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024-05-11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精选十篇)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1

1病例资料

我院肿瘤科2011年1月—10月收治326例中晚期肿瘤化疗患者, 肺癌168例, 乳腺癌76例, 胃癌23例, 结直肠癌35例, 口腔癌3例, 舌癌1例, 鼻咽癌5例, 肝癌10例, 淋巴瘤2例, 子宫癌2例, 卵巢癌1例。上述患者入科时血象均正常, 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心电图正常, 化疗前血象为:白细胞 (WBC) :4.2×109~7.6×109/L, 平均5.2×109/L, 血红蛋白 (HGB) :106~135 g/L, 平均118.9 g/L, 血小板 (PLT) :106×109~208×109/L, 平均187×109/L。化疗2周期后, 有21例白细胞计数低, WBC:1.9×109~2.6×109/L, 化疗4周期后第20天全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均低, WBC:0.9×109~2.5×109/L, 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9/L。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1次/d, 连续3 d, 白细胞计数1.0×109~2.0×109/L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1次/d, 连续2 d白细胞计数≥2.0×109/L。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1次, 并且口服阿胶浆升白治疗。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后第1天查血象:WBC:7.6×109~21.3×109/L, 平均15.7×109/L, 白细胞计数均非常高, 除3例WBC≤10.0×109/L外, 其余病例均超过10.0×109/L;升白细胞治疗后第2天, 白细胞计数均正常, WBC:4.0×109~8.9×109/L;第3天, 白细胞计数:2.0×109~8.3×109/L, 有18例白细胞计数不达标, 均为65岁以上患者, 半月后患者血象均恢复正常。

2典型病例

患者, 男, 69岁, 因胸背区疼痛伴咯血半个月于2012年4月6日来我院检查, CT检查提示:左上肺肿瘤 (直径2.0 cm) 伴左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2011年4月11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做正电子发射记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检查提示:左上肺癌 (直径2.0 cm) 伴左胸腔少量积液、心包积液、胰腺转移癌, 抽胸水找到鳞状细胞癌。2011年4月16日入我院肿瘤科治疗, 入肿瘤科查血象:WBC:6.3×109/L, 红细胞 (RBC) :5.2×1012/L, HGB:136 g/L, 中性粒细胞 (N) :3.2×109/L, N%:62.1%, PLT:231×109/L, 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心电图正常。2011年4月18日行第1周期GP方案化疗, 用药如下:吉西他滨 (GEMZ) :1.6 g, iv.drop, d1, 8。顺铂 (DDP) :100 mg, iv.drop, d1, 每21 d重复。化疗后以阿扎司琼针剂止吐, 奥美拉唑针剂护胃, 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剂护肝, 水化、利尿对症治疗。2011年5月8日查血象:WBC:3.1×109/L, RBC:4.8×1012/L, HGB:130 g/L, N:1.8×109/L, N%:49.8%, PLT:118×109/L, 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心电图正常。2012年5月9日行第2周期化疗, 用药同第1周期, 2011年5月28日查血象:WBC:2.4×109/L, N:1.01×109/L, HGB:121 g/L, PLT:103×109/L。2011年5月28日行第3周期化疗, 化疗后行止吐护肝护胃治疗, 2011年5月29日查血象:WBC:1.9×109/L, N:0.98×109/L, HGB:106 g/L, PLT:98×109/L。行升白细胞支持治疗,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口服阿胶浆10 m L, 3次/d。5月29日查血象:WBC:9.9×109/L, N:5.8×109/L, HGB:123g/L, PLT:101×109/L。当日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5月30日查血象:WBC:12.4×109/L, N:7.6×109/L, HGB:102 g/L, PLT:108×109/L。停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 2 d后2011年6月2日查血象:WBC:3.3×109/L, N:1.89×109/L, HGB:104 g/L, PLT:106×109/L, 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2011年6月3日行第4周期化疗, 化疗后仍止吐护肝护胃、利尿、水化对症治疗, 2011年6月10日查血象:WBC:2.12×109/L, N:1.41×109/L, HGB:118 g/L, PLT:92×109/L, 行升白细胞支持治疗,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次日查血象:WBC:4.2×109/L, N:2.01×109/L, HGB:106 g/L, PLT:90×109/L, 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针剂125μg, 连续3 d。再过3 d后, 2011年6月15日查血象:WBC:3.5×109/L, HGB:102 g/L, PLT:82×109/L, 未做特殊处理, 2周后, 2011年6月29日复查血象:WBC:1.6×109/L, N:0.98×109/L, HGB:102 g/L, PLT:78×109/L, 复行升白细胞支持对症治疗,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 125μg, 1次/d, 连用3 d。2011年7月2日查血象:WBC:21.3×109/L, N:3.81×109/L, HGB:103 g/L, PLT:98×109/L, 3 d后, 2011年7月5日查血象:WBC:4.6×109/L, N:2.3×109/L, HGB:106 g/L, PLT:108×109/L, 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2011年7月6日行第5周期GP方案化疗, 化疗期仍行护肝护胃、水化利尿支持对症治疗, 8 d后化疗结束。2011年7月21日查血象:WBC:1.2×109/L, N:0.89×109/L, HGB:101 g/L, PLT:73×109/L, 查肝肾功能:丙氨酸转氨酶 (ALT) :45 U/L, 余项均正常, 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又行升白细胞治疗,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25μg, 1次/d, 紫外线消毒病房, “84”消毒液拖地, 以哌拉西林舒巴坦针剂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同时静滴维生素B6、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等护肝支持治疗。1周后, 2011年7月30日复查血象:WBC:18.9×109/L, N:3.6×109/L, HGB:108 g/L, PLT:81×109/L, 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3 d后再查血象:WBC:3.6×109/L, N:2.4×109/L, HGB:106 g/L, PLT:85×109/L。复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肿瘤缩小 (直径1.0 cm) , 右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减少;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腺转移瘤稍缩小, 直径2.0 cm。2011年8月6日患者出院, 转广州军区医院做γ刀治疗右肺原发灶和胰腺转移灶。

3讨论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2

【性状】白色无菌冻干粉针,易溶于水、pH6.9-7.1。

【适应症】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用法用量】癌症化疗或放疗后。3-10µg/kg/d,皮下注射持续5-7天(注意:本药不应与抗癌化疗药同时使用,应在化疗停止24小时后可使用),根据白细胞回升速度和水平,确定维持量。

用1ml的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切勿剧烈振荡),可在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臀三角肌处进行皮下注射(要求:注射后局部皮肤隆起约1cm2,以便药物慢慢吸收)。

【药理作用】里亚尔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很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吸收、分布、消除,

自愿者皮下注射3、10或20µg/kg和静注3至30µg/kg可观察到血浓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的增大而增高。皮下注射里亚尔,在3-4小时血浓达到峰值,静注里亚尔的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皮下注射则为2-3小时。

【药物动力学】

1.作为生长因子,其靶细胞为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红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和多能性等前阶段细胞以及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细胞。另外与干细胞因子或IL-3协同,作用于原始血细胞。

2.作为分化因子,其靶细胞为白血病细胞系。

3.作为存活因子,其靶细胞为造血前阶段细胞和成熟血细胞。

4.作为激活因子,其靶细胞为成熟血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5.作为“细胞因子”的诱导因子,其靶细胞为单核细胞、噬细胞。

【不良反应】

里亚尔的安全性与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大部分不良反应多属于轻到中度、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反应罕见。常见的副反应为发热,可用扑热息痛控制;其次常见的不良副反应为皮疹、胸痛、骨痛和腹泻较少见。

据国外报道,低血压和低氧综合症在首次给药时可能出现,但以后给药则无此现象,副反应的发生多与静脉推注和快速滴注以及剂量大于32µg/kg/d有关,对肺癌病人使用本药治疗时应特别仔细加以观察。

【禁忌症】

本药禁用于对里亚尔或该制剂中任何其它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同样也禁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

【注意事项】

本药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病人对里亚尔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为此应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定期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细胞、血小板数的变化,血像恢复正常后立即停药或采用维持剂量。

本药年龄小于18岁患者的安全性尚未建立。孕期使用里亚尔的安全性尚未建立。怀孕期间,当本药对病人的潜在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时,可使用里亚尔。本药对婴儿的安全性尚未建立、哺乳妇女在开始使用里亚尔前应停止哺乳。

【储存】2-8℃避光贮存,制剂瓶一经开启,应立即使用,以免污染。

【有效期】二年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1012

【生产企业】哈尔滨里亚哈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3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胎膜早破 羊膜腔感染

胎膜早破(PROM)指临产前胎膜破裂,妊娠37周后发病率达10%,是产科常见并发症[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多倾向于炎症因子。感染与胎膜早破可能互为因果,目前已达成共识,绝大部分胎膜早破发生前可能已存在亚临床感染。为避免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肺炎、医源性早产的并发症,临床上需要相应的指标进行监测。本研究拟测定胎膜早破合并亚临床感染患者血清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结合产后胎膜病理检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于亚临床羊膜腔感染的预测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8月收治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足月正常妊娠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单胎头位,产前无外伤性交史,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肿瘤等内外科合并症及并发症。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不限,年龄、孕周、孕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未纳入此研究,破膜距入院时间长短未考虑,见表1。

诊断标准:①胎膜早破诊断标准:参考文献。②绒毛膜羊膜炎诊断标准:母体体温>38℃;母体心动过速>100次/分;母体白细胞计数>15×109/L;胎儿心动过速>160次/分;子宫触痛、羊水有恶臭。本研究组50例患者均无以上任何一条临床症状。所有病例采血前未应用抗生素及保胎药物。③绒毛膜羊膜炎病理诊断标准:绒毛膜板及羊膜上白细胞呈弥散性聚集,每个高倍镜视野有5~10个中性粒细胞浸润,白细胞浸润呈极性分布[2]。

标本采集与检测:①所有研究对象于产前抽取肘静脉血5ml,置于非抗凝试管中,于30分钟内离心,3000转/分,15分钟,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G-CSF水平,采用酶标检测仪测定A492nm值,在标准曲线中查出G-CSF含量。试剂均为进口分装,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②所有研究对象产后同时取母面近破口胎膜约4cm×4cm,大小,用10%甲醛固定24小时,送病理科,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由专人采用双盲法阅片,作为羊膜腔感染的标准。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X2检验。

结 果

胎膜早破组与非胎膜早破组比较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升高(P<0.05),见表2。

绒毛膜羊膜炎患者G-CSF水平升高(P<0.05),见表3。

近年来,炎症因子在胎膜早破病理生理中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王楠的报道胎膜早破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53%[3]。本研究中发生率高达60%,可能与笔者所在深圳地区年轻劳务工聚集,经济卫生水平较差、多长等原因有关。感染比例如此高,说明即使临床没有感染症状,也有很多人处于亚临床感染早期,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导致早产、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脓毒血症等并发症,现有的研究主要通过活性增强的细胞因子来辅助诊断,以早期诊断。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已有研究证实,G-CSF在多种感染中均有升高[4],在体外其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中中性粒细胞集落的形成,延长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和碱性磷酸酶的合成,还具有對人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成肌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内毒素、TNF-α和IFN-γ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因此G-CSF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参与了炎症瀑布效应,并且相互作用,成正相关关系。

胎膜早破本身就可因生殖道上行感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刺激局部等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增强炎症反应,如此循环,逐级放大效应。本研究证实,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母亲外周血G-CSF水平产前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发生胎膜早破后,无症状的羊膜腔感染是造成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产前检测母亲外周血G-CSF水平可以早期发现感染,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G-CSF也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早期预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减少胎膜早破并发症,改善母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

2 陈忠年.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41.

3 王楠,周昌菊.胎膜早破孕妇母血、脐血中IL-6、IL-1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5):73-74.

4 Goepfert AR,Goldenberg RL,Andrews WW,et al.The Preterm Prediction Study: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interleukin 6 concentration and spontaneous pretem birthJ.Am J Obstet Gynecol,2001,184(3):483-488.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 G-CSF) 在提升患者白细胞计数及缩短白细胞降低的持续时间方面显示出卓越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文献加以综述, 希望给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

Rh G-CSF通过与中性粒细胞及其祖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 (G-CSF receptor) 结合而产生的。通过促进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和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及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及吞噬功能来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时间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时机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 第一周期化疗后不应常规预防性给予rh G-CSF。但当预计化疗方案将导致20%的患者产生发热性粒细胞减少 (单次口腔温度≥38.3℃, 或≥38℃>1 h, 中性粒细胞<500/m L, 或<1 000/m L但预计48 h内会下降到≤500/m L) , 或患者年龄≥65岁,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将导致严重后果时可预防性给予rh G-CSF。但rh G-CSF不应常规和抗生素同时应用于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但在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10 d, 中性粒细胞<0.1×109/L;年龄>65岁;原发肿瘤未控制;肺炎;败血症;深部真菌感染;发热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 由于可能并发高度危险的感染可考虑同时应用rh G-CSF。对于接受剂量密度化疗受益的患者 (如乳腺癌及恶性淋巴瘤患者) , 为了能顺利完成化疗计划, 建议预防性应用rh G-CSF;大剂量化疗加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 给予rh G-CSF能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 在诱导化疗用药结束后的短期内给予rh G-CSF预防治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 特别是纵隔放疗的患者不应同时给予rh G-CSF支持治疗, 单纯放疗的患者, 若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较长, 可给予rh G-CSF支持治疗。

Rh G-CSF升高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剂量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过高则造成医疗浪费。Rh G-CSF的推荐剂量每天5μg/kg皮下注射, 而用于外周干细胞动员时则推荐每天10μg/kg皮下注射。亦可根据患者白细胞下降的程度来决定rh G-CSF的给药剂量, 白细胞>2.0×109/L以上时, 给予rh G-CSF 50μg/d;白细胞在1.0×109/L~2.0×109/L之间时, 给予rh G-CSF 75~100μg/d;白细胞<1.0×109/L时, 给予rh G-CSF150μg/d;白细胞<0.5×109/L时, 给予rh G-CSF 250~300μg/d。连续用药2~3 d后隔日复查外周血白细胞, 若连续2次>5.0×109/L时则停药[1]。但rh G-CSF只能在1个化疗用药完全结束24~48 h后应用。化疗前或化疗过程中给予rh G-CSF, 非但不能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 还会进一步损伤骨髓储备功能, 增加骨髓移植的风险。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良反应

rh G-CSF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骼肌肉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其他不良反应相对少见。使用rh G-CSF<150μg/d的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2]。有研究证实[3], 若rh G-CSF每天用量>8.8μg/kg时, 骨痛等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加, 但疗效并没有相应增加。若给G-CSF>10μg/kg时, 常可引起频繁骨痛、头痛以及寒战等[4]。

由于rh G-CSF的应用, Ⅰ度骨髓抑制的患者用药后1~2 d白细胞可恢复正常, 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亦可于用药后4~5 d恢复正常。大大缩短了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及降低了其严重程度, 减少粒细胞减少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使化疗计划得以如期进行, 使得大批临床患者受益。但由于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及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rh G-CSF存在促进肿瘤的生长及播散的可能。因此,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使药物更加安全。

摘要:大多数的肿瘤患者都需要进行化疗, 化疗药物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会杀伤体内的正常细胞, 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化疗

参考文献

[1]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19.

[2]李舜, 郭益静, 陈力.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南药学, 2011, 9 (12) :934.

[3]Murata M, Harada M, Kato S, et al.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obilization and apheresis:analysis of adverse events in 94 normal donors[J].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9, 24 (10) :1065-1071.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5

间质性肺炎 :因有诱发或恶化间质性肺炎的可能,故须严密观察,当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部X线检查异常等情况时,应中止给药并采取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适当的处理措施。

幼稚细胞增加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因会促使幼稚细胞增加,故须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幼稚细胞增加,应中止给药。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因出现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故应严密观察。当出现急速的进展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部X线透视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阴影等异常情况时,应中止给予本制剂,并采取妥当的呼吸管理等处理措施。

皮肤 :皮疹、发疹,瘙痒感,荨麻疹。

肝脏:GOT,GPT上升等肝功能异常。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

肌肉、骨骼系统 :骨痛,腰痛,腰背部痛,胸部痛。

呼吸系统 :肺水肿、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胸水。

血液 :血小板减少。

其他:ALP、LDH、CRP、尿酸升高,发热,头痛,心悸,浮肿,倦怠感。

★ 注射用复方骨肽说明书

★ 注射用盐酸博莱霉素说明书

★ 注射用依那西普说明书

★ 重组人瘦素的基因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 注射用双羟萘酸曲普瑞林说明书

★ 情况说明书格式范文

★ 说明书范本

★ 情况说明书范文

★ 说明书范文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具有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能力[3]。但G-CSF能否动员与MSCs性质相似的ASCs,提高其体外扩增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观察了G-CSF对ASCs体外扩增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雄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鼠龄6周,体重(151.5±23.8)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饲养温度为22~25℃,湿度为(50±5)%,在正常光照及自由摄食条件下,大鼠饲养于普通饲养室,混合饲料喂养1周后用于实验。

1.1.2 主要试剂与器材

重组人G-CSF(新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060901),DMEM培养液与胎牛血清分别为Hyclon公司、Gibeo公司产品。CD31、CD44、CD45以及CD105单克隆抗体(购自晶美生物公司),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或者藻红蛋白(PE)标记二抗购自中杉生物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为德国Binder公司产品,TS-100型倒置相差显微镜为Nikon公司产品,流式细胞仪为Beckman Coluter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采用自身配对实验设计。按照细胞培养条件分组。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不含G-CSF,实验组细胞培养液加入G-CSF,浓度为100μg/L。

1.2.2 ASCs的培养、纯化与鉴定

ASCs分离纯化:取大鼠腹膜后脂肪组织剪碎,0.1%的胶原蛋白酶Ⅰ溶液中于37℃水浴震荡消化1 h,200目细胞筛过滤,600×g离心10 min,收集沉淀加入红细胞裂解液,离心后收集沉淀。再以DMEM培养液洗涤300×g离心5 min,收集细胞加入含10%FCS的DMEM培养基,接种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48 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此后3 d换液1次,至细胞达到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研究。

ASCs鉴定:取第3代的ASCs,用胰酶消化,PBS液洗2遍,加入0.5%多聚甲醛4℃固定30 min。0.1%Triton 600 m L 4℃45 min,PBS液漂洗后,加一抗。37℃避光孵育60 min;用PBS液洗去未结合的一抗,加入荧光标记的抗小鼠的二抗,双标采用不同荧光分别标记。37℃孵育30 min;PBS液洗去多余的二抗,加鞘液500μL,细胞重悬后上机检测。每管测3 000个细胞,记录阳性细胞的百分数。

1.2.3 观察指标

ASCs扩增情况:取第3代细胞,按16个/cm2进行培养,按照分组加入不同组培养液。每组接种5个培养瓶,5~7 d更换一次培养液。培养18 d后,先以2 mm×2 mm网格行CFU-F计数(生长集落标准:直径>2 mm),计算各组生长集落数;生长集落计数后,完全消化细胞,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

细胞周期分布:取第3代细胞,DMEM培养液加2%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0.25%胰蛋白酶消化,用预冷至4℃的PBS吹打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70%酒精4℃固定48 h,1 000 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1 m L PBS及RNase(10 mg/m L)20μL充分混匀,37℃水浴45 min,PBS洗去RNase,重悬,加100μL的PI染液4℃避光染色1 h。FAC Scan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强度。Cellquest分析软件进行细胞周期DNA含量分析,确定细胞周期分布。

1.3 统计学方法

以5个培养瓶的平均数表示细胞周期分布、CFU-F与细胞记数情况,各组数据均以表示,SPSS11.0软件包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CS F对AS Cs形态的影响

培养3代后的ASCs,90%细胞表型呈CD+44CD+105和CD-31CD-45,显示本培养方法可以得到较纯的ASCs。对照组刚消化的大鼠ASCs镜下呈圆形,悬浮状态,接种后24 h内大多贴壁,多呈梭形、圆形或多角形。贴壁细胞48 h后多为梭形外观。培养7 d后,贴壁的ASCs呈现出梭形、纤维细胞状形态,细胞汇合成单层,排列出现方向性;实验组ASCs形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

2.2 实验组AS Cs培养

培养18 d后,细胞集落数目(14.9±4.6),细胞总数(3.9±0.8)×104;对照组细胞集落数目(7.7±3.8),细胞总数(2.4±0.6)×104。实验组ASCs细胞集落数目与细胞总数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63,P<0.001;t=4.805,P<0.001)。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AS Cs细胞周期分布情况

具体数据见附表。实验组ASCs处于G0-1期细胞比例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大鼠ASCs比较,P<0.01

3 讨论

A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因取材简便,是理想的工程细胞。但是由于ASCs在脂肪中富集程度比较少,其应用的广泛性受到一定限制。G-CSF动员MSCs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证实[3,4]。ASCs与MSCs类似,甚至有人认为事实上两种细胞为同一种成体干细胞[1]。作为与MSCs特征高度一致的成体干细胞,ASCs是否可被G-CSF动员,提高其体外扩增能力,对ASCs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发现,加入G-CSF体外培养的大鼠ASCs相对常规培养方法其体外集落生成能力和细胞增殖能力都要强,且细胞形态与普通培养方法无明显差别。普通培养条件下,ASCs大多数处于G0/G1期(不活跃复制状态)。而G-CSF培养条件下,S+G2/M期细胞(活跃复制状态)百分率增多。上面实验结果表明,G-CSF促进G0/G1期ASCs进入细胞周期增殖,从而起到促进ASCs体外增殖的作用。

G-CSF促进ASCs体外增殖的机制为[3,4,5,6]:(1)G-CSF导致靶细胞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下调,嗜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特殊的物质或嗜苯胺蓝颗粒,蛋白水解酶积聚,从而使细胞外基质降解。(2)对靶细胞跨越内皮细胞的转运起到辅助作用。(3)刺激靶细胞产生的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在HSPC表面的受体CXCR4相互作用。(4)G-CSF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了靶细胞增殖。

G-CSF作为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常规用量为2.5~10.0μg/(kg·d)。随着G-CSF剂量的加大,动员的干祖细胞也增加,但剂量一旦攀升到10~16μg/(kg·d)的最大阈域值后量-效关系消失[7,8]。本研究采用100μg/L的剂量,为根据其体外剂量高限进行换算得到。研究表明,该剂量条件下ASCs体外增殖作用明显。

差异贴壁法主要利用ASCs容易贴壁的特征设计,是ASCs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9]。本实验中,笔者从大鼠脂肪中分离培养出的ASCs 90%表面标记为CD+44CD+105和CD-31CD-45,表明所分离到的ASCs纯度较高,适合实验应用。

虽然本实验发现G-CSF对ASCs生长过程中形态无明显影响。但是,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是广泛的。G-CSF在促进ASCs增殖能力的同时,是否影响其生长、传代以及体内分化等其他生物学特征,对G-CSF体外扩增ASCs的最终应用有很大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大鼠脂肪基质干细胞(adipose stromal cells,ASCs)体外扩增能力的影响。方法取10只SD大鼠腹膜后脂肪组织,差异贴壁法分离培养ASCs。检测第3代ASCs常规培养与加入G-CSF条件下体外扩增能力与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①实验组ASCs形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大鼠ASCs培养18d后,细胞集落数目(14.9±4.6),细胞总数(3.9±0.8)×104;对照组细胞集落数目(7.7±3.8),细胞总数(2.4±0.6)×104。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SCs细胞集落数目与细胞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ASCs细胞G0-1细胞比例相对常规培养组低(P<0.05)。结论G-CSF可促进ASCs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增加其体外扩增能力。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肪基质干细胞,密度,细胞周期

参考文献

[1]CHAMBERLAIN G,FOX J,ASHTON B,et al.Concise review:mesenchymal stem cells:their phenotype,differentiation capacity,immunological features,and potential for homing[J].Stem Cells,2007,25(11):2739-2749.

[2]PANIUSHIN OV,DOMARATSKAIA EI,STAROSTIN VI.Mes-enchymal stem cells:sources,phenotype,and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J].Izv Akad Nauk Ser Biol,2006,(1):6-25.

[3]SEMERAD CL,CHRISTOPHER MJ,LIU F,et al.G-CSF po-tently inhibits osteoblast activity and CXCL12mRNA expression in the bone marrow[J].Blood,2005,106(9):3020-3027.

[4]KASSIS I,ZANGI L,RIVKIN R,et al.Iso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G-CSF-mobilized human peripheral blood using fibrin microbeads[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6,37(10):967-976.

[5]SOTNIKOVA NV,STAVROVA LA,GUR'ANTSEVA LA,et al.Mechanisms of the effects of granulocytic CSF on tissue repara-tion during chronic CCl4-induced damage to the liver[J].Bull Exp Biol Med,2005,140(5):644-647.

[6]LAN XF,ZHANG CD,CAO SW,et al.Study on rhG-CSF af-fecting IGF-1ex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diabetic rat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10):1379-1380.Chinese

[7]TRAKTUEV DO,PARFENOVA EV,TKACHUK VA,et al.Adi-pose stromal cells--plastic type of cells with high therapeutic potential[J].Tsitologiia,2006,48(2):83-94.

[8]NAKAGAMI H,MORISHITA R,MAEDA K,et al.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 as a novel option for regenerative cell therapy[J].J Atheroscler Thromb,2006,13(2):77-81.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7

患者男性, 23岁, 主因面色苍白、乏力、皮肤瘀点、瘀斑10天首次入院。查体:贫血貌, 全身皮肤无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胸骨无压痛, 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双下肢无水肿。查血常规:WBC 1.5×109/L, HGB 66g/L, PLT21×109/L,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粒系增生, 各期均见, 原粒占10.4%, 多见嗜酸性粒细胞占12.4%, 红系幼红细胞少见, 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 全片共数巨核细胞4只, 颗粒型, 血小板少见。骨髓活检:易见原早期细胞, 巨核系增生不活跃。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诊断: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予CAG方案化疗。化疗第一天, 静点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胸痛、腰背部疼痛、气短、烦躁不安, 急测血压150/70mm Hg, 查体不能配合, 予吸氧, 地塞米松10mg、吗啡3mg分别入壶, 效果不佳, 周身疼痛加剧, 双下肢酸痛, 腹肌及臀部肌肉紧张, 患者不能安静卧位。急查血常规:WBC 8.96×109/L, HGB 63g/L, PLT 26×109/L, 电解质正常, 心肌酶:LDH 518.4U/L, α-HBD 402.8U L, CK 205U/L, CK-MB 9.8U/L, 再予萘普生2片口服, 山莨菪碱 (654-2) 5mg入壶, 10%葡萄糖酸钙10ml缓慢静脉注射, 2小时后患者胸痛及腰背部疼痛渐缓解, 腹肌及臀部肌肉仍较紧张, 乏力明显, 可安静卧床。体温渐升至37.9度, 后逐渐有汗出, 体温渐降。12小时后腹肌及臀部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消失, 乏力明显。24小时后乏力及肌肉紧张症状才缓解。

2 讨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产品。近年来,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配合化疗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化疗联合G-CSF主要机制为:G-CSF能使处于静止期的白血病细胞动员进入细胞增殖周期, 提高对化疗的敏感性;缩短化疗后的粒缺期;G-CSF能有效增强小剂量阿糖胞苷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分化作用[1]。其中CAG方案因其不良反应少, 疗效可靠, 较易耐受, 多用于低增生性、MDS转化或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及高危MDS的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见的不良反应为: (1) 肌肉骨骼系统:骨痛、腰痛、胸痛及肌肉酸痛; (2)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转氨酶升高等; (3) 其他:发热、乏力、头痛, 失眠, 极少数会出现白细胞瘀滞而诱发休克、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反应等[2,3]。其中出现骨痛、肌肉疼痛的患者, 多出现于大剂量静脉用药或用药后白细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的患者, 一般均为轻度至中度, 不需做特殊处理, 或应用非麻醉类镇痛剂适当处理均可缓解。本例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骨痛及肌肉疼痛, 同时伴腹肌及臀部肌肉紧张, 致患者烦躁不安, 实属罕见。

通过本例患者的抢救, 我们的体会是对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药指征应严格掌握;尽可能不静脉用药;需静脉用药时滴速不宜过快, 每次至少1小时以上;首次用药最好在住院时, 用药时及用药后密切观察, 门诊用药要留观、随访, 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摘要:1例23岁男性患者, 诊断AMLI/ETO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予CAG方案化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滴注后患者出现剧烈胸痛、腰背部疼痛、气短、烦躁不安, 不能安静卧位。立即予吸氧, 地塞米松10mg、吗啡3mg分别入壶, 效果不佳, 周身疼痛加剧, 双下肢酸痛, 腹肌及臀部肌肉紧张, 患者不能安静卧位, 查心肌酶:LDH 518.4U/L, α-HBD 402.8U/L, CK 205U/L, CK-MB 9.8U/L, 再予萘普生2片口服, 山莨菪碱 (654-2) 5mg入壶, 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 2小时后患者胸痛及腰背部疼痛渐缓解, 体温渐升至37.9℃, 12小时后疼痛消失, 24小时后乏力及肌肉紧张才缓解。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痛

参考文献

[1]王继芳.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0) :79-80.

[2]刘晓玲, 郭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致精神失常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16) :1423-1424.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作为骨髓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可以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 主要应用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和骨髓移植。然而,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CSF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的非造血功能:GCSF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 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缺血组织, 保护脑缺血区受损的神经元、改善缺血区血液供应, 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然而, GCSF的确切神经保护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 本研究对G CSF在治疗脑缺血中可信号传导通路及可神经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1 信号传导途径

G CSF可以结合在特定的受体促进中性祖细胞增殖和分化;GCSFR是Ⅰ型膜蛋白, 在胞外区由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细胞因子受体同源结构域和三种纤连蛋白结构域的复合物组成。GCSFR不仅存在于各种造血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同时也存在于非造血细胞如内皮细胞、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2]。GCSF与G CSFR广泛分布于海马CA3区、齿状回、嗅球、皮质层的锥体细胞、小脑、脑室下区、脑干细胞核的浦肯野细胞中[2]。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2h后G CSF及其受体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表达上调[2]。当G CSF与GCSF R结合后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内级联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包括:两面神激酶 (JAK)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STAT) 途径、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MAPK) 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 k) /苏氨酸蛋白激酶 (PKB) 途径。

1.1 JAK/STAT途径

该途径是GCSF信号传导的主要途径。G CSF与GCSFR结合后可以激活JAK2, 通过JAK2激酶进一步活化转录因子STAT3, 使其迅速磷酸化, 磷酸化的STAT转移至细胞核内, 触发一个信号级联反应, 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蛋白2 (c IAP 2) 表达增加[3], 也可通过STAT3促进髓系细胞分化[4], 然而STAT5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5]。Schabitz等[6]发现给予G CSF治疗后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 在梗死周边区STAT3表达增加, 并证实了STAT3在神经元的表达上调可介导GCSF的抗凋亡作用。

1.2 MAPK途径

在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PK) 家族研究中发现, GCSF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Ras蛋白, 进一步活化大鼠皮层神经元上的EPK, 其中EPK1/2被短暂、微弱的活化, 而EPK5激酶极强的被激活, 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EPK5也被称为MAP激酶1, 是MAPK成员之一, 它的生物学作用尚不明确。目前, 有研究表明EPK5激活后可提高神经元存活率[7]。除此之外, JNK信号途径也归属于MAPK信号系统, 研究表明JNK信号途径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异常激活, 抑制细胞凋亡[8]。

1.3 PI3 K/Akt途径

Schneider等[2]在体外实验中证明G CSF可以激活PI3 K/PDK (Akt) 信号通路;G CSF的抗凋亡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该信号通路完成。PI3 K是一个重要的抗凋亡因子, 在神经元细胞中通过磷酸化的Bcl2相关死亡蛋白、Caspase9诱导Bcl2表达等方式调节着细胞存活与凋亡的平衡[9]。PDK磷酸化进一步激活Akt, 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10]。目前有进一步的假设G CSF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发生和神经细胞迁移。

2 G CSF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2.1 抗凋亡

G CSF的抗凋亡作用在其神经保护机制中至关重要。在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神经元凋亡主要发生在缺血半暗带区, 决定了梗死体积。GCS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 抑制细胞凋亡诱导剂激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而保护神经元。G CSF通过JAK2 STAT 3信号途径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 2、Caspase3、Bax的表达[11], 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 抑制Bax移位, 抑制细胞凋亡。近期研究表明GCSF通过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 进一步抑制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激活, 从而阻断线粒体途径 (凋亡内源性途径) , 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12]。Chen等[13]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中发现, 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Cs) 移植组较对照组梗死区周围TUNEL阳性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2.2 抗炎症

在脑损伤时诱发炎症反应已得到公认, 包括中性粒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进入受损脑实质刺激炎症介质产生。中性粒细胞浸入不仅导致蛋白水解酶释放、氧自由基生成, 且促进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 而TNFα、IL 1β可以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到达受损组织, 也可以促进血循环中的白细胞迁移至受损组织[14]。Schabitz等[6]发现在局灶性脑缺血后静脉注射G CSF 24 h后, 减少了缺血半球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缩小了梗死体积。前期研究表明GCSF通过降低干扰素γ, 增加白细胞介素4 (IL4) 、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β1) 水平及抑制淋巴细胞TNFα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15]。Layton等[16]发现GCSF与其受体结合后, 促进中性粒细胞成熟和释放, 趋化单核细胞、多核细胞向感染灶聚集, 发挥其吞噬活性及杀菌功能, 减轻炎症反应。这些研究都表明G CSF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3 G CSF动员体内的BMCs

BMCs包括造血干细胞 (HSCs) 和间质干细胞 (MSCs) ;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发现给予适当的刺激, MSCs可以分化为脂肪、肌肉、软骨、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17]。一些研究表明, 通过纹状体及颈内动脉、静脉直接注射MSCs, MSCs可迁移至缺血区域存活并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 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13,18]。Chen等[18]在脑缺血大鼠模型中发现MSCs通过增加内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VEGF受体2的水平促进血管生成。也有学者报道在纹状体内移植小鼠MSCs可以促进缺血区脑血流恢复, 提升营养因子的表达, 包括激活素A、转化生长因子、神经胶质细胞来源的营养因子[19]。有学者在局灶性脑缺血小鼠模型中发现G CSF可以动员HSCs从骨髓进入外周血, 随着血循环到达缺血区进行修复, 缩小梗死体积, 提升存活率[20]。

2.4 G CSF诱导神经分化

海马齿状回中的颗粒下层、侧脑室下区是成人大脑中神经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前脑的脑室下区有大量的神经干细胞, 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脑外伤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以维持神经发生。Schneider等[2]研究发现GCSF可以增加成熟神经元标志物的细胞表达, 且呈剂量依赖性, 表明GCSF具有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功能;GCSF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 有助于损伤脑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在脑梗死亚急性期, 造血细胞因子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祖细胞增殖分化, 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21]。

2.5 促进血管发生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 G

CSF可以促进血管生成, 恢复血液供应, 因此缩小了缺血面积、延迟神经元死亡。有学者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 GCSF能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分泌VEGF, 通过旁分泌途径直接促进血管生成[22]。Lee等[23]发现MCAO大鼠经G CSF治疗后, 内皮细胞增生率及梗死区血管密度、血管分支点数量、血管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因此, G CSF可能动员EPCs透过血脑屏障进入缺血区形成新生血管。近年有研究证实了G CSF治疗MCAO大鼠时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缺血损伤区增殖分化, 促进骨髓源性血管新生, 保护受损神经元[24]。Duelsner等[25]通过动物实验发现GCSF可以促进大脑Willis环侧支循环的建立, 增加了脑血管的储备能力, 当发生严重的脑缺血时不一定发生严重的脑梗死。

3 小结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临床用于救治辐射损伤的重要造血细胞因子, 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MSCs的功能,能使骨髓和外周血中MSCs的数量显著增多[3,4],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利用小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接受全身照射小鼠骨髓MSCs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 观察辐射对受照小鼠MSCs基因表达的远期影响以及应用G-CSF治疗对受照小鼠MSCs基因表达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试剂与仪器

胎牛血清和 α-MEM培养基均购自于Gibco公司(USA);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购自于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CO2细胞培养箱购自于Thermo Scientific公司 ;137Csγ 射线辐射源 、USD Autocell40购自于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

1.2 实验动物

SPF级C57BL/6雌性小鼠30只 ,18~25 g, 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合格证号: SCXK(京)2009-0017,饲养于中国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1.3 方法

1.3.1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 、6 Gy照射组、6 Gy照射+G-CSF组, 每组10只小鼠。 用137Csγ 射线辐射源以1 Gy/min的剂量率,对6 Gy照射组和6 Gy照射+G-CSF组小鼠进行6 min照射,以达到6 Gy的照射剂量。对三组小鼠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每只小鼠给予200 μL生理盐水,每日两次;6 Gy照射组每只小鼠给予200 μL生理盐水,每日两次;6 Gy照射+G-CSF组每只小鼠给予G-CSF药液200 μL (1 μg G-CSF/200 μL生理盐水 ),每日两次 。 照射当日分别于照射后2、6 h给药,照射后连续给药6 d,共给药14次。

1.3.2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照射后2个月取材, 无菌分离小鼠双侧股骨胫骨,参照文献中的方法分离培养MSC细胞[5]。 在37℃,5%CO2的孵箱培养5 d后收集各组MSC细胞。

1.3.3 RNA处理及小 鼠全基因 组表达谱 芯片检测MSC细胞加入Trizol后送交上海康成生物公司进行基因芯片的操作分析。 主要步骤包括:1RNA提取及浓度的检测后,用InvitrogenTMSuper ScriptR逆转录试剂盒合成c DNA。 2使用Nimble Gen One-Color DNA标记试剂盒对c DNA进行标记,然后利用Nimble Gen杂交系统进行杂交反应。3Nimble Gen Wash Buffer试剂盒洗净后, 用Axon Gene Pix 4000B扫描仪进行扫描。 将扫描后得到的TIFF格式图像导入Nimble Scan软件(2.5版本)进行表达数据分析。 4表达数据通过Nimble Gen软件包含 的四分位 数标准化 和Robust Multichip Average (RMA) 算法进行标准化后 ,将所有基因水 平的文件 导入Agilent Gene Spring GX软件 (11.5.1版本 )进行进一步分析 。 本研究中 ,以表达倍数的变化程度(≥1.5倍)确定差异表达的基因,无监督层次 聚类则利 用Agilent Gene Spring GX软件 (11.5.1版本)进行。

1.3.4 GO功能分类 及通路富 集分析利 用DAVID (Database for Anno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 软件对差 异表达的 基因进行 基因本体 (gene ontology,GO) 功能分类分析 , 并依据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生物信息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 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基因芯片为Roche Nimble Gen公司的小鼠12×135K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 包含源于NCBI及其他权威数据来源的共约44 170个基因。 研究结果显示,6 Gy照射组小鼠的MSCs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因芯片分析有意义上调基因 中差异最 显著的前20个分别为Vangl1、 Limk1 、L1cam 、Cks1b 、Hdac2 、Polk 、Id1 、Ttc37 、Cks2 、 Mapk8、Afp、Lep、Ntn3、Ccnb1、Prickle1、Ccna2、Ikbkg、 Mad1l1、Itgb3、Rrm2。 这些基因 表达上调 的倍数为3.16~75.91倍(图1)。 分析6 Gy照射+G-CSF组小鼠MSCs的基因芯片数据发现,以上20个基因中,有12个基因在 给予G-CSF后表达下 调 , 分别为Vangl1、 L1cam 、 Hdac2 、 Polk 、 Id1 、 Ttc37 、 Afp 、 Ccnb1 、 Ikbkg 、 Mad1l1、Itgb3、Rrm2。 这些基因在给予G-CSF后表达下调倍数为2.06~77.94倍(图2)。 在这12个下调基因中 ,Vangl1、L1cam、Id1、Itgb3在6 Gy照射后 +GCSF组中的表达恢复正常(图3)。 而在6 Gy照射组与对照组小鼠MSCs基因芯片分析得出的有意义下调基因中, 有10个在6 Gy照射后给予G-CSF组中表达上调 , 分别为Ccl19、Ccl21a、G6pc2、Igf1、Tnnt2、 Ifna6、Tnfrsf14、Il13、Acaca、Oxsm(图2)。 在此10个基因中,Ccl19、Ccl21a、Tnnt2在6 Gy照射+G-CSF组中表达恢复正常(图4)。

将上述差异表达基因利用KEGG生物信息数据库, 以DAVID软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后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修复多种组织损伤的功能,现在已成为许多研究的热点,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细胞治疗[6,7]。 MSCs不仅具有易于获取、增殖和分化能力强、适宜同种异体移植等优势[8],而且还能分泌大量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一步使MSCs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6,9]。 另外,由于一些分子信号通路的激活使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因此MSCs具有向辐射诱导损伤位点靶向迁移并对其进行修复的能力[10]。 MSCs具有支持骨髓造血的功能,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辐射抗性,因此可修复辐射对骨髓基质和造血微环境的损伤,有利于造血重建[11]。 辐射诱导MSCs细胞周期阻滞,克隆形成能力下降,细胞内ROS积聚增多,并导致MSCs的DNA和干性受损[2,10]。 GCSF作为临床治疗辐射暴露患者的首选药物,能够有效地动员MSCs增殖及释放细胞因子[12]。 为了探讨GCSF对辐射诱导MSCs远期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对照射后给予G-CSF小鼠的MSCs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基因芯片的分析结果发现,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在6 Gy照射组小鼠MSCs中表达上调最显著的20个基因中, 有12个基因其在6 Gy照射+G-CSF组小鼠MSCs中的表达下调(Vangl1、L1cam、Hdac2、Polk、 Id1、Ttc37、Afp、Ccnb1、Ikbkg、Mad1l1、Itgb3、Rrm2)。另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6 Gy照射组小鼠MSCs中表达下调的基因中,有10个基因其在6 Gy照射+GCSF组小鼠MSCs中的表达 上调 (Ccl19、Ccl21a、 G6pc2、Igf1、Tnnt2、Ifna6、Tnfrsf14、Il13、Acaca、Oxsm)。 这些基因在功能上主要调节免疫系统,细胞增殖与代谢, 细胞周期和凋亡。 通过对以上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间相互作用通路 (Ccl19、Ccl21a、 Ifna6、Tnfrsf14、Il13、G6pc2、Ikbkg、Acaca、Oxsm)、 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调节通路(Hdac2、Ccnb1、Mad1l1、Ikbkg)、PI3K -Akt信号通路 (G6pc2、Igf1、Ifna6、Ikbkg、 Itgb3、L1cam)、NF -κB信号通路 (Ccl19、Ccl21a、Ikbkg)、p53信号通路(Ccnb1、Rrm2)中。 综合文献报道和基因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L1CAM可以结合到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及整合蛋白,导致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化,从而促进细胞周期进程, 诱导血管生成和通过激活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 信号通路来诱导细 胞凋亡[13]。 MAD1L1不仅能够促进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退出细胞周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还能诱导细胞凋亡[14]。 ITGB3作为整合素家族的一员,通过PI3K通路对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细胞存活均有调节作用[15]。 ID1可以通过与碱性促 黄体激素 蛋白结合 而抑制细 胞分化[16]。 当VANGL1表达受到抑制时,通过对Wnt信号通路的调

节可显著减少肝癌细胞数量并诱导肝癌细胞死亡[17]。 CCNB1调节细胞从G2期向M期的转换,且在肿瘤组织中普遍高表达,作为一种细胞周期进程调节剂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量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18,19]。 IGF1可以通过减少G1期细胞数量,增加S期与G2~M期细胞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0]。 白细胞介素-13(IL-13)是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单核细胞和B细胞功能以及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生成的作用[21]。 CCL19、CCL21为重要的趋化因子配体,不仅能够诱导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和迁移, 还能直接 调节DCs启动T细胞应答 。 CCL19和CCL21与趋化因子受体CCR7共同作用,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2]。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孕妇50例,年龄22~37岁,孕周32~37周。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5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5例正常妊娠孕妇(正常妊娠对照组,无高血压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家族史)。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文献[2]的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标本采集:所有标本均采集自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后5 min内的胎盘取母面中央绒毛组织1 cm×1 cm×1 cm,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M-CSF和HO-2检测:包埋后的蜡块经4μm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后做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分别购于中山公司、博士德公司及博奥森公司,M-CSF、HO-2均表达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及蜕膜细胞的胞浆,阳性细胞均呈现棕黄色状着色,测定其平均灰度值。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剖宫产分娩。

2.2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中HO-2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5),M-CSF平均灰度值较正常妊娠组升高(P<0.05)。见表2。

注:与正常妊娠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正常妊娠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M-CSF主要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还作为调节因子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如抗原递呈、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吞噬作用等。此外,还可调节机体造血和免疫功能[3,4];并能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受精、妊娠以及子痫前期、妇科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某些炎症等[5]。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M-CSF水平升高,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增殖分化,导致巨噬细胞增多,其可能通过诱导滋养细胞凋亡增加或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途径抑制滋养细胞对胎盘床的侵入,导致胎盘浅着床,胎盘缺血、缺氧。其次,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M-CSF水平升高,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增殖分化,介导炎症反应,导致胎盘血管内皮的损伤和内皮功能紊乱,刺激其靶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白介素(IL)-1、IL-6、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以上各种途径的共同效应是引起的过度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HO-2表达降低,胎盘局部抗氧化能力减弱,胎盘缺氧又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使氧化和抗氧化失衡,加剧对血管内皮及滋养细胞的损伤,临床表现为胎盘重量低于正常妊娠孕妇,微观表现为胎盘出现变性、坏死、纤维化、成熟差等变化,这与临床所见一致,因此认为HO-2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中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但其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HO-2分解血红素产生CO,有研究认为低浓度的CO可以选择性抑制LPS诱导的前炎症因子TNF-α、IL-18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8的表达,而TNF-α可诱导M-CSF的产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HO-2表达降低,对TNF-α的抑制减弱,间接引起M-CSF升高。另外,M-CSF增高,刺激巨噬细胞活化,导致IL-1、IL-12及TNF-α等细胞因子释放增多,进一步损伤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及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后两者为HO-2表达的主要细胞,因而导致HO-2表达水平降低。

总之,HO-2和M-CSF可能通过胎盘血管重铸障碍、血管内皮损伤及氧化应激等方面来参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化酶-2(HO-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该疾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重度子痫前期组)及25例正常妊娠孕妇(正常妊娠对照组)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比较HO-2、M-CSF平均灰度值。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中HO-2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5),M-CSF平均灰度值较正常妊娠组升高(P<0.05)。结论 胎盘中M-CSF表达增加与HO-2表达降低可能与重度子痫前期的病因有关。

关键词: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因学,血红素氧化酶-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胎盘

参考文献

[1]刘全,贺晶,董岳,等.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高的意义.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6):492-494.

[2]苟文丽,谢幸.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73.

[3]刘悠南,刘义,李幕军,等.妊高征母亲早产儿IL-6和GM-CSF检测的意义.广西医学,2000,22(5):947-948.

[4]闫华,刘慈.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浓度的变化.生殖医学杂志,2006,15(1):22-25.

上一篇:性肾功能衰竭下一篇:室内设计创新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