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2024-06-27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精选十篇)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1

价值是指客体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某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有用属性。在竞技体育范畴内,运动员是价值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水平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有用属性就形成了竞技价值。足球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与其他各项运动素质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均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紧密关系。多年比赛观察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完成比赛活动的流畅性、连贯性对其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挥有着重要影响,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是这方面影响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足球训练界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清楚地认识足球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探讨其训练优化的有效途径对足球教学训练工作者卓有成效地指导教学与训练实践就显得相当必要。

1 协调能力及其概念

田麦久将“协调能力”定义为:“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1]杨锡让认为,“协调性是人体各肌肉群同步活动的能力。如伸肌与屈肌,上肢与下肢,躯干和肢体等。协调是运动员高质量完成动作的重要素质之一。”[2]前苏联普拉托若夫指出,协调性应为人们迅速、合理、有力和机敏地,也就是最好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在复杂情况下完成突然任务的能力。[3]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论述动作技能和协调中认为,动作协调能力是躯体及其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稳定和瞄准的准确度,身体各部位协调的流畅程度。[4]刘丹对“协调能力”的解释是“合理地建立完整动作的能力和改造已形成的动作形式或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改变动作的能力。”[5]

综上所述,动作是协调能力的外部表现,然而任何技术动作的完成其实都是神经、肌肉和动觉协调协同工作的结果(协调能力的内化形式)。笔者依据协调能力的相关理论并结合足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将足球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定义为:在足球实践活动中,运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协同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各种有球与无球技术动作、战术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身体协调能力是各种运动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与足球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运动素质、技能储备、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协调能力在足球体能训练中的价值

2.1 身体协调能力对发展足球体能的理论价值

在身体对抗激烈、攻防时空间紧迫的现代足球比赛中,瞬间的进攻得分机会往往是靠速度和拼抢获得的。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就成为足球比赛制胜的体能基础和技战术基础。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都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实现的,而任何肌肉的活动能力都是神经、肌肉和动觉协调三个部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提高都是依靠协调能力的发展来实现的。协调能力本身是一种复合性的运动素质,具有模糊性、非量化性特征,它渗透于各素质之中,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都是在与协调能力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们的发展都不能超越协调能力为它们提供的空间范围;而协调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其他素质提供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其他素质提高的幅度越大,需要的协调能力范围也就越大。协调能力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打破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中原有因素的平衡,改善不合理的因素,强化合理的因素,使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内协调能力得以优化,从而建立更趋完善的新平衡,并通过外在的素质指标表现出这种发展。协调能力虽然是一种自然的、遗传性较高的能力,但其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具有训练效应,这就决定了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内协调能力的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协调性训练就是通过内协调能力(神经协调、肌肉协调和动觉协调)的完善,促进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发展,所以发展协调能力对体能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2.2 身体协调能力对提高足球体能的训练价值

身体协调能力本身是一种综合的运动素质,足球体能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训练只有和协调能力相结合,才能获得更高的训练效应。发展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在力量素质上,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募集运动单位的机能能力,改善对抗肌之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关系,提高肌肉收缩力量的效能,从而有利于发展球员完成踢球、急停、转身、顶球及合理冲撞等动作所需要的腿、腰、腹等部位的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在速度素质上,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的协调关系,改善肌肉的放松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球员在各种随意状态下突然启动、冲跑等位移速度和技术动作速度;在耐力素质上,有利于出现完成动作时能量消耗的节省化,可以改善肌肉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有利于发展球员完成有球或无球技术动作的短距离反复冲刺跑的耐力。

3 协调能力对足球技术训练的价值

3.1 良好的协调能力有利于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

足球技术动作的掌握都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根据动作的形态需要协调完成的。前苏联运动生物力学专家拉托夫的研究指出,完成动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肌肉工作的协调性,而不是肌肉的力量,强调运动员出现的动作错误中95%是协调能力不佳的结果。[6]可见任何足球技术动作的掌握都不可能脱离协调能力而独立存在,足球技术动作掌握的速度与质量、其巩固与提高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协调能力的发展和改善。如传球或射门时的支撑与摆腿动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在完成动作的时间、空间和动作的相关肌群用力的顺序、大小、方向上所出现的任一不同步协调的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传射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和完成,进而影响到出球的力量和准确性。足球教学训练实践中,踢球时直腿支撑与缺乏折叠鞭打的直腿摆动、人球位置不合理与击球部位不准确等常见错误动作的产生,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各相关肌群和各动作部位不能同步协调工作是其重要原因。可以说,完成技术动作的协调流畅性是衡量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足球运动员良好发展的协调能力对有效掌握技术动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2 良好的协调能力有助于提高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

现代足球比赛攻防对抗快速激烈的特点,必然地迫使运动员随时处于一种连续、快速地完成不同技战术动作的身体活动状态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比赛局面。如进攻队员的接转→运控→传射等多元技术组合动作的一气呵成是足球比赛中常见的情景,而上述一系列连续动作完成的成败却主要取决于多个动作之间的衔接速度和衔接的准确性上。而只有具备与连续、快速地完成多个技术动作的身体要求相匹配的协调能力的球员,才可能根据比赛情况的需要及时、准确地调整身体重心,合理地利用或调整前一动作的惯性并使其向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完成下一技术动作的方向发展,实现动作之间的快速、准确地衔接,流畅地连续完成多个比赛动作才能变为可能。技战术活动越复杂、动作技术或配合环节越多,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换言之,运动员良好发展的身体协调能力是在比赛条件下有效地连续完成多个比赛动作,提高技战术动作运用能力的极其重要的运动素质。

4 协调能力对心理能力训练的价值

现代竞技运动实践表明,足球比赛中不仅是运动员运动素质和技战术的竞争,更是运动员心理能力的较量。运动员技战术的临场运用能力与其在比赛中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足球比赛中对手、观众和比分胜负等因素所形成的氛围,给每个球员都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又会通过球员的技术动作表现出来,对球员的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产生影响,甚至决定比赛胜负。良好的心理能力形成,除了需要高质量的训练水平,丰富的比赛经验,适当的心理调节控制,还离不开良好的协调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可以促进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而运动员对技术动作控制机能的加强,又增强了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和心理的稳定性。又如赛前心理能力调整中的放松训练,实质上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协调状态,以利于技术动作的连贯协调。良好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建立积极、稳定的心理定势和形成与比赛相适应的心理能力。由此可见,协调能力作为一种中介素质,可以把运动素质、技战术能力和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心理稳定性的增强提供可靠的物质平台,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的运动员,在足球比赛中心理始终处于适宜的唤醒水平,使其在比赛中能保持正常的机能状态,往往能够稳定地甚至超水平发挥自身的技战术能力。

5 优化协调能力的对策

5.1 注重早期选材

协调能力的生理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过程的协调,而神经协调主要是靠遗传获得的,训练对协调能力虽然有着重要影响,但高水平的协调能力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在足球运动员选材中,应尽可能选取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和可塑性大的青少年进行训练。通过系统的训练,这些运动员的多种分析器机能和本体感觉可以得到更为有效改善,技术动作完成得更趋合理、迅速,也更利于促进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最大化。

5.2 抓住发展敏感期

尽管协调能力的训练对青少年和成年足球运动员都适用,但如果能抓住发展协调能力的敏感期尽早进行针对性训练,协调能力的水平就会得到显著提升。协调能力作为一种复合性素质,它的发展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研究表明,6-14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一般而言,在13-14岁(个别可能到15岁),青少年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已趋于成熟,协调能力开始达到高峰期,到这个阶段结束时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其最高协调能力水平的3/4。[7]可见,发展敏感期的针对性训练,对于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水平高低有着决定性意义。

5.3 平衡发展各项运动素质

力量、柔韧性等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密切,这些素质直接影响着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其中任何一种素质的薄弱,都会制约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如在力量素质上,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对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作用显著,国外研究认为,足球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是最薄弱的环节,其力量应当提高到前群肌肉的80%-100%,至少应提高到腿前部力量的75%-80%。[8]而我国球员的大腿前后群肌肉力量比例普遍不理想,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势必影响完成技术动作的协调能力,而且极易引起运动损伤。在柔韧素质上,足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膝、腰、髋、踝关节的柔韧性,才能保证腿部肌肉充分拉伸,关节活动幅度加大,使踢球技术动作协调有力,方向准确。

5.4 增加运动技能储备

足球运动员掌握的技能数量越多,也就是在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动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就越能有效调节不同部位、不同器官之间的协作,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较多的技能储备会增加运动员肌肉内部和肌肉之间的有效协调,它能够迅速激活必要的运动单位,保证协同肌和对抗肌合理的相互作用,迅速有效地促进肌肉由紧张向放松的过渡。

6 结论

1.协调能力是一种复合性的运动素质,足球体能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训练只有和协调能力相结合,才能获得更高的综合训练效应。

2.协调能力是有效掌握和合理运用技术动作的核心素质,直接决定着足球运动员对各种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程度和临场运用的有效性。

3.良好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增强球员完成技术动作的自信心,建立积极、稳定的心理定势并形成与足球比赛相适应的心理能力。

4.发展、优化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应该充分考虑到遗传效应、年龄敏感期、运动素质发展水平、运动技能储备等影响因素。

摘要:在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探讨其训练优化的有效途径,旨在为足球教学训练提供有效地参考。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竞技价值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B.H.普拉托诺夫.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84.

[4]Z.O.卢格,陈德民译.人生发展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5]刘丹.足球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苏抗逆,任钊.浅谈协调能力培养与体操教学的优化组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79-81.

[7]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2

【摘要】“五人制”足球运动由于它具有场地小、参加人数灵活多变、运动强度较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在中小学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能够进一步开发、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为“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奠定基础;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五人制”足球;特点;价值

目前,“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我学校开展得红红火火,由于它具有场地小、参加人数灵活多变、运动强度较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去年,我训练的足球队代表平桂管理区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了五人制比赛冠军,这就更加验证了我们学校开展这項运动的正确性。通过观察,我发现这項运动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的特点。此外,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即是我对“五人制”足球运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的看法,留与大家共飨。学校普遍适合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

通过我对周边学校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存在场地不足的情况,具备标准足球场的学校很少,大部分学校的足球场地都是200米,300米跑道的足球场。标准足球比赛场有球门区、罚球区、角球区,球门的高度是2.44米,宽度是7.32米,点球点距离球门线11米,这样的场地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来讲,要求相对较高,也相对较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标准场地的长为38米~42米、宽为18米~22米。普通学校都能达到具备2个~3个“五人制”足球场地的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五人制”足球场地仅有罚球区、角球点,球门的高度为2米、宽度为3米,点球点距离球门线6米,场区构成简单,便于学生尽快熟悉并参与到足球运动中。2 “五人制”足球运动更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 2.1 场地大小和比赛时间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

标准足球场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参赛者不仅要拥有良好的力量、速度和耐力,而且要拥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他们的身体素质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且,在大运动量的运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和学生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足球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五人制”足球运动由于场地小,降低了运动本身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就降低了对参与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五人制”足球比赛每半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全场比赛需50分钟,相对于“十一人制”来讲,运动强度较小,疲劳容易被消除。“十一人制”比赛时间长、运动强度大、需氧量大,且疲劳恢复时间长。“五人制”比赛时间短、氧债相对较少,且经过一晚上的休息,疲劳基本可以消除,从而不会影响学生第二天的学习。2.2 运动规则对学生的保护。“五人制”足球运动与“十一人制”足球运动在规则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五人制”没有越位限制,不允许铲球,也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冲撞,更强调个人技术及队员之间的配合,即“五人制”更注重队员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没有了激烈的身体接触就减小了学生受伤的几率。从生理学及训练学的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各項素质快速增长期,也是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阶段,如果过早地参加“十一人制”比赛,会走人靠身体踢球的误区,不利于控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五人制”足球运动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五人制”足球运动由于规则比较简单,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过多地受规则限制,从而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中,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五人制”足球场地小、时间短;比赛中学生接触球的次数多,双方争夺球的机会多,攻防转换速度快;比赛中急停、转身、变向跑等活动更为频繁,动作更加快速、灵活;射门和进球的机会比较多,这些特点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刺激,产生更大的满足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比赛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与练,在激烈的比赛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足球运动,从而培养学生对该項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足球运动,进而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能够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五人制”足球运动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人制”足球运动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中小学推广“五人制”足球比赛,可以推动学校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同时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励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十一人制”足球比赛所需要的场地比较专业,并且赛事的周期比较长,因此较难在中小学开展。“五人制”足球比赛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所需要的场地比较简单,且比赛的时间较短,学生组队参赛比较容易,因此更加适合在中小学的校园中开展。通过开展“五人制”足球比赛,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足球运动、积极参与足球运动,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团队的凝聚力,进而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足球后备人才的储备

由于“五人制”比赛所需场地小、参与人数少,使得“五人制”足球运动攻守转换更加频繁。在“五人制”足球运动中,要求队员的传、接、盘、带、射等动作要在瞬间完成,急停、急转要快,射门要稳、准、狠、快,这也就提高了对学生在场上的反应能力、控球能力、与队友配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姻熟的控球技术,以及较强的协同防守意识和能力。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足球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6 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变

足球运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的不是很理想。“五人制”足球由于所需要的场地灵活机动,因此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变场地和球门的大小、增加或减少比赛人数、取消守门员等调整,这就使“五人制”足球运动成为一种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形式,对丰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7 拓展足球运动途径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3

关键词 足球运动 高校 体育精神

高校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风尚起着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所崇尚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对净化高校人文环境、形成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足球运动不但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整个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围绕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目标及体育观念等。它有精神的激励功能、道德规范的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娱乐身心功能。

二、足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一)足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笔者在2014年4月中旬对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1级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5份,有效率为95%。通过对问卷分析发现: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认为通过足球运动可以树立自己正确的体育观念,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足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足球比赛中竞争精神,坚韧的意志、协作精神、遵纪规则的精神和冒险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德;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三)足球运动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

结果表明,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与足球运动可以培养创新精神。足球运动鼓励和要求不断创新。通过足球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发展学生个性,这也为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

(四)足球运动对大学生拼搏精神的影响

有84%的大学生认为参与足球运动可以体现出自己的拼搏精神,足球比赛中磨练了意志,敢于直面成功或失败;在激烈对抗中自觉弘扬顽强的拼搏精神,以此养成对真理的执着和对目标的坚定信念。

(五)足球运动对大学生竞争精神的影响

有84%的大学生认为参与足球运动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竞争精神。大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多,竞争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足球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勇于进取、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敢于冒险和创新的良好竞争意识。

(六)足球运动对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影响

有 8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足球运动可以体现出自己的协作精神,足球运动是个性张扬和集体配合相结合的体育项目,在比赛过程中需要多名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和协作,每一名队员都要重视协作和配合。这既展示个性特征和个人才能,又注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七)足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

在足球运动中,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和宣传,“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理想,团结奋斗,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等,培养大学生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文明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等,都体现了足球运动对体育道德培养。

三、结论与建议

足球运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积极的运动习惯和相对稳定的体育行为风尚;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足球知识强健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协作精神等体育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体育道德,完善了人生观,价值观。

倡导大学生在足球運动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从而完善体育观念。教师在学习技术技能之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出学校特有的足球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从而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风尚。

参考文献:

[1] 徐元玉.高校体育观念的要素及创新[J].湖北体育科技.2002(4): 27-28.

论现代足球运动的文化学意义 篇4

关于足球运动最早是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名叫蹴鞠, 可以说是古代足球运动的起源。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足球运动通常是认为起源于英国的户外运动。现代足球的发展从1863年10月26日成立的英格兰足球协会开始, 到1904年5月21日由7个欧洲国家足协代表共同成立的国际足联, 再到足球成为今天人们公认的天下第一体育项目, 现代足球历经了百年多的发展历程。作为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本身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也就是说现代足球之所以能有这般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其内在合理性除了它的技术、战术水平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文化需要外,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足球的发展过程中, 它能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的文化元素。而文化在对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由此, 本文从文化学的视角上对现代足球进行了一番新的审视和研究。

2 现代足球的政治文化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中, 政治总是以其无法替代的力量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当这一力量是由国家实施的时候, 国家政治对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 这其中当然包括体育在内,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必然是不会独立存在的。而足球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 它的产生与发展自然是离不开国际政治和国家政治, 加上足球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了参与度高和受爱好人广的热门运动, 因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必然不容忽视, 所以足球与政治联系相比其他运动项目显得更为紧密。而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现代足球, 又可以将其分为政治价值、政治意识、政治心理三个部分。

2.1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价值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价值简单来说体现在个体支持和国际外交上。具体表现为政府利用体育运动增加政治体制合法性和为统治政党、代表人物提供选择支持的相关内容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巴西是足球王国, 总统如果是球迷就会得到数以千万计民众在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

2.2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意识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意识主要体现在政府执政的动力源上。关心和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和政府施政内容中的一部分, 而体育运动能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足球运动作为第一运动其影响必然是毋庸置疑的。因而, 政府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增加了对国家政治形象的维护。此外, 足球运动还具有创造感情团结的潜力, 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当国家足球队参加世界杯时, 全国人民就会团结一心, 不去对比种族、宗教、语言、教育、职业、收入上的差异。这些因素就成为各国政府对足球运动采取积极提倡、支持态度的动机和源泉。

2.3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心理

寻求人类和平是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思想内容的主要体现。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战争, 和平是相对于它而言。强权国家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极端方式就是武力, 当两个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利益等方面有了严重的冲突就会发生。这种方式无疑会对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自国家足联在1904年正式成立之后,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时隔20多年, 直到1930年才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可以说, 战争的发生让世界足球杯的历史推迟了数10年。政治会影响足球, 同样足球也会影响政治。例如:2004年4月9日, 由11名以色列儿童和11名巴勒斯坦儿童共同组成的足球队同法国尼斯队在法兰西的球场上进行了一次意义特色的足球比赛。比赛中没有了分歧和误解, 有的只是孩子们的快乐。这次比赛也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和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因为足球和政治的这种相互影响, 现代足球也被人称为“和平年代的战争”。足球运动或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种族之间的历史积怨和政治冲突问题,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消弥世界战争危险存在的作用我们无法忽视。

3 现代足球运动的商业文化意义

现代足球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这点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今的足球运动通过大手笔的包装、展现、推广, 已经成为一种商业产品, 世界杯可以说是一场经济元素空间活跃的“豪门盛宴”。足球运动的发展动力不再只是运动员和观众的兴趣, 而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业细胞。同时足球运动通过赞助商、俱乐部投资者、股票、门票等一系列收入方式, 创造出了俱乐部品牌、足球明星、体育馆设备设施等财富来源, 完成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过程。

3.1 现代足球运动对行业商业化的推动

现代足球对行业商业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经营收入结构模式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个方面。职业足球的经营收入一般由赞助商、电视转播、门票收入、俱乐部股票、球衣等, 体育产品的销售、球员买卖、洲际赛场、出场费8种结构性要素构成。社会财富再分配一般由俱乐部投资者的回报、体育设施的进步、明星球员与主教练的身份3种因素构成。

3.2 现代足球运动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

现代足球运动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体现在增进政府财政收入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两个方面。先从增进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 据相关资料统计, 1997年世界由于足球产生的总营业额高达2000亿美元, 可以说为国家政府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政治税收。要组成足球队, 运动员和教练自然是不能少, 但是在国家队和俱乐部主帅的身后还有一大批助理教练、球探、理疗师、队医、厨师等职业的存在。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不得不提的就是足球博彩业的发展, 在欧洲许多国家中, 足球博彩已经成为了职业足球的一部分。我国也于1994年开始发行体育彩票, 中国足彩每期的销售额也曾突破2亿多人民币。足球运动在为人们生活增添无穷乐趣的同时, 也给国家和体育行政部门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利润。

4 现代足球的社会文化意义

4.1 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现代足球运动具有专门的比赛方法、战术形式、技术动作, 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进行传播。当现代足球运动成为一种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时, 它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普及和发展。因为此时它的技术内涵、规则、战术、比赛环境等内涵能被人们共同理解, 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共享。但是,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在面对足球运动的时候,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本族的文化代码来解读它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一来就会给足球运动打上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例如:英国和德国的足球风格以整体配合为主, 技术比较简练, 较多采用长传冲吊的打法, 对抗激烈、拼搏凶猛, 俗称“力量派”。这种足球风格也正好体现了欧洲人严谨、理智的文化性格。而巴西和阿根廷的足球风格较多运用技术效果、战术打法多注重局部的配合, 对于脚下功夫的要求比较高, 突出了个人水平的发挥, 俗称“技巧派”。这种足球风格与南美人坦率自信、敢于冒险、标新立异的文化个性相吻合。同时, 在同一情景之下,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趋向。在面对相同的比赛状况时, 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判断力和理解就不尽相同, 也就导致付出的个体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4.2 竞争与合作

现代足球可以说就是一项团队运动, 处处充满着竞争与合作。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团队协作等方面都体现出对抗与竞争, 在比赛中拼的不仅仅是体力、技术, 心理素质和智力一样重要, 需要通过观察对手做出迅速合理的判断, 这点也是如今激励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当然,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 只懂得竞争远远不够, 还要懂得团结合作。现代足球运动属于群体项目, 依靠的是群体内的团结协作。球员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传切、跑位、掩护等战术进行协调配合, 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攻击效果。

4.3 大众文化意识的体现

足球运动已经渐渐成为大众文化娱乐中的一项生活化的运动, 不再受足球技术、设备、规则、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只要有一个足球和一块空地, 就可以随时进行活动或比赛。球门可以用砖头、书包代替, 空地可以选在公园、广场、街头。无论男女老少, 只要懂得简单的足球技术, 就能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随着足球运动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通过攻、防、运、射达到四肢的伸展, 从团队协作和胜利中尝到无穷乐趣。足球运动体验到是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实现的是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海.体育博彩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金山.出现狂喜后的沉思[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2001, 11.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5

关键词 啦啦操 体育文化 价值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触底高校文化形式之一,包括高校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以及体育精神等多方面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啦啦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啦啦操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美的舞蹈动作完成高超的技能展示,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的运动项目。它始创于1880年的美国校园,原名cheer leading,起初只是观众为本队队员加油呐喊,到现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体育运动。自从传入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入到全国所有高校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开展,唤起了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它所表现的感染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在全国诸多赛事中都可见到啦啦操这项运动的表演。

三、啦啦操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对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的认识,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健身、教育、竞技以及审美等方面,其特点表现为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更全面优秀的人才。啦啦操运动是一项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运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等方面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宗旨相一致,教育部为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已将啦啦操列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并且在我国各高校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作为一项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间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啦啦操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价值

(一)健身价值,全面增强身体素质

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动作编排内容丰富多样,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构成,跳跃、翻滚、托举等动作不仅可以发展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肌肉力量、平衡性等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全面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具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目标。

(二)健心价值,促进心理健康

啦啦操运动中包含的舞蹈动作以及技术配合,所体现的是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精彩的表演可以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鼓舞,感染观众,通过动作中象征鼓舞意义的手势和口号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张扬的个性和勇往直前、奋力拼搏的精神,配合热情奔放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以及热烈的赛场气氛有利于驱除抑郁、烦躁自卑等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自信心等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啦啦队运动是由6-30人组成,属于团体竞赛项目,团队精神是啦啦队制胜的核心。在表演和竞赛中需要队员相互配合,变换多层次的队形和造型才能呈现精彩的表演效果,在技巧啦啦队中团队凝聚力表现的尤为突出。技巧啦啦队是由翻腾、托举、金字塔、口号等形式组合而成,在技术动作的练习训练中需要底座和尖子以及后点的默契配合和充分信任才可以完成每个配合抛接动作,在上场及表演竞赛中需要整齐响亮的口号呼喊才能达到鼓舞人心的效果,每个队员都需要时时刻刻将自己融入集体中以保持整个团队动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因此啦啦操项目对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凝聚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啦啦队运动中的团队精神为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磨练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啦啦队运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通过啦啦队的训练和竞赛表演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竞争意识,培养战胜自我以及超越自我的精神;技巧啦啦队要求队员通过抛接、跳跃、翻腾等高难度的动作完美的完成成套动作,在教学及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动作完成的失败以及配合的失误,并非每次练习都可以成功的完成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通过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来完成技术动作及配合,因此,啦啦队运动可以利用项目自身的技术动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五)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发展

啦啦操在高校中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开展,校园体育竞赛以及表演等大型活动中都通过充满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精彩富有活力的啦啦操来活跃气氛,优美的舞蹈啦啦操以及精彩刺激的技巧啦啦表演都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升了新的层次,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运动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同时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校园文化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小结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6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 发展校园足球的政策一经提出, 立刻引起外界热议:“振兴足球从教育开始”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 体现了让足球回归教育的宗旨;不过, 外界对开展校园足球的途径、保障等也存在各种担心。一是师资队伍的缺乏。全国基层青少年足球教练水平不足, 人员普遍匮乏。放眼学校教学, 更多是普通的体育教师代替专业的足球教练, 足球的专业性明显不足。二是学生安全的保障。从个人角度来说, 绝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也是愿意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 但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安全”。三是家长、学生和文化课老师对足球运动认识的偏差。当与文化课发生冲突时, 足球只能选择让步;训练中, 也经常有学生因为要参加补习班而耽误训练。四是体育和教育如何深度结合, 如何真正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足球不能是为训练和成绩而开展, 更应该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 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

位于美丽的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积极参与“全国校园足球”运动, 认真谋划, 努力创建, 围绕“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三个核心, 扎扎实实地推进“校园足球”,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始终秉承“志远行近”的校训, 坚持“全心享受品质教育, 为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以建设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品质学校为追求,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与“校园足球”以足球为抓手, 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为推动校园足球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 深度探索“体教结合”的新途径, 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把校园足球文化与学校德育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有机结合, 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校长杯”足球联赛机制。打破横向班级之间的组队比赛, 而以学校纵向的家族文化为条线, 以家族为单位组队, 吸引了全校广大足球爱好者的热情参与。

现代足球文化中, 各国足球的技战术风格都深深烙印着着自己民族文化元素。具体到校园足球运动层面, 把足球运动与家族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赋予了不同的足球队伍背后不同的家族精神, 以这样的家族精神作为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足球运动能够充分发展、让足球文化深入人心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 足球运动也是各家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家族精神文化又能在足球运动中得到最有力的彰显与弘扬。

一、家族文化的构建与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 所以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从本校人文环境出发, 基于“礼、孝、和、责、诚、勇、毅、俭、智、仁”十个德育目标, 并结合学风、校风中的“学、思、行、日、正、进”六个字相结合, 打破横向组合的束缚, 纵向组合形成具有家族特色的60个班级10个家族。如一 (1) 班级为学礼班级、二 (1) 班级为思礼班级, 这样从低到高, 六个班级纵向地组成一个家族———礼家族, 以此类推就形成了其他九大家族。

园区二实小的家族建设有别于常规的年级组建设, 它是一个纵向组合, 使家族中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 有更强的必要去广泛接触不同班不同级的学长、学友, 让彼此相互了解, 相互切磋, 扩大了交往圈, 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家族内的成员, 年龄不同, 教学相长, 长幼互助。家族的特殊建制有其特有的组织、发展传承的特点, 倡导的是活动体验式的教育过程。

二、“校长杯”足球比赛组织

在2014学年, 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了“校长杯”7人制足球比赛。此次比赛以家族为单位, 共组成10支代表队。其特点是: (1) 打破横向班级之间的组队比赛, 而以学校纵向的家族文化为条线, 以家族为单位组队。即:礼、孝、和、责、诚、勇、毅、俭、智、仁家族, 每个家族三到六年级的学生组成参赛队伍。 (2) 鼓励男女生同场竞技, 控制高年级上场队员。每场比赛中, 女生必须上场2人, 六年级上场人数至多2人。这样一来, 中低年级孩子可以得到更多上场机会。此次比赛在学校领导统一安排组织下共设24场比赛, 涉及教师20余人、运动员120人, 以及所有家族成员。比赛定在每周四、周五的第三节课外活动时间, 这样可以有更多学生通过观看比赛感受到足球运动的魅力, 给了更多学生从观看到参加比赛的心理动力, 为学校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人才支撑。

三、家族文化与足球比赛的共性

1. 凝聚性。

凝聚性是指在足球的强烈影响下, 人们的心理状态呈现出的一致性或一体化状态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为足球疯狂的根本原因所在。校园足球这种凝聚性同样存在, 表现在对于校园整体和校园中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的聚合作用, 使之符合学校所确立的目标和导向。家族文化建设、“校长杯”足球比赛, 两者都积极倡导学生走出教室, 回归阳光,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使学生内心都喜欢参加足球运动, 形成一体化的状态。在“校长杯”比赛中无论是球队进球、失球, 还是胜利、失败, 我们都能看到家族队员相拥在一起互相鼓励, 场下的家族成员也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家族加油呐喊。在足球运动的凝聚作用下, 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家族的凝聚性、向心力也会越来越强, 这样就能很好地普及我校的足球运动, 彰显我校家族文化的特色。

2. 约束性。

文化所具有的强烈的凝聚效应, 对于这一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作用, 足球文化也不例外。它主要对足球运动参与者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与控制, 从而使参与者沿着一定价值取向进行发展。足球比赛的约束性, 其具体表现是通过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规范形式来约束行为。有形的主要是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足球竞赛规则和各种行为准则等有形的管理制度, 来规范学生行为;无形的主要是通过足球比赛的潜在道德向学生提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学生参加“校长杯”足球比赛中, 这些有形的、无形的约束既有足球运动本身的规则要求, 也包含了家族文化的价值约束。足球比赛规则和家族理念相互补充, 使这两种要求潜移默化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这样他们的行为最终就会成为自觉的、不用约束的行为习惯。

3. 传承性。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 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但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贯穿其中, 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 几千年绵绵不绝, 其中“礼、孝、和、责、诚、勇、毅、俭、智、仁”十个德育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中从古至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足球运动同样也具有传承性。在学生参加比赛中, 低年级要向高年级学习技战术, 同时向他们学习足球运动中的隐形价值。在参加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通过参加比赛要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 观看者要学会“审美”, 把优良作风、行为传承下去。从教师到学生、从高年级学生到低年级学生, 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使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家族文化构建更上一个台阶。

4. 教育性。

如果说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家族理念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那么开展校园足球比赛则是对弘扬家族文化、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足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高对抗的集体竞技体育, 它的激烈对抗程度, 有时候甚至要用“惨烈”来形容。这样的团体活动, 对于参与者的精神品质、身体素质提出了高度要求。足球运动又是多人参与的集体运动项目, 运动员需要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与健康的精神状态, 为集体而战、为荣誉而战是始终不渝的信念。足球运动教会学生必须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的意识, 要学会自尊、自信、自强。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7

1 传统足球文化

有什么文化,就有什么足球。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不同,孕育和熏陶的足球风格也各具特色。其实这也是足球本身的魅力和它具有世界上最多“fans”的最大原因。足球场上的精彩绝伦,各个国家不同的风格展示,阵容的壮观豪华,这些现象背后无疑蕴含着丰富的足球文化,纵观当今世界足坛,不妨层次清晰、棱角分明的传统足球文化典范,见表1。

文化是立人之本。足球运动参与者是一切足球文化的创造者,由于参与者文化(包括球员文化、球迷文化、联赛文化)上的差距,使得传统足球文化相生相克、相得益彰。

2 现代足球运动中的“狂人现象”及主要形成原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狂人”的解释为①疯狂的人;②极端狂妄自大的人;③不可一世、藐视一切的人。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专业化等特点日益突出,使得现代足球运动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结合实例,“狂人现象”的表现大致可以归为下列几类,见表2。

结合当前竞技体育职业化的特点,以及社会赋予足球运动功能不断增大的现实,足球参与者承受压力的能力已经达到极点,为了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足球场上公众人物的他们,需要通过在特定的场境下进行心理宣泄,真实而自然流露的宣泄行为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就会迅速融入足球文化的范畴并得以传承。

3 “狂人现象”的文化特质

3.1 是一种足球文明进程中的“夹缝”文化

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不断完善是现代足球运动文明进程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足球比赛中出现的人们事先无法预料的各种犯规和现象,是国际足联不断改进和完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动力,“狂人现象”的出现可以促进足球竞赛规则的补充和完善;然而,“狂人现象”毕竟是足球参与者长期心理重压下的一种宣泄行为,在足球竞赛过程中,参与者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过激的宣泄行为所引发的争执,甚至发展成为暴力事件、冲突骚乱,以致扰乱社会治安的事实并不少见。近年来,足球运动中的“狂人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影响范围已延伸至足球赛场之外。“狂人现象”这一另类文化现象的出现将在一定时期内,使得现代足球文明陷于对其取舍两难的境地。

3.2 是一种寻求原始足球文化回归的呼唤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掺入了太多的功利性,公平竞赛在足球比赛中大打折扣。在体育运动追寻原始功能回归的今天,“狂人现象”的出现在现代足球运动中展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球员为了抵制不公正待遇拒绝国家队的召唤,教练员为了坚持自己的战术打法拒绝足协和球迷的呼声等等,一些“疯狂”的举动无疑更能体现足球文化的原始内涵。足球参与者的宣泄行为,一方面是向外界展示自身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呼唤一种技术、战术、意志和智慧于一体的公平合理的足球氛围;另一方面,参与者通过宣泄可以避免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的产生,促进自身健康。

3.3 是一种现代社会主观放大的足球文化

文化赋予了足球运动长期存在的基础,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不同俱乐部的足球文化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在追崇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推崇一种足球文化杰出代表的同时,无意识地将足球文化运推向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风口浪尖。一届世界杯比赛甚至被渲染成了不同足球文化间的对抗,一支国家足球队的成绩甚至与国家尊严、民族精神相提并论。正是当今社会对足球运动功能不负责任的放大,足球运动的外延被无限延伸,甚至冲破了体育的功能界限,足球运动在现代社会中要肩负着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功能。重压下的扭曲、变形,加快了“狂人现象”的速成和蔓延。

3.4 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另类足球文化

运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需要有相对统一的传承方式。随着足球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影响,足球参与者在世界各国流动范围的扩大,受到地域限制的“传统足球文化”被不断的冲击。为了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不同足球文化集一身的足球参与者越来越多,更多的足球参与者对“狂人现象”逐渐达成共识,观念上的认同使得“狂人现象”逐渐成为国际足坛的一种共有足球文化现象而存在。

4 对“狂人现象”的思考

4.1 正确认识“狂人现象”

足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交融过程,“狂人现象”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对足球运动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如何把握有利、有度的原则合理利用“狂人现象”产生的积极影响,如何预防、限制“狂人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将会影响未来足球运动的文明进程。

4.2 正确认识足球参与者

足球参与者是足球文化的制造者,“狂人现象”不一定是足球暴力事件,但任其发展必然将助长足球暴力事件的发生,要使足球运动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对足球参与者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和引导是应该的,如何通过足球立法和对足球竞赛规则的补充,来加强对足球参与者的管理和引导是未来足球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3 重视足球文化建设

足球文化的建设要从构建足球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足球环境氛围和实施软性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着手,加强足球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邓达之.足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魏忠,陈杰.足球文化与民族融合[J].世界民族,2002,(5):70-75.

[6]王文军.现代足球文化的传播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62-64.

我国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现状,对策

引言

文化素质通常是指文学、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头脑中的积淀程度。这其中的“文学”是第一位的, 是文化素质的基础部分。具体而言, 就是通过对祖国优秀文学的识记、阅读、鉴赏增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的诸多素质中, 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 是影响其他素质形成的关键性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世纪, 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 已不是单一的因素所能决定的, 它是人的智力、体能及技战术的综合体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单一的技术型或身体型早已过渡到今天的综合型, 运动员不只是斗勇斗狠, 更主要的是斗智。我国足球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 制约了球员自身的发展, 同时, 也制约了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已成为当前足球运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文化素质对足球运动员的影响

1.1 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相关学科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渗入运动训练领域, 加速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科学化对运动训练的干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成为科学化训练对象的“运动中的人”与科学化训练的锋面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运动员要不断开发自身的智力, 以适应科学革命。因此, 足球运动员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积累, 才能更好地认识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为指导训练提供理论基础;才能提高对技、战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教练员的理念, 提高训练的质量。另外, 拥有专业的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 队员可以用来指导自我训练,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

1.2 对比赛的影响

当今足球由于全攻全守打法的日趋完善以及运动员作战能力的提高, 攻守之间对抗越来越强, 速度越来越快, 争夺越来越激烈, 场上变化也越来越复杂。以往那种仅仅依靠体力硬拼、蛮干的打法, 已不能适应当今足球灵活多变的战术要求。因此, 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运动员才能提高比赛的意识, 所掌握的技术动作、战术组合、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与较高的比赛意识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同时, 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的沉淀为运动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动员才能够从容地应对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另外, 较高的文化素质, 可以提高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才能根据场上的变化更合理地运用技术, 以达到战术目的。因此, 对足球运动员来说, 加强文化学习, 提高文化素质, 提高应变能力及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至关重要。

1.3 对运动员在足球之外领域发展的影响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大多数退役足球运动员走上社会之后, 身无一技之长的他们生存状况堪忧, 甚至会陷入贫困交加的窘境。很多运动员从小就终止了文化学习, 进行专业训练。而为了成绩、金牌和荣誉, 运动员除了训练、比赛之外, 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虽然各级运动队都开设有文化补习课, 却只是训练、比赛之余的陪衬罢了。一旦这些运动员退役离开自己的“老本行”, 文化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无所适从, 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而国外的一些足球运动员除了在足球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之外, 还在足球以外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一切都表明, 较高的文化素质除了可以帮助运动员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外, 还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

2 国内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现状

足球发达国家对足球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 尤其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球员不但具备过人的足球技术, 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国外, 许多足球运动员受过良好的教育, 大家都熟悉的著名球星, 英国足球队队长基岗——“米奇老鼠”, 曾是一个著名的歌星;丹麦队的门将尼里斯·波居然是一位物理学家;超级球星苏格拉底恰恰是在圣保罗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 成为国家队主力的, 因此有人善意地戏称其为“足球博士”。还有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大学于1998年9月开始招收攻读足球专业MBA (工商管理学硕士) 的学生, 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的首创之举。而我们的近邻, 韩国、日本足球水平近几年提高很快, 这与加强对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不无关系。日本J联赛 (职业联赛) 秘书长佐佐木一树先生在接受新华社驻东京记者韩建军、张海波专访时介绍说, 日本小学生一般从12岁开始踢球, 足球学校则招收不少五六岁的孩子, 但这些孩子在足球学校不仅仅是踢球, 重点是让他们接受足球文化的熏陶。韩国国奥队大都是现役大学生, 即使个别职业球员也是大学毕业后才进入职业队[2]。可见, 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已经把对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 提升到球员培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了。

在国内, 足球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大都离不开“业余体校 (或足球学校) 、少年队、青年队、成年队、国家队”这一培养模式[3]。但无论从健力宝青年队和“超百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的昙花一现, 到同属80一代的巴西球员卡卡现在威震国际足坛, 还是从同样在2000年世青赛中表现出色的曲波和韩国朴智星到现在两者不同的命运 (前者在俱乐部期待能每场首发, 后者已经在曼联队站稳脚根) , 都可以看出在青少年时期进行专业化和成人化训练、缺少文化素质培养的球员, 尽管能在青少年比赛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但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很少有上升空间。随着足球运动职业化的发展, 我们对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认识有了提高, 但是整个行业“重武轻文”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执教过国家队、俱乐部队以及大学生队的金志扬教练评价国内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时说:“年维泗、陈成达这一代的球员都是大学毕业, 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是高中生, 我的学生沈祥福是初中生毕业, 而现在这批球员连初中文化都不具备。”[4]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当代球员的文化素质现状。以致我们的联赛、队员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国奥球员的赛前泡吧事件;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在联赛中出现的球员罢赛、打架、参与赌球等现象, 这些都表明我们国内足球运动员偏低的文化素质, 制约了运动员自身的发展, 同时不利于我们的职业联赛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3 国内足球运动员获得文化素质的困境

3.1 重“训”轻“学”的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就是追求比赛的成绩。因此, 不论是上级领导还是运动员本身, 都把运动成绩摆在了首要位置。从运动员的选材到平时的训练, 主要就是看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如何, 很少有考虑到文化素质水平的, 甚至根本就不考虑。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其文化学习、思想品德等问题都可以被忽略。另外, 足球运动员自身的重视也不够。所以, 从整个行业的环境来看, 重“训”轻“学”的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3.2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难点在于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难以调和, 其原因在于两者的目标和规律不同。文化教育, 需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 教学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包括授课教师、学生班集体、教学时间等, 而运动员为了训练比赛, 无法遵循这些规律。调查发现, 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精力[5]。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 (每周10~12学时, 全年30周、300学时以上) 在许多情况下 (如备战全运会等) 被挤占。运动训练使运动员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 体力上大量消耗给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目前, 足球运动员所用的基础课程的各科教材的内容和难度都在不断地增加。教学的内容与他们实际接触的相脱节, 甚至联系甚远。另外, 课程的设置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的滞后, 师资的缺乏都不利于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 没有充分考虑到足球运动员的特殊性。

3.3 规章制度与法规不完善

没有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教育法规, 一切口号都可能流于形式。目前, 我国大多数足球运动员文化水平处于高中以下, 而且大部分运动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提高普九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当前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 大部分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少数有规章制度也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6]。

4 国内足球运动员获得文化素质的对策

我国球员, 由于缺乏足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 制约着他们的发展;甚至一些球员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 出现了不光彩的事情, 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随着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走出了国门, 在欧美的高水平联赛踢球, 但还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和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的不足, 直接制约着他们成为世界级球星。

4.1 更新观念, 转变重“训”轻“学”的思想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转变观念。足球运动员不应是旧体制下特殊的社会宠儿, 而应像普通社会成员一样自我承担必要的社会风险。各级领导和教练员要真正认识文化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的获得, 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同等对待。要制订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计划, 对其提出文化学习的要求, 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达到的标准, 对运动员进行有关文化学习的教育, 使其了解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 加强法制观念, 建立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要强化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把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纳入竞技运动的日常工作之中, 把运动员的选拔、评定与其文化素质要求在法规上明确体现, 把提高训练质量切实转移到依靠科学训练和提高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要制定一系列奖惩和保障等配套措施, 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落实, 以法律规范来治理运动训练与文化素质获得的矛盾关系。

4.3大力推进足球运动队的体育院校化, 足球运动训练回归教育系统

我国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回归教育并实现足球运动队的院校化,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渐进过程, 因此, 必须在明确长期目标的前提下, 制定近期改革的具体目标。我国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近期目标应该是首先实现“体育院校化”, 由体育院校化向全面的院校化过渡。

4.4探索合理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解决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是足球运动队文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新世纪, 应重新制定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 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模式, 如长学制、学分制、单科结业积累制、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等。要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构建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材体系, 探索积极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条件成熟的运动队可以把训练基地建在各体育院校或普通高校, 为实现竞技体育体制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最终实现足球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协调、集约化发展。

结束语

如果说体育运动的某些个人项目, 靠运动员天赋的条件和刻苦训练尚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那么集体项目就需要运动员有较高的整体文化素质。纵观欧美一些高水平的足球队, 其运动员无一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当今世界体坛上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低, 决然成不了高水平的队伍。只有队员有相应的文化素质, 才能正确领会、全面贯彻教练的意图;才能审时度势, 把握战机;才能随机应变, 临危不乱;才能扬长避短, 克敌制胜。中国足球要走向世界,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继林, 王玉勇.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比赛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24-25.

[2]周璋斌.论提高国内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J].体育科技, 2004, (1) :9-11.

[3]刘兵.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3) :25-26.

[4]于铎.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分析与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6, (1) :74-76.

[5]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1-4.

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篇9

在运动训练“教”与“练”过程中, 任何一环节缺少人文精神势必让运动员成为训练机器, 让训练成为生产“金牌”的过程, 使作为“人”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难以可持续发展。 “足球训练目的 , 使各项能力能高度统一、高度协调地释放聚合的能量。”教练员的训练阶段性的控制 (教学、指导、调整)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有着指导意义;运动员在每个阶段自主性学习与训练对自身的成长, 甚至对终身发展有着决定意义。只有“物力”、“心力”、“外力”三者有机 结合, 才能将“物化”的技术训练转变为“人格”的运动修炼。人文价值视域下足球训练教学策略实施, 对人本位教学育人理念践行有着重要意义。

2、人文价值视域下足球训练教学计划阶段性任务的制定

人文价值运动训练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遵循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规律, 故将其教学任务制定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主要训练任务; 专项训练初期阶段主要训练任务;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训练任务和专项完善阶段主要训练任务等四个阶段。

2.1、人文价值运动训练教学基础训练阶段主要训练教学任务

基础训练阶段由于足球运动员的年龄较小 (7-11岁) , 故主要训练特征表现在:人文性、基础性、趣味性, 避免过度的训练负荷;同时作为长期训练的第一阶段, 正确的心理认知与相关文化知识习得十分重要, 这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见表1:

2.2、人文价值运动训 练教学专项训练初期阶段的主要训练教 学任务

在专项训练初期阶段 (10-14岁) , 训练进入了提高阶段, 该阶段训练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训练方式初步形成;典型的训练负荷开始进入学习、训练中;技术、战术全面开展;心理认知逐步提高。同时, 该环节是教练员对球员技术全面了解, 球员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是球员未来个性化技术的形成, 以及持续性的训练态度保持的连续性环节, 见表2:

2.3、人文价值运动教学专项提高阶段的主要教学训练任务

足球运动员专项提高阶段 (14-18岁) 主要特征表现在: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传递速度有所提高, 时空定位能力有了进步, 动力定型逐步确立, 动作结构趋于简化, 竞技水平逐渐接近成人运动员的水平, 战术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由于年龄原因, 高强度下的无氧糖酵解能力发展并不完善, 大强度的有氧无氧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法不能充分实现, 但实战比赛的参加是必要: 临场经验的积累, 心理环境的适应, 这种无形的“心力”是运动员持续进步的重要阶梯, 见表3:

2.4 人文价值运动训练教学专项完善阶段的主要教学训练任务

第四阶段核心特征在于竞技能力的有机渗透, 个人创造力充分发展的环节。该阶段足球运动员年龄多在18-23岁之间, 是“训练为比赛”向“比赛为成就”转型阶段, 亦是运动能力整合并得以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人”的发展角度看, 运动员价值观树立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其今后的竞技能力的发展。人本位价值理念的确立不仅有利于球员的运动寿命的延续, 更有利运动员作为“人”的发展, 见表4:

3、结 论与建议

延长运动寿命、实现运动能力的可持续性, 人本位的运动训练理念必须得到践行。运动训练教学的人文价值观的实施, 必须落实到训练教学主导和训练教学主体身上, 并要落实到每一个训练教学环节上。不同训练教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训练任务, 而各个阶段任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规律不得违背。加强运动员情感的培养, 使理智与情感有机结合, 加强运动教学主体的自控能力的完善, 尊重主体个性发展, 注重多元化训练方式, 开设关于培养“人”的教育课程, 使运动员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宋继新.谈“三力合一”的竞技运动[N].吉林日报.2001, 10,

[3]李少丹, 李艳翎译.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4]田麦久, 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中国龙舟运动的起源与文化价值探析 篇10

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惯上按农历计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有吃粽子, 赛龙舟, 挂菖蒲、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的习俗。其中赛龙舟 (龙舟运动, 又称龙舟竞渡) 是端午节极具民俗特征的一项重要活动,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比赛的现场, 常常是条条龙舟劈波斩浪, 个个健儿抢前争先, 观众呐喊声欢呼声雷动, 场面热闹非凡。这充分说明, 龙舟运动在我国依旧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龙的由来

论及龙舟运动, 就不能不探究龙的源流。自古以来, 海内外炎黄子孙, 皆自喻为龙的传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 蕴含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的中华龙文化对每个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的神圣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 (约前6000—前2000) 就出现了龙的雏形, 主要是以夏族图腾为蓝本虚拟想象而来的。我国的古籍中存在诸多有关龙的记载。战国屈原 (前340—前278) 在其代表作《离骚》与《天问》中, 按照龙的外形不同将龙划分为螭龙 (头上有犄角) 、虬龙 (头上无犄角) 、蛟龙 (身上有鳞) 以及应龙 (长有翅膀) ;东汉王充 (27—约97) 在其代表作《论衡》中将龙描绘成“龙之像, 马首蛇尾”的模样;明朝李时珍 (1518—1593) 在其代表作《本草纲目》中写道:“龙有九似”, 即说龙的头与骆驼的头类似, 角与鹿的角类似, 脖子与蛇的脖子相似, 腹部与大蛤蜊的腹部相似, 耳朵像牛的耳朵, 眼睛像兔子的眼睛, 再就是龙的鳞、爪、掌分别与鲤鱼、雄鹰以及猛虎的鳞、爪、掌相似。目前, 学界有关龙的起源, 主要存在神异动物说、图腾融合说、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记说、外邦传入说等等诸多说法。尽管说法不一, 但笔者倾向于图腾融合说。古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对大多数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为了获得好的收成渴求风调雨顺, 古人希望自己部族的图腾具备群山的雄姿, 拥有左右风雨雷电的力量, 既能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 亦能在水中游弋。因此, 龙, 这种具备许多动物特点, 融合多部族图腾文化的神物在群众的想象与流传下诞生了,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各部族的融合。

二、中国龙舟运动的起源探析

“龙舟”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穆天子传》中, 其记载曰:“天子乘鸟舟 (龙) 舟, 浮于太沼。”[1]但中国龙舟运动究竟如何起源, 学界众说纷纭, 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梳理, 总结归纳出三种较为合理的说法, 分别是宗教祭祀说、英雄崇拜说以及魂舟送葬习俗说。笔者接下来就一一剖析这三种说法。

1. 宗教祭祀说。

如前文所述, 由于古时民众生产力水平有限, 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耕作的丰收与否。民众在改造自然的时候, 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 自身力量的微弱。面对自然的无知与恐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古时民众就将自身美好的愿望寄托给宗教, 通过进行各种仪式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 希望宗教通过超自然的力量达成自身的愿望与渴求。这就是中国最早宗教祭祀仪式的雏形, 一批与宗教祭祀有关的活动也应运而生。就一定意义而言, 古时宗教祭祀中开展的各种活动就是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的最初形态, 古代宗教活动为早期民族体育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民族体育受到宗教各方面的影响, 可以说, 民族体育与宗教相伴而生, 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龙舟作为民族体育, 它的起源与发展无不与宗教祭祀存在联系。龙舟运动曾是古时一种祭拜神龙的宗教祭祀活动, 而祭龙活动源于对龙图腾崇拜这一宗教文化。古时的民众通过龙舟竞渡这一民俗活动表达了对神龙的虔诚之心, 寓意对美好生活的渴盼与希冀。

2. 英雄崇拜说。

在中国民间还有许多关于龙舟运动起源的传说, 不同的地域传说也不尽相同, 这些传说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拜。吴越之地进行龙舟运动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勾践两位英雄, 这一点《曹娥碑》与《越地传》中的相关记载能够加以佐证。《后汉书·周处传》中记载了龙舟运动起源于介子推, 纪念其宁死不屈的精神。这一传说主要流传于山西等地[2]。上述这三种传说仅局限于一地, 影响有限。古往今来, 无论是民间还是文献典籍, 以龙舟运动起源于屈原流传最为广泛, 影响也最大。《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为:“按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划龙舟乐府》以及《武陵竞渡略》等诸多古籍都记载了龙舟运动是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屈原。

3. 魂舟送葬习俗说。

有关龙舟运动的宗教祭祀说以及英雄崇拜说是两种较为主流的说法, 其实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民众认为龙舟运动起源于当地的以舟送葬的习俗, 这种送葬的舟称之为魂舟。魂舟两端翘起, 外形与龙舟接近。魂舟上击鼓者与划桨者各司其职。这主要依据从云、贵、川等地出土的古代铜鼓考据而来。魂舟送葬这一习俗可以说是中国龙舟运动的雏形。

三、龙舟运动的文化价值探析

1. 彰显集体协作精神。

中国民族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依靠单一的个体是很难进行生产活动的, 它需要劳动人民彼此之间相互帮助, 这种民间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广大民众的集体荣誉感。正如上文所阐述的, 龙舟运动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参与龙舟运动的往往是本地、本村或者本族的成员, 相同的地域文化使得龙舟运动成为当地人共同信仰的活动。

龙舟运动是一项要求集体通力协作的项目, 进行龙舟比赛时, 一条龙舟包括队长、舵手、锣手、鼓手、划手等二十余人。如果希望龙舟划得更快, 龙舟上的每个人必须协调一致, 队长负责指挥, 舵手掌控龙舟的方向, 锣手鼓手掌握好节拍, 与划手挥动桨的节奏相互配合, 力求实现整个龙舟人员动作的一致。唯有如此, 龙舟上的人与龙舟融为一体, 不断挥动的桨好似龙爪, 行驶的龙舟好似神龙在水中高速游弋, 场面蔚为壮观。集体通力配合, 协调一致, 龙舟才能获得最快的速度, 获得龙舟竞渡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注重集体协作, 龙舟是断然划不好的。在共同信仰下进行的龙舟运动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集体协作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 崇尚奋勇拼搏精神。

龙舟竞渡作为一项运动, 奋勇争先, 敢为人先, 勇争第一也是其精神内核之一。当龙舟运动进行时, 龙舟上的队员拼命舞动着船桨, 配以整齐划一的锣鼓声和号子声, 加之观看龙舟比赛观众的呐喊声, 崇尚拼搏竞技的龙舟运动给民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盛宴, 让人激动不已, 热血澎湃。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面临着来自自然的天灾, 还遭遇着外族的入侵, 统治阶级的残暴等人祸。中华民族的民众面对如此天灾人祸, 没有消极回避, 而是不断挑战自然, 不断挑战自我。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在水中驾驶着龙舟乘风破浪, 披荆斩棘, 意寓着民众挑战自然, 挑战自我的决心与气魄。龙舟运动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敢于挑战自然, 敢于挑战自我, 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

古代文人墨客在诗文中对龙舟运动这种崇尚奋勇拼搏的精神不吝笔墨, 大加称颂。唐代储光羲 (约706—763) 写道:“船争先后渡, 岸激去来波。”将龙舟争先恐后争夺第一, 激起层层波纹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唐代张建封 (735—800) 更是将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张建封在《竞渡歌》中这样写道:“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 输岸一朋心似烧。”[3]

历朝历代有关龙舟运动拼搏争先的描述的古籍浩如烟海,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古籍, 我们不难看出, 龙舟运动中崇尚奋勇拼搏的精神内核。这种奋勇拼搏的精神成为龙舟运动重要的文化价值, 也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被民众广泛认可, 影响也最大的一种说法是, 龙舟运动起源于屈原。如此多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却唯独钟爱屈原呢?屈原满怀报国之志, 却报国无门, 最终以身殉国。屈原那份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名垂青史, 影响深远。屈原那份“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 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这正是龙舟运动文化价值的重要一面。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对屈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 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 苟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屈原勇敢直面的人文精神, 崇高的爱国情怀, 高洁的人格, 在不同的时代, 在不同的社会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民众也极为认同, 屈原的精神始终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脑海中。作为纪念屈原的龙舟运动也将屈原的精神吸纳进自身的文化之中。龙舟文化中也蕴含着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精神。发展龙舟运动有利于弘扬爱国精神, 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摘要:龙舟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 特色鲜明, 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本文在阐述龙由来的基础上, 剖析了关于中国龙舟运动起源的三种观点, 进而探究了龙舟运动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龙舟运动,起源,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适民.屈原、端午与龙舟文化[J].邵阳学院学报, 2003, 2 (1) .

[2]倪依克.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 2001 (7) .

上一篇:分段衔接培养下一篇:14~28周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