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角度人居环境

2024-05-19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精选十篇)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 篇1

1 从宏观角度看会计的职业环境

所谓宏观角度就是上升到国家和世界的高度来研究问题, 而会计的职业环境从宏观上看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 接下来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的阐释宏观环境对会计的职业环境的影响。

1.1 政治环境

这里所说的政治环境不仅包括国内的政治环境还包括国外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所有企业或单位进行活动的前提。如果政治环境不稳定,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不能正常进行, 企业又怎能进行生产和运营?观察世界各国的情况,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国家,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都是远远落后于其他政治环境安定的国家, 政治环境不稳定, 自然也就不能有稳定的职业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 稳定政治环境, 很多的会计专家开始研究会计行业的职业环境, 而且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我国在会计职业环境营造方面, 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 都不是出自企业, 而是相关部门委派的, 这些委派的管理者对政绩的要求比较高, 这就导致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不看重商业利益, 只是单一的看经济增长的指标等, 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 甚至有个别企业并没有达到目标, 而在上报时却谎报,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很多的企业都已改制, 以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体制, 而某些企业的政治行为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更不利于会计行业职业环境的形成。

1.2 经济环境

会计行业的兴起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因为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对会计有所需求, 所以说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也直接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程度。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活着的主要任务就是与大自然进行抗争, 求得生存, 会计自然没有产生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剩余产品越来越多, 人们开始了商品的交换, 人们也逐渐拥有了私有财产, 对会计逐渐有了需求。社会发展到工业革命时期, 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带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方法也因为经济逐渐复杂化也由简单的手脑计算到大型计算机的计算。

现今的世界已经开始走向了全球化, 本国的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息息相关, 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政策都对本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 一个企业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来计算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等财务数据, 选择怎样的报表方式来向外公布财务信息,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本国企业的利益, 更牵扯到国外的企业, 尤其是想要投资的企业,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会计理论在形成中不可逃避的问题。为了妥善解决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 各国共同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个准则会更加的完善,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综上所述, 经济环境对会计行业的职业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重视对经济的发展, 才能保证形成优良的会计职业环境。

1.3 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会计人员这一职位所处的法律氛围, 它不仅受制于法律, 而且受法律保护。会计是社会信息的提供者, 出具的信息对于全社会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对会计的工作环境等予以法律监督与保护。我国于1985年颁布《会计法》, 规定了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和监督的方法, 1992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行业会计制度》则是从各行业各领域阐述了具体的做法, 这就从法律意义上指出了会计的工作范围, 使得会计在处理业务时有章可循。随着注册会计师在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方面作用的日益突出, 使得社会对于其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因此国家也于1986年颁布《注册会计师条例》。法律环境不仅限制了职业环境, 而且还给予其保护。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还是会计受制于企业, 在管理层的逼迫授意下出具不真实信息。会计人员如果按照真实情况出示, 那么很可能就会失去工作机会, 所以会计法律为了保护会计人员, 对于威胁恐吓会计人员的行为予以严惩。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健康、公正的会计职业环境形成。

1.4 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对于会计职业的认可是其唯一的途径。查看美国的教育史, 我们发现在1900年以前会计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学科被美国高校所接受, 最早取得会计学教授头衔的哈特菲尔德1923年在美国人学会计教员学会上曾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会计只是与无穷尽的数字打交道, 只有记录之能, 而无行动之果。其实就今天看来, 会计早已超出了核算的角色, 而是作为管理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 会计有时不仅具有本专业的思考, 更多时候还有管理者的眼光, 因此社会上也渐渐关注这个行业。

会计的文化环境还远不比社会的普遍认可, 它还包括会计的教育和理论形成环境。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由高层次到低层次会计人员的纵向教育体系, 并开展了会计电算化教育, 使得处理更加的快捷, 一些著名的会计学家也编著了一系列具有高理论水平的著作。这些举措都使得会计人员的实务能力得到提高, 也使理论与时代同行,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会计文化氛围。

2 建设健康的会计职业宏观环境

2.1 通过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企业管理

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更多面向市场、着力经济、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选择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企业, 按照真实的生产经营处理工作, 从源头上消除腐败、造假的现象, 为会计人员创造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

2.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现代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 会计可能会屈服于企业报出不真实的报表。制定保护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

2.3 加强会计教育, 构建和谐会计文化

国家应加大对会计的教育工作, 通过各部门协同向社会宣传各项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工作, 营造社会遵纪守法的氛围, 充分展示会计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努力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会计研究人员应当积极探索先进文化与会计的结合, 会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2.4培养会计职业人才

培养会计职业人才不仅要主要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只有二者相统一才能使构建健康的会计职业宏观环境成为可能。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必备的要素, 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宏观环境的创建需要微观的个体都有良好的操守, 这样才能有点到线最终到面, 会计职业人才是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一种人才类型, 在培养的过程中, 贯彻落实好会计人才培养准则, 使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 不仅能够发挥专业技能上的作用, 还能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促进会计行业健康发展。

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 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这几个重要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会计的职业环境, 能够让我们更透彻的理解会计的职业环境。我国只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快速发展的经济、健全的法律环境以及和谐繁荣的文化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会计职业环境研究经验总结出来的, 希望能够为我国会计职业环境的形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光宇.加强会计职业环境建设杜绝会计造假行为[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2) .

[2]邹宝英.会计人员职业环境分析和相美对策思考[J].消费导刊, 2008 (14) .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 篇2

税收经济学期末论文大纲

一、选题:多视角下的中国宏观税负

二、选题原因

1)本学期所学两门课程(《税收经济学》《财政政策与理论分析》)中

都涉及到中国宏观税负方面的知识,想深入了解下中国税负的真实状况;目前,由福布斯税收痛苦指数引起的争议很大,很多学者专家讨论这个话题,众说纷纭,似乎没有一个定论,想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试着去判别和分析下这些说法;

2)中国近些年税收收入或是财政收入连续超GDP和居民收入增长,而现在国家又频频利用税收手段调控经济,中国宏观税负和居民负担是否合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背景意义

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税收痛苦指数”,中国一直被列为世界上税收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从中国的宏观税收负担变动上看,自1997-2008年,中国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18.8%,而名义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2.2%,税收增长幅度大大高于GDP,由此导致宏观税收负担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关于中国税收负担轻重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税收负担是高还是低?

四、如何阐述分析

建议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宏观税负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切暂无定论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去分析中国的宏观税负:

税收经济学期末论文

1)不同口径下中国宏观税负的比较分析;

2)中国宏观税负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3)中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4)中国税收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社会福利与公务支出)的比较分

析;

五、数据途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相关国家机关网站公布的历年经济数据;

2)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3)图书馆书籍资料;

六、论文亮点

1)由于木恰国内学者专家关于税收负担高低争议的不确定性,本文

将巧妙地避开去谈论中国税收负担到底是高是低的问题,只是通过多视角的分析,使人们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和理解中国税收负担问题。

2)目前关于中国宏观税负的高低之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中国财税制

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会计的职业环境 篇3

关键词:会计 职业环境 宏观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现状的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滑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03年度国家审计报告来看,滥用国有资产所分布的范围之广令人震惊:体育总局滥用奥组委1.31亿元资金;国家电力领导人员的决策失误造成总损失近32.8亿元。2002年国家财政部对全国的283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其中22户企业存在双重账户的问题,共计查出不实资产115亿元。

以上這些数据有力的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会计是对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与监督的有力工具,他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也要为投资者、社会公众服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将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大范围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从微观层面来说,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执业态度不端正,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不高或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所服务的单位管理不严格或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故意漏记错记了一些会计信息。这些微观环境从某些方面来看也是受到了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的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各不相同。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有发展才会有会计的需求,会计的发展紧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环境的不同也会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这样看来,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改进是极为重要的。

二、会计职业环境的宏观分析

宏观层面的分析将从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这四个角度进行。这四方面是对一个国家整体活动的基本划分,其环境的不同将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会计职业的环境。

1、国家政策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一切企业进行活动的前提,如果政治动荡,人民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又何谈发展经济呢?从如今的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落后的国家多分布在政治动荡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总体经济环境一直比较稳定,这样就为会计职业环境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十世纪以后,我国的部分会计学家开始了会计职业环境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在我国的会计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利于会计环境形成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是迫于无奈而做出违法的事情的。例如在我国的国企,大部分领导人员都是由党政部门委派的,这些人在追求政绩欲望的催动下,盲目的设定经济增长指标,使得企业为了完成目标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告。在我国的部分高校也存在相同的问题。项目资金虚假申报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这些违背经济发展正常规律的行为都损害了会计的职业环境,也从反面反映了政治理念改革的迫切性。

2、经济环境的影响

18实际工业革命的爆发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会计实践的巨大革新。会计操作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结绳记事演变到了现在的大型计算机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将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展,这一现象客观上将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因此,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体制都将对我国的会计政策与实践产生影响。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多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处理方法,资产的计量标准与方式、财务信息对方报送的方式等内容都不再只局限于我国。在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尽相同的情形下,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经济事务的处理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公正合理的国际会计体系通过加强全球经济的沟通交流,使会计从业人员能更好的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

因此,经济发展的好坏对会计职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重大,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构建良好职业环境的前提。

3、文化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会计发展的政策,高级会计人员将成为我国未来急缺的人才,我国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二十世纪以前,会计并没有作为一门单独设置的学科存在,人们普遍认为会计只有记录的功能而没有实质作用。就今天来看,会计早已不是单独的核算工具,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对社会生产进行的一种反映与监督,任何经济行为的发生都不能缺少会计操作。

除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会计的文化环境还包括会计的教育和理论研究。现如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从高到低的会计教育体系,并开展了会计电算化教育,一些杰出的会计学者也编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会计著作。这些行为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会计理论与时俱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发展。

4、法律环境的影响

在如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师经济犯罪的现象屡屡发生。虽然大部分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坚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但还是有少数会计师走上了犯罪道路,更有一部分会计师是被无辜牵连进了犯罪案件中,很明显会计人员的权益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保护。以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为例,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企业高管的制约,其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我国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它规范了会计行为,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加强了经济事项的财务管理,有力的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会计法律有《会计法》与《中华人民注册会计师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和《细则》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使得会计工作有章可依,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现在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事件屡见不鲜,这除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职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外,相当程度上还是因为会计人员的行为受限于企业,被迫出具了不真实的信息。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对全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当对会计人员予以足够的法律监督与保护,严惩恐吓会计人员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公正的会计职业环境。

三、构建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

1、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任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按照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来处理会计信息,从而消除腐败根源,营造稳定、健康的会计职业环境。

2、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严格监督会计人员

通过有效的监督教育措施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大力表彰;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会计人员,必须予以严厉的惩罚,通过大范围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

3、加快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的法规来规范会计职业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近年来,执法力度不够是会计工作中出现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落实《会计法》,保障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财政部门应切实履行《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严惩违法违纪的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陈颖.从宏观角度看会计的职业环境[J].商业会计,2013,(02):102-103

[2]韩洪灵,陈汉文.会计职业道德之性质与实施:契约理论视角的解说[J].当代财经,2007,(02):111-117

[3]劳川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文化背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换个角度看宏观调控 篇4

关键词:宏观调控,基础货币供应,财政收入/支出

2012年第二季度,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08、09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时隔3年再次回落8%的下方。尽管上半年7.8%的GDP增速相比较其他很多国家,仍然是个非常漂亮的数据,但对于熟悉和了解中国经济的人来说,应该知道这个数据的来之不易,更应该知道我们前方的路并不好走。

即便是7.8%这个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目前国内经济的现状,我看未必。我们知道在国内GDP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单从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还是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速,月度平均增速在21%左右,这对于上半年的经济产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值得关注的是6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为0,比5月份大幅下降2.7个百分点,而发电量一向是被看做衡量工业投资热度的最佳数据,这一数据的加速下滑充分表明目前企业的投资动能远不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那样来的光鲜。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新增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偏低这样一个数据中得到佐证。

在年初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要把今年的经济增速控制在7.5%左右,而过去几年这个数字是8%,应该说,从这个转变,我们看到了管理层希望通过压低经济增速,来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赢得时间的信心。但是,经过半年的洗礼,我们的市场、我们的很多领域却并没有对这0.5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慌张和无措,而我们的A股市场也在7月份就跌破了上半年2132点这个所谓的钻石底。

但笔者更关注另外一个话题,即便我们能够在下半年看到来自于数据上的反弹,但7.8%,乃至于二季度7.6%这样的GDP增速在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之后,会成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的上限,那么我们的管理层是不是也做好了保持中速发展的准备。

早在今年4、5月份,温总理就提出了要适时加大宏观调控预调微调力度的观点,于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连续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6、7月份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央行又连续两次动用降息策略,这种来自货币政策上的微调;我们也看到了不少行业增加了补贴力度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扩大,这种来自财政政策上的微调。但是,无论从股市层面还是从实体经济运行层面,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政策所应该发挥的功效。可能有人认为是由于时间不够,一般宏观调控要经历6个月左右的政策时滞期,但笔者却认为,即便在经过几个月,即便预调微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由于国内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周期,而原有宏观调控模式已经很难和经济发展现状相匹配,因此,现有政策对于经济摆脱困境来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近些年来,很多机构在对国内经济进行分析时,开始更多的使用诸如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这样一些概念,笔者并非经济学家出身,对于上述概念了解不多,但一直有这样一个困惑,上述一些概念差不多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学基础之上,如果照搬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不是会有处之不当的地方。笔者看到的是在没有更多科技自主创新、社会进步以及制度推动的背景下,中国依靠“货币+投资”的增长模式,创造了所谓的高速增长30年的奇迹。但这个奇迹其实就像是一个泡沫,而但凡泡沫就会有这样的特点,吹的越大,吹的越快,就越容易破掉。论货币,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高达90万亿,而GDP总量今年来看不过50万亿,以货币量与GDP的比值来讲,中国是1.8,而美国只有0.6,也就是美国的经济效率是中国的三倍;论投资,我们钢铁过剩、汽车过剩,即便是新兴产业的多晶硅也已过剩,再生产出东西,也只能放在仓库里自生自灭。所以,现有的增长速度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限制经济的这种无限扩张,即便限制拼劲全力能维持现有增速,但未来也确定不能持续。

那么,如何利用宏观调控来改变目前的经济困局呢。

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货币效率,减少基础货币供应。刚才我们谈到过,中国的M2已经高达90万亿,而GDP不过50万亿,而如此比例正是通胀加剧的罪魁祸首,我们统计局公布的CPI还并不是很可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真正的通胀感受要远比CPI的数字来得剧烈。就拿房地产来说,这个产业链吸纳了超过50%的M2,所以过去几年房价的上涨幅度要远远超过CPI的水平,而我们国家的CPI构成中却并没有太多的房价变化成分。但至少过去几年我们还有房地产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来吸收这些超发的货币,可是现在房地产也在调控,吸收基础货币的能力一定会降下来,甚至还要吐出过去所吸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迅速找到一个能吸收多余货币的产业,那么最短时间内中国又将面临一次严峻的通胀考验。所以,笔者对央行今年以来的再次放水是非常担忧的,特别是对于降息这一行为,表面上虽然可以看到能够降低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财务成本,但殊不知另一面却是能让市场上的炒家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在某一领域掀起一轮产品价格的上涨。幸好,由于目前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即便是出现降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并不旺盛,所以6、7月份的新增贷款数据还算平稳,但需要防范的是一旦经济形势稍有好转,这个数字可能出现的大幅上涨。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像过去一样每年按照GDP增长率,匹配多少M2,甚至可以让部分年度的M2出现负增长,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存量货币的使用效率。当然,如何激活存量货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也并非没有解决之道。按照金融学原理,资本市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社会上的存量货币,所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之能够逐步替代银行系统在信贷支持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当务之急。由于近年来的连续低迷,虽然每年还是有不少新股发行上市,但从数据来看,从2010年开始,股市融资规模每年实际上是在下滑的,而未来几年这一态势也可能延续,也就是股权融资受到市场制约,短期内还不足以发挥最大的功效,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这个时候债券市场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实在证券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笔者认为就是这个初衷,我们也看到6月份证监会推出了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这一新兴产物。虽然由于各方面因素,短期内还将面临很多障碍,而且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但不能否认这将是大势所趋,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认可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人对风险/收益认识的加深,债券市场将起到更大作用,存量资金也可以通过这一市场化的方式来提高自身效率。

其次,就是要从财政调控的角度,改变地方政府的现有收入/支出结构。目前的经济运行中,其实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地方债务平台风险,有的媒体曝出目前地方债的缺口高达十万亿,虽然管理层始终否认这一说法,但从一些细节来看,我们的地方政府目前财力的确比较紧张,比如从上半年保障房建设来看,相当一部分省市都难以足额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一方面反映出保障房的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地方政府由于财力上的捉襟见肘,对于保障房目标的完成力不从心。而这恰恰体现出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收入/支持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具体来看就是财政支出常态化,而财政收入则受经济波动较大。支出方面,在进一步削减政府部门日常支出的情况下,同时也可以尝试减少部分领域的行政补贴,比如自09年以来,虽然在家电领域,也包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政府都加大了财政补贴的力度,但行业自身却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些行业,我们需要考虑是不是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来促进行业的进步;甚至对于农业以及保障房建设上的财政支持,从已有调研成果来看,也并没有落实到户、落实到项目,相反却成全了部分人的中饱私囊。此外,在公路、铁路、机场这样一些不得不做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是不是也可以考虑通过一些配套措施的建设来提高收入,改变某些项目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够还银行利息这样的尴尬局面。此外,在税收方面,也急需改变目前的构成,由于经济低迷,很多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税基降低,而较高的税负水平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两方面因素直接造成了税收收入的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谈减税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根据财政学原理中拉佛曲线的定义,对企业采取低税率反倒容易在这个阶段保证税收上的平稳。此外,要加快推进房产税和资源税的推进进程,因为这两个税种相比较营业税和所得税来讲,受经济波动影响更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税收的平稳。考虑到目前地方政府的财力比中央政府更加紧张,需要中央政府将上述两个税种的征收权力下放到地方财政部门。

A-H股溢价现象:宏观角度的思考 篇5

需要指出,这些研究基本都不涉及股市大盘的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因素在解释A-H 溢价中起到的作用。我们认为事实上A-H 溢价和这两种因素密切相关,基本逻辑如下:首先,与H 股市场的投资者构成相比,A 股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的比例比较高,超过50%。这些投资者的投资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他们相对乐观时,A 股更容易被高估,A-H溢价升高;他们相对比较悲观时,A股更容易被低估,A-H溢价降低。其次,投资者情绪和大盘的“热度”及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大盘高涨及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容易乐观,因此,A 股更容易被高估,A-H 溢价也就更高。实体经济形势向好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增长,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和GDP的增长上;通货膨胀率低,体现在CPI 和PPI 上。由上所述可知,A-H股溢价通过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受到股市大盘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侧重于从这两方面来研究A-H 溢价。

H溢价率指数的编制

我们并不侧重于讨论单只股票的A 对H 股溢价的影响因素,而是考虑A股和H股同时上市所有股票的总体溢价率的波动情况,因此我们第一步需要编制A-H 溢价率指数。市场已有流行的A-H 溢价率指数,比如恒指服务公司的A-H 股溢价率指数, 由于其数据时间较短,起始时间为2006 年, 无法实现我们从宏观角度研究这个问题的目标,因此我们自行编制了A-H 股溢价率指数。我们收集了1999 年1月到2010 年3 月以来A 股和H股上市公司的月度价格数据以及总市值数据,并计算出每一时点上单只股票A股和H 股的差价,将此差价除以这只股票A 股或H 股相应的价格,之后以总市值占比为权重进行加权,即得到当月的溢价率指数。在我们的样本中,这样计算出的溢价率指数序列的均值为0.5,方差为0.25,证明A-H 溢价率现象显著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使用的是不复权的价格数据并应用总市值加权,其原因在于港交所没有公布复权的价格数据以及H 股流通市值和流通股数的历史数据。

溢价率指数与市场指数

第二步我们需要验证溢价率指数与大盘指数的关系。我们所选择的指数分别代表了A股市场、港股市场和美国股市。加入美国股市指标的原因是美国股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的股市。具体来说,我们将A-H溢价率指数与上证指数(A股)、恒生指数(H 股),及SP500指数(美股),做了相关性分析。我们的假设是,如果投资者情绪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A-H股溢价率,而由于A股投资者较H股投资者更容易受到A股市场走势的影响,那么,A-H 溢价率指数应该和A股市场指数而不是H 股或美股指数相关。实证结果支持了我们的想法。A-H股溢价率指数的走势与上证指数显著相关,而与恒生指数、SP500 指数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股投资者的情绪在影响A-H 溢价中起到的作用。

A-H溢价率指数与宏观经济因素

在验证了A-H溢价率指数与A 股指数的相关关系之后,我们继续研究其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宏观经济指标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能够覆盖到宏观经济体系的重大方面的指标,并且这些指标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被证明与上证指数显著相关。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CPI,PPI,M0,M1,M2,银行间同业拆借指数,工业增加值,贸易顺差等变量。通过协整分析,我们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结果。

首先,实体经济指标的向好会引起A-H溢价率指数的上升,而通胀指标的上升会引起溢价率指数的下降。具体而言,来自于工业增加值、贸易顺差的一个正向扰动,将引起A-H股溢价率指数的正向变动;来自于物价指数CPI,PPI的一个正向扰动,将引起A-H股溢价率指数的反向变动;而来自于货币政策变量(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的正向扰动,对溢价率指数的影响方向不明确。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验证了我们的假说:实体经济向好时,溢价率有增大的趋势;而通货膨胀加剧时,溢价率指数有降低的趋势。货币政策变动对溢价率的作用方向不明显可能是由于传导机制比较复杂。例如:利率的增加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政策上的紧缩信号,同时利率的增加也使得资金从股市流向储蓄;另一方面,利率上升说明实体经济运行良好。这两种相反的效应相互抵消使得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不显著。

此外,我们发现A-H股溢价率指数的波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未来货币政策指标如货币供应量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而货币政策的变动可以解释未来实体经济波动如工业增加值以及贸易顺差的变动。股市一般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我们的发现说明A-H股溢价率指数同样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A股相对于H股市场的溢价变动增大,将会引起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相应加大;而货币政策调控的加大又将引起实体经济波动的相应增大。反之,各宏观变量的波动变化程度对溢价率指数波动并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各个指标的波动强弱对未来溢价率指数的波动变化并不存在先导意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出台会引起股市的波动,但政策力度的加大并不会引起股市波动程度的相应增大,即政策的出台更多的是具有信号意义;还有一种可能是,政策力度加大可能会引起A股和H股市场波动程度的同步增大。

综上所述,A-H股溢价率指数和中国股市大盘及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A-H股溢价率指数是一个很好的测度A股投资者情绪“热度”和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温度计,应该得到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 篇6

一、当前拉美经济增长的形势及原因

1. 当前拉美经济发展形势。

从CEPAL统计的拉美地区的GDP来看, 十年来拉美的经济发展波动比较大。1997年该地区的GDP增长率为5.5%, 在1998年-1999年经济出现滑坡, 2000年有所恢复, 但是从2001年开始经济发展又出现停滞, 甚至在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从2003年开始, 拉美的经济开始复苏, 2004年是拉美地区近十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GDP的增长率为5.9%。2006年该地区的GDP增长率初步估计为5.3%。至此, 拉美地区已是连续第4年表现为经济增长, 而且也是连续第三年经济增长超过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G D P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从消费价格指数来看, 在1997年~2006年之间, 除2002年价格指数有所上升之外, 拉美地区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6年, 消费价格指数是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为4.8%。这说明拉美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1997年~2006年间, 拉美地区的失业率比较稳定, 一直在9%至1 1%之间波动。从2 0 0 3年开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下降幅度并不大, 年均下降幅度为0.56%。2006年是近十年来该地区失业率最低的一年, 城市公开失业率是8.7%。

从经常项目余额来看, 拉美地区从2002年开始, 由经常项目赤字转为盈余, 并且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在2 0 0 2~2 0 0 6年之间, 拉美地区经常项目余额年均增长率为1 1 7.4%。200 6年的余额是十年来最高水平, 为512.94亿美元。

数据来源:CEPAL: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2006.

综上所述, 从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来看, 当前拉美经济正处在恢复阶段, 发展的态势良好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提到的指标都是整个地区的平均值。对于拉美和加勒比这样一片广阔的土地而言, 这些平均值掩盖了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内地区间的差异。在进行国别分析时, 应具体国家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论之。

2. 当前拉美经济增长的原因。

当前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对拉美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刺激了对拉美出口产品的需求增长和拉美传统出口产品价格的回升。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使拉美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 改善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内部环境。国际利率持续低迷, 降低了拉美国家的国际融资成本。

有利的外部环境改善了拉美地区的贸易条件, 增加了该地区的收入。该地区整体的商品、服务出口总额在2006年上升了8.4%。从收支平衡来看, 2006年该地区出口商品值增长了21%, 进口值增长了2 0%, 商品贸易保持顺差。尽管拉美地区的服务贸易始终是处于逆差地位, 但是商品贸易的顺差足以抵消服务贸易产生的逆差, 而且拉美地区的服务贸易的逆差还在不断的减少。同时主要出口商品价格, 特别是石油和金属的价格的上升使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在2006年, 拉美地区的贸易条件要比上世纪90年代改善了32.4%。仅在2004年~2006年的三年中, 就改善了2 5%。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来源是侨汇的增加。

此外, 在认识到2 0世纪9 0年代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 近年来拉美国家都注意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近年来, 拉美的政治格局虽然发生了变化, 左派重新崛起, 但是在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上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从而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二、当前拉美地区的宏观经济政策

1. 财政政策。

近年来, 拉美地区良好的宏观经济表现显著地改善了该地区的财政收入。公共部门的财政赤字在不断的减少, 由2001年的-3.3%下降到2006年的-0.3% (该比值是公共部门财政赤字与G D P的比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的外部脆弱性。同时, 该地区的债务也在不断减少。自2 0 0 2年以来, 总外债与GDP的比值不断下降, 从2002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24%。

与其他经济繁荣期不同, 特别是与2 0世纪9 0年代的纪录不同。近年来, 该地区的政府在已经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经济环境来改善它们的财政状况。平均来看, 在2002-2004年, 当GDP增长7.9%, 财政收入就会扩张3.8%, 基础支出下降2.9%。近年来, 拉美地区较为健康的财政状况要归功于一点, 即自从2003年以来, 作为GDP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在不断地增长。尽管与此同时, 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支出增加的速度要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收入方面, 收入的增加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税收的增加, 另一方面, 是受益于外部环境和某些商品价格的改善, 主要是金属和石油。这推动了那些金属和石油主要出口国的财政收入, 如委内瑞拉、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墨西哥。

在支出方面, 2004年拉美国家对政府支出的管理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这与原先旧有的模式不同, 即没有追随经济增长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这一改变是不同的改革和决策结合起来产生的结果, 这些改革和决策包括宏观财政纪律的运行 (如巴西财政责任制法案和秘鲁的财政谨慎和透明法案) 和保持中期财政剩余的承诺 (如智利的结构平衡法规) 。在2005年~2006年, 拉美地区的许多国家增加了它们的支出, 但是更高的财政收入足以抵消开支的增加, 并且还能够保持剩余。

2. 货币政策。

控制通货膨胀仍然是该地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 当前的形势迫使一些中央银行开始在两个甚至三个政策当中进行选择:避免货币过度升值、保持目标通货膨胀率或避免产生更大的财政问题。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有必要增加第四个目标——在国内和国际利率之间保持稳定的差额。全球经济的上扬已经增加了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这一点与2002年以前的情况不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从出口和流入资本中获得了大量的外部资金, 这使国际储备膨胀。外币流入会导致本币升值, 因而中央银行必须不时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更高的石油价格也推动了价格指数的上涨, 从而使一些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正面临着危险。

在该地区的货币政策安排是多样的,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 巴西、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和墨西哥采用伴随灵活汇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种制度下, 由中央银行来控制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2) 那些金融体系美元化的国家很难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尽管有些国家的美元化并非是官方的。在玻利维亚和乌拉圭, 大部分存款是美元。秘鲁也是一样, 但是秘鲁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3) 大部分国家使用货币总量作为政策工具, 并且对它们的汇率市场进行干预。 (4) 三个国家的货币体系与美元挂钩:巴拿马 (从1 9 0 4年开始) 、厄瓜多尔和萨尔瓦多。这些国家以美元为法定货币, 这意味着它们无需货币政策。因而, 他们的利率与国际利率非常接近。在巴拿马, 银行系统高度发展, 效率也比较高, 其利率实际上与国际利率相同。

近年来, 那些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采取连续降低利率的措施, 使用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一旦经济进入上升的轨道, 大多数国家的央行开始谨慎地提高货币政策的利率, 以避免与国际利率偏差太大, 减少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其他的央行则转向了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 以应对新的通货膨胀浪潮。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墨西哥和巴西, 这两个国家运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

三、对拉美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建议

为了保持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并继续推动经济发展, 拉美国家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1) 尽管拉美国家的经济处于恢复时期, 但这些国家还应继续实施逆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 拉美国家应继续保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3) 拉美国家应进一步调整产业政策。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部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如果有利的外部条件消失, 其经济也会随之倒退。因此, 拉美国家应该借宏观经济环境有利的机会,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建立本地区有特色的产业, 降低对传统出口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依赖, 进而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 篇7

一、政府适当放权, 建立以旅游企业为主导的旅游行业协会

中国行业协会的生成是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产物, 这种模式使得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权均取决于政府主动让渡, 再加上长期集权文化导致的社会自治传统的缺乏, 使得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行业协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 我国旅游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小、散、弱、差”, 企业信用不高, 甚至很多旅游企业通过欺骗或生产假冒产品来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企业本身没有加入旅游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我国需要迫切加快旅游行业协会发展与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秩序混乱这一矛盾短时间之内无法调和。以上两点说明, 英美发达国家通过市场力量自发生成旅游行业协会的模式不适合我国。我国旅游行业协会的发展应当是把现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行业协会改造成为以大旅游企业为主导, 中小企业积极参与,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旅游行业协会发展模式。

(一) 加大旅游行业协会在企业间的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行业协会不是企业自发形成, 企业目前对行业协会存在很多的错误认识。有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不过是政府的一个部门, 是帮政府来管理企业的;或者认为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大, 不过是政府精简机构、下放人员的地方。还有的企业对行业协会的认识停留在行会的阶段, 要求行业协会出面来统一价格、限制产量, 而一旦行业协会由于法律的原因无法做到, 企业就认为是行业协会无能。面对这些认识的偏差,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宣传行业协会, 例如举办大型研讨会, 在一些重要的、全国性的刊物上详细介绍国外行业协会的作为, 在一些重要的政府会议上强调行业协会的作用等。

(二) 引导企业建立旅游行业协会

即使许多企业有联合起来办协会的愿望, 但目前完全由企业自发组织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协会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协会的发起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号召力, 而在很多情况下, 一个行业中可能有数目众多的企业存在, 但并没有哪一个企业占有支配性地位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样就很难出现一个对所有企业都有号召力的角色。同时,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官本位的思想影响还在, 很多情况下, 政府的号召力远远大于其他企业领导人。所以, 可以由政府出面将有关的旅游企业召集起来, 讨论组建行业协会的问题, 但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召集, 至于是否成立、如何运作则由企业决定。

(三) 营造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现有体制内形成的旅游行业协会大多都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 工作人员多由政府官员兼职等。这种行业协会对政府的依赖产生了三个问题:一是这些行业协会依靠政府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因而缺乏为企业服务的动力。二是由于在经费和人员配置上都由政府承担, 这些行业协会往往不能真正代表企业来和政府打交道。这种与政府的特殊关系, 使得它们在和社会自主组建的同类行业协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甚至会利用它们和政府的关系阻碍其他行业协会的建立。同时, 由于这种关系, 政府往往利用行业协会去做一些自己不敢直接去做的、违规的事情。例如:政府部门不能滥收费, 就让下属的行业协会出面去收;政府官员出国限制严格, 就让行业协会组织出国活动, 政府官员免费参加。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行业协会的形象。针对以上情况, 政府应尽快改革这些行业协会, 让它们和有关的政府部门脱钩, 从而营造出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扩大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

中国各级旅游行业协会是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的, 官方色彩浓厚, 实质上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主要履行行业调研与政策宣传、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协调等职能, 这样的协会很难对企业产生吸引力。相比之下, 西方的行业协会则代替政府履行着一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必须加快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使之成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运营管理的中介工具, 以减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以, 有必要扩大目前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 这些职能主要包括:

(一) 资格证考试和培训

资格证作为从业的门槛制度, 是保证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整个行业更好、更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旅游行业内部的资格证考试主要集中在导游员资格考试、旅行社经理资格考试、餐饮经理人资格考试等方面。这些考试的指导、管理、颁证均由省级旅游行政部门负责, 考试与培训的组织则由各省市旅游培训中心负责。各省市旅游培训中心是按照政事分离的原则,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 (国发[1998]5号) 中考试与培训职能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明确要求, 专为培训与考试而建立起来的下属事业单位。职能扩大后, 考试和培训的职能剥离给协会, 可以很好地发挥协会的人才优势, 并体现协会本来就具有的培训等服务会员的基本职能。

(二) 旅游质量保证金管理

旅游质量保证金制度是政府针对旅行社经营特点, 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旅行社行业的起点素质, 监督旅游业务, 强化旅行社对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都通过旅游协会负责制定和管理类似制度。在我国, 这项制度还主要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为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适应我国实际需求, 我们应将这一职能逐步从政府手中下放到旅游协会手中。一方面, 由于质量保证金的收取、储蓄、赔偿、补足、退还等微观运行环节烦琐, 由旅游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容易使行业管理陷入事务管理之中, 以及可能产生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介入;另一方面, 旅游质量保证金通过企业抵押赔偿的方式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与旅游行业协会内部约束和行业自律的职能具有内在耦合性。因此, 可以将质量保证金的管理交给协会运作。由旅游协会管理质保金, 可将质保金利息作为收取会费的渠道, 还可扩大质保金用途, 用于协调旅游企业内部矛盾。

(三) 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参与

各行业都应有合理运作的标准化程序。我国标准化工作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 包括标准的总体规划, 各项标准的立项、调研、起草、颁布、实施、检查与复核等。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 全过程都由政府负责。截至2006年6月, 我国已颁布和即将颁布以及已立项的国家或旅游行业标准共计35项, 内容范围涵盖了旅游业的多个要素, 但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 由于标准由政府单方提出, 缺乏与市场和企业的结合, 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 政府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动。其中, 只有饭店星级评定和景区等级评定取得了一定实效, 其他大部分标准基本上束之高阁。相比较, 德、法等欧美国家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是自下而上依靠市场需求推动, 由协会或企业发起, 把企业形成共识的问题向标准化协会申请立项, 最终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企业自觉实施, 由民间机构测试或认证, 最后向社会公布结果, 实现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不制定标准, 但推动标准化工作, 有时向协会下达任务, 委托其制定。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我国对行业标准化工作从体制到编制程序都应进行改革, 以便真正发挥协会的作用。

三、完善旅游行业协会的法律制度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政府在旅游行业协会的发展中应当起到引导、支持和规范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旅游行业协会发展不成熟时期, 政府应通过立法的形式, 尽快制定行业协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来培育旅游行业协会的发展。当然, 由于旅游行业协会只是众多行业协会中的一种, 因此, 政府可以从总体立法角度加快各种行业协会的发展, 这样, 旅游行业协会自然也就能发展起来。

首先,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 促进旅游行业协会的发展。一方面, 针对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政府应尽快出台完备的《旅游法》, 突出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特点;另一方面, 单一的协会章程是不完备的, 旅游协会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 影响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协调和发展。因此, 政府应尽快制定协会法或者社团法, 从法律上明确协会的组织、职能、任务和经费来源等内容, 从而促进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其次, 从制度上, 政府应改革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 构建新的行业协会管理制度, 即改革目前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多头管理的规定, 确定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商务部或地方各级商务局;取消行业协会设立时必须挂靠一个业务主管部门 (例如旅游局) 的规定;改革业务主管部门前置审查批准制度, 改事前审查批准制为事后监督制, 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此外, 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行政管制和司法管制制度, 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估体系。

宏观环境 篇8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主要涉及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多方面支持政策。其中提到将有线数字电视增值税免税政策重新明确再延长3年,新增对农村有线电视、城市电影放映等增值税优惠政策等内容。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用“五个统筹”落实文化体制改革“施工方案”

3月24—25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她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既着眼于2020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长远设计,明确了总体目标和要求,又把握了当前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个管总的“施工方案”,要落实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扫黄打非·净网2014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公告,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公告主要内容如下:全面清查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依法严惩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企业和人员;严格落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责任;欢迎群众投诉和举报。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2013年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

3月28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2013年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D-LINK、Cisco、Linksys、Netgear、Tenda等多家厂商的路由器产品存在后门,黑客可由此直接控制路由器,进一步发起DNS劫持、窃取信息、网络钓鱼等攻击,直接威胁用户网上交易和数据存储安全,使得相关产品变成随时可被引爆的安全“地雷”。

工信部:酝酿向民资开放宽带接入业务

工信部透露,2014年工信部将继续推进电信业改革开放进程,除了组织落实好移动通信转售试点工作外,还将酝酿完善接入网业务试点方案。这意味着电信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宽带接入业务有望不久后向民资全面开放。

工信部:外商投资电信增值业务破冰

工信部于近日公布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宣布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开放工作。外商投资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及外方投资者的出资比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有关规定确定。

工信部:公示宽带速率测试方法和移动宽带接入行标

近日,工信部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完成了《宽带速率测试方法移动宽带接入》等2项通信行业标准报批稿的编制工作。其中,宽带速率测试方法之移动宽带接入标准,规定了在移动宽带接入场景下,对移动终端接入速率进行测试所涉及的测试指标、测试范围、测试场景、测试仪表以及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移动宽带用户的接入分组数据网速率的测量。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署2014年数字出版管理工作

近日,2014年数字出版管理工作会暨MPR技术产业推广应用工作现场会在西安召开。总局副局长孙寿山指出各地应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二是鼓励多元主体进入数字出版领域,激发产业整体活力;三是占据标准制高点,寻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四是创新管理方法,营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宣布“一剧两星”

4月15日,总局宣布,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总局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整合资源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

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刘奇葆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媒体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以中央主要媒体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整合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开辟党的新闻事业新天地。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发布章程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显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于4月17日正式注册成立。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注册资本45亿元,公司法人为赵景春,经营范围为有线电视网络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为开展上述业务所进行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随后,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章程》。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整合的相关要求,公司将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和运营支撑系统,通过多种措施基本达到三网融合的要求。同时,公司将着力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换代和健康发展,力争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

我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获技术突破

近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示范网总体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在上海通过了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在网络总体架构及业务平台、管理系统、智能终端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提出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多项重要创新,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电网:电力光纤到户首次引入社会资本

3月25日,国电通公司与拉森集团合作的首个电力光纤到户小区项目——天津天辰科技园区二期工程开工,其标志着国内首个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商业化建设运营的电力光纤到户项目正式启动,预计6月10日完成第一阶段施工。项目建成后,国电通公司将根据小区客户需求,结合电力特色开展智能用电、互联网宽带接入及语音、视频、IPTV等增值业务运营。

《OLED新一代显示技术规范》发布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篇9

“稳、进、好”的2013年

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举办的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13年经济运行的成绩来之不易,国民经济的表现可以用“稳、进、好” 3个字概括。但2013年的GDP数据仍是自1999年GDP同比增长7.6% 以来最低增速。

“稳”字是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具体表现是经济增长平稳、物价平稳、就业稳定和农业稳固。2013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 845亿元,比2012年增长7.7%, 增长速度与上年持平;CPI全年上涨2.6%,完全达到调控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 000万,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粮食总产量更是突破12 000亿斤大关。

“进”字是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马建堂用4个主要指标进行说明:一是第三产业2013年占比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是中西部地区GDP占比为44.4%,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四是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倍数为3.03。

“好”字是为效益回升、质量好转、民生改善。马建堂用5组数据说明: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0%;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4%;全部就业人口生产的GDP比前年提高了7.3%; 单位GDP能耗也下降了3.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正在稳步提高, 经济正在稳步向好。

另外,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总体呈现出“两降一稳”的格局。 201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 创下10年来的新低;而受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消费增速也明显下降,同比仅增长13.1%,增速较2012年的14.3% 回落了1.2个百分点;此外,2013年全年出口增长7.9%, 增速与2012年持平。

房地产市场低开高走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 6 01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 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4%。房屋新开工面积201 208万m2,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1.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 551万m2, 比上年增长1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1 428亿元, 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

额增长26.6%。 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 814万m2, 比上年增长8.8%。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 295万m2,同比增长35.2%。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2 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3.1%,自筹资金增长21.3%,利用外资增长32.8%。

正如我们在2013年上半年总结提到的一样,可以说本年度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冷四热”的局面,“一冷” 为为::22001133年年初初的的““国国五五条条””调调控控政政策策在出台后全面遇冷;而“四热”则为: 行业投资环境全面回暖、城市住宅市场成交量持续回升、重点城市房价普涨、土地市场量价齐升。

政策方面,2013年2月,政府出台“国五条”限购政策。2月,北京、 上海、重庆、济南、大连、合肥等城市均发布了楼市调控地方版细则。2013年 “调控”字眼在公开场合消失,行业政策面趋于平缓。新一届政府在2013年以来历次重要会议中,均未提及“调控”二字。在三中全会最终公布的决定中,对房地产行业虽无明确扶持表态, 但诸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等内容均毫无悬念地将对未来行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反观地方上,10月以来, 在深圳、北京、上海相继推出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关措施后,作为一线城市中没有颁布新政策的广州,也于11月18日下午果断地发布了“穗六条”。至此,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全部升级了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态势。从调控内容上来看,“限购、 限贷、限价”的思路依然明显。限购上, 上海与广州增加了非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税收或社保的年限;限贷方面, 上海、广州、深圳3个城市均将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提至7成。限价方面, 北京则通过“限房价、竞地价”方式, 加大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应力度,并提出将确保2年供应7万套,约占市场供应量一半。

土地供应方面,2013年以来,随着楼市成交走势的不断上扬,全国土地市场也迎来了成交高峰。数据显示, 2013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 814万m2, 比上年增长8.8%;土地成交价款9 918亿元, 增长33.9%,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2013年房企的融资环境相对宽松,销售业绩大幅提升、现金充裕,因而高总价地块成交不断,总价和单价“地王” 的门槛也被抬升。此外,重点城市土地出让底价逐年提升,土地价值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长,加之2013年北京、 上海等城市的核心区域地块供应较多, 也使单价门槛节节攀升。

住宅市场方面,2013年,“日光盘”、“地王”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多到让人感到疲惫。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有不少地方房价犹如股市般惨跌。因此,2013年房地产市场的真实写照是:一边是一线城市连续20余月的高涨,一边是温州等城市连续26月下降;一面是“地王”迭出频遭哄抢, 一面却是无人问津。

商业地产方面,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 551万m2,比上年增长17.3%,比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其中,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27.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9.1%。商品房销售额81 428亿元, 增长26.3%, 比2012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其中, 办公楼销售额增长35.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18.3%。2013年商业用房开发投资的年增速有望连续第5年超过住宅开发投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20大城市商业地产总存量已达到6 461万m2,预计在2014年,20城市总体新增供应还将增加1 500万m2。尤其是在沈阳、天津、 成都等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等的商业项目入市规模有1 000万m2以上。

节能环保政策频出,促使行业加快节能步伐

虽然国家倡导绿色、低碳已经多年,但对空气治理的效果并不显著。 尤其是2013年,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而且出现雾霾的区域也越来越多。 2013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众多的节能环保扶持政策和相关措施。

1月,国务院以国办发[2013]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 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 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2月,商用制冷设备环保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适用于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水源热泵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屋顶式空气调节机。3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建立我国低碳产品的认证体系的主要内容。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批准的《通风空调系统清洗服务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通风空调系统清洗服务范围、服务要求、服务实施步骤、服务质量验收等内容。5月,新的制冷剂标准实施,新版加入可燃性制冷剂在标识、运输、 安装、储存、充注等环节的安全操作与使用, 增加可燃制冷剂器具的安装和维修要求。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R22被限定2020年淘汰,R123被限定2030年,发展中国家可以推迟10年。 6月,行业标准《空调器的绿色环保要求》正式实施。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如福建省住建厅会同省发改委、 省经贸委等部门起草了《福建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并向省直有关单位和地市征求意见。 《意见稿》提出,拟拆除大型公共建筑, 要按有关程序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从2014年起,“福厦泉”的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山东省财政厅则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研究制定了绿色建筑发展财政奖励政策, 对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给予奖励。

上游链普遍处于下行阶段

制冷剂方面, 2013年对制冷剂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年份。我国制冷剂主要以R22、R134a为主。 2013年,R22供求关系趋紧,价位波动不大,原因在于国内受环保压力与实行HCFC配额生产影响;R134a市场则受产能严重过剩和需求持续低迷影响,价格从年初25 200元/t,高位一路下滑至岁末17 600元/t,全年跌幅达30% 左右。

铜价方面,2013年全球铜市场呈现出上半年大幅下跌,下半年为见底反弹后震荡走势,根据沪铜指数总体走势, 2013年最高点为2月初的60 112点, 最低点为6月28日的47 680点。2013年整体走势为2011年以来全球铜市场见顶回调走势中的一个插曲,2011年2月28日,76 638点是最近3年的最高位, 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回调走势。2013年沪铜继续下行表明铜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动能和下行的空间。从2013年全年来看,中国经济等金砖国家经济放缓、全球铜去库存化、美国开始退出持续四轮的QE政策和欧洲经济复苏还漫长是铜价再下一个台阶的主要成因。 根据统计,2013年2—12月底,沪铜累计跌幅约为12%,2013年上半年累计跌幅16.5%;下半年累计涨幅4.5%。

物流运营成本宏观环境分析 篇10

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了我国,为刺激经济,年底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在随后的两年中,“4万亿”(另外还有地方政府投资的20万亿)中的大量资金投向“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由此,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经历了一个飞跃式发展阶段,交通网络更加深入全面,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由于硬件基础的高速发展,物流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最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业规模扩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新型业态不断出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物流业,其作用越来越被社会各方面关注和重视。

二、物流经营成本分析

(一)物流业未形成规模效应

在物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单位物流成本并没有相应地大幅度降低。物流业本来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单位物流成本越低。但我国的物流行业并未从规模扩张中获益甚多。2013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公布的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显示,从2011年12月份以来LPI均保持在50%以上,平均值为54.4%,表明我国物流业总体处在平稳较快发展周期。反映物流业务活动规模的“业务总量指数”,从2011年12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平均值为57.9%,表明我国物流业务活动呈现相对活跃的状态(见图1)。但是,反映物流业成本费用变动的“主营业务成本指数”,却自2011年12月份以来一直保持高位,平均值为65.7%,超过业务总量指数7.8个百分点,反映我国物流业经营成本相对于业务量的增加来说,上涨幅度过大了。

(二)物流业自主定价能力较弱

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正在承受着较为沉重的成本上升压力,自主定价能力比较弱,在成本上升时,很难相应提高服务价格。物流服务价格指数自2011年12月份以来,有6个月份处于50%以下,平均值为50.5%。这反映了物流行业收费价格几乎没有提升。由于成本上升而又定价能力不强,物流企业的效益并没有随着业务的扩大而提高。标志物流业效益变动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反映了这一困境。该指数从2011年12月份以来平均值为49.2%,位于50%以下,说明从总体上来看物流行业的效益不佳,企业经营比较困难。

而国际著名的物流公司由于注重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尽量减少同行之间的杀价竞争,都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占据相当的垄断地位,因而拥有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美国联邦快递(Fed Ex)的核心业务是基本物流和增值物流;美国联合包裹(UPS)致力于快递和供应链整合,为客户提供供应链方面的全程服务。TNT邮政集团主要集中在物流和快递业务,特别是汽车物流中的整车物流和零部件进出口物流。敦豪国际快递公司DHL则通过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合资扩展全球物流网络,借助网络面广的优势取胜。物流服务的价格在这些不同的公司之间差别很大,一些快递业务只在一家公司有显著优势,因此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决定价格。

说明: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体系主要由业务总量、新订单、从业人员、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平均库存量、资金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物流服务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业务活动预期12个分项指数和一个合成指数构成。其中合成指数由业务总量、新订单、从业人员、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5项指数加权合成,称为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各指数均以50%为基准,大于50%反应扩张,小于50%反应收缩。

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把发展物流业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项政策,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省市政府都出台了物流业的规划与具体实施方案,政府对物流业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是空前。此后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没有触及到长期存在的根本性矛盾,物流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并没有显著改善,因此物流费用并没有明显降低。

(三)物流成本推高商品成本价格组成

根据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数据,2012年我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百元销售额占用的物流成本分别为9.3%和7.6%。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2011年表示,中国的物流成本超过发达国家一倍左右,发达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10%左右。过高的物流成本导致生产资料和商品价格偏高,是这两年来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消费仍然不足的重要原因。

物流成本的上涨,有国际金融危机、油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原因。但这些因素属于经济周期中的不可控因素,本文不打算对此探讨,而从其它方面分析当前我国物流业所处的宏观和外部环境,探讨如何改善物流企业的经营外部环境,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条件。

三、物流业健康发展对策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2012年我国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其中,运输费用4.9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5%,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为3.3万亿元、1.2万亿元,各占总费用的35.2%和12.3%。可见,在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要占一半以上,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对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福利、增加物流企业的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降低物流运输油耗

在我国的物流运输成本中,油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据估算运输类物流企业的油料成本要占营运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油料成本也是运输成本中最有降低空间的部分。自2008年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桶的历史记录后,一直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上,世界原油市场再次进入一个高油价时代。据报道,2011年,航运企业耗用的船用燃油平均价比2010年上涨了39%,2012年2月,国际市场的船用燃油价格又由上年的647美元/吨涨到732美元/吨。在航运市场低迷情况下,油价的上涨使很多航运企业的货轮处于亏损营运状态。近两年来,宁波海运、中远航运、中海发展等企业都有不少耗油高的旧船舶被处置。2012年我国成品油价格经历“三涨三跌”后,汽、柴油价格比上年10月的价格每吨分别上涨了10元和50元。对于烧油大户来说,一个月就增加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成本。

虽然世界原油价格上涨是我国成品油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但石油行业不思改善经营措施,而是想方设法依靠行政垄断获取暴利,也对推高油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来,中国的石油利益集团不顾社会一片质疑和批评,一味强化自己的垄断地位,维护不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导致石油行业的垄断、低效和油价调整机制成为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中国证券报》一篇文章测算,原油成本各国相差不大,但2012年中国石化汽油平均批发价为8182元/吨,同期纽约汽油的零售价折算为7905.4元/吨,即中国汽油批发价比美国零售价还要贵近380元/吨,如果加上零售环节的费用,中国消费者花费的最终消费价格比美国贵16%-30%。原因在于我国油品税负约占零售价的一半。美国的汽油价格中,原油成本、炼油成本以及销售成本分别占67%、15%和7%,税的比例仅为11%。

我国的高油价现象背后其实是一个政府与民营企业利益之争的长期问题。石油行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与政府利益密不可分,而物流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石油行业与政府关系紧密,是强势集团,绝对拥有定价权。以物流行业的实力和地位,根本无力影响油价的决策,同时又很难转嫁成本,只能被动和无奈地接受高油价侵蚀自己利润的残酷现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国石油行业获得的高利润很大部分就是这样用抬高其他产业(包括物流业)的成本来换取的。所以,降低物流油耗成本实质上是一个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宏观政策问题。

(二)降低物流企业税负

物流企业有自己的特点,而我国目前的税制在制定时大多从生产企业的特点出发考虑,税制的规定对物流企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税率负担过高。例如,物流企业使用土地的量比较大,按2006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土地使用税税率比原来提高2倍,有些地方提高3-5倍。土地使用税率过高使物流企业的税赋负担过重。库房出租适用的税率为12%,还要交5%营业税,总税率达到17%,房产税的税率明显过高。虽然根据国家有规定,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但在目前体制下,财税部门很少批准物流企业申请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求。

物流不同环节营业税不统一。2012年前营业税税率运输、装卸、搬运为3%,仓储、配送、代理等为5%。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上下关联,无缝连接。这种不同环节不同的税率不利于物流的一体化发展。自2012年开始实施“营改增”改革,实行增值税,购买固定资产可以抵扣税。但物流企业固定资产相对较少,抵扣的项目少,享受不到这一优惠。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税负涉及营业税(运输业务税、货代业务税、仓储业务税、快递业务税、其他业务税)、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契税等。

公司总部不能统一上税。按目前税制,物流企业在各地必须建立法人实体的分公司,在地方上交所得税。一般说来,物流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网络。物流企业为了发展业务,必然要扩大覆盖网络,而各地公司有赢有亏,由总部统一纳税不仅简便了手续,也有利于物流企业合理税赋。目前的税制阻碍了物流企业扩展业务网络,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

现行税制还有其他问题。如物流企业涉及的税种较多,要开具各种各样的不同发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不便管理;按税制规定,物流公司必须有自有车辆才可能开运输发票,且运输发票的开具额度与公司自有车辆数挂购,这样物流公司在整合社会资源时无法开具运输发票,导致企业纳税的混乱,引发弄虚作假,也不利于政府的规范管理;重复征税多,港建港杂费、仓储费、运费等都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

以上这些问题都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缴税负担和纳税的复杂程度,需要国家针对物流企业的特点认真考虑制定修正政策。首先要处理好中央税与地方税、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协调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不能让地方割据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其次是根据物流业的自然特点研究制定合理的税收制度和税率,使物流企业能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我国物流业目前还属于微利行业,不少企业希望将物流业的营业税税率统一调整为3%,这是合理的要求。

(三)减少道路收费,降低物流成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报告,目前37%的物流企业过路过桥费占运输成本比重超过40%。2012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对物流业未来的发展做了全面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流通环节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在意见中要求“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抓紧出台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国铁路占世界铁路营业里程的6%,运力严重不足,大量物流业务不得不采用长途公路运输方式。我国共有400万公里公路(其中农村路350万公里),人均公路里程仅为美国的1/10左右。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级公路和42%的二级公路都是收费公路。路桥费要占一个货运公司交通费用的七成之多。还有,由于各省份的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各种收费或罚款筑起的进入壁垒,物流公司只得选择留下高昂的“买路钱”,或让产品在分销商中层层转接,无论是哪种选择都大大提高了最终的产品价格。

而且,据审计署公布的数字,还存在收费站过密的问题,在调查的18个省市中,平均每个省市有240个收费站,很多间距短于国家规定,因收费造成的堵车现象经常发生。公路收费阻碍了合理高效的流通体系,降低了流通效率。由于收费过高,物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考虑选择公路、水运或铁路运输过程中,不得不舍近求远、绕道,以时间换取物流费用的降低。造成的无形损失虽然在财务报表中反应不出来,但同样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坚决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从严审批一级及以下公路和独立桥梁、隧道收费项目。按照逐步有序的原则,加快推进国家确定的西部地区省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进度。这些要求都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应该排除阻力,加快付诸实施。

除了以上明文规定的道路收费项目,还有大量不规范和违规的各种收费。各地政府部门有很多变相收费项目,加价收费,使物流企业的负担严重。如城市道路通行费、养路费、公路收费站收费、船闸费、车辆保险费(有的地方甚至强制规定货车保险费上涨30%—40%)。一些罚款没有标准,牌照号码少了罚款,轮胎旧了罚款,汽车修理后说是非法改装一次就罚几万元;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一些配送企业只能违规操作,但为此冒着高额罚款的风险。有的收费、罚款明显违法,物流企业也没有办法,只能花钱息事。

不仅公路、铁路各项收费项目名目繁多,港口部门亦是如此,需缴纳过磅费、化验费、仓储费、返空费、困难作业费、移泊费、除杂费、解缆费等各种费用。

表面上,大量明文的和潜在的收费是一个管理问题,实际上是政府权力的扩张和法制建设的滞后与地方政府追求自己利益交织的结果。公路建设和收费也是地方GDP政绩的一部分。因此这不是物流业自身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在宏观上进一步深化改革,限制政府权力,冲破利益集团的阻碍。至于具体措施,要尽快改变公路收费过高过乱的现状,规范各种收费,对乱收费、乱罚款的应绳之以法;加快国家强制标准的制定;严格禁止超载,改善运输秩序。

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流通成本正在发生新变化,低附加值商品比如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下降,流通成本在上升,使得商品在最终销售过程中,流通成本已经超过生产成本。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曾跟记者谈到,“在大葱卖到10元两根时,其在田间地头的被收购价很难超过1.5元/斤。这些农产品运到北京的销售价格达到每斤6.5元,溢价3倍以上。而在每斤约5元的溢价中,除部分经销商趁高价囤积蔬菜因素外,还包含了过路费、超载罚款、运输车油耗、市场租金、个人企业所得税等层层流通成本。”近年来,流通成本持续上涨已经开始制约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这会进一步加剧我国内需不足的痼疾。综上所述,降低物流成本不是物流企业从内部改进管理,或者采取各种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就能实现的。更大的问题存在于企业之外,需要政府履行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杨茂盛、李霞:《改进重心法在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物流技术》2007年第6期。

[2]毕玉辉:《物流企业运输成本优化研究》,《物流技术》2013年第2期。

[3]蒋永霞:《物流成本高在哪里》,《中国商报》2012年8月17日。

[4]李菽林:《物流企业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困境》,《物流技术》2011年第6期。

上一篇:中越贸易关系实证分析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