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024-06-1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精选五篇)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1

一、构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物理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或情景,让物理教学具有生活气息,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实现物理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物理、用物理。

1. 用鲜活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把学生带入科学境界之中。课堂伊始我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星期一的早上准备升旗的时候,大家拥挤着向前走,突然有人“哎呦”一声,原来是小明踩着小华的脚了。这时小明却说:“你怎么走路的,把我的脚都硌痛了。”(大家开始笑)小华生气地说:“你无礼。”小明争辩:“我有理。”(大家开始大笑)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无礼”其实“有理”(大家非常惊讶),此时此刻我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样的生活事例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主动状态,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2. 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设计实验,激活思维。

我们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物品做些趣味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探究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时,我把铅笔、旱冰鞋、塑料绳、玩具小汽车、磁铁、气球、滑板车等生活中的物品都搬进教室,有的老师演示,有的学生演示,有的人人动手,课堂上一次又一次掀起高潮,大家兴趣盎然,思维被彻底激活。

学生对实验物品熟悉,感觉到物理并不神秘,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可增加对物理课的亲切感。教师应用一个个新鲜有趣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到课堂的重点、难点上来。学习有趣味,有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学生的思维才会高度集中,解决问题才会积极,课堂气氛才会活跃,课堂教育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3. 把生活中的实例编成习题,巩固新知。

得到力的性质后,我给大家出了一道题目:某天发生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一个交警前来处理说:“我一定要找出是哪辆车先撞上另一辆车的。”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交警能否找出那辆车?为什么?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理解平时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的道理,破解事物中所隐藏的物理奥秘;反过来,在课堂上讨论这一引人入胜的,能与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天性产生共鸣的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不但能激发起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形成物理学习强劲的驱动力,而且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设计开放性的物理实验

实践证明开放性的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思考、总结归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几个演示实验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后,我又设计了开放性实验:上课前已在学生桌上摆好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筋两根、空塑料瓶两个、重物一个),提出要求:你可以任选其中之一或两个器材,也可以利用你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可以说明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实验。话音刚落,课堂立即沸腾了,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求自己设计的实验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给予任何提示语,以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我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三、模拟“尖端领域中”的实验

课本上的“读一读”栏目:小船停在光滑的冰面上……把行李向后扔出去,小船居然运动起来了。我把它改成了演示实验:一个学生半蹲在静止的滑板车上,突然用力扔重纸箱,大家观察到他运动起来了。我又让学生猜想并演示若让气球向东南方向飞去,气球口应该朝什么方向喷气?试试看。全班同学沸腾了,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火箭升空原理,我国用自己的火箭成功发射“神六”、“神七”,我国的航天技术已步入世界领先行列。这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信心,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成学习动机,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刻苦学习的志趣。

四、布置开放性的物理作业

搞“题海战术”容易削弱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先要学会如何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这节课后作业:请你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喷气式飞机是如何实现上升、在空中机动、下降的。这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多、快、广是它的特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学生和督促学生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去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习效益。教材、报纸、刊物、互联网等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一个佳境进入另一个佳境,整堂课的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教学内容也更加充实,教学效果非常突出,物理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2

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三要素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同学们想一想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形物体的运动状态

2、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用力弯锯条,锯条弯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3、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水桶

B.地球

c.绳索

D.手

4、人在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会前进?

板书设计:

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 一.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3

一些参考书在这一节安排这样的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首先,把铁棒挂在铁架台上,手拿磁铁慢慢靠近(但不挨着)铁棒,看铁棒有何现象?

其次,把磁铁挂在铁架台上,手拿铁棒慢慢靠近(但不挨着)磁铁,看磁铁有何现象?

再次,分析上面两种现象,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设置的实验很难使学生看清楚,其原因:(1)铁棒、磁铁质量都比较大,不易移动;(2)磁铁(或铁棒)移动的大小还跟磁铁的磁性强弱有关,如果磁性太弱,移动就不易观察或可见度不大。为此,我在讲这节课时,除了做好上面的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下面的演示实验。

为了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我将上面的演示实验改成两个弹簧秤秤钩相互挂在一起的实验。

改进后的实验好处是:(1)仪器只需二个弹簧秤,容易找;(2)弹簧的伸缩性很直观,学生一下子就知道那一边受到了力。(若用投影仪直观度和可见度就更大)

二、具体的实验步骤

1.首先将两个带有红白相间的有标度的圆筒形弹簧秤进行校正零点,然后将他们秤钩相对,勾在一起,分别标它们为弹簧秤A和B。

2.让弹簧秤A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或铁架台上,弹簧秤后面竖放一块白纸板。未拉弹簧秤时在白纸上标出弹簧A、B指针位置,然后在弹簧秤B的另一端用手去拉它(尽量保持水平)。发现弹簧B被拉长的同时,弹簧A也被拉长,再在白纸板上标出弹簧秤A、B指针的位置。可以看出弹簧秤A、B的弹簧伸长的长度(弹簧秤读数)是相等的。

3.同理,若把弹簧秤B的另一端固定,然在弹簧秤A的另一端用手去拉它(尽量保持水平)发现弹簧A被拉长的同时,弹簧B也被拉长,并且它们的弹簧伸长的长度(弹簧秤读数)也相同。

4.实验分析:如果我们把弹簧秤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弹簧的一端不固定而用手去拉弹簧的另一端,发现弹簧并不伸缩,而是沿手拉的水平方向移动,如果我们按实验步骤2做实验,用手拉弹簧B的同时,发现弹簧A有伸长,这说明弹簧A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弹簧B对它拉力FBA,另一个力是墙对弹簧A的拉力,这两个力等值反向,弹簧A处于平衡态,同时我们还发现弹簧B也有伸长,这说明弹簧B也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弹簧A给它的反作用力FAB,另一个是手对弹簧B的拉力F,由受力分析知道FBA和FAB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同样的道理分析实验步骤3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弹簧A对弹簧B施加力的同时,弹簧B对弹簧A也产生力的作用(实验步骤3的演示实验可证明);弹簧B对弹簧A施加力的同时,弹簧A对弹簧B也产生力的作用,也就是说:“A物体对B物体施力时,B物体对A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改进后的这个演示实验直观性强,增大了可见度,提高了可信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

三、教学反思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4

一、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物理学中力学的基本概念是力是相互的。在生活中力的相互的例子太多了, 如当我们和同学开玩笑打了他一拳时, 同学在抱怨你打得太用力的同时你自己也会觉得手很痛, 这就是力的相互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也很多:当两车相撞时两车都会不同程度的受损、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由于相互碰撞而受伤、我们被门撞倒了会很痛而门没有受损等。因此,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 会得出很多有关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力的相互作用大小的教学探讨

首先, 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两个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两个物体接触就会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的。力作用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明确这一基本概念之后, 需要用实际例子来验证以上的结论。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女生来推100N讲台, 学生会发现女生推不动讲台, 两者静止不动。根据这一现象, 可以得出女生用来推讲台而讲台以100N的力反作用于这一女生, 两力的大小相等所以静止不动。稍后, 教师又请男生来用大力气来推讲台, 讲台会随着男生的推动而移动。现在学生有了疑问:不是说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吗?那怎么讲台会移动呢?这时, 教师就应该对这一现象进行很详细的说明:因为物体是静止的, 无法对人施加额外的力, 但人却可以再施加更大的力, 当人给予物体作用力与物体给予人的反作用力互相抵消之后, 人额外施加的力就促使物体移动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 学生要理解也不容易, 因此, 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让他们亲自体会其中的道理, 然后再用事实来证明理论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直观、生动, 记忆才更深刻。

三、力的相互作用与其接触面的关系的教学探讨

力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因为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教师讲到这里时, 学生一定会问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要通过接触才能产生吗?要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用磁铁做实验来解答。两块磁铁没有彼此接触, 但当它们在彼此的磁场里时, 虽不接触, 但也能相互产生吸引力, 这样两块磁铁就相互吸引而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这个实验我们不难发现, 力的产生不一定是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才能产生力。讲到这里, 学生又会产生疑问:两个接触的物体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这时, 教师可让学生把两把椅子并排地放在一起, 他们会发现两把椅子没有发生移位。从这个简单的观察中, 学生可以明白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关于力的相互作用,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讨论力的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一天, 有个学生问我:在公路上为什么转弯的地方会有一些横杠?车行驶在上面为什么会有种颠簸的感觉?在这里, 要表扬这个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是的, 在一些危险路段会有一些减缓车行驶速度的措施, 如加一些横杠或者把公路的路面弄得粗糙点等,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车行驶在公路上, 车作用力于地面, 而地面又反作用于车, 但是车行驶时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地面给予的反作用力, 所以能向前行驶。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与地面表面的光滑程度有直接关系, 路面越光滑, 地面对车的摩擦力就越小, 车的速度就越快, 因而会在危险路段加一些减速的措施。通过上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 学生对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力学知识也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

四、力的相互作用的运用教学探讨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什么 篇5

四种基本力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存在并且只存在四种自然基本力,它们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大自然万物都是由这四种自然力构建起来的。引力是一种既能将星系结合起来,又能引起一根针下落的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弱的力。

电磁力含义

上一篇:综合自动化化系统改造下一篇:反思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