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24-06-24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精选十篇)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篇1

一、整合内容, 重在体系

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 改变以往历史课程编排体系, 是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方案的一大特色。这种编排方式尤其在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突出了其优势。但由于专题不是线性的, 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 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 而导致缺乏时序性和整体性, 造成知识网络破碎, 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带来极大的麻烦——缺乏通史意识。为了让学生能把记忆住的知识顺利地提取出来, 并能进行运用与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 引导学生对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纵、横向的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现代中国”这一专题, 包括了必修三册的知识内容,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的重新整合, 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

【片段1】“现代中国”专题线索:

七年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

十年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

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夏~1976.10;

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底~今天。

【片段2】七年过渡时期的知识体系:

政治:“两会三制”, 构建民主政治框架;

经济:“一化三改”,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外交:独立自主, 打开外交全新局面;

文教:“双百”方针, 促进文化全面繁荣。

再细化知识内容, 如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 由学生自主梳理以复习巩固。

二、回归课本, 重在基础

近两年的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都极为注重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 虽然有人民版和岳麓版两种版本的教材, 但两种教材重合的重点知识都是命题者青睐的内容。再有, 高考试题虽然体现了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的“三新”特征, 但万变不离其宗, 基础知识是命题的依据和基础。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仍然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整合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回归课本, 细化知识点和历史概念, 进而逐一掌握。本专题涉及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点较多, 也较为抽象,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教师要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和历史概念从课本中梳理出来, 并把各个知识点“存储”在相应的知识框架内。

三、精讲少讲, 重在归纳

在课堂上教师讲清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 理清知识线索、规律, 讲清前因后果, 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 课堂上只能讲25分钟, 然后腾出时间, 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 针对本节课加强阅读、记忆, 以弥补学生课后学习时间的不足。同时, 设计一至两个问题, 巩固重点知识, 提高效率。

如何才能精讲少讲呢?

1. 抓主线

历史专题都是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单元或模块, 只要我们抓住了主线, 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课堂上, 我们根据专题知识, 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它们列成图表, 如结构图表、示意图表、比较图表等, 实际上也就是找到知识的纲要。这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工、筛选, “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抓纲目, 是质的飞跃。

【片段3】在本专题复习中制作以下表格:

2. 编口诀

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编写成速记口诀, 浓缩知识点, 不仅好记, 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4】新中国外交

两极对峙求生存, 独立自主起炉灶;中苏建交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原则;大国会议日内瓦, 求同存异在万隆;七一重返联合国, 国际地位大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外交大突破;推动中日邦交化, 掀起中国建交热;三中全会大开放, 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平发展是主题, 无敌外交不结盟;多边外交展风采, 全面参与联合国;亚太经合与上合, 区域合作新模式。

四、精练细评, 重在方法

对于练习, 力求做到:定时、定期、定量, 不搞题海战术。各地试题, 慎重运用, 适量参考, 提倡改题;及时评讲, 评讲要精, 在纠正学生错题上下工夫, 注重知识的拓展, 重在解题方法上加以指导;特别强调“史论结合”的方法。

在学生答题上, 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特别是文字表述题方面。在目前的福建省高考中, 文字表述题 (非选择题) 以材料解析题为主。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要素有:

读懂材料: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 必须明确其中的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 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材料与课本有机结合:有些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 解题时要依托教材中的内容、观点, 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观点与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做到忠实于材料, 反对照搬教材, 也要反对脱离教材, 一味地自由发挥。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方法谈 篇2

高三历史备课组执笔人:王芳

专题复习在高三学年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专题复习应如何适应高考的需要,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经过近阶段研讨,在下阶段的复习中努力做到:

一、归纳分类,整理大专题。

归纳分类,就是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有联系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粗略的专题知识线。此时的分类归纳,应从宏观上去把握,宜粗不宜细。先把历史分成几个大块,便于学生总体把握。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二、坚定不移的坚持我们历史组的学案教学法。

2008年12月4日—6日,我们历史组的教师去孟津一高取经,学回来了孟津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学案教学法。所谓“学案教学法”,就是老师们在上课前先把这节课的内容编写成一份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学案”,然后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四步公式:学生预习----老师精讲----学生训练----拓展提高,也是就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最后再认识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教师循环式的讲解,来夯实学生对知识和体系的掌握。于是,在对世界史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开始尝试着运用学案教学和四步教学公式。

首先在上课前把编写的针对二轮复习的专题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学案上的第一部分【高考风向标】,然后让学生实践,带着重点去回顾基础,填写知识;学生自学完之后,提出问题,老师重点讲解问题和体系,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认识;第三步,学案第二页的高考模拟训练,让学生做到再实践;最后针对学生易错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

学案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备课方式完全不同的模式。传统的教案以“教师为本”,且教案有“单用性”,只供老师自备、自用,而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

何“学”,学案的使用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另外学案教学也使个人与团队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一个人扛,所以学案必须集思广益、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这就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因为“合则共赢、团结就是力量”。

教育“常教常新,愈教愈精”,关于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同时也非常期待各位领导和同仁给予指导。

三、上好讲评课

专题复习阶段还要做大量的试题,如何讲评这些试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怎样上好讲评课呢?我觉得应抓住以下四点:

第一、总结归纳,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以及容易混淆或出错的概念

将错误率高的问题归类,哪些属于政治文明史,哪些属于经济发展史,哪些是文明发展史,这样一来将知识归类,以小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更易于掌握做题的关键点,也易于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第二、知识拓展,寻找本质规律

很多学生反映,老师讲过的题我都会做,但下一次类似的题目再次出现,又傻眼了。问题所在就是知识不能活学活用,关键是学生没有抓住题目的本质规律。这就要求老师在评题时给学生讲明一般规律,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一般都会找到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以后类似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就好做多了。

第三、引导纠错,讲评时可由学生谈其做错的原因以及做题时的想法,再根据情况引导与纠错

讲评课也一样要注重师生的相互交流,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错误原因、作答路径等等。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行为,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全身心的感受学生的提问,而不是怕耽误和浪费时间,不管不顾,按着自己的思路一直讲下去。关注学生,及时的解决学生出现的困惑,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在学习上“排忧解难”。

第四、强调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看到下学期学生的文综答题卷,那真叫五花八门、花样百出,有答错地方的,有私自将原题目互换的,有私搭乱建的,有从头到尾一个句号的,像这样的卷面的主观分就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厌其烦的教导学生:

1、找准角度,明确答题方向后再落笔。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由关键词明确重点任务,分条理的阐述答案,并要在每一个段落的前面标清求答项的关键词,这样易于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

2、针对材料解析题,不能抛弃材料想当然,像“从材料中得出什么”这类的问题,只能依据材料找答案,像“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什么”这类的问题,就要包括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务必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组织答案时遵循这样的基本要求:在内容上要面广、点多、话短;在格式上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只要抓住以上四点要点,讲评课不再会枯燥、没内容,反而成了学生“亡羊补牢”的好时机。

当然,讲评课的联系也要做到“精、准”,不能“多、繁、怪、偏”,习题既有科学性、又有前瞻性,关注社会热点,体现高考命题走势;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干,综合设题,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将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时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文综考试的最高要求。

四、依托教材,解决“抓了专题丢了课本”的问题

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时常会犯“急功近利”毛病,总想通过某些捷径,能迅速提高学习成绩。为此,许多学生往往沉浸在各种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课本的现象比较严重。而目前书市上有关历史专题复习材料非常多,即使编写再好的专题复习材料,也不能代替课本,课本是“高考之本”,离开课本,那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肯定是学不好的。所以在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和第三轮针对性综合训练中,都不能离开课本,所有的资料只能是“课本”的辅助材料,“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复习时,必须要回到课本中去,必须与课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高三地理“区位”专题复习策略 篇3

下面以“城市区位”为例,谈谈高三地理“区位”专题的复习策略。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首先从“区位”的两层含义入手(一是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三本教材罗列考查的内容;然后梳理各内容之间的关系绘制知识结构;再指明《考试说明》对考点的考查要求,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见下图)。

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模式掌握解题技巧

1挑选答卷展示,让学生依据思维模式评价答题的正确与否,并指出失分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法。

如第27题有三小题共11分,班级学生平均得分为434分,其中第(1)和第(3)小题失分较多。所以从学生的失分点——“城市区位”入手。操作过程如下:

一模试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两大著名三角洲图

材料三:甲乙两区域所处的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甲区域建立了许多新能源产业基地,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这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风力发电总产能占全球风力发电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风力发电的首强。

(1)根据材料一,简述河流在两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地区在风能领域合作的社会经济条件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篇4

2012年12月28日, 我校邀请省内20多家友好学校参与了主题为“彰显赏识教育特色, 推进‘361·自主合作’课堂改革, 追求绿色生态课堂”的研讨活动。笔者作为高三历史组的代表展示了题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复习课。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以提高复习效果为目标, 因此所采用的复习方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在本文中, 笔者将以该专题为例, 谈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的高效策略。

一、把握学习方向

复习课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一是教师要准确把握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题型和能力要求。二是教师要熟悉学生对该专题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三是教师要注意比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 了解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命题趋势。

在综合上述要素的基础上, 笔者确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回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民族资本家创业的艰辛, 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拳拳的爱国之心。同时,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的目标意识。

二、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应立足于新授课, 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新授课。上课伊始, 教师和学生应利用时间轴或是图表的方式一起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如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内容,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一理清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并认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请思考:

(1) 以上曲线各代表的经济形态, 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其中, 最能反映时代要求的是哪一种经济形态?

(2) 结合该图和所学知识说出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 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并不是“炒冷饭”, 如果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 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 清晰表达专题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增强综合能力。通过这张曲线图,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以及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理清历史概念

仔细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以及通过对高三学生练习、检测的观察和分析, 笔者发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重要。理清历史概念, 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历史知识的含义, 包括概述一个历史事件, 说明一个历史概念, 解释一个历史问题, 举出一个历史实例等。其中对历史知识的解释要注意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针对考试说明要求客观评价“洋务运动”这一内容, 笔者以南通市2011届高三二模试题为例设计了活动。

活动二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 “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 但只接受它的形式,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 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 。……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 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思考:

(1) 据材料观点, 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 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2) 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材料, 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对经济和思想的影响等角度, 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本题中, 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现代化”和“反现代化”的概念, 因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判断运送、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教师要加强历史概念的阐释, 寻找阐释历史概念的切入口, 帮助学生理解史料, 提高解题能力, 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本专题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以“荣氏企业的兴衰史”为主线, 巧妙地把专题内容串联在一起, 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分析其形成原因。

活动三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

【时期一小荷才露尖尖角】1896年, 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 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 销路甚广, 且投资小, 见效快, 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 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 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 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时期二忽如一夜春风来】1914~1918年, 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工厂, 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能力的31.4%, 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可是好景不长, 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 从盈余转为亏损。

【时期三千树万树梨花开】1927年,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荣氏面粉厂和纺织厂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 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 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比率高于18%, 棉布产量高于29%, 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时期四无可奈何花落去】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 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 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八年抗战中, 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毁, 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八年抗战后, 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 试图重振旗鼓, 东山再起。但续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 以及通货膨胀, 荣氏企业最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上述四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 并拟写一段解说词, 解说词要包括时间、阶段特征及其原因等关键信息。

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 每一大组同学再细分为3个学习小组。在小组中, 尽量注意优等生、学潜生、学困生的搭配。小组成员之间共同研究本小组的问题, 这是组内的合作性学习。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 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阐释答案, 其他组研究该问题的学生进行补充、辩论等。因此,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当然, 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应该有可思考价值且具有可探究性和挑战性。在问题设计中, 学生为不同时期先自主完成一段解说词, 用时5分钟。完成后,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交流合作的成果。如果发现在黑板上展示的答案有错误, 其他同学还可以用红笔在黑板上订正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精要的点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了课堂展示方式, 强调有目的的问题展示, 通过质疑、探讨、辨析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方法, 达到建构知识和掌握方法的教学目的, 避免了简单重复地复习旧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举一反三的综合答题能力。同时也回答了一个在高三二轮复习课中, 能不能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从这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的实践来看, 只要我们准备充分, 在高三复习课中实行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大有可为的。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篇5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812664

材料一 《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本草纲目》

材料二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遭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蕲州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

(2)正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等多个学科,(举两项以上即可),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能力。

2.阅读下列材料:导学号 26812665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2)结合材料一、二,詹天佑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评价他?我们应该学习詹天佑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1)重任:担任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原因:科技落后,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拨款有限,时间紧迫。

(2)功绩: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评价: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杰出的工程师和爱国主义者。精神:发奋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812666

材料一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李四光“教导我们”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一路走来,都被李四光言中。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材料二 李四光的名言集萃。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四光的理论成就及其实践意义。(2)根据材料二中李四光的名言,分析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品质。

[答案](1)成就: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提出“构造体系”的概念。实践意义:其理论为我国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为寻找铀矿资源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四光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的研究,加强了我国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2)不迷信权威,坚持研究;勤奋刻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倡导科技报国。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812667

材料一 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爱因斯坦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如果你要解绝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不要去理会你自己的限制。”

材料二 据英国米切尔·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记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通过几年的研究,凯恩斯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做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概括他们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条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恩斯和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牛顿的。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答案](1)关系: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经典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条件:继承与发展;创新。

(2)评价:凯恩斯认为,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爱因斯坦充分肯定了牛顿一生热爱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品质。

高三物理“功与能”专题复习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三物理 功与能 复习技巧 复习策略

面对高中物理,很多同学往往都会表示出一种纠结甚至恐怖的表情,这是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和它的重要程度让大家对它既爱又恨,爱是由于它的存在往往能够让高考成绩一鸣惊人,恨却是由于要想学好高中物理需要下很多工夫。学生不仅需要认真总结物理概念、规律,而且还要求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去体会物理方法并建立物理解题思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基本的物理知识已经掌握,那么如何把握好复习策略,将知识点串接起来做到结构化和系统化呢?本文针对高中功与能这一重要的知识板块内容为切入点,探讨一些此模块的技巧和策略,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高三物理的良好复习策略。

一、功与能板块的基本介绍

“功与能”这部分占据着高中物理的30%,它贯穿了物理中的力、电磁、热、原子物理等几个方面。因此,在高考的考题中,往往出现功与能的问题时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配合一定的物理能力。正因为如此,作为高三物理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高考中的功与能的题目考查目的,还要认真钻研和讨论行之有效的功与能的复习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物理能力,在高考中取胜。

二、功与能的复习策略

(一)策略一:打破章节,疏通功能关系经络

在物理学习中,能量守恒定律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始末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定理,因此复习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把握好能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教师要将做功的特点以及功与能的关系明确的用图表来展示,在复习中将琐碎的知识点整理成系统的图表关系。只有将学生头脑内部的知识点拼凑成系统的结构化图形,那么复习才算是建立了完整的脉络。

1.注重力学与电学、力学与运动综合题目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注重借鉴情境和模型来展开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解题感觉。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知物理习题来源于实际。

(二)策略二:精选试题,突破摩擦生热难点

但凡在高考题目中出现传送带的问题以及弹簧做功的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头疼的经典物理难题。这种题目总是会涉及摩擦力做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借助一些经典的高考题目,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切入,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找寻这类题目的共性与不同,经过分析找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提供三条解题技巧和线索。

1.对于求热量,一定要找准摩擦力和相对位移,二者的乘积就是所产生的热量。

2.传送带问题中求做功,要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3.要准确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找准研究对象,千万不可盲目。

教师一定要以高考题目为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对比,从最基本的水平皮带轮出发,针对物体的初速不一样、水平到倾斜(受力情况不同)、由单一物体到多体、貌似非皮带轮,实乃皮带轮的变式等,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功与力的关系,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三)策略三:再现基础,防止思维定势

复习过程是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但是必须坚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不能放松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总结,只有不断扎实基础才能克服学生经常出现的思维定势。通过总结,目前学生解题出现了喜欢盲目运用定理和喜欢直接使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思维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最根本方法还是回到基础知识中来。

1.让学生深刻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以及能量守恒定律使用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2.培养学生拿到题目首先分析运动过程,不要轻易套用定理。

3.鼓励学生练习基础性题目,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基础题目解题的正确率。

(四)策略四:攻克陷阱,提高思维的全面性

高考复习总是轮番复习,在巩固好基础的第一轮复习结束后,教师要在第二轮复习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具有难度和综合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物理思维的严密和全面。

1.总结高考题目的命题环境,将实际的物理模型和环境相结合,了解其中的命题出发点。

2.教师要分析高考出题人的命题规律并且教授学生,锻炼学生找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在考题中常常设置的陷阱,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别,在此基础上解题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命题的核心。

三、高考物理考试中的审题训练技巧

1.逐字逐句读题,不要漏掉任何相关信息。

2.“匀速”“静止”“光滑”“至少”“恰好”这些字眼要额外注意,必要时可以圈出。

随着这些年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题目越来越新颖。高三物理复习一定要在扎实双基的前提下,不断培养学生的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努力研究近年来高考题的出题趋势和走向,同时学生也要杜绝题海战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安排高三物理复习。

参考文献:

[1]张景恒.高三物理教学的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梁嘉华.高中物理教学法的使用[M].陕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3]M·克莱因.古今复习思想(1-4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79-1981.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篇7

随着高考临近,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成绩.各地调研试题的不断新鲜出炉,综合训练的频率也在逐步增加,学生由一开始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茫然处之,由成绩的快速提升到现在的停滞不前,由激情奋发到现在的无所适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瓶颈,高原现象的持续会导致学生备考心理焦虑不安,急于求成,不能冷静分析,陷入容易题易做错、难题又做不出的窘境,数学成绩不升反降.很多高三一线教师也颇感困惑,课堂效益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率较低.针对这种现状,文[1]中提出以“微”专题为抓手,切实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但在具体执行时,普遍做法是依据调研试题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同类堆积,集中讲解,以期能够提升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殊不知学生在考试中已经饱尝挫败感,且这类试题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这类试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易造成很多试题一带而过,学生似是而非,效果大打折扣.

2 一点思考

微专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效果,因此对微专题的选择要慎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升.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只能功亏一篑.数量上,不贪多求全,应保证学生课堂充裕的思考时间.质量上,不应求新贪难,在题目的选取上应起点低、缓梯度,突出重点,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思有所获.符合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规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难题都是由简单题目变化而来的,万变不离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形式上,也应呈现多样化,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改变传统的“做—讲—做”的循环模式.可以用讲义的形式,学生先思考讨论再集中点评;也可以由学生来提取微专题,师生共同探讨完善;也可以师生围绕一道试题逐步展开,层层深入,使理解进入深层结构.

3 案例实践

波利亚曾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变化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笔者谨以向量的一节微专题课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共鸣.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得

可得

两式相加可得λ+μ=6.

师:不错,做得很好.请同学归纳一下3位同学的做法.

生4:其实上述3种方法可归结为两类,方法1是结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从“形”的角度解决问题.方法2,3都是从“数”的角度解决问题,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方法2通过建系,方法3通过数量积,将向量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

师:上述是处理向量问题的3种常用手段,要熟练掌握,遇到具体问题时要灵活选择,提高解题效率.

师:很棒.轨迹为一条线段,验算一下可以知道,这条直线经过A点和B点,所以轨迹为线段AB.

师:思考一下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点C在线段AB上运动,那么λ+μ=1恒成立吗?你想到了什么?

生7:恒等于1.我想到了向量部分的一个有用的结论[2]:起点相同,终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向量中的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用其他两个向量来表示,并且系数之和为1.

师:原来如此,看来点C不只是在线段AB上满足λ+μ=1,在直线AB上都满足.

那么点C在延长线上与在线段上有啥区别?

师:非常好.这个结论非常有用,能否用这个结论解决一下原来的这个题目?

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向量题.各小组找一找,大胆尝试尝试,能否用这个结论来解决?

学生开始翻阅摘记本、试卷,有的学习小组又一次展开了讨论.教师从中选择了不同表征形式的两道试题共同思考剖析.

生12:这时候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中的辅助角不再是特殊角了,不会处理.

师:生11的这种方法还能否处理呢?

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随即动笔尝试起来,有的小组又一次展开了讨论,随着问题的逐步破解,学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师:想得很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理有据,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能解决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观察上述两题的结果,发现x+y有最大值,而3x+y没有最大值.那么λx+y(λ<0)何时有最大值?存在最大值时λ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由余弦定理可得

4 两点体会

4.1 微专题的选取

所谓“微专题”是指立足于学情、教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微型复习专题,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小问题和实问题.微专题的选择要能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兴趣和动力.“微专题”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形式不拘,可以是知识点专题,小方法专题,也可以是题型专题,还可以是作业中的易错题专题等,总之要能瞄准学生复习中的“弊病”[3],试题的选择忌贪多、贪广、贪难,实践证明,谁钻难题,谁就会整垮自己,因此在选题时忌大而笼统、虚而不实,更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微专题选取的基本要求是题目容量要小但思维容量要大,主题鲜明,耗时少但收获多,因此选题要大刀阔斧,舍得放弃,学生会的不选,学生讲了也不清楚的不选,偏题、怪题不选,可讲可不讲的不选,选在关键处,选在学生最近思维区,确保宝贵的复习时间用在刀刃上.上述案例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向量等式的处理方法.选题角度小,学生可参与度高,复习用时少、效率高.

4.2 微专题的讲授

微专题课堂形式不能一成不变,传统课堂模式缺乏新颖性,课堂复习内容可预知无生成,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高耗低效.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复习课一定要善“变”,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换个角度,变个形式,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让学生对每一节复习课都有期待.上述案例实践采用无讲义授课,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图茫然不知,唯有紧跟老师的节奏,积极思考,主动配合,层层深入,才能洞悉本节课的主旨.从授课情况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小组讨论高效有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纪华.高三冲刺阶段数学复习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16,(2):49-50.

[2]孙小龙.用活一道课本例题[J].数学通报,2015,(7-8):64-67.

小专题在高三化学复习的作用 篇8

一、小专题概述

小专题一般都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两个特点, 其中专一性是指小专题主题内容的专一和明确。每个小专题的设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为中心, 专题内所有的练习和背诵都是为这一个专题服务, 而这种专一性也符合了现在高考的出题趋势。目前高考出题已不再强调知识点的数量, 而是强调考查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小专题正是符合了这一点。而选择性特点则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会被做成小专题, 那样就失去了应用小专题进行复习的目的, 因而在知识点的选择上,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考试重点来确定小专题的设置, 提高复习效率。

二、小专题复习在化学中的应用

1.小专题的设置

化学教师在设置小专题内容时可以参考两方面内容来选择主题内容, 一是参考近年的高考热点问题, 像是化学平衡相关问题、离子方程式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方程式、物质的试剂鉴别方法、化学实验方案选择和设计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以往高考的重点, 在利用小专题方法进行化学复习时, 教师就可以从这其中选择相应内容设计成专题训练的形式, 以增强学生的应试性, 提高学生在高考时的解题能力。二是参考教材重难点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来选择专题内容。例如必修1中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过去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这两种反应的掌握能力较差,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专门设置一个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专题, 来巩固学生过去学习的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攻克化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2.小专题要紧紧依靠教材

化学教材是高三复习的重要工具, 在应用小专题进行复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让小专题为教材知识复习服务, 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专题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带学生复习一遍, 并将知识点进行串联, 将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 使之成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清化学知识点, 有利于知识记忆的牢固。例如, 在复习溶液中离子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先将溶液中的离子相关知识点全部列出来, 具体包括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浓度、溶液的酸碱性、离子平衡、电解、水解等知识点, 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以离子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且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上注意权重问题, 将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中心位置。这样将离子有关的知识都集中起来进行复习, 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起相应的离子知识点网络,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像这样的专题设置复习还有很多, 像是有机推断及合成复习专题、化学平衡复习专题、金属复习专题、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专题等等。

3.应用小专题方法讲解例题

在高三复习阶段, 教师和学生往往都面对着复习资料过多, 无从下手的困境, 这时教师就可以从这些复习资料中选择最具有复习价值的例题对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能够在做题中根据例题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例题的选择和设置上, 教师就可借助小专题方法, 从各个专题中选择出典型例题为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能够掌握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 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完成对各个专题的复习过程, 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4.应用小专题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关键, 只有快速找准解题思路, 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因而在应用小专题进行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专门开设相应的解题专题, 对于那些经常容易出错的和不容易发现解题思路的问题建立一个专题, 专门将这些题目拿出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这样考试时遇到同类问题就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及答题套路。例如关于混合物离子含量问题的解答, 教师就可以整理一些同类问题将其放到一起进行解决, 比如问甲酸甲酯和乙酸混合液中已知含碳量为多少, 求问混合液中的含氢量;再如问由亚硫酸钠、硫化钠、硫酸钠组成的混合液中已知含硫量为多少, 求问混合液中的含氧量为多少。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都是在已知混合物中其他成分含量的情况下, 求问某一成分的含量, 因而这两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也是相同的, 在多进行这类问题的练习和讲解后, 学生就能掌握这其中的解题思路, 再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够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同时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 教师在设置相应的解题专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讲解, 并可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解答, 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例如在讲解酸碱度有关的问题,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将例题中的条件换一下, 掌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解题的能力, 提高复习效率。

结语:

小专题方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当中, 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化学知识脉络, 将知识分为几个板块进行记忆,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而化学教师应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适当运用小专题方法。

摘要:在高三阶段, 所有学科都进入了最后的复习阶段,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就成为化学复习的重点。而小专题作为一种有效的复习手段, 在高三各学科复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高三化学复习中小专题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对其作用和具体操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专题,高三,化学复习

参考文献

[1]刘永东.再谈数学小专题复习的设计与实施——以“规律探究”问题为例[J].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3 (06)

高三历史复习初探 篇9

一、进行专题复习, 做到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以宋朝为例, 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全面分析宋朝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各方面内容又必须分析到位, 切忌蜻蜓点水, 比如宋朝在政治上, 采取了三个方面措施:通过分散相权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通过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并加强监督以实现中央集权, 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科举制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二、紧扣考纲, 关注考试信息, 做到有的放矢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一定要学透考纲, 围绕考纲展开系统复习, 特别应关注考试信息, 已经考过的问题再考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即使再考肯定也会变换一种题型, 选修内容按考纲要求只考问答题, 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 巩固练习时题型设计一定要符合考纲要求。

三、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研究宋朝历史时, 复习了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容之后, 教师如设计一个启发式的提问:同一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 从而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了解,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分析理解深透, 适度拓展延伸

比如在复习宋朝的经济史时, 先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分析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 接着分析说明经济发展是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宋朝科技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 最后再进一步说明宋朝各方面成就的取得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 又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在充满自信和自豪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 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边讲边练, 及时反馈, 适时归纳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课要取得高效, 适时适度的练习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及时总结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三化学复习中随堂微专题的作用 篇10

一、设计微专题有利于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随堂微专题立足于学情、教情、考情, 可以即时反馈和解决复习课中的一些真问题、小问题和实问题。我们可以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摸清学生知识、能力等基本情况后“对症下药”, 设计一些随堂微专题, 采用“集中练习”和“穿插练习”相结合的办法, 做好高中化学复习的查漏补缺工作。微专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 因此微专题的主题虽然确定, 但形式不拘, 可以是知识点专题, 也可以是题型专题, 还可以是作业中的易错题专题……如泰州市期末联考中我校选择题比较差, 我们结合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近三年江苏省高考考试特点, 总结出二十个常考热点, 先后设计了“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十五个微专题, 通过周末的限时训练, 大幅度提高了学生选择题的得分率。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量变促进质变, 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化学学习中的哪怕小小成功时, 那份学习的激情与快乐定会油然而生。

二、设计微专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播, 基本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方法、基本观念的发展。古语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有相同之处, 理解一点, 学会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就会触类旁通, 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设计微专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生成的。同一个知识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问题的分析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 不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一些化学知识化整为零, 通过设置典型性、有效性的微专题,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从而有效地学, 高效地学。

四、设计微专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专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求课堂教学的不足。微专题是教师为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的、微观的、现实的问题而构建和确立的研究课题, 它由“我的问题”引发, 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行为相融、相促, 更具实用性。通过及时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 可以帮助老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 增强师生交流, 改善教学方式, 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授, 使“精讲巧练”成为可能。另外, 微专题的设计又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 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实践, 通过研究、实践、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五、设计微专题有利于学科组建设, 促进校本教研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 校本微专题的编写与使用, 可以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成功案例, 解决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时不足”的矛盾。通过微专题的设计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 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还能促进教师整合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在立足校本, 解决本土问题的基础上, 带来“微发展”、“微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微专题的研究使得人人都是校本微专题的研究者、实践者、改革者和创新者。设计微专题可以促进教研组教师实现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成功教学经验,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反思, 加强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 实现由“经验型”转向“教研型”。

总之, 微专题的实施, 不是标新立异, 不是对传统经典的否定和颠覆, 而是将以往的“基础回顾”与“随堂训练”有机穿插, 旨在一改以往复习课的沉闷、枯燥和低效, 力求把学生带进复习的“场”中, 促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廖唐斌.构建高效课堂有力杠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

[3]李忠元.浅谈新高考方案下高三化学复习的应对策略[J].化学教与学.2009.6

上一篇:美学造型下一篇:市场需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