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金融系统

2024-06-21

商业金融系统(精选九篇)

商业金融系统 篇1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转塘云溪小镇区块,由1栋6层的酒店式建筑和6栋6层的办公式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0.5万m2,鸟瞰整体效果见图1。地下室为酒店设备、娱乐用房及游泳池。酒店式建筑1层、2层为辅助用房,其中包括餐饮、会议室和酒店办公;3层~6层为客房。办公部分为纯办公楼,按普通办公设计。整个建筑群建筑高度都不超过24 m,均按公共建筑进行设计。

2需要设置热水的区域

1)酒店3层~6层客房;2)酒店2层餐饮;3)酒店地下室游泳池以及员工和游泳池配套的淋浴。

3热水系统

3.1水源

采用软化处理后符合要求的市政自来水。

3.2热水用水量

不计游泳池热水,最高日生活热水为61.6 t/d,计算过程详见表1。

3.3给水压力分区现状

地块所处市政压力为0.28 MPa~0.35 MPa,无法全部满足酒店客房用水的水压要求。考虑到酒店淋浴的舒适度要求,现生活给水分区如下:3层~6层采用变频泵加压供水,2层及2层以下部分采用市政压力直接供水。

3.4各用水点供水水温要求

整个热水根据水温可分为两部分:1)游泳池热水;2)除游泳池外的其他生活热水。

3.5热源

考虑到节能以及酒店运营的成本问题,拟采用以太阳能加热制取热水为主,真空锅炉加热为辅,局部采用空气源热泵加热制取热水的方式。

3.6系统分析

考虑到热水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采用与冷水一致的同源同压原理。

1)按压力分区。若按压力分区,热水系统与冷水系统一致:a.客房部分为高区,采用加压供水。b.2层及以下部分为低区,采用市政压力直接供水的方式。

2)按水温分区。a.游泳池部分为低温区域,供应热水温度为28℃。b.除游泳池的其余生活热水区域,供应热水温度为60℃。

综上所述,初步发现需要按照不同的方式分3个区块:酒店客房部分,供应热水温度为60℃,采用加压供水。2层及以下部分的餐饮生活热水和地下室淋浴热水,供应热水温度为60℃,采用市政压力直接供水。游泳池,供应热水温度为28℃,采用市政压力直接供水。

由此按照上述情况,整个酒店需要设置3套系统才能全部满足要求。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样设置操作运行繁琐,投资过大,不适合本工程的要求,需进一步简化。

3.7系统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咨询设备厂家,最后确定整个热水系统的运行方式:

1)游泳池热水由空气源热泵直接加热,与其余热水系统完全独立。2)客房部分和2层及以下部分的餐饮生活热水和地下室淋浴热水采用太阳能加热制取热水为主,真空锅炉加热为辅的方式,其中真空锅炉采用2进2出的设备,使两部分热水分开。客房部分热水系统详见图2,2层及以下部分的餐饮生活热水和地下室淋浴热水系统见图3。

3.8设计计算

酒店客房热水计算:

热水量为:

太阳能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制取热水,集热器总面积计算:

公式具体解释详见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5.4.2A-1和5.4.2A-1。

计算结果取客房部分太阳能硅晶板集热器面积为164 m2,2楼及以下部分集热器面积为56 m2,合计220 m2太阳能硅晶板集热器设置在酒店屋顶。并在酒店地下室分别设两个容积为7.5 m3和2.5 m3的热水储水罐供应整个酒店的热水。热储水罐上设置真空锅炉辅助加热,采用间接换热方式。

4结语

整个工程的热水设计根据使用功能、水温要求、水压要求具体分为3个不同的区块,但是考虑到现场管理、施工以及成本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简化。经反复权衡及咨询设备厂家,将其中水温要求一致的热水由同一个真空锅炉提供热源,采用双出双进的真空锅炉设备;太阳能加热部分独立分开,单独成系统。对水温要求不同的游泳池热水采用空气源热泵加热,以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整个热水系统尽量做到投资小,运行简单,维护方便,节能环保,经济可靠。

参考文献

[1]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S].

浅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篇2

摘要:本文首先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因素以及目前我国金融创新所具备的条件,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借鉴国外金融创新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从产品、服务、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策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由雷曼兄弟、美林等一连串投资银行引爆之后,其严重性目前已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业银行步其后尘。迄今为止,美国已有不少家银行倒闭。如今,全球各商业银行如临大敌,抵御金融海啸。在此背景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洪流,决定着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兴衰成败。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更应该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创新的途径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包括: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是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创新。他认为,金融领域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是现行的体制使金融机构无法得到这些潜在利润,因此必须对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这就叫做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和赖以生存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看,银行在既定风险水平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既定利润水平下维持风险最小化是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2、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改变、金融管制是促使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动力。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金融创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盲目追求市场竞争、产品品种不够丰富等。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人才、市场、技术等。

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1)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是为了银行增加收入、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就是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占有以及谋得利润。我国一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机有所偏差,盲目抢占市场份额或者只为了提高知名度,忽视了赢利能力。在进行新产品宣传时候,往往为了使产品能够尽快打入市场,一些商业银行向客户进行产品介绍时片面夸大其优点,对于产品的一些缺陷避而不谈,使客户很难对创新产品的前景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出现了风险,不仅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誉。最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很能证明此道理。

(2)产品品种单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雷同,产品品种单一,突出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消费群体的争夺,比如说大企业、高消费群体,而对于可以争取的急需提供金融服务的低层次的小群体予以忽略。一旦某家银行推出了一项新的金融产品,别家银行都争相模仿,缺乏自己的产品创新,模糊自己的市场目标,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混乱局面,扰乱了市场秩序。

(3)服务意识淡薄。几十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4)监管不到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很大部分是因为政府监管失灵。失当的监管结构,致使金融专家行业化(丧失公允)、经济学家公司化(丧失独立性)、政府监管亡羊补牢(丧失预警性),这是形成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控制链”。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制约因素

(1)人才因素。不管是增强创新的供给能力还是对外来的创新成果进行模仿普及,这些都是以金融从业者的素质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很大一部分在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为老化,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业务与创新的要求。创新发展中间业务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熟识业务、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这样的人才在国内比较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金融创新的进程。

(2)市场因素。市场越发达,金融创新活动就会越活跃,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就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实行,但是真正做到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金融市场可以分为短期的货币市场和长期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的发行了多种期限的国债,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长期债券品种,从数量看的确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单一性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从效率上看,还存在着市场规模偏小、结构不平衡、格局单一等问题,因此国际上成熟的金融创新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在我国尚难以发挥作用。此外,我国金融市场限制准入过多、价格管理严格、交易不够活跃通畅,使得金融创新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市场的认同,导致了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缓慢。

(3)技术因素。新技术的应用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本有所降低,同时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我国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技术能力和有限的技术水平是这个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还不高,网络建设、安全防范等问题造成了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速度缓慢,并且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缺乏支持。

三、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挖掘商机

一些对企业资金链比较敏感的商业银行,早就嗅到了这个“危机中的商机”。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在现金管理方面推出各类创新服务,并且开始打造各自的现金管理品牌,这包括招行的“C+”现金管理、工行的“财智账户”、交行的“蕴通账户”、华夏银行的“现金新干线”等。这些金融创新活动为这些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效益。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创新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公司业务、争夺高端企业和机构客户的新工具、新手段。

1、市场创新

要加强市场细分,选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目标市场。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局限于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一的市场主体。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每个公司的企业规模、产品特点、资产状况、经营状况、风险大小以及自然人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状况、教育背景都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态势。因此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或资产的多少,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层次的需求。市场的多元化决定了顾客的不同需求,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将市场细分,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有自己的主体客户,但是对于客户细分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虽然银行有较多的客户信息,但是却没有完整的客户信息系统,无法对客户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

2、业务创新

在资产业务的创新方面,银行应该注意资产多元化、资产证券化、贷款证券化,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券结构的有效设计,将银行的信贷资产转变成为可在市场上流通和出售的证券,以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不足以及利率风险等问题。商业

银行可利用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等间接投资方式,推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的新品种以完善个人信贷体系。

3、产品创新

(1)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以金融产品的服务的创新为主体的,是银行不断跟踪和发现客户不同需求从而进行改变和创造的过程。银行的新产品是指在结构、功能或形态上发生改变,并推向市场的产品。包括以下四类产品:全新产品、换代产品、改进业务、仿制产品。

(2)加强产品的营销力度。银行产品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处于介绍期的产品,尤其应该注重营销投入。在产品介绍期,必须先进行市场细分,把产品引入尚未使用过这种产品的市场,重点是要让消费者发现产品的新用途,寻求能够刺激消费者、增加产品使用率的方法,进行市场促销,寻求有潜在需求的客户。比如建设银行以前推出的生肖储蓄卡就将目标市场定位与少年儿童,结果就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存取款,但是对于建行卡的认同度无疑会大大提升,他们将成为建行卡的潜在客户。

4、服务创新

对于银行来说,客户的满意是给银行带来效益和利润的机会,也是对银行服务的最好奖赏。同样,培养员工客户至上的良好理念远比给他们发奖金来得重要,员工的奖金依赖于银行的利润和效益的增长,而银行的效益又来源于客户的满意,客户的满意会给银行带来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因此,客户至上的观念是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从而创造银行利润的源泉。

5、监管体系创新

(1)确立明确的监管目标。在确立银行监管目标的时候应当借鉴英美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两个原则:要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发展中国家对于银行监管的需要,监管目标要具体,要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国银行的监管目标还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稳健经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与效率。二是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我国银行的负债资产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是居民的储蓄存款,而这些对于存款者来说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金融资产,一旦银行破产倒闭,存款人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了,他们经不起存款损失的风险,所以为了增强存款人的信心,应当在确立银行监管的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存款人的利益,保障存款人资产安全的需要。

(2)构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还是存在不配套、不协调、不完整的现象,还需要加快我国银行监管的法治化进程,以科学、严谨、规范化的银行法律来逐步取代政策性文件规定,使新的银行监管法律具有完整配套、协调系统、严肃权威、灵活适应、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构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时应该先对现有的银行监管规章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形成结构严谨、内容完善、相对稳定的银行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商业金融系统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稳定性策略,风险管理

0 引言

商业银行金融信息系统已全部完成了逻辑大集中, 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至关重要。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统计造成金融信息系统故障的主要方面是硬件问题占40%、软件问题占30%、人为因素占20%、环境因素占10%。因此, 稳定性和高可用性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上述因素。金融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将取决于内部的应用系统、主机、存储、数据库、网络和基础设施环境等。稳定性策略和高可用性设计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故障快速恢复的关键。

1 应用系统

银行金融信息系统在应用软件架构设计中应从渠道层、渠道管理层、业务处理层等不同层面通过多种措施和策略的综合设计来提高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1]。

1.1 应用负载均衡

应用软件负载均衡通过多个层次上不同的负载均衡策略一起实现整体的负载均衡, 设计思路是将大量的并发访问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 从而提高服务响应速度, 避免服务请求集中于单一节点导致拥塞。

1.2 应用软件失效备援

应用软件构建在面向服务的架构、设计思想上, 应用服务具有较高的可灵活部署性。通过这种灵活性, 结合系统基础设施的规划、部署可以实现应用软件的失效备援。失效备援是在应用管理框架中实现应用服务的冗余部署, 利用硬件负载均衡设备或应用软件负载均衡可以在需要时将服务请求切换到相应的冗余服务设备。

1.3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通过应用软件对系统实施控制的功能。流量控制基于系统逻辑架构, 依据系统、子系统、渠道等不同层面的交易流量、交易状态和确定的控制策略、控制规则, 对系统实施控制[2]。应用系统具有的功能: (1) 流量数据采集; (2) 流量值计算; (3) 交易流量控制; (4) 渠道流量控制; (5) 控制策略及规则管理。

1.4 故障隔离

在应用软件系统发生故障时, 通过故障隔离把故障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提高系统对外服务的整体能力。应用系统故障隔离具有的功能: (1) 按渠道的故障隔离; (2) 按子系统的故障隔离; (3) 支持异常服务的故障隔离; (4) 按交易的故障隔离。

1.5 网络负载均衡

在柜面网点前置系统侧, 应采用硬件负载均衡器对网点终端连接到网点前置的负载均衡, 利用负载均衡器的连接状态检查和负载均衡策略可以灵活地调整终端的连接指向, 屏蔽因网点前置机故障导致的终端操作异常, 提高网点前置系统的可用性。

2 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作为各应用系统的运行平台, 其可用性和稳定性是业务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其高可用性和稳定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保障。

2.1 主机自身的高可靠性

主机采用高度冗余设计, 可充分保障自身的运行可靠性。主机采用多种容错技术, 可有效提升自身的可靠性。

2.2 主机关键部件全冗余配置

为确保主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主机的所有关键部件均采用冗余配置, 以消除主机自身的单点故障, 其中包括: (1) 配置热插拔N+1或N+N冗余电源、风扇; (2) 配置冗余系统盘, 并通过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盘的RAID1镜像保护; (3) 配置冗余网卡, 并采用多网卡绑定技术, 实现多网卡间的自动冗余和流量的负载均衡; (4) 配置冗余光纤通道HBA卡和Infiniband HCA卡, 通过多路径软件来实现多HBA/HCA卡的自动冗余; (5) 配置冗余的主机管理处理器, 能够在线配置、管理主机并监控主机状态, 同时支持透明接管和在线更换管理处理器。

2.3 主机系统的高可用性设计

在主机设计上采用电气隔离的动态硬件分区技术, 同时各分区采用相互独立、冗余的I/O配置以实现自身的高可靠性。硬件分区技术在优化主机资源利用的同时, 可在同一主机硬件内全面隔离分区故障。如果一个分区中的操作系统、软件或甚至是硬件出现问题, 运行在其他分区中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均不受影响。通过各分区相互独立的I/O接入数据网络、心跳网络和存储网络, 从而确保主机系统整体的高可用性。

2.4 主机系统的高可恢复性设计

主机系统的可恢复性从一定程度决定了系统出现故障时是否能够自动修复和快速恢复, 应通过主机系统的备份与容灾设计来确保其高可恢复性。主要包括: (1) 对主机系统盘将定期进行自动化克隆备份; (2) 银行金融信息系统应采用两地三中心+同址备援的容灾体系设计。即同城容灾、异地容灾、同址备援。

通过上述设计, 主机系统中将不会存在单点故障隐患, 保证了主机系统的稳定性;同时, 主机能够在线进行故障硬件更换、在线扩充、不停机进行软件和补丁升级, 有效避免了主机的计划内停机。

3 存储系统

数据是所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而储存这些数据的存储系统的可用性与稳定性对于整个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存储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保障。

3.1 存储自身的高可靠性

无论是高端存储还是中低端存储应采用高度冗余的高可靠结构设计, 充分保障自身的运行可靠性, 如:中低端存储的共享总线或交换总线、高端存储的交换矩阵和直连矩阵、多存储控制器架构、冗余后端磁盘路径/双端口物理磁盘等;同时, 存储可采用高速缓存镜像写保护、多个前端主机端口并行访问、高速缓存电池后备保护等措施。

3.2 存储关键部件全冗余配置

为确保存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存储的所有关键部件应采用冗余配置, 以消除存储自身的单点故障, 其中包括: (1) 配置N+1冗余存储控制器, 避免因控制器故障造成存储无法访问; (2) 每个控制器上均配置多个主机接口, 同时分别连接不同的光纤交换机, 构成全冗余的存储网络环境; (3) 内部磁盘均配置为双端口企业级磁盘, 两个端口分别连接后端的存储控制器, 以确保后端磁盘访问路径的可达性; (4) 在根据容量需求和RAID方式进行磁盘配置的同时, 在存储中为应用按需配置全局热备盘, 进一步加强存储的可用性。

3.3 存储系统的高可用性设计

在存储系统中, 需要依据各应用系统的容量和性能需求来分配存储资源, 同时根据应用数据所需的安全可靠性等级来定义其磁盘组的RAID保护级别。对于关键数据和重要数据, 应采用RAID0+1进行保护, 对于次重要数据可采用RAID6或RAID5进行保护。

3.4 存储系统的高可恢复性设计

存储系统的可恢复能力将直接体现在数据的可持续应用方面, 需要通过数据备份与存储容灾设计来确保存储的高可恢复性。主要包括: (1) 系统的全国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应采用自动化备份管理工具对关键数据进行定时、按策略的自动D2D (磁盘到磁盘) 备份, 并实现D2D2T (磁盘到磁盘, 再到磁带) 多重备份, 从而确保数据的高可用性。在存储的数据发生丢失时, 通过备份管理工具按故障时间点进行数据恢复; (2) 银行金融信息系统应采用两地三中心+同址备援的容灾体系设计。即同城容灾、异地容灾、同址备援[3]。

4 数据库

为了避免数据库主机、数据库存储或数据库逻辑错误等引起的数据库故障, 应保障数据库提供7*24小时的对外服务, Oracle提供了一个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的数据库环境。Oracle数据库提供数据库集群RAC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 、Data Guard、自动存储管理ASM (Automaic Storage Management) 故障组镜像、闪回技术Flashback、Stream、RMAN快速备份和恢复等技术来保障数据库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等功能[4]。应充分采用Oracle数据库技术保证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5 网络

逻辑集中系统从网络结构、网络设备、网络连接和访问策略等几个方面对网络进行了全面的容错保障设计, 使网络系统可提供实时的、不间断的网络访问服务, 满足其所承载的逻辑集中系统的高可用和持续稳定的运行要求。

5.1 层次化、模块化分区的网络结构设计

全国数据中心应按照业务安全级别进行网络安全域划分, 用防火墙、网闸等设备完成的网络隔离;采用VPN、SSL等保证通讯安全和数据传输安全。提出了“网络隔离、数据落地”的安全原则, 即按照业务特征、安全要求、风险大小将网络隔离成多个不同的安全域, 采用访问控制、路由隔断、防火墙等技术措施进行“网络隔离”, 将金融核心系统部署在安全级别最高的安全域中, 拒绝直接访问, 所有进出该域的数据都要存档备查、所有对系统的访问都要登记日志备查, 做到“数据落地”。

依照此原则, 逻辑集中系统网络结构必须按照系统所实现功能和安全防护需求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在网络结构设计中通过功能区域的划分可充分提高各区域之间的独立性, 强化区域安全性, 隔离网络故障且便于分级管理;同时, 模块化的区域划分可提高各区域的可用性, 屏蔽各区域间的差异性, 将各区域间的相互影响降到最小;此外, 区域划分可以使网络层次化更加清晰, 复杂度降低, 同时也便于各功能区域的内部纵向扩充 (Scaleup) 和网络系统整体的横向可扩展性 (Scaleout) 。将网络系统按功能应用进行模块化区域的划分, 形成性能更高、安全性和扩展性更强的层次化、模块化的并行结构, 并通过区域间的故障隔离机制来提升网络系统总体的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5]。

5.2 网络设备级高稳定性、可用性设计

金融信息系统设备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是通过冗余的备份设备和模块来实现的。设备的备份特别是核心设备的备份对网络的可靠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设备的备份要求多台互为备份的设备在硬件和软件 (操作系统和配置参数) 两方面均必须一致和对称。因此, 对网络中的关键设备, 如各级平台的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原则上都要采取双机热备或负载均衡方式, 并要求有冗余电源、风扇、端口和线路, 启用设备保护机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按照系统7*24的高可用服务需求, 在系统建设时要进行冗余设备和冗余线路的建设, 在网络设计时要满足当进行设备停机维护、配置变更、软硬件升级等操作时不能影响业务系统的运行。

5.3 网络层的高稳定性、可用性设计

网络层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对网络架构进行冗余设计包括物理的冗余和相关协议的配置和优化。原则包括: (1) 使用网络设备本身的故障检测和恢复机制来提供更快速和可预测的故障恢复时间, 而不是采用设备之间的协商机制; (2) 在网络系统中灵活部署多方位的故障检测和恢复机制; (3) 确保网络设计能抵抗抖动和故障的蔓延, 例如配置路由汇总等来确保故障影响的范围最小。

6 基础设施

机房的电源、制冷散热等基础设施环境是支撑硬件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系统硬件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对于机房的基础设施环境应提供高可用性方面的保障。

6.1 电力保障

大部分银行的全国数据中心机房采用了高可靠的双路双总线 (2N) UPS为机房内设备供电, 同时配备了发电机 (2+1组柴油机) 提供应急后备保护;在同城灾备中心也采用了并联冗余 (N+1) 的UPS进行供电。因此, 在UPS容量足够的前提下, 现有机房的电力基础设施环境完全能够保障系统硬件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

6.2 运行环境保障

6.2.1 机房制冷散热控制

全国数据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的机房空调应采用冗余配置模式, 并提供了30%-50%的冗余。在部分空调设备损坏的情况下, 仍可有效控制机房内的温度。在系统的实际部署中, 可进一步通过机房制冷散热与布局优化设计来优化机房空间布局节省空间并避免产生局部“热点”, 同时最大化的降低散热产生的能源消耗。

6.2.2 机房湿度控制

非正常范围内的相对湿度, 不仅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寿命, 而且会对人员造成生理损害。通常, 数据中心环境的最佳相对湿度范围是45%~50%。为了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造成设备故障, 全国数据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机房的相对湿度应采用机房除湿机或机房加湿器等方式控制在B级 (40%-70%) 的正常范围内。

6.3 机房运行监控保障

为避免因环境异常变化产生的设备故障隐患, 在全国数据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机房应对机房温度、湿度、UPS、配电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 从而及时发现、快速解决机房运行环境中的问题。

7 结束语

本文遵循软件工程的原则, 对银行金融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主机、存储、数据库、网络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了保障信息系统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在金融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 需要可靠的售后服务体系、专业的服务团队和高质量的运维管理流程的支撑[6], 以提高运维工作效率, 提升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刚, 冯雨明.商行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架构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10) :100-104.

[2]王珍珍.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与控制[D].江南大学, 2008:6-17.

[3]王刚.商业银行容灾系统建设方案[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11) :70-73.

[4]林树泽, 历铁帅.ORACLE数据库管理之道[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73-97.

[5]王稼祥.国家审计署办公自动化系统稳定性的实现[D].大连理工学院, 2009:42-46.

商业金融系统 篇4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蔓延,严重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和实体经济各领域,对经济增长形成严峻考验。中国商业联合会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商业服务业实际,全力投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總额达到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加大,确保了去年“保八”目标的如期实现。另外,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绍兴柯桥纺织品交易会、永康五金博览会等重点展会,都扩大了参会企业范围与数量,增加了成交额,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搭建了进入国内市场的平台。

2009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受国家认证委和商务部委托,全年共完成国家标准制修订21项,行业标准3项,成立了4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对节能减排的国际形势,开展企业负责人节能环保培训,积极做好征集编制商业行业节能降耗产品目录并向社会推广,已经分两批公布280家企业的72个种类的商业节能产品。

2009年,我们开展了中华老字号评审、全国商业示范社区评定、国家级酒家酒店认定等工作,以点带面,促进了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展望2010,商业机会“危”中求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世界经济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复苏的进程缓慢曲折且多变;国内经

济回升趋势继续巩固,但结构调整的压力明显上升。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调根据新形势,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在重点研究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商业应满足与引导城乡居民消费与生活需求;进一步改进对商业服务业的管理,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如调整奢侈品税收政策问题等;在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商业服务业要注重调整结构、业态升级、体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品牌培育过程中的工商关系;关注外资商业企业在中国快速扩张发展,增强中国商贸企业竞争能力和支持企业“走出去”。

2010年,根据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进程,延伸服务,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维修网络体系的建设。争取扩大补贴范围,使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居民购买建材也享受这一政策。

2010年,进一步加强会展工作,在产业聚集区或销区适时举办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为区域经济发展及扩大消费搭建平台,以展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指导和推动商业企业深挖自身潜力,在经济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企业防损、优质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来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

2010年,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开展商业调解仲裁试点。在中商联已经发布4批商业信用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商业企业信用评价制度。

2010年,在商业服务业开展节能降耗、在继续组织企业做好重点商品遏制豪华包装行动的同时,向社会推荐宣传绿色、节能方面的服装、食品、家居、饰品、家电等商品,逐步置换高耗能商品,在全行业形成使用节能商品的热潮,向全社会塑造和宣传商业服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良好形象。

商业企业相关金融问题初探 篇5

1.1 以商品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

商业企业的这一特征是与生产企业比较而言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借助机器和机器体系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使之生产出符合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而商业企业则主要是通过对商品的购进和销售以及因此而必需的运输和储存业务, 完成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 满足消费的需要。商品的购进、运输、储存、销售也是流通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它们在流通过程中各自处于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合理组织商品流通的四个基本环节, 是实现流通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流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商业企业的基本职能。

1.2 对经营商品基本不进行加工或只浅度加工

通常情况下, 商业企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的流通, 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与生产企业不同, 它们对经营商品基本不进行加工或只浅度加工。大部分商品, 特别是生产资料中的机电产品和大部分消费品, 经过流通过程, 其使用价值和外部形态不发生变化。随着流通规模的扩大, 为解决生产的少品种、大批量、专业化, 与消费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流通加工发展较快。从开始时的装袋、分包、贴标签、折弯、打眼等简单形式, 向按照用户需要进行金属材料剪裁切割, 木材精细加工, 平板玻璃套裁, 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加工, 型煤及工业配煤等高级和复杂形式发展。

1.3 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变化

生产企业通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制造, 改变其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能, 从而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在该过程中付出的活劳动也物化到产品中去, 创造出新的价值。进入流通领域, 商业企业通过购进、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流通活动, 将商品由生产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 完成商品的空间位移和价值形态变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保持不变, 商品的价值在商流 (购进和销售) 中也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 商业企业要投入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从而发生一定的流通费用。

1.4“商业利润”主要来自生产企业的让渡

商业企业的利润由让渡利润、追加利润、级差利润、转移利润和管理利润构成, 而让渡利润是基本形式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 资本在流通领域内不能自行增殖。流通中单纯的加价绝对不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源泉, 而只能是商业企业获取商业利润的方式。由于商业企业专门为生产企业经营推销商品的业务, 为生产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商品流通费用, 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因此, 生产企业就必须把一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企业, 作为商业利润。这一让渡是由商品的价格差额来实现的。生产企业向商业企业让渡商业利润是在双方的竞争中实现的。竞争的结果是双方的资金利润率趋向平均, 让渡顺利进行。

2 商业企业相关的金融问题

2.1 金融环境不健全, 融资困难

作为企业, 商业企业除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有属性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征。从商业企业的自身特征可以看出, 商业企业是一个不以生产为主而以商品购销转运为主, 即贸易为主的服务型企业, 这种特征使得商业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取决于其客户。在我国, 相比较生产企业, 对于商业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不甚健全, 主要是由于商业企业没有固定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或者其固定资产甚少, 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市场不敢轻易向商业企业开放, 以免商业企业经营不善而其资金不能回收, 因此, 我国商业企业发展的整体金融市场环境影响了商业企业的发展。另外, 商业企业主要以商品的购销转运为其主营业务, 使得其企业比较灵活的同时, 规模相对生产企业来说较小,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商业企业缺乏相应的竞争实力, 加之我国当前整个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 因此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风险考虑, 不愿意向商业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投入, 这使得商业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相对较差, 如银行信贷给予商业企业的资金数量有限, 同时针对商业企业的办理手续一般比较繁杂, 这使得商业企业的融资困难。

2.2 自有资金不足, 资产负债率偏高

在我国, 商业企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 商业企业的自有资金比较少, 一般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一般依靠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和银行短期贷款解决。2003年, 我国商业企业中的连锁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5.7%, 比去年提高了0.6%, 其中, 连锁超市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0.2%, 同比增长了2.1%。2004年, 商业企业中的零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66.6%。由于商业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 以及其依靠占用供应商资金发展, 使得其经营风险比较高, 如在我国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破产甚至倒闭现象常有发生。例如, 2004年10月, 广东省最大的连锁超市家谊集团关闭所有门店。随后, 家谊的国有股东申请破产。2005年新年伊始, 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此时, 距离美亚以2亿元高价从上海城开集团等原股东手中购买21世纪便利店仅有一年半时间。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其扩张太快, 资产负债率过高, 导致企业无法承担最终无法承受。2004年以来, 全国共有数百家连锁超市倒闭。这些颇具规模的企业倒闭,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商业企业相关金融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企业自身原因

企业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商业企业的初始投入资金数量有限, 使得企业发展主要靠贷款维持, 加之企业扩张迅速, 把过多的流动资金用在企业扩张上而使企业资金流转不畅, 如新开连锁店等。其二, 由于企业管理不到位, 造成各个环节经营不顺畅, 导致资金周转受阻, 如存货积压等。其三, 企业经营亏损。当企业亏损时, 尤其是亏损额过高时, 直接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渐减少, 造成企业的资金短缺。另外, 企业存货的大量变质、财产损失、坏账等都会造成企业资金短缺现象。

3.2 来自企业外的原因

商业企业的金融问题, 与市场季节性变化、经济波动、通货膨胀等有一定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企业资本不足, 加之盲目投资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随着社会发展, 商业企业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 由原来单一的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市等多业态发展, 其分别以独特的优势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然而, 在经营方式转变时, 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或投资额过高, 导致企业固定投入少, 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即使固定投入充足的企业, 由于大量流动资金被挤占, 造成资金周转不济, 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其次, 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库存商品粗放管理, 加之我国商业企业不能及时、准确、科学的预测进货量, 导致企业库存积压, 这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 而且增加了企业存货管理的成本。最后, 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资金紧张。目前, 在我国, 多数商业企业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 无法进行严格的预算。加之, 核算单位之间的资金不能独立性较强, 导致资金不均衡发展, 进而使有些企业资金充裕有些企业资金紧张。

4 解决商业企业金融问题的对策

4.1 创造商业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在我国, 目前为商业企业服务的金融环境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金融组织不发达, 融资渠道大多局限于银行信贷。其解决办法主要有:第一, 协调与商业企业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部门, 采取优惠政策, 支持业态较新的商业企业发展。与商业企业相关的银行, 应该在其贷款资金的规模内, 给予一定程度的技术研发费用。各地财政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给予商业企业税款优惠, 各地银行可以适当降低贷款利息, 延长贷款期限和还贷期限, 并给予其长期贷款的低利息优惠等。第二, 健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金融服务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商业企业发展筹集资金, 这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还可以发展金融融资市场。此外, 减轻商业企业税费负担问题。

4.2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缓解资金紧张

商业企业资金短缺的解决办法主要可以从企业自身进行, 即从企业内部寻找资金, 实行财务集中的网络化管理。对商业企业来说, 应该采取网络手段, 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体制, 这有助于企业个别部门的资金闲置问题, 以及有些部门的资金短缺问题, 使资金充分合理利用且均衡发展。在企业进货环节上, 鉴于采购批量大, 必须对质量把关, 以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另外, 加强企业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库存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

参考文献

[1]邹时荣, 王麓怡.搞活我国中小型商业企业的金融思考[J].商场现代化, 1999, (5) .

[2]海军.商业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9) .

商业金融系统 篇6

一、农村商业银行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一) 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是农商行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要求

农商行的优势在农村, 主业在支农。其一, 农商行发祥于农村, 农村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农商行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认可, 具有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人缘和地缘竞争优势;其三, 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对农村金融的繁荣极为有利, 也会为农商行的业务开展带来更高的收益。可见, 农村仍然是农商行的主要根据地。因此, 农商行首先要立足本地, 做深做透本地业务, 使自己成为本地高质量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代表, 而后才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更好地实施跨区经营和业务拓展。

(二) 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是农商行更好地适应金融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 金融业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将被大大放宽,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它一些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可能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 农商行要进一步转换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服务创新, 才能巩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三) 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是农商行寻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 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内容的吸引力, 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来说, 谁做得越实、创新得越早, 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 农商行要多方面着手, 做实并创新金融服务以吸引市场, 创造效益。

二、农村商业银行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 以市场竞争为导向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的推进,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从当前的农村金融竞争态势来看, 虽然农商行的一些金融服务得到了有效开展, 但由于农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 农商行的业务经营仍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代理基金、股票发行、分销债券、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几近空白。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竞争态势的日益激烈, 迫切要求农商行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以避免原有客户因缺乏情感归属而在其发展壮大后会放弃对农商行的选择, 从而出现“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现象。从未来的农村金融竞争趋势来说, 苏州地区正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离开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其城镇化水平和发展速度居于全国前列。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 农商行应该做好前瞻性的金融服务创新, 以扎实的内功为未来的发展谋得先机。同时, 鉴于苏南苏北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农商行面临着开拓异地经营的需要, 这就要求农商行必须做优做强、做实做新本地金融服务, 为异地经营提供有效的借鉴范本。

因此, 农商行要突破传统理念, 加强服务创新, 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从而巩固和夯实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在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金融服务过程中, 需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提升。

农商行金融服务的开展,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要通过内部自查自纠实现自我完善, 进而提升服务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比如每周例会制度、创新建议信箱、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需指出的是, 这些措施的开展要做细做实, 例如可以将每周例会细分为工作总结、业务交流、政策学习、问题与建议、下期安排等板块, 避免形式主义;建立和完善员工参与的激励机制, 使其积极踊跃地为农商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创新员工提出建议的方式和渠道, 避免员工间因害怕得罪而怯于当面提议, 更需避免相互攻击。

2.外部借鉴。

金融服务创新较之其他行业的创新, 因无专利予以保障而易于模仿, 往往出现某家银行推出一种新业务或新服务, 很快就被其他银行模仿的情况。农商行作为地方性银行, 不具备研发和创新优势, 但后发优势和集中化优势突出, 通过借鉴外部已有更优服务来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是可取的选择。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着重考察其它银行员工的服务方式, 从此学习其先进服务理念。具有创新之处的更优服务可以试行, 待完善后进行推广, 从而产生 “鲶鱼效应”, 摆脱“沙丁鱼困境”, 为农商行的服务创新带来生机与活力。也可主动到其他银行进行服务体验、同业调研、学习交流等, 及时借鉴外部更好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

(二)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为进一步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是农商行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的价值取向所在。从根本上讲, 满足客户需求不仅是金融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是金融服务者应时刻牢记的使命。做实与创新农商行金融服务, 首先要创新服务理念,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实现从经营资产向经营客户需求转变的目标。无论是服务过程的设计还是硬件资源的匹配, 都要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 倾听客户之声, 关注客户之行, 因时因势, 自我创新, 不断适应和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 农商行要积极创新和优化服务流程, 致力于持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感动度和贡献度, 实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目标。具体来说, 农商行金融服务要秉承“客户的时间是金钱, 银行的金钱是客户”的原则, 做到“快在柜前, 忙在柜后”, 努力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到、高效适用的金融服务, 赢得客户的理解和信任, 从而体现出金融服务所创造的真正价值。

客户都是理性的,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 他们虽然没有用手投票的决定权, 却有用脚投票的选择权。所以, 农商行只有将金融服务做实并不断创新, 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赞成票。在实践过程中, 需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积极发现客户的不便之处并分析潜在需求。

金融服务也是一种需求,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理论对于农商行金融服务的开展仍具有指导意义。按常理而论, 普通大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相对较低, 多集中在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而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相对要高, 多集中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鉴于此, 农商行需创新金融服务, 统筹对公对私业务关系, 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 他们资金有限, 信息来源和投资渠道相对狭窄, 这注定他们有着独特的金融服务需求。即:他们盼望农商行及时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方面的最新金融方针政策, 比如助学贷款、利率调整、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等, 以便能够得到足够的政策信息和指导;他们盼望农商行广泛宣传反假人民币知识, 比如假人民币的种类、识别方法、如何防范等, 使其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升;他们也盼望农商行能提供基本的理财知识, 比如如何选择储蓄种类, 如何获取利息收入最大化, 存单丢失后如何挂失、在外打工如何汇款、银行卡是否收费等等。鉴于此, 农商行可以通过设置宣传板、播放宣传片、散发资料、实物对比、张贴告示、开展讲座等形式宣传相关的金融知识。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 他们对农商行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和普通大众的金融服务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别, 如果不能采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或将使优质客户失去优越感, 甚至会失去量大、稳定的黄金客户。所以, 农商行的金融服务不能搞“一刀切”, 而需审时度势, 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服务对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提升差别化服务能力, 提高农商行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收益水平。当前, 如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各界广泛讨论的话题, 他们的贷款额度不一定很大, 但一定很迫切。农商行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纽带, 应充分发挥自身灵活、方便、快捷的服务特点, 以及决策链条短、放贷速度快、经营机制活的优势, 狠抓业务拓展,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的发展, 不断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 可开展金融服务进基层、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贷款条件、审核流程、发放程序、所需材料以及产品种类等进行广泛宣传, 并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信贷需求, 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从中发掘并培植优质客户群体, 把自身发展同中小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探索出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有效提升农商行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过程中, 农商行员工还需积极主动地发现客户的不便之处和潜在需求, 认真分析客户的每一次满意甚至是主动性的好评, 通过内部机制自我强化, 扩大普及面;认真分析客户的每一次差评甚至是无理的投诉, 通过内部机制自我弱化, 降低复发率。

2.主动征询客户的建议并倾听潜在诉求。

如果说从日常服务的细节中积极发现客户的不便之处并分析潜在需求是主动性主观行为的话, 那么, 主动向客户征询宝贵建议并倾听潜在诉求便是更具主动性的客观行为。因为, 虽然农商行可以通过自我发现、自查自纠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但客户作为金融服务的直接享受者, 最有权对金融服务进行监督并作出评价,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有直接性和客观性。鉴于目前农商行的硬件和制度约束, 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反馈渠道还不够畅通。所以, 农商行不能坐等客户被“逼”着反映其需求和抱怨, 而应积极转换角色, 主动出击, 加强与客户的互动交流, 做好金融服务的客户评价和意见征询工作, 让客户切实体会到享受服务的感觉, 将客户的不满情绪扼杀在摇篮中, 将满足客户诉求的金融服务落实在执行中, 以进一步巩固农商行在客户心目中的知已地位, 以此融洽客户关系, 为农商行的未来发展壮大筑建牢固的客户基础。具体的说, 农商行应该用好用实客户建议簿这一成本低廉而意义重大的工具, 让其充分发挥应有之效, 而不是将其忽视、闲置、他用、高搁。当然, 也可创新客户建议渠道, 如建议贴、投诉板, 设置客户建议奖等。

只有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认真分析客户金融需求的“客观存在性”, 并发挥好对客户金融需求自察自觉和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充分掌握客户的显性和潜在金融需求, 以此作为农商行做实与创新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突破口。

(三) 以落实执行为归宿

金融服务与创新是一项软工作, 软的工作要出成效, 就必须在行动上下足真功夫, 做实并持之以恒, 长期坚持下去。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农商行无论是在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上, 还是在服务流程与服务手段上, 较之大银行都有很大差距。这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农商行的金融服务创新, 使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但通过发挥好自身的软优势, 即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和加强内部管理, 能够突破硬件约束, 弥补自身不足, 不断缩小与竞争对手在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比如, 可开展柜员轮岗制度, 促进柜员综合业务素质提升, 为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同时, 可开展“模拟内部市场化”制度, 确保前后流程的完成质量, 保证业务办理所需凭证和物件种类齐备、归档整洁、随需随取,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业务办理的有序性和便捷性, 避免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因凭证和物件缺失而东翻西找、随处跑动, 无形中降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也降低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 更影响农商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农商行可以此为契机, 按照资源配置和自身发展需要, 整合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 开展服务方式创新, 如举手服务、笑迎服务等一系列贴近客户且特色鲜明的方式, 努力创建农商行职业化、人性化、自觉化的金融服务品牌, 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综合的金融服务, 全力提升农商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

(四) 以激励机制为保障

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建设, 可以提高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优质金融服务由短期性和偶然性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进而有效促进农商行金融服务做实与创新。鉴于物质激励不具有充分弹性的实际情况, 农商行应大力做实做优精神激励工作。实践证明, 精神激励能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其激励深度广, 维持的时间长, 且比物质激励更具操作性。

在施行精神激励时,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目标激励。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 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农商行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与机会, 并建立定期考核体系, 对员工目标完成程度进行考核, 作出评价。 (2) 参与激励。员工始终处在金融服务第一线, 是银行目标实现的最根本保障。所以, 农商行要充分发扬民主, 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广泛征求不同意见。这既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又能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 让员工在参与中自我激励, 与银行共同发展。每周例会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 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是员工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内在动力。农商行通过不断完善沟通机制, 加强与员工情感交流, 切实关心与尊重员工的生活与工作需要, 让员工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在他们内心深处就会产生“知遇感”, 这样就会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 (4) 荣誉激励。农商行可通过这种成本可控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升竞争力。比如, 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 可授予荣誉称号, 如“工作进步先进个人”、“最佳业务员”、“金融服务标兵”等。这种方式不但会对获奖者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对其他员工也能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 能够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 (5) 培训激励。不重视人才培养会导致员工知识逐渐落后, 智力储备逐渐枯竭。农商行应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由于不同的岗位特征和要求不同, 员工各自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同, 需要农商行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规划。只有在此前提下, 培训激励才会有的放矢, 产生明显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措施上, 可以采用轮岗培训、专业培训、外派学习、技能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员工不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五) 以PDCA①促持续发展

在思路清晰、找准着力点以后, 还需利用好PDCA工具, 定期对农商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作出评估, 总结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找出存在的困难, 反省出现的问题, 探索更好的建议, 并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作出计划安排, 以此来保证农商行的金融服务与时俱进, 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结束语

对于农商行来说, 立业与展业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就是做实并创新金融服务。对内不断深入挖潜, 抓住自身优势进行创新突破, 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对外不断深入调研, 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态, 把服务与创新结合起来, 通过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来提高在企业和社会大众中影响力和话语权, 才能将金融服务真正做实并取得创新之效。

参考文献

[1]龚明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陆明祥.金融服务一体化和中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J].金融论坛, 2006 (7) .

[3]张丽云.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07 (10) .

[4]程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SWOT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6) .

[5]任琳, 彭勃.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丛, 2009 (48) .

[6]王峰.以服务为已任[N].金融时报, 2010-273.

[7]曹阳.让服务在活动中闪光[N].金融时报, 2010-273.

商业房地产金融模式创新 篇7

一、商业房地产价值网突破点

价值网的基础是价值模块, 商业房地产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对其价值网中的价值模块进行系统分析, 从中发现新的价值。通过分析商业房地产价值网的价值模块, 商业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优化有以下三个突破点:

1、强化交互价值——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商业房地产分工的日益精细专业化, 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 商业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资源整合联盟协作, 共同围绕客户开展价值创造活动, 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从而实现更深层的客户价值。商业房地产企业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除了提升纵向价值链上的服务价值, 使客户在生产、销售、管理的每个环节享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外;更为重要是强化侧向价值链上的交互价值。交互价值体现在围绕同一客户群, 与合作伙伴共享客户, 使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交互在一起, 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通过与相关商户合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商业房地产企业既可以给客户带来全新的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 又可以避免涉足陌生的、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行业, 可以降低客户流失率, 使客户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同时也能降低开发新客户的成本。

2、挖掘潜在价值——打造电子商务网络。

信息网络已成为当今企业的第二竞争力, 即虚拟空间的竞争力。相比于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平台具备互动性强、目的性强、房源信息全实、搜索便捷、展示生动直观等优势, 房地产电子商务虚拟经营方式潜藏着无穷的价值。商业房地产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 搭建美观便利的网上房地产销售平台, 而且可以使客户通过浏览物业的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图像, 更有效地选择物业;同时, 房地产开发商作为项目全程运作的资源整合者, 通过形成信息集成网络, 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收集信息、建立顾客和合作伙伴的信息资源库, 实现实物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3、提升关键价值——发展房地产金融。

企业注重产品经营固然重要, 创造了许多现实价值, 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但资本经营的作用更大。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增值, 对现实价值起到增值放大作用, 使企业加快积累速度, 带来新的资源, 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商业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 金融是商业房地产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因素, 为商业房地产创造核心价值。商业房地产企业提升价值网中的关键价值, 重在发展房地产金融。发展房地产金融, 可以使商业房地产企业更为快速有效地创造价值, 是价值网中的关键价值模块。可以说, 在商业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创新的三个突破点中, 发展房地产金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二、商业房地产的金融商业模式

金融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对冲减少风险, 是优化资本流动增值的有效机制。对于商业房地产企业而言, 金融创新更加重要。面对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行业竞争的升级, 抓住金融这一核心工具, 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合适的商业模式成为每一个商业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模式目标。

商业房地产的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注重于房地产企业价值最大化, 它着眼于整个商业房地产价值网体系, 以商业房地产企业客户为本位, 以房地产与金融的互动为价值创造核心手段, 旨在构建以商业房地产企业为核心的房地产金融运作平台, 完善和研发一系列房地产金融产品, 并提供商业房地产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2、总体思路。

商业房地产与金融互动, 强调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 实现商业房地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将商业房地产价值网中的相关资源、资产、技术、信息以及现金流等要素都视作资本要素。企业的房地产金融经营都表现为这些资本要素的运动过程, 通过有效营运资本要素, 提高其运行效率, 实现其市场价值。发展商业房地产金融商业模式有企业资源资本化、企业资产资本化、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企业未来价值资本化四条基本思路。

商业房地产资源资本化即将房地产企业所拥有的土地、环境等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化, 允许这些资源要素在合理的交易机制下进行转换和转移, 实现资源要素的价值增值。商业房地产资产资本化即将企业资产 (包括建筑、设备、工程等) 视作可交易的商品, 通过这些资产要素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转换和转移, 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值效益。商业房地产知识产权资本化是指将房地产企业的专利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版权、商标以及各种专有权,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资本化, 进而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 商业房地产知识产权资本化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在市场上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过程。商业房地产未来价值资本化即将房地产企业的稳定现金流、预期收入、持续经营能力、未来成长空间等进行资本化, 通过证券融资、债券融资等手段, 将被市场所看好的未来价值转化为资金, 企业再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整合资源增强竞争能力, 进一步提升企业未来价值。

3、基本框架。

商业房地产金融商业模式以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目标为出发点, 将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目标融入、渗透到商业模式中去。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 对企业资本要素进行合理规划, 实现商业房地产资源与资本之间的互动和转化, 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商业房地产金融商业模式基本框架如下图:

在该商业模式框架之下, 商业房地产企业基于企业战略要求和企业资源现实和未来的状况, 分析内外环境, 对房地产金融运营模式进行战略分析, 制定适合企业的模式发展目标、远景、使命和资源规划。根据战略分析结果, 商业房地产企业的相关资源要素通过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和未来价值资本化四条基本路径实现与资本的互动与转化。然后这些资本化的资源要素被投放于资本市场, 充分实现的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放大价值三大功能, 最终获得企业价值增值,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商业房地产资金融通阶段。资金融通是商业房地产金融运营的起点, 关系到商业房地产金融其他各环节的正常进行。商业房地产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断地产生对资本的需求, 需要筹措和集中资本;同时, 企业因展开对外投资活动和调整资本结构, 也需要筹集和融通资金。在这个阶段, 商业房地产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 通过资金和资本市场, 运用多种融资方式, 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

(2) 商业房地产资源整合阶段。商业房地产企业实际上也是资源整合商, 商业房地产金融的资金流动增值就体现在商业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资本市场上的兼并和收购是最为基本的产业资源整合方式。商业房地产企业将资产资本化, 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将相关企业并购, 在资源整合中实现新的发展。产权交易也是整合资源的好方式, 使资源得以发挥新的价值, 也为投资公司提供重要的资本退出渠道。但更广义地讲, 商业房地产金融的资源整合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的几种外部资源内部化的资本运作手段, 也包括利用本企业的核心资源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企业联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以及整个商业房地产价值网的价值最大化的外部资源合作化的企业经济活动。

(3) 商业房地产资本运作增值阶段。资本是一项稀缺经济资源, 是维系企业生命的血液, 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前身, 也是产品的归宿;它是价值循环的起点, 又是价值循环的终点。商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整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企业还是要通过资本运作从中获取资本回报。商业房地产金融创新使企业的资本运作有了灵活多变的手段, 商业房地产企业以创造价值为核心, 通过资源整合和金融工具创新, 往往可以获得惊人的资本价值放大。

三、商业房地产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商业房地产金融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商业房地产与金融的高度融合, 商业房地产资本化运作的系统设计。各类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运作, 包括前期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伴随着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 商业房地产金融的运作以房地产证券化为核心, 其它融资方式作补充, 在商业房地产价值网络中形成了一个有资本市场充分参与的资金循环机制, 从而为商业房地产的资金融通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资金筹集是商业房地产金融运营的起点, 关系到商业房地产金融其他各环节的正常进行。整体解决方案中商业房地产融资方式灵活, 结合了多种金融产品, 形成以商业房地产投资信托为中心, 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业合伙基金、银行贷款、机构投资者等融资方式为辅的融资模式。

商业房地产金融运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商业房地产资源整合从而创造效益的过程。整体解决方案中各商业房地产主体通过各种金融合作实现资源交换、达成优势互补。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商业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运营公司, 以及中介机构组建成一张价值网, 共同创造系统价值。

资本是商业房地产价值循环的起点, 又是其终点。在资本运作价值增值阶段, 各投资主体不仅投资实业方向的各类商业房地产项目, 而且通过金融创新展开房地产资源资本化运作, 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投资, 从中获取丰厚的投资回报。

商业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有效运用是商业房地产金融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REITs的引入有利于分散与降低系统性风险, 提高金融安全;有利于疏通商业房地产资金循环的梗阻;有利于完善商业房地产产业的金融架构。作为一种金融模式的创新, REITs使商业房地产的规模扩张成为可能。

6、商业房地产金融商业模式展望

商业房地产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具有天然的联系, 房地产是天生的信用担保品, 商业房地产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有效结合, 在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 将带动商业房地产金融的全面发展。

随着商业房地产金融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金融在商业房地产价值网中的位置日益凸显, 而商业房地产金融专业化分工也会越来越明显, 价值网中的成员发展分化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化企业、资源优化的专业化企业以及资源衔接的中介企业。这些企业在商业房地产金融价值网中扮演不同角色, 协同运作, 共同创造系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哲倩.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对我国的借鉴[J].经济论坛, 2007, (2) .

[2]程红梅.中国当代房地产金融思想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4) .

[3]何景成, 张金隆.基于价值网的房地产企业资源影响竞争优势机制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8) .

[4]屈昆鹏.美日发展REITs模式及在我国的运用[J].现代企业, 2008, (5)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篇8

所谓金融创新指金融机构或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对微观和宏观利益整体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以金融创新为手段,以实现稳健发展、增强竞争力、获得最大化利益为目标,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对金融领域各要素因势利导进行开发变革,创造性的进行开拓突破并推陈出新。

二、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从中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比较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制约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其市场结构的不合理、竞争过度以及严格的金融管制等具体方面。严格的金融管制,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使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较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制有了较大的改变,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宽松,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环境相比较,我国金融监管薄弱而导致的金融监管过度,限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还大大限制了金融创新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技术水平落后与缺乏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

金融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金融产品的创新无不与科技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电子和网络技术发展仅仅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水平还不高,应用到银行业的时间还不长,金融电子化的程度仍然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偏远的地区还未能完全实现电子化。全国性自动网络系统、票据清算自动化系统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我国金融电子化程度制约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要实现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建立在较高的金融科技水平基础之上;否则金融创新的效果将大大的减弱。

提高金融创新技术含量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既需要具备良好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和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含量和高质量的金融产品。目前,我国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并不成熟,加上国外商业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激烈的人才争夺,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此类金融创新人才。从而使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无法展开,金融创新成果较少,金融创新的效果不理想,需要商业银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存在信用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急于推广出新,放松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等基础性、原则性工作程序上的要求,导致信贷质量不断下降,形成了新的呆坏账,使得不良资产“雪上加霜”。商业银行在银行承兑汇票或信用证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企业开票开证应提供的保证金要求不高,有的甚至是完全信用开票开证;对企业及担保方的资信、抵押、质押物的兑现性不做核查便为他们开票开证;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和远期信用证或备付信用证等等。

(四)受金融体制的制约

我国对金融的管制较严格:一是由于金融体制建设尚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金融管制和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行政管制都比较严格,在金融和行政的双重管制下,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市场营销活动受到较多限制。对新金融工具、新业务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界定。二是在金融监管制度上,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模式,面对“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空间,还大大地制约了市场的空间。

三、解决我国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进行业务创新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品种,积极开发多功能存款账户并使存款的服务丰富多样;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增加新的贷款品种,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并把消费信贷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的逐步形成,中远期应该逐步转向风险略大、技术要求较高的投资银行、期权、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积极探索高科技风险投资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并逐渐向全球清算系统及其他知识密集型、高增长、高收益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中间业务方向发展。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

市场需求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主要来源。我国金融市场己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依据,客户己经成为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具体的金融创新,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贯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成为提高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的首要条件;否则,即使有了技术含量的金融创新,如果不能够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创新最终也是要走向失败。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既需要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要注重对客户的深入研究,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客户的需求和喜好,引导其消费行为,挖掘和创造金融需求。

(三)金融衍生品创新

金融衍生品已经慢慢成为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和风险规避的重要工具,并且其规模是越来越大,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加快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步伐,逐步的丰富金融产品。我国目前已具有一定数量的期货交易工具,但是从总体上而言,金融衍生品开展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商业银行进行衍生品的创新,应将重点集中在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认股权证等条件相对较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在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范围较广,在代理、信托、金融衍生品业务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开展某些金融业务,如咨询、信用卡结算和转账业务等等。

(四)完善金融体制

要完善金融体制,逐步放松管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中外资银行经营行为,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竞争有序的市场基础。优化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使金融业逐步由“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过渡到“混业经营、混业监管”。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已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存在着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及信用风险、创新技术水平落后、缺乏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以及金融体制的制约等问题,影响了创新效果。商业银行业应加快创新步伐,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以金融体制主营业务创新、金融衍生品创新为依托,以有序竞争和防范风险为保障,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增强银行业竞争力,以获得最大化效益。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创新理念,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尚明.新中国金融五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魏龙.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彭志坚,徐联初,时文朝.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金融危机对上海商业的影响 篇9

一、金融危机以及对实体经济的侵蚀

1、金融危机的实质

金融从其本源的意义上讲, 是资会的融通与流转。而资金的流动是经济活动的结果, 它在本质上应该依附于实体经济活动。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使得资本作为至高无上的一切权力大门的“通行证”。使它可以在经济活动制约之外, 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这个独立的部门产生之后, 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于实体部门之外的特有的运行与波动规律。金融危机,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货币、贿赂、短期利率、房地产、证券、金融机构等) 短时期内、超周期的急剧恶化。表现为汇率与利率波动, 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商业、金融机构短时期内集中出现流动性问题甚至破产倒闭等等。

2、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侵蚀

全球金融体系受到的破坏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及经济整体低迷影响, 美国就业形势开始恶化。美国劳动统计局2009年4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美国整体失业率上升为8.0%, 创1994年3月年来新高。制造业开始萎缩。美国著名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5月1日公布, 4月份美国制造业连续第三个月收缩, 活动指数仅为38.9%, 且下降到1982年来最低点。同时克莱斯勒宣布倒闭, 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也已经大幅下滑了30%, 创1974年2月以来单月最大跌幅。人们普遍预期悲观, 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这促使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次贷危机在美国的深化无疑给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路透社的最新消息, 日本出口面临困境。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商业活动明显减少, 公司普遍预期悲观, 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 通货膨胀已经上升到警戒上线两倍, 而且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二、金融危机对上海商业的影响

1、群众信心受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商业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信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人民群众生活日趋困难, 造成群众商业消费信心指数持续下降。据上海2008年的统计反映, 2008年一季度, 商业信心指数仍高达142.05%;二季度降至121.61%, 比一季度下降20.44%;三季度又降至104.54, 比二季度再降17.07点%, 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不少商业在投资问题与群众消费指数上显得更加谨慎, 对商业消费“多看少动”, 表现出对未来经济走势信心的相对不足, 与过去那种提前消费的投资心态有天壤之别。

2、企业经营受影响

从国内看, 2007年以来, 国内已有不少地区出现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 2008年上半年, 中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其中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商业企业。同时, 受东道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东道国的信贷紧缩, 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 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东道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 那么, 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资金, 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 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此外, 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往往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 都将使上海境外商业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直接融资受影响

通过海内外上市是上海商业直接融资的重要资本手段。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灾”, 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了消极传导作用。股价下跌, 导致上市公司资产大幅缩水, 同时, 为保持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中国证监会已放缓IPO, 对已经获得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上市企业也暂停上市, 发行上市工作几陷于停顿状态。

三、金融危机中的上海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样深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上海商业的不利影响, 我们已经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次贷爆发前, 为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膨胀, 我国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爆发后, 全球经济前景看淡, 各国开始转变经济方针应对金融危机后可能降至的经济危机。我国开始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 2008年11月5日, 中央出台了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政府直接启用4万亿的财政拨款,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促进群众消费, 保持商业发展等方面, 这是我国决心在经济结构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路线上的又一举措。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变从紧为宽松, 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 下一阶段, 将采取六项举措, 积极支持扩大内需,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 促进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上海商业应当抓住机遇, 坚定信心, 用好政策, 在大力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的同时,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1、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强商业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商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即消费, 是一定空间上以固定的产品吸引物为中心、以人流带动物流的空间位移过程。要完成这个空间转换过程, 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必不可少。只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投入, 才能满足旺盛的商业市场成长的需求。 (2) 完善商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信息平台建设, 改善商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状态, 促进产业组织的健康发展。当前商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它的存在是商业行业不正当竞争、抑制创新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制约了商业市场良性发展。应该说造成不正常价格竞争现象有诸多因素, 经济人动因乃基本诱因, 信息不对称状态的存在则是主观动机转变为客观行动的必要条件。对顾客而言, 由于商业活动经常是在非理性情况下进行, 多数情况下是与产品是第一次接触, 因此固定很难很好地了解有关产品的各种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成本较高, 不确定性也大。要保护顾客权益, 应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建立对商业的信息支持制度, 其中包括规范商业企业的信息提供行为, 建立商业信息服务系统, 改善商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状态,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2、树立稳健发展理念

商业企业要用稳健发展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取代传统成本管理思想。首先, 商业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其次, 商业企业要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措施实现管理手段、方法的科学化, 进而将降低成本与实现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框架体系。在实施成本管理过程中, 要以市场为导向, 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企划、目标成本管理、预算控制等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建立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3、优化商业的生产要素

商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投入, 产出相对有效性的关系看, 要素相对效率较高的地区, 固定资产原值和其他要素投入普遍要高, 而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低的省份, 效率相对较低。这说明, 我国商业发展我国商业经济发展对资本投入依赖很深。另外, 劳动力效率下降。因此, 优化生产要素主要是要优化资本和劳动力。首先, 资本的优化主要是资本的投资方向及提高资本的经营绩效问题。从前文分析知, 我国的商业固定资产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 而零售业的经营业绩一直不好, 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高零售业的经营业绩, 如采用多元化经营、差异化经营或者集团化经营以降低运营成本等。其次, 劳动力要素的优化。主要是通过教育途径对商业从业人员进行进入门槛前的学习, 进入行业后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提高。

4、加强商业的组织发展

(1) 完善产业政策。完善产业政策, 包括完善行业组织职能、产业进出门槛的规定、产业的鼓励政策等。商业投资政策的倾斜。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可以通过对产业内或者产业间的优惠政策来引导。 (2) 加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首先, 产品、市场创新。商业行业的创新与其他技术性强的行业不同, 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软技术创新上。产品创新可以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 并考虑商业的时尚特点、适度加入时尚元素, 通过设计主题、营造情感氛围以及增加互动参与性, 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价值化的产品。市场创新更多的在于对商业市场进行细分, 针对确定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设计, 提供多元化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次, 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全国的绝大部分零售行业在经营模式上都陷入恶性竞争, 这种经营模式必须改变, 否则中国商业市场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目前, 我国商业产业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以黄金周为代表的观光式消费上, 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 商业的增加值微薄, 围绕商业形成强有力和不断创新的产业链, 找到多方协同共赢的盈利模式, 是中国商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产业升级和二次腾飞的关键所在。

摘要:上海商业作为中国改革开发的前沿城市, 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大商贸城市, 商业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 目前国际上出现的各类业态在广州上海都已出现。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 使上海商业在信心、融资和经营等受到影响, 但与此同时, 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

关键词:上海商业,金融危机,信心,融资

参考文献

[1]张羽琴、陈康海:基于我国零售业态现状的趋势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 2006 (6) .

[2]吴国周:中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7.

[3]钱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N].中国经济周刊, 2008-11-10.

[4]肖立见: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八大机遇与挑战[N].中国证券报, 2008-11-07.

[5]夏春玉:关于我国零售业态与立地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0 (5) .

[6]王成、付岩、成秋生: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业态与发展方向[J].商业研究, 2003 (20) .

上一篇:高管理效率下一篇:初中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