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2024-06-28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精选九篇)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1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表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表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通过两个表格内容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最大问题是:不系统。具体有三点不足:

一是写作指导不能形成序列。人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综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由叙事到议论,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人教版这一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令作文教学不好把握。再者,苏教版的19个写作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

二是同一文体的写作指导跳跃性太大。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一文体写作横跨全教材。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指导的全面性和连贯性。而苏教版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编排甚为奇怪,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四本书,横亘高一、高二两学年,且中间夹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说明文、鉴赏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安排跳跃性太大,不利于学生论述类文章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册教材中设置多种文体写作。再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

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三是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油水分离。苏教版的写作编排“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二元组合样式,“写作指导”是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是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几个作文题。应该说,专题内涵、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

另外,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写作实践却是要求“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苏教版写作指导紧随专题内涵,偏重从人文角度构建作文写作序列,忽略了文体写作指导及同一文体写作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写作指导编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缺乏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难以操作。

教材编排的序列,常常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序列。教材编排的无序,指导就可能随意、散漫,学生的写作也会散乱、无序,文体规范的达成就会落空。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写作框架的建构,也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有序”才可能“有效”。鉴于此,必须重组作文指导序列,让作文教学变得规范有序。具体设想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线,吸取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专题,重组写作序列。即把教材中的诗歌、记叙、论述、应用同类表达方式相对集中,循序展开,并穿插、附加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技术专题,从而建构起写作指导新的操作序列。见下表:

关于编写新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的思考 篇2

必修课本的一些情况。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

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物理图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增加课本的趣味性,书中将用较多的插图,包括一些漫画插图。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3

1微元思想的根本目的——化变为恒

微元思想的运用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段,然而为什么要化整为零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整体化的物理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认识的简化,就必须将过程拆分开来理解。这一处理手法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在很多概念的构建中都有相应思想的体现,这也使得很多抽象的概念便于被学生所理解。人教版物理教材在很多教学内容上的组织上就通过微元思想的运用来进行的。

2微元思想在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中的呈现

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模块中微元思想的呈现主要出现在第一、二章的运动学部分。

2.1瞬时速度概念的介绍

教材先介绍了对一段过程运动快慢的描述,即平均速度,然而提出问题: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就需要运用到瞬时速度。学生初中所学和生活经验也已经帮助他们构建了这样一组前概念认知: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瞬时速度保持为某定值,即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有关瞬时速度可以这样来理解:物体某一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来求解;现在如果研究的时间及其微小,即可以认为时间无限接近于零,则在该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极其微弱,因此可认为该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对应阶段的平均速度即可认为为瞬时速度,由此就实现了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概念过渡。

教材随后又进一步通过实验对这一概念处理进行了深化:打点计时器的数据处理中,教材明确指出对某一打点时刻的速度求解,可以围绕该点选择某一段进行平均速度的计算来进行,并且强调,对应过程越短,则瞬时速度的表示更加精确(当然,这里还要对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进行对比,有关内容就不再赘述);该节内容后的“科学漫步”中所介绍的光电门测速法更是这一思想的直接运用。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该问题的简单之处在于:速度为恒量。那么微元思想“化变为恒”的操作是否可以运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求解呢?教材正是如此处理的。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分五个层次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①导入环节: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求解为铺垫,引导学生将求解的方程与v-t图象进行对比,得出结沦:在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对应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

②提出问题: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处理时,它的位移和v-t图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关系呢?一个“类似”给学生一种潜意识上的提醒,是否可以以匀速运动的方法来认识变速运动呢?怎样化变为恒呢?

③思考与讨论:教材上在对应的栏目中,通过一个讨论情境的创设,引出一个估算问题的争论:教师提供如表1所示的小车速度随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让学生估算小车在五秒内的位移。学生A认为,可以用瞬时速度代替对应时段的平均速度,分段落求解出位移,最后相加得出结果;学生B认为这种估算不够严密,因为速度时刻在变化,某一时点的瞬时速度只是一个时刻,其他时刻速度和其不同,不能这样处理。以两个同学的争论给出了两种不同认识,A的方法其实是微元思想的直接应用,而B的立足点在于微元思想的使用细节要落实到“微”上面,否则就有很大偏差,其实两个论点都有可取之处。教学时,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评判,而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种观点进一步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彼此交流中体验微元法在估算过程中的使用以及相关要点,并让学生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

④微元运用:通过前段的讨论,在学生对微元思想已经有所认知的基础上,教材自然而然过渡到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讨论。先以甲图v-t图象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以分段切割的方式,引入微元的思想,从乙图划分为五段到丙图划分为十五段,教材正文叙述为,用若干个矩形的面积之和来代替总的位移,并通过对比发现,总面积不断趋于整个梯形的面积,最后在丁图中进行总结:时间分得更细,则位移就等于整个梯形的面积,从而从这一角度实现位移的求解。

⑤规律总结:结合v-t图,将位移与时间的图象总结出来。

3呈现特征和教学建议

上述内容都是通过微元思想来展开,但是通篇没有“微元”二字,这充分体现主流的当下科学方法教育理念:以隐形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所谓“隐形教育”,即不将科学方法(例如这里的微元思想)的具体操作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依托于知识的探究和构建过程,让学生体验相关方法的操作,而有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即显性化处理可交由学生自己在思考和讨论中完成。

教材上这一设计思路彻底扭转了方法教学上教条式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进行方法的感悟才有益于其方法的养成。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微元思想的渗透教学时,要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自己进行分割、运算,并通过近似性的比较来发现微元处理的可行性,进而在概念构建、规律总结的同时,实现方法的习得。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4

对于2015 届学生而言,会考的内容已经做出了部分调整,主要调整集中在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各个版本的湘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章认识区域主要包含四节内容,分别是: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教材一成不变,但考试要求却一变再变,随着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求各校地理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以此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在这里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地理必修三所配套的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倒是能及时更改,做到与考试大纲相吻合。因此,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直接以图册代替教材来进行授课,此举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图册只能起辅助性作用,难以真正取代教材。

二、回归考纲着眼变化

1.教学要求的不断调整

教学要求(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基于2012 版和2014 版学科指导意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要求(目标)正经历不断的调整,二者具体差别详见表1。

注: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d:综合应用

从上表教学要求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12 版和14 版教学要求中最大的一处变化就是增加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要求。由于14版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作为考试要求,所以第二章共计减少了两个b理解要求和1 个c简单应用要求。从12 版到14 版的变化也并非毫无征兆,我们可以从2013 年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关于学考的会议内容中看出,市地理教研员赵越先生向广大地理教师解读了考试要求变化。第二,教学难度总体保持不变,考试要求基本保持不变。

2.教材内容不断变化

从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必修三教学内容大致经历了两次调整,具体见表2。

根据12 版和14 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教材的内容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会考和学考的变化。从表2 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如下变化:首先,必修三第一章新增了四节区域地理的内容,分别是《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其次,删除了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再次,删除了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最后,有些细节的变化在表格中仍难以体现,例如,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区域差异》中的经济区的划分由原先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改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因此,对于考纲的研究和对教材的钻研还需要广大教师多下功夫,以免遗漏。

3.新学考要求下,教材内容前后关联性强,可互相穿插

由于必修三新增区域地理:亚洲、欧洲西部、美国、三大自然区差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较详细介绍了上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该内容与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二章的各节所举例子基本是以第一章所介绍的各区域为例(详见图1)。

三、基于教材探索出路

1.立足校情,破解新增区域地理无教材难题

教育强调的是科学、规范,而不是艺术、自由。因此,教材自然而然的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成了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足见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脱离了教材,教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课改初期,由于时间紧迫,绝大多数学校猝不及防,只能更多的以图册作为蓝本进行教学。后期,有的学校自己编制教材,有的学校编制导学案,有的学校通过增订补充读本作为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通过增订认识区域—《地理·必修Ⅲ》补充读本作为教材。该读本依据2012 和2014 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所编写,由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内容紧扣教学纲要,非常适合中学地理必修三教学。

2.对现有教材进一步筛选整合

根据考试条目,结合湘教版必修三、图册等资料,我们可以对必修三目录进行重新筛选整合。考纲中规定选学的内容、不做考试要求的内容,可以删除,尤其是在教学周期较短的学期。根据2014 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老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以被删除:《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数字地球》。而对必修三教材中有考核规定的章节,进行打乱,并按照教学实际、个人对教材安排的理解,重新整合。教师对教材重新整合后,排列出一个新的必修三教学目录,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教学进度安排思路更加明晰。下图为笔者所在备课组讨论所编制的新目录,仅供参考。

地理必修Ⅲ·目录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

1.1亚洲的自然地理概述(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

1.2亚洲的人文地理简单回顾(人口、分区、农业等)

第二节《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

2.1欧洲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

2.2欧洲的人文地理(农业、旅游业等)

2.3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第三节《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

3.1美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

3.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3.3区域发展阶段———以美国东北部匹兹堡为例

3.4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区域差异》

4.1三大自然区

4.2四大经济区

第五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3.针对学考,降低教学起点,合理把握教学难度

会考和学考在知识考核要求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都将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分为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这三个层级,但学考增加了d综合应用这个掌握要求。这样的变化看似增加了学考的难度,而实际却是更加明确了学考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将学考和选考(加试内容)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在学考之前,地理教师都是以高考难度的尺度在从事地理教学,学生学习的范围大、难度高。而新的学考则对学考难度降低了,将比较难的内容作为加试内容。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学考要求是: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a;2.湿地的重要价值b;3.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c;加试要求是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由此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把考纲规定的学考内容及考试要求落实到位,而延伸拓展的内容可以只对选考生进行深入讲解。

四、归纳总结且行且思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5

【摘 要】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感受从师生、实验、习题、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及评价六个方面的困惑出发,针对困惑进行思考,目的是让教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尽快成长,取得有效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标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困惑思考

物理新课程标准实行已有五年了,在这五年中,本人一直担任初中物理教学一f:作,一直处在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过程中,努力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中实践着、探索着,现浅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物理新教材特色简介

人民教育f}{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初中物理,其结构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能够反映物理学科的基本思想、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5)新教材突出了从生活建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6)加强了物理实验在教学中作用。

二、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

1、师生方面。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五年来我的感受颇多,从总体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即“乐”了学生,“苦”了教师,“急”了家长。新教材一改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情境――陶冶)和(示范一一模仿)等教学策略引入新授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去感知新知识,从这方面来看学生动得多了,教师动的少了。而且教材删减了繁、难、偏、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比原来要轻松的多,课堂上学生们能大胆想像、认真探究,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2、实验方面。现有的实验器材与新教材所需的器材不完全配套,学校也因种种因素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物理新课标所需的一些设备,致使教师的实验计划也很难实施下去,往往只停留在备课层面上,导致有些老师遇到困难时往往以问题的方式“变戏法”式的“讲”实验,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新教材倡导简易实验,提倡“瓶瓶罐罐做实验”,但是这些简易器材大都是需要老师去准备,这样以来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习题方面。新教材中每一节后面配有“动手动脑学物理”环节,它属于活动类(社会调查、课外实践活动等)的题目,这些探究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无法完成,需要向课外延伸。“人教版”的.《配套练习册》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习题,但是有一部分还是原来的旧习题,市面卜出现的一些练习册上的习题可谓“深一脚浅一脚”,学生反映做起来很不适应,尤其是基本运算在教材中涉及到很少,但练习题中却频频出现。

4、课程资源方面。与新课程配套的参考课程资源很少,市场,E的很多资料尽管打着与新课程配套的旗号,但仍然干的是“旧教材”的复制粘帖的工作。教科书的配套素材光盘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可惜许多学校缺乏多媒体播放设备,即使有,许多物理教师也很难做到上课随用,大多数情况下,等到一个章节结束后,老师把这一章的有关内容集中起来让生看一遍,增加了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5、实践活动方面。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上网查资料是常见的形式之一,事实卜难以做到这一点。信息技术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有限的微机上课时间不可能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去查资料,查到资料怎么办?这样以来,卜网查资料也就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此外,现实教学中的班额比较大,有碍于很多活动的实施,很多活动还是停滞于让学生“看”和“想”的阶段。另外学生的实践兴趣虽然浓厚,但由于小学的《科学》开展不够扎实,许多实践活动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问准备,最后学生还停留在现象表而,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物理和小学《科学》差不多,玩玩而已!还有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感到: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1

6、评价方面。无论新课程如何改单,最终总逃脱不了考试的检阅,学生最后面对的还是物理中考。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看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是否体现《标准》精神,但是老师们对于《标准》很难把握,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去听公开课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研讨会也成了发牢骚的会议,只有苦衷,只有意见。

三、新教材使用过程的体会与思考

1、“丌窗”与“拆墙”。物理教师首先要学习新的物理课程理念。可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模式,可以不去知道外面的世界,只要有题做就行,大家交流的是试题库,教学方式为“灌输”式,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和“讲授式”实验,应该让学生亲眼目睹的现象变成了记忆和背诵的条条框框。而新课程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评价。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打开观念之“窗”,感受外面新鲜的空气,勇于拆除心中的“围墙”,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大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和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来。

2、“一桶水”与“常流水”。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确实只用很少的时间讲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的教师失去主导作用。因为探究学习对于知识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活动等都是开放的,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对教学的态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就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指导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缺少补给的水是潭死水,知识需要常刷新,在面对我们比较生疏的东西,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唯有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

平时,除钻研新课程标准外,还经常翻阅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及其应用的参考书,同时还需订阅一些科技类杂志报纸,以扩大知识面。另外,对语文、外语等其它学科也应有所涉猎,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上课时,能见缝插针适时渗透,日积月累就会极大的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3、加强集体备课,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集体备课的精华在于:互相借签,共同提高。年长一些的教师喜欢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年青教师喜欢学习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在集体备课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教什么”,还应当研究“怎么教”,研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要研究教材如何体现课标的要求,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相应教法。如“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和回收,以及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的太空生活等,可以结合教材中声音的传播、地球同步卫星的近地点、远地点的动能、参照物、等知识点加以渗透,把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E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

4、重视教学效果的反馈。新课程的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在加强双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体验探究过程和掌握科学学的习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样做并不是在弱化教学质量意识,而是从另一方面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考虑。在教学中当堂的反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小结等形式进行。如在学完“光的现象”这一章后,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本章要点,接着,让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派代表起来概括,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三部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应用),光的折射(及应用);也可以分五部分(即把应用分开算);(还有把颜色分开算)分成六部分的。从形式上来分:有的以段落方式表示,有的以图画形式表示。我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性,这要比规范的答案本身更重要。课后作业一般采用查资料,写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

另外,在一章一节学完后,经常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出题,做题,解惑。一旦有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便让老师释疑,对于普遍存在的或比较典型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当堂解答。这种作业形式比较新,学生感觉很好奇,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课改工作还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我们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还在继续中,我们相信,只要物理教师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学习,让课堂轻松,让物理学习快乐,那么,物理新课程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效,物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也会更快。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

[2] 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我们的探索》

[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6

一、处理资料卡片时应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中心

例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节课, 核心内容就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的要求。”这主要讲的是为什么要实现统一。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原因很简单, 很重要的前提因素就是国家的强大。国家强大的表现之一就是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时值中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国家各项事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发展着并且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期的中国人民是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收回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 于是才有了资料卡片引用的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讲话: “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 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 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 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 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资料卡片中邓小平同志讲话的核心就是表明中国政府对收回主权及实现国家统一的信心和决心。1997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近20年的时间, 这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迅速的提升, 国家领导人充满信心。同时也是中国领导人的高贵品格和国格素养的必然结果。因此, 教师在处理资料卡片的时候一定要以实现祖国的统一为核心, 抓住为什么要统一?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如何实现统一?就是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思路去实现。这样既较好地处理了资料卡片, 又通过资料卡片升华了本节课的核心主题。

二、坚持站在资料卡片背景的立场上去解读材料才能真正领会设计真谛

上文提到了为什么要统一、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 接着就要思考为什么能实现统一的问题了。通过资料卡片所提示的背景应当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初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此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实现统一、对收回晚清政府时期与西方列强国家签订的割让领土等主权是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同时亦能与教材76页右下角1982年9月,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图片背景相吻合。所以, 教师在处理时还应站在资料卡片中引用材料背景的立场上去解读, 让学生明白能够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因此, 很好地抓住谈话的背景亦是理解教材的关键。

三、坚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解读材料,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进行解读。资料卡片中的内容如卡片内容提到, ‘如果不收回, 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 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其本意是落后的、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护苟延残喘的封建统治, 在西方列强面前妥协退让而丢失主权, 现代化建设时期强大的、蓬勃发展的中国如果不能收回主权, 其实质上与晚清没啥两样, 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如果不收回, 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这句话的准确解读。材料引用的本意是晚清国家领导人李鸿章的外交妥协退让, 才导致卖国。这里教师如果不再进行额外的、深入的分析, 学生就会再次陷入对人物评价的片面性甚至还不知道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境地。为此, 笔者认为, 这时候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教会学生怎样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只需重新整合便可得出如下结论:李鸿章既爱国、误国也卖国。“李鸿章创办了许多企业是为了抵制外国, 分洋人之利。从军事来说, 他创建的北洋水师主要是对外的, 威海卫炮口是对准外国侵略者的。你能说这不是爱国主意之心、民族主意之情吗?甲午海战虽做准备, 但寄希望列强干涉日本, 特别是沙俄帝国的幻想, 这不是误国吗?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条约, 说起卖国虽有点牵强附会, 但从《中俄密约》的签订, 足可看出卖国的行为”因此, 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如果不帮助引导学生, 他们就有可能陷入误区。这既能彰显教师的知识素养, 又能体现敢于担当的高贵素养。

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民族院校,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研究

一、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现状

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最早于1978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开设, 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现已编译了四部藏语普通物理教材, 为多杰才让副教授编译的《力学》 (漆安沈、杜禅英编的《力学》为蓝本) 、才让卓玛副教授编译的《热学》 (李椿等编的《热学》为蓝本) 、贡保拉旦教授编译的《光学》 (姚启钧等编写的《光学》为蓝本) 、《电磁学》 (梁灿彬的《电磁学》为蓝本) 。西北民族大学从1998年开始招收藏汉双语物理专业, 但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到目前为止只有才让措副教授编著的《藏汉双语原子物理》教材。到目前为止藏汉双语物理专业双语教材只有这五部。并且缺少藏汉双语其他专业的普通物理教材、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和其他专业藏汉双语普通物理学教学辅导书。所以, 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严重地影响着该专业的发展和制约着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编著藏汉双语物理教育专业双语教材的必要性

藏区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教育模式是依据学生不同的语言环境所构成的生源区实行不同教学模式:即完全以藏语为母语, 以藏语为语言环境的农牧区, 实行以藏语言文字为主, 单科加授汉语文, 使藏语言文字成为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工具, 汉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称为“一类模式” (也称为“以藏为主”) 。在汉语与藏语通用的生源区实行以汉语言文字为主, 单科加授藏语文, 使汉语言文字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工具, 藏语作为自己的母语学习本民族的文字与文化, 这种模式称之为“二类模式” (也称为“以汉为主” ) 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以汉为主类学生的藏语基础较差, 用藏语讲授专业课在理解上比较困难, 而以藏为主类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 用汉语讲授专业课在理解上比较困难, 因此藏汉双语教材正好能弥补这两类学生的不足, 他们将在课堂上听不清楚的问题利用课后学习时间通过对双语的教材学习, 既能较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又能较好地学习不太熟悉的第二门语言, 从而提高藏汉双语物理教学质量。

三、制约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述三所高校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的调查, 发现影响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编译教材工作量大, 教师主动性不强

现行的汉语类物理教材体系完善, 内容丰富, 但编译一门藏汉双语物理教材从蓝本选择到编译、校对到出版工作量较大, 又因为各学校鼓励编译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的政策不强, 所以该专业的教材的编译完全取决于该专业教师个人的意向。因此, 编译教材工作量大, 教师编译教材的主动性不强, 严重地影响着该专业教材建设。

(二) 编译教材经费紧缺

一本教材从编译到出版一般需要几万元的成本,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无法承担一本教材编译的较高经费。又因为教材使用量少, 一般一个学校一年招收一个班级, 青海师大从1978年开始招生, 最初每年招收不足10人, 并插在普通班跟班随读, 现在一年招收一个班;西北民族大学从1998年到2005年两年招收一级, 并且每级招收1个班, 从2006年起才一年招收一个班;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起开始招收专科层次物理教育专业, 两年招收一级, 一级一个班。因为一个学校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招收人数少, 教材使用量少, 这样即便不计算编译的劳动报酬, 就连出版的印刷费和书号费十年内也不能收回。编译教材经费紧缺严重地影响该专业教材编译工作。

(三) 开设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院校联系过少

一个开设藏汉双语专业高校的系部不能独立完成该专业所有教材的编译工作, 更何况在开设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院校 (或系部) 之间联系过少, 在教材建设上缺乏合作意识, 他们在缺少该专业双语教材的情况下就用汉文教材代替该专业的双语教材, 在使用教材上产生了依赖性。并且, 在编有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的学校自己使用自己教材, 与其他学校不合作交流, 所以, 对已编译的教材资源的浪费较大。开设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院校之间的联系过少也严重影响该专业教材的编译工作。

(四) 教师的编译水平不高

就目前来看, 教材的编译一般以一个学校为单位, 高校之间没有交流, 缺乏团体作战能力, 并且该专业没有硕士、博士点, 该专业的高校教师一般是本科学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 且缺乏专业知识的自信心。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也严重影响该专业教材的编译工作。

四、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建设的一点建议

(一) 藏汉双语教材的编写要精而不要多

由于藏汉双语物理教材缺乏, 因此, 现阶段藏汉双语物理教材不需太多, 但要精。所以首先要选定一套比较优秀的汉文教材为蓝本, 编译一套本专科通用的藏汉双语物理对照本教材即可, 等以后条件成熟时再编译更多的适合各类院校藏汉双语物理专业各个层次的教材以供选用。

(二) 教材编写要发挥群体优势, 要长期坚持, 团结合作

教材建设要打通以某一个学校为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 应将开设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学校联合起来, 共谋发展, 根据各个高校的特长在教材建设中互相沟通互相学习, 如将各高校的讲授《力学》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编译藏汉双语物理《力学》教材, 将各学校讲授《电磁学》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编译藏汉双语物理《电磁学》教材等, 并且成立教材评审小组, 请该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牵头, 进行多次审定, 以提高教材编译质量。

(三) 保证编译的规范性, 将该专业教材的编译工作设立成省级以上课题的形式

因为藏汉双语物理教材不足, 为切实提高藏汉双语物理教学的质量, 编译藏汉双语物理教材已刻不容缓。所以, 为了编译高质量的藏汉双语物理教材, 规范编译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作者觉得国家民委、省政府 (省民委) 或五协办应该将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每一门课程分别设立成省级以上重点课题, 以课题的形式编译该专业教材。首先立项, 成立课题组,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以上教师牵头, 规范编译教材的程序, 从而保证高质量教材的建设。

(四) 师资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关键

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以满足教材编译的质量, 因为藏汉双语物理专业还没有博士、硕士点, 所以, 现阶段在高校工作的藏汉双语物理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 在专业水平上与普通类院校教师稍有欠缺。因此, 需要对编译藏汉双语物理专业教材的教师提供在一流师范院校进行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 推荐或免试攻读师范类物理专业的硕士学位 (因为藏汉双语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英语水平较差, 达不到普通院校硕士英语考试的成绩, 哪怕只是免英语考试即可) , 以保证编译的教材在质量上达到一流水平。

(五) 设立藏汉双语教材建设专项基金, 以保证高质量教材的出版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 教材编写的质量与编著者在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密切相关。因此, 抓好教材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要设法调动广大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容讳言, 目前, 由于出版难、周期长、工作重、效益低等方面的原因, 要提高教师们编写教材的积极性, 相关领导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并及时制定、调整相应的政策, 特别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落实③。为了保证出版费用, 学校各有关部门应通力配合积极筹措经费, 建立一定数量的藏汉双语教材建设基金, 支持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出版。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要提高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而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教材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但在教材建设中又要克服好多困难。所以, 只有国家政府部门、学校在编译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 才能使该项目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而提高藏汉双语物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注释

1刘秀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关于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的现实思考, 2006年第9期.

2薛德军.甘肃高师学报, 制约中学理科藏汉双语教学质量浅析, 2006年第2期.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8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在高等院校, 理工科学生都会接受系统的科学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训练。而非理工科专业学生 (通称为文科生) 如经济、金融、管理、法律和商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艺术、语言、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则一般很少有与科学相关的必修课程。文科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 他们是教育、经济、管理、文学等社会领域的核心力量, 是社会管理高效运转的保障。在当今的科技时代, 如果他们不了解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 没有必要的科学素养, 他们就无法胜任现代社会决策和管理的职责, 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不能够展现时代的风貌……

因此, 对文科学生开展必要的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陆续开展科学通识教育, 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就是重要举措之一。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国内物理教育工作者从学习参考国外优秀文科物理教材到自己开发文科物理教材, 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国内外文科物理教材概况

1. 国内外文科物理教材

在西方发达国家, 较早就开展了文科的大学物理教学, 课程和教材建设比较成熟, 出现了很多专用的优秀教材, 比较著名的有美国A.Hobson教授编写的教科书Physics:Concepts and Connections (《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 。A.Hobson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开设了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文科物理课程, 并编写了这部教材。这本书极有特色, 是一本充满人文色彩的物理书, 现在已出了很多版, 在130多所美国大学中使用, 目前我国也有译本, 并逐步推广使用。由于这本书和他提倡在物理教学中联系社会问题, 2006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 (AAPT) 授予他密立根奖 (AAPT的最高奖之一) 。加拿大Paul G.Hewitt编写的Conceptual Physics (《概念物理》) , 作为高校文科物理的经典教材, 也被许多知名大学使用, 普遍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所钟爱。近年来也被中国一些高校, 譬如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选为文科物理教材。风靡一时的《费曼讲物理》虽然内容较多, 但也很适用于文科学生学习, 在中国有较多译本。

在我国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中, 已先后出现不少文科用的大学物理教材, 如复旦大学倪光炯等编著的《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同济大学吴翔等编著的《文明之源——物理学》、南开大学宋峰主编的《文科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学》、东南大学吴宗汉编著的《文科物理十五讲》、西南大学谢东等编著的《人文物理》、西安交通大学张淳民主编的《文科大学物理》等等。这些教材既借鉴了国外优秀教材的优点, 也各有特色。

2. 文科物理教材的特点

国外优秀文科物理教材有其重要特点:强调科学的认知过程, 注重介绍知识来自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检验;讲究文字描述和图表直观展现, 尽量避免数学公式;重视近现代物理学知识的介绍;关注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我国物理教育工作者吸取了国外文科物理教育的优秀经验,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 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提出了适合于国情的文科物理教育乃至科学普及工作的一些理论构想和指导原则。赵凯华先生指出, 文科的物理课不应是理工科物理课的压缩或稀释, 而应当有自己的特色。文科物理教材的内容大体上可以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含义, 如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学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 物理理论的哲学意义等问题;二是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 如能源、环境、军备等;三是高科技和现代化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

国内不少学者针对文科物理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注重生活实例, 从生活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现象出发;重在讲述概念, 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自然现象背后隐含的物理学规律, 最大限度地避免用方程式等物理、数学语言来表达;增加实例插图等等。梁志国先生直接提出了编写大学文科物理教材的四条原则: (1) 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呈现方式; (2) 精选内容, 以点代面; (3) 注重思想性和科学精神教育; (4) 注意渗透STS教育。

二关于民族高校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设想

文科学生加强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前已述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 也决定了必须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科技素养, 促进少数民族的科学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迫在眉睫。

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但是在众多的关于文科物理教材的文献中, 很少提到民族高校文科学生科学教育的话题, 也很少提到民族高校文科物理课程及文科物理教材的适应性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征, 因此民族高校文科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普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有的文科物理教材在民族高校文科物理课程中的实用性亦有研究的必要。

1. 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族高校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非常浓厚, 学生自小沉浸在寺院教育、宗教思想及宗教仪式的氛围之中, 受宗教的文化影响而轻视科学或用宗教思考方式对待科学;语言障碍又造成了课外阅读范围狭窄, 限制了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域大多是边远落后地区, 没有受到现代科技社会环境的熏陶,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多学生中学学习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 更缺乏对科学发展历史的了解。调查表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普遍重文轻理, 理科学生人数太少、理科学习资料短缺、学生缺少练习、实验教学严重不足、理科成绩差。在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 理工科“民考民”学生高考理科综合卷的成绩平均为93.4分 (满分为300分) , 仅占总分的31.1%, 有85.5%的同学觉得自己在中学时物理学习成绩不好或成绩一般, 文科学生的成绩更是可想而知。中央民族大学杨清霞教授2010年的调查也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成绩偏低。

2. 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应有的特点

适用于民族高校学生的文科物理教材首先遵从大学文科物理教材的一般特点, 在此基础上应该做适当的处理以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第一, 更加贴近生活, 更加直观呈现, 用通俗语言描述。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于边远农牧区或靠近农牧地区, 虽然从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中能够了解到现代主流的社会生活方式。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现象有其浓郁的农牧区特色。更加贴近生活是指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生活。数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弱, 要求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和通俗。更多地采用卡通式插图示例, 减少物理数学专业术语,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物理思想。特别是应使用大量插图。张立彬、李广平在《美国一流大学文科物理经典教材的特色与启示》中谈到生动的插图在展示物理状态、呈现物理过程、表达物理规律、解释物理原理、说明物理条件、化解物理难点等物理内容的展示、降低物理难度及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本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 物理知识点要精选。应当以点带面, 不要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不拘泥于传统的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体系和顺序。应当先选取重要的知识点, 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解释物理原理, 再提出其他相关实例。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 通过重要物理原理的阐释, 让学生了解物理文化, 加深对物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 阐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深受宗教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宗教经典中对于物理世界和自然规律也有自己的解释, 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思想和方法。自小接受这些思想对学生接受科学思想方法必然有影响。因此, 对于自然规律的宗教解释和科学思想方法解释之间的区别和类似之处, 应当给予阐明。不要让学生抵触科学或轻视科学, 也可避免用宗教的思想方法理解科学。让学生在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愉快地接受科学思想方法。

第四, 解释科学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地区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对少数民族学生影响很深, 主要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医、藏医、苗医等医学, 中国的传统数术学, 在农牧区根深蒂固的民间巫术等等。这些文化的存在虽然是非科学的, 但在广大的农牧区广泛流行、深受信赖。如果不阐明这些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必将影响学生对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接受。

第五, 揭示科学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单纯、朴实, 热爱自己的民族, 讲义气。如果对他们深刻揭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介绍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科学技术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 必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极大热情。现代科技应用于农牧区的实例很多。简单的如联合收割机、剪羊毛机等, 先进的如农作物、草场的红外遥感和畜群的远程监控等非常丰富。

第六, 重视物理实验。目前流行的文科物理教材中一般没有或较少有实验的内容。但也有一些学校比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给文科生开设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编写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时, 不应该忘记实验的内容, 一些最基本的实验应该写清楚, 实验的篇幅可以不多。可设计定性或半定量的实验, 以提高学生兴趣;加入演示实验, 可以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体现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并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其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少数民族科技教育的急切需求呼唤着教育工作者去努力, 民族高校文科学生的科技教育正是努力的方向之一。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需要关心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并付诸实践。

摘要:民族高校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对于普及科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编写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时, 遵从一般文科大学物理教材的编写原则, 也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要更加贴近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更加直观呈现, 用通俗语言描述;物理知识点要精选;要增加科学与宗教、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民族文明进步的关系的内容, 并且要精选编入的实验内容。

物理必修教材思考 篇9

一、对某些物理规律的理解

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 许多教师会强调“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这个前提条件, 似乎在解题中也游刃有余, 但有可能遇到较真的学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图1所示, 用橡皮绳拉着一个重物上升, 问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此重物似乎完全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 因为做功的确实是一个重力和一个弹力, 但实际上不管重物是匀速、加速还是减速上升, 它的机械能都有可能增加, 根本不能守恒。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和“同时伴随动、势相互转化”这一关键。为什么要强调“系统内”?因为势能严格的表述应该是属于相互作用的系统而不是属于单个物体的。平常张口就说“某物体具有多少多少势能”, 仅是一种通俗而简便的说法, 所以只有这个系统内的力做功, 才会有相伴的“动、势能相互转化”, 才可以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而一旦系统以外的力参与做功, 其机械能当然就不再守恒。

又如学习库仑定律时, 会突出“点电荷”这个理想化模型, 如“两个真空中的带电小球, 当它们逐渐靠近, 而使间距趋向于0时, 据库仑定律F=kq1q2/r2, 它们之间的库仑力是否趋向无穷大”之类, 但极少会注意到另一个使用条件———“两个静止的”。但教材后来就有一个范例:计算氢原子核外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和万有引力, 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把数据往库仑定律里面一代, 似乎结论非常自然而理想, 但确实有细心的学生会质疑, 你那个电子是在绕核高速运转的, 库仑定律还适用吗?

在平时教学中, 还应该注意到, 得出库仑定律的那个年代, 当时科技水平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 库仑是在实验室里用静止的电荷做了大量的尝试后, 归纳总结出这个定律的, 自然会在前面加上“静止”这个条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当两个电荷运动起来时, 它们之间的电相互作用仍然满足库仑定律, 只是运动电荷同时产生磁场, 所以它们之间还得考虑一个磁相互作用的问题, 况且氢原子中的原子核可以看做静止不动, 所以它与核外电子之间也没有磁相互作用, 只有电相互作用, 库仑定律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了。

二、疑似不妥举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4月第二版) 第30页例题2:

图2 (见书本) 中的实线是一列正弦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0.5s后, 其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 设该波的周期T大于0.5s。

(1) 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 波的速度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2) 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 波的速度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显然, 本例给出条件“设该波的周期大于0.5s”是降低了难度, 无须考虑量子数n, 但仍存在波向左传播, 还是向右传播这两种可能性, 分析讨论后, 求出两种可能波速0.12m/s和0.36m/s;而众多作为延伸的提高型训练题, 则会变动或拿掉这个限制条件, 得出波可能向左传播的波速v1=0.12 (4n+1) m/s和可能向右传播的波速v2=0.12 (4n+3) m/s (n=0, 1, 2, 3……) 。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样的推算似乎也很有道理, 符合波速公式v=λf。但问题是我们知道机械波的传播速度是由介质情况所决定的, 教材第29页下方也有明确的叙述:“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在不同的介质中, 波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同一种介质中, 某类机械波的波速就被定了下来, 而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并不存在某些“可能波速”。所以本例虽避免了量子数造成多种可能波速的弊端, 但仍使同种介质对同类波存在两种波速, 似乎在同一介质中, 同类机械波作相反方向传播会有不同的波速。

为了革除这个弊端, 建议将此例作如下改动:

如图2所示, 实线是一列正弦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0.5s后, 其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设该波在此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100m/s, 求此波的频率和波长。

解:如果波向左传播, 因为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对应一个周期, 则有关系式 (n+0.25) T=0.5, 则T=2/ (4n+1) , 故可能频率为f=1/T=0.5 (4n+1) Hz, n=0, 1, 2, 3……;可能波长为λ=v/f=200/ (4n+1) m, n=0, 1, 2, 3……

如果波向右传播, 因为一个波长对应一个周期, 则有关系式 (n+0.75) T=0.5, 则T=2/ (4n+3) , 故可能频率为f=1/T=0.5 (4n+3) Hz, n=0, 1, 2, 3……;可能波长为λ=v/f=200/ (4n+3) m, n=0, 1, 2, 3……

这样, 既满足思维训练上的“可能性”要求, 又避开了“同一种介质有不同波速”的疑点, 符合同介质中波速相同, 但包含多种可能的频率和波长的实际情况。

三、关于某些课后习题

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 P19“问题与练习”4:本题列出部分京九铁路北京西到深圳T107 (回T108) 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 要求北京西直达聊城、聊城直达菏泽的列车平均速度。 (表略)

粗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你仔细想一想, 高中教材刚引入矢量, 概念性要求与初中的科学教材有所提高, 明确定义速度是“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 那么这两个平均速度求得了吗?教材是不是重回初中了?是不是对刚树立起来的矢量概念作了一个反向冲击?是不是对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例举 (远洋轮从上海出发, 环绕地球一圈, 历时几年, 求它的平均速度) 的嘲笑?而且你就在前面的第一题中已明确地注意到了这个麻烦, 后面为什么重新又还潮了呢?

从另外一方面看, 教材不提“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也是一种缺憾, 像上面求T107次列车的平均速率问题, 是现实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不跟学生讲清楚?而且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关系根本不是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的关系, 中间有一个很好的辨析过程, 为什么要隐其事而弄出这么一个错误的习题?

建议引入“平均速率”, 并将本题的“平均速度”改为“平均速率”。

四、关于探究性学生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教材把许多分组实验改成了探究性实验, 其用心之良苦, 皇天可鉴。问题是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最高律条, 对现在全体高中学生实行这种要求, 实在是一种奢望。

是否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实验教学, 你想多数学生,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弄懂实验原理, 做一点验证性的工作, 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如果你要他探究, 结果很可能使他一点都不做。

更值得注意的是, 物理教学与物理实验渐行渐远, 当实验成为黑板上的玩物, 需要靠学生“背熟”时, 物理教师的眼泪应该流下来了。

五、对于一些常用参数

如新教材出炉时, 曾规定“在没有说明时, 重力加速度一律取10m/s2”, 尔后觉得不妥, 又把它恢复为9.8m/s2, 这在教师的记忆中造成一种紊乱, 你千万不要把取10m/s2当作一种应该, 使用时应附加说明。

上一篇:技能培训体系下一篇:辅导员协调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