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

2024-06-26

新时期大学生(精选十篇)

新时期大学生 篇1

一、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树立成才目标

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作为观念形成, 同其它社会意识一样,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个人来讲, 它一经形成, 便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其巨大的作用。人生观是人的定向器, 它直接制约着人生的方向核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的归宿和人生的价值。实践证明, 大学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作为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驻韩这时期, 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是书本和课堂, 而是一个绚丽多彩而又充满矛盾的世界。思索和探索人生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 大学新生要有进取心, 要有理想。考上大学是人生的意见大喜事, 但是思想上决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能认为自己苦苦煎熬了多年改好好放松放松了。反之大学新生应该把上大学堪称人生旅途的一个新起点, 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正确认识和设计自己, 要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认清自己成才的主客观因素, 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和估计自己, 根据时代的需求、国家的需要培养目标的要求, 科学的设计自己成才的目标、发展的方向、培养的途径。大学新生一进校门不要热衷于参加什么同乡会和各种名目的机会活动, 更不要限于爱情的漩涡不能自拔。四年大学光阴短暂, 新生入校指出应为自己制订一个宏伟学习计划和微观计划,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号专业知识。

第三, 大学新生要培养刻苦求知的毅力。许多事实证明, 丰富的知识能促进人才的成长, 我们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 就能启发智慧和开阔思路, 开拓自己的能力。但是, 求知需要刻苦勤奋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和勤奋时登书山、杜科海、球的知识的根本方法和前提, 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 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刚会的顶点”。

二、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和良知等可贵品质的总的概括, 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素质。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大学生的责任感是什么?就是在对自己与周围的人联系和制约的自觉认识中, 要求自己好好做人的一种责任心。具体来说, 大学生应从一下三个方面增强责任感:一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但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科学技术、经济、生产水平等各各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大学生应该正视现实, 有一种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 为振兴中华发愤读书, 立志成才, 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的需要, 早日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 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对亲人的责任感。大学新生要懂得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 懂得怎样减轻和分担父母在经济上、感情上、思想上的种种负担和忧虑。如果说高中介但对自己的亲人们的责任感还处在一种朦胧的情感阶段, 那么上了大学救应懂得一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来位亲人增添欢乐。有的学生生活上尽量节俭或利用假期打工挣钱, 来减轻加理负担, 有的学生却不是这样, 大手花钱, 谜于网吧, 荒废学业, 全部体谅父母的艰辛。试想, 一个对自己亲人都不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怎么能指望他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爱心。再是对周围人的责任心。大学生或是一种集体生活, 新生从一入学便同自己周围的许多成员, 教师、干部职工、同学开始了直接的联系和制约, 在于教师的联系中, 应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认真听课, 好好学习;对学校的干部职工同样尊重, 尊重他们的辛勤工作;在于同学的交往中, 要关心和爱护同学, 要由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入学后也许会觉的, 大学比重学轻松多了, 其实, 这是学生的一种误解。大学推行的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它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还要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是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大脑的深化运动形成自己的能力。学生怎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呢?这就需要学会做学问, 即善于掌握并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首先, 大学生要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这不仅是大学的学习方法问题, 也是大学阶段必须养成的习惯, 是每一个知识人才必须学会的本领。培养自学能力要舍得下功夫, 学习上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听课、复习和考试, 要注意理解, 弄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要学会做课堂笔记, 整理学习体会, 遇到不懂得问题自己要多琢磨, 或与同学探讨, 货箱老师请教。自学就是在没有他人传授的条件下, 依靠个人的努力, 凭借某些学习手段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 不仅在校期间学的知识系统、扎实, 而且工作后能自觉带这问题去钻研, 补充新知识, 因此自学是创造活动的基础。那么如何自学?一是要确定自学的主攻方向, 不能漫无边际、盲目的学;二是要注意积累资料, 积累资料主要是做笔记、做索引、做卡片、简报、福音等形式;三十要有很强的自觉性与持续性,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其次,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来自与创新观念, 即敢于摆脱传统模式的驾绊。敢于在事物发展方向标新立异的思想观念。高中解但是省都为这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专, 一天到晚就是考试大纲、考试重点、题海战术,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人, 大学阶段要打破这种习惯思维, 敢于创新, 好奇心和兴趣是求知的驱动力, 也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另外, 勤奋刻苦、专心致志、自信自强都是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品质。

第三,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差, 是我国大学生的弱点。大学阶段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充分力实验和实习条件, 多做实验, 设计实验。在秋之中即敢于设想, 有敢于实践的人, 才是最能摆脱疑惑困扰的人。知识的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理理解阶段、记忆阶段和运用阶段。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 就必须把感知、理解、记忆所获得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形成相应的技能。动手能力强, 掌握技能就快, 这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篇2

摘要:理想、信念同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和信念是统一的,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新时期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更好的为党和国家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与时代性与实践性和超前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的估计,并且要对当前社会现状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将自己的理想与当前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才不会闭门造车,我们的追求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更容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我们的理想就会有更大实现的可能性。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应该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求建立联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党和国家、人民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我们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我们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纽约州州长罗尔斯就职演说中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信念,可以成为所有奇迹的萌发点;鼓励,能够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动力。此外,理想信念能够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但凡平凡之人,他们的目光短浅,理想要么不切实际,无法实现,要么没有理想,得过且过。而伟人则完全相反。伟人目标远大,并且持之以恒为此不断奋斗。比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自小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信念是人内心精神的核心部分。保持心灵的充实与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引导人们不断的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

我国著名诗人流沙河有首诗写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领走到黎明。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理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总结出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以下四个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成就自身。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践本领,更应该学习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才能够对“做什么人”这个人生重要课题有深刻的认识。

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我们不是中学生了,我们即将步入社会,会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熏陶,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恋爱、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否则我们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前途一片黯淡,不知何时是尽头,更别说为社会做贡献了。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在大学以前,很多人都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很少有人能有周总理那样远大的抱负。这种思想很大程度是家庭背景,学校造成的。我们大学生不能像以前那样,要有自己的见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当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潮流下,我们大学生应该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奋斗,刻苦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就是我们的定心丸,能给我们以无形的力量,帮助我们刻苦攻关,战胜一切在实现理想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与挫折。而且这种力量,像滚雪球那样,越来越大。

总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复兴伟大中华民族的重任,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有人这样评价当代大学生: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我觉得这说得太过绝对,没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问题,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偏见。我们都还年轻,社会阅历尚浅,犯点错在所难免,但我们大学生有个特别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可塑性很强,我坚信,只要经过正确的引导,我们定能客服毛病,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认为我们大学生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二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首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 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然后,我们要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探索 篇3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特点透析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随着高校实施弹性学分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后,大学生班级发生显性的变化。一是学生社会化进程加速。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训的时间更多,扮演着在校生与社会人两种角色,加快了个体与社会融合的进程;二是学生社团弱化班级功能。高校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促生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学生按照兴趣参加社团,活跃于社团之间。社团的繁荣似乎暗示着班级作用的弱化、班集体凝聚力在下降,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平台;三是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冲击传统班级管理。一些高校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把班级按企业形式设置部门,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学校按企业运行模式的程度进行管理。在这样的背景,如何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2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2.1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虽然新时期班级的作用有所弱化,学生也在各种学生社团中找到趣味相投的集体,但是对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时间最长、开展活动最多的依然是班级。如每天班级集体一起上课、班级集体一起开班会等,无不体现班级集体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果学生单靠兴趣参加社团或辅导员放任不管,那么容易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观念、团队精神,更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稳定、有序、高效地进行。

2.2 班级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阵地

一方面,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自律能力还欠缺,如果不加强管理、引导,放任自流让其凭兴趣发展,完全让学生“自治”,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问题发生;另一方面,班级依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的第一平台,大学生成长主要还是依靠班级集体共同在专业第一课堂完成。虽然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不能本末倒置,陷入教育的误区。

2.3 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大家庭

班级能接纳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等状况的学生,大家因考上大学而有缘分相聚在一起,以开放的胸怀凝聚学生组成一个大家庭。大学生在班级集体中,除了共同学习、收获知识外,还能在班级集体中收获温暖与爱。班级同学间的感情是最真、最纯的,毕业后步入社会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忆起班级集体生活会心生温情。

2.4 班级是辅导员工作最主要的场所

新时期学生学习、生活平台多样化,如学生宿舍、社团活动室、实习实训室等,特别是高校倡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辅导员到学生宿舍的时间大大增多。但是,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主阵地还是班级,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依然是班级集体学生,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召开主题班会、布置工作任务、开展文化讲座等。辅导员离开班级集体,则如同士兵离开前线,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可以说,班级管理的目标实现了,辅导的工作也就成功了。

3 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按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系统性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抓住思想政治核心,即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二是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重点开展形式丰富、内容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四是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开展行为规范与学风建设

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要求学生按照准则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文明修养。同时,要不断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纪律松散、迟到旷课、作业抄袭、考前突击、考试作弊或沉弱游戏等不良现象。

3.3 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规划好大学学习与生活。现在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低些,可能会一时不适应大学生活。因此,辅导员或导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妥当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消减他们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心理压力;二是指导学生规划好人生职业与发展。从大一开始,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要求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设计,如生涯规划课、生涯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步骤、有行动地去完成大学生涯;三是指导学生如何就业与创业。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致力为学生的出路倾注心血。

3.4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一是做好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要做好新生的心理问题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做好必要预防措施;二是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活动,如讲座、电影、漫画展等形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三是开展心理咨询。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四是进行危机干预,及时做好转介。对于心理障碍较重的学生,心理教师要及时介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3.5 安全稳定与合法权益保障

一是做好政治思想稳定工作。新时期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影响,加上社会形势复杂,大学生思想容易出现波动。因此,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对班级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教育、引导,建立班级学生信息员,做好信息掌控,及时处理思想苗头问题;二是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从维护稳定的高度维护好学生合法权益,特别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勤、免、补的资助系统建设,帮助这些学生顺利用完成学业,杜绝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现象发生;三是处理好学生突发事件。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造成学生生命或财产重大损失,影响班级的和谐稳定,因此,平时要做好预防,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妥善处理,做好维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总的来说,高校对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要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对班级管理带来的新变化,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彻底改革班级管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的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创新班级管理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杨静琳.班级管理模式新探[J].教育艺术,2012(7).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 篇4

要学会做人。从小到大, 要经历不同阶段。从婴儿到幼儿, 从孩童到少年、青年、成人、壮年、中年、老年在每个阶段, 学会的东西都有不同, 总之是从不懂到懂, 从懂的少到懂得多, 从浅入深的过程。在人长大的过程中, 学会了做人。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不断深入, 最重要的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是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就是指对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 包括知识教育、文化教育、文明教育、礼仪教育、行为规范与礼仪教育、专业教思想教育等等, 这些教育使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是非观念,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成为了人生的灯塔, 使你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一个个目标。

要学会做事。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才能在处理各类事情和问题时头脑清楚, 才能在不同环境下、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 得意还是失意时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机会, 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说, 要取得成功, 取决于你的人生走向;而走向是否正确, 正确的思想是关键;正确思想的养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逐步养成的, 即养成教育。

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看来, 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情况却令人堪忧。如不拘小节, 没有礼貌, 做事不懂分寸, 行为不检点等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不遵守法律法规, 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的事件等也屡见不鲜。这些情况的产生首先是从小的教育不够,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而导致的。其次是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不够。作为学生的初级教育应该是在小学和中学中完成, 其中的文明礼貌教育更应应该是摆在首要位置的, 但是现在的小学中学却为了保证升学率, 只抓学习成绩, 却忽视了德育教育, 或做的不到位。另外,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是导致学生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 对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守国家的法纪, 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 为将来走向社会塑造完美的自我。

知书达理, 待人以礼, 塑造良好的的自我形象, 掌握为人处事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些都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 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 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很大程度上, 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自己, 更代表一个集体, 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中国是文明古国, 身居礼仪之邦, 应为礼仪之民。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公德意识、主人

3.摘自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摘自于仲方《歌声·春天·孩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

[1]范晓君.王朝霞.《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翁意识, 加强自我修养。“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维护社会公德的典范。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作为子女, 怀揣着父母的期望和亲人的嘱托, 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和振兴家庭的重担, 为此, 需要塑造完美的自我。而作为祖国的未来, 要靠我们青年人去创造。

教育学生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 经常反省自己, 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主动改变陋习, 养成明礼守信, 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而要做一个成功者, 也要做到大处着眼, 小事做起, 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小毛病, 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

教育学生做文明使者, 用自身的文明行为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成为文明大学生。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是一盏灯, 用自身的行为去照亮其他人, 督促和检查他人的行为, 特别在他人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 能站出来, 用自己的温暖去感化需要的人, 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增强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宽阔的胸怀。在漫长而又暂短的人生中, 要时常告诫自己, 逆境是磨练意志的做好途径, 是增长才干的人生必修课, 是走向成功的必然阶段。积极寻找克服困难, 战胜障碍、摆脱挫折的途径和办法。

学历不代表有文化, 有教养, 会做人。要学会爱人, 爱大自然, 爱我们的国家, 爱父母, 爱兄弟姐妹, 学会感恩, 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继承传统文化, 做文明守信之人。

作为祖国未来的创造者, 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素质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礼仪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和重视青年人的成长, 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 都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总之, 在国家正在走向全面复兴的大潮中, 青年人要勇于担当, 要做时代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作为高校, 要把培养好青年人作为己任, 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刘志华.浅谈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J].新西部 (下半月) .2009 (05)

[2].徐柏才, 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3 (12)

[3].葛君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养成教育实践[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02)

[4].齐立强, 李治勇, 张达健.“四维度”管理模式在新生养成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12)

[5].庞然, 石崇远, 朱冬香, 韩天顺, 张蕾.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01)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现状浅析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9-30 16:14:00 ]作者:高月亮 彭杰编辑:studa20

[摘要]大学是发展培养共产党员的重要基地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新时期大学生党员不论从组织上还是从个人入党动机、党性修养及带头作用上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它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本文就目前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一一剖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和措施。以期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党员 现状 措施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发展大学生党员成为各高校党建工作繁重而又迫切的任务。大学生党员是我们党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活跃,站在时代的前列,正确引导好这支队伍对我们党和社会的稳定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新形势下,受国际、国内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党性修养及发展方面存在较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此,就这些问题做一一探讨。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1.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对党的认识模糊不清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不多,不了解党的章程,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更少,很多的大学生党员主观上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于平时的政治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它枯燥无味。不能深入认识自己在预备期内或者成为正式党员后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素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做了形式上的演讲,主题不深刻。对为什么入党,怎样入党,对党的性质、理想、宗旨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存在多元性及复杂性,党员考察发展难度加大

市场经济在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一定的投机性、功利性、虚荣性和从众性,呈现出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多元化倾向相结合的复杂特点。而真正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入党动力源泉的较少,很多情况下成为了一种口号和形式。

3.党性修养不够

党性指一个政党的属性,是阶级利益最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衡量党员阶级觉悟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有的学生把入党仅仅当作一件光荣的事情,入党后又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缺乏理论修养;在学习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有些大学生党员好大喜功,喜欢轰轰烈烈搞活动;不愿埋头做事;不乐意做琐碎细致的工作。这说明他们对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党的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还不能很好的处理荣誉和责任、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在入党动机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上,既不敢于也不善于从党性原则高度去反省和鞭策自己。

4.模范作用不突出

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不明显。(1)学生党员缺乏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深入不全面;(2)学习表率作用不突出,少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自觉得已是一名中共党员,放松了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学习上,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成绩排名在班级和专业倒数及科目补考现象;在遵守校规校纪上,个别学生党员经常有旷课、迟到、早退、抽烟、酗酒行为;服务意识上,部分学生党员和普通的学生干部在为班级同学和老师服务相比,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个别学生党员心里存在为同学服务是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我想法;(3)党员标准模糊,与身份不符。目前很多学生党员他们既是班级干部,又是院系甚至校学生会干部,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处理。

5.群众评议任课教师参与不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包括迟到、旷课、早退以及在实验实习等环节,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表现出来的模范性和积极性等,任课教师了如指掌。因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入党非常有发言权。所以应加强任课教师在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上对拟发展对象的充分发言权。

6.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能普遍深入同学当中,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不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由于大学生党员大部分是主要的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在班级推优工作中做不到充分的公开、公平、公正,很多情况下都是根据感觉和感情用事。

7.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上注重形式,忽略内容

由于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缺乏完善的发展标准,出现了注重形式、忽略内容的现象。第一,注重考察学习成绩,忽略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注重发展经验忽略政治觉悟和信仰;注重学生干部忽略学生群众。经验中的入党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习成绩好的;二是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老师和普通学生的桥梁,接触老师的机会较多,而且有机会通过工作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纪律方面表现优秀且人际关系良好的。把以上三点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这些表现作为主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政治觉悟、信仰、面对大是大非能否经受住考验的能力的考察,造成了个别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同学加入党的组织,影响了党员形象。而且这样的选择使一些平时表现好、积极要求进步的普通同学失去了信心。

第三,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目前,在学生党支部往往在发展一批预备党员后,就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下一批要发展的对象上,对新发展的预备党员考察教育有所放松,导致了部分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再成为其追求之目标的状况。

第四,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第五,容易忽视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于党的全心全意的根本宗旨在思想上认识还不够,工作中、行动上体现不明显。

第六,容易忽视大学生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的培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部分大学生党员认为自我批评就是揭自己的短,批评别人会得罪人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尺度把握不准。

二、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建设的几点意见

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把握入党动机,把关心班集体、同学学习生活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标准

高校在接收一个学生入党时要听其言,观其行。一方面要看其平时的各种表现,仔细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的调查看其是否主动和真诚地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是否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贯穿其中。

2.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立系统的培养教育体系是做好大学生发展工作的关键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发挥党组织对学生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各种组织和培训让新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激发入党热情,从而形成比较壮大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2)在高校内建设由学校党组织—院系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共同构成的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体系。学生党支部学习由院系党总支负责指导,学校党校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组织。三个层次的培训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3.加强党性修养,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并应用于实践

当前在形形色色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的主体理论思想出于混沌状态。如何教育学生分清是非、辨别主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马列主义思想不可能自发地从大学生中产生,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灌输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加强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同时要结合世界及我国的各种时事大事,不失时机地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党员的爱国热忱和工作热情。

4.注重党员的后续教育,建立再教育、再培养、再锻炼的结构模式,把教育贯穿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始终

对己经入党的学生,开展后续教育。(1)让学生党员担任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工作,让他们经常找积极分子谈话,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不断取得进步。(2)在学生宿舍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在所有有党员的宿舍贴上党员的姓名。一是让所有学生对他们进行监督,二是激起党员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宿舍管理和建设。

5.提高大学生党员分析事物的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但要使大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大学生会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的辨别是非。

6.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加强发挥

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党员本身的声望,关系到党支部建设,关系到党建工作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把学生党员置身于群众的监督和自我的约束之下,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各院、系的党员示范寝室以及学生宿舍党员责任区,让党员在学生中亮出自己的风采,使广大同学和老师知道谁是学生党员,既在学生中树立起大学生党员的形象,也时刻提醒学生党员自身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7.充分利用网络,开拓信息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高校宿舍都能上网,这给党的理论宣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一是利用互联网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二是利用互联网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利用网络高效快捷、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不受时空制约等特点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8.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目前,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干部,绝大部分由学生辅导员担任,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

放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再加上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类似教育培训,自身理论水平不高,这势必影响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业务知识精、工作能力强的中青年干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9.严格履行入党程序,加强制度建设

接收学生入党不仅要在党内充分讨论,而且要广泛听取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实现学生党员选拔“透明化”,严格履行入党程序。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管理,除了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育之外,还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基本理论知识测试制度、党员发展规划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公示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等,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评价,以增强学生党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强化监督是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保障。我们要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学生对学生党员进行监督。

10.应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要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党内成员采取谈心、学习、沟通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全校形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学生党员管理要规范化,党内生活要制度化,服务群众应长期化,发挥作用要具体化。为此,应首先建立健全支部党员日常学习教育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党员管理、考核评优、奖励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党性分析评议的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普通学生、服务普通学生的机制。

11.加强党团衔接,强化团组织推优工作

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刍议 篇6

一、当前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完美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发挥主体地位,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要。然而, 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来,素质教育工作依旧举步为艰。素质教育当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校对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从不同方面总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高校的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还应该注意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各个环节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我国实施的高考制度,是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制度,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中小学阶段,片面追求高分数,追求升学率。高考录取过程,从强调高考公平性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强调了“一分也不能少”,最后还是以分数定高低,一些高校在录取时甚至1:1投档,这种“一分定终身”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不利的。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刹那,即刻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载体,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恐怕也让人为难了。

2.部分大学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思想观念;素质教育还停留在知识传授和开展活动层面,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及其课程建设还没有形成应有的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部分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部分老师的讲授,只是面向少数优秀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机械的、重复的训练方法,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等。这些状况已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3.专才教育风靡经年

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概念是针对以往我国高校片面地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让学生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都学不深,从而忽视了专业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涵盖了高等教育所有方面的概念,当然也包括了专业教育在内。素质教育不是一个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这个提法可能会更恰当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我国受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专才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造成长期以来局限于“狭窄专业”的影响。我们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可偏废。大学教育的本质正是通过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专业的素养、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4.另外一种“应试教育”悄然兴起

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的素质往往是在细微处显示出来的,我们说一个人素质很高,不会有一个定量的衡量标准,只能是“模糊”地去把握它。现在国内的许多高校尤其是以理工为主的大学,为了推行素质教育,都设立了素质教育课程,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说一些课程是素质教育课,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其他课程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呢?从素质教育的内容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素质教育是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的,人文课程、艺术课程是素质教育,数、理、化、生、地等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同样也是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是设几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聘几个人文素质教育的老师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无形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片面地强调每个学生一定要修多少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就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5.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

人是社会的主体,决定了高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也就是以被教育者为本。但是, 从中国多年的教育状况来看, 我们的教育却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 即老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课堂上听, 课后照书本考。这种“以教育者为本”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限制了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好好”学生。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灵魂,高校素质教育,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思想道德建设,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国高校中普遍推行的“两课”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两课”,使学生没有厌倦心理,其教学方式还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改革。“两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种政治理论的阐释上,而更应该直面各类现实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各种模糊的认识。学校应通过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包括观念、制度、器物等不同层次,要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面把握观念、制度、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机制和整体效应的发挥。只有这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才可能落在实处。

2.提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

高校素质教育应针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共性化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个体因素的教学方式, 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即认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造就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而不是选拔和培养适应教育的学生。因此, 素质教育真正把人当成社会化的主体, 提倡“以人为本”。高校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物, 看作自主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以“激发式”、“启发式”、“个性化”教育倡导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树立这样的高校素质教育理念,才是真正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团队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成大事的。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科研团队的协作,要完成重大的科研项目,是不可想象的。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实践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的精神、素质。高等学校要建立大学生长期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社会实验基地,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融入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的人,不仅要善于领导别人,还要善于被领导。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种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素质,而且也是为了使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与人更好地合作与沟通。

4.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教育者的素质,包括教师的素质和机关干部的素质,是一所大学中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经师”,就是“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可以讲解经义,教人以学问的人;而所谓“人师”,则是“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自己的人品修养很好,足以成为学生楷模的人。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但在记忆深处的,却总是只有那么几个,每每想起他们,心生感激。因为这些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在成为“经师”的同时,更要为人师表,成为“人师”。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目前,很多高校都强调名教授要为本科生授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名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们切身体验到名教授们的学问之道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这些知名教授在上课的同时,已把知识的力量转化成了人格的力量,他们会以自己的学问、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大学就需要这样的“人师”,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

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 篇7

大学生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 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取向扭曲, 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缺乏,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心理素质欠佳等。

二、改善方法及措施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

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 组织全面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 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广泛性,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3. 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 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与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 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高校网络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 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4.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5.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加强管理,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要多方面筹措资金, 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 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助学体系,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 政治思想观念如何, 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有效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辨析 篇8

1. 考试中的不诚信现象

在国家组织的大型考试中存在不诚信的现象。例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部分学生为谋取个人利益, 铤而走险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考试作弊。

常规考试作弊。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及时复习, 期末考试来临时, 为达到不挂科的目的, 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

2. 学术研究中的不诚信现象

学术抄袭剽窃司空见惯。抄袭作业, 论文移花接木, 假想实验数据等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 更有甚者将毕业论文直接从网上下载, 仅改署名, 原文只字不改就上交了。

3. 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

简历作假。目前,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是“双向选择”政策, 部分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制作自荐材料时弄虚作假, 随意更改学习成绩及虚报学生干部经历等现象比比皆是。

随意毁约。部分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 往往抱有“骑驴找马”的心态, 时常发生签约后随意毁约或不到用人单位报到的情况, 使用人单位措手不及。因此, 大学生的诚信度在用人单位心目中大打折扣。

4. 助学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 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就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但部分学生毕业后不遵守承诺, 借款不还, 不断更换居住地址及联系方式, 使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借贷, 同时也给国家推行该项政策施加了很大压力。

5. 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

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 如借同学、老师的钱不还, 类似情况屡见不鲜, 甚至有极少数学生采取欺骗的手段谋取个人经济利益。

二、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日常生活中是否讲诚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诚信状况。但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误区是重智轻德。很多家长对孩子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只要学习成绩好, 其他都不重要, 根本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 忽视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 造成一部分孩子有才无德, 对社会形成巨大危害。还有很多家长虽然重视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 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 适得其反。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 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诚信机制和道德规范, 对不诚信现象也缺乏有力的监控和惩处, 使得一部分钻制度漏洞、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不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而且获得更多的好处。这种影响逐步的弥漫到大学校园, 并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和效仿, 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使大学生诚信度急剧下降。

3. 学校教育的缺陷

近些年, 国家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但很多高校仍然无法走出以智育为主、以德育为辅的教育模式,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灌输的阶段, 教育的内容不系统, 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 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教育时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使得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

4. 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往往过于溺爱, 孩子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责任意识淡薄, 以自我为中心, 自控能力、辨别能力差等等, 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传播, 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加之心理还不成熟, 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 常常将其看到的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 从而导致失去诚信观念, 出现诚信问题。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诚信教育功能

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为立足点, 转变教育观念, 理论结合实际, 把传授知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诚信教育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逐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自觉养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道德理念, 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诚信观念。

2. 建设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是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是具体的实施者, 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诚信形象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诚信教育中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 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树立自身良好的诚信形象,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通过良好的道德形象来取信于学生, 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3. 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载体进行诚信宣传, 通过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诚信意识, 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通过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如主题辩论赛、知识竞赛、讨论会、报告会、文化艺术节等, 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使诚实守信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三是要把诚信教育与校风校纪、考风考纪结合起来, 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校风校纪、考风考纪教育的同时要将诚信教育结合进来, 使学生认识到诚信问题涉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必须加以重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诚实守信。

4. 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诚信与否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对是非的判断和善恶美丑的识别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很多时候还不能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所以需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因此, 政府一方面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诚信的宣传,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树立、宣传、推广诚信典型, 同时, 对于不诚信的典型事件和个人给予媒体曝光, 使诚信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营造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并以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另一方面应完善法制建设, 进一步明确诚信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大法律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维护社会诚信环境, 提高社会诚信的整体水平。

5. 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用制度来保障诚信行为的实施, 就要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因此, 高校要着手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确保诚信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 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惩状况等, 学生毕业时, 诚信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 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诚信奖惩机制, 将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评定、入党考察、就业求职等与学生诚信情况相挂钩, 对于在诚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 对不诚信造成严重后果的, 进行严肃处理, 从而督促学生减少不诚信行为、形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摘要:目前, 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 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借贷不还、交往不真诚是其突出表现。导致不诚信的原因是家庭、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和自身修养的缺失。提升大学生诚信水平, 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诚信教育功能, 建设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 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洪伟.浅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 (4) .

[2]任雪莲.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10) .

[3]陶书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篇9

关键词:理想信念,现状,对策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来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对哈尔滨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及分析汇总了调查结果, 以便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及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 有效回收950份, 回收率为95豫。有效问卷中, 男生占58豫, 女生占42豫;本科一年级学生占25豫, 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占62豫, 本科毕业班学生占10豫, 研究生占3豫。

1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特点

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追求远大目标的持久观念和自觉意志,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目前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理想信念, 以执着的态度和较强的素质追求远大的抱负, 时刻表现出较高的奉献精神和政治热情。但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功利化倾向、迷失甚至扭曲的问题, 这是由于受到当代变革的社会经济, 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及多元文化冲击的负面影响。①大学生在理想意识上有很高的素质, 但实际行动差强人意, 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的矛盾性。②大学生有崇高的职业理想, 但仍带着较强的功利性去选择职业;③尽管大学生普遍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很高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但部分大学生仍缺乏信念支撑, 呈现出理想信念的模糊性特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依赖于书本, 缺乏社会实践历练。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上, 脆弱的信仰很容易将其陷入新的困惑。④影响理想实现的因素和途径。大学生的选择表现出理想信念的现实主义倾向:理性并充满激情。

2 大学生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整体来看, 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是肯定了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①高校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对此褒贬不一, 从多层次可看出应亟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②作为受教育者, 大学生绝对支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对其形成因素感受很深, 并期盼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学校教育, 但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仍依赖于学校教育。③传统的被动灌输方法受到挑战, 需要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思考。突出自我感受、生动活泼的方式被大学生认同, 因此关注学生实际, 以人为本, 大学生最需要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是依据大学生兴趣进行科学引导。

3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和途径

对调查进行综合研究, 在积极健康的主流中, 功利、矛盾、扭曲现象令人担忧。虽然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但仍有许多不完善。所以我们要统一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意志以便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1 树立共同理想、加强理论教育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 甚至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这种现象应该高度重视。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只有结合现实理想教育和远大理想教育, 个人理想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 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 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中心任务, 树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念、热爱民族和知荣明耻的道德观念, 从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使他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2 突出教育实效、改进工作方法

调查显示, 大学生主要建议改革教育方式和方法, 重视教学效果, 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深受其喜爱。①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引人, 进而确保教育实效。选择师生座谈、专题讨论、电化网络教学等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用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人。通过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明确学生的政治方向;为防止腐朽反动文化的渗透, 通过网络和报刊等进行先进文化的宣传, 引导大学生以正确方式看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包括学术科技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③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人。高校应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机会为大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和机制, 同时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在业余时间和假期锻炼自己, 真正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3.3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体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和主体地位, 其理想信念趋于实际化, 倾向于突出自我感受这种教育方式。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 将大学身心发展规律和理想信念教育规律, 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反映的各种倾向结合起来, 采取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进行教育, 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进而得到不断提高。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则需要将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调查显示, 对大学生来说, 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就是在解决好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3.4 健全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理想信念是一个系统工程, 特点包括民族性和综合性, 但不能仅依靠理想信念教育的骨干队伍, 在大学生看来, 社会和家庭环境是影响理想信念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为了有效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力量, 需要建立必要的社会和家庭教育联系机制, 家庭和社会环境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另外, 专业课教师不够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专业课的加强能显著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效果。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毕业设计时, 能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积极挖掘理想信念教育素材, 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育人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怡红.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

[2]周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网络舆论引导[J].教育评论, 2012 (1) .

[3]陈文斌, 张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

[4]李佳.“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 .

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权利内容探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权利,法律依据,依法治校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高校及其管理者往往十分强调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而忽视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事实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利。积极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权利的具体内容,是保障大学生权利的根本前提与基础,对于研究如何保障大学生的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权利的涵义

权利是一个词义非常广泛的词汇,它可以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如“自然权利”、“习惯权利”、“道德权利”、“法律权利”等。本文谈到的权利,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界定的,即法律权利。所谓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1]其特点在于:第一,权利是由法律确定的,是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的。这就意味着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国家可以通过制裁侵权行为以保证权利的实现。第二,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第三,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因此,权利与利益是紧密相连的。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法律权利与其法律身份密切相关,不同法律身份的人具有不同的权利。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着双重身份,也就有着不同的身份所规定的不同的权利。首先,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因此享有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其次,他们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还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享有特殊的法定权利。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的权利,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校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应享有的法律上的权力和利益。

二、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大学生在接受高校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与高校发生的法律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管理关系,也包括一些民事上的法律关系,如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宪法、民法和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对此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一)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作为受教育者,大学生最主要最重要的权利表现为受教育权利,是其合法权利的核心部分。受教育权利,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2]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4]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教育部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对大学生享有的受教育权利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首次明确了大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利。

根据以上法律的规定,可以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

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资源权。

《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4]的权利。新《规定》第5条第1款也规定大学生有“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权利”。[6]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资源权是保障大学生享有良好教育权利的前提和保证。

2.参加社会活动和结社权。

《高等教育法》第57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7]新《规定》第5条第2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6]的权利,同时第44条规定:“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6]参加社会活动和结社的权利体现了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自由,为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3.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大学生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情况等有全面了解的权利。《教育法》第29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4]学生有权要求学校说明对其作出处分决定的理由,有权了解、知悉学校作出与自己权益相关决定的依据、程序等。知情权是大学生全面了解学校情况,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4.自主选择权。

自主选择权是指大学生有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大学生对课程和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新《规定》第18条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6]特殊情况下大学生还有转学、休学的权利。第19条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6]第22条规定:“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6]第23条规定:“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由学校批准,可以休学。”[6]这些规定充分考虑了学生求学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充分尊重。

5.获公正教育评价权。

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并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新《规定》第31条规定:“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6]第33条规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6]同时,对于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大学生,第32条规定:“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6]对于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第34条规定:“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6]

6.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的权利。

《高等教育法》第54条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7]第55条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7]新《规定》第5条第3款也规定了大学生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6]的权利。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收费体制下大学生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权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7.获就业指导与服务权。

《高等教育法》第5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7]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切切实实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以满足大学生丰富就业知识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需求。

8.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权。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学费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教育质量。新《规定》第41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6]大学生通过合法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对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与监督,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基本权利。

9.申诉权和起诉权。

新《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大学生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6]的权利。新《规定》在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三条中从程序上对如何保障大学生申诉权作出了具体规定。申诉权和起诉权的有关规定为大学生的维权提供了法律途径上的保障,是大学生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大学生的其他权利

1.财产权利。

财产权是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所具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3]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其依法取得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如大学生对依法取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以及自己的生活资料、学习用品等拥有的所有权。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合法的财产权利,不得侵害或非法剥夺学生的合法的财产权利,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合法的财产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2.人身权利。

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以在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上所体现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26]《宪法》第37条至第40条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8条至第102条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作出了保护性规定。除此之外,新《规定》中,关于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问题只字未提,也没有禁止大学生在校结婚后怀孕。这些规定,为大学生的人身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大学生的人身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身自由权。《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3]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3]作为被管理者,大学生必须接受、服从高校的教育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大学生的身体不受非法侵害。

(2)姓名权。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决定、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大学生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任何滥用、假冒、干涉他人姓名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3)名誉权。名誉是社会公众对特定人的道德品质、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名誉直接关系到其在校的地位、人格尊严及老师、同学对他的信赖度,因此,高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力时一定要谨慎从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名誉权,维护大学生的名誉权。

(4)隐私权。隐私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个人生活不受干扰权和私人事务决定权。与一般隐私权相比,大学生隐私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应享有保守姓名、肖像、电话、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等秘密不被刺探、公开或传播的权利;大学生有私人生活不受他人监视、监听、窥视、调查或公开的权利;大学生享有宿舍不被非法侵入、窥视、骚扰或搜查的权利;大学生享有家庭关系、亲朋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的权利;大学生享有学习成绩或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的权利;大学生享有纯属私人情况(如恋爱史、疾病史)或私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公开、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权利。[29]《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3]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3]这是来自于宪法的保护。新《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大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这些规定更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了对大学生隐私权利的法律保护。

3.安全保障权利。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高校作为管理方应对校内的不安全因素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大学生的人身、财产等安全。如对招聘来校的外来劳务人员进行登记、监管,安排值班人员进行夜间的巡逻,等等,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以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权利的安全。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权利,正确划分管理者权力与大学生权利的界限是高校实现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重要前提。高校及其教育管理者应该把大学生当作法治社会条件下的价值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权利主体地位,在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处处体现对大学生权利的维护,有效推动教育法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3][25][27][28][30][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

[4][5][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7][19][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通过.

[6][8][9][11][12][13][14][15][16][17][18][21][23][2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005年修订.

[26]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新教材特点下一篇:体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