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

2024-06-26

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精选十篇)

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 篇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信息技术,KPI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过去只关注时间、地点的观念发展到了新效用、新价值的增加。其中配送服务是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配送服务进行关键绩效指数KPI的评价与分析。长期以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KPI的衡量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目前,我国的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如果在运作物流系统的同时,实时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评价,对不断完善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物流企业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KPI体系现状

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而相应的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蓬勃发展,配送服务K P I体系也越来越关键[2]。目前我国现有的物流配送KPI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配送能力、配送成本、服务水平、政府的政策、风险评价。

这五个指标保持相互独立性和完整性。配送能力是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配送中心的建立和管理,物流设施设备需要大量投资,因此,资本投资规模、设备先进水平等因素成为影响企业物流配送服务的重要方面;配送成本也是企业物流配送服务选择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配送模式下实现配送规模效益的程度不同,这样就决定了配送成本的高低不同;服务水平是指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物流配送服务的整体水平包括可靠性、柔性、顾客满意度等一系列指标。其中可靠性是送货的即时和准确程度,是反映配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柔性是对突发情况的反映能力;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巨大;风险评价反映了不同模式下企业的合作风险大小[3]。

本文结合大量文献和相关企业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配送服务水平的KPI指标体系,并为企业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客观考核客户服务绩效提供依据。

三、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KPI体系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是电子商务带来了对物流配送的巨大需求,使物流配送在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推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配送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对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物流配送服务KPI体系来说,信息技术下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KPI体系又要多考虑一些新的指标。比如说要考虑到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传递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订单系统

订单系统主要是指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接收到的订单。顾客在网上下达订单之后,物流企业必须及时处理这些订单,并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映。订单系统目前有的指标:订单差错率、订单延迟率、订单查询、订单接受、订单检查等,本文沿用了订单延迟率、订单差错率和紧急订单响应率。并根据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指标:定单处理的及时性、信息的准确性。

2. 运输系统

合理的运输系统的安排对物流配送服务的效率至关重要,这就包括了传统的货物运输路线的安排,车辆分配情况等等,当然还包括在途货损等,如果只有速度没有质量是不行的。在现有指标中,主要是有运输方式、车辆调配,运输准点率[4],本文在沿用这些指标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指标,货物运输路线安排,在途运输时间,在途物品破损率及费用管理。

3. 服务水平

服务能力无论在传统配送还是在信息技术下的配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有服务水平这一项一级指标,在这里信息技术下与传统经济中有着共性,所以大部分都是引用了传统的服务水平指标,但是也提出了一项新的指标:货物保险。货物保险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配送公司的配送服务质量到位。

4. 查询系统

查询系统是信息技术下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指标中特有的一项一级指标。在整个配送服务的过程中,顾客在向第三方配送公司下达订单后直到接收货物,网上都必须能提供动态查询,所以查询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网站查询系统的好坏也会影响到物流企业的配送服务能力,包括网站设计、响应速度、数据库完整性以及资料是否及时更新。

5. 绿色体系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对环境与资源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5]。现有绿色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有:合理安排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布局、减少燃油污染,即时配送(J I T)减少库存,用可分解的环保的包装材料代替方便袋等。传统的配送指标中没有绿色体系,但是在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今天,物流过程以及物流资源利用是否绿色,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配送服务能力有着较强的影响,因此这一指标是不可或缺的。

6. 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电子通关、条形码技术、在线货运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电子通关主要是应用在需要出入境的商品交易中。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快速信息采集技术,是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少的前端采集技术。在线货运信息系统可发布货源、仓储、专线、车辆、物流咨询等各种物流相关信息,能大幅度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GPS卫星定位系统结合无线通信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管理和跟踪,进一步的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促进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的发展。

以上这六个方面(见表1)展现出每一个指标的具体的各个方面。

该KPI体系形成了一个关于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全方位的评价,物流企业则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衡量自身的配送服务能力,及修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四、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KPI体系的量化

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K P I体系可以采用线性权重模型(Linear weighting models),即首先确定第三方物流配送指标,给每个指标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然后将每个指标的得分乘以该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处理得到一个总分[5]。在权重系数的确定上我们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或德尔菲法,来尽量消除因个人的偏见确定权重系数而导致的偏差,该模型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其中,A表示企业A的总加权得分,X表示指标的相对权重,P表示对企业A在各指标下的评分,i表示指标的个数。其中的权重值,各个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需要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赋值,对于每项指标的评分可以采用10分制,即第三方物流企业最高得分为10分,最低得分为1分。

分析模型的建立:

(1)确定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集。确定企业集:W={W1,W2,…,Wn}={企业1,企业2,…,企业n}

(2)确定一级指标和权重,将影响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指标体系分成六个一级指标集:X={X1,X2,X3,X4,X5,X6}={订单系统,运输系统,服务水平,查询系统,绿色体系,信息系统},用专家法或其他方法得到X的相对权重T,权重向量为:T={T1,T2,T3,T4,T5,T6}。

(3)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由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

X1={X11,X12,X13,X14,X15}={订单处理的及时性,订单延迟率,信息的准确性,订单差错率,紧急订单响应率}。

同理可得:

X2={X21,X22,X23,X24,X25,X26,X27,X28}={货物运输路线安排,运输方式,车辆分配情况,在途物品破损率,在途运输时间,费用管理,承运商管理,运输准点率};

X3={X31,X32,X33,X34,X35,X36}={及时性,弹性(柔性),可靠性,顾客满意度,便利性,货物保险};

X4={X41,X42,X43,X44}={网站响应速度,网页设计(美观、简洁等),数据库完整性,资料的及时更新};

X5={X51,X52,X53,X54}={配送车辆的油耗,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的布局,即时配送(JIT),物品的包装物};

X6={X61,X62,X63,X64}={电子通关,条形码技术,在线货运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

二级指标的权重Tk对应于Xk(K=1,2,3,4,5,6)

(4)在二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后,我们开始为每个指标打分,这样对于每个企业而言,每一个相应的二级指标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分值,而对于一级指标的分值,我们则通过计算来达到。

其中m为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数目。例如:

该企业的最终得分为:

根据得出的结果,就可以评价物流企业的配送服务能力了。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物流配送技术将被开发出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衡量配送服务的指标被制定出来,文中提出的这一指标也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不断的修正,使它越来越合理。而利用线性权重模型计算得出的指标综合指数也有一定的主观性,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各物流环节所占的比重的不同,结合国内外的现状作出合理的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准确。

参考文献

[1]张世翔,霍佳震.长三角地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24-26.

[2]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李晓超.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探析[J].分析与决策,2007,(4):69-71.

[4]刘少华.构建现代绿色物流体系探析[J].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18-20.

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研究 篇2

姓名林寿和

济南大学 商学院营销一班20110112

54摘要: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还存在着起步晚、经验少、形成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我国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制定统一的全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一、引言

现代物流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伴随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结果。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现代物流也将对中国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具体对于中国现代物流产业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私人教育资本投入的影响因素,所谓私人教育资本投入是指除了国家财政性

2.1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晚,经验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到我国,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在工业企业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己和供应方承担,商业企业比例更高,两者相加达到94.1%。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多半为原先的仓储、运输企业改造而成,业务多局限于传统范围,机械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

一、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融资能力弱、结构单

一、货源不稳定、服务功能少、竞争力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一个高效和广泛的服务网络量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及管理软件缺乏、高素质人才少。而且,在货物处理、配载、运输计划的制订以及资产管理的实际运作方面,也缺乏切实有效的营运保证。

2.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也不够完善

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2.3国际态势对第三方物流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仅有20多年历史的行业。据UPS环球物流公司的调查资料显示,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物流服务用户都有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考虑。由于政策的限制,外企的投资还主要限于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涉足驳船、内

陆集卡甚至航空货运等。另外,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提供分销运输服务,以便保证外商在中国市场流通的效率,从而确保和提高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各国在“商业存在”方面应秉持机遇平等的原则,我国与美国、欧盟所签订的具体协议,外国公司将享有产品分销权,现有的法规限制将取消。另外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中,国内物流企业将会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形势,无论哪家企业,只要能够掌握了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改造物流网络,致力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并进而在融资市场上获得成功,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都是有可能的。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问题分析

3.1 物流需求不足,观念落后

物流需求不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而使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物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领导和职工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再加上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专业化程度低。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4];况且以往的物流主要强调通过内部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赚取利润,而第三方物流更强调提供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强调与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联系和合作,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委托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管理策略,在认识上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应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3.2 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析

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产权模糊、权责不清,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3.3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主要在第三方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要求,提供综合物流业务;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

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

物流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流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流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流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4.2 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5]。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4.3 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总之,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物流大国,但因为物流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相比国外的一些国家,我们还是有很多方面要改进的。我们在物流方面应该引进外国一些先进的技术,摆脱企业‘国企’这个名号,让企业进行良性的竞争,是企业的物流服务等方面都得到提升,促进中国物流的进步。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从而让中国物流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5.2 展望

参考文献

[1]徐天亮,马永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商贸经济,2002,(10).

[2]郭晓帆.物流业与海南经济发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3]李彦萍,管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研究.中国仓储物流设备网,2003-03-19.

[4]祁怀锦,阎正国.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

一、“平衡计分卡”原理及框架

“平衡记分卡”简称BCS,是一个能帮助组织将自己战略转化成操作性强和可衡量的战略主题、战略目标、衡量指标、目标值、启动计划的战略管理体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有效提高组织战略实施的能力。“平衡记分卡”是一种新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价框架,与以往偏重财务方法衡量企业绩效不同,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工具,分析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因素以及评价这些关键因素的项目指标,并不断检验、审核这一过程,以把握绩效评价视作企业完成目标的关键方面。

平衡记分卡的设计原理为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维度综合评价企业战略管理绩效。其中,财务维度显示企业的盈利水平,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顾客维度显示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是企业未来获得收益的保障;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显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运行状况,是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途径;学习与发展维度显示企业为提高未来绩效所做出的努力,是企业避免短期行为、追求持续发展的手段。这种四位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及滞后指标和先行指标,使管理者实现战略目标转移。

二、基于BCS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综合考虑了物流的行业特性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从财务、客户目标、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选择二级指标。为了使不同物流企业的绩效具有可比性,选取比率形式的指标,并确定指标类型,即可量化指标与实际评价指标的正相关、负相关适度相关关系,并根据相关方法确定权重。

1、财务维度指标

财务绩效指标显示了企业战略及其对股东利益的影响,虽然物流成本是物流企业的核心,但是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利,所以评价物流企业的财务绩效选取还应考虑物流企业盈利、运营和发展情况。基于以上考虑,财务维度的评价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分别为盈利状况、资本利用率、负债水平、成本竞争力以及资产状况,它们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分别通过净资产盈利率、资本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物流成本率、不良资产率等可量化指标来体现。其中净资产盈利率、资本周转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资产负债率、物流成本率、不良资产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

2、客户维度指标

客户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评价物流企业的客户绩效应考虑客户对企业物流服务的满意度、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客户开发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客户维度的评价指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市场地位、客户忠诚度、目标客户获取、客户满意度,它们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分别通过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率等可量化指标来体现。以上四项指标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3、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指标

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且能反映农产品物流行业特性,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绩效应考虑物流企业特点和客户需求。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评价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入库管理、出货管理、作业可靠性和设备使用效率,它们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分别通过可入库准确率、出货正确率、破损率和车辆负载率等可量化指标来体现。其中,入库管理、出货管理和设备使用效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破损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

4、学习与成长指标

学习与成长保证了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绩效应考虑员工的学习和业务的创新。学习与成长维度的评价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持续发展能力、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投入以及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它们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分别通过战略规划投入比率、员工满意比率、员工培训费用比率、研发投入比率及有效信息获取率等可量化指标来体现。其中,员工满意比率和有效信息获取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其他三项根据其完成情况与企业绩效适度相关。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处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从作用性质角度可分为正指标、负指标、适度指标。正相关指标项取值越大越好,如盈利状况、客户满意程度等;负相关指标取值越小越好,如物流成本率、不良资产率等;适度指标是在某个范围为好,如员工培训、研发投入。指标取值类型的不同导致无法直接对指标进行比较,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处理,使其一致化。

对于正相关指标值x,令Y=x①

对于负相关指标值x,令Y=1-x②

对于适度相关指标x,令

其中[m,n]为指标x稳定区间,在此区间内的x取值,都有评价指标Y值等于1,M、N为x指标允许的上下限值,在x∈(m,n)之外的区间上取值,Y适度程度取值。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财务维度指标、客户维度指标、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及学习与成长指标等四大项(分别记为a1,a2,a3,a4),十六小项加以分析统计,根据上文所述的指标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及上述公式,为企业绩效赋值并计算得分。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定性赋权法和定量赋权法。定性赋权法专家评分法因为其简便、直观性强、集思广益、准确性强等优点,在实际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将指标体系及有关资料发给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请他们独立的给出各指标的权数;第二步分别计算各指标权数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判断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第三步将计算结果及其他人员的意见返还给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通过专家评分法得到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二级指标的标准评分。

本文采用一种集成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将改进的Delphi法、乘法合成法等相关方法融合在一起,将这些评价方法的各自优点运用到集成评价算法的不同步骤中,以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

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可分为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经营流程指标及学习与成长指标,可分别用a1i(i=1,2,3,4,5),a2j(j=1,2,3,4),a3k(k=1,2,3,4)和a4l(l=1,2,3,4,5)表示(其中i表示财务指标的数量,j表示客户指标的数量,k表示内部经营流程指标的数量,l表示学习与成长指标数量),则四种评价指标的权系数满足:

用乘法合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乘法合成法强调了各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突出了评价指标中较小指标值的作用,强调各评价指标的不可替代性,对于指标评价值变动的反映比线性加权法更为敏感。在获得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后,利用乘法合成法计算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综合权重。设B层准则相对于目标层的评价权重Vm(m=1,2,3,4),C层评价指标相对于B层评价指标的评价权重记为Vmn(n=1,2,3,4,5),则C层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A的绩效评价的综合权重为:

amn=Vm*Vmn[其中m∈(1,2,3,4),n∈(1,2,3,4,5)]⑤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

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评价指标,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调查数据,通过专家评分法确定两个层次各指标的权重,第一个层次是指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经营流程指标及学习与成长指标的权重,第二个层次是指相应指标的权重。基于改进的Delphi法、乘法合成法确立了4个维度的权重和18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和评分后,根据公式①-⑤的数据,计算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绩效值,假设绩效预评价企业各项指标值对应于其权重amn,有Ymn,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计算公式为:

最后结果以百分制记。

通过公式⑥计算可得各指标得分、各维度得分、物流企业绩效得分以及指标对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程度。假设第三方物流企业维度指标和绩效等级可分为5级,即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以百分制为满分计算,如果企业绩效得分在[80,100]之间,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很好;如果企业绩效得分在[60,80]之间,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如果企业绩效得分在[40,60]之间,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值得关注;如果企业绩效得分在[20,40]之间,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差,迫切需要改进;如果企业绩效得分在20分以下,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很差,需要做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许国兵,张文杰.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J].生产力研究,2008(2).

2、熊魏.第三方物流作业成本核算与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李磊,钱燕云.基于经济增加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05(9).

4、任建标,许志焱,季建华.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J].上海管理科学,2002(4).

5、马丽娟.供应链绩效评价与平衡计分卡[J].商场现代化,2007(5).

6、杨洪焦,孙林岩,高杰.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2).

7、Kaplan R,Norton D.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 & February),1992.

8、马士华,林勇,陈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史丽萍,蔡歆.平衡记分卡在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0、蹇令香,李世民.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控制绩效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4).

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 篇4

1 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 政府对物流配送业的关注度日益增加。2001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明确做出“要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业”的指示,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强调“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 并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推动其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物流配送业形成了一定的配送规模, 全国已有数万家物流配送企业, 配送地区遍及全国各个城市。我国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步伐虽然正在不断加快, 但因为国内第三方物流配送起步较晚的缘故, 目前主要业务仍停留在传统领域,

4结语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往的研究者比较注重客观的业绩和能力指标评价, 对较为主观难以确定的“态度”指标评价研究较少涉及, 本文中对其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另外, 大部分研究者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只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没有像本文这样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更好的结合起来建立综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判。不足之处是:没有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岗位的中层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13)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一驰.中层管理者[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4]盛宇华, 方志军, 王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评估模式研究[M].中

国经济出版社, 2002 (10) .

[5]杨华军.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指标及其结构关[D].中国人民物流配送企业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有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如中国储运总公司、中外运公司、EMS等。总体来讲, 企业条块分割严重, 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同时, 物流配送经济效益、效率与服务等和发达国家相比, 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关学者对国内16家比较成功的企业的调查表明, 少数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在50%左右, 较好的在80%~90%, 多数仅在60%~70%之间, 而国外商品已达80%~90%[2]。此外, 选择第三方配送的企业也不是很多。目前, 第三方配送模式以大卖场、超市、电子商务企业等末端通路为主要服务对象,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配送服务。例如, 圆通速递与淘宝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针对网络购物要求加强服务质量方面的内部规范化管理[3]。

有迹象表明,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商的利用频率将越来越高, 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根据中国仓储协会针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 45%的企业会在未来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配送商, 其中75%的企业将重新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 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 并且64%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配送企业[4]。由此可见, 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市场需求相当巨大,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将在中国有长足地发展。

2 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业不断融合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技术, 获得较快地发展。但是总体上来讲, 还不具备向企业提供高质的综合物流配送服务的能力, 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

大学硕士论文, 1999.

[6]丁以中.管理科学与运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 .

[7]孙慧琳.美国和英国的政府绩效管理及启示[J].集团经济研

究, 2006 (4) .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ask perfomance and contextual

[9]刘兵, 郭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

教研究与评估, 2006 (6) .发展缺陷, 支持城市经济和提高社会效率方面没能充分发挥其应具备的作用。物流配送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纵观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行业,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近几年, 国家重视物流业发展,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 第三方物流配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但由于其是涉及诸多部门的复合、新兴型的服务性产业, 仍有很多制度和政策阻碍物流配送业的快速发展。比如, 网络化经营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必备条件, 但现行政策不支持网络型企业的发展。

(2) 技术支撑不够, 现代化程度低。首先, 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然而, 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业普遍存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服务网络、技术设备和信息系统不健全, 服务质量、物流作业效率和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中国仓储协会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有信息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占77%, 其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仅有23%, 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企业仅占18%, 只有50%以上的企业订单处理准确率达到98%以上[5]。其次, 物流配送服务系统不完善, 时效性低, 成本高。当前,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但是物流配送却发展有些滞后, 常常是客户很兴奋地在网上完成交易, 却必须要耐心等待货物到达。在我国, 先进的电子商务与落后的物流, 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据资料显示, 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12%, 中等发达国家的约为15%~16%, 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则约占总成本的30%左右;另外, 据估计, 每年我国在物流环节中的经济损失竟高达2700亿美元左右[6]。最终, 高昂的配送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我国物流服务问题, 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我国物流配送服务系统不完善, 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再次, 物流配送无规模优势, 资源浪费严重。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 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 欧洲约为30%, 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 而中国仅占2%左右[7]。现今, 我国物流配送中心数量的确不少, 但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则为数不多。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数业务量低, 无法达到经济规模, 资源浪费严重。

(3) 商业环境相对落后, 发展需求不足。一方面,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受“大而全”、“小而全”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当一些工商企业仍以自营物流配送为主。目前, 国内企业自营物流占整个物流规模的60%~70%[8], 这导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 尽管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但国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造成了我国物流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第三方物流配送发展滞后。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主要集中在低端物流市场, 企业规模较小、物流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和服务水平较低, 这些因素削弱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虽然我国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如中远物流等公司积极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但国际竞争能力仍然比较弱, 我国要从“物流大国”成为“物流强国”依然很是艰巨。此外, 商无信不盛, 市无信不兴, 信用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但在我国诚信缺失现象异常严重。

最后, 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大多由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化而来, 严重缺乏具备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方式上, 多数物流业务人员以经验决策和手工操作为主, 很少从信息和物流的专业角度, 向客户提供最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3 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发展措施

物流配送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中的所有产业, 是全社会的服务性行业, 现今它的发展状况相对国外是落后的, 然而中国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业却有着巨大潜在的市场空间。中国企业领导者也已意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瓶颈对企业的深远影响, 应把物流配送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个重要子系统来抓, 硬件、软件双管齐下, 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相符合的互联互通、经济有效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配送业。从我国的现实情况考虑, 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有关物流配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 打破与物流配送相关的条块分割和垄断, 并对电子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 促进全社会、电子化物流配送系统的形成, 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

(2)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 从而使我国物流配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 促进第三方物流配送行业的健康发展。

(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 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 加大软件开发的力度和现代技术设备的投入, 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 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从而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 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其次, 建立健全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推进敏捷化改造, 降低服务价格。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应用于物流管理当中, 建立一套健全的、高效的、快速反应的、经济的物流配送体系, 确保物流配送的畅通进行, 实现物流配送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再次, 通过物流配送企业间的并购或联盟等途径实现规模化经营, 重新整合物流资源。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 企业间的并购或联盟不仅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 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且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成若干实力强大的现代物流配送集团的产生, 从而有效利用电子商务的机遇。

最后, 我们还应该建立信用体系, 提高行业准入要求, 适当增加限制条件, 对一些为拉拢客户虚报注册资金、夸大自身实力、做不切实际承诺等物流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方静, 陈建校.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J].交通企业管理, 2008 (7) .

[2]张敏, 黄先军.现代物流配送管理[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008~2009)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4]陈姗姗.部分中小物流企业退出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 2008-12-23.

[5]刘文刚.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探索[J].物流管理, 2007 (1) .

[6]胡启亮.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对策[J].老区建设, 2009 (6) .

[7]田珂, 周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现代化研究[N].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8]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2009年)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5

目前世界第三方物流平均仅占物流市场总额的5%,即使在物流较发达的国家,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份额也只有30%左右,如德国占23%,法国占27%,英国为34%,美国和日本在30%以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在中国真正符合现代物流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仅占国内物流市场的不足2%。因此,第三方物流在中国潜在的增长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认为自2002年开始未来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年增长率将在16%-25%之间。因此第三方物流需求量一定会大幅增长,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的物流企业应把眼光放远一点,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未雨绸缪,现在开始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着手准备迎接不久的将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第三方物流本来就应具有创新性和开发性,因此,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在需求还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来努力挖掘和开拓。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第三方物流是上世纪80 年代在欧美等国发展起来的新型物流服务形态, 随着市场专业化、社会分工和管理创新等经济发展的需要, 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其的研究与实践。90 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从引进概念到发展虽仅有几年时间, 现也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目前, 在我国物流市场上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有几十万家, 其中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占物流市场的比重由1997年的2%增加到目前的9%, 总数达3 万多家。2001 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达到400 亿元人民币, 70%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在过去几年中平均业务增幅高于30%。同时有关权威机构预测估计, 未来十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 亿元, 准备在未来1~2 年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的企业也将从目前的45.3%提升到57%。根据国外对物流业成熟的标准(第三方物流占市场比重达50%以上),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都不得不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 年全国范围内第三次物流供求状况调查, 我国目前生产型企业原材料物流只有18%外包于第三方物流, 成品销售物流外包率仅有16.1%。与国外相比, 美国在1996 年第三方物流的利用率就达到58%, 2000 年更是达到78%;欧洲国家则在1996 年时已达到76%。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供需比例严重不平衡,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失衡的供需比例迫使我们深深思考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未来。1.1第三方物流的形成途径:第一种是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它占据较大的市场分额。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储运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种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他们是现代企业的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为国际大型跨国物流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种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为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市场渗透。如丹麦的有利物流改善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种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公司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成为为四十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1.2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范围和功能: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公司等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然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

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占36%、市内配送占28%、包装占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的仓储占37%、干线运输占21%、市内配送占43%、包装占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在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1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托给不同的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总之,随着物流 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1.3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状况: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状况及对第三方物流供应方的要求大致如下:(1)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今后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我国物流企业将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还不足,企业由于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去主动开发,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2)目前第三方物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而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市定位,合理确定业务重点、配置资源,同时兼顾今后第三方物流需求地域扩大的趋势,做好进入新市场的准备。(3)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外包的主要是销售物流业务,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物流企业应做好顾客目前及潜在需求的调查,从最基本的服务入手,贴近顾客需求,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时髦理念与高层次服务。(4)企业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加上入世后跨国经营将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而物流企业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运作是关键。要求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客户开发出合适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实现系统的无缝链接,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综上所述,从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压力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成本的节约、服务的改进与增加灵活性等方面来考虑,已经决定或准备接受第三方物流。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利润率的降低,也纷纷改造或准备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如一些大型传统储运企业中远、中外运、中储以及邮政等近年来通过改变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物流企业(或准备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在服务水平及物流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等方面,与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应加紧提升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跟上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的步伐。2.第三方物流给企业(顾客)带来了众多益处,主要表现在: 2.1集中主业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2.2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包括购买车辆的投资,还包括和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员工有关的开支。同时,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来看,利用外部专

家很重要。以1990年的服务为例,工业品营销费用占总费用的20%,预计2005年该比例将达到40%。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人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2.3减少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部件要被及时送往装配点,实现零库存,以保证库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2.4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顾客随时可通过INTERNET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他们通过遍部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帮助顾客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订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顾客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上种种原因,极大地推动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第三方物流成为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主流。3.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3.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3.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3.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3.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4.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4.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4.3发展综合代理业务作为物流企业可以不再投资固定资产,而采用委托代理形式,运用自己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种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对于国内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和多数外资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应是最佳的选择。具体来说,企业不进行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实行低成本经营;将主要的成本部门及产品生产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委托他人处理,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管理网络;实行特许代理制,将协作单位纳入自己的经营轨道;公司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综合物流代理业务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并且注意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的创新,使公司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4.4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4.5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4.6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5.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新思路 5.1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我国物流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 必须利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 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5.2整合物流资源打破物流资源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 鼓励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利用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改革的机会, 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兼并和重组, 加快物流资源整合, 推进物流社会化进程。5.3用信息技术支撑网点建设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志之一。借助信息技术, 企业整合业务流程,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 在加入012 的新形势下, 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 网络

愈发显得重要。这一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 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 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 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 共建和共同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 共建网点;另一方面, 要建立信息网络, 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 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5.4做大做强物流企业经济全球化带来物流全球化管理。要满足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 企业规模必须扩大。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 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 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第三方物流 对策

一、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结合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勞务的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专业化运作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的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只有当商品和服务快速、及时提供给用户,电子商务才真正结束。这就需要以物流系统高效率的运作为基础。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店、银行虚拟化,商务事务处理信息化,生产企业柔性化,物流活动成为市场实物供应的唯一主体。电子商务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第三方物流只有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化、高效化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行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起步或者转型阶段,总体规模、竞争实力、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上距离先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态还有较大差距。

1.缺乏物流设计、开发、运作的综合能力,服务水平低下

我国的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或是仓储,或是运输,或是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就更少,缺乏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完备的物流设计、开发、运作的综合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服务理念、服务规范、服务内容、服务营销、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竞争能力。

2.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建的仓储和运输队伍大多数规模较小,无力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开展信息化建设。大型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也比较晚,信息化程度不高。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与流通的需要,一些物流的运作过程也只有借助电子商务的支撑才能更加完善。但是现有的货运站与货运枢纽之间的网点少,技术设备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货运枢纽及其运行体系。

3.经营分散,缺乏规模效应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中小规模的居多,物流服务内容简单,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而且大多数物流网点分散布局,没有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物流系统中有许多专用性资产分属于不同物流企业所有,相互之间没有通过投资、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建立战略联盟,从而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物流要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以发挥单个物流要素不可能发挥的功能。

4对物流认识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缺乏现代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国外物流教育很发达,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现有物流人才十分缺乏,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不高。

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认真制定本企业的发展对策。针对电子商务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不断完善物流装备、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与一般的配送供货系统相比,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其部分业务活动在网上完成,商品采购和配送等服务从虚拟走向实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己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物流运输和仓储,要求其参与到客户物流体系中去,旨在提高效率和效益进行整体运作,其业务领域己广泛深入到客户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装备,提高专业化水平,将业务做大,从而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加快第三方物流信息化进程

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对整个物流和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定货要求,在物流中心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给收货人,从而实现物流的数字化管理,保证企业外部信息的畅通,实现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信息的共享,大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库存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全面质量管理(TQM)、射频技术(FR)、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方面,各物流企业不可能立刻就具备以上提到的所有系统,但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进行建设是必要的。

3.发展战略联盟,确立竞争优势

当今的市场经济,充满着竞争,但又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合作。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建立战略联盟以获得竞争的优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亦是如此。一方面要进行纵向联盟,即与电子商务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培育双方长期的伙伴合作关系,既可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又可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进行横向联盟,即与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

4.加紧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物流人才

首先,要在高等院校中建立完善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以满足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要。应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育从事物流理论研究和实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其在掌握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懂得尖端的电子商务与IT技术,从而成为有创新思想的现代化物流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大力发展物流专业的职业流职业教育时,应当重视IT技术、电子商务以及基础物流理论的交叉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和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并充分重视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从而不断为我国的物流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荣保: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J].江苏商论,2006(6)

第三方物流在皮鞋配送中的应用研究 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为满足这一变化,鞋企必须将更多精力集中于皮鞋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等核心业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个性化需求导致皮鞋品种增加,使得配送的工作量和复杂性成倍上升,鞋企需花费大量精力,以至于其难以专注于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业务与物流业务相冲突的问题在许多行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企业内部有物流部门,通常在其发展壮大后将其剥离,成立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将主要资源用于核心业务的提升。有些企业不愿自营物流,也没有物流部门,则选择将物流业务直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麦当劳,其基本上将全球的物流业务都委托给了夏晖(HAVI),以专注其主营业务。

第三方物流是为货主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并承担其整体物流业务的服务[1]。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货主的角度出发,为货主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2]。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专业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第三方物流凭借专业人才、技术等优势,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将第三方物流的思想引入皮鞋配送管理中,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1 皮鞋配送问题分析

目前,不少鞋企零售门店皮鞋配送多以自营为主。自营配送能够让企业有效掌控配送业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但是,由于物流系统较为传统、个性化需求使配送的多品种小批量趋势明显,进而大大增加了配送成本。另一方面,专业物流人才的短缺亦使此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3]。下面就配送成本增加和人才短缺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1.1 配送成本增加

许多鞋企通常采用不断增加零售门店数量的战略来拓展销售网络,占领市场。而且,部分鞋企遵循“大城市多开店、小城市开大店”的原则,重开店、轻物流倾向较为严重。据百丽2013年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百丽内地鞋类零售网点高达13 183家,相较于2012年底净增加1 093家。随着门店数量不断增加,配送网络日益复杂,许多鞋企现有配送网络将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配送业务。

皮鞋品种和门店数量的上升,使得皮鞋配送的小批量、多批次趋势明显,配送成本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配送运作成本增加。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使得配送品种增多、批量减小、批次增加。这些都直接导致配送成本大幅增加。加之有些鞋企配送体系尚不完善,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的运作,如仓储、出库、运输等环节效率低下,配送中货损、货差严重等[4],致使各种物流资源浪费,成本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物流配送设施投入随鞋企网点不断扩张而上升。一些鞋企现有物流中心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也是推动物流配送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随着配送的实效性、准确性等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系统重建、配送中心改造、升级等成为一些鞋企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些都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投资。星期六2013年年报显示,其在物流配送系统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就高达4 000万元。

1.2 专业物流人才短缺

所谓专业物流人才,通常指提案总负责人、运营管理负责人和现场作业管理负责人三个层次的人才。提案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规划、立项、项目整体管理及关联部门、机能的协调以及企业的物流诊断、物流成本分析、对企业进行可持续的咨询。运营管理负责人负责实施高效的现场运营和现场运营的改善。现场作业管理负责人负责物流中心内部作业、运输配送、卡车司机管理及日常运营。这三类人才对于皮鞋配送的运作及不断改善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人才短缺的现状,让皮鞋企业物流配送的发展速度受限。尤其是提案总负责人,除了对物流诊断、分析、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有很高要求以外,其经验性强、培养周期长等特点亦决定了其稀缺性。

面对皮鞋物流配送各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人才问题。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步均比较晚,物流人才短缺是许多行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皮鞋企业亦不例外。专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对鞋企物流效率、物流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反过来讲,皮鞋企业若希望在皮鞋物流配送上有显著改善,没有物流专业人才是很难实现的。

2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皮鞋配送模式

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才,可为鞋企制定物流解决方案,以改善配送现状,降低鞋企配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2.1 降低配送成本

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业务经验丰富,可结合皮鞋配送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等特性,从专业的角度制定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其内部的方案执行和实施能力亦是专业化运作,可以避免配送过程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协助鞋企高效率、低成本的完成皮鞋配送任务,从而控制配送成本。并且,第三方物流可以借助第三方的角色,同时与多家鞋企合作,汇集企业配送订单共同配送,实现配送的经济规模效益,大大缩减皮鞋配送服务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物流服务集成商,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配送网络平台。鞋企通过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获得仓储、配送等功能后,可在无需建造固定设施的情况下,满足客户需求,有效减少设施投资[5]。

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考虑现有皮鞋配送系统的基础上,还可以整合其他行业的配送系统,以实现物流资源(诸如配送中心、车辆等)的多行业共享,有效减少皮鞋季节性特征造成的资源浪费。这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降低社会整体物流成本。

2.2 提供专业物流人才支持

近年,社会专业物流人才短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物流人才在各行业分布并不均衡。但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专业物流服务集成商,其与物流及管理咨询、物流技术装备、信息软件等诸多专业技术企业都有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必要时,这些企业在人才、硬件或软件上都可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很好的支撑[5],以更好的服务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结合鞋企发展需要,整合多行业的专业人才资源,为鞋企总体物流规划、网络布局、运作方案、现场作业管理等各方面提供专业人才的支持,协助鞋企对现有物流配送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有条不紊的开展皮鞋配送作业,及时、快速地满足顾客需求。这有助于鞋企解决因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引起的配送效率低下、配送成本增加等问题。

结束语

针对目前鞋企皮鞋配送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解决方案,以协助鞋企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但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易导致鞋企对物流功能失去控制[6]。而且,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上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人才和经验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鞋企配送要求。鞋企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务必对其提案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现场作业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细致考察,以免选择错误,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日本国土交通省.综合物流施策大纲(1997~2001)[Z].东京:日本国土交通省,1997:1-13.

[2]王群智,轩伟亮,任春霞.中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分析(上)——日本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06:118-119.

[3]王群智,于奎军.基于VMI的皮鞋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3,23(5):65-67.

[4]崔冬.“丽丝”之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0:52-55.

[5]大卫·辛奇·利维,菲利普卡明斯基,伊迪丝·辛奇·利维,等.(季建华,邵晓峰译).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王群智,刘代平,郭哲.中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分析(下)——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问题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07:114-115.

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 篇8

在国内, 物流金融业务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物流金融”, 是指在整个物流过程中, 引入相关的金融产品, 将货物、资金以及信息整合以实现资金融通速度的所有活动。狭义层面的物流金融, 是专指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 在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 代客户结算、融资的过程。

在此, 有必要区分“物流金融”和“金融物流”这两种业务。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都涉及物流企业、银行以及接受服务的企业 (客户) ;不同之处在于:“金融物流”是指物流企业和银行为客户的特定物品, 如证券、高级艺术品等提供的运输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服务。而“物流金融”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合作为客户提供的涉及结算和融资这两个方面的服务。

文章所涉及的物流金融业务只要是指第三方企业和银行基于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为共同客户提供的, 将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整合成一体的创新型业务。这种业务主要涉及结算、融资以及保险三大传统业务。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根据南开大学龚纪钢的相关研究, 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有两大基本类别、七个模式。这两大基本类别是:基本业务类别和创新形式业务类别。其中, 基本业务类别主要包含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和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两个融资模式;创新形式业务类别主要包括“商品货权和库存混合融资模式、厂商银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和经销商集中融资模式等”这五个常见的融资模式。

在龚纪钢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 文章主要介绍以下业务模式: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这里的存货主要是指信用证) 、代收或代垫货款融资模式 (即代客结算业务) 、保兑仓融资模式以及融通仓模式。

1.1 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简称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需要融资的企业把自己企业的产品或原材料等质押品质押在与银行达成合作协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银行根据第三方企业开出的仓单为需要融资的企业提供贷款的形式。

根据库存货物流动程度,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具体又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两种模式。静态质押模式是最基本的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静态质押融资模式的主要业务流程为: (1) 需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 (2) 需融资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储质押货物; (3) 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开具给需融资企业的仓单及质押物的详细信息; (4) 银行向需融资企业提供贷款; (5) 需融资企业向银行提供提货保证金; (6) 银行收到提货保证金后, 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解押指令; (7) 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到银行的解押指令后放货。

质押仓单融资模式利用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网络点成为融资过程中的监管方, 为银行收取到的质押物就近提供仓储服务, 在减少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可以说是一种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共赢的模式。

1.2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文章主要介绍信用证下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银行凭借自身的信誉, 为进口商开具信用证来向国外生产商 (供货商) 购买货物的形式, 第三方物流企业则类似于“保理商”的角色, 所以, 人们也称信用证下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为物流保理模式。

该融资模式的主要业务流程为: (1) 国内企业与国外供货企业签订贸易合同; (2) 国内进口商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向银行申请开具信用证; (3) 银行要求参与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报关以及监管货物; (4) 银行向国外供货商出示自己为国内进口企业开具的信用证; (5) 国外供货商将货物发出后, 向银行发出货物装船通知以及相关单据; (6) 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提取货物、报关以及将货物装入仓库, 且开具监管确认书; (7) 国内进口商向银行缴纳货款; (8) 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货物解压指示; (9)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指示后向国内进口商发出货物。 (见图1)

1.3 融通仓模式

将仓单质押模式的流程进行一定的简化, 便得到了融通仓模式。该模式并没有削弱第三方物流参与融资的作用, 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效率。融通仓模式的主要运作流程为: (1) 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合作银行申请信贷额度; (2) 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情况 (主要是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等) , 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额度; (3) 融资企业以企业的动产向物流企业申请贷款; (4) 第三方物流企业审批融资企业的相关情况, 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5) 融资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偿还贷款; (6) 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回贷款后, 返还融资企业作为质押的货物; (7) 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规定的期限偿还银行贷款。

1.4 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与仓单质押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先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后, 第三方物流企业见票发货。主要业务流程为: (1) 需融资企业向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申请银行开具承兑汇票; (2) 银行根据需融资企业的申请, 经审核后开具承兑汇票, 收票人为生产企业; (3) 生产企业见票后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货物; (4) 融资企业以生产商发出的货物作为质押物, 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具仓单; (5) 融资企业分批向银行偿还保证金; (6) 银行依据收到的货物保证金, 分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发货指令; (7) 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银行指令, 分批向融资企业发货。

2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来源

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常见的风险来源主要有:

(1) 经营管理方面带来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时所面对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受企业结构、管理能力以及质押物本身因素的影响。

从企业结构来看, 不合理的组织构成和人事结构会影响整个企业良好、有序地运行, 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的监管能力体现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主要是指其对需融资企业交付的质押物的监管。从融资企业将质押物交付、第三方物流企业验货、入仓, 到最后将货物返还给融资企业的整个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能是确保质押物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保持稳定, 企业监管能力太差或者质押物本身存在潜在的隐患都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 需融资企业方面带来的风险。事物都是双方面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会给其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融资的企业同样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

现实经营中, 需要融资的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盈利、发展、信誉、偿还债务等方面状况不佳, 这些因素都将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带来很大的风险。

(3) 社会环境方面带来的风险。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我国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不成熟所造成的风险。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才刚刚起步, 涉及合同、质押物以及担保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以质押物为例, 在物流金融的整个过程中, 质押物的所有权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样必然出现所有权归属不明的问题。而我国现有的法律, 对于质押物的所有权缺乏明确的条文。法律的不完善势必给我国第三方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的迅速发展带来阻碍。

3 具体的应对措施

3.1 应对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管理、监管力度以及从质押物方面着手降低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以管理为例,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调整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和人事结构, 建立赏罚制度。同时, 在人事结构方面, 应该积极引进物流、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监管方面, 一套合理、明确的监管制度能大大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时, 要注意建立合理、具有激励性的监管制度。另外, 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加强企业各项操作的信息化, 这样有利于企业减低风险, 同时也能及时的与银行进行交流, 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质押物方面,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事先说明质押物的标准, 一方面防止融资企业利用质押物来逃避自身的相关责任。物流企业还可以要求融资企业对其作为质押的货物交纳一定比例的减值准备金或者保险, 积极转移可能由质押物带来的风险。另外, 可以通过严格规定贷款的比例和偿还周期来避免风险。在质押物审核入仓阶段, 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应仔细地对质押物进行检查, 只有符合标准的质押物才能进入仓库。

3.2 应对融资企业方面的风险

融资企业方面带来的主要风险只要是指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信誉这两个方面。对于申请融资的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的银行要对该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考核, 对于早已入不敷出、账务不清楚或明显虚假的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坚持不与其合作。而对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融资企业, 物流企业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也要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核查。而对于融资企业的信誉, 物流企业在考虑是否为其提供资金贷款时, 可以综合融资企业过去几年的经营情况、还贷情况以及其他与融资企业合作过的企业的相关反馈, 对融资企业的整体信誉作出一个评估, 再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贷款。

3.3 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

针对我国法律的不完善,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 应该在国家现行法律背景下, 加强对合同的内容以及质押物所有权的规定。合同内容应该清晰明确, 避免有意思表达模糊或利用国家法律漏洞的条款出现。关于质押物的所有权, 在每一个涉及质押物所有权变动的过程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应该与合作银行以及融资企业进行确认, 以明确质押的归属问题, 避免出现所有权不明的情况。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业务的具体调查, 归纳了常见的物流金融模式、业务风险, 同时在风险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对第三方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第三方物流

参考文献

[1]邹小, 唐元琦.物流金融:物流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9) .

[2]龚纪钢.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 2010 (3) .

[3]谢鹏, 陈章跃, 严慧敏.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8 (10) .

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 篇9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 应用各种金融产品, 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 即将银行资金和物流企业有机结合、能够使各合作主体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供销企业、银行之间达到“共赢”的一系列经营活动。

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开放, 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金融机构逐渐将目标转向具有资金需求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但是, 由于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普遍较高, 金融机构就需要寻求可转嫁风险的合作伙伴, 因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生为弥补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 随着物流金融业模式的发展, 各种衍生产品不断出现,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成本也随之上升, 有必要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并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 有效地规避物流金融活动中的风险。

本文就以上问题,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以及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提出政策建议。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

(一) 代客结算模式

代客结算模式可以分为代收货款模式、替代采购模式、银行垫付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模式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 代替发货方收取货款, 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给发货方的结算模式。

替代采购模式也称控货贸易模式, 常用于B to B业务。首先, 发货方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送货, 第三方物流企业先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全部货款;其次, 第三物流企业向提货方交货后, 根据发货方的委托向提货方收取发货方的应收账款;最后, 第三方物流企业再与发货方结清货款。

在银行垫付货款模式中, 首先, 发货方将货权转移给银行, 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其次, 当提货方向银行偿还货款后, 银行再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 将货权还给提货方。

(二) 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 它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 并且良好地融入到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之中, 同时也是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融通仓主要有质押担保融资和信用担保融资两种运作模式。

质押担保融资是指企业把货物存储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 然后凭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根据货物的价格向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 同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监管货物。

信用担保融资指物流企业首先向银行申请综合授信, 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以及信用状况, 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配额。第三方物流企业再根据与其长期合作企业的信用状况来配置信贷额度, 为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三) 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是指出质人向质权人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 质权人根据出质人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和具体发货计划以及质押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出质人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服务用于采购供货商所供质押物, 供货商在收到资金后应在约定时间之内将货物交给质权人, 由质权人委托监管人根据其指示履行从运输到仓储等各个环节的保管和监管以及谨慎放货等义务。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 经营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 涉及到货物监管或信用担保, 因此需要对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组织管理结构, 监管能力以及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

在代客结算、融通仓以及保兑仓模式中, 物流企业作为仓单的出具者, 具有根据仓单无条件交付货物的义务, 因此必须保证实际货物的数量或价值与仓单中记录的完全符合。许多物流企业仓库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完备, 如果操作不够规范并且又缺乏完善的监控技术或措施, 势必导致质押物损毁或丢失的风险。同时, 物流企业仓储作业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作业流程构成, 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的管理不当或管理系统不健全都会造成质押物损坏或变质, 从而导致安全监管风险。

从管理组织系统内部来看, 如果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部门之间的协调功能较差, 各级责任不明确, 管理思想不完善, 管理原则不清晰, 对货物管理的流动性就很难得到有效地保证。其次, 是对质押物的价值评估, 若质押物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 在借款到期日时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 并且通过变卖或拍卖质押物所得的价款也可能无法偿付向银行的借款, 势必会给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 在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中, 质量保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动态质押的情况下, 货主在滚动提取货物后进行补货, 补货的质量也是物流企业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于代理人行为存在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在物流金融过程中, 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之间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其中, 融资企业是直接受益者, 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 承担着担保的责任, 虽然有企业的质押物品作为抵押, 但是由于物流企业管理能力的限制, 对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无法进行全面的评估, 同样也面临着被融资企业欺诈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与不透明, 如果融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 隐瞒了抵押物的真实信息, 造成抵押物的市场价值无法抵偿银行贷款和利息, 物流企业就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

(三) 法律环境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合同条款和质押物的所有权两个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 对于合同条款的拟定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并且相关法律的缺失也会给合同条款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由于业务涉及到多方主体, 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个主体之间进行流动, 因此可能产生对质押物所有权问题的纠纷。并且, 我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对物流金融的相关条款仍不完善, 加上没有其他可以依据的指导性文件, 业务合同中出现法律问题的风险也增大了。以仓单为例, 仓单应该是一种可流通的、可背书转让的有价证券。但是, 在我国现实法律中, 关于仓单的规定还存在许多空白, 在合同法中对仓单的法律地位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 在我国除期货市场以外, 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经营风险应对方法

1. 管理方法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 防范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 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明确权责的分配。同时, 积极培养物流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管理层需提高自身的管理与决策能力。

2. 监管操作风险

首先, 建立监管制度, 制定完善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对合同签订、项目运营、相关资源使用及质押品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的风险种类进行分析, 提出对每一种风险对应的控制办法。其次,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将监管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成效联系起来, 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注重对员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再次, 须加快仓储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降低内部人员操作失误概率, 更有效地与客户和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 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3. 质押物风险

首先, 选择价值易确定且相对透明稳定的质押物。其次, 可以通过控制贷款周期和质押贷款比例, 以及设置风险保证金等方法来避免货物因市场价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再次, 物流企业对于质押物还要设定合理的质押率。最后, 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对质押物质量的检查。

4. 市场环境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国家政策、宏观环境、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增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和把握, 适时调整运作模式, 尽量减少因宏观环境或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产生不利。如果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或国际经济环境对物流金融的发展存在不利因素, 那么物流企业需适时做出调整, 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

(二) 道德风险应对方法

1. 客户资信风险

对客户资信程度的判断, 是决定融资业务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对合作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做出评估, 一方面, 可以通过存货人以往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程度来了解客户的资信信息。另一方面, 还可以采用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 通过对客户资料的收集、客户资信档案的管理、客户资信调查的管理、客户信用的分级、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的防范、信用额度的稽核以及财务成本的管理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 从而对融资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选择资信良好、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的客户进行合作。

同时, 对于客户的经营状况也需要进行考核, 对于负债过高的客户, 物流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不与其合作。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物流企业也要加强对客户经营状况的监控, 考察其供应、生产及销售情况是否正常, 及时分析和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

2. 与金融机构合作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是由金融机构, 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三方合作参与完成的, 在这其中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出借方, 必然要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这一重要因素, 寻求更多的风险转移可能性, 因此银行可能会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过多连带责任。物流企业具有合作客户及质押物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展融资项目的信用和风险评估, 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 并能加强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

(三) 法律风险应对方法

1. 合同风险

物流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 需要加强对合同内容的审核, 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 尽量避免合同带来的风险。物流企业应熟悉掌握与物流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尽量避免因法律漏洞而给物流企业带来风险。物流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如《物权法》、《借款合同》、《质押合同》、《监管协议》等法律文件及后续出台的司法解释, 缓解业务各方由于法律漏洞导致的风险, 尽可能合同谈判的风险。

2. 质押物所有权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认真审核质押物所有权的归属, 可以要求融资企业提供与质押物相关的单据, 如购销合同、发票和运单等, 通过检查相关单据的真实性确认货物的合法性。避免由质押物的所有权问题而导致担保落空的风险。

3. 其他风险应对方法

为了减少货物灭失的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要求融资企业对质押物进行保险, 将某些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补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 以避免因意外灾害等不可抗因素而带来的质押物灭失所带来的风险。物流企业也可以对自身的仓储场地, 质物运输过程等进行投保, 积极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邹小芃, 唐元琦.物流金融:物流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9) :42-44.

[2]龚纪钢.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亚牛[J].物流技术, 2010, (3) :40-42.

[3]龚斌.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2) :49-51.

第三方物流配送研究 篇10

关键词:网络化,第三方物流,配送结构

构建一个具备多元化服务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有助于保障物流运输的通畅,同时又能够推动物流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物流企业要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构建一个完善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保障物流配送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1 网络化第三方物流配送结构

1.1 配送系统

物流是指将产品、材料从起点运输到终点的一个过程,涵盖了物品流动的全过程。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入库管理、储位管理、出库管理等方面;其是将运输、储存、装卸、加工、整理、物流信息、配送等功能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信息化的服务。随着近些年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推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后勤支援系统服务,并在物流配送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如DHL、UPS等物流企业也不断在物流配送方面投入较多资金,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2 单一物流配送中心

单一物流配送中心主要由认证中心、供应商开户银行、制造开户银行、供应商、销售商、物流配送中心、网上订单、呼叫中心等要素构成;物流配送中心是寄件储存、物流信息的站点,承担着商品的储存、库存、分拣、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更新、配送等服务,并且需要保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上级主管部门与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流通。配送中心通过根据库存情况以及用户的订单情况进行订单处理并给供应商发出通知,当货物配送到终点后将签收通知单反馈给供应商[2]。此外,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得以下便利:(1)能够及时了解货物的物流情况,准确定位货物所在地点;(2)呼叫中心下单后,能够将货物快速送往客户手中,且互联网的信息更新保持了物流信息的准确性,能够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库存成本,同时客户能够随时了解物流信息,有助于提升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

1.3 物流网络配送中心

在物流配送全过程中,配送中心可分为三种级别:物流配送总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前端物流配送中心。若应用“配送中心-分销商(B to B)”形式,则分销商能够分为不同级别类型;若采用“配送中心-用户(B to C)”,则没有分销商存在。

2 网络化第三方物流配送开发

2.1 网络化第三方物流配送结构

根据物流企业的服务需求,可以采用“集中-分散”的组织结构:(1)配送中心总部设立服务数据库,主要记录和储存仓库数据以及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上传的销售、库存及交易等数据。(2)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先将数据储存在本地,并利用电子数据库作为数据存放处,并定期向配送中心总部上传数据。(3)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专属软件完成对商品及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仓库进行数据管理,并制成营业报表[3]。(4)配送中心总部仓库采用特制软件进行仓管资料储存,并将信息化数据输入数据库中。(5)配送中心总部利用软件处理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上传的数据,并实现货物的配发和调拨。(6)电子数据平台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电子平台或拨号方式接入电子服务中心。

通过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满足配送中心对于实时性的需求,使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专属数据库,无需通过配送中心总部的支持,能够独立完成配送服务,且配送中心总部能够对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进行实时监管。

2.2 功能设计

(1)适用于单一物流中心、单一物流中心多仓库组织、多层次物流中心结构中。

(2)用户能够通过网站或呼叫中心下单。

(3)建立供应商与用户的专属档案,进而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为用户提供储存、运输、库存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表。

(4)能够同时管理不同类型的仓库,例如平面无托盘、平面有托盘、库存仓库等,每个仓库通过编码进行标识。

(5)能够直接查询各仓库的状态,并对仓库库存状况进行明细查询。

(6)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用户。

(7)每一个货物都有其专属编号,能够用于查询该货物的流通情况。

(8)通过仓库及货物的条码化,利用现代先进的无线通讯技术以及激光识别技术,从而优化库存货物的进库、出仓、库存盘点、货物调整、仓库商品查询等功能,进而做到高效、信息化,有效提升配送效率,降低出错率,有效提升企业经济利益。

(9)商品入库时可根据系统自动给出的仓库编号和段号放置货物,提高仓库利用率。

3 结语

大型网络购物平台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网络化是第三方物流根据市场变动做出的有效调整,有助于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以及用户的服务满意度,因此,物流企业要了解网络化物流配送的重要性,不断调整现有配送结构,优化配送流程,以此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星红,苏强,洪志生,等.服务质量约束下网络商店与物流服务商协调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9):1444-1451.

上一篇:落实计划生育下一篇:中西方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