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物流金融

2024-05-26

商业银行物流金融(精选十篇)

商业银行物流金融 篇1

一、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金融的发源也是从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开始。2001年中国建设银行带头试行质押融资业务, 2005年12月22日其与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签订了《银企互助和谈》。2013年1月, 中国民生银行摩拳擦掌“大商城”物流金融IC卡, 此卡支持首批签约的57家物流公司代收贷款。总体而言, 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中, 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比较早, 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逐渐开展, 正在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体系。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较早地介入了物流金融, 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在1999年就与交通银行互助, 完成8 000万元的自管库仓单质押融资和羁系营业, 首创了我国物流金融的先河。通过对36家银行调查报告可见, 截至2013年年末已经有30家国内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过程中有所建树, 另外, 有6家银行选择将物流金融业务作为内部推广项目。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在1999年开启了仓单质押服务先河, 开始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机构相继与中储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旗下的中储股份公司于2005年达到约50亿元的融资规模, 实现仓单质押收入875万元。2008年中储股份公司仓单质押市场份额独占鳌头, 2010年实现收入13 621万元, 再创新高, 反映了物流金融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由于2013年仓单质押业务开始进入整顿期, 收入和利润受到影响开始回落。仓单质押业务同比下降37.18%, 但其毛利润基本维持稳定。

二、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现存问题及障碍

(一) 市场风险

2015年我国整体经济走势疲软,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较大压力。根据人民银行提供最新数据, 商业银行及国有银行2015一季度的贷款不良率直线上升, 经济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形势的疲软, 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市场普遍需求降低, 物流行业因此也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 信用风险

在物流金融活动中, 融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 此类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 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管理, 因此, 无法提供给银行完整、详细的信息;业务波动较大, 具有不确定性;自身规模小, 融资能力低, 产品水平普遍较低, 因此, 抗风险能力很低,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按规定履行合约还款的能力, 给银行带来了很高的信用风险。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筛选工作成本很高, 不易进行, 因此, 导致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成本高, 给企业贷款的可能性低。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 但是为了其自身利益以获得更多的客源, 物流企业可能会帮助中小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 从而给银行带来了决策性的失误;加之契约、合同等的不完善, 也会使得主体间的委托和代理关系不那么稳定, 造成了不确定性因素出现, 从而带来信用风险。另一方面, 物流企业所掌握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是原始数据, 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有效性均有待考证, 银行在这些数据的处理上也存在统计不足等突出问题。

(三) 政策导向不明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并未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强对物流行业融资扶持。例如, “中国民生银行长沙市物流行业商户互助合作基金”的内部规划中的项目优先级别也为一般支持。政府和银行的扶持力度不强, 且具体的政策导向也不十分明确。鉴于目前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导致以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为主要推动力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迟缓, 还有待于政府出台鼓励性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此外, 促进物流金融发展的配套制度缺失, 表现在相关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等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从而增大物流金融服务风险。

(四) 经济规模有限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落后, 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拓展。现阶段国内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范围窄、业务单一、缺少物流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随着2014年经济形势下行, 人民银行逐步收紧银根, 商业银行正面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 其能够提供的信贷贷款规模也在逐步压缩。同时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意识落后, 与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部门通晓金融、物流、法令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很大。此外, 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时间相对较短, 各类金融机构缺乏规范化的业务流程, 在信息系统上, 也没有实现与物流企业融资与信用信息的有效对接。

(五) 服务产品差异性欠缺

商业银行现有的服务产品仅限于传统的抵押贷款和担保基金、联保等方式。但是根据物流行业资金流通性特点:贷款全年都有需求, 年末压力相对较大且全年不间断回款。由于年初乃至全年的大部分时间, 物流企业的资金流压力都不是特别的大, 但是根据现有的服务产品, 物流企业一旦到银行融资所面临的成本却是一整年, 哪怕资金闲置也需要向银行缴纳较为高额的利息。且物流企业运用了银行贷款之后, 也逐步地促进了自有资金的回流, 完全可以逐步地偿还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来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但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并未针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流通性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改进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

(一) 改进担保基金模式

互助担保基金受到了广大物流企业的欢迎, 但是由于互助担保基金的规模较大, 基金会成员较多, 很多物流企业认为能保证自己不出风险, 但是对一个陌生企业要进行担保风险较大, 就不愿意为此担负较大的风险。但是经过互助合作基金管委会成员及商业银行等多方面筛选之后的客户其发生风险的比例相当的低, 通过1.2%的风险准备金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覆盖可能出现的少量风险。因此, 若将多支规模较小的担保互助基金整合为一个大担保互助基金, 所有的基金会成员都缴纳授信额度的1.2%作为风险准备金存入该支大基金的对公账户作为风险代偿的准备基金, 就可根据“大数定理”, 通过收益去覆盖可能出现的小额风险。当大基金成立时间较长且风险把控力度加强和风险管控方式不断创新, 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 同时风险准备金资本不断增大, 此时整个大基金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将大大的增强。同时银行方面可适当地降低贷款客户的保证金比例, 并且将其冻结在贷款客户本人的名下为其自己作为担保,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贷款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贷款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在风险出现的时候大基金的风险代偿基金完全能够覆盖风险, 降低了银行方面面临的风险成本。

(二) 丰富物流融资产品

根据物流企业的资金流通性特点, 商业银行可开发出一款类似于信用卡式的服务产品, 真正的做到“随借随还”。当物流企业的部分资金回笼之后能够还到银行, 同时银行方面也按照贷款实际使用的资金量来收取利息。银行方面同时鼓励贷款客户结算入行, 现在有许多商业银行推出POS贷, 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流水情况提供一定数额信用贷款叫作“POS贷”, 从而鼓励客户入行结算。这样一来银行既能较好的把控客户的经营情况以此来降低贷款风险, 其次客户的结算能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额外收益。

(三) 简化物流企业贷款流程

通过批量化的开发来提高“获客”的速度, 通过“两圈一链”的方式来提高“获客”的质量。实现工厂式生产来审批贷款, 通过严把“入口关”的方式来加快进入基金会成员的后续审批和放款速度。在初步审查资料的同时列出详细的客户所缺资料清单, 在实地调查前与客户联系, 让其提前准备好所缺资料, 尽量避免资料不齐导致审批、放款速度缓慢。

(四) 加强物流融资信用等级建设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融资企业的信用管理。完善合理的制度非常重要。融资企业的资料收集, 资料的管理, 资信的调查, 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管理机制, 比如设立客户信用等级制度。物流行业协会可充当着中介角色, 帮助银行搜集正确可靠的信息, 使银行大致了解融资企业的真实情况, 同时互助合作基金管委会可对抵押物价值进行正确评估, 建议银行给出正确的贷款金额, 确保银行在此过程不会因为贷款金额不准而给自己造成损失。由于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对彼此而言都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及时地将政策变化与客户交流, 使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信息。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去了解物流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不同物流企业客户侧面地了解贷款客户现状, 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 加大物流融资风险排查

加强贷后检查, 客户经理、售后经理需要定时、不定期的去走访贷款客户, 了解贷款客户的经营现状。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贷款客户实行工资代发, 通过每月的员工工资代发情况来了解企业是否经营正常。要求客户安装商业银行本身的结算工具比如POS机等, 根据物流企业结算需求分析, 通过监控物流企业入行的结算资金流量和规律来判断物流企业贷款客户是否存在隐性风险。加强风险把控的力度和措施, 尽量减少可以避免的隐性风险转变为风险贷款。

(六) 政策支持物流金融创新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市场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不仅需要单纯的运输服务, 而且希望企业提供集运输加工、配送等一条龙的综合物流服务。各地应结合产业基础, 提出更积极的政策来引导物流企业的发展, 提供一部分的财政贴息来刺激物流企业融资服务。地方政府在招标、引资方应向信誉评级高的中小企业倾斜, 并对积极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配套必要的财政补助和税收支持。另外, 应成立中小企业信誉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对信誉评级较高的企业给予充分额度的贷款, 商业银行通过政策的导向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起推动对物流行业的融资服务创新, 通过政府的有利政策导向和银行融资服务的不断创新来发展现代物流行业。

参考文献

[1]彭勇, 田野.中小型企业物流融资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 2014 (2) .

[2]吴竞鸿.中小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2015 (3) .

[3]董振宁, 曾志江, 刘文娟.物流金融常见运作模式与适用范围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2) .

浅析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篇2

一、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在国外,众多的银行及大型物流公司(如UPS)对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实践,获得了良好收益。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国外相比,它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一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需要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及交通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提出的物流金融等服务,均表明企业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二是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创新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的服务方式相继出现,为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物流保障;目前,国内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国外运、中国远洋、中国储运等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了商品融资及物流监管业务。实践证明,这两种融资方式既能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缓解融资难问题,又为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开拓广阔的市场。

二、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一)两种融资方式的相关概念

1、物流金融

(1)定义。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金融仅为供应链或非供应链的某一贷款企业进行服务,由于仅面向一个企业,此融资方式流程简洁,不存在关联担保,且融资关系简单清楚,风险性小。

(2)运作主体。从定义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贷款企业(客户)。贷款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者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3)运作模式。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

2、供应链金融

(1)定义。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侧面)。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活融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为某供应链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融资请求提供服务,它的出现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在具体融资过程中,物流企业辅助金融机构完成整条供应链的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同其参与程度也不同。由于面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金融机构易于掌握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

(2)运作主体。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运作主体: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金融机构为融资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代理人或服务提供商为贷款企业提供仓储、配送、监管等业务。

(3)运作模式。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以及解决方案的问题导向维度,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采取的标准范式为“1+N”,即以核心企业“1”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N”进行融资活动,“+”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利益、风险进行的连接。

(二)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在具体的融资活动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别,除去运作模式的不同,其他主要区别如下:

1、服务对象

物流金融是面向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不限规模、种类和地域等;而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担保及风险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中小企业以其自有资源提供担保,融资活动的风险主要由贷款企业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以核心企业为主,或由核心企业负连带责任,其风险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产生;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及贷款的顺利归还,因此操作风险较大。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也会因整条供应链的加入而随之增大。

3、物流企业的作用

对于物流金融,物流企业作为融资活动的主要运作方,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则以金融机构为主,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辅助部门提供物流运作服务。

4、异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

在融资活动中,物流金融一般仅涉及贷款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由于上、下游企业及核心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异地化趋势增强,因而涉及多个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及信息共享,同时加大了监管难度。

三、问题及对策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的动产资源,两者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在融资业务之初,由于存在对两种融资方式的认识偏差,运作主体选择融资方式时易产生混淆。

2、中小商业银行因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先天问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其未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贷款企业的融资方案均由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其量身定做,由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流程设计往往不完善;如金融机构在设计存货融资流程时,货物出、入库的物权控制在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之间易出现混乱。

4、目前,供应链金融只面向国内企业进行服务,对于上、下游企业是国外公司的跨国供应链还未提出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的种类及核心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业务大多只集中在钢铁、汽车、能源和电子等稳定的大型供应链中,对于临时组建或中小型供应链的融资涉足较少,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5、实际操作中,不同的融资对象产生不同的风险,运作主体对于各类风险的分析、规避和及时处置等工作并未到位;加上信息不对称、运作主体各方沟通不及时,易造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仓单流阻塞;同时,两种融资方式的外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融资生态系统不稳定。

(二)解决方法

上述问题既影响了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又阻碍了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为两种融资方式的各运作主体提出如下对策:

1、在运作过程中若发现融资方式混淆,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误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贷款企业,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企业的风险敞口,增加抵押品或仓单数量,同时加强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及其抵押物的监管;对于误纳入物流金融的贷款企业,若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可及时引人核心企业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并相应增加融资金额;若为核心企业,可增加放贷金额,同时,引入上、下游企业,扩大客户群。

2、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与大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的融资产品,以此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多样性的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3、设计融资流程和方案时,金融机构可将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到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的流程优化设计中,并建立顾客市场细分模型,以期提高运作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及盈利水平。

4、金融机构应提高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与大型供应链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中小型供应链,关注其经营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开发相应的融资产品;同时,针对跨国供应链的特点,与大型物流企业及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提出相应的融资和质押品监管方案。

商业银行物流金融 篇3

摘 要:本文在“乘数”视角下分析了村镇银行预付款融资物流金融服务的效应,并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进行分解,最后针对相关主体提出利于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乘数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整合、升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内容、规模、形式和效率有了新的要求。村镇银行正是为最大限度的迎合这一新要求而设立的,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村镇银行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虽然村镇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部分,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中要作用的作用。鉴于此处,增设村镇银行网点,提高村镇银行物流业务比例势在必行。本文在“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对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效应的研究,有利于为金融主管部门加大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村镇银行自身扩大物流金融业务规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介绍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作为发起者,而成立的立足农村,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兴金融组织机构。它的比较优势是:灵活性强,业务实地调查的便捷性。

(二)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是指由金融机构的介入,以物权、债权或流动资产作为质押,给予资金需求企业贷款,通过“流动资金乘数效应”达到成倍盘活资金需求企业闲置的流动资产,最终弥补其资金缺口。

(三)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崭新的金融服务理念,它将物流控制和金融业务开展糅合在一起,以达到金融业务的风险可控、成本降低、规模拓展等效果。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应分解

(一)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村镇银行

透過流动资金乘数可见,物流金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城市金融的辐射作用:为发起行收集农产品产业链的一手资料,充当协调者作用,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顺畅,充分的发挥了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鲶鱼效应”。更好实现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通过开展应收款、预付款融资等方式。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更多的融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放贷规模也上升。由于物流金融这一新型的融资方案,村镇银行的放贷风险并没有传统业务上升迅速,因此通过物流金融的边际放贷收益比传统的放贷业务要高。这表明,在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开展物流金融能够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乡镇企业

这里的乡镇企业也包括物流企业,他们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通过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能很好的整合乡镇物流企业和其他乡镇企业。虽然,村镇银行、乡镇物流企业均处在金融体系、产业供应链的末端,但是,从全国的农村范围来看,它们都是两股重要的力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村镇银行的形容最合适不过。乡镇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抵押物有限,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为盘活乡镇企业的流动资产,充分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物流金融模式是它们理想的选择。在村镇银行物流服务下,通过流资金乘数效应,乡镇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力增强,这有利于与之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畅通。

(三)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政府部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镇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通过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用分析可见,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责的履行。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村镇物流金融服务,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乡镇企业不仅获得较好的流动资周转,而且相比传统的融资方案,向金融机构的单位融资成本更低,因此乡镇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下,能够获得开展生产、生活方面的必要资金补充,这有利于他们向市产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以及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需要政府部门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由此可见政府部门还是为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带来的职责履行便利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因此,这是属于村镇银行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的内部效应。

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全国范围内的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有利于相关供应链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进一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最终提升它的竞争力。

三、对相关主体的建议

由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机制揭示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效应分析,发现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是三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乘数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种三方利益的均衡。既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有利,那么三方更应该努力推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政府部门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村镇银行的建议

村镇银行提供应该稳健的推进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首先,虽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裸贷”风险要小,但是,由于“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作用,乡镇企业“滚雪球”似的获得乘数倍自有流动资产的贷款,这也增加了风险产生的业务资金基数,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村镇银行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其次,在审慎选择贷款对象的前提下,村镇银行要选择最有利于“流动资金乘数”发挥效力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而且有利于最大程度的给乡镇企业、农村居民流动资金补充以及融资便利。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加强自身软、硬件的实施建设,为物流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操作平台,以更好的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二)对乡镇企业的建议

乡镇企业在获得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提供的融资性便利的同时,还要积极的配合村镇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首先,乡镇企业要严格遵守贷款协议,比如按协议规定确定贷款资金流向。其次,乡镇企业应该改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是长期的、多回合的。若乡镇企业只顾短期利益,通过缮制假单据和提供不真实的购销合同,而获得资金,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积极性,阻碍流“动资金乘数“发挥应有的效力,从长远来看对村镇银行不利。

(三)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化境,为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应该个给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及利率调节的主动权,以使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和收益更相匹配。同事,政府部门应该加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法规的制定,以及为有关法律制定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和依据,促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建设,为发挥其物流金融服务“流动资金乘数”的作用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涛.甘蔗产业链物流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4,31

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研究 篇4

1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现况

伴随着企业对信贷金融服务的需求加大,在物流运营当中,物流以及资金流的在衔接上呈现较大问题。尤其是其间中间业务的诸多环节与结算,这都要求商业银行在处理问题时保证安全、高效、快捷的特点,从而保证企业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

在这种宏观形势的新情况下以及企业的迫切需要,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始着力于物流金融业务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与创新。[1]例如:2005年,广大银行提供了应付账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等多种物流金融产品以满足更多企业的更多需求,推出了“阳光供应链”。截止2011年,光大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累计发生额已达1252.22亿元,占光大银行总业务量的12%;2004年12月13日,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一套名为“锦囊星”的供应链融资方案,对上下游厂商提供一体化融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整个价值链上的企业完全囊括。另外,招商银行在2008年4月17日也立足在中小企业上推出了“点金物流金融”,同时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的作用,大力推广发展物流金融。上述诸多情况表明: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已经辐射到企业的上下游客户以及供产运销各个环节;而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融资服务也逐步在从“单一融资”向“全流程融资”转变。

2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典型案例分析——深圳发展银行:动产质押融资业务

2.1 案例介绍

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指的是企业以深发展认可为质押申请融资。企业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深圳发展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公司监管,不转移其所有权,这样让企业在并不影响正常经营周转的情况下则可取得融资,其具体业务办理流程如下:

①深发展、客户、仓库(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②客户将存货质押给深发展;

③深发展为客户提供授信;

④客户补缴保证金或打入款项或补充同类质押物;

⑤深发展向仓库(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令。

2.2 案例分析

深圳发展银行对满足条件的企业进行放款,企业质物在物流企业的监控之下,而物流企业则是通过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形式与银行建立合作,且听从银行对质物的处置指示,这样物流企业以其专业性作为银行对质物监控的代理,并负责对相关质物的管理、价值评估等等方面。[2]另外,在借款企业发生违约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帮助银行将企业质物进行拍卖变现,在物流企业的帮助下,银行一定程度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减少了因为对企业质物价值不了解而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在降低监管费用的同时也让监管工作更加得力。这样操作也一定程度的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领域的风险,对这部分的开拓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收入。从风险上来分析,深圳发展银行在此次业务当中存在一定风险,企业质物在仓储期间出现的问题以及借款企业提货单的真伪验证,质物的价值评估、以次充好现象等等方面若造成损失应当由物流企业承担。而银行则首先需要考察借款企业的自身情况,企业自身的经营历史与信用情况都一定程度的反应了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大小。另外,由于银行本身并不十分了解质物市场,这方面的缺失则需要银行寻求实力、规模都较为不错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无论是从质物监管、质物拍卖变现、质物评估等多个方面来说,这都是降低银行风险的有效手段。

3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

通过上述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典型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明晓:银行开展物流金融固然风险较低,但却切实存在。物流金融业务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具有“多赢”特性。[3]然而就每一项金融创新业务来说,这都是收益与风险共同存在,结合实践,现总结归纳其间可能存在的几点潜在风险:

3.1 道德风险

在整个业务流程过程当中道德风险都有可能存在,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中,物流企业以代理的形式为银行进行质物的评估、拍卖、保管等工作。[4]在物流企业对质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银行自身对该市场并不了解,物流企业则对该市场极为熟悉且掌握了较为详细的各类信息,而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物流企业又有强烈的动机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物流企业则有可能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又由于银行本身对这方面的信息缺乏而无法识别,为银行带来实际损失。

3.2 信用风险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托责任缺失。由于物流企业充当了商业银行的信托责任人,银行可能就会相应地降低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但物流企业专业性和责任度上的不稳定造成的信托责任缺失,可能会使银行盲目相信面上的数据而陷人隐蔽的信用风险之中。二是风险分析缺失。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各主体角色的再定位,尤其是商业银行将部分的审贷职能转嫁给物流企业以后,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量化指标很有可能失灵,因为在这里面缺乏对物流企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及它与商业银行、制造企业三者的内部相关性等因素的考虑。

3.3 质押物的风险

①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风险。

主要在质物的所有权问题和合同的条款规定上。因为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另外,目前我国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与物流金融相关的条款尚不完善,也没有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

②质押物监管风险。

质押物监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及办理质物出入库时的风险控制手段。

③质押物产品市场风险。

在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另外,质押商品的品牌或质量如出现重大负面影响事件,也会严重影响其销售。

④质押物变现风险。

银行在处置质物时,可能出现质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或无法变现。

3.4 物流金融中各方的衔接风险

银行、物流公司、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衔接受到企业文化、人员监管、运输等多方面的影响。某一方的低效或管理不当甚至违约都会给供应链的运行带来风险。运输也是风险之一,物流业务中运输是重要的一环,运输途中可能产生意外风险以及由于运输人员不负责任延误运输或货物损失。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延迟和由于企业文化差异等而造成的风险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利。此外,物流公司、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沟通是否及时都会对银行造成影响。

4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现况

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创新服务产品,由于涉及到银行业务、物流业务等专业领域,出现新的潜在风险的可能性极大。为防范风险,我国各商业银行均已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一体化”物流金融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抑制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盘活融资企业的仓单、存货等现有资源,甚至起到降低整个社会信贷风险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一体化”信贷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依靠社会信用制度和贷款制度组成风险预警机制,政府参与并发挥保障作用的风险监管机制,银行内部成熟的风险防范机制,以物流运作和动产质押作为主要手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散机制四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以充分发挥四类市场主体在规避、监管和化解风险方面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地防范物流金融业务风险。[5]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监管机制,是“一体化”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主要以政府参与市场监管、制定法律制度、发挥保障作用为主,自律管理和同业监督为辅。

②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是“一体化”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为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方法创新,强化风险防范手段,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等。

③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体化”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石。为达到规避信贷风险的目的,应采取各种手段不断完善贷款制度和建设社会信用制度。

④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分散机制,是“一体化”物流金融业务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得以不断完善的重要条件。以动产质押和物流运作为主要手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物流企业桥梁和纽带作用、保险公司等中介机构风险转移的作用,解决商业银行“信用悖论”困境,达到分散信用风险的目的。

5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会存在一定风险,但是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种业务创新、能够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总的看来还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有效地控制了这些风险,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完善物流金融业务,相信物流金融业务将来会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上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实践中存在的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对中小企业融资对象进行严格审查

在选择客户时一定要谨慎,要重点考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经营能力主要看主营业务的增长率以及资产负债率指标,一般是选择客户的主营业务增长率要大于零,最好大于该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除经济实力外,良好的信用是企业履约的必备条件,它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首先,应调查客户偿还债务的历史情况;其次,分析客户在以往的履约中所表现的履约能力;最后,应调查客户履约是否处于自愿,还是被采取法律诉讼或其他行动的结果。

5.2 选择较高管理水平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在选择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时,主要考查其仓库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资产规模以及对质押物进行严格监管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偿付能力。选择优秀的物流企业能帮助银行规避多方面的风险,在获取客户信息、选择优质质押物以及实现抵押物的快速变现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银行除了可选择较具实力的物流企业外,还可以根据业务量的情况选择两家以上、五家以下的物流企业群来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5.3 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除了提高自己内部的信息化程度以外,还可以和与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行业协会以及大型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将自己的网络与行业权威商务网站联网,这样,一些最新的行业政策、企业数据与担保品动态信息,尤其是行业市场走向、商品价格波动信息、供应链运营状况等,商业银行都能够第一时间获知,从而可以实现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动态控制。

5.4 从业务流程上控制风险

①约定质押物价格波动条款。由于是货物质押,货物的市场价值变动将直接影响到质押金额以及银行的利益,所以在协议中应规定当质押仓单货物市值发生波动,下跌幅度到达贷款发放日市值的一定比例时,银行有权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补足相应的保证金或提前偿还部分货款以保证达到双方约定最高质押率的要求,否则银行有权自行处理质押的货物。

②严格放货程序。企业提货须凭企业和银行双方书面通知加盖公章后,第三方物流公司才可以放行货物。如果由于手续不完备而发货造成银行或企业的损失,应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③要加强对仓单的管理。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用固定的格式,按规定方式印刷;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

④为了规避库外监管的风险商业银行有必要从增加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转移给物流商,以支付物流商为加强控制增加监管作业而承担的费用;作为物流商,则应该从人的控制、作业设备的控制、作业程序的控制、管理软件的控制等多方面尽快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坚固库外监管这一模式,从而在空间上扩大物流金融的服务领域,扩大商业银行与物流商的盈利领域。

另外,还要在业务完成之后,总结每一笔成功与不成功的业务案例经验,评估并记录参与企业的信用状况,以作为今后开展同样业务的参考,制定具体的融资额度,并实现各银行之间信息的共享。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比较大,还应及时进行调研并更新其信用资料等信息。只有在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下掌握全面而及时的信息,才有利于良性的竞争,有利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商业经济,2009,(02).

[2]谢鹏,陈章跃,严慧敏.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3]周明.物流金融的价值及风险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7).

[4]刘锦辉.商业银行开发物流金融业务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08,(09).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5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数十家银行、数百家监管公司、成千上万的工商企业投入到了物流金融业务中;但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匮乏等问题又制约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据文献显示,在2007年~2015年间,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金融资金总需求规模达到7.67万亿元,其中物流产业的银行各项贷款总需求达3.14万亿元,物流产业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增加的总需求为4.53万亿元。

巨大的融资额度和社会需求表明,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金融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战略举措,具有深远意义,势在必行。

亟待完善的体系漏洞

近年来,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物流金融的管理和风险问题等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物流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存在问题,一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为主,以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双层物流金融组织体系已不能适应深化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二是银行信贷的抵押物仍以不动产为主,对于物流企业的车辆、物流设备、应收账款、库存商品等抵押担保业务还没有实质性地开展起来。同时,物流行业的“互保”、“联保”等征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三是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缺乏全国性统一的物流金融的组织机构;从区域看,各地区物流金融的发展状况极不均衡,对资金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都产生了影响。

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存在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融资渠道较窄,并没有形成真正开放的竞争性、多元化、规范化物流金融融资产品体系。同时,缺乏协调完整的物流金融一、二级市场的联动体系;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高度集中,系统性风险突出。

物流金融配套设施体系存在问题。物流金融配套体系应是维护物流金融市场秩序、保证物流金融效率与公平的管理体系,为整个物流金融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但目前我国物流金融配套体系不仅十分凌乱,而且各个方面发展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形成良性运行的法律环境。物流金融体系缺乏独立、有效的第三方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物流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和参与规则单一。物流金融体系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尚待完善。

如何完善我国物流金融体系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我国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政策途径来实现。

加快完善物流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加快组建政策性物流银行。政策性金融是国家为了保障物流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制度安排,政府应该通过设立物流银行,加大对物流金融的参与力度,从而建立健全政策性物流金融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物流业及相关产业的活力,降低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融资瓶颈。

建立多层次竞争性金融组织机构。商业性物流金融业务,仍然是我国物流金融体系的主体。应分层次建立区域性物流金融中心,承担本经济区域的竞争性金融业务。通过竞争,鼓励物流金融产品的研发,扩大市场,提高各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同时,努力消除物流金融市场分隔、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对物流金融发展的阻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快推进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建设。我国目前物流金融体系的融资问题主要是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创新,根本途径在于寻找高质量的资金来源,即投资融资方向的创新及融资渠道的整合提升,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稳步推进物流金融的间接融资金融工具。当前各种融资渠道各有限制,发展虽然很快,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其他融资方式目前仍无法替代银行贷款在物流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物流金融市场的各种融资渠道看,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在各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成为稳定推进物流融资的重要力量。

推行抵押货款证券化,建立物流金融工具体系的二级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即银行信贷市场,二级市场是指物流抵押贷款机构将其所持有的抵押债权,经过政府机构或中介机构的担保,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形成资金流通市场。

适当开展其他的融资渠道,补充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庞大的民间资本及海外资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一直在寻找好的物流投资机会。

加快完善物流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在物流金融市场调控和配套体系方面,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大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物流信贷监管力度,其监管机构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监管方式,调整物流贷款结构,完善物流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竞争性的物流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物流金融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

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物流金融的法律地位。制定《物流金融管理法》,强化物流金融合规性风险防范和管理。落实问责制度,依法追究物流金融风险隐患和外部欺诈等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做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建章建制的基础性工作。把物流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与物流金融监管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要定期公布全国物流金融运行情况报告,银监会要及时发布物流金融业务监管制度和办法,把物流金融监管纳入银监会重点监管范围,减少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定期通报物流行业的资金运转和使用情况。

建立多层次的物流金融配套机构及中介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全国专门性的物流抵押贷款担保机构,在条件成熟时将其改组成为一家政府控股的抵押贷款担保公司。通过物流金融的教育、市场机制培育等手段,培养一批有相当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的中介服务机构,如信用评级、资产和项目评估、物流专业化工程项目咨询等。政府部门应根据物流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围绕物流金融业务,建立物流金融公共信息平台,在有关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等方面为市场提供专业、快捷、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保证信息流畅通,引导物流金融发展。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快速发展的物流金融作为支撑。建立健全适应我国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的物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发展我国物流金融体系亦需各金融机构、物流业和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相互促进。

金融谋金,物流促流 篇6

随着香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其产业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为内地及国际提供服务功能并对香港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如金融、物流等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和高素质就业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并成为内地及亚太地区的高增值服务中心。

金融谋金:内地与香港金融业合作互动的前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逐步发展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香港是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和银团贷款中心,以及全球第六大外汇交易中心,金融业在本地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对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银行系统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一直保持在高于15%的水平,银行监管制度已达到国际标准。2004年,香港成为全球第九大、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按市值计算)。按集资额计算,香港已超越伦敦和东京,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资市场。香港债券市场在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此外,香港还是亚洲最主要的基金管理中心和活跃的衍生工具市场。

内地在促进香港金融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内地是香港银行业重要的资金提供者;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是香港股市稳定繁荣的直接推动因素。

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银行业的总体赢利水平呈下降趋势,银行业贷款总额与1997年相比减少48%,特别是在境外使用的外币贷款大规模下降,按贷款总额排列,香港的地位已从1997年的世界第六位下降为2000年的第十位,说明其国际融资地位有所下降。

香港股票市场发展存在一些隐忧。首先,香港股票市场投机性较强,股市经常发生剧烈波动。其次,内地企业尤其是那些在海外注册的内地企业(即涉及内地权益的外资公司)的违规操作给香港监管机构带来严峻的挑战。

香港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银行体系发展比较成熟,股票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不够强大,债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衍生业务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这使得香港以银行业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全球金融活动日趋证券化的情况下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应是提升香港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首先,来自其他金融中心的挑战日益激烈。新加坡历来是香港的“宿敌”,在与香港的争夺中各有胜负。此外,韩国和台湾的衍生工具市场也比较活跃,对香港也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还有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上海与香港的竞争不可避免。

其次,从国际金融的发展上看,银行在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作用有相对弱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融资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对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来说,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將不断加大。

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增强香港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做起:努力提升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拓展业务品种和增加业务量如人民币业务、衍生品交易和基金管理等。寻求新的支撑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同时优化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加强监管,增强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建立强劲稳健的债券市场,以缓和资金错配问题,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和融资渠道。而利用好内地的发展机遇是香港金融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内地与香港航运业合作互动的前景

香港不但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多的港口,而且与航运有关的金融、贸易、保险、货代、路上运输、船舶登记注册以及其他服务业(港口延伸服务)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包括港口配套业务在内的港口核心行业增加值约占香港GDP的4%、总就业人口的3.5%,而包括贸易、金融、保险服务在内、整个与港口有关的经济收入约占香港GDP的20%;相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25%。

香港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在香港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内地低成本港口能力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香港航运业原有的竞争优势被逐步削弱;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需求剧增,导致香港和珠三角地区港口能力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香港港口竞争力被削弱的情况;香港、珠三角地区存在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等因素限制港口供给能力的增长,加剧港口的高收费,影响香港港口的未来发展和转型升级。

所以,增加香港和内地码头的供给能力,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中期来看,由香港和深圳、广州三个港口群组成。长期来看,由香港、深圳、广州和珠三角地区其它港口群组成。更长期的趋势来看,香港的港口竞争力将发生转变,与内地的航运业将形成新的分工格局,香港在提供金融、保险、仲裁、专业服务等与航运相关的功能性服务方面将继续增强,内地则重点提供航运业务服务,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互动发展。

香港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群的不断整合,将增强香港航运中心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力及优势地位。为实现大珠三角地区港口供求基本平衡和充分竞争,内地有关部门应与香港方面积极协调,加快大珠三角地区港口建设。增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协调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不同港口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有不同分工、功能相互组合、利益相对一致的组合港协调机制,实现两地航运业在更高层次上的优势互补、合作互动。

香港航空运输业是香港经济重要的服务业之一,香港航空运输业的主要优势是航空运输业的高效率及高质量、国际化的服务。其劣势在于居高不下的经营成本妨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内地的国际航空运输业务主要依靠香港中转。随着内地与香港航空协议的签署,内地对香港航权开放程度远远超过对美国和新加坡的航权开放。香港航空公司获得了进入内地航空客货运市场的良好契机,促进了香港航空运输业务的快速增长。

在未来15年到20年内,依托内地庞大的航空运输业市场以及中央对香港的大力支持,香港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地位不会动摇。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香港机场的国际货运量将仍居大珠三角地区众多机场之冠,预计可达480万吨,超出广州新白云机场约180万吨。

但在来自新加坡、韩国仁川、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周边国际航空枢纽的外部挑战以及来自内地航空枢纽及珠江三角洲其他机场之间的内部竞争面前,香港航空运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应首先重点发展国际间中转业务,提高国际间货运量中转比率。另外,从目前两地的航权开放情况看,香港的航权开放与内地的步骤比较一致。联邦快递和广州白云机场已经达成合作协议,意味着内地的航空运输市场将进一步开放,香港可考虑扩大第五航权和第七航权的开放。第三,应考虑加强中央政府和粤港澳政府之间沟通,协调珠三角地区五大机场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各自定位,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恶性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粤港澳机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第四,香港应发挥港口、机场及其他运输体系发达的优势,如在大屿岛等地形成空间上的海、河、陆、空运力集聚、无缝联结的综合物流能力。

商业银行物流金融 篇7

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金融日益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金融业务。物流金融理论和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需要

流动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以及体制障碍等,又给中小企业融资套上无形的“枷锁”。物流金融业务可以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向融资企业提供担保、授信、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有效结合。

1.2 商业银行利润提升的需求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有利于吸收由此业务引发的派生存款。在商业银行质押贷款业务中,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可以为其提供库存商品详细的信息和可靠的物资监管,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且帮助质押贷款双方良好地解决了质押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问题,降低了质押物评估过程产生的高昂的费用。总之,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商业银行处置部分不良资产,因而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1.3 实现供应链“共赢”目标的要求

现代物流金融业务是一个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 “三赢”的过程,这也是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除了给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带来上述诸多益处,对于物流企业来讲,也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协作关系,创造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领域,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拓展服务网络等。

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

2.1 仓单质押贷款风险

仓单质押贷款指的是货主企业把货物存储在仓库中,然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货物的价值向货主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货物由仓库代理监管,或者由银行指定的第三方进行监管。

2.1.1 仓单风险

仓单作为一种有价证券进行质押,实现了资金的融通,辅助完成现货交易,是仓单质押业务开展的重要法律依据和凭证。虽然我国《合同法》中对仓单记载的内容做出具体规定,但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并不规范,形式不统一,均由各家仓库自行设计,增加银行对仓单的识别和管理难度。有的仓库在质押时,并不是开具有效仓单,而是使用存货单或入库单,加大了法律风险。

2.1.2 商品选择风险

现有商品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进行质押,因为某些商品价格和质量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首先是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若质押商品选择不当,在质押期间市场价格大幅下降,造成质押物价值缩水,企业贷款额高于质押物价值的现象,形成一定的物流金融风险。其次是商品质量的储存风险。一些商品由于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容易发生变化(如酒精挥发),造成质量的下降和数量的减少,也会带来相应风险。

2.1.3 商品的监管风险

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由于仓库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双方的决策失误,带来商品质押的监管隐患。目前多数物流企业管理粗放、设备陈旧、未与银行联网,造成了相应的监管脱节。有的物流企业虽然建立了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收集整理客户初始资信信息、交换分析和业务流程监控方面尚有欠缺。在异地仓库监管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

2.2 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中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就是指信贷企业作为授信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所发生的信用风险。

2.2.1 信托责任缺失风险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充当商业银行的信托责任人,负责对质押物进行监管,银行可能松散对其信用风险的管理。但由于物流企业专业性不强或责任缺失,造成信托责任缺失,致使银行陷入隐蔽的信用风险之中。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粘合剂”,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银行提供一些虚假数据,将误导银行对融资企业信用的分析;另一方面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样存在。

2.2.2 风险指标失灵风险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七大量化指标(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还款保证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银行贷款管理情况,保障还款的法律责任)来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但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推行,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各主体角色的再定位,特别是商业银行将部分的审贷职能转嫁给物流企业后,由于缺乏对物流企业的中介作用以及它与商业银行、融资企业三者内部相关性等因素的考虑,将使以上量化指标失灵。

2.2.3 信用环境软约束风险

当今的经济领域仍没有形成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信用环境,对失信也没有相应严厉惩罚。这就使物流金融这一项新的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社会信用保障,也就是说当它踏入社会金融生态圈之后,社会信用环境软约束又成为了其一项新的信用风险的缘起。

2.3 法律风险

法律缺失也使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面临风险。我国现行《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动产质押的有效性、排他性规范条款过于原则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概念模糊和操作困难。另外,目前我国关于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除了《担保法》中的相关条款外,没有行业性的指导文件予以规范。

2.4 外部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宏观环境风险。国内外经济环境因素,如汇率和利率因素及国际物流整体需求因素等,物流业务的国际结算势必要牵涉到这类因素。另外目前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状况,虽然发展迅速、业务剧增,但成本高且资质差等,这都是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其次,在行业环境方面,目前我国还处于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业务操作流程较混乱且标准不一,各业务参与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仓单格式和条款不标准且缺乏流通性,质押物风险对冲机制和违约后的处置机制建设滞后等等。最后,同行业之间竞争的风险。目前,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不仅有物流公司和银行,还有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一些银行出资成立的企业等。参与者的增加将分享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收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利润率。

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规避对策

3.1 加强仓单质押的管理

3.1.1 建立银行与客户的信用

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物流企业作为联结货主与金融机构的服务平台,需要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建立并整合这些信用。物流企业作为货主的代理人监管仓库中的商品,因此物流企业要与货主建立信用。也就是说,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仓单的真实有效性和对物流企业仓库监管的信任之上的。所以,信用的建立实际上是基于物流企业的实力。物流企业可利用双方都信任的关系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完成此信用的整合。

3.1.2 要加强对仓单的管理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严格的仓单操作规程,使用固定的仓单格式;使用专人管理仓单,对提货、换单和解除质押进行审核;质押仓单签发和确认程序以文件形式规定;在严格遵守发货下限的前提下,仓单管理员与银行确认后可以办理提货出库业务;对于不同时间提取同一仓单项下的货物时,依据“专用仓单分提单”释放,并按照仓单编号,日期,金额等要素登机明细台账,并在释放的仓单下作销账记录,直到销售完成为止。

3.1.3 加强质押商品的管理

银行所质押商品可以进行流通,但须保证库存货物先进后出,同时满足库存量按确定的比例折扣后价值加上信用保证金后不能小于银行提供给销售商的信用额度,当最低库存下限要下调时,销售商应该事先有相应数量的保证金存放于账户内或冻结相应数量的货币资金,来增加现金质押以补足额度缺口,或者提前归还差额部分借款。银行管理人员在确保库存货物价值不低于库存下限的情况下,根据销售商的出库单发货;当下降到库存下限时,银行人员应停止发货并及时通知销售商。质押入库货物的种类,型号,规格要征得银行的同意,在银行同意的情况下,这些货物可以相互串换。货物质押期间,销售商对质押货物质量负责,贷款发放后双方定期检查盘点质押物,进行账实核对。银行委托仓库管理人员对仓库的货物的进出进行控制。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性支出、仓租费、保险费、公证费及其它未及费用由销售商负责支付。若销售商未能如期归还银行贷款,银行有权拍卖货物,以归还银行的贷款或承兑票款及其它损失。相关的协议、借款合同以及质押或抵押合同及附件需经当事人签字盖章并经公证机关公证,应是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3.2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3.2.1 评估合作物流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存货人的业务以及信用状况,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信息。一是调查客户偿债历史情况;二是分析客户过往履约能力;三是避免与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合作。对于长期合作客户,重点是对其货物合法性的鉴别,确认货物的合法性。

3.2.2 优化物流企业评估指标,建立信用风险定量模型

商业银行在对物流企业以及融资企业进行评估时,要坚持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选取贷款分类标准的量化因素,适当的加入物流企业经营状况,经营规模,银行信用度,同制造企业的业务密切度等评估指标,降低信贷审核的风险。

3.2.3 建立非货币性惩罚的债务合约

受企业所在行业的限制,商业银行很难对物流企业进行类似股权投资等监督模式,它对物流企业的直接监督是没有效率的。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债务合约给物流企业加上一个非货币性的惩罚(这个合约的设计应当符合激励相容原则),以保证物流企业说实话。银行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较为松散的合同式战略联盟来与物流企业合作,既可以有效发挥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势,减轻了风险,又可以增加收益。

3.3 健全相关法律

3.3.1 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

首先,加强金融方面立法,完善金融法律制度。推动与中国人民银行职责相关的《外汇管理条例》、《信贷征信管理条例》、《存款保险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定或完善工作。其次,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正确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努力解决行政争议,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强化法制宣传工作,以宣传金融法律法规,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

3.3.2 建立与发展物流金融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

逐步完善物流金融经营风险的防范体系,使其贷款、质押及质押权让渡、金融担保等有政策可依,包括物流金融业的准人资格、行业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南等有相关法规制度。

3.3.3 建立健全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法律体系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银行应该有效的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因而,要建立健全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法律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对中小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对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适时约束,能够对中小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进而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4 环境风险管理

3.4.1 商业银行要建立可靠、完善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

从物流企业获得原始的数据后,要展开深入分析、统计,优化升级,使系统尽量满足信贷决策所需的各种要求,以此改善信贷审核的风险程度。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商业银行可建立内部评级模型、风险预警、财务测算模型等信用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实施预警机制,准确而及时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3.4.2 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市场资金反馈系统

物流与金融行业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互动作用,应加强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市场资金反馈体系。商业银行应根据物流的流程状况,确定了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的资金成本,并对物流技术与服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于对物流企业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及时监督和提供物流企业所用资金,减少资金投入盲目性,避免市场物资库存占压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3.4.3 完善客户档案制度,加强客户的信用管理

信用作为买卖双方交易完成的根本保障,是契约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应将关于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档案管理制度、信用分级制度、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等,严格贯彻落实于物流金融服务的全过程中,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

4 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是商业银行在增值服务方面的有益探索。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的多种原因,使得商业银行在参与物流金融服务时面临很多的问题与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去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积极创建与物流金融发展相匹配的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主动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金融服务工具,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安全运营,形成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晶.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选择与管理研究[J].现代物流,2011,(4):81-83.

[2]王传松.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8,(l1):6-8.

[3]吴小东.物流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风险研究[J].中国储运,2010,(6):97-98.

[4]潘圣辉.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信用评价研究[J].金融观察,2011,(3):46-48.

物流金融中的银行风险研究 篇8

物流金融业务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服务, 这种新型金融服务属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 是以银行和客户企业为两个不同经营对象进行集约化的产物。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利用贷款、承兑汇票等多种信用工具为生产商及其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和最终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资金汇划、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 最终使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银行各方都能受益, 使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中快速有效运转。但是, 银行在整个过程中承受巨大的风险, 其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地震、火灾、意外的战争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拒的自然环境风险, 当产业结构调整时的国家政策风险, 法规的调整、修订等法律风险和宏观经济环境风险等都会给银行造成影响。

2、质押物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数量多少的存量控制风险, 质押物品种是否合适、市场价格是否稳定、质押物是否投标等质押物选择的风险, 物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先进、内部防范措施是否有效等物流公司对质押物监管的风险, 货物来源是否合法、货物质量是否有以次充好现象、提货时是否有提好补坏现象、仓库安全、员工诚信、提单的可信度、保管设施是否合适等质押物损失的风险, 市场价格波动、金融汇率变动等质押物变现的风险。

3、银行内部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银行管理机制管理水平、银行管理决策层失误率、银行监督机制严格程度、银行工作人员素质好坏、银行工作人员是否会作弊、银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

4、物流金融中各方的衔接风险。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延迟和由于企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风险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利。此外, 物流公司、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沟通是否及时都会对银行造成影响。

5、信用风险。在物流公司方主要存在由于物流企业专业性和责任度上的不稳定造成的信托责任缺失, 可能会使银行盲目相信面上的数据而陷入隐蔽的信用风险之中。作为制造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粘合剂”, 物流企业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 这种粉饰可能会给银行造成误导;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样存在, 而且由于专业性不如银行可能这种不对称会更加严重, 形成物流企业与银行同时蒙在鼓里的状况。再者物流公司和制造企业也有违约的可能。

6、银行对物流公司和企业的评价失实的风险。尽管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 向商业银行提供制造企业货物的详细数据, 但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漏洞依然存在漏洞, 这些数据的来源和有效性都还是个问号, 商业银行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大, 不可小视, 这就出现了银行在信用评价时的数据信息低效风险。此外由于银行的评价技术不完善、评估技术不高、网络信息技术落后等原因都可能出现银行对物流公司和企业的评价失实的状况。

因此, 笔者认为对银行来说, 为了有效的规避风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相关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与发展物流金融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 包括对物流金融业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以及操作指南等做出法律规定, 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促进物流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对质押物的管理。银行所质押的货物可以流通, 但须保证库存货物先进后出, 同时满足库存量按确定比例折扣后的价值加上信用保证金后不能小于银行提供给销售商的信用额度, 当最低库存下限要下调时, 销售商应事先有相应数量的保证金存放于专户内或冻结相应数量的货币资金, 增加现金质押, 以补足额度缺口, 或者提前归还差额部分借款。

银行根据所提供的信用额度计算确定或调查最低库存下限, 最低库存下限确定或调整方法:最低库存下限= (银行提供信用额度-该笔信用额度之保证金) /确定的折扣比例。银行根据所提供的信用额度计算确定或调查最低库存下限, 最低库存下限确定或调整方法:最低库存下限=银行提供信用额度-该笔信用额度之保证金) /确定的折扣比例。在确保库存货物价值不低于最低库存下限的情况下, 银行管理人员可以依据销售商的出库单办理发货, 当库存货物数量下降到最低库存下限时, 银行管理人员停止发货并及时通知销售商。

作为质押物入库货物的种类、型号、规格须征得银行同意, 在银行同意的货物种类、型号、规格内各货物可以相互串换。办理货物质押期间, 销售商对所质押货物的质量负责, 贷款发放后双方定期检查盘点质押物, 进行帐实核对。

银行委托仓库管理人员对保全仓库的货物进出进行控制。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性支出、保险费、仓租费、公证费及其它未及费用由销售商负责支付。如销售商未能如期归还银行债务, 银行有权向供货方请求回购货物或拍卖货物, 以归还银行的贷款或承兑票款以及其它损失。

相关的协议、借款合同及质押或抵押合同及附件经当事人签字盖章并经公证机关公证,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3、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素质培养。举办业务培训班, 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金融、管理、法律、营销等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 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开展银行经营与管理知识培训班, 集中学习银行的经营与管理知识。使员工对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风险合规等进行清晰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开展教育活动, 全面加强员工思想作风建设, 保持和发扬员工守纪律、严管理的优良传统, 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4、如有可能, 银行派出专门人员主抓物流金融方面的工作, 以使银行与物流公司、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沟通尽量及时。

5、银行进行过程管理, 强化责任。商业银行要重视对物流企业所提供数据真实性的评估, 派专门的部门和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熟悉物流管理的人不定期抽查, 同时要考虑到物流企业专业人员缺乏的现实, 经常给予金融、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对于包庇制造企业作假数据的物流企业, 银行要实施严格的信贷质量责任人制度和严厉的处罚条例, 以约束物流企业的行为。

6、统筹数据, 细化模型。商业银行要建立可靠和完善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 从物流企业获得原始的数据以后, 要展开深入分析和统计, 优化升级, 使系统尽量满足信贷决策所需的各种要求, 改善信贷审核的风险程度。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实际, 商业银行可建立内部评级模型、财务测算。

摘要:物流金融业务的诞生对中国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银行的风险一直无法正确的评估, 所以对物流金融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对物流金融中银行的风险进行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物流金融,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晶晶, 物流金融理论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2007, (3) , 46-47.

[2]、Brian Flood.Log istics Finance, At Internet Speed[J].G lobal Log istics&Supply Chain Strateg ies, 2000, March

[3]、邹小芃、唐元琦.亟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11) :163—165.

[4]、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 (5) :13—18.

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是:中国人民银行, 3家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 , 5家国有商业银行 (中、农、工、建、交)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发、深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恒丰银行) , 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

根据我国银行的划分, 本文主要对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调研, 内容主要是目前我国使用物流金融业务银行的状况、银行物流金融产品名称、类型和特点、操作物流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经调研, 17家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 认识到了其优越性, 并且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相关物流金融产品的推出, 如保险公司等。从了解程度看, 被调查银行普遍对物流金融有所了解, 但深度、层次不一, 有的银行还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物流金融了解上。

从效果看, 各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家银行从中获利丰厚, 深发展至2008年9月末, 为物流企业创造的监管物流货值累计近8000亿元。中信, 2009年供应链金融业务累计融资额超过3 0 0 0亿元。华夏、光大、广发、民生、建行、招行等, 都把物流金融当作重点业务。当然也有一些银行发展处于初始阶段, 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都不够, 在使用范围和效果方面都不甚明显。

经调研, 我国17家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产品情况整理如下。工行主要物流金融业务名称是“财智融通、供应商融资、钢/油贸通”;农行是“仓单质押、出口退税贷”;中行是“融付/融信/融易/融货/通易达、订单融资”;建行是“保理、动产质押、收款/订单/仓单/保单融资、保兑/现货/海陆仓、融货通”;交行是“蕴通财富”;中信是“银贸通、保理、出口退税贷”;光大是“保理、保兑仓、应收/应付账款/阳光融资、1+N链式”;华夏是“现金新干线、共赢链”;广发是“保理、收款/动产/仓单质押、动产抵押、厂商/厂厂银、厂商银储”;深发展是“标准仓单/动产质押、保理、未来提货权/进口全程货权、池融资”;招行是“银关通、点金物流金融”;浦发是“供应链融资”;兴业是“金芝麻”;民生是“仓单/动产质押、保理”;恒丰是“全程通”;浙商是“动产质押”;渤海是“供应链融资”。

称呼定位上, 一些银行网站上清楚地有“物流金融”或“供应链金融”字样 (这里姑且把两者含义看作相同) , 但一些银行网站上, 更多的是各种特别称呼和“质押”、“监管”、“垫资”等。当企业有需求时, 要进一步分析理解, 寻找物流金融的轨迹。并非所有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有明确的定位。

具体业务称呼也有不同。如资本流通模式中的仓单金融, 称呼有“动产质押”、“现货质押”、“存货质押”等, 客户比较各银行业务时, 容易产生迷惑。这与我国物流金融理论体系不完善有关, 但各银行同类物流金融产品都有各自的操作流程和规范, 不同的命名也有合理性。

业务类型上, 根据银行主要公开信息, 主要有资产 (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 、资本 (仓单、结算、授信) 模式等。各银行早有物流金融初级产品, 如信用证担保、代收垫付等, 物流金融迅速发展后, 这些业务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活力, 各银行都相继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金融产品, 质押几乎是所有银行共有的业务。

业务层次上, 各银行多是传统的贸易融资和代收垫付、质押监管业务。虽然一些银行相继推出了层次较高的物流金融产品, 但我国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流通和资本流通结合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还未拓展。

业务特色上, 各银行也在特色化业务, 主推业务和倾向区域都有不同, 有些银行定位发达新兴物流金融中心, 如天津滨海新区;有些却着力于中西部。但大多数银行业务特色不是很明显, 未来银行要考虑差异化策略, 避免同质竞争的后果。

业务管理上, 各类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与国外物流金融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方面有待改进。

银行物流金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金融服务没有广泛开展, 除了银行自身经营的限制外, 还在于缺少完善的物流金融组织。完善的物流金融组织要求专业化、独立性、广泛性。专业化要求组织了解物流金融整个业务体系, 熟悉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独立性要求组织独立地服务于大中小型企业, 能够迅速对各种企业做出合理的物流金融产品选择方案。广泛性要求组织涉及到各行业地区, 包括城市和农村, 提供针对性的物流金融服务。而现有的银行缺乏这样完善的物流金融组织, 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各种需求。

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并非所有行业、企业都可以涉足物流金融业务。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影响了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影响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物流金融产品的改进和创新, 都需要银行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然而我国银行的创新体制和创新手段有待改进, 银行创新能力有限。

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 而银行由于开展此类业务较晚, 银行业也没有统一标准和制度来规范, 故而在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中就难免出现一些风险和损失, 影响物流金额业务的正常开展。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建议

严格审查借款企业资信。重点审核其经营能力、信用状况和历史履约情况等。借款企业的经营能力主要从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充足率, 业务份额增长率等来综合判断。信用状况和历史履约情况, 包括不良信用纪录、履约能力和意愿等。

防范物流企业道德风险。一般选择实力雄厚、制度完善、网点较多、有良好信用记录的物流企业合作, 并加强对其监管的规范监督。在一些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推广业务时, 可通过由其股东或母公司对物流企业的监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方法来规避道德风险。

核实质押货物情况。银行要严格核实质押货物的权属、品种、数量和质量等, 着重审核权属证明、物流企业质物出入库记录和质物合法性等。一些证明资料, 包括买卖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票、运输合同、物流企业内部台账和入库记录等, 都要经过严格仔细核查。

操作流程规范方面:控制质押物市场风险;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业务优化创新方面:优化物流金融产品设计方案。银行要积极优化改进设计方案, 产品设计团队要了解物流金融知识, 熟悉金融业务与有关法律, 要注重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需求, 要注重物流企业和质押物的具体情况, 要注重业务方案、操作方案、风险控制方案的设计。

创新物流金融模式。银行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较好, 但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业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企业的授信额度, 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条件质押融资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规定担保, 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质押融资业务, 银行基本不参与融资项目具体运作。

商业银行物流金融 篇10

物流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专业领域, 以物融资是它的重要特征。企业可以以货物进行质押, 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在审核企业财务状况、运营能力、货物价值等之后, 符合条件将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在物流金融中涉及到三个主体:银行、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提供的货物质押监管业务, 为融资企业提供服务。物流金融可以使银行获得新的高利润来源, 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 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需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部分金融服务, 而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 生产运营的资金压力较大, 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资金占用, 优化企业资源。

2 典型物流金融流程及角色分担

物流金融形式较多, 本文以常见的质押监管业务为例, 来谈谈其流程以及三方的角色分担。

在办理质押监管业务之前, 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需共同签署三方协议, 物流企业作为连接银行和融资企业的中间桥梁, 与银行、融资企业均为委托代理关系, 为银行提供监管货物的状态信息, 融资企业将货物存放于物流企业仓库中, 两者同时也形成仓储业务关系。

3 物流企业风险控制

银行作为贷款的发放方, 无法承担货物的监管职能, 只能将相关业务委托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成为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变量之一。风险控制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①申请贷款;②将货物移交给仓库;③依约提供相关货物信息;④审核后发放贷款;⑤偿还贷款;⑥通知解冻货物;⑦返还货物

3.1 事前风险控制

事前风险控制即物流企业作为监管平台的准入条件, 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具体指标应该包括:

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 银行需对抵质押物进行折价处理, 如进行拍卖、变卖等。货物的处置往往需要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 如遇上货物价格下跌等问题, 银行将会遭受额外的损失。大型物流企业往往服务的客户较多, 掌握了相关货物的信息, 可以为银行的货物变现提供帮助。因此在经营能力中将货物变现能力也作为了重要的控制指标。合作意愿一方面是指物流企业的开展物流金融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指物流企业为赢得业务能采取的技术投入, 如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端口的对接, 信息的传递频率等。

3.2 事中风险控制

根据物流企业所承接的业务不同, 事中风险控制事项会有所区分。一般而言, 如物流企业直接使用自己的仓库来储存融资企业的货物, 由于物流企业已经建立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 管理相对容易。若是输出监管, 出入库、移库等都需要第三方的配合, 因此相对复杂。下面谈谈货物从入库开始出库完成, 物流企业涉及的事务。

出入库的情况包括价值和品质的核定, 物流企业应遵循合同的约定, 严格把控货物的入库状态, 出具货物状态报告。在动态质押监管的情况下, 货主企业为保障自身的生产需求, 须根据生产进度对货物进行更换, 物流企业需控制货物的总值在银行核定的最低价值以上。当货物价值接近预警线时, 需及时与银行沟通, 防止违约事件的发生。另外作为风险变量之一的物流企业, 银行还应对融资企业的业务量及业务额在物流企业整体业务中所占比重进行核定, 防止物流企业因融资企业的业务比重过高而为该企业提供一些违法便利, 甚至联合欺诈的情况,

3.3 事后风险控制

在货物监管期内, 银行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核库, 但日常的管理依赖于物流企业。因此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因此在每一笔业务完成后, 银行须对业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指标评分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找出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另一方面也可作为银行内部对物流企业评级的依据, 依此作为物流企业开展单笔业务价值核定的依据。

4 总结

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质押监管业务提出的简要风险指标及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对其进行细化, 使其更具操作性。

摘要:物流企业作为连接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的中间桥梁, 一方面可以协助银行履行货物的监管职责, 另一方面如控制不好物流企业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风险源。介绍了物流金融概念、作用以及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主要职责的基础上, 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探讨了物流企业风险指标建立问题, 希望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物流金融,物流企业,风险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与金融的融合创新[J].中国邮政, 2008, 16 (1) :13.

[2]立金银行培训中心.供应链融资、货权融资培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12-36.

[3]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C].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 2005:3-6.

[4]立金银行培训中心.中小企业授信方案培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1-9.

[5]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30 (1) :1-13.

[6]于萍, 徐渝, 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J].统计与决策, 2008, (13) :173-177.

上一篇:铅酸蓄电池的应用前景下一篇:《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