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养成

2024-06-25

兴趣养成(精选十篇)

兴趣养成 篇1

一、培养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会投入。要培养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云:文道合一。即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要想写好文, 必先做好人。只有先学会做人, 才能培养正确、健康的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强烈的正义感和丰富的感情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搭建一个师生平等的平台, 俯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这样民主的交流评议方式,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另外在和学生交友时, 要放下架子, 以诚相待。面对学生过激或有失偏颇的话, 作为老师最好不要盛气凌人、求全责备, 而要以事实为依据, 与其促膝谈心, 循循想诱, 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更要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 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 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丰富的情感。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情感培养, 学生见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想歌颂一下, 见到假恶丑等不义的事就想口诛笔伐。如我班一男生请病假回家, 第二天骗家长说返校上课, 其实逃到外地去上网。如不是第三天我向家长询问该学生的病情, 谎言还不会戳穿。当同学们得知后, 纷纷向他投去鄙夷不屑的目光, 并就此事进行激烈的讨论,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既有强烈谴责又有深情呼唤, 既批人又责己。最后统一认识:这种行为很危险, 荒废了学业还是其次, 关键是会受到毒害, 滑向堕落的边缘, 最终会走向不归路。“百善孝为先”, 这样糟蹋父母的血汗钱, 是不忠不孝之举, 也是目无校纪班规, 是大家的反面教材。一堂鲜活的特殊的思想教育课后, 又引导学生把这些真情实感记录下来, 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要鼓励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愿意写的内容。长久以来, 我们的写作内容是代“老师、考试和教材立言”, 根本不管你是否感兴趣, 是否有东西可写, 都必须完成。难怪学生作文会出现胡编乱造、千篇一律的怪现象。针对这些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对学生的习作我是以赏识为主。每篇作文都要找出至少一处亮点, 予以肯定和欣赏。至于作文中的失误, 不管多少, 都只指出其中最突出的一处, 且语言委婉含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就会由怕写变得愿写继而乐于写作。

再则就是改进作文的评判方法, 丢弃过多的批判, 不再吝惜分值, 实行高分政策。每次习作都只训练一个要点, 凡达到要求的至少给30分, 完全达到要求工整美观的可以判45分以上甚至满分。除此外, 还定期进行作文竞赛。把同一层次的放到一组, 每组都有一个统一标准。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树立起满满的自信心。

二、养成良好习惯

养成什么习惯呢?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习惯。怎样养成这些习惯呢?

1、布置观察任务。

长期以来学生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不知道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致使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不是假大空就是无病呻吟, 胡编乱造空洞肤浅, 针对这种现状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勤于思考, 要透过现象辨其本质和主流, 找到符合社会规范化的东西, 以保持自身与社会的一致。有了这种感悟要求写成日记, 定期检查。比如,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晨昏变幻, 布置任务观察家乡、校园、路途等显著特征, 扣住时令与地域特色, 用文字去感受, 用心灵去吟咏去书写。由于是亲眼所见, 描述真切, 自然生动, 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2、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些活动。

语文活动的内容很多, 形式多样, 比如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 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小记者招待会、”诸如“新闻发布会”, 还可进行词语接龙, 写作接力赛, 知识抢答、快速找错, 组织课外采风、采访、参观、游览, 交流读书内容、心得体会, 指导剪报、辑报、办报, 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鲜感, 日记也好, 周记也罢, 流淌都会是一些鲜活生动的印记。另外, 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 也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可以组织写作兴趣小组, 以及大视野新观点等然后引导同学们把自己的见闻感受以及写好的文章交流展示, 互相欣赏借鉴。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相互交流的过程, 是作者与读者角色互换的过程, 也是互相分享成功快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 在观察中用心思考, 在思考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进而丰富了情感体验, 对人生和社会更多了一些了解。

3、在学生勤观察、勤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勤动手。

这一点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所在。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灵感, 及时记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为今后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同时还要开辟多种园地, 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1) 挑选优秀习作 (或进步较大的学生习作) 在校内、班内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选用, 或投寄有关少儿报刊社。 (2) 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文集, 并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 (3) 组织文学社团、办手抄报, 并定期举行手抄报比赛。 (4) 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重新整理、修改自己一学期以来所写的大小作文, 并将它汇编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自己设计封面、版式, 请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写上序言, 待开学后进行评比。这样一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通过上述方法, 进行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养成了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兴趣养成 篇2

育良好习惯

促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一得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到: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感到头疼的是作文教学,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会“难”呢?我想也许是教师认识有些偏差,教法不大合适,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写,也不会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不断研究和探索,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逐渐养成爱写作、会写作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的先行。作文课上,教师要循循善诱,用巧妙的方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如:讲一段相关的故事,放一段录音,看一副图画,观一处景点等,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步入习作正题。

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所以“说”是“写”的前提。每次习作,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列提纲,接着让优生带头“说”文,打开思路,集思广益,并逐步过渡到后进生,让优生的思维感染后进生,使后进生敢说,并力求“说”得有中心、有条理、有详略,这就大大调动了“写”的兴趣,为“写”铺平了道路。

二、多方调动,积累素材

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不愿意写作文,有的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疼。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无话可说,就是没有写作素材;二是不知怎么说,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怎样克服这些现象,让学生喜欢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解决这些问题。

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好的写作素材很多很多,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生活里。之所以你没有发现,导致你作文时无话可写,是因为你没有留心观察。在玩耍中,让好的素材溜走了。要教育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留心周围积极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的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读,二是看,三是听。“读”是“写”的基础,“读”提供“写”的方法,规律和技巧,为“写”提供思路和材料。“写”是在“读”中取得的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读”和“写”必须结合,阅读是学生领会别人思想,作文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是吸收过程,一个是表达过程。我多年在教学中组织读书小组,引导学生多读同龄人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思想,提高自己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作文作好铺垫;“看”包括自己看和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看。如组织“观看影像资料”和看“校园一角”。学生普遍感觉在两种看之中后者印象深。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后者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而前者没有。其实两种“看”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任何观察都要认真。学生如果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掌握了写作的材料,再写起作文来,就感觉不那么难了,甚至还有了愿意写的动机;“听”是获取素材的又一种形式,有的作文的内容并不是仅凭认真观察就能获得素材,把文章写出来的。记得一次作文竞赛参赛题目是《二十一世纪美丽的家园》,这就需要很强的想象力。一般学生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怎么办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听,听家长和大人们的合理的见解,听思维敏捷、想象力强的同学的见解和合情合理的故事。掌握素材,有了素材,看似难写的作文也就不难了。学生“写”的欲望很浓,写出来的文章也挺有意思。现摘抄其中一名同学的一个片段:“在二十一世纪,我美丽的家园像花园一样,高楼林立、绿荫如画,小伙伴们在草坪上尽情的游戏,鸽子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

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

学生不愿作文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怎么写。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体会一是低年级学生做思维体操,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如“中——中国、国——国家、家——家园、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事物的思维,养成好的习惯,提高兴趣。二是中年级学生采取“自言自语”呢?举个例子说吧,妈妈给你买了个新文具盒,这个文具盒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吗?并把文具盒的形状、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有顺序地自己说给自己听。这就是“自言自语”。这方面的素材很多,如吧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自言自语”。同学们初听这件事都觉得有意思,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学生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奇效。不仅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加强了。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逐渐就能做到口说我所见,手写我所想。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这时学生会倍感作文之乐趣无穷。说的欲望、写的兴趣不就会更足了吗?三是高年级学生首先通过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是教师要在充分钻研和利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补写、续写、改写、缩写等。如我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后,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写了《我爱家乡的石榴》这篇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如开设“文章病院”,要求学生当医生,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病人,请大家来做医生,给这位病人治病。”学生听了感到十分新鲜,情绪高涨,他们各抒己见,纷纷给“病人”开“药方”,课堂气氛很活跃。有时我还创设了“文章法庭”,对学生说:“今天请大家当法官,来出理一起纠纷。”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个个都在等待案件的下达,这是老师出示病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修改病文的活动中去。另外,我还用了“攻难关”的形式引导学生做修改病文的游戏。这样就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体会了作文的乐趣,提升了写作水平。

四、教学相长,提高作文能力

一是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学生往往喜欢哪个教师,就喜欢哪位教师的课程。为了培养师生情谊,我常常和学生在一起互说一些趣事,出一些类似《和老师说悄悄话》、《我把老师请回家》等作文题。这样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有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还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获得了学生的敬佩和信任,还引导他们爱上了写作。

二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大部分作文时,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充分的“自言自语”地说题目的意思,应怎样选材,采取哪种写作方法。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代表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这样学生毫不拘束,兴趣极浓,自然就会写出很好的文章来。

三是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每次的作文我都及时认真的看,细致的批改,肯定学生作文的有点。即使较差的作文也要找出闪光点对学生加以鼓励,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对文章分类选出,上墙展示,有十分好的我还尽量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展示写作能力的机会。身边同学的作文获了奖,会给全班同学带来欢乐和鞭策,也带来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兴趣激励,习惯养成 篇3

经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初中生对数学的自我理解已经根深蒂固,在初级教育阶段如何引导并修正他们对数学的看法,甚至是消除其莫名的畏惧感,成为学科知识传授前的必修课。这个时期是学生产生朦胧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榜样作用在此时尤为重要,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使得他们在该阶段的人生设计对将来的成长能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将每个学生的理想和展望数字化,是开展因材施教工作的前提,也是采用导向性教育手法,进行教学工作的必经阶段。

拟建数学教学内部的兴趣小组,例如针对喜欢纯算术学习的学生,成立速算、心算兴趣小组,多采取游戏方式使其迅速掌握速算中拆分、错位、互补、循环等基本算法的运用;针对几何学习突出的学生,可以引用物理学教学的模式,手工打造几何模型,拆分、比对,让其有更强的空间感、立体感;对于数字化科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其了解基础数字运算以及图文数字处理的基础理论,细化并强调基础代数对其的重要支撑作用。让学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类似方法调动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而不是一开始就长篇累牍地灌输各种公式,定理。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各小组间的优势互补,合理引导并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运用开展各种竞赛等手段,达到整体数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

巩固基础和深入运用

阅读能力欠缺是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小学的学习积累,很多学生对自己阅读能力有很强的信心,也有不少阅读经验,但往往就是这种无来由的自信和所谓经验使得很多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起步阶段就养成了阅读不严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等坏习惯。对于每一个数学公式,及其文字解释应督促其做到字斟句酌,不要放过每一个深化理解数学公式含义的机会。拿三角函数公式这一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举例:弄清楚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具体含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由这四种基础函数所引发的一系列函数公式及其运用,两角和与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万能公式等等。每个公式间有着必然而紧密的联系,并在实践运算解题过程中运用到几个公式,因此,让学生知道每个公式的定义是什么很重要,这成为各公式间的转化和运算关联性掌握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低头记笔记或是运算,课后再思考为什么。实践证明听课效率高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加强学生自学自觉性的主要手段。很多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导致课堂跟不上教学节奏,课后又疲于应付作业的完成,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又无法进一步有效预习,形成恶性循环,日积月累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成功的教学模式是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课堂中“听”占据课堂教育的70%,配合以10%的笔记,20%的练习,达成100%的掌握。

当然,合理安排数学学习的时间,避免产生学习的倦怠,了解一定的学习规律性,同时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良好的考试观,同样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

总结

培养识字兴趣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篇4

一、设计板书、渗透识字

巧妙的设计板书, 是实现渗透性识字的有效途径。如:我在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时, 先独立阅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熟读课文, 边读边想, 然后汇报交流, 谈自己通过课文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说自己读懂的内容。有的说:“我喜欢读第二自然段, 通过读第二自然段我知道了雨后的荷花是最美的。”有的说:“我从第三自然段中知道王冕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有的说:“我知道王冕为什么喜欢画画的原因。”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 我完成以下板书:

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家穷

王冕学画荷花美丽想画下来好学成功

不灰心天天画刻苦

板书中加横线的字是本课要求识字的字。学生在观察板书时, 能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二、快乐识字, 培养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游戏, 名叫“快乐传真”。游戏规则很简单, 第一人看了黑板上的文字后, 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传给下一位, 下一位又传给第三位, 一直传下去, 最后一位同学要说出动作所表达的意思, 如《画龙点睛》一文中, 有些词语学生不理解, 我觉得有几个词语适合这种游戏,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张牙舞爪”等词语, 悄悄地告诉第一小组的第一位表演者, 他马上作出“张牙舞爪”的样子, 我让学生猜猜这个动作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 学生马上说出来是“张牙舞爪”, 接下来的游戏都妙趣横生, 学生动作做得好, 猜的也好。在这种氛围中, 识字和理解达到了新的境界, 学生造句的水平也大大提高, 识字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自主探究、合作识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 摆正彼此的位置, 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渗透性识字之后,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 独立识字。

将生字表里的生字送回到课文当中, 在语言环境中强化生字读音, 再为生字找朋友, 用“-”标出与生字组成的词语, 感知生字的意思, 然后与生字交朋友, 自言自语说自己怎样识记这个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识记字形。

2. 合作识字, 先与同桌互相介绍认识的字, 然后小组长组织游戏, 巩固识字。

如:开火车、抽读生字、朋友、当小老师、猜谜语、编口诀、编字谜、动手操作等, 老师引导、全班交流, 让学生介绍自己独特的、有效的识字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全身心投入, 在识字过程中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这样, 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愉快和兴奋, 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开来, 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四、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识字

只要你走在大街上, 你就会看到各种招牌、广告、警示。孩子们每天都要从街上经过, 他们的眼睛会好奇地看着窗外的世界, 他们会看到那些东西。可是, 他们并不在意, 也不知道那些字说的是什么。于是, 我给他们提出了小小的要求:“从今天开始, 我们每人建立一本课外识字本, 把你见到的招牌、广告甚至各种物品的名称, 画下来或剪下来贴在课外识字本上, 我们大家一块来学。凡是带来的都有奖﹗”

从那天开始, 各种各样的招牌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教室。每天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跟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识字。如学习《书的世界》, 让学生提前参观图书馆, 通过参观, 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时, 我问道:“通过参观图书馆, 你认识了哪些字?”结果学生认识的数量大得惊人。他们有的通过参观, 认识了一百多个课外生字, 在识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兴趣养成 篇5

摘要:兴趣特长养成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的五个维度之一,旨在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情况,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兴趣特长养成;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引言

兴趣特长养成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三个关键性指标。恰当科学地运用这一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促进其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提高。

兴趣特长养成与教学有效性

(1)兴趣特长养成。兴趣指的是个体对某类获得或事物的偏好,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动力性特质。特长指的是特别擅长的专门的技艺或研究领域。特长的养成可以是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因为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在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有如下三层含义:一为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养成,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1)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养成。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生物课是从高二开始开设,这就为了解学生兴趣特长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通过与原任老师聊天,关注学科成绩,查询成长档案,观察学生对某些知识、事物和现象的专注、思考和探求情况,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在文学、科学等领域表现出的喜好、付出的努力等来了解学生兴趣特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为开展有效性学习提供帮助。

(2)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包括生物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学科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多种感官刺激。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刺激学生的视觉,用悦耳精练的语音信号刺激学生的听觉,多感官刺激的综合作用,能使信息通道得到延伸和扩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记忆力。

第二,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抽象、微观的示例,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微观世界,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光合作用的场所、过程、原料、条件等知识都是建立在微观知识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设置动画,将光合作用过程拟人化、可视化。再如,我们可以将“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微观生理过程形象具体化,这种信息转换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科知识。

第三,与生活实践相连,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蕴藏着大量的生物学原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连。如讲到《光合作用》时,先让学生讨论大棚蔬菜的生产,思索大棚栽培中所涉及的各种设施的用途。又比如,在讲到《内环境稳态》时,组织大家讨论生病发烧时的体验,等等。讲《免疫》时,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过敏源,寻找过敏源,分析出现过敏现象的原因。不仅如此,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如“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尽量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促成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结语

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养成这一评价指标能使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提升教学有效性,同时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兴趣先导 习惯养成 思维提升 篇6

1 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调整到最佳的物理学习状态,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更感兴趣,使课堂的学习和教学气氛更活跃.所以教学中笔者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1 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前,笔者会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让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播放乌龟缓慢地爬行、猎豹快速地奔跑、高峰拥堵时汽车的缓慢行驶和赛车奔驰的几个视频.通过强烈的视觉冲突,使学生更直观地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在这些情境体验过程中学习,不但能增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活动.

1.2 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而言,实验的内容和效果更加直观形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浮力》这节课中,一开始讲的都是浮在液体和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接下来笔者会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请你猜想一下,有什么生活经验支持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有些同学觉得受到浮力,有的觉得没有受到浮力,各抒己见.这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将一个能沉入水中的物体先在空气中提一提,再放入水中提一提,感受一下,提升同一物体所用的力有什么不同,从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再测一测,根据数据说明,就很容易就得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真实的情境体验和亲身经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应在实际体验中逐步构建.

2 在活动探究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1 实验探究的习惯

物理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建立,笔者都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物理规律.在课堂上会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并借助多媒体、实物投影等辅助手段将实验现象放大,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能够观察到,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些实验会邀请学生上台完成,并请其他同学参与评价;还有些实验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对学生分组实验会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对每个实验笔者都要求学生做到:明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过程,准确表达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评价实验过程,选择最优方案.

2.2 质疑反思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课堂上笔者会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惑,也可以在笔者讲解之后提出疑问或新解法.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时,笔者先让学生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再测小灯泡的电阻,当实验数据测出来之后,学生发现小灯泡的电阻相差比较大,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是什么原因导致小灯泡的电阻不一样呢?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要不要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等,这样会促使他们去思考,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例题的讲解中笔者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学资料,要相信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练习中笔者还经常会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

2.3 解题的习惯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而言,他们将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审题规范、解题规范、作图规范、计算格式规范、单位换算、文本表述的规范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规范意识.相信一旦养成这些良好习惯,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率,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3 多种方法促进思维提升

3.1 引发思维冲突的课堂设计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转化原有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在教学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往往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错误的结论:物体受到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课堂上笔者在桌上快速推动一辆小车,然后撤去推力,小车不会立即停止,此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前面的认识有错误.这时让他们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创设的矛盾情境,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个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2 灵活的课堂互动交流

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让下落高度相差较大的两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数据,提问并让学生讨论“每次测量时,纸锥的下落高度高一些好还是低一点好?”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会很容易知道纸锥的下落高度高一些好,这样可以延长纸锥下落的时间,易于用秒表进行更准确的时间测量.最后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中寻找突破口,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反思和质疑,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如刻度尺没有竖直放置使得测量纸锥的下落高度有误差、测量时间有误差等等.

3.3 在应用拓展中不断提升思维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比如《欧姆定律的应用》中,做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问学生:这样的电路还能用来研究哪些实验?在不同的实验中,电路元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一样吗?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电学实验前后联系起来,将初三的复习整理及时融入平日教学中,培养学生融汇贯通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另外,课堂上在进行新课教学时,笔者会尽量多挖掘生活现象,让学生应用物理原理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笔者会鼓励他们课外自主探究,将科学探究由课内拓展延伸至课外.

此外,初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完成课本后的小制作作业,既应用物理知识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兴趣养成 篇7

通过对学生体育爱好的分析, 选择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体育课程的内容。为青少年来说, 从事体育活动都是源于其兴趣, 兴趣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兴趣作为人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可以促进人们进行全新知识的探索。故此, 对于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和激发是保证体育课质量的前提。如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即使体育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课堂教育, 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运动方面的兴趣, 体育课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1]

二、改革体育课类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教育部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推进体育课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教育部强调, 各个学校应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根据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督导评估、质量标准、体育设施教师队伍、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锻炼等几个方面着手, 从整体上对设计进行强化, 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 提升改革力度。

经历了高中的繁重科学, 学生也提高了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有所掌握。[2]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手段有所掌握, 基于学生的身体条件, 本着循序渐进的规律, 对体育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改变。

三、引导学生由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

1. 教学内容要因人制宜,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学生对于某项运动产生了兴趣, 随之而来的就是求知的欲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基本技术开始, 制定系统的合理的教学计划, 同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不要过难, 也不要过于简单。可以根据学生所拥有的不基础水平进行不同组别的教学, 而在进行分组练习时, 要尽可能地将水平仪系的同学编在一组中进行练习。特别是在对抗性练习当中, 要兼顾不同组别之间的实力匹配, 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在教学中要结合基本技术, 设置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 避免长时间停留在一些较为单调的基础训练上, 否则会对学生的兴趣以及运动量的安排上造成影响。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妥善的安排。总之, 通过较为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锻炼技巧, 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也会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愉悦。[3]

2. 课内课外相结合

在学校里, 体育课一般为一周一次,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通过这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来完成, 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锻炼的条件。在课堂上根据运动的技术特点, 将教学的内容手段以及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强化对抗性训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 可以在课余为学生组织班与班之间、系与系之间的比赛, 通过在课堂上对包括场地手势规则战术等内容的讲述, 是每个学生一方面上场参加比赛, 另一方面还能进行裁判比赛和场外指导。与此同时, 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运动器材, 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外运动锻炼, 同时教师要定期进行辅导, 这么锻炼情况进行督促, 解决学生在锻炼中所遇到的问题。

3. 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拥有较强的竞争性是青年的一种典型心理特征,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举办一些多样的比赛, 使得同学都有参加比赛的热情, 如班级内或宿舍间举办比赛,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 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挂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4]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与国际竞赛相结合, 时刻关注国际竞赛的发展趋势, 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将其关注点放在国际竞赛上, 为学生养成一种观看国际竞赛的习惯, 让学生对国际竞赛中的明星队员产生崇拜, 这更有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 教学要与季节相适应

季节以及球方面的变化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一定的影响, 它有可能造成运动习惯的改变, 从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转移。所以该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 即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 适时的安排一些季节性较强的运动项目, 如冬季的滑冰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运动的欲望, 另一方面也能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使体育锻炼这种兴趣爱好成为学生终生的兴趣之所在, 而也正是需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对原因之所在。即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 体育锻炼也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体育课上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逐步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从而实现提质增强的目的。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设置都仅仅考虑了运动项目的广泛性, 拥有较多的门类, 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仅仅是对教学大纲内容的完成, 而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 在体育课增强体质宗旨的实现方面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比。故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弊端, 针对这样的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教学进行了试验创新, 实验结果显示, 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应该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作为其进行相关内容设置的依据,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学生运动,兴趣,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季浏, 胡增荤.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1.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孙开宏, 季浏.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J].体育学刊, 2010, 2:116-118.

浅谈历史学习兴趣与人文素养的养成 篇8

这就向从事一线历史教学的中学教师提出了要求: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创造精彩生动的课堂, 达到让学生学有所乐, 了解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培养其人文素养, 使其担负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做一个“富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人。

中西方先哲具有相同的认识。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好的关键是好学。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 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 拿梁启超的话说最好是“会通古今, 会通中西, 会通文理”, 教师的知识面广, “典故”“趣闻”可以信手拈来, 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轶闻, 或者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辩论, 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而不知疲倦。

俗话说, “亲其师, 信其道。”在当今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 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给学生以爱的阳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助其成长。在课堂教学中, 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纪连海老师曾经为了课堂效果趣味性更强, 听过评书、练过相声, 学生们上他的课是乐在其中。虽然每个历史教师都有其自身的风格, 但是毫无疑问, 夸张的肢体动作, 丰富的面部表情, 妙语连珠的谈吐, 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 不学会幽默那是天大的遗憾。学生一般喜欢有幽默感、说话风趣的老师, 这会使得每节课都能带来欢笑, 使学生们能够乐在其中, 只恨课堂时间短暂。

在教学方法上, 也要有所创新。传统方法突出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昏昏欲睡。长此以往, 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插入漫画、插图、民谣、谚语, 则会使趣味性大增, 让学生回到历史的情境之下,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漫画、歌谣的独特风格调节学生的情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欢笑中受启发、学知识,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家乡有比较深厚的感情, 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和斗争的, 这块土地涌现出了哪些杰出的人物等。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讲述本地区的历史, 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 并能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哈尔滨是一座历史并不太久远的城市, 是在近代以后兴起, 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这座城市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可以讲述抗联勇士们的英雄事迹, 带领学生去缅怀先烈的英灵, 参观战争的遗址, 在和平年代同样做到“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地方史的认知, 也帮助他们掌握了搜集信息的途径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 获益匪浅。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短暂, 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历史学科涉及之广泛, 跨度之深远,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完全可以做到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研究学习兴趣。在高效利用课堂之外, 可以组织历史兴趣小组, 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竞赛等,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身边的变迁, 走进现实的或者网络的博物馆, 了解中外文明的光辉灿烂, 欣赏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可让学生自己出历史手抄报, 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收集了大量资料, 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所学知识, 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教学, 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 要用多种形式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使学生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去探索, 去求知, 鉴古知今, 继往开来。■

兴趣养成 篇9

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经常性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认为, 我们中小学教师除了注重阅读教学外,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有计划地控制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 如果每天能有1小时的阅读就很难得了。因此, 教师平时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不宜太长, 切记偏深, 以免给学生造成负担或压力, 进而产生厌读的情绪。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消遣或享受, 而不是一种额外作业。

二、学校、家庭结合起来

和学生家长结合, 让学生放学、放假在家的时候保持每天的阅读量、保证阅读内容、注意阅读姿势。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除了教师提供的非读不可的书目或指定阅读的书籍外, 应鼓励学生广泛地、自由地阅读健康的、有益的报刊、书籍等。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毅力。一旦养成, 终身受益。

三、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课外读书自由

学生在课外要有在什么时间看书、看什么样的书以及怎么看书的自由, 要有暂时不想看书或对经典著作不感兴趣的自由, 让学生感觉到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兴趣养成 篇10

一、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1.学校要支持体育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 加大人力物力等投入。学校体育光靠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训练是不够的, 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三项运动会就是很好的补充, 但是对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 因为还有一半学生没能参与到。如果和残奥会那样, 每次有体育后进生的比赛就好了, 当然不是贬低学生, 这相当于二级、三级运动员比赛一样, 这样参与的学生会更多;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比赛, 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如整班拔河比赛、体操比赛、集体游戏等;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其他比赛, 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跆拳道、棋类等。各种各样的比赛不但需要所有老师的参与, 还要颁发奖状奖品;比赛前的各项准备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2.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至少要能牺牲休息日。节假日学校可以开放体育场馆, 让家长带着孩子到学校参加体育活动, 值班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 或是由专职体育教师进行直接辅导。这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无私付出, 甚至还要担负一份责任。

3.社区、学校必须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孩子还是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 但是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缺乏是面临的很大问题。因此, 政府和学校可以合作, 共同为孩子提供基础保障。每个社区都应该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200米以上田径场、多功能室内体育馆等;但是现在的社区只有福彩中心免费提供给老年人活动的很狭小的一块地方, 这是完全无法满足孩子锻炼的需要的。如果社区无资金建造、也无地方建造, 那么可以利用周边的学校、厂房、健身馆等地方, 免费为学生开放, 合理地利用资源, 共同为孩子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二、如何提高学生不同体育兴趣的水平?

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完全依靠学校体育是不现实的, 因为很多学生的爱好在体育教学中是没有的, 如轮滑、滑雪、游泳等, 这只能依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积极配合。现在家庭自己参加的体育项目还是比较多的, 有轮滑、自行车、舞蹈、跆拳道、体操、武术、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航模、放风筝等;学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戏和一些校本教材。在如此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培养学生各种兴趣, 满足各种要求,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 它的体育项目就相对发达。如美国, 好多竞技项目就是靠个人兴趣来发展的, 而不是从小由专业的体育机构来完成训练的, 这种高水平运动项目真正是因个人兴趣而取得成功的。

三、如何让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1.提高学校认识, 多组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学校要注视校园文化体育建设, 举行多样化的阳光体育运动会。可模拟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盛会, 有开幕式、闭幕式、有鲜花、有掌声、有金牌、有奖励, 让老师和学生都以最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其中。但现在很多体育活动都成了过场子, 敷衍了事就结束。只有重视才是硬道理。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周, 如展览、体育摄影、体育绘画、表演 (武术、舞蹈、健美操等) 、演讲, 等等。

2.提高家长认识, 多组织家庭活动, 让家长亲身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好处, 让家长多了解发达国家孩子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方法。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培训, 家长当教练, 和孩子共同提高体育水平。家庭活动可以是徒步郊游、登山、游泳、骑车、亲子活动等, 这需要父母多抽空陪孩子一起玩。现在, 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带, 或是干脆一个人玩,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这不利于孩子体育兴趣的培养。《爸爸去哪儿?》很好地诠释了父亲和孩子之间体育活动的关系: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 孩子喜欢和父母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而且表现得很勇敢。如有一场雪中奔跑的镜头, 为了先得到食物, 父亲和孩子一起往前冲, 齐心协力战胜各种困难, 取得了胜利。多陪陪孩子进行体育活动, 还有助于亲情的加深。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其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体育兴趣的培养应该是近期就能见效的, 所以我们要着手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让不喜欢体育的慢慢愿意参加活动, 以鼓励为主;让爱好体育的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进来, 共同提高。不管学生出于什么目的, 都要积极引导, 争取通过一到两学期的时间, 让95%以上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你用情至深, 学生会感受到、领悟到的。相信通过政府的支持、家长的配合、教师的努力, 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会越来越好, 体质会越来越强!

摘要: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让学生爱好体育才有可能让其成为自觉的行为, 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的相互配合, 共同努力。小学生好动爱玩, 只要政府提供场地, 学校提供技术, 家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孩子就会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并慢慢养成习惯。

上一篇:增强处理下一篇:班级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