 可以说是邻县之冠, 然而却没有称得上大家之人, 与明清两代都无法可比。我的家乡虽是遐乡小邑, 明清时的文人墨客, 著名的有数十人, 若是连诸生、塾师、隐逸之中出众者算上, 更有上百人之多。由此也可见古时之盛, 今日之衰,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今人之传统文化涵养不及古人, 也就是字工夫没有古人高。如今, 国家提出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习书者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 也就是字外工夫, 采油可能使自己的书法有所长进。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呢?最好是沿着古人的为学次第, 循序渐进, 也就是按照小学、四书、孝经、六经、春秋、三传、诸子、诸史的顺序去读。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 的确是很困难, 那么简单一点, 按顺序去读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书, 也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如果自己有着方面的兴趣爱好, 更会事半功倍。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篇8

本刊讯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 革命旧址、遗物展现震撼心魄的场景, 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毛体书法有效的将书法艺术和红色文化合二为一, 成为书法艺术界和红色文化传播不可缺少的元素。

陕西博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陕西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 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播祖国艺术精髓。于2012年4月成立了博龙现代收藏艺术品博物馆, 馆内典藏各类艺术珍品千余种, 涵盖书画、瓷器、玉器、纪念币、人民币等各个收藏艺术品类, 现已成为西安市高新区艺术品展示交流的窗口型平台。为了弘扬书法传统文化艺术, 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七十周年, 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博龙公司在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的带领和指导下, 发起并积极筹备了此次艺术盛会, 本次活动是毛体书法在西安的首次大型展览活动, 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书法艺术交流, 更是将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伟人的精神发扬光大, 传承毛体书法艺术精神、体会领袖情怀的思想艺术盛会! (博文)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篇9

中国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画与诗的完美结合, 画家通过把画与诗有机结合, 运用笔墨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得画面有了新的诗韵和活力, 并给观赏画的人有无尽的回味。中国画家借山川树木花鸟蔬果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品格的追求, 寄予笔墨, 赋予作品崇高的气质。

二、笔墨传达情趣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独立于世界画坛的重要因素, 经历代中国画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积累, 创造了勾、勒、点等多种技法, 加之笔法和墨法以及用水的灵活与多变, 更兼利用宣纸自有渗化的特性, 使画作呈现出随性挥洒, 淡淡相宜, 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1.执笔

执笔分为顺锋、逆锋、中锋和侧锋。顺锋是指笔从左到右, 由上向下, 这样的笔锋呈顺势。逆锋是与顺锋相反, 正用和侧用都可以逆行笔, 于笔锋推进中, 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照笔的轻重以及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中锋是指将笔管垂直, 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 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 中锋也叫正锋, 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 画时提, 按用力比较均匀, 行笔较稳。假如用力有轻有重, 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侧缝是指笔管与纸面不垂直, 笔管倾倒, 行笔时笔管方向与所画的线条方向不同, 笔线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 笔腹的一边毛, 并有飞白的效果, 侧缝线条一边轻, 一边重, 有一种切削感。

2.用墨

中国画的用墨法, 一般是浓研淡用, 墨的干湿浓淡, 由墨中水分比例来决定, 根据水分的不同, 墨又分为焦墨:研好的墨, 经放置一段时间, 待水分蒸发, 剩下的墨黑焦浓重;浓墨是指研好的墨, 不加水直接用黑色弄墨。重墨是指墨中稍微加点水调, 虽然显得墨色较重, 但比浓墨浅。淡墨是指水量叫多。清墨是指以水调极少然后有一点墨。

三、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元素应用探究

1.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元素的含义

我国国画历史源远流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 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国画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以及情感上的慰藉。国画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及方法。然而笔墨是绘画的基本。研究笔墨对我国国画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国画的笔墨语境

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到今, 中国古代的文化骚客无不对笔墨重视, 他们把其视作文化的瑰宝。笔墨从字面上来讲主要是指绘图工具, 一支毛笔和一盒墨。笔墨主要有以下含义:在技法上, “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 强调笔为主导, 墨随笔出, 相互依赖映发, 完美地描绘物象, 表达意境, 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笔与墨会, 是为絪緼, 絪緼不分, 是为混沌。辟混沌者, 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 画于水则动之, 画于林则生之, 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 解絪緼之分, 作辟混沌乎, 传诸古今, 自成一家, 是皆智者得之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 必兼用墨, 墨法之妙, 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3.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应用探究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 国画创作中笔迷文化元素的应用就是指笔和墨的使用, 正如上面提到过, 笔和墨的使用方法。笔从尺寸上可以分为小楷、中楷和大楷。从毛上来分可以分为硬豪、软豪和兼豪。依来源可以分为胎毛笔、狼毛笔、鸡毛笔、鸭毛笔以及羊毛笔。此外, 根据笔锋的长短可以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墨法与笔法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浓墨介于黑白色之间, 呈现出灰色色调, 给人一种清远淡雅的感觉, 其书法追求消散意境。

4.用笔与用墨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 笔墨就是指笔和墨的使用。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

一是“活“, 意思就是落笔爽利, 讲究墨色滋润自然;二是”鲜“, 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变幻“, 虚实结合, 变化多样;四是“笔墨一致”, 笔墨相互映发, 调和一致。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 若水中混有杂志, 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 最开始的时候不要加太多, 避免将墨浸软, 或者墨汁四溅, 需要逐渐加入用量。注意, 磨墨的时候也要用力平均, 慢慢地魔研, 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 如果磨好了放的时间久了就是宿墨, 这种墨一般是不可用的。

5.笔墨文化元素使得国画具有情趣

中国人的心灵高远, 视野恢弘, 节奏舒缓, 满足自我精神的调节, 力图把握冥冥之中的超妙神韵。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影响下, 中国画就形成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 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相融相合为其表现。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山先生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画, 且样样奇绝, 而其画中的虾蟹鱼蛙蝌蚪尤为精妙。他用极简而有大气的笔墨似写而实的再现了这些生灵的形态和动人的神情, 我们看到的是螃蟹坚实的甲壳和双螫的茸毛, 青蛙蝌蚪活跃的身姿, 他画的鱼象是在水中游弋, 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画的水族看上去惟妙惟肖而实际上却是经过了极大的剪裁和夸张, 正如他所说, 画虾已经数变, 初只略似, 一变毕真, 再变色分深浅, 此三变也。这使他晚年的画举重若轻, 妙造自然特征。

结语

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逐名利, 生活压力较大, 很少有人能静心作画。但是我们需要拿起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内心以及对对生活的态度, 传承中国的文化。

摘要: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其思想感情, 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使得欣赏者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的意境是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但是意境的表达需要笔墨来表达。本文在研究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基础上, 介绍了国画中的笔和墨的使用方法, 以便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国画、热爱国画。

关键词:书画,思想,使用,国画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红画语[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2]周清波.中国山水画“空水法”散论[J].平原大学学报, 2014 (01) .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5.

中国书法文化元素 篇10

一、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 文化产业也迅速腾起, 电影已成长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并成为海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上个世纪末的美国为例, 电影出口的繁荣增长, 使其成为美国出口产业之首。而在获得商业价值的同时, 也在不知不觉间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输出至其他国家, 对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可以说已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产业。而文化元素通过电影得以跨文化传播具有必然的时代性缘由, 这也是其产生的文化传播背景。在数字化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传播媒介也形成了多样化发展, 人们的沟通媒介不再单一, 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社会信息、沟通情感并进行娱乐活动等。加拿大学者马歇尔 • 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理论“媒介即文化”, 他认为, 在传播过程中, 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讯息”不是传播内容, 而是一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同时, 他强调“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是延伸人们思想的工具。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全球范围内竞争激烈, 使得文化的传播渗透进了电影产业。例如, 在我国当下社会, 韩流已经延续多年, 日韩料理遍地都是, 而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更是饱受国内观众喜爱, 这为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二、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应用

第一, 启用中国演员。例如, 《尖峰时刻》、《邻家特工》中的主演成龙, 凭借一身功夫在好莱坞备受青睐, 《致命罗密欧》、《游侠》中的李连杰, 同样是靠着自身过硬的功夫逐渐得到了世界影迷的喜爱。像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巩俐等都是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影视明星, 除此之外, 年轻演员也开始在世界银幕上崭露头角, 如《生化危机5》中的李冰冰。华人演员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 增加了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 使越来越多的中国符号得以在西方电影的银幕上出现。

第二, 色彩的运用极具中国风格。中国对于红色和绿色的使用别具一格, 使得中国红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代名词。电影《英雄》中, 红色长衣和绿色竹林的巨大反差, 却带来了鲜明的视觉享受, 充满了中国水墨画风的感觉。同样是在《功夫熊猫》中, 电影一开场便是鲜艳的红色, 无论天空、光线、桌椅, 都在火红的颜色衬托下, 营造出阿宝的英雄梦。而在第二部中, 阿宝师父的长袍换成了绿色, 加之青城山的出现, 更使红色和绿色相得益彰, 完美诠释了中国文化对于色彩的独特运用。

第三, 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例如, 美国迪斯尼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拍成动画《花木兰》;2006 年, 美国导演马丁 • 斯科塞斯将香港电影《无间道》翻拍成《无间道风云》;2007 年, 中国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同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重拍。这些具有中国情愫的故事, 使中国元素频繁出现在世界电影的荧幕, 无形中进行了跨文化的传播。

三、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求同存异, 结合其他文化基因, 找到本土文化与国际化的契合点, 同时, 将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 不同文化间可以相互转化, 新思想和新观念在跨文化传播中则被自然地接受, 而这也达到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例如, 《功夫熊猫》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大量使用, 与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并没有让观众觉得貌合神离, 反而备受好评, 这就是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与其他文化相结合, 也就是将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阐释出来。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排斥其他文化形态, 相互吸收, 相互借鉴, 共存共荣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目的所在。

采用合理的营销方式, 将中国元素的跨文化传播达到无偏误输出, 使世界观影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 电影制作者要将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核如实地向全世界展现, 通过文化的传播, 让世界认识中国,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 需要选择良好的营销方式, 通过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行影片制作,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可将电影中包含的人物角色进入市场, 制作成玩具、书籍等, 以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达到中国元素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文星.从文化传播角度剖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J].电影文学, 2012 (09) .

[2]李艳.对当前中国电影产品跨文化传播状况的实证调查——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3 (1) .

上一篇:挖掘机液压系统三故障下一篇:排气余热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