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答案

2024-06-07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答案(共11篇)

篇1: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转眼半年过去,一轮复习即将结束,结合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对一轮复习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按照学校和教科院的要求,上课之前坚持集体备课。根据之前制定的集备计划,主备人在提前备课的基础上主备一个周的课,在主备人集备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个备,并完善课前学案,制定好课中案和课后案。确保每一节课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定期集备以外还有不定期的集备,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每一节课的补充细节,每日一练题目如何讲解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每一节课的学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集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抓好基础知识落实,夯实必备基础知识。

每一节课基本都要通过听写方式落实巩固基础,加强巩固落实的力度。规范听写程序,给学生印发听写纸,听写之后听写内容当天及时评阅,完不成批阅晚上回家完成批阅。对于听写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过关。抓好二次过关的听写和提问。讲评试卷的时候,对于基础知识部分也通过学生回答方式落实。

三、利用好晚自习,做好试题讲评。

正课时间进行一轮复习,尽可能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试题讲评的任务就落到晚自习的身上。充分利用好每一节晚自习,根据学生做题的正答率做好试题讲评解析。一节晚自习基本要处理三天的试题,任务量大,时间紧,只能充分备课,提前准备,做好筹划,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试题讲评做到先批阅再讲评,讲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薄弱能力点,规范学生的答题思维路径。

四、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也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完善计划。制定计划之后严格按照计划复习,每人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老师们其他的工作时间。

五、跳入题海还能跳出题海,精选题目。

负责选题的组员,将题目下载下来之后,首先自己要亲自做一遍,将题目筛选一遍之后,钉钉发其他成员再看一遍,确保选题精选,体现新高考的要求。不抢占和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练习的高效。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方面觉得做得还不够,比如课本里面的拓展性材料没有引起做够的重视,有些材料分析不透彻不到位。在二轮复习中还要弥补这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弱科生的转化工作。

篇2: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答案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将已经做好的考点清单中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挖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和线索复习掌握基础内容,抓住主干知识。第三步,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结构线索以后,再在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进行一些思路讲解和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第四步,当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目标后,再配以10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进而对答案并进行重点讲评。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知识结构图表,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通过考点清单填空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减轻了学生的笔记压力,同时实现了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和学科能力改善和提高的要求。而例题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高考的要求和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训练他们在高考时灵活运用知识并获取分数的能力。最后一步,选择题训练做完以后,要进行答案的校对,最后还要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评。这样做既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题,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一个亲身体会,记忆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倾向性问题,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也能减少重复训练,减轻师生压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篇3:高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初探

一、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

靠什么来把握方向呢?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 ,还有就是近几年的高考卷,尤其是实施新课改的各地高考卷。

1.《课程标准》。课标起到的是统领全局的作用 ,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这些,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教学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

2.《考试说明》。主要是框定了考试范围 ,明确了考核目标与能力,把考核要求细化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体现能力能力要求的递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科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考查范围 ,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让我们清楚了学生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进行高考复习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高考复习的策略

1.用足教材,夯实基础

( 1) 阅读导语,构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导语往往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呈现本专题的知识框架。

( 2) 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课前预发填空题,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有基础性的了解, 复习时重点解决老师根据本目、本节、本专题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完题目后,用高考题或者各地新课程的模拟题加以巩固。

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选择一些问题和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内部各节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本专题和其他专题或者其他模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纵观高考题目,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考查角度千变万化,但史实和答案还是在教材之中,我们应该还是要立足于教材。当然,在引导学生关注史实同时,要有更高层次的视野,建构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我们要有新的维度和思考层次,提供新的思路。

2.一轮复习课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 1) 知识点定位要准确。包括每个具体知识点的各个基本要素: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要掌握到何种程度) 。在备课中老师应该对考试说明所框定的核心知识进行逐条解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 2) 核心概念讲解要透彻。要讲透重要概念的内涵 ,即概念本身的含义, 然后梳理与此概念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3) 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要清晰。

近年浙江文综卷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比如:

【2009浙江卷】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阶段特征。

怎样梳理基本线索、理清阶段特征呢? 按时间,梳理大事年表;分领域归纳相关知识。通过梳理形成以时间为经线,以领域为纬线的知识网络, 横向体现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情况;纵向体现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从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梳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繁多的内容, 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梳理归纳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 4) 高考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要关注。

高考动态的把握主要依靠对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题的分析,教师可整理近几年高考中考过的、高频的、未出现过的考点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考查的方向。

另外,作为教师,还要多关注报刊杂志,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旦发现自认为有价值的一些信息,要注意进行分析整理,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比如2010年的浙江文综高考卷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肯定了国民政府的一些经济上的成效。更为可喜的是关注了当前国内舆论界争论的制度创新如美国的三权分立, 第39题的三则材料涉及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我发现在《历史教学》( 中学版)2010年第1期上有万绍红的《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 ; 第3期上有薛伟强、高景龙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第5期上有《单一的“三权分立”还是全面的分权制衡》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效训练

我们平时都有很多的练习和考试,基本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复习的效果。但是有的时候有些题目还是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好题的积累,对在月考、训练等出现的试题,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要及时摘录下来,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每个老师都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但其实每个人的文化底蕴、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功底、风格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所以一味学习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能体现自己特色的复习方法是最好的。谁的课堂谁做主!

摘要:新课程高考浙江省自主命题已经第6年了,作为一线的高三历史教师,本文从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高考复习的策略两个方面来谈谈本人近几年新课改高三一轮复习的心得体会。

篇4: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有感

第一轮复习实际上是单元复习,是高三复习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所谓知识结构,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连接起来的,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系统之中。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是:1先让学生用最为简洁的文字分别对本章几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课本,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1对课文正文的或历史概念做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异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2属历史常识性的小字部分,也要求学生掌握。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只做一般了解。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内容,而在考试中提出这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的,也要适当补充。对课本的处理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上明确了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写在黑板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澄清,要求学生对关键性的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明确其异同点。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法上加强指导:正确阅读教材的方法、表述问题的正确方法、记忆年代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联系和类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的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审题和答题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将得到迅速提高。

四、精心设计和选择练习题

练习题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讲解时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题目要概括性强、灵活性大,能一题多变,启迪思维。习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要注意克服练习的盲目性、片面性。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和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反复读题,在读题中弄清已知条件和所问的结果,明确所涉及的范围条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理清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五、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训练是实践,评是练的继续和补充,练要合理,评要点睛。对每套题,第一遍要学生独立完成,充分显示他们在基础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遍,教师点评。根据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审题、判断、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转换思维角度,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借题发挥,评出问题的最重要特征。对大面积含糊的知识漏点、难点、疑点,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如此点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较快的升华,从而适应高考的要求。

篇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主要是要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理清知识线索,形成历史知识阶段特征,点击知识重点、难点、热点、联系点、延伸点。介绍复习方法、技巧。由于复习课的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历史试题明显带有抽样性测试的特点,与地理、知识容量大、进度快,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掌握住老师所讲的东西。也不

政治科相比,历史题的答案大多在教材中有现成的表述,只有将课本内容记清楚,才能得高分。故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不应该过份迷信资料,迷信所谓的“重点”、“热点”,而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对教材的识记和理解上去,系统全面地掌握好教材才是根本。如何掌握好教材呢?下面我就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和做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首先应弄清楚“学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看书时,首先要明确书上的内容哪些只需了解、哪些必须记忆、哪些应该理解,切不可漫无目的地看书。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打基础,而怎样才算掌握好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呢?它应包括:①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掌握,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②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全面的理解,主要包括历史事物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性质及其影响、评价。③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要全面,要抓本质。④抓历史阶段特征,抓住了特征,才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认识历史演进的进程。⑤对历史发展过程、线索的清晰掌握。线索、过程反映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搞不清线索和过程,答题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关键是知道“如何学”,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一是所记的知识忘得快;二是复习到一定量的时候同类知识出现混淆;三是记住了的知识在解题时不会用。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它主要信息输入的路途不合理造成的,即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不当。我认为高三一轮复习,对教材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听好讲,做好笔记和学习提示。搞好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是必须听好讲。在老师的具体引导下去复习,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老师在讲复习课时

可能保证以后不遗忘,所以同学们在听讲和思考的过程中要在书上做好笔记和学习提示,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及考前对教材的快速复习和查缺补漏。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老师组织复习的思路、模式、方法明确该学什么和如何学。

2.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素入手处理教材。大多数同学在看书时习惯于从某章节第一句话起从前往后顺着看,这种单一的看书方法不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打开历史课本后,同学们不妨先看第一页的主目录,从宏观上掌握整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再看某章的节目录,掌握本章知识的主体内容,再看某节知识的子目灵(黑标题),最后再去记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要点。这就是按知识结构到知识要素的顺序来掌握基础知识,它易于帮助同学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给知识点定位。

篇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历史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找到历史规律、夯实历史基础、扫清知识死角,以目录为提纲,围绕课本展开学习。

2、重视解读、合理运用、构建体系

历史知识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按照一定的顺序树立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让知识更加条理化,这样一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就不容易忘记。

3、加强训练、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在一轮复习中要进行适量的答题训练,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在平时的练习、模拟中,要注重强化答题思路、规范答题用语。

4、关注热点、科学解读、联系实际

篇7: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通过一两场摸底考,以及对自己平时学习的了解,同学们基本已经知道自己处在哪个水平了。好好想一想:接下来的高三一年还能提高多少?怎样提高?有没有决心一定要考到哪些大学?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想好高考目标后,就要开始制定复习计划了!

如果你成绩基础很好,那么高三这一年不仅要保持学科内的相对优势,更要保证相对于其他同学总成绩上的领先优势。首先从小处着手,把平时容易导致失分的答题小习惯改正过来,严格遵守答题规范;其次是保证各学习的均衡发展,把弱科弱项提上来,让强科更强。

要注意尽量全面掌握知识点

参考的北京高考题会发现,有一定比例的细节知识点的考察,比如,让大家的学姐学长们都吐血不止的“元代王祯的《农书》”,用人教教材的同学书上只有七个字,七个字…所以这些细节的考察需要大家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夯实自己的基础,让知识体系尽量的全面。这个时期知识点为主,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真题,培养做高考题的感觉以及对于难度的把握。

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

篇8: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答案

第一轮复习基本上就是紧紧围绕考纲重新梳理课本知识, 对重要的考点进行深入分析, 这是复习的普遍做法也是巩固记忆的必需过程。但随着复习的展开学生的倦怠感也逐渐显现:课本的结论性要点看过、听过多遍, 甚至基本上能准确无误地背诵这些考点和重点后, 复习课就显得无趣, 复习也显得低效, 很多学生甚至自己做练习而不再听教师讲那些老生常谈、索然无味的陈词滥调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答案便是“弱化”课本 (少重复教材中那些结论性的语言) , 而代之以细节, 让学生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真正理解历史、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体会趣味。历史细节好处在哪, 如何活用?

一、细节让复习更有实效

首先, 只有透过历史细节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历史的魔力就在于细节, 通过历史细节才能洞察历史的走向。细节使历史丰盈, 细节使真相清晰, 不读细节, 历史只是一个故事梗概。只有关注历史的细节, 才能看到真相, 才能重现历史。放眼历史大势, 可使我们站得更高;关注历史细节, 可使我们增长智慧。关注细节、关注历史的真实面目, 是我们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出发点。绚丽缤纷的人类历史也是由无数个精彩细节构成的, 抽去这些细节, 历史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 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脱离历史细节、脱离历史真相, 历史的教育功能就荡然无存。

其次, 近年来各地高考历史在考查主干知识时就是从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入手, 如果教师在平时复习中经常运用这种方式, 那么学生在考试中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正确率自然能得到保证。学生通过对这种细节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乐于探究这些教材中所没有的但又能印证教材中那些相对“死”的要点, 让学生真正明白教材的表述是科学准确的, 这种心理必然会让学生真正相信历史、喜欢历史。通过对细节史料的探究与分析, 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试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再次, 细节让复习更有新意。一位教育界的前辈曾说:“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 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常常表现为对概念式、标签式的说教条文有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 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骨子里, 这样必然对那种炒冷饭的复习方式感到厌烦。抽象、客观、理性的史实陈述让学生形同嚼蜡, 无法进入状态, 运用历史细节则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快乐,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著名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 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 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防止’知古而不知今。”所以, 要发现历史的魅力必须把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 关注历史的社会性需要, 这些现实问题就是生活中存在着的细节。所以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也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教材的距离及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细节处理要把握几个“度”

1. 坚持“适度”原则。

复习离开具体历史事实, 历史课堂便变成空喊口号的场所, 所以一定要有具体的事实做支撑。但又不能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在课堂上大谈《明朝那些事儿》、《细说》等。如果把复习课堂变成“浪漫主义”的修饰, 就会让学生沉醉在历史细节的碎片中不能自拔, 学生虽知道了一个个生动的微观历史, 却忽略了对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分析, 那样就背离了历史复习的走向, 复习就仅仅具有娱乐性而不具有实效性。

2. 坚持“准度”原则。

细节之美, 美在通俗与趣味, 但也美在严谨与准确科学。叶小兵曾说:“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 往往是出在细节上。”有些野史影视出现的细节, 虽然有趣生动, 但不能因追求课堂新意而不加甄别就随意引用。如果所选的材料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那么细节教学就会违背历史教育价值。课堂是严肃的圣地, 史学以真实为崇高, 历史细节应该来自“名门正派”, 所以课堂运用的细节应出自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或摘自权威性著作, 对文学作品材料的选用要谨慎, 这是历史教育者从事教育的基本准则。

3. 坚持“深度”原则。

历史细节无比繁复, 复习课就必须有所取舍。课堂上选取的细节应该是有典型特色的, 能够反映本科重点主旨的, 可以以小见大, 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认识考纲重要史实。同时由于高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解读能力, 因此历史细节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 不要仅仅为了一个知识要点而引出一个个繁琐的细节。典型特色的历史细节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还能从中窥见历史现实和历史规律, 使历史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三、细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历史细节能让课堂鲜活、生动、有效, 如何备好一堂有效的复习课的课题就摆在教师面前。细节教学应用无疑对高三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能触类旁通。教师在平时应博览群书, 遇到有用的历史史实要认真收集记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 分析历史与现象的关系, 使历史能在现实中生存和发展, 为课堂上的历史教育积累好素材。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有专业性和广博性。

综上所述, 要有效地展开第一轮复习, 必须在课堂上运用鲜活的历史细节丰富课堂, 这既符合历史本质与真相, 又符合素质教育下的高考试题走向。当然教师对历史细节的运用要采取正确科学的策略,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摘要:高三历史复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作者针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细节运用的优势与注意点阐述个人观点。

关键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细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 2005 (9) .

篇9:高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初探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有效复习

高考考什么呢?知识与能力;学生要什么呢?分数!而分数也是要通过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围绕这个原则,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研讨,怎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呢?首先必须要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

一、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

靠什么来把握方向呢?《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还有就是近几年的高考卷,尤其是实施新课改的各地高考卷。

1.《课程标准》。课标起到的是统领全局的作用,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这些,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教学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

2.《考试说明》。主要是框定了考试范围,明确了考核目标与能力,把考核要求细化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体现能力能力要求的递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科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考查范围,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让我们清楚了学生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高考复习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高考复习的策略

1.用足教材,夯实基础

(1)阅读导语,构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导语往往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呈现本专题的知识框架。

(2)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课前预发填空题,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有基础性的了解,复习时重点解决老师根据本目、本节、本专题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完题目后,用高考题或者各地新课程的模拟题加以巩固。

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选择一些问题和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内部各节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本专题和其他专题或者其他模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纵观高考题目,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考查角度千变万化,但史实和答案还是在教材之中,我们应该还是要立足于教材。当然,在引导学生关注史实同时,要有更高层次的视野,建构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我们要有新的维度和思考层次,提供新的思路。

2.一轮复习课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1)知识点定位要准确。包括每个具体知识点的各个基本要素: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要掌握到何种程度)。在备课中老师应该对考试说明所框定的核心知识进行逐条解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核心概念讲解要透彻。要讲透重要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本身的含义,然后梳理与此概念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要清晰。

近年浙江文综卷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比如:

【2009浙江卷】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阶段特征。

怎样梳理基本线索、理清阶段特征呢?按时间,梳理大事年表;分领域归纳相关知识。通过梳理形成以时间为经线,以领域为纬线的知识网络,横向体现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情况;纵向体现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从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梳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繁多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梳理归纳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4)高考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要关注。

高考动态的把握主要依靠对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题的分析,教师可整理近几年高考中考过的、高频的、未出现过的考点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考查的方向。

另外,作为教师,还要多关注报刊杂志,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旦发现自认为有价值的一些信息,要注意进行分析整理,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比如2010年的浙江文综高考卷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肯定了国民政府的一些经济上的成效。更为可喜的是关注了当前国内舆论界争论的制度创新如美国的三权分立,第39题的三则材料涉及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期上有万绍红的《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第3期上有薛伟强、高景龙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第5期上有《单一的“三权分立”还是全面的分权制衡》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效训练

我们平时都有很多的练习和考试,基本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复习的效果。但是有的时候有些题目还是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好题的积累,对在月考、训练等出现的试题,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要及时摘录下来,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每个老师都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但其实每个人的文化底蕴、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功底、风格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所以一味学习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能体现自己特色的复习方法是最好的。谁的课堂谁做主!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

[3] 浙江省教育厅主编.《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篇10: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级历史备课组

一、以三个指导思想为依据

1.依据复习要求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依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进行了第二年,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要掌握基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把握历史规律。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要以“人文性”为主。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要创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13年8月上旬-9月下旬(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13年9月下旬-11月上旬(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13年11月中-12月下旬(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14年元月-2014年3月中旬(45课时):复习选修Ⅰ、Ⅲ。

同时,结合学校周考练进行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14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14年5月 三轮复习。

二、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和要求

1.复习时间

(1)时间安排:2013年8月2日-2014年3月中旬。(如上)

2.详细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考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第五环节——周考练:结合学校周考练安培,特别训练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如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篇11:202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2.忌毫无计划。没有计划的高三历史复习一定是低效的,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在计划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在复习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3.忌学无规律。高三历史复习是非常有规律的,也就意味着高三的生活也必须要遵从学习的规律,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合适的生活规律去复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4.不要盲目做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做题一定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高三历史怎么学才能提高成绩

1、首先要勤奋刻苦

历史是文科科目,几乎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记忆,因此高三文科生想要学好历史,就得勤奋一些,把需要背的都背一下。除了历史背的东西多以外,政治、语文、英语也要大量的背知识点,所以文科生应该早起,充分利用最佳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多阅读

只局限于历史课本,还应该读一些课外书籍,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达到提高历史成绩的目的。关于历史书目,高三学生可以看看《上下五千年》、《近距离看美国》、《欧洲历史十五讲》等,也可以去找历史老师,让老师推荐一些书目。

3、平时看电视的时候多看一些历史剧

上一篇:高中作文:选择改变下一篇:A1党组织工作总体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