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2024-06-01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精选十篇)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1

形象。形象包括现场的环境,也包括员工的仪表仪容。整洁、微笑、真诚,是良好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六是有标识。标识是一种服务文化的符号。有文化符号,才有视觉冲击力,才能让人一看就记住,久久忘不掉。

七是有效果。服务得好不好,要让被服务对象说了算,而不是自言自语,自我表扬。

八是有奖惩。服务品牌是一种事业。事业,

一、莱芜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基本情况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585.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64.7亿元,比年初增加37.81亿元。

——2011年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2010年相比,2011年金融调控将出现以下变化:货币政策将表现为中性略微偏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和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等。

就要有奖惩。奖惩也是一个“指挥棒”。这个指挥棒可使人由懒变勤、由勤更勤,从而收到巩固制度文化、弘扬精神文化、保证物质文化之功效。

企业文化从自发、自觉到自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诚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讲: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相信,这种进步越多,自由就越大,品牌就越优质,企业就越发展,社会就越进步,人们就越幸福。■

二、稳健货币政策对莱芜市企业的影响

1、有利方面

一是有利于企业重新合理地规划自身的财务方案、投资决策和规章制度。由于“两率”的“双上调”,促使企业重新审阅自身先前所制定的投、融资方案,将那些融资成本高、投资收益低的项目排除在外,保证企业能够在利率上涨的形式下获得财务费用最小化。在当前投资过热的环境下,“双上调”虽然无法削弱一些企业很强的投资欲望,但是至少对于那些盲目进行投资的企业明确了银根紧缩的政策信息,对于抑制企业继续扩张投资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健货币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信贷速度可能会放慢,规模可能会缩减,但信贷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对行业是利好,也是机会。同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有利于促进我市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

2、不利方面

目前,莱芜市企业主要融资方式还是依靠于银行的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一些票据贴现业务,这些都需要有银行大量的可支配信贷资金作为保证,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而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其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体现为:一是贷款规模更紧,直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央行加息,就意味着企业为了获得相同数量的资金就要多付出一定的利息费用。据统计,2011年4月末,该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3.7亿元,4月6日一年期贷款利率上升了0.25个百分点,新增企业财务负担约1.2亿多元,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笔不小的支出。对于那些很大程度上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企业来说,融资成本的加入,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竞争力,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影响。而且随着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少,各类融资业务的费用也有所提高。就拿企业的票据贴现来说,2010年末企业可以获得5.28%的加权平均贴现率,但到2011年4月末企业的平均贴现率达到了6.19%,虽然相比直接向银行贷款成本还是低,但是贴现费用提高也使得企业对票据融资犯了难;二是审批程序更严,间接提高了企业融资门槛。企业要发展需要资金就必然会向银行进行贷款,由于银行所能提供给企业的资金总额的减少,那么银行肯定会对每笔融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筛选出那些信誉高、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不会象以前那样很轻易的就获得资金,即便是部分优质客户贷款到期续贷,也要求企业先全额还贷,然后再重新办理贷款手续,使企业获得再贷款更加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新建项目、特别是续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的进行;三是多重因素叠加,外向型企业面临生存考验。国内通胀高企,生产材料进口价亦上涨,出口企业本已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更使得其利润受压。201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622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专家预计2011年人民币将升值6%,到2011年底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达到6.2。该市出口创汇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纺织、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原材料、劳动力工资采用人民币支付,况且价格处于上升通道之中,而出口产品货款以美元远期结算,人民币加速升值造成企业结汇损失较重。据专家预测,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将减少出口企业2~5个百分点利润,成本上升和汇率损失,加上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使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以至于许多出口企业不敢接单,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对策建议

1、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应对稳健货币政策能力

要深刻领会国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取向,紧密联系企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创新信贷方式,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积极适应信贷政策调整变化,推动各银行机构通过争取上级行支持,拓宽信贷增长空间,有效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同时,充分挖掘莱商银行、市农信社等地方银行机构的投放潜力,保持信贷投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一是创新服务方式。要把信贷工作窗口前移,变企业上门求贷为主动深入企业办贷款,要在扎实做好信贷调查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让信贷项目尽早尽可能多地被审批通过,尽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二是创新贷款产品。要从莱芜市实际出发,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的范围,积极发展信贷品种,让企业享受更多的信贷支持。像工行莱芜分行推出的“网贷通”和产业集群小企业信贷业务、中行莱芜分行根据莱芜经济发展特色推出的“钢贷通宝”、“大蒜通宝”等信贷创新产品,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我市信贷产品结构。三是创新中介服务。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要坚持为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项目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原则,只要企业有信用、有效益、有市场前景、资产状况良好的,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要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担保服务和融资便利,并降低担保服务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3、创新融资渠道,多元化筹集发展资金

一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组织生态洁环保、朗进科技、莱商银行等3家优质企业到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抓住创业板市场门槛低、行业限制少的特点,精选莱芜市高科技企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好创业板上市项目储备。积极开拓债券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动申报发行企业债券。二是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对全市40个重点技改项目加大协调督促力度,逐一分析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全方位服务。走出去、引进来,攀“高亲”、找“靠山”,靠大联强、借梯登高,舍得把自己的好企业拿出来同优强企业

引入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管理之探索

——山东华聚能源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见奇效

■谭全运

为进一步深化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变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为内部动力,体现效益、效率、贡献管理理念,山东华聚能源公司紧紧抓联合,请发达地区、强势企业“托管”,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三是加大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节约企业财务成本。通过清理欠款和预收货款等方式增加流动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4、创新出口、结算方式,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是出口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通过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等方式创立自主品牌,增强出口议价能力,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以缓解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二是采取多元化经营方式,积极开拓新市场。一方面增加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适当增加内销比重,另一方面在保持传统欧美市场同时,重视对东盟、南美等新兴市场开发,与外商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三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币种结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和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等方式,运用金融手段规避汇率风险。

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这一根本,运用内部市场化管理理念,以“再造管理流程、明晰内部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价格体系、健全计量器具、应用管理信息

5、创新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2

时间:2009-09-03 14:24来源:互联网 作者:秩名 点击:

8次

 点击图标下载本文附件-->: 注:若已有正文则附件为空

一、当前金属流通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金属流通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从2003年开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争论,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重化工业时代。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一、当前金属流通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金属流通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从2003年开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争论,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重化工业时代。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778亿元,顺利闯过6万亿元大关,占GDP的比重升至52.9%,而1990年时,这个比例数仅为41.6%;2003年我国GDP增长9.1%,其中第二产业贡献了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八成,预示着我国开始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与此同时,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将构成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以上两点表明金属流通企业正处在信息化和重化工业交织的时代。

应该说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过重化工业时代,但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很多增长方式跟现在有本质区别。现在的重化工业时代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而且是在城市化的格局下发展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与过去的历史表面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区别。另外,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它的重化工业时代是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发展形成的,而我们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迎来重化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加重化工业时代这样一个复杂局面在世界发展史上都没有先例。这种背景对金属流通企业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有这样几点:

1.信息化使传统贸易空间大为压缩。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交流变得非常简单,信息化使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大为改观。过去我们做贸易,相当大程度上是靠信息不对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大为改观。同时,信息化使交易手段也逐步发生变化,对传统的一买一卖的交易行为产生了挑战。新开业的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就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完成金属交易的过程,使传统贸易的空间大为压缩。

2.重化工业时代在短期内为贸易企业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所谓重化工业时代不仅仅表现为重工业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增长机制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并由此使宏观经济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投资品占工业产品的比重总量上升;二是工业能耗大;三是新增供给所需投资较大,原材料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相对持续时间长,投资本身就会对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价格的上涨就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一切都表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差别,钢材、有色金属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相对持续时间比较长,从而给以贸易分销为主的企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当然,风险也是巨大的。

3.外部环境特点使金属流通企业具有贸易和服务业双重特点。

我们从事的行业既有贸易业的特点,也有服务业的特点。从近期来看,金属流通企业的贸易业特征明显,市场波动频繁,贸易在这个领域占上风。但从长远来看,市场不可能总是波动的。在市场平稳的时候就要去做加工、分销,要去做服务和渗透能力的建设,服务业会占主导地位。因此,外部环境特点使金属流通企业具有贸易和服务业双重特点,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二、面对新的外部环境,需要作出战略调整

任何一个企业在社会上存在都要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如果对社会没有贡献,不能产生价值,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金属流通企业如果要长期存在,就应该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价值判断、风险控制、服务能力、生态环境和整合能力。因此,在以上五个功能的前提下,需要我们做下述几个方面的调整和转变。

1.以价值判断、风险控制为核心,完善贸易体系。

金属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双轨时期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抓资源,抓到资源就抓到了钱。现在则不同,虽然资源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对市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将价格估计得高了,那么拥有资源反而会出现问题。另外,要注重风险的控制,过去讲风险控制主要是指应收账款,所以有一段时间应收款是我们的最大风险,那个时候产品不好卖,所以大家赊销,产品卖出去资金回不来;还有一段时间是价格单边下跌的时候,那时价格是最大的风险。现在这两方面应该说都是第二位的,现在大家的信用意识都在提高,经济环境也在变化,应收账款已不是主要问题,现在重点是资金的控制,如何合理地把握量。就是说一次大的价格判断的失误,能不能保证企业不受大的损失,能不能继续存活下来。价值判断和风险控制是贸易的核心问题,要做好价值判断和风险控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全球统一市场的意识。价值判断一定要建立在全球统一市场的基础上。过去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学者,经常把市场分为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而实际上只有一个市场,就是全球市场,我国市场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配额、关税等因素人为地将全球市场分割成两个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概念逐渐淡化。我们在研究本土市场的时候,不能脱离全球市场这个大的环境,如果脱离全球市场单独研究本土市场,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前两年我国经济是一枝独秀,而现在不同了,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日本、欧洲经济也开始复苏。所以,我们的价值判断一定要基于全球统一市场。

(2)建立宏观、微观并重的信息搜集与分析研究系统。过去我们经常从行业本身出发分析供求状况以及趋势,比如今年商品的需要量是多少,进口多少,缺口多少,这种方法在现阶段已经不太适合了。所有的变量在今天来说都是动态的,今天看到的是缺口明天可能就不是缺口,任何变动有可能都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注重从宏观角度分析市场,要关注四个率:利率、汇率、通胀率和税率。这四个率是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很重要的因素。国际市场上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客观上推动了包括金属材料在内商品价格的上涨。如果没有美元的贬值,仅仅由于供求关系的驱动,不会使商品的价格如此上涨。我们研究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行业内的微观研究,要将行业的微观研究同相关的宏观研究结合起来,这种结论或者说判断可能会更加科学。

(3)建立独立于业务操作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要保证公司在判断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这种风险的控制不应由业务人员来进行。人都是有弱点的,尤其是实际做业务的人员有时会有侥幸心理,明明知道有可能要发生错误,但还期望着明天会发生奇迹。为避免身在其中的业务人员犯大的错误,就必须建立独立于业务操作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

2.以渗透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础构造服务体系。

(1)渗透力是分销的基础,是网络化的基点。金属流通企业的渗透力是金属分销的基础,也是网络化的基点。一个企业拥有全国性的销售服务网络,是这个企业渗透能力强的体现。如果没有渗透力,那么我们只能了解局部市场,我们的判断就会出现偏颇。所以说金属流通企业除了品牌建设,网点建设和渗透能力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2)加工配送设施是必备的服务手段。单纯做贸易在行情好的时期可以赢得一定的利润,但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分销的利润率是非常有限的,要通过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提高利润率。另外,完善加工、配送和融资服务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也是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建设百年老店的必由之路。

(3)建立可控制、有选择的融资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与拖欠款有本质的区别。拖欠款是被动形成的,融资服务则是一种主动行为。金属流通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给客户提供资金服务也是其服务的一部分。美国的金属分销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给最终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为客户提供类似融资等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是提升竞争力的手段之一,要通过建立可控制、有选择的融资服务系统,主动为资信好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3.以供应链理论作为指导,优化发展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要比制造能力,而且要比采购能力、销售能力,甚至是融资、理财能力等等。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已经和若干上下游的企业绑在一起。供应链的理论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按照这种理论,将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连结成了一个或长或短的链条,所有的采购商、供应商、销售商,包括相关的一些辅助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在这个供应链上。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每个企业都与它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价值。显然,处在最佳供应链上的企业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以要在共同发展、共赢的观念指导下,加强与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构造最优供应链。

4.以购并融合能力为支撑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并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金属流通业没有真正的大企业。大企业有一些标志,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等等。单从销售量一项指标看,我国一年就有两到三亿吨的钢材消费量,而现在业内排名相对靠前的本土企业的销售量非常有限,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大企业。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仅靠自身成长难以实现较快发展,所以有必要通过整合形成具有优势的联合体。

三、战略调整的基本原则

1.在混乱中寻求秩序。

在混乱中寻求秩序是思科公司的一个观点。我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但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混乱中不损伤自己,而且能够通过不断变化实现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树立持续变革、小步快跑的思想,今天的变化在明天有可能还需要改变,要形成一种不断变革的局面。在变革中步伐要稳,节奏要快。

2.以信息化建设贯穿战略调整的全过程。

过去我们无论研究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手段上力不从心,出发点是好的,但达不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工具的应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信息化应用程度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信息化建设要贯穿战略调整的全过程。

(1)以决策层和末梢层的信息化为重点。从目前行业各企业信息化情况看,投入和运用的分布不是很均衡。大多数企业的中间技术层,比如财务部门等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很薄弱,基本上停留在形象工程上;另外,在企业的末梢,比如供应、销售等环节计算机管理也非常薄弱,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所以解决决策层、战略层和末梢层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就是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3

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下,绝 大多数企业是各自以孤立的纳税人身份缴纳企业所得税,盈利全额纳税,亏损不需纳税、但也不允许和同一集团内的其他公司盈利相抵。而在合并纳税的规则中,母公司和其投资的多个子公司之间,可以将各自经营产生的盈利和亏损合并到一起,将盈亏互抵后的金额作为多个企业总体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盈亏互抵的作用,显然合并后的应税额会低于现行税制下的应税额。请注意,只有产生投资行为、也就是形成公司间控股/持股的关系后,合并纳税才能适用。

合并纳税对促进投资有八大好处:1.帮助企业将递延的税务价值提前实现。2.鼓励新兴经济形态和早期创业。3. 促进企业跨行业投资。从资金面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储蓄率占比GDP 高达50%;另一方面大量初创的互联网和其他新兴业态的企业极度需要资金投入。目前国家通过股市促进了一部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大量距离上市公司还比较遥远的中小规模企业仍然渴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 金来源,而与此同时掌握大量资金的传统行业,有意愿投资新兴产业,但由于跨行业、不熟悉,往往又不敢投资。这时,如果政府能通过税收政策给予一些支持,帮传统企业分担一些投资风险,也许就能够把更多的传统企业推向拥抱互联网企业、实现互联网+的道路。4. 促进风险投资。5. 支持轻资产行业。合并纳税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效果是类似的,都是允许企业把现在的税延迟交到未来。然而,新兴产业中固定资产的比例相较传统制造业大大降低,因此即使能享受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优惠的额度绝对也不太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并购、创新活动极为活跃,从这一角度来看,合并纳税更能让新兴产业得到实在的好处。6. 盘活税务资产。7. 结构性减税。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优惠多是给予特定行业的,仍有大量的行业未被覆盖。要促进全社会各行业广泛的投资行为,势必需要一种适用性更广的优惠政策。这里所说的“适用性广”不代表一刀切的对所有行业给予优惠,而是不论哪个行业,只有当发生了国家所鼓励的“投资”这一行为,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正契合了结构性减税的宗旨。8. 符合国际惯例。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在国际经合组织成员国的34个发达国家中,具有合并纳税或类似制度的约有23 个国家。可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允许合并纳税会成为所得税制下的常态。

从长远来看,合并纳税可以为更进一步的税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础。除了前面提到的促进税务资产可流动性和实现合伙企业合并纳税等方向外,未来还可以将合并纳税的对象从国内投资扩展到境外投资。目前,“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产生的亏损是无法和境内公司的盈利相抵消的,如果将合并纳税的范围扩大到境外投资项目,将是对“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此外,合并纳税引发的财政分配方式变化或许可以作为未来分税制改革的铺垫。比如将目前涉及国家和地方财政分配的所得税完全归为国家财政收入、对流转税则扩大地方财政分成的比例。分配方式的变化可以相应促成税务机构设置的变化,比如不必在各地分设国税局,而是在各省划分若干大区,在大区级别设立国税局,从而有望优化税务机关的人员结构、提高税务官员的技术水平并全面系统、科学地改善税收征管效率,进一一步夯实税收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4

关键词:中国,石油,海外投资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 油气富集区安全环境更趋恶化, 重点资源国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等严峻形势, 使中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经营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而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中国石油企业在继续加强与重点资源国开展合作的同时, 迎难而上、积极克服不利形势影响, 海外油气业务稳中求进, 产量稳中有升, 油气并购取得重大进展。目前, 中国已基本完成对拉美战略区、俄罗斯—中亚战略区和北非—中东战略区等三大国际石油战略区的布局[1]。

1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现状与趋势

1.1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12年, 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将达到9200万吨, 较上年小幅增长3% (见图1) 。其中, 中石油苏丹地区公司受南苏丹项目停产影响, 但在伊拉克石油项目发展迅速, 中石油2012年油气权益产量继续维持在5000万吨油当量水平。中石化受前几年大规模并购推动, 2012年估计将从上年2288万吨增长至约2600万吨。中海油2012年权益油气产量接近1000万吨, 与上年基本持平。2012年延长石油海外项目试采出油, 标志着延长石油集团在“走出去”四年后首次获得油气产量, 成为又一家拥有海外产量的石油企业[2]。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1.2 重点资源国能源合作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重点加强与重点资源国的能源合作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周边各国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签署了一系列有关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 为保障我国能源进口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自2009年以来, 我国先后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了总额为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按照这些协议的规定, 在未来十五到二十年间, 中国将通过向相关国家的石油企业提供贷款, 换取每年3000万吨左右的原油供应[3]。与中东资源国的合作, 中国变得更加务实。2012年, 中国与沙特在扩大原油、天然气贸易和上下游合作方面达成合作协议, 双方将建立全方位深化的能源伙伴关系。中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长期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装备物资、石油贸易和人员教育培训等方面, 全面开展合作。

1.3 海外并购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最近两年,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并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 2010~2012年中国公司累计达成并购交易金额500亿美元 (见图2) , 创历史最高水平, 成为全球石油公司中最大的海外油气资产收购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和新疆广汇等企业均有海外收购, 特别是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有较大规模的资产收购活动。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1.4 政治、安全与政策风险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最大障碍

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油气市场一系列政治、安全与政策风险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造成了重大影响, 已成为海外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油气资源富集的中东、非洲地区, 由于政局不稳, 局部地区甚至爆发战争, 给中国公司带来严重的威胁。一些资源国受政治因素影响, 不断收紧油气政策, 使海外项目经济性受到影响。如阿根廷新政府为赢得选民支持, 实施激进的石油政策, 对外国石油公司出口限制增加。此外, 近年“中国威胁论”在国际市场有所抬头, 对中国公司海外油气业务拓展形成较大障碍。一些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公司的进入将对该国能源安全造成威胁和挑战, 中国石油企业多个海外拓展项目屡遭干扰、排挤。如中海油在收购尼克森公司过程中, 面临加拿大和美国部分议员的强烈反对, 对项目推进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

2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动因

企业要发展壮大, 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就必须要采用海外投资经营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其内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或回避国内的激烈竞争压力。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2.1 战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和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普遍提高, 我国对清洁和高效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 国内油气产量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1993年中国石油供应首次出现缺口, 到2011年已经达到3.7亿吨, 到2020年将达到5亿吨。2013年9月, 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石油消费国, 日均进口的石油达到630万吨, 超过了美国的624万吨日均石油进口水平。全球领先的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当时做出的预测与EIA不谋而合。该机构认为, 在2020年中国石油日均进口水平将攀升至920万桶的水平, 这相当于在中国石油总需求中的占比达到70%。国内石油供需严重不平衡已经严重危机到中国政治经济健康发展了。在中国现在的资源禀赋条件下, 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经济增长所需的能源投入是一种必要选择, 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则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经营的方式。因而资源导向型这种战略式的海外投资经营, 注定从中国政府制定“走出去”战略时就成为中国鼓励海外投资经营的一个重要动机。

2.2 效率动因

效率理论认为企业走出去,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更有效地发挥中国充裕要素资源的利用, 降低对稀缺要素资源的使用成本,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出的“走出去”战略, 不但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还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结构的改进升级, 进而形成协同效应。1+1>2的理论告诉人们,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使不同地域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 为企业带来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和生产上的规模效益, 大大降低了企业交易风险和成本[4]。

2.3 经济动因

长期以来, 中国石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一直处于被动境地和弱势地位,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却没有掌握属于自己的议价权。中国企业每年巨额进口国际原油本应可以压低石油的交易成本, 自己的优势没有抓住, 反而被资源生产国企业利用, 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去支持, 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具有较强的刚性, 进而肆无忌惮、坐地起价, 使得中国石油企业遭受重大损失。通过海外投资经营, 中国石油企业可以获取稳定的原油供给基地, 分散原油进口地。中国石油企业掌握的油田和原油份额越多, 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度就越低, 进而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和石油资源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童生.中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 (l) .

[2]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国际合作篇) .

[3]高建, 杨丹.贷款换石油:中外石油合作新模式[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10) .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5

关于调整《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

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市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发展计划局、扩权县(市)经济发展局,省管企业: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陕政办发〔2008〕1号),以及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的精神,为进一步增强市县经济发展活力,缩短项目准备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经研究,现对《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陕发改发〔2004〕746号)有关事项作如下调整:

一、扩大市、县项目备案管理权限。根据国家规定,省内适用备案制的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在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在市级发展改革委备案;投资额在5亿元及以下的,在县(市、区)级发展改革委备案。西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部门备案权限等同于省级发展改革委。

中省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备案权限等同于市级发展改革委,其他开发区、工业园区由各市政府自行确定。

15个扩权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备案权限等同于市级发展改革委。

房地产开发(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在项目开发建设所在地发展改革委备案。

二、实行前置备案。省内适用备案制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由项目单位先向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申办备案手续,备案后,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土地和环评手续。并据此将《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陕发改发〔2004〕746号)第六条第四款调整为:关于符合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土地供应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节能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明。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按规定权限办理备案手续时,属于上一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的项目,下一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出具意见。

三、调整《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陕发改发〔2004〕746号)所附《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在备案表第二栏增加“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土地供应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节能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子项栏(表样见附件)。

四、其他要求。

1、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备案项目与规划的衔接。申请备案项目应当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建设规划的要求。规划项目也要随着建设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

2、落实和完善新开工项目报告制度。为了及时掌握项目建设动态,陕政办发〔2008〕1号文确定,从2008年1月1日起,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制度。规定凡是省内纳入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备案项目,项目单位完成备案手续后,在拟开工日期15日以前,以书面形式向负责该项目备案的发展改革部门报告拟新开工项目基本信息和拟开工时间,主要说明项目是否具备陕政办发〔2008〕1号文第二条的八项开工条件,并附相关证明文件资料。为了配合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更多项目建设,请各有关单位切实做好该项制度的落实工作,不断充实在建项目库,为申报项目提供支持。

3、建立备案项目月报制度。各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单位在每个季度第一个工作周内将上一季度备案项目情况汇总上报省发改委,抄报各相关单位。并请各单位及时反映项目备案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未调整的其他条款仍按陕发改发〔2004〕746号文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推动我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改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指导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陕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第三条 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

第四条 企业投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实行分级备案。企业根据项目投资额到拟建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项目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在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投资额在5000万元(不含)-1亿元(含)的,在市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投资额在5000万元及以下的,在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西安市辖区内的项目,投资额在8000万元(不含)-2亿元(含)的,在西安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投资额在8000万元及以下的,在县、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元及以下的,在县(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在市级(包括建制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采取书面备案和网上备案相结合的方式。目前采取书面备案方式,待条件具备后企业可自主选择备案方式。

第六条 企业向投资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备案申请时,应提交的备案材料包括:

(一)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报告;

(二)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见附件);

(三)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投资项目凡涉及环境保护、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的,需提交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用地预审意见、城市规划意见;

(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它材料。申请备案企业应对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第七条 投资主管部门收到项目备案申请后,要认真进行审核。凡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有关要求,应在收到申请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企业,要求补充相关材料和文件。

项目备案材料齐全后,应对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凡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以及应该实行核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备案。对不予备案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备案企业,并说明不予备案的理由。

凡备案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内容,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审查。

第八条 凡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特殊情况经主管领导人批准后可延长至14个工作日)向申请备案的企业出具《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确认书》。项目单位补充材料所需时间不在7个工作日内计算。省市投资主管部门在向申请企业出具备案确认书的同时,要抄送项目涉及的同级有关部门和下级投资主管部门。

第九条 项目备案确认书有效期二年,自备案确认之日起计算。项目在备案确认书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的,原项目备案确认书自动失效。仍需建设的项目,企业须向投资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备案。

第十条 已办理备案手续的项目,如在实施过程中投资主体、主要建设内容或建设地址发生变化,须重新备案。

第十一条 投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跟踪调查,并利用多种社会渠道进行监督。对发现有弄虚作假的投资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有权撤消本级部门的备案或报请上级部门撤消备案。

第十二条 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做好备案工作的同时,要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在每月初的前5个工作日之内,将上月备案项目办理情况报市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市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在每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将本市上月备案项目办理情况报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办理,不得无故拖延。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单位投资建设本办法规定的项目,按照本办法进行备案。

第十五条 各市、县、区政府均按照本办法实施备案管理,不再另行制定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6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粉饰财务报表;识别舞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企业对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其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有控制权或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持有对被投资单位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本文仅从股权比例的设置方面分析如何识别长期股权投资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

成本法与权益法在核算中的重要区别在于:企业对于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因被投资方的经营盈亏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对于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要根据被投资方的经营盈亏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在投资成本相同、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相同情况下,因长期股权资核算方法不同会对投资方产生截然不同的经营成果。以下通过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A公司对B公司在2013年初进行了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占B公司的股权比例55%;A公司对C公司在2013年初也进行了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也为1000万元,占C公司股权比例的25%。B公司和C公司在2013年度均实现净利润300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权投资》 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20%~50%的采用权益法核算,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50%(不包括50%)以上的及20%(不包括20%)以下的采用成本法核算。依此规定,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B公司2013年度的经营成果不确认投资收益;而A公司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对C公司2013年度的经营成果确认75万元投资收益,使A公司在2013年度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75万元。

相反,如果B公司和C公司在2013年度均亏损300万元,A公司持有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仍然不变,而对持有中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75万元的投资亏损。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A公司以相同的投资成本投资两个经营成果相同的企业,对自身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当前很多公司为了粉饰经营业绩,根据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调整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比例,为调节自身利润创造空间,主要方式如下:

1.对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稳定、经营业绩逐年上升的被投资企业,投资方会通过运作采用权益法核算

由于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稳定,投资方虽有能力取得被投资企业51%及以上的控股权,却更愿意取得49%的股权,因为49%的持股比例对投资方的地位没有影响,在股东众多的情况下,投资方仍是被投资企业的最大股东,但在会计核算上,对长期股权投资却可采用权益法,将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确认为自身的投资收益,增加投资方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对经营状况差、连年亏损的被投资企业,投资方会通过运作采用成本法核算

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必须确认投资收益,对经营状况差、亏损的被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为负数,会影响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很多企业作为投资方,对于已持有并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往往增加投资比例达到被投资企业股本50%(不包括50%)以上,或减少投资比例达到被投资企业股本20%(不包括20%)以下,将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为以成本法核算,这样即使被投资企业亏损额巨大,投资方也不确认投资亏损,不减少投资方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实际上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潜亏。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呢?

首先,了解并取得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资料,确定是否存在近几年连续亏损的情况并了解亏损额近几年增减趋势,对于近几年连续亏損的情况,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存在减值,在成本法的核算下,因为不确认投资亏损,不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形成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潜亏,应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通常情况下,投资方为了虚增资产,往往不计提长期股资的减值准备。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方采用了权益法,就会确认投资亏损,使资产额得到真实反映。

其次,了解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成本的增减变化,并结合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判断投资方是否存在人为调整投资比例的行为。对于被投资企业经营出现亏损而投资方转让或减少投资,降低投资比例并将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转为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潜亏的可能性非常大,投资方的资产就会形成虚增,造成财务舞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于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逐年提高或由亏损转为盈利的情况下,投资方降低投资比例,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每年即可确认投资收益,对于这种做法,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规并未禁止,也是企业作为投资方成功运作长期股权投资比例,增加自身经营多成果的成功做法。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7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 中央政府明确了要稳步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据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规划, 城镇化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的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势必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发展, 因此, 建筑企业应该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经营结构的影响, 继而调整经营结构, 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的建筑市场需要,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 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2 建筑企业经营结构的三维模型构建

目前, 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尚无统一的定义, 笔者将其定义为建筑企业经营对象的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据此, 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应该包括三个维度, 即市场区域、项目类型和参与角色, 这三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经营结构的模型 (见图1) 。建筑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调整与组合实现的。

2.1 建筑企业经营的市场区域

建筑企业的市场区域是指建筑企业经营业务所在的地理区域。根据城镇化规划, 可以将市场区域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建筑企业应以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为导向, 根据市场区域的环境与需求, 结合建筑企业实际情况来布局市场区域。

2.2 建筑企业经营的项目类型

项目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笔者将项目的类型按专业进行划分。根据2001年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建筑企业经营的项目包括12个专业类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冶炼工程、化工石油工程、通信工程和机电安装工程。建筑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自身的条件, 完善专业资质结构, 使经营业务涉及更多的项目类型。这样才能拓展市场空间, 提高企业利润。

2.3 建筑企业参与项目的角色

在专业类型既定的一个项目当中, 建筑企业参与项目的角色可以是咨询者、投资者、设计者、采购者、施工者、运营维护者, 也可以是集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于一体, 如在工程总承包模式 (EPC) 中, 建筑企业就是集设计者、采购者、施工者于一体参与项目的建设。为获得更多市场空间, 实现多元化经营, 建筑企业应该能够通过不同的投资与建设模式, 以合适的角色参与到项目中进行价值创造与分配, 从不同项目的不同价值环节获得适当的利润。

3 新型城镇化对建筑企业经营结构的影响分析

3.1 对市场区域布局的影响

城镇化的投资空间与市场需求深刻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市场区域布局。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 》, 今后城镇化建设投资空间一线城市约占15%~20%, 比如已形成的京津沪和长三角与珠三角;二线城市约占40%, 主要指已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长江中游、成渝、中原等重点开发区域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城镇体系相对健全、要素便于聚集、人口分布合理的有培育性的新城市群;三线城市及乡镇建设约占45%, 主要指具有辐射带动中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城市。

3.2 对项目类型需求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带来房屋、道路、桥梁、水电气的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城镇间的交通、绿色建筑项目、城市绿化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迫切需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合同的标的不再局限于单专业单阶段的项目 (如房屋建筑的施工项目) , 也可以是多专业类型、多阶段的大型综合项目, 如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与建设。不同区域、市县的城镇化建设对各种专业类型项目的需求是不同的, 建筑企业应该以具体的市场区域为研究单位, 以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参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项目的投资与建设。

3.3 对项目参与角色转换的影响

从近十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势态看, 未来城镇化建设必将引导建筑企业发展模式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 向社会成本最低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项目发包模式是将咨询策划、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委托给不同的法人, 项目参与方之间存在着各种界面与冲突, 增加了项目的协调工作, 无法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未来的建设项目不能只强调项目的单个阶段 (如施工阶段) 成本最低, 而应该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低方向发展。各种新投资与建设模式 (BT、BOT、PPP、EPC等) 的出现与完善, 要求建筑企业能够转变项目参与角色, 能够集多角色于一体, 适应新的投资与建设模式, 积极响应市场需求。

传统的建筑企业以安装施工业务为主, 这些业务是劳动密集型, 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对建筑企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 建筑企业不应该只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还应该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 以应对人工费上涨的弊端。不仅要做项目的建设者, 还要做项目的投资者。在未来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政府不可能满足所有建设资金的需求, 因此, 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等项目将更多地采取BT、BOT、PPP (公共私营合作制) 模式来进行投资建设。这就为企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不断改革, 金融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这对于想参与城镇化建设项目投资的建筑企业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4 建筑企业应对新型城镇化的经营结构调整

建筑企业应深入研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形势, 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 根据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型, 从市场区域、项目类型、参与角色三个维度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建筑企业要在这三个维度实现多元化, 包括市场区域的多元化、项目类型的多元化、经营角色的多元化。建筑企业过去是建设者, 现在则应该能集咨询策划者、投资者、采购者、建设者和资产运营者于一体, 能够胜任不同项目的不同角色。加强与其他企业的联盟合作, 以自营或联营的方式参与城镇化的投资与建设。

4.1 调整市场区域的布局

在区域市场发展规划方面, 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未来的建设空间有限, 三线城市将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 潜力最大。建筑企业在进行区域市场布局的时候应注意到,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地区, 建筑市场空间会更大;而城镇化明显快于工业化的区域, 风险比较大, 如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营口“鬼城”。因此, 建筑企业应选择有利的市场区域, 既考虑市场需求, 又考虑竞争情况, 做好市场区域划分, 确定未来企业转型发展的区域部署, 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下, 整合资源, 真正找到城镇化建设布局中的着力点, 科学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的区域战略。

4.2 调整项目的专业类型

建筑企业要能够提供民宅、工建及公用配套设施一条龙建设服务。合同的标的可能不是单一的专业类型项目, 而是一个片区或一个城市综合体;建造内容既包括住宅、工业厂房, 也可能包括公共设施和城市配套系统。建筑企业要在以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为主营业务的基础上, 增加和完善承接任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的资质, 扩大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冶炼工程、化工石油工程、通信工程和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业务承接范围, 满足不同类型项目的建设要求, 具有承担一揽子综合建设任务的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打破目前项目类型单一、角色单一, 市场空间小、利润空间狭窄的局面。

4.3 调整项目的参与角色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政府主导型, 建筑企业应该与政府、业主和运营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成为政府推行城镇化建设的最大合作方, 主动与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 成为政府推进城镇化的得力助手。建筑企业不仅要做建设者, 还要做投资者, 提高资金运作能力, 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 瞄准与城镇化密切关联的领域。从粗放式管理转向集约化管理。建筑企业只有将业务不断朝项目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朝前端发展, 施工企业逐步走向施工、规划设计、咨询、资金运作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相结合的道路;朝后端发展, 逐步走向与工程的运营维护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建筑企业要做好由建设者到投资者的转换, 以BT、BOT、PPP (公共私营合作制) 模式参与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建筑企业都应该考虑增加银行对企业的受信额, 拓展各种融资通道, 提高资金运作能力, 从依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到依靠资金投资拓展市场, 承揽更多的业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建筑企业能够以咨询策划、投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与维护的角色提供项目全过程、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建筑企业要进一步通过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来打造建筑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 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体系。建筑企业能够胜任区域 (片区) 规划、功能设计、项目建设以及场景改造, 甚至包括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

建筑企业要能胜任建材、设备、劳务全方位供给的角色。建筑企业的项目存在大规模集中和小体量项目分散相结合的特点, 资源市场往往渠道不畅, 交易成本高, 不能及时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加之建筑企业的众多项目所需求的建材、设备、技术、劳务在数量上已达到一定规模, 形成了建筑企业的内部市场。建筑企业应该利用好规模效应, 完善供应体系, 成立专门的物流公司和劳务公司, 专门为本企业承建的项目提供建材、设备、劳务的供应, 做好企业内部市场。当然, 这些物流公司、劳务公司还可以为企业外的项目提供建材、设备、劳务方面的服务, 以物资与劳务提供者的角色参与项目的建设。

建筑企业还应该要做好项目运营维护的角色。到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的时候, 我国城镇建筑存量将达到600亿平方米, 要维持这600亿平方米建筑存量的运行, 以每年的维护成本5%计算, 维护市场的容量将不容小觑。建筑企业要抓住建筑维护市场和装饰装修行业带来的发展机会。

5 结语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构建的经营结构模型为建筑企业进行经营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其实还可以对本文的经营结构模型进行拓展, 项目类型可以按规模划分为大型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 按建设性质划分为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迁建项目、恢复项目;市场区域还可以按区域市场的竞争程度 (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 划分。

做好经营结构的调整, 只是解决了建筑企业要“做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建筑企业要解决“如何做”问题, 即如何使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满足规范、政策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实现成本更低、业主更满意。建筑企业应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将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

摘要: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构建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型, 该模型包括市场区域、项目类型、参与角色三个维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建筑企业经营结构的影响, 并从三个维度阐述如何调整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

关键词:建筑企业,新型城镇化,经营结构,三维模型

参考文献

[1]李福和, 蔡敏.新城镇化:新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什么[J].施工企业管理, 2013 (7) :17-21.

[2]范建亭.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绩效与竞争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吴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J].中华建设, 2013 (9) :76-79.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8

绍兴纺织产业主要以化纤面料为主,大部分产品主要销售中东南美地区。在国家海外投资和中东市场利润大这两个因素刺激下,2000年后一度出现绍兴纺织企业投资中东迪拜热,相关企业有银灿布业、环球布业、美东布业等,产品涉及服装面料、家用窗帘、床上用品等。

二、迪拜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继续锁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

(一)市场分布

迪拜的轻工贸易市场相对比较成熟,鞋类、箱包和皮革(裘皮)服装市场相对比较多。其中龙城为新开办的市场,运营已有3年多时间,龙城商业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商品在大陆之外最大的交易枢纽,迪拜人则将其视为休息日采购的超级卖场。其他市场均位于市中心,是传统的海湾地区的批发零售市场,类似于国内的小商品商城。每天都有大量的零售商和批发商从这个市场进货。面料市场上,大多是临街的底商零售,部分是贸易公司集中设在一幢楼内的展示厅,仅供买家进货,不零售。1998年,中国货物到迪拜的出口额仅为20-30亿美元,2008年贸易额在去年达到了300亿美元。

(二)绍兴化纤产品和中东市场需求的匹配性

以化纤原料基地和化纤面料为主要特色的绍兴轻纺产业带动包括以此产品下庞大的印染加工企业,生产的薄形化纤印花面料如高丝宝、雪纺、色丁、佐绩麻等在中东很有消费市场。化纤面料因为以花型多样,面料轻透,价格低廉因而在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销售旺盛,据绍兴海关出口统计,2012年1-9绍兴纺织企业对阿联酋的出口总价值在108717.64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都以化纤面料为主。

(三)浙商企业是市场主要贸易群体

据中国驻迪拜总领事资料,2005年刚到迪拜时,阿联酋的中国人有8万,现在差不多已经有20万人。因为北非和中东的广阔辐射面、良好的政局和社会治安、宽容而优惠的政策环境、加速建设的基础设施,让中国商人“对这个市场仍然持乐观态度”。目前绍兴纺织企业在中东迪拜开设窗口店面经营的有百家以上,其中美得宝印染,新得丝印染,环球印染在当地已经形成一定影响,成为后方企业的主要销售窗口,在吸引外资和产品需求信息方面提供了渠道。直接面向当地市场经营销售模式和广阔的客户渠道也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上提供了优良条件。

三、迪拜市场中绍兴纺织企业发展出现的困境

(一)行政进入成本和仓储成本较高

迪拜人多为公务员,或者不工作。迪拜经济支柱产业有石油业,约占GDP的6%;非石油工业,如船舶业、铝业和食品加工业;可辐射北非、东非、东欧、美洲和印度等地区的港口业和航空业,以及占GDP10%左右的旅游业,很大部分是依靠商业。迪拜是个免税国家,除了极低的5%关税外,免收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等税收。其政府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皇室控股的各类大企业。个人经济收人得益于“保人制度”,因为外国人在迪拜开办企业必须找一位当地人作为保人,并占有一定的股份,同时要交给保人一笔可观的费用,一个当地人可以担保多家企业,因此保证了迪拜人多经济收人。外国人不可以加人迪拜国籍,且不可以购买房屋,只能租赁。店铺的租赁除了缴纳租金外,还必须缴纳一笔数量不等的转让费。所以,第一次转让的完成必然是外国人从迪拜人手里租赁,这也是迪拜人的一部分经济收入。这些政治和经济环境客观使成本上升。另外迪拜客商以看样定货为主,其中非洲的商人,他们常年在迪拜进行现金采购,迪拜75%的货物转口到这些商人的国家,主要是现货交易,现货交易造成仓库库存-销售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产品的高物流成本为代价,同时要承担库存产品积压仓库的经营风险给资金周转造成压力。当地的仓储费用占到产品价格的20%。

(二)产品质量难以得到认可,陷入恶性循环发展中

中国产品在质量方面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低端产品低价位和同质化产品是中国产品的主要特点。当地市场对产品的压价,使得中国进入了价格与质量双下降的恶性循环发展道路。家庭作坊式企业,为追求一时低档利润,盲目降价,不遵守市场供求规律,低端产品投放市场,造成价格也来越低,这些背景使得给绍兴面料企业新产品的投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和阻力。

(三)面临同级产业链国家的竞争

来自印巴、孟加拉、缅甸等国家商人,他们主要以小型贸易公司贸易连锁店的形式开展业务,由于他们世居在中东国家,基本上突破了阿拉伯的语言沟通障碍,他们的业务进口量占迪拜市场总进口量的25%-30%左右,产品以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国家的产品等为主,这类商人熟悉中国工厂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对价格打压非常厉害,这类商人有些已经渗透到中国内地,通常以采集商业情报后,再一个个压价工厂,使得中国产品经他们采购后普遍质量较差,价格低廉的现象出现。

四、绍兴纺织企业深入发展迪拜市场的建议

(一)继续优化品牌识别系统,将产品的信息正面告诉客户

如今买家对绍兴纺织产品,不能明确地分辨每一家公司生产的产品的优劣,甚至有些国家的买家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存在很深的误解,他们不得不降低产品的报价来规避风险,由此绍兴企业要“突出重围”就要消除生产信息不透明,在买家当地建立营销网点,积极参加当地各种展销会来展示企业自身形象、宣传自身品牌;注意引导和改善舆论方向,主要宣传绍兴的品牌企业,企业也要抓住当地各种贸易平台的机会,大力宣传推销优势产品以及企业的正面形象。企业也要多和当地的中资商会和使馆参赞处多联系沟通开展业务。民营经济是我国对迪拜的经贸活动中的主要活跃力量,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贸易趋紧的大环境下,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龙城商会依然在当地保持着较高的人气。这些平台企业都要利用。为自己产品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提高产品质量,杜绝恶性价格竞争

要强化品牌意识,强化质量意识,并加大在阿联酋的宣传力度。目前,国家质监总局已经在迪拜设立了办事处,办事处一方面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质量把关,另一方面也将加强对出口商品质量的抽查,这些都有助于中国企业和商户强化质量意识。可以说,阿拉伯国家对市场高端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轻纺面料产品其需求较大,绍兴优秀的供应商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中高端客户,用优质的品质和完善的服务建立客户对品牌的信任。

(三)培养文化融入观念和建立自我保护机制,良好的私人关系很可能成为业务成功的关键

树立与各国商人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观念,要注意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作贡献,这样才能在当地长久立足;要强化法律意识,要尊重当地的风俗,遵守当地的法律。比如在阿联酋,法律规定不能赌博,不能在公众场合喝酒,不少在阿经商务工的中国人正是因为不注意而触犯了当地的法律。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今年2月3日迪拜购物节举行期间,尼泊尔馆发生火灾,殃及邻近的中国馆,使110多户中国商铺被烧毁。据初步统计,商户的损失达600万迪拉姆(相当于1380万元人民币)。但几乎所有的商户都没有投保,要追回损失,难度很大,这就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一大教训。因此,要建立企业保障系统和保护机制。

(四)开设服装厂,开展多元化经营

据当地商会数据,阿治曼酋长国的纺织服装厂最多,达94家,占阿联酋纺织服装厂总数的38%,投资总额约1.1亿迪拉姆,低于沙迦、迪拜和阿布扎比。沙迦酋长国有85家纺织服装厂,总投资约4.27亿迪拉姆,占阿联酋纺织服装厂投资总额的44.9%,就业人数达12380人。迪拜酋长国有40家纺织服装厂,投资额为2.57亿迪拉姆,占全国总投资的27%,就业人数4149人。阿布扎比酋长国有17家纺织服装厂,投资额1.49亿迪拉姆,就业人数2246人。阿联酋资本在纺织服装工业领域的投资达6.54亿迪拉姆,占该行业总投资的68.8%;除海湾国家以外的外国资本在阿该行业的投资达1.52亿迪拉姆,约占16%;海湾国家资本在阿该行业的投资达1.44亿迪拉姆,约占该行业总投资的15%。纺织服装工业在阿联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阿联酋劳动成本低,基础设施发达,投资环境优越,纺织服装厂分布在各酋长国。阿联酋是满足海湾地区对纺织服装需求的重要中心,在进口工业布匹方面占世界第六位,主要进口国别地区为韩国、台湾和印尼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绍兴企业如能在产业投资上打破店面局面,投资服装厂,建立服装优势品牌,必定大有作为。

(五)加强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开拓非洲等新兴市场

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该中心应在外经贸部各地区司、驻外经商参处、中国贸促会、各进出口商会、中国银行的指导、配合、协调下,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另外后金融危机时代,西非洲市场需求不可小视。其中尼日利亚是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简称非盟)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尼日利亚在西非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GDP占西非GDP的一半,对西非其他国家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尼日利亚生产的部分商品和进口的很多商品都出口到尼周边国家。绍兴企业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不仅可以转口库存,而且在出口渠道上将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王金泉.服装纺织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郭永刚.中国出口企业开发迪拜市场分析报告[J].企业经济,2012(7)

企业经营投资调整分析 篇9

1 布局二三线城市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深入和持续, 房地产企业调整经营模式, 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其原因主要有: (1) 一线城市受限购、限贷等政策影响较大, 购房者观望情绪较为浓厚, 购买意愿降低, 房地产成交量出现萎缩。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8月中国房地产企业监测月报》显示:在30个监测城市中, 逾五成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跌, 7个城市环比跌幅超过20%。 (2) 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日趋减少, 房地产企业拿地竞争日益激烈, 土地频繁高溢价, 房企开发成本越来越高, 投资回报减少, 而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成本较低, 有较大利润空间。 (3) 我国一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开始进入尾声, 二三线城市将在今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主角。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将带来二三线城市多种购房需求释放, 推动楼市快速发展, 空间巨大。

在调控政策和楼市低迷的影响下, 品牌房企逐步转移战线, 降低在一线城市的拿地比重, 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买地。今年1至7月, 标杆房企在二三线城市拿地共计94块, 拿地总金额达702.3亿元, 而在京沪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合计拿地仅为16块, 总金额为246亿元, 只占九大标杆房企前7月拿地金额的25.9%, 远远低于往年占比50%左右。二三线城市不仅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布局重点, 也成为其业绩增长点。2011年7月,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30》显示, 2011年上半年, 恒大地产以620万m2的销售量位居第一, 销售业绩429亿元排名第二。在上半年严峻的市场形势下, 恒大地产能依然保持了相对的高速增长, 得益于其“二三线城市战略”等方面的提前部署。2010年, 恒大已进入中国62个城市, 其中大约有39个城市无限购政策, 占比63%。恒大地产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合约销售额中一线城市占比仅为5.9%;二线和三线城市占比分别为63.8%和30.3%, 二三线城市销售业绩已经成为重要的利润点。

二三线城市虽然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样存在风险, 从政府提出的要求对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可以看出, 将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中, 限购可能成为行业基本政策。房地产企业要凭借其品牌带来的高附加值, 布局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 迅速造就区域标杆型的项目, 在竞争获得优势。

2 多业太分散风险

本轮楼市调控主要是针对商品住宅, 在楼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为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越来越多的大型住宅开发企业开始进行经营战略上的转型, 逐步加大非住宅物业的开发投资力度和规模, 商业, 旅游地产等不限购产品成为当前开发商寻求利益增长点。

2.1 增加商业地产比重

在严厉的楼市调控背景下, 住宅市场面临的政策风险与日俱增, 出于规避经营风险的考虑, 房地产企业向尚未被调控所波及的商业地产转型, 谋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现在, 品牌房地产企业中能够专注住宅市场的已寥寥无几, 纷纷转战商业地产 (见表1) 。一向以住宅专业化为目标的万科表示要增加持有型物业比重至全部物业的20%, 华润、保利、金地先后宣布了企业的商业地产计划和目标, 恒大地产商业地产布局已经开始进行规划, 目标是在中国省会城市拥有地标性的城市综合体, “商业地产是一个长期的规划, 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 是恒大的未来”。

资料来源:企业公告, 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CRIC)

2.2 进军旅游地产

随着“十二五”规划中将优先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整体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休闲度假旅游将逐渐进入民众的生活, 旅游地产将迎来全新的机会, 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较大。万达、万科、保利、富力、首创、华润、雅居乐等知名房企纷纷进军旅游地产业。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 未来两到三年后公司的主业将逐渐从商业地产发展到文化旅游与商业地产并重。在旅游度假产业上, 万达集团牵头联合中国泛海等中国民营企业, 正在长白山、西双版纳、大连金石、福州琅岐等地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度假区, 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2011年6月, 恒大首创的“6+1”酒店业态模式的恒大世纪旅游城在广东清远开业, 其全国旅游综合体布点将随即展开;9月, 万科首个旅游度假产品万科双月湾正式在毗邻深圳的惠东县启动, 这意味着多元化发展将成为万科的发展趋势。

2.3 拓展酒店运营

在房地产市场大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投资酒店业也成了房地产企业规避政策风险的一个选择。世茂、绿城、中粮、星河湾等一线品牌房企都已经开展了五星级酒店业务。世茂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大约有十余家已建和在建的高端酒店, 未来几年内, 世茂将继续在国内一、二线城市, 联手凯悦、喜达屋等著名酒店运营商, 借助这些国际酒店运营商成功成熟的管理提升企业的酒店经营水平, 建造以高端国际品牌酒店、国际会展中心为主的大型城市商务综合体, 并计划将在中国的高端酒店数量增加到20余家。

3 参建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是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 中国计划新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 每年还将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 到“十二五”末, 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8%提高到20%以上。2011年, 我国计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 现已全面开工动建, 国家在保障房建设上政策支持明显, 如国土资源部公布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总量为21.80万公顷, 其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供应7.74万公顷, 占比35.5%。可以看出, 随着国家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未来的住宅市场将发生重大变化, 纯粹的住宅地出让会越来越少, 配建、旧改类项目增加是一种趋势, 今后将是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共同发展推进的“双轨制”模式, 保障房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房地产市场重要地位。

在房地产调控趋于严厉、保障房建设力度显著加大的双重背景下, 房地产企业适应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 与政府加强合作, 形成良好关系, 参与保障房建设, 即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也可在政策调控下降低经营风险, 稳定企业经营。万科现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都参与了保障房建设, 并表示要将现有的团队和资源集中起来, 快速开发, 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中融入了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住宅产业化的理念、经验和技术, 为广大居民奉献高品质的建筑产品。2010年以来, 包括万科、保利、龙湖、华润、远洋等在内的诸多国内知名房企参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 更多地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已成为各品牌开发企业的共识。

4 并购合作发展

国家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紧缩贷款, 房地产企业贷款变得困难, 银监会、证券会等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实行严格控制, 资本市场融资、信托融资被暂停, 海外融资遭遇外管局叫停担保, 房地产企业国内外融资通道处处受困。2011年上半年, 全国房地产企业国内贷款总共7023亿元, 同比增长仅仅6.8%, 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却达到26250亿元, 同比增长33%。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度大幅上升, 而开发商融资困难, 销售量萎缩, 一些有较大融资需求的中小型开发商将面临财务困难, 并可能破产, 并购整合成为房地产企业突破融资困境、拓展市场份额的选择。中原统计市场公开数据显示, 今年前7月, 房地产行业内公开的股权并购数据合计为62宗, 总涉及金额达到了175.39亿人民币, 相比去年同期的36宗及86.85亿人民币分别上涨了72.2%及101.9%。房地产企业的并购, 对于大型房企而言, 是其借助品牌竞争力充分吸纳、整合社会资源, 提高市场份额, 不断做大做强的机会, 而对中小房企来说, 通过并购, 引入投资或是实行联合开发, 可以达到降低风险, 提升整体实力, 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目的。

当前, 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态度坚决, 短期内将不会放松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新政出台存在不确定性。房地产企业应该审时度势,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结合市场环境, 调整企业经营方向, 积极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卫卫.房企“屯兵”商业地产[J].城市开发, 2011, (3) :36-37

小企业短期投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篇10

甲小企业短期投资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该企业每半年对短期投资进行检查并对其价值进行估计, 适用33%的所得税税率, 2005年开始发生短期投资业务如下:

(1) 2月3日从证券市场上用银行存款购入A公司 (适用15%的所得税率) 股票10000股作为短期投资, 每股价款10元, 面值为1元, 另支付相关费用1000元。

(2) 3月8日用银行存款55000元购入C公司债券, 其中已到期尚未发放的利息5000元。

(3) 4月10日收到C公司债券利息5000元。

(4) 5月1日收到某公司用B种国债对小企业进行投资, 该国债3年期, 已发行1年, 利息按年收取, 到期还本, 国债票面利率为8%, 面值为10000元, 双方确认价值为10600元。

(5) 5月4日A公司宣告每股分派0.2元现金股利, 每10股分派2股股票股利, 于5月20日按5月15日在册股东支付。

(6) 6月30日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与市价金额资料如表1所示:

(7) 7月10日将股票转让2000股, 实得价款20000元。

(8) 9月5日将C公司债券全部出售, 取得净收入49500元。

(9) 12月31日收到B种国债当年利息800元。

(10) 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与市价金额资料如表2所示:

要求:对上述事项做出会计处理并进行纳税调整。

本文拟从短期投资的取得到转让的全过程, 说明小企业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方法。

二、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一) 取得短期投资时

《小企业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小会计制度”) 规定, 短期投资取得成本的确定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现金购入的, 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包括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扣除已宣告 (到期) 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利息) ;二是接受投资者投入的,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1) 中股票取得成本=10000×10+1000=101000 (元) 。

(2) 中C公司债券取得成本=55000-5000=50000 (元) 。

(4) 中B种国债取得成本为双方确认价值10600元。

2月3日作:

借:短期投资

——股票投资 (A公司) 101000

贷:银行存款101000

3月8日作:

借: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C公司) 50000

应收股息5000

贷:银行存款55000

4月10日作:

借:银行存款5000

贷:应收股息5000

5月1日作:

借: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B种国债) 10600

贷:实收资本10600

税法规定的短期投资取得成本与会计一致。初始投资时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发放的股利和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按税法应由上位投资者确认为持有所得, 对新投资者来说, 属于垫付款项, 既不计入投资成本, 也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 取得持有所得时

小企业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应在实际收到时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对持有期间所获得的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 但应在备查薄中登记所增加的股份, 以表示每股投资成本的减少。

收到现金股利=10000×0.2=2000 (元)

在备查簿上登记增加股数=10000×2/10=2000 (股)

每股会计成本= (101000-2000) ÷ (10000+2000) =8.25 (元)

5月20日作:

借:银行存款2000

贷:短期投资

——股票投资 (A公司) 2000

12月31日收到B种国债当年利息时作:

借:银行存款800

贷: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B种国债) 800

税法规定, 企业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要作为投资收益, 并入纳税所得额;对股票股利不仅要增加股票数量, 还要按股票面值作为股利性所得, 并增加投资成本。另外税法还要求两点:一是投资国债获得的持有所得免交所得税;二是若非因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而从低税率地区分回的股利性所得, 要补交两地差别税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因此期末纳税申报时, 除国债以外其他债券的利息收入要调增纳税所得额, 对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补交的所得税要单独计算。

债券投资中的国债, 按税法规定其利息收入免税,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股利所得共计4000元, 其中现金股利2000元, 另外2000元是按股票面值计算的股票股利 (2000股×1元/股) 。由于是从低税率地区分回的税后净利, 所以应将其还原为税前利润, 然后按两地所得税率之差补交所得税847元。计算过程如下:4000÷ (1-15%) (33%-15%) =847 (元) 。

(三) 期末计提跌价准备时

小会计制度规定, 小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 当其总市价低于总成本时, 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冲减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应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当期短期投资总市价低于总成本的金额-“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贷方余额

根据该公式不同计算结果, 要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1、计算结果大于零, 按其数额提取跌价准备。

2、计算结果等于零, 不进行账务处理。

3、计算结果小于零, 按其数额冲减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特殊地, 当短期投资总市价高于或等于总成本时, 公式右边第一项为零, 计算结果等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余额的相反数, 表示应在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6月30日:

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59600-146000=13600 (元)

借:投资收益136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600

12月30日:

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92300-90000) -13600=-11300 (元)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1300

贷:投资收益11300

税法规定, 预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 年末申报纳税时, 对当年提取 (冲减) 的跌价准备所冲减 (增加) 的投资收益要调增 (调减) 纳税所得额。本例全年实际提取跌价准备2300元 (13600-11300) , 减少会计利润2300元, 按税法应调增纳税所得2300元。

(四) 出售短期投资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时

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出售短期投资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获得的价款, 先扣除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 再扣除已计入“应收股息”科目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后的余额, 作为投资收益或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不需结转相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因为小企业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实务中很难确定所出售的短期投资或到期债券所对应的跌价准备数额, 只有到会计期末综合计算出仍然持有的短期投资总市价低于总成本的金额, 再进一步确定应当冲销或计提的跌价准备数额。

股票转让损益=20000-2000×8.25=20000-16500=3500 (元)

7月10日作: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短期投资

——股票投资 (A公司) 16500

投资收益3500

C公司债券转让损益=49500-50000=-500 (元)

9月5日作:

借:银行存款49500

投资收益500

贷: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C公司) 50000

税法对短期投资的转让与会计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转让成本方面。税法确认的转让成本一般为初始成本与股票股利按股票面值计算的追加成本之和, 而会计确认的转让成本为转让时的账面余额, 即初始成本与持有期间所获现金股利 (利息) 之差。在转让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显然税法确认的转让收益小于会计确认的转让收益, 对二者的差额期末纳税申报时, 要调减当期纳税所得额。

股票每股转让成本= (101000+2000) × (10000+2000) =8.583 (元/股)

按税法计算的股票转让收益=20000-2000×8.583=2834 (元)

股票按税法计算的转让收益与会计确认的转让收益之差666元 (3500-2834) , 应调减当期纳税所得。另外一笔是转让C公司债券, 税法与会计确认的转让损失均为500元,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所以本项应调减纳税所得666元。

上一篇:卫生法学法律教育下一篇:关注制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