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

2024-06-27

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精选8篇)

篇1: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

高三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备考总结

本学年全体高三教师能积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以“创先争优、加快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为宗旨,以开展“内涵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始终坚持“形成一个整体、创设一种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高三教学工作思路,从追求质量、提高效率、精细管理、强化落实入手,不断调整和理顺我市高考备考策略,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0年全市高考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政治学科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三复习的基本做法

(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我市教师认真学习《高考政治考试说明》,研究考试说明中能力的要求、题例,熟记所规定的考查的知识点的范围。认真分析和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高考的要求,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如近几年山东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考点与考察频率,哲学分析题的两种答题方式、图表题的答题要求、审读分析材料的要求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规范是保证,故确定高考复习总体要求为:“以热点为背景,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效率、强化规范”

(二)制定复习计划,实现目标阶段化,突出工作的时效性

为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效率,根据学校要求和教学内容以及第一、二、三轮教学的特点,我室及各校均制订出详细的复习计划、集体备课计划,对复习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复习方法、要求等做出具体安排,使教师、学生明确要求任务,强化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

一轮复习依据考点进行复习。复习要全面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识记,强化落实,注意强化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熟记基本观点。适当联系热点及生活实际。

二轮复习实施专题复习。复习突出把握高考重点,强化知识联系,形成学科的知识网络(知识树),做到教材宏观结构清晰;注重思维方法,做到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及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轮复习强化训练,差缺补漏,熟练巩固答题思路、方法,适应高考为主。训练突出在新材料、新情景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审题训练,信息筛选的训练,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还强化训练答题的速度,合理安排时间。

(三)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提升各环节的实效

1、打牢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打牢基础就是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构建知识网络就是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因果明确。

2、精选习题,加强练习。习题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选设习题时,尽量体现时代特点和热点,增强高考实战功能。在系统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教

师要掌握大量的复习练习题,从中选出适合学生特点,题量恰当、难度适中、紧扣问题的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教师注意做完批改,做好错误率统计,并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试卷分析,备好试卷讲评课。

3、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材内容不等于高考内容,考纲内容不等于全考,政治考纲年年有变,但细细研究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必考点。对于这些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而且要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并且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

4、关注时政热点。在复习中必须高度重视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交汇点就是高考政治复习的重中之重。

5、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学生的弱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弱点,各个同学的弱点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有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因此,除了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或训练,查漏补缺之外,还有意识的对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拨与指导。

6、工作中多进行教学反思。在复习中一定重视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通过针对性地重点习题的解答与分析,不断地进行反思,深入探究有哪些问题与这一主题相关以及这一主题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建构对该主题的总体认识,培养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发挥集体优势,实施共同发展策略。

本学年我室举行多次集体备课,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模拟题,经常性进行教学技艺的切磋交流,各校之间、同组老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为备战高考,我市广大教师在认真钻研高考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济南市高三活动、认真学习外地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自我,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1、对教材的研究还要深入。很多内容,没有充分挖掘其应有的思想性,不能根据社会热点和难点,找到高考的切入点。从题目设置上看,有些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发挥,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迁移。

2、难以做到因人而教。对于上课,一部分成绩好的的同学,觉得复习课效率不高,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觉得内容深且多,没有把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很好的协调起来。

3、监督、检查措施不力,部分学生尚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且不平衡、知识体系残缺不全的 现状,好措施、好试题有时不能获得好效果.4、二轮期间学校实行的周测(甚至周两侧)本人认为不适合政治学科。在学生未掌 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以测试代替正常复习。即使发现了问题,却无时间纠正落实,效果极差。

篇2: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

学科讲座课件要求

8月17日将在我校举办“走近全国名校——2013年全国新课标试卷评析暨衡水二中2014年高三复习备考策略现场会”,会上将由我校备课组长代表和各学科高考研究专家给与会的代表做报告。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彰显我校的风采,要求相关老师要做好讲座的准备,具体要求如下:

一、参与本次活动的备课组长代表:

语文:刘冬梅、数学:王亚所、英语:韩晓伟、物理:张慧英、化学:杜永响、生物:王少卿、政治:史爱华、历史:杜娜、地理:李星灿。

二、课件内容具体要求

1、宣传我校历年高考成绩,重点是13年高考成绩(清华北大人生25人,连年翻番),以及我校高考成绩的惊人变化。

2、对学校全方位的宣传。

① 学校的快速发展(自07年以来高考成绩的变化)

② 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环境,名校林、廊道文化等)③ 学校的人文管理(以人为本、制度治校,评职评优的政策)④ 二中人的敬业精神(自上而下的付出,备课组长、高三老师、班主任等的努力付出)

以上内容不要泛泛而谈,要有具体的数字、具体的事例,可以从学校网站上挑选相关的图片材料、具体数字、具体的事例。

3、宣传学校的低进优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校的原生态教育 ②习惯的养成教育 ③ 快乐高考

4、科学备考的内容,不能空空而谈,要有具体的理论支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 2013年考试大纲的分析与启示 ②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研究分析与启示

③ 衡水二中高考一轮复习策略:知识储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

整个讲座的时间控制在120分钟左右,前面三个内容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另外各位老师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课件形成讲座使用的讲稿,按照讲稿和课件准备讲座。

三、有关的时间要求:

1、初稿完成时间为8月12日,将完成的初稿在12日之前发至教科研信箱jky@mail.hsez.net,进行审核。2、8月15日之前进行修改,完成最终的课件和word版讲稿,将以上两于15日上午11点之前发至教科研信箱jky@mail.hsez.net。

3、要求在课件的准备过程中,讲课老师要提前进行模拟演练,对整个的讲课流程要烂熟于心,保证讲课的质量。

篇3:高三历史课的教学与备考复习

一、立足教材, 用好教材

高考试题材料虽然在教材之外, 但内容却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中心、为依据, 所以高考历史复习必须用足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就是依据《考试说明》所确定的纲目, 在教学与复习时, 对教材内容逐个展开, 全面覆盖。教师的复习要涉及教材的各个角落, 给高考复习不留任何死角和遗憾, 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用好教材, 就是在复习中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难点, 对于不同层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历程、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世界史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大国间的国际关系等内容, 教师要拓宽深化,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开丰富想象的自由空间;对于重要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在增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多给予指导; 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做到把握脉络, 线条清晰即可;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 使学生在复习中分清轻重主次, 构建明了的知识框架, 做到心中有数。

二、依据《考试说明》把握好高考的命题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因此, 在平时的高三历史复习中, 除了用足用好教材资源外, 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考试说明》中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 了解命题趋势, 逐步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做到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中, 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新要求, 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考试说明》中把握命题形式, 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做到有的放矢、触类旁通。

三、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 合理、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非常重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较合理。

第一阶段: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八月份到第二学期三月底。这一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过好教材基础关, 其中《中国古代史》由于是高三新内容复习中既可按专题讲, 又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这样既学了新知识又进行了第一轮复习, 但不能漏掉任何重要知识点, 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规定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可用专题线索复习, 即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历史中复习, 一方面复习旧知识, 加强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巩固, 另一方面利用线索专题梳理主干知识, 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除用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还应按章节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 实现复习中“横中有纵”,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阶段: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份。这一阶段的教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 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综合及重点内容的复习。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可根据当年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 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小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 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 编织成一张知识网。可根据周年问题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再次复习, 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我们在复习时应注意辛亥革命的知识, 特别是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相关革命活动。另外, 历代对新疆的管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热点, 需要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相关知识强化训练, 巩固相关基础知识。同时, 利用名校月考试题和各省月考试题中与热点相关的试题专门训练, 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五月份。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以《考试说明》为准, 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 创设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对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在训练中做到查缺补漏, 在这一阶段除了进行试题适应性训练外, 更要加强对考生的心理调节, 形成复习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

四、以高考真题为依托, 注意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近年来文综考试历史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型。选择题: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 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 后者则可通过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材料题:这类题型的测试功能几乎包括《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要求, 是全面展示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 解答这种试题首先是审视所给材料及所提问题;其次是分析材料, 根据设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 从中提炼出观点或最大限度地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 (一般以教材观点为准) ;最后, 科学、准确、完整地做出答案, 并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逻辑严谨。问答题: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问答题是指大跨度、高概括的叙述题和小切口、深挖掘的分析题, 以及比较题、评述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 都必须正确审题, 找到主干, 抓住关键字词, 弄清限制条件, 明确求答项目和解答对象。答题中对叙述题强调进行系统的归纳、综合并得出正确结论;对分析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性质、作用、结果、教训等;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 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 得出结论;对评述题的解答, 应该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并根据当时的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叙述和评论有机结合, 既可先叙后评, 又可夹叙夹评, 评从述出。除此之外, 回答问题时, 还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切忌空发议论。

篇4: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

有的同学认为历史只要临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殊不知,高考历史与平时考试不尽相同,绝不能抱如此想法,否则必吃败仗。历史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建议坚持每天1小时对教材阅读,这比仅仅大量做题效果会好很多。在阅读中逐步把知识点放在一定的知识结构或框架内,这样能够减少记忆量,增强理解力。做题时,建议从选择题入手,如果选择题中绝大多数能做对、弄会,其他类型的题目也就问题不大。

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4.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5.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大一学生分享高中三年学习方法:历史

历史:

由于个人爱好,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历史难?

历史要求的是什么能力呢?

首先对史实的掌握,一个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说到这个你就得马上想到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作用评价等等的,如果有要求,都应该掌握。然后就是时间,这个东西,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时空上的东西。一定要对时间敏感。

然后,阅读文言文材料的能力。这个东西,如果学不好,去找语文老师吧

然后,表述的能力。这个问题其实跟你的语文还是有区别的,怎么能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怎么能切题能踩在点子上,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东西。

然后,总结反思的能力。真的很讨厌有人跟我问问题,我历史只有多少分,老错多少题,从来没把自己的情况分析清楚。每题为什么错,到底是什么知识点还是其他的地方出问题了,没有分析总结清楚,你又拿什么去面对接下来的考试呢- -

然后,做题的能力。就是选择题,排除法都不想再说了,这是必需的。在不能排的情况下就要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了。或者在题目中还有些词你没注意到,导致你判断失误了。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

背书,不要在说什么背不下来了我就不相信有记不下来的,关键就是,你到底有没有费心思去背。

历史我没有死记硬背过。真的就是多翻看老师的讲义和课本。老师划过的知识多看看,自己多体会一下那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评价辛亥革命。我至今都记得这几条。并没有死记过,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做个例子。

好的方面:首先,由这个事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注意此处用词,想想都能知道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之后统治阶级还是很封建的)

然后,在政治制度上的影响: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连串下来的,三个事件互有联系)

然后,在经济上的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句话在很多近代事件上都可以用,包括新文化运动,有点通吃的作用)

然后,文化上的影响: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个也可多用)

最后,对国际上的影响: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解放运动

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总之就是和后来成功的无产阶级反着说)

说说选择题的问题:

主要说说怎么去做吧。(此处参考《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自己做不出来的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每个选项都要弄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首先是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况。

然后是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如: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宁时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最后在组合式选择题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个表述错误的,包含这个的选项就都可以排除

二、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储存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考察的就是知识的迁移。

例 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D)。

三、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但是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选项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说要找那个说的最全面的,这个也适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选择题。

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篇6: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范春林

一、指导思想

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新课标和高考考纲要求,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结合历史全国卷特点,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

二、备考背景

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三大问题:

1.学习主动精神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

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

3.做题能力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高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对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分析、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命题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1.回归知识,考试内容多依托教材中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在备考时切勿脱离课本,在考试中许多考生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不够严密,答题时出现漏洞,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同学们阅读教材不仔细,知识点掌握不牢,观点理论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一定要克服思维惰性和认知定势,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整理知识,窜联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

2.重视能力,学科特色鲜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如何获取知识(包括获取材料和阅读材料等),处理材料(提取、甄别、解释材料的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概述、叙述、论述等能力);后者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历史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我们常常借助于这些思维方式来解答主观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能够提高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人简单地概括说:“记忆+理解+总结﹦能力”。对教材和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深入理解、有逻辑性的完整表达、及时地总结感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训练环节,仅仅靠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是难以大幅度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

四、针对高考全国卷的应对策略

1.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2.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3.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4.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

五、备考时间安排

(1)、一轮时间:2016年9月—2017年3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专题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二轮时间:2017年3月初——2017年4月底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

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3)、三轮时间: 2017年4月底——2016年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篇7: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

(一)、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各校教师都会高度重视,这里不再赘述。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要用文明史观对教材知识重构和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再阐释,文明史是一种目光、是一种高度。例如:复习国共关系,就要站在“和则两利,分则伤民族元气”的高度来认识。

(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每一单元

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从节——单元——整体来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务必做到落实。同时又要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时,必须将知识内化,完成知识转化才是关键。: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2)及时完成课后训练。知识的落实和转化,都要体现在会做题和做对题上。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若将不懂的问题堆积起来,就很难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些认为历史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3)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用“色笔”标出,要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4)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划*号的地图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经济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三)、分阶段,理线索,整合单元知识,宏观掌握历史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下册第六章为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成绩掀起反共反社浪潮

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化,中共吸取苏联教训,注重自身探索,但经验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

有益的探索:毛两文(背景、内容、意义)、一八大(背景 内容精神

意义)——为以后的探索提供经验

阶级斗争:两反右(57反右派 59反右倾)

曲折: 59~61年严重困难

(左)社建规模、速度:三面旗(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原因)

纠“左” P108下

三方面(具体措施)— 62年经济开始好转;64年完成调整

展:经济建设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P109~110

方法指导:

首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在复习时要能够“纲举目展”。其次: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学生的主干知识如果没有网络化,他心里很没底,甚至复习了就像没复习一样,这也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文综答题的信心和第一感觉很重要的。)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来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背景、过程特点、影响)。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历史学习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这才叫知识整合。再次:平时注意自我总结历史规律,将知识类化、同化。

如: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都可以从背景(大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展开)、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几方面掌握。

再如: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从内部看,一般从物质、阶级、思想、社会矛盾几方面来分析;而失败的原因,一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从几方面考虑:吸取教训、调整政策或变革生产关系(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统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实行开放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教育及人才储备等。

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公式化”、历史人物脸谱化都是危险和有害的。如:材料解析题中要求“结合材料××”来回答时,就必须紧扣材料来解答。

(四)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在近两年各省的高考题中大量出现,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开拓学生视野。

例1、07年重庆考卷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A)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06全国卷2,2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D)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

3、(2008高考全国卷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D)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五)、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文科综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平时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具体做法建议如下:首先按题型或内容将其分类汇编,学生加以练习;其次师生共同解答每个题目,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再次,规范答题语言,紧扣得分点,减少失分。

选择题训练:选好题是有效训练的前提。选题工作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全国高考卷和新课改高考卷要引起重视,可从中精选试题训练。要编好“情景式选择题”,增加选项地干扰性,使学生能力在训练中得到增强。

材料题要精炼,材料分析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成熟的题型,是高考的重头戏,对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是必要的。要从解题的各个环节、有步骤地进行。进行专项能力训练。每组训练题要突出某一种专项能力,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精讲,使每项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提醒学生,在平时训练是要做到:(1)先易后难 试卷不要留白

2009年年高考阅卷时,有约五分之一的考生最后一题没有得分。分析原因,首先是2009年文综试卷的地理和历史偏难,不少学生在前面解题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做题。其次,一些优秀考生不愿意放弃前面的分数,希望把分数得全,结果适得其反。文科综合的三个科目试卷上分别有100分,建议考生在做题时应捡容易得分的先做。其次在交卷前也可以抢到分,比如去年有学生在交卷前抢写的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结果因为踩到得分点,得了2分。考生不要在试卷上留白,写上去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很正确,一旦踩到得分点也能得分。

“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建议考生答题又遇到时间紧的前提下,首先是哪个学科容易就先做哪一科,由易到难,其次是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2)辨清题设要求盯关键词审题

综合题的设问中有很多限制词,考生首先要认真看清题设所要求的是用哪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该问题,知识选用错误会导致得零分。比如有年高考题要求考生“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去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但有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回答,导致该题得零分。对于材料的限制词,考生也要认真阅读仔细,要看清是在分析材料中的哪一部分。07高考40题的第5问是要求考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而第6问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与国家吉凶载德不载地,两种建都观点的异同”。有考生认为这两问是在问同一个问题,答案一致从而失分,其实这一题材料不同,指向也不同,设问也不同。

考生还要找准答题角度,比如题涉及“为什么”与“怎么办”,考生在审题分清后再慎重下笔回答,因为答案的针对性指向关系到阅卷老师给分的高低。(3)知识泛化要不得 不少考生越到关键时刻就紧张,其实这时更要重视基础知识。许多学生考前有个通病,就是知识泛化。

建议考生这时找一本规范系统讲解知识的资料,将其重要观点从前到后认真看一看,包括微观和细节性的知识点。这样,答题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能阐述知识点的外延,容易得高分。答题只有在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支撑下,阅卷老师才会认为考生思想有广度有深度。

篇8: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

一、单科综合复习时要突出对知识结构的

!

整合

对历史学科进行专门的复习时, 教师应注重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以达到使学生整体把握、宏观理解的目的。例如, 对于世界近现代史,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复习, 复习时并不是按上新课时的一章一节“深挖掘”, 而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复习。

1. 构建知识体系。

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例, 纵向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可分为四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汽时代、信息时代, 学生可按照这个线索来掌握。横向有五条线索贯穿始终: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文化。而且, 我们可以把过去的五六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进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的准备或酝酿阶段, 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商业城市等。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的起步阶段, 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两大条件的具备:一是政治变革促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开始建立;二是早期殖民扩张促成世界性市场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阶段, 主要表现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 引发的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还有价值观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等。第四阶段,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 主要表现为随着西方现代化走向成熟并逐步自我调整, 现代化浪潮逐渐波及全球, 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五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的现阶段, 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知识经济取代, 服务业比例越来越高, 超国家、超民族机构的建立, 国家主权概念的动摇等等。这一时期, 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 发展中现代化方兴未艾。

2. 进行知识归类。

复习时并不急于每章每节复习, 当知识体系架构好后再按课本目录按节进行归类。如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一枝, 列强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属于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一枝, 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属于工运与社会主义一枝, 维也纳体系、资本主义扩张、列强争夺霸权属于国际关系一枝, 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并存属于文化一枝。

二、注重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

复习时每遇到一个问题时都要前后联系一下, 进行扩展挖掘以加深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

首先, 遵循学习规律, 采取分轮复习的方式。第一轮可采用“纲目结构复习法”。在“全面进攻, 方阵渐进”战略指导下, 教师应抓住历史阶段特征, 按“知识块”整合章节结构, 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 有计划地将可比历史现象进行对照分析, 恰当地让政治、地理等科知识介入。第二轮可采用“专题线索复习法”。这轮复习从1月初开始到3月中旬完成, 与全市调研考试衔接, 以强化考点知识, 培养迁移能力为目标。在“全面进攻、纵队突进”战略指导下, 教师应采取“国别知识立意拉线, 专题内容分段点评”的方式, 构建突破课本“常模”的新知识体系, 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第三轮可采用“强干弱枝复习法”。这轮复习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结束, 与高考衔接, 以强化主体知识和热点知识, 提高综合应试能力为目标。

其次, 综合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 与单科试卷相比, 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它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 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地突出时代感,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题目增多, 大量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成为综合性命题的载体。因此, 在第一轮复习中, 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综合考试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重视复习方案的制定

学科个性的发挥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只有当学科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时, 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才能实现。这就关系到如何优化教学, 高效完成学科内综合, 兼顾跨学科综合复习的任务。我认为, 教师只有加强计划性, 减少盲目性, 在有限的时间里, 突出针对性,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才能做好教活学活的结合文章, 做深做透优质高效的效益文章。

从客观上看, 五本书一百多万字, 教学内容是系统而复杂的, 因此, 教师必须把握这几年以来的文综考试的试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吸取和交流几年来文综复习经验和教训, 并根据这些制定好复习的方案。从近几年的文综考试试题看, 历史题考查范围狭窄, 难度要求低;从指导思想看, 必然求稳多于求变。再加上综合试卷题量少, 知识点多, 命题者选择余地大, 难、偏、怪可能性极小。因而, 教师在实际复习中应狠抓主干知识, 以教师劳动减少学生劳动,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此外, 教师应重视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做好专题规划, 划分几个专题, 并在每个大专题下突出几个小专题, 然后进行复习与训练。一般说来, 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理清大专题 (板块) , 由“网”到“面”, 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再由“面”到“体”, 每周着重突出一到三个小专题, 在滚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应加强史地政三科的集体备课, 三门学科的教师共同找热点问题, 运用各学科知识,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调动一切非智力的积极因素达到最好复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 历史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挖掘历史课本身学科魅力, 吸引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好学、有用,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好历史、复习好历史。此外, 教师还应尽力做到文综学科内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和谐, 形成教育合力。高三文综这三科的命运早已拴在一起, 文综三科教师应多沟通、多理解、多支持, 互相帮助, 争取使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的消防培训心得下一篇:关于姥姥的作文:全能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