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

2024-05-11

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精选十篇)

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 篇1

1 区域物流市场供需

区域物流市场由物流服务供应方和物流服务需求方构成, 二者间达到均衡有助于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在区域物流需求方面, 夏国恩 (2010) 改进了区域物流需求量预测的精度及可操作性, 具体做法是各区域要使用同一个物流需求量预测模型, 并利用最新的回归方法。赵辉 (2010) 认为以往研究过多是关于区域物流服务需求预测方法的创建和应用, 他创建了区域物流需求指标体系, 填补了国内研究区域物流需求领域的空白;在区域物流供给方面, 区域物流供给等同于区域物流能力。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郑慕强 (2009) 在分析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基础上, 构建了二者间的回归模型, 并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 实证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物流能力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正向关系, 说明物流能力促进了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区位等因素影响。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适合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针对于发达地区物流发展模式, 鲍同振, 张殿业 (2006) 设计了以香港为专业国际物流服务中心, 以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次级物流节点, 以广州市作为提供各类物流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针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 游佳等 (2006) 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现代物流产业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 即现代商贸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并为该模式提出了系统结构以及运行机制, 并分析了该模式实施的要点及关键问题。

3 区域物流规划

现代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内容通常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政策以及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区域物流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及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的创建。

3.1 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在2001年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 关于区域物流规划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王建华 (2008) 创建了系统的区域物流规划体系, 具体包括规划理论、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等。翟方正 (2011) 对广东省多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区域物流规划理论制定了广东省区域物流中心长期规划。

3.2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通常而言,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系统包括“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们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沈玉芳等 (2011)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进行规划, 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 物流园区数量随城镇等级地位提高而增加, 构建了“一心两极多点”的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吕韬, 车前进 (2009) 重点研究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创建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物流空间布局的评价系统, 具体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区域内交通枢纽以及与其他区域的联系方便度, 区域物流系统各层次内容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物流节点布局限制因素等。结合上述内容, 利用三端点区间数层次分析模型对泰州市物流空间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4 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构建及资源整合

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有助于整合区域范围内物流信息, 减少区域物流成本, 提高区域物流的效率。关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构建和运作策略以及物流资源的整合策略。严慧敏 (2012) 认为一个高效系统的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是保证区域物流发展的核心, 并构建了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主体架构以及关键技术。上官绪明 (2010) 指出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可以促进区域范围内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为物流服务供需双方提供便利, 减少区域范围内各物流公司的运作成本, 改善他们的运作效率和市场即时反应能力。

5 区域物流评价

区域物流发展效果如何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国内学者在区域物流评价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物流的绩效评价、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以及区域物流综合竞争力评价。朱帮助和李军 (2008)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规避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并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并把该模型应用于广东省江门市。高秀丽和王爱虎 (2010) 创建了由区域物流竞争实力和区域物流竞争潜力构成的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广东省部分地区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6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现有研究成果较多, 大致可以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杨明华 (2008) 在对近些年江苏省区域物流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拉动作用。杨蕾和郑晓凤 (2012)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重点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互动关系。

7 区域物流系统

7.1 区域物流子系统。

区域物流子系统通常包括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学者们也是从上述几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的。周恒 (2003) 以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为研究对象, 构建了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层次、功能层次、技术层次等三层体系结构, 认为开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最好采用GIS和企业型数据库相协调。马旭东 (2013) 同样针对于物流园区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布局情况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法[2]。

7.2 区域物流系统的演变机制及发展评价。

李兆磊 (2008) 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现代物流理论, 对区域物流系统的演化机制进行探讨, 归纳演绎出区域物流系统演化的客观规律, 并阐述了中国区域物流系统演化的内外部机制, 并创建了适合于我国区域物流系统的控制方法, 为促进了我国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区域物流系统的评价大多使用的是定量评价方法, 同时需要综合目标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系统特点。张凤荣 (2005) 利用灰色关联主因子结合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对东北地区以及吉林省进行发展综合评价, 为吉林省发展区域物流系统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8 区域物流竞争力

国内学者关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张乐 (2011)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区域范围内企业总体水平、基础设施投资、物流信息化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社会总体环境及政府支持物流产业的政策。此外, 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基础, 创建了完整的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并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李虹 (2012) 从目标区域的环境竞争力、物流服务供给竞争力、物流业发展竞争力以及物流业与周围区域相比的竞争潜力等四方面创建了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体系, 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物流竞争力进行了相应的评估[3]。

总体而言, 我国学者对区域物流的研究比较全面具体, 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推进。不过国内学者在区域物流的基础理论研究上还是比较薄弱, 需要在总结诸多区域物流实践基础上在区域物流理论上进行创新。

摘要:伴随着我国实施一些区域发展战略, 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域物流被我国众多学者重视并被深入研究。文章在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梳理基础上, 从八大方面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区域物流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柴国君, 李丹.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 2014 (2) :77-80.

[2]马旭东.交通约束, 物流的配套与产业布局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 2013 (1) :51-57.

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研究 篇2

姓名林寿和

济南大学 商学院营销一班20110112

54摘要: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还存在着起步晚、经验少、形成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我国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制定统一的全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一、引言

现代物流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伴随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结果。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现代物流也将对中国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具体对于中国现代物流产业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私人教育资本投入的影响因素,所谓私人教育资本投入是指除了国家财政性

2.1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晚,经验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到我国,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在工业企业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己和供应方承担,商业企业比例更高,两者相加达到94.1%。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多半为原先的仓储、运输企业改造而成,业务多局限于传统范围,机械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

一、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融资能力弱、结构单

一、货源不稳定、服务功能少、竞争力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一个高效和广泛的服务网络量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及管理软件缺乏、高素质人才少。而且,在货物处理、配载、运输计划的制订以及资产管理的实际运作方面,也缺乏切实有效的营运保证。

2.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也不够完善

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2.3国际态势对第三方物流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仅有20多年历史的行业。据UPS环球物流公司的调查资料显示,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物流服务用户都有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考虑。由于政策的限制,外企的投资还主要限于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涉足驳船、内

陆集卡甚至航空货运等。另外,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提供分销运输服务,以便保证外商在中国市场流通的效率,从而确保和提高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各国在“商业存在”方面应秉持机遇平等的原则,我国与美国、欧盟所签订的具体协议,外国公司将享有产品分销权,现有的法规限制将取消。另外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中,国内物流企业将会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形势,无论哪家企业,只要能够掌握了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改造物流网络,致力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并进而在融资市场上获得成功,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都是有可能的。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问题分析

3.1 物流需求不足,观念落后

物流需求不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而使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物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领导和职工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再加上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专业化程度低。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4];况且以往的物流主要强调通过内部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赚取利润,而第三方物流更强调提供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强调与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联系和合作,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委托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管理策略,在认识上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应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3.2 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析

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产权模糊、权责不清,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3.3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主要在第三方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要求,提供综合物流业务;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

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

物流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流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流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流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4.2 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5]。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4.3 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总之,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物流大国,但因为物流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相比国外的一些国家,我们还是有很多方面要改进的。我们在物流方面应该引进外国一些先进的技术,摆脱企业‘国企’这个名号,让企业进行良性的竞争,是企业的物流服务等方面都得到提升,促进中国物流的进步。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从而让中国物流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5.2 展望

参考文献

[1]徐天亮,马永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商贸经济,2002,(10).

[2]郭晓帆.物流业与海南经济发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3]李彦萍,管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研究.中国仓储物流设备网,2003-03-19.

[4]祁怀锦,阎正国.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第三方物流战略研究 篇3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技术、人才上展开,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而企业物流服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一、从战略角度做物流

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通过中小企业将物流上升到战略高度,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将在节省产品成本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一定要做好战略制定,必须突破地域、行业的局限性,以全国甚至全球为着眼点。

二、重视物流系统的全面改造

中小企业在发展物流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物流重组长期实施计划、发展策略,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去进行物流重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回收等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国际上把现代物流称为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销售链管理等等。

三、从服务角度做物流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种新兴产业,根据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物流本身发展也是紧密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发展的。当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从产品制造转向产品销售再转向现代营销和客户服务,直至现在"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的时候,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已经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上升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尽力增加顾客让渡价值"的"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储存和配送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并且对物流的认识也逐渐被政府和企业提高到地区和企业的战略理念的高度了。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就是服务。

四、导入先进物流管理理念

由于中国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展物流的重要性,因此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导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不败!导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运作驱动的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物流运作就是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使得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最短。

五、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

首先,中小企业必须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管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进行研究和决策,彻底改变过去只重市场促销而忽视物流管理的状况,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其次,中小企業必须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建成一个以满足经营需要为目标的供应链体系,发展自身的供应链联盟才能够增强自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三,中小企业必须建立绿色物流观念,顺应绿色潮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逐步树立第三方物流观念,根据物流资源状况,优化配置方式,实现物流功能一体化和物流配送市场化,不断提高物流效益。

六、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由于市场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越来越依靠物流配送体系解决时间和空间的供求矛盾来满足消费需要。离开了现代物流就没有真正的服务质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而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实现。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加强与管理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积极参加咨询公司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培养一批高级物流技术人才;建立物流操作示范区,培养技术骨干,并努力在物流方向建立人员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开辟独立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科研人才,为物流的发展提高理论支撑程度。

七、创新求胜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开放的时代、创新的时代,竞争和较量将更加激烈,形势非常逼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取胜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

八、与其它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物流联盟就是以自身为核心,联合其他企业以及第三物流机构,将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契约方式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这些中小企业同处商业行业,水平一体化物流管理可使同一行业中多个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

结语

第三方物流为顾客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和消费,物流活动日益庞大和复杂,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刘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2).

[2]于承恩.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绩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01).

国内外区域物流研究述评 篇4

关键词:区域物流,国内外,研究,述评

近年来物流在我国发展迅速,加之国内经济呈现区域发展的特征,区域物流这一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区域物流通过对区域资源的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对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物流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也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家以及地区政府对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为区域物流活动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协调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1 国外区域物流研究回顾

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业起步相对较早,其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美国,1963年被引入日本。同时,国外学者、研究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对物流的研究与扶持,因此在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外区域物流文献的搜集,整理出国外区域性物流研究的四个方面: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政府角色与职能对区域物流影响。

1.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区域物流以区域经济为发展基础,同时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国外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较早,20世纪初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因而学者们更侧重于研究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如:Jara-Diaz从国际化视角对交通物流与产业经济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1]。Alfred Weber阐述了企业、区位和城市规模经济与运输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交通运输作为一个重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紧密相联[2]。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杜拉克预言:“物流领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黑大陆’,是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随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后,学者们开始对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如:Hoover,E.M.、Donald J.Bower sox等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供应链、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关系[3,4]。提耳堡大学和荷兰鹿特丹大学的有关学者对区域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总结了特立尼达岛、多巴哥岛以及新加坡等经济区物流发展的经验,着力寻找经济区域的发展与该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成果不仅为荷兰Curacao经济区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物流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2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的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同导致对其物流需求量的差异,区域物流需求预测保证了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物流活动保持高效率运行,因此物流需求预测受到行业内众多学者的重视。起初交通运输做为物流的必要环节,在物流需求领域备受关注,在水陆运输方面Michael W.Babcock等提出了水陆交通运输预测所忽略的一个领域即内河航道运输短期预测[5]。在铁路方面,Mark Ward man利用直接预测模型对货物运输市场中的铁路运输及其竞争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得到了较合理和准确的结果[6]。在航空方面,Tae Hoonoum、Anming Zhang等提出了一种用于航空公司确定其租赁方式的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与租赁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来确定预测结果[7]。Bahram Adrangi等在分析航空月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模型对航空需求作了预测,并对美国航空业服务的非线性特征做出了合理的分析[8]。

随着物流的发展,学者们对基于某一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预测逐渐转向对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Jukka Korpela、Gunter Zapfe等认为,库存策略是区域物流策略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需求预测又是库存管理的一个关键,因此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对物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9,10]。

1.3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研究

区域物流规划是指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区域物流全面而长远发展进行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物流规划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如在规划方法上,英国学者Franciscoj.Escobedo在对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周边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以产品价值的流向来指导区域物流规划的观点[11]。澳大利亚学者士Oiev.Fisher,W、Lemoineand Lars Dagnns等从区域物流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划,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网络规划和结点规划两部分,其中网络规划沿用传统的运输规划的思想,结点规划则根据结点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产型配送、消费型配送和运输转运三类[12,13]。

K.v Ralnani提出了依托于集装箱港口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并设计了交互式计算机模拟模型来支持集装箱运输的物流系统规划[14]。通过对区域物流的规划可以使物流活动有章可循,可以避免物流“背反”效应导致的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防止重复建设等事项的发生,因此对区域物流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1.4 政府角色与职能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正如P,Pontrandolfo&O.G.Okogbaa,K.V.Ramani所说“物流政策是物流以及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14,15]。通过分析各发达国家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方面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Panos Kouvelis and Meir J.Rosenblatt通过研究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设施融资、交通以及地区交易规则、企业税费法律中的政府补贴等对物流发展的影响,指出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6]。

2 国内区域物流研究回顾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市场化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区域发展特征,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典型经济聚集区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运用物流资源,使物流资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力,由此可知区域物流研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我国对区域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概念界定、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区域物流发展对策四个方面。

2.1 区域物流概念界定

国内对区域物流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张丽立、海峰等人认为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17]。薛辉、欧国立认为,区域物流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及进、出该区域的货物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的信息传递活动[18]。综上所述,区域物流应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环境下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总和。其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呈现出整体共性,与其他经济地区的物流活存在差异。概念中的两大要点:要点1,物流活动具有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结合信息技术的物流环节操作层面的一体化,也是以实现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有效时空转移为目的的;要点2,区域物流是在城市、城镇、农村等区域空间形态结构中,通过物流基础设施所实现的物流有机集成,具有经济地理空间的意义。

2.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国内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张鹏、金真等人提出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决定了区域物流的产生和发展[19,20]。周俊颖,程国平通过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区域物流产业同其他产业相似,具有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或蜕变期的生命周期。同时还指出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子是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物流管理水平因素、物流技术投入因素[21]。

一些学者基于国内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郝鹏、梅林对辽宁省区域物流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东北地区、辽宁地区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特点进行一个深层的剖析,对辽宁省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22]。夏燕菊、李薇辉等人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指出,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关联度。区域物流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23]。

2.3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属于派生需求,它是由经济发展本身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物流需求,物流需求的大小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我国,对于物流市场需求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话题,同时也是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王晓原等人在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物流规模预测的聚类预测模型,并用此模型对山东省各地区的区域物流规模做出了适当的预测,为区域物流政策的制定以及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4]。唐伟鸿、武骁等分别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物流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5]。庞明宝、姚智胜等将非线性支持向量机、小波包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应用到区域物流量的预测中[26,27]。张云康等在进行指数平滑法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物流需求多种方法组合预测[28]。刘婷婷、杨天宝等分别提出模糊神经网络非线性组合、改进的重力预测模型,对区域物流的铁路运输量进行了预测,以此作为区域物流量预测的基础[29]。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对区域物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同时对物流企业的物流资源配置,控制库存水平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2.4 区域物流发展对策

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物流发展对策的研究也在一直探索中,主要集中于区域物流规划研究和发展模式研究两大方面。

区域物流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速度和物流企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林荣清、李春海等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以及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模式、关键因素及基本思路[31,32]。赵习频、海峰等论述了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提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当有层次的进行,并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的规划模式[33,34]。

为促进区域物流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学者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适合本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如,游佳等提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现代物流与商贸集成运行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并构建“物流园区一物流信息平台一物流网络节点”三位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结构[35]。孙淑生、李亚在我国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些特定区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湖北省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出基于产业聚集的区域综合型物流发展模式,并在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产业聚集区内区域物流发展问题的相关对策[36]。

3 总结与述评

虽然区域物流在国内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区域物流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首先,缺乏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相结合的研究。区域经济的演化和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区域物流发展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来展开,这样才能使区域物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其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区域物流研究中,都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演化机理相结合的研究,导致无法了解物流产业得以发展的真正动因,以及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样不利于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缺乏对区域物流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协同研究。社会经济角度的物流属于宏观物流;企业经营角度的物流,属于微观物流。要实现区域物流宏微观的协同就必须以宏观区域物流为纽带,将商业链上的多个物流企业-微观物流相互连接组成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存,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协同化应是区域物流研究的重点。区域物流的研究中虽然不乏提出协同的理论,但缺乏对于区域物流协同化的涵义、范围和实施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难以形成理论基础,从而削弱对具体研究的指导性。

4 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日益重要、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保护以及集约型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物流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区域物流趋于信息化与一体化发展。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区域信息系统的完善,区域物流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提高其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区域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与协同发展。

其次,区域物流的国际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推进,物流在国际间、区域间合作是研究与实践的趋势。目前国际上已经成立了多个物流国际合作组织,如国际多边合作物流研究机构。随着这些组织的日益壮大,必将极大地推动物流在国际间、区域间合作的发展。

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5

目前世界第三方物流平均仅占物流市场总额的5%,即使在物流较发达的国家,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份额也只有30%左右,如德国占23%,法国占27%,英国为34%,美国和日本在30%以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在中国真正符合现代物流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仅占国内物流市场的不足2%。因此,第三方物流在中国潜在的增长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认为自2002年开始未来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年增长率将在16%-25%之间。因此第三方物流需求量一定会大幅增长,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的物流企业应把眼光放远一点,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未雨绸缪,现在开始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着手准备迎接不久的将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第三方物流本来就应具有创新性和开发性,因此,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在需求还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来努力挖掘和开拓。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第三方物流是上世纪80 年代在欧美等国发展起来的新型物流服务形态, 随着市场专业化、社会分工和管理创新等经济发展的需要, 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其的研究与实践。90 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从引进概念到发展虽仅有几年时间, 现也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目前, 在我国物流市场上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有几十万家, 其中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占物流市场的比重由1997年的2%增加到目前的9%, 总数达3 万多家。2001 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达到400 亿元人民币, 70%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在过去几年中平均业务增幅高于30%。同时有关权威机构预测估计, 未来十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 亿元, 准备在未来1~2 年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的企业也将从目前的45.3%提升到57%。根据国外对物流业成熟的标准(第三方物流占市场比重达50%以上),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都不得不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 年全国范围内第三次物流供求状况调查, 我国目前生产型企业原材料物流只有18%外包于第三方物流, 成品销售物流外包率仅有16.1%。与国外相比, 美国在1996 年第三方物流的利用率就达到58%, 2000 年更是达到78%;欧洲国家则在1996 年时已达到76%。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供需比例严重不平衡,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失衡的供需比例迫使我们深深思考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未来。1.1第三方物流的形成途径:第一种是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它占据较大的市场分额。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储运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种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他们是现代企业的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为国际大型跨国物流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种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为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市场渗透。如丹麦的有利物流改善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种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公司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成为为四十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1.2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范围和功能: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公司等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然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

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占36%、市内配送占28%、包装占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的仓储占37%、干线运输占21%、市内配送占43%、包装占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在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1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托给不同的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总之,随着物流 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1.3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状况: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状况及对第三方物流供应方的要求大致如下:(1)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今后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我国物流企业将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还不足,企业由于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去主动开发,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2)目前第三方物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而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市定位,合理确定业务重点、配置资源,同时兼顾今后第三方物流需求地域扩大的趋势,做好进入新市场的准备。(3)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外包的主要是销售物流业务,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物流企业应做好顾客目前及潜在需求的调查,从最基本的服务入手,贴近顾客需求,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时髦理念与高层次服务。(4)企业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加上入世后跨国经营将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而物流企业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运作是关键。要求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客户开发出合适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实现系统的无缝链接,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综上所述,从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压力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成本的节约、服务的改进与增加灵活性等方面来考虑,已经决定或准备接受第三方物流。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利润率的降低,也纷纷改造或准备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如一些大型传统储运企业中远、中外运、中储以及邮政等近年来通过改变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物流企业(或准备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在服务水平及物流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等方面,与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应加紧提升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跟上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的步伐。2.第三方物流给企业(顾客)带来了众多益处,主要表现在: 2.1集中主业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2.2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包括购买车辆的投资,还包括和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员工有关的开支。同时,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来看,利用外部专

家很重要。以1990年的服务为例,工业品营销费用占总费用的20%,预计2005年该比例将达到40%。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人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2.3减少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部件要被及时送往装配点,实现零库存,以保证库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2.4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顾客随时可通过INTERNET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他们通过遍部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帮助顾客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订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顾客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上种种原因,极大地推动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第三方物流成为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主流。3.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3.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3.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3.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3.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4.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4.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4.3发展综合代理业务作为物流企业可以不再投资固定资产,而采用委托代理形式,运用自己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种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对于国内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和多数外资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应是最佳的选择。具体来说,企业不进行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实行低成本经营;将主要的成本部门及产品生产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委托他人处理,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管理网络;实行特许代理制,将协作单位纳入自己的经营轨道;公司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综合物流代理业务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并且注意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的创新,使公司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4.4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4.5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4.6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5.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新思路 5.1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我国物流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 必须利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 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5.2整合物流资源打破物流资源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 鼓励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利用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改革的机会, 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兼并和重组, 加快物流资源整合, 推进物流社会化进程。5.3用信息技术支撑网点建设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志之一。借助信息技术, 企业整合业务流程,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 在加入012 的新形势下, 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 网络

愈发显得重要。这一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 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 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 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 共建和共同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 共建网点;另一方面, 要建立信息网络, 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 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5.4做大做强物流企业经济全球化带来物流全球化管理。要满足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 企业规模必须扩大。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 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 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问题;策略

在当前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要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等资源做好生产运营,谋求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依赖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一、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生产企业做大做强主业。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促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开发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又能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强市场的控制力,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拥有专业化的设备与技术,掌握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大批量提供物流服务获取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业者利用规模化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最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

有利于把握市场机会。随着整个社会节奏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多表现为时间上的竞争。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成品流向市场等的时间越来越短,生产加工企业在竞争中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缩短生产周期。通过第三方物流能很好的解决生产加工企业的物流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能保持按需、连续、高节奏的批量生产。

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客户着想,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订出以客户为导向、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客户在同行业脱颖而出,为其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资源整合性差,物流企业服务成本过高。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另外物流市场被不同地域分割,造成跨地区的物流不畅,也使得各地区物流资源供求不平衡。物流渠道不畅。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管理水平低,使得物流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而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2、增值服务薄弱,服务范围狭小、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大部分原来从事运输仓储的企业在转型后还是经营老本行,加工、配送、包装、顾客化定制等增值服务项目开展的比较少,具有整体供应链策划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风毛鳞角。目前工商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而且企业的物流外包均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比重不大,物流市场的这种状况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不高密切相关。

3、市场定位不科学,没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差异化战略是企业成功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差异化战略必须在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定位。我国当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市场中定位不科学,在提供的服务内容上存在相同性和随意性。因此,不能满足广泛的客户和各式各样的物流需求。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树立物流营销观念,物流企业没有把自身看成一个市场营销者,没有运用恰当的营销手段进行企业的物流营销,其思想上还没能跳出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的旧思想。

4、物流人才缺乏,设施落后。物流业的竞争不仅是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的竞争,更是物流人才的竞争。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需要专门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国外物流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是在接受完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方面的工作。而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物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物流人才的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1、整合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规模效益。生产和销售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而且,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因此对现有的规模比较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购并,可以快速增加服务的范围、延伸服务内容、可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多个物流公司合并或一个公司兼并另外公司,其潜在利益是巨大的,除了拓展服务范围、消除重复活动、减少相互间的竞争外,还可通过相互协调改进,使物流作业更加合理化、效率化。而且,通过购并形成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在未来业务拓展、资源整合方面更具优势。

2、进行战略联盟,建立双赢合作方式。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指两个或多个物流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而签订的长期互利的协定关系,联盟企业分享约定的资源和能力。物流服务由于运作的复杂性,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难以实现物流运作整体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难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无法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间战略联盟,可使物流企业在未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利用伙伴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其竞争能力。传统的物流服务是为顾客提供专门解决某一问题的服务,属于短期交易,这种形式不利于一体化物流的发展,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采取合作的合同方式进行长期的合作,为顾客提供稳定的令人满意和高度信任的双赢服务。

3、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集于人才的竞争。通过寻求专业的物流人才,可以实现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的筹划、设计和管理,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

4、转变营销策略。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首先实现从传统的产品营销策略向现代服务营销策略的转变,尽快按照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要求建立起服务营销的思想和观念,进而根据自己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环境,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服务营销策略及其组合。现阶段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首选关系营销服务策略,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直销服务网络,通过合理的竞争去获得发展和提高。

5、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韦家华等.关于如何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6(6):12-15.

[2]熊亚洲.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价值工程,2006(6):22-25.

[3]秦少于.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与思路[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2-34.

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 篇7

在国内, 物流金融业务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物流金融”, 是指在整个物流过程中, 引入相关的金融产品, 将货物、资金以及信息整合以实现资金融通速度的所有活动。狭义层面的物流金融, 是专指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 在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 代客户结算、融资的过程。

在此, 有必要区分“物流金融”和“金融物流”这两种业务。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都涉及物流企业、银行以及接受服务的企业 (客户) ;不同之处在于:“金融物流”是指物流企业和银行为客户的特定物品, 如证券、高级艺术品等提供的运输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服务。而“物流金融”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合作为客户提供的涉及结算和融资这两个方面的服务。

文章所涉及的物流金融业务只要是指第三方企业和银行基于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为共同客户提供的, 将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整合成一体的创新型业务。这种业务主要涉及结算、融资以及保险三大传统业务。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根据南开大学龚纪钢的相关研究, 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有两大基本类别、七个模式。这两大基本类别是:基本业务类别和创新形式业务类别。其中, 基本业务类别主要包含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和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两个融资模式;创新形式业务类别主要包括“商品货权和库存混合融资模式、厂商银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和经销商集中融资模式等”这五个常见的融资模式。

在龚纪钢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 文章主要介绍以下业务模式: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这里的存货主要是指信用证) 、代收或代垫货款融资模式 (即代客结算业务) 、保兑仓融资模式以及融通仓模式。

1.1 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以权利质押为基础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简称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需要融资的企业把自己企业的产品或原材料等质押品质押在与银行达成合作协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银行根据第三方企业开出的仓单为需要融资的企业提供贷款的形式。

根据库存货物流动程度,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具体又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两种模式。静态质押模式是最基本的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静态质押融资模式的主要业务流程为: (1) 需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 (2) 需融资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储质押货物; (3) 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开具给需融资企业的仓单及质押物的详细信息; (4) 银行向需融资企业提供贷款; (5) 需融资企业向银行提供提货保证金; (6) 银行收到提货保证金后, 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解押指令; (7) 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到银行的解押指令后放货。

质押仓单融资模式利用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网络点成为融资过程中的监管方, 为银行收取到的质押物就近提供仓储服务, 在减少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可以说是一种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共赢的模式。

1.2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文章主要介绍信用证下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银行凭借自身的信誉, 为进口商开具信用证来向国外生产商 (供货商) 购买货物的形式, 第三方物流企业则类似于“保理商”的角色, 所以, 人们也称信用证下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为物流保理模式。

该融资模式的主要业务流程为: (1) 国内企业与国外供货企业签订贸易合同; (2) 国内进口商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向银行申请开具信用证; (3) 银行要求参与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报关以及监管货物; (4) 银行向国外供货商出示自己为国内进口企业开具的信用证; (5) 国外供货商将货物发出后, 向银行发出货物装船通知以及相关单据; (6) 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提取货物、报关以及将货物装入仓库, 且开具监管确认书; (7) 国内进口商向银行缴纳货款; (8) 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货物解压指示; (9)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指示后向国内进口商发出货物。 (见图1)

1.3 融通仓模式

将仓单质押模式的流程进行一定的简化, 便得到了融通仓模式。该模式并没有削弱第三方物流参与融资的作用, 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效率。融通仓模式的主要运作流程为: (1) 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合作银行申请信贷额度; (2) 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情况 (主要是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等) , 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额度; (3) 融资企业以企业的动产向物流企业申请贷款; (4) 第三方物流企业审批融资企业的相关情况, 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5) 融资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偿还贷款; (6) 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回贷款后, 返还融资企业作为质押的货物; (7) 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规定的期限偿还银行贷款。

1.4 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与仓单质押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先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后, 第三方物流企业见票发货。主要业务流程为: (1) 需融资企业向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申请银行开具承兑汇票; (2) 银行根据需融资企业的申请, 经审核后开具承兑汇票, 收票人为生产企业; (3) 生产企业见票后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货物; (4) 融资企业以生产商发出的货物作为质押物, 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具仓单; (5) 融资企业分批向银行偿还保证金; (6) 银行依据收到的货物保证金, 分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发货指令; (7) 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银行指令, 分批向融资企业发货。

2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来源

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常见的风险来源主要有:

(1) 经营管理方面带来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时所面对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受企业结构、管理能力以及质押物本身因素的影响。

从企业结构来看, 不合理的组织构成和人事结构会影响整个企业良好、有序地运行, 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的监管能力体现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主要是指其对需融资企业交付的质押物的监管。从融资企业将质押物交付、第三方物流企业验货、入仓, 到最后将货物返还给融资企业的整个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能是确保质押物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保持稳定, 企业监管能力太差或者质押物本身存在潜在的隐患都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 需融资企业方面带来的风险。事物都是双方面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会给其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融资的企业同样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

现实经营中, 需要融资的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盈利、发展、信誉、偿还债务等方面状况不佳, 这些因素都将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带来很大的风险。

(3) 社会环境方面带来的风险。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我国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不成熟所造成的风险。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才刚刚起步, 涉及合同、质押物以及担保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以质押物为例, 在物流金融的整个过程中, 质押物的所有权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样必然出现所有权归属不明的问题。而我国现有的法律, 对于质押物的所有权缺乏明确的条文。法律的不完善势必给我国第三方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的迅速发展带来阻碍。

3 具体的应对措施

3.1 应对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管理、监管力度以及从质押物方面着手降低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以管理为例,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调整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和人事结构, 建立赏罚制度。同时, 在人事结构方面, 应该积极引进物流、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监管方面, 一套合理、明确的监管制度能大大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时, 要注意建立合理、具有激励性的监管制度。另外, 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加强企业各项操作的信息化, 这样有利于企业减低风险, 同时也能及时的与银行进行交流, 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质押物方面,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事先说明质押物的标准, 一方面防止融资企业利用质押物来逃避自身的相关责任。物流企业还可以要求融资企业对其作为质押的货物交纳一定比例的减值准备金或者保险, 积极转移可能由质押物带来的风险。另外, 可以通过严格规定贷款的比例和偿还周期来避免风险。在质押物审核入仓阶段, 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应仔细地对质押物进行检查, 只有符合标准的质押物才能进入仓库。

3.2 应对融资企业方面的风险

融资企业方面带来的主要风险只要是指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信誉这两个方面。对于申请融资的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的银行要对该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考核, 对于早已入不敷出、账务不清楚或明显虚假的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坚持不与其合作。而对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融资企业, 物流企业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也要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核查。而对于融资企业的信誉, 物流企业在考虑是否为其提供资金贷款时, 可以综合融资企业过去几年的经营情况、还贷情况以及其他与融资企业合作过的企业的相关反馈, 对融资企业的整体信誉作出一个评估, 再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贷款。

3.3 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

针对我国法律的不完善,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 应该在国家现行法律背景下, 加强对合同的内容以及质押物所有权的规定。合同内容应该清晰明确, 避免有意思表达模糊或利用国家法律漏洞的条款出现。关于质押物的所有权, 在每一个涉及质押物所有权变动的过程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应该与合作银行以及融资企业进行确认, 以明确质押的归属问题, 避免出现所有权不明的情况。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业务的具体调查, 归纳了常见的物流金融模式、业务风险, 同时在风险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对第三方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第三方物流

参考文献

[1]邹小, 唐元琦.物流金融:物流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9) .

[2]龚纪钢.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 2010 (3) .

[3]谢鹏, 陈章跃, 严慧敏.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8 (10) .

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 篇8

1 第三方物流

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带有明显合同制的特征。所谓第三方物流就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扩大主营业务收入,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相对盈利较高的业务, 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业务, 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 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以达到对物流全的一种物流运作方式。

1.2 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1.2.1 信息技术化。

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方面, 物流服务过程中, 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 提高了物流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调变得更为高效, 企业对商流的管理更为有效。

1.2.2 关系合同化。

第三方物流是以合同方式委托的, 所以在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消费企业之间是合同化的关系。物流经营者要根据合同条款, 为物流消费者提供相对应的物流服务。

1.2.3 服务个性化。

由于现在是买方市场, 所以第三方物流经营者要根据市场特性, 物流资源与能力, 对自己的业务包括核心业务进行调整, 提供个性化特色物流服务, 以适应物流消费者的不同服务要求。

2 第四方物流

2.1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

第四方物流是上世纪末才出现的概念, 是专门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物流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

2.2 第四方物流的特征

2.2.1 提供综合性供应链管理服务。

为了有效地适应买方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方物流集中所有的资源为客户解决问题, 提供全方位综合性供应链管理服务。其中涵盖物流结构调整、供应链再造、针对性业务重组、战略调整、整体性改变管理和技术, 使客户间的供应链运作趋向一体化, 提升企业物流竞争力。

2.2.2 通过影响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

一方面第四方物流可以外包整条供应链, 从而达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第四方物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管理, 使工作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这两方面物流企业提高了固定资产利用率, 从而获得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3 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联系与区别

3.1 联系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提供方、消费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服务, 以获取一定的利润。第四方物流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 整合企业供应链的物流资源和技术, 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提高物流竞争力。第四方物流必须依靠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来实现, 要发展第四方物流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而第三方物流又迫切需要第四方物流在在优化供应链管理方面给与指导性帮助, 提高物流产业水平。因此, 只有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提供更好的更加完善的物流运作和服务。

3.2 区别

第三方物流主要为企业提供具体的物流运作服务, 偏重于通过物流外包对物流运作外部化来降低企业的投资和成本。而第四方物流主要提供物流供应链技术, 偏重于通过优化供应链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4 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应相互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4.1 可行性

第三方物流进行实际物流运作, 影响第四方物流, 为第四方物流提供供应链现实模型。第四方物流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的现实模型, 分析整个供应链环节, 优化资源配置, 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达到减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见,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他们之间并非不能共存, 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他们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可行的。

4.2 必要性

第三方物流是由于物流外包分离出来的, 第四方物流本质上是从第三方物流中分离出来, 所以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完全有必要的。第三方物流是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基础, 第四方物流通过对物流资源的整合提高了物流整体服务质量, 实现了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因此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联合, 采用战略同盟或合同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 将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外部协调转化为内部协调, 使得相对独立的业务环节的运作能够更和谐、更一致, 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带来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单独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的运作, 并且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 贸易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而物流则是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作为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二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可行性, 以实现物流效率提高的效果。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梁金萍.现代物流学[M].北京财经大学出版社.

[2]周润.第三方物流[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3]施智明.论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协同发展的必要性[J].经济师, 2010 (11) .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篇9

一、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一)契约化合作

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鉴于共同的利益和资源,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买与卖的关系,长期以来已经发展为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首先,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通过可信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确保物流的稳定和及时。其次,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形成契约化的关系,进一步促使他们的合作息息相关。双方既拥有共同的资源和既有利益,又拥有共同的目标,这就为确保物流管理和经营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相应地减少成本支出的同时,降低了运营的风险,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以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二)个性化服务

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消费者对于物流服务需求的也是灵活多变的,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依据消费者多变的物流需求及时准确地应变,针对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进行差异化服务,尽可能地使每一位消费者的物流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第三方物流拥有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能够自由流通和交换。根据丰富的信息资源制定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可以极大地促使物流运作的有效性。

(三)拥有较强的灵活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客户既定的物流成本。客户仅仅需要支付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服务费用, 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等相关资源建立内部物流部门。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降低客户的物流运营与维护成本,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水平。同时第三方物流的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提供较为灵活、便捷的服务,从而能够保证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起步晚,比较落后

现阶段,我国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中占比较小,物流信息化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运用,也没有一个可靠的物流信息沟通的平台,互联网信息系统在我国物流企业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地推广。 相关市场调查表明,物流企业自己的物流基础资源还需要不断完善。 运输车辆设备较少,很大一部分车辆还以租借方式运营。同时运输及物流配送的能力欠缺,极大地制约了物流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拓展相对困难。

(二)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对管理和操作水平要求具有很高的规范标准,而且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作为相应的支撑,因此,第三方物流对其员工有着较高的岗位要求和考核标准,员工不仅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物流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管理和信息技术。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培训教育机构,从而使得专业物流人员相对缺乏,这就很难满足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高素质综合能力的物流人才。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企业的若继续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物流企业的法律法规

政府要不断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建立一个物流操作平台,从而使全国物流资源能够有效地、合理地、充分地利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确保物流企业收益最大化的效益。政府部门要针对物流的整个过程有针对性地制订法律法规,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促使我国物流企业能够畅通无阻地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使物流的发展有法可依,从而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行。

(二)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是在信息化基础之上建立的,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是第三方物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基础。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一个合理可靠的物流信息交流的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可以极大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更加合理化。

(三)加强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加大对专业化人员的培养,加大对专业化人才培训投入的力度,这样才能为现代物流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物流素质的培训,例如: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报告的形式增强交流,还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进行系统化培训,通力合作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物流人才队伍,为我国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专业化人才。

四、结束语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现代化的物流标准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方物流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经营发展的战略,树立以顾客满意度为关注焦点的新型理念,进一步创造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当今企业对物流的要求不仅仅是减少成本,他们对物流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战略的作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讲,物流的发展直接与公司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第三方物流公司要制定好经营发展的战略,实施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理念,为顾客打造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创造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比之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现代化的物流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特征,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梁竹田.第三方物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2006

[2]李哲.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07

[3]欧阳强国,程肖冰,王道平.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及方向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01:86-90

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 篇10

关键词:安吉物流,第三方汽车物流,战略分析,五力模型,SWOT

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是上汽集团投资的专业从事汽车物流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汽车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口岸物流以及相关的物流策划、物流技术咨询、规划、管理培训等服务,现已经成为全球业务规模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供应商。但安吉物流业务主要来自上汽集团的内部物流,来源单一。因此,分析安吉物流的发展现状,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战略等问题值得探讨。

文章以下部分采用PEST、五力模型和SWOT[1]等方法,研究安吉物流的发展定位——网络化第三方汽车物流公司。

1汽车物流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本文采用PEST分析模型,分析安吉物流所处的宏观环境。

1.1 政策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改善。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业内称为“物流国九条”。《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意见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1]162号)等一系列的文件的出台,物流政策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物流业发展相关规划陆续出台。国务院印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号),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62号),要求重点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业在内的12项生产性服务业。按照《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正在起草编制。

1.2 汽车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汽车物流受到汽车消费量的影响,汽车消费量又受到人均收入的影响。如图所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近年来大大增加,汽车需求量不断上升。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我国人均GDP达38354元,约合6100美元,比上年增长8.8%,人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汽车的生产,大大增加了汽车的销量。2012年全国汽车实现产销1900万辆,同比增长仅为4%左右,整车物流高速增长局面开始逆转。

1.3 社会和自然环境总体向好

一是我国人口镇化率逐步上升。从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1年的51.3%,城镇化不仅改善住房条件,而且优化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即改善交通环境,因此,将刺激乘用车的需求,影响汽车物流的发展。二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12年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从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数据看,2011年我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百元销售额占用的物流成本分别为9.3%和7.6%,同比分别降低0.4和0.2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企业物流效率有所提升。但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随着城市汽车拥有量的增强,人们对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的政策导向也对汽车物流有一定的影响。

1.4 信息化水平较快提高

汽车物流运作模式将发生极大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汽车JIT生产和柔性生产提供了可能;并且,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汽车业营销模式和汽车物流模式,促进了汽车商流与物流分离,形成汽车市场集群。同时,世界各地纷纷提出环保、绿色、低碳的概念,汽车物流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网络化又为低碳化提供了很好的桥梁。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产业将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发展转变,汽车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为了节约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汽车业将汽车物流外包是大势所趋,宏观环境也有利于汽车物流业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2安吉物流竞争分析

本文采用五力模型(如图2),分别分析安吉物流的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现有竞争者、替代品威胁和潜在进入者等行业竞争情况。

2.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比较弱

汽车物流企业的上游企业主要包括轿运车和滚装船的生产汽车和铁路公司,现有的趋势一般是买方市场,因此,这些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2.2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非常强

安吉物流的购买者是汽车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购买者大多数是大型的买家,具备足够的市场力,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二是上汽集团外的汽车生产企业与上汽集团在汽车市场上是竞争关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其它汽车生产企业可能宁愿将物流外包给其它汽车物流企业,也不愿将企业物流外包给安吉物流。

2.3 现有竞争压力大

汽车物流公司一般都认识到汽车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大型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第三方汽车物流,这样的背景下,汽车物流公司的理性决策是加大投入,构建物流网络。2009年起,整车物流行业进入了渐趋成熟的新阶段。有实力的公司进一步强化资源的布控,通过收购和兼并积极推进规模化、网络化、集成化运作。在第三方汽车物流领域,安吉物流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国内知名的汽车物流公司,有吉林长久物流、中远物流、万通物流公司、北汽福田物流。吉林长久物流背靠一汽集团,北汽福田物流依托北汽集团,万通物流公司依赖于二汽集团[2],这些汽车物流企业均具有很强的汽车行业背景,中远物流背靠中远集团,是大型的国有物流企业,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除了大型国有公司外,还有很多发展中的中小汽车物流企业。

2.4 国外汽车物流领导者纷纷进入

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开放,国内竞争国际化,原有的过渡期行业垄断格局将被打破,会有一批潜在加入者涉足我国的汽车物流。国际物流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比我国完善,它们的威胁更大。例如,欧洲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商捷富凯,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等公司纷纷通过不同的手段进入中国汽车物流市场。

2.5 大型物流公司纷纷进入零部件物流市场

在汽车零部件物流市场中,现有的零担运输公司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现有的零担运输公司的发展有待完善,大型物流公司的进入加剧了零部件市场的竞争程度。

综上,安吉物流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受到汽车生产企业的影响大。

3安吉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3.1 安吉物流的基础设施完善

在整车物流板块方面,下属子公司拥有自有公路运力3000多辆,可控运力9000多辆,自有铁路车皮348节,可装载3000辆商品车,自有滚装轮15艘(其中海轮10艘、江轮5艘),可装载10700辆商品车,形成“T”型水路运输网,在全国管控总面积440万平方米的仓储资源,整车仓库30多个,可储存120000辆商品车,建立了“十大运作基地”,7个中心枢纽和11个一般枢纽,形成了全国性的整车物流配送网络。

在零部件物流板块方面,安吉物流拥有入厂零部件物流仓库10个,面积总计52万平方米,以及420辆运输车辆;售后零部件物流仓库14个,面积总计15万平方米。拥有移动装卸设备近400辆。

在口岸物流板块方面,安吉物流以下属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和上海海通国际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为核心。拥有5个滚装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03万辆/年;增值服务能力约30万辆/年,可一次停放30000辆商品车。

3.2 物流需求旺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我国2012年汽车产销综述报告,安吉物流的母公司上汽集团所属的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海大众2012年年销量分别占前十名乘用车的1%和15%和14%(详见图4 )相应的安吉物流的需求旺盛。

3.3 管理理念先进

安吉物流十二五期间,将推行分区管理模式,贴近客户及市场,提升门到门服务能力,总部强化对核心资源的规划、投资及控制,负责各物流公司标准、信息技术及其它技术的应用和提升;分区贴近客户,现场服务和快速响应,按总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实施区域化管控;运力属地化,形成有效保障的供方体系。

3.4 信息技术领先

安吉物流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汽车物流企业特色的业务操作系统[运输管理系统(TMS)、仓储管理系统(WMS)、分供方管理系统(FMS)、呼叫中心、商品车交接电子签收系统(TSS)];辅助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知识管理平台(KM));测量与分析系统(车辆定位系统(GPS)、可视化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仓库、BI工具)、报表中心];决策与优化工具(物流中心选址决策支持系统、整车订单智能调度系统和路径优化系统、轿运车适载性三维模型系统),为业务的运作和管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保障和决策支持。

3.5 治理结构复杂

安吉物流的整车物流板块与零部件物流板块分别下属许多公司,企业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或合作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复杂,将影响管理效率。

4结论

本文对在对汽车物流行业总体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后,通过SWOT分析找出安吉物流的发展机会、遇到挑战,通过内部环境分析,发现其发展优势和劣势(详见表1)。

从社会化分工的角度看,物流业的发展只有在规模经营和网络化运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在汽车产业,由于零部件供应的分散性、汽车消费者的分散性,只有实施网络化经营战略,发挥网络化的优势才能实现汽车物流规模效应。

汽车物流企业排名前十的美国莱德物流公司为丰田、本田、日产、通用汽车等提供物流服务时,通过建立包括电子商务、供应链、分拨管理在内的一系列物流网络化体系,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顺丰速运公司正在建立依托于高铁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国际快递业巨头UPS已在中国32个城市拥有了分支机构,建成了完善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3]。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汽车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安吉物流现在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具备向具备以上四化特征的第三方汽车物流发展的实力,也应成为其发展方向。

本文只进行安吉物流的战略分析,未来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安吉物流的发展方案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希特(Michael A.Hitt),R.杜安.爱尔兰(R.Duane Ireland),霍斯基森(Robert E.Hoskisson).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8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建华,范九伟,王飞.我国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港口经济,2012,(11):42-45.

上一篇:地方发展的成本战略下一篇:普通高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