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建筑

2024-06-23

人居建筑(精选十篇)

人居建筑 篇1

人在居住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和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设计人居环境时应细致研究居住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营造出符合居住者心理的居住空间。

1 建筑环境心理对人居设计的启示

1)色彩。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就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研究发现,人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次~8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手术室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同时人们也在居室中使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来装饰环境。

2)领域性。包括物理空间、占有、保卫、使用的排他性、界标、私人性以及认同性。住处外观的安排与街道规划可以提高居民的领域性,并降低犯罪。增加领域性的三种社会因素是拥有权、积极的社会氛围和资源竞争。设计者可以结合对目前领域的了解,以创造出更理想的家庭、办公室机构。总的目的就在于提供给人们领域,使他们在能负责的范围与组织许可的范畴内,拥有大量的控制权力。如果能由设计达到这个目的,领域控制人必能从自我决定、认同与安全感中蒙受其利。

3)私密性与尽端趋向。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私密性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外界物质环境所限定、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日常生活中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靠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2 建筑环境心理与家居设计

2.1 建筑环境心理与户型选择

建筑师要对一个“家庭”的空间物理质量负责,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师花一点时间来做好一个户型设计,将会对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居住质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建筑心理学角度进行考量也是完善户型设计的重要方法。

好的户型必须实用,应动静分区,互不干扰。起居和餐厨都属于活动区,可以靠近大门,卧室、书房要安静,最好靠里布置,这也符合建筑心理学中的尽端趋向[4]。

好的户型还必须舒适。简而言之就是最好有较大的面宽,厅里可以考虑较大的窗户,良好的采光能使人心理愉快。住宅最好坐北朝南,南北通透,这样通风会比较好,最好明厨、明卫;起居室最好带观景阳台。这样的户型往往会使住户产生较好的心理感受,从而有利于居住和生活。同时人对住宅的心理感受最讲究阳光空气,不但要空气清爽,还要阳光充足。倘若阳光不足,往往使人心情压抑、烦躁,影响生活,不适宜居住。

2.2 建筑环境心理与家居装修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情绪会随着他所处室内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所以好的室内装修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同时,室内装修离不开合理的布局和设计。研究表明,不同的住房设计可引起不同的交往模式,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行为:室内颜色布局可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布置可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甚至影响人际交往。颜色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家具的摆设外,颜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根据房间的形状来选择颜色。颜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房间形状的感觉,房间的形状也会调整空间感觉。

3 建筑环境心理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武汉宝安花园为建设部第四批试点小区,位于武昌南湖之滨。它凭借着独特的规划设计吸引着八方业主的入住。

1)温馨的邻里单元。它借鉴我国传统院落式住宅对空间充分利用的手法,采用两幢住宅组成邻里,作为小区基本空间的构成单元。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空间组织达到围而不隔,隔而不断,使用户感到自己是院落的主人,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由于邻里单元均为内向布置,可以达到增强空间个性、私密性及防御性的目的,使居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邻里交往。各邻里单元皆有集中的半公共绿地和活动场地,配置树木、草地、小品来丰富空间形态。由于院落空间的扩大,每个邻里单元都充满了阳光。

2)迷人的环境设计与绿化设计。小区整体环境恬淡、雅致,建筑物、道路、绿地和广场和谐统一。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院落空间都将传统精神融入到现代的表达之中,体现出楚文化博大宽容的精神实质。小区内沿活动中心依次布置游泳池、喷泉广场、观景亭、网球场、儿童游戏场,形成集休闲、观赏、运动、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小区内因地制宜做绿化,每一块零碎的土地都植上草皮,使居住区无裸土,小区的绿地率达到34.31%。小区的围栏、大门、住宅建筑的阳台和单元门的装饰具有统一协调的符号,铁花围墙穿透感强,把小区内优美、迷人的环境展现给路人,与外界空间形成交流。

建筑小品是环境设计中的另一重要元素,小区的建筑造型已丰富多变,因而小品设置避滥求精,对庭院中的铺地砖、植草皮、儿童活动器械、座椅等多注意图形效果及实用功能,并紧紧依托于点线面一体的绿化设计,在小区环境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清晰的道路骨架。小区道路骨架为两个环形的二级道路系统,清晰明确,主要道路人车分流。小区级外环主干道,贯穿整个小区,担负着小区对外的交通任务,内环为步行道,连接邻里单元和中心绿地。同时在外环车行道与中心绿地之间,利用住宅院落之间的消极空间,开辟了一些趣味横生的步行道,主要为方砖铺砌道路,成为连接各邻里单元和中心绿地的纽带,使居住环境形似中国传统的“大街小巷”。

总之,宝安花园小区将传统的邻里关系布置与现代的绿化景观有机结合,使空间疏密有序,既满足住宅群体空间的安全与宁静,又反映出武汉传统居住区繁华与充满生机的特点,值得借鉴。

4 结语

人的心理感受是建筑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从自然界的时空体系出发,挖掘人的心理对建筑环境的领悟和感觉,是建筑环境人性化不可缺少的过程。反映建筑所使用的符号,应该是人类行为与自然和人为环境内在因素的集合,并能引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环境的不同情感反映。做好建筑环境的心理研究,精心设计出好的人居环境,才能促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居住心态,激起居民产生“安居乐业”的思想,为社会努力工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每一个建筑师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

摘要:从分析建筑环境心理研究对人居设计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其对人居设计的启示,研究了建筑环境心理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以宝安花园为例,论述了建筑环境心理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探索与实践,指出建筑设计师应关注与研究建筑环境心理,从而营造出符合居住者心理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人居设计,环境设计,家居装修

参考文献

[1]吉少雯.建筑室内设计与环境心理[J].建筑,2001(4):67-68.

[2]鲁慧敏.浅谈超高层建筑环境心理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5):39-40.

[3]周玲玲.居住环境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大众科技,2006(3):123-124.

[4]郭建川,季富政,余慧.建筑环境心理学与人居环境[J].城市与建筑,2006(8):89-90.

推行建筑节能改善未来人居环境 篇2

推行建筑节能改善未来人居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拥有了首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同时,建筑能源的浪费也成了摆在建筑管理行列里最为严峻的.问题.推行建筑节能,不仅仅是降低建筑成本的需要,更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一种有效保护.本文主要以重庆某区的建筑现状为例,浅析如何通过对建筑能源进行节能改造以及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功能品质;切实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 者:段兴华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建委,400084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7)分类号:X24关键词:能源问题 建筑节能 人居环境

浅谈居住建筑方面人居环境研究分析 篇3

【关键词】居住建筑方面;人居环境;标准;作用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1.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

(1)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2)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3)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2. 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

(1)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

(2)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

(3)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

(4)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3. 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3.1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内容。

3.2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4.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4.1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

4.2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

4.3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5. 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5.1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

5.2无庸置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探析 篇4

(1)建筑设计以人为本。建筑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其具备实用的功能。运用形式的语言来表现设计中的主题、意境、情感和主要的题材,创建宜人的人居环境。宜人,是指在物质环境的舒适外的生态健全,自然的回归,与此同时,在艺术创造和科学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并且致力于土地的利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逐步走向人文主义景观。大自然是景观学的真谛所在。崇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发挥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构思,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2)建筑的主要设计方针。建筑设计应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方针,把握建筑整体的品质。“经济、适用、美观”是建筑设计中永恒主题,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建筑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经济、实用、美观”各个主题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都有巨大的影响。“经济”不仅是投资多少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问题,节水、节地、节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方法;“实用”的标准也不在是住得下这么简单,而更多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美观”也不再是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注意建筑的美观,而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要素。

(3)建筑设计要满足节能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于建筑的节能。全面的推进建筑节能的工作,实现减少建筑能耗,节约相关能源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改善环境的质量。建筑设计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尽量满足节能的要求,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资源。同时还要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的保护和建筑舒适度的改善,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发展。

(4)建筑设计要突出绿色景观。目前,随着人们对生存理念的转变,人们总是越来越渴望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优化,希望生存环境能更加的艺术化、审美化、生态化,并将这种优质的环境索求变为绿色的象征。因此,在人们的大脑深处总是渴望拥有绿色的生活条件、绿色的生活方法以及绿色的生活环境,由于这种对绿色的的追求及对审美和艺术的寻求,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口头禅,成为衡量“绿色”在艺术审美化程度的关键。绿色植物、草坪是自然环境的代表。

(5)建筑设计要融入生态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筑设计要融入生态理念,需建立在自然地貌地形的基础上,保护水体和植被资源,防止住宅周围的环境被污染,创造连续且完整的生态景观,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生态健康应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放性的自然空间,将构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良好关系。在矛盾复杂的大自然中,努力去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人居环境是城市景观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有环境中各个不同的形象构成的整体。城市建设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点,人们能对环境进行改变,同时,环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人们的心灵。人居环境应该是开放式的,人的心理、行为、文化都对人居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应充分考虑人类居住的可参与性,这样才可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人居环境。

2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措施

建筑师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及手段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对居住规划设计有创新的思维,因地制宜,推陈出新。

(1)应全面、准确的分析和了解当地的地貌、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价。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会具备独特的地貌、地形,山水、植物等都是纯天然的。但是往往自然条件愈优越的地方生态越脆弱、越敏感。在高强度开发住宅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降低对自然植被和地貌的破坏。尤其是在住宅建筑场地海拔高差较大的地方,更应对住宅建筑的整体规划进行充分的结合、利用。实际上,环境如此优越的项目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绝大部分的项目都面临着环境的利用、改造及优化等,甚至不乏要对其进行彻底改造的项目。

(2)在对住宅项目周边的基本地形有所了解后,要合理利用该地段的各种资源,实现开发类型及强度的最佳分布。在任何一个住宅项目的用地范围中,植被、山坡、水系等自然景观都不可能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分主次,明确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范围,在建设中的布局应疏密有致,对其布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将住宅集中在地形较为平整的区域,将生态价值较高的地段作为人工景观处,使住宅周边的景观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3)协调确定景观系统与建筑朝向、道路系统等的位置关系。居住者需求的核心是良好的自然景观,这也是土地价值的核心之处,因此,景观系统规划便成了决定道路等其他系统规划的起始点。住宅区域通常需要根据建筑用地的自然环境等确定中心景观的位置和特征,从而结合中心景观对出入口、公共设施等的位置进行确定。

(4)建筑内部人居环境的节能生态再造和舒适度。人居环境在住宅的内部空间,其生态水平和舒适度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节能环保和舒适度息息相关,舒适度和节能互相脱离便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住宅内部的舒适性的要求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能耗方面,我国住宅高出发达国家的三倍。实现低耗能度、高舒适度将是新一代住宅的设计目标。空气质量、热功环境、光环境以及建筑声环境四个方面是新一代高舒适度住宅的具体体现。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可以实现住宅的低耗能。

3 结束语

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智力和体质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和谐的理解也提升了一个层次,且将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为人们提供生活栖息地的住宅建筑设计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时应与人居环境相结合。建筑设计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住宅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尽管规划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我们不断的在工程中汲取经验,不断的完善自我,使下一个项目做得更好,更大程度上的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中顼.城市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提升[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0-82.

[2]袁敏.建筑设计与自然辩证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4):264.

人居建筑 篇5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浅谈人居色彩 篇6

关键词:家居色彩 居住环境 人的心情 色彩心理学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简单生活的要求,随之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半时间是在居室里度过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住宅重要性,也不再只满足住宅只为居住这单一的要求。理想的居住环境让人感到舒适和安逸,使精神放松,心情得到调整,对此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居住的色彩。

一、色彩对人心情、健康的影响

1、色彩有三个主要因素:色相、色度、彩度。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紧密关系。正常人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不外取其形色。而色彩又常以它的特殊功能“先色夺人”。

色彩与人们密切相关,不同颜色给人们带来不同生理、心理感受。颜色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工作效率。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传统习惯及年龄性格等不同,对色彩可产生的心理 反应也自然不同。

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色表示快乐、热情,它使人情绪热烈、饱满,激发爱的情感。黄色表示快乐、明亮,使人兴高彩烈,充满喜悦之情。绿色表示和平,使人的心里有安定、恬静、温和之感。蓝色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之感,使人心胸开朗。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黑色使人感到庄严、沮丧和悲哀。白色使人有素雅、纯洁、轻快之感。总之各种颜色都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2、色彩与健康:现在人们已经把色彩与健康联系在了一起,主要就是通过色彩对调节心理的目的。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烦躁不安时,到野外或海边看看,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这是绿色或蓝色对心理调节的结果。这些色调有类似于镇静剂作用,还可降低皮肤温度,减少脉搏次数,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俄国一位学者研究表明,红色使人心理活动活跃,紫色使人有压抑的感觉,玫瑰色使人已经消沉或受到压抑的情绪振奋起来,蓝色可以使人镇静并可抑制人过于兴奋的情绪,绿色可以缓和人的紧张心理活动。

颜色对人的脉搏和握力都有一定影响。国外有的学者做过实验,证明人在黄颜色的房间里脉搏正常,在蓝色的房间里脉搏减慢一些,在红颜色的房间里脉搏增快很明显。法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发现,在红色光的照射下,人的握力比平常增强一倍,在橙黄色光的照射下,手的握力比平常增强半倍。由此可见,颜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而且还对人的健康发生影响。

二、家居色彩对人心情的影响

1、阴冷色破坏好心情

灰色和黑色不能大量在居室中使用,因为这两种颜色很容易导致心情沮丧;家中有大面积深蓝色的,时间久了,家里无形中气氛会变得阴沉,易导致人个性消极;家中绿色多,也会使居家者意志渐消沉,虽说眼睛应多接近绿色,但事实上,绿色是指大自然之绿色,而非人为调配的绿色,所以,难免会造成室内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2、亮彩色多发烦躁感

家中紫色多者,虽然可说是紫气满室香,可惜紫色中所带有的红色系列,无形中发出刺眼的色感,情绪不易安宁;家中红色多,一般人以为是吉祥色,但是红色多了,会使人眼睛负担过重,脾气容易暴躁,所以,红色只可作为搭配色调,不可作为主题色调。家中黄色多,同样会让人烦躁不安,还会使人的脑神经意识充满多层幻觉;橘红色多时,虽然感觉生气勃勃,很有温暖的感觉,但是过多的橘色,也会使人心生厌烦。

3、自然色易生平常心

大自然的色彩最能让人身心放松。家中颜色最佳为乳白色、象牙色、白色、原木色。这些颜色与人视觉神经最适合,因为太阳光是白色系列,代表明朗,而且家中白色系列最好配置家具。

木材原色也是最佳的色调。木材原色有使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宠辱不惊,有了平常心才会产生灵感与智慧,尤其在书房,应该尽量用木材原色。

任何色彩与居住环境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一个好的心情、积极生活态度。

三、小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和合理处理居室的色调,不仅可以使人享受艺术的魅力,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色彩偏好有科学、合理的因素,也有依据习惯并无道理的成分。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动用有关心理、生理与美学知识给以有机结合。

人居建筑 篇7

关键词:健康人居,环境,环境污染,绿色建筑材料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使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的同时, 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土地严重沙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日见枯竭等。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 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的人居环境营造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绿色建筑技术、材料的高效集成。环境破坏的罪恶之源不仅仅是工业污染, 更严重的是建筑方面的污染。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对环境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而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灵魂。合理运用建筑材料, 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人们对健康人居环境的要求, 运用绿色的设计、绿色的建材营造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已经是全球建筑界的共同选择, 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

一、健康人居环境的概念

1.1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 (Human Settlement) , 或者叫“人类聚居”。它的含义就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它不仅仅是指住房、小区及城市, 它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 以及为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1.2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的人居环境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体现社会关系的完好, 它的主要基点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 利用已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绿色建材, 向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1.3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是指影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因素, 它包括室外环境的阳光、空气、水、绿化、避免噪声干扰, 要使居住者有社区感, 确保居住者的私密性。室内环境要控制空气质量下降, 做到建筑装饰材料的无害化、绿色化。

二、人居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地球哺育了人类, 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平衡, 人类居住环境急速恶化。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白血病案例和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证明, 白血病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有着直接原因, 引发白血病的室内环境因素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大家关心的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污染问题, 是引发白血病的重要室内环境因素。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中的苯污染、甲醛污染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伤害。苯污染主要来自于装修和家具中使用的油漆涂料胶粘剂, 甲醛污染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和各种家具中。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 把甲醛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并且提醒大家“甲醛污染与白血病有关联”。二是室内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 主要来自于新建筑房屋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氡污染、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放射性污染等等。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天然石材和瓷砖是造成室内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三是室内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主要来自于室内的各种家用电器和住房附近的高压线和发射塔等设施。

2.1室内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室装修方兴未艾, 大量化学装饰材料应用于居室装修, 在美化生活的同时, 也更加重了室内环境的污染, 已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室内环境污染的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 已经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 居室空气主要污染物产生于下列材料中:

2.2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 来源于人造板材所使用的胶粘剂和内墙涂料。是室内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力异常等方面。

2.3放射性核素的危害

室内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放射性核素是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放射的射线和氡气。建筑中天然的材、砂子、土壤、矿石等都含有放射性核素, 它可以导致人体高血压、白血病, 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三、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3.1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

“绿色建材”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 随后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并于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归纳而言, 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 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 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 节约能源与资源, 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的材料。

(2) 生产过程中不形成新的污染源。

(3) 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 从而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3.2发展绿色建材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因素已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几大障碍, 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开发使用绿色建材, 有效的利用资源, 亲和自然、保护自然, 才能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环境, 也是使人类合理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 实现“与自然协调, 与环境共生”的必由之路。

3.3推动绿色建材营造健康人居环境的政策措施

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体现在建设全过程的系统管理, 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措施来推动绿色建材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设计是整个建设过程的龙头, 在设计阶段, 设计师要和业主一起就建筑物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

考察。要结合国家法规及各级政府的管理体制、配套措施, 按照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优先且自愿选择对人体无害、环保、绿色的建筑材料。制定有关技术标准, 确定各种材料必须检测的污染物项目、合格指标, 加强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 建立健全科学的绿色建筑材料指标体系。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开发及推广应用, 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激励政策, 强制性限制或淘汰落后产品的使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 业主不但要对功能指标、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查验收, 还要配合各级检测机构对各类环保指标进行评估和验收, 把环境污染治理落到实处, 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控制, 使施工过程具有节能、降耗、低污染的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人居环境是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的, 只有运用绿色建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居环境的不断污染恶化问题, 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至今, 人类已从“最大限度向自然索取财富”改变为“合理利用资源, 让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起来”, 这个观念的转变让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 解决人居环境的健康问题的确存在着一种建筑材料的绿色化的要求和真实途径。特别是在工程装修时要提倡“绿色装修”, 就是以人为本, 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 注重回归自然, 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 运用绿色建材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新世纪任重道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扬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J].建筑学报, 2004.

[3]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O2.

[4]陈丽金.装修材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0.

人居环境中的建筑表面垂直绿化研究 篇8

人居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要素的总体,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以相对稳定和有序的结构构成, 是一个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为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发展提供相应的价值。

2人居环境中的建筑垂直绿化的社会服务功能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 绿地面积越来越少。人们在努力挽救原有自然植被的过程中也逐渐将眼光放在了建筑外立面。通过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绿化来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

2.1控制城市发展形态和发展格局

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化系统, 建筑垂直绿化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控制了城市的范围, 在垂直空间上又将绿化系统进行了延伸。

2.2作为城市空间艺术构图的骨架

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 可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又可被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作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一个城市的人居景观从外围的城市自然景观开始, 贯通到城市内部空间中, 再由城市内部空间的地表向上发展, 从而形成了整个城市面貌的三维骨架。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 以及城市景观向景观城市的转变, 城市垂直绿化系统越来越得到重视。

2.3丰富城市的轮廓、层次及生命色彩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 造成了各个城市的建筑千篇一律, 而且城市色彩基本上属于灰色系。人居环境中的建筑垂直绿化可以让植物随着建筑生长让绿色随着建筑一起升高, 在建筑表面或者建筑屋顶营造一个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小的生态群落, 组成城市高低起伏和自然柔和的曲线, 从而使人们获得具有韵律节奏的视觉美感。

3人居环境中的建筑垂直绿化研究

3.1当代人居环境中建筑表面垂直绿化的研究背景

考虑到建筑表面垂直绿化系统的复杂性 (使用的材料、维护情况以及耐受力) 和其所带来的城市区域发展的潜力, 城市立体绿化系统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3.2人居环境中的绿色建筑立面的3种形式

(1) 垂直绿化也称作立体花园。植物无论是种植在地面, 还是攀爬在墙体上, 或是种植在屋顶, 都属于垂直绿化的层面, 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视性、美观度和社会影响力。

最简单的绿色建筑立面营造是利用攀援类植物直接吸附在建筑物外立面, 或者用钢丝网格和缆线作为植物生长的支撑, 形成一种直接式绿色墙体系统。依附在建筑物表面生长的攀缘植物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建筑表面绿化, 但是这类绿化需要防止对建筑本身造成破坏。在这种垂直绿化立面规划前, 首先要考虑攀缘植物的攀爬高度。其次植物品种的选择也会对建筑立面的美观性和功能性产生影响。常绿植物可以保护建筑立面免受风雨侵蚀, 特别是在冬季以及建筑的北立面。落叶攀缘植物可是使建筑物的表面产生视觉变化从而影响它的外部景观。

(2) 间接的垂直绿化系统, 即间接绿色墙体系统。绿色植物以其他材料构成的网格为支撑, 如钢架 (不锈钢架、镀层钢架、镀锌钢架等) 、各种形式的木构架、塑料构架或者铝架等。根据不同材料的重量、剖面厚度、耐受力以及价格的差异, 每种材料所产生的景观和功能效果都是不同的。这种间接垂直绿化可以与植物种植槽相结合。如果植物种植空间不够, 就需要营养物质和水合成的营养液, 因此又产生第三种称为生态墙体系统的垂直绿化形式。

(3) 生态墙体绿化系统。是由模块化的嵌板所构成的, 这些嵌板里包括土壤和其他人造生长介质, 如泡沫、毛毡、珍珠岩和矿物棉等。嵌板种植需要调制平衡的营养物质水溶液来满足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和水。这种系统通常采用一些常绿小灌木, 但是这些灌木自然状态下并不是垂直生长的。在过去几年里, 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种类的生态墙体系统 (图1) , 从不同的生长介质开始, 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3.3生态墙体绿化系统的优劣

由于生态墙体系统使用的不是单一的攀缘植物, 因此增加了采用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和美学潜力。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相比于绿色建筑立面, 生态墙体绿化系统在设计上要求更为复杂, 因为必须考虑到大量的可变因素, 而且在结构上, 它是由好几层材料构成的, 除了支撑材料外, 还有控制营养物质和水的材料。但是, 生态墙体系统往往比较昂贵, 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材料, 在维护方面也是比较困难的。

此外, 不同的生态墙体系统有着不同的耐受力。以毛毡为基质的生态墙体系统的平均寿命为10年, 而带有土壤种植槽的系统可以存在50年以上。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到生态墙体系统的各种功能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 包括门、窗边缘的细节设计, 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损害, 如水或营养液泄露引起的腐蚀等。建筑表面的绿色植物层可以减少建筑物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 从而提高涂层、油漆、塑料等物质的材料性能和机械性能, 所以植物对建筑物耐受力方面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3.4垂直绿化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

首先,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邻里环境, 而且具有疗养作用, 从医院窗户可以欣赏到绿色景观的病人会比看不到绿色的病人恢复得快。建筑表面垂直绿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积极的环境作用, 如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城市野生动物种类的增加以及热岛效应的减少。空气质量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植物对空气中细粉尘颗粒的吸附和对CO2、NO2、SO2等有害气体的吸收。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和生物能, NO2和SO2在植物组织中被转化成硝酸盐和硫酸盐, 粉尘颗粒, 特别是细小颗粒 (直径小于10μm) 主要是通过被吸附在植物外表面来减少大气粉尘量的。所以, 植物对大气粉尘来说是一种完美的沉降介质。

其次, 城市人居环境中垂直绿化系统可以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尤其是对密度较大的城市环境。它不仅为微生物, 同时也为较小的动物创造了易于生存的环境, 如蜜蜂、蝙蝠、鸟类等。1993年Kohler研究表明在柏林的城市垂直绿化墙面上生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 如麻雀、画眉、乌鸦等, 它不仅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还创造了良好的筑巢环境以及哺育幼鸟的条件。

再次, 城市墙体垂直绿化系统可以减少太阳辐射所产生的多余热量, 降低城市过高气温。如今城市热岛效应已经导致城市气温比同时期的乡村地区气温高出2~5℃, 主要因为人造构筑物的表面热量反射率大于自然地表。建筑表面的绿色植被可以拦截太阳辐射从而减少硬质铺装的表面温度。绿色建筑墙面和屋顶之所以能够减少大量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因为植物繁茂的枝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尽管余下的太阳辐射 (5%~30%) 穿过植物枝叶使建筑的室内温度升高, 但是植物的蒸腾和庇荫作用已经将这些剩余的太阳辐射和其他物体反射到建筑物上的辐射大大的降低了。Onishi的研究论文中表明, 有树荫遮蔽的城市地区的温度普遍比无树荫地区低2~4℃。

植物的蒸腾作用和遮阴效果通过影响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从而起到调节建筑物室内、外小气候的作用, 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建筑物的垂直绿化和绿色墙体系统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 实验表明:绿色植物覆盖的墙面比光秃的墙面温度可以降低2~6℃。从而证明绿色植物覆盖的墙面比无绿色植物墙面吸收更少的热量, 并且在夜间也辐射较少的热量。

绿色墙面和生态墙体系统是不同的, 但是都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的温度和提高建筑物的绝缘性能, 植物叶片可以产生滞留气流层, 具有一定的水容量, 不同层面的枝叶之间形成的大量气孔。建筑物的热透射率和绝缘系数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如风速、材料、颜色等。绿色植物层可以增强建筑物表面的热透射率, 减轻强风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4建筑表面垂直绿化系统可持续性的分析

绿色生态系统可以产生积极的环境作用, 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所有的这些系统都是可持续性的, 要优先考虑到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系统的持久性、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的可持续性。如今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一种材料或者产品所必须具备的普遍特性, 也就意味着一个系统的空气、水、土壤的承载能力对该生态系统地优劣、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与否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关系到景观环境的营造、垃圾的产生以及周围环境破坏因素的出现。

寿命周期分析是一种用来评价建筑是否可持续有效方法。Ottele等人研究了4种立体绿色系统的寿命周期, 从而得出环境负担与空调和供暖设备的节能情况有关系。4种立体绿化系统的结果如下。

(1) 直接式绿色墙体系统对整体环境压力的影响较小, 因此这种没有任何附加材料的绿化经常是那些需要通过各种检查的案例的首要选择。

(2) 不锈钢支撑的间接式绿色墙体系统对整体环境压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3) 含种植槽的生态墙体绿化系统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环境负担, 主要是因为它所使用的材料是自然生态的, 并且增大了整个建筑系统地热阻。

(4) 毛毡层生态墙体系统因为它的材料持久性差而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如图所示 (图2) 。

这是一个快速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内, 不同材质、功能的垂直绿化系统纷纷出现。它们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环境。各种各样的材料, 如木头、塑料、铝、钢都被用来代替不锈钢制成间接绿色墙体系统的支架, 它们所产生的环境负担大约比不锈钢降低了10倍。

5结论

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垂直绿化系统的种类以及它们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的研究对比, 得出当代人居环境中建造城市建筑垂直绿化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科学性。这种垂直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改善、景观效果的提升以及人们健康的保障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作为一种环境节能方法, 它还没有完全被人们了解接受, 主要原因还是这个系统发展并不完善, 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还没有达到一个平衡点, 所以为了改善当今各种城市问题, 创造一个城市中的生态人居环境, 城市建筑垂直绿化系统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学[J].城市发展研究, 1996 (1) .

[2]BARTFELDER F, KOHLER M.Experimentelle untersuchungen zur function von fassadenbegrünungen[M].Berlin:Dissertation TU 612S, 1987.

人居建筑 篇9

一、画中山水与建筑环境

(一) 画中山水的理解

人们因文化的不同对山水自然有着差异的认知。对于古人而言, 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 “天下”“四海之内”都是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领悟。中国人对山川、水脉尤为钟爱, 视其为神圣、有生命的力量, 并促发了自然崇拜。自然界中的实体是相互联系、唇齿相依的, 被宇宙和无法想象的自然力量所主宰。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 这是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基本认识, 也是建筑环境的基础。

(二) 画中建筑环境的理解

建筑环境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环境的直观感受, 经过主观加工后的产物。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理解与感受总是掺杂了情感与经历, 情感又在建筑环境中映射而出, 以此借景抒情, 达到情景交融。从古至今, 都不难看出人们对人居生活环境的强大依赖性。古人在营造建筑时, 除了建筑本身, 对其所在的环境也多有考虑, 营造出可行、可观、可赏、可栖的建筑环境一直是人们的追求。

二、中国山水画中的建筑环境空间语言

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是依照几何学的测算, 在画面上构造一个三进制的空间幻境, 靠巨大的空间透视法来获取无限空间的效果。而中国画中的“三远法”, 其所构成的空间不符合几何学的科学性透视空间, 从有限到无限, 再由无限到有限, 创造艺术的空间语言, 达到中国画面的空间感。

(一) 山水画空间意境的创造

中国空间艺术发展至中唐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文人由写实向写意转化, 禅宗哲学思想兴盛, 士大夫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园林由看见的“画境”升华到了“意境”。当然, 中国山水画也是遵循“师出自然, 而不模仿自然”的宗旨, 重在写意, 用有限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想象, 给人回味。例如沈周的《长风吹玉图》 (如图1) , 该作品并不是以绘画视角感受为作画空间, 而是以游者的视觉空间感受进行绘画的, 将自己转化成画中人去体会画作所表达的空间意境。

中国山水画体现着中国美学的含蓄, 太露或者是太直白, 都是传统美学所忌讳的。“深山藏古诗”和“悠然见南山”等作为绘画内容, 把“藏”与“露”的意境巧妙呈现。比如宋代画家巨然的《山寺图》 (如图2) , 此作品就是曲径通幽, 道路之字前进, 层次深远。建筑选址于层层山脉之中, 左右环抱格局。“藏”并不是完全的看不到, 而是给人“不到”的无限遐想;“露”也并不是一览无余, 而是给人“到”的豁然开朗, 突出了山寺的幽静与修行的意境。

(二) 山水画中建筑环境空间处理手法

从考古遗迹上不难看出, 居民对人居环境的选择早已具有一定的空间倾向性。中国画是对传统建筑环境、山水理念和理想风景佳穴直观描摹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描摹, 可体现出古人择址于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风水环抱格局的建筑环境生态观。

从中国山水画中的“山环水绕”建筑营居模式中可以看出山水画中的相似图式 (例如表1)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之势是非科学的透视错位, 使观者与行者达成相同的空间感受, 这种空间绘制法独具匠心, 具有中国空间特色, 反映着中国空间营建的哲学方式。

三、中国山水画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山水画作为最早的对自然和空间的理解表现手法之一, 其主要关注的是无形的东西, 而景观被认为是遍布世界的有形物品。“绝对”的空间观念慢慢被理解, 景观作为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象征性的表达也可存在其中。

(一) 现代建筑环境艺术形式的处理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 得出有益于传统空间得以延续的处理手法。首先,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 利用景观要素对景观进行塑造, 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环境景观的景深;其次, 景观空间美的要求是空间有畅通, 有阻隔, 变化无常, 可以引起更多的想象和情感;最后, 现实的空间处理与中国山水画的造型艺术形式是不同的, 其游览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 “藏”与“露”等环境艺术处理手法在景观处理中显得更为重要, 强调进入景观序列之中不断位移和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美感。

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 可采用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线性空间引导人们在其中穿行, 这种空间并没有明确的起始、高潮、结尾等强烈序列, 而是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品质。这些空间各具特色又富于统一, 使得空间并不单调, 反而游之令人回味隽永, 这也是传统环境空间的韵味所在。

(二) 现代建筑环境的场所感

现代建筑环境空间是城市居民居住、休闲、交往的场所, 建筑环境空间就像住宅的一个大客厅, 又类似于四合院中的庭院, 人们在这里相遇, 孩子在这里穿梭嬉戏, 游客在这里游览交易, 这是一个生动的空间, 充满世俗气息。现代建筑环境空间的室内外空间模式化严重, 失去了传统建筑的人性空间。那么, 我们何不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描绘的理想居穴来创造一个能容纳人们精神世界的环境空间呢?现代建筑场所感的营造需要融入性和互动性, 如果一个建筑融入社区, 融入城市, 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个体, 而是一个能发生交流、活动的空间场所, 使得这个环境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这便是现代建筑环境空间的魅力所在。

(三) 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哲学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统一的哲学观。中国人自古就将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便是这一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人在环境景观中游走, 风雨阳光、四季变化都能在这空间中静静展开, 时间的参与让此环境景观成为一个四维空间, 人们在其中游历, 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合一, 使得这一切如同一个整体, 相互资借, 互为风景。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剖析, 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 由表及里的挖掘空间的内涵, 应用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之中, 不仅可以实现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也可以对社会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而使城市空间富有归属感, 明确研究在新的技术条件、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存方式下如何塑造具有艺术传承性的营建理念, 从而启发今天的环境艺术发展, 并为我省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营建提供新的设计发展思路。

摘要:中国建筑环境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后, 很多已难在实体上进行追寻。中国画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 其中有大量以建筑环境为主题的作品, 中国画的山水写意更是对环境意识的集中反映, 体现出了古人的建筑环境生态观。研究传统人居环境以及中国画山水图式, 旨在开创环境艺术创新设计的发展思路, 重新焕发审美气息浓厚的现代环境营建。

关键词:山水画,建筑,环境艺术

注释

1图1源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

2图2源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

人居建筑 篇10

一.居住平面功能及空间设计

户型设计依照《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AA级标准设计多种户型。考虑到晋江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 尽量做到南北朝向, 南北通风, 且较好的考虑了住户对私密性的需求。户型平面布置功能合理, 空间尺度适宜, 动与静、洁与污分区明确、结构的布置与建筑空间相协调, 使套内空间可灵活分隔, 衣柜与储藏空间设置合理, 为家具布置提供适宜的空间。户型空间方正, 使用率高, 自然通风采光良好, 设置明厨明卫明厅及双阳台, 客厅均设置观景阳台, 厨房设置生活阳台, 主要房间的凸窗、转角窗及落地窗让住户充分享受景观资源。

每户洗衣机均设在生活阳台上。注重辅助空间的设置, 方便居家生活;确保每户观景要求, 提升居住品质。厨房设计按洗、切、烧工序成套化设计。卫生间均按布置三件卫生洁具设计, 公共卫生间设淋浴, 主卧卫生间设淋浴房。厨房、卫生间均设置变频式排烟气管道, 内部管线布置合理, 易于检修。疏散楼梯, 电梯, 门厅, 公共走道等公共交通空间既合理适宜又以人为本。

二.结构体系与建筑墙体

1.结构形式及布置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平面及高度, 经过技术分析后确定结构型式如下:

1~9号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短肢剪力墙结构, 增加室内使用面积、便于家具、设备灵活布置, 框架抗震等级二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10~16号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商铺, 幼儿园, 会所均为框架结构,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为使刚度变化均匀, 防止刚度突变, 剪力墙与柱截面自下而上均匀分段改变。

混凝土强度等级:1~9号楼柱墙C35~C30, 梁板C30~C25。自下而上依次降低;多层梁、板、楼梯, 承台, 地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3~9号楼承台、地梁、地下室底板、侧壁及地下室混凝土隔墙为C30。

围护结构墙体材料:墙体材料均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容重0.9KN/m3, 外墙厚度240m m, 分户墙厚度240mm, 户内隔墙厚度100mm, 强度等级不小于A3.5Pa。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 模数合理, 隔音隔热效果良好, 施工方便, 灵活分格, 可减轻承重结构负荷荷载。

2、主要材料的选用

建筑材料说明:

屋面:1.5厚聚氨脂防水涂料 (分两次刷) 及4厚APP卷材共设两道防水, 保温层采用40厚挤塑聚苯乙稀泡沫板。

外墙:外墙主材采用泉州本地生产的石粉加气混凝土砌块240厚。

外墙门窗:外墙门窗采用塑钢框料, 无色透明中空玻璃。

隔墙:隔墙采用建友加气混凝土砌块 (75厚) 双面抹灰。

内门窗:防火门设计分为三个等级, 地库设备机房门为甲级防火门, 防火分区分界门为甲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 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 分户门采用乙级实心防火防盗门。其余为乙级防火门, 开向疏散方向, 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 设备房为乙级防火门。

三.设备及管线

建筑室内管道采用集中设置管道井, 既不影响室内使用空间又便于管道检修。电梯、室内热水器、室外空调机位等设备的位置设置合理又美观统一, 有利于清洁, 防噪。

室外空调机位及建筑外墙管线均做隐蔽设计, 位置选择既考虑到使用, 又兼顾美观整齐划。

(一) 给排水系统

本工程小高层建筑生活给水分为两个供水分区, 其他为市政直供水:

第一分区:小高层的1~6层;

第二分区:小高层的7~12层。

在9号楼屋面设一座15吨的消防水箱, 并设气压罐及增压泵, 以保证消防火灾初期的用水。

水泵房及水池设于地下室。消防水池、生活水池分开设置。生活水池储存30%的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设1座108立方米的不锈钢生活水箱, 消防水池容积为300立方米。

室外给水管网上, 消防用水、住宅生活用水及商业用水分别设水表计量, 住宅每户设分户水表, 水量计量采用IC卡智能抄表系统。

住宅部分采用生活污、废、雨水分流制, 商业及办公、幼儿园、会所采用污、雨水分流制, 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废水、雨水经室外废水管网排至小区中水处理站进行回用处理, 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以便创造更好的经济及环境效益。

(二) 管材、管道敷设及环保

1. 生活给水管室内采用钢塑管与PPR管, 室外采用PE给水管。

2. 污水、雨水管室外部分采用双壁波纹管, 室内部分采用UPVC管

3. 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给水管管径大于100时, 采用热镀锌无缝钢管, 卡箍连接;管径小于100时采用镀锌钢管, 丝扣连接。

4. 给水管:给水立管设于各层楼梯平台角落处, 以达到美观及方便维修的效果。

5. 排水管:立管设于各卫生间, 厨房及阳台的角落处, 以达到满足使用要求又不占位置。

6. 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达标排放。

7. 所有水泵均作隔振基础。

8. 水泵出水管均设橡胶柔性接头, 并设消声止回阀。

9. 地下水池、屋顶水箱定期清洗、消毒, 以保证水质清洁。

(三) 通风设计:

地下室使用功能为机动车库和非机动车库, 通风、消防排烟量按换气次数6次/h计算。

厨房及卫生间分别设竖向排气管道系统, 采用机械强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到屋面。

(四) 电气设计

小区用电负荷以三级负荷为主。住宅楼的生活泵, 电梯等用电设备为二级负荷。地下车库消防设备用电为一级负荷, 其余按防火规范设置的消防设备用电为二级负荷。为小区服务的消防安保系统及远程集中记费系统等弱电设备, 用电为一级负荷。电视, 信息, 网络等系统的用电不低于二级负荷。

小区内的建筑按照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采用防雷措施。高层在屋顶设避雷针及避雷网 (25X4镀锌扁钢) , 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 多层在屋顶设避雷网。

(五) 公建配套设施

本案公建包括1.5万平方米的商业, 1358平方米的会所、1300多平方米的社区配套及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 公建面积约占到了整个一期项目的1/4, 为后期工程的进行和配套的保障, 同时也与周边SM广场等商业群体一起构成了新的商业圈, 繁荣了此区域的经济, 商业街及办公楼沿和平南路布置, 结合小区内部贯穿式的商业行步街, 多方向、多层次流线, 互相贯通, 为各种商业形式提供了建筑媒体, 也为晋江和平南路沿线增添了一道风景线。商业建筑立面简洁现代, 多元素的整合, 富有韵律感的线条, 机理丰富的材质, 结合五、六层的办公, 形成错落有致、简洁大方的建筑形态。

小区的垃圾处理采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离方式集中处理, 小区内垃圾由分布在小区各个垃圾点的垃圾箱分别收集, 由物业公司统一运往垃圾站。

四.建筑造型

住宅立面与平面结合良好, 两层高的错层大阳台、错列地布置玻璃栏杆和金属栏杆, 使建筑立面活泼生动。屋顶通过几组构架连成一体, 竖向的主框架与水平的框架构成一个个几何的方框组合。建筑造型富于变化, 整个建筑雅致、洗炼、整体感强, 功能与造型结合一体, 主墙面裙房和底层部位较多使用福建晋江当地石材, 墙体材料使用当地生产加工的石粉加气混凝土, 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节约成本造价。

五.住宅设计创新

1.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

兰峰·城市花园污水处理系统采用ETS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处理规模为:100m3/d的优质杂排水处理到中水标准, 即达到城市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GB/T 18920—2002) 。

ETS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利用人工强化技术, 在中心处理部分——生态桶中形成了一个由多种生物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污水中的污染物被逐级消耗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整个污染物的生态降解过程是光合作用和生化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 能耗低, 无需专人维护。

2.垃圾生化处理技术 (二期设置)

垃圾围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公害, 给城市的空气、水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同时腐败的垃圾还会产生大量的病菌和有害微生物并且滋生蚊蝇, 直接危害人们健康。传统的将垃圾填埋处置方法不仅有污染之忧, 而且侵吞大量农田。而以焚烧法处置垃圾, 则需巨额投资和昂贵的运营费用, 于是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应运而生。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从城市垃圾源头处置, 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要求, 即可减轻环卫压力, 又可变垃圾为宝, 同时还大大改善城区周边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指导下一篇:驱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