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技巧

2024-06-09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技巧(精选14篇)

篇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技巧

辨别分数计算中是否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今天有一道题(2/3+2/9)÷20/21不少人认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结果算到一半才发现运用运算律越算越烦,还不如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快。但这时已经写了这么多,无论是擦掉重写还是照写下去,时间已经花费在上面了。因此一开始就能够准确的判断非常重要。在分数计算中是否需要运用乘法分配律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括号外的那个数与括号内的数分别相乘能否把括号里的分数的分母约分掉。例如30×(1/5+1/3),30正好是括号内1/5与1/3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相乘之后就可以得到整数,相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整数自然简单得多。而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除以20/21转化成乘21/20后,21/20中的分子21并不是括号中分数2/3与2/9的分母的公倍数,这样就能判断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并不能使计算简便。

篇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技巧

其实,只要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使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5个速算技巧。

1. 方法一: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例如:

23-11+7=23+7-11

4×14×5=4×5×14

10÷8×4=10×4÷8

2. 方法二:结合律法

加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如:

23+19-9=23+(19-9)

33-6-4=33-(6+4)

(2)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如:

2×6÷3=2×(6÷3)

10÷2÷5=10÷(2×5)

去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例如:

17+(13-7)=17+13-7

23-(13-9)=23-13+9

23-(13+5)=23-13-5

(2)在乘除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例如:

1×(6÷2)=1×6÷2

24÷(3×2)=24÷3÷2

24÷(6÷3)=24÷6×3

3. 方法三:乘法分配律法

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如:

8×(5+11)=8×5+8×11

提取公因式法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9×8+9×2=9×(8+2)

4. 方法四:凑整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如:

99+9=(100-1)+(10-1)

5. 方法五:拆分法

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4×8×125×25

=(4×25)×(8×125)

=100×1000

要想让孩子熟练运用速算方法,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提升计算能力,这样,无论平时做作业还是考试才能游刃有余。

★ 快速提高数学思维的技巧

★ 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技巧

★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 如何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 高考数学复习及解答能力提高技巧

★ 如何快速学习摄影技巧

★ 如何提高韩语学习能力

★ 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上

★ 高三生物成绩快速提高技巧

篇3: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法, 就是指教师身兼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 通过自问自答以及自言自语的方式将整节课完整讲授下来, 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这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流程, 还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 这个过程就像单口相声一样, 使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 更有甚者需要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单口相声式教学法中, 教师表达学生观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老师……”开始, 表达教师自己观点时以“老师认为……”开始, 用清晰的语言将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分开, 再现教师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式的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重复评价学生的发言来表达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情况, 多次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 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是教师在片段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互动首发, 在重复评价式应用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和手势表达、面部表情等, 还要有意识地将下面坐的评委老师当成自己的学生, 还要时不时地和评委之间进行眼神沟通和交流, 切忌不能眼神过于呆板。

3.转述说明式

转述说明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工作节省时间, 但是如果过多地采用转述说明法, 很容易使片段教学变得形式化, 甚至变成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 难免会使人感受到片段教学和说课混为一谈的感觉, 所以说, 转述说明式这一方法只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展示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片段教学的五大关键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有十分大的差距, 片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大关键点, 以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学为例, 阐述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使学生明白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道理, 在这样的片段教学中, 该如何设置呢?

1.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中

一般情况下, 片段教学的时间大概是在12~15 分钟之间, 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 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 不然就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 这对片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环节的片段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三个不同的活动内容: (1) 让学生自己主动操作,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 确定已知数能分成几组, 剩下几个, 使学生认识到分不完仍有剩余; (2)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竖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 引导学生进行尝试, 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余数在算式中表达的含义; (3) 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出现的规律, 并总结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真理, 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并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课堂质量。

2.制订科学合理又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时教学来说, 片段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 处理好课时教学目标与片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之处, 片段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定下的, 它要求更加的细致、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因此, 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片段中体现出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把握课时目标, 理清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 要侧重于片段知识点所对应的目标, 并将片段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例如,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定为了解余数的概念, 理解余数的含义, 并充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

3.分清教学主次, 把握要点

个别情况下, 课堂重点教学就是片段教学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 片段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精力和实践集中到一起, 着重解决片段教学中的难题, 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 设置一共有32 盆花, 如果将每5 盆分为一组, 那么可以分成几个组?还剩下的两盆是否还能构成一组?通过实践操作, 使学生体会到余数2带来的重点体验。一般来说,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除法教学中关于余数的问题, 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下, 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到教学关键。

4.片段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

片段教学具有时间短等特点, 这要求教学结构更加的紧凑, 每一个环节都要层层相扣。另外, 结构的安排还要做到前后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 层次清晰等。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片段教学中, 教师可以安排“复习—探究—应用”这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 在问题设置过程中, 要层层深入, 做到一环扣一环, 彰显出教学层层递进效果, 并通过不同程度的问题, 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另外, 在整个片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 三个不同环节分别占到三分钟、六分钟、四分钟的时间, 还要注意归纳不同的教法和学法, 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 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逻辑结构, 使片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

5.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片段教学中, 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需要教师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片段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必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的数学结构, 还拿“有余数的除法”来说,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点拨法、对比比较法等, 而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融入亲自计算实验法、主动动手操作法以及用心体验观察法和班内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法等, 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选用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才能始终保持师生之间正常的互动教学, 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 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尽可能地避免片段教学和说课混淆, 说课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么教”, 而片段教学用来解决“怎么教”。 (2) 要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教师要特别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努力设计出一套绘声绘色、五彩斑斓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同样是关键, 需要尤其注意。 (3) 要重视片段教学的教学评价, 片段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所以, 教师在预设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设, 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 再完成评价过程, 评价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 十分有利于后期学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片段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所谓的虚拟性是指片段教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互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才能讲解出更加生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技巧。

摘要:片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关注, 同时也在教师招聘考试以及职称评审中和教学技能大赛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片段教学正在以新起之秀的角色蓬勃发展。另外,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得到重视, 片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同样也需要各位数学教师掌握一定的应用技巧, 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片段教学,小学数学,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11 (32) .

[2]王建恩.“有效教学”的行动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07) .

[3]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教书育人, 2011 (35) .

[4]曾惠容.在片段教学中彰显专业风采[J].新课程:综合版, 2011 (07) .

篇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 ; 计算方法 ;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22-01

1.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做题出错的原因,并培养学生各种不同的解题意识与思路,肯定和鼓励学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学以致用。

2.小学生数学做题出错的原因

小学生在做题时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总结起来,有下面几种原因:

2.1不认真审题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感知能力较差,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容易笼统地看待事物,不注意具体细节的内容,也不能观察事物的特征,这种感知特点造成他们在审题时,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提笔就算,或者不能全面地看待题干内容,只抓住了其中一方面,就盲目地去运算,这些都造成了计算错误。

2.2只注意一个要点而忽视其他

很多小学生思维不全面,往往只重视计算中的一个要点,对于其他的地方则忽视了,这也容易造成计算失误。比如,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计算法则,注意力就集中在按照这种法则进行运算,而出现了其他的失误,就好比学习“除法竖式计算”时,一些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商上,对于“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这一点则压根没有注意,从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计算出错的情形。

2.3被假象迷惑

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有时候会搞不清楚运算的先后顺序,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从而出现被假象迷惑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比如,学习“小数简算”时,31.25-(6.4+1.25)去括号后可以成为31.25-6.4-1.25,但是如果是31.25-(6.4-1.25),这时去括号后就不能简算,就要变为31.25-6.4+1.25,学生如果被假象迷惑,觉得可以简算,想当然去运算,就会出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连续做了同一类型的题目后,如果教师改动了题目,学生却没有注意,也会被假象迷惑,造成计算错误。比如简便运算时,学生习惯了找联系进行简便运算,对于28×15+72×15=(28+72)×15=100×15=1500已经在强化练习下行程了习惯,导致教师将题目改成28×15×72×15,很多学生还是加括号进行简便运算,造成了计算错误。

2.4受到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所谓的知识负迁移,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影响下,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产生了错误的印象,形成错误的做法,这就是知识的负迁移。小学生非常容易受到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干扰了正常的计算, 对计算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学习乘法计算时,很多学生都会受到加法计算的影响,常常出现计算上的错误。

3.“解决问题”教学的步骤

3.1审题(收集信息的能力)

应用题一般结构类型多,解题方法多样。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靠自己的思维与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看到题目,首先要多读两遍,然后找到有用的信息,这就是审题。审题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重中之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一遍没看懂,再看一遍,直到弄懂题意为止,切勿眼高手低,看错题意。同时,教师也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学生不懂字面意思,教师就要去为其解答,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与文字去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许多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做错了一道应用题,不是方法用错了,而是他们理解错了题意。多数是因为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题目就开始做题, 到头来教师讲题时后悔莫及。这就是审题的重要性。

3.2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般小学生解题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下外,最多的就是在纸上写几个数字。真正做到数形结合动手能力的学生能有几个呢?当一个学生在读完题以后,在草稿纸上画个图形,并把题中的关系在图形中很好地表现出来时,那这个学生才是真正有自己的思路,这是一种聪明的想法。但教学中更多的是要学生理清题目里那些复杂的数量关系,突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学生解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要有一套成熟的解题思路:就是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出题目的各种关系,然后顺着思路去解决,当遇到疑惑解决不下去的时候,应该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猜测和看法,并记录下来,然后向教师请教。这时候,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做到简洁明了,让学生看到柳暗花明,并心中充满期盼,期盼自己能够再次完成下去。在此基础上,通过基本的四则运算,把语言通过式子来显示计算出来,并解答。

3.3检验(检查验证的能力)

新版的教材应用题教学意义比较重大。出题者通过开放式的问答,让学生通过发现其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以此来建立模型,并验证问题的结果。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建立模型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这些模型来模拟问题,让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扩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计算的结果来判断解题过程是否与自己想的一样,并探讨正确的解题方法、思路。

4.结语

小学数学对于刚刚启蒙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会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与生活。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全面去培养教育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允许多样化,让学生掌握方法靈活运用,切不可死记硬背,套用解题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探讨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关善玲,闫国利.2—5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过程中比例定势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

[2]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篇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选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提出可研究性的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统计与概率》中关于概率的认识:可能性,那么本节课属于探究性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概率,我将会提出这样的可分析和研究的问题:一共有10张彩票,其中有一张是100元奖,那么抽一次中100元奖的几率有多大?学生开始讨论,那么接下来我会再问学生,如果是一百张彩票呢,中奖的几率又是多大?学生发现10张的好算,100张就有点费劲了,那么我将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研究的结果进行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概率的知识计算,就显得容易的多了,通过学生共同的研究和教师及时的引导,有效的解决了科研究性的课堂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研究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设置课堂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调动整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都不是千篇 一律的,教师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这个层次大都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划分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整个班集体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也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

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篇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

1.教学方法生活化。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例如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游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二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迅速得出哪一张是销售羊毛衫的,哪一张是销售游泳衣的。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思考方法,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2.教学手段生活化。从教学手段看,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数学知识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 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学科和学生生活实际,制定出具体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篇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现行教材变得趣味性,提倡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情景引入、知识迁移、课堂评价等都可以成为有效方式。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立足长远,积极培养新课改理念,保证教学内容完善。

一、情境引入与学习紧密联系

课堂引入技巧在新课改中占有较大比例,凸显其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当小学开始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小学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拿着10个一元硬币开始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当教小学生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小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会穿你们的衣服吗?”这时候学生就会回答:“不会穿,因为他们太胖了,比较高大,所以穿不进去!”这样教师就可以说:“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今天这堂课就了解一下。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可以多关注一下。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迁移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温故知新,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采取迁移的方法,让小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11×9,11×9+11,11×10+11×2的算式,然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读一下这个算式,这时候学生就会说“是11乘9、9乘11、9个11……”等。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9个11进行讲解,随后便说明9个11再加上一个11也就是10个11,紧接着第三个算式就是10个11再加上2个11,可以说是12个11。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说:“同学们知道11乘10是多少?好,大家说不知道,老师就来教教大家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如此一来,教师能够轻松地引入新课程,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利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既让学生温习原来的知识,又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这样便于小学生更容易了解新的知识。

三、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综合情况,这样有利于正确把握。因为每个小学生自身的情况都不同,教师需要掌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只是简单地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很难让学生进行思考。虽然简单的问题会使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不利。小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养成思考的能力,发散思维。但是教师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地太过深奥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往往会变成启而不发的局面。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问题设计。

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多种媒体技术,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两者相结合。这样既能够节省教师备课实践,又能够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多学习一些教学信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运用,这样能够加快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方面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老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利用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方法的拓展。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课堂评价方法方面的策略

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教师通常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延迟评价原理就是许多创新性思维在思维的后半期,所以不能过早地进行评价,否则就会影响思维的深入。同时,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评价的时候对待低年级学生可以采取小红花的方式,大力鼓励一番。但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就应该从精神方面进行鼓励,用语言鼓励,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对待尖子生应该多启发,让他们开阔视野。对待中等生多鼓励支持、纠错改正。对于学困生应该注意评价,既要放大闪光点又要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学习。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到生活中。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篇9: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关键词:片段教学;小学数学;主要形式

一、片段教学的主要形式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法,就是指教师身兼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通过自问自答以及自言自语的方式将整节课完整讲授下来,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这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流程,还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个过程就像单口相声一样,使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更有甚者需要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单口相声式教学法中,教师表达学生观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老师……”开始,表达教师自己观点时以“老师认为……”开始,用清晰的语言将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分开,再现教师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式的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重复评价学生的发言来表达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多次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是教师在片段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互动首发,在重复评价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和手势表达、面部表情等,还要有意识地将下面坐的评委老师当成自己的学生,还要时不时地和评委之间进行眼神沟通和交流,切忌不能眼神过于呆板。

3.转述说明式

转述说明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工作节省时间,但是如果过多地采用转述说明法,很容易使片段教学变得形式化,甚至变成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难免会使人感受到片段教学和说课混为一谈的感觉,所以说,转述说明式这一方法只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展示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片段教学的五大关键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有十分大的差距,片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大关键点,以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学为例,阐述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明白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道理,在这样的片段教学中,该如何设置呢?

1.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中

一般情况下,片段教学的时间大概是在12~15分钟之间,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不然就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这对片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环节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三个不同的活动内容:(1)让学生自己主动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确定已知数能分成几组,剩下几个,使学生认识到分不完仍有剩余;(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竖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余数在算式中表达的含义;(3)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出现的规律,并总结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真理,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课堂质量。

2.制订科学合理又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时教学来说,片段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好课时教学目标与片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之处,片段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定下的,它要求更加的细致、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片段中体现出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把握课时目标,理清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要侧重于片段知识点所对应的目标,并将片段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定为了解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并充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

3.分清教学主次,把握要点

个别情况下,课堂重点教学就是片段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说,片段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精力和实践集中到一起,着重解决片段教学中的难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设置一共有32盆花,如果将每5盆分为一组,那么可以分成几个组?还剩下的两盆是否还能构成一组?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2带来的重点体验。一般来说,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除法教学中关于余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下,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到教学关键。

4.片段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

片段教学具有时间短等特点,这要求教学结构更加的紧凑,每一个环节都要层层相扣。另外,结构的安排还要做到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等。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复习—探究—应用”这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在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层层深入,做到一环扣一环,彰显出教学层层递进效果,并通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另外,在整个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三个不同环节分别占到三分钟、六分钟、四分钟的时间,还要注意归纳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逻辑结构,使片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

5.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片段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的数学结构,还拿“有余数的除法”来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点拨法、对比比较法等,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融入亲自计算实验法、主动动手操作法以及用心体验观察法和班内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法等,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选用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才能始终保持师生之间正常的互动教学,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在片段教学过程中,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尽可能地避免片段教学和说课混淆,说课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么教”,而片段教学用来解决“怎么教”。(2)要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教师要特别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出一套绘声绘色、五彩斑斓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同样是关键,需要尤其注意。(3)要重视片段教学的教学评价,片段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预设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设,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完成评价过程,评价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十分有利于后期学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片段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所谓的虚拟性是指片段教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互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才能讲解出更加生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11(32).

[2]王建恩.“有效教学”的行动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07).

[3]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1(35).

[4]曾惠容.在片段教学中彰显专业风采[J].新课程:综合版, 2011(07).

[5]陆志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 2011(10).

篇10:小学数学教学小技巧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数学教师要善于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高效地进行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凸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不断精益求精,经常使用“问题教学法”“结构式教学法”等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扎实严谨,创设情境,以生为本,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

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才有较好的收获。

轻松愉快地结束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所以说数学的高效教学需有较强的教学艺术,这就提醒教师要终身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

篇11: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技巧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 “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篇12: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技巧

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掷骰子练习。师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点:正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各一个数。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有关的可能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答。最后我提出:掷一次掷出每一个数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计投出“6”的次数是多少?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

篇1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量的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重要力量。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经常会出现计算利润,成本,利息,产值等等生活中常出现的各种名词,但是很多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这类名词还不够理解,教师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也可以补充说明一些生活常识,让学生更理解题目意思,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同时教师应教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应用题的背景五花八门,但是其考点是相对固定的,教师在平时课堂中也要传授同学化繁为简的本领,减轻小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的畏惧。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竞争的情境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各种契机,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强烈竞争意识,让全体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数学教学的练习环节,我经常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竞争环节通过游戏竞赛,枯燥的练习环节也能变成学生乐于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计算后,我安排了“百发百中”游戏,全班同学看谁做题的正确率高。加入了竞赛,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不但巩固了计算方法,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认真严谨的数学素养。

三、直观形象的演绎枯燥的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是学生能参与动手的环节,我都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观察老师如何操作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按照常规教学,教师可以拿一个圆形教具用教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圆心、直径、半径这些抽象概念。但我的教学是让学生课前先自己准备一个剪好的圆片,通过自己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所有的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这堂课我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才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成功的感受,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投入更多的兴趣,使他们长久地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在遇到困难时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能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这种成功的体验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中充满探索的快乐,让他们对数学知识勇于探索,并把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任何学生都希望被教师肯定,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使他们在积极的表现中获得教师的表扬,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让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促使全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经常复习回顾学过的知识和内容

在传统数学教学流程中,复习往往是学生课后自行进行,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强,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的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梳理,例如可以在学习完一章之后,专门用一节课来进行复习,复习的时候主要是对重点部分进行回顾,复习课的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可以请学生一起来梳理知识点,总结出重点,上面提到的学习小组在复习课上也能发挥作用,老师可以分别让小组进行总结,最后统一陈诉,学生们在自己准备总结和倾听别的同学总结的过程里加强了对知识点的印象,很多概念性的问题也能在复习课上得以巩固。除了这种专门的复习课,教师在平时讲课时也要注意时时回顾,可以在开始讲授新知识点前,抽出几分钟复习一下前一节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完内容之后,临下课前也可以进行小结回顾,很多时候学生不是记不住解题方法和概念,而是没有系统的复习逐渐遗忘或者对知识点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只有通过反复的强调和复习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五、适时给予启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复习-讲授新知识-练习-总结-作业”,非常单调,但却被运用多年。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在围绕着教师的讲来进行。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练习则放在其次,学生如果有听不懂的内容,那么下面的知识就很难听得懂。长此以往,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培养学生长久的内在动力。针对这种灌输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教学五环节:情境导入一学生探究一学生思考一解决问题一巩固一小结。这一改变,便改教师讲课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索新知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地由学会变成会学,掌握方法和规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师生的共同探讨活动,拉近师生的距离。比如,小组讨论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式,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如有难处,可以请教教师,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最后由小组得出结论,推出代表展示答案,教师当堂点评。

六、结语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技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和教材的掌握上,教师要充分的分析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有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去研究教材,从而制定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既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保证学生可以学会基本的数学知识。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还有很多,仍需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挖掘。

摘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但可以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他们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还不够敏捷,有时会出现思路受阻的现象。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技巧,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希望可以给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王振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36:78.

篇14:小学数学教学技巧简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而不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一来,学生学起来自然就会感到亲切、真实,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趣味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同时板书出来。然后我指着教室门口的墙上的一个脚印问大家:“同学们,大家知道墙上的脚印是谁踢的吗?”大家都说不知道。我说:“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今天就由我来破案好不好啊?”大家的热情一下子就起来了。我拿起教尺走到墙边量了一下,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来:23€?=161。并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已经知道是谁了。”同学们都张大了眼睛。“161cm的身高,我们班是谁?”

大家都把目光移向坐在左后一排的一个高个子同学,那位同学脸红了。我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之所以能破案,就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比例知识,比如一个人的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例大约是1:7,我量出脚印的长度就能算出他的身高。同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比例知识,比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比例知识好不好?”

二、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弄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做了一次小小的表演:选出2位同学,在教室进行演示,并让同学们进行计时,通过这些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也便于他们此后遇到这些情况时脑海中有这样的一种印象。

三、及时运用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统计”这节时,正好遇上学校的校运会正在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校运会各年级的夺奖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地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四、深入生活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上一篇:婚礼筹备详细流程表下一篇:企业文化无形资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