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课程

2024-06-09

专业与课程(精选十篇)

专业与课程 篇1

1. 实验教学理念。

学校一直秉承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共同推进的时代精神, 致力于具有创新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多面手”的培养。在本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中, 学校明确提出了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 着重着眼于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学校坚持推行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 更是有着特殊的要求。由于在数字技术产业和现代计算机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 社会和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艺术产业已经不能独立存在了, 而是迫切需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 创造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在全世界都在由“创造”向“设计”转变的时期, 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中国教育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更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 弥补我国兼通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为此, 我校建立了数字多媒体艺术教学中心, 以培养新型数字艺术人才为己任, 努力突破传统艺术教育形式的局限, 为推动国家数字多媒体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实验教学相关政策。

学校对于数字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视, 使得实验室的教学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如此, 我校还为实验教学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及教学评估办法等, 用以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

3. 实验教学定位和规划。

我校的实验教学, 目的是为了培养可以直接面向数字艺术市场的人才, 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 并且掌握这门艺术设计形式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进而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熟练掌握数字艺术设计、数码影像、视频技术、电声音乐等专业技能。就此教学定位, 学校制定了以下几点发展规划: (1) 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 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数字艺术这一新兴领域的教学, 怎样讲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了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学校致力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在人才培养的同时, 不断修正教学方案, 以求能培养出能适应现代艺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国际型人才。 (2) 整合教学资源, 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在网络信息已十分发达的今天,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采用网络教学平台, 完全打开现实教学的局限,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主的学习环境。同时开放实验室, 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 促使学生之间加强互动, 有利于学生尽快提升专业技能。

4. 发展思路。

坚持创造性设计思维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思路, 实践课程与艺术课程并行的原则, 与世界先进数字媒体理念同步, 为社会输送集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型于一体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5.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学校的教学体系的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利用数字艺术多媒体实验室,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集设计与实践于一体的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体系。

基本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是指来自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实验, 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则是侧重于课程设计等内容, 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主要包括自主创新训练和科研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进行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分明, 就能够极大程度地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方法。

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 着眼于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 并且借助各种软件和硬件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们开放性思维, 以及创造潜能。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 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不是单独开课的, 而是采取与一门理论课程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 开放式实验室与开放式课堂相联系的形式。数字艺术设计专业, 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 学校在教学中也十分强调要将多媒体实验设备通入教学中, 增加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课程内外互动以及基础与创新训练的互动。

2.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 一改平时的单纯采取实验联系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办法, 而是改为将实验成绩与最后创新成绩加权后得到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办法, 以达到鼓励自主创新的目的。实验成绩和创新成果成绩都需要进行备案。学校以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为指导, 严格遵守既定的实验考核办法, 为学生创造富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并且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的特色

1. 数字多媒体实验室, 促进艺术性与数码技术紧密结合。

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的核心是综合创新, 各类硬件软件的综合灵活使用,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并且通过这种环境, 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个实验平台, 打破了既有的艺术教育形式, 结合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 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共享。大力发展了数字技术, 促进了数字化与艺术性的结合。

2. 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数字艺术专业强调数字性和艺术性, 要求满足相关专业的实践性需求, 特别是对数码设备、多媒体实验设备以及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的应用, 来实现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课程内外互动以及基础与创新训练的互动。在教学设计中,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激发自主创新潜能, 培养综合型人才。

3. 特色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综合型人才。

数字多媒体实验室, 采用特色教学方法和体系,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数字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 丰富设计表现, 完善设计效果。

学校采取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一方面遵循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致力于帮助学生打造夯实的美术造型基础, 使其具备全面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设计技术,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数码手段, 表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和灵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创作, 提高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玉珍.谈高校数字动画产业化教育实践教学[J].美术大观, 2009, (5) .

[2]于九红.多媒体网络应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1) .

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2

新世界实验小学 李嬿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师专业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课程是学校得以存在的根本,因为有了系统的课程,学校就有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框架体系、目标标准和评价原则的总称,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关系到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教师对课程的执行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校中应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发展

(一)设定课程目标

教师要具备课程的阶段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的定位能力。能够对自 己执教的学科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因此,2011学年,在确定了“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主题后,学校通过课程培训、研讨、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目标定位能力。在专家的引领,我们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团队,每个学科设立了总目标,各年级目标、各学期目标。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课程目标进行细化。细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实际是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研究,所有教师心中就会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大体的认识。

对课程目标的细化,除了对知识目标进行分解以外,对能力和习惯目标也 要有规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学习能力,应该养成什么学习习惯。这样的细分,让教师对儿童心理,对儿童在学科中能力的体系有相对清晰的认识。

(二)设计课程配套练习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有效的课后练习设计能更好地优化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分阶段目标,我们要求老师根据设计自己新授课课后练习,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分年级、以学期为单位的课后练习册。

练习的设计,促使教师对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命题能力。

(三)挖掘课程的人文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学科的渗透,于是,在确立了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挖掘学校课程的人文价值,发展学生良好个 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对于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上,老师们根据每册教材的目标设定以及教材内容,编写了各学科的《人文读本》。此校本课程围绕国家课程的不同板块,通过挖掘,延伸、拓展课程中人文知识等形式编写成而成的。

《人文读本》按国家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四大系列。《语文学科人文读本》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主线,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以其中的一课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数学学科人文读本》则以本教材中出现的中外著名数学家的介绍为主线,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英语学科人文读本》以西方节日由来、习俗为主线,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综合类学科人文读本》涵盖了各领域人物、事件,促使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与校本课程的撰写,使教师进一步了解课程的内涵,同时又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增进教师的专业自主与专业能力,并促进课程改进。

二、校本课程的精细化与教师的文化内涵的发展

《2011学年上海市课程计划》提出了“半天活动日”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新世界实验小学课程计划》。我们根据学生的喜好以教师的特长梳理校内外教育资源,统整形成“八大学堂”系列。包括,以两弹一星、武警九支队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红色学堂”,以做中学、头脑奥林匹克为主的“创新学堂”,以水资源项目为主的“环保学堂”,以生活技能擂台为主的“家政学堂”,以金融知识为主的“理财学堂”,以南码头敬老院为主的“公益学堂”,以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一人多技的“健身学堂”,以艺术学习鉴赏为主的“艺苑学堂”,全校共开设了近二十多个兴趣班,满足了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快乐的源泉。教师群体是“八大学堂”的价值引领力量,课程的确定、组织与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因此在开学初,我们就向全体教师发放《“快乐活动日”项目意向征询单》,了解教师的特长与爱好,期待开设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再经学校教导处统一协调,这样学校所有任课老师都投入到活动的热潮中,群策群力,各显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资源。

教导处制定了“八大学堂”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走班的点名、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并都必须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在案,并及时上传至校园网。

专业与课程 篇3

【关键词】高职 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关系 梳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6-03

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包含的课程数目也比较多。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设以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专业课和基础课相互抢占课时的现象。而且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开设的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课开设的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而有些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又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课内容不够,甚至有些部分的基础知识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正常开设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组织。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每一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围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安全知识能力为目标,对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建立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依据。同时也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理清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分工,合理安排教学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根据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安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开展:其一,提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之对应的将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形成版本课程体系。其二,促使学生对网络安全协议的理解认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系列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其三,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当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会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梳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对学生网络编程、安全协议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等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界定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范围,梳理清楚每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

一、网络编程课程体系

网络编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任职岗位当中有很多岗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的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和调试的能力。整个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也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支撑课程体系,其所包含的课程都是信息安全专业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各种技术,本文设计了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l所示)。在图l之中将所有课程分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数据库系统。这些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程序开发过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图1所示,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网络编程技术,这些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编程的主流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放置了汇编语言课程,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安全领域中的程序开发越来越朝底层转移,仅仅让学生掌握顶层的一些面向高级语言的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要求,因此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一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下的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比如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而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内部组成结构,这对学生进行各种程序开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汇编语言的程序开发更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数据库系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开拓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视野范围,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安全的程序开发都和数据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图1的结构,将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安全协议课程体系

安全协议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协议的应用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因此,在对学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时候对安全协议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工作于安全协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建设好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同样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安全协议知识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前后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结构图。同样在图2中也将安全协议的课程体系分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密码、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开设的内容各有侧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信息安全领域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目前构建信息安全体系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依赖于数学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安全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网络密码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网络安全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现和应用,服务于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网络密码技术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网络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则主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的信息安全领域中通信方法和通信技术。通信基础是安全协议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各种安全协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依托各种网络环境来实现,因此这两门课程也是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如图2所示,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协议分析、VPN原理与应用、IPSec协议进阶。这三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典型的安全协议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如网络协议分析是对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及工作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帮助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各种通信协议建立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些专业安全协议的理解和认识的桥梁。VPN原理与应用课程、IPSec协议课程则完全是为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使用的安全协议主要是各种VPN协议,其中也包括IPSec协议。因此对这些协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系列当前实用的安全协议,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图2中反映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整个安全协议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因为所采用的这些课程即使是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相互的依托关系。整个课程体系中网络协议分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各种基础课程对网络协议分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协议工作机制。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最活跃的技术部分,而且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都集中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因此,对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各种具体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实用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也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需求。

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的课程有计算机组成与原理、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这三门课程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也是基础课程,由于在该课程中对计算机的工作机制、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上各种程序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对后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而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两门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目前操作系统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操作系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关联情况。之所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的样本,主要是由于Linux操作系统结构比较清晰,有助于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成情况。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是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这些操作系统是不开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不利于给学生把整个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讲清讲透。因此,在操作系统结构分析的课程里面将会给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机构以及操作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存在的安全缺陷。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从图3可知,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木马及病毒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及安全提升方面的技术,有的是网络威胁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技术。可以说,目前所开设的这几门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实践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凡是涉及的网络安全操作都主要以这几大类的技术相关联,因此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周期。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都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环境的,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理清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各种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木马与病毒分析课程,其中有很多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有直接的关系。缓冲区溢出攻击课程则有一部分的场合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来开展,因此,图3所建立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依托关系非常清晰,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

四、总结

专业与课程 篇4

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术科与学科课程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体育术科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研究比较早,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经验用于现在我国所面临的现状。国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相对于基础,针对性比较强,主要针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但是课程覆盖多方面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但选修课设置比例较大,一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加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不同的体育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3)课程设置的比较全面、先进。根据国情不断调整课程设计的理念,并且吸纳国外先进的知识,开设特色的体育课程。如体育不在仅仅限制于竞技体育而更好地根据现在社会的形状,开设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课程。

(4)体育专业学科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国外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知识课程进行教授。但是学科课程占的比例比重较大。

(5)体育专业师资比较规范系统。无论在培养模式还是培养制度上都比较规范。培养模式多样性,培养体制上比较正规,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等。

而我国对体育术科与学科课程研究只是处在各个学校依据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案各不相同。我国应在体育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

2 从国家层面出发,明确我国教学大纲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制定教学大纲是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的合理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对体育术科课程和学科课程设计比例进行一定的要求。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根据不同地域制定适合该地域的评价标准。

3 从地方层面出发,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开发

3.1 对于地方课程的地方本位

3.1.1 服务于地方

地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当地文化水平的层次。对当地课程进行开发有利于当地文化水平更好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当地综合实力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当地所存在的尖锐的问题还是对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源于地方课程的合理设计及实施。

3.1.2 立足于地方

立足于地方,就是对课程的合理设计一方面一定要依据当地教育部门的战略安排以及对当地课程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老师,因为他们一直走在课程研究的最前沿,这样才能从最实际出发,对课程设计有全面真实的把握;另一方面指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当与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要充分的考虑到其中,充分发挥其当地所有有利的因素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1.3 归属于地方

归属于地方,是指在国家教委规定下,国家对地方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实施,管理,评价等几个方面不在做过多的涉及,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对课程的故管理监督评价,为更好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好充足的工作它的管理。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课程,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的一份子,又是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的参考,具有其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其不同的地域需求对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方案进行不同比例的设计。

3.2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主体有所差异,但最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在内容上与国家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不管是省编通用教材还是市编专题课程,有很多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学科教育主题相关联,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各地方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时根据需要在技能与专业知识上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技能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有所差别。

4 从校本层面针对不同需求的进行区别对待的课程设计

4.1 首先从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职业规划

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案有些差异。师范类的、综合性的大学和体育学院对体育专业的学生从设计课程来讲存在不同。师范类的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等,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不仅仅素质高,能力强,而且学科知识全面,而体育学院的学生对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培养学生时对于不同类型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术科专业与学科知识时应有一定的比重的差异。

4.2 针对学生培养成为无论是三型人才(所谓的三型人才即教学型、科研型、训练型人才)还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在术科与学科课程设计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

对于国外的研究比较深入,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有些人认为加大学科比重是势在必为的事,并认为这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是他们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是把培养教研型教师的需要。而有些人持有相反的观点,衡量一个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但是运动技能占有总重要的比例成分。由于体育这门学科要求老师对新授受的动作不能很好地示范,即使理论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他们主张对加大术科的课程比例进行大幅度调整,这是体育教师独特的职业性质所要求的。所以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要进一步所要探讨的。

4.2.1 在体育课程设计上应放宽过往传统上课模式,对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进行调整

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是学生充分时间的选择不同课程上课的机会,并且对学生选修课的考核应进行规范,保证学生上课质量。将来的大学体育教学有望采用“俱乐部体制”。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这样可以大大加大学生兴趣爱好,改变传统的规定模式体育教学。并且对于学生所要成为的三型人才提供充沛的时间安排。学校根据学生选课人数的多少开展课程,无论是术科还是学科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者进行区分。

4.2.2 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次改革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课程开设数量不断上升,而主修课程却逐渐减少,在现在的6大类主干课程前我国主干课程达到11门;其次,专业课程的比重相对来说逐渐减少,术科比重逐渐降低,各科比例呈现不同层次间变化,最后,教学计划的自由灵活性相对以前有很大的改善,逐渐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对选修课的学时数增加。增加选修课程门数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学习,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对一些项目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后,术科技术自己在保证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自学练习。

4.2.3 应把总学时进行一定的限制,并且给予了学生更充足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

增加学科与术科的课程门数,并且根据培养方案合理的安排两者的比例。尝试着整个课程朝多样性、微课班的性质发展。经过反复论证,在专业课实施过程中,体育院校比较对术科课程的开设重视,学时数设定的比较多,;综合性院校恰恰相反,对学科知识课程所开设的学时比较多。

参考文献

[1]赵玉如.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关系的再认识[J].天津教育,2001(1):18-20.

[2]李杰.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张桂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苗志刚.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内部问题检视与辨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87-88.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表 篇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学英语(3)大学物理A(2)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A 大学物理实验A(2)

体育(3)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

工程化学 工程力学A

3.0 4.5 4.0 3.0 1.5 2.0 4.0 1.5 5.5

3.0-0.0.0-1.0 4.0-0.0 4.0-0.0 0.0-1.5 2.0-0.0 4.0-0.0 2.0-0.5 6.0-0.5

考试 考试 考试考试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实验实习实训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 1

第一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01112350

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5.0 6.0-0.0 考试

课 公共基础

02100118

大学英语(4)

4.5 6.0-0.0 考试

课 专业基础

0310082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

2.5 4.0-0.0

课 公共基础

05100114

体育(4)

2.0 2.0-0.0

课 专业基础

10103450

机械设计基础B

5.0 6.0-0.0

课 设计(论

1020022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B

2.0

+2

文)实验实习

11203905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B

0.5 0.0-0.5

实训 专业基础

20100305

电工与电子技术A(1)

3.0 4.0-0.0

课 1

一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式 考核方

课程性质

学期

周课程类

建议修读

课程信

辅修标

专业方

组代

模块代

通过情

起始结束

课 课 必修

介绍

课 必修

介绍 查看

课 必修

介绍 查看

向 无方

01-21

课 必修

介绍 查看

向 无方

01-21

课 必修

介绍 查看

向 无方

01-21

课 必修

介绍 查看

向 无方

01-21

课 必修

介绍 查看

向 无方

01-21

周学时

方式

公共基础

考核

课程性质

类别 必修

介绍 查看

向 无方

01-21

读学期

信息 查看

向 无方

01-21

标识

方向 无方

01-21

代码

情况

周课程

建议修

课程

辅修

专业

组代

模块

通过

起始结束

必修课 必修课 必修课 选修课 必修课 必修课 必修课 选修课 必修课3 3 3 3 3 3 3 3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查看介绍

0 0 0 0 0 0 0 0 0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无方向

01-18 01-21 01-18 01-17 01-08 01-21 01-18 09-17 01-18

专业基础

24123430

自动控制原理C

3.0 4.0-0.0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

21104516

验A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

20200321

训A 电工与电子技术A

20100306

(2)

2.5 4.0-0.0

课 专业基础

15110635

流体力学B

3.5 4.0-0.0

必修课

2.0

+2

实训 专业基础

必修课

1.5 0.0-1.5

实训 实验实习

必修课

实验实习

必修课

必修课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15104615 泵与风机 1.5 2.0-0.0专业课 必修课 5

0 无方向01-21

专业基础

15100920

热工测试技术

2.0 2.0-0.5

课 专业基础

15100450

工程热力学A

5.0 6.0-0.0

必修课

必修课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13112515 企业管理学B 1.5 2.0-0.0专业课 选修课 5

0 无方向01-21

实验实习

05200211

认识实习

1.0

+1

实训 专业基础

02100401

专业英语(1)

1.0 2.0-0.0

课必修课

必修课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周学时

专业基础

02100402

专业英语(2)

1.0 2.0-0.0

课 实验实习

11203740

生产实习A

4.0

+4

实训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6030

汽轮机原理

3.0 4.0-0.0

专业课

选修课

专业基础

15107120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2.0 2.0-0.0

课 专业基础

15107340

传热学A

4.0 4.0-0.0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

15201520

程设计

2.0

+2

文)设计(论

必修课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考核方

课程性质

学期

息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周课程类

建议修读

课程信辅修标专业方

组代

模块代通过情

起始结束

查看介

33100115

环境保护概论

1.5 2.0-0.0

专业课

选修课

无方向

01-21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式 考核方

课程性质

学期

息 查看介

01112420

形势与政策

2.0 2.0-0.0

考试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02100403

专业英语(3)

1.0 2.0-0.0

专业基础课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1025

燃料与燃烧

2.5 4.0-0.0

专业基础课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3820

供热工程

2.0 2.0-0.0

专业基础课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6225

热力发电厂

2.5 4.0-0.0

专业课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6615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1.5 2.0-0.0

专业基础课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6915

热经济分析

1.5 2.0-0.0

专业课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15107430

锅炉原理A

3.0 4.0-0.0

专业课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15110220

燃气轮机原理

2.0 2.0-0.0

专业课

选修课

燃气-蒸汽电厂联合15110320

循环

2.0 2.0-0.0

专业课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15201020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2.0

+2

设计(论文)选修课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

15201420

2.0

+2

设计(论文)选修课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无方向

01-21

周课程类

建议修读

课程信

辅修标

专业方

组代

模块代

通过情

起始结束

考核方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实验实习

05200610

毕业实习

1.0

+1

实训

052023E0

毕业设计(论文)

14.0

+14

设计(论

必修课

必修课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课程性质

学期

息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周课程类

建议修读

课程信辅修标专业方

组代

模块代通过情

起始结束

文)专业基础

15100615

制冷技术

1.5 2.0-0.0

选修课

绍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15106320 热力发电厂集控运行 2.0 2.0-0.0专业课 选修课 8

0 无方向01-21

燃烧污染和锅炉水质

15110420

控制技术

2.0 2.0-0.0

专业基础

选修课

查看介

绍 查看介

无方向

01-21

15110520 热能梯级利用 2.0 2.0-0.0专业课 选修课 8

课程意识觉醒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6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上上下下为这轮改革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当我们回望这轮改革的时候,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十多年来我们有许多地方许多教师将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混为一谈了。

大家其实都清楚,这次课改的动机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互为补充,以实现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地方和学校尤其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当然课程改革不只是一件技术活,更重要的还是理念的、思想的革新,尤其是要让每一个教师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建构属于自己的课程,更难。

“改课”就不一样了,几乎是纯技术层面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是相对省事的活儿,也是容易出成绩、出政绩、出效益的活儿。于是一个又一个的“高效课堂”,一个又一个的“教改”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或许是因为课改的设计者们忽视了我们这个国度的教育实际,也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选择参照系的时候出了某些偏差,更或许是因为一些歪嘴和尚将“课改经”给念歪了,“课改”就这样变成“改课”了,相反它的初衷却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给忘却了。

专业与课程 篇7

独立学院的发展在我国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历史则更短,因为某些独立学院根本不设立或者近些年才设立英语专业。从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较弱。但是用人单位与社会对于TEM4与TEM8的认同度非常高,于是许多独立学院也都将之作为学院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TEM4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规定其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听、读、写技能及语法、词汇知识。对此,各大高校在一二年级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围绕听力、精读、写作及泛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差,但通过专业四级的愿望强烈,独立学院应该更深入地剖析专业四级的要求并根据要求细化基础课程。例如由于听力题材中有新闻文献,“新闻听力”考的都是VOA及BBC等英语广播新闻,而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其题材广泛,从国际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能源交通、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到法律宗教、社会问题乃至各种灾祸,几乎无所不有。语言通俗化、口语化,非常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场景。但学生对于这些了解甚少,以至于听不懂。为此可在泛读课程以外添加新闻阅读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闻词汇及新闻文体写作特点。对于独立学院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应该加大语法及词汇教学的力度。对于写作课程,笔者认为应该从大一开始开设,且可以分为基础写作和阅读写作。基础写作更偏重于词汇、句子及段落的运用。而阅读写作可以根据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仿写。

二、TEM8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规定其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所规定的听、读、写、译四个方面的能力及英语专业知识。与英语专业四级相比少了基础的语法词汇,增添了专业知识及翻译。那么在高年级教学中,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体现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高级英语是基础英语的课程延续,但课程中所涉及的题材远远难于基础英语,其通过对于原版小说、诗歌及戏剧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文学欣赏水平。

与专业四级不同的是专业八级有人文知识题,其测试要求是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等,同时初步具备英语文学知识及英语语言学知识。其目的是测试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英语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开设文学作品选读及语言学课程。文学选读课程包括英国、美国文学简史,英美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英美主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介绍,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更应该开设英美概况这类课程,因为此课程更能让学生详细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语言学概论的内容包括基础语言学理论、著名语言学著作简析、主要语言学派别、语言学分支介绍。

除了以上所说的人文题,专业八级还有翻译题测试要求学生能运用汉译英的理论和技巧,翻译我国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速度为每小时250至300个汉字,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流畅。同时能运用英译汉的理论和技巧,翻译英美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文学原著,速度为每小时250至300个英文单词,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流畅。对于这种题型,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开设翻译类型课程。翻译类型课程包括英汉互译及实用翻译课程,主要介绍翻译的历史概况、基本理论,以及词、句、段落及文章的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

三、结语

独立学院要提高英语专业测试的水平必须更进一步详细分析专业四级及专业八级的测试要求,并根据其要求开设更适合本院学生特点的课程。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和《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的分析,阐述了现阶段独立学院为迎接这两项重要的英语专业测试,应如何提出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测试,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专业与课程 篇8

关键词:相关分析,计算机,专业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技能。一般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一系列课程组成,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等课程。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从上面课程中选取1到2门课程作为学生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角度说,这些计算机课程应该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大学基础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问题,加之大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致使部分高校教学主管部门错误地认为计算机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的“非常重视”逐步发展到目前的“不重要”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大幅减少,或者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改为选修课,或者是由于教学成本的控制,本科教学计划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各类通识选修课或专业课程教学上。

对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说,基础课教学同专业课教学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基础课之所以成为基础课,是因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肯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目前部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景气的状况,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1级开设的2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和5门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为基础,通过典型相关分析,从整体上揭示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

典型相关分析是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重要的统计方法,1936年由Hotelling首次提出[2],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宏观经济研究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应用[3,4]。

一、相关分析理论基础

(一)典型相关分析的计算

典型相关分析的目的是揭示两组不同变量之间的隐含的线性关系[5]。设对同类事物的n次观察得到两组随机向量X=(x1,x2,…,xp)和Y=(y1,y2,…,yq)。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分别从X和Y中提取m个典型成分Fh和Gh(h=1,2,…,m),其中Fh是X的线性组合:

Gh是Y的线性组合:

在随机变量X,Y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化数据的前提下,提取过程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使Fh和Gh携带更多的原变量X和Y的变异信息,即要求Fh和Gh的方差达到最大,即:

式中:

二是Fh和Gh的相关程度r(Fh,Gh)最大,即:

式中:

在X和Y均为标准化变量的前提下,为了满足上述条件,可以使用以下寻优原则,即:

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式(3)的最优问题的解可以表示如下:

(4)式表明,式(3)的最优问题转化为求特征值和特性向量的问题。即ah(h=1,…,m)是Cxx-1CxyCyy-1Cyx对应于特征值βh2的特征向量;bh是Cxx-1CxyCyy-1Cyx对应于特征值βh2的特征向量,m=min(秩(X),秩(Y))。

典型成分Fh和G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二)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校验

通过典型成分的提取获得典型相关变量(F1,G1),(F2,G2),…,(Fm,Gm)等,典型成分的提取目的就是使用较少的变量来表示原始变量X,Y之间的相关关系,典型相关变量的取舍通过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ρh的显著性校验来决定。

检验的H0假设是:

计算吉特斯(Gittes)统计量[6]:

在Gittes统计量的基础上构造劳欧统(Rao)计量检验H0假设[7]。

式中:

Rao统计量Fk在H0假设为真的情况下,近似服从第一个自由度为df1,第二个自由度为df2的F分布。

二、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成绩相关关系分析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1级59名学生的7门课程成绩为分析样本(如果某个学生同一门课有补考或重修成绩,以第一次考试成绩为准),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影响。2门计算机基础课成绩组成随机向量X=(x1,x2),其中:

x1:大学计算机基础成绩

x2:C语言程序设计成绩

5门专业课成绩组成随机变量Y=(y1,y2,y3,y4,y5),其中:

y1:Proteus与电子电路仿真成绩

y2: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成绩

y3:嵌入式系统成绩

y4:数字信号处理成绩

y5:Delphi程序设计成绩

各门课程成绩数据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各门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下:

从相关系数矩阵Cxx可以看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0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关数制、码制、字符编码、计算机基本原理等知识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为该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两门课程成绩的相关系数较大。

从相关系数矩阵Cxy可知,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与各门专业课成绩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专业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C语言程序设计和Delphi程序设计同为程序设计类课程,两门课程成绩相关系数达到0.8505,说明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对学习Delphi程序设计的促进作用明显。同样,C语言程序设计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6、0.5100、0.5047等,说明C语言程序设计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也有促进作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更多注重对学生新型思维方式的训练,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8],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

从相关系数上看,大学计算机基础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如C语言程序设计明显。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成绩与Delphi程序设计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834,这可能是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对专业的促进作用是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间接起作用的。

Matlab提供了一个函数canoncorr用于计算两组标准化的随机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使用Matlab编写求解典型相关分析的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X和Y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ρ1=0.8775,ρ2=0.2053。对应的典型主轴向量分别为: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校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2可以看出,两类课程之间的第一典型成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8755,且极显著(p<0.0001),ρ2不显著(p=0.6737>0.05),因此,可以使用第一典型成分表示两组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第一典型主轴a1,b1构造第一典型成分F1和G1如下:

F1=-0.5848x1-0.6369x2

G1=-0.1066y1+0.0399y2-0.1810y3-0.4353y4-0.6355y5

F1表达式中,x2(C语言程序设计)的系数绝对值较大,x1(大学计算机基础)次之,说明,x2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的影响较大。

使用F1和G1绘制1阶典型成分图,如图1所示。从图可以看出,F1和G1之间存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可见,第1典型成分很好地解释了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证实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成绩之间是相关的。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6、12、36、45号学生占据着图形的上部,从学生原始成绩看,这几个学生各门课程的成绩都比较高;而31、41号等学生也占据图形的下部,这些学生中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整体不高,专业课成绩也很低,存在课程补考现象。

使用第一典型成分F1重构Cxy,可以近似表示如下:

从而计算重构后如下:

Cxy和之间的差距用它们之间的模来度量,即:

两者之间相差很小,因此,使用第一典型成分表示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可行的。

以r(xi,F1)(以及r(yj,F1))为横坐标,r(xi,F2)(以及r(yj,F2))为纵坐标,绘制组间相关圆图,如图2所示,从图可以直观看出计算机基础课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代表C语言程序设计和代表Delphi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点十分靠近,相关性最强,其次是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其他课程之间尽管呈现正相关,但是相关性有所降低。

为了从数量上说明原始数据X中的多少信息可被用于分析过程,即X由其典型成分Fh解释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比,可以定义如下:

同理可以定义:

Y由其典型成分Gh解释的变异:

X由Gh解释的变异:

Y由Fh解释的变异:

Rd的值越大,说明提取的典型成分对原始数据的解释能力也就越大。利用式(6)—(9)计算X、Y被Fh和Gh解释的变异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典型成分F1可以解释68%的组内变异,并解释52%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变异。典型成分G1解释组内和组间的变异能力分别为45%和35%。第二典型成分解释组内的变异的能力分别是32%和14%,但是解释组间变异能力取值非常小。因此,使用第一典型成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2类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结果

使用典型相关关系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电子信息专业部分专业课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课程成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对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所在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间接对所在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本科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削减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现状,建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与时俱进,主动迎接挑战: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适应新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关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使之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Samuel K,Norman L.,BREAKTHROUGHS IN STATISTICS[M].Springer Press,1992:321-377.

[3]Hardoon,D.,S.Szedmak,J.Shawe-Taylor.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An overview with applicat ion to learning methods[J].Neural computation,2004,(12).

[4]Marzban,C.,S.Sandgathe,J.D.Doyle.Model tuning with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J].Monthly Weather Review,2014,(5).

[5]Sakar,C.O.,O.Kursun,F.Gurgen.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J].Applied intelligence,2014,(2).

[6]傅德印,王俊.判别分析统计检验体系的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5).

[7]傅德印,黄健.典型相关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J].统计研究,2008,(7).

专业与课程 篇9

一、理实一体化整合模式

所谓理实一体化,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进行整合,使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于一体。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目前建有会计一体化教学室、会计应用软件实训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审核与填制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日记账等部分教学内容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简单内容先由学生自己操作,然后由老师总结;重点内容教师讲演的同时,学生模拟练习;难点内容先由教师讲授及演练,然后由学生自己操作。这种模式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这种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是既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当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同时,学院还应当建立一体化的教学室、实训室等硬件设施设备,融“教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二、任务驱动整合模式

任务驱动模式是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模式的实施,首先要选好具有课程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来组织教学。要选择那些关键的、典型的、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实施教学。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会计老师在对企业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了计提坏账准备、计算发出材料成本等工作任务,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完成任务,并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掌握知识和技能。

采用这种模式,教师设计的任务是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因素,“任务”设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的效果。因此,如何设计“任务”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健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一文中提出:任务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三项原则。1、实践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思考性原则。

三、项目导向整合模式

项目导向模式就是在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的课程项目,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通过讨论、讲练结合等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该模式相对于任务驱动模式来说,有综合性、阶段性,而任务驱动模式着重针对单项教学内容进行。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基础会计、企业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学中,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了六大项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项目一:期初建账,任务要求(建明细账、建总分类账、建日记账);

项目二:填制和审核凭证,任务要求(根据有关经济业务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项目三:登记账簿,任务要求(根据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并登记总账);

项目四:成本核算,任务要求(根据经济业务及账簿记录,核算产品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

项目五:编制会计报表,任务要求(在各种账簿中进行对账、结账、试算平衡,然后编制会计报表);

项目六:会计档案管理,任务要求(整理凭证、装订账本、将会计资料归档管理)。

采用这种模式,一般是先理论后实践,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分阶段进行项目实训,通过项目实训来巩固理论知识。

四、工学结合整合模式

工学结合整合模式是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工学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应当是实践教学和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企业的经济业务引入校内,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用相关理论知识处理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二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践。目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11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单位已成为会计专业学生比较稳固的实习基地。

五、顶岗实习整合模式

顶岗实习就是安排高职生走出学校教室,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劳动锻炼。这既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的一种模式。而且顶岗实习不只是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务处印制有《顶岗实习手册》, 手册中涉及到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学籍管理及实习工作的补充规定、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书、学生自谋实习安全承诺书、学校联系电话、实习计划、实习周志、实习总结、实习评价等内容。会计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第三年可以在学校的安排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无论学校安排还是自己联系, 每一位顶岗实习学生都配备有校内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学生进行电话联系、走访、业务指导等, 每月向系上汇报一次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则要求撰写实习感言、实习周志、实习总结等。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既强化了业务操作技能, 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好些学生直接被实习单位留用, 甚至成为了业务骨干。

当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模式。只要我们能根据形势的发展, 合理地实施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定能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玮.浅谈会计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OL].广西工商学校网, 2007.

[2]罗明喜.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OL].中华论文中心, 2007.

[3]童学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思考[OL].光明网, 2007.

专业与课程 篇10

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它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在我国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情了,到今天,怎么还会有目标定位的问题?事实是,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动对学前教育发展及目标定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大专层次的高职学前教育应以“实用性、应用型”为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1.1.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层次的艺术研究人才和合格的幼儿园音美教师。

1.1.2 人才类型的定位: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品德优、口径宽、厚

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专业技能、理论基础、科学文化、意志品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能够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社会满意度较高。

1.2 质量要求

1.2.1 知识结构

掌握声乐、钢琴、舞蹈、绘画、手工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技巧;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看图、译与查阅资料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本专业需要的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2.2 能力、素质结构

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学前教育及教学管理和美术、音乐、唱游等活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胜任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能从事文艺部门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职业态度端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严谨务实。

纵观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质+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它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寻求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更新观念,掌握就业趋势,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努力提高自我、正确塑造自我,逐步树立起符合就业市场规律的教育观、文化观、择业观、创业观,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2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问题

2.1 教学理念陈旧专业本位思想严重

目前,组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授课老师大多都是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或专门从事音乐学习的人,由于多年的音乐专业学习,使其过分强调音乐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脱离了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把音乐技能传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的,忽视学前教育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的根本区别。从而造成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符等不良现象。

2.2 教学内容脱离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或者过易,严重脱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要求,让学习主体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主体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一般都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拿声乐课为例,主要讲授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以成人教学为主,忽略了幼儿声乐教学和儿童嗓音保护的讲授。再如,钢琴课的教学也总是围绕钢琴技能的培训,没有看到幼儿歌曲伴奏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脱离了学前教育音乐学习的本质要求。

2.3 教学方法的单一、呆板、陈旧和落后

过多地采用接受式学习方法,忽视个性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学生总是把精力放在对技能技巧的模仿上,技能课程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背道而驰,严重影响技能教学效果。技能学习方向的不明确,严格执行“多能”的师范教学要求,技能特点不明确,不利于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

2.4 考核制度陈旧,不符合教改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必须与培养目标联系起来进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技能。换言之,艺术技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技能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际,以实用为目的调整考核制度。应以实际幼儿园教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技能、知识为中心。多的是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与需要,与儿童进行共同的创造。

3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措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因为高职学前教育与本科、中职学前教育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本科学前教育注重理论学习,主要培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术型人才;中职注重技能培养,主要培养一线从业人员;而高职则培养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型人才。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考虑到教育的特殊性—学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必须与学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紧密联系起来。

3.1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优秀音乐教师团队

3.1.1 音乐教师应明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不是以培养歌唱家、演奏家为目的的,是学前儿童的教育,是培养优秀的一线幼儿园教师为目的的。

3.1.2 音乐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

一名音乐教师的专业功底直接影响着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是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也是完成各门课程任务的基本条件。音乐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音乐知识、表现力,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3.1.3 音乐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音乐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信任,以诚实正直、热情大方、宽容为中介,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与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

3.1.4 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音乐教师除了钻研更宽、更广、更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外,作为教师,他还应当具备更广博的人文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无所不知这样的一个学者偶像,音乐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来自学生提出的难题,渊博的知识会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更需要全方面发展的教师。

3.1.5 音乐教师应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将课堂教学的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的行为又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那么教师就应研究创新自己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3.2 立足专业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对其课程进行建构,并且要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来改革。构建音乐课程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这三块是音乐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后,才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前教育学生。

3.2.1 以培养情趣与能力为课程主要目标

任何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都有一个明确的的目标系统,构建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培养音乐兴趣,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了解人类音乐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音乐审美情趣;认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3.2.2 选择综合与多样的课程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内容有声乐、钢琴、舞蹈、乐理、视唱练耳等,各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对应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整体,音乐课程是在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兴趣的转移,利用工具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多样化、具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地适应各种学生发展需要。

3.2.3 增加自主选修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极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必修课程比例过大,选修课程比例太低。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摒弃单一的必修课程制度,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主体性,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精简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同时,还要彻底改变选修课程内部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指定选修课程多,任意选修课程少;专业选修课程多,公共选修课程少;单学科选修课程多,跨学科选修课程少;理论性选修课程多,应用性选修课程少。通过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使选修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平台。

4 结论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前教育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陈旧的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远远不适应快速的专业发展。幼儿园办学理念更新及教学模式,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本文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从学前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出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不足并谈谈个人对音乐课程改革的一点看法,以期管中窥豹,抛砖引玉。

关键词:培养目标,音乐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强.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3]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4]王大顺,王云霞,郭学毅.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上一篇:美国总统的工资下一篇:制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