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

2024-06-19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精选十篇)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诚信,对策

一、诚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作为企业立足市场的通行证, 诚信铸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资源的集合, 企业的资源一旦具有了稀缺性且难以模仿, 也就具有了竞争力的价值。在企业的资源集合中, 处于伦理层面的诚信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模仿性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企业之间竞争已非单纯的产品竞争。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 再到信誉经营, 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更是企业经营境界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诚信作为企业信誉的基石, 它构成了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它, 企业在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成本, 从而赢得了长久不衰的市场认同。

2、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策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构成要素。企业所从事的营销活动, 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 更主要的是企业本身和企业的形象。如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 由一个小型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说明了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兴业之道。在规范的市场竞争过程中, 讲求社会诚信, 信誉高的企业将壮大发展;丧失社会诚信、信誉度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这是平等竞争的重要法则和必然归宿, 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证实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最终是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竞争, 而企业形象和品牌是建立在企业诚信基础上的, 失去了诚信, 就没有企业形象和品牌可言, 就难以赢得客户及在竞争中取胜, 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能。

3、诚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信用就是金钱。不仅如此, 一个诚实无欺、诚守诺言的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 必然保证他方的利益能够实现。这种爱人如爱已的社会理念使得诚信企业与社会各方能够实现“双赢”局面从而可能与其他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进行重复交易, 进而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反之, 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是绝不可能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如老字号企业南京冠生园因“陈馅月饼”事件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并以“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南京冠生园的破产其实是信誉破产”, 因此信用缺失的企业必然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4、诚信是企业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健, 一个没有信誉和前途的企业是留不住人才的, 人才市场上一些企业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心态, 许以不切实际的待遇和机会, 巧立名目非法收取求职者的费用, 甚至有一些小公司还专门以服装费、销售押金等手段骗取求职者的钱财。出现这种混乱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诚信的缺失, 用人单位的这些不良做法正在损害着人才市场的道德机制, 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最终受到损害的必将是企业自身。所以只有诚信企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有事业的成功与不断的发展。它既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积累一定的财富, 又能打消人才的疑虑, 使一流的人才竞相附之。

二、企业加强诚信经营建设的对策

对企业自身来说, 加强诚信经营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要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遵纪守法, 担负社会责任是企业诚信建设的前提

诚信, 是一个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 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诚信的本质在于责任, 诚信也是企业不可逃避和推卸的责任,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对于企业诚信建设来说其涵盖面很广, 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自觉遵纪守法、担负起企业应当担负的责任, 这是企业诚信建设的前提。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企业诚信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实现诚信经营, 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教育, 提高企业全员的道德素质, 企业上下人人倡导诚信观念、个个树立品牌意识, 则能提升企业的整体信誉。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员工人人守信, 使价值链中充分融入诚信法则, 则企业的诚信建设就成功。如果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所获得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企业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伦理表现不一样, 极易造成员工认知失调, 这对于诚信经营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培育诚信经营理念。

2、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是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

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业就是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不断为之增光添彩。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要以信誉为支持,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企业必须提供优质的产品。产品品质体现了企业和客户最实质的沟通。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诚信问题, 都是在最基础的层面, 即产品上出了问题, 既损害了客户的直接利益, 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质保关系, 严格控制各个质量环节, 从源头堵截次品,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恪守“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二是依法严格履行合作合资、技术转让、产品销售、加工等各种经济合同, 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争创“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提倡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经营思想。三是提供优质服务, 兑现服务承诺, 增强企业诚信度, 美誉度和亲和力, 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和信任。

参考文献

[1]、王大力.市场经济企业诚信现状与解决方案〔J〕.大众科技, 2006 (8) :164-167.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篇2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类深刻反思后所得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人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作 者:郝毅 作者单位:大同医学专科党校思政部刊 名: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TONG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25(1)分类号:F06关键词:城市 可持续发展 文化 继承 创新

浅析医学检验与检验医学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 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 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 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 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社会诚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篇4

1 社会诚信的具体表现形式

1.1 政府诚信

所谓的政府诚信主要就是指在对市民的承诺方面能够按照承诺办实事, 为百姓着想。政府不做政绩工程, 能够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 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治理。在政府决策方面, 能够充分地考虑社会公平, 只有有信誉的政府才能够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大地降低, 也才能够充分地吸收其他的投资者到该地区进行投资, 进而才能够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1.2 企业诚信

社会诚信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就是企业诚信。由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大中小型城市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最需要的就是诚信, 通过良好的信誉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在如今的社会中企业不诚信的现象非常多, 像虚假广告、逃税追债、拖欠员工工资等等, 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将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并且对社会经济也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如果社会中不诚信的企业越多, 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2]。而相比较之下, 一些企业重视信誉,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能够切实地为消费者着想, 在产品方面保质保量, 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充分地重视社会效益, 对于这样的企业, 不仅仅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获得长远的发展, 还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 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1.3 个人诚信

个人诚信的外在表现形式非常多, 例如,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言而有信, 不欺骗他人, 做事认真负责, 反之, 个人不诚信的行为包括骗人、购买假文凭、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等。由于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 社会经济是由个体创造的, 如果个人存在着不诚信的行为, 将会导致整个社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诚信现象, 那么社会的诚信体系就会坍塌, 社会经济也不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3]。由于如今的经济发展都在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这个国家的个人存在着严重的诚信问题, 就会造成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那么, 其他的国家也不愿意与这个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合作, 也不会到这个国家进行投资, 这会造成国家的信用危机, 影响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 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国家。可见, 个人诚信行为对于个人的发展,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构建诚信社会,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鉴于社会诚信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 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 构建诚信社会,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针对具体的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加强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

针对于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需要加强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社会诚信度, 实现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首先,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的职能, 建立失信约束方面的责任, 建立社会诚信的氛围, 一方面, 通过相应的失信约束措施减少人们的失信行为, 另一方面需要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诚信度。其次, 个人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4]。由于社会中很多不诚信行为的出现, 造成社会经济的波动, 很多不诚信行为也因此得到了制裁, 人们应该引以为鉴, 对自身进行自我约束, 在经济往来的过程中, 保证诚信, 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2.2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能够维系人们之间的诚信关系。首先, 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 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例如, 针对于偷盗、诈骗的法律制裁就是一种对社会不诚信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其次,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有效和高效的交易而建立的一种正式制度[5]。因此, 要建立社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信用中介的作用, 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律保障。这样, 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 使诚信社会得以建立,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进行体制创新, 完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诚信社会的建立还需要进行体制的创新。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在很多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这些不完善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信用的缺失, 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6]。因此, 在市场经济下, 应该充分地利用市场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避免由于过度人为操控导致市场发展的畸形。另外, 政府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经济调节职能, 虽然政府不能过度地参与, 但需要建立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扩大内需, 克服市场发展的瓶颈

俗话说, 穷乡恶水出刁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贫穷会让人们的诚信指数下降。人们为了生存, 会做一些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因此, 针对于这种情况,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外需, 还应该积极地扩大内需, 克服市场发展的瓶颈。通过扩大内需, 使人们生活富足起来, 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诚信度, 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因此,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应该积极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 进而使各个区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的关系, 减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5 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

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破坏生态环境, 大量消耗非可再生资源得到的, 这也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环境的不诚信, 也是对人类后代子孙的不诚信。因此, 我国应该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而所谓的绿色GDP指标体系主要就是指GDP的增长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并且如果存在着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 需要将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和开支计算在内, 既要包括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 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也应包括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只有这样的社会经济增长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诚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知道, 社会诚信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 建立全面的社会诚信保障, 实现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也相应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社会诚信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需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于社会诚信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进一步实现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社会诚信,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明.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中国特色诚信体系[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Z1) .

[2]李丹, 娄成武, 宫国鑫.论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3]李卫华.论立业兴邦信为本[J].宿州学院学报, 2011 (04) .

[4]李博抒.诚信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

[5]屈锡华, 李俊杰.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与虚拟——触摸、可视的另类裁量[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 篇5

道德: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

道德伦理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市场经济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以道德资本形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独特功能,并作为一种价值导向赋予人们时代的`道德精神和永久激励魅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它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

作 者:古良琴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政教系,江苏,高邮,225600刊 名:扬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1(4)分类号:B82-053关键词:道德 市场经济 道德资本

幼儿智力发展的坚实基础 篇6

关键词:兴趣;智力水平;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B84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88-001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幼儿期是幼儿智力水平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就为他们智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下几点

(1)明确观察内容与任务。选材一般以实物为主,但也可选用形象逼真的图片、模型等,以及日常用品、常见的交通工具、玩具、成人劳动等都是很好的题材。任务也是愈明确,愈具体,观察效果愈好。观察时要注意消除无关刺激物的干扰。

(2)家长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观察对象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有关的书籍或资料,或向行家请教,以充实自己,并保证教给孩子正确的知识。要事先估计孩子可能产生的问题,如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当时家长回答不出来,可以如实告诉孩子,并答应孩子看书查资料后再告诉他,但许诺后一定要做到,不要失信。

(3)诱发儿童观察兴趣,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观察对象本身要有一定的吸引力,选用的观察对象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复杂性;如果让儿童观察的对象是十分简单、熟悉的,就会使儿童产生厌倦心理,不愿去观察它;如果观察的对象太陌生、太复杂了,与儿童原有的经验距离太远,也不能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反而能产生紧张和回避的思想。在观察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儿童多方面的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听、摸、闻,并要求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印象。在这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词汇,发展孩子的连贯性语言,纠正错误的发音与用词不当之处,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应尽量让孩子提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4)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泥塑、绘画、图片、幻灯、电视、各种实物、观察自然等等活动方式,使儿童练习观察,学会各种观察的好方法。在这些观察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比较不同对象及他们的不同方面;分析他们彼此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鼓励儿童自己提出观察任务,找出观察对象的特点,区分不同和相似的细微变化,学会从感知的东西中区分出最重要的东西,即本质的特征和内部联系。

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应从以下几個方面做起

(1)培养兴趣,启发幼儿积极观察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对他的向往,从而自觉的去观察它、研究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人手。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特点,启发他们积极自觉的去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物冬眠》一课中,谈到天气冷了动物就要冬眠,为了让幼儿亲眼看到这个现象,上课前三个星期,就在教室里让幼儿亲自观察教室里的小乌龟,小螃蟹,让幼儿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一段时间后,天气也越来越冷,幼儿惊奇地发现小乌龟小螃蟹们不吃也不喝睡着了。他们从内心信服了动物到了冬天就要冬眠。

(2)循循善谤,引导幼儿正确观察

幼儿的观察兴趣浓了,我又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观察。首先,让幼儿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人到物,或由近到远。这样的指导经常坚持,日积月累,幼儿的观察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其次,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常常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辩的对象,通过认真比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幼儿记忆自己发现的知识,比记忆老师灌输的知识牢固得多。

(3)多方配合,促进幼儿深入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我还注意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增强观察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学《认识梯形》一课时,我引导幼儿分别观察梯形和长方形,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并用变梯形,找梯形,让幼儿动手变一变,涂一涂。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又动脑,既提高了观察能力。也较为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所要学的内容。

(4)多种途径,教育幼儿经常观察

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书上的图画、观察自然景物,观察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生活,养成经常观察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条件,抓住一切机会,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基础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篇7

面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战略, 教育面临新挑战, 而基础教育始终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教育、指导教育。基础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 基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澄清“基础”概念的前提下, 探寻基础基础教育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具体要求。

二、基础教育探析

1、基础教育认知

何谓“基础”?我国目前对“基础”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的, 认为基础教育是指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二是从学生的成长方面说的, 认为每个社会成员为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而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波伊尔博士对“基础”另有独到的认识。他说:“我们所说的基础学校的构想之所以为‘基础’, 是因为从组织上讲, 它提出了教育改革从基层做起的一种方法。从教育上讲, 它强调学习的最初几年, 所以是基础的。从教育学方法上讲, 它提供了连贯一致的课程, 是基础的。从战略上讲, 它强调实践证明之有效的做法, 也是基础的。”

2、基础教育的意义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同堆积木, 积木堆得好不好, 关键不在于手的动作是否灵活, 而在于第一块积木是否摆得好, 摆得稳。基础教育就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块积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对个人“以后的才智和个性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 也体现在它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孩子接受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他的父母的个体行为, 还是一种国家行为、社会行为。基础教育不仅有助于初、中、高级人才的合理搭配, 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高的起点。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思想自上世纪60年代经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后, 经《学会生存》一书的提倡, 成为具有世界性范围影响的理论与思潮。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 被人们认为“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比, 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教育在我们这个时代, 正在超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 贯穿于人的一生。

2、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种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观的最初和最核心的内容是要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即我们在满足人的需要时, 又要考虑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损害。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已不再局限于自然和生态和领域, 而是扩展到人类的整个生存时空, 以寻求人、社会、自然和谐、长久的发展。在这里, 我觉得人的持续发展应该是更为基础和核心的。可以说现在人与自然出现的问题, 自然、社会的持续发展出现的问题, 都首先是人自身的问题, 是人、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反映。所以, 我认为在当今解决人自身的持续性发展问题更为重要和根本。

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 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也就是说, 谋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圆融, 身心发展的有序、均衡、协调, 以保证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

四、基础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教育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首先着眼于基础教育, 没有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就不能有整个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所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来源于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所教、所学的东西必须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伴随着学生有机体的成长而生长。如果学生表面看来学了很多, 但所学没有变成自己的内在价值, 对所学者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相反如果从表面看来知识似乎不丰富, 但所学的东西却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那么, 它们就会产生大得多的生命力量。这样“基础”并不表现在“量”上, 而主要表现在“质”上。有了“质”, “薄弱”者也可变得“坚实”;没有“质”, “丰富”者也可变成“浅薄”。基础教育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人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否则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机遇将在最关键时期被扼杀, 许多潜能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都将会对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基础教育适应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求

基础教育适应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基础教育中重视人格教育。基础教育是人格教育最关键的、最好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意识, 或者说即使有也是很少的, 只是认为“双基”很重要, 而所谓的“双基”重要就是写字重要, 解题重要, 这绝对是认识上的偏颇, 而后果却相当严重。读、写、算无疑是重要的, 但“双基”决不仅仅是读、写、算, 而基础教育完成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双基”而已。

五、小结

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人的自主性的发展, 这在中国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偶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 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著.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出版社, 2003.

[2]朱小蔓, 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祖超, 著.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整合[J].教育研究, 1997 (10) .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 篇8

近年来在消化内镜领域, 内镜下治疗技术如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MR)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ESD) 、内镜下肌切开术 (POEM)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OTES) 等蓬勃发展, 在此基础上更衍生出内镜下肌层切除术 (EMD) 、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 (STER) ,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EFTR) 等先进的内镜下切除技术。目前, 越来越多的外科疾病能够在内镜手术下得到治愈,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术后并发症,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对于一些内镜下不能完全切除的病灶抑或是内镜手术出现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 往往需要联合腹腔镜来完成手术。因此, 消化内科医师、内镜医师以及外科医师因为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互的交集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一部分医院将消化内科、内镜、外科集中到一起, 共同完成对一位患者的诊治, 从病史采集到内科治疗, 到内镜下治疗, 到双镜的联合, 通过这一流程, 患者的痛苦能够降到最低, 并且获得性价比最高的治疗。因此, 这一消化内、外科结合的模式正在被全国各地的大型医院效仿。

在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趋势, 比如在心脏中心, 这种学科整合使临床医师不仅仅只会开药或只会做手术, 其对疾病的理解更透彻, 如面对一个血管三支病变的患者, 心内科、心外科医生共同讨论搭桥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利弊,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又如肾脏中心, 南京军区总医院被称为中国肾脏病的“梅奥诊所 (Mayo Clinic) ”, 它将覆膜透析中心、肾移植中心、肾脏病重症监护病房、肝细胞移植病房及肾脏病重点实验室合为一体, 将基础实验和临床诊治、内科肾透析和外科肾移植整合在一起。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 篇9

一、正确认识“基础论”的前提

(一) 正确看待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在强调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不自觉地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两个概念混淆。事实上,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职业教育法》指出, 职业培训包括职前培训、转业培训、在岗及转岗培训等内容, 它们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具体职业或岗位, 培养方向则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岗位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换言之, 职业培训是针对某一岗位的培训, 以掌握某一个工种或与其相对应的某一个技术所需的专项技能为主要特征。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一般特征, 即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它的教育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也包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人具有基本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具备继续学习、立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 。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包括的内容要比职业培训丰富许多, 同时, 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素养。

多年来, 职业院校的研究和企业用人的反馈表明, 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术, 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品质。长期以来, 不少职业院校一味强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深陷实用主义的“圈套”, 以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教育方面有所欠缺, 甚至认为这类学生难以管教而放弃教育, 这就是忽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表现, 这样发展下去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将没有区别。这不但否定了职业教育自身的重要性, 更使职业院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不仅要掌握能在社会站住脚的本领, 拿到证书, 更需要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二) 正确看待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受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影响, 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占学生学习内容的大部分, 加之就业的影响, 不少人提出加大专业课分量, 缩减文化基础课的比例。然而, 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对立存在。

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均是发展综合能力不可分割的内容, 专业课的知识和训练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促进素质的提高。文化课是专业课的基础, 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以保证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专业课是文化课的拓展与深化, 对文化课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 以指明基础知识建设的更新方向。因此, 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 不能一刀切、片面的取舍任何一个, 既要考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又不能忽略文化基础课教育。

二、职业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定位和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更高、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在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中, 牢固的基础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

(一) 提高个人涵养

完善个体人格是职业院校设置文化基础课程的首要依据。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能力, 还要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视为重要任务, 因为无论何种专业化的教育, 都不能忽视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否则会使人变得狭隘, 会扭曲人格, 而且会影响专业能力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 如果忽视对他们的品性进行陶冶, 就会导致学生一味重复机械性的动作, 也许会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却会成为机器人。杜威 (John Dewey) 早就提出职业教育的内容“要包括有关部门目前状况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包括科学的训练, 给人以应付生产资料和生产机构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包括学习经济学、公民和政治学, 使未来的工人能接受当代的种种问题遗迹所提出的有关改进社会的各种方法” (2) 。我国学者邹韬奋认为:“职业生活仅是人生活的一方面, 职业责任仅是人承担的诸多责任中的一种, 在进行职业教育时, 往往只着重了个人职业效率和社会经济的需要, 在传授职业知识技能时往往忽略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世界的非职业的其他方面。事实上, 割裂生活多方面的联系、人的精神生活单一化, 人会变成机械、怪物, 也就不成为人了” (3) 。

职业院校的学生平均年龄是16岁至18岁, 在心理学上认为, 这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仅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导致在中考、高考激烈升学竞争中的失败者, 而且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更缺乏全面的引导和深刻的教育。这就需要通过不同的基础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 美术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德育课能使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塑造良好的品格。

(二) 衔接普通教育, 提高文化素养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另一重要依据就是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是属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因在普通教育中应试失利而不得不选择职业教育, 若通过努力拼搏, 不排除重回普通学校的可能。因此, 开展文化基础课程, 既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契合点, 也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其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内涵, 为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

(三) 为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储备知识

职业院校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积极创造持续学习的有利条件, 使准备升入更高一级或回归普通教育的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的目标既要针对职业岗位, 又要考虑人的长久发展。职业院校的最终目的既要使学生能在其职业生涯中迈出成功的步伐, 又要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灵活应变等能力, 才是学生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变化带来的工作岗位变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四) 培养实践能力

设置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际生活。为了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必须重视文化基础课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 关注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例如数学类课程除了教授基本数学知识, 更应教给学生如何高效率的心算、估算、使用计算器等应用技能;如何运用比较、分类、符号化等数学方法;如何形成辨明关系、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与数学相关的技能技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就业者, 必须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技能测试, 同时, 在专业等级同等的情况下, 文化基础知识牢固的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课程观

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充分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位,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坚持这一观点的基础上, 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要求, 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实用, 只顾发展技能, 而离开所谓的技能就没有知识、没有内涵、没有继续发展的资本和前途。

基于此,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课程观, 就是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实用性就是要凸显基础知识在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应具有的应用价值, 选择课程的内容以实际运用的需求为依据。职业性是指所学内容既要为专业学习服务, 又要与职业、岗位活动相关联,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生活性是指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 特别是与当前生活相关, 要善于把具有实用价值但缺乏重视的知识引入到课堂。实用性侧重的是能力发展;职业性侧重的是与专业和岗位职业的结合;生活性侧重的是与普通生活的联系。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要面向人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因而应该更加强调树立“三观”:

第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职业教育目标的确立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学科教育的发展需要, 因此, 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科教育的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 以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观要求体现人本原则, 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总之,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

第二,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生经过非定向的基础教育进入定向教育的职业院校, 这不等于走向教育的终点, 相反, 应视为终生教育中另一阶段的起点,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学会生存》中曾提到:教育不以培养人们从事特定且一成不变的职业为目标, 而在于培养人们掌握在多种职业中调换的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 并且创造始终保持自我学习和培训的动机。也就是说, 要让学生获取具有通用性的知识和能力, 而不是把眼光放在掌握当前看来能够受用一生的职业技能, 毕竟当代可以终生实用的技能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逐渐减少, 更需要的是适应科技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术本领。不可否认, 职业教育要使学生掌握一项看家本领 (一技之长) , 但不能放大技能的作用, 应结合教育目的, 与时俱进, 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重视作为教育分支的职业教育具备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即育人。

第三, 树立系统全面的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前者是指从事职业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是胜任岗位工作的核心能力。后者虽与职业岗位没有直接关系, 但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并重发展, 尤其重视职业道德、意志品质、沟通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形成, 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9799.htm。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1版, 第334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 篇10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世界医疗技术和知识的不断进步, 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影响。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其中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帮助医务人员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医院也应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不断完善和改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继续医学教育的意义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 在20世纪50年代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是学校基本教育和学历教育之后, 一种学习医学新技术、新理论的连续性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为广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最新医学科学动态的机会, 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是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院应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 把其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这对于完善医院的医学教育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医学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 包含了培训班、研修班、进修班以及学术讲座、医学考察等形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培训、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对于医院职工来说, 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不仅包含了在学校阶段的基本教育, 也包含了从事工作后的医学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阶段。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学习等内容, 能够有效提高医院职工的专业水平, 而且客观上也提高了医院医疗水平, 促进了医院的人才培养[2]。医学教育对于医院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可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讲座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并根据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禽流感、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培训。在讲座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医学发展中新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强调其实用性、先进性和针对性。为保障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 医院应加强其资金投入。对继续教育经费, 做到专款专用。在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员的纪律管理, 将学分和经费联系起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结业考试, 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

2 继续医学教育对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为了充分的发挥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可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和方法。

2.1 医院的管理者要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医院发展壮大的意义

医院领导应成立工作小组, 从体制上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为了规范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 可以制订专门的管理方法, 并将相关规定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科室中。医院管理人员要定期召开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会议, 明确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制订相关继续医学教育的计划和人选, 并保证计划的落实[3]。医院管理人员要和人事部、医务部等部门密切合作, 倡导医院职工积极参与到继续医学教育中。医院管理人员要把职工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和年度考核、职务等级的评选以及执业注册等紧密联系起来, 以提高医院职工对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中的发展及医院医务服务水平[4]。

2.2 加强对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 医院应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 使之真正落实, 以提高职工的医疗技术和技能, 为医院的发展添光添彩。医院应每年召开专门会议, 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工作, 并由医院内部的专家对项目进行修改和审核。在医院内部公布关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时间、计划等, 使医院职工能够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也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 医院要选择聘请知名专家进行授课[5]。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专家的教学进行评估, 并听取学员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例如多媒体教学和手术演示等, 做到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做好学习班的日程安排和考核工作, 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总结、满意度调查工作, 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 结束语

继续医学教育虽然在国外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 但在我国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医学知识和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些都赋予了继续医学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医院要重视对职工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医院发展的意义, 积极推动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从管理上做好动员, 加强经费支出, 为医务人员学习新临床知识和技能提供良好的机会。继续医学教育者也要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基于个人发展和医院发展的目标, 不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促进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清刚, 王海军, 王壮, 等.继续医学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 :38, 40.

[2]卢栋, 岑瑞深.继续医学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5) :433-435.

[3]韩光, 罗莹, 刘敬伟, 等.继续医学教育是实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5) :90-91.

[4]岑瑞深.继续医学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C].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9:850-852.

上一篇:社科类专业下一篇:后勤成本核算