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和延伸性

2024-06-02

拓展性和延伸性(精选四篇)

拓展性和延伸性 篇1

一、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思想观念

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相对于城市要落后,阅读教学内容只能局限于教材,脱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脱离社会生活。大多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制约,认为“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只要懂得课本的知识就行,其他的无关紧要”。于是,教师抱着课本不放,对学生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为考试而阅读,很少涉及课外阅读知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生发出了加强课外阅读的呼声。因此,教师也有必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思想观念,拓展教学内容,拓宽阅读资源,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形成以“自主探究、拓展知识、培养能力”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进行拓展延伸性阅读教学

1. 根据作者,指导阅读其系列作品

在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紧接着介绍该作者的系列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的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指导学生读鲁迅散文作品集《朝花夕拾》;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后,指导学生读《泰戈尔诗集》;学习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

2. 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文章

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某种文体的方法后,就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作品,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看云识天气》一课后,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芦花荡》后,指导学生读《荷花淀》;学习了李白、杜甫的诗后,指导学生读《唐诗三百首》。

3. 根据课文,指导阅读相关文章

一篇文章,从题材、主题、故事情节、语言、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等不同的角度去拓展延伸阅读,可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扩大阅读面、培养思维能力。

(1)从题材、主题入手。

初中语文课本选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很多作家都借用了不同题材来表达相同的主题,或是题材相同主题不同,在教学中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引导学生阅读周桀的《满天的风筝》;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引导学生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比较阅读,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从故事情节入手。

通过故事情节的延伸,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引导学生想象“皇帝回宫后会做些什么,骗子的结局如何”;在学习《喂——出来》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说的结尾。学生放开了思维束缚,纷纷展开想象,培养了创造力。

(3)从语言入手。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如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引导学生赏析他的《虞美人》;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引导学生赏析她的《声声慢》,或者赏析苏轼的《念奴娇》。同一个作家同一种语言风格,或是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都可以在比较中得到美的熏陶。

(4)从写作方法入手。

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中学习到名家名作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如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后,引导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比较描写手法的异同;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后,引导学生阅读陈寿儒的《夜宿卢沟》,比较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5)从人物形象入手。

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之得到人生的感悟和思想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如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可联系到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等人物形象;分析《故乡》中的杨二嫂,可联系到王熙凤、菲利普太太等人物形象。

4. 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指导阅读相关内容和思考学习

在立足课本进行延伸的基础上,语文阅读教学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具体做法是,针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课外图书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注重挖掘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进行拓展延伸性阅读,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后,让学生去了解壮乡的传统节日习俗以及有关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山歌、对联等,开展“感受中国节日”的语文活动;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后,让学生练习写家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作文,从中选出部分佳作来阅读。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既巩固了文本知识,又学到了生活经验,提高了人文素养。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篇2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

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3月7日]

延伸、拓展教《重阳》 篇3

词作上片写景明理,由理及景。“人生易老天难老”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可两作诗意截然不同。李诗描写的是王朝更替、物是人非的愁苦惨淡。咸阳古道,伤心霸陵,“仙人”辞汉,草木为之含悲,天地为之动情,遍地丛生的兰草一片衰老憔悴,阴云密布的苍天一片肃穆苍老,李贺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国破家亡而愁云惨淡的情绪。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妙用对比,寄慨遥深。“人生易老”对比“天难老”,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丝毫不含有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缠绵喟叹。“天难老”是指天地万物穷通变化,生生不息,光景常新。“天”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称,是“天道”,是“永恒”,是“秩序”,是“主宰”,“难老”极言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豪情万丈如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决不是慨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曹操语),恰恰相反,而是说,正是由于一短促一恒远,一渺小一崇高,一脆弱一强健,所以必须把“风华正茂”的美好青春奉献给壮丽辉煌的革命事业,把“小我”融入“大我”,迫不及待,竭尽所能,发光发热,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上片中间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承上启下,递进反复,寓变于不变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两个“重阳”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你所知道的运用这种递进反复手法的诗句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诗意。

上片最后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堪称经典,可以与唐代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比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这样写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行军在外,重阳登高,无菊可赏,无酒可饮,只好“遥怜故园菊”,思乡念亲之中伴随着一种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而在这里,战地黄花和胜利联系在一起,写花实乃写人,鼓舞人心,催人奋发。

词作下片绘景传情,托物寓意。首句“一年一度秋风劲”着一“劲”字,苍劲有力,动感极强,渲染了风卷残叶,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和春光相比,迥然有别,但是虽然“不是春光”却又“胜似春光”。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桃红柳绿,莺飞蝴舞,春光给人的感觉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秋光则不同,古往今来,志士失志,英雄无路,往往是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能看到萧条寂寥,死气沉沉。在这里,诗人不同意他们这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秋天较之于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美,更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充满了生气活力。不信请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它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鹤犹如此,而况人乎?人只要有勇气,有干劲,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人生的秋天一样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的“一年一度秋风劲”,所要表达的正是那种迎难而上、锐意拼搏、敢闯敢拼的精神。

“寥廓江天万里霜”从俯仰天地、恢弘阔大的视野来写景,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海阔天空的壮丽图景。天高云淡,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如此空阔明朗的壮美景观,自然令人感到心胸开阔,气度非凡。特别是“万里霜”,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霜”决不只是茫茫一片的秋霜写实,它更具深层象征意义。既是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秋景展现,更是傲然不屈、凛然无畏的战斗精神的写照,也是玉宇澄清、心高气盛、禁怀磊落、志存高远的毛泽东人生哲学的暗示。总之,品读毛泽东笔下的秋光秋色秋霜,人们感受得更多的是一代伟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心。

课本问题的拓展延伸 篇4

原题 (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练习)某班50名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cm):

150,148,159,156,157,163,156,164,156,159,169,163,170,162,163,164,155,162,153,155,177,165,160,161,166,159,161,157,155,167,162,165,159,147,163,172,156,165,157,164,152,156,153,164,165,162,167,151,175,162.

(1) 计算这50名同学身高的平均数和方差;

(2) 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样本容量为20的两个样本,并分别计算这两个样本平均数和方差,它们的结果一致吗?与总体的结果一致吗?

【解析】(1) 平均数为160.58 cm,方差为40.403 6 cm2;

(2) 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一为:

150,151,160,166,172,167,165,156,153,167,159,164,164,157,175,157,162,161,156,159.

平均数为161.05 cm,方差为41.247 5 cm2,大体上与总体一致.

样本二为:

159,162,165,162,155,148,162,156,177,164,159,156,163,161,165,155,163,153,152,163.

平均数为160 cm,方差为36.8 cm2,大体上与总体一致.

说明:本题是典型的统计知识应用问题. 考查了平均数、方差等反映一组数据集中或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抽样的方法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下面对本题涉及的相关统计知识作适当的拓展探究.

延伸1:数据集中程度

例1 某中学数学兴趣小组12名成员的年龄情况如下:

则这个小组成员年龄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和中位数,典型的错误是误认为只有5个数据,从而得到平均数为=(12+13+14+15+16)=14,中位数为12、13、14、15、16最中间的数14. 其实,本题中共12个数据,正确解法为平均数=(12×1+13×1+14×3+15×5+16×2)

=14.5,中位数为第6和第7个数的平均数,即=15.

例2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表: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哪个统计量能客观描述该公司员工的总体收入情况.

【解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 000元、众数3 000元、中位数3 000元. 由于这组数据中个别数据明显偏大,不宜用平均数5 000元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为了排除个别偏大数据对整组数据的影响,可采用中位数3 000元(反映中等水平)或众数3 000元(反映多数水平)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延伸2:数据离散程度

例3 下面是甲、乙两人10次射击成绩(环数)的条形统计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的成绩稳定

B. 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C. 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

D. 无法确定谁的成绩更稳定

【解析】选B. 从平均数角度看,甲为9环,乙为9环;从极差角度看,甲为2环,乙为2环;但从方差角度看,甲为0.8环2,乙为0.6环2,所以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说明:极差和方差虽然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但极差仅仅是关注了一组数据中的两个极端,而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波动大小,更能客观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有时极差大,方差可能反而小. 如原题中的样本一的极差为25 cm,方差为41.247 5 cm2;样本二的极差为29 cm,方差为36.8 cm2.

延伸3:合理选取样本

例4 要调查城区九年级8 000名学生了解禁毒知识的情况,下列调查方式最合适的是( ).

A.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女生

B.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男生

C.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学生

D. 在城区8000名九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50名学生

【解析】选D. 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广泛性和随机性,故应在城区8 000名九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部分学生. 男生或女生不能代表所有学生,一个学校的学生不能代表整个城区的学生.

延伸4:样本估计总体

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思想的应用. 样本的容量对估计总体的精度有影响,一般地,容量越大,精度越高.

例5 生物工作者为了估计一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设计了如下方案:先捕捉100只雀鸟,给它们做上标记后放回山林;一段时间后,再从中随机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雀鸟有5只. 请你帮助工作人员估计这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约有______只.

【解析】设这片山林中的所有雀鸟为x只,由于先捕捉的100只雀鸟是这片山林中所有雀鸟的一个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可得=,解得x=10 000. 即这片山林中的所有雀鸟约为10 000只.

例6 2011年5月19日,中国首个旅游日正式启动,某校组织了由八年级800名学生参加的旅游地理知识竞赛,李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作为样本,把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级别进行统计,并绘制了如图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部分信息未给出).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求被抽取部分学生的人数;

(2) 请补全条形统计图,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及格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 请估计八年级800名学生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

【解析】(1) 被抽取部分学生的人数为10÷10%=100人;

(2) 正确补全条形统计图:(图略)圆心角度数为360°×(30÷100)=108°.

(3) 八年级800名学生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约为800×(1-10%-30%)

=480(人).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中学)

每年中考数学试题有将近30%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因此,同学们要做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题目的变式,善于在课本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探索试题与课本题目的结合点,必要时再将这些问题做恰当的分解或整合、延伸或拓展,努力使课本知识更加丰富鲜活. 本文从课本的一道习题出发,通过对其变式、探究、推广,做到举一反三,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原题 (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练习)某班50名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cm):

150,148,159,156,157,163,156,164,156,159,169,163,170,162,163,164,155,162,153,155,177,165,160,161,166,159,161,157,155,167,162,165,159,147,163,172,156,165,157,164,152,156,153,164,165,162,167,151,175,162.

(1) 计算这50名同学身高的平均数和方差;

(2) 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样本容量为20的两个样本,并分别计算这两个样本平均数和方差,它们的结果一致吗?与总体的结果一致吗?

【解析】(1) 平均数为160.58 cm,方差为40.403 6 cm2;

(2) 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一为:

150,151,160,166,172,167,165,156,153,167,159,164,164,157,175,157,162,161,156,159.

平均数为161.05 cm,方差为41.247 5 cm2,大体上与总体一致.

样本二为:

159,162,165,162,155,148,162,156,177,164,159,156,163,161,165,155,163,153,152,163.

平均数为160 cm,方差为36.8 cm2,大体上与总体一致.

说明:本题是典型的统计知识应用问题. 考查了平均数、方差等反映一组数据集中或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抽样的方法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下面对本题涉及的相关统计知识作适当的拓展探究.

延伸1:数据集中程度

例1 某中学数学兴趣小组12名成员的年龄情况如下:

则这个小组成员年龄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和中位数,典型的错误是误认为只有5个数据,从而得到平均数为=(12+13+14+15+16)=14,中位数为12、13、14、15、16最中间的数14. 其实,本题中共12个数据,正确解法为平均数=(12×1+13×1+14×3+15×5+16×2)

=14.5,中位数为第6和第7个数的平均数,即=15.

例2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表: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哪个统计量能客观描述该公司员工的总体收入情况.

【解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 000元、众数3 000元、中位数3 000元. 由于这组数据中个别数据明显偏大,不宜用平均数5 000元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为了排除个别偏大数据对整组数据的影响,可采用中位数3 000元(反映中等水平)或众数3 000元(反映多数水平)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延伸2:数据离散程度

例3 下面是甲、乙两人10次射击成绩(环数)的条形统计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的成绩稳定

B. 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C. 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

D. 无法确定谁的成绩更稳定

【解析】选B. 从平均数角度看,甲为9环,乙为9环;从极差角度看,甲为2环,乙为2环;但从方差角度看,甲为0.8环2,乙为0.6环2,所以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说明:极差和方差虽然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但极差仅仅是关注了一组数据中的两个极端,而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波动大小,更能客观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有时极差大,方差可能反而小. 如原题中的样本一的极差为25 cm,方差为41.247 5 cm2;样本二的极差为29 cm,方差为36.8 cm2.

延伸3:合理选取样本

例4 要调查城区九年级8 000名学生了解禁毒知识的情况,下列调查方式最合适的是( ).

A.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女生

B.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男生

C.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学生

D. 在城区8000名九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50名学生

【解析】选D. 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广泛性和随机性,故应在城区8 000名九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部分学生. 男生或女生不能代表所有学生,一个学校的学生不能代表整个城区的学生.

延伸4:样本估计总体

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思想的应用. 样本的容量对估计总体的精度有影响,一般地,容量越大,精度越高.

例5 生物工作者为了估计一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设计了如下方案:先捕捉100只雀鸟,给它们做上标记后放回山林;一段时间后,再从中随机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雀鸟有5只. 请你帮助工作人员估计这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约有______只.

【解析】设这片山林中的所有雀鸟为x只,由于先捕捉的100只雀鸟是这片山林中所有雀鸟的一个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可得=,解得x=10 000. 即这片山林中的所有雀鸟约为10 000只.

例6 2011年5月19日,中国首个旅游日正式启动,某校组织了由八年级800名学生参加的旅游地理知识竞赛,李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作为样本,把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级别进行统计,并绘制了如图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部分信息未给出).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求被抽取部分学生的人数;

(2) 请补全条形统计图,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及格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 请估计八年级800名学生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

【解析】(1) 被抽取部分学生的人数为10÷10%=100人;

(2) 正确补全条形统计图:(图略)圆心角度数为360°×(30÷100)=108°.

(3) 八年级800名学生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约为800×(1-10%-30%)

=480(人).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中学)

每年中考数学试题有将近30%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因此,同学们要做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题目的变式,善于在课本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探索试题与课本题目的结合点,必要时再将这些问题做恰当的分解或整合、延伸或拓展,努力使课本知识更加丰富鲜活. 本文从课本的一道习题出发,通过对其变式、探究、推广,做到举一反三,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原题 (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练习)某班50名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cm):

150,148,159,156,157,163,156,164,156,159,169,163,170,162,163,164,155,162,153,155,177,165,160,161,166,159,161,157,155,167,162,165,159,147,163,172,156,165,157,164,152,156,153,164,165,162,167,151,175,162.

(1) 计算这50名同学身高的平均数和方差;

(2) 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样本容量为20的两个样本,并分别计算这两个样本平均数和方差,它们的结果一致吗?与总体的结果一致吗?

【解析】(1) 平均数为160.58 cm,方差为40.403 6 cm2;

(2) 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一为:

150,151,160,166,172,167,165,156,153,167,159,164,164,157,175,157,162,161,156,159.

平均数为161.05 cm,方差为41.247 5 cm2,大体上与总体一致.

样本二为:

159,162,165,162,155,148,162,156,177,164,159,156,163,161,165,155,163,153,152,163.

平均数为160 cm,方差为36.8 cm2,大体上与总体一致.

说明:本题是典型的统计知识应用问题. 考查了平均数、方差等反映一组数据集中或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抽样的方法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下面对本题涉及的相关统计知识作适当的拓展探究.

延伸1:数据集中程度

例1 某中学数学兴趣小组12名成员的年龄情况如下:

则这个小组成员年龄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和中位数,典型的错误是误认为只有5个数据,从而得到平均数为=(12+13+14+15+16)=14,中位数为12、13、14、15、16最中间的数14. 其实,本题中共12个数据,正确解法为平均数=(12×1+13×1+14×3+15×5+16×2)

=14.5,中位数为第6和第7个数的平均数,即=15.

例2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表: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哪个统计量能客观描述该公司员工的总体收入情况.

【解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 000元、众数3 000元、中位数3 000元. 由于这组数据中个别数据明显偏大,不宜用平均数5 000元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为了排除个别偏大数据对整组数据的影响,可采用中位数3 000元(反映中等水平)或众数3 000元(反映多数水平)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延伸2:数据离散程度

例3 下面是甲、乙两人10次射击成绩(环数)的条形统计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的成绩稳定

B. 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C. 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

D. 无法确定谁的成绩更稳定

【解析】选B. 从平均数角度看,甲为9环,乙为9环;从极差角度看,甲为2环,乙为2环;但从方差角度看,甲为0.8环2,乙为0.6环2,所以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说明:极差和方差虽然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但极差仅仅是关注了一组数据中的两个极端,而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波动大小,更能客观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有时极差大,方差可能反而小. 如原题中的样本一的极差为25 cm,方差为41.247 5 cm2;样本二的极差为29 cm,方差为36.8 cm2.

延伸3:合理选取样本

例4 要调查城区九年级8 000名学生了解禁毒知识的情况,下列调查方式最合适的是( ).

A.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女生

B.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男生

C. 在某校九年级选取50名学生

D. 在城区8000名九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50名学生

【解析】选D. 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广泛性和随机性,故应在城区8 000名九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部分学生. 男生或女生不能代表所有学生,一个学校的学生不能代表整个城区的学生.

延伸4:样本估计总体

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思想的应用. 样本的容量对估计总体的精度有影响,一般地,容量越大,精度越高.

例5 生物工作者为了估计一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设计了如下方案:先捕捉100只雀鸟,给它们做上标记后放回山林;一段时间后,再从中随机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雀鸟有5只. 请你帮助工作人员估计这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约有______只.

【解析】设这片山林中的所有雀鸟为x只,由于先捕捉的100只雀鸟是这片山林中所有雀鸟的一个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可得=,解得x=10 000. 即这片山林中的所有雀鸟约为10 000只.

例6 2011年5月19日,中国首个旅游日正式启动,某校组织了由八年级800名学生参加的旅游地理知识竞赛,李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作为样本,把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级别进行统计,并绘制了如图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部分信息未给出).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求被抽取部分学生的人数;

(2) 请补全条形统计图,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及格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 请估计八年级800名学生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

【解析】(1) 被抽取部分学生的人数为10÷10%=100人;

(2) 正确补全条形统计图:(图略)圆心角度数为360°×(30÷100)=108°.

(3) 八年级800名学生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约为800×(1-10%-30%)

=480(人).

上一篇:主流领导行为下一篇:语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