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2024-06-04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精选十篇)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篇1

1点评方法

1.1制定和完善质控制度与标准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和《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的基本要求[1], 医院质控科及药事管理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处方质量控制分析统计表, 每年对处方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对组织内的成员及时调整和补充, 按照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整体质量控制的要求, 随时增减质控内容, 保证质量控制与处方点评的实效性。每月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与不当处方点评分析会, 并下发书面通报。

1.2定期点评考核

1.2.1每月随机抽取各药房3 d~5 d的处方, 按照标准进行处方正确性和用药合理性审核, 统计分析。

1.2.2每月对药品出库量进行动态监测, 并对除大输液及普药外, 药品单价相对较高的前十位药品和二线以上的抗生素进行出库量统计和排序, 观察动态变化。

1.2.3每月对非专科特殊用药的百元以上大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审核。

1.2.4每月对随机抽查的质控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和正确性的审核和统计分析。

1.2.5财务科每月对药物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

1.3随机医疗业务查房点评考核:跟随日常的业务查房, 查看医生的用药是否正确与合理, 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现场指导, 提出合理用药意见或建议, 以示教育警示和现场纠偏。

2实例点评与分析

2.1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常见的错误处方:如书写不规范、空项、用法用量有偏差、用药部位不具体等。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2], 审核处方的合格率, 不达标的科室分门别类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点评。

2.2典型实例分析

2.2.1无适应证用药

实例1:足月顺产产后1 d, 26岁, 体温血象正常, 无会阴切口和创伤, 子宫底于脐耻之间, 恶露深红无味, 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注射用氨苄青霉素3.0 g, 环丙沙星注射液100 m L, 静滴, 每天2次。用药分析:分娩是女性的一种特殊生理过程和阶段, 机体会通过生理调节使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在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下, 不提倡预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环丙沙星注射液主要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药物耐药的G-杆菌所致的感染, 它可以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 哺乳期应慎用或禁用, 如确需使用可首选口服方式用药。

实例2:男性患者, 6岁。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注射用头孢他啶3.0 g, 用法:静滴, 每天1次。用药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而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因此, 根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只需对症治疗。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时, 才予以抗菌治疗。即使发生细菌感染, 小儿也主要以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为主, 治疗以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或第一代头孢为首选, 而不宜选用第三代头孢。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

2.2.2针对性不强的“大包围”式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 2岁9个月。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复方福尔可定、小儿退热口服液、布洛芬口服液、注射用赖胺匹林、地塞米松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用药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伴有高热症状, 退热时针对儿童首先不主张使用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注射液, 原因是激素类药有掩盖病情的可能, 同时对于儿童可产生较大的免疫抑制作用, 在使用赖胺匹林入壶后再加地塞米松注射液入壶就是重复用药了。还有, 处方中也应注明布洛芬混悬液是高热备用药。再者,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 即使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 治疗时也应以抗菌谱较广的青霉素类或头孢一代为主。

2.2.3重复用药

实例:患儿男性, 5岁。临床诊断:咽炎。处方:氯雷他定颗粒、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用药分析:氯雷他定颗粒为H1受体拮抗剂,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中盐酸曲普利啶是一种具有中枢镇定及抗毒作用的强效H1受体拮抗剂, 用于抗阻胺作用, 选其一即可, 建议停用氯雷他定颗粒。

2.2.4不合理联合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 7个月。同时开具两张处方, 处方一, 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处方用药:小儿退热口服液, 头孢克肟颗粒,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处方二, 临床诊断:补维生素D;腹泻。处方用药: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蒙脱石散、肠泰口服液。用药分析:患儿年龄较小用药量较大, 用药品种较多, 治疗无重点, 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在诊断为腹泻时, 使用维生素AD滴剂胶囊补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无作用。蒙脱石散可吸附多种病原体, 将其固定在肠表面, 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 其吸附作用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必须合用时应在服用蒙脱石散之前1 h服用或等小儿腹泻治愈后再预以补维生素D.肠泰口服液中含有双歧杆菌培养液, 同时使用头孢克肟颗粒, 可因头孢克肟的抗菌作用而灭活或抑制双歧杆菌的活性, 有配伍禁忌。

2.2.5超剂量用药

实例1:产妇, 25岁。临床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后, 处方:催产素注射液40 U, 注射。用药分析:催产素是为从动物脑垂体后叶中提取主要加强子宫收缩的药物, 用于产后止血, 每次为5~10 U, 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20 U.目前虽然所用的催产素基本为人工合成, 但其中可能含少量加压素, 该产妇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大剂量 (即使为合成的纯制剂) 亦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现象加重病情, 一次用极量的催产素不管用哪种方式注射都是很危险的。可以在监测血压的同时, 分次少量地使用该药, 或使用其他促进子宫收缩和止血的药物, 综合治疗。

实例2:男性患者, 6岁。临床诊断:恶心、呕吐。处方:甲氧氯普胺片, 用法:每次5 mg, 每日3次, 口服。用药分析:该患者为一名6岁儿童, 在使用甲氧氯普胺时, 必须按照儿童体重进行换算使用。6岁~14岁儿童使用剂量为2.5~5 mg, 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5 mg/kg, 该患者体重20 kg, 每日用量不超过10 mg, 而该患者一次使用5 mg, 每日3次, 剂量偏大, 应该调整减少, 否则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2.6用法用量不当

实例:患者女性, 38岁。临床诊断:外阴炎。处方:头孢克洛胶囊, 0.25 g×6粒, 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粒, 每日2次。用药分析:头孢克洛胶囊口服吸收后半衰期 (T1/2) 为0.6 h~0.9 h, 药物由尿原形排出, 一次口服0.25 g, 尿药峰浓度可达600μg/m L, 应每8 h给药0.25 g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每日2次给药不足以维持24 h有效血液浓度, 口服给药时应让患者补充足量的水, 以防止药物在肾小管沉积, 药师应作补充交待或建议医师局部用药。

2.2.7给药途径及用法不合理

实例1:女性患者, 37岁。临床诊断:阴道炎。处方:制霉菌素片50万U, 阴道给药, 每晚1次。用药分析:治疗阴道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 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制霉菌素片为口服片剂, 置于阴道内片剂崩解释放所需体液量根本无法达到要求, 局部药物难以崩解和释放, 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且刺激性大, 易导致阴道黏膜损伤。宜选用相应的栓剂或泡腾片, 如制霉菌素泡腾片等作为局部用药。

实例2:男性患者, 15 d.临床诊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处方:茵栀黄注射液, 口服3 m L, 每日3次。用药分析:该处方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提取中药西制注射用药,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 仅用于静脉和肌内注射。用于口服治疗可用口服液, 因为注射用剂在没有加入口服用药的赋型剂时进入消化道, 首关效应可使药效破坏, 加之其口感不佳, 使新生儿服药的依从性差。

2.2.8不注重药品的不良反应

实例:女性患者, 12岁。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处方:环丙沙星注射液100 m L, 静滴, 每天2次;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 口服, 1 d 3次。用药分析:庆大霉素是由小单胞菌所产生的一种多组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不是口服制剂;环丙沙星与庆大霉素共同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耳毒、肾毒和胃肠道反应, 加之患者的呕吐、腹泻和不能进食, 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两药联用毒性叠加。特别是女性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更应回避不良反应, 尽量以补液等综合治疗为主, 如果口服治疗可在胃肠道症状减轻后选用口服胶囊或缓释片。

2.2.9抗生素联用不符合原则[3]

实例:患者女性, 32岁。临床诊断:卵巢畸胎瘤, 入院时患者感咽部不适, 查体无发热等症状。处方:琥乙红霉素0.5 g, 每日4次, 入院后第2天下午开腹行肿瘤切除术, 术后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 氨苄青霉素3.0 g, 0.4%甲硝唑注射液100 m L, 每日2次, 静脉注射。用药分析: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处于静息状态达到消炎的目的, 其为抑菌剂;青霉素则为活跃期杀菌剂, 作用机制是在细菌生长时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杀菌目的, 如果选用了红霉素, 青霉素就不能发挥作用, 两者有拮抗作用。此患者入院时没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和用药指征, 且已经预计到要手术治疗, 就应在用药上全面考虑, 术后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可以选用与术前同一作用机制的抗生素或可以进行围术期用药。

2.2.10围术期用药处方不规范

实例:女性患者, 28岁。临床诊断:乳腺纤维瘤切除术 (围手术用药) 。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林可霉素0.6 g, 每日2次, 从术前1 d用到拆线后1 d共10 d.处方分析:围术期用药主要是手术切开前到手术后24 h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 按照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4]: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确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 术前0.5 h~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 500 m 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此患者就可以选用围手术用药。

处方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范的用药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通过处方质量的考核、不当处方的点评, 既遏制了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 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以通过温习各种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知识, 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 医疗质量得到提高, 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10.9.

[2]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医师处方管理规范 (试行) [S].2005:4.3-8.

[3]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医疗应用指导原则[S].2005:4.45-48.

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篇2

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

(国食药监安[2004]2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研究,我局制定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划》指导思想、阶段性目标和基本原则的要求,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步骤和方案。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在2004年12月1日前将本地区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报送我局。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方针,加强对当地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药品分类管理规划目标的落实。

三、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附件: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

附件:

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2004—2005年工作规划

2004-2005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2004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确定的药品分类管理的总体目标,为完善药品监督

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特殊商品,将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建立相应法规和管理规定并实施监督管理,是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普遍采用的药品管理模式,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药品实行了分类管理。

(一)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3年收到3万多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处方药不良反应占了97.4%,处方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远远高于非处方药。在实施药品分类管理以前,我国上市的药品中,除毒、麻、精、放和戒毒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外,其他药品在社会零售药店基本处于自由销售状态,对药品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也没有明确的限制。一方面,由于对处方药的管理不严格,导致消费者在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情况下,自我购买、不合理使用处方药,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对非处方药的管理不够规范,多数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内容,以及流通、使用的管理都是针对医药专业人员设定的,既不方便公众使用,也容易导致消费者误用。全面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对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经过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制度和工作体系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以后,将药品分类管理作为药品监督管理体系中重要的药物政策积极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在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和模式。

1.发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公布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及管理规定(暂行)》,制定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药品监督管理法规规定,初步建立起药品分类管理的法规体系。

2.进行了非处方药的遴选,先后公布了六批4326个非处方药品种,初步对上市药品进行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并进行了非处方药说明书的修订和规范,建立了非处方药的审核登记制度,公布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规范了非处方药的监管。

3.在市场流通领域推行了药品分类管理。目前销售处方药的地市以上城市零售连锁企业和大中型零售企业已基本达到分类管理要求,规范了零售药店药品经营。

4.逐步加大对处方药的监管力度。规定2001年10月1日起零售药店所有

注射剂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销售,要求自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凭医师处方销售。

5.加强了处方药广告的监管。规定自2002年11月30日起,一律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处方药广告。

6.加强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建设,到2003年底执业药师人数已达近10万人。在一定期限内实施了从业药师资格认定工作,目前全国已有从业药师近10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数量不足的矛盾。

7.大力开展了宣传培训,群众对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高,为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药品分类管理实施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规力度不够,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是一项涉及药品监督管理、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广告管理、价格管理等改革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和职能,目前很多方面的政策与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尚不完全配套。现有药品分类管理法规在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以及与相关政策衔接、配套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2.对处方药的监管尚未到位,群众用药安全存在隐患

药品分类管理的核心在于加强处方药的管理,处方药是否凭医师处方销售是衡量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由于目前在流通领域对处方药实行双轨制管理,仅要求少数处方药必须凭处方销售,群众用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3.处方的管理尚不规范,影响药品分类管理开展

一方面是处方的真实性、开方者的资格无法准确判别,处方的项目、内容要求不尽一致;另一方面是医疗机构的处方很少能够流向药店,零售药店收到的处方数量少之又少,没有稳定的处方来源,影响了药品分类管理深入开展。

4.执业药师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影响药品分类管理质量

我国执业药师人数虽有大幅增加,但整体数量依然较少,且大部分不在药品零售企业第一线服务,执业药师尚未真正承担起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实施。

5.人民群众对药品分类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充分,影响药品分类管理深入开展在我国,群众自我药疗历史悠久、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消费者对于只有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处方药难以理解,认为给自己增加了麻烦,而不是保障了用药安全,群众对药品分类管理的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阶段性目标和基本原则

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和保障,是衡量国家药品监管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用药安全合理的最基本要求。随

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药品安全有效、方便合理用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也对药品监督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将对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根据我国药品管理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加快药品分类管理推进速度。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为目的,积极配合国务院医药卫生三项制度改革,根据我国国情,完善药品监督管理法规,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做好宣传、普及、培训、指导工作,依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处方药的监管,规范非处方药的管理,加快我国药品分类管理推进步伐,提高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阶段性目标:2005年12月31日前,基本实现处方药凭医师处方购买,在执业药师或从业药师、药师指导下销售和使用。

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协调发展、逐步完善。

三、2004-2005年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安排

(一)加快药品分类管理立法步伐,完善药品监督管理配套法规

为依法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我局已经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我们将在对我国社会以及药品管理状况和药品分类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组织起草《条例》草案,争取2005年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积极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同时,我局将以推进实施药品分类管理为重点,制定配套管理规定,建立健全药品监督管理的法规体系。包括发布《执业药师法》,修订《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管理规定》,制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管理办法》、《国家药品标准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我们也将积极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或修订与药品分类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二)加大处方药凭医师处方销售的推进速度

在目前我国药品分类管理法规已初步建立、处方药的广告管理已大大加强、群众对分类管理有了一定认识、遴选的非处方药已基本能满足群众合理的自我药疗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大零售药店处方药凭医师处方销售的推进步伐,分批公布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处方药的品种,加大对处方药的监管力度。

(三)积极推进零售药店的分类管理,促进零售企业达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要求,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落实情况与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和《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工作结合起来,对零售药店分类进行管理:

第一类:2005年底之前,经原发证部门审查,符合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

售药店,可以继续销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发给处方药定点销售标志。

第二类:2006年1月1日后,达不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只能销售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或只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由原发证部门按规定核减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中的经营范围。

(四)依法加大对流通领域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查处力度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中有关药品分类摆放的要求,对零售药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要按照有关规定监督检查零售药店驻店执业药师或从业药师配备的情况和在岗情况,检查用药咨询、指导情况和处方审核签字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已经明确必须凭医生处方销售的药品,要定期检查零售药店是否执行凭处方销售,对未按要求凭处方销售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要按照《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管理规定》要求,检查药品零售企业店内专有标识的规范情况,以及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及说明书的印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调整工作步骤和方法,督促所辖地区按照要求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工作。

(五)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和非处方药注册工作

2004年开始,我局将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非处方药注册审批的补充规定》,开始非处方药注册审批工作。同时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转换评价工作,对非处方药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六)加强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建设,促进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们要按照国家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十五”工作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加强执业药师的培训,加强执业药师对用药的指导,进踊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经济;要根据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培养目标,参考国外药剂师业务标准,把药品分类管理知识纳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指导高等药学院校加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素质,适应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需要;要根据从业药师政策执行情况,研究制定从业药师政策衔接方面的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继续发挥这些药学技术人员的作用。

(七)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

各地要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面向社会各界的宣传普及活动,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用药、滥用药物给自身健康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认识到药品分类管理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在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在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都能关心、理解药品分类管理,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八)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促进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局将积极协调卫生主管部门尽快修订并出台有关处方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统一处方的格式、内容,并规范处方的管理。协调医疗保险部门加快医疗保险定点药店的确定工作,方便药品费用的给付及结算。

(九)根据各地农村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工作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门诊处方;书写规范;用药合理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38-02

为了规范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落实笔者所在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药学室特对笔者所在医院第3季度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查,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期促进笔者所在医院医师规范书写处方,合理应用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笔者所在医院第3季度即7~9月份门诊处方3 155张,以《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处方书写﹑用药规范性、抗菌素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结果

2.1 处方书写存在的问题(表1)

2.3 注射剂使用率

此次抽查中使用注射剂处方1 328张,占抽查处方的42.09%。说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用药较为规范合理,符合先口服后静脉的原则。

3 讨论

从表1可见,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较为严重,通用名使用率低下,《处方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在本次检查中发现有1处方给12岁儿童使用同林的现象,同林为左氧氟沙星的商品名,近年来儿童应用氟喹酮类有许多的不良反应报道[1],说明书和相关文献规定18岁以下人群禁用,60岁以上人群慎用。处方未注明诊断现象,严重导致了药师在审核用药适应性方面无所适从,无皮试结果用药存在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TAT)是要求皮试的药物,处方虽有皮试标注,但均无皮试结果。这种现象在前2次抽查中已经提出过,但尚未落实。在抽查处方中,还发现有1例头孢类药物没有皮试结果;就患者和医院而言,这样做均有很大的风险,应引起医护人员和药师的注意。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应加强医药人员在《处方管理办法》方面知识培训,加大处方监控力度和药房人员审方力度,以提高笔者所在医院医师处方书写质量。

田丽娟等[2]报道目前国内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 ~ 23%[2]。检查过程中发现,笔者所在医院临床用药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无适应证,如处方药与诊断不符,诊断为“咽喉炎”的患者使用“风湿止膏药”;“肠炎”患者使用核黄素、阿糖腺苷等。最常见的无适应证用药现象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大量使用抗菌药。众所周知,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治疗时主要应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即可,但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医师,习惯将抗菌药用于病毒感染。重复用药表现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合用,两种抗病毒药联用,如炎琥宁与病毒唑同时使用。还有替硝唑与克林霉素都有较强的抗厌氧菌的作用,临床上这两种药联用较为普遍。作用机制及作用方式相同的药物合用,并不会增加疗效,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药品浪费。配伍禁忌主要存在物理配伍禁忌、药理配伍禁忌,如多数医生在抗过敏时习惯性用10%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两药配伍使用,结果会生成不溶性钙盐沉淀。胰岛素与维生素C合用,后者在体内脱氢,形成可逆性氧化还原系统,导致胰岛素失活[3],两药应分开使用;还有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的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置换或阻抑克林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呈拮抗作用等[4]。抗菌药物使用剂量过大,甚至超出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剂量。如头孢孟多酯,说明书和相关文献资料规定,成人常用剂量:0.5~1.0 g。每4~8小时1次。单纯性皮肤、软组织感染1次0.5 g,每6小时1次。单纯性尿路感染1次0.5 g,每8小时1次,严重尿路感染1次1.0 g,每6小时1次。重症感染1次1.0 g,每4~6小时1次。检查发现大多数医师在使用该药时都存在超剂量使用现象,一般1次量为2.0 g,高者达6.0 g之多,因此导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从表3结果来看,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6%,说明临床上抗菌藥使用结构较为合理,其余24%为联合用药,仅有3例抗菌素三联使用的现象。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抗菌素总使用率为40.67%,超过国家规定的20%,抗菌素总使用率相对偏高。因此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使用管理力度,将抗菌药使用管理规范和分级管理制度落至实处。确保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抗菌药使用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20%以下,合理使用抗菌药,减少临床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

[2] 田丽娟,于培明.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2005,16(16):1204-1206.

[3] 王少华,段文若,杜冠华.内分泌代谢疾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6.

[4] 杨昕,王爱国.门诊17 535张处方用药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2006,6(3):30.

处方质量分析与干预手段 篇4

1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1.1 滥用抗生素

通常表现为用量不足以及非细菌性感染。一般来说, 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需用抗生素, 其有效治疗以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敏感为基础。但往往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时, 有效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疗效过短,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成为引发致病菌耐药的重要因素。如治疗中耳炎、轻度感冒、儿童急性腹泻等时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普遍。

1.2 无适应证用药

对正常人及无明确指征或原因不明的患者滥用复合维生素制剂、营养药或强壮药、激素、止痛药、退热剂。

1.3 用药方法不当

如过分依赖注射途径给药, 造成注射剂使用过频、过滥。尤其是农村地区, 消毒条件或意识差, 更易导致血液感染。

1.4 大处方, 多药合用

在抗感染治疗中, 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并用, 或疗效相互拮抗的药物合用,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极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造成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不合理用药的普遍性和危害

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相当普遍, 也很严重。不合理用药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直接的危害有: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造成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和病原对药物的耐受性;引起药源性疾病。据某医院对502例药源性疾病的调查分析, 20世纪50年代发生率为15.6%, 60年代为19.3%, 70年代22.5%, 80年代为50%。近年来国外也有报道, 药源性疾病的入院率为2.9%~5.1%, 约占常见病的8%, 用药事故占医疗事故的3%。除了造成上述直接后果外, 不合理用药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还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质量和未来的医疗前景。

美国一项针对1 081所医院的近43万例用药错误的研究表明, 每年平均有5.22%的患者接受错误的药物[1];1995~2000年, 药源性反应所致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费用翻了一番, 包括20%的住院费用和18%的长期用药费用[2];药源性反应所致的费用远远超过药物本身的费用[3,4], 如不遵医嘱和药品不良反应都导致了大量的住院费用[5]。药源性反应的主要表现就是不合理用药, 包括无适应证用药、选药不当、剂量不足、药物不对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过大、药物不良反应等;还包括人为错误, 如调剂错误、处方书写错误等, 都会造成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致死率 [6]。在输液中, 剂量和用法错误的数目也相当惊人, 约占输液总数的19%~29%[7]。因此, 药物不合理应用不仅降低了治疗效果, 引发不良反应, 增加医药费用, 还浪费了医药资源。

2.1 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贻误病情, 危及患者生命

如对急性腹泻脱水患儿, 错误地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和止泻药, 忽视及时应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以致脱水加重, 甚至引发死亡。此外, 滥用注射药物,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消毒条件差和一次性注射使用率低, 容易导致一些感染现象 [8,9] 。

2.2 增加药品不良反应

不合理多药合用, 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0], 导致致病率、致死率上升, 住院时间延长[11];同时, 不合理用药直接导致药效降低 (如用药不及时、不足量、不遵医嘱) 、抗药性 (过多使用抗生素, 或不足量使用抗生素) [12]和药物依赖性 (止痛药和镇静药使用不当) ;注射剂使用过多、过滥亦是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13]。

2.3 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 临床致病菌耐药菌株增加、不良反应增加

随着大量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 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临床医疗和患者的安全。有资料显示, 目前对各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丁文等[14]曾报道, 临床分离菌株对7种常用抗生素药敏试验显示, 2003年与1996年相比, 细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噻甲羟肟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很可能与这几种药物被广泛且不合理应用有关;浙江省相关部门的一项调查也发现, 一些细菌的耐药率已从1997年的14%上升到了2000年的44.13%。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和滥用, 导致临床致病菌耐药菌株增加,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有50%以上产生耐药性[15]。有研究[16]显示, 引起不良反应排前3位的和诱发不良反应排前10位的全是抗生素。

某些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引发人体出现变态反应, 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 将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尤其是那些具有耳毒性、肾毒性或肝毒性的抗菌药物, 应用不当更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据报道, 我国每年因不恰当应用耳毒性药物造成耳聋的儿童多达上万例, 其中95%以上为氨基糖苷类药物。一项对药源性死亡病例的分析结果显示, 在225例药源性死亡事件中, 由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引起的为97例, 占43.1%。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应用抗生素, 极可能造成人体正常菌群失调, 引发二重感染。

2.4 增加医药消费, 浪费医药资源

药物过度使用, 导致医药资源无谓消耗, 医药费用不断上扬, 患者和医疗保健系统均不堪重负。而药物使用不足, 可致疾病治疗延误、住院时间延长, 也是医药资源浪费、医药费用上扬的重要原因。据一项对急诊的统计, 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浪费费用达药品费用的25%[17]。据一份关于药品消耗量的调查表明[30]:发达国家人口数是世界人口总数的16%, 但其药品消耗量占世界药品总消耗量的72%;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7%, 但药品消耗量不足20%。WHO资料还表明[30]:药品进入市场后, 由于管理不善, 竟有近70%药品得不到有效利用。全球有相当数量的人群不是死于自然衰老与疾病, 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上市药品与药源性疾病同步上升的现象。

据统计, 仅不合理应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一项, 就使我国每年浪费掉了7亿元的卫生资源。可见, 盲目地应用高档抗菌药物, 采用不必要的长疗程, 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5 产生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各类媒体药品广告对药物的过分宣传, 可对民众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造成临床过分依赖药物, 药物的社会需求盲目增长。民众对注射用药特别是静脉输液的过多需求, 就是临床不合理应用注射剂及错误的用药宣传在民众心态中的反映。

3导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导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涉及国家卫生政策、财务政策、医药行业医务人员、药剂人员、患者及社会诸多方面。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 加剧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 成为制约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

3.1 医务人员方面

某些医务人员很少接受医药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知识结构老化;缺乏获得客观医药信息的可靠途径[18];过分依赖药品生产企业赠阅的药品简介资料, 导致临床用药的片面性[19,20];过分依赖个人或单位的用药经验, 忽视循证医学;医师和患者的期望值过高[21]。

3.2 药剂人员方面

我国长期实行医、药合业, 医师决定患者的用药, 药师只是照方调剂, 药师对医师处方的监督职能弱化, 使医师的处方行为处于随意和缺乏必要的监控状态。此外, 药剂人员专业培训不足、管理不严、信息闭塞, 进一步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现象[22]。

3.3 药品供销失衡

部分基本药物供应短缺, 一些已上市新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上市后的科学评价, 都是构成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同时, 药品流通领域的混乱, 无证经营, 假药劣药, 无序竞争也提供了不合理用药的市场条件。

3.4 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医师的处方行为缺乏有效监督、规范和控制

由于目前我国对药监尚无明确、统一的法规, 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众多, 具体职责分工也不明确, 药品不良反应监督与报告体系尚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 不合理用药执法依据不足。目前, 关于合理用药问题只限于呼吁、提醒和号召, 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管措施。

3.5 法律法规不健全

药品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的特殊商品, 但我国药品监管相关法律的制度在很多方面滞后于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医师处方行为的合理性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法律法规约束, 对药师的职责与权利缺乏明确规定, 使医师的处方行为在较大范围内只受其自身道德水准的约束, 无疑对不合理用药放任自流。

3.6 患者自身的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受其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家庭环境、关怀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不依从性可导致药物治疗效能降低或治疗无效。不依从性包括忘记服药、认为疾病好转而停药等。日本曾调查了15 748例门诊患者, 发现其中毫不依从患者达3 553人之多[23]。而患者自主购药行为又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再加上不良医药广告[24,25]、不良用药习惯、不规范的药品促销等影响, 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更加严重。

3.7 社会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由受用药习惯和某些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不少人盲目迷信进口药、高价药和注射用药, 使得小病大治, 也导致了不合理用药[26]。有的患者认为, 有病就一定要用药, 用药能解除一切问题。殊不知疾病也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不是纯粹靠药物治疗就能完全解决的。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 若未并发细菌性感染, 通常采用多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的办法即可痊愈。有的患者则认为, 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好。其实, 进口药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可能会因种族和遗传差异, 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抗真菌药酮康唑, 国外报道其肝功能损害率仅为2.02%, 而我国报道其对肝功能的损害率达30%[27]。还有人认为, 中药是天然药物, 安全无毒。其实, 近年来随着中药制剂品种的不断增多, 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上升, 不良反应的种类也有所增加[28]。

4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

为有效改善当前各国不合理用药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12项核心干预措施, 其中包括指定各部门组成的国家用药协调机构、临床诊治指南、基本药物目录、药物与治疗委员会、强制性的继续在职教育、监督审计和反馈、独立的药品信息、公众用药知识教育、避免利益驱动机制、适当而有力的规制、国家充足的药品支出。

4.1 宣传教育

4.1.1 针对医生和药师

举办各种合理用药知识讲座及合理用药标准的学习培训。培训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合理用药调研方法、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的学习, 提高认识, 普及合理用药知识。专门举办医、药、护全体人员的合理用药知识讲座, 为干预方案的顺利实施,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编写面向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宣传资料, 下发给临床医生, 配合培训讲座进一步强化合理用药观念。该资料中包括“为什么要合理用药”、“什么是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内容。

4.1.2 针对患者

影响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因素不仅有医务人员, 还包括患者自身。因此, 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宣教工作成为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之一。编写面向患者的合理用药宣传展板, 在干预组各院门诊大厅陈列, 使患者了解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例如向患者宣传“不要看广告吃药”、“新药、贵药不等于好药”、“感冒发热慎用抗生素”;给糖尿病患者发放如何正确服用降糖药的宣传材料等。

4.1.3 针对医院领导者

领导的理解、支持与帮助是干预成功的关键。多年以来, 合理用药的实施步履维艰, 究其原因,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到位, “以药养医”难辞其咎。与各医院院长进行了交流, 阐明对不合理用药干预的意义和重要性, 使医院领导者认识到在我国开展干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使院领导确信干预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说领导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4.2 规章制度

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医疗行为。包括:制订抗生素一线、二线品种, 供临床医生参考, 制订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制订医院基本药物目录。一级医院要求单病种处方费用平均不超过25~50元。要求中、西药分别开处方。对不合格处方采取教育与扣罚奖金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管理。

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干预:面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2000年发布的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全球战略”中, 曾将制订“微生物应用指南”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29]。随后, 不少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据此各自制订出了适用于本国的“治疗指南”, 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实行规范化的严格管理, 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也于2001年11月决定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导原则, 以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地应用抗菌药物, 同时亦有利于提高我国细菌性感染治疗的水平, 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以及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3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每月向全院各科通报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点评一些不合理用药, 扣罚奖金, 交流院外的具体干预措施及经验, 互相借鉴与学习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实时、有效干预的方法。方法检索有关处方质量控制及干预手段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复杂多样, 应综合各种方法加以控制。进行处方分析可发现不合理用药的特点与具体表现, 但是其干预较滞后, 必须实时干预方能奏效。

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篇5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医院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医院门诊药房传统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门诊处方由医生手写改为在医生工作站录入信息,通过网络提交给门诊药房,这不仅提升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而且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但是也存在潜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在万方,维普,CNKI(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文献查询,查找出了105篇关于电子处方管理的分析,并根据其中15篇文献中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进行了综合叙述。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进一步优化电子处方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处方 优势与不足 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以网络技术的成熟,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得到快速发展。据卫生部统计,90%以上的医院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但大都偏重于管理和收费。只有近40%左右的大型医院开始向“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建设”过渡。而电子处方作为CIS系统的重要一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电子处方,而我国由于城乡差距,以及电子处方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电子处方没能在全国各地普及。

1.电子处方的定义

电子处方是由医师在诊疗中为患者开具的电子医嘱,经计算机程序自动划价并将药品下帐,通过网络将其传送至药房,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电子文书。电子处方系统是一个多科室协同工作的系统,需要挂号、就诊、收费和药品调配等四部门合作完成。[1]2.电子处方的优势

2.1电子处方书写清晰、格式规范

处方字迹工整,清晰,并且使用药品通用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有关药品名称的规定,有利于药师配药及核对,有效地防止因医师字迹潦草或书写不规范而发生的配药差错,并且大大地减少因书写错误,出现医患纠纷和医疗差错的事件。

2.2简化流程,缩短了患者的排队时间

电子处方是一个多科室协同工作的系统,整个流程由挂号,就诊,划价,发药四部分组成。患者挂号就可凭一站就诊卡,由医生在计算机输入处方,通过医院程序系统,进行自动划价,再由网络将处方传送至局域的相关科室,然后患者凭卡到收费处缴费,再凭收据到相应窗口取药,由药房将打印完整的处方交给患者。这极大地缩短了传统处方的就诊流程,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排队时间。

2.3设立医生处方权限和药品使用范围,便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限制副高以下职称医生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和三联抗菌药物的权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生才可以开具麻醉药品处方。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患者,系统会显示药品限量和自付比例,能很好地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的规定。有些限制性药品有适应证,输入时会弹出对话框,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辨别和确认选择。有些药品具有禁忌证,药师事先在药品属性中做好维护,如“孕妇禁用”“18岁以下儿童禁用”“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等,当医生输入药品信息时系统会弹出对话框以提醒医生注意。限制每张处方的药品品种数,当医生欲在一张处方上开出超过5种药品时系统会提示并拒绝,“使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的规定很好地被执行。

2.4电子处方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和查阅功能电子处方能

随时统计药剂人员的工作量,以便与绩效挂钩,药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药品消耗与库存数据进行统计,医院职能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医生的用药情况,为了推进和落实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新增了处方评价制度,要求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这些都依赖于电子处方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只要按表中项目提取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即可。除此之外,嵌入合理用药软件,帮助药学人员提高电子处方审核质量。

2.5提高基本药物政策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

由于我国许多药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滞后于形势发展,因此必须对政策制定程序进行改革,精简审批机构,建立高效的药品政策调整机制。同时,应建立一套灵活的反馈机制,可由卫生部委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对药物政策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将信息反馈,再由卫生部及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将结果反馈,从而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循环系统,增强基本药物政策的灵活性。

2.6电子处方避免了患者跑单,减少了医疗机构的经济损失

以往,门诊患者在医生开具处方后,为了节省资金,就凭医生的处方在外面的药店进行自行购买,不仅出现了患者跑单的现象,而且使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造成了用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医疗的经济损失。电子处方有效地避免了患者跑单的现象,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能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从而避免了一些药物的滥用。

3.电子处方的不足

3.3.1医院不打印电子处方

《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但许多医院为节省成本,或防止处方外流,拒绝打印纸质处方,通过控制处方来垄断患者达到以药养医的目的。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办法》中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儿科处方外,不得限制就诊人员持处方到药品零售企业购药的规定就将流于形式,法律赋与的权利形同虚构。

3.2电子处方标准不同

由于地域和医院级别不同,信息化投入的差异也非常大,电子处方系统引入的时间、版本不一致将导致软件性能差别大。给处方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了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可能造成药物的滥用。《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生应当注明理由。”《处方管理办法》里未列明有哪些疾病是属此范围内,“适当延长”操作起来也不统一,有的医院为1个月,有的为15d,且电子处方没有特殊的对话框,进行说明,使医生和药师的信息交流缺失。这也给处方的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

3.3相关法律不完善

我国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签名法》未将电子处方等医疗文书列入不适用电子签名的文书。鉴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是否适用该法却不能定论。另外,2004年8月试行的《处方管理办法》第14条只含糊地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普通处方时,需同 时打印纸质处方”。却对急诊处方、毒麻药品处方、精神药品处方以及儿科处方是否同样适用不置可否。这对电子处方系统的大规模应用造成很大的障碍。国家如今尚未出台完整的电子处方的相关法律。[4]3.4缺乏对特殊药品的特殊管理系统

目前电子处方系统在我国某些医院的应用较好解决了门诊普通处方电子化的问题,而对特殊药品处方没有给予很好的支持,特殊药品处方电子化严重滞后。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等法规陆续出台实施,对处方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具体的要求,对特殊药品尤其是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麻、精一)在处方书写格式上要求增加显示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证明文件信息,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信息等。对这些新要求,目前的电子处方系统不能提供对应的功能,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靠医生完成,显然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背道而驰。

[5]3.5无法避免医疗过程中的差错

2007年,美国就已有50%的医生通过电子处方系统开具处方。由于我国电子处方应用较晚,很多医生习惯了手写处方,换用电子处方后各种错误时有发生。据某医院的抽查,发现仅录入错误一项就占到错误处方总数的86.1%,分析发现,这些错误稍加注意都可以避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医疗的负担。

4.对策和解决办法

(1)医生在录入电子处方后,必须打印纸质处方并签字,这样才能使处方具有法律效应,且保证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自主选择权。

(2)电子处方一般只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没有详尽的用法用量,临床诊断以及麻醉处方药品要求病人的住址,身份证号码,这些内容都必须注明打印的纸质处方上。(3)医师在开具电子处方时应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更多地医学服务,更够让患者拥有自主选择地机会,而不是以医生作为主导地位的医院模式。

(4)住院部应该配备一定量的临床医师,处方在录入电脑前可由临床药师先行审方后,合格后由专人录入并由药剂员配制,这样保证患者的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5)电子处方还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需要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和立法部门在《中华人民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基础上,结合卫生行业规定确立符合电子签名法的电子处方的法律地位。(6)建议我国政府出资开发标准化的电子处方系统,免费为医院提供,作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电子处方设计时应做到:1)统一处方格式,包括内容、字体、字号、纸张大小和纸质、处方完毕标识以及页码设置等;2)嵌入药品信息数据库,每输入一个药品,均显示该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用法用量、性状、用途、生产厂家,并突出显示该药品说明书中所涉及的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有关信息;3)加载电子处方审核系统,设置药品过敏史审查、重复用药审查、可能的给药途径、特殊人群用药,具有能自动审查药物配伍禁忌、依据年龄审查选药和用量、提示潜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以及处理意见等功能。对于已确认不符合要求的处方,可设计强制弹出需医生调整后再次确认的窗口,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对于一些特殊医嘱,医生可以一并写在电子处方上打印出来,避免患者因记不住口头医嘱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7)增强医生和药师责任感,不能因为使用了电子处方就放松警惕;同时要加强对医生和药师的培训,提高其开具和审核处方的操作能力。使医生和药师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衔接。

5.结束语

电子处方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处于试行阶段,与传统处方相比较,电子处方有着合理规范,科学,方便,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医院合理规范化管理等优势,但电子处方仍然存在医院不打印处方,电子处方不合法化,缺少对特殊药物管理系统与电子处方中的差错不可避免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及早出台相关政策以及相关措施,保证电子处方的合法化,有利于电子处方的推广及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我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门诊所有处方(不包含麻醉药品处方和毒性药品处方)。

1.2 方法

根据2007年5月最新实行的《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国药典》的要求,对处方进行“四查十对”,审查处方,对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处方后记等些项目进行检查,以此判断及分析处方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合理性。对不合格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

1.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记录处方前记(科室、患者姓名、年龄、住址、处方日期、临床诊断)缺写或不规范;记录处方正文(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处方修改无医师签名)缺写或不规范;记录处方后记(划斜线、医师签名、医师工号)缺写或不规范。

1.3.2 用药不合理

用法用量有误、诊断和用药不符、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特殊煎煮饮片未注明、饮片超剂量未签名。

2 结果

在随机抽取的1 000张处方中(电子处方占30%,手写处方占70%),不合格处方232张,占23.2%,其中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有113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119张,其中有8张处方存在既有书写不规范又有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具体结果见表1、2。

3 讨论

3.1 处方前记不完整或不规范

3.1.1 处方中缺写年龄或书写不规范的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7.97%,不规范的写法有把年龄写“成”或“儿”,由于机体生理和病理的特点,随着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其用药品种和剂量亦可不同,特别是对于老幼患者的处方,更要认真填写年龄,2007年5月1日实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新生儿、婴幼儿处方必须写日龄或月龄,必要时注明具体体重,以保证婴幼儿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不写或笼统地写会使药房人员在处方调配时,很难履行合理用药、剂量计算方面的监督责任,从而出现误用、多用、中毒或药源性事故[2]。

3.1.2 处方中缺写日期的占不合格处方的15.05%,由于病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处方在开具当天有效,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并签名或加盖签章,而缺少日期对维持处方的时效性造成了困难。

3.1.3 由表1可以看出,临床诊断缺写或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数35例,占不合格处方的30.97%,其中有一些处方中诊断为“热”、“咳”、“待查”、“开药”等不规范的写法,有的甚至不写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药师审核处方的最重要的依据,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要求医师写“临床诊断”也有利于加强医师开其处方的责任心[3]。在《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药师应对处方用药适宜性及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的相符性进行审核,对处方进行药学审核是药师的职责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2 处方药名不规范

由于各地使用中药的习惯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加上历史原因,造成处方中药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象,医生常不自觉地把习惯上的一些名称开在处方上,造成药名紊乱。

3.2.1 使用古方用药名称

由于中医师受教育程度不同,用药习惯有别,少量处方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古药名。这些古药名存在于一些古籍中,既怪僻又生疏,作为研究古籍是需要了解的,但不应作为现在的处方用名。如:“黄檗”(应为“黄柏”)、“蕺菜”(应为“鱼腥草”)、“全虫”(应为“全蝎”)、“灵通”(应为“甘草”)等。

3.2.3 使用别名

中药常有很多别名,也就是我们的习惯称法,这些在口语中比较常见,但在处方中出现,就容易导致歧义,因为处方毕竟是正规的医疗文书,稍有不慎,可酿成严重后果,同时也不符合国家要求。例如:处方中出现的“双花”、“连召”、“川军”、“别甲”、“蝉衣”、“了刁竹”等,分别是中药“金银花”、“连翘”、“大黄”、“鳖甲”、“蝉蜕”、“徐长卿”的别名。

3.3 用药剂量

药物使用剂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剂量过大、剂量过小、剂量单位不正确。药物的使用剂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之内,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适当的药物使用剂量可以防止由于剂量过大造成不良反应增加或因剂量过小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超常规剂量使用是治疗上的一大禁忌,有资料表明,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有60%是由于超剂量用药引起的[4],尤其是那些性寒或含重金属、砷等的药物,长期服用或超量使用很可能造成患者胃肠功能失调,甚至造成中毒危及患者生命。而当剂量严重不足时,又会影响药物的效果,不仅使患者的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治疗,反而使病情加重[5]。

3.4 省略脚注

处方中省略脚注或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有45张,占不合格处方的37.82%,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药物调配、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如川贝母、蜜甘草;又如对乌头类药应强调“先煎、久煎”[6]。但有些医师开方时不注明脚注,而由药师据药性决定先煎后下,但药师不了解患者的病情,例如:大黄后下具有泻下功能,而久煎或其他药物同煎,则可降低泻下作用,如果脚注不清,其后果是不仅影响疗效,而且患者在这家医院抓药有后下的药包,在另家医院却没有,会误认为医院少抓或漏抓药味,而造成医患纠纷。

3.5 药味偏多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院处方抽查发现,我院门诊处方中药味偏多现象普遍存在。然而中医经典《伤寒论》记载有113方,用药536味次,平均每方只有4.81味药,药味最少的只有1味;其中4味药所占比例最多,药味少于7味者共79方,占总方数的70%以上。且经方大多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所以,药味的多少并不与疗效成正比,药味过多,不仅会使药物互相牵制,削弱疗效,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过大药量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导致身体伤害。

3.6 药物配伍不当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但中药之间有时存在配伍禁忌,有些配伍禁忌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用药检验,现代研究虽有不同观点,但在未完全确定不存在禁忌之前,在处方中应该尽量避免。有些药物是经过专家临床试验证明可能存在禁忌,也最好不要搭配。如果医生认为一定要用可能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必须要在药物旁边特别注明并签字,以示愿意承担责任,否则就必须遵循。如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不应配伍。还有海藻和甘草虽然《中国药典》不再强调,但是临床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3.7 处方修改无医师签名

《处方管理办法》中关于处方书写规范化要求中规定,处方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在所抽查处方中有12张处方修改且没有医师签名,占不合格处方的10.62%,大部分医师都会在修改处签名。要求医师在处方修改处签名是为了保证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处方的完整性和严肃性,也可以防止自行修改造成不良后果引起医患纠纷。

处方是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是药师调配药品的依据,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的意义。处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提高处方质量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正确用药。在对我院中医门诊处方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抽查处方不合格率为23.2%,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包括有科室、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等项目缺写,处方修改无医师签名)和用药不合理(包括用法用量有误、诊断和用药不符、重复用药、配伍禁忌),其中书写不规范多出现在手写处方中,而且有集中于个别医生的现象。要求医师必增加强处方书写重要性的意识,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要求规范化填写各个项目,处方书写质量便可以得到提高,可以规范药师则必须加强核对、调配处方中发挥监控作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指导。

建议开展中药的临床药学,让中药师参与临床,做好处方的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尽量加大电子处方的推广使用,使中药处方逐渐走向合理化、规范化,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以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了解实行最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后我院中医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分析处方中常见的处方质量问题。促进处方书写规范化、标准化,推动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1000张门诊处方(每月各100张)进行分析,并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有232张,占抽查处方的23.2%,其中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有113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19张,其中有8张处方存在既有书写不规范又有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并且发现不规范处方多集中于个别医生。结论:我院门诊中药处方中存在问题较多,根据情况应加大《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力度,加强处方的监督检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合理用药,中药处方,处方管理

参考文献

[1]段弘.中药处方规范及应付浅析[J].山东医药工业,2001,20(6):40.

[2]胡云川,胡云峰.1627例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首都医药,2006,(11):26.

[3]王羽,张宗久.《处方管理办法》答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7):36.

[4]张丽.中药的小良反应琐谈[J].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03.

[5]苏琼华.严格审查中药处方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房,2007,18(3):229-230.

[6]崔英先,李娜,崔惠君.治疗用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新方法[J].中国药师,2004,7(8):653-654.

[7]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6.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11年7—12月门诊处方313373张。

1.2 填写和统计方法

将每一张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处方信息直接录入 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内容包括:处方总数、处方书写不规范、配伍禁忌、溶媒不当、相互作用、用法用量、重复给药。最终汇总不规范问题处方在院内发布。

2 结果

处方书写不规范23例, 配伍禁忌1191例, 溶媒不当10059例, 药品相互作用5170例, 用法用量74332例, 重复用药815例。

3 讨论

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统计结果显示我院处方书写较为规范, 这是由于我院自2009年起对处方实行电子监控, 医师无法开具处方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的处方。所以不规范处方我院不规范处方占总不合格处方比例为最小, 其中多为医生处方修改、未签字或忘记签上修改日期、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等。通过与医师个别交流、多次强调后, 多数医师能加强责任心减少不规范处方的数量。

3.2 不适宜处方

3.2.1 适应证不适宜

如诊断为高血压, 用药为奥美拉唑;诊断为感冒, 用药为钙尔奇D等。此种情况多为患者主动要求购药, 致使l临床诊断与用药不适宜。

3.2.2 用法用量不适宜

如黄某, 女, 48岁, 诊断为支气管炎, 用药为头孢丙烯片0.5g, 1次/d。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次必须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的时间长短来确定。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1次/d给药, 不仅用药频次不足影响疗效还容易产生耐药。

3.2.3 重复用药

如蒋某, 男, 90岁, 诊断为失眠, 用药为氯硝西泮片4 mg, 1次/晚, 连续7d;阿普唑仑片0.8mg, 1次/晚, 连续7d。氯硝西泮片与阿普唑仑片皆为苯二氮革类镇静催眠药, 二者联用属重复用药。

3.2.4 配伍禁忌

如注射用盐酸胺碘酮0.15g+0.9%氯化钠注射液20ml, 胺碘酮的说明书上明确注明禁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二者联用存在配伍禁忌。

3.3 超常处方

如醒脑静注射液正常用量是每次10~20ml, 某患者用了50ml/次, 属超说明书用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其安全范围, 随意加大剂量不仅造成药物浪费也会增加。同时在用法用量上据报道, 随临床用药品种数的增多,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 如联用2~5种药品, 不良反应发生率5.2%;联用6~10种为7.4%;联用11~15种为24.2%。主要体现在单张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

4 建立处方质量标准

我院制订了处方点评质量标准, 将处方中涉及的项目分解细化, 分配分值, 规定合格处方分值线, 如出现配伍禁忌等重大错误, 直接划定为不合格处方, 如无重大错误, 点评打分, 按科室和出现问题分类统计[1], 结果每月公布。医院通过行政干预, 医疗质量管理科和临床药学质控小组的严格管理, 我院处方质量明显提高, 2012年1月处方合格率达98.1%, 同时, 可喜地看到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也从2009年的53.4%, 达到了目前的24.1%。

综上所述,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在医生、药师与护士之间形成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关系, 实现医师与药师共同承担起合理用药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维护患者的利益, 有利于医院的发展[2]。随着综合医院的发展, 中成药和中草药的大量应用, 要求药师共同掌握中西药的药理特点, 综合运用药学知识, 通过处方点评加强处方质量管理, 逐步提高综合性医院的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探讨处方点评质量。方法 了解不合理用药情况, 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制定措施、分析点评、加强质量管理。结果 处方书写不规范23例, 配伍禁忌1191例, 溶媒不当10059例, 药品相互作用5170例, 用法用量74332例, 重复用药815例。结论 本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待干预。临床医师和药师需不断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处方, 药物,门诊部, 医院,数据收集

参考文献

[1]任淑萍.我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药品评价, 2010, 7 (2) :59-61.

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门诊处方,调查分析,合理用药

我中心门诊通过对处方质量进行调查, 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 以促进医师提高处方质量及合理用药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中心2010年1~6月处方3748张, 其中公费处方1429张, 自费处方2319张。

1.2 方法

依据药品厂家提供的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1]、药理知识和有关文献资料[2], 对所抽查处方的用药、用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2 结 果

审核3748张处方中, 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有些不合理处方中同时存在多处不合理现象。不合理处方共188张, 占所审处方的5.02%, 存在问题245处。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 论

3.1 选药不合理

(1) <18岁患者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对软骨生长有影响, 有潜在的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的作用, 所以<18岁患者禁用。 (2) 哺乳期妇女使用苯酰甲硝唑胶囊:该药属弱碱性, 易从弱酸性乳汁中排泄, 对乳儿有害, 因此哺乳期妇女禁用。 (3) 无明确适应证用药:如抗菌药物应用于流行性感冒及无感染手术的预防用药等均属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

3.2 配伍不合理

(1) 左氧氟沙星+培菲康:前者属合成类抗菌药物, 后者为肠道益生活菌, 前者抑制后者作用。 (2) 蒙脱石散+庆大霉素口服:前者吸附后者, 使二者作用同时消弱或消失。 (1) 和 (2) 属配伍困难, 需发药人员特别交代:两种药物服用时间相差最少1h。 (3) 左氧氟沙星+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 降低前者在尿中的溶解度, 可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 (4) 感冒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属滋补药, 不宜与感冒药同服。 (5) 多种感冒药同服:三九感冒冲剂、维C银翘片、速效伤风胶囊、新康泰克胶囊等≥2种同服, 以上药品属复方制剂, 其所含成分基本相同。 (4) 和 (5) 多属患者为备药指定开药。 (6) 0.9%氯化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针剂+地塞米松针剂:由于头孢曲松钠针剂的配伍禁忌甚多, 所以说明书要求单独给药。

3.3 用量不合理

(1) 头孢氨苄胶囊0.25g, 每天3次, 成人用此剂量偏低, 易造成病原菌耐药。该药常规用法:0.25~0.5g每天4次。 (2) 左氧氟沙星片0.2g, 每天3次, 用于尿路感染, 日剂量偏大, 不良反应增加。该药经肾脏排泄, 尿中浓度高, 故改为0.2g每天2次即可。

3.4 用法不合理

(1) 人工流产、结扎等术后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为我中心最突出的问题, 所占比例很高。深圳市2010年针对抗菌药物滥用问题, 对全市医务人员专门培训, 就术后预防感染有专门论述指出:抗菌药物口服在术前2h用药。 (2) 司伯沙星0.1g每天2次:司伯沙星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应把2次给药合并为1次, 即0.2g每天1次, 这样能更有效地杀灭致病菌。

3.5 处方书写不规范

(1) 缺项:如电话号码不全、科别漏填、日期不全, 及未注明诊断、剂型、含量等。 (2) 剂量单位缺失:如叶酸片0.4, 不写“mg”。 (3) 使用商品名:如补佳乐 (戊酸雌二醇片) 、哈乐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 等。

4 小 结

上述诸多不合理用药的产生有两种原因: (1) 有关医师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全面, 只注重药物适应证, 忽略了体内过程、药物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2) 医师对处方书写不够重视。针对上述原因, 可通过以下措施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出现: (1) 临床医师应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 以提高用药水平; (2) 药师还要严格审核处方, 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与处方医师核实、协商和修正; (3) 加强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要及时为医师提供正确的药学信息, 医药结合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 (2006) 53号.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篇9

1 资料和方法

从本院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的门诊西药房处方中按季度随机抽查6574张。按照《处方管理条例》对处方的前记、正文及后记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分别进行统计, 采用回顾性统计法进行分析;并且对不合格处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1。

2 分析

通过抽查统计发现, 本院实施新的处方管理条例一年来, 执行情况较良好, 不合格处方比例逐季下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不合格处方前记中现的问题的频率最高, 出现问题集中在“未写科别”、“年龄不清楚”、“临床诊断”。由于现阶段本院实行电子处方和手写处方并行的制度, 所以在手写处方中依然出现这些问题。“未写临床诊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简易门诊开具的处方中。

2.2 从新的处方管理办法颁布后, 我科整理和编辑了《临床常用药品商品名称和通用名称对照表》, 逐步减少处方中药品商品名称代替药品通用名使用的习惯, 同时也减少了在同一张处方中开具同类型的药物的问题出现。本院电子系统的优化, 减少了“每张处方超5种药品”问题的出现, “超量处方未说明理由”的情况也随着逐渐减少, “大处方”问题得到有效的监控和遏制。“用药不合理现象”集中表现在抗菌素的运用不合理、药物配伍禁忌、重复给药或者滥用药物等方面。“剂量缺乏或书写错误”和“字迹潦草难辨认”问题已明显减少。

2.3 “无医生签名”和“无核对药师签名”属于非技术性的失误, 所占比例最少, 但这关系着处方开具和调配的有效性, 反映了部分临床工作人员缺乏严谨工作态度。

3 结论

从抽查的分析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医师能够认真执行新条例的各项规范, 认真开具处方, 处方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处方点评制度的引入, 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出现, 有效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 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执行新条例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加大对药师的培训力度, 以提高业务水平, 以适应新的药学服务。

摘要:为了解我院执行新的《处方管理条例》情况, 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的西药房门诊处方进行抽查。调查发现不合格的处方数逐渐减少, 但在书写规范、选药不合理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处方管理条例,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2007.

2009年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份门诊处方12 000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有关质控检查内容为标准[1],对处方进行审核,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情况

12 000张处方中,使用药品共27 600种,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为2.3种,使用药品通用名处方1 1 988张,占总处方数为99.9%,通用名使用率高于冯平等[2]报道的98.96%。笔者所在医院处方金额为1 843 200.00元,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153.6元,平均金额低于冯平等[2]报道的373.6元。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816张,占总处方的31.8%,低于2000年11月执行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小于50%)。见表1。

2.2 处方一般项目书写不合格情况

处方一般项目书写不合格情况见表2。处方一般项目书写不合格率为2.93%,其中前记不完整处方占1.27%,为处方书写中主要的不合格项目,反映出医师在书写处方时对于处方项目不重视,其他项目不合格率较低,发生原因可能与医师在书写过程中的笔误或习惯有关。

2.3 处方用药适宜性分析

处方用药适宜性分析,见表3。

3 讨论

3.1 处方一般项目书写不合格

处方一般项目书写不合格占抽查处方的2.93%,主要表现在:(1)处方前记书写不完整。处方未注明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别,这样调配人员不能明确患者的服用剂量、剂型及用药是否合理,使得药师无法判断处方用药是否合理。(2)未使用药品通用名。《处方管理办法》中要求医生开具处方时,使用药品通用名,否则可能会引起重复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造成对药品安全作用的影响。(3)药品规格错误。甲钴胺片500μg写成500 mg,剂量上扩大了1000倍。(4)涂改后医生未签字。《处方管理办法》中要求医生开具处方时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

3.2 处方用药适宜性分析

3.2.1 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25张(0.21%):痛风的急性期使用别嘌呤,因为别嘌呤可以促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可诱发并加重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症状;处方诊断糖尿病,使用左氧氟沙星,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注意此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特别慎重,必须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以确保用药安全[3]。

3.2.2 用法、用量的正确性

用法、用量不正确处方43张(0.36%):如头孢克肟分散片成人应每次2片(0.2 g),1日2次,但处方每次2片(0.2 g),1日3次;罗红霉素片成人应每次1片(0.15 g),1日2次,也可每次2片(0.3 g),每日1次;但处方1日3次,1次2片明显超量。

3.2.3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当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当的处方18张(0.15%):如甲硝唑泡腾片1片,阴道用药,每晚1次,但医生处方医嘱为1片,口服,每晚1次;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医生处方为口服,说明书中用法应该早晚刷牙后口腔内含漱,医生的疏忽大意,反映出医生对药品认识的不足。

3.2.4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处方20张(0.17%):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合用,两者都是抗过敏药,药理作用相同,属重复用药;复方氯唑沙宗+萘丁美酮合用,两种药物同属解热镇痛药,合用不会增加疗效,又会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克林霉素+奥硝唑,甲硝唑和奥硝唑都主要作用于厌氧菌,克林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作用强,两者联用,抗厌氧菌抗菌谱重叠,使用克林霉素是没有必要再联用甲硝唑或奥硝唑。

3.2.5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不合理处方32张(0.27%):如铝碳酸镁、铝镁加、硫糖铝等与氟喹诺酮类药联合使用,氟喹诺酮类分子结构的C-4羰基氧基和邻近羧基与镁、铝、铁、钙等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从而降低了两种药物的疗效,如必需联用时,可先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 h后再服含铝,钙,镁的药物;含铝、钙、镁的药物或H2受体拮抗剂与头孢菌素类使用时,由于胃中pH值升高,口服头孢菌素类吸收受到影响,疗效降低,故不宜同时服用。

3.2.6 配伍禁忌

配伍不当处方28张(0.23%):左氧氟沙星+蒙脱石散用于肠炎,应间隔2 h给药,避免左氧氟沙星被蒙脱石散吸附;阿洛西林+维生素B6联用会生成沉淀;青霉素+氨茶碱联合使用时青霉素会失活、降效。

笔者所在医院在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后,医院成立的专门的处方管理组,抽专人对笔者所在医院处方进行检查与监督,经过努力,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质量与《处方管理办法》实施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笔者所在医院应举办各种合理用药知识讲座及合理用药标准的学习培训,加深医师对合理用药基本概念的了解,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学习,提高认识,普及合理用药知识[4],还应加强其《处方管理办法》的宣传和学习,从而提高门诊处方质量;在进行用药适宜性审核时,及时与医师沟通、讨论、确定合理用药方案[5],保证把药品准确无误的发给患者,做好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示。对于不合理配伍,用药不合理处方,应请处方医师修改,并说明理由。对于禁忌用药应拒绝调配。临床药学室每月对处方进行评价,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整理、分析、评价并写出评价报告,上报医务科处理,目的是为了提醒广大医师、药师严格按《处方管理办法》要求书写处方,并重视不合理用药问题[6,7],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药房处方质量,以使减少用药差错或失误,促使和提高门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门诊处方12 000张,按《处方管理办法》中的要求对处方的基本指标情况,一般项目,处方用药适宜性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筛选出不合格处方518张,占总数的4.32%,分别表现在一般项目不合格处方351张(占2.93%),用药适宜性不合格处方167张(占1.39%)。结论 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对用药适宜性仍值得研究,应执行《处方管理方法 》,严格把好处方审查关,提高处方质量,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2007-02-14.

[2]冯平,郭小红.笔者所在医院2008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2):954.

[3]陈海明,蓼利珍.处方质量分析与干预手段.中国医药指南, 2008,6(20):1443.

[4]李茹.院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8(2):126.

[5]黄玉斌.警惕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不良反应.中国药房,2006,17(22):1728.

[6]景冬樱,李晏,周静静,等.笔者所在医院《处方管理办法》实施前后处方质量分析.中国药房,2009,20(4):306.

上一篇:阔筋膜张肌皮瓣下一篇:总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