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2024-06-06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精选十篇)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1

目前计算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算法多样化的追求, 影响了技能掌握.《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计算能力方面, 要强调算法多样化.但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出现一方面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 花了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 感到眼花缭乱, 无所适从, 找不到最优算法, 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在练习时, 教师发现很多学生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 有的学困生甚至不知道用哪种方法计算.

二是重视解决问题, 忽视了口算练习.在口算教学中, 教材往往将解决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解决新的“问题”, 很多教师砍去课堂上的口算练习时间, 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解决问题.由于口算速度的快慢对学生的书面测试成绩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不少教师也舍不得花费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进行常规的口算练习.其实口算练习对于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重视结果正误和流于形式的练习, 影响了教学实效.计算教学,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练习积极性, 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的练习活动是必须的.不过, 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与练习, 对“双基”的培养与训练, 只片面追求形式而无实效的热闹是不可取的.如口算一道题, 采用4人小组合作完成有必要吗?摘苹果游戏活动, 题量不多, 带有速度要求, 竞争机制的练习, 常常是优等生在参与竞争, 学困生们却在一旁观望, 这种练习又能有多少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抓好我们的计算教学.

一、走出口算教学的误区, 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 明确各年级口算的具体要求, 哪些口算作为基本口算, 哪些口算作为一般口算, 都要切实把握;何时练什么内容, 练到什么程度, 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每学期要根据总的训练目标, 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并把口算练习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口算练习时, 还要注意不能用个体显性反馈结果代替群体实际水平, 要尽量少一些指名回答, 多一些群体练习, 不要被“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所蒙蔽, 要努力提高群体学生口算练习的质量.总之,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口算能力的强弱.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继承和发扬口算教学的优良传统, 既要重视加强口算算理的教学, 让学生会算, 更要舍得花一定量的时间, 采取合理有效的形式, 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口算练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兴趣导入, 算理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数的分与合”, 可以采用“拍手”的数学游戏, 以10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 我问你, 我的3要拍几?学生边拍手边回答:你的3要拍7.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互拍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快慢, 并可随时改变形式, 如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又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 首先给学生讲高斯创造性地计算1+2+3+…+99+100的故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简便计算的兴趣, 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 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 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 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在低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时, 可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体会“凑十”的过程, 领悟“凑十”的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除此之外, 在计算教学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传统教材在笔算教学中都呈现了完整的计算法则, 这就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计算法则作为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掌握计算方法.第二,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呈现了一定的现实情境, 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计算的作用”.因而, 实际教学时, 教师们考虑较多的是怎样从生活情境中引入, 让学生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 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兴趣.有时由于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情境中的生活信息与数学信息的关系, 往往一不留神就在非数学内容的生活信息上兜了圈子, 耽误了教学时间.第三, 巩固练习安排要合理.掌握计算方法必须依赖必要的练习.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误区与反思 篇2

[摘要] 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与教师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息息相关,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深思。[关键词]

计算教学;情境;价值性;算法与算理;多样化 [正文] 误区一: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失去了价值性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但是,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案例1 :在一次有关计算的公开课上,一位教者花了一番心血精心设计了情境,在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上,却仅仅是为了引出计算式题。内容是执教青岛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以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卡通人物米奇和唐老鸭引入。米奇生日了,请来了唐老鸭一起过生日,两个一起去公园玩。图中米奇旁注9岁,唐老鸭旁注7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显然,老师目的是让学生提出“米奇与唐老鸭一共有几岁?”“米奇比唐老鸭大几岁?”或“唐老鸭比米奇小几岁?”,得出“9+7”,“9-7”的两个算式,可学生也偏偏不“领情”,也提了一大堆毫无相关的问题。最后老师看情形不对,只好说:“老师也来提个问题”来切入主题。

反思:其实这位教师在计算课中创设了情境,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计算式题。为什么创设的情景,学生会毫无目的地发散开去,迟迟切入不了

正题呢?我认为如果要让学生提出两数和与差的问题,情境中必须蕴含强烈的“和”与“差”的数学思想。设问:就凭2张照片这个数学情境,学生怎能挖掘出这样两个数学问题呢?年龄和与差在这个情境中有意义吗?求两个人的年龄和又有什么数学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呼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境。如果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情境,学生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今天的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前面案例中那位老师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思考。要想学生提出和与差的式题,就要在情景中蕴涵和与差的数学思想,并且问题还要有实际价值。前面老师想要的年龄和与差算式是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减法:米奇9岁生日了,唐老鸭来庆祝,唐老鸭帮助插了7支蓝色的蜡烛,然后出示米奇思考的一个画面。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加法:米奇生日了,在一个大蛋糕上,米奇插了9支红蜡烛,唐老鸭插了7支蓝色的蜡烛。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如果按上面的改编,学生也就不会毫无目的地乱提问题了。误区二:计算教学的算法和算理结合不当

在计算教学中由于平时的教学中算法与算理的关系处理不当,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多方面学习借鉴,并在实践中自我感到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再次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正确处理算法与算理的关系,课堂上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改变计算教学的模式,给予理解算理的空间,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不可偏颇,“重算理、轻算法”和“重算法、轻算理”都不可取。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 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

但是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反思: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这案例2:在执教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有位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出示算式“10+20=”后,立即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独立思考)„„(一分钟过后)

师: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生:(同桌交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通过看图得到的(课本例题情境图); 生2:因为1加2等于3,后面加一个0,所以等于30;

生3:因为1个10加2个10等于3个10,所以10加20等于30; 生4:我是摆小棒的。

接着老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算理,总结出算法。

这位教者试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从而促进口算方法的有效迁移,促进算法优化,达到提高口算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10+20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在10+20的这个环节顺利形成正迁移,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指导和促进算法,最终形成计算技能。这样教学,学生能掌握算法,而且很多学生也能用这样的口算方法进行口算,但是对这算法的理解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去体验。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首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

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因此,计算教学时,教者要想尽办法,如:结合情境图、用教具操作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

误区三: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变为“形式化”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新教材中计算教学的例题大多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承认个体思维差异,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可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光环下,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并不管思维水平是否有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引导。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算法虽然多了,却没有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于没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案例3: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需要学生探索24×1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可能会想到用24×6×2=288或24×10=240,24×2=48,240+48=288,而对于从乘法意义出发的24+24+24+„„+24(12个24)=288这种算法却很少有学生会真正采用。如果千方百计的启发学生也说出这种方法,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浪费了更多的教学时间。

反思:笔者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

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总之,计算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让他们计算能力可以解决“生活所必须的数学”。就需要执教者的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徐斌老师谈“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基础;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很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计算的结果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思想观念确实发生了转变,却过分地注重计算方法,而忽略了计算结果的重要解释。因此,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我们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学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相关的联想,这可使学生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减少排斥。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养鸡主题图,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素材后,再根据此直接列出算式。教师要注重引导,将学生的思维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的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实践中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其公式的多变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利用公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开拓学习方法,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改进计算方式,然后在课堂中组织探讨;也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更加主动地投入数学计算课堂的学习中。例如,教师用的粉笔盒中每盒的数量是18根,那么现有24盒,这24盒共有多少根粉笔?提出问题后,我们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1)24×10+24×8=432 (2)24×20-24×2=432

(3)20×18+4×18=432 (4)24×2×9=432

(5)24×3×6=432 (6)18×4×6=432

(7)18×3×8=432

而后,我们将这些计算结果都列到黑板上,让学生独立演算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数学计算的趣味性,并让学生总结出每种计算方法的特点。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计算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多种能力也都在教学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被激发出来,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考验。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打造小学数学计算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吕松军.高师院校数学系学生数学观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黄毅英.数学观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3-6.

[4]杨新荣,李忠如.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定性研究[J].數学教育学报,2009,18(3):34-37.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莲前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篇4

关键词:兴趣,教学,课堂氛围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需要计算活动的参与。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 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爱学习, 喜欢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计算能够达到既快又准的目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每天教学内容, 融入一些学生身边的故事, 来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进行计算,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 于是和谐课堂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多关心、鼓励、爱护学生, 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营造平等、愉快、民主的氛围,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心理方面的因素, 对症下药

(一) 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想着快速得到结果。因此, 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时会产生排斥心理, 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 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 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 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 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 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三) 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 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道题, 学生做出的答案错误会很多。因此, 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 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训练, 学生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 计算时出现的错误也就多了。

1. 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 口算能力对于计算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口算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 这需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就需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 达到口算快速准确的目的。

2. 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 法则运用的不熟练会直接导致计算出现很大问题。然而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打好基础, 计算能力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 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 儿歌, 这样学生记忆就更深刻了, 运用起来更方便。

3. 重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计算需要良好习惯的养成, 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 计算时要集中注意力, 不能东张西望, 努力做到算一题对一题。

在“抄错”这个问题上, 要求学生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读出来就要看清楚数字, 而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 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5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同样,要想数学学科能学得优秀,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中,算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的增加,计算的错误仍然随处可见。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阶段: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解题思路是正确的,可惜计算却错了。分析学生计算错题的原因发现根底却是低年级教学应该扎实掌握的两位数或三位数加减乘除法的错误。因此最基础的还是从口算入手。

一、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我们几年的教学中,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效率,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年级主要在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整数运算,练好基本功为重点,其次加强乘加、乘减、连乘、连除的口算练习。中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对于中年级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具体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数学自习课,二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0道,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高年级加强百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二、重视估算和验算,保证计算准确率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因此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993×8应等于79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判断,993接近1000,用1000×8等于8000,993小于1000,积小于80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三、四年级的乘法练习中,我们都要求学生先对题目进行估算,然后通过估算的结果来初步检查自己计算的答案。所以学生本学期计算的正确率都有了提高。

在除法中熟练判定商是几位数,熟练掌握试商的方法。

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三、加强笔算练习,千万细心。

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熟练掌握四则运算顺序。2.计算加减法,数位要对齐。

3.加法进位别忘记,退位减法要仔细,加“0”减“0”别大意。4.乘法口诀要记清,乘积定位要分明,乘加口算要熟练,乘积相加莫小看并慎重处理乘法中的“0”。

5.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当心余数别错了,试商、调商有规律,商数是几记清晰,商后乘、减要准确。

6.字迹要清楚,书写要整齐。注意!计算结果要填对

在中、高年级的笔算练习中,通过老师对以上几点的严格要求,学生的进步也是很大的。后进生宋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在计算这一关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考试中计算部分的分数基本都能够拿到。

四、进一步加强数的意识培养。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义务教材在培养学生数的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加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

计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得正确和迅速。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还包含对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等多种计算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计算形式,它还应包括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简便,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六、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计算水平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看错运算符号、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互相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思考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数学;问题;思考

计算教学不应仅仅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体验,要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思维的介入,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亲近计算、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计算教学的意义

1、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2、计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3、计算教学不仅要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够根据数据特点,恰当的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计算是一项“细活”。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教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领域,是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转变和考虑的,但是一部分的教学课堂上却没有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转变的空间,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们独自去想、去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2、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计算的有效途径,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许多的教师只是教了方法不教应用,对于所有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照猫画虎的套用算法,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自己进行实践的能力。

3、教师没有不断地加强自身能力提高。教师是传递给学生教学信息的第一人,学生所领会的都是教师给予的启发和指引。但是当今社会,许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滥竽充数,不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而是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诉说着自己的观点,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平淡无味,失去兴趣。

三、解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

1、对学生严格要求。计算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这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练习时,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前提与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计算方法,能用简便算法的时候尽量应用简便算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给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遇到一道题时,先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所学过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

2、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明白算理,根据算理掌握运算法则,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要想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运算法则,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快速准确地掌握运算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首先要学生养成校对的好习惯。计算一般离不开抄题,那么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抄完题后一定要校对,校对有没有抄错,或者是漏掉了题,没有抄。做完题后也要进行校对。其次要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学生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白题的要求,而后再去进行计算,这是学生能够准确、快速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审题主要是审数字和符号,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还要注意审计算方法,选择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等。如果能认真审题,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要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细心计算是能正确计算的重要保证,另外在书写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保持作业的美观大方,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4、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它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训练重点。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练习效率。其次要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运算方法。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运算速度,还能提高预算的准确度,所以说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教师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简便运算,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的。第三要注意训练要有层次。在训练时,要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还要运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维持训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比如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游戏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孩子对人生数字最基本的认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学科不可缺少的知识,只有在这个起点打好坚实的基础,才会在将来快速发展的社会之中有着不俗的成绩。只有继续建立健全教育体制机构,完成教育体制改革,科学、理性地发展数学教育事业,社会的进步才会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幸潭.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2010,(06).

[2] 杨红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0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三忌” 篇7

一、忌学习情境脱离数学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 要在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计算教学。因而我们可以看见在小学计算教学中, 教师总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 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一个问题, 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落实一个计算内容。很多时候,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出现了牵强附会的现象, 一节课看似轰轰烈烈, 实质上真正涉及计算的教学却少之又少。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不是不要创设情境, 而是在创设情境的同时, 要依据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不能脱离数学本质。

教学“整十数加减法”时, 一教师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操场上同学们在进行体育活动, 跳绳的有10人, 拍皮球的有20人, 踢毽子的有30人。然后请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问题。由于教师没有说明怎样的问题, 学生在提问中就出现了:操场上什么体育活动人数最多, 什么体育活动人数最少?”“什么体育活动人数和什么体育活动人数合起来刚好是踢毽子人数?”“拍皮球的人数不多也不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都与本课的学习关系不大, 于是教师急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以此来结束这次提问。这位老师在这里创设这么一个情境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个和本课相关的数学问题, 然后以这个问题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法”的内容。但由于教师没有明确创设情境与这节课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因而导致出现了学生迟迟提不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最后只能是教师自己提。花费大量的时间只为这么一个问题, 得不偿失。因此, 教师应当把创设情境当作一个手段, 其最终目的应在于学习数学。

二、忌探究算法缺乏适度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新知识, 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了。相反,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 探究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在学习中, 很多学生的思考还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如果这时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和点拨, 会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在计算教学中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或许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但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很难形成系统。只有教师适度的“导”, 学生在算理、算法和计算能力这三方面才能得到提升与发展。

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 一位教师通过情境创设, 出示了这么一道题目:橡皮每块0.70元, 买4块橡皮要多少钱?在指导学生理解了题目意思之后,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了算式0.70×4。这时大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知道了等于2.80元。教师于是就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呀?”学生结合元角分的知识, 有的说:橡皮每块7角, 买4块橡皮不就是28角吗?28角就是2元8角;还有的学生则说, 把一块橡皮当作7元, 是0.70元的10倍, 4块橡皮就是28元, 再想想多少的10倍是28元, 得到2.80元。学生大多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如果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去思考还是比较表层的。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于是, 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将刚才的思考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 轻松地得出了0.70×4的计算方法, 并由此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忌计算习题没有思维深度

在计算教学中, 一般教师都会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 设计大量的练习, 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方法,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在给学生的练习时往往忽视了练习的深度, 只追求练习的密度, 这样就容易形成机械训练, 无法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一遇到稍微灵活点的计算题目就反应不过来。因此在计算教学中, 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讲究深度, 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 一般的教师设计的练习无非是这么三个层次:一是学生记一记口诀, 二是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口诀, 三是学生根据口诀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对于帮助学生熟练记忆口诀是有好处的, 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学生只练习了这些题目, 容易造成思维的局限性。为此, 在教学了这一课之后, 笔者同样先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但最后加了这么两组题目:5×3+5, 5×4;5×6+5, 5×6-5。先请学生计算这两组题目, 学生计算之后, 笔者先引导学生对5×3+5, 5×4这两道题目进行了比较, 学生很快发现了5×3+5就等于5×4, 然后教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 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进行了说明, 同时教师又根据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这两句口诀对这两道题目进行了沟连。接着教师同样对后面一组题目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样的练习设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仅就简单的计算而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策 篇8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将数字通过不同的运算符号进行变化,得出新的数字。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运算的结果而忽视了对运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推导过程的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枯燥乏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提取教学内容,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运算后的结果,而缺乏对运算过程的讲解,一味地通过不断进行计算练习来提高其计算准确率,忽视了计算的实际意义。结果导致学生只会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不甚清楚,遇到计算问题只会生搬硬套,知识迁移能力受到限制,一旦题意发生变化或题型发生改变很难灵活地随之改变。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更加注重计算技能的培养,而轻视了对推理过程的讲解。

(三)不注重口算练习

口算是计算教学的基础,只有口算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率才会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有的教师或学生对口算不重视,缺乏口算速度和准确度方面的练习,在课堂上也很少抽出专门的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数学运算时,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题。如果口算能力不强,你在计算时一定会出现问题。只要有一步计算出现错误整道数学题就全部错了。目前有很多老师都没意识到口算的重要性,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人说只要会笔算不是一样能计算出结果,要知道口算与笔算的计算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对大脑思维的锻炼也是完全不同的,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还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是数学计算教学中独立的部分。

二、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练习计算能力、培养口算能力。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利的动机。只有当学生真的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乐于去完成这件事时,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愿意去学好它。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感到陌生,通过对计算的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计算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

一般而言,数学计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公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时,一定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给每一个计算公式赋予实际含义,使枯燥的公式灵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去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二)注重教学策略,注重原理讲解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对学习方法的讲解要比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来说,就是要加强对计算原理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公式的含义。只有构建在对计算原理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才能够保持清醒,计算准确。

(三)算法多样化

在新课标对教学理念的改进中就包括对计算算法多样化,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新的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算法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提出的算法进行分析,适时地给学生以引导,或者对所提算法给出优化建议。这种方式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培养了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口算、笔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一种比笔算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计算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对口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常将竖式计算称之为笔算,笔算没有数目上的限制,计算过程要一步一步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三、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岳栋.探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措施[J].时代教育,2014,18:137-137.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 篇9

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是学生的“不认真”、“粗心”、“马虎”,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 以上认为的这些, 大多是学生的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感知比较粗略。小学生感知事物, 往往不够精细、准确, 而计算形式单调,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例如:将“178”写成“187”, 或“+”写成“×”等。与此类似的由于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 它可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作用, 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从而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在计算中, 思维定势表现在用原有的运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运算法则。例如:390+210÷30, 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计算,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 学生就很容易先算加法再算除法。

3、短时记忆比较弱。短时记忆是记忆时间在1秒左右的记忆, 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 有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 造成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148×5时, 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 从而导致计算错了数。

4、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 注意的品质还不很完善, 容易产生计算错误。例如:草稿纸上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 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再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中, 学生往往在写结果把余数遗漏。

二、知识力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 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 计算不准确。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 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 会导致计算缓慢, 所有口算只要有一个错误, 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任何数学运算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 概念不明会导致对数学运算理解不清, 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31×99+31=31× (99+1) , 如果学生没弄明白是“99个31加上1个31, 所以等于31×100”这样的算理, 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 而是容易计算成31× (99+31) , 造成失误。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计算失误

(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己检查验算, 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础的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 才能加快笔算速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 每位同学都要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的基础。

(三) 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意志

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内因, 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是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的有力保证。教师应该坚持每天出3--5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而这些天天练习不是盲目的做, 而是有针对性的, 不是重复的而是灵活多变的进行强化计算训练, 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 二是能够理解算理。

(四) 开展各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 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 往往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这时, 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 往往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计算的兴趣。如以年级为单位, 开展口算、笔算题的竞赛, 同时设立一定奖项, 发奖品或奖状, 以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的重视和认真做好每一次计算题的决心, 充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对数学计算的信心。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使学生形成技能, 巩固所学知识,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计算教学作为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基本数学技能教学, 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 除了适度降低了计算难度, 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着重强调了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但实际教学中, 过度强调计算方法多样化、情境设置牵强附会、互动教学的“度”把握失当等问题, 都使得教师并未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缓慢。那么, 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计算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但学生在学习计算时, 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 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时, 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趣, 使学生学习计算充满乐趣。首先, 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 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不再感到数学计算枯燥, 而乐于学习数学。我们可以教材为本,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灵活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创设操作性强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动起来,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 动手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更容易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能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最后, 创设开放性、启发性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启发性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使他们爱计算、会计算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

1.学生理解并理解算法算理, 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了算理,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法, 做到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然而, 传统的计算教学中, 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的提高, 重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 至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则蜻蜓点水, 关注不多。这样,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 并且一旦疏于巩固又容易遗忘, 计算能力难以提高。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 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算理。在计算碰到新问题时, 很多学生会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交流的平台,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其次, 注重算理与算法相结合。算理是算法的基础, 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 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明白算法与算理的联系, 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算法, 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2.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鼓励“算法多样化”。倡导“算法多样化”, 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当然, 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 而是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主总结算法, 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寻求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计算方法。因此, 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 只要学生找出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就允许他们使用, 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 要让学生自己在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对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 从而找到最优化或者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注重口算、估算训练, 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因此, 教师要加强口算、估算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具体而言, 教师要结合口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 加强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 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 让学生练习“32×75”等进位乘法, 练习“3×5+6, 7×6+9”等口算,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注意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 如“16×5, 15×6;27×8, 28×7”等。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传统的计算教学中, 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 仅有少数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计算方法而造成的, 绝大多数是由学生观察马虎、计算粗心大意或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导致的, 如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 把加法当减法算、乘法做成除法等。因此, 只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教学效率。具体而言, 首先,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 要看清数字和符号, 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其次,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习惯在审题之后思考相应的计算方法, 以及是否可以简便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有无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此外, 还要培养学生专心计算、合理检验等多种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 (11) .

上一篇: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下一篇:浸润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