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更新规划

2024-06-26

改造更新规划(精选十篇)

改造更新规划 篇1

1 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管理不到位

这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政策引导、规范市场、控制风险、筹备资金和投资服务等方面。传统城市规划项目一般需要经历的过程是:原始资料调查到提出问题, 找到问题后, 分析问题, 然后制定具体方案, 评审机构来评审方案, 最后才编制成果, 但是这样的一种实施体系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依照之前的样板进行呆板的临摹, 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已经无法应对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 只有尽快建立新思路, 才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1.2 城市规划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从规划编制过程来看民众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政府的决策成为规划的出发点, 规划了更新计划, 确把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允性打破了, 造成人民需求与现实的脱节, 降低了民众对城市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3 公共事业体系不够完善

公共事业如果没有发挥主导性作用, 就无法实现城市规划安全和稳定职能, 也就无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民众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缺少民众的广泛参与, 公共事业管理就不能发挥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功能, 职能部门监管作用会形同虚设, 城市规划的行政规划和合同等管理方式就无法体现统.

2 城市建设与合理改造措施

2.1 坚持理念引领

在规划方面, 城市规划要以高品位高标准来完成, 城市改造要始终坚持规划是龙头、是基础的理念。要突出规划建设的特色性, 特色建筑、标志性建筑、景观建筑等要充分合理地得到体现;要突出建设的超前性, 着眼于前瞻性、全局性、可控性;要突出建设的协调性, 做好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 避免出现更新改造间的相互矛盾和冲突, 体现整体效果。

2.2 坚持统筹兼顾

首先是要做好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在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产生的, 是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决策, 在引导城市建设中起着龙头作用。坚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维护更新改造的原则, 有利于保障城市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综合性和战略性作用, 有效协调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 用更新改造来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城镇更新改造要顺应城市建设的方向, 且更新改造必须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其次是以人文本。统筹兼顾是是城市建设的核心, 以人为本正是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体现。制定城市规划要兼顾城市规划的一体化, 有助于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新改造都以人为本,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发展条件。城市建设中要制定有利于协调更新改造是的政策, 维护社会公平, 同时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城市化的推进中, 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 他们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主要考虑需要就是居住的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首先把完善就业功能放在突出位置, 充分考虑城市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设施建设, 把更新改造与城市形象和便民利民结合起来, 人居环境要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人的深度关怀, 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

2.3 公共事业发挥主导性作用

在制定城市更新与建设规划时要因地制宜, 突出公共事业的主导性, 充分体现出规划中注重的个体建筑的文化元素和音符。更改造成了的城市公共事业要发挥作用, 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有利于资源和环境规划的巧妙融合, 使城市和乡村应布局上合理, 功能上有分工,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2.4 规划设计要具有使用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 城市规划设计要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 就要求规划设计具有综合协调功能, 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 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依靠城市资源, 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 切实发挥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 确保公共政策刚柔相济, 一些调节性规划政策要有利于促进和检验规划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对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金经元.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问题[J].城市规划, 2001 (01) .

[2]崔昆仑, 徐颖.M80城市问题导向下的步行系统规划建设刍议[J].安徽建筑, 2006 (05) .

[3]李红继.可持续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核算[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有线电视网络更新改造及发展规划 篇2

一、网络现状:

宜章电广网络公司组建于2009年12月,公司经营的有线电视网络为宜章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和白石渡、梅田、杨梅山、瑶岗仙四个乡镇有线电视网络,共有有线电视用户38439户,所有网络均为HFC网,单向传输摸拟有线电视节目。由于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因素,以及先进技术应用的滞后,网络管理、运行质量还不尽理想,业务单一,虽然网络干线已进行了光缆改造,节目传输质量明显提高,但仍然可视为只是以前网络的扩大和简单升级,其业务种类及内容等级和管理水平并没收有质量的改变,因此目前网络运营效益率还较低下。

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

对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而言,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化、光纤化、HP化、智能化,是融语言、视频、数据于一体的全新网络,是以分组交换及IP协议为基础的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将不受时间、空间、带宽限制,充分实现其个性化,优良特性、全可靠性和高灵活性。总的来讲,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的发展趋势归纳为:网络双向化、管理智能化、信号数字化、业务多样化。“网络双向化”是网络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逐步实现“业务多样化”、“管理智能化”、“信号数字化”(交互式数字电视)的过程中都要求网络信号传输双向化,这是网络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必先行。

“管理智能化”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高效快捷处理各种管理问题的有关手段。尤其是在业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运营活动中需要准确处理众多用户的各类帐务、服务投诉、传输质量的保证、内务管理等等,都必须管理智能化,这是解决高质、高效、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并通过管理智能化的程序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所以“管理智能化”是网络高效运营的保证。

“信号数字化”是多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大趋势,整个信息产业中,唯有广播电视行业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电视信号数字化是发展的方向和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与用户设备同步换代完成的渐进过程。

“业务多样化”是以HFC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广播电视网络的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包含业务等级的细分(如基本业务、扩展业务)和业务种类的增加(广播式业务及交互式业务)。业务多样化是开源增收,扩大网络运营效益,提升网络潜在价值的目的。

三、宜章广播电视网络发展规划及实施的基本思路: 广播电视网络规划分业务规划和设计规划,是对网络发展的方向,对采用的技术和步骤作出的计划、规定,是对施工的工程设计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宜章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首先是利用自身巨大的频率资源优势,不断增加业务信号,持续增加服务项目及内容,实现摸拟信号向数字化过渡。摸拟信号过渡到数字化信号后,可大大提升网络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业务量,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其次是在网络信号数字化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逐步实现交互式电视,数字业务,语言视频,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交互式新业务的开展。第三是在网络信号数字化和传输双向化实施的同时,要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光纤到楼栋,进而实现光纤入户。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在网络建设改造的同时,要利用新的技术不断地修正规划,从而实现在新建区域和改造区域网络及时采用新技术,即规划必须有前瞻性。同时,规划的实施也要分步进行,施工完一区域,验收一区域,投入运营一区域。

在网络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要通过“程序化”的软件来核对“固化”的工作程序,提高网络运营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包括用户管理、网络传输设备管理、网络信号交换设备管理、用户服务管理、运营资产管理及办公智能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四、宜章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更新改造计划:

2010年4月~6月,改造现有有线电视网络,提升网络传输质量及可靠性。原则上,网络干线放大器级数不超过2级,每个光节点用户不超过300户,新增光节点光缆芯数为4芯,等。为数字电视总体平移作可靠保证,同时为今后网络双向化改造打基础。

2010年7月~10月,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

2011年1月~12月,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拟采用较为成熟的EPON技术,并逐步开展交互式基本业务。

2012年以后,网络逐渐拓展业务范围,分步开展多种多样的多功能交互式新业务服务。

发电机保护更新改造 篇3

【关键词】发电机保护;保护改造;匝间保护

某公司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东工业区,电厂装机容量100MW,安装2台汽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7亿kWh,电厂出线由110kV电压等级接入福建电网。#2发电机保护改造前采用南瑞动力控制分公司生产的MGT102型微机发电机保护装置,改造后采用南瑞继保有限公司的RCS-985RS/SS型发电机保护装置。

1、机组改造前保护情况介绍

某公司2台发电机保护采用南瑞动力控制分公司生产的MGT102型微机发电机保护装置,运行多年元件日趋老化,加上原保护配置方式不合理,很难满足现代继电保护高灵敏度的要求。为了提高发电机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增加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对投运多年的发电机保护进行改造是完全有必要的。

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机组运行多年,保护装置内部元件老化,生产厂家已经停产,备品配件缺乏。在运行中,曾经发生过保护误动跳闸的事件。

(2)原来保护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对于大容量发电机组,在系统短路时,很难满足高灵敏度的要求。

(3)保护配置不太合理,无配置发电机匝间保护,同时也不能满足“二十五项反措要求”。根据《福建省发电厂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的要求,发电机变压器组电气和非电气量保护必须完全独立,本保护所有保护都集中在1个CUP里。

(4)保护装置不具备录波功能。

(5)保護装置未接入GPS卫星同步对时功能。

2、原发电机保护的配置情况

原#2发电机保护主要有:发电机差动保护;定子接地保护;三次谐波定子接地保护、转子接地、失磁保护、发电机过流、负序过负荷保护、发电机过电压保护、以及各种非电量保护。发变组差动及厂用电抗器差动(另有保护装置)。

3、#2发电机保护改造设计原理

目前,国内机组的继电保护均根据《大容量机组继电保护设计技术规定》来配置,继电保护的设计及保护配置原则是:强化主保护,简化后备保护,对于本工程改造方案,不同于其他新建机组的建设工程,在电厂一次设备已经确定,一次设备不太可能改造和增加,这必将会影响到二次系统保护的配置问题。在本工程发电机保护改造中,利用原来的一次设备不变,把二次设备匹配上去,尽量满足《二十五项反措》的要求,从而达到满足继电保护《反措》要求,同时也节约成本。

4、#2发电机保护改造总体配置方案

在考虑继电保护的总体配置是,应力求合理、完善和可靠。重点强调最大可能的保证机组安全,特别强调要避免保护的误动和拒动。这就要求的配置具有高的可靠性、灵敏性、选择性和快速性。配置如下:

4.1电气量保护配置

发电机纵差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定子过负荷保护、发电机转子接地保护、100%定子接地保护、定子匝间保护、发电机过电压保护、发电机复合电压闭锁过电流保护

发电机保护电流电压元件取自发电机机端TA、TV,并设置两段延时,其中t1动作于跳母联,t2动作于全停。

4.2主要非电气量保护

汽机联跳电气、灭磁开关联跳

为了满足《二十五项反措》,非电量保护一般不经过发电机保护装置的软件逻辑,而是直接作用于出口直接跳闸。

4.3配置图如下

5、介绍本次改造与原保护区别是增加了匝间保护不同

5.1匝间保护方案比较。由于发电机存在发生匝间短路的可能性,只装设完全纵差保护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发电机增加反应定子匝间故障的保护。

我厂发电机在设计结果上,无法安装横差保护,通过选择,考虑如纵向零序电压保护、负序功率方向保护等。根据讨论提出负序功率方向闭锁纵向零序电压方案。

通过比较选择三次谐波制动纵向零序电压方案从根本上提高纵向零序电压保护的可靠性,能准确及时纵向零序电压的幅值,从而提高了发电机纵向零序电压匝间保护的可靠性。

6、改造后RCS-985RS/SS型发电机保护装置简介

根据保护配置方案进行选型,选用南瑞继保的RCS-RS/SS保护,利用原保护屏位置,为了不增加屏柜,发电机保护屏组屏采用一套RCS-985RS,一套RCS-985SS,用嵌入方式安装于一屏。

该发电机保护配置2个独立的保护装置RCS-985RS/SS,并且每个装置均有独立的出口跳闸回路。有三路非电量保护,非电量保护出口也完全独立。RCS-985RS/SS装置满足满足《二十五项反措》要求及改造要求。

RCS-985RS保护装置配置的保护如下:变斜率差动保护及差动速断保护、转子一点及二点接地保护、定子定时限、反时限负序过负荷保护、非电量保护、TA断线判别等。

RCS-985SS保护装置配置的保护:纵向零序电压匝间保护、工频变化量负序方向匝间保护、负荷电压闭锁过流保护、定子接地保护、过电压保护、TV断线判别、TA断线判别等。

新发电机保护有大容量的录波功能。可记录8次故障录波报告,每次最长时间可达15秒,满足改造要求。装置配有以太网通讯接口,支持电力行业DL/T667-1999()IEC60870-5-103标准同时支持南瑞监控后台、可以通过监控后台监控保护运行、动作、定值、故障波形等信息。

7、#2发电机保护改造实际工程施工分析

在#2发电机保护改造中,在一次设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TA和TV的配置及参数相对固定,对于增加了发电机匝间保护,对3TV由原来2个电压互感器V/V接法,改为3个电压互感器Y/Y/∠接法,同时增加一根从3TV到发电机中性点高压电缆。

在改造过程中其原则就是:发电机及变压器正常运行时,差动保护中不能有差流出现。

8、#2发电机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8.1保护可靠性提高。采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为基础的双CPU硬件系统,有效地保障装置正确、快速、可靠的动作。

8.2提高保护灵活性

继电保护人员在现场巡视及工作,可以通过对保护装置人机界面,方便的改变保护定值、出口方式与控制特性,利用逻辑判断实现各种闭锁关系。

8.3运行维护调试方便

因为具备良好的人机界面,各种保护信息均可以查询或打印,监控后台可以调用各种保护信息。为运行及故障后处理提供依据。

9、结论

某公司#2发电机保护改造,通过对发电机保护改造工程的设备选型、保护技术方案的探讨、选择,加深了对装置的了解。经过安装调试及实验并投入运行。装置运行稳定,满足本厂及福建电网安全运行的要求,通过改造中对保护装置的接线、调试、对保护装置及发电机保护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将来#1发电机保护改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维俭.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1

[2]崔家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装置整定计算.1989.1

[3]RCS-985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2004

作者简介

改造更新规划 篇4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 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基地, 也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大市。作为地级城市下辖两市 (富锦市、同江市) 、四县 (汤原县、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 、一区 (郊区) , 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33125km2, 其中市属面积19389.57km2, 占行政区域面积的58.5%;农垦系统各管局所属面积13735.43km2, 占行政区域面积的41.5%。

佳木斯市现有万亩以上提水灌区14处, 现状灌溉面积为52.53万亩。由于这些灌区大多建于20世纪60~80年代, 渠首泵站土建工程大多老化失修, 严重破损, 勉强维持运行;水泵老化、气蚀严重, 出水量不足, 使现状灌溉面积逐年递减;电机设备陈旧, 效率低, 不节能, 造成运行成本偏高, 因此这些灌区的渠首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佳木斯市现有旱田节水灌溉工程37处, 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3.91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2.982万亩, 滴灌面积10.795万亩, 微灌面积0.1355万亩。工程建设区内共打机井903眼, 卷盘式喷灌设备267台套, 移动式喷灌设备438台套, 微灌设备1105台套。现状情况下, 佳木斯市旱田节水灌溉面积不到佳木斯市耕地面积的2%, 可见比例偏低, 急需扩大灌溉保障能力。

2 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规划

佳木斯市所属各市县列入国家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有三项, 分别为;汤原县振兴灌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富锦市幸福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佳木斯市郊区群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1) 汤原县振兴灌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a.振兴泵站:振兴泵站是振兴灌区的渠首提水工程, 泵站总装机1005kW, 提水流量7.8m3/s, 规划灌溉面积7.4万亩。由于泵站土建部分年久失修,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效率低下, 存在供水安全问题, 急需拆除重建。

b.德祥泵站:德祥泵站是德祥灌区的渠首提水工程, 泵站总装机528kW, 提水流量7.85m3/s, 规划灌溉面积5.5万亩。由于泵站土建部分年久失修,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效率低下, 存在供水安全问题, 急需拆除重建。

c.民主排水站:控制排水面积9.58万亩, 设计排涝标准3年一遇, 设计排水流量5.2m3/s, 泵站总装机320kW。泵站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经安全鉴定评定为四类, 需拆除重建。

“十二五”期间, 规划完成振兴灌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其中:振兴泵站异地重建、德祥、民主泵站原地拆建。规划总投资1763.0万元, 其中:振兴泵站1074.0万元, 德祥泵站337.0万元, 民主泵站352.0万元。

(2) 富锦市幸福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a.红卫泵站:红卫泵站是红卫灌区的渠首提水工程, 总装机流量8.50m3/s, 总装机930kW, 设计灌溉面积7.03万亩。该泵站土建部分年久失修,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效率低下, 存在供水安全问题, 急需拆除重建。

b.红旗泵站:红旗泵站是红旗灌区的渠首提水工程, 总装机流量5.4m3/s, 总装机540kW, 设计灌溉面积6.17万亩。该泵站土建部分年久失修,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效率低下, 存在供水安全问题, 急需拆除重建。

“十二五”期间, 规划完成富锦市幸福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规划投资为3105.0万元。

(3) 佳木斯市郊区群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a.群英泵站:群英泵站是群英灌区的渠首提水工程, 总装机流量10.0m3/s, 总装机1080kW, 设计灌溉面积6.0万亩。该泵站土建部分年久失修,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效率低下, 存在供水安全问题, 急需拆除重建。

b.星火泵站:星火泵站是星火灌区的渠首提水工程, 总装机容量1300kW, 设计抽水流量15m3/s, 设计灌溉面积11.50万亩。现水泵叶轮损毁严重, 需更换水机设备。

c.松江泵站、永安泵站、大头山泵站:松江泵站、永安泵站、大头山泵站均为灌区渠首提水泵站, 这些泵站均存在土建部分年久失修,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效率低下等问题, 供水安全, 急需拆除重建。

d.东方红排水站、莲望排水站:东方红排水站、莲望排水站均为排水泵站, 设备老化、土建破损, 需拆建。

“十二五”期间, 规划完成佳木斯市郊区群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规划投资为7227.0万元。

3 旱作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共计划发展旱田及经济作物节水灌溉面积145.0万亩, 共需投资6.54万元。各市县具体规划如下:

(1) 抚远县:计划发展蔬菜节水灌溉3.0万亩, 工程设在浓江、浓桥两乡镇。采用微灌的灌水模式, 新打灌溉井75眼, 共需资金1800.0万元。

(2) 桦川县:工程位于本县的南部, 安邦河地区的桦富公路以南至桦川与集贤交界、中伏岗地区、悦来灌区的南侧和苏家店镇营子岗地区、洋草川南部和四马架乡及横头山镇丘陵漫岗地区。采取三种工程技术形式:一是打井喷灌;二是打深井发展大田裸地微灌;三是利用天然河道修建蓄水池提水喷灌。“十二五”期间, 桦川县计划新打灌溉井400眼并改造原有灌溉井200眼。配套大型喷灌机300套, 发展喷灌面积9万亩, 发展大田裸地灌溉6万亩。共需投资7500.0万元。

(3) 桦南县:计划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 利用地表水源工程4处, 新建水源井工程900处, 主要以喷灌形式为主。估算投资15000.0万元。

(4) 汤原县:计划在胜利、太平川、永发、鹤立、香兰、汤原、吉祥、竹帘等八个乡镇, 建设以移动式喷灌方式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系统, 对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和部分大田作物进行灌溉, 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需新建水源井625眼, 配套水泵等提水设备625套, 需移动式喷灌设备1730套。估算总投资9655.0万元。

(5) 佳木斯市郊区:计划发展旱田及蔬菜节水灌溉共6.70万亩, 其中望江镇3.84万亩, 长青乡0.58万亩, 四丰乡0.75万亩, 平安乡0.71万亩。大田旱作物以移动式喷灌方式为主, 蔬菜作物以微灌、滴灌方式为主。共需投资2940.0万元。

(6) 同江市:计划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 位于乐业镇、向阳乡、同江镇、清河乡、三村镇、街津口乡、临江镇、金川乡、八岔乡、银川乡。以移动式喷灌方式为主。共需投资8000.0万元。

(7) 富锦市:计划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 计划打机电井1900眼, 以喷灌方式为主, 共需投资19730.0万元。

(8) 向阳区:计划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 新打机电井15眼, 喷灌1.0万亩。滴灌0.3万亩, 共需投资740.80万元。

摘要:佳木斯市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基地, 也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大市。本文基于佳木斯市现有灌区渠首泵站工程及旱田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佳木斯市“十二五”期间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及旱作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方案。

设备更新、改造、报废计划 篇5

设备更新、改造、报废计划及设施情况

根据我矿设备使用状况,实施更新和改造,积极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选用新设备、新技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以适应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机电设备规划,08年计划投入资金总额217万元,其中更新设备投入35万元,改造设备投入182万元。

一、设备更新

一级架空乘人装置,使用年限长,安全状况较差,计划2008年第二季度更换一部RJY45-20/700架空乘人装置,预计投入资金35万元。已于2008年6月16日投入运行。

二、设备改造

1、主井一级、二级、三级提升机电控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安全状况差,故障率高,计划2008年第三季度对三部提升机电控进行改造,型号为2JJB-11-155/4变频电控,预计投入资金180万元。将于2008年8月份完成。

2、清车底机是我矿自制产品,使用年限长,设备陈旧,效率低,计划2008年第二季度对清车底机进行改造,预计投入资金0.5万元。

3、翻矸机是我矿自制产品,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效率低,计划2008年第四季对翻矸机改造,预计投入资金1.5万元。于2008年5月份投入使用。

三、设备报废

依据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下发的《禁止井下煤矿使用的设备》要求,报废没有煤矿安全标志及安全状况较差的一级斜井架空乘人设备。

根据矿上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各单位做好设备更新改造前期准备工作,设备及材料到矿后,根据矿上安排,按时完成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

吕沟煤矿

改造更新规划 篇6

1 研究背景

在人类所创造的无数优秀文化成果中, 城市也许是人类自身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成果。城市中的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 被喻为“城市的客厅”, 已经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建设与市民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市政广场在提高原有场地空间质量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和印象, 甚至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与行为模式。

当前我国的市政广场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广场尺度过大, 场所感不强;缺乏人文关怀, 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有所欠缺;广场景观缺乏个性, 地方特色缺失;广场绿化效果不佳, 生态效益较差等。究其原因, 还在于规划设计理念问题, 没有准确把握现代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 通过分析研究现代市政广场的规划设计理念, 从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出发进行规划设计, 为现代市政广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这也就是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之所在。

2 城市广场概述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狭义的城市概念是指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和城市空间的总和, 即城市是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组体。从文化角度上说,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集中场所, 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聚居形式, 它综合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 关于广场的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 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焦点。它应具有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城市规划》一书中则把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即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放空间, 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 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公共空间”。

今天, 城市广场广泛存在于城市空间的各个层面, 其形态与类型已远远超出传统的模式, 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来分分类, 大致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建筑物附属广场等。按城市广场的平面组合方式分类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类。

3 我国市政广场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设施条件得以普遍改进, 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成大势所趋。于是, 全国兴起了建设城市市政广场的热潮。从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 对此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市政广场热”已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但是在这股热潮中我们发现我国的市政广场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3.1 尺度过大, 空间围合感不强

目前, 国内地县一级城市的市政广场, 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过广场的尺度, 导致尺度过大, 并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

3.2 广场景观缺乏个性

不少城市在建设市政广场时, 不考虑城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色, 盲目攀比, 一味模仿, 使景观设计趋于雷同, 成功之作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 决策人或业主常把现成的作品作为范本, 重“榜样”、不重创新, 功能单一, 设施简单, 违背了城市环境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3.3 广场绿化问题不少

近年来, 由于缺乏对人的行为、环境本身、广场生态等问题的考虑, 我国的市政广场绿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以大草坪为主的现象, 例如大连星海广场。

3.4 地方传统文化缺失

目前一些市政广场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成功的广场形式, 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 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规划根据, 使得市政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从而失去地方特色。

3.5 交通与广场的关系处理不善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位于道路交叉口的市政广场而言的。这种类型的市政广场对交通干扰严重, 且忽视步行化问题, 其复杂的路网结构及混乱的车流、人流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压力, 让游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 难以产生愉悦、亲切的感受。武汉的洪山广场就是其中一个的典型例子。

4 我国市政广场规划设计新理念

4.1 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在今天, 提倡“以人为本”是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认识和觉醒, 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飞跃。现代市政广场是实现人们交往、休息、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开放空间, 其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 要特别注重人在市政广场上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 创作出不同性质、功能、规模、各具特色的市政广场空间, 以适应不同年龄、阶层、职业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2 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城市生态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政广场布局中应着意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内部构成与种植结构, 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注重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 扩大植物种类选择的范围;并对一些植物的抗污能力进行研究, 以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水资源缺乏和蒸发量大的城市则应尽可能减少消耗型的水景, 尽量利用地形, 采用自然水景。

4.3 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景观特色化理念

每个城市都有其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在我国现代市政广场建设中, 除要借鉴国外市政广场建设的优秀经验外, 更应立足本国文化和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在设计中, 应该充分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努力创造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市政广场。

4.4 市政广场的功能多样化理念

随着市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市政广场的功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广场应该适应不同群体对公共活动场所的要求, 特别是市政广场和综合性广场更是要求能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 提供多项活动支持。

5 案例分析:黄石市人民广场的改造与更新设计

5.1 人民广场的区位和概况

黄石市人民广场 (图1) 位于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核心地段。广场北靠杭州东路, 与市政府、市委、新人大政协办公楼为邻;西临桂林南路, 与中国银行、人民银行等相邻。广场总面积约为14.84hm2:其中水面1.73 hm2, 山体面积1.3 hm2, 硬质地面和游路面积3.44 hm2, 绿地面积8.37 hm2。

5.2 人民广场改造与更新的背景分析

在黄石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大背景下, 人民广场的改造和更新便成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 在人民广场增加广场绿量、完善广场使用功能、提高广场生态功能以及突显广场人文特色, 不仅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需要, 而且更是广场自建成以来广大市民的呼声。

5.3 人民广场现状分析

黄石市人民广场前期规划布局合理, 基础硬件设施的施工水平较高, 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广场南侧小山的原生态林植被保存完好, 生态效益较高, 成为广场完美的背景天际线。部分高大乔木移栽后逐渐显现出其景观效应。

与此同时, 人民广场在以下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

(1) 广场空间过度开敞, 绿地草坪比例过大。

(2) 广场绿地缺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的植物景观空间, 影响了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3) 广场北面绿地的乔、灌木稀少, 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的生态效益。

(4) 广场景观特色不鲜明, 对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 未能突出本土传统文化特色。

(5) 广场植物品种多以常绿树种为主, 缺少植物四时的季相色彩变化。

5.4 人民广场改造与更新设计目标

人民广场改造与更新设计设计的目标为:

(1) 创造恢弘大气、又具人性化尺度的“都市绿色客厅”。

(2) 塑造一个具有亲和力和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生态空间形态。

(3) 展示黄石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成就。

(4) 塑造一个既能够体现黄石地方特色, 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

(5) 成为能够体现植物季相变化、调节区域小气候的, 生态功能健全的城市“绿色皇冠”上的明珠。

5.5 人民广场的改造与更新构想

5.5.1 广场功能分区的细化和完善。这次改造与更新设计将广场的功能分区细化 (图2) 为以下几个部分。

(1) 中心活动区。

以广场雕塑为中心的硬质铺装场地, 在保持原有硬化场地不变的前提下增添移动式种植容器, 发挥其可移动的优点, 根据广场不同活动的需要, 分隔出各种不同的空间围合的形式。

(2) 生态林荫区。

位于广场北面、临杭州路的两块绿地。作为广场主入口侧绿地, 由于现状乔、灌较少, 缺乏广场入口的屏障效果。改造与更新设计沿游路种植高大乔木合理搭配灌木、地被植物, 增强绿地的生态效益。

(3) 阳光草坪区。

位于广场东南角。本次设计除了增加一定量的乔、灌以及地被植物外, 还特意将这块区域划分, 组合成人们可进入的草坪区域。允许市民进入草坪区并开展活动、游憩, 以增添广场绿地的生气和活力。

(4) 小山探幽区。

即位于广场西南角的原生态自然山林, 现仅用几条登山小路组织游览线路。本次设计在山体的合适区域布置亭、台等园林建筑, 补充大量的休闲坐椅, 使其成为市民寻幽揽胜的天然氧吧。

(5) 滨水休闲区。

位于广场东面, 有人工湖与磁湖相连。原设计有茶室和浮雕墙, 但由于缺少休闲设施, 缺乏人气。本次设计在此区域增添商业元素和音乐露天茶座、水吧等, 为此区域聚集人气。

5.5.2 广场绿地生态植物群落的补充与丰富。

人民广场现有绿地的乔、灌木稀少, 绿地缺乏层次, 生态效益较差 (图2) 。本次规划以大规格乡土植物为主, 以观赏花木与遮荫乔木的季相变化相结合, 形成以常绿植物为基调的绿化空间、层次变化的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栽植, 季相变化的色彩设计。结合引进优良品种、特色品种, 科学合理配置开花地被和花木, 构成植物品种多样、群落结构多层、景观空间多变、季相鲜明的绿色景观 (图4) , 营造优美宜人、富有个性的植物群落景观, 完善广场的生态、游览、观赏功能。

人民广场所需增加的乔木量, 按照疏林草地每100m2栽植3株乔木的密度测算, 广场8.37 hm2的绿地应栽植乔木约为2500余株。现有乔木约1000株, 此次规划共增加胸径20cm乔木树种15种计950余株, 小乔木570余株大灌木及球型植物870余株、花灌木及观花地被13000m2, 石头桩景12处。

5.5.3 地方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体现。

黄石作为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城市, 无论是其作为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冶炼基地之一的铜绿山古矿遗址, 还是其近代以钢铁冶炼为龙头的金属冶炼加工业, 无不体现黄石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金属冶炼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人民广场的中心雕塑“过去与未来”正是采用青铜器和现代工业的一些抽象符号来体现地域独特的文化背景。本次设计将广场与人工湖之间自然落差的挡土墙改造为浮雕墙, 以成组浮雕的形式展现冶炼业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工业的转变历程, 增强广场的人文、教育、游览的功能。同时, 在绿地中增加青铜器抽象符号的坐凳 (图5) , 以及刻有黄石本地文化名人诗词的景石, 使广场增添厚重的本土文化底蕴。

6 结语

现代市政广场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多样化, 从而对市政广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理念和实例的探讨与分析, 对设计建造成功的市政广场总结出如下优点与特色: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选址合理, 通达方便,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规模适当, 尺度宜人, 不求最大, 只求最佳;适应市民对公共活动场所的人性化需求, 具有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景观生态化是广场发展的重点方向;具有反映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内涵, 个性鲜明, 景观艺术创作精良, 元素构成得当。

事实上, 市政广场建设只要切合实际, 抓住了市政广场的发展趋势, 方法正确, 思路合理, “市政广场热”再“热”一些亦未尝不可。当然, 这需要领导者、设计者、建设者以及使用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把自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 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中的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 被喻为“城市的客厅”, 已经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建设与市民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城市市政广场,规划设计,新理念,研究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 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2]王珂, 夏建,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

[4]刘滨宜编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传统工厂及其工艺的更新改造 篇7

由于经济萎缩引起的硬件最大相关问题就是基础设施投入的减少,目前世界经济衰退就是一个例子,尤其是以工艺为核心的工厂其问题更加明显突出。经济衰退的影响可能在其开始恢复之后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以微薄利润运作的公司,即使在最好的时期也感到经济衰退迫使它们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操作和维护人员被裁员,工厂更新改造受到了阻碍。虽然旧的系统更需要维护,但维护工作计划却往往被推迟,因此设备故障频发就会立马影响产量。而产量的减少则又会导致更多的投入削减。

除非公司有意识地做出决定要进行长期投资,否则这种恶性循环将会继续下去,当经济运转活力不再时,其生产工序无法运行或者工厂被有意关闭。最近几年来,这种不幸的情况发生十分频繁。可能出现的较好结果是作为一个更大的项目对萧条的工厂进行更新改造或者赋予其新的用途,形成一个不同的产品链。但是如果公司有额外的潜能,工厂可能会被整体出售,或者封存起来,等到经济环境得到改观后再重新开始投入应用。

有很多种情况可以导致你不得不恢复使用工厂或工艺设备,它们只能以最低效率运行,或者全部停止运转。在你自己的公司,或在收购其他公司后处理该公司的遗留问题时,逆转公司下降的经济趋势将会成为一个主要的挑战。

投资原有工厂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主要的商业决策。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公司的管理状况已经决定了一个已有工厂或设备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使项目切实可行。一旦你参与了这项工作,就等于你已经许下了一个承诺因此你的任务是想办法去实现计划。当然,那些了解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可能已经在裁员中流失了,那么当你获得商机时,应该从何入手呢?

实地考察

第一步是尽你所能收集关于该工厂的设备、配置及其以往运作情况等所有的信息和数据。显然,所收集的信息越新越好,但是即使是旧信息它也会有一定的价值。掌握这些信息之后,下一步就是考察工厂,看看那里有些什么。

David Martindale先生是UOP公司精炼、工程及服务主管,他已经在石油工业系统参与过许多类似的项目。“比方说,客户想要收购整个精炼厂。我们就通过工厂的关键因素和运行情况来判断差距在哪里,”David Martindale先生如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工厂业主或准业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会这样做。他们会自行制作一个基准,然后他们会跟我们说:‘我大概要经营这样的类型,我想要生产这样规格的产品。那还缺些什么?’通常他们有一些想法,然后我们提出关于改进该设备甚至增加一个设备的补充意见。”

但是,运行情况和设备信息是不是总是能够得到?不得不在人力资源不足状态下运作的工厂并不是总能在保存最新信息方面做得最好。那些总是在“救火”模式下运行的工厂不可能会为了系统的日后重新安装运转而去更新记录。

Martindale先生就遇到过这种非常情况。“我们可以做两件事,”他指出,“首先,我们往往可以得到主要设备的信息。对于加热器或阀门、管道、压缩机等设备总会有一些技术规格参数。有时候这些技术规格参数是几年之前的,并不反映该设备的目前状态,但这些技术规格参数能告诉我们关于尺寸和设备额定值等方面的信息。另一件事情是让我们的工作人员去现场帮助研发工艺流程图、管路仪表图(P&ID),这对理解工艺流程和工厂内的设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有许多设备装置会被隔离遮盖,因此现场考察并不是十分容易的。那么,会不会出现没有管路仪表图(P&ID),没有产品流程图,没有设备信息或者技术规格参数的情况呢?根据我的经验,我们还从没有碰到过这么糟糕的情况。”Martindale先生如是说。

自动化系统的评估

除了工艺设备之外,自动化系统和硬件也必须进行评估。包括主要控制系统、现场仪器和执行器、线路以及其它基础设施。评估必须包含设备的目前状态,及其升级或重新利用之后生产任何产品的潜在能力。

自动化基础设施的评估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企业层面而且是向下运作的。第二步是处理现场设备、线路以及工厂运作基本部件的详细情况。

自上而下的严密管理

除非你是在小型公司内部一个基本独立的工厂里工作,否则就会有在升级运作中不断进行信息管理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自动化系统必须整合到企业层面的系统中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不是一件什么特别的事情,因为这类数据在所有的公司中都会拥有;但如果是关系到新的运作,这样的步骤就可能不那么妥当,必需要进行完善执行。

首先要找出谁需要什么信息。这个步骤应包括与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广泛讨论。Don Colchin先生是Musta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公司的总裁,他把分析这些关系和责任比作为工艺创造一个管路仪表图(P&ID)。这就好比原料和添加剂通过反应器一样,信息要从战略要点上退出系统,发送给合适的岗位人员。正如Don Colchin先生所说:“我们在企业不同组织部门引入可以如何改善客户端业务以及获取信息的技术。我们开始在这一点上将功能领域和硬件软件物理领域连接起来。”

这个分析阶段也可以考虑改进生产工艺和系统运行,从而改善效率、降低成本。

Jorge Motes先生是Honeywell Process Solutions公司在美洲的程序管理主管,他在升级项目时就开始和公司管理人员合作,他把他们的合作模式形容成一个工厂车间,可以一开始就能确认关键系统的需求。一旦研究开始进行,就会有许多机会来发现可以改善的地方,并将这些部分建立到程序之中。

“从这些研究讨论中,我们开始进行评估,这些评估是根据他们想要如何避免预算等约束,以及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Motes先生如是说“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客户是完全基于继电器,并大量使用手工报告。我们和他们谈及此事,并告诉他们的升级改造投资如何能够在一年之内就能收回,因为从人工手动转向自动时,他们的成本是朝着积极方向改变的,我们也告诉了他们那些信息能够如何帮助他们。”

现场第一线工作

企业层面的讨论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你不可能从一个将无法运行的分布控制系统(DCS)中获取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以实际工作来检查每个仪表变送器、编组柜,以及I/O卡等设备。检查过程可能是一个很有启发的经历,它将取决于发现设备如何陈旧以及恶化到如何程度。

首先,不管设备多么陈旧,都要与安装控制系统的供应商联系,西门子公司PCS7市场经理Ken Keiser先生如此建议,“我们和其他销售商可以提供审计,”他提及说,“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审计费用都不是很高的,有些时候甚至是免费的。我们至少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检查设备的情况,比如说这个设置是行不通的或者这个设置是过度的,而这里你是可以保持的。总之,我们可以帮助你弥补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

过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特别是老式的气动设备和早期的电子设备。另外,早期的系统通常也没有受到保护,一旦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允许单个巨大系统被加以拆分并安装在工厂各处的时候。许多早期安装的设备并没有使用精密的外壳保护来防止灰尘和腐蚀性烟雾,电路板也缺少保护层让其痕迹暴露在外面,老式的磁盘驱动器也不能有效地防护灰尘进入。

一旦你确定了哪些设备能运行,哪些不能运行,那么就需要作出判断准备重新使用哪些老式设备。Keiser先生建议说:“你可以用许多老式设备制造产品,但这些设备是否安全、可靠,至于数据是否能顺利传送到第三方应用,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除了把产品生产出来之外,你还有其他的需求。老式系统可能不能满足内部IT安全需求和其他企业数据需求。如果你想重新使用微软Windows 2000的机器,IT部门又会怎么说?有时候你必须意识到这可能实在是太过时的系统了。”

具有挑战性的削减成本

如果你想要尝试逆转一个由成本降低所产生的螺旋式下降,一个战略可能是通过提高产量和效率而不是减少成本来提升盈利能力。这几乎一定是要求投资的而不是易于出售的管理,因此你必须准备彻底研究列入的所有具体成本和产量预测。

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您建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会收到这样的要求。一些公司可能比其他公司更加欣赏创业努力。在任何情况下,解释如何面对挑战的能力要经过很多努力才能支持你的要求。

通过有效使用自动化和人力资源能成功地扭转工厂经营状况,并将它转变为高产和盈利的企业而与目前企业实际糟糕状况背道而驰。任何人想要带头这么做的话,将要付出职业生涯的代价,但成功完成任务将会有非常巨大的回报。

国外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更新综述 篇8

一、国外产业类历史建筑更新的理论

自18世纪美术考古运动之后很长一段世纪, 只有所谓正统的、象征高尚艺术的历史建筑和纪念物才被称作是历史文化遗产。而工业建筑起初就被视为无关乎城市形象、非审美对象的“工程构筑物”。而后颓败废弃的工业厂房等更是被当做经济衰退和街区没落的象征, 应予以清除的对象。

1933年, 《雅典宪章》第一次对历史建筑给予了具体的定义与标准, 开始注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但是, 由于当时的主流建筑思潮是以新建筑为主, 没有过多关注历史建筑。

1955年, 英国一位学者麦克·瑞克斯 (Michael Rix) 发表了一篇《产业考古学》, 文中从考古学的角度, 阐述了旧产业遗存的保存价值和即将面临湮灭的危机。由此引发了很多人开始关注产业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国家也开始颁发相应的保护政策与规章。

20世纪60年代之后, 人们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日趋重视, 产业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影响也不断扩大。1964年5月, 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章——《威尼斯宪章》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章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 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章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

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 在《威尼斯宪章》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 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章》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 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 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章》, 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 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

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 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 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二、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 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 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 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 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 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 (Lawrence Halprin) 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 (Ghirardelli Square) 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 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 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 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 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 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 (Quincy Market) 改造, 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 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 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 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 (LOFT) 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苏荷 (SOHO) 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 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 (SOHO) 区的旧产业建筑, 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它们改造成适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间。阁楼 (LOFT) 公寓充分利用旧产业建筑的大柱网大开间进行灵活多样的围合式分割布局, 充分发挥产业建筑的高荷载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亚码头的改造是历史建筑改造为公寓楼的成功范例。

综合区域模式改造。鲁尔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旧产业园改建为景观园区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历时4年将一个废弃颓败的旧工厂改造成一个综合休闲公园。鲁尔工业区中还有许多将单体建筑、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层面的改造模式, 例如将历史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的模式, 还有将产业建筑中的大空间改造成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的模式、将很多建筑设施上设置餐饮空间模式等等。

三、产业类建筑改造的现实意义

1. 生态价值的体现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原料约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辅助物, 建筑业对环境污染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全球每年排出的温室气体中, 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可见, 要减少建筑从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终解体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 最核心的是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

城市废弃的产业类建筑物质价值大于其功能寿命, 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比新建建筑成本节省许多, 还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 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2. 自身的适宜性

产业类历史建筑代表着某一时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 是城市产业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虽然他们自身功能寿命大多完结, 但是其空间具有很大的兼容性, 其物质寿命和精神寿命仍在, 这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方面, 空间结构适宜。产业厂区规模大, 占地多, 建筑单元之间又留有弹性空间, 为整体规划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厂房、仓库等产业建筑多为大跨度、大开间, 非常适宜进行空间和功能区域的重新划分, 创造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强的空间。而且产业建筑结构荷载要求严格, 其房屋安全质量较高, 其结构都可以满足多种民用建筑的要求。

另一方面, 由于产业类历史建筑体量庞大, 在城市中成片存在, 在城市空间形成历史街区形态, 其特征明显具有很大的识别性, 易成为该城市区域的中心。若将这种历史地段成片开发, 能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 商业利益的吸引

大多废弃的产业建筑虽然功能寿命结束, 但其物质寿命依然存活。将产业类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 赋予其新的功能, 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拆除费用, 而且节约了建设成本, 缩短了建设时间。更重要的是, 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实施还能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 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利益吸引了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对其投入。

摘要:产业类历史建筑是建筑学概念范畴, 不是泛指在历史中剩余下来的工业建筑, 而是指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用于工业生产和配套的仓库、办公室、宿舍等服务功能和其它功能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见证了历史文化和变革过程, 记录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并形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工业景观。

关键词:国外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更新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蒋楠.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 2006 (08) .

浅议办公建筑的改造与更新 篇9

其实,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中只有少量是由于质量低下或违规私建造成的。2009年,住建部曾组织全国的技术力量对30个省、90座城市的180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质量检查,质检房屋面积达537万m2,检查结果表明96.1%的项目达到要求,有问题的只占3.9%(1)。而另一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m2,而拆除面积接近8亿m2,相当于新建面积的40%。换句话说,8亿m2的拆迁面积中,仅有不到10%可能是因为质量问题引起的,其他则属于未达到设计使用期限就被“更新换代”了,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然而,大量拆除现有建筑并“以旧换新”,是进行城市环境整治和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吗?此种现象反映出我国和一些欧美国家在处理旧建筑问题上观念和态度的差异。近几十年来,由于建筑工业在空间需求、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环境控制技术和审美思潮上的变迁,各大城市都在不断留下功能与美学上落后于时代的建筑。面对同样的问题,我国的规划决策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将老建筑彻底拆除,以便创造条件让城市产生深刻的变革,追求“脱胎换骨,日新月异”的建设效果。而在那些建筑平均寿命较长的国家,人们更倾向于对旧建筑不断地进行改造、扩建和更新,使之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这种改良是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在英国,建筑业每年1 000亿英磅的产值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于旧建筑的更新和改造项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改造”而非“重建”,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和建设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干扰、节省项目经费、有助于延续城市文脉和特色。改造设计在面对更多限制的同时,也给建筑师带来更复杂(但更有趣味)的挑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设计出巧思妙想的作品。基于此,下文将重点论述办公建筑的改造问题。相对于其他的建筑类型,办公建筑功能相对简单,因而在空间使用上比较灵活,对辅助设施和设备要求低,所以更易于进行改造。

在英语中,可被译为“改建”或“翻修”的词汇有十几种之多,因而它们经常被外行混用,实际上这些词汇分别对应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改建活动。比如refurbishment主要指对建筑内外表皮进行修葺和装潢,使之看上去焕然一新;retrofit是指在现有结构基础上加装新的辅助设备或建筑元素(如天窗);remodelling或reconstruction则包括对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较大的更改,含有翻建或改建的意思;Rehabilitation是把功能明显落后的建筑恢复到可以使用(或专指居住)的水平;restoration则是强调在美学和形式上恢复建筑的原有秩序;renovation或renewal强调的是在建筑功能和形式上有所更新,使之适应新的需求。此外经常被用到的还有building adaptation、alteration、upgrading、regeneration、reconfiguration……英语中此类词汇的丰富(和汉语中此类词汇的相对贫乏)从一定侧面反映了英美文化中对建筑改造的热衷和细化。

人们进行建筑改造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改善或改变对空间的利用、更新功能与服务、降低运营或能耗成本;有的则是为了提高视觉、热学或声学环境,应对气候变迁。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办公建筑还是小开间的砖混结构,平面布局比较呆板,缺少趣味性,空间被分隔为若干个彼此独立的小室。20世纪后半叶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办公楼逐渐取得支配地位,为大空间、开敞式办公环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前建成的办公楼受早期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和施工工艺的限制,普遍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说较小的柱距(小于5m)、较矮的层高(净空小于3m)、较差的气密性以及缺乏被动式的环境控制技术和设施、室内空间处理人性化不足、缺乏生气等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成的办公建筑在设计上更趋多元化和智能化,强调空间的灵活性、功能的综合性、环境的健康性与舒适性、建筑所展现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因而,新旧办公建筑之间的差异便成为对旧办公建筑进行改造的重点内容。

此外,随着市场对不同类型建筑需求的此消彼长,办公建筑和其他建筑类型之间也经常通过改造相互转化。比如,英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制造业向科技、商务、金融和文化服务业转化),大量住宅、工厂车间、仓库甚至热电站被改造为办公建筑,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受经济萧条和“去城市中心化”等因素影响,很多位于城市中心的办公建筑又被改造为住宅、旅馆、学校、商业中心或展览空间,据统计仅1990年被改造成住宅的办公建筑就有130万m2之多(3)。英国城市中心几十年来的变迁为当代办公建筑的改造与被改造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从形式上说,办公建筑改造可大致分为几种情形:较低限度的改造是保持建筑主体结构基本不动,仅对内外表皮进行重新装修,包括加装新的外墙饰面(cladding)、更换密闭性能更好的门窗、更新老化的楼宇服务设施,如盥洗设备、强弱电系统、上下水管线、供热、通风、空调和照明装置等,使之满足现代办公功能的基本要求。有时这种改造还包括小规模的加建行为,如扩建门厅、增加消防楼梯和安装电梯等。根据James Douglas所著的《建筑改造》一书所述,英国大多数的商业办公楼每隔15~20年就要进行一次此种模式的改造和更新,以保障它们的市场活力和使用效能(4)。

中等规模的改造除上述改造项目外还包括对建筑内部或外部结构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这里也分几种情形,一种是保持建筑外立面基本不变,只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包括拆除或增加原有的内部隔断或楼层,将露天庭院转化为室内中庭,改变楼梯间、卫生间、走廊和空调机房等辅助空间的数量和位置分布等。这种改造多用在位于历史保护街区或本身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办公建筑中。另一种中等规模的改造则相反,侧重于对建筑外立面的重新设计和包装。这种重构不仅仅是更换外墙饰面或门窗等建筑部品,还是对建筑外立面的虚实比例、体块质感、造型风格、构成韵律和建筑元素等进行重新处理,有时甚至会增加一层与内部空间没有明确关联的“表皮”,使建筑从视觉上“改头换面”。此种方式适用于外立面比较平庸和破败的建筑,如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一些低造价的“国际式”办公楼。当然也有很多项目会对建筑的内外结构同时进行改造,但即便如此,这种工程和彻底重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建筑的主体承重结构和部分维护结构还都得以保留,某些有特色的建筑元素如早期的木制或石制楼梯、墙体砌筑纹案或浮雕装饰等也可被保存下来,凸显建筑的历史传承。中等规模的改造策略不仅适用于旧办公建筑的更新和升级,也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建筑类型间的相互转换工程。

更大规模的改造不仅是对建筑内外部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大规模的加建、扩建和改建活动,使建筑物在形体组合、规模面积、空间布局和功能设施等方面发生相当程度的变化,从而满足新的使用需求。建筑扩建(extension)可以是以老建筑为核心,在横向或纵向(如增加屋顶或地下楼层)进行扩展;也可以是由新的建筑部分将两栋或更多的老建筑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规模的建筑群。在大规模的改造过程中,原有建筑的一部分可能会被拆除,以便新老建筑间的衔接更加顺畅、自然。此外,由于建筑物体量的改变及其与城市街区间关系的变化,此类改造工程经常包括对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重新规划与设计。大规模改造虽然是最接近重建的一种改造方式,但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建筑资源,并有助于保留城市的发展痕迹和历史延续性。

英国Farnborough商业园区改造项目便是一个典型的低限度办公建筑改造实例。项目位于伦敦郊区,原本是英国皇家空军气体动力研究所,场地内拥有数座20世纪40年代建成的框架砖石结构办公楼,90年代末研究所迁址,园区被SERGO公司买下改造为商用办公区。2004年Allies&Morrison建筑师受邀对其中一栋名为Hub的原武器试验楼进行有限改建。该建筑立面长125m,宽度仅15m,体态极为狭长。原主入口位于建筑北立面,建筑师在改建时将入口立面改为南立面,并在楼前创造了一个小型的公共广场以加强其和园区内其他建筑间的联系。建筑入口部位的楼板被局部拆除以创造一个三层高的小型中庭和交通、休闲区域,并植入电梯井。在建筑外部,改造的重点是将陈旧过时的建筑立面尽量改造成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建筑师的思路是保留原有的窗间清水砖柱,并将已大量破损的铁框窗和漆为白色的窗下肩墙全部拆除,代之以深蓝灰色的保温铝制呼吸幕墙板(Schuco's FW50/60系统),此种改造方式不但突出了建筑的竖向线条和韵律,还通过幕墙板上的通风换气系统提高了建筑的夏季热舒适指标。同时,再配以金属悬挑雨棚、玻璃转门和室外水景设计,改造力度虽不大但效果相当显著(图1)。

Great Portland大街180号改造则是一项中等规模办公建筑改造案例。这幢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办公楼在建成之初实际是4幢6层联排的爱德华式(Edwardian)住宅,1910年左右建成,为砖石结构建筑。20世纪80年代初4座楼经历了小规模的改建,户间隔墙被局部打通并从内部连接起来,形成一幢建筑面积约15 000m2的大楼。除一层空间被改造为零售商店外,楼上的居室都被改造为独立的办公室,但建筑的主要平面布局和墙体结构均未作大的改动。2006年业主要求对该楼进行再次改造,希望能拆除楼层里所有细碎的隔墙(承重墙),创造一种开敞型的办公环境并增加租赁面积,以吸引更多的单位入驻。这个项目有几大难点,首先由于该建筑位于历史保护街区内,其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应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能因内部改建而产生任何变化;其次是该建筑一层的所有商店为其他业主所有,它们不但不在改造之列,且在楼上施工过程中还需正常营业;最后一点是该建筑位于伦敦闹市区,施工场地局促,建筑材料的装运和堆放都很困难,需要在设计层面提高场内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图2)。

以改造设计见长的Lifschutz Davidson Sandilands建筑师和WSP工程咨询公司联手应对这些挑战。在英国长期从事改建工程的WSP公司发明了一套简洁有效的砖混改框架结构施工工艺。具体做法是(图3):第一步在现有的混凝土楼板上均匀地打入钢肋梁并与混凝土板固定;第二步在现有的承重墙体节点处进行切割作业,并打入上下贯通的工字钢梁;第三步在现有承重墙基两侧安装地脊钢梁,并与钢柱和钢肋梁固定,使之成为承载楼板的主梁,之后便可拆去原有的承重墙体;第四、第五步是安装架空地板、地暖气系统和地板布线并浇筑钢梁保护层。在这一系列施工作业后,原有的承重墙体和隔墙被全部拆除,但楼板和外围护结构被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全楼共6 500多吨的内部石材中只有2 000吨左右被拆除,并被不到900吨的轻钢材料取代,有效地减少了新材料的利用和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师还把原有建筑中的采光天井改建为辅助服务空间,并将两个天井打通创造了一个较大的中庭。改造后的建筑从外观上看并无二样,但内部空间和功能却已有天壤之别(本设计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年度办公建筑奖)。

距离Great Portland大街改造项目不远处的新邦德大街49号办公楼改造,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外立面同时改建的案例。这栋建筑原有的巴洛克装饰风格立面由于破损严重已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无缝镀膜玻璃飘窗、铝合金护手板和金属幕墙板为元素的现代主义立面风格,虽简洁但不失细腻。设计师在处理新立面时着重保留了原有立面中窗、墙之间的虚实关系和韵律,使改造后的建筑和周围环境虽风格迥异却能和谐相处(图4)。

由Peripheriques建筑师主持的法国巴黎Jussieu大学办公教学楼改建工程也是利用外立面创新的手段改变固有建筑形象的成功案例(图5,图6)。该建筑原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Edouard Albert建筑师设计,由一系列呈网格状的围绕中央庭院展开的“回”字形办公楼组成,为轻钢框架建筑。经过多年的使用,建筑立面显得陈旧沉闷,同时也缺少遮阳处理。2007年建筑师受邀对其中最外围的一个回字形办公楼进行改建。改建拆除了原办公楼四分之三的部分并设计一栋新的L形大楼与原有部分对接。改建部分在建筑体量、层高、平面形状等方面都与原有建筑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但建筑立面的处理上推陈出新,设计出一条从地面直通二层的斜向坡道及一层由精致泡沫图案构成的金属表皮将玻璃幕墙包裹起来,以此将建筑立面分为“实—虚—实”三个体块和红灰两大色块,营造对比鲜明且欢快的戏剧色彩。半通透的金属表皮为建筑立面创造了一种“深度”和“梦幻感觉”,并在室内形成奇妙的光影效果,还可充当室外遮阳装置。

在大尺度办公建筑改造方面,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Hearst大厦堪称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Hearst杂志总部位于曼哈顿第八大道,最早是一幢建于1928年的6层办公楼,由Joseph Urban和George Post设计,以环绕立面的八组花岗岩石柱和人像雕塑闻名。雕像分别代表“音乐、艺术、商业和工业”,是纽约早期的重要历史地标。2001年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务所受聘对办公楼进行扩建以满足Hearst公司的发展需求。改建于2006年完成,方案保留了原办公楼的立面,并以老楼为裙房在其上构建了高达46层(182m)的钢框架新塔楼。新建建筑面积8万m2,共耗资5亿美元。新大厦独特的三角形网状结构体系不但创造出锯齿状的建筑造型,并可节省20%的用钢量。巨大的支撑桁架“穿过”原有办公空间直插地下基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新楼是从旧楼顶上长出来的,隐喻着公司的发展和创新。在这里,新楼的“现代”和老楼的“古典”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因而,这种改建使建筑的历史得以保存,使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图7,图8)。

对过时的办公建筑进行改造和更新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包括办公建筑在内的城市建筑会越来越频繁地面临着更新换代的压力。动辄拆除现有建筑的做法,既不符合经济、环保原则,也不现实。无论何种程度的建筑改造,都需要设计师对现有建筑特点和未来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清晰的了解、对建筑内外及周边环境有全面的认知、对改建工程的技术做法有相当的积累,并对各种可能的改造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这样才能实现一项好的改建设计。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办公建筑改造比我国起步早、规模大,其中有很多案例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学习。本文因篇幅所限,仅对此研究方向进行浮光掠影式的漫谈。

注释

1参见:中国日报.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低.中国日报,2010-4-6

2参见:Goodier, C and Gibb, A. The Value of the UK Market for Offsite. Loughborough:Buildoffsite and Loughborough University,2004

3参见:Sandilands, L Keyhole Surgery in Central London, Architecture Today, 2006:68-72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方法探析 篇10

一、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加速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中国企业如何不断调高自身的价值, 使企业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 合理处置企业原有陈旧资产, 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是应对竞争挑战的一个重要砝码。

2. 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物质基础, 保证投资效益正常发挥。

企业是盈利性组织, 获利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化的标准和内容不断变化和提高, 原有设备日益陈旧和落后, 如不加以改造, 投资者不仅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 还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1. 现金流量。

通常设备更新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 不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 其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量。即使有少量的残值变价收入, 也属于支出抵减, 而非实质上的现金流入增加额。

2. 机会成本。

在做更新改造决策时, 原有旧设备的变价收入应作为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机会成本, 即为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量。同理还有旧设备出售时可能产生的抵税金额, 也应作为机会成本处理。

3. 所得税效应。

按规定, 出售资产时, 如果其售价高于原价或账面净值, 应缴纳所得税, 多缴的所得税构成现金流出量;同理, 出售资产时发生的损失可以抵减当年的所得税支出, 少缴的所得税构成现金流入量。另外, 企业计提的折旧额及应用新设备节约的付现成本产生的抵税效应也要考虑进去。

三、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 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 平均年成本应该为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 即计算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量。

以某企业为例, 探讨此种方法, 某企业的情况如下:企业正考虑用一台效率更高的新机器取代现有的旧设备。旧设备的账面折余价值为150000元, 其变现价值为100000元, 预计尚可使用4年, 4年后清理残值的收入为10000元, 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尚有5年, 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可以忽略不计。购买和安装新机器需要500000元, 预计可以使用5年, 清理残值收入为12000元, 税法规定新设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按4年计提折旧, 法定残值为原值的10%。由于新设备效率较高, 可以每年节约付现成本107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探讨假设公司投资本项目的必要报酬率为10%。

实务中, 可以将继续使用旧设备和采购新设备作为两个互斥的方案, 分别计算两方案的现金流出总现值, 再分别计算两方案的平均年成本进行方案的优劣比较。

1. 继续使用旧设备平均年成本的计算

旧设备的变现价值 (机会成本) =-100000 (元)

变现损失减税 (机会成本) = (100000-150000) ×25%=-12500 (元)

每年折旧抵税=[ (150000÷5) ×25%]× (P/A, 10%, 4) =23774.25 (元)

清理残值收入=10000× (P/F, 10%, 4) =6830 (元)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 (150000÷5-10000) ×25%]× (P/F, 10%, 4) =3415 (元)

旧设备流出现值合计=-78480.75 (元)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78480.75÷ (P/A, 10%, 4) =-24758.12 (元)

2.使用新设备平均年成本的计算

新设备初始投资=-500000 (元)

第一年折旧抵税=[500000÷4×2×25%]× (P/F, 10%, 1) =56818.75 (元)

第二年折旧抵税=[ (500000-250000) ÷4×2×25%]× (P/F, 10%, 2) =25825 (元)

第三年折旧抵税=[ (500000-250000-125000-500000×10%) ÷2×25%]× (P/F, 10%, 3) =7043.4375 (元)

第四年折旧抵税=[ (500000-250000-125000-500000×10%) ÷2×25%]× (P/F, 10%, 4) =6403.125 (元)

每年节约税后付现成本=[107000× (1-25%) ]× (P/A, 10%, 5) =304203.675 (元)

清理残值收入=12000× (P/F, 10%, 5) =7450.8 (元)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 (50000-12000) ×25%× (P/F, 10%, 5) =5898.55 (元)

新设备流出现值合计=-86356.66 (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86356.66÷3.7907=-22781.19

通过对以上方法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相较于使用新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要低, 但是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平均年成本稍高于使用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 也就是说当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不同时, 应当以平均年成本为决策标准, 选用平均年成本较小的方案, 即该企业更新设备对其提高经济效益更加有利。

摘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具有规模较小、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大的特点,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目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相等情况下的更新决策主要通过计算及比较净现值的方法做出判断。本文针对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不同的情况, 通过实例验证其可行的决策方法为平均年成本比较法, 以期对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更新改造,使用年限,现金流出,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下一篇:检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